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效稳定性次氯酸钠溶液

长效稳定性次氯酸钠溶液

技术与市场

第19卷第7期2012年

院校成果

次氯酸钠是一种强氧化剂,如果作为消毒剂使用,几乎可以消杀各种病菌。次氯酸钠还是漂白剂、消毒剂及防臭剂,主要用于纸浆、织物等的漂白;上下水的处理,医院、饮食业、旅馆及家庭等的消毒、杀菌;也用作化工、医药的原料以及有机合成、染料中间体等。次氯酸钠用途广泛、且产品规格多样。然而,因性能不稳定,易分解而给生产、贮存及使用造成了许多困难。为此,如何提高次氯酸钠的稳定性,成为该产品生产厂家必须重视和应加以解决的问题。

目前,已有较多的利用添加剂提高次氯酸钠溶液稳定性的研究报道。有学者在参阅国内外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氯含量在300g/L左右时比较方便地添加稳定剂的办法,其具体方法是:

1)加入硅酸钠、硅酸钾、硅酸铵等,其添加量为0.05%~1.5%(wt)。此外,加入碳酸钠、碳酸氢钠、磷酸钠、六偏多磷酸钠、三磷酸钠、二磷酸钠、钥酸铵、硼酸、蔗糖、聚苯烯酸钠等都有一定效果。

2)加入两性氧化物的盐类,如铝酸钠或锌酸钠,或加入多元酸的盐类。如邻苯二甲酸钠等对次氯酸钠溶液的稳定性均起一定作用。

3)加入正磷酸盐、焦磷酸盐,也可加入赘合剂氨基膦酸。如亚甲基三膦酸,再加硫酸锌进行稳定。

4)加入纤维素、明胶、酪蛋白或其混合物,碱金属庚酸盐、庚酸酯与硼酸或偏硼酸的混合物,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亚氨二硫酸盐,环己六醇或肌醇六膦酸等有机物也有一定效果。

5)加入乙酸胺、双氰胺、尿素和异氰脲等含氨基的化合物,可使溶液具有良好的贮存稳定性和较低的腐蚀性。

6)将次氯酸钠与硅酸钠溶液用固态硅酸钠吸收,制成固态的次氯酸钠漂白液。

不过,上述方法对次氯酸钠的稳定性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一般情况下,30天有效氯分解率可达到20%。

现有技术中生产的氯酸钠制品,其存放和使用条件多是在高pH值(pH>12)的环境下,这样造成次氯酸钠溶液在使用时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也是目前在提高次氯酸钠溶液稳定性的研究中需要考虑和亟待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有效解决了次氯酸钠的稳定性问题:本发明方法可使生产的氯酸钠制品在pH≤10时,其有效保存期(通常用t0.9表示)最高可超过2年。

市场分析

1)性能可靠。该产品属于氧化性——

—“毁灭性”消毒杀菌材料,性能可靠。

2)技术为国际领先。

3)用途广,空间大。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可有效地克服现有技术中生产的氯酸钠制品只有在高pH值(pH>12)的环境下才适合存放和使用的局限性,使次氯酸钠溶液的适用范围充分拓展,尤其是在医药领域,其应用价值更大。

由于本发明的方法可使次氯酸钠溶液的pH值降至pH≤10,也使得次氯酸钠制品碱性降低,副作用变小,使氯酸钠溶液更适用于工业生产、医药化工的需求。由于该产品外观洁净、透明、干净,而同类产品(如84-消毒液)则大多呈肥皂水状,且味重。该产品为广大群众接受,可使氯酸钠溶液真正进入医院、饮食业、旅馆及家庭等领域,用于消毒、杀菌。

4)该产品价格低廉。该产品甚至比目前市场价格最低廉的84-消毒液的成本还要低10%左右。

5)投资风险小。在社会更加重视环境消毒的今天,该项目几乎无风险。

单位:山东大学科技开发部

地址:山东济南山大南路27号

邮编:250100

电话:(0531)83695868362065

长效稳定性次氯酸钠溶液

285

次氯酸钠的消毒原理和应用在各种用途中的稀释比例

次氯酸钠的消毒原理和应用在各种用途中的稀释比例 1、次氯酸钠的理化性质如何?次氯酸钠溶液为什么是消毒液?(即为什么有消毒灭菌的特性)? 次氯酸钠分子式:NaC10,分子量:74.44 含量:工业制备的次氯酸钠含有效氯10-12%,次氯酸钠发生器电解食盐产生的次氯酸钠有效氯为0.12-1.5%左右。一般由电解冷的稀食盐溶液或由漂白粉与纯碱作用后小滤去碳酸钙而制得。 (1)理化性质 纯品的次氯酸钠为白色或灰绿色结晶,工业为淡黄色或乳状剂,有较强的漂白作用,对金属器械有腐蚀作用。 (2)次氯酸钠的杀菌作用 次氯酸钠属于高效的含氯消毒剂。含氯消毒剂的杀菌作用包括次氯酸的作用、新生氧作用和氯化作用。次氯酸的氧化作用是含氯消毒剂的最主要的杀菌机理。含氯消毒剂在水中形成次氯酸,作用于菌体蛋白质。次氯酸不仅可与细胞壁发生作用,且因分子小,不带电荷,故侵入细胞内与蛋白质发生氧化作用或破坏其磷酸脱氢酶,使糖代谢失调而致细胞死亡。 R-NH-R+HC10-RNC+H2O(细菌蛋白质) 次氯酸钠的浓度越高,杀菌作用越强。 而次氯酸钠在水中能解离为次氯酸 NAC10+H2O-NAOH+HC10 所以说次氯酸钠溶液是一种高效的消毒液。

