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3200字

浅谈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3200字
浅谈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3200字

浅谈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3200字

亲子关系是我们每个人来到世间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它对我们每个人的心身健康都是十分重要的。

没有母亲或她的代理人的喂养和照料,新生儿便无法生存下去。这就促使婴儿对母亲产生依恋。依恋是人类最初始的也是影响最深远的一种情感,是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几乎一切社会情感发展的基础。它通常在五六个月至九十个月明显地表现出来,而在一岁半至两岁半达到高峰。如果不是孩子大脑或身体发育有缺陷或障碍,不出现依恋的原因便是亲子关系出问题,例如,母亲或她的代理人并不爱孩子,很少接触孩子,不爱抚孩子,不跟孩子交流情感等。代理人更换频繁也使孩子无法产生依恋。从来没有过依恋感的孩子长大后可能成为只顾自己而对别人毫无感情的人,也可能成为缺乏安全感或对人过分猜疑而不信任的人,还可能成为具有破坏性和攻击性的人,如此等等。

孩子的社会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亲子相互作用之中进行的。亲子关系的质量决定着社会化过程是否顺利、是否发生障碍或缺陷,也决定着社会化所可能达到的水平。

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人格之核心部分或基本结构,是在学龄前即人生的最初几年里大体上定型的。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亲子相互作用的产物。

马斯洛所说的基本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被人尊重和自尊的需要)在人生开始的几年里就已经存在。如果这些需要在童年得不到满足,精神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障碍,人格的发展也会出现障碍。

对婴幼儿来说,父母亲的态度和行为应具有前后一贯性,这样,他们才能有把握地预测未来,也才会有安全感。儿童基于昨天什么行为被允许或得到赞许,他们便能推断今天的什么行为也会得到允许或赞许,他们对自己和未来便有了信心,便有了安全感。我们必须明确,对儿童造成威胁的,并不是毒蛇猛兽,也不是自然灾变,而是周围的人尤其是负有养育责任的人的行为疏忽或失误。如果孩子今天的什么行为得到赞许,什么行为受到制止,并不取决于父母的一贯态度,而取决于父母此刻是否头痛或消化不良,取决于父母今天的心情是否愉快,甚至是取决于父母打麻将牌的输赢,那么,儿童深埋着的不安全感,是将来患神经症的一个重要根源。

父母的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也十分重要。如果父母不和,意见分歧,孩子便不能(至少很难)形成评价事情好坏的统一标准,也就不能发展无冲突的价值观。很多青年人的心理冲突可以从父母教养原则的不一至性那里找到根源。

一位大学毕业生已23岁的女孩子问医生:“我现在该不该谈男朋友呢?”交谈得知,她的父母亲一直向她灌输这样的思想:学生的任务就是读书学习,学习好,自然就有人来找你,用不着发

愁找不到对象。这位姑娘在大学四年之中,几乎从来不跟男同学交往,参加工作近一年来,一遇男同事跟她交谈,她就觉得不知说什么好,感到无话可说,十分尴尬。这位姑娘虽然年龄早已成年,可她的社交能力和性格还不如一位健康的初中生成熟。

前面提到了幼儿依恋情感的重要性。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就必须逐渐“放权”,鼓励孩子在家庭外同龄人交往,鼓励孩子独立自主。

依恋的发展有两种可能,一是独立自主精神的发展,一是转变为对父母的依赖,依赖是一种不成熟不健康的心理或性格特点,神经症病人的很多苦恼、困难和心理冲突的根源就是依赖。我们必须明确,一个人从小到大,只有在与同龄人经常的交往中,心理才能走向成熟,一直在父母、长辈羽翼的保护下长大的人,既缺乏社交能力,也学不会平等待人的精神。这一点在独生子女身上尤其突出,孩子只有通过人际关系交往的实际经验才能学会待人接物,而不可能单纯靠父母的说教学会这些。在家中,如果有个苹果或一块蛋糕父母照例让给孩子吃,这很容易使孩子产生特权观念,似乎一切好东西理应由他一个人独享。倒是在幼儿园里,孩子可以学到许多在家里学不到的东西。幼儿园的老师是懂得如何通过日常生活使孩子学会人人平等的道理。吃饼干,每人四片,谁也不多谁也不小;分苹果,每人一个,大小一个样。正是这种生活实践,使孩子们逐渐懂得,所有小朋友都一样,大家平等。其实,父母真正懂得这个道理,在家里也完全可以进行

同样的教育,产生同样的效果。母亲可以有意选购一个大苹果,回家与孩子分享,这不仅可以避免孩子产生特权观念,还可以增添情趣和加深亲密感。这样,孩子从小便会有“独乐乐不若与人”这种社会情感的萌芽,而不会成为自私或自我中心的人。

有些父母大惑不解:我们对孩子确实是一片真心,关怀爱护备至,为什么孩子越大越变得自私?其实,父母只要好好回想一下自己的言行,就不难发现其中的奥妙。例如,父母二人在谈论机关里分奖金评级别时流露出来的自私心理,无意中却感染了孩子。又例如,某次来客,父母用较次的糖果招待客人,把较好的留给自己家里人吃,孩子会一点儿也不懂这个“道理”么?父母亲本人庸俗不堪,买架钢琴就想培养出孩子高尚的情操,天下哪有这等便宜事!

有些成人感到这个世界是友好的,他们的心胸开阔,与人相处一般不存什么戒心,也乐意对别人投入情感。有些成人则相反,感受到这个世界是敌视他们的,他们经常提心吊胆,或心存戒备,与人交往时从不敢敞开胸怀,怕上当受骗,好猜忌。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处世态度,往往根植于童年时代,是跟不同类型的亲子关系相联系的。一般来说,父母是否善于理解孩子的思想情感,是否善于与孩子沟通,即同时也敞开胸怀让孩子理解他们,是决定性的因素。

孩子想吃巧克力母亲说:“不行,马上就要吃饭了。吃了巧克力,你还吃饭不?光吃零食不吃饭,对身体不好。”

孩子玩得正欢,父亲说:“吵死了,真讨厌,到外边去玩去!”

