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第四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时间:25分钟满分:100分

夯实基础(每题6分,共24分)

1.某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前2s 经过的路程是24m ,后4s 经过的路程是42m ,这个物体前2s 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 ,后4s 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 ,在整个6s 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 。【解析】前2s 的平均速度s m s

m

t s v /12224===

,后4s 的平均速度为s m s m t s v /5.10442===,整个6s 的平均速度为s m s

s m m t s v /11424224=++== 【答案】1210.5 11

2.有三辆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甲车车速54km/h ,乙车20m/s ,丙车600m/min ,则车速最大的是最小的是.【解析】将速度单位统一成m/s ,甲车速度为15m/s ,乙车速度为20m/s ,丙车速度为10m/s 【答案】乙,丙

3.三个人做匀速直线运动,甲步行速度是3km/h ,乙在1min 内走了63m ,丙行进的速度是1m/s ,比较三人的速度大小,则( )。A .甲v >乙v > 丙v B. 甲v >丙v >乙v C. 乙v >甲v >丙v D. 乙v >丙v >甲v

【解析】甲的速度为3km/h=0.83m/s ,乙的速度为s m s

m t s v /05.16063===

,丙的速度为1m/s 。 【答案】D

4.目前,美籍华裔物理学博士雷内·侯领导的科研小组,在实验室中成功地将光速降到1.6km/h ,为光学的进一步应用开拓了光明的前景;1999年11月20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神舟”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说明我国的航天技术又上了一个新台阶,飞船环绕地球运行的速度约为7.9km/s ,普通人的步行速度约为1.4m/s 。比较以上三者速度的大小,正确的是( )

A .光v > 船v > 人v B. 船v >光v > 人v C. 船v > 人v > 光v D. 光v >人v > 船v

【解析】本题中光的速度为1.6km/h=0.44m/s ,飞船的速度为7900m/s ,人步行的速度为1.4m/s

【答案】C

综合应用(第11、12、13题各8分,其余每题6分,共60分)

5.(20XX 年太原)某班同学在用皮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时,四位记时员记录了王军同学跑步通过10 m 、20 m 、30 m 、40 m 处的时刻,并记录在下表中:

根据上面数据,计算出王军同学各段的平均速度:①从起点到10 m 处的平均速度为m /s .②从10 m 处到20 m 处的平均速度为m /s .③从20 m 到40 m 处的平均速度为m /s .④全程的平均速度为m /s .【解析】①s m s m t s v /1.32.310===

,②s m s

s m m t s v /8.42.33.51020=--==,③s m s s m m t s v /1.53.52.92040=--=

=,④s m s

m

t s v /3.42.940=== 【答案】3.1 4.8 5.1 4.3

6.(20XX 年青海)在“测定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小车从斜坡的顶端A 经B 滑至底端C ,所用的时间与通过的路程如图所示,则小车在BC 段的平均速度是m /s .

【答案】

7.坐在行驶汽车上的一位乘客,欲估测前方隧道的长度.在进出隧道口时,分别看了一下手表,如图(甲)、(乙)所示,汽车通过隧道时的平均速度是30km/h ,由此可计算出此隧道长约________km .

【解析】(1)通过图中的“手表”,可计算出时间. (2)通过速度和时间可计算路程. 解 图甲时间tl =1点20分

图乙时间t2=1点25分 汽车通过隧道的时间为t =t2-t1=5min =

12

1h

隧道长:s =vt =30km/h×

12

1

h =2.5km 【答案】隧道长约2.5km .

8.如图所示,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题下,从挂标志牌的地方去西大桥,匀速行驶的汽车最快要用的时间是()

A .0.2h

B .0.2min

C .81

h D .200s

【解析】图中“40”表示本公路上行驶速度不得超过40km/h ,“西大桥8km”表示,此地距离西大桥还有8km 的路程。因此根据t=s/v 可得,时间t=0.2h 【答案】A

9.(20XX 年武汉)某车站站台长180 m ,有一列长120 m 的火车停在站内,车头离出站口 30 m ,火车出站时间为30 s(即火车启动至车尾离开出站口时),则火车在出站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 ) A .10 m /s B .5 m /s C .3 m /s D .1 m /s 【答案】

10.汽车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在车中测试汽车的速度,用手表测出汽车从路程标牌62km 行至63km 的时间是33s 。此时汽车行驶的速度是接近于( )。A .33km/h B .120km/h C .33m/s D .30m/s 【答案】D

11.(20XX 年海淀)小王同学在一列长200 m 正以72 km /h 的速度匀速行驶的列车车厢内,当他听到车轮与铁轨接头处的撞击声时开始计时,数到第21次撞击声时停止计时,共用去25 s . (1)求每根铁轨的长度.

