浅谈人类血型系统

浅谈人类血型系统
浅谈人类血型系统

普通生物学课程拓展-------浅谈人类血型系统

课题小组成员:0944209 次仁旺姆

0944210 李甲

0944211 丁莹

0944212 木拉提江

0944213 冯丹阳

0944214 孙锴

0944215 高岩

目录

摘要 ............................................................................................................................................. - 2 - 正文 ............................................................................................................................................. - 2 -

1、ABO血型系统................................................................................................................. - 3 -

历史.............................................................................................................................. - 3 -

ABO血型系统的定义................................................................................................... - 3 -

ABO血型系统的分子基础........................................................................................... - 4 -

ABO血型系统的遗传方式........................................................................................... - 5 -

ABO血型系统的输血................................................................................................... - 5 -

ABO血型对母婴的影响............................................................................................... - 6 -

2、Rh血型系统................................................................................................................... - 7 -

Rh血型系统的简介..................................................................................................... - 7 -

Rh血型系统的分子基础............................................................................................. - 7 -

Rh的遗传方式............................................................................................................. - 7 -

Rh血型系统的输血..................................................................................................... - 8 -

3、MN血型系统(也称MNS血型系统)........................................................................... - 9 -

历史.............................................................................................................................. - 9 -

MN血型系统的分子基础............................................................................................. - 9 -

MN血型所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 - 10 -

4、P血型系统................................................................................................................... - 10 -

历史............................................................................................................................ - 10 -

P血型的分子基础..................................................................................................... - 10 -

5、KIDD血型系统............................................................................................................. - 11 -

历史............................................................................................................................ - 11 -

Kidd血型系统的分子基础....................................................................................... - 11 -

Kidd血型系统简介................................................................................................... - 11 -

Kidd血型系统的输血............................................................................................... - 11 -

6、Lutheran血型系统..................................................................................................... - 12 -

Lutheran血型系统简介........................................................................................... - 12 -

历史............................................................................................................................ - 12 -

Lutheran血型系统的分子遗传学基础................................................................... - 12 - 发展 ........................................................................................................................................... - 14 - 附录 ........................................................................................................................................... - 16 - 参考文献.................................................................................................................................... - 20 -

浅谈人类血型系统

摘要:

血型系统(blood group system)是由红细胞表面抗原所决定的血液抗原类型,既有最常见的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又有比较少见的MN血型系统等。血型(blood groups;blood types)是以血液抗原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遗传性状。狭义地讲,血型专指红细胞抗原在个体间的差异;但现已知道除红细胞外,在白细胞、血小板乃至某些血浆蛋白,个体之间也存在着抗原差异。因此,广义的血型应包括血液各成分的抗原在个体间出现的差异。由于大多数情况下血型系统是根据红细胞膜上同种异型(或表型)抗原关系进行分类的组合。红细胞抗原决定簇可引起同种异型免疫应答,也可引起异种免疫应答。在鉴定人的血型时,一般是用特异性的人抗血清进行凝集反应。

关键词:血型系统分子基础遗传方式基因表达新生儿溶血症

正文

血型,这个对我们并不怎么陌生的词汇在生活中常常出现。遇到突发事件,在医院给伤员输血前要检测血型;在各种身体检查中,尤其是血液检查这一项,血型总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还有,现在的年轻人热衷与将血型和人的性格联系到一起。那么,血型到底指的是什么,它的遗传机制和基因决定又是怎样的,血型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又有怎样的影响?本文将就这些内容对人类的几种血型系统进行简单的介绍。

血型系统(blood group system)是由红细胞表面抗原所决定的血液抗原类型,既有我们熟知的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又有我们不太了解的MN血型系统等。血型(blood groups;blood types)是以血液抗原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遗传性状。狭义地讲,血型专指红细胞抗原在个体间的差异;但现已知道除红细胞外,在白细胞、血小板乃至某些血浆蛋白,个体之间也存在着抗原差异。因此,广义的血型应包括血液各成分的抗原在个体间出现的差异。

由于血型系统是根据红细胞膜上同种异型(或表型)抗原关系进行分类的组合。红细胞抗原决定簇可引起同种异型免疫应答,也可引起异种免疫应答。在鉴定人的血型时,一般是用特异性的人抗血清进行凝集反应。[1] 在医疗中的输血配型、母婴由于血型差异造成的新生儿溶血症都与这种特异性的免疫应答有关,所以血型不仅代表着我们的遗传特性,同时在医学、人类学、遗传学和法医学等多方面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比如,胎儿或者新生儿溶血通常是由于母儿血型不合造成的。胎盘是母体与胎儿交换营养物质的重要器官。母亲血液中的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溶解胎儿红细胞,造成溶血。发病时伴有黄疸、

病情严重可致贫血,同时可有水肿等。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母亲是O型血,孩子是A型血,母亲体内有O型红细胞,血浆中带有抗“A”型红细胞的抗体,通过胎盘,母亲的抗“A”抗体进入胎儿的体内,与胎儿A型血的红细胞中的A抗原发生反应,所以就发生溶血。[2] 这个例子涉及了我们最熟悉的血型系统——ABO血型系统,那么正如前文所述,除红细胞外,在白细胞、血小板乃至某些血浆蛋白,个体之间也存在着抗原差异。因此,血型系统多种多样,同时各种血型之间也存在着交叉,它们各自也在不断地变化。现在已为人类查知的血型系统有ABO血型系统、MNS血型系统、P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Lutheran 血型系统、Kell血型系统、Lewis血型系统、Duffy血型系统、Kidd血型系统、Diego血型系统、Yt血型系统、XG血型系统、Scianna血型系统、Dombrock血型系统、Colton血型系统、Landsteiner-Wiener血型系统、Chido/Rodgers血型系统、Hh/孟买血型系统、Kx蛋白、Gerbich血型系统、Cromer血型系统、Knops血型系统、Indian血型系统、Ok血型系统、Raph血型系统、JMH血型系统、Ii血型系统、Globoside血型系统、GIL血型系统[3]

下面我们就对其中几种血型系统做简单的介绍:

1、ABO血型系统

历史:

红细胞血型是1900年由奥地利的K.兰德施泰纳发现的。他把每个人的红细胞分别与别人的血清交叉混合后,发现有的血液之间发生凝集反应,有的则不发生。他认为凡是凝集者,红细胞上有一种抗原,血清中有一种抗体。如抗原与抗体有相对应的特异关系,便发生凝集反应。如红细胞上有A抗原,血清中有A抗体,便会发生凝集。如果红细胞缺乏某一种抗原,或血清中缺乏与之对应的抗体,就不发生凝集。根据这个原理他发现了人的ABO 血型。

ABO血型系统的定义:

ABO血型系统是人类应用最为广泛的血型系统,它以人类红细胞表面是否含有凝集原A和B作为分类标准。根据凝集原A、B的分布把血液分为A、B、AB、0四型。红细胞上只有凝集原A的为A型血,其血清中有抗B凝集素;红细胞上只有凝集原B的为B型血,其血清中有抗A的凝集素;红细胞上A、B两种凝集原都有的为AB型血,其血清中无抗A、抗B凝集素;红细胞上A、B两种凝集原皆无者为O型,其血清中抗A、抗B凝集素皆有。具有凝集原A的红细胞可被抗A凝集素凝集;抗B凝集素可使含凝集原B的红细胞发生凝集。除此以外,还有少数的血型亚型,如A1、A2、A1B、A2B及B亚型等。

本表摘自:

https://www.360docs.net/doc/e617084971.html,/wiki/ABO%E8%A1%80%E5%9E%8B%E7%B3%BB%E7%BB%9F

ABO血型系统的分子基础:

人类ABO血型系统的抗原合成基于前体物质H抗原。H抗原是一种糖脂,基本分子结构是以糖苷键与多肽链骨架结合的四糖链,即β-D-半乳糖、β-D-N-乙酰葡萄糖胺、β-D-半乳糖以及在β-D-半乳糖2-位连接的抗原决定簇α-L-岩藻糖。H抗原的决定基因FUT1位于19号染色体,长度超过5000个碱基对,包括3个外显子。FUT1基因有两个等位基因H 和h,H等位基因编码岩藻糖转移酶,使岩藻糖与糖链末端的半乳糖相连,形成H抗原。而h等位基因无法编码具有活性的岩藻糖转移酶。hh纯合子个体在人类中非常罕见,形成所谓孟买血型。参见Hh/孟买血型系统。

编码ABO抗原决定簇的是9号染色体上的ABO基因,总长度18000至20000个碱基对,包括7个外显子,其中最大的第7外显子和第6外显子的碱基数占整个编码序列的77%。ABO基因有三个最主要的等位基因:IA(A)、IB(B)和i(O),这些等位基因的原初产物是糖基转移酶。IA等位基因编码α-1,3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能将α-N-乙酰半乳糖胺接到H抗原的β-D-半乳糖上,形成A抗原;IB等位基因编码α-1,3-D-半乳糖转移酶,将α-D-半乳糖接到H抗原的相同位置,形成B抗原;i等位基因的第6外显子包含一个核苷酸缺失,导致其编码的蛋白质无法正常表达,从而失去酶活性,因此,O型血的抗原就是未经改变的H抗原。[4]

本图摘自:

https://www.360docs.net/doc/e617084971.html,/wiki/ABO%E8%A1%80%E5%9E%8B%E7%B3%BB%E7%BB%9F

ABO血型系统的遗传方式:

ABO血型系统的遗传方式为由单基因决定的共显性遗传。ABO基因位于9号染色体的长臂上3个主要的基因为IA、I)和i,IA和IB对i均为显性,故而只有基因型是ii的人才有O型血,基因型是IAIA或IAi的人是A血型,基因型是IBIB或IBi的人是B血型。而IA和IB是共显性,因此基因型是IAIB的人具有两种表型,即AB型血。

ABO血型系统的输血:

输血时若血型不合会使输入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引起血管种颜色和血管内大量溶血,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在输血前必须作血型鉴定,正常情况下只有AB血型相同者可以相互输血。在缺乏同型血源的紧急情况下,因0型红细胞无凝集原,不会被凝集,可输给其他任何血型的人。AB型的人,血清中无凝集素,可接受任何型的红细胞。但是异型输血输入量大时,输入血中的凝集素未能被高度稀释,有可能使受血者的红细胞凝集。所以大量输血时仍应采用同型血。临床上在输血前除鉴定ABO血型外,还根据凝集反应原理,将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液进行交叉配血实验,在体外确保两者血液不发生凝集,方可进行输血以保安全。

本表摘自:

https://www.360docs.net/doc/e617084971.html,/wiki/ABO%E8%A1%80%E5%9E%8B%E7%B3%BB%E7%BB%9F

ABO血型对母婴的影响:

正如前边所举的例子,血型不合对新生儿溶血病有着重要的影响。新生儿溶血病(HDN)是一种常见的胎儿或新生儿与溶血相关的自限性免疫性综合征,是由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由于ABO2HDN发病程度与母体IgG抗A(B)抗体效价有一定关系[5]。

据统计,我国ABO血型不合妊娠占总出生数的27.7%,其中20%发病,有临床症状者5%[6]母婴ABO血型不合HDN的最大危害是引起新生儿体内红细胞破坏,间接胆红素升高严重可致胆红素脑病,引起智力和运动障碍,所以需要早检测早诊断,有利于临床早期治疗。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血型系统和免疫系统认识的逐步深入,ABO血型不合孕妇产前血清IgG抗A(B)抗体检测及HDN的早期检查,已经被纳入到产前常规检测项目。在夫妻血型不合妊娠中,孕妇产前血清IgG抗A(B)抗体效价升高,HDN的发病率也增加,抗体效价的高低与HDN的病率呈正相关,孕妇抗体效价小于或等于1B64时,仍有7.3%发生HDN,而抗体效价大于或等于1B512时,仍有11.1%未发生HDN,所以孕妇产前抗体效价并不能作为预测HDN的惟一依据,其准确性大约是60%[7]。因此,对O型血孕妇血清抗体水平进行产前检测,对HDN的预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动态监测孕妇血清抗体效价可以预测HDN的发生,以利于尽早采取有效预防及治疗措施,有效地减少HDN的发病率,减轻临床症状,对提高我国出生人口素质,减少病残儿的出生,减轻社会和家庭的精神和经济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2、Rh血型系统

Rh血型系统的简介:

Rh血型系统是人类的第二大血型系统。它以Rh因子的有无可以区分Rh阴性和Rh阳性两种血型。Rh是恒河猴(Rhesus Macacus)外文名称的头两个字母。兰德施泰纳等科学家在1940年做动物实验时,发现恒河猴和多数人体内的红细胞上存在Rh血型的抗原物质,故而命名的。凡是人体血液红细胞上有Rh凝集原者,为Rh阳性.

