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课 恐龙无处不在

第十四课 恐龙无处不在
第十四课 恐龙无处不在

第十四课恐龙无处不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检查预习情况,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本课

词语的读音,意思和词意。

(2)通过学习本课的词语使每个学生完全掌握并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能够灵活运用词语造句。

(3)掌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能够用自己的话叙述。

2.能力目标:

(1)主要以课文为材料,进行听、说、读、写的

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2)能够模仿本篇课文的协作方法和技巧,把自

己的感受写下来。

(3)能以较快的速度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初步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德育目标:

(1)教育学生学词语时应该学的灵活,不要死记

硬背。

(2)阅读课文,学会重视写作方式,应用在自己

的学习上。

(3)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学习和掌握课文细致、

生动的描写和表达方式,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重点词语。

(2)学生能流利准确地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

容,流利地回答问题。

(3)准确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够理解

作者在本文中所表达的意思。

教学难点

(1)掌握词语的运用范围。

(2)通过真实情景的设计,进行切合实际的交流,

达到能在实际生活中自由交际的目的。

教学方法

(1)精讲多练,讲练结合。

(2)谈话法,鼓励法,练习法。

课题第十四课恐龙无处不在

新课题目第一课时讲解运用词语

教学目的一、知识目标

与要求通过学习本课的词语使每个学生完全掌握并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能够灵活运用词语造句。

二、能力目标

以讲解法,练习法讲解词语,并让学生口头造句。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以提高认知水平。

教学重点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新课生字

和词语,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重点词语。

教学难点了解常用词语的用法,掌握词语的运用

范围。

教学方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具课本、黑板、粉笔、教案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同学们能说一下我们为什么欣赏别人吗?那,

欣赏别人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

一、教学内容

(1)板书重点词语。

(2)让学生进行分组比赛,解释词语。

(3)讲解并纠正学生解释错的有些难词。

1.恐龙:中生代最为繁盛的爬行动物。,种类极多,

形体大小不一,大者长达30米,中生代末期全

部灭绝,原因不详。

2.紧密:①练得很紧,不可分隔。如:他们团结的非常紧密。②数量多且连续不断。如:雨点紧密。

3.化石:地壳中保存的属于古地质年代的动物或植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如:恐龙化石。

4.骨骼:①人或其他脊椎动物的骨架,反指保护内部器官,支撑软组织的骨架或多小有些软骨性的架子。②非脊椎动物体的类似骨骼的结构(如软体动物的外壳)

5.两栖:有时在水中生活,有时在陆地生活。如:两栖动物,两栖植物。习惯于或适应于在陆地和在水中亮出多能生活的动物或植物。

6.皆:都,全的意思。

如:皆大欢喜.

7.独立:①单独的站立。②不依靠他人。如:独立生活。③一个国家或一个政权不受别的国家或政权的控制而自主的存在。④军队在编制上不隶属于上一级单位,直接隶属于更高一级单位。如:独立营。

8.漂移: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

9.迁移: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如:从乡村迁移到城市。

10.地壳:主要由结晶岩石构成的地球外壳,主要成分是氧,硅,铁等。平均厚度大陆地壳约35

公里,海底地壳约6公里。

11.拼合:合在一起;并凑。

12.板块:板状的块体。

13.挤压:从四面往中间压。如:挤压成型。

14.俯冲:(飞机等)以很大的角度高速向下飞。如:老鹰从天空俯冲下来。

15.火山:地球深处的岩浆等从裂缝中喷出地面而形成的高地。

16.深渊:①很深的水潭。如:万丈深渊。②特指海渊。如:南太平洋上阿尔求斯海深渊。③比喻险境。如:如临深渊。④比喻无法摆脱的困境。如:苦难的深渊。

17.汇集:聚集;会聚。与“分散”同义词。

18.分裂:①整个事物分开,也指使整体分开。

如:分裂国家。②分散,不统一。与“团结,联合”相反

19.泛:①漂浮。如:泛

②透出。如:脸上泛出了红晕。

③一般如:广泛,泛读。

20.破裂:①开裂;破损开裂。如:他死于心脏破裂。②破坏;分裂。如:感情破裂。

21.迹象:指表现出来的不明显的现象。如:有迹象表明,今年的气温及囊低于往年。

22.分散:份在各处;不集中。如:人群迅速分散

开了。反义词:汇集,集中。

23.热带:赤道两侧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

24.温带:南半球和北半球的极圈和回归线之间的地带,气候比较温和。

25.舒适:给人以安乐舒服的感觉。

如:我们应努力营造在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26.天意无缝:神化中,传说仙女穿得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