(3)影响次氯酸钠杀菌作用的因素 ①、PH:PH值对次氯酸钠杀菌作用影响最大。PH值愈高,次氯酸钠的杀菌作用愈弱,PH值降低,其杀菌作用增强。 ②、浓度:在PH、温度、有机物等不变的情况下,有效氯浓度增加,杀菌作用增强。 ③、温度:在一定范围内,温度的升高能增强杀菌作用,此现象在浓度较低时较明显。 ④、有机物:有机物能消耗有效氯,降低其杀菌效能。 ⑤、水的硬度:水中的CA+、MG+等离子对次氯酸盐溶液的杀菌作用没有任何影响。 ⑥、氨和氨基化合物:在含有氨和氨基化合物的水中,游离氯的杀菌作用大大降低。 ⑦、碘或嗅:在氯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碘或臭可明显增强其杀菌作用。 ⑧、硫化物:硫代硫酸盐和亚铁盐类可降低氯消毒剂的杀菌作用。 2、次氯酸钠使用范围及用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含氯消毒液推荐用量

次氯酸钠的正确使用方法

次氯酸钠消毒液的正确应用 次氯酸钠的制备和杀菌原理[1] 次氯酸钠(NaClO)是用发生器的钛阳极电解食盐水而得,反应如下:NaCl+H2O→NaClO + H2↑ 次氯酸钠在水中水解形成次氯酸和氢氧化钠,反应如下: NaClO+ H2O→HClO + NaOH 次氯酸钠消毒液用于消毒的有效成份是HClO,HClO在水中离解,反应如:HClO ?H++ClO- HClO由于受水中某些杂质或光线的影响,会产生解,反应如下:2HClO ?2HCl+ O2↑ 次氯酸钠(NaClO)消毒液俗称84消毒液[2] 1.84消毒液有一定的刺激性与腐蚀性,必须稀释以后才能使用。一般稀释浓度为千分之二到千分之五,即1000毫升水里面放2到5毫升84消毒液。浸泡时间为10到30分钟。 2.84消毒液的漂白作用与腐蚀性较强,最好不要用于衣物的消毒,必须使用时浓度要低,浸泡的时间不要太长。 3.84消毒液是一种含氯消毒剂,而氯是一种挥发性的气体,因此盛消毒液的容器必须加盖盖好,否则达不到消毒的效果。 4.不要把84消毒液与其他洗涤剂或消毒液混合使用,因为这样会加大空气中氯气的浓度而引起氯气中毒。 使用方法: 原液:清水为1:100,有效氯含量为500mg\l; 原液:清水为1:50,有效氯含量为1000mg\l; 原液:清水为1:20,有效氯含量为2500mg\l ①浸泡法。将待消毒的物品放入装有含氯消毒剂溶液的容器中,加盖。对细菌繁殖体污染的物品的消毒,用含有效氯500mg/L 的消毒液浸泡10min 以上;对经血传播病原体、分枝杆菌和细菌芽孢污染物品的消毒,用含有效氯2000 mg/L~5000mg/L 消毒液浸泡30min 以上。

系统稳定性意义以及稳定性的几种定义.

系统稳定性意义以及稳定性的几种定义 一、引言: 研究系统的稳定性之前,我们首先要对系统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 在数字信号处理的理论中,人们把能加工、变换数字信号的实体称作系统。由于处理数字信号的系统是在指定的时刻或时序对信号进行加工运算,所以这种系统被看作是离散时间的,也可以用基于时间的语言、表格、公式、波形等四种方法来描述。从抽象的意义来说,系统和信号都可以看作是序列。但是,系统是加工信号的机构,这点与信号是不同的。人们研究系统还要设计系统,利用系统加工信号、服务人类,系统还需要其它方法进一步描述。描述系统的方法还有符号、单位脉冲响应、差分方程和图形。 电路系统的稳定性是电路系统的一个重要问题,稳定是控制系统提出的基本要求,也保证电路工作的基本条件;不稳定系统不具备调节能力,也不能正常工作,稳定性是系统自身性之一,系统是否稳定与激励信号的情况无关。对于线性系统来说可以用几点分布来判断,也可以用劳斯稳定性判据分析。对于非线性系统的分析则比较复杂,劳斯稳定性判据和奈奎斯特稳定性判据受到一定的局限性。 二、稳定性定义: 1、是指系统受到扰动作用偏离平衡状态后,当扰动消失,系统经过自身调节能否以一定的准确度恢复到原平衡状态的性能。若当扰动消失后,系统能逐渐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则称系统是稳定的,否则称系统为不稳定。 稳定性又分为绝对稳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绝对稳定性。如果控制系统没有受到任何扰动,同时也没有输入信号的作用,系统的输出量保持在某一状态上,则控制系统处于平衡状态。 (1)如果线性系统在初始条件的作用下,其输出量最终返回它的平衡状态,那么这种系统是稳定的。 (2)如果线性系统的输出量呈现持续不断的等幅振荡过程,则称其为临界稳定。(临界稳定状态按李雅普洛夫的定义属于稳定的状态,但由于系统参数变化等原因,实际上等幅振荡不能维持,系统总会由于某些因素导致不稳定。因此从工程应用的角度来看,临界稳定属于不稳定系统,或称工程意义上的不稳定。) (3)如果系统在初始条件作用下,其输出量无限制地偏离其平衡状态,这称系统是不稳定的。 实际上,物理系统的输出量只能增大到一定范围,此后或者受到机械制动装置的限制,或者系统遭到破坏,也可以当输出量超过一定数值后,系统变成非线性的,从而使线性微分方程不再适用。因此,绝对稳定性是系统能够正常工作的前提。