(2)火车通过一隧道时,小王发现,他自己从进入到出隧道口所用时间刚好l min ,求隧道长. 【答案】

12.一铁路桥长400m ,一行人在桥上行走,当行人行至距前方桥头190m 处时发现迎面驶来一列火车,火车速度40m /s ,火车距前方桥头800m ,问行人至少以多大速度才能安全离开铁路桥?【解析】行人离开桥有两个方向,一是往前跑,二是往后跑。到底朝哪一方向跑最好,要看火车到两个桥头的时间。火车到桥头时间越长人跑离桥的速度最小。【答案】解:当行人往前跑时火车到桥头时间t1=火v s 1

=s m m /40800=20s ,行人离开桥的速度

V 人=1t s 人=s m

20190=9.5m/s ;

当行人往后跑时火车到另一桥头的时间t2=火V s 2

=s m m m /40400800+=30s ,行人离开桥的

速度V′人=2't s 人=s m

m 30190400-=7m/s ;

由于V 人>V′人,故行人至少以7m /s 的速度跑步才能安全离开铁路桥。 13.猎豹发现220米远处的猎物后,先以5米/秒的速度沿直线向猎物悄悄接近,慢跑了20秒后,猎豹突然快速奔跑,再经4秒捕获到猎物(设猎物的位置不变).求:

(1)前20秒猎豹所通过的路程; (2)后4秒猎豹的速度.

【答案】解:(1)前20秒猎豹所通过的路程s1=v1t1=5×20=100(米)

(2)后4秒猎豹通过的路程s2=s -s1=220-100=120(米)

后4秒猎豹的速度2

22t s v =

=4120

=30(米/秒). 开放探究(每题8分,共16分)

由上表可知该汽车做什么运动?说说你的理由。

【解析】本题可以采用取相同的时间,分别比较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若相同,则汽车匀速行驶。也可以算出每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答案】可近似地认为做匀速直线运动,在不太精确的条件下,汽车每行驶1km所用时间相等

15.(20XX年浙江丽水)如图是一个骑自行车的人与一个跑步的人运动时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线.根据该图线能够获得合理的信息有:

信息一:他们是同时开始运动的;

信息二:;

信息三:.

【答案】骑车者的速度比跑步者的速度大;骑车者在15 s内共运动了200 m.

八年级《物理》 第五章质量与密度 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教学设计

第五章 质量与密度 第三节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课程标准 科学内容 1.2.3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关的物理现象。 科学探究 1、通过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熟悉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要素。 2、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3、通过实验,理解密度。 学习任务分析 : 本节是力学的基础部分,与前几章的“简单现象”相比,知识的讲述深入了一层,本节可以看成是质量的深化和延续,又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一种探索,同时也是学习液体压强,阿基米德原理,以及浮沉条件的重要基础。 学生现状分析: 初二学生现阶段能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水平不高,学生已有“物体体积越大, 质量越大”生活经验,已初步掌握了测量液体、固体质量和体积的方法, 同时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欲望比较强,乐于参与实验,但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欠缺,为此,在本节课密度概念教学时,我将难度分解,逐层递进,分段探究,各个击破的方式方法,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密度概

念。 学习目标 1、通过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熟悉科学探究的几个要素; 2、学习应用“比值”的方法定义物理量,建立密度的概念,认识密度的公式、单位; 3、理解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4、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学习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熟悉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 要素。学习应用“比值”的方法定义物理量,建立密度概念,认识密度公式和单位。 2、难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教法和学法: 教法:科学探究,小组合作。 学法:指导学生会利用比较、类比以及“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正确建立密度的概念。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一个 演示实验器材:纯水、盐水、酒精各一杯、托盘天平,相同体积的铝块2个,铜块1个,塑料泡沫1块。 分组实验器材:天平(9架),砝码(9盒),量筒(9个),刻度尺,烧杯;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 案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教学目标: 1、采用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的方法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能通过实验测量数据,并正确记录数据。 3、懂得个人观点、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实践)来证明,通过实验养成认真细致的行为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养成和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初步认识科学探究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具:停表、米尺、斜面、小球、挡板等。 教法:讲解、讨论、实验、交流 课型:科学探究课 释疑知识点: 科学探究活动与实验是有区别的。不能将科学探究简化为实验,实验过程是探究活动的组成部分,因此,探究活动的计划,评估和交流显得更为重要。 一、科学探究过程:(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教师引导) 例题: 如图,探究小球沿斜坡下滑的速度是否变 化如何变化 ⑴提出问题:小球沿斜坡下滑时,做的是变 速直线运动吗? 你提出的问题是: ⑵猜想与假设:小球在斜坡下滑时的速 度可能越来越大。 你的猜想是: ⑶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要想搞清楚小球沿斜坡下滑的速度究竟怎样变化,可以将斜面分成两段,分别利用测量的方法测出小球在上半段和下半段的速度加以比较。

①由速度公式可知,只要我们能够测出小球通过每一段的及所用的,利用公式就可以算出对应的速度。 ②需要的器材有:。 思考:小球通过下半段的时间怎样测量呢把小球放在B处开始下滑测时间,这样做对吗 你的观点是:。 ③设计实验纪录表格,为收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提供依据。 ⑷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实验中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考虑:如何测小球下滑的路程正确记录数据。如果发现不合理的数据可以更改吗该怎样处理 ⑸分析与论证:下面是一个小组测量的记录数据,请你帮他完成表格。 结论: (6)评估、交流与合作: 二、课堂练习: 课后作业1、2、3 三、小结(略) 四、布置作业: 1.写出探究报告,并分析得出结果。 板书设计: §2-4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反思: 答案:⑴小球沿斜坡下滑时速度越来越快吗(或越来越慢吗) ⑵同上。 ⑶①v=s/t ,路程,时间 ②刻度尺、秒表(停表、手表)、挡板、斜面