如:他们把破损的花瓶修复的无意无缝,和新的一样。

27.变形:形状,格式起变化。如:这个箱子被压得变形了。

28.分离:①分开。如:理论和实践是不可分离的。

②别离。如:分离了多年兄弟又重逢了。

29.携带:①随身带着。如:携带行李。②作为部分经常装备佩带,手里拿着。如:携带一根手杖。

30.灭绝:①指彻底消灭,摧毁。如:洪水灭绝了一切生命。②毁灭;消灭。如:任何物种的灭绝,都是生态环境的一场灾难。

31.悲惨:“悲伤凄惨”的紧缩式。如:悲惨的情景。

32.稀少:①很少出现或发生的。如:沙漠中树木稀少。②稀疏的;人员组成很少的。如:稀少的人口。与周密相反。同义词有“稀奇,稀罕”。

33.冰箱:冷藏食物或药品用的器具。

34.抗拒:抵抗,拒绝。

如:不可拒绝拼命拒绝

巩固练习

屏示句子进行比较 删除法 A. 一些板块被

拉开 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 一个板块也许会

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B. 一些板块被拉

开 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 一个板块会缓慢地

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生齐读两句质疑 删去

“也许”不是更自信、更好吗 生回答。点拨 “也

许”是表示推测 表明一个板块向另一个板块下

面俯冲只是板块运动的一种可能 删去它 就变

得十分肯定 这样就不符合实际。

板书设计

第十四课恐龙无处不在

第一课时讲解运用词语

1.恐龙. .

2.紧密. .

3. . . . .

布置作业

1.用重点词语造句(笔记本)。

2.练习册第页(题)。

3.每个词语抄写三遍

课后反思:

课题第十四课恐龙无处不在

新课题目第二课时学习课文1

教学目的一、知识目标

与要求掌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能够用自己的话叙述。

能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本课课文,体会并理解作

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

以学生为主题,利用导读法,练习法串讲全文。

三、德育目标

能够模仿本篇课文的协作方法和技巧,把自己的

感受写下来。

教学重点正确、熟练地读并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地回答有关课文的问题。

教学方法导读法、练习法

教具课本、黑板、粉笔、教案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一些重点词语的解释

和造句。兔子是一种常见的动物,但是你们了解

它的习性和特点吗?他的习性和特点又是怎样形

成的呢?

今天我们来看看这篇课文给我们讲了什么内容。

一、教学内容

1.大声自由朗读课文 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

要求 圈点勾画出文中你认为的关键句 然后把

你找出来的句子加以组合 浓缩成一篇短文。口

头提醒 文章的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段落的中心句往往出现在开头或结尾。

2.生展示 师点评

3.师屏示预设好的浓缩版课文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在詹姆斯罗斯岛 南极 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 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 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当大陆相互分离时 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因此 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 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4.请一生读 其余思考 你觉得本文只是写恐龙遍布于世界各地吗 还写了什么内容 他是怎样一步步的推断出这个结论的 学生思考 讨论。明确 作者是依据“科学发现——产生疑问——追溯原因——得出结论”的顺序来说明事理的 把抽象的科学知识 层层解剖 由恐龙化石分布世界各地的现象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的本质 这种由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中的一种

巩固练习

运用课文——学习句型

1、“以….……居多?”:

意:表示“其中多数是….……

例:在天山山脉里,树种一般以松树居多。

这次知识竞赛活动,参加者以青少年学生居多。

2、“首先….…,其次……”:

意:表示按顺序陈列事件。

例:阿里木学习好首先是因为他上课认真听讲,

其次是课余时间安排得比较合理。

小李身体结实,首先是他勤于锻炼,其次是他生活有规律。

3、“….………不等”:

意:表示数量的不同。

例:每天的营业额多到上万元,少到几千元不等。

来景区参观的人多到好几千人,少到几十人不等。

板书设计

第十四课恐龙无处不在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1

1、“以….……居多?”:

2、“首先….…,其次……”:

3、“….………不等”:

布置作业

1、学会复述课文,并领会文章主要内容。

2、完成练习册第页(题)。

课后反思

课题第十四课恐龙无处不在

新课题目第三课时理解课文1

教学目的一、知识目标

与要求掌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能够用自己的话叙述。

二、能力目标

利用点拨法,让学生能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本课

课文,体会并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在阅读中注

意观察和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法。

2.理解课文分段大意和中心内容。

教学难点 1.联系生活实际,围绕自己熟悉的动物生活习性

和特点进行真实交际。

2.准确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总结课文中

心内容。

教学方法点拨法

教具课本、黑板、粉笔、教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串讲课文

1、让学生说课文的分段大意,老师纠正总结

2、让学生板书课文分段大意,老师纠正学生写错

的、不足的地方。

3、老师总结本文分段大意。

本文共有15个自然段,分为三个大段:

1.第一段(1~4自然段)

以“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相连的”为话题,介绍恐龙等古老的两栖动物化石在全球各地都有发现的现象。

2.第二段(5~12)

介绍了恐龙物的各方面特征,为故事的进一步发展作了铺垫。

3.第三段(13~15)

介绍南极大陆动,植物种类大大减少的原因。

巩固练习

1.那么……

表示顺着上文提出的问题或假设,引出应有的问题或结果。如:他已经好些了,那么它就可以回学校去了。

2.如果……就……

表示假设的某种情况,由此可得到的结果。如:如果你通知,我们大家就马上来。

板书设计

第十四课恐龙无处不在

第三课时理解课文1

本文共有15个自然段,分为三个大段:

1.第一段(1~4自然段)

2.第二段(5~12)

3.第三段(13~15)

布置作业

1、背会课文,并学会叙述。

2、做练习册页。

课后反思: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恐龙无处不在》课文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恐龙无处不在》课文 恐龙无处不在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

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教案鲁教版1

第二十二课恐龙无处不在 教材分析: 作者用科学研究中的两则实例,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学习这两则短文,不仅可以了解一些科学知识,而且可以从中学到作者良好的思维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词语,体会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3.情感与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 学习重点 通过朗读,把握文章的内容,对两篇短文的内容进行整体比较,找出它们各自所述内容的相联点和有区别的地方,懂得写作文章可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 学习难点 1.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逻辑顺序的特点。 2.精读一两个段落,体会说明文准确的特点,并在自己的写作中模仿这一特点。 教法与学法:情境教学法、双体互促教学法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收集关于恐龙的科学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镜,激情导入 (一)导语:大家看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吧,一定会被那奇特的想像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所震撼。那么你们知道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 500万年前灭绝了呢? 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出示目标 (三) 检查预习:给生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遗留下来的骨骸。: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 俗称癞蛤蟆。( ):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地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中,仙女穿的仙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 恐龙无处不有》赛课导学案_8

《恐龙无处不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2. 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PPT播放恐龙图片,并解说: 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最重的可达90吨(目前的大象只有6吨),曾以900~1200属类之众“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在地球上曾称霸一时。可在6500万年前,恐龙却灭绝了,只在世界各地留下各种各样恐龙的化石,那么这些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作者介绍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幻、科普作家,18岁那年,就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一生著作惊人。写了至少400本书,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界的泰斗。(三)初读课文 1.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究竟是什么? A.恐龙无处不有 B.大陆漂移学说 C.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联的 2.请结合文章内容,思考作者是如何得出板块构造的? 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可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寒冷气候。 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有”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强有力的证据。 (三)研读课文理清说明的顺序 1.思考:看看作者是怎样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得出结论的。 2.根据以上的分析,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强有力的证据。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古代中国恐龙无处不在教案优秀发文总汇

古代中国恐龙无处不在教案优秀发文总汇 下面是为大家准备好了恐龙无处不在教案,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2.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 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资源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1.预习课文,为生字词注音,扫清阅读障碍。 2.查找资料,了解恐龙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老师在初一时给你们发过的恐龙主题公园的门票吗?不知有多少同学去看了?去看了的同学请举手(有一些同学举手)。同学们对恐龙了解吗?(学生:了解)那同学们你们老告诉老师

以下的恐龙名称。(多媒体展示恐龙图片,学生一一答出)今天,我们一起跟随阿西莫夫的脚步去探寻恐龙的世界。(板书题目、作者) (二)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 阿西莫夫,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科幻、科普作家、世界顶尖级科幻小说作家,他也是位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基地》,《钢窟》,《我,机器人》。 2、生字词积累 骨骼(gé) 漂移 (piāo) 地壳(qiào) 深渊(yuān) 驮着(tuó) 岛屿链(yǔ liàn) 两栖(qī) 铱(yī) 潮汐(xī) 硅(guī) 追溯(sù) 褶皱(zhě zhòu) 劫难(jié) 鸟臀目(tún) 蟾蜍(chán chú)