次氯酸钠溶液稳定性

次氯酸钠溶液稳定性研究 摘要:综述了国内提高次氯酸钠稳定性的研究成果。次氯酸钠的不稳定性是由于次氯酸根离子价层电子对空间构型的高度不对称性和次氯酸根离子中阳离子Cl+的高离子势所决定的。介绍了次氯酸钠分解反应的热力学性质和动力学性质;讨论了温度、溶液的pH、重金属离子、稳定剂对次氯酸钠水溶液稳定性的影响。指出降低次氯酸钠溶液的浓度,低温和避光储存,控制次氯酸钠溶液的酸度及添加稳定剂是提高次氯酸钠水溶液稳定性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次氯酸钠溶液、性质、稳定性、稳定剂 前言: 次氯酸钠溶液的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在常温下可发挥高效的漂白、杀菌和氧化作用,是国内外使用最普遍、应用最广泛的含/氯0漂白、消毒剂、防腐剂和水的净化剂,特别是在生产规模较小的卫生纸厂、纱布和织带等生产厂家直接用于漂白工序的就是成品次氯酸钠溶液.然而,次氯酸钠溶液的稳定性较差,极易分解[1-3].由于次氯酸钠溶液的不稳定性,在贮运过程中会渐渐失去有效氯,产品的漂白、杀毒作用也随之降低,因此成为这类产品在运输、贮存和使用中存在的一大问题。目前,国内外对次氯酸钠稳定性方面的研究尚未成熟,表现在:(1)还没有一个成熟的、工业化的次氯酸钠溶液稳定的技术成果。(2)还没有一种价格低廉、应用方便、无毒副作用、应用效果显著的工业化的保持次氯酸钠水溶液稳定剂。 一.次氯酸钠的物理性质 次氯酸钠水溶液俗称漂白水,英文名Sodium hypochlorite aqueous solution,分子式NaClO,分子量74.442。次氯酸钠具有刺激气味。固态次氯酸钠为白色粉末,有多种含结晶水化合物,分别是NaClO?H2O、NaClO?2.5H2O、NaClO?5H2O、NaClO?6H2O 和NaCl?7H2O,NaClO?H2O,熔点为75~80℃,NaClO?2.5H2O 熔点58℃,NaClO?5H2O 熔点27℃,NaClO?6H2O 和NaClO?7H2O 熔点18~21℃。它们在空气中极不稳定,受热后迅速自行分解,在碱性状态时较稳定。次氯酸钠25℃时溶解度为45%(溶液百分比)。易溶于水成烧碱和次氯酸,次氯酸再分解生成氯化氢和新生氧,新生氧的氧化能力很强,次氯酸钠是强氧化剂。一般工业品是无色或淡黄色液体,含有效氯为100~140g/L。其稳定性受光照、浓度、温度、金属阳离子杂质、空气中二氧化碳和pH 值等的影响。次氯酸钠溶液对不同金属均有程度不等的腐蚀作用,其腐蚀程度变化与溶液中

精修版生物:第29讲-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稳定性试题(含答案)

历史备考精品资料【精校版】 第29讲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稳定性 时间:20分钟分值:40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24分) 1.(2015河南中原名校一模,31)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的流动 B.能完成该循环的生物一定含有叶绿体和线粒体 C.AB所示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D.进行A过程的生物是自养型生物 2.(2015山东师大附中一摸,34)下列事例中,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的是( ) A.由于滥砍乱伐,长江流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引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 B.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 C.乡村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塘边洗东西,可每天早晨池水依然清澈如故 D.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闯入某种大型肉食动物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直到恢复原来的状态 3.(2015河北邯郸摸底,47)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中所接收的全部太阳能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C.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的、不循环的 D.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传递效率是10%~20% 4.(2014吉林普通高中摸底,20)在由草、兔、狐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兔经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其去向不包括( ) A.通过兔子细胞呼吸释放 B.通过兔子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 C.通过狐狸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 D.流入狐体内 5.(2014湖南师大附中二次月考,1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C.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弱,恢复力稳定性强 D.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次氯酸钠

次氯酸钠(Sodium Hypochlorite) 概述次氯酸钠的分子式为NaClO,分子量等于74.454。次氯酸钠是白色粉末,易溶解于水。商品次氯酸钠是无色或带淡黄色的液体,俗称漂白水。因浓度高,不能直接使用,在应用前必须用清水冲淡到需要的成分。次氯酸钠是目前重要的漂棉剂。 次氯酸钠的性状 规格次氯酸钠含有效氯100~140克∕升的液体。 贮运需放在阴凉、通风处,务使不受强烈日光曝晒。搬运时小心轻放,不得与性质相抵触的物品混放在一起。严防震动、撞击、容器渗漏。因其稳定性差,不宜久贮。 次氯酸钠的制备 次氯酸钠的制备方法有三种: 1.电解食盐溶液:电解食盐溶液在正常反应下,阴极放出氢气,生成次氯酸钠于溶液中。可以下式表示: (1)NaCl→Na++Cl- (2)2Na++2H2O→2NaOH+H2 (3)2NaOH+Cl2→NaClO+NaCl+H2O 2.加碳酸钠于漂白粉液中:漂白粉液与碳酸钠液相混和,成次氯酸钠与碳酸钙,如下式所示: CaOCl2+Na2CO3→NaClO+NaCl+CaCO3↓ 静置之,碳酸钙沈降器底,可得次氯酸钠的清液。 3.通氯于烧碱液中:通氯于氢氧化钠液中,则得次氯酸钠,反应式如下: 2NaOH+Cl2→NaClO+NaCl+H2O 注次氯酸钠的应用大致与漂白粉相同。就棉的漂白来说,次氯酸钠与漂白粉对比,有下列优点: 1.次氯酸钠无害粉末,对工作人员的健康是安全的。 2.次氯酸钠易溶于水,配制漂液便利,工作场地也比较清洁。 3.漂白粉内有较多杂质,所以有效氯不能充分利用;次氯酸钠漂液很清洁,没有什么渣质。 4.漂白粉溶液是钙盐,次氯酸钠漂液是钠盐,钙盐在溶液中的溶解度小,对布匹的渗透能力不如次氯酸钠漂液那样好,所以漂白效果也不如次氯酸钠那样好。 5.用漂白粉溶液漂白棉布后,在空气中透风时,布匹上生成了碳酸钙,附着在布上后水洗不易去除,易使布匹形成粗硬手感和在印染时发生不匀疵病,而次氯酸钠漂液没有这种缺点。这是因为次氯酸钠漂棉时所形成的盐类不是钙盐,而是钠盐,钠盐很易溶解于水,极易洗去。 6.次氯酸钠漂棉后,布匹上的漂液在透风时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成纯碱和次氯酸。反应式如下: 2NaClO+CO2+H2O→Na2CO3+2HCIO 纯碱极易溶解于水。因此,酸洗工作对次氯酸钠漂棉并不十分重要,漂白后只要加以充分水洗,就能得到柔软的漂物。但因漂布在加工过程中常易造成水渍黄斑,例如因屋顶或管件上滴下水滴而造成污迹,在布匹烘燥以前这种污迹不易发现,同时为了彻底分解次氯酸钠并中和布上碱质,一般仍在漂后用淡酸进行酸洗,以保证织物的洁白。 7.次氯酸钠不含钙质,不会引起钙斑,不会与肥皂作用。