活动 内容 万花制作万花筒 活动过程 1、在万花筒的底层你可以使用两个手电筒的玻璃片来间隔一些彩色的碎玻璃渣或者添加一些彩色透明的碎胶片,最外层的玻璃片最好选用磨砂的玻璃,实在找不到可以在里面衬上一层硫酸纸 2、万花筒的中间主要是用三片镜子玻璃制作的等三角柱体(镜面一律向内互相反射从而产生了复杂的图案) 活动效果 快举在眼前看看,能看到什么?哇!能看到外面的东西哪!这就是它的神奇之处,一般的万花筒只能看到里面的东西,这个神奇的万花筒还可以看见外面的景色呢! 科学课外活动记录表 时间3 周 地 点 实验 室 组 别 科技辅导 教师 赵月平参加 人员 小组成员 活动 内容 鸡蛋浮起来 活动过程1.在玻璃杯中倒入多半杯水。 2.把鸡蛋轻轻放入玻璃杯中,观察发现鸡蛋沉入水中。 3.在水中放入盐,观察发现随着食盐的放入,鸡蛋渐渐上升,最后浮出水面。 因为鸡蛋的密度大于清水的密度,造成鸡蛋所受的重力大于水对鸡蛋的浮力,所以鸡蛋在清水中要下沉。

活动 内容 带电的气球 活动过程1、将两个气球分别充气并在口上打结。 2 、用线将两个气球连接起来。 3、用气球在头发(或者羊毛衫)上摩擦。观察发现摩擦后的气球可以吸在头发上。 4 、提起线绳的中间部位,两个气球立刻分开了。 5 、将硬纸板放在两个气球之间,气球上的电使它们被吸引到纸板上。 活动效果用气球在头发(或者羊毛衫)上摩擦后生电,气球和头发分别带上了正、负不同的电荷,因异性电荷相吸,所以气球和头发会吸在一起。 科学课外活动记录表 时间5 周 地 点 实验 室 组 别 科技辅导 教师 王翠英参加 人员 小组成员 活动 内容 热胀冷缩 活动过程1、把装满开水的杯子盖拧紧了后,很难打开,但放到冷水中泡泡就很 容易打开了。 2、学生说说其中的原理。 3、说说生活中可以利用这一现象解决的一些难题。 活动 效果 学生明确了热胀冷缩的原理。理解了自然界中热胀冷缩的现象。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2.4一、教学目标1、知道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会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2、通过实验会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数据。3、树立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以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二、教学重点、难点1、会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2、实验方案的设计三、教学准备小球、斜面、钟表、刻度尺。四、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活动目的:探究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活动器材:斜面、小球、钟表、刻度尺活动的过程和方法:a 。提出问题:本小组探究的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b 。制定的计划:本小组探究计划的要点是______________。强调:1、实验成功的关键:会测时间。小车开始运动的同时开始计时,发生碰撞时马上停表。必须专人操作。所以正式实验前应该练习几次,熟练之后会使测量的数据更准确。2、(1)为了使实验操作方便,斜坡的坡度不宜太大,即坡度要适中。用木块将带槽的斜面支成坡面,测出斜面的长度s,使小球从斜面的顶部滑下,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s的时间t,把测得的结果填入表中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 s1=t1=v1=s2=s-s1t2=t-t1v2=s=t=v全=(2)测出小球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1所用时间t1,算出小球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1。(3)求出斜面后半段路程s2,及后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2,算出后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将结果填入表

中,比较v1、v2得结论。c.实施计划。d.探究结论;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半段路程小球的速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巩固练习:课本28页1或2选做一题。思考思考听讲操作实验填写数据学生动手操作交流、讨论引起学生兴趣教师诱导,防止秩序混乱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同时可减少课堂中出现的不必要的麻烦,节约时间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得科学精神培养学生总结能力五、板书设计: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提出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制定方案: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记录表格(略)探究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4一、教学目标1、知道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会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2、通过实验会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数据。3、树立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以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二、教学重点、难点1、会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2、实验方

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探究步骤和方法 科学性原则: 必须是科学的,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主体性原则: 必须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活动性原则 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 过程性原则 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创新性原则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方法。 探究发现法 在教师指导下,向科学家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此方法的只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小组讨论法: 是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有关问题,在小组的群体中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学习,从中获得对该问题的深入认识或进一步了解的方法。角色扮演法: 是运用模拟、小品等形式进行活动的一种方法。在角色扮演中,首先要创设一种情境,有一部分学生担任角色并进行表演,另一部分学生观看,认真注意与活动 目的有关的具体行为。表演结束后,讨论在表演中的体验和表现出的行为。这种活

