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营养与施肥教案

植物营养与施肥教案
植物营养与施肥教案

第一章植物营养与施肥原则

第一节植物的营养成分

一、植物体内的元素组成及其含量

气态元素、灰分元素

二、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

高等植物必需营养元素判断的三条标准

17中必需营养元素

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划分的界限,有益元素

肥料三要素

营养元素的同等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三、必需营养元素的作用

第二节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植物吸收养分的形态:离子态,部分小分子态和有机态

一、根系对养分的吸收

(一)养分向根表的迁移:截获、质流、扩散(不同养分离子的主要迁移方式;各种方式的影响因素)

1、截获:根系在土壤中伸长的过程中与养分离子直接接触交换吸收的过程

影响因素:根系体积、养分浓度

由于根系体积只占土壤体积的1%~4%,通过该方式获取的养分很少,大约只占根系吸收养分总量的0.2%~10%

2、扩散:土壤中的养分离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的运动称为扩散

影响因素:浓度差、土壤湿度、扩散系数

不同养分离子的扩散系数(cm2/s)土壤与水中的扩散速率相差2~3个数量级

养分离子NO3-Cl-K+PO43-

水中 1.92×10-5 2.03×10-5 1.98×10-50.89×10-5

湿润土壤中0.5×10-6~10-70.5 0.01-0.24 0.00001-0.001

根系吸收的钾、磷有50%以上是通过该方式获得的

3、质流:土壤中的养分离子随水流动到达根表的过程

影响因素:植物蒸腾,离子浓度

考质流提供的磷钾较少,硝酸根、硫酸根、氯、镁、钙等养分较多。

(二)根系对无机养分的吸收

1、质外体中养分离子的移动

质外体:植物体内共质体以外的所有空间,包括细胞壁、细胞间隙和木质部空腔等

动力:浓度梯度和电化学势梯度

方式:离子扩散、离子交换

离子扩散:简单扩散(水分自由空间)

杜南扩散(杜南空间)

离子交换:根系与土壤溶液之间的交换

根系与土壤颗粒之间的交换

2、养分的跨膜运输

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两种类型

(1)被动运输:离子顺电化学势梯度进行的扩散运动

方式:简单扩散、离子通道

①简单扩散:溶液中的离子由高浓度的地方向低浓度的地方扩散,其动力是浓度差(主要影响因素),离子可以通过膜上的类脂、载体或者膜上的含水孔隙被吸收

②离子通道:离子或者水分通过膜上具有选择性功能的孔道蛋白进行运输,影响因素是孔道蛋白的孔道大小及其表面电荷密度

(2)主动运输:离子逆电化学势梯度需要消耗能量的运输方式

方式:载体运输与离子泵运输

①载体运输:动力是ATP

②离子泵运输:H+—ATP酶,每水解1分子的A TP,泵出2个H+

3、影响根系养分吸收的因素

(1)光照

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同化CO2形成碳水化合物,并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A TP,为养分的吸收提供能量。因此,光照的强弱直接影响作物体内的新陈代谢,也就影响养分的吸收。并且根系的生长靠地上部供应能量和碳水化合物,光照不足,影响根系地生长,也影响根系对养分的吸收。

(2)、土壤温度

温度影响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微生物的活性,根系的活力和吸收能力。

根系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5-25℃。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有利于养分吸收,但是过高的温度会降低酶活性从而影响养分吸收

对养分的吸收来说,在一定的范围内随温度提高,呼吸作用增强,吸收养分的速率增加,吸收数量也增加。当温度下降时植物的呼吸作用减弱,养分的吸收数量也随知减少。但温度超过40℃,根系老化,酶蛋白的活性下降,养分吸收数量就明显减少。

低温对阴离子吸收的影响大于阳离子。温度对磷钾吸收的影响比氮明显。研究表明,土壤温度低于10℃时,根系对磷的吸收比较困难,因此,对越冬类作物上要增施磷钾肥、特别是磷肥,以提高其抗寒能力。另外,不同植物对温度的反应也不同。

(3)、土壤水分

水分是生命活动的重要因素,其对植物吸收养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A. 土壤水分是根系生长的必要条件;

B. 土壤水分是养分和施入肥料的溶剂,只有溶解在土壤水分中的养分才能被作物根系吸收,在土壤中迁移。

C 土壤水分是土壤中有机养分矿化和无机养分转化的必要条件

D. 土壤养分在土体内的迁移、植物的被动吸收与土壤水分密切相关。

E. 土壤水分影响土壤中离子的溶解度、土壤氧化还原状况,也间接影响离子的吸收。

水作为养分的溶剂影响养分溶解、扩散和土壤通气状况

田间持水量的70%~80%最适于作物吸收养分

(4)、土壤通气条件

土壤通气条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影响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A. 影响根系的呼吸作用通气条件良好的条件下,能使根部供氧状况良好,并能使呼吸产生的CO2从根迹散失,这对根系的正常发育、根的有氧代谢和离子的吸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B. 影响有毒物质的产生通气良好,有氧呼吸增加;通气不良的嫌气条件,无氧呼吸增加,有机质分解部完全,产生中间产物和有毒物质。

C. 影响土壤养分的形态和有效性养分的有效化和无效化过程都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完成的,如硝态氮、铵态氮的转化、有机质的矿化等。不同的通气条件土壤养分的存在形态不同,有效性不同。

如在水田淹水的条件下,磷的有效性高,这主要是因为淹水条件下土壤中的Fe3+还原为Fe2+,氧化条件下主要以Fe3+离子存在,形成难溶性的FePO4,磷的有效性降低。因此水旱轮作中磷肥主要施在旱田上。

一般要求大田的土壤孔隙度为5%(旱田),蔬菜地10%孔隙度。

表1-通气条件对土壤养分形态和有效性的影响

还原态营养元素氧化态

CH4、CO C CO2、HCO3-NH4+、N2、NO N NO2-、NO3-

H2S S SO42-、SO32-

PH3、H2PO2-P H2PO4-、HPO42-

Fe2+Fe Fe3+

Mn2+Mn Mn4+、Mn3+

Cu+Cu Cu2+

通气状况能够影响根系氧呼吸、土壤Eh、养分形态及其转化(矿质化和腐殖化),二氧化碳含量

调节通气性:深翻耕地,中耕松土,形成良好结构

(5)、土壤酸碱度

A. 影响土壤养分的有效性

如pH大于7的土壤,钙离子含量度,会出现缺铁、锌的现象。

随土壤pH提高,铁、锌、铜、锰的有效性降低,钼的有效性增加,硼在中性范围内有效性最高。磷的有效性也是在pH6-7.5的范围内最高。

B. 影响阴阳离子的吸收

影响养分吸收形态、养分存在形态、养分外渗(pH降低,养分外渗增强)

(6)、土壤溶液中养分的浓度:一定浓度范围内,随土壤养分浓度的增加,吸收量增加。(7)植株养分状况:根系养分吸收受到植株养分需求的反馈调节

二、叶片对养分的吸收

(一)叶片的结构与功能

组成:表皮组织、叶肉组织以及输导组织

气孔是表皮细胞分化出来的,是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水分蒸腾的主要通道,植物脱光气孔吸收气态养分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氧气、氨气等

矿质养分的吸收:角质层的微细孔道:外质连丝

腊质化合物的分子间隙可以吸收水分

叶片背面疏松的海面组织

(二)叶片养分吸收的特点

1、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土壤固定

2、用量少,效率高:喷施营养液氮磷钾的浓度大约为1%~3%,每亩喷施100~200

斤,是土壤施用量的1/5~1/10。

3、有利于作物后期和密植作物施肥

4、吸收、转化快:磷32示踪表明喷施5分钟后即可在叶绿体中发现。

5、是施肥的辅助方法,不能代替传统土壤施肥,应该与主要施肥措施配合。

(三)叶部吸收的影响因素

1、养分种类:氯化钾>硝酸钾>磷酸二氢钾;尿素>硝酸根>铵根

例如:硝酸钾进入细胞需要1小时,氯化钾30分钟,硫酸镁20分钟,氯化镁15分钟,铵根离子2小时,硝酸根离子15分钟。

2、溶液浓度:一定范围内,养分的吸收随着浓度的提高而升高

2、溶液的酸碱性:酸性有利于阴离子吸收,碱性有利于阳离子吸收

3、与页面接触的时间:喷施时间:无风傍晚,遇雨重喷,溶液中加湿润剂

4、叶片部位:背面易吸收但是不容易存留溶液

5、叶片类型:双子叶植物:叶片大而薄,容易吸收营养,喷施营养液浓度较低

单子叶植物:叶片厚而小,角质层较厚,不易吸收营养,喷施时应该相对提高营养液浓度

第三节养分的平衡及其相互关系

一、养分平衡

养分平衡是指植物最大生长速率和产量必需的各种养分浓度间的最佳比例和收支平衡。

养分供应不足,作物生长会受到明显抑制,产量下降;但是,如果施用肥料过多,尤其是偏施某一种肥料或养分,破坏了养分平衡,作物的生长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这种人为施肥造成的养分比例不均衡,称为养分比例失调。养分比例失调会引起作物对某些养分吸收的减少。如果氮肥施用量过大而不注意施用磷钾肥,不仅会造成减产,而且会影响产品的品质。如棉花施用氮肥过多,前期生长过旺,体内的C/N比例失调,造成落花落果。果树和蔬菜产品含糖较多,在氮肥用量较大时,作物吸收了大量的氮素,体内的碳水化合物用于合成氨基酸和蛋白质,从而降低了其含糖量,影响品质和耐贮性。如果在施氮的基础上施用磷钾肥,就调节了土壤中养分的平衡,使产量提高,品质改善。

在生产中还会发生因某一些元素的严重不足和过量从而破坏营养平衡而引起的生理病害。但在没有达到这种极端的条件下,营养元素间的相互作用往往不被重视。事实上,由于不重视平衡施肥,植物生理上早已造成“潜在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会是影响植物的产量的一个重要元素。因此必须重视元素间的相互关系。

二、离子间相互关系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主要是离子态的,离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植物的吸收影响很大。根据离子间相互作用的特点,把离子间的关系分为两类。

(一)离子间的拮抗作用

此是指介质中某一离子的存在或吸收能抑制植物对另一离子吸收或运转的现象。离子间

的拮抗作用主要表现在离子的选择性吸收上,是由离子的种类和浓度决定的。阴离子和阴离子间、阳离子和阳离子间在质膜上会发生竞争和对抗。常见的离子间的对抗关系有:

1. 一价阳离子间:K+与Cs+、、Rb+;

2. 二价阳离子间:Mg2+与Ca2+;

3. 不同价阳离子间:NH4+与Ca2+、K+,Mg2+与Na+,Ca2+与K+、Na+;

4. 阴离子间NO3-与H2PO4-、Cl-。

离子间对抗关系对指导施肥有一定意义。如酸性土壤上,氮肥有量不宜过多。因NH4+浓度较高影响钙离子的吸收。

(二)离子间的协助作用

是指介质中某一离子的存在或吸收能促进植物对另一离子吸收或运转的现象。

主要表现在阴离子与阳离子间、阳离子与阳离子间。如根据维茨的研究,溶液中Ca2+、Mg2+、Al3+等二价或三价阳离子的存在,特别是Ca2+的存在能促进一价阳离子K+、Br-、Rb+等的吸收,并且认为,钙离子不是影响代谢而是影响质膜,通常称这一作用为“维茨效应”。常见的离子间协助作用有:

1. Ca2+的存在促进NH4+、K+的吸收(影响膜的透性);

2. NO3-、H2PO4-、SO42-能促进阳离子Ca2+、K+,Mg2+的吸收,这是因为细胞膜要保持电荷的中性,过多的吸收阴离子时必须要有其它阳离子来补偿电荷,从而促进了阳离子的吸收;

3.氮素含量低时Ca2+能促进磷的吸收,氮素含量高时Ca2+促进钾的吸收;