即使用耐心说理的办法,态度也比较温和,性质并没有变,还是说服。任何两个人,只要互相企图说服对方,就会有一个胜利,一个失败(一个成为有理者,一个成为无理者)。当然也可能谁也说服不了谁。总之,没有沟通。

亲子之间最重要的相互作用不是说服,而是沟通。

孩子想吃巧克力,父母亲首先要理解他有这种需要,也肯定他有满足这种需要的权利,父母亲甚至可以表达自己也喜欢吃巧克力(如果确实如此),这便是沟通。有了沟通,便有可能通过商量就解决问题的途径达到共识。

如果没有沟通而采取说服的方式,不论父母说服成功或失败,总有一方感受挫折,而挫折感的积累,必然导致亲子关系不健康。

要发展良好的亲子关系,促进子女健康成长,惩罚和过分保护是两个最重要问题,必须妥善处理。

对于个人来说,与父母亲关系对于将来走出家庭后能否与其他重要关系人发展健康的关系,有决定性的影响。也许,一切人际关系无不打上亲子关系的烙印,这就是人类学家为什么特别重视亲子关系之研究的缘故。

一个人如果在与父母交往中学会了沟通(善于理解别人也善于让别人理解自己),他与同学、老师、朋友、同事、上下级等的关系也很可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重要关系人是个人精神生活的有力支柱,如果我们善于与他

们发展亲密的关系的话。

当一位亲密的重要关系人发生变故(如生离死别、关系剧变等)时,人际交往能力对维持健康的作用就容易看出来。如果人际交

往能力强,通常就会有另外的重要关系人来填补空缺,也就是说

当事人会迅速发展与其他人的关系,把亲密程度提到前所未有的

水平。如果人际交往能力低下,当事人便不得不忍受精神上的痛

苦而无法补偿,很可能出现精神障碍。由此可见,人际沟通的能

力直接决定一个人对精神打击的承受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 专题作业

专题二、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形式、途径 作业标题:思考并回答(必做) 作业要求: 以下是一封高三学生的来信,看完信后请您写一封回信解答他的疑惑,回信着重于问题诊断和解决问题措施。 老师:您好! 我是一位高三的学生,我的学习成绩一向是很好的,所以总好像有一种优越感,但是初中阶段有时候一不努力,成绩就会掉下去,所以我平时读书很认真,以保持好的成绩。但是进入高中以后,我越来越发现自己的社交能力、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方面简直一无是处,但同时我发现自己又自以为是,猜忌心理特别强,所以三年以来同学关系都没搞好,希望你能给我一些帮助。 其实,我也是一个喜欢说笑的人,但是说起别人来不在心上,而别人说自己时却总是放不下,所以给人的印象是很孤僻的。在高一时与同宿舍的同学闹了一些矛盾,他们就在背后说我的坏话,可能是我心理素质不行,所以整整一星期都情绪低落,后来我去找我们的班主任,说要调班级,他说我调走后太可惜了,就说让我放心学习,他会解决这件事情的。就这样我又活跃了一阵,和同学们在一起说说笑笑,但是我的成绩却来了个大滑坡。 我也知道这样下去不行,想改变一下,可是我现在除了会讲一些笑话吸引听众外,其他不知该讲些什么,以至于现在我连一个知心朋友都没有,即使有了朋友,我也不知道如何关心他。我现在很苦恼,现在又快考大学了,我也不希望坏心情影响高考。 人只要有一个知心朋友就足够了,我与其他班的同学交往时开始都不错,但后来觉得没有话说,就这样疏远了,真不知道怎样才能解决这一点。还有,是不是一个看上去很圆滑的人才能在现代社会吃得开?我现在也搞不清楚我的性格是什么,好像是随着别人转的,没有主见,没有勇气。我这个人是不是毛病很多?作为一个高三学生,我诚恳地向您请教,希望您能帮一下这个从小就“很听话”的成年人,我不想被这个世界淘汰。 谢谢! 回信如下: 同学:

最新浅谈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浅谈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网络作为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介入到了大学生的生活中,给大学生带来了心理方面的影响:使大学生容易丧失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前进动力;在满足了大学生强烈的交往愿望同时,却使他们在现实中更加孤独;使大学生在情绪上得到宣泄的同时,却容易在道德上迷失自我;应该从①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意识;②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预防网络心理障碍,加强挫折教育;③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网络影响 网络作为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以其数字化、信息化的生存状态和虚拟性、交互性、共享性的特点,介入到了大学生的生活中,使大学生学习方式、交往方式、消费方式、闲暇方式等方面发生变革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心理方面的影响。网络的平等、开放和互动,极大的满足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由于可用匿名的方式进入网络,嬉笑怒骂、畅所欲言、无所顾忌,不受时空、地域的约束,纵横驰骋,因此轻而易举地赢得大学生的青睐,使之无“网”而不胜,有的大学生甚至对网络表现出了很强的依赖性,他们整天沉湎于网络这个虚幻的世界里不 一、网络对大学生所带来的心理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网络一方面满足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另一方面却影响了大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前进动力。由中学到大学的改变与适应过程中,只有少数人能够保持原来中学时的中心地位和重要角色,大多数学生由于成绩平平、缺少特长,在学校的各种文体活动中难以获得成功,而成为校园中的普通一员。一些大学生不能够很好的适应这种角色的转变,导致自信心缺乏,其价值感和成就感便无从谈起。而在网络虚拟社区里,在游戏中,每升一级或者是打过一关,都会产生一种愉悦感和“高峰体验”,可以找回“辉煌”的自我。在现实社会中许多需求是很难轻易得到满足的,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奋斗。然而,在网络这个虚幻的世界里,随着上网次数的增多这种成功的心理体验也会不断得到满足。尽管这是一种转瞬即逝的极度强烈的幸福感,甚至是欣喜若狂、如痴如醉、欢乐至极的心理感受,也让他们在虚拟的网络世界所体验的快乐和自我成就感,比现实世界要多得多,使他们沉湎于此而不能自拔,更加依恋网络世界的虚拟生活。久而久之,陷入了对现实生活缺乏目标和动力的空虚感当中,丧失了前进动力。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相对缺乏竞争力的学生往往以这种方式选择 (二)网络的平等性、隐蔽性满足了大学生强烈的交往愿望,却使他们在现实中更加孤独。大学生渴望友谊和同龄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有强烈的交往愿望,然而在现实生活里,由于人际关系的社会复杂性和大学生心理的单纯性,常会使部分学生在交往中遭受挫折,表现出了不同的人际交往障碍,如多疑、害羞、闭锁、社交恐惧,而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恰好为这些学生满足和实现交往愿望提供了便利条件。在网络里,不再强调相貌的作用,人们在一个非以貌取人的环境下相互认识、相互了解;每一个网民拥有平等的发言权,人们根据你的话语来形成对你的印象;在网上可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且一般来说不用担心会带来什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线作业一答案

福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 1. 经验本位的综合课程即() A. 显性课程 B.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C. 隐性课程 D.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 正确答案:B 2. 素质通过遗传获得,故又称遗传素质,亦称()。 A. 禀赋 B. 天资 C. 资质 D. 天赋 正确答案:A 3. 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把人的个性类型划分为现实型(R型)、研究型(I型)、艺术型(A型)、社会型(S型)、企业型(E型)和常规型(C型) A. 卡特尔 B. 霍兰德 C. 埃里克森 D. 詹姆士 正确答案:B 4. 完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由()课程和融合型课程综合而成 A. 隐性课程 B. 选修课程 C. 独立型课程 D. 必修课程 正确答案:C 5.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 A. 学科本位的综合课程 B. 经验本位的综合课程 C. 问题本位的综合课程 D. 问题──经验──学科三位一体的综合课程 正确答案:D 6. 合理选择职业应做到()。 A. 了解自己、职业和社会 B. 了解专业和职业的关系 C. 了解自己跟职业的关系 D. 了解社会的需求 正确答案:A 7. ()是指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工作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包括与之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的经历过程。 A. 职业角色 B. 职业生涯

C. 职业经历 D. 职业劳动 正确答案:B 8. 下列哪一项不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主要特点() A. 无生涯性 B. 强示范性 C. 合作性 D. 时空相对无限性 正确答案:C 9.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内容中,不属于学生自然情况的是:() A. 学生个人情况 B. 学生学习成绩 C. 学生的既往史 D. 学生的自我评定 正确答案:B 10. 对学校而言,指导家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不包含() A. 教育──在家长学校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B. 代替──家长解决不了的问题,学校应出面解决 C. 引导──邀请家长观摩、参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D. 辅导──开展家长心理辅导与咨询活动 正确答案:B 11. 在咨询中,咨询者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当事人的内心感受,理解和同情当事人的心情,达到一种情感上的共振,这称为()。 A. 理解 B. 尊重 C. 共情 D. 真诚 正确答案:C 12. ()是隐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最重要的构成部分。 A. 校园的物质文化 B. 校园的精神文化 C. 校园的文化活动 D. 校园的舆论环境 正确答案:B 13. ____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和维持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非认知因素。 A. 学习目标 B. 学习动机 C. 学习热情 D. 学习策略 正确答案:B 14. ____是指促进学习活动的一些外显的操作程序和步骤,如画线、做笔记、写提要、学习计划与时间管理等。 A. 认知策略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心理健康教育及家校共育工作情况总结 马峪中学 2013.11

马峪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及家校共育工作情况总结 我校心理健康工作的现状、问题、措施和建议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越来越受到学校、家庭的重视。我校在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发现现状仍然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还很突出,这些问题更亟待解决。 (一)、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堪忧 首先是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存在,并有日益加重的趋势。已经成了一个共性的问题。这方面,学校德育工作者深有感触,由于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且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又很难找到切实有效的措施,学校的德育工作显得更加艰难。令许多教师苦恼的是,往往琢磨不透学生的所思所想,教育工作显得力不从心。 其次是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力度不够。 尽管现在社会及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关注,但其重视程度与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还不完全匹配。社会对基础教育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仍然是教学质量,对学校评价的衡量尺度依然是升学率。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强调的不少,但督导落实的办法和措施还不得力,至今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与督查体系。 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理应扮演最重要的角色,但学校仍然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过程中摸索,对教育质量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因而,学校在这方面显得比较被动。当问题发生了才引起重视,日常的教育工作还很不到位,其管理水平与师资培训力度还不能适应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家庭是学生心理压力及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背景,但家庭暴露出来的问题十分突出。许多家庭对学生的心理需求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不少家庭的氛围不利学生的心理成长。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是学生的成绩,其次是身体健康和安全问题,只有四分之一的家长把学生的心理问题摆在最关注的位置,这就很难保证每一个家庭能给学生一个有利于心理成长的家庭环境。 (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发展建议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e4419220.html,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发展建议 作者:杨敏 来源:《教育与职业(上)》2018年第05期 [摘要]互联网已渗透进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社交和娱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新形势下,高校应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多新方法,但目前还处于探索期,在实践中存在课程内容过于片面、缺少人文关怀、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不稳定、网络教育条件基础较弱、缺少合力教育等问题,需重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建设,引导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建立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信息档案和及时反馈制度,注重各部门协同教育,提升整体教育质量。 [关键词]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作者简介]杨敏(1983- ),女,四川万源人,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讲师,硕士。 (四川成都61010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重点教改科研项目“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学体系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2017002Z)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09-0110-03 一、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互联网集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及各种移动电子产品于一体,能够即时地将多媒体信息传送到拥有终端接收设备的个人或群体。当代大学生很容易被互联网中的各种新奇事物所吸引,这主要是因为互联网的固有特征因应了大学生的某些心理特点。 1.互联网影响大学生的判断力。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的社会资讯和不同观点的思想,其中既有正面信息,也有负面信息,甚至谣言。大学生阅历较浅,自主判断力不是很成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形成,面对真假难辨的信息很难进行判断,如果没有得到正确引导,一些不良信息就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2.互联网改变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形式。互联网的虚拟式人际交往一定程度上能够成为大学生发泄情绪的渠道。不过,在适当减压的同时,我们也要清楚,网络交流是一把双刃剑,长期沉迷虚拟社交,可能导致大学生和身边的朋友、同学或家人产生隔阂,严重者会引发现实生活中的孤独感或压抑的心理问题。 3.大学生在互联网上向往过度自由,逃避现实压力。由于真实身份在互联网虚拟空间可以隐藏,因此,部分大学生抛开真实世界的限制,在网络上进行着各种角色扮演。他们向往虚拟