Rh血型系统的分子基础:

曾经最在两种试图解释Rh血型遗传多态现象的假说:一是Fisher-race的3基因座学说,认为Rh血型是同一染色体上直线排列的3 基因座及3对等位基因Dd,Cc,Ee决定的,另一个是Wiener的单基因座学说,认为Rh血型由但以基因座的多个等位基因决定,一个基因决定一种抗原,每种抗原具有多个抗原特异性。上述两种假说各有利弊,但均无法解释起劲未能检测出d抗原的现象。

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Rh基因存在RHD和RHCE2个基因座,呈单体型遗传,它们分别表达RhD和RhCcEe抗原。RH基因位于Ip34.3-36.1,其中RHD位于着丝粒侧,RHCE 基因位于端粒侧,二者3’末端互相靠近,相对排列,间隔30kb。RHCE和RHD具有高度的同源性,似乎是一个多基因家族基因簇中的成员,二者均由各外显子组成,全场Rh,cDNA 开放读码框架由1251个核苷酸组成,成熟的Rh蛋白含有417个氨基酸[8]。Rh系统与ABO 系统比较时的一个不同点是抗体的特征。ABO系统的抗体一般是完全抗体IgM。而Rh系统的抗体主要是不完全抗体IgG,后者分子较能透过胎盘。因此,当阴性的母亲怀有阳性的胎儿时,阳性胎儿的小时红细胞或D抗原可以进入母体,通过免疫反应,在母体的血液中产生免疫抗体,主要是抗D抗体。这种抗体可以透过胎盘进入胎儿的血液,可使胎儿的红细胞民生凝集和溶解,造成新生儿溶血性贫血,严重时可致胎儿死亡。(8)

Rh的遗传方式:

Rh(+),称作“Rh阳性”、“Rh显性”,表现人类红细胞有“Rh因子”;

Rh(-),称作“Rh阴性”,“Rh隐性”,表示人类红细胞没有“Rh因子

Rh(-)基因是隐性基因。当Rh(+)的父母同时带有Rh(-)基因,且同时将Rh(-)遗传给子代时,其孩子即表现为Rh(-);当双亲有一人是Rh(-)时,其子女为Rh(-)的机会增大,反之机会减少。

本表摘自:

https://www.360docs.net/doc/e617084971.html,/wiki/ABO%E8%A1%80%E5%9E%8B%E7%B3%BB%E7%BB%9F

本图摘自:https://www.360docs.net/doc/e617084971.html,/

Rh血型系统的输血:

Rh 是红细胞上最复杂的血型系统,在安全输血中占有重要地位。ABO 和Rh(D)同型输血,避免了ABO 和 D 抗原免疫引起的溶血性输血反应,但随着RhE、C、c、e 和其他血型抗原的随机输注,给这些抗原提供了免疫的机会。在引起配血不合或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中,Rh 系统的免疫抗体位居第 1 位(占50. 75%),其次是自身抗体(占41. 79%,主要发生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病例中),第 3 位才是ABO 和Rh 以外其他系统抗体(仅占7. 46%)。因此,在为输血支持疗法治疗的患者选择血液时,在ABO 和Rh(D)

同型的血液中,选择C、E、c 和 e 同型的血液可以将输血免疫风险降低50. 75%。[9] ABO血型中配折Rh因子是十分主要的,错配(Rh +的血捐给Rh-的我)会导致溶血。Rh阳性血液者接收Rh阴性的血是没有免疫应答的。跟ABO血型体系的抗体不同,rh血型系统的抗体小,能够透功胎盘屏障。如一名Rh- 的母亲怀有一个Rh+的婴儿,而后再怀有第二个Rh+的婴儿,就可能呈现溶血病。母亲于第一次怀孕时产生抗衡Rh+红血球的抗体。在第二次怀孕时抗体通过胎盘把第二个婴儿的血液溶结。这种反应并不一定产生,但假如婴儿有A或B抗本而母亲没有则机遇增大。通常,Rh因子不配合会引起流产或母亲死亡。以前多是以输血方式来拯救刚刚诞生的婴儿。开始最普遍的方法是以抗Rh(+)的药物注射治疗,最常见得药物是Rhogam 和Anti-D。每位Rh-的怀孕母亲的婴儿的血型皆要检测,如果是Rh+的话,母疏即要打针Anti-D。

Rh血型系统一般不存在自然抗体,故第一次输血时不会发明Rh血型分歧。但Rh阴性的受血者交授了Rh阳性血液后,可产生免疫性抗Rh抗体,如再次输蒙Rh阳性血液时,即可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

Rh阴性母亲孕育胎儿为Rh阳性,胎儿的红细胞经胎盘进入母体刺激母体产生抗Rh阳性抗体,抗体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因为第一胎产生的抗Rh抗体很少,极少发生新生儿溶血病,第二次怀孕Rh阳性胎儿所产生抗Rh抗体增多,可导致新生儿得溶血病的概率大大增加。(Rh+,称作“Rh阳性”、“Rh显性”,表现人种红细胞有“Rh因子”;Rh-,称作“Rh 阴性”,“Rh隐性”,表示人类红细胞没有“Rh因子)

3、MN血型系统(也称MNS血型系统)

历史:

如前所述,K.兰德施泰纳在发现并确定ABO血型系统后,又把不同人的红细胞分别注射到家兔体内,在家兔血清中产生了3种免疫性抗体,分别叫做M抗体、N抗体及P抗体。用这3种抗体,又可确定红细胞上3种新的抗原。这些新的抗原与ABO血型无关,是独立遗传的,是另外的血型系统。而且M、N与P也不是一个系统。控制不同血型系统的血型基因在不同的染色体上,即使在一个染色体上,两个系统的基因位点也相距甚远,不是连锁关系,因此是独立遗传的。我们先简单介绍MN血型系统。

MN血型系统的分子基础:

MNS血型系统(英文:MNS antigen system),亦称MNS抗原系统或MNSs血型系统,是人类血型系统之一。其编码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上。MNS血型系统包括超过40种抗原,其中四种最为重要,分别称为M、N、S、s抗原,它们对应的抗体都与输血反应有关。M、N、S、s抗原均为糖蛋白,与MN有关的糖蛋白称为血型糖蛋白A(glycophorins A,GPA),与Ss有关的称为血型糖蛋白B(glycophorins B,GPB)。1927年,生物学家K·兰德施泰纳和菲利普·列文(Philip Levine)将人类血液输入家兔体内以获得特异性抗体时,发现了M和N抗原。[10]1947年,Walsh和Montgomery发现了另一种抗原,取名S,[11]Sanger 等证明此抗原与MN型连锁。[12]1951年列文等又进一步发现了S的对偶抗原s。[13]这两

类血型糖蛋白分别由两个彼此紧密连锁的基因GYPA和GYPB编码。

其他抗原除主要抗原外,MNS血型系统还有许多变异型和亚型,包括U、Mg、Mc、M1、M2、Mk、Mz、Mr、MA、NA、N2、En、Tm、Can、Sj、Mv、Sta、Sz、Sd、Uz、Ux抗原等。这些抗原大都非常罕见。[14]

MN血型所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

在MNSs血型系统中,MN抗原的免疫原性较弱,引起新生儿溶血病不多见,但与其他低频率弱抗原相比,其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率仅次于ABO及Rh血型系统[15]。MN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较少见,但也可造成严重后果[16],国内报道的抗-M所致新生儿溶血病,产妇血清抗体效价多在16以上。De-Young[17]等对90名115次孕产史妇女的抗-M血清学变化,及其对胎儿和新生儿的影响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认为抗-M的同种免疫抗体在妊娠中会持续增加,如果孕妇在妊娠中检测到抗-M,而效价低于4,既往妊娠分娩无新生儿溶血病史,则只需在孕28周时做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以检测其他同种抗体的存在;若最初的抗体效价比较高,则需不断进行效价测定。首次妊娠可以产生同种免疫性抗-M,并可被动转移给胎儿和新生儿,当孕妇血清IgG型抗-M效价不低于8时,可以引起新生儿溶血病应引起重视,做好孕妇产前抗体监测。建议在孕妇产前检查时,除鉴定夫妻双方ABO及Rh血型外,还应检定MN血型。监测孕妇免疫性血型抗体效价,对抗体效价高的孕妇,应采取措施预防新生儿溶血病。治疗母婴MN 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时,若有换血疗法的适应证,一般采用O型NN型洗涤红细胞加抗-M 阴性的AB型血浆或白蛋白进行换血治疗。[18]

4、P血型系统

历史:

1927年,奥地利生物学家卡尔·兰德斯泰纳和美国免疫学家菲利普·列文在研究新生儿溶血症期间,从输入人类血液的家兔体内发现一种新抗体。这种抗体可以凝集一部分人的红细胞,而对另一部分人群的红细胞则没有效果。他们将这两种血型分别称为P(+)型和P(-)型。[19]后来,人们将P(+)型和P(-)型分别称为P1型和P2型。1959年,Matson 发现了同属于此系统的Pk抗原,[20] 1965年,Kortekangas又将这一亚型细分为Pk1和Pk2型。

P血型的分子基础:

P血型系统(英文:P Blood Group System)是人类血型系统的一种,其基因座位于22号染色体上。其抗原以糖脂形式存在,包括P1、P2、Pk1、Pk2以及p五种表型。[21]

5、KIDD血型系统

历史:

1951年,Allen等在一个姓Kidd的妇女血清中发现了一中新抗体,导致胎儿发生溶血性黄疸。该抗体对应的抗原被命名为Jka,这种血型系统则被命名为Kidd血型系统[22]。1953年,Plaut等又发现了Jka对应的抗原Jkb[23]。与我们介绍的其他血型系统不同,Kidd血型系统的特异性不仅仅体现在红细胞上,其特异性抗体在血清中也能得到检测。

Kidd血型系统的分子基础:

Kidd血型系统的决定基因位于18号染色体(18q12.3)的JK基因。该基因有一对共显性等位基因Jka和Jkb,分别编码抗原Jka和Jkb。

Kidd血型系统简介:

Kidd 血型是一种重要的血型系统,JK 抗体结合补体可产生溶血,会导致严重的迟发性溶血反应,引起交叉配血困难和新生儿溶血病。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Kidd血型系统的输血:

在临床严重的溶血输血反应、特别是严重的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中,JK常是主要原因。测定输血前血清标本,可以检测到JK抗体,所以,临床输血时一定要避免输入有相应抗原的血液。如果有抗JKa、JKb抗体,在常规的检测方法中是可以检测出来的。Kidd 血型系统分为JK1( a+ b-) 、JK2( a-b+) 、JK3( a+b+) ,JK( a-b-) 抗原在世界各地人口分布有较大差异,亚洲人中JK1、JK2 占49%,较黑种人高8%,同高加索人差距不大。值得重视的是,JK 抗体的产生不只是由于JK( a-b-)基因型,JK1( a+b -) 和JK2( a - b + ) 同样可产生相对应的抗体,JK1( a + b -) 可产JK1生抗JKb抗体,JK2( a - b + ) 可产生抗JKa 抗体。所以,不能因为JK(a-b-)比例低,而忽视Kidd 血型系统产生抗体的重要性。在临床输血中,要重视JK1( a+b-)、JK2( a-b+)、JK3(a+b+)引起受血者产生抗体的可能性,特别是溶血的标本,不能用于做交叉配血,防止因溶血而导致抗体漏检,以免在临床输血中对病人造成损害。[24]

6、Lutheran血型系统

Lutheran血型系统简介:

Lutheran血型系统与大多数血型相同,是有决定红细胞血型基因等位基因表达不同而形成的一个血型系统。在法医学方面有有较大的应用优势。

历史:

从1945 年Calleder 等发现人类Lutheran 血型第一个抗原LU1 开始,到目前已发现19 个抗原(LU1~LU21);其中有4 对为对偶抗原:LU1 与LU2、LU18 (Aua)与LU19 (Aub)、LU6 与LU9、LU8 与LU14;LU2、LU4、LU5、LU6、LU7、LU8、LU11、LU12、LU13、LU16、LU17、LU20、LU21 为高频率抗原,LU9、LU14 为低频率抗原。

Lutheran血型系统的分子遗传学基础:

(1)Lutheran基因

Lutheran 血型的抗原位于Lutheran 蛋白,Lutheran 蛋白基因(LU 基因)表达LU/B-CAM 糖蛋白的肽链部分。LU 基因位于19q13.2-13.3,含15 个外显子和14 个内含子,外显子长度为71~498bp,整个基因长约12.5kb。LU*1 的第3 外显子第252 位碱基为A,而LU*2 为G,nt252(A→G)形成一个限制酶酶切位点(AciI C/CGG)。Auberger 血型抗原的等位基因多态性表现为第12 外显子的序列不同,LU*18(AU*a)的第12 外显子第1637 位碱基为A,LU*19(AU*b)的第1637 位碱基为G。CGC 编码丙氨酸(Ala),1637(A→G)产生两个酶切点:GCG/C 为HhaI 酶切位点,G/CGC 为HinPI 酶切位点。LU*12 存在2 种类型,nt99GCGCTT 缺失(Arg34,Leu35 缺失),或ntG419A(Arg140Gln)。LU 基因存在不同类型的沉默等位基因(LU *0),LU *0 的表达产物没有抗原性。隐性LU(1-2-)有4 种LU *0:第六外显子的第691 碱基(C→T)突变导致终止密码提前出现,第3,4 外显子缺失,第六外显子的第711 碱基(C→A)突变致终止密码提前出现,第三外显子的第361 碱基(C→T)突变致终止密码提前出现。[25]

(2)LU 基因的表达和调控

LU 基因外显子1 编码LU/B-CAM 糖蛋白的信号肽部分,外显子2-3、4-6 分别编码LU/B-CAM糖蛋白免疫球蛋白样功能区的第一、二可变区,外显子7~8、9~10、11~12 分别编码LU/B-CAM 糖蛋白免疫球蛋白样功能区的第一、二、三恒定区,外显子13 编码LU/B-CAM 糖蛋白的跨膜区和胞浆区域,外显子14 编码LU 糖蛋白胞浆区域含40 个氨基酸残基的SH3 结构,外显子15 编码前体mRNA 的3’非翻译区。第13 内含子存在一终止密码(CCgtgagtg),转录时,可发生变位剪接,形成两种前体mRNA:一是977 bp 的第13 内含子转录时被剪除,产生2.5 kb 前体mRNA;另一形式是第13 内含子发生转录,产生

4.0 kb 前体mRNA。4.0 kb 前体mRNA 终止密码UGA 提前出现,表达产物C-端缺失40 个氨基酸残基。2.5,4.0kb 前体mRNA 经加工后分别翻译成597、557 个氨基酸残基的肽链,糖基化作用后分别形成LU 糖蛋白(分子量85000)和B-CAM 糖蛋白(分子量78000)。

LU基因不仅决定着红细胞的血型,对身体的其他器官组织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影响。LU 基因在脑、心肌、肾、肝、肺、胰腺、胎盘、骨骼、前列腺、卵巢、甲状腺、血管内皮细胞、基底膜上皮细胞表达,胎儿的肝、脾、肾中LU 基因呈高表达;血细胞中只有红细胞存在LU 血型系统抗原,淋巴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不表达。LU 基因在晚幼红细胞开始表达。LU 基因在卵巢癌和结肠上皮细胞癌呈高表达,在卵巢癌呈非极化现象,而在上皮细胞癌呈极化现象。

Lutheran 血型系统抗原及Indian、Knop、MER2、P1、AnWj、I/i 血型抗原的表达受其他基因的调控。目前认为这些调控基因有3 个:显性In(LU)基因、隐形In(LU)基因、XS2 基因。显性In(LU)基因位于第11 号染色体的短臂(11p),其他两个基因目前还没有定位。现已发现显性LU(1-2-)个体、隐性LU(1-2-)个体及X 染色体连锁型LU(1-2-)(XS2 型)个体的血型血清学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明显不同。关于显性In(LU)基因作用机理的假说有两类[26]:一类认为在蛋白质水平进行调节,一类认为在DNA 水平调节。在蛋白质水平调节假说中又有3 种不同的假说。第一种假说认为Lutheran 血型系统、Indian、Knop、MER2、P1、AnWj、I/i 血型抗原及CD44、CD75 存在共同的前身物质-LU 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显性In(LU)基因编码一种糖基转移酶,使前身物质发生糖基化作用,形成中间产物,进一步形成这些抗原。当编码的酶失活时,不能形成中间产物,因而不能合成这些抗原。目前还没有找到证据证明这些物质存在共同的前身物质。第二种假说认为显性In (LU)基因编码,一种能抑制糖基转移酶活性的物质,使这些抗原的前身物质不能发生糖基化作用,不能合成这些抗原。第三种假说认为显性In(LU)基因的表达产物阻止LU 蛋白插入到细胞膜上。DNA 水平调节假说认为显性In(LU)基因编码的蛋白质调节LU 基因的转录或翻译,mRNA 的加工修饰,从而抑制LU 基因的表达。

(3)LU/B-CAM 糖蛋白结构

LU/B-CAM 糖蛋白为LU基因调控下合成的一种蛋白。LU/B-CAM 糖蛋白为Ⅰ型跨膜糖蛋白,胞外区由N 端518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存在5 个N-糖基化点。肽链上糖基化点在糖基转移酶作用下,天冬酰胺残基以N-糖苷键与糖链上的N-乙酰氨基葡萄糖结合。胞外区肽链的第53~125、172~212、291~337、384~424、473~522 位半胱氨酸残基之间形成5 个二硫键,构成5 个免疫球蛋白样功能区,其排列方式为:V-V-C2-C2-C2;第1-3 个免疫球蛋白样功能区为层粘素结合区。N 端的第519~538 位氨基酸残基构成跨膜的疏水区。胞浆区由C 端第539~597 位氨基酸残基构成,胞浆尾部含一个富含脯氨酸残基SH3 结构及含两个亮氨酸基序的磷酸化位点,SH3 结构、磷酸化位点与细胞的信号传导有关,B-CAM 糖蛋白C 端缺失40 个氨基酸残基,其胞浆区部分缺乏SH3 结构。LU1 抗原第一个可变区的第77 位氨基酸残基为组氨酸;LU2 抗原相应的氨基酸残基为精氨酸。LU18 抗原第539 位氨基酸残基为苏氨酸;LU19 抗原相应的氨基酸残基为丙氨酸[27]。虽然LU1/LU2、LU18/LU19 抗原多态性都表现在同一基因不同外显子的碱基置换,但两对对偶抗原之间,按照自由组合律遗传。鼠LU 糖蛋白与人LU 糖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同源程度达72 %,分子量为85 000,为Ⅰ型跨膜糖蛋白,其胞外区存在5 个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免疫球蛋白样功能区,胞浆区存在一SH3 结构,SH3 结构的5 个丝氨酸残基高度保守,人和鼠LU 糖蛋白都是含α5 肽链层粘素10、11 的特异性受体,利用鼠作为动物膜型研究LU 糖蛋白的生物

学功能。[28]

(4)LU/B-CAM 糖蛋白功能

LU/B-CAM 糖蛋白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LU/B-CAM 糖蛋白的结构与人类肿瘤标记MUC18/MCAM4 相似,是层粘素受体。层粘素属整合素家族,整合素是粘附分子,主要参与免疫细胞的粘附作用、调节形态发生过程、参与伤口修复及血栓形成等。可溶性、不溶性层粘素都能与LU/B-CAM 糖蛋白结合。层粘素通过与LU/B-CAM 糖蛋白的结合调节正常及肿瘤细胞的分化、迁移、粘附、增殖及恶性肿瘤细胞的代谢、生长。体外实验发现层粘素不能与隐性In(LU)、XS2 型LUnull 红细胞结合。LU/BCAM糖蛋白是正常、镰状红细胞及其干细胞的层粘素惟一受体。在红细胞的成熟分化阶段,LU/BCAM糖蛋白介导红细胞与骨髓ECM 的粘附,影响红细胞从骨髓窦中的迁出。[29]

以上便是我们经过查找相关资料对这几种人类血型系统进行了简单地介绍,具体到我们能找到的近三十种血型系统的相关信息(如系统名称、编码基因名称、编码基因位置以及抗原决定基团的类型)请参看附录---血型系统列表。

发展

(1)血型既然是由基因决定,则必定遵循自然选择的规律

美国科学家皮特?达达莫博士认为[30],人类的血型是由进化决定的。我们的4种血型(ABO血型系统)——O型、A型、B型和AB型——并不是在所有的人身上同时出现,而是由于不断进化和人们在不同气候地区定居下来后逐渐形成。在寒冷的年代,由于草原上可供吃用的东西匮乏,游牧部落不得不去适应新地形所能提供的新食物。由于新的饮食结构出现,人的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也会随之有所变化,紧接着血型也会有所变化。

O型血的历史最为悠久。它大约出现于公元前6万至4万年之间,当时的尼安德特人吃的是简单的饭食:野草、昆虫和从树上掉下来猛兽吃剩下的果实。而4万年前出现了克鲁马侬人,他们以狩猎为生。在猎光了所有的大野兽后,他们从非洲向欧洲和亚洲转移。