4. NH4+存在有助于H2PO4-的吸收。

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应考虑离子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有利元素,克服不利元素。这不仅是合理施肥的要求,也是降低成本、提高肥效的措施。

第四节植物的营养特性

一、不同植物的营养特点

1、数量:不同作物吸收的营养元素数量不同

块根块茎勒:马铃薯、甘蔗需钾多

各种叶菜类及茶、桑等:氮

豆科作物:少氮、多磷钾

油菜、甜菜:硼;大豆马铃薯:钙;水稻:硅

2、比例:不同作物对不同营养的要求有一定的比例

钙/硼:甜菜100;大豆500;烟草1200

铁/锰:大麦1.5~3.5;小麦2.5

钾/镁>8烟草缺钾;磷/锌>400马铃薯缺锌

作物每生产100斤籽粒需要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3:1:3斤

3、形态:作物的营养特性不同对营养元素的形态有特殊要求

马铃薯:喜硫作物,喜铵态氮,优先选择硫酸铵

甜菜:喜钠作物,喜硝态氮,优先选择硝酸钠

**忌氯作物:茶、烟草;柑桔、甜菜、甘薯、甘蔗、葡萄等

烟草:硝态氮有利于燃烧、铵态氮有利于芳香族挥发油形成,优先选择硝酸铵

水稻:优先选择氯化铵,氯离子能够抑制亚硝化细菌的活性,防止铵态氮的硝化损失,一般不用硫酸铵,硫酸根离子在还原环境中容易形成硫化氢,抑制根系呼吸。

油菜、萝卜、大豆、田菁对难溶性磷肥利用率较高,小麦谷子差。

二、植物体内矿质养分的吸收与利用

矿质养分的循环与再利用,可移动元素,与难移动元素

作物体内的养分循环

少部分根系吸收利用

根系吸收养分多数通过导管运往地上部(离子、氨基酸、酰胺、己糖磷酸胺)

多数被叶肉细胞吸收少数随光合产物通过叶脉筛管运往叶柄、茎、根在养分循环过程中,养分首先分配到当时代谢旺盛、合成能力合生长势强的器官也就是生长中心,营养不足时,新形成的生长中心会摄取上一生长中心的养分,如开花期供氮不足会引起茎叶早衰。

N、P、K、Mg:易移动可再利用元素,缺素首先表现在老叶上

Ca、Mn、Fe、B:难移动不可再利用元素,缺素首先表现在新叶上。

三、植物营养的阶段性

作物各生育期不同,所需要的养分数量和比例不完全相同,各生育期有不同的营养特点,也就是植物营养的阶段性。

植物营养的两个关键时期(施肥关键期)

**1、营养临界期

作物营养的某一时期,对某种养分的需求绝对量不是很大,但是十分迫切,如果养分施用过量或者不足将会对作物生长发育产生显著的难以弥补的不良效应,该时期称为植物营养临界期

氮、磷、钾的临界期:钾:水稻分蘖期

冬小麦玉米棉花

氮分蘖期幼穗分化期现蕾初期

植物需要养分最多,而且施肥能够获得植物生长最大效应的时期

例如:氮的最大效率期如下

玉米:大喇叭口期——抽穗期

棉花:盛花期;油菜、大豆:开花期

常见草坪草的营养特性见:韩烈宝等,草坪草种及其品种,中国林业出版社,19-21表2-3 第五节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与技术

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

内容:1、矿质营养学说

2、养分归还学说

3、最小养分律

4、报酬递减律及米采利希学说

5、合理施肥的基本原则

要求:掌握各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其在指导施肥和农业生产中的意义。

一、养分归还学说

德国化学家李比西1840年提出。

含义: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每年收获必带走某些物质,使土壤贫瘠,如果不正确归还带走的物质,土壤就要衰竭,要维持地力,必须归还养分给土壤。(心理平衡问题与能量守恒问题的体现)

作用:1、调节土壤和人类之间的物质交换,不以养分归还为基础的耕作是掠夺性的耕作制度。

2、对当时的化肥工业的兴起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评价:1、养分要归还,不是取走的都归还,不缺的可不归还。

2、归还的数量,不是取多少归还多少,而是归还多于取走。因为肥料利用率低,地力要提高。

二、最小养分律图示水桶效应,(体现一种团结协作精神)

1843年李比西在《化学在农业和植物生理学上的应用》第二版中提出。

(一)含义:作物的生长和产量的高低受最小的养分所限制,当一种必需的养分缺乏或不足,其它养分含量虽多,作物也不能正常生长。

李比西用木桶图解和一元线性方程y=a+ bx表达。

(二)限制因子律

1905年英国Black man把最小养分律扩大到养分以外的生态因子,这就是限制因子律。作物的产量受各种生态因子中最低因子的影响,任何一个生态因子不足,都可成为影响作物生长的限制因子。

(三)意义:帮我们发现生产上限制作物生长的主要矛盾。

三、报酬递减律和米采列希学说

(一)报酬递减律:18世纪经济学家提出

从一定土地上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大而增加,但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加,报酬的增加却逐渐减少。

(二)米采列希学说

产量与施肥量之间的关系符合报酬递减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产量增加,但单位施肥量的增产效应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减少。

这也是最小养分律的体现,随着某一养分投入量的增加,它渐渐不再成为限制因子,对产量的贡献逐渐减少。

四、合理施肥的原则

(一)根据作物营养特性施肥

(二)根据土壤条件施肥

(三)根据肥料的特性施肥

(四) 根据气候条件施肥

(五)结合农业技术措施施肥

(六)提昌有机无机配合施用,达到用地养地的目的,保持土壤肥力和生产力的持续性发展,提高土壤质量。

五、施肥技术

基肥、种肥、追肥、条施、点施、穴施、撒施

第三章氮肥(3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氮素的营养作用,熟悉作物氮素缺乏和中毒的症状,并能够从生理上给出合理的解释

2、了解目前常用的氮肥种类,掌握几种重要氮肥品种的性质,理解并掌握其合理施用方法

3、了解氮肥的优缺点及其发展方向

本章重点、难点:

1.氮素的营养作用及其缺素症和中毒症。

2.铵态氮肥、硝态氮肥、酰胺态氮肥的性质、土壤中的转化及其施用。

第一节氮素的营养作用

教学主要内容与要求:

内容:1、植物体内的氮素含量与分布

2、氮素的生理功能

3、植物对氮素的吸收与利用

4、氮素缺乏与过多的症状。

要求:

1、了解植物体内一般的氮素的含量及在植物体内不同器官的基本分布规律。

2、掌握氮素的主要营养功能。

3、掌握植物吸收氮素的形态、氮素进入体内之后的利用转化方式。

4、掌握植物缺乏氮素的一般症状和施氮过多对植物的危害。

一、氮的含量分布

除了碳氢氧以外,氮是作物体内含量最多的元素,约占0.3%~5%

同一作物:幼嫩器官及种子内含氮高,叶片高于茎、杆、根系。

不同作物:豆科作物含氮量高于非豆科作物

二、氮的生理功能

1、氮是蛋白质的组成分

氮的重要作用是氮是蛋白质的组成分,蛋白质中的含氮量为16-18%。蛋白质是细胞原生质和细胞核的基本物质;作物生长过程中,细胞的分裂和增长、新细胞的形成都必须有蛋白质的参与。缺氮的情况下,新细胞的形成受阻,从而导致植物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生长。

蛋白质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是生物体生命存在的形式,一切动植物的生命都处于蛋白质不断合成和分解过程中,正是在蛋白质不断的合成和分解的动态变化过程中,才有生命的存在。如果没有氮就没有生命,因此氮可称为生命元素。

2、氮是核酸和核蛋白的组成分

核酸也是植物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每个核苷酸由核糖(脱氧核糖、核糖)、氮碱和磷酸三部分组成。氮存在于嘌呤(腺嘌呤、鸟嘌呤)、嘧啶(胞嘧啶、胸腺嘧啶、尿嘧啶)类氮碱中。蛋白质和核酸结合形成蛋白质。

核酸和核蛋白大量存在于细胞核和顶端分生组织中。信息核糖核酸(mRNA)是蛋白质合成的模板;DNA决定植物生物学遗传特性;RNA是细胞分裂繁殖的基础。

蛋白质和核酸是一切作物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的基础,因此,没有氮,就没有生命。

3、氮是酶和维生素的组成分

本身是一种蛋白质,是植物体内各种生化反应和代谢过程中的生物催化剂,控制着植物体内各种生化反应的方向和速度。通常各代谢过程中的生化反应都需要一个或几个相应的酶参与,缺少相应的酶,代谢反应很难顺利进行,氮素通过酶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

氮是维生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PP)、生物碱(烟碱、茶碱、胆碱)和植物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的组成分。这些物质在植物体内的含量虽然不多,但却调节着植物的生理代谢过程。如维生素PP包括烟酸、烟酸胺,都是含有杂环氮的吡啶,而吡啶是生物体内辅酶I和CoII的组分,而辅酶是多种脱氢酶所必需的。如细胞分裂素,是一种含氮的环状化合物,可促进植物侧芽的发生,促进禾本科作物的分蘖,并能调节胚乳细胞的形成,具有明显增加粒重的作用;而增施氮肥能提高植物体内细胞分裂素的合成(因为此合成需要氨基酸);此外,细胞分裂素还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防止叶绿素分解,延长作物的光合时间,延缓植株的衰老,延长蔬菜和水果的保鲜期。

4、氮是叶绿素的组成分

绿色植物有赖于在叶绿体中叶绿素所进行的光合作用,而叶绿素A、和叶绿素B都含有氮。高等植物中,叶绿体约占干叶片的20-30%,叶绿体中含蛋白质45-60%,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缺氮时,叶绿素含量下降,叶片黄化,光合强度减弱,光合产物减少,发育不良,产量降低。

总之,氮对植物生命活动、作物产量和品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合理施用氮肥是获得作物高产的有效措施。

三、作物对氮的吸收和利用

(一)吸收形态

大气中的氮气含量约为80%,但是除了豆科植物以外,绝大多数植物不能直接利用分子态氮气。作物根系吸收的氮主要是硝态氮和铵态氮

(二)铵的同化作用

植物根系吸收铵态氮以后,直接进入体内代谢,进行同化

1、氨基化:铵与酮酸形成相应的氨基酸

α酮戊二酸+NH4+→谷氨酸

2、转氨基作用:一种酮酸接受的铵转移给另外一种酮酸形成相应的氨基酸

谷氨酸+草酰乙酸→α酮戊二酸+天冬氨酸

3、酰胺化作用:作物体内铵累积时,吸收的铵能够谷氨基酸形成酰胺。

形成酰胺可以缓解氨过多对植物的危害,同时也是对氨的储存

4、合成蛋白质:氨基酸二肽多肽蛋白质

(三)硝态氮的吸收利用

硝态氮的吸收是一个耗能的逆电化学势梯度的主动吸收,吸收后的硝酸根需要还原成铵以后方可利用。

NO3-+NADPH 硝酸还原酶,Mo NO2-+NADP

NO2-+NADPH亚硝酸还原酶,Fe,Cu NH4++NADP

硝态氮的还原是在一系列酶促反应下完成的,需要辅酶Ⅱ作为电子供体,需要金属元素参与,这些元素的缺乏会导致硝态氮累积。光照温度也影响硝酸根还原。硝态氮还原成铵态氮以后,进行同化与铵相同。

四、作物氮素缺乏与过多症状

(一)缺氮

1、植株矮小、生长缓慢

2、叶绿素含量低,老叶首先均匀黄化。

(二)氮素过多的危害

1、降低作物体内糖分含量,作物抗性差

2、机械组织发育差,易倒伏(细胞壁薄,含水量大,纤维组织以及机械组织发育差,小麦、玉米倒伏)