亲子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影响

亲子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影响 张忠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小学生虽然在学校度过了大部分时光,但对家庭仍有强烈的依赖感。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关切程度、成就期待及为其提供的情感和社会资源对儿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父母能够对儿童的发展产生影响,这是毫无疑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亲子关系仅仅是父母塑造儿童的过程。相反,家庭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不只是父母会影响儿童,儿童也会影响父母的行为和教育方式,如儿童天生的气质类型决定了他是一个容易型或困难型的孩子,并由此影响父母对待他的方式和态度。 父母在教养孩子时,有两个方面非常重要,一是温情,二是控制。温情是指父母对孩子作出的反应的性质与数量。有些父母对孩子的要求非常敏感并积极作出回应,对孩子亲切和蔼。当孩子有良好的表现时,热情地赞扬、肯定、鼓励他们,为他们的出色表现感到骄傲。有些父母则表现得冷漠迟钝,对孩子的表现熟视无睹,很少作出反应,或者常常责备孩子,这样家庭里的孩子往往很少感到家庭的温暖、父母的爱护,他们常常觉得自己是多余的、不受重视的。控制是指父母对儿童管理和监督的程度。有些家长对子女有很多的要求,严格要求儿童执行,并伴有赏罚措施;有些家长则给孩子较多自由发展的空间,允许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表达思想和情感。温情与控制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维度,它们可以组成四种教养方式:权威型、专制型、放纵型和忽视型,它们对儿童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均产生影响。 1.权威型父母。他们对孩子的态度是积极肯定和接纳的,对儿童有明确而成熟的要求。他们对儿童的控制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的,在向儿童提出要求或命令时,通常会向儿童解释这样做的理由,同时亦能倾听儿童的心声,考虑儿童的需要。一旦作出决定,就要求儿童坚定不移地执行,毫不妥协。他们也给儿童相当的自由度,允许他们自主地探索。权威型父母对待儿童是民主加纪律,既关心、爱护、尊重儿童的个性与意志,又不允许他们为所欲为。这类父母的子女往往更可能服从父母的要求,更加独立与自信。他们往往有较好的学业成绩,有更高的理想与抱负,与同伴相处融洽,表现出较多的利他行为。在青少年时不太可能表现出偏差行为。 2.专制型父母。他们对儿童严厉、粗暴,缺少温情。他们滥用权力,要求儿童绝对服从,却很少对儿童说明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使儿童服从,他们常常运用惩罚和剥夺爱的策略。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儿童完全受制于父母,个人意愿得不到尊重,儿童感到愤怒和拘束。由于亲子之间缺乏沟通,孩子无法向父母学 到适当的社会技巧,一般不善于交往,对学校生活适应较差。有些孩子对他人充满敌意,攻击性很强,不能自控。有些孩子则是抑制、退缩的,缺乏自信,游离于群体之外。 3.放纵型父母。他们对儿童高度接纳和肯定,允许儿童自由表达思想和感情,但很少提出控制和要求,偶而对儿童提出纪律要求却不能坚持下去。过度地放纵会使孩子误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他的愿望和要求就是法律,一旦得不到满足就会觉得全世界都辜负了他而心生忿恨。由于父母对孩子的迁就,使他们没有学会处理问题的方法,在学校与同伴相处时的表现往往不够成熟,攻击性强。他们的责任心和独立性都较差。 4.忽视型父母。他们对儿童缺少关注与爱,很少提出要求与控制。对儿童的要求缺乏回应,让儿童感到受到忽视与冷落,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这类父母的子女不仅社会交往及学业表现上皆有缺陷,也常会变成具有敌意及反叛的青少年,易出现行为偏差。 父母教养方式不当,监督不利,儿童可能会面临很多危机。专制的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并常以体罚的方式控制儿童,无疑给孩子树立了一个坏的榜样;放纵型父母对孩子的攻击与敌意行为熟视无睹,轻描淡写,事实上纵容了孩子的不良行为;忽视型父母对孩子的行踪、