次氯酸钠性质.-共13页

次氯酸钠 目录[隐藏]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 ?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 ?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 ?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 ?第十六部分:特性 ?第十七部分:制作 [编辑本段]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次氯酸钠 化学品英文名称:sodium hypochlorite 中文名称2:漂白水;漂水 英文名称2:hypochlorous acid sodium sait bleach 技术说明书编码:919 CAS No.:7681-52-9 分子式:NaClO 分子量:74.44 [编辑本段]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CAS No. 次氯酸钠溶液7681-52-9 [编辑本段]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腐蚀品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经常用手接触本品的工人,手掌大量出汗,指甲变薄,毛发脱落。本品有致敏作用。本品放出的游离氯有可能引起中毒。 环境危害: 燃爆危险:本品不燃,具腐蚀性,可致人体灼伤,具致敏性。 [编辑本段]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编辑本段]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次氯酸钠消毒液的配置方法

次氯酸钠消毒液的配置方法 消毒剂有消毒剂浓度的换算和使用液的配制方法 消毒剂有效成份含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1.V=( C'×V')/C; 2.X=V'-V; 式中:C 为使用说明书中标识的消毒剂原液的有效成份含量(浓度)。V 为所需消毒剂原液的体积。 C'为欲配制消毒剂溶液的有效成份含量(浓度)。 V'为欲配制消毒剂溶液的体积。 X 为所需自来水的体积。 为便于大家尽快掌握消毒剂浓度的换算和使用液的配制,特举例如下: 例1, 某含氯消毒剂的有效氯含量为50000mg/L,需要配制有效氯含量为1000mg/L的消毒剂溶液10升(10000ml),应取消毒剂原液多少毫升?加水多少升? V=( C'×V')/C; =(1000mg/L×10000ml)/50000mg/L =200ml X=10000-200=9800ml=9.8升 故应取消毒剂原液200ml,加水9.8升,即可配制有效氯含量为1000 mg/L的消毒剂溶液10升。 例2,某含氯消毒剂的有效氯含量为0.5%,需要配制有效氯含量为1000mg/L的消毒剂溶液10升(10000ml),应取消毒剂原液多少毫升?

加水多少升? 有效氯含量为0.5%相当于100ml消毒剂中含有0.5g(500mg)有效氯,每升(1000ml)中含有5000mg有效氯,即有效氯含量为5000mg/L。V = ( C'×V')/C; =(1000mg/L×10000ml)/5000mg/L = 2000ml X =10000-2000 = 8000 ml =8升 故应取有效氯含量为0.5%消毒剂原液2000ml,加水8升,即可配制有效氯含量为1000mg/L的消毒剂溶液10升。 例3,某含氯消毒剂的有效氯含量为0.5%,需要配制有效氯含量为200PPm的消毒剂溶液10升(10000ml),应取消毒剂原液多少毫升?加水多少升? 1PPm相当于1000000ml消毒剂中含有1g(1000mg)有效氯,每升(1000ml)中含有1mg有效氯,即有效氯含量为1mg/L。 V = ( C'×V')/C; =(200mg/L×10000ml)/5000mg/L = 400ml X =10000-400 =9600 ml =9.6升 故应取有效氯含量为0.5%消毒剂原液400ml,加水9.6升,即可配制有效氯含量为200PPm的消毒剂溶液10升。 次氯酸钠消毒液的使用注意事项 次氯酸钠消毒液浓度和配制方法: 1、具体浓度标准:(用的次氯酸钠原液的浓度每批也不一样,大约范围9~11%)

次氯酸钠性质

次氯酸钠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次氯酸钠 化学品英文名称:sodium hypochlorite 中文名称2:漂白水;漂水 英文名称2:hypochlorous acid sodium sait bleach 技术说明书编码:919 CAS No.:7681-52-9 分子式:NaClO 分子量:74.44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CAS No. 次氯酸钠溶液7681-52-9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腐蚀品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经常用手接触本品的工人,手掌大量出汗,指甲变薄,毛发脱落。本品有致敏作用。本品放出的游离氯有可能引起中毒。 环境危害: 燃爆危险:本品不燃,具腐蚀性,可致人体灼伤,具致敏性。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烟气。具有腐蚀性。 有害燃烧产物:氯化物。 灭火方法:采用雾状水、二氧化碳、砂土灭火。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小量泄漏:用砂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直接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腐工作服,戴橡胶手套。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酸类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应与酸类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职业接触限值 中国MAC(mg/m3):未制定标准 前苏联MAC(mg/m3):未制定标准 TLVTN:未制定标准 TLVWN:未制定标准 监测方法: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高浓度环境中,应该佩戴直接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腐工作服。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主要成分:含量: 工业级(以有效氯计)一级13%; 二级10%。 外观与性状:微黄色溶液,有似氯气的气味。