3、引起作物徒长,贪青晚熟

大豆几乎不能形成产量,小麦贪青晚熟如果赶上6月初的干热风,直接影响产量,玉米贪青晚熟影响小麦种植。

第二节氮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教学主要内容与要求:

内容:1、铵态氮肥2、硝态氮肥3、酰胺态氮肥4、长效氮肥

要求:

1、了解铵态氮肥的主要种类,掌握铵态氮肥的通性,掌握常用铵态氮肥的性质与施用。

2、了解硝态氮肥的主要种类,掌握硝态氮肥的通性,掌握常用硝态氮肥的性质与施用。

3、了解酰胺态氮肥的主要种类,掌握尿素的性质与施用。

4、了解长效氮肥的主要种类,掌握长效氮肥的通性,掌握常用长效氮肥的性质与施用。

第二节氮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人类最初施用肥料的时间1913年,之前施用智力硝石(硝酸钠),1935年我国才发展化肥工业,主要是铵的合成,N2+3H2高压催化,400~450℃ 2NH3

氮肥生产:

由NH3作为原料生产硫酸铵、氯化铵、碳酸氢铵、氨水、磷酸铵、尿素

氨气与氧气反应生成硝酸后生产硝酸铵、硝酸钠、硝酸磷肥等硝态氮肥

一、铵态氮肥

碳酸氢铵(最常见)、

氯化铵(沿海兵工厂副产品)、

硫酸铵(成本高性状好,淄博新华制药厂副产品,废水回收)、

氨水(60年代用过)、

液氨(书上见,国外应用较广)

(一)液氨:合成氨直接加压液化而成

1、性质:含氮82%,密度0.617,沸点-33℃,有较大的挥发性和腐蚀性

2、在土壤中转化:进入土壤后很快转化成NH4OH,与土壤反应,会引起局部氨浓度过高(9~9.5),pH升高,土壤微生物锐减,有机质溶解,不可作基肥。

3、储运:防挥发、防渗漏、防腐蚀。选用塑料桶、瓦罐、胶袋等,如用木箱或者铁桶,其内壁必需涂桐油或者沥青等防腐剂。

4、施用:采用能够耐20个大气压的容器和机械,施入15cm以下的土层,在阴天的清晨或者傍晚气温较低时进行,一般永良微37.5~45g/m2,秋施基肥效果好。

(二)碳酸氢氨

氨水吸收二氧化碳而成,成本低。工艺简单。在氨态氮肥中含氮量最低。

1、性质:含氮17%,白色粉末,碱性,pH8.2~8.4,含水量5%~6.5%(目前是2~3%),容易结块,易自行分解挥发形成二氧化碳和氨气称为“气肥”

2、在土壤中转化

碳酸氢铵在土壤中分解为铵根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其中,铵根离子被土壤和作物吸收,碳酸氢根离子转化成二氧化碳和说,无副成分残留。短期内可以是土壤pH值升高,随后逐渐恢复

3、施用

(1)深施覆土(2)作基肥、追肥、不作种肥和草坪建植肥(3)不能与碱性肥料混施(4)水田深施(5)砂性土壤上少量多次施用

(三)硫酸铵

合成氨气与硫酸反应生产(肥田粉,60年代后期生产)

1、性质:含氮20~21%,(称为标准氮肥,以该含氮量作为其他氮肥的换算,如1吨尿素相当于2吨硫酸铵),无色结晶(杂质显色),易溶速效,生理酸性,物理性状好,不吸湿,不结块。

2、在土壤中转化:

中性石灰性土壤:Ca+(NH4)2SO4→2NH4+CaSO4

酸性土壤:2H+(NH4)2SO4→2NH4+H2SO4

3、施用

(1)可以作基肥、追肥、种肥。

(2)水田最好不用:S

(3)石灰性土壤深施

(4)喜硫植物优选:如马铃薯、十字花科作物

(四)铵态氮肥的共性

1、铵根离子可以被胶体吸附,可以作基肥,但应该深施覆土。

NH3+H+ NH4+ pH<6以NH4+态存在,pH 9.2-9.3 NH4+、NH3各半,pH 7时 6%以NH3存在。 NH4+是离子态、易溶于水、易吸附 NH3是分子态,易挥发,不断挥发、平衡向左移动。

?深施后,深层空气少,减少了反硝化,下层挥发的NH3上层土仍可吸附

2、易溶速效,可作追肥

3、不能与碱性肥料以其施用:铵态氮挥发。

4、水田施到还原层:水田紧靠液面的上层土壤是氧化层,该层土壤内,铵根离子容易与氧气作用生产硝酸根,一方面随水流失,另一方面反硝化形成氮气和一氧化二氮进入大气,造成环境污染,损害臭氧层。

5、铵浓度高时容易损害作物种子,一次使用量不能太大

二、硝态氮肥

硝态氮肥包括硝酸钠、硝酸钙、硝酸铵和硝酸钾等。硝酸铵兼有铵态和硝态,但它的性质更接近硝态氮肥,所以常把它归为硝态氮肥之中。

(一)硝酸铵(NH4NO3):用硝酸中和氨制得。

1、性质:含氮33%-35%,硝态氮和铵态氮各占一半,易溶、速效,生理中性肥料,易吸

潮结块,制造时在颗粒表面涂有疏水物质

2、在土壤中转化:NH4+NH4NO3NO3-

NH4+可被土壤或作物吸收

NO3-可被作物吸收,也可随水流失

无副成分残留

3、施用:

一般作为追肥施用,分期施用,且用于旱田。

一般不用作草坪建植肥,(浓度高,吸湿性强,与种子直接接触会影响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

烟草上优先使用。

施用结块的硝酸铵不能猛砸。

(二)硝酸钠(NaNO3 ):天然矿石或生产硝酸的副产品

1、性质:含氮14%-15%、易吸湿结块

2、在土壤中转化:? NaNO3 Na+ + NO3-

硝酸根被作物吸收后,钠离子残留于土壤中,显碱性。生理碱性肥料。

3、施用:作旱田追肥;喜钠植物(甜菜、萝卜、菠菜)首选;盐碱地上尽量不用。

(三)、硝态氮肥的共同特点:

1、易溶于水,是速效性养分。各种硝态氮肥的溶解度都很大,吸湿性强,在雨季吸湿后能化为液体。

2、易随水淋失

硝态氮是带有负电荷的阴离子,它不能被土壤胶粒所吸附,施人土壤后,只能游离于土壤溶液中,并随土壤水运动而移动。灌溉或降雨时,易淋溶至土壤深层;土壤蒸发时也可随水向上移动,甚至会集聚在土壤表层。灌溉量过大对合理利用硝态氮肥不利

3、一定条件下容易产生反硝化损失。

在一定条件下,硝态氮可经反硝化作用成为游离的分子态氮(N2)和各种氧化氮气体(NO、N20)而失去其营养价值。反硝化经常发生于水稻田中,在通气不良的旱田中有时也可能发生。反硝化失氮是氮肥损失的一个重要途径。

4、大多数硝态氮肥受热时能分解放出氧气,因此助燃易爆。在贮存过程中应注意安全。

硝态氮肥不宜作基肥,更不能作种肥,作追肥用最适合,但不宜用于水田追肥。

水田施用硝态氮肥的肥料利用率仅为硫酸铵的一半左右。水稻田氧化层不仅有铵态氮转化为硝态氮的硝化作用,而且也能把亚铁转化为高铁。土壤一般呈红褐色。还原层化学反应及生物化学反应均以还原作用为主。当铵态氮肥施入水稻田氧化层中,即可转化为硝态氮素,借扩散和水流向下层移动,进入还原层。在还原层中经反硝化作用还原为游离氮(N2)或氧化氮气(N20、NO等)而挥发损失。如将铵态氮肥直接深施至还原层,则比较稳定不致发生上述反应,其肥效较高。

三、酰胺态氮肥尿素CO(NH2)2碳酸的二酰胺

HO C OH H2N C NH

1、性质:含氮46%,是固体氮肥中含氮最高的一种;易溶、结晶、半速效;含缩二脲2%

以下,该物质造粒时形成:是作物生长的紊乱剂,含量高时不能使用。

2、在土壤中的转化

(1)吸附有机态肥,电离度小,以分子态被土壤胶粒吸附,通过土壤胶体的?OH 、?COOH 、? Si?OH、?C ?等基团与尿素的?NH2和?C ?形成氢键吸附,但吸附的量较少。(2)水解:在真菌,放线菌分泌的脲酶作用下进行

CO(NH2)+H2O (NH4)2CO3 +H2O NH4HCO3 +NH4OH

尿素的水解在不同土温下所需时间:

土温时间

10°C 7-10天

20°C 4-5天

30°C 2天

3、施用:

(1)适合于各种作物和各种土壤;

(2)适做基肥和追肥,追肥应提前4-5天,结合打孔机施肥,深度7~10cm,追肥后夏季2~3天,春秋季6~8天再浇水。

(3)一般不作草坪种肥和幼苗施肥;

(4)很适合作根外追肥,浓度0.2%-2%。

尿素很适合作根外追肥的原因:

a 分子小,易扩散进入质膜;

b 中性有机物,电离度小,不伤害作物茎叶;

c 易溶于水,吸湿性强,易保持叶片湿润被吸收;

d 吸收速率高,转化快。

四、控释肥/缓释肥

速效氮肥:前劲猛、中劲弱、无后劲

长效氮肥:前劲缓、中劲稳、后劲长

控释氮肥:包膜氮肥、合成有机长效氮肥

包膜氮肥:速效氮肥外层包上一层半透性物质,让养分缓慢释放,外衣成分是树脂、沥青、硫磺、石蜡……,现生产上已有硫衣尿素、涂层尿素、包被碳铵、缓释肥、控释肥、……硫衣尿素:表面涂硫磺,再用石蜡封起来,含氮量34%。主要成分有:尿素76%,硫磺

19%,石蜡3%,煤焦油0.25%,高岭土1.5%,施入土壤后石蜡会被微生物降解,尿素透过石蜡孔隙渗出,在干旱和低温条件下释放缓慢。

长效碳铵:碳铵表涂钙镁磷肥后,加沥青石蜡包膜而成。含氮量14~15%,含磷3%~5%,其中80%是有效磷,释放期在两个月以上。

合成有机长效氮肥:尿素与醛形成的水溶性低的聚合物。

A 尿素甲醛:白色、无味,含氮38%-40%,水溶性氮10%,热水溶和不溶态氮各15%,

可作基肥一次施入,在微生物作用下水解为尿素和甲醛,尿素进一步分解释放养分。作为基肥一次施用在草坪生长初期往往显得氮素供应不足,因此,要配合施用硫铵尿素等速效肥料。

B:脲异丁醛:尿素与异丁醛反应聚合物,白色粉状物,不吸湿,微溶于水。适合各种草坪草,做基肥时,利用率比脲甲醛高一倍。

C 氢醌尿素尿素生产中加入脲酶抑制剂-氢醌

机理:延长尿素在土壤中的转化时间。加入量:0.1%- 0.3%;肥效长达40-60天

D 缓效碳铵:70%碳铵+30%浮石粉

机理:利用浮石的物理吸附作用减少氨挥发;与等质量的纯碳铵相当,节省30%。

第三节氮肥的合理分配及施用

教学主要内容与要求:

内容:1、氮肥深施2、应用氮肥增效剂

3、氮肥的合理分配

4、氮肥与其他肥料配合施用

要求:1、掌握肥料利用率的概念。2、了解氮肥损失的途径。

3、掌握提高氮肥利用率的主要措施。

4、了解氮肥合理分配的依据。

第三节氮肥的合理分配及施用氮肥利用率:指当季作物从肥料中吸收的养分占施用肥料养分总量的百分数。

施入土壤中的氮当季利用率:30%-50%

肥料的经济效益:指一定数量的肥料施入土壤后所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的数量。

一、氮肥的损失途径

氮肥损失途径:

