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指南

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指南
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指南

ICS

A DB

河北省地方标准

DB XX/ XXXXX—XXXX

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指南

Guidelin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olistic Tourism

Public Service System

(报批稿)

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

目次

前言................................................................................ II 引言............................................................................... I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总体要求 (2)

5 旅游交通服务 (2)

6 旅游信息服务 (4)

7 旅游环境服务 (6)

8 旅游安全服务 (7)

9 旅游行政服务 (8)

10 智慧旅游 (10)

11 旅游公共服务管理 (10)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北京华汉旅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任海峰、解红社、张新超、代改珍、曾博伟、张燕渤、夏云山、尹海红、李亚丽、汪金亮、贾宝林、任书豪、柯爱林、韩超男、王丽娜。

引言

为科学构建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河北省旅游公共服务品质,特制定本标准。

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中交通、信息、环境、安全、行政等服务,智慧旅游、旅游公共服务管理等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768 道路交通标志标线

GB/T 10001.1 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1部分:通用符号

GB/T 10001.2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2部分:旅游休闲符号

GB/T 15971 导游服务规范

GB/T 18973 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GB/T 26354 旅游信息咨询中心设置与服务规范

GB/T 31381 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等级划分与评定

GB/T 31383 旅游景区游客中心设置与服务规范

GB/T 31384 旅游景区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原则与要求

GB/T 31710 休闲露营地建设与服务规范

GB 50763 无障碍设计规范

LB/T 035 绿道旅游设施与服务规范

LB/T 068 景区游客高峰时段应对规范

JTG B01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全域旅游holistic tourism

将一定区域作为完整的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公共服务优化、综合运筹管理、整体营销推广。

3.2

旅游公共服务public service for tourist

由政府职能部门和其他社会、经济组织为国内外游客提供的基础性、非营利性的旅游公共设施、产品与服务。

注:旅游公共服务主要包括旅游信息、旅游交通、旅游环境、旅游安全、旅游行政等服务内容。

3.3

旅游风景道scenic road

视域范围内,拥有审美、游憩、文化、历史等价值的自然、人文景观道路,兼具交通、游憩、生态、保护等复合功能,能够为自驾车游客提供移动性体验、距离较长、配套服务完善的线型旅游目的地。

4 总体要求

4.1 应打破行政区划边界,为游客提供全域、全时、全过程优质的旅游公共服务。

4.2 宜打破行业和产业界限,建立与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融为一体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4.3 应与文化公共服务体系融合,布局文化服务设施的旅游功能,提高旅游公共服务水平。

4.4 应构建政府投入为主,市场和社会组织多元参与的“一主多元”的供给模式。

4.5 宜提供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共享化、智慧化的旅游基本公共服务。

5 旅游交通服务

5.1 基本要求

5.1.1 旅游交通网络、旅游交通配套及旅游交通运行应完善。

5.1.2 宜建立航空、海运、铁路、公路立体化交通网络,衔接周边地区交通体系,可进入性良好。5.1.3 全域各设区市县内部交通应有效衔接,建成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综合交通系统。

5.2 旅游交通网络

5.2.1 各设区市宜完善机场、火车站、港口、客运站等客运枢纽及配套服务设施。

5.2.2 应贯通未建设机场的设区市至周边机场的道路,道路等级达到一级以上,宜开通旅游专线。5.2.3 应贯通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及旅游重点县至周边机场与高铁站的道路,道路等级达到一级以上,宜开通旅游专线。

5.2.4 宜贯通沿海县(市区)至周边旅游港口的道路,道路等级达到二级以上,宜开通旅游专线。5.2.5 宜在中心城镇、交通枢纽等游客集散地提供汽车、自行车或其他专项交通租赁服务。

5.2.6 应贯通交通枢纽到景区、中心城市到景区、高速公路出口、主干公路到景区、相邻景区之间的道路,道路等级达到二级以上。

5.2.7 应贯通5A级景区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至周边火车站或机场的道路,道路等级达到一级以上。5.2.8 中心城镇、主干公路抵达5A级景区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道路应达到一级以上。

5.2.9 中心城镇、主干公路抵达4A级景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旅游特色小镇的道路应达到二级以上。