动形式把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活动过程艺术化、生活化,使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角色交往中,获得对过程的体验。 作品制作法: 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使用工具、设备,通过模仿或重新设计,加工制作作品,进行实践活动的方法。由于制作活动符合儿童喜欢动手、爱玩的天性,具有玩玩做做的特点。 信息搜集法: 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某个方面的有关信息进行搜集、整理、比较、分析、综合,从而认识事物的活动方法。通过信息搜集,使学生初步了解信息搜集法的基本过程,从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搜集、处理、交流、应用、评价信息的能力。 信息搜集法的运用不仅在于让学生通过信息搜集获得新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搜集、整理、分析、交流信息的过程,学习运用搜集信息开展研究的方法,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我对小学科学课自主探究学习的认识 自贡市大安区大安小学: 李华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开设不久的课程,它包含着科学概念,科学理论,科学知识的方法和技能等丰富的内容,在这门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对科学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要对小学科学课进行综合性学习和研讨,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首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东升中学小组合作教案主备人:刘晓艳小组成员:张生雷万忠新任胜利石生亮王来 《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②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③会用量筒和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体积和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数学 关系,初步体验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②初步理解科学探究的七个基本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对密度知识的探究与测量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②通过密度知识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应用物理 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的良好品质。 ③通过对各种物质密度的了解,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乐于 探究日常现象中物理道理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密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 ㈠引入新课 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质,不同的物质有着不同的特性,我们可以根据物质的不同特性来区分、鉴别它们。比如: 教师出示一杯清水和一杯盐水,问:哪个同学知道这里哪一杯是清水哪一杯是盐水?你是根据什么来鉴别的? 学生回答:可以尝一尝,有咸味的是盐水,根据味道。 教师出示一颜色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问:同学们怎么分辨老师手上拿的哪是铁块哪是铝块? 学生回答:测质量,质量大的是铁块。 教师问:“铁比棉花重”这名话对不对?为什么不对?如果不对,加上什么条件才对? 学生回答:不对,因为它们的体积不同。 这说明:物质除了上面的(颜色、味道、熔点等)这些特性以外,还存在其它的某种特性,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来探究一下,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 ㈡新课教学 1:学生预习课本49页图2—17,问:同学们观察了图2—17后有什么发现?(生: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而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体积又不相同) 2: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同种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不同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3:猜想与假设

科学探究活动的六个步骤 一、研究的主题 二、探究的问题 三、问题的假设 四、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五、讨论与交流 六、归纳得出结论 课题研究报告没有固定模式,仅供参考。研究者根据实际情况撰写。 空1—2行。 二、署名 接标题下一行,一般写上“××单位课题组”,在右上角打上一个“*”,然后在首页文末划一横线下面加注,也注上“*”号相呼应。加注时要标明课题的级别、性质、归属、立题年份、负责人姓名、成员(顾问)姓名、研究报告的撰写者以及一些谢辞。也可单独列一页,或放置正文末尾括号中,将具体的工作与成员予以说明。 三、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内容摘要是对研究报告中所描述的背景、采用的主要方法、形成的结论与提出的新见解的简要说明,以100—300字为宜,接着“××单位课题组”空1—2行,其中“内容摘要”用中括号,变体字。 关键词除了帮助检索之外,还在于可提醒本研究报告的阅读者着意理解所列词语,以2—5个为宜,紧接着“内容摘要”,其中“关键词”也用中括号,变体字。 四、正文 正文是教育科研报告的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的提出⑴是揭示问题或困难;⑵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⑶是研究现状的综述⑷是本课题关键概念的界定。 正文小四号,1.5倍间距;大标题(题目)三号,粗黑体;一级子标题四号,黑体; 二、三级标题与正文同字号,字体变。附件如篇幅较多,正文可用五号,单倍间距,标题字号相应缩小。 四、附件 包括课题申报表、研究方案、立项通知、子课题研究报告、有较强阶段特征的阶段研究报告、相关的研究论文、设计的相关材料(如调查表),相关的个案研究报告、教学设计、活动设计、相关成果的获奖证明及其他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一般不纳入汇编,在附典型教案或课堂实录时,还应加上相关的点评,以说明该个案对主成果的联系)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阅读目标、重难点 思考讨论交流合作学习目标 1.学习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重点)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数据。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实践)来证明。(难 点) 学习过程 一、科学探究的步骤是: 二、探究活动:探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一)、问题的提出: 提出问 题: 。 (二)、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想一想:怎样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呢?(看课件图示提 示) 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方案 器材: 步骤:

观察记录 讨论交流(三)、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观察实验演示并记录实验数据 (四)、分析论证 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自我检测 1、A、B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A车通过450 m 用了30 s ,而B车通过9 km用了12 min,那么速度快的为车。 2、一辆小 汽车在平直的 水平公路上行 驶,在这条公 路上任意取如图所示的5段路程,并将小汽车通过的各段路程及对应的时间记录下来。据此可判断:小汽车在这5段路程中做运动,速度大小是 m/s。 3、如果铁路钢轨每根长25m。火车行驶过程中,若在45s 内听到车轨与钢轨接头处的撞击声30次,那么火车的速度是 km/h。 4、关于平均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求出某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便可知整个路程中 的平均速度 B、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C、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以内的

独立完成 D、前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比后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小 5、一物体从静止开始做逐渐加快的变速运动,测得它最后3m所用的时间为0.5s,则下面哪个数据可能是全程的平均速度?() A、 3 m/s B、 6 m/s C、6.3 m/s D、0 6、一个小球从光滑的斜面上从静止开始滚下,不同的时间滚下的路程如下表所示。 (1)取上面的坐标的纵坐标为路程s,每格为5m,横坐标为时间t, 每格为0.5s。根据图中数据描点并作出小球的路程—时间图像。