铵态氮挥发:铵态氮肥表施挥发和尿素水解出的氨气挥发

硝态氮流失:硝态氮渗漏

尿素流失:尿素分子渗漏

硝态氮反硝化

流失和侵蚀

二、氮肥的合理分配

1、土壤条件:

1)、有机质含量有机质含量多,含氮也多,在有限的肥料分配时可少施或不施氮肥。2)、土壤质地轻质土壤,保肥性差,要少量多次施用氮肥,以防止氮素的淋失,特别时硝态氮肥更要少量多次施用;粘重的土壤可一次大量施用氮肥。

3)、土壤酸碱度碱性土壤施用生理酸性或化学酸性肥料;酸性土壤施用生理碱性和化学碱性肥料,以调节土壤酸度。

4)、盐渍土不要施用含Cl-肥料和Na+肥料,以免增加土壤的含盐量。

5)、干旱区硝态氮肥施用效果较好,多雨季节铵态氮肥效果较好。

2、作物条件:

(1)、不同作物对氮素的需要量不同,敏感程度不同。一般叶菜类、桑、茶以收获叶片为主的作物需氮较多,而豆科作物在生长初期才施用氮肥。

(2)、不同作物对氮素类型有不同程度的反应。

水田铵态氮肥的肥效大于硝态氮;旱地铵态氮肥等同于硝态氮肥或略小。

富含碳水化合物的作物,铵态氮肥的肥效大于硝态氮;甜菜初期铵态氮肥的肥效小于硝态氮,后期铵态氮肥的肥效大于硝态氮;烟草硝酸铵最好。

(3)、忌氯作物不要施用含有Cl-的肥料。

(4)、不同生育期需氮量不同,注意作物营养的2个关键时期的施肥

3、肥料特性:

1)、铵态氮肥易挥发,应深施。

2)、硝态氮肥易淋失,不要大水漫灌,并且硝态氮肥肥效快,宜作追肥。

3)、含碱性物质、挥发性物质、有毒物质、盐分等不要作追肥。

4、气候条件

氮肥肥效受气候条件如雨量、温度、光照等因素的影响很大。一般干旱地区和年份氮肥肥效差,湿润地区和年份肥效较好。

三、氮肥与其他肥料配合

1、作物吸收N:P2O5:K2O需要有一定比例,氮肥需配合磷钾肥施用

2、氮肥对土壤结构有不良作用,应配合施用有机肥

四、草坪氮肥的施用量及施用时期

(一)合理施肥量:原因:氮肥需求量高,氮肥损失较大

氮肥施用的种类频率和用量与人们对草坪的质量要求,天气状况,生长季节的长短、土壤基本状况,灌溉水平、修剪物的去留以及草坪草种类等因素有关

1、不同草坪草对氮的需求

表1常见草坪草年需纯氮量(g/cm2. a)

冷季型草坪草暖季型草坪草

草坪草名称生长季内需纯氮量草坪草名称生长季内需纯氮量匍匐剪股颖20-30 狗牙根20-40

草地早熟禾20-30 钝叶草15-25

细弱剪股颖15-25 结缕草15-25

绒毛剪股颖15-25 巴哈雀麦10-15

普通早熟禾15-20 地毯草10-15 高羊茅15-20 假俭草5-15 黑麦草15-20 野牛草5-10 粗径早熟禾10-20

小糠草10-20

加拿大早熟禾10-15

紫羊茅10-15

2、不同用途的草坪对氮的需求

表2 各类草坪全年氮肥施用量

草坪类型全年氮肥施

用量(g/m2)草坪类型全年氮肥施

用量(g/m2)

高价值运动场26.0 建在土壤上的老球道10.0

游泳池周围草坪21.0-27.0 操场草坪15-21.0

观赏性草坪21-27 饮用水采集流域的运动场草坪14.4-19.2

高尔夫发球区22 中低使用程度的运动场草坪19.6-23.6

高尔夫果岭16.8-23.2 经常使用的运动场21.0

新的或建在砂土上的球道12-16 滚木球场草坪10.4 (二)施肥时期

1、暖季型草坪草

重要施肥时期:春末、夏季。在初春和晚夏也有必要少施

早春:打破休眠期,不可过早高量施氮,一般在草坪草完全返青后的2-3周施高量氮肥为宜过早施氮会促进草坪草返青过量消耗体内的碳水化合物,容易遭受冷凉天气的冻害。

仲春到仲夏:重要生长时期,在维持草色正常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施氮量,以减少修剪次数,避免草色过深和草坪疯长。

夏末到初秋:准备休眠期,适当减少施氮量可以避免霜冻,便于来年草坪的完全及时返青。

中秋到冬季:避免施氮,促进草坪草体内碳水化合物的累积,保证其安全越冬。该时期施氮可使草坪来年过早返青,易受冻害。

冷季型草坪:初秋打破休眠,初春气温回升时旺长。

重要施肥期:晚夏和深秋

早春:适当施氮有利于增加草坪草密度,控制杂草生长

晚春和早夏:避免大量施氮减少一年生杂草的生长

夏季:少施氮肥或者不施氮肥,该时期施氮会增加杂草的竞争力。

五、合理的施肥技术

(一)肥料均匀分布

1、结合喷灌施肥:浓度0.1~0.2%

2、撒施:大面积草坪草可以用专用撒肥机撒施

露水干后(避免叶片灼伤)双向均匀撒施,撒后适量浇水。

(二)及时补氮

农作物叶色比色法:黄色到绿色范围内,每增加10%浓度设置一个标准比色卡,根据色泽确定草坪颜色等级。常用的有“1、3叶片比色法”将第一片未展开叶编号为0,往下一次为第一片、第二片…..

(三)速效氮与缓效氮配施

过量的速效氮很容易烧苗,或者导致坪草旺长,增加修剪需求,草坪不耐践踏,易于感病,氮肥总量的1/2应该施用缓效氮

(四)有机无机氮肥配合施用

有机氮肥结合培土平整草坪地面,每年至少要施用一次有机肥,施用量应该占全年施氮量的1/2左右。

思考题:

1.不同作物的氮素缺乏症状和中毒症状

2.尿素在土壤中的转化及其影响因素

3.尿素的性质和合理施用

4、尿素为什么适合于根外追施?

5、氮肥合理施用的途径有那些?

6、根据铵态氮肥、硝态氮肥、酰胺态氮肥的性质及其土壤中的转化,区别三者在性质和施用上的异同点。

第四章磷肥(5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磷素的营养作用,熟悉作物磷素缺乏和中毒的症状,并能够从生理上给出合理的解释

2、了解目前常用的磷肥种类,掌握几种重要磷肥品种的性质,理解并掌握其合理施用方法

3、了解我国磷肥的生产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本章重点、难点:

1.磷素的营养作用及其缺素症和中毒症。

2.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磷矿粉的性质、土壤中的转化及其有效施用。

第一节磷的营养作用

教学主要内容与要求:

内容:1、植物体内磷的含量、形态和分布

2、磷的营养作用

3、植物对磷的吸收

4、磷素缺乏与过多的症状。

要求:1、了解植物体内一般的磷素的含量及在植物体内不同器官的基本分布规律。

2、掌握磷素的主要营养功能。

3、掌握植物吸收磷素的形态、磷素进入体内之后的利用转化方式。

4、掌握植物缺乏磷素的一般症状和施磷过多对植物的危害。

第一节磷的营养作用

一、磷的含量、分布和形态

?作物含磷(P2O5)占植株干重的0.2%-1.1 %,仅次于氮、钾。

?作物生育前期含磷高于后期,种子高于茎叶,幼嫩组织高于衰老组织。

?磷在作物体内的形态分为:

?有机态磷:核酸、植素、磷脂等 85%

?无机态磷:磷酸二氢根、磷酸氢根的钙、镁盐类 15%

二、磷的营养作用

1、重要化合物的组分

(1)核酸、核蛋白:存在于细胞核和原生质中,对植物的生命活动及遗传变异起重要作用。(2)磷脂:生物膜的成分,影响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影响膜的流动性;影响作物抗性。

(3)植素:环己六醇磷酸脂的钙镁盐,种子储存磷的形式,发芽时水解供应磷。

(4)腺三磷ATP:含高能磷酸键的化合物,能量的中转站

(5)酶的成分:辅酶?NAD、辅酶ΠNADP、FAD等含磷

2、促进碳水化合物代谢

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分解、互变、运输都离不开磷参与;

C3途径二氧化碳的固定需磷参与;

双糖和多糖的合成需要磷酸化作用;

糖的运输以蔗糖磷酸脂的形式进行;

施磷后作物根系发达,籽粒饱满,根茎类作物淀粉含量高。

3、磷参与氮素代谢

(1)养分的吸收,如:硝态氮需ATP

(2)酶的成分FAD,硝酸还原的黄素蛋白酶

(3)促进呼吸作用产生酮酸R-C-OOH,为氮化物合成提供碳骨架

(4)促进豆科植物固氮

4、磷与脂肪代谢

脂肪合成的原料甘油和脂肪酸的转化需要磷参与(磷酸化)

5、提高作物抗逆性

(1)抗旱: A 促进根系发育; B 提高细胞的充水度和原生质胶体的持水能力

(2)抗寒:可溶性糖、磷脂类物质增加,冰点下降

(3)抗酸碱性:作物体内磷酸盐含量提高,缓冲酸碱的能力增强:

三、植物对磷的吸收

无机态磷:正磷酸(H3PO4、H2PO4- 、HPO42-、PO43- )可直接吸收

偏磷酸HPO3、焦磷酸H4P2O7需转化成正磷酸后才能同化利用。

有机态磷也可吸收,但量较少。如:己糖磷酸脂、蔗糖磷酸脂、核酸等。

四、磷素缺乏与过多症状

1、缺磷症状:

(1)植株矮小,叶片暗绿。

细胞变小程度大于叶绿素减少的程度,叶绿素含量相对增加。缺磷时,铁的吸收增加,间接促进叶绿素合成。

(2)严重缺磷时,茎叶出现紫红色条纹或斑点(糖累积形成花青素)。

(3)根系小,次生根少,禾本科作物分蘖少。

(4)症状先从老叶开始。

(5)生长缓慢,延迟成熟。

2、磷素过多:

(1)促进呼吸作用,碳水化合物过多消耗,不利于产量的形成;

(2)发育提前,茎叶早衰;

(3)降低土壤中铁、锌、镁等元素的有效性。

第二节磷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教学主要内容与要求:

内容:1、水溶性磷肥2、弱酸溶性磷肥3、难溶性磷肥

要求:

1、根据磷矿石加工过程的不同可以制成哪三种磷肥?