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汇报材料

杨林小学心理健康工作汇报 当今社会,“心理健康”已成为一个现代观念。这一观念在现代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实际上超出了人的生理的健康水平和人的智力学识水平。如果一个人心理是健康的,那么他在任何艰难困苦的环境下都可以顽强地生活和学习下去,这些困难的环境甚至包括终生器官病残和经济生活绝境。反之,一个生理条件健全的人,如果他的心理不健康,纵然他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极其优越,他也很难在现代社会中顺利地生存。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日益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话题。由于越来越多人把精神病、少年犯罪、吸毒、贫困和文化低看成是学习社会经验的产物,所以教育和再教育计划日益成为比传统的医疗、命令、监禁、宗教道德和资助计划更加合适的补救和预防措施。个人和社会的病态既然被视为是社会生活的失败,那么需要的预防和补救就要依靠教育的方法,学校就被认为是要提供学习经验,以应付这些问题的场所。这意味着,社会期望学校能提供更多的方法和手段,来满足这一个难于应付的社会需要。 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实践与接受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从幼年、成年到老年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人在进入社会之前,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学校的教育便成为影响学生一生的重要因素和力量。在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中,学校已不仅仅限于教学生学习各种知识,而是扩展到以某一种价值观为标准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和世界观,期望学生熟悉政治和社会文化环境,顺应政治和社会文化环境,以便在学习期间和学业完成后都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积极作用的人。 今天的学校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机构,它需要承担更多社会其他机构承担的职能,今天的学校被期望成为社会儿童、青年的保健和文娱中心。学校也要提供医疗、保健、社会福利、营养、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服务。在诸多的内容里,心理健康教育已日益显现出举足轻重的地位。 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社会上已广为人知的一种科学观点,作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容之一正日益体现出它的重要性和时代性。本学年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继续把全面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工作的重点,在校领导指导下,针对学

0561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操作与实务》(陈家麟著)串讲资料

05615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操作与实务》(陈家麟著) 串讲资料 1、现在健康理念是一种全人的健康理念,全人的健康是现在生活中实践活动着的每一个人类成员,在其生命活动的整个发展阶段,生命活动的各个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全人健康是个体生命活动的主系统及其活动环境的全面健康 全人健康是个体生命活动的各个阶段的全健康 全人健康是包括人类全体成员在内的全员健康 现在健康理念是一种动态的健康理念 现代健康理念是一种谱系的健康理念 现代健康理念是一种促进的健康理念 2、心理卫生运动三阶段 从改善精神病人的待遇到主义精神疾病的预防 从关心身体因素的制约到关注社会因素的影响 从努力提高个体的适应能力到力图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挖掘人的心理潜能 3、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基本内容是现实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良性功能关系 心理健康本质特征是个体主导其生命活动的有效性 心理健康的现实表现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健康 4、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 统计学标准、社会规范标准、主观经验标准、生活适应标准、心理成熟标准、生理学标准 5、心理健康标准首先考虑个体生命活动的差异,这种差异典型地表现在个体的年龄发展阶段中。其次,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个体的实践任务虽然有差异,但从整体上看,现实关系三个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 6、心理健康的标准 智力发展正常、情绪稳定乐观、意志品质健全、行为协调适度、人际关系和谐、人格完整独立 1、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内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现代教育理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具体的教育活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依托,结合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实践智慧生成的教育活动。在最终目标上,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进而实现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2、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从心理上帮助人,教育人的过程 都是采用相一致的理论方法 注重建立助人者与求助者的良好人际关系,认为这是帮助求助者改变和成长的条件 工作范围相似 强调帮助来访者成长和改变方面是相似的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学定位 是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现代学校教育改革和实践中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理念和教育理想与其他教育活动一样,有着自己特定的教育主体、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是所有这些要素以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完整教育系统 从涉及内容来看,主要也是属于教育学范畴 教育学家看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教育学,是教育学的题中之义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学定位旨在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学,强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在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一切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都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关注的。在本质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 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预防和心理卫生、心理咨询、诊断性评价、行为矫正、学习指导、职业指导 6、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 教育重点发生转移 教育形式发生互补 重视加强早期教育 教育力量日整合 教育技术日新月异 教育理论多元融合 逐步开设相关课程 重视教育的绩效作用 主义本土特色研究 强化从业人员素质 7、我国发展趋势 普遍化,重点化,整合化,现代化,本位化,专业化,本土化 8、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顺应世界教育改革潮流的需要 改变国内基础教育现状的需要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 1、目标的作用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制约作用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的制约作用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结果的评价作用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学生的教育作用 2、构建目标的依据 以我国学校教育目的为依据 以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为依据 3、构建目标的原则 在价值取向上,坚持社会规范和个人需要相协调 在出发点,坚持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结合

浅谈网络游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同名45858)

浅谈网络游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同名45858)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思考与分析 ————以网络游戏成瘾为例 赵晓楠 前言: 在“素质文明”要求不断提高的今天,大学生只有具备良好心理素质才能适应高度开放、价值观念多元的国际文化环境以及快节奏、高竞争的社会生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网络介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后,心理健康教育又面临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为网络时代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接触互联网和沉溺于网络游戏。而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上的量变引发了大学生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质变,一旦走向极端那就势必会造成许多的负面影响,很有可能导致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因沉迷网络游戏影响学业而退学的大学生人数是逐年增加。如何迎接网络时代的挑战,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摆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课题。 【摘要】随着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关注程度的日益加深,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被逐一揭示出来,其中大学生沉

溺网络游戏引起大学生情绪及人格障碍的问题也迅速成为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资料,网络游戏已经成为大学生最主要的娱乐方式。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会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进而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本文主要研究网络游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游戏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游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问题逐渐凸显。目前,在高校当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出于各种原因染上了网瘾,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网络游戏。与现实中的游戏不同,网络游戏对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主要是因为网络游戏能够让大学生获得难得的成就感,这是现实生活和学习所不能给予的。同时网络游戏当中一些厮杀的行为能够让大学生获得一种快感,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让他们沉浸其中、不能自拔。一旦出现这种现象,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对他们的学业和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如何解决网络游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当中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大学生选择网络游戏的原因