第2节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一、导学目标 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培养学生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课题、开展实验探究的能力。 二、导学过程 导入:自主学习课本P14、17,回答: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一)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科学探究的?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14的资料,体会一下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 讨论:1.科学家探究肉汤变质的过程包括哪几个步骤?科学探究的过程都是由这几个固定不变的步骤组成的吗? 2.为什么要将放进烧瓶的肉汤煮沸?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3.你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来探究这个问题? 【精讲点拨】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 (二)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 1.分组实验 2.讨论: (1)实验中,测量与计数的准确与否对实验结果有影响吗? (2)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控制水温上升与下降的范围? 【自主评价】 1.在一个科学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能有一个变量B.提出的假设总是与实验结果一致 C.可以有多个变量D.水、温度、光照可以同时成为实验变量 2.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提出问题的前提是() A要经过详实的观察B要经过周密的思考 C要从想象中提炼问题D要在仔细观察后在认真思考 3.下列关于假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假设是对问题的一种可能性的解释 B.假设是对问题的一种猜测 C假设要以观察和知识、经验为依据D假设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其是否正确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提出的假设可以毫无依据B.实验要独立完成,尽量不要与人合作 C.作出的假设必须是事实D.水、温度等都可以成为实验中的变量

小学科学学生探究活动记录表(四年级上) 年月日年级班第组实验教师: 课题或 空气的性质 实验名称 准备水槽、塑料袋、烧杯、饮料瓶、气球、餐巾纸、木棒、缝衣针、注射器 小 组 人 员 名 单记录: 1、研究空气的性质 教师评价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推断空气 实验项目现象 优良中 的性质 探 纸团会不会湿 刺破气球后是否平衡 究 对着脸松开气球口 手压“气垫” 过 2、我概括的空气的性质 程 。 备 注

1

小学科学学生探究活动记录表(四年级上) 年月日年级班第组实验教师: 课题或 热空气和冷空气 实验名称 准备蜡烛、纸蛇、纸杯、木棒、玻璃杯、香、玻璃板、保鲜袋 小 组 人 员 名 单记录: 1、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教师评价 优良中手放在蜡烛上方的感觉: 探 2、纸蛇转动说明: 究 3、加热一只纸杯里的空气,松开扶住木棍的手后,发生的现象是: 过。 实验现象说明: 程 。 备 注

小学科学学生探究活动记录表(四年级上)年月日年级班第组实验教师: 课题或 实验名称 空气中有什么(认识二氧化碳、空气中有水蒸气) 准备玻璃片、蜡烛、玻璃杯、水槽、硬饮料瓶、火柴、小苏打、醋、集气瓶、木塞、乳胶管、石灰水、烧杯、碎冰、玻璃杯、卡片 小 组 人 员 名 单记录: 教师评价 1、蜡烛熄灭后,发生的现象是: 优良中 探 说明:。 2、插入燃烧的火柴后,发生的现象是: 究 说明:。 3、对二氧化碳的认识 过 (1)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 (2)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烧的蜡烛 程 备 注

小学科学学生探究活动记录表(四年级上) 年月日年级班第组实验教师: 课题或 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实验名称 准备环境保护方面的资料或图片 小 组 人 员 名 单记录: 1、调查我们周围的空气污染情况 教师评价地点调查方法污染状况可能的污染源 优良中 探 究 2、我们能为净化空气做些什么? 过 程 备 注

班级组号姓名 科目物理课题探究——物质的密度授课时间 设计人王建国李鹏学案序号8 学习目标1、通过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熟悉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环节,如提出问题、猜 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分析和论证、评估与反思、合作与交流。 2、学习应用"比值"的方法探究物质的性质,建立密度概念,认识密度公式和单位的由来。 重点密度的概念及应用 难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学习过程 一、体验与思考:完成实验,思考后积极发言。 1、观察实验桌上的两杯相同体积的盐水和纯水,你能分辨出哪杯是盐水、哪杯是纯水吗? 在小组内讨论各人的观点和分辨方法。 二、实验探究: 1、猜想与假设: (1)、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其质量是否相等? (2)、相同体积的同种物质,其质量是否相等?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从上面的问题出发,取不同的物质作研究对象,并选用天平、量筒等测量工具分别测出它们的质量与体积,然后再取它们单位体积的质量作比较。所谓单位体积的质量,就是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全班同学分成四大组及若干个小组,分工合作,共同收集以下证据: (1)测出若干杯体积不同的纯水的质量与体积; (2)测出若干个体积不同的铁块的质量与体积; (3)测出若干个体积不同的铜块的质量与体积; (4) 测出若干个体积不同的铝块的质量与体积; (5)分别算出纯水、铁、铜、铝四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比值。 各小组把本组收集到的证据整理后,填写在教材127页的表格中: 4、分析与论证: 通过与同学们的交流与合作,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1)不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大小相同? (2)相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大小相同或相近? (3)表中有一个栏目“单位”,你是怎样填写的?能说出它的意义吗? (4)现在你可知道两杯相同体积的纯水和盐水,哪个质量大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形成自己小组的意见,整理在下面空白处。小组展示。 三、自学课本51页内容。看完后完成以下内容,小组讨论总结。 1、_________________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一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教学目标: 1、采用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的方法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能通过实验测量数据,并正确记录数据。 3、懂得个人观点、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实践)来证明,通过实验养成认真细致的行为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养成和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初步认识科学探究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具:停表、米尺、斜面、小球、挡板等。 教法:讲解、讨论、实验、交流 课型:科学探究课 释疑知识点: 科学探究活动与实验是有区别的。不能将科学探究简化为实验,实验过程是探究活动的组成部分,因此,探究活动的计划,评估和交流显得更为重要。 一、科学探究过程:(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教师引导) 例题: 如图,探究小球沿斜坡下滑的速度 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⑴提出问题:小球沿斜坡下滑时,