2、了解水溶性磷肥的主要种类,掌握过磷酸钙在土壤中的转化特点及其提高过磷酸钙利用率的途径。

3、了解弱酸溶性磷肥的主要种类,掌握常用弱酸溶性磷肥的成分、性质及其土壤中的转化和合理施用。

4、了解难溶性磷肥磷矿粉的成分、性质及直接施用的条件和合理施用的方法。

5、掌握草坪磷肥合理施用基本原则及方法

我国磷矿资源与磷肥生产

世界上P矿贮量最大的国家有摩洛哥,美国和前苏联,加上我国合称四大磷矿国家。

一、我国磷矿资源的特点:

1、全部P矿资源中沉积型P矿占有主要地位。93.3%

成矿年代非常古老,矿石一般较致密坚硬,活型较低,大部分难以作P矿粉直接施用。

2、分布比较集中。云南,贵州,四川,湖北和湖南,贮量占全国总贮量的92.2 %,占全国标矿总贮量的95.2 %。

3、中低品位P矿占有重大比例。全国平均品位为20.36 %(P2O5)。在308个矿点中,品位>30 % 的贮量占7 %,品位25 % ~ 30 %的占15 %,品位20 % ~ 25 %占25 %,品位<20 %的占53 %。

磷矿品位:

二、我国的P肥生产

1、我国P肥生产开始于上世纪40年代,当时在云南和台湾各建成一座小型过磷酸钙工厂,但真正大规模现代化的P肥工业则是在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的,我国是生产钙镁磷肥最多、技术最先进,使用最多也最成功的国家。它在我国P肥工业发展中功不可没。我

国P肥工业虽然起步比N肥晚,但发展较快,到20XX年我国P肥产量已达805.7*104t (P2O5) ,在世界上居第2位[3] 。

我国P肥生产主要在10个省,它们的产量占全国80 %。

2.2 我国P肥的品种结构

(1)低品位P肥:由于各种原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P肥生产中低品位P 肥一直占有主要地位,我国大力进行了高品位P肥的建设和生产。过磷酸钙在20XX年已从70 %下降到50 %,而高品位P肥有了明显的增长。

(2)高品位P肥:我国高品位P肥的建设,主要是NP复合肥如磷铵类和硝酸P肥。也发展一定量的高品位单质P肥,如重钙。结合复混肥的发展,我国NPK复混肥也有一定的发展。到20XX年我国高品位P肥的比重已经从2000年的35 % (表7) 增加到45 %。

我国产量最大的过磷酸钙主要在5个省生产;它们是(按20XX年产量) 湖北(17.5%) 、,四川(11 %)、云南(11 %),江苏(9 %),安徽(7 %)。5个省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55.5 %)。

第二节磷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磷肥生产:

机械粉碎:粉碎磷矿石磷矿粉(难溶性磷肥)

酸制磷肥:磷矿粉+硫酸过磷酸钙(水溶性磷肥)

磷矿粉+硫酸重过磷酸钙(水溶性磷肥)

热制磷肥:加热

磷矿石+硅镁矿物钙镁磷肥(弱酸溶性磷肥)

1350o C

一、水溶性磷肥

(一)过磷酸钙:普通过磷酸钙,简称普钙,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的磷肥。

?用62%-67%硫酸与磷矿粉充分作用,熟化1-2周后,干燥、磨碎、过筛制取。

1、成分: Ca10(PO4)6?F2 +7H2SO4 +3H2O 3(CaH2PO4)2?H2O +7CaSO4+HF

另含硫酸铁铝杂质及游离酸2%-4%。

P2O5 12%-20%

CaSO4?2H2O 40 %-50%

Ca(H2PO4)2?H2O 30%-40%

CaHPO4?H2O 2.4%

Ca3(PO4)2 1.6%

SiO2 7.0%

2、性质:

(1)化学酸性,含游离的硫酸、磷酸;

(2)稍有酸味,腐蚀性很强;

(3)易吸湿结块;

(4)过磷酸钙(磷酸)的退化:过磷酸钙由于含游离酸,在潮湿条件下吸水,使磷酸一钙与肥料中的硫酸铁、硫酸铝起反应,生成难溶性的磷酸铁铝,降低了磷肥的有效性。

3、磷在土壤中的转化

植物营养与施肥》试题库[1]

《植物营养与施肥》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24分) 1.矿质营养学说、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律、报酬递减律 2.土壤的有效养分、截获、实际有效养分、潜在有效养分 3.保肥性、养分的供应强度、养分的缓冲容量、养分的供应容量 4.代换力、当量性、代换量、可逆性 5.植物营养临界期、有机态氮的矿化、最大肥效期、硝化作用 6.复合肥料、秸秆还田、腐植酸类、菌肥 7.因子综合作用律、正交互作用、养分平衡法、堆肥 8.生物固定、化学固定、肥料、质流 二、简答题(56分) 1.高等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三条标准是什么高等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种类是什么植物根系如何吸收无机养分影响叶面喷肥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2.养分测定时必须遵循什么原则影响养分有效性的土壤条件有哪些土壤胶体的基本性能有哪些肥料分为哪几类各有何特点 3.基肥的施用方法及各自的特点、追肥的施用方法: 4.植物缺氮有何症状植物缺磷有何症状植物缺钾有何症状植物缺锰有何症状5.土壤氮素的转化包括哪些方面氮肥按所含氮素的形态大致可分为哪几类氮肥深施有何优点氮肥深施的方法有哪些 6.磷素的营养功能有哪些植物缺磷的症状是什么土壤中磷的转化包括哪些内容磷肥的制造方法是什么和有哪些类型如何改进磷肥的施肥方法 7.钾的生理功能是什么钾素营养失调的症状是什么土壤中钾的转化包括哪些

内容钙素营养失调的症状是什么 8.镁素营养失调的症状是什么硫素营养失调的症状是什么硼素营养失调的症状是什么影响土壤有效硼的因素有哪些 9.锌素营养失调的症状是什么影响土壤锌有效性的因素有哪些缺铁的症状是什么影响铁有效性的因素有哪些 10.复合肥料有何优、缺点复合肥料的国内外发展是什么肥料混合的原则是什么哪些肥料不可混合 11.有机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是什么有机肥料的缺点是什么种植绿肥有何意义绿肥作物的种植方式有哪几种 12.适于华北地区种植的绿肥主要有哪几种如何合理利用绿肥影响堆肥腐熟的因子有哪些秸秆还田有何作用 13.腐植酸类的作用有哪些菌肥有哪些作用施肥的基本理论是什么肥料的合理分配原则是什么

植物营养诊断与施肥复习题

植物诊断施肥与营养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根外营养:植物叶片(包括一部分茎)吸收养料并营养本身的现象。意义:只能作为根系营养的一种补充,而不能代替。 2根外追肥:对于微量营养元素的叶面施肥是一个很重要微量元素施肥方式。 3植物营养期;植物通过根系由土壤吸收养分的整个时期。 4植物营养阶段性:生长初期吸收的数量和强度都较低,随着生长期的推移,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逐渐增加,到成熟阶段又趋于减少。 5植物营养的临界期:是指营养元素过多或过少或营养元素间的不平衡,对于植物生长发育有着明显不良的那段时间。(P的营养临界期在幼苗期,N在幼苗阶段,比P稍晚)6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外界因素:1光照2温度3水分4通气5土壤溶液的ph 6养分浓度7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注:在酸性反应

中植物吸收的阴离子多余阳离子;而在碱性反应中又恰恰相反) 7同等重要率:必要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不论数量多少都是同等重要的。 8不可替代率:任何一种营养元素的特殊功能都不能被其他元素代替。 9最小养分率:是土壤缺少某种营养元素时,其他养分含量虽然较多,植物仍然不能良好的生长,而且植物的生物量在一定限度内随这个元素的增减而相对变化。 10吸收:营养物质由介质进入植物体内的过程,即养分离子向根部运动的迁移过程和养分离子由根部进入植物体内的吸收过程。 11截获:根系在土壤里伸展的过程吸收直接接触到的养分。 12 质留:因植物蒸腾作用引起的土壤养分随土壤水分流动的运动速度较快但是要求水分和离子浓度够大。 13植物营养最大效率: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还有一个时期,植物对养分的要求,不论是在绝对的数量上,还是吸收速率上,都是最高的,此时施肥所起的作用最大增效率显

《植物营养与施肥》之欧阳光明创编

《植物营养与施肥》(8031)考试大纲 欧阳光明(2021.03.07)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的目的和要求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 土是万物之母,土壤是地球上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的基础。肥是土壤之质,是土壤最本质的特性和基本属性,是保证土嚷持续利用的物质基础。土壤和肥料都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是人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一切生灵赖以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更是农业生产链环中物质和能量循环的枢纽。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物质组成、转化、移动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和植物生长关系的科学,肥料学是研究植物营养原理、肥料的性质与合理使用,以及配方施肥的原理与方法的科学。土壤肥料学是农学、园艺、茶学、植物保护、土地资源管理、林学、城镇经济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认识土壤的性质,掌握植物营养原理和肥料的性质,在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壤资源、充分发挥土壤潜在功能的基础上合理施肥,既保证各类怍物的优质、高产,又保持与提高土壤肥力、防止土壤功能退化,维持环境的生态平衡。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要求掌握土壤的形成、组成、理化性质,及其对植物供应和协调养分条件与环境条件的能力,熟练掌握我国中、南部主要土壤的性质,以及常用肥料的成分、性质、在土壤中的转化特点与施用技术、植物营养原理、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化学肥料,以及有机肥料和复合肥料的性质与合理使用、配方施肥的原理和方法,为合理开发、管理土壤资源,恰当安排作物布局,因土种植、因土施肥,为学习者,从事自己的专业奠定土肥方面的基础。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土壤肥料学”涉及到地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数学、农学、植物学、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等多门类学科。因此,土壤肥料学的前续课程主要有化学、物理学、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气象学和地质学等,后续课程有栽培学、耕作学、生态学、花卉学、园林树木学、土地管理学、土地资源学、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法学、育种学、昆虫学等。土壤肥料学是高等农林院校种植类各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植物营养与肥料本科

西昌学院成人本科《植物营养与肥料》辅导 1.植物必需营养元素:对于植物生长具有必需性、不可替代性和作用直接性的化学元素为植物必需营养元素。 2. 生理酸性肥料:化学肥料进入土壤后,如植物吸收肥料中的阳离子比阴离子快时,土壤溶液中就有阴离子过剩, 生成相应酸性物质,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土壤酸化。这类肥料称为生理酸性肥料。 3. 化学诊断:分析植物、土壤的元素含量,与预先拟订的含量标准比较,或就正常与异常标本进行直接的比较而作 出丰缺判断。 4. 分期效应:指某一个生育阶段中,水稻所吸收的单位重量养分(如氮、磷、钾)所能增加的稻谷产量,以PE(partial effeciency)表示。 5. 过磷酸钙的退化作用:过磷酸钙吸湿后会引起肥料中一些成分发生化学变化,导致水溶性的磷酸一钙转变为难 溶性的磷酸铁、磷酸铝,从而降低过磷酸钙有效成分的含量。 6、下列哪种元素不属于高等植物所必需的17种营养元素。(钴) 7、番茄缺钾会得(筋腐果)。 8、下面哪种病症不是由于缺钙造成的。(苹果缩果病) 9、通过测定与呼吸有关的(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可以作为钾营养状况的诊断指标。 10、(叶柄(叶鞘) )常成为组织速测的十分适合的样本。 11、植物缺硼会造成下列何种病症。(油菜的“花而不实”) 12、蚕豆缺(铜)时,花的颜色由深红褐色变为白色 13、镍是(脲酶)的金属辅基。 14、苹果锰营养过剩时会造成(粗皮病)。 15、下列哪种方法不能用于水稻植株氮水平的穗肥诊断。(测定NH4—N含量) 16、(氮、磷、钾)素有“肥料三要素”之称。 17、水稻缺钾因其症状发生时期、斑点形式以及易发土壤条件都有些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褐斑型、胡麻 斑型、赤枯型)。 18、植株缺锌会造成下列哪些病症:(玉米白苗病、小叶病)。 19、营养诊断的一般方法有(形态诊断、化学诊断、施肥诊断、酶学诊断)。 20、小麦在缺乏下列哪几种元素时会出现“不稔症”。(硼、铜) 21、植物缺氮的主要外部症状是什么?答:植物缺氮有以下的外部症状:(1)作物缺氮的显著特征是植株下部叶 片首先褪绿黄化,然后逐渐向上部叶片扩展,失绿均一。(2)禾本科作物表现为分蘖少,茎秆细长;双子叶作物则表现为分枝少。后期若继续缺氮,禾本科作物则表现为穗短小,穗粒数少,籽粒不饱满,并易出现早衰而导致产量下降。(3)花少,果稀,生育期缩短,产量低,品质差。 22、作物缺钾的一般症状有哪些?缺钾的植株为什么会出现褐色坏死组织?答:作物缺钾的一般症状有:植株生 长缓慢、矮化;植株下部老叶上出现失绿,然后变褐,焦枯;有些作物叶片呈青铜色,向下卷曲,叶表叶肉突起,叶脉下陷;根系生长不良,色泽黄褐;种子、果实小,产量低,品质差;早衰。 植株出现褐色坏死组织是因为植株供钾不足会使植物组织中原有的蛋白质分解,导致胺中毒,即在局部组织中出现大量异常的含氮化合物,如腐胺、鲱精胺。 23、硅元素对水稻的生长发育有哪些促进作用?答:(1)硅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和运转;(2)提高根系活力, 减轻土壤中有害物的危害;(3)使土壤有效磷增加,促进水稻对磷的吸收;(4)增加防御病虫害的能力。 24、叶菜类蔬菜营养吸收特点?答:(1)在氮、磷、钾养分吸收中,主要以氮、钾为主,两者比例约为1:1。与 果菜类相比,氮的需要量明显增加。(2)叶菜类蔬菜多数属浅根型作物,根系入土较浅,抗旱、抗涝能力都比较低。(3)叶菜养分吸收速度的高峰是在生育的前期,结球叶菜吸收高峰是在结球初期,生育后期的养分吸收量与果菜相比,相对要少些。因此,叶菜类蔬菜前期的营养非常重要,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较大。 25、缺锌、缺锰、缺铁和缺镁的主要症状都是叶脉间失绿,如何来辨识?答:辨别微量元素缺乏症状有三个着 眼点,就是叶片大小、失绿的部位相反差强弱,分析如下:(1)叶片大小和形状:缺锌的叶片小而窄,在枝条的顶端向上直立呈簇生状。缺乏其他微量元素时,叶片大小正常,没有小叶出现。(2)失绿的部位:缺锌、缺锰和缺镁的叶片,只有叶脉间失绿,叶脉本身和叶脉附近部位仍然保持绿色。而缺铁叶片,只有叶脉本身保持绿色,叶脉间和叶脉附近全部失绿,因而叶脉形成了细的网状。严重缺铁时,较细的侧脉也会失绿。缺镁的叶片,有时在叶尖和叶基部仍然保持绿色,这是与缺乏微量元素显著不同的。(3)反差:缺锌、缺镁时,失绿部分呈浅绿、黄绿以至于灰绿,中脉或叶脉附近仍保持原有的绿色。绿色部分与失绿部分相比较时,颜色深浅相差很大,这种情况叫作反差很强。缺铁时叶片几乎成灰白色,反差更强。而缺锰时反差很小,是深绿或浅绿色的差异,有时要迎着阳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与缺乏其他元素显著不同。