5.2.10 中心城镇、主干公路抵达3A级景区的道路应达到三级以上。

5.2.11 中心城镇抵达乡村旅游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道路宜达到三级以上。

5.2.12 所有公路等级应符合JTG B01的要求。

5.3 旅游景观道

5.3.1 旅游风景道

5.3.1.1 宜在视域内可提供欣赏、游憩自然风景的连续线性空间区域建设旅游风景道。

5.3.1.2 宜在具有串联多个景观或者文化价值的道路打造旅游风景道。

5.3.1.3 宜提供游憩、体验、运动、健身、文化、教育等功能。

5.3.1.4 年游客接待量超过5000万人次的设区市至少建成3条旅游风景道,总长度宜不少于100公里。

5.3.1.5 年游客接待量超过500万人次的县宜建设总长度不少于30公里的旅游风景道。

5.3.1.6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宜建设总长度不少于30公里的旅游风景道。

5.3.1.7 旅游风景道路侧应设置观景平台、旅游服务驿站等游憩设施。

5.3.2 城市绿道

5.3.2.1 宜依托城市中水系、林荫道路、城市公园、大型遗址区域等生态环境较好的开敞空间建设城市绿道。

5.3.2.2 宜提供人行道和骑行道等游憩线路。

5.3.2.3 应避开易发生滑坡、塌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险区域。

5.3.2.4 宜与城乡交通体系有效衔接。

5.3.2.5 设区市应至少建成3条城市绿道,总长度不低于10公里。

5.3.2.6 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宜建成总长度不少于3公里的城市绿道。

5.3.2.7 年游客接待量在500万人次以上,城区人口规模超过20万的县宜建设总长度不少于3公里的城市绿道。

5.3.2.8 绿道沿线配套驿站、厕所、停车港湾等服务设施。绿道设计应符合LB/T 035的要求。

5.3.3 乡村绿道

5.3.3.1 宜在乡村自然风景优美或乡村文化浓郁、特色产业集中等区域建设乡村绿道。

5.3.3.2 乡村绿道宜提供生态功能、游憩功能、文化功能、产业功能等。

5.3.3.3 乡村旅游重点区域宜建设总长度不少于1公里休闲步道。

5.4 旅游交通配套

5.4.1 旅游集散中心

5.4.1.1 宜依托区域内机场、火车站、客运站等客运枢纽布局旅游服务功能,建立旅游集散中心。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应符合GB/T 31381的要求。

5.4.1.2 应提供旅游线路、旅游集散、信息咨询、宣传展示、旅游预订、旅游投诉、金融服务、旅游租车等服务。

5.4.1.3 宜提供现场咨询、电话咨询、网上咨询、自助旅游信息查询等服务方式。

5.4.2 公路服务区

5.4.2.1 宜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增设休憩娱乐、票务、旅游信息等旅游服务功能。

5.4.2.2 宜在国省干线公路服务区路侧空间富裕路段设置驿站、简易自驾车房车营地、观景台、厕所等设施。

5.4.3 旅游码头

5.4.3.1 宜在河、海、湖、泊水上旅游区域建设游轮、游船、游艇等所需的码头与相关设施。

5.4.3.2 应避免破坏周边生态环境。

5.4.3.3 应布局合理、配套设施完善,规模与游客容量相适。

5.4.4 自驾车旅居车营地

5.4.4.1 宜在主要旅游交通干道、旅游风景道、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等自驾游客集中、环境优美、远离自然灾害区域建设自驾车旅居车营地。

5.4.4.2 空间布局应合理,距离城镇车程宜在3小时以内。

5.4.4.3 进出自驾车旅居车营地道路状况良好,与所在地交通干道连接。营地距离加油站应50公里以内。

5.4.4.4 年游客接待量超过5000万人次的设区市宜至少建设5个自驾车旅居车营地。

5.4.4.5 年游客接待量在3000万至5000万之间的设区市宜建设至少3个自驾车旅居车营地。

5.4.4.6 年游客接待量超过500万人次的县(市区)宜建设自驾车旅居车营地。

5.4.4.7 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应至少建设1个自驾车旅居车营地。

5.4.4.8 应提供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自驾车露营区、自驾车宿营区、服务保障区等功能配套,功能区设置应符合GB/T 31710要求。

5.4.4.9 宜提供自驾游紧急救援服务。

5.4.4.10 标识应符合GB5768要求。

5.4.5 驿站

5.4.5.1 驿站宜设立在自驾游线路或旅游景观道沿线。

5.4.5.2 宜在步行30分钟或者车行60分钟以内设置驿站。

5.4.5.3 驿站宜提供休闲游憩、餐饮、购物、汽车救援等服务。

5.4.6 配套停车场

5.4.

6.1 在城市交通枢纽、旅游活动场所等游客相对密集的地方,应设置自驾车及旅游专线等所需停车场与相关设施。

5.4.