恐龙无处不在 优秀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3.了解两篇文章作者的思维方式。 二、能力目标 1.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把握两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3.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 三、德育目标 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 【教学重点】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 2.涵泳品味法 3.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深入理

解文章内容;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会,多角度看问题,获得新知、真知。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在距今约2.3亿年前--65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一种奇异的爬行动物。它们与现代的蜥蜴有许多相似之处,如身体表面覆盖着有鳞片的皮肤。它们的后代是由卵孵化出来的等等。在这漫长的1.65亿年间,它们成为了整个地球的主宰。它们经历了气候较为温暖的三叠纪,食物丰富的侏罗纪,充满了生存恐惧的白垩纪,它们作为过去的生物,人们给了它们一个名字--恐龙。 6500万年前,白垩纪的一个早晨,草食性恐龙正在吃着美味的早餐,“轰”的一声巨响,一场天翻地覆的大爆炸发生了,从此恐龙便慢慢地减少,直至最后灭绝。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阿西莫夫笔下的科普世界去寻求答案吧。 设计(二)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朗读课文。 教师检查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 (1)辨音: 遗骸褶皱劫难追溯 (2)释义: 遗骸褶皱劫难 致密追溯天衣无缝 选四名同学回答, 明确:(1)hái zhě nàn sù (2)遗骸:遗骨(遗留的残骨)。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6课《恐龙无处不在》课时练习试题

第6课《恐龙无处不在》课时练 一、语基达标训练 (一)、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鸟tún()目 2.chán chú()() 3.xié()带 4.潮xī() 5.领yù() 6.yǎn()射 7.二氧化guī() 8.排chì() (二)、找出每组字形有误的一项,将序号写入括号 1.() A.尘埃 B.至密 C.繁盛 D.熔化 2.() A.膨胀 B.陨石 C.流逝 D.砥达 (三)、给加粗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1.天衣无缝()________________ 2.褶皱()____________________ 3.追溯()____________________ 4.劫难()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1.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3.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4.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五)、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划“×” 1.《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地球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 2.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 3.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四处迁移。 () 4.《被压扁的沙子》和《恐龙无处不有》两篇文章都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 () 二、课内精彩阅读 (一)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他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教案、反思、说课[学习资料]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反思、说课 教学设计(A) 这是两篇科普短文,它的突出特点是以论证为主,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 见解新颖。让学生把握各篇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 对比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仍 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反复自读,学习这两篇短文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 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1.查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解释词语: 遗骸: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癫蛤螺。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灾难。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馆叩: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 一点破绽。 2.正确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将制作的大陆漂移示意图(见《教学参考书》有关资料二:地质年代与大陆漂移学 说)课件在多媒体教学平台上演示。 2.长期以来,人们试图解释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起源,曾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说。现 在,地质学家们普遍认为,在2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 某种原因,这块超级古大陆一分为二,继而又四分五裂,相继形成了北美洲和亚欧大陆。 南极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新西兰和印度次大陆。这就是在地质学上曾引起一场深 刻革命的大陆漂移学说。1986年,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的恐龙化石,就 为这一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科普作家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2、了解本课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 3、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教学过程】 一、恐龙图片导入: 师:关于恐龙的知识大家了解多少,我们一起来资源共享。 生:自由展示自己整理的东西,图片、玩具亦可。 如今统治地球的是人类,人类的历史也不过几百万年。在人类出现之前曾有一种爬行动物统治过地球。恐龙是古爬行类动物,种类繁多,体型各异,小的体长不到一米,大的体长数十米,重达四五十吨。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它们在地球上的陆地或沼泽附近生活,在地球上曾称霸一时。 古盗龙、尾羽龙、梁龙、翼龙、慈母龙、原角龙、鸭嘴龙、三角龙、剑龙。 恐龙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可是科学家在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呀恐龙化石为什么会出现在南极,带着这样的疑问,一起走进阿西莫夫的一篇短文,《恐龙无处不在》。 展示目标:学生齐读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哪位同学向大家简介一下作者呢 阿西莫夫,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300多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2、给加点字注音: 为了顺利学课文,看看本课的拦路虎我们有没有解决掉。一个学生读 遗骸(hái)蟾蜍(chán chú)褶皱(zhě)鸟臀目(tún) 两栖(qī)天衣无缝(fèng) 错了,纠正,强调,正确,过。 三、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生: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速读课文,然后思考,再同桌讨论回答问题。 提示: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的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 由此我们理出本课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四、合作探究 1、这篇文章主要说明一个什么问题下列哪个可以作为答案 (1)、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2)、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板块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 学生分小组讨论思考,由小组代表发言。