次氯酸钠溶液生产工艺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由工业用氢氧化钠与氯气合成而制次氯酸钠的生产工艺规程。 本标准适用于次氯酸钠的生产工艺。 2 产品说明 2.1产品名称及学名 产品名称:次氯酸钠溶液。 学名:次氯酸钠 2.2物理性质 分子式:NaClO 分子量:74.448 外观为浅黄绿色的透明液体。 浓度及相对密度见表1 生成热: 118.52kJ/mol 2.3化学性质 2.3.1次氯酸钠在常温下不稳定,在保存中易分解,具有强氧化性。从而产生副反应生成氯酸钠。 2NaClO+2H 2 0=2NaOH+2HClO 2HClO+NaClO=NaCl0 3 +2HCl 2HCl+2NaOH=2NaCl+2H 2 3NaCIO=NaClO 3 +2NaCI 上述反应在40℃以上剧烈进行并且PH值显著下降,为防止这副反应, PH值必须在11以上。 2.3.2过氯化反应 NaClO+CL 2 +H20=NaCl十2HClO NaClO+2HClO=NaCl0 3 +2HCl NaClO+2HCl=NaCl+H 20+CL 2 3NaClO=NaClO 3 +2NaCl 次氯酸钠生产中,氯化反应超过终点会引起连锁反应,使次氯酸钠全部分解。

2.3.3光化学分解 2NaClO=2NaCl+02↑ NaClO+02=NaClO 3 2NaClO+O 2=2NaCl+202↑ 日光照射后,将分解90%的有效氯,为了防止这种现象,添加明胶酪脘、糖类等保护胶体是有效的。 2.3.4加热分解 2NaClO=2NaCl+202↑ NaClO+O 2=NaCl03 随温度上升,分解率上升。 2.3.5酸分解 NaClO+HCl=NaCl+HClO 2HClO=2HCl+O 2↑ HClO+HCl+H 20+C12↑ PH 值小于7时,分解反应迅速进行,并产生氯气。 2.3.6由重金属(M)催化剂引起的反应 2MO+NaClO=M 203+NaCl M 203+NaClO=2MO+02↑+NaCl 2.3.7由PH 值降低而引起有效氯的降低 2NaClO=2NaCl+O 2↑ 3NaClO=NaCl03十2NaCl 2HCIO=O 2↑+2HCl 2.4产品标准 产品标准符合HG 门2498-93标准,具体数据见表2 2.5产品的主要用途 2.5. 1用于纺织、造纸工业的漂白作用。

次氯酸钠消毒浓度

商检推荐标准为:手的消毒为50-100ppm ;过脚池为200-250PPM ,工器具为150- 200PPM。关键是自己要验证一下消毒的效果 手池:50ppm 脚池:200ppm 工具器:100-150ppm 地面\墙壁等:150-200ppm HACCP通用教程上93页第五部分:化学药品配置、贮存和使用记录 食品加工企业使用的化学药品有消毒剂、灭虫药物、食品添加剂、化验室使用化学药品以及润滑油等。 消毒剂有:1、氯与氯制剂,常用的有漂白料、次氯酸钠、二氧化氯、常用的浓度(余氯),洗手液50ppm,消毒工器具100ppm,消毒鞋靴200-300ppm。 91页表面样品的检测记录指出,经过清洁消毒的设备和工器具食品接触面细菌总数低于100个/CM2为宜,对卫生要求严格的工序,应低于10个/cm2,沙门氏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不得检出。 这种产品操作特别简单,只要用食盐、水、通电20分钟,即可制成无毒无害的高效消毒液(次氯酸钠消毒液或者臭氧消毒液。次氯酸钠消毒液发生器产生的消毒液品质纯净、无毒、无害、无残留物污染,对人畜无害。特别适用于饭店、宾馆、学校、医疗卫生系统、公共食堂、办公室、中小型食品加工厂、养殖场、种植业等场所使用。 消毒物品比例有效氯含量(约)消毒方法与时间备注 餐具、茶具、厨具消毒 1:3600mg/L 浸泡5分钟再用清水冲洗,用原液直接喷洒更好 鱼肉类、水果蔬菜表面消毒 1:5040mg/L 浸泡3~5分钟再用清水冲洗 饮用水(井水、河水)消毒 1:5004mg/L 消毒30分钟可饮用 座便器消毒(家用) 1:10200mg/L 擦拭或浸泡,作用5~10分钟再用清水冲洗 病人唾液、呕吐物、排泄物 1:5400mg/L 浸泡,作用2小时再用清水冲洗 牛奶瓶、罐及幼儿玩具消毒) 1:16 120mg/L 浸泡3~10分钟再用清水冲洗 墙壁、家具、地面消毒 1:10200mg/L 擦拭、喷洒,作用10分钟也可以用原液直接喷洒,再用清水擦洗 病人衣物、用品消毒 1:16120mg/L 浸泡5~10分钟对深色衣服有漂白。再用清水冲洗 人体保健 1:16120mg/L 浸泡手脚3~5分钟,或擦拭身体可预防手痒、脚气病、身痒、伤口消毒及妇幼保健卫生 禽舍的消毒、除臭 1:21200mg/L 喷洒,作用5~10分钟再用清水擦洗 公用物品及环境清洁、消毒 1:10 200mg/L 擦拭办公桌椅、电话、沙发等,作用5~10分钟再用清水冲洗。亦可用原液喷洒环境。 在抗洪防病消毒时,常采用次氯酸钠溶液进行消毒,其杀菌作用与漂白粉基本相同。由于次氯酸钠在水中同样产生次氯酸,再在水中极易产生氧原子和氯原子,病原体蛋白受到氧化和部分氯化作用而死亡。其消毒灭菌效果决定于溶液中的有效氯含量。由于生产次