6.2 应在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建设停车场。

5.4.

6.3 宜在交通干线和旅游景区之间增设停车场并实现景区接驳服务。

5.4.

6.4 旅游配套停车场应布局合理、配套设施完善,规模满足城市接待容量需求。

5.4.

6.5 旅游配套停车场建设应生态、环保、卫生。

5.5 旅游交通运行

5.5.1 在具有优美景观的城镇应开通旅游观光巴士。

5.5.2 开通观光巴士的区域宜设计闭环式观光线路。

5.5.3 年游客接待量超过5000万人次的设区市应开通至少3条旅游观光线路。

5.5.4 宜结合资源特色开通低空飞行、游艇游船、小火车等多种旅游观光交通。

5.5.5 应在中心城区、交通枢纽等游客集散地开通旅游专线。

5.5.6 宜在距离5A级景区最近的火车站或机场开通旅游专线。

5.5.7 宜开通串联核心景区的旅游专线。

5.5.8 可结合铁路遗存开通旅游专列。

5.5.9 旅游高峰期可开通中心城区到乡村旅游重点区域的旅游客运班车。

6 旅游信息服务

6.1 基本要求

6.1.1 宜建立传播渠道多元、服务结构多层、功能多样、覆盖面广泛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6.1.2 搭建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全面、及时、精确的为游客提供旅游交通、景区、酒店、餐饮、购物、娱乐、公共设施等方面的信息。

6.1.3 构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信息服务站——旅游信息服务点的咨询服务体系。

6.2 旅游标识

6.2.1 应在通往旅游景区的高速公路、国道、省道、旅游景观道等主要公路沿线适当设置旅游交通标识。交通标识应符合GB 5768要求。

6.2.2 在旅游集散中心、重要通景旅游公路入口等公共空间应配套设置全域旅游全景图。

6.2.3 全域旅游全景图应含旅游集散中心、旅游主题线路、旅游风景道、旅游景点、旅游厕所、高速公路出入口、停车场等信息。

6.2.4 全域旅游全景图上应明示咨询、投诉、救援电话等。

6.2.5 在旅游景区入口位置应设置导游全景图。导游全景图应符合GB/T 31384要求。

6.2.6 在旅游景区内重要景点景物处应设置景物介绍牌。介绍牌应符合GB/T 31384要求。

6.2.7 旅游标识系统设计应突出当地特色,与环境协调一致。

6.2.8 应在公共停车场、出入口、售票处、购物场所、医疗点、厕所、餐饮设施等场所设置公共信息图形符号。标识内容、位置与范围应符合GB/T 10001.1的要求。

6.2.9 宜在重要客运枢纽、5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区域设置智慧化标识系统。

6.2.10 可设置覆盖全域道路交通、景区景点、公共设施等二维码标签的智慧标识。

6.3 旅游咨询服务

6.3.1 宜建设旅游信息服务平台与移动终端App,旅游数据信息接入大型旅游互联网运营商,实现数据共享。

6.3.2 旅游信息服务平台宜提供旅游信息咨询、旅游景点介绍、线路推荐、旅游攻略、虚拟旅游、在线订票、租车服务、酒店预订、美食推荐等服务。

6.3.3 在城市商业街区、中心广场、3A级以上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特色小镇、乡村旅游重点区域等游客集中场所宜建设游客服务中心。

6.3.4 年游客接待量超过60万人次的旅游区域宜建设大型游客服务中心。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应符合GB/T 31383要求。

6.3.5 年游客接待量在30万至60万人次之间的旅游区域宜建设中型游客服务中心。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应符合GB/T 31383要求。

6.3.6 年游客接待量不足30万人次的旅游区域宜建设小型游客服务中心。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应符合GB/T 31383要求。

6.3.7 游客服务中心应提供信息咨询、旅游集散、宣传展示、旅游投诉、旅游预订等服务。

6.3.8 游客服务中心应设置特殊人群服务设施。

6.3.9 在国家2A级以下景区、城市商业街区、中心广场、城市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宜设置旅游信息服务站。