恐龙无处不在阅读

《恐龙无处不在》阅读 ①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②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③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④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⑤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⑥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⑦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⑧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⑨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⑩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现在的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现在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⑾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⑿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现在的每一个大陆都有自己的恐龙化石。 ⒀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然而,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 ⒁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我们就可以找到它们。 ⒂因此,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 教学目标: 1.了解这篇短文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2.掌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3.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说明顺序,掌握学习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同学们都知道恐龙吗?它可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但它们却在6500万年前灭绝了,为什么呢?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美国科幻作家阿西莫夫的《恐龙无处不在》去揭开谜底吧。 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吧 本文选自《新疆域》,作者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300多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 二、自主学习 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提示: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下列哪个可以作为答案? A、不同的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 B、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C、恐龙化石为什么会在南极被发现? D、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E、南极恐龙化石发现,为支持地壳“板块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佐证。 三、合作交流,展示提升 1、这篇短文的说明主要内容是什么?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是如何得出结论的? 2、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哪两个学科? 3、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示例: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南极洲极度寒冷的特点。 四、拓展延伸 “不同科学领域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段话对你有什么启发,你能从自己的学习或生活经验中举一两个例子来阐述这个观点吗?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_恐龙无处不在阅读答案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_恐龙无处不在阅读答案课文《恐龙无处不在》出自八年级上册语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orG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

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

恐龙无处不在教学设计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设计 一、导入:恐龙的相关录像画面 二、假如你是一位科学家,看到这段文字你打算在哪方面进行些研究? 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tún)目恐龙。 三、朗读课文,划出文中作者针对这件事提出了哪两个问题? 明确:1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 2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讨论,并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回答这两个问题 注意本文用词,并请说明相关段落 四、发现写作目的 通观全篇,思考写作目的是? A恐龙是在南极被发现的,所以主要介绍恐龙的分布区域。 B介绍恐龙被带到南极的过程。 C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事实证明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如果学生找不出具体依据可以问:哪一句非常明确的交待了写作的目的?让学生从文中找到一句 题目为什么不直接用《大陆漂移说的新证据》?

明确:更吸引人、引起阅读兴趣 1 / 5 五、作者是一下就证明了吗?请归纳思路 恐龙化石在南极被发现 恐龙遍布世界各地 大陆漂移学说成立 小结:运用了逻辑顺序。(板书) 六、探究 作者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与我们想到的问题不一样呢?他提出问题的依据是?请在课文中找出 明确:如果把——联系起来 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表达了这个意思,学科之间的联系能促进新领域的发展,那么请同学们想想,你还知道哪些科学联系的实例? 提示:伦琴发现射线,促进了医学发展 这些科学的发现者都具有什么共同特征? 细心观察,思考问题善于联系。那么你想做这样的人吗?试一试七、实践—— 用联系的思维研究这段从文中抽出的话,如果你是科学家打算从哪些方面研究?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我们就可以找到它们。 提示:近百年来,世界上数以千计的探险家和科学家以坚韧不2 / 5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了解所说明的事理、顺序 2.领悟所说明的道理: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得出新的结论。 3.增强科学意识,培养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理清说明顺序; 难点:领悟文章说明的道理: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得出新的结论。 教学过程: 一、预习交流 1.写作背景: 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之久,可是6 500万年前,它们却突然在世界各地销声匿迹了。恐龙的灭绝是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有关恐龙灭绝的理论、假说纷纷出现,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争论。本课两篇短文就是依据一些科学发现进行科学推理的科学小品文。 2.板块构造知识: 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当代地球科淡定中最有影响的全球构造学说。它认为地球的岩石圈分裂成为若干巨大的板块,岩石圈板块沿着塑性软流圈之上,发生大规模水平运动;板块与板块之间或相互分离,或相互汇聚,或相互平移,引起了地震、火山和构造运动。板块构造说囊括了大陆漂移、海底扩张、转换断层、大陆碰撞等概念,为解释全球地质作用提供了颇有成效的格架。 3.字音、字形:略 二、初步感知: 1.思考问题:恐龙为什么会消失?文章哪些文字表明了恐龙无处不在? 2.听课文朗诵,划分文章的层次。 3.结合文脏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开头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开头发出议论,点明中心,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便于读者理解全文,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 (2)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答案】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