亲子关系与青少年心理疾病解读

亲子关系失调与青少年心理疾病 正值中年的你,是否常常感到困惑:为什么原本温顺、乖巧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却脾气火爆、不愿与父母交流、离你越来越远?为什么原本开朗活泼的孩子,越来越内向、孤僻、并出现一些您难以理解的言语与行为?为什么学习成绩一贯很好的(他或她),大考前却总是头疼脑热、发挥失常?这个周末,请您参加我们的亲子课堂——亲子关系失调与青少年心理卫生。 据统计,目前全球约有4.5亿人患神经精神疾病,占全球疾病负担的11%。我国目前精神疾病患者约有1600万,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20%。目前中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3.67亿,受到情绪和行为问题困扰的儿童青少年约300万。据全国22个省市调查表明,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2.97%,明显的心理障碍性疾病为3%至5%。 一什么是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原为遗传学中的用语,指亲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血缘关系,在心理学中指的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我们每个人来到世间的第一种人际关系。作为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关系,它具有极强的情感亲密性,因此对我们每个人的心身

健康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直接影响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影响他们以后各层次的人际关系,好的亲子关系,是父母送给孩子的第一份礼物,也是终身受益的财富。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插图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它们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如果这些需要在童年得不到满足,精神就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障碍,或引起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恶劣心境) 三:亲子关系类型: 孩子交流,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对待孩子的需求,支持孩子的兴趣 善于自我控制地解决问题,自尊感,自信心强,善于与人交往,对人友好。 专制型:父母权威意识,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靠惩罚和强制性迫使孩子服从,希望孩子按自己为他设计的蓝图成长,不尊重孩子要求。孩子表现驯服、懦弱、缺乏主见,情绪压抑,或者出现言行不一、撒谎、叛逆、攻击。 指责型:过多干预,过高要求,经常否定孩子,将自家孩子与别人家孩子比较. 这种亲子关系下成长孩子的社会适应性差,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自卑、怯弱,缺乏主见。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沮丧,甚至抑郁、焦虑。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平时作业(含标准答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平时作业(含答案)

————————————————————————————————作者:————————————————————————————————日期:

ID号姓名考室座号成绩 说明:①请将本作业题目用A4纸打印出来,并用手工书写完成(答案用打印、复印的,作业成绩以0分计); ②请在现场集中考试结束后,将本作业随同考卷一并提交; ③课程的作业成绩与考试成绩均要取得60分以上,该课程的综合成绩方能取得合格。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4分) 1、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我们的情感状态和心智状态,也就是我们的所感所思。心理健康也不仅仅是指没有心理问题或没有心理病。一个心智健康的人不会随意夸大也不会任意低估自己的能力,他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都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 2、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人事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3、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心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和作用等)。 4、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是指通过言语或动作,以含蓄的方式,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情感、意志以及行为产生影响。受暗示者的心态改变时下意识的,其受影响的过程是不自觉的。 5.健康 健康是指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6.学习动机: 所谓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学生学习行为、维持学习行为,并使学习行为趋向一定的目标的内在心理历程的动力。 7.气质 气质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 8.咨询 心理咨询室借助于一中特殊的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言语、文字及其他信息传递方式,就咨询对象的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供帮助、启发和指导的过程。 二、判断正误(每题2分,共36分) (×)1、心理健康的统计学标准提供了心理特征的量化资料,比较客观,便于分析比较,操作简便易行,统计结果一目了然,也是最科学的。

2021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欧阳光明(2021.03.07) 教育科学学院07级小教专业陈慧梅学号:1011407018 心理健康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心理健康教育指一切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和人格健全的教育活动。狭义上指在学校范围内,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的专门教育。我们通常说的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狭义这个观点。 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推动教育科学化进程;第二,它有助于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第三,它对学校德育、智育、体育等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它的课程目标主要是受教育者通过教学活动,心理素质得到培养,心理机能得到提高,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较好的发展。随着现代社会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渐突出,心理健康教育概念被提出并得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高的关注。许多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也在不断增强,中小学生群体由于处在人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更是受到了高度关注。我将对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究竟如何做简要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对策。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们都可以看到,我国广大中小学生虽有着热爱生命、积极进取、开朗活泼等等健康状态,但也普遍存在着嫉妒、自卑、任性、孤僻、逆反心理、社交困难、吸烟酗酒,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问题。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总数的10%左右,初中生占15%左右,高中生占19%左右。可见,虽然我国中小学生当前心理不健康的所占比例不是很大,但由于我国中小学生的基数很大,所以中小学生——这些祖国未来的主人身上的各种心理问题绝对是不容忽视的。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浅谈中学生心理素质养成教育 21 世纪是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加快,整个社会的发展处于转型期,在这种背景下,人们不仅要学会生存、学会适应、学会选择、更要学会发展,学会思考、学会创造。这是社会变化及变化所带给人们的要求,这一系列要求的达成,无一不建立在人的健康发展的基础之上。人的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更包括心理健康。人的身与心、生理与心理的健康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然而,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对于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却远远落后于对身体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是否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这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人们或许 还记得在上个世纪80 年代曾流行一时的“智商”一词,那时候的人们把“智商”看作是取得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条件,也有人说“知识决定命运”。但近年来,心理学研究发现:比“智商”更重要的是“情商”。相反,一些智力并不出众的人,他们有很好的心理素质。不怕苦、不怕挫折、谦虚谨慎、奋发努力、结果倒是干成了事业,让那些聪明人“甘拜下风”。这些研究充分显示了人的心理素质在一些人的成功中所占的分量。 前不久,频繁出现的校园暴力事件、接连自杀事件,究其缘由,都是因为这些人在年少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当面对各方面压力时,无法自我调节和控制,心理抵抗力差,最终酿成恶果。如果每所学校都把心理素质养成教育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落实,都能做到尊重学生,能够做到及时地关注有特殊需要的心理需求,及时发现问题,给予心理援助,在一定程度上会相当大的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据调查研究和检测,目前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自我中心、任性、忍受性低、孤僻、不合群等现象较为普遍,心理异常的检出率分别达到27% 和24% ;在中学生中,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很差和较差的比例在人际关系六项调查指标中都排一、二位。 这种状况如不加以重视,势必影响一代人的素质,甚至会出现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优秀心理品质,已是关乎国家、社会未来的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 社会的稳定、个人的未来、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及以往的研究经验都充分说明:学校开展心理素质养成教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一,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几种类型 综观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就其主要表现, 可归纳为这样几种类型: 学习焦虑型:高强度的学习任务,满负荷的课余安排,再加上频繁的考试竞赛,学生