次氯酸钠水溶液体系稳定性研究解析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第19卷第3期, 2007年9月Jo ur na l of Zhejiang U niv ersity of Science and T echnolog y Vo l. 19No. 3, Sep. 2007 次氯酸钠水溶液体系稳定性研究 杨志祥, 王军明, 牛俊峰, 毛建卫, 曾翎 1 2 1 1 1 (1. 浙江科技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杭州210023; 2. 浙江大学化工厂, 杭州310027 摘要:通过初选, 确定以N a 3PO 4、N a 2H PO 4、N aH 2PO 4为工业次氯酸钠水溶液稳定剂组成, 通过正交试验的方法确定了高效复合无机钠盐稳定剂配方, Na 3PO 4、N a 2H PO 4、NaH 2PO 4比例为0. 3%B 0. 1%B 0. 1%。该配方用于工业次氯酸钠水溶液稳定, 夏季常温30d 分解率由不添加稳定剂的38. 3%下降到12. 7%。关键词:次氯酸钠水溶液; 稳定剂; 正交试验 中图分类号:T Q131. 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798(2007 03-0202-03 Study on Stabilization of Sodium Hypochlorite Aqueous Solution YANG Zh-i xiang , WANG Jun -m ing , N IU Jun -feng , MAO Jian -wei , ZENG Ling

(1. Schoo l of Bio log ical and Chemical Eng ineering , Zhejiang U niver sity o f Science and T echno lo gy , H ang zhou 310023, China; 2. Chemical P lant of Zhejiang U niver sity , H ang zho u 310027, China 1 2 1 1 1 Abstract:T hr oug h the o peratio n o f primary process, the industrial so dium hypochlo rite aque -o us solution stabilizer is confirm ed to be composed o f Na 3PO 4, Na 2H PO 4, N aH 2PO 4. By m eans of the o rtho gonal ex periment, the high efficient for mulation of the inor ganic so dium composite stab-i lizer is also co nfirmed, which is N a 3PO 4B Na 2H PO 4B NaH 2PO 4, w ith the respective proportion of 0. 3%B 0. 1%B 0. 1%.T his formulation of stabilizer w ill be added into the industrial so dium hy -pochlorite aqueous so lution, w hich w ill make the decom posed r ate descend from 38. 3%to 12. 7%under the norm al temperatur e in summ er tim e. Key words:sodium hy pochlorite aqueous so lution; stabilization; or thog onal exper im ent 次氯酸钠NaClO , 英文名sodium hypo -chlorite, 是一种强氧化剂、漂白剂、消毒剂及防臭剂, 主要用于纸浆、织物等的漂白, 上下水的处理, 医院、饮食业、旅馆及家庭的消毒和杀菌, 也用作化工、医药的原料及有机合成或染料中间体等。 目前, 市售工业次氯酸钠常为有效氯\10%的水溶液, 次氯酸钠水溶液在常温下会发生自然分

影响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因素

影响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因素通过今年发生的雪灾和地震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到结构被破坏 的情景,提出我们如何理解“结实”这个词的含义,并对结构的强度的描述进行探究,加深学生对结构强度的理解;接下来结合学生熟悉的、身边的生活事例,借助于多媒体演示、小试验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影响结构强度主要因素。 课堂中引入学案,目的是更加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景导入 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今年1月我国南方地区遭受雪灾袭击及5月汶川地震的图片资料,灾难过后很多结构受到破坏,让学生感受到结构被破坏的情景,引出课题——影响结构强度的因素。 然后给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是:了解材料、形状和连接方式是如何影响结构的强度的。 第二环节知识构建 一、结构强度的含义 1、结构强度含义 通过结构内力的计算和进行应力计算(课本26页)引出容许应力含义并引出结构强度的定义:

结构的强度是指结构具有的抵抗被外力破坏的能力。 小实验:绳子和粉笔的变形能力和结实程度 对课本给出的定义进行质疑,引导和说明结构强度与是否被破坏有关。最终得出结构的定义是:抵抗破坏的能力 第三环节合作探究 实践与体验:每三位同学一张A4纸,如何能让它承受最大的重量(有的组有浆糊和双面胶,一些组没有进行对比) 通过是同学们的动手实践和思考,理解影响结构的强度的因素主要有:材料、形状和连接方式 并提出:除此之外还有那些因素会影响结构的强素呢? 二、知识点拓展 (一)工业用型材的截面形状 首先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工业上常用各种型材的截面形状教师引导:我们已知道用于结构材料的截面尺寸大小直接影响受力的大小,对于同种材料来说,截面积越大承载能力越强。那么我们现在进一步研究另一种情况:两个截面面积相等,但形状不同的截面中,究竟哪一种截面更有利于结构的强度? 通过实际生产生活中常用的典型结构--------圆形截面、矩形截面和工字形梁的截面形状来进行分析,工字形梁的截面更有利于减轻材

次氯酸钠溶液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次氯酸钠溶液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次氯酸钠溶液 化学品英文名称:sodium hypochlorite solution 中文名称2: 英文名称2: 技术说明书编码:919 CAS No.:7681-52-9 分子式:NaClO 分子量:74.44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含量CAS No. 次氯酸钠溶液7681-52-9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经常用手接触本品的工人,手掌大量出汗,指甲变薄,毛发脱落。本品有致敏作用。本品放出的游离氯有可能引起中毒。 环境危害: 燃爆危险:本品不燃,具腐蚀性,可致人体灼伤,具致敏性。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烟气。具有腐蚀性。 有害燃烧产物:氯化物。 灭火方法:采用雾状水、二氧化碳、砂土灭火。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小量泄漏:用砂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直接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腐工作服,戴橡胶手套。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碱类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应与碱类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职业接触限值 中国MAC(mg/m3):未制定标准 前苏联MAC(mg/m3):未制定标准 TLVTN:未制定标准 TLVWN:未制定标准 监测方法: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高浓度环境中,应该佩戴直接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腐工作服。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核心稳定性的概述