A型血出现在公元前2.5万年至1.5万年之间。当时,我们的以果实为生的祖先逐渐变成杂食。随着时间的推移,农耕成为住在现今欧洲土地上的人们的主要生产方式,野禽野兽开始接受驯养,人的饮食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就是现在,绝大多数A型血的人都居住在西欧和日本。

B型血出现在约公元前1.5万年至新纪元之间。当时东非的一部分人被迫从热带稀树干草原迁徙到寒冷而贫瘠的喜马拉雅山一带。气候的变化便成了催生B型血的主要因素。这种血型一开始出现在蒙古人种身上,随着他们后来不断向欧洲大陆迁徙,结果今天有很多东欧人都是这个血型。

人体的4种血型中最后出现的为AB型,它的出现还不到1000年的时间,是“携带”A型血的印欧语民族和“携带”B型血的蒙古人混杂在一起后的产物。AB血型的人继承了耐病的能力,他们的免疫系统更能抵抗细菌,但他们易患恶性肿瘤。

很快会出现第5种血型。完全有可能出现一种新血型,比如说C型。只有这种有新血型的人才能在人口过于稠密、自然资源所剩无几的严重污染世界上生存下来,因为这时原先

那4种血型,也就是说,有好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人将抵挡不住这种日益加剧的生态灾难,在残酷的自然选择中,他们会很快消失.这就是皮特,达达莫博士得出的结论。

(2)血型系统与各种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目前人类已发现29个血型系统,400多个血型抗原,40多个遗传位点和1167个等位基因血型基因的结构、多态性以及生理病理机制越来越清楚[31],因此,它与人类疾病的关系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血型系统是所有血型系统中研究最为透彻的系统,与多种系统疾病密切相关,如消化系统的胃炎、肝炎、胆囊炎;血液系统的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循环系统的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等;神经系统以及其他系统的疾病。Kell系统的XK基因第2外显子碱基缺失会引起综合征,如棘形红细胞,肌酐激酶增高以及各种肌肉及神经系统缺陷血型糖蛋白位点的获得性遗传破坏会引发硬皮病,这对硬皮病发病机理以及硬皮病与肿瘤关系的解释是非常重要的。Lutheran血型系统的LU/B-CAM糖蛋白结构与肿瘤标记MUC18/MCAM4相似,是层粘素受体,参与伤口修复及血栓形成,同时参与调节正常及肿瘤细胞的分化、迁移、粘附!、增殖及恶性肿瘤细胞的代谢、生长。LW血型抗原糖蛋白可引起镰状红细胞贫血病,还可导致动静脉血栓。Lewis血型系统基因与消化性溃疡、冠心病、HIV等疾病密切相关。Kidd(Jk)血型系统抗原产生的同种抗体与输血和新生儿溶血病有关,另外,有研究发现Jk(a-b+)易致冠心病,抗原与I型糖尿病的关系也有报道。

总之,血型系统与人类许多疾病密切相关,影响人口健康。另外,许多血型系统与临床输血反应有关,血型抗原产生的抗体可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等,因此各种血型系统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3)血型真的和性格有关么?

最后我们讨论一下一个比较轻松的话题,现在年轻人热衷的“血型性格”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我们在网络上找到这样一个视频:日本科学家做了个这样的实验。实验根据血型将小朋友分为A,B,AB,O,四组,根据这四组小朋友对同一件事得不同反应来阐释血型与性格的联系。实验的内容是,老师先将一只花瓶放在教室中,并告诫同在教室中的某组小朋友不要乱动花瓶,而后另一名老师进入,并假装不注意将花瓶打碎,分别观察不同组小朋友的反应。结果,A型血的小朋友在老师拿起花瓶的时候便表现出了极大的不安,在老师打碎花瓶后直接跑出教室去告诉老师。而B型血的小朋友则表现的非常放松和乐观,在花瓶打碎后竟然一起唱起了歌,并在老师询问时并没有没有向老师告发。O型血的小朋友则表现出了极大的正义感,在花瓶打碎后严厉的追究打碎花瓶者的责任,并在老师面前毫不犹豫的揭发。AB型血的小朋友则在花瓶打碎后表现出了事不关己的态度。

虽然血型并不是决定性格唯一因素,但是从实验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血型的确与人性格养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关于这其中的奥秘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附录:

血型系统列表:ISB

T 编号中文名称通用英文名称简称

编码基

因名称

编码基因位

抗原决定基团类型/备注

001ABO血型系统ABO blood group

system

ABO ABO9q34.2

寡聚糖,不同的等位基因编码不

同的糖基转移酶,其基础是Hh

血型系统;ABO血型系统是人

类最早认识和最为重要的血型

系统

002MNS血型系统MNS antigen

system

MNS

GYP A

GYPB

GYPE

4q31.21

GPA/GPB(血型糖蛋白A和B),

主要抗原:M、N、S、s

003P血型系统P antigen system P122q11.2–qte

r

糖脂

004Rh血型系统Rhesus blood

group system

RH

RHD

RHCE

1p36.11

蛋白质:C、c、D、E、e抗原(不

存在“d”抗原; “d”代表无D抗

原)。是在医学上占有第二位重

要意义的血型系统。

005Lutheran血型系

Lutheran antigen

system

LU LU19q13.32

蛋白质(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成

员),已发现21种抗原

006Kell血型系统Kell antigen

system

KEL KEL7q34

糖蛋白,K1可能引起严重新生

儿溶血症(抗-Kell型)

007Lewis血型系统Lewis antigen

system

LE FUT319p13.3

糖类(岩藻糖片段,主要抗原:

Le a与Le b,与ABH抗原分泌有

017Chido/Rodgers血

型系统

Chido/Rodgers

antigen system

CH/R

G

C4A

C4B

6p21.3C4A C4B(补体片段)

018Hh/孟买血型系统Hh/Bombay

antigen system

H FUT119q13.33糖类,即岩藻糖(fucose)基

019Kx蛋白Kx protein XK XK Xp21.1糖蛋白

020Gerbich血型系统Gerbich antigen

system

GE GYPC2q14.3GPC/GPD(血型糖蛋白C和D)

021Cromer血型系统Cromer antigen

system

CRO

M

CD551q32.2

糖蛋白,即DAF或CD55,补体

调节蛋白片段,C3和C5,由

GPI固定于细胞膜)

022Knops血型系统Knops antigen

system

KN CR11q32.2

糖蛋白,即CR1或CD35,免疫

复合物受体

023Indian血型系统Indian antigen

system

IN CD4411p13糖蛋白

024Ok血型系统Ok antigen system OK BSG19p13.3糖蛋白(CD147)

025Raph血型系统Raph antigen

system

RAPH CD15111p15.5跨膜糖蛋白

026JMH血型系统John Milton

Hagen antigen

system

JMH SEMA7A15q24.1蛋白(由GPI固定于细胞膜)

027Ii血型系统Ii antigen system I GCNT26p24.2不分支(I)/分支(i)多糖.

本表摘自:

https://www.360docs.net/doc/e617084971.html,/wiki/ABO%E8%A1%80%E5%9E%8B%E7%B3%BB%E7%BB%9F]

血型与性格(详细篇)

血型与性格的联系 (1)血型的发现—— ABO血型是由德国科学家兰德斯泰纳于1901年发现的。这一发现引发了医疗学的一场革命。依据不同的标准,人们继而发现了Aw、Q、E、T、M等数十种血型系统。不仅如此,人们还在动植物,甚至细苗身上发现了血型的痕迹。经测定:日本猴子就以B型为主,其余为0型;黑猩猩以A型居多,其余为0型;而 猩猩只有A型、B型、AB型而没有O型。此外,科学家还发现:结核苗为B型,志贺氏痢疾杆菌为O型。 人类的血型有相当的稳定性,但在特定的条件下也有突变的可能。人们发现,A型白血病患者有转为0型的可能;某些非8型的癌症患者晚期会变为D型血,A型患者会变为AB型血。这种在医学上称为“后天性8型”的现象已引起科学界的关注。 (2)血型的概念—— 血型是指血液的类型。它是由血液中含有的物质成分决定的。最常见的血型有4种:o型、A型、B型及AB型。它们之中部存在着基本的o型物质、所以部能够接受o型血,0型人也就成为了万能输血者。朋型中不仅存在0型,同时也存在A、8型物质,因此能够接受任何一种血型,被称为“万能受血者”。A型、B型由于所含血型物质的化学成分以及结构迥异,而不能成为互为输血者,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可把0型比作一张白纸,A型、B型、朋型就如同白纸上增加的3种颜色,它们有共同的底色(白色),坝型就是A、8两种色彩的重叠、混合。 (3)血型的遗传规律—— 根据四种血型都具有o型物质这一特点,我们认识到所谓的A型,实际上也可称为肋型2B型则为肋型。但即便是朋型和肋型,它们的血型物质比例也不尽相同。当0型物质较少时,其血型更倾向于从型和BB型,因此,更伦当地说血型应该是六种,纫分的话甚至是无穷无尽的,这也许是同血型的人亦存在个性差异的缘由吧!但为了便于研究和从整体上把握.我们还是把它们统称为A型、B型。 经过以上说明,我们基本上能够辈握血型遗传的规律。父母没有o型而子女却出现o型的情况,往往令人们迷惑不解。这是因为人型或B型父母实际属于A0型或D0型,0型遗传因子的自由结合就会出现0型孩子。所以我们可以理解A型父和D型母可以生出四种血型的孩子的原因。当然,任何规律在特定条件下也会出现意外,但对于血型,概率仅有几万分之一。 (4)血型的地理分布—— O型血人遍布世界各地,在欧美、非洲比例最大。 A型血人大多分布于欧洲中、北部,日本,中国南部等山林地带。 B型血人大多分布于亚洲中央大草原、印度、中国北方,朝鲜。 AB血人作为派生血型多分布于A、B型族群的过渡地区。 血型的种族分布: O型族群——以0型为主导的族群。性格特征同0型人基本一致,表现为:热情,开放,自信,固执,冲动,个人主义,团伙意识,祟尚力量、反叛精神。 代表民族:拉丁人、非洲黑人、美国人 A型族群——以A型为主导的族群。性格特征同A型人基本一致,表现为:含蓄,好静,保守,协作,完美主义作风,团结,顽强的民族性。 代表民族:B耳曼民族、大和民族、希腊人、湖南人