《恐龙无处不在》课堂实录

《恐龙无处不在》课堂实录 淮北市朔里实验中学胡艳师:和学生分享一个小故事——1911年,有个年轻人在病中观察地图,结果有了惊人的发现 生:补充了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具体故事内容。 师: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恐龙无处不在》和这个故事有没有关系?我们要通过对课文的了解回答这个问题。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课文,在听的过程中用笔圈点勾画,画出课文中能帮助你概括课文内容,理清作者写作思路的词语、短语和句子,等会结合老师给出的插图,复述课文。(老师读课文,学生听读) 师:恐龙和魏格纳的学说有关系吗?什么关系? 生:大陆在漂移,恐龙也跟着迁移。 师:大陆在漂移,恐龙也跟着迁移。那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就意味着什么呢? 生:意味着地壳在发生缓慢却不可抗拒的运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是大陆漂移说的证据。 师:这句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维方法? 生1:世上许多事物互相联系的观点。 生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方法 教师补充完善教学目标(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方法)师:下面四人小组讨论这篇文章的逻辑思路,看看作者是怎样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得出结论的。

小组讨论,教师在小组指导。 根据各小组学生发言整理作者的思路。 投影:提出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 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 寻找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的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 师、本篇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写作思路)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图表。(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读说明文的过程与方法,清楚作者思路,以及学生的归纳能力。) 师: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同学们要从中受到启发,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从本文你能了解那些生物及地理学方面的知识 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并积累知识,拓展思维能力。 师:再读课文,分析课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及语言特色。 投影:出示题目,学生回答。 师:为学生提供一篇课外短文《埃博拉病毒与巧克力》,进行比较阅读,使大家加深对《恐龙无处不有》所说明内容的理解,进而从两篇

理清事理说明文的逻辑顺序——〈恐龙无处不在〉拓展阅读

理清事理说明文的逻辑顺序 ——《恐龙无处不在》拓展阅读学案 【学习目标】 理清事理说明文的逻辑顺序。 【课堂探究】 一、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的关键语句(能提示该段内容的语句),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恐龙不会迁徙 说明顺序: 二、举一反三 1、知识回顾 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一般运用逻辑顺序作为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是指按照事物内在的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规律来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常用的逻辑顺序包括以: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概括到具体(或从一般到个别),从主要到次要,从抽象到具体等。 2、课文拾贝(拓展阅读):理清下列文段的说明顺序。 ①“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二战期间,棕树蛇随一艘军用货船落户关岛,这种栖息在树上的爬行动物专门捕食鸟类,偷袭鸟巢,吞食鸟蛋。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一些生物学家在乘坐由关岛飞往夏威夷岛的飞机上曾先后6次看到棕树蛇的身影。他们警告说,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树蛇繁殖的天敌,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户,该岛的鸟类将在劫难逃。 许多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将“生物入侵者”的增多归罪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事实上许多“生物入侵者”正是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达到“偷渡”的目的的。…… 说明顺序: ②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

八年级语文: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教案6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八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 教案6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恐龙是古爬行动动物,种类繁多,体型各异,小的体长不到一米,大的体长数十米,重达四五十吨。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它们在地球上的陆地或沼泽附近生活,在地球显瓢砸皇薄?nb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谜案。这两篇短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文章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二、思路分析 《恐龙无处不有》开篇提出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各自的发明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发,以引起读者的兴趣:“紧密相连”表现在哪里?有哪些事实能证明它们是互相“产生影响”的?然后举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提出既然寒冷的气候不适应恐龙的生活,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引出板块构造理论,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得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件,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成立提供了有力证明的结论。 《被压扁的沙子》起笔提出导致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原因的一个新观点——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童星对地球的撞击,引起人们对这一曾经主宰过地球的生灵突然灭绝的兴趣、并且说明科学家们研究的目的在于“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当将来面临这种事件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然后从地质学发现的证据上论证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撞击。 三、段落结构 《恐龙无处不在》的段落结构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恐龙无处不在》同步练习题