植物营养与肥料复习题

《土壤肥料学》肥料部分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植物营养学 2、养分归还学说 3、最小养分律 4、限制因子律 5、报酬递减律 6、同等重要律 7、不可代替律 8、截获 9、质流10、扩散11、自由空间12、长距离运输13、短距离运输14、根外营养15、拮抗作用16、协助作用17维茨效应18、植物营养期19、植物营养临界期20、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21、生理酸性肥料22、生理碱性肥料23、弱酸溶性磷肥24、难溶性磷肥25、复混肥料26、掺和肥料27、磷的退化作用28、有机肥料29、热性肥料30、冷性肥料31、堆肥32、厩肥33、沤肥34、绿肥 二、简述题 1、试将你知道的氮素化肥按其形态进行分类。 2、试将你知道的磷素化肥按其溶解性进行分类。 3、试述植物叶部营养的特性。 4、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有哪几种?各写出相应的一种肥料名称。 5、试述铵态氮肥的共同特性。 6、简述硝态氮肥的共同特性。 7、养分的主动吸收可以说明哪三个方面的问题? 8、简述判断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标准。 9、复合肥料的优缺点? 10、磷肥与有机肥料配合施用有何好处? 11、为什么提倡磷肥早施其原因是什么? 12、作物缺钾的症状如何? 13、简述微量元素肥料的有效施用方法。 14、简述秸秆直接还田时的注意事项。 15、磷肥高效施用的原则及提高磷肥利用率的技术途径。 16、植物营养学有哪些研究方法。 17、复合肥料的发展方向趋势。 三、综合题 1、从化肥和有机肥料的特点方面谈谈两者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和地位。 2、化学肥料混合的原则。 3、试述铵态氮与硝态氮的营养特点。 4、试述氮磷肥配合施用的理论基础。 5、将你知道的有机肥料的种类、性质举例说明之。 6、试述土壤养分离子向根部迁移的途径。 7、试述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措施。 8、论述外界环境条件对植物吸收养分的影响。 9、论述绿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0、你所在的地区在积制、贮存人畜粪尿方面有何经验?存在什么问题?今后如何改进?

植物营养诊断与施肥

植物营养诊断与施肥 一、名词解释 1.营养诊断:通过各种方法进行调查观察来判断作物的营养状况是处于缺乏、适当或过剩,为作物合理施肥提供依据,以达到不断提高作物产量和改进品质的目的。 2.营养诊断方法: 9.幼苗法(幼苗诊断):利用植株幼苗敏感期或敏感植物来反应土壤 的营养状况。 10.田间肥效实验法:在田间采取不同的施肥处理,观察长势、长相、 成熟期测产,比较土壤养分供应情况。 化学分析法:采用常规分析方法或测速方法测定土壤养分含量进行判断。 3.形态诊断:通过外形观察或生物测定了解某种养分丰缺与否的一种手段 4.缺素症状: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因缺乏某种营养素而导致的一些生长异常的症状。 5.根系氧化力: 6.根系活力: 7.营养最大效率期:植物生长阶段中所吸收的某种养分能发挥最大增产效能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作物对某种养分的需要量和吸收量都是最多的,这时期也是作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 8.潜伏缺素期:生产上,植株外部形态尚未表现缺素症状,而植株内

的某种养分浓度少到足以抑制生长并引起减产的阶段。 二、知识点 1.基本施肥原则和规律 原则:1、提高化肥利用率,提高约10%;2、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节约10%左右;3、增产增收效果明显,等量肥料投入可增产10%左右;4、有利于农产品质量提高,正常发育、成熟完全。 ●最小养分律,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受最小因子的供给水平限制,产量常因该因 子的供给水平的增减而出现浮动。 ●限制因子律,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影响作物生长的因子很多,不仅限于养分, 把养分条件扩大为整个生态因子(光照、温度、水分、空气、养分和机械支持),作物和产量决定于这些因子,并要求它们之间有良好的配合。假如其中某一元素和其它元素的配合失去平衡,就会影响甚至完全阻碍作物生长,并最终必然会表现在产量上。 ●最适因子律,植物本身适应能力是有限的,只有当各项条件处于最适状态时 植物产量才能达到最高水平。 ●报酬递减律,作物的经济回报不是随施肥量的增加而无限增加,到一定程度 后,出现回报率愈来愈少。在生产中我们一定要注意施肥量和回报的关系。 环境对植物营养的影响看作是合理施肥的重要依据,影响肥效的因素有五个方面,即作物本身的营养特性、土壤性质、气候条件、肥料性质和农业措施。 2.植物营养诊断的几种方法有那些?了解不同诊断方法的优缺点 ●形态诊断、化学诊断、施肥诊断、酶学诊断 1.形态诊断 优点:形态诊断不需要专门的仪器设备,主要凭目视判断,所以经验在其中起重要作用。缺点:当植物缺乏某种元素而不表现该元素的典型症状或者与另一种元素有着共同的特征时就容易误诊。因此形态诊断的同时,还需要配合其他检验方法。尽管如此,这种方法在实践中仍有其重要意义,尤其是对某些具有特异性症状的缺乏症。 2.化学诊断 优点:一般说,植株分析结果最能直接反映果树营养状况,所以是判断营养丰缺最可靠的依据。 缺点:但因为作物营养缺乏除土壤元素含量不足外,还因为植株本身根系的吸收要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因此有时会出现土壤养分含量与植物生长状况不一致现象。所以总的说来与植物营养状况的相关就不如植株分析结果的高。但是土壤分析在诊断工作中仍是不可缺少的。另外,在缺乏症诊断中,由于缺乏症通常不是所有植株都普遍均匀地发生。所以需要按症状有无及轻重分别采取根际土壤。对于果树等深根作物,不仅需要采取耕层土壤,而且还应根据根系伸展情况采集中、下层的土样。 3.施肥诊断 优点:此法在果树微量元素缺乏的诊断上应用较多,有见效快、用肥少、经济省事等特点,且避免了供试液与土壤接触,对易被土壤吸附固定的元素尤为适用。 缺点:①根外施肥法:叶面吸收养分穿透率低, 吸收数量少; 叶面施肥易从叶面滴落, 喷施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知识点

绪论 1.施肥的效应:合理施肥产生的良好效应,不合理施肥引起的不良效应。 2.合理施肥产生的良好效应:①施肥的增产效应;②施肥能改良土壤和提高土壤肥力;③施肥能改善农产品品质; ④施肥能增强植物净化空气的作用;⑤施肥能有效地减轻农业灾害。 3.不合理施肥引起的不良效应:肥料施用量的增加及由此带来的养分巨大挥发损失、流失,有害元素在土壤的积 累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以及地下水污染;同时引起大气污染,还可以导致农产品污染以及减 产,这些都将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 4.施肥科学研究容:①作物营养与施肥理论研究;②施肥效应研究;③施肥技术研究。 5.施肥科学的研究方法:①调查研究;②统计研究;③试验研究;④化学分析研究。 6.试验研究包括田间试验和盆栽试验。盆栽试验包括土培法、砂培法、水培以及灭菌培养法等。 第一章施肥的基本原理 1.养分归还学说(theory of nutrition returns)比希①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带走一定量的养分, 随着收获次数的增加,土壤养分含量会越来越少。②若不及时地归还作物从土壤中失去的养分,不仅土壤肥力逐 渐下降,而且产量也会越来越低。③为了保持元素平衡和提高产量应向土壤施入肥料。 2.最小养分学说(law of the minimun nutrition)比希①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制约着作物产量的高低。②最 小养分会随条件的改变而改变。③只有补施最小养分,才能提高产量。 3.报酬递减率(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从一定面积土地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投资数量的 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限度后,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而报酬的增加速度却逐渐递减。 4.因子综合作用律的基本容:作物高产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各种因子,如空气、温度、光照、养分、水分、品 种以及耕作条件等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必然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限制因子,产量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受该种限 制因子的制约,产量常随这一因子克服而提高,只有各因子在最适状态产量才会最高。 第二章施肥的基本原则 1.施肥的目的:①为了营养作物,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②为了改良和培肥土壤;③减少生态环境污染。 2.培肥地力的可持续原则:①培肥地力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②施肥是培肥地力的有效途径:Ⅰ、有机肥在 培肥地力中的作用。Ⅱ增强土壤生物活性,促进土壤养分的有效化,提高土壤有效养分的含量。 3.有机肥的作用:①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协调土壤水、肥、气、热矛盾。②增强土壤生物活性,促进土壤养分 的有效化,提高土壤有效养分含量。③增强土壤保肥、供肥的能力。 4.协调营养平衡原则:①施肥是调控作物作物营养平衡的有效措施;②施肥是修复土壤营养平衡失调的基本手段。 5.元素类型:大量:C、N、O、H、P、K 中量:Ca、Mg、S 微量:Fe、Mn、Zn、Cu、B、Mo、Cl 有益:Co、Ni、Se、Na、Si 6.施肥与作物产量:把每千克肥料养分所增加的作物经济产量千克数称为肥料的生产系数(production index,PI) 7.施肥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①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最佳产品品质出现在达到最高产量之前;②随着施肥量的增 加,最佳产品品质出现在最高产量出现之后;③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最佳产品品质和最高产量同步出现。 8.肥料利用率(utilization rate),也称肥料利用率(utilization coefficient)或肥料回收率(recovery rate)是指当季作物对肥料中某一种养分元素吸收利用的数量占施用该养分元素总量的百分数。 9.不合理施肥导致生态环境的污染:①施肥引起的大气污染;②施肥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③施肥引起的地下水 污染;④施肥引起食品污染。 第三章养分平衡法 1.养分平衡施肥法(nutrition balance and fertilizer recommendation)是根据作物计划产量需肥量与土壤供肥量之 差估算施肥量的方法,以“养分归还学说”为理论依据。 2.地力差减法是根据作物目标产量与基础产量之差,求得实际目标产量所需肥料量的一种方法。 3.几个参数的确定:①基础产量;②目标产量;③形成100Kg经济产量所需养分量;④肥料利用率;⑤肥料中有 效养分含量。