人类血型系统

血Rh血型系统(Rhesus monkeys),意为恒河猴血型系统,是人类的一种血型系统,有阴性与阳性之分。大部分人都为阳性,Rh血型为阳性的人在接受Rh血型为阴性的血液后血液会发生凝聚。Rh系统可能是红细胞血型中最复杂的一个系统,其重要性仅次于ABO系统。 目录 ?1血型分类 ?2稀有血型 ?3如何遗传 ?4血型意义 ?5自我保护 ?6系统简介 ?7抗体特征 1血型分类 根据Rh因子的有无可以区分Rh阴性和Rh阳性两种血型,这种血型系统成为Rh血型系统。Rh是恒河猴(Rhesus Macacus)外文名称的头两个字母。兰德斯坦纳等科学家在1940年做动物实验时,发现恒河猴和多数人体内的红细胞上存在Rh血型的抗原物质,故而命名的。凡是人体血液红细胞上有Rh凝集原者,为Rh阳性。反之为阴性。这样就使已发现的红细胞A、B、O及AB四种主要血型的人,又都分别一分为二地被划分为Rh阳性和阴性两种。随着对Rh血型的不断研究,认为Rh血型系统可能是红细胞血型中最为复杂的一个血型系。Rh血型的发现,对更加科学地指导输血工作和进一步提高新生儿溶血病的实验诊断和维护母婴健康,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有关资料介绍,Rh阳性血型在我国汉族及大多数民族人中约占99.7%,个别少数民族约为90%。在国外的一些民族中,Rh阳性血型的人约为85%,其中在欧美白种人钟,Rh阴性血型人约占15% 在我国,RH阴性血型只占千分之三到四。RH阴性A型、B型、O型、AB型的比例是3:3:3:1。RH阴性者不能接受RH阳性者血液,因为RH阳性血液中的抗原将刺激RH阴性人体产生RH抗体。如果再次输入RH阳性血液,即可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但是,RH阳性者可以接受RH阴性者的血液。备注:输血时,RH和ABO血型都要检验人类红细胞血型由多达二十多种的血型系统组成,ABO和Rh血型是与人类输血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血型系统。当一个人的红细胞上存在一种D血型物质(抗原)时,则称为Rh阳性,用Rh(+)表示;当缺乏D抗原时即为Rh阴性,用Rh(-)表示。 2稀有血型 Rh(-)的分布因种族不同而差异很大,在白种人中的比例较高,约百分之十五,中国人群中;新疆维吾尔等少数民族Rh(-)的分布为百分之五;蒙古族

血型的发现

血型的发现

血型的发现(输血的变迁) 17世纪英国医生哈维发现血液循环以后,人类就开始进行输血的尝试。 历史上的第一次输血是英国人罗维尔在1665年进行的。他把一条失血过多濒于死亡的狗的静脉与另一条健康狗的静脉用鹅毛管连接起来。失血的狗逐渐从濒死状态恢复过来。脉用鹅毛管连接起来失血的狗逐渐从濒死状态恢复过来第次给人体输血是1667年6月15日,法国国王的御医丹 第一次给人体输血是 尼斯将一只羊羔的血输入一个15岁的男孩体内,这个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此后他又进行了多次输血试验,也安然无恙。但他在1668年的一次试验中,却以失败而告终。他给一名患者输动物血,第一次输血后病人病情有所好转;第二次输血后,病人出现发热、腹痛、大汗、血尿等症状,第二次输血后病人出现发热腹痛大汗血尿等症状第三次输血后病人死亡。死者妻子告丹尼斯犯有杀人罪,为此,法国议会特别制定法律:不许再进行输血。此后,输血实验中止了150年。

1829年,英国医生布伦德尔 年英国医生布伦德尔 第一次完成了人与人之间的输血试验。但是第次完成了人与人之间的输血试验但是这一成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以后的试验结果还是令人失望,大多数病人死亡,只有少数病人得到康复,到底是什么原因在作怪呢?

1900年,奥地利医学家兰德斯坦纳发现了人类的血型

1868年生于奥地利 首都维也纳。维也纳 首都维也纳维也纳 大学医学院毕业后, 继续留校,学习化学。 1900年发现A、B、 O3种血型。1919年 在荷兰巴库的所医 在荷兰巴库的一所医 院工作。1922年赴美, 受聘于洛克菲勒研究 所。1930年获诺贝尔 生理学医学奖。1943 年逝世。 年逝世 卡尔·兰德斯坦纳 (Karl·Landsteiner)

ABO血型系统

ABO血型系统 一、ABO血型系统的概念 根据红细胞表面有无特异性抗原(凝集原)A和B来划分的血液类型系统。ABO血型系统是1900年奥地利兰茨泰纳发现和确定的人类第一个血型系统。根据凝集原A、B 的分布把血液分为A、B、AB、0四型。红细胞上只有凝集原A的为A型血,其血清中有抗B凝集素;红细胞上只有凝集原B的为B型血,其血清中有抗A的凝集素;红细胞上A、B两种凝集原都有的为AB型血,其血清中无抗A、抗B凝集素;红细胞上A、B两种凝集原皆无者为O型血,其血清中抗A、抗B凝集素皆有。具有凝集原A的红细胞可被抗A凝集素凝集;抗B凝集素可使含凝集原B的红细胞发生凝集。 二、不同血型红细胞上的抗原和血清中的抗体

输血时若血型不合会使输入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引起血管阻塞和血管内大量溶血,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在输血前必须作血型鉴定。正常情况下只有ABO血型相同者可以相互输血。在缺乏同型血源的紧急情况下,因O型红细胞无凝集原,不会被凝集,可输给任何其他血型的人。AB型的人,血清中无凝集素,可接受任何型的红细胞。但是异型输血输入量大时,输入血中的凝集素未能被高度稀释,有可能使受血者的红细胞凝集。所以大量输血时仍应采用同型血。临床上在输血前除鉴定ABO血型外,还根据凝集反应原理,将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液作交叉配血实验,在体外确证两者血液相混不发生凝集,方可进行输血以确保安全。 近年来发现存在于红细胞上的凝集原(即血型抗原)也存在于其他血细胞和一般组织细胞。所有细胞表面血型抗原的特异性可作为机体免疫系统鉴别自身和异物的标志。因此,在临床实践中血型鉴定也是组织器官移植成败的关键。人类血型有遗传特性,决定血型的血型抗原即凝集原ABOA和B及其前身物H,分别受ABO三个等位基因控制。A、B基因为显性基因,O(H)基因为隐性基因。它们的遗传规律所显示的父、母血型与子代血型间的关系,在法医学上可作为否定亲子关系的依据,若再配合其他血型系统的测定,则可判断亲子关系。A型,B型,AB型,O

abo系统血型介绍

abo系统血型介绍 人类血型有很多种型,而每一种血型系统都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并具有免疫学特性。最多而常见的血型系统为ABO血型,分为A、B、AB、O四型;其次为Rh血型系统,主要分为Rh阳性和Rh阴性;再次为MN及MNSs血型系统。据目前国内外临床检测,发现人类血型有30余种之多。人类的血型具有遗传性、父母双方的血型基因在两性性细胞相结合时,可以在细胞核染色体中搭配成对,进而将血型遗传特性传给子代。ABO血型系统是1900年奥地利兰德斯坦纳发现和确定的人类第一个血型系统。根据凝集原A、B的分布,我们可以把血液分为A、B、AB、O四型。而A、B、O三种血型抗原的糖链结构基本相同,只是糖链末端的糖基有所不同。A型血的糖链末端为N-乙酰半乳糖胺;B型血为半乳糖;AB型两种糖基都有,O型血则缺少这两种糖基。 abo系统血型系统的遗传 A型血的遗传基因可以是两性的A与A结合成AA,也可能是一性的A基因与另一性的O结合成AO,但不管AA还是AO,所表现出来的血型,都是A 型,而O为隐形遗传基因,不能表现出来。B型血的遗传基因与A型血相似,有的为BB、有的为BO、但是所表现出来的都是B。AB型与O型血遗传基因都与所表现的血型一致,AB型的为AB,O型的为OO。 由此可知,凡父、母是A或B型血者,其子女可能是A型或B型,但也可能是O型,因为A型或B型都含隐性遗传基因O,当父遗传基因中的O与母遗传基因中的O相结合成OO时,则表现为O型。父母血型的各种遗传基因在两性结合时都要发生重组合,重组和后形成子女的各种血型。子女与父母血型间有一定的血缘关系,但是不一定相同。例如:ABO血型及其相应的遗传式:血型或表现式,遗传式或基因型 A型:AA、AO;B型:BB、BO;O型OO;AB 型AB 即表现式:A,B,O和AB;遗传式:AA,AO,BB,BO,OO和AB。 abo系统血型系统跟RH血型有什么区别 Rh血型系统,主要指人类红细胞表面有无“RhD抗原”:Rh+,称作“Rh阳性”、“Rh显性”,表示人类红细胞有“RhD抗原”;Rh血型系统一般不存在天然抗体,故第一次输血时不会发现Rh血型不合。但Rh阴性的受血者接受了Rh阳性血液

人类ABO血型及单基因性状分析解读

Experimental Teaching Center,School of Life science 成绩教师 Score Instructor 人类ABO血型及部分单基因性状分析 Analysis of human ABO blood group and single gene traits 摘要:人类群体遗传学着重于实际调查,即对各个人群的各种性状与遗传标记进行调查,调查一般以取样方式进行。文章对滨州学院在校学生的拇指类型、食环指类型、通贯纹、卷舌、耳垂五对性状进行了抽样调查,研究分析其遗传方式。 关键词:人类性状、性状调查、性状分析 Abstract:Human population genetics focuses on the actual investigation, that is, to all people of various traits and genetic markers to investigate, in general survey sampling way.Articles of binzhou college students thumb type, ring type, tong injection lines, retroflex, the earlobe five traits for the sampling, analysis its genetic way. Key words:Human traits、Characteristics of survey、character analysis 前言:性状是指生物体所有特征的总和。任何生物都有许许多多性状, 有的是形态结构特征, 有的是生理特征( 如人的ABO 血型) , 有的是行为方式, 等等。人类群体遗传学, 就是研究人群的遗传结构及其变化的科学。它着重于实际调查, 即对各个人群的各种性状与遗传标记进行调查。调查一般都是以抽样方式进行的, 当然, 在抽样时应使所取样本具有最大的代表性。体质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是从人体测量学指标、肤色等外部的多基因遗传性状开始的, 后来才主要转到单基因遗传的标记。过去, 主要是用免疫化学和电泳等方法分析基因的产物( 蛋白质、酶等) , 根据表型的频率计算该基因座的等位基因频率( 通常称等位基因频率 为基因频率) 。现在, 对一部分结构基因和非编码序列, 已可用DNA 测序, 通过先用内切酶切然后进行电泳等方法, 直接研究某一个体中某一DNA 片段中核苷 酸的变异。 正文: 一、实验原理 1.基因频率:一个群体中某一基因占其等位基因总数的相对比例。不同群体同 一基因往往频率不同; 2.基因型频率:一个群体中某一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间的比率 3.在自然界,无论动植物一种性别的任何一个个体有同样的机会与其相反性别

ABO血型系统是哪位科学家于何年发现的

2012年全省医院输血科岗位技能大比武操作问答题与参考答案 1.ABO血型系统是哪位科学家于何年发现的? 答: ABO血型系统是奥地利科学家Karl Landsteiner 于1900年发现的。 2.ABO血型种类有哪些? 答:根据红细胞上有无A或/和B抗原,以及血清中有无抗-A及抗-B抗体,将ABO血型分为A型、B型、AB型和O型四种。 3.红细胞血型血清学检测对标本有什么质量要求? 答:(1)实验室所检测标本须有清晰的惟一性标识; (2)标本要求不超过3天的期限; (3)肉眼判断标本是否存在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如溶血、脂血等; (4)血清或血浆均可用作检查,但是使用血浆标本时,应注意排除纤维蛋白析出对结果的干扰。 4.试管法测定ABO血型的原理是什么? 答:利用红细胞凝集试验,通过正定型和反定型鉴定ABO血型。 5.何谓ABO正反定型? 答:(1)正定型:用已知抗A和抗B血清试剂来测定红细胞上有无相应的A抗原或/和B抗原; (2)反定型:用已知ABO试剂红细胞来测定血清中有无相应的抗A或抗B抗体。 6.试管法测定ABO血型时,红细胞标本的制备浓度是多少? 答:制成2%-5%的红细胞悬液。 7.存在血型抗体减弱或消失的特殊人群有哪些?