第6课《恐龙无处不在》同步练习题 一、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鸟tún()目2.chán chú()() 3.xié()带4.潮xī() 5.领yù()6.yǎn()射 7.二氧化guī()8.排chì() 二、找出每组字形有误的一项,将序号写入括号 1.() A.尘埃B.至密C.繁盛D.熔化 2.() A.膨胀B.陨石C.流逝D.砥达 三、给加粗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1.天衣无缝()________________ 2.褶皱()____________________ 3.追溯()____________________ 4.劫难()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1.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3.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4.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五、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划“×” 1.《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地球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 2.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 3.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四处迁移。 () 4.《被压扁的沙子》和《恐龙无处不有》两篇文章都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 () 六、阅读 (一)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他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恐龙无处不在读后感

恐龙无处不在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恐龙无处不在读后感(一) 作者是阿西莫夫,他是美国着名的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恐龙无处不在其实说的对象并不是恐龙,文章是通过恐龙无处不在,来说明“板块构造”的正确。其实它们本是不相干的事物,可作者却将它们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下恐龙无处不在的读后感。 开头说:“不同科学领域之间……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两句话可以说是道出了整篇文章的逻辑基础。恐龙遍布世界,南极、地球其他大陆、南极洲竟然都有恐龙,作者由此开始思考:“恐龙不适应寒冷的天气,那他又是怎样在南极生存呢?”作者在跳出研究单一的恐龙的基础上,将南极大陆与这个现象紧密联系了起来。最终得出结论,不是恐龙在迁移,而是大陆在漂移,很多恐龙正是跟随者板块的移动来到大陆的。 还和我们提到了“板块”学说,由此我们知道了为什么每一个大陆都会有恐龙化石。而曾经生机勃勃的南极大陆,因为它所在的是地球的极地,所以在这里的大部分生物最后都灭绝了,这其中也包括恐龙在内。 并没有给我们描绘恐龙是怎样繁衍生息的,而是一篇科普论文。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恐龙是怎样来到每个大陆的,还可以知道“撞击说”、“斯石英”、“板块构造”、“火山说”、“大

灭绝”等科学概念。同学们一定要多读课文,从而更加深入的理解文章。 恐龙无处不在读后感(二) “恐龙无处不在”,初看标题,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 文章开头突发议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两句议论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南极和地球其他大陆上都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特别是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引起了作者深入的思考:“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作者并没有把思维定格在恐龙本身的研究上,而是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考察,由此及彼步步追问:“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陆地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呢?”行文到第6、7段,对这一问题做出直截了当的回答:“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显然,一部分恐龙正是搭乘这一班“航船”来到南极的。 第8、9、10、11段简明地介绍了“板块”学说,并说明每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的原因。地球在四十多亿年的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少次”,由于恐龙统治地球的时间太长,它们恰好经历

部编本2017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教案

部编本2017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教案2017年12月第1版 2018年12月第2次印刷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第五中学·真情语文工作室·张同平 授课内容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授课月日 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把握文章阐述的事理,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阅读目标,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二) 2.理解不同领域科学的发现可以相互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正确面对所有学科的学习。(阅读目标及德育目标,难点,涉及积累拓展四) 3.理解在说明文的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文字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写作目标,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三1) 教学重点1.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把握文章阐述的事理,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2.理解在说明文的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文字的补充说明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不同领域科学的发现可以相互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正确面对所有学科的学习。 教学设想 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其逻辑思维能力正在蓬勃发展,能够自主进行一些初步的逻辑推理,理解通过推理形成结论的过程。教学中,拟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寻找“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那时恐龙已经出现并且“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及“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又开始分裂,并最终形成现在的样子这两个时间点,思考这两个事实背后的含义,从而自主概括出文章的逻辑链条,理解文章所阐述的道理,提升自主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讲析法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用具希沃一体机 教学素材 科幻主题音乐 - 星际奇兵;《恐龙无处不有》视频朗读;恐龙系列图片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预习问题1:你喜欢读科普作品和科幻小说吗?阿西莫夫是这方面的“大腕儿”作家,其作品涉及众多的科学领域。课前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并带着“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问题阅读课文。 2.制作配套PPT课件(配套课件放在0826tp付费百度文库中)。 教学小结(课后填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