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吗? 你提出的问题是: ⑵猜想与假设:小球在斜坡下滑时的速度可能越来越大。 你的猜想是: ⑶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要想搞清楚小球沿斜坡下滑的速度究竟怎样变化,可以将斜面分成两段,分别利用测量的方法测出小球在上半段和下半段的速度加以比较。 ①由速度公式可知,只要我们能够测出小球通过每一段的及所用的,利用公式就可以算出对应的速度。 ②需要的器材有:。 思考:小球通过下半段的时间怎样测量呢?把小球放在B处开始下滑测时间,这样做对吗? 你的观点

是:。 ③设计实验纪录表格,为收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提供依据。 ⑷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实验中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考虑:如何测小球下滑的路程?正确记录数据。如果发现不合理的数据可以更改吗?该怎样处理? ⑸分析与论证:下面是一个小组测量的记录数据,请你帮他完成表格。 结论: (6)评估、交流与合作: 二、课堂练习: 课后作业1、2、3 三、小结(略) 四、布置作业: 1.写出探究报告,并分析得出结果。

科学探究方法专题 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转换法、推理法、模型法、比较法、类比法、图像法等,就是初中科学常用得研究方法。 一、控制变量法 【知识回放】所谓控制变量法,就就是在研究与解决问题得过成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得因素与条件加以人为控制,只改变某个变量得大小,而保证其它得变量不变,最终解决所研究得问题、这种方法在实验数据得表格上得反映为:某两次实验只有一个条件不相同,若两次实验结果不同,则与该条件有关,否则无关。反过来,若要研究得问题就是物理量与某一因素就是否有关,则应只使该因素不同,而其她因素均应相同。控制变量法就是中学物理中最常用得方法,也就是中考出题最多得方法。 在初中课本中,应用这种方法得有: 1、蒸发得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滑动摩擦力得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液体压强得大小与哪些引速又关、 4、浮力得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5、压力得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6、滑轮组得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7、动能得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8、重力势能得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9、导体得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10、探究电流与电压得关系 11、探究电流与电阻得关系12、探究电流做功得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13、探究电流得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14、探究电磁铁得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典例探究1】小兰在观察提琴、吉她、二胡 等弦乐器得弦振动时,猜测:即使在弦张紧程度 相同得条件下,发声得音调还可能与弦得粗 细、长短及弦得材料有关,于就是想通过实验 来探究一下自己得猜想就是否正确,上表就是 她在实验时控制得琴弦条件。 (1)如果小兰想探究弦发声得音调与弦得材料 得关系,您认为她应该选用编号为 得琴弦(只填字母代号)。 (2)探究过程通常采用下列一些步骤:A实验研究B分析归纳C提出问题(或猜想) D得出结论等,您认为小兰要完成本探究得全过程,所采用得合理顺序应该就是: 。(只填写数字代号) (3)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总要控制某些因素,使它们保持不变,进而寻找出另外一些因素得关系,这种研究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请您再写出一个初中物理中用到这种方法得实验名称: 。 【典例探究2】为了研究物质得某种特性,某小组得同学先做了如下实验:她们在甲、乙两只完全相同得烧杯中分别放入100克与200克得温水,实验时,让它们自然冷却,并利用温度计与计时器测量水得温度随时间得变化情况。记录数据分别如表1、表2所示。(设甲、乙两杯水每分钟放出得热量相等) 表1 m1=100克 时间/min 0 2 4 6 8 10 12 14 16 温度/℃36 35 34 33 32 31 30 30 30 降低温度/℃0 1 2 3 4 5 6 6 6 2 时间/min 0 2 4 12 14 20 24 28 32 36 温度/℃36 35 34 33 32 31 30 29 28 28 降低温度/℃0 1 2 3 4 5 6 7 8 8 两杯水所处环境得温度就是得。) (2)分析比较表1(或表2)中第一行与第三行得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得初步结论就是: ,放出得热量与降低得温度成正比。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案 1、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 1、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学生分组实验:斜面、金属片、小车、停表、刻度尺。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

2、什么叫变速直线运动? 3、你是如何探究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的?(要求学生参照课本P27探究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方法,即在相等时间内,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或通过相等的路程,运动物体所用的时间是否相等。) 4、科学探究有几个主要五一节? 二、新课教学 学生阅读课本P29“提出问题”有关内容。 对于“提出问题”,在没有获得证据之前,人们对于问题所做的解释,发表的见解就是猜想或假设。为了证明你的猜想或假设是否正确,需要用证据来证明。证据可以从图书馆、互联网或书店等处收集,也可以做实验收集数据。在收集证据时,应操作规范、实事求是,具有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不随意涂改实验数据。 自己做实验需要考虑什么是有价值的证据,用什么方法,什么仪器来收集证据,以及如何让别人相信证据等,这就是设计实验。