答:新生儿;老年人;先天性免疫球蛋白缺陷的患者;长期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等。

8.试管法测定ABO血型时,血清与红细胞的添加顺序是怎样的?为什么如此操作? 答:正确的添加顺序是:先加血清,再加红细胞。这样操作容易核实是否漏加血清。 9.为什么做ABO反定型除了使用A型和B型红细胞还需使用O型红细胞? 答:为了检测抗A和抗B以外的不规则抗体。 10.如何判定ABO血型? 答:正定型用已知抗A和抗B血清试剂来测定红细胞上有无相应的A抗原或/和B抗原;反定型是用已知ABO试剂红细胞来测定血清中有无相应的抗A或抗B;当正反定型相符时,判定ABO血型。 11.ABO血型检测试管法凝集强度如何划分? 答:ABO血型检测试管法凝集强度分(++++)、(+++)、(++)、(+)和(-)五种。形成一个大块为(++++);分裂成几个大块为(+++);分裂成多个小块为(++);呈细沙状凝集颗粒为(+);无凝集为(-)。此外,如果出现溶血,判定为阳性。 12.微柱凝胶法检测ABO血型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此方法采用排阻层析原理,即在微柱凝胶介质中,红细胞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红细胞免疫复合物,在一定离心力下,该复合物不能通过凝胶间隙而浮于胶表面或悬于胶中;如无相应抗体结合,则不能形成红细胞免疫复合物,在一定离心力下,分散的红细胞可以通过凝胶间隙沉于微柱腔底部。 13.微柱凝胶法检测ABO血型时,红细胞标本的制备浓度是多少? 答:制成0.8﹪-1﹪的红细胞悬液。

实验一 人类ABO血型鉴定

实验一人类血型与血型鉴定2011.03.09 一实验原理: 1.血型: 通常所说的血型就是红细胞的血型,是根据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特异性业确定的。已知人类的红胞有15个主要血型系统,其中敢主要的是ABO血型系统(1901年Landsteiner发现的第一个血型系统),其次Rh血型系统。 2.ABO血型系统: 人类ABO血型抗原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有无特异性抗原(凝集原)A 或B来划分的血液类型系统,将血型分为A型、B型、AB型、O型四种。A、B抗原的特异性决定于糖蛋白上所含的糖链。在人类的血液里含有凝集原(又称抗原)A、B和凝集素(又称抗体)A、B。凝集原附着在红细胞表面,凝集素存在于血浆(或血清)中。同名的凝集原和凝集素相遇(如凝集原A和凝集素B)会发生红细胞凝集现象(凝血反应)。所以在人体的血液中,所含的凝集原和凝集素的类型不同,可分为A、B、AB、O四种血型。所谓A型指红细胞膜上只存在A抗原,其血清中存在抗B抗体(凝集素),B型指红细胞膜上只存在B抗原,其血清中存在抗A抗体, AB型指红细胞膜上同时存在A和B抗原,其血清中没有抗A或抗B抗体,O型则红细胞膜上没有A和B抗原,血清中同时存在抗A抗B抗体。 3.ABO血型的鉴定: 血型鉴定可用红细胞凝集试验,通过正、反定型准确确定ABO血型。所谓正定型:即血清试验,用已知抗A、抗B分型血清来确定红细胞上有无相应的A抗原和B抗原;所谓反定型:即细胞试验,是用已知A 二操 1.待检红细胞的制备:用75%酒精棉球消毒消毒无名指指端的皮肤或耳垂,待酒精干后,用无菌采血针刺破表皮,用毛细采血管取血一滴,放入盛有1ml生理盐水的小离心管中,混匀,制成待测红细胞悬液(约2%)。 2.取清洁载玻片一张,用蜡笔划为两格,表明A、B。 3.将抗A、抗B血清各一滴分别滴在A、B格内。

血型自我鉴定

血型自我鉴定 篇一:血型鉴定 人类血型与血型鉴定 一、目的 1、了解人类血型的遗传特性及其遗传方式;掌握人体血型(aBo型)的检验方法。同时了解自己的血型。 2、观察红细胞凝集现象,掌握aBo血型鉴定的原理。二、原理1、血型 通常所说的血型就是红细胞的血型,是根据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特异性确定的。已知人类的红胞有15个主要血型系统,其中最主要的是aBo 血型系统(1901年Landsteiner发现的第一个血型系统),其次Rh血型系统。 血型是指红细胞的血型,是根据红细胞膜外表面存在的特异性抗原(镶嵌于红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和糖脂)来确定的,这种抗原或凝集原是由遗传决定的。抗体或凝集素存在于血清中,它与红细胞的不同抗原起反应,产生凝集,最后溶解,由于这种现象,临床上在输血前必须注意鉴定血型,以确保安全输血。通常输血反应中大多数注意aBo 血型系统。 2、aBo血型系统 人类aBo血型抗原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有无特异性抗原(凝集原)a或

B来划分的血液类型系统,将血型分为a型、B型、aB型、o型四种。 a、B抗原的特异性决定于糖蛋白上所含的糖链。在人类的血液里含有凝集原(又称抗原)a、B和凝集素(又称抗体)a、B。凝集原附着在红细胞表面,凝集素存在于血浆(或血清)中。同名的凝集原和凝集素相遇(如凝集原a和凝集素B)会发生红细胞凝集现象(凝血反应)。所以在人体的血液中,所含的凝集原和凝集素的类型不同,可分为a、B、aB、o四种血型。所谓a型指红细胞膜上只存在a抗原,其血清中存在抗B抗体(凝集素),B型指红细胞膜上只存在B抗原,其血清中存在抗a抗体,aB型指红细胞膜上同时存在a和B抗原,其血清中没有抗a或抗B抗体,o型则红细胞膜上没有a和B抗原,血清中同时存在抗a抗B抗体。 父母的血型与子女的血型关系: 人类血型有数十亿种之多。人类除同卵双生子女外,再也找不到两个血型完全相同的人。Rh是恒河猴(Rhesusmacacus)外文名称的头两个字母。兰德斯坦纳等科学家在1940年做动物实验时,发现恒河猴和多数人体内的红细胞上存在Rh血型的抗原物质,故而命名的。 凡是人体血液红细胞上有Rh抗原(又称d抗原)的,称为Rh阴性。这样就使已发现的红细胞a、B、o及aB四种主要血型的人,又都分别一分为二地被划分为Rh阳性和阴性两种。 随着对Rh血型的不断研究,认为Rh血型系统可能是红细胞血型中最为复杂的一个血型系。Rh血型的发现,对更加科学地指导输血工作和进一步提高新生儿溶血病的实验诊断和维护母婴健康,都有非常

血型起源的传说

1.血型起源的传说: 《圣经》中说上帝在创造出亚当时对他说:地面上有种子的花、草、蔬菜和树上有种子的水果都是你的食物。从这句话可以猜想人类最初以素食为主,同时人类最早的血型也随之形成——A型血。而在一次大水灾之后,人类可以吃到的蔬菜和水果都被洪水淹没了,人类只能开始打猎生活,以肉食为主,这就有了O型血。洪水退后,食物的均衡使人类的血型又发生了变化,这时又形成了B型血。 血型起源虽然是传说,但研究人员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区别不同种族、文化和地理界限,人的差异最关键因素就是血型,血型跟一个人的性格、饮食、疾病、体重等都有一定的联系。 那么血型与饮食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这一关系是如何影响人的健 康、舒适甚至理想的体重呢?研究人员认为每一种血型都具有一定的抗原,以不同方式对不同物质发生作用,特别是对植物血凝素,这是一种附着在食物中的蛋白质,可使血液凝固。如果人食用了含有与血型不兼容的植物血凝素的食品,该物质就会寻找其他栖身之地。例如某一器官中,将其周围血液凝固,生出肿块,长此以往就会生病。各种食物都含有不同的植物血凝素。如果它与血液抗原发生反应,就会破坏红白血球,逐渐引发各种问题,损害肠道、神经系统和其他器官的健康。 研究人员多年钻研得出结论:某些植物血凝素可以和某些血型的抗原相容。根据这一原则,就可以制定出不同的食物清单,根据血型来确定哪些食物可吃而哪些不可食用。如果植物血凝素与血型相匹配,就会产生如下效果:消肿、抗毒素、获得理想体重以及延缓衰老等。 研究人员揭示,一些食品起着真正的药物作用,是能量的来源,对某些人来说是健康的,但对另一些人却可能是有害的。根据这一原则以及血型的不同,可以制定出以下食谱: O型血 O型血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血缘来源是黄帝集团和东夷集团。在中原地区,陕西人、山东人、山西河北南部、河南北部等,0型血占主要地位,估计40~55%。O型血在人类学上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血型,也叫做狩猎血型,他们的祖先以守猎为生,以肉食为主,因此他们对高蛋白质食物非常适应,对瘦肉和蔬菜消化得非常好,而对谷物胃口极差。研究人员称,O型血的人可以靠瘦肉、动物肝脏、海鲜和绿叶蔬菜来控制体重。如果靠谷物、豆类、卷心菜、土豆之类减肥的话,那将是徒劳的。爱斯基摩人绝大多数是O型血,他们以肉食为主,很少吃蔬菜和瓜果,但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很少。 建议食用: 牛肉、羊肉或鹿肉;鳟鱼、鲑鱼、沙丁鱼、鲈鱼、鳕鱼、鸡蛋、牛奶或豆腐;新鲜奶酪;洋蓟、大蒜、萝卜、莴苣、洋葱、欧芹、甘薯和南瓜等;橄榄油或亚麻子油;苹果、柚子、葡萄、梨、西瓜和桃子。 少量食用: 肥猪肉、火腿和鹅肉等;梭子鱼、鱼子酱、熏鲱子鱼、熏鲑鱼、章鱼等; 各种类型的奶酪、冰淇淋、酸奶、全脂奶、鳄梨、洋芹菜、蘑菇、橄榄、土豆、白玉米等;玉米油或葵花油;椰子、甜瓜、橘子、草莓、芒果和柑橘等。

血型遗传规律表

血型遗传规律表 血型是根据人的红细胞表面同族抗原的差别而进行的一种分类。由于人类红细胞所含凝集原的不同,而将血液分成若干型,故称血型。 血型(blood groups;blood types)是以血液抗原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遗传性状。 狭义地讲,血型专指红细胞抗原在个体间的差异;但现已知道除红细胞外,在白细胞、血小板乃至某些血浆蛋白,个体之间也存在着抗原差异。因此,广义的血型应包括血液各成分的抗原在个体间出现的差异。通常人们对血型的了解往往仅局限于ABO血型以及输血问题等方面,实际上,血型在人类学、遗传学、法医学、临床医学等学科都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因此具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动物血型的发现也为血型研究提供了新的问题和研究方向。血型一般常分A、B、AB和O四种,另外还有Rh阴性血型、MNSSU血型、P型血、和D缺失型血等极为稀少的10余种血型系统。其中,AB型可以接受任何血型的血液输入,因此被称作万能受血者,O型可以输出给任何血型的人体内,因此被称作万能输血者、异能血者,实际上,不同血型之间的输送,一般只能小量的输送,不能大量。要大量输血的话,最好还是相同血型之间为好。 人类血型有很多种型,而每一种血型系统都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并具有免疫学特性。最多而常见的血型系统为ABO血型,分为A、B、AB、O四型;其次为Rh血型系统,主要分为Rh阳性和Rh阴性;再次为MN及MNSs血型系统。据目前国内外临床检测,发现人类血型有30余种之多。 一般来说血型是终生不变的。人类的血型通常分为A 、B 、O 和AB 四种。血型遗传借助于细胞中的染色体。人类细胞中共有23 对染色体,每对染色体分别由两条单染色体组成,其中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染色体的主要成份是决定遗传性状和功能的脱氧核糖核酸,即人们常说的DNA。DNA 可分为很多小段,每一小段都具有专一的遗传性状及功能,这些小段称为基因。一对染色体中两条单染色体上相同位置的DNA 小片段,称为等位基因。