核心稳定性的概述 1.核心稳定性内涵 核心稳定性通俗的说就是维持身体平衡的功能,通过腰部周围的组织和肌肉来维持腰椎的稳定和平衡,特别是在运动的过程中将腰部四周的肌肉组织进行协调进而保障脊柱的稳定性。换言之,核心稳定性就是在运动中保障身体处于一个稳定状态的能力,核心稳定性能够更好的促进躯干中心和肢体动作相互协调,有助于更好的完成运动和动作。核心稳定性训练主要是对人体腹部的肌肉进行锻炼,腹部深层的肌肉和盆骨、肩以及脊柱连接在一起,进而保障上下肢体动作和其他动作的协调性。其中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身体的主躯干区是核心力量的主要来源,所以为了控制这种力量就需要一个核心稳定,保障肢体动作能够有效、流畅的进行协调运动。除此之外,对核心肌肉进行有效控制对于降低因姿势不正确造成的危害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核心稳定性的构成与功能 躯干深层的肌肉对维持腰部的稳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肌肉主要包括了骨盆底肌、腹横肌、腹内斜肌以及腰多裂肌,这些肌肉能够达到稳定腰部的作用是通过共同收缩产生的力量和形成的腹内压力来完成的。椎旁肌与腰椎肌是稳定肌肉的主要动力,对腰椎有着直接对抗的作用,其作用的产生是身体在不运动或者是静止的情况下产生的,也就是静止和等距的肌肉收缩。躯干深层的肌肉是人们平时进行体育锻炼、活动的稳定系统,因此应当提高这些肌肉组织的力量耐力,提高肌肉组织功能。这些躯干深层肌肉虽然不用太强壮,但是必须要协调发展才能起到更好的作用。 国外相关专家在关于腰多裂肌的研究中指出,虽然在人体机能的协调发展中,腰衡肌和腰多裂肌并不是同步完成收缩的,但是根据力学效应的测试结果显示,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同步现象,因此他们在研究中建议要重视二者中间的相互作用。虽然当前还没有相关临床研究能够证明,但是许多其他方面的研究从侧面证实,腹横肌以及腰多裂肌能够有效提供人体在做运动时的稳定性,肢体的稳定性是进行运动之前的前提条件,换句话说,腹横肌以及腰多裂肌在运动之前的启动顺序是有前有后的,因此这些肌肉的配合在时间方面有着严格的要求。 综上所述,核心稳定性对于人体的作用是很大的,特别是对于大学生来说,

实验七 前庭功能稳定性的测定

实验七前庭功能稳定性的测定 [目的] 掌握测定前庭器官功能稳定性的方法。 [原理] 当人的身体或头在空间作直线或旋转的变速运动时,由于直线加速和角加速度的变化,会使前庭器官受到刺激而兴奋,引起机体产生各种反射性反应。例如,姿势反射(肌紧张发生改变)、眼震颤、植物性功能反应(脉搏、血压、呼吸频率、汗腺活动,消化系统等功能变化)等。前庭感受器受到刺激强度愈大,这些反应也就表现得愈明显。经常地有系统的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提高前庭器官功能的稳定性。也就是说,前庭器官受到较强的刺激时,其反应也较小。 [对象] 体育学院学生。 [器材] 旋转椅、血压计、听诊器、节拍器、秒表、皮尺、评分表。 [步骤] 1、观察植物性功能的反应。 (1)受试者坐在旋转椅上,平静3~5min,测其安静时的脉搏和动脉血压。 (2)受试者闭眼,头前倾30°以每2s1周的速度均匀地旋转10周(采用单方向的旋转)。旋转停止后,立即测出旋转后第一个10s的脉率和血压。 (3)根据旋转前后脉搏、血压的变化值按陆查诺夫(Лованов)和柏钦柯(N·П·Bайченко)所制定的前庭器官功能稳定性评分表来评定受试者的前庭器官功能的稳定性(表6-2) 注:1毫米汞柱=0.133千帕 (4)评分表使用说明 ①根据受试者旋转前后10s脉搏和血压的差值来查评分表。例如,某受试者在安静时的脉搏是11次/10s,动脉血压是15.42/8.51kPa;旋转后的脉搏是13次/10s,动脉血压是16.22/8kPa也就是说,旋转后脉搏是增加2次,最高血压升0.8kPa,根据评分表上端的脉率变化以及表左边所表示的高血压的变化,可以查出脉搏在+2的一纵行数字

最新次氯酸钠溶液安全技术说明

最新次氯酸钠溶液安全技术说明 业标识 中文名:次氯酸钠溶液 英文名:Sodium hypochlorite solution 推荐用途:用作漂白剂、氧化剂及水净化剂,用于造纸、纺织、轻工业等 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 GHS危险性类别:金属腐蚀物 GHS标签要素:象形图: 防范说明:远离火种、热源与易燃物,与还原剂、酸、碱类分开 存放,配备防护用品。 危险信息:具腐蚀性 警示词:警告 物理和化学危险性:有腐蚀性,可致人体灼伤,具致敏性。 人体健康危害:引起皮肤病、过敏反应。 环境危害:无明显污染。 燃爆危险:本品不燃。 人员接触后主要症状:有似氯气的刺鼻气味;用次氯酸钠漂白液洗手的工人, 手掌大量出汗,指甲变薄,毛发脱落。 应急综述:离开污染现场,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受污处。

第三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混合物 危险组分:NaClO 化学名:次氯酸钠 通用名:漂白水 含量(以有效氯计):≥10%、≥13% 相对分子质量:74.44 CAS号:7681-52-9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急性和迟发效应、主要症状和健康危害:氯气中毒、灼伤皮肤、致敏。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燃烧性:不燃。 危险特性: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气体,有腐蚀性。 灭火方法和灭火剂:采用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 消防人员防护装备: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相应的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