论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概要

2009年第9期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No.9,2009 (第11卷第9期 Journal of I棚ing Administration College (V01.11.No.9 论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 范 晶 ,巳 葫 (辫竹心理诲询室,北京100026 【摘要】 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显著的高相关。父母应该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阶段关注不同的心理成长内 容。帮助孩子解决不同的心理问题,为孩子创造很好的身心健康的环境使其发展为心理健康的、适应社会激烈竞争的一代新人。 [关键词】 素子关系;心理健康;依恋;人际关系

【中圈分类号]B844 f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53f2009》09—0164—02 子关系主要是父母亲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它是家庭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每个人来到世界上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它对我们每个人的心身健康都是十分重要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都起着重要作用,良性的亲子关系能为孩子社会性发展奠定基础,也能对孩二产心理健康的发展和稳定产生煎要的影响。 亲子关系在个体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内容。 1.婴儿期的心理特点 从出生时起,婴儿就是一个社会的人。婴儿就被包围在各种社会物体、社会刺激之中,形成和发展着人的情绪情感、社会行为和荚系。在婴儿同主要抚养者的最多、最广泛的相互接触巾。婴儿与母亲的关系最亲近和密切,便与母亲逐渐建立r 一种特殊的礼会性情感联结,这就是对母亲产生依恋。这个时期通常表现为,婴儿将其多种行为,如微笑、咿呀学语、哭叫、注视、依偎、追踪、拥抱等都指向母亲;最喜欢同母亲在一起,与母亲的接近会使他感到最大程度的舒服、愉 快,在母亲身旁使他感到最大的安慰;同母亲分离会使他感 到最大的痛苦;在遇到陌生人和陌生环境而产生恐惧、焦虑时,母亲的出现能使他感到最大的安全、得到最大的抚慰;而当他们饥饿、寒冷、疲倦、厌烦或疼痛时,首先要做的往往是寻找依恋的对象:母亲,接近母亲的可能性要大于接近任何其他人。婴儿对母亲依恋的性质足不同的。这个时期是否形成依恋和依恋的性质直接影响婴儿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性格特征和与人交往的基本态度。孩子的社会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亲子相互作用之巾进行的。亲子火系的质量决 I投稿日期]2009一Ol一12 【作者简介】范晶(1977一.女.jC京馨竹心理咨询室工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业(综合大作业)

通识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业 学号: 专业: 姓名: 一、主观题 1、“逆境对于强者是垫脚石,对于弱者是万丈深渊”。请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对此句话的理解。 答题指导: 1.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 2.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几种态度和应对方式:第一是屈服,采取逃避、掩饰、屈服的态度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借口”,或者是一遇到困难或挫折,便神情沮丧,萎靡不振,甚至是自暴自弃,万念俱灰。第二是敢于直面困难和挫折,并以勇敢、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克服各种障碍,使希望得以实现。 2、大学新生大学发展的三步曲:适应阶段—稳定充实发展阶段—收获与失落的分流阶段。既然是必经之路,就没有理由另辟蹊径,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步步走稳,你说呢? 结合大学发展三步曲,作答: (1)如何适应新的社会角色? 答题指导:破除优越感,正视大学生的相对平庸化现象。破除自卑感,正确对待自己与同学的差距:一类是必须补救的差距,如在学习或人际交往上的问题;一类是必须接受的差距,如身材、长相、家庭经济条件)。 (2)如何适应新的社会观念? 答题指导:审视自我认知,改变过去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不太正确的认知与评价,不以个人的好恶交往,学会与各种人和平共处,不将自己的标准强加于他人,在相互协调的约定下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3)如何适应新的社会环境? 答题指导:明确适应社会环境的两种形式,一种是改造社会环境,另一种是改造自己去适应环境。结合自身经历谈谈怎样主动接触社会环境。积极调整,选择恰当的对策,必要时采用适当的心理防御措施。