人类血型与遗传

人类血型与遗传 血型(blood groups;blood types)是以血液抗原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遗传性状。 亡. 狭义地讲,血型专指红细胞抗原在个体间的差异;但现已知道除 抗原差异。因此,广义的血型应包括血液各成分的抗原在个体间出现的差异。通常人们对血型的了解往往仅局限于ABO血型以及输血问 科都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因此具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 型可以接受任何血型的血液输入,因此被称作万能受血者,O型可以输出给任何血型的人体内,因此被称作万能输血者、异能血者,实际

上,不同血型之间的输送,一般只能小量的输送,不能大量。要大量输血的话,最好还是相同血型之间为好。 ABO血型系统 红细胞血型是1900年由奥地利的K.兰德施泰纳发现的。他把每个人的红细胞分别与别人的血清交叉混合后,发现有的血液之间发生凝集反应,有的则不发生。他认为凡是凝集者,红细胞上有一种抗原,血清中有一种抗体。如抗原与抗体有相对应的特异关系,便发生凝集反应。如红细胞上有A抗原,血清中有抗A抗体,便会发生凝集。如果红细胞缺乏某一种抗原,或血清中缺乏与之对应的抗体,就不发生凝集。根据这个原理他发现了人的ABO血型。后来他又把不同人的红细胞分别注射到家兔体内,在家兔血清中产生了3种免疫性抗体,分别叫做M抗体、N抗体及P抗体。用这3种抗体,又可确定红细胞上3种新的抗原。这些新的抗原与ABO血型无关,是独立遗传的,是另外的血型系统。而且M、N与P也不是一个系统。控 上,两个系统的基因位点也相距甚远,不是连锁关系,因此是独立遗传的。 Rh血型系统 内的红细胞上存在Rh血型的抗原物质,故而命名的。凡是人体血液

很全的血型知识介绍

血型知识 血型的分布: O型血在人类学上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血型,也叫做狩猎血型; A型血是第二种最多见的血型,其祖先是最先从事农耕作物的,也叫做农耕血型; 与O型和A型相比,B型却是人类学上较晚出现的血型,这类人是最早习惯于气候和其他变迁的游牧民族,也叫做游牧血型。 AB型为最晚出现、最稀少的血型,占总人口不到5%。这类人拥有部分A型血和部分B型血的特征。 在中国北方长城的两边,匈奴、突厥、鲜卑、女真、契丹、西夏等等古老游牧民族,肉食为主,B型血占了大多数。现在蒙古、满族中B型血占40~60%; 湖北湖南人、广东人、福建人、江浙人等等苗瑶壮侗语族各民族,素食为主,A型血数量呈上升趋势,估计30~60%; 在长江流边,AB型血是比较常见的,但数量非常少,历史上是B 型血人南下跟A型血人繁杂而成的。 在中原地区,陕西人、山东人、山西河北南部、河南北部等,O型血占主要地位,估计40~55%。 在整个汉族中: B型血占20%,主要是由匈奴、突厥、鲜卑、女真、契丹、西夏融入于汉族的血液中造成的;

A型血占40%,主要分布在南方,是由楚苗南蛮等古老民族融入华夏集团演变而来的; AB型是B型血人南下跟A型血人繁杂而成的。 O型血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最早血型,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血缘来源是黄帝集团和东夷集团。 性格非全由血型决定 子女与双亲之间血型遗传关系 父母双亲血型O+O子女血型可能有O子女血型不可能有A、AB、B 父母双亲血型O+A子女血型可能有A、O子女血型不可能有AB、B 母双亲血型O+B子女血型可能有B、O子女血型不可能有A、AB 父母双亲血型O+AB子女血型可能有A、B子女血型不可能有O、AB 父母双亲血型A+A子女血型可能有A、O子女血型不可能有AB、B 父母双亲血型A+B子女血型可能有AB、B、A、O子女血型不可能有 父母双亲血型A+AB子女血型可能有A、B、AB子女血型不可能有O 父母双亲血型B+B子女血型可能有B、O子女血型不可能有A、AB 父母双亲血型B+AB子女血型可能有B、A、AB [/B]子女血型不可能有O 父母双亲血型AB+AB子女血型可能有AB、A、B子女血型不可能有O 从血型分析你适合做的职业 ************************************************

血型的划分标准

红细胞血型是根据血液中的红细胞表面抗原来划分的,根据抗原种类的不同,常见的有20多个分类系统,ABO血型系统只是其中的一个,只不过由于发现得最早,由与输血的关系最密切,所以广为人知。在20世纪之前,西方医生已尝试过对失血过多的病人进行输血,但往往导致死亡。1900年,奥地利维也纳病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兰特斯坦纳(K.Landsteiner)发现输血失败的原因是由于某些人的血清导致另一些人的红细胞凝聚,但在某些组台却又不会发生这种情况。第二年,他从各位同事那里采集了血样,对红细胞进行了检测,发现它们存在两类抗原,他分别命名为A抗原和B抗原。有A抗原的血他称之为A型,有B抗原的他称之为B型,两种抗原都没有的;称之为C 型或零型(后来改称O型)。又过了一年,他的两名学生采集了更多的血样,发现有的同时存在A和B两种抗原,即AB型。植物、微生物也存在A、B抗原,如果人体内原先没有某一种抗原,从食物中吸人或受微生物感染后,就会在血清中出现对抗这种抗原的抗体。因此,A型血清中有抗B抗体,B型血清中有抗A抗体,O型血清同时存在这两种抗体,而AB型血清没有这两种抗体。输血出现凝聚的原因,就是一种血清中的抗体(抗A或抗B)与另一种不同血型的红细胞的抗原(A或B抗原)相遇造成的。由此可知,A型可以输给A型和AB 型,但只能接受A型和O型;B型可以输给B型和AB型,但只能接受B型和0型;O型可以输给任何型,但只能接受0型;AB型只能输给AB型,但可以接受任何型。在输血前,对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液做血型鉴定,并在体外检测二者相混不发生凝聚,就可以避免因输血

凝聚反应导致生命危险。由于这个发现,兰特斯坦纳在1930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在1924年,伯恩斯坦(F.Bernstein)发现了ABO血型的遗传机制。它是由一对等位基因(各从父母得到一个)控制、严格按孟德尔遗传定律遗传的。等位基因A和B是显性基因,O是隐性基因,因此基因型AA和AO都表现为A型,BB和BO表现为B型,AB表现为AB型,OO表现为0型。子女的血型不一定与父母的相同,但是父母的血型决定了子女的血型只能有哪些可能。例如,A型父亲和A型母亲只能生下A型或O型的子女,如果其子女是B型或AB型,我们可以推断其父母中至少有一方不是亲生,即可以根据血型排除亲生父亲或母亲(但不能确认),这是法医做亲子鉴定的一种手段。后来发现A、B、O基因还各有不同变异,目前已发现14种A基因(以A1,A2……表示)、14种B基因和8种0基因。 被滥用的血型 这个重大的医学发现,很快就被滥用。在1910年,德国海德堡大学的医生范顿根(E.von Dungern)最先将血型作为种族主义的依据。他声称,纯种欧洲人的血型是A型。纯种亚洲人的血型是B型,或者说,那些B型血的欧洲人不是纯种欧洲人。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两位波兰研究者对英国和法国占领军士兵和俘虏中不同民族的

人类血型的发现

1900年,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病理研究所工作的兰茨坦纳正在研究发热病人血清中的溶血素,这些溶血素能溶解正常人的红细胞。可是研究结果表明,溶血素与发热病人并没有什么关联,但是他却注意到正常人血清中存在一种凝集素,能够凝集其他人的红细胞。于是他想到了输血反应。输血反应的原因,是不是输血者和受血者血液中的血清与红细胞发生凝集的缘故呢?这需要通过实验来证实。 于是他召集来实验室里的五位同事,同他们谈了自己的设想,他想用他们六个人的血液来作一次实验。同事们很支持他。于是他小心地从每个人的静脉里抽取了一小管血液,再抽出自己的血,然后把它分离成淡黄色半透明的血清和鲜红色的红细胞盐水悬液两部分。接着,他把来自同一个人的血清,分别滴在6个载玻片上,又把从每人的血液中分离出来的红细胞,分别滴在每一滴血清上。 奇怪的现象出现了:有几个载玻片上的血清滴入红细胞后,呈现均匀的淡红色;而另几个载玻片上的红细胞却凝结成絮团状,红色的凝集块散布在淡黄色的血清里,形成鲜明的对比。 有点意思。再看看第二个人的情况。兰茨坦纳又把第二个人的血清一一滴在6个载玻片上,再把每个人的红细胞分别滴在血清上,结果,同样出现了上述两种情况。 兰茨坦纳把凡是滴入红细胞后出现絮状凝集团的,用“+”号表示,不出现凝集团的,用“-”号表示。当他把六个人的血清按照同样的方法试验一遍后,就得出了一张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表格。这张著名的表格,包含着现代血液分型的一些基本原理,又被称为“棋盘法”: (表格中的外文字母为各实验者的代号) 兰茨坦纳对这张表格着了迷,一连几天,他对这张表格凝神思考,苦苦分析。他发现:每个人的血清和自己的红细胞相遇,都不会发生凝集;而不同人的红细胞和不同人的血清相遇,就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如果产生凝集,那絮状团块就

血型系统收费标准

血型系统收费标准及参考价 品名成本收费编码省级市级县级ABO、RhD血型检测卡38元/卡260000001a ABO正定型35 31 25 2/人份260000004a RH血型鉴定 ABO、RhD血型定型卡38元/卡260000001a ABO正定型53 44 35 1人份/卡260000001a ABO反定型 260000004a RH血型鉴定 Rh血型分型卡80元/卡260000004a RH血型鉴定100 90 75 1人份/卡260000005 Rh血型其他抗原鉴定 交叉配血卡45元/卡260000013 疑难交叉配血50 43 35 3人份/卡260000012 特殊介质交叉配血 不规则抗体筛检卡45元/卡27元红细胞血型抗体筛选(黔价费 (2010)63号72 65 57 2人份/卡250202035 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260000007 血型单特异性抗体鉴定 新生儿溶血病检测卡45元/卡260000009 放散试验90 81 70 1人份/卡26000008 吸收试验 260000018 新生儿溶血病检测 母体效价检测卡45元/6孔 /卡 260000010(每个抗体) 35 33 30 250202035 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15元 血小板交叉配血卡128元/卡 260000019a 血小板交叉配血40 35 30 4人份/卡 血小板抗体检测卡180元/卡 血液收费项目和标准附件135 4人份/卡