植物营养与施肥复习题

《植物营养与施肥》复习题A 一、填空题 1、常见的施肥方法包括:撒施、条施、、等;给果树补充微量元素肥料常用的方法有、等。 2、植株营养诊断时,取样部位主要选择、的部位。 3、不同矿质养分在植物体内的移动性差异很大,导致其再利用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钙是典型的元素(难移动或易移动),再利用程度较(高或低)。 4、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三条标准:必要性、、。 5、土壤中养分迁移的方式主要有截获、、扩散。 二、选择题 1、植物通过叶片(包括一部分茎)吸收养料并营养其本身,其吸收养分的路径是()。 A.表皮细泡 B.细胞间隙 C.气孔 D.叶毛 2、忌氯作物忌施的肥料是()。 A.尿素 B.氯化铵 C.硫酸铵 D.硝酸铵 3、禾谷类作物后期喷磷能促进作物的()。 A.贪青 B.晚熟 C.干叶 D.早熟 4、外部溶液中一定浓度的Ca2+、Mg2+、Al3+等二价及三价离子,特别是什么离子能促进K+、Rb+及Br-的吸收?() A.Ca2+ B. Al3+ C. Mg2+ D.K+ 5、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多在植物生长的什么时期?() A.最旺盛 B.苗期 C.晚期 D.收获期 6、决定作物产量的是什么最小的养分?() A.大量 B.绝对含量 C.中量 D.相对含量 7、从一定土地上所得的报酬随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加而增加,但随投入的什么劳动和资本的增加,报酬的增加是逐渐降低的?() A.总量 B.大量 C.单位 D.微量 8、植物吸收的氮素主要形态除铵态氮之外还有什么?() A.酰胺态氮 B.硝态氮 C.固态氮 D.液态氮 9、磷能提高体内什么的含量使细胞原生质的冰点降低?() A.蛋白质 B.淀粉 C.可溶性糖 D.脂肪 10、无光照时,什么元素返回表皮细胞,气孔关闭?()

植物营养与肥料绪论

植物营养与肥料绪论 第一节植物营养与肥料的基本任务 植物与人类、动物的关系 <是支柱> 肥料与植物生产 饲料与动物生产 食物与人类生存 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体与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的交 换过程,即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能量的转化过程 的科学。 肥料学:研究肥料性能及其积制、施用等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包括研究肥料对作物营养和土壤肥力的关系,各种肥 料的成分、性质和用法,积肥、造肥、保肥、种植绿 肥以及施肥的原则、施肥制度、各种作物的施肥方法 等。 植物营养是肥料学的理论基础,也是施肥的直接目的。 一、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肥料(fertilizer):是提供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或兼有 改变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功能的物质. 以提供植物养分为其主要功效的物料。 肥料包括无机肥料(化学肥料)和有机肥料。 作为粮食的”粮食”肥料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掌握土壤的肥力状况和植物营养的基本规律,进行合理施肥,在作物增产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资料,发展中国家施肥可提高粮食作物单产55%—57%,总产30%—31%(FAO.1989)。全国化肥试验网的大量试验结果也表明,我国1986—1990年粮食总产中有35%左右是施用化肥的结果(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1986)。世界范围的经验证明,施肥,尤其是使用化肥,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最快、最有效、最重要的增产措施(金继运等,1995)。中国有限的耕地资源和过多的人口压力这一事实决定了中国农业持续发展的特殊性和艰巨性。一方面,中国必须在有限的耕地上不断增加投入,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同时又必须保护耕地资源,

植物营养及施肥实验教学大纲

《植物营养与施肥》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植物营养与施肥(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 课程编号:312581 课程性质:独立设课 课程属性:专业课 实验教材或指导书名称:植物营养与施肥实验指导(自编) 实验学时:81 学分:4.5 面向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D)、农学(A)、植保(B)、园艺(C) 实验室名称:农业资源与环境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实验独立设课。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主要的专业课程之一。该课程是由原来的“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和“土壤农化分析”三门课程的实验课优化组合而成,包括土壤分析、植物分析两大部分。并介绍作物施肥的基本原理与原则、测土施肥法、肥料效应函数法、作物营养诊断施肥法,以及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作物的施肥技术。 土壤分析容有:土壤和植物样品的制备;土壤水分和土壤颗粒的测定;土壤比重、容重的测定及孔隙度的计算;土壤剖面性状观察;土壤有机质测定;土壤全氮、全磷和全钾的测定;土壤速效氮、磷、钾的测定;土壤有效锌、铜的测定;土壤交换性钙、镁的测定;土壤肥力综合评价;土壤和植物营养与植物生长关系分析等。 植物分析容有:植物全氮、全磷、全钾的测定;植物全钙、镁的测定;植物锌、铜的测定等。 本课程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专业必修课程,重点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掌握现代仪器分析方法。 本课程同时作为农学、植保、园艺专业的基础课程,容包括植物营养的基本原理和理论、肥料的基本知识两大部分。实验教学主要学习植物营养学研究主要的方法、原理,影响农产品品质的硝酸盐测定方法,了解植物营养化学诊断方法。 二、课程实验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实验课学习,掌握土壤和植物中各种营养元素分析的原理、方法,掌握土壤、植物营养分析的实验操作技能;并能够应用土壤学知识和植物营养学知识对分析结果加以应用,对土壤肥力、植物营养状况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科学合理土壤改良和施肥方案。 三、考核方式:

《植物营养与施肥》

《植物营养与施肥》(8031)考试大纲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的目的和要求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 土是万物之母,土壤是地球上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的基础。肥是土壤之质,是土壤 最本质的特性和基本属性,是保证土嚷持续利用的物质基础。土壤和肥料都是重要的自 然资源和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是人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一切生灵赖以维持生命 活动的能量来源,更是农业生产链环中物质和能量循环的枢纽。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物质 组成、转化、移动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和植物生长关系的科学,肥料学是研究植物营 养原理、肥料的性质与合理使用,以及配方施肥的原理与方法的科学。土壤肥料学是农 学、园艺、茶学、植物保护、土地资源管理、林学、城镇经济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 课程的基本任务是:认识土壤的性质,掌握植物营养原理和肥料的性质,在合理开发和 利用土壤资源、充分发挥土壤潜在功能的基础上合理施肥,既保证各类怍物的优质、高 产,又保持与提高土壤肥力、防止土壤功能退化,维持环境的生态平衡。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要求掌握土壤的形成、组成、理化性质,及其对植物供应和协调养分条件与环境条 件的能力,熟练掌握我国中、南部主要土壤的性质,以及常用肥料的成分、性质、在土 壤中的转化特点与施用技术、植物营养原理、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化学肥料,以及有 机肥料和复合肥料的性质与合理使用、配方施肥的原理和方法,为合理开发、管理土壤 资源,恰当安排作物布局,因土种植、因土施肥,为学习者,从事自己的专业奠定土肥 方面的基础。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土壤肥料学”涉及到地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数学、农学、植物学、环境科 学和生态学等多门类学科。因此,土壤肥料学的前续课程主要有化学、物理学、植物学、 植物生理生化、气象学和地质学等,后续课程有栽培学、耕作学、生态学、花卉学、园 林树木学、土地管理学、土地资源学、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法学、育种学、昆虫学等。 土壤肥料学是高等农林院校种植类各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1–

植物营养报告

植物营养与施肥 实习报告 学院:农学院 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 姓名: 学号: 年级: 任课教师:何俊瑜 2013年 7月 14日

一.实习的目的及意义: 《植物营养与施肥》实习是本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该课程实习,我们掌握植物营养元素缺乏症状的特点及当地施肥状况和改善措施,了解植物营养诊断的方法和科学施肥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诊断和研究植物缺素症状的能力。通过亲自播种浇水,种植生菜并配置各种营养液等方式了解植物主要缺乏症状,结合书本与实践对植物进行诊断,提高了我们对植物缺失症的认识与了解,培养了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了我们对植物营养与施肥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熟悉常见作物的普遍缺素症,并分析其缺素原因以及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掌握作物营养失调的诊断流程和基本方法,增强感性认识,从中进一步了解、巩固与深化学过的理论和方法,并将其与实践更好的融会贯通。 二.实习安排: 1. 实习时间: 2013年7月6日和2013年7月11日 2.实习地点: 贵州大学南校区松林坡、新二教实验室 3.实习人员: 三.实习的主要内容: 1. 生菜的育苗: ①翻土 三个班分别选出几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选择学校松林坡作为生菜种植地,并将土翻好、起好垄,形成较标准的垄块。②播种 将事先准备好的生菜种子均匀撒在苗床上。我们使用的生菜品种是意大利全年耐抽苔生菜。其特征是高产、优质、抗高温、耐多雨、耐抽苔。适宜栽培的温度是10-28摄氏度。生菜是喜光植物,播完之后我们没有覆盖任何的其它东西。 ③中期管理 由于播种时的气温过高,土壤中水分含量极少,土中的生菜种子很难发芽,因此第三天就需要浇水。气温过高,生菜的生长就缓慢,因此需要每隔一两天浇一次水。 2. 营养液的配置: 母液配制的目的:减轻后面的麻烦,但是其浓度不能太大,否则母液会发生变化。 注:在母液配制中有的化学成分会和其它化学成分发生反应,所以钙盐需要单独配制,最后再加入。

2021自学考试《植物营养与施肥》高分模拟题

2021自学考试《植物营养与施肥》高分模拟题 【四】 【导语】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简称自学考试、自考,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创立,是对自学者进行的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 自学考试《植物营养与施肥》章节习题:第3章 第三章磷肥 含量分布:植物体内磷(P2O5)的含量一般为植株干重的0.2-1.1%,其中大部分以有机态磷形式存在,含量是生殖器官>营养器官,种子>叶片,叶>根系>茎杆,幼嫩部位>衰老部位。新芽、根尖等分生组织中,磷显著增高,表现出顶端优势。液泡是磷的储藏库,细胞质是磷的代谢库。 重要含磷化合物:核酸、蛋白质、磷脂、植素、一些生物活性物质(ATP,GTP、UTP、CTP、辅酶等。 植物的吸收:作物通过根系和叶部吸收无机磷和有机磷。 无机磷:主要吸收正磷酸盐,其次有偏磷酸盐,H2PO4-最易被作物吸收。 有机磷:己糖磷酸脂,蔗糖磷酸酯、核糖核酸。

营养功效:1.磷是植物体内重要化合物的组成元素;2.磷能加强光合作用和碳水合物的合成与运转;3.促进氮素代谢;4.磷能促进脂肪代谢;5.提高作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施用要领:1.相对集中施用;2.氮磷配合施用。 影响磷素吸收的土壤因素:pH、通气、温度、水分、菌根、土壤质地、土壤离子种类。 缺少:缺磷时,各种代谢过程受到抑制,植株生长迟缓、矮小、瘦弱、直立、根系不发达,成熟延迟、籽实细小、植株叶小、叶色暗绿或灰绿、缺乏光泽,主要是细胞发育不良致使叶绿素密度相对提高,同时,Fe的吸收间接地促进叶绿素合成,使叶色暗,严重缺磷时,在不少作物茎叶上明显地呈现紫红色的条纹或斑点(花青苷)甚至叶片枯死脱落,症状一般从基部老叶开始。逐渐向上部发展。 过多:磷素过剩,谷类无效分蘖,秕粒增加,叶肥厚而密,植株早衰。由于磷过多,而引起的病症,通常以缺Zn、Fe、Mg等的失绿症表现出来。 合理分配依据:1.根据植物特性;2.根据植物不同生育期;3.根据土壤酸碱性。