斜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斜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斜坡的稳定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可分为在因素和外部因素。在因素包括: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和性质、地质构造等。外部因素包括水、地震、人类活动等。因是最根本的因素,决定着斜坡变形破坏的形式和规模,对斜坡稳定性起控制作用;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是通过因而起作用,促使斜坡变形破坏的发生和发展,外因常常成为斜坡变形破坏的触发因素。 1、地形地貌 地貌条件决定了边坡的形态,对边坡稳定性有直接的影响。例如:对于均质斜坡,其坡度越陡,坡高越大则稳定性越差。对边坡的临空条件来讲,工程地质条件相类似的情况下,凹形坡较凸形坡稳定。从区域地形地貌条件看,斜坡变形破坏主要集中发育于山地环境中,尤其在河谷强烈切割的峡谷地带。我国由于挽近地质时期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作用的制约,西部挤压隆起,东部拉陷落,形成了西高东低的台阶状地形,可明显地划分出三个台阶。处于两个台阶转折地带的边缘山地,山谷狭窄、高耸陡峻,地面高差悬殊。因此斜坡变形破坏现象十分发育。 2、岩土体类型和性质 斜坡岩土体的类型与性质是影响斜坡稳定性的根本因素。包括岩土体的成因类型、组成矿岩土体的矿物成分、岩土体的结构和强度。在坡形(坡髙和坡角)相同的情况下,显然岩土体愈坚硬,抗变形能力愈强,则斜坡的稳定条件愈好;反之则斜坡稳定条件愈差。所以,坚硬完整的岩石(如花岗岩、石英砂岩、灰岩等)能形成稳定的髙陡斜坡,而软弱岩石和土体则只能维持低缓的斜坡。 由岩浆岩组成的斜坡较好,但原生节理发育也常发生崩塌,特别在风化强度强烈地区,由于风化营力的作用,使风化带的岩石强度降低,常导致斜坡崩塌。 沉积岩组成的斜坡由于具有层理结构,而层理面常常控制斜坡的稳定性。沉积岩层常夹有软弱夹层,如厚层灰岩中夹泥灰岩,砂岩中夹泥岩等,这些软弱面常易构成滑动面。 变质岩组成的斜坡,尤其深变质岩,如片麻岩、石英岩等其性质与岩浆岩相近,所以斜坡稳定性一般比沉积岩好。由黄土和粘性土组成的斜坡,强度较低,所以滑

次氯酸钠溶液稳定性研究进展

次氯酸钠溶液稳定性研究进展 来源:中国化工信息网2008年1月11日 1. NaClO的结构及性能 1.1 ClO-的结构特征 次氯酸钠溶液是强氧化剂,化学性质极不稳定,这是由ClO-的结构决定的。次氯酸根离子的价层电子对排布方式为四面体结构,氯原子以sp3杂化轨道和氧原子成键,酸根中存在着3个未成键的孤对电子。由于酸根离子价层电子对空间构型的高度不对称性和中心原子氯有较大的离子势(Z/r),导致次氯酸盐不稳定,具有较强的获得电子转化为更稳定的Cl 2 分子或Cl-的能力,即表现为ClO-具有较强的氧化能力。 1.2 NaClO参与反应的热力学 1.2.1 ClO-的强氧化性 ClO-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参加的反应及其电极电位如下: HClO+H++e=1/2Cl 2+H 2 O 1.63V (1) HClO+H++2e=Cl-+H 2 O 1.49V (2) ClO-+H 2 O+2e=Cl-+2OH- 0.89V (3) 从式(1)-(3)可知,无论是在酸性环境中,还是在碱性环境中,ClO-都具有很强的氧化性,也就是说遇到还原剂时会发生还原反应而分解。 1.2.2 NaClO分解反应的热力学 次氯酸钠的不稳定性主要表现在没有还原剂存在时,自身发生分解反应。主要是在光照、加热、酸性环境或重金属离子存在下,自发发生分解反应,主要反应方程式见式(4)-(7)。 2NaClO=2NaCl+O 2 (4) 3NaClO=2NaCl+NaClO 3 (5) 2HClO=2HCl+O 2 (6) HClO+HCl=H 2O+Cl 2 (7)

由于次氯酸钠大多是采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氯气的方法进行制备,在强碱环境下,次氯酸钠不仅水解程度较小,而且稳定性较好。反应(4)-(7)在标准状态 下的热力学性质变化值△ r H m Θ,△ r G m Θ和△ r S m Θ,计算结果列于表1。 表1 在298.15K下,NaClO分解反应的热力学性质变化 由表1可知,在298.15K时,标准状态下反应(4),(5)和(6)为自发的,且 自发进行的趋势很大。反应(7)虽属于吸热反应,但反应的△ r G m Θ<0,表明在标准 状态下也有自发进行的趋势,且升高反应温度有利于该分解反应的进行。所以,从热力学的角度看,次氯酸钠具有自发进行分解反应的趋势,表明次氯酸钠的热力学稳定性很差。 1.3 NaClO溶液的分解动力学 次氯酸钠溶液性能不稳定,即使是在常温下也会自然分解放出新生态原子氧,而新生态原子氧具有强烈的氧化作用,能进一步引起一系列反应。邵黎歌等 报道,次氯酸钠溶液中含有NaClO,NaCl,[O],H 2O,HClO,NaOH,HCl,NaClO 3 , O 2 9种组分,且随着反应条件的变化,组成也在不断地变化。文献[5]认为同时存在以下主要反应: NaClO=NaCl+[O] NaClO+H 2 O=NaOH+HClO NaClO+2HClO=NaClO 3 +2HCl NaClO+HCl=NaCl+HClO 2HClO=2HCl+O 2 HClO+HCl=H 2O+Cl 2 刘少友等则认为在次氯酸钠分解体系中同时存在以下主要反应: NaClO=NaCl+[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