下面有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实验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现在我们先选择第一个问题:小车没斜坡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分组讨论、交流: 1、你要探究的问题 2、你的猜想或假设 3、你设计的实验(方法、仪器、步骤、收集的数据、数据记录表格),并写好实验报告。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提示实验的方法) 三、实验总结。 四、板书设计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一)探究问题

第三讲: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及复习 知识精讲 一、科学探究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 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二、合作探究 活动一: 小车从斜面由静止下滑,在下滑过程中小车的速度是否发生 改变呢? 1.提出的问题:小车从斜面上滑下,速度是怎样变化的? 2.猜想与假设:速度越来越大 3.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 我们要想研究小车在斜面上速度的变化,可以采用分段的方式把斜面分开,然后分别测 量小车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再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出小车的速度。 (1)实验原理:t s v / (2)实验器材:停表、刻度尺、斜面、小车、金属片 (3)注意事项: 测S:以小车的前缘到金属片的距离为准 测t: ①以看到小车的前缘撞击金属片为准;②记时开始与小车释放应该是同时的③斜面的 倾斜度应该小些,使小车运动的速度更小。 (4)实验步骤: ①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测出小车将通过的路 程S 1②测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1③将金属片移至S 1的中点,测出小车从 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 2④根据数据算出小车从中点滑过斜面下半段 路程的S 3,以及用的时间t 3 (5)设计表格 路程 (m)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m/s) 全程 S1= t1= v1= 上半段 S2= t2= v2= 下半段 S3= t3= v3=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并将收集到的数据填入上面表格中。 5、分析与论证,由数据得出自己的结论。 6、评估 7、交流与合作 专题训练 1.关于平均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要求出某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便可知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B .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C .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以内的 D .前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比后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小 2.小明在跑百米时前50m 用时6s ,后50m 用时7s ,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小明前50m 的平均速度是7.14m/s B .小明后50m 的平均速度是8.33m/s C .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是7.69m/s D .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是7.74m/s 3.小刚家距学校1200米,上学时,前半段用了6分钟,后半段用了10分钟.问:小刚上 学的平均速度为( ) A .1.25米/秒 B .2米/秒 C .7.5米/秒 D .0.83米/秒 4.如图所示,物体沿斜面从顶端匀速下滑至底端.在这过程中,物体的速度V 、通过的距 离S 、机械能E 和动能EK 随时间t 的变化如图所示,则错误的是( ) A . B . C . D . 5.用斜面和滑块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如图所示,当滑块自顶端出发时开始计 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在此过程中,滑块的平均速度是( ) A .10 cm/s B .9 cm/s C .8 cm/s D .7 cm/s 8题 9题 6.如图是苹果下落过程中拍摄的频闪照片,相机每隔0.1s 曝光一次,由此可判断苹果的运 动是 (匀速/变速);运动照片上A 与B 的间距,所对应的苹果的实际运动路程为 48cm ,则苹果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是 m/s . 7.在研究气泡运动规律的实验中,小明每隔10s 记录的气泡位置如图所示,则气泡上升时 速度大小的变化情况是 ;小明用刻度尺测出A 、B 间的距离s=80cm ,则气泡 通过AB 段的平均速度v= cm/s .

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学情分析 1.认知水平 学生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学习,对物质的属性──质量有了初步的 认识;从天平与量筒的使用过程中学习了一些基本的测量知识与方法;

通过对前几章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测量的基础,已经掌握了质量和体积的测量方法,在生活中也具备了应用物质的颜色、气味等特征来区别不同物质的知识和技能基础。 2.学龄特点 初中生的独立意识较强,情感因素对物理学习的影响较大;思维 特点已经开始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水平还较低,将数学中浅显的比例知识应用到物理中来,理解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的含义有些困难,所以本节课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引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的环境下进行学习。 效果分析 本节课运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得出密度的定义,通过讨论交流,发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是一定值,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突出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本节课,设计的教学内容层次由浅入深,学生课堂参与度较高,基本完成了教学预设的各项问题,在提问时基本照顾到了80%左右 的学生,回答问题正确度超过90%。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中绝大多 数能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在随堂巩固环节,出错率在20%以内 因本节课实验操作较多,学生感悟知识的过程长所以在练习巩固方面安排时间有些少一些学生对密度的理解不是很透彻,这需要在今后的学习中逐步提高。

这节课整体来讲比较顺利的达到了教学的目标。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理解物质特性这一概念。通过和生活中学生已有的错误前概念相联系,引导学生加深概念的理解。通过所学的知识试着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够顺利的完成实验,个别对操作技能没有掌握到位的同学,也得到了提高。课堂上学生出现的问题、疑虑、错误,也得到了较好的解决。整个课堂让学生充分的交流,体会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在学习中重走科学家的探索之路,并让一定程度的提升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节是沪科版教材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三节,是力学的基础部分,与前几章的知识点相比,知识的内容较为深入,对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本节即是质量和体积的深化和延伸,又是对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探索,也是以后学习压强、浮力的基础。 本节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渗透了一个研究问题的方法——比值定义法。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遇到许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理量来定义的新物理量。例如,速度、热值等,他们都是从某一个侧面反映了物体或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又都是用“比”的形式来表达的。因此本节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一、探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一)设计方案