任务三植物营养与科学施肥

植物营养与科学施肥 一、选择题(每小题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 1.对必需营养元素的生理作用描述错误的是()。 A.只构成植物体的结构物质 B.在植物新代中起催化作用 C.参与植物体物质的转化与运输 D.构成植物体的结构物质、贮藏物质和生活物质 2.对钾的生理作用描述正确的是()。 A.叶绿素的组成成分,增强植物光合作用 B.植物体许多酶的组成成分 C.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主要成分 D.增强作物的抗旱性、抗高温、抗病性、抗倒伏、抗早衰等能力 3. 对磷的生理作用描述错误的是( )。 A.磷是核酸、核蛋白、磷脂、酶等的成分 B.在糖代、氮素代和脂肪代中有重要作用 C.磷能提高植物抗寒、抗旱等抗逆性 D.能促进叶绿素合成,促进光合作用 4. 下列植物营养临界期说法错误的是()。 A.小麦磷素营养临界期在三叶期 B.油菜磷素营养临界期在五叶期 C.水稻氮素营养临界期在三叶期和幼穗分化 D.棉花氮素营养临界期在现蕾初期 5.下列关于玉米氮素营养临界期的判断准确的是()。 A.幼穗分化期 B.分蘖期 C.分蘖期和幼穗分化期 D.拔节期和分蘖期 6.下列关于棉花的磷素营养临界期的判断正确的是( )。 A.二叶期 B.二叶期和三叶期 C.三叶期 D.三叶期和四叶期 7.玉米氮肥的营养最大效率期是( )。 A.喇叭口期至抽雄初期 B.喇叭口时期 C.大喇叭口期至抽雄期 D.抽雄期 8. (2015年高考题)小麦磷素营养临界期在( )。 A.灌浆期 B.扬花期 C.抽穗期 D.三叶期 9.植物在( )时期,对养分要求的绝对数量及相对吸收速率都是最高的。 A.苗期 B.营养最大效率期 C.营养临界期 D.生殖生长期

植物营养与施肥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指营养物质能产生最大效率的时期。 2、最小养分定律:植物产量的高低决定于最小的养分因子。 3、离子间的拮抗作用:是指在溶液中某一离子的存在能抑制另一离子吸收的现象 4、离子间的协助作用:某一离子的存在能促进另一离子的吸收的现象。 5、土壤供氮能力:指当季作物种植时土壤中已积累的氮和在作物生长期内土壤所矿化释放的氮量总和。 6、土壤缓效钾:被粘土矿物固定的非交换性的钾。 7、根际:是指作物根系对土壤理化、生物性质能产生显著影响的那部分特殊的“根区域”通常指根表周围1-4mm土壤。 8、闭蓄态磷:被铁铝胶膜包闭的磷酸盐。 9、作物营养临界期:指营养元素过多或过少甚至营养元素间不平衡,对植物生长发育产生明显不良影响的时间。 10、土壤养分强度因素:存在土壤溶液中有效养分的浓度,是根系可以直接吸收利用的养分。 11、根外营养:除了根系以外,植物地上部分(茎、叶片、幼果等器官)也可以吸收少量矿质元素,这个过程称为根外营养。 12、归还学说:只有用矿质肥料讲植物吸收的矿质养分归还给土壤,就能保住土壤的肥力。 13、生理酸性肥料:凡是施入土壤经作物吸收后,呈现酸性反应的肥料,叫生理酸性肥料。 14、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体与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及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能量的转化过程的科学。 15、施肥学:将肥料施于土壤或植物,以提高作物产量、品质,并保持和增进土壤肥力的农业措施。 16、肥料:直接或间接供给植物所需养分,改善土壤性质,以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作物品质的物质,都可以称作肥料。 17、报酬递减定律:从一定土地上所得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大而有所增加,但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加,报酬的增加却在逐渐减少。(亦即最初的劳动和投资所得到的报酬最高,以后递增的单位投资和劳力所得报酬是渐次递减的。) 18、矿质营养学说:腐殖质是在地球上有了植物才出现的,而不是在植物出现以前,因此植物的原始养分只能是矿物质。 19、植物必须营养元素:对所有植物完成生活周期是必不可少的,对植物起直接营养作用,且不能由其他元素代替,缺乏时会表现出特有的症状的化学元素。 20、混成复合肥:几种单质肥料机械混合而成的复合肥料。 21、厩肥:是指以家畜粪尿为主,混以各种垫圈材料积制而成的肥料。 22、绿肥:凡是用做肥料的植物绿色体均称为绿肥。 二、填空题 1、目前国内研制的二大类缓效氮肥是(合成有机氮肥)和(包膜氮肥)。 2、需硫元素较多的作物主要有(十字花科)科和(百合科)科。

植物营养与肥料复习题

《植物营养与肥料》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扩散:由于根系不断向根际吸收养分,因而造成根际养分低于土体养分浓度,从而形成分浓度差,在浓度差的推动下,养分就从土体向根际迁移。 2.养分质流:由于植物的蒸腾作用造成根际的水势低于土体的水势,在水势差的推动下,溶解在水中的养分就随水分的运动而迁移到根表。 3.养分的主动吸收:消耗能量使养分有选择的透过质膜进入到细胞内部的吸收。 4.养分的被动吸收:指不需要消耗植物代谢能的吸收方式,依电化学势梯度吸收,一般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方向。 5.离子颉抗作用:指一种离子的存在会抑制根系对另外一种离子的吸收。 6.养分共质体运输:共质体是由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胞间连丝连接起来的一个连续体系,养分通过此体系的运输称养分共质体运输。 7.根外营养:植物通过地上部器官吸收养分和进行代谢的过程。 8.氨化作用:指土壤中有机化合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形成氨(或铵离子)的过程。 9.硝酸还原作用:硝态氮被植物吸收后,不能直接与酮酸结合,必须经过还原过程,使硝态氮转变为氨态氮,才能与酮酸结合形成氨基酸、蛋白质。 10.反硝化作用:硝酸盐或亚硝酸盐在一定条件下被硝化细菌还原为气态氮的过程。 二、填空题 1.肥料是具有功能的物质。(提供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或兼有改变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 2.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是指对植物具有、和的元素。(不可缺少性;不能代替性;作用的直接性) 3.肥料三要素是指、和。(N;P;K) 4.植物营养临界期是指,一般是指。(养分缺乏、过多或不平衡对植物生长影响最大的时期;幼苗期) 5.确定施肥量的方法有定性的、和。(定性的丰缺指标法;目标产量法;肥料效应函数法) 6.追肥一般用肥料,其作用是。(速效化肥或腐熟有机肥;迅速满足植物对养分的需求)

土壤植物营养障碍与合理施肥技术

土壤植物营养障碍与合理施肥技术 第一部分植物营养诊断的方法与缺素原因第一节营养诊断的一般方法 对作物营养进行诊断可采用:形态诊断、化学诊断、施肥诊断、酶学诊断。一、形 态诊断作物缺乏某种元素时,一般都在形态上表现特有的症状,即所谓的缺素症, 如失绿、现斑、畸形等。由于元素不同、生理功能不同,症状出现的部位和形态常有 它的特点和规律(详见表1-3)。 ——容易移动的元素如氮、磷、钾及镁等,当植物体内呈现不足时,就会从老组织移 向新生组织,因此缺乏症最初总是在老组织上先出现; ——不易移动的元素如铁、硼、钙、钼等其缺乏症则常常从新生组织开始表现;——铁、镁、锰、锌等直接或间接与叶绿素形成或光合作用有关,缺乏时一般都会出现 失绿现象; ——磷、硼等和糖类的转运有关,缺乏时糖类容易在叶片中滞留,从而有利于花青素 的形成,常使植物茎叶带有紫红色泽; ——硼和开花结实有关,缺乏时花粉发育、花粉管伸长受阻、不能正常受精,就会出现"花而不实"; ——钙、硼与细胞膜形成有关,缺乏使细胞分裂过程受阻碍,新生组织、生长点萎缩、死亡; ——锌与生长素形成有关,缺乏时易出现畸形小叶-小叶病等等。 这种外在表现和内在原因的联系是形态诊断的依据。形态诊断不需要专门的仪器设备,主要凭目视判断,所以经验在其中起重要作用。正因为如此,当作物缺乏某种元素而 不表现该元素的典型症状或者与另一种元素有着共同的特征时就容易误诊。因此形态 诊断的同时还需要配合其他的检验方法。仅管如此,这一方法在实践中仍有其重要意义,尤其是对某些具有特异性症状的缺乏症。 有的营养元素的缺乏症状很相似,容易混淆。例如缺锌、缺锰、缺铁和缺镁的主要症 状都是叶脉间失绿,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可以根据各元素的缺乏症状的特 点来辨识。辨别微量元素缺乏症状有三个着眼点,就是叶片大小、失绿的部位、反差 强弱,分析如下:——叶片大小和形状:缺锌的叶片小而窄,在枝条的顶端向上直 立呈簇生状。缺乏其他微量元素时,叶片大小正常,没有小叶出现。 ——失绿的部位:缺锌、缺锰和缺镁的叶片,只有叶脉间失绿,叶脉本身和叶脉附近 部位仍然保持绿色。而缺铁叶片,只有叶脉本身保持绿色,叶脉间和叶脉附近全部失

《植物营养与施肥》

《植物营养与施肥》(8031)考试大纲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的目的和要求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 土是万物之母,土壤是地球上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的基础。肥是土壤之质,是土壤最本质的特性和基本属性,是保证土嚷持续利用的物质基础。土壤和肥料都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是人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一切生灵赖以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更是农业生产链环中物质和能量循环的枢纽。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物质组成、转化、移动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和植物生长关系的科学,肥料学是研究植物营养原理、肥料的性质与合理使用,以及配方施肥的原理与方法的科学。土壤肥料学是农学、园艺、茶学、植物保护、土地资源管理、林学、城镇经济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认识土壤的性质,掌握植物营养原理和肥料的性质,在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壤资源、充分发挥土壤潜在功能的基础上合理施肥,既保证各类怍物的优质、高产,又保持与提高土壤肥力、防止土壤功能退化,维持环境的生态平衡。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要求掌握土壤的形成、组成、理化性质,及其对植物供应和协调养分条件与环境条件的能力,熟练掌握我国中、南部主要土壤的性质,以及常用肥料的成分、性质、在土壤中的转化特点与施用技术、植物营养原理、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化学肥料,以及有机肥料和复合肥料的性质与合理使用、配方施肥的原理和方法,为合理开发、管理土壤资源,恰当安排作物布局,因土种植、因土施肥,为学习者,从事自己的专业奠定土肥方面的基础。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土壤肥料学”涉及到地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数学、农学、植物学、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等多门类学科。因此,土壤肥料学的前续课程主要有化学、物理学、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气象学和地质学等,后续课程有栽培学、耕作学、生态学、花卉学、园林树木学、土地管理学、土地资源学、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法学、育种学、昆虫学等。土壤肥料学是高等农林院校种植类各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植物生产与环境》第3单元 任务三 植物营养与科学用肥(2) 复习学案

乌审旗职业中学导学案班级:姓名: 《植物生产与环境》 第3单元任务三植物营养与科学用肥(2)复习学案【学习人】【班级】81班【学习日期】 11.22 【课时】第63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植物营养的两个关键期; 2.理解施肥原理及基本方法; 一、温故互查:(5分钟) (一)名词解释 1.植物营养 (二)简答题 1.主要营养元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2.氮元素的生理作用? 二、知识梳理(20分钟) (一)植物营养 1.植物营养 (4)植物营养供给的两个关键期 ①营养供给特点:、 ②两个关键期 植物营养临界期:(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例) (5)施肥的基本原理 ①科学施肥(概念): ②施肥遵循的基本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