3、现代社会,工作、生活压力巨大,紧张、焦虑司空见惯。请大家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怎么通过自我调节来放松身心? 答题指导: 1.通过自我放松训练调节身心是很好的办法。常用的自我放松训练有三种。腹式呼吸法、渐进式肌肉放松法、想象放松法。三种放松方式有各自的工作原理,遵循一定的步骤,配以合适的配乐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2.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也是调节身心的好方法。自我暗示是通过主观想象某种特殊的人与事物的存在来进行自我刺激,达到改变行为和主观经验的目的。可从积极进行自我暗示入手。 4、案例分析: 大山在2012年以高分被华中某军校录取,成为亲人的骄傲。进入学校后,大山立志要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亲人的关怀,并为家乡争光,而这一切的实现在大山看来就是取得优异的成绩。因此,在距离考试还有一个多月的时候,他就开始着手准备,看书、背诵、抄写、推理、演算……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学习上了。而事与愿违,每次刚学不久,他就觉得脑袋里一片空白,想不起来刚刚所学的内容。头晕脑胀、恍恍惚惚,时常发呆走神,甚至到后来,会紧张得坐立不安,可越是以这样的心境面对复杂的学习内容,就越是心乱如麻、茫然无措、思维混乱、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效率下降。大山的脑中盘旋着:如果考试不理想,学校将如何评价我,同学会怎样看待我,亲友又会怎样想我呢? 焦虑会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消极的影响,请你结合大山的情况谈谈焦虑产生的原因,如何降低焦虑以帮助大山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 答题指导: 1.大山过强的学习动机,学习过度疲劳,最终导致学习焦虑。 2.依据目前大山的症状,他需要药物治疗、心理咨询、自我努力、膳食调整等。 (1)每个高校都有正规的、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大山同学应及时去心理咨询中心求助。(2)在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建议下,可以去相关的精神医疗机构就诊。 (3)自我努力,比如通过跑步、听音乐等方式放松身体、修身养性;或改变思维方式,转变自己对成绩的看法。 (4)给机体提供必要的营养,提升应对压力的能力。 5、请对照健康人格的基本特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优化自己人格的可行性方案。答题指导: 1.健康人格的基本特征包括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良好的自我意识与和谐的人际关系。 2.分析自己的人格特征,在充分认识自己人格的基础上提出优化方案。 3.方案设计可从如何缩小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健康人格的基本特征的差距来入手。例如,怎么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如何保持乐观,如何培育情商,如何训练良好的自我意识以及如何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2020年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现状调查(课件)

2020年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现 状调查(课件)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现状调查摘要:长期从事小学教育,主研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平时观察、走访调查、量表测试等方法,发现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障碍主要集中在冷漠、孤独、厌学、焦虑、自卑、敌对这六个方面.认为造成上述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是:教育、教师素质、家庭及社区环境的影响。从建构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经营"运作机制、加强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师“育心”工程、开展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心育”常规活动、开辟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社区“关心”教育网络四个方面提出改变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成因建议 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长期重大任务和主旋律。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之一,就是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学校、家庭的教育效果及学生的成长。......感谢聆听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心理学专家的结论,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应该是“乐观向上,积

极进取,自强自立,勇于尝试,敢于创新,不畏艰难,对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对自我充满成功的信心".然而,面对急剧变化和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直面越演越烈的“应试教育"下放权,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堪为人忧.近日,《中国青年报》转发一篇权威报道,报道的标题为《二成中小学生有严重心理问题》。文章列举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课题组发布的调查显示,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和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占到了20。6%.......感谢聆听 笔者从事小学教育三十余年,“九五"、“十五”先后主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八次参加全国有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活动,近百篇论文、调查报告在市、省级评比中获奖或在有关刊物上发表。通过平时观察、走访调查、量表测试等,就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成因及预防策略简述如下.......感谢聆听 一、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冷漠。笔者曾做过多次跟踪调查:一是通过现场观察,二是采用量表测试。调查结果显示:看电视遇到伤心、感人的情节,中段(三、四年级)有41%,高段(五、六年级)有3 4%的小学生不会流泪,或认为那是假的而无动于衷.MHRSP (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受到重大刺激不激动、不流泪"一栏中,38%的家长认为,孩子对平时能鲜明感情反应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操作与实务》(陈家麟著)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操作与实务》(陈家麟著) 考试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心理健康及其标准 1、现代健康理念的基本特征:(1)是一种全人的健康理念(全面健康、全程健康、全员健康);(2)是一种动态的健康理念;(3)以一种谱系的健康理念;(4)是一种促进的健康理念。 2、心理健康的涵义:心理健康是旨在充分发挥个体潜能的内部心理谐调与外部行为适应相统一的良好状态。 3、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先驱是法国著名精神科医生比奈(皮内尔)。 对现代心理卫生运动兴起作出直接贡献的是美国保险系统职员比尔斯,他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出版了一本自传体著作---《自觉之心》。 4、当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发展三阶段: 第一阶段:从改善精神病人的待遇到注意精神疾病的预防。这一阶段约从20世纪20年代起到第二次世 界大战结束。 第二阶段:从关心身心制约的因素到关注社会因素的影响。这一阶段从二次大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 第三阶段:从努力提高个体适应能力到力图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挖掘人的心理潜能。这一阶段从20 世纪70年代开始,目前仍在发展之中。 5、心理健康的标准如下:智力发展正常(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情绪稳定乐观(情绪稳定乐观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意志品质健全(心理健康者的意志品质具有如下特点:①行动目的明确,独立性强②善于当机立断,果敢性强③行动不屈不饶,坚毅性强④心理承受力强,自制力好);行为协调适度(心理健康者的行为具有如下特点:①须与年龄特点相一致;②须与社会角色相一致③须与刺激强度相一致④行为的一贯和统一);人际关系和谐(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条件,也是增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人格完整独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人保持人格的独立完整性,培养健全的人格)。 第二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论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依托,并结合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根据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包括自我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的关系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各自以一个连续体的不同区段作为自己的工作重心,但它们的区别是相对的,事实上,这四种助人活动在连续体的分布上存在着部分重叠与交叉。此外,如果以服务范围广度而言,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依次存在包含关系:四者外延间关系是“真包含于”关系,即心理治疗是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心理辅导,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 3、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在横向上是相互交叉重叠的;就纵向联系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他各育的基础。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具有核心地位和作用;在整个素质教育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一道,构成了一个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辩证统一的完整体系。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他各育的中介和基础,它为学生形成思想品质、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塑造美感等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前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