【关键字】八年级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教学目标 1.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2.难点 (1)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方法 复习法、阅读法、科学探究法、讨沦交流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斜面、金属片、小球、木块、停表、刻度尺、卷尺。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 2.什么叫变速直线运动? 3.你是如何探究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要求学生能参照课本P27探究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方法,即在相等时间内,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或通过相等的路程,运动物体所用的时间是否相等。) 4.科学探究有几个主要环节? 2、新课教学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9“提出问题”有关内容。 生:阅读。 师:对于“提出问题”,在没有获得证据之前,人们对于问题所做的解释,发

表的见解就是猜想或假设。为了证明你的猜想或假设是否正确,需要用证据来证明。证据可以从图书馆、互联网或书店等处收集,也可以做实验收集数据。在收集证据时,应操作规范、实事求是,具有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不随意涂改实验数据。 自己做实验需要考虑什么是有价值的证据,用什么方法,什么仪器来收集证据,以及如何让别人相信证据等,这就是设计实验。 下面有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实验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这三个问题可以任选一个或两个,也可以三个都探究;可以一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一起完成。 问题1: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问题2:粗糙的木块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问题3:同学在lOOm跑的过程中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请大家分小组讨论、交流: 1.你要探究的问题 2.你的猜想或假设 3.你设计的实验方案(方法、仪器、步骤、收集的数据、数据记录表格),并写在实验报告上。 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师:小球、木块在斜面上下滑,时间较短,测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难度较大,能否用另一种方法? 生:讨论得出:让小球、木块通过相等的路程,测所用的时间。求出通过各段路 程的速度,就可判断小球、木块在斜面上下滑时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了。 学生探究实验报告(1) 提出问题: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猜想或假设: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快 设计实验方案: 让小球从斜面顶端A下滑,通过相同的路程(距离) sAB、sBC、sCD所用的时间为tAB、tBC、tCD,根据v=,算出小球通过AB、BC、CD段路程时速度

科学探究过程(物理)

科学探究过程: 一、提出问题的方法: 请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一个与物理有关的问题。 40km/h 10m 10m 60km/h 15m 20m 80km/h 20m 40m 停车距离 反应距离刹车距离 汽汽汽汽 从图中我们观察到的信息如下: 1、汽车的初速度40km/h、60km/h和80km/h; 2、反应距离10m、15m和20m; 3、刹车距离10m、20m和40m; 4、停车距离20m、35m和60m; 5、反应距离、刹车距离和停车距离都随汽车的初速度的增大而增大。 这些信息都反映一定的物理现象,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物理现象进行研究,质疑其形成的原因,如: 反应距离与汽车的初速度有关吗? 刹车距离与汽车的初速度有关吗? 停车距离与汽车的初速度有关吗? 在这些问题中主要的问题是研究汽车的安全距离即停车距离,于是我们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 汽车的停车距离与什么因素有关? 分析上述提出问题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提出问题过程可用下面的程式来表示: 事物研形科 观选质分 析这就是我们要找的提出问题的方法。

的结果。方法如下: 问题:汽车的停车距离与什么因素有关? 问题成因:这是研究人开车和汽车运动的问题。影响汽车停车距离的 因素必然与人、汽车的情况和路面情况有关。 猜想方向:人的情况要看驾驶员是否酒后驾驶、是否疲劳驾车、是否 生病、是否精神不集中和人的心理状态等有关。汽车情况 与汽车的运动情况(速度)、汽车的善(刹车性能、汽车载 重)、路面的情况有关。 提出猜想:影响汽车停车距离的因素可能与 1、驾驶员是否酒后驾驶、是否疲劳驾车、是否生病、 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是否良好等有关; 2、汽车的速度有关; 3、汽车的刹车性能、车身重量等有关; 4、路面是否湿滑有关。 从上述猜想过程中可见,只要运用正确的猜想方法就能很好完成猜想 这一探究任务。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对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的基本要求是: 1、知道实验目的和已有的条件,制定实验方案; 2、尝试选择实验方法及所需要的装置与器材:; 3、考虑实验的变量及其控制方法; 4、认识制定计划的作用。 在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时必须考虑的如下具体项目: 1、实验的目的、原理 2、实验的方案和方法 3、实验的装置(电路)图 4、实验需要的器材 5、需要观察现象和测量的物理量 6、控制变量法 7、实验数据表的设计 8、简单的实验步骤 在设计每一个项目中也要注意讲究方式方法,这些方式方法可通过分析一些探究过程总结归纳出来,如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时,我们分析这个探究过程发现其选择的实验装置和器材有如下特点:器材简单、现象明显、操作性强、模型典型。这就是我们选择的实验装置和器材时要注意的问题。又如探究液体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要研究液体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之间的关系,要用控制变量法来进行探究,这样就必须经历两个过程:1、固定液体密度不变研究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的关系;2、固定液体的深度不变研究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我们分析其过程发现有如下特点:1。研究三个以上物理量的关系要用控制变量法;2、其过程可用下面的程式表示;研究A与B、C的关系,固定B,研究A与C的关系;固定C,研究A与C的关系。这就是控制变量法的主要思路。再如我们分析科学教材中的很多实验数据表,不难发现这些数据表都有如下共同特点:行列分明、记录清晰、一目了然、列是需要记录的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