微柱法试剂参考价 产品名称品牌规格厂家价格ABO、RhD血型检测卡(微柱凝胶)博迅2人/卡长春博迅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38.00/卡抗人球蛋白交叉配血卡博迅6孔/卡长春博迅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45.00/卡不规则抗体筛检卡博迅2人/卡长春博迅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45.00/卡新生儿溶血病检测I 博迅1人/卡长春博迅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45.00/卡新生儿溶血病检测I I 博迅1人/卡长春博迅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45.00/卡ABO、RhD血型定型试剂卡(正反定) 博迅1人/卡长春博迅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38.00/卡中性胶卡(反定卡)博迅长春博迅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38.00/卡母体IgG抗体效价检测博迅1人/卡长春博迅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45.00/卡抗人球蛋白试验博迅6人/卡长春博迅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45.00/卡血小板抗体筛检卡博迅4人/卡长春博迅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180.00/卡血小板交叉配血卡博迅4人/卡长春博迅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180.00/卡巯基乙醇浓缩液博迅 1.5ml 长春博迅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100.00 巯基乙醇0.2M 博迅10ml 长春博迅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80.00 ABO血型反定型试剂盒(人血红细胞)博迅0.8% 长春博迅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180.00 ABO血型反定型试剂盒(人血红细胞)博迅4% 长春博迅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200.00 酸放散试剂盒博迅60T 长春博迅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230.00 筛检细胞博迅5ml*3 长春博迅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200.00

ABO血型鉴定

ABO血型系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也是最重要的人类血型系统,临床输血工作中首先要对ABO血型准确鉴定。笔者就在多年ABO血型鉴定具体试验过程中常遇到各种需注意的问题,现报告如下。 https://www.360docs.net/doc/e617084971.html, 1 正定型注意事项 临床实验室 更换新批号抗血清或对实验有怀疑时,可设阳性、阴性和自身对照抗A管的阳性对照用抗A标准血清加已知的A型红细胞;抗B管的阳性对照用抗B标准血清加已知的B型红细胞;阴性对照组用AB型血清加已知的O型红细胞;自身对照用被检者血清加被检者红细胞。试管中相继加入被检者血清与相应5%红细胞生理盐水悬液,加入量及操作步骤与正定型试验相同。判定结果时,首先看对照管,当阳性对照管为阳性,阴性对照管为阴性,自身对照管为阴性时,测定管的结果才可信,否则必须查找原因。临床实验室 为避免交叉污染,吸管、试管、玻片等用品只能一次性使用,红细胞悬液浓度过高或离心力过大,可造成假凝集,操作时必须注意。操作环境温度应在20℃~25℃之间,操作中应严格遵守查对制度,观察后要立即记录正确结果。 临床实验室 婴幼儿期红细胞血型抗原及血清抗体尚未发育安全,老年体弱者抗原较弱,除用玻片法之外,必须再用试管法鉴定。白血病、恶性肿瘤等严重疾病时红细胞上的抗原可能减弱或消失,要结合反定型综合判定结果。亚型红细胞的抗原性较弱,有时会出现混合外观,甚至与较低效价的抗血清不出现凝集反应,必要时用抗(A+B)标准血清进行鉴定。 临床实验室 被检红细胞异常,如A或B亚型,白血病可使A或B抗原减弱而误定为O型;霍奇金病也有类似白血病的情况,出现获得性B或A表现等。 临床实验室 有些疾病可能使红细胞定型困难。(1)严重肠道细菌感染,其代谢产物使红细胞出现类B 现象与抗B血清出现假凝集。(2)严重细菌感染可激活正常存在于红细胞上的T抗原,与各型血清中正常存在的抗T反应,出现全凝集现象。(3)血清中存在病理性冷凝集素与红细胞上抗原相结合,干扰血型鉴定。(4)部分高球蛋白和异常高球蛋白血症患者(如慢性肝病、多发性骨髓瘤)红细胞血型鉴定困难,须加做自身血清与自身红细胞对照、自身红细胞与生理盐水悬液对照以及通过反定型、抗体吸收、放散试验和血型物质鉴别的鉴定,甚至亲属的血型兼家系调查分析综合判断。(6)输入异型血或做过与受检者血型不同的异体骨髓器

血型与民族

血型与民族 如果说民族性、国民性是由血型分布的不同决定的,恐怕有些言过其实,因为气候风土、历史传统以及和周围国家的关系等,无疑对它们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但是,在社会组织的结构方式等方面,似乎的确可以看到由于血型分布不同而表现出来的特征。 先从极端的例子说起。世界上只有O型血型的民族,是北美印第安人和南美印第安人。 虽然由于近年来的通婚混血,美洲印第安人已不能说是百分之百的O型民族,但是据美国人类学家施奈特报告,纯印第安人有92.3%是O型。还有不少人类学者认为,在白人侵入以前,印第安人可能全都是O型。南美的印加帝国,就是O 型单一的国家。 无论是北美印第安人还是南美印第安人,都是有高度集团性的民族。但是这种集团规模很小,难以真正扩张。美洲印第安人虽然在美洲大陆居住了1万年以上,但最终也未建立统一的国家,至今仍分为许多小部族。 为了使小集团走向有组织的大社会,A型是必不可少的。 A型和O型几乎各半、B型和AB型接近于零的是澳大利亚的土著民族。古代欧洲人似乎也是A型和O型民族。被称为“古代的幸存者”、居住在比利牛斯深山中的巴斯克人,基本都是A型和O型。这种巴斯克人社会建立了严格的家族单位制,长幼之序也十分严格。 缺乏灵活性,导致技术文明发展的迟缓,这是A型+O型社会的特征。在澳 大利亚居住达两万多年的土著人,直到300年前被英国人发现时,还完全过着石器时代的生活。 欧洲社会也不曾独自创造人类文明。欧洲文明是在吸收中东和北非以及B 型居多的伊斯兰国家文明的基础上开花结果的。O型长于学习,A型长于应用改良,因此,A型+O型社会一旦接触到其他文明,就会焕然一新。 欧洲社会至今仍然是A型+O型社会,与日本相比,O型的比例要高一些。美国O型占46%,A型占40%;英国O型占47%,A型占42%。美国人崇尚自我意志、竞争和坦率等等,多与这种O型气质有关。 日本是A型为主的国家,但它又与欧美不同,B型和AB型占有相当比例, 给A型中心社会以影响。这种现象在发达国家中是罕见的。如果A型掌握主导权,那么即使在同样的A型+O型的社会中,也会表现为强烈的集团归属感、重视原则、抑制个性、尊重规律、富于牺牲精神和坚持不懈等A型品质。 欧美以A型居多的国家是德国,A型占45%,O型占41%的德国人,其踏实、精细和周密的国民性与日本人的确非常相近。完美主义和对集团规范一丝不苟的A型社会,极易产生独裁者,为了所属集团的利益,甚至不惜采取残暴的行为。 纳粹对犹太人的虐杀和日本兵在中国大陆的暴行,都清楚地表明了A型社会一旦走入歧途时的可怕景象。

血型系统

血型系统 一、概述 二、目前发现类型 1、ABO血型系统 2、Rh血型系统 三、应用价值 四、血型的成因 表1 不同血型红细胞上的抗原和血清中的抗体 一、概述 血型系统(blood group system)是根据红细胞膜上同种异型(或表型)抗原关系进行分类的组合。红细胞抗原决定簇可引起同种异型免疫应答,也可引起异种免疫应答。在鉴定人的血型时,一般是用特异性的人抗血清进行凝集反应。每一个血型系统都是独立遗传的,控制一个血型系统的遗传基因大多是在同一条染色体上。二、目前发现类型 人类血型系统- 血型 ABO血型系统| MNS血型系统| P血型系统| Rh血型系统| Lutheran血型系统| Kell血型系统| Lewis血型系统| Duffy血型系统| Kidd血型系统| Diego 血型系统| Yt血型系统| XG血型系统| Scianna血型系统| Dombrock血型系统| Colton血型系统| Landsteiner-Wiener血型系统| Chido/Rodgers血型系统| Hh/孟买血型系统| Kx蛋白| Gerbich血型系统| Cromer血型系统| Knops血型系统| Indian血型系统| Ok血型系统| Raph血型系统| JMH血型系统| Ii血型系统| Globoside血型系统| GIL血型系统| 1、ABO血型系统 ABO血型系统是卡尔·兰德施泰纳(Karl Landsteiner)(1900年)发现的人类第一个血型系统。其红细胞上的抗原和血清中的抗体如表1所示。

表2 基因型与红细胞的抗原关系 ABO血型由A、B和O三个等位基因控制遗传。其中A和B基因是显性基因,O基因是隐性基因。染色体上基因内容的组合(基因型或遗传型)与红细胞上表现的抗原(表型)关系如表2所示。 O型红细胞上虽然没有A和B抗原,但有H抗原。H抗原也是A和B抗原的基础。ABH抗原不但表现在红细胞上,而且可以在体液中游离存在。80%的人在唾液中含有ABH抗原,这种人称为分泌型者;在唾液中没有ABH抗原的人称为非分泌型者。分泌能力也受遗传的控制。 ABO血型系统与其他血型系统不同,具有“天然”的抗体,例如,A型者有抗B抗体,B型者有抗A抗体,O型者有抗A抗B抗体。这种抗体是因出生后接受自然环境中具有同样特异性的抗原性物质的隐性免疫作用而产生的。 血型的调查和建档对于了解种族关系用处很大。 2、Rh血型系统 表3 Rh血型系统的抗原和抗体 Rh血型系统是人类重要血型系统之一。卡尔·兰德施泰纳和A·S·威纳(1940年)用恒河猴(Rhesus Macacus)的红细胞免疫豚鼠和家兔,所得免疫血清能凝集85%的白种人红细胞。他们认为呈阳性反应的红细胞里含有与恒河猴红细胞共同的抗原,于是取Rhesus一词的前两个字母,命名其为Rh抗原。有Rh抗原的人称为Rh阳性,反之为Rh阴性。Rh血型系统比较复杂,目前有两种不同命名法,即威纳命名法和费希尔命名法(表3)。一般多采用费希尔命名法,因为它简单明了,容易理解。R·A·费希尔认为Rh血型受3对等位基因的遗传控制,它们决定C和c、D和d、E和e六个抗原。 在一个决定Rh血型的染色体上,三对等位基因的排列形式可有8种基因组合,因而子代可有36种遗传型,例如CDe/cde就是Rh遗传型之一。分子和分母分别代表来自父方和母方(或母方和父方)的染色体。大写字母代表“Rh+”基因,小写字母代表“Rh-”基因。除CDE为完全阳性基因外,其他一些基因组合总是既有阳性基因、也有阴性基因。通常所见的由Rh血型引起的免疫反应中,绝大多数是由D抗原(即威纳的Rh+)与其相应的抗体所致,因此,临床上常只以D抗原的存在与否来表示R h阳性或阴性。一个人的红细胞如与D抗体发生反应,表明有D抗原,就称为Rh阳性;反之,如不与D抗体发生反应,表明没有D抗原,就称为Rh阴性。 三、应用价值 血型不仅在输血上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人种学、遗传学、法医学、移植免疫、疾病抵抗力(或易感性)等方面都有应用价值,在输血前,一定要检查病人(受血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