6.3.10 在乡村旅游点、星级酒店等游客集中场所宜设置旅游信息服务点。信息服务点建设应符合GB/T 26354的要求。

6.3.11 旅游信息服务点宜根据人流情况确定是否配置专人值守。

6.3.12 无人值守旅游信息服务点除传统旅游信息媒介外,宜提供自助旅游信息查询服务。

6.3.13 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点标识应明确醒目。

7 旅游环境服务

7.1 基本要求

7.1.1 全域旅游环境干净整洁,城市保洁效果良好。

7.1.2 旅游市场规范有序,全民文明友好,旅游环境氛围良好。

7.1.3 全域整体风貌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优美。

7.2 环境美化

7.2.1 旅游景区、旅游村镇应实现污水处理全覆盖。

7.2.2 旅游景区、旅游村镇应实现垃圾分类回收、转运和无害化处理全覆盖。

7.2.3 旅游景区、旅游廊道、旅游村镇周边应实现洁化、绿化、美化。

7.2.4 全域旅游环卫设施设备全覆盖及完好率应大于98%。

7.2.5 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应全面实现“改厨、改厕、改客房、整理院落”,建设美丽乡村。

7.3 文旅融合

7.3.1 在城市公共文化场馆设施中应融入旅游功能,为游客提供文化旅游产品体验,在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中应突出文化内涵,促进文旅融合。

7.3.2 应制定地方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等针对性保护措施和方案。

7.4 居民宣传教育

7.4.1 应向居民一年开展一次全域旅游相关的宣传教育活动。

7.4.2 宜提升居民的旅游参与意识、旅游形象意识、旅游责任意识、旅游安全意识。

7.5 从业人员培训

7.5.1 应对所有旅游从业人员制定培训计划,每年定期开展培训。

7.5.2 应制定所有旅游从业人员服务规范、服务标准及服务程序。

7.5.3 宜制定旅游服务质量控制方法。

7.6 便民惠民服务

7.6.1 休闲空间

7.6.1.1 应建设城市休闲公园、休闲街区、城市绿道、骑行公园、环城游憩带等国民休闲设施。

7.6.1.2 应向居民和游客免费开放公共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科技馆、纪念馆、城市休闲公园、红色旅游景区、爱国主义基地等公益性场所。

7.6.1.3 设区市宜设立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县乡镇(街道)设置综合文化站,按照国家颁布的建设标准等进行规划建设。

7.6.1.4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宜配备图书、报刊和电子书刊,并免费提供借阅服务。

7.6.1.5 宜发行旅游一卡通、旅游年卡等为游客和居民提供游览便利化服务。

7.6.1.6 旅游接待场所应对老人、军人、学生、残疾人等特定人群实施价格优惠。

7.6.1.7 在城市交通枢纽、旅游活动场所等游客相对集中的地方,应提供残障人、老年人、儿童使用的无障碍设施设备。无障碍设施设计应符合GB 50763的要求。

7.6.2 旅游厕所

7.6.2.1 空间布局

7.6.2.1.1 在旅游集散中心、旅游风景道、旅游景区、乡村旅游重点区域、城市游憩街区、城市公共文化活动场所等主要游客集中场所应设置旅游厕所。

7.6.2.1.2 宜在步行10分钟,或旅游公路沿线车程30分钟内设置旅游厕所。旅游厕所数量应充足合理,满足区域游客接待量。

7.6.2.1.3 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至少建设一个旅游厕所。

7.6.2.2 建设要求

7.6.2.2.1 主要游客集中场所拟建的A级以上旅游厕所男女厕位至少有8个以上,比例应不大于2:3。

7.6.2.2.2 以老人、孩子为服务对象的旅游目的地,厕所服务区域最大距离不宜超过500米,时间宜不超过5分钟。

7.6.2.2.3 国家3A级以上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景观道、旅游步行街区、乡村旅游重点区域等游客集中区域旅游厕所全部宜达到A级标准。旅游厕所应符合GB/T 18973要求。

7.6.2.2.4 在停车场、国家4A级以上景区、旅游度假区等瞬时人流负荷较大的区域宜设临时卫生间。

7.6.2.2.5 在客运枢纽、停车场、国家4A级以上景区、旅游度假区等人流密集区及特殊人群集中区域应设第三卫生间。

7.6.2.2.6 国家4A级以上景区及国家旅游度假区应建设生态化厕所。

7.6.2.2.7 在缺水缺电高寒等地区厕所建设应利用无水冲、泡沫节水、微生物降解等技术。

7.6.2.3 规范管理

7.6.2.3.1 应制定厕所革命推进方案。

7.6.2.3.2 可开发旅游厕所服务地图。

7.6.2.3.3 宜建设旅游厕所管理服务平台。

7.6.2.3.4 旅游厕所应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旅游厕所的运营、维护和保洁等管理工作。

7.6.2.3.5 旅游厕所应制定明确管理制度。

7.6.2.3.6 定期进行设备维护。主要游客集中场所的厕所设备应无损毁、无污垢、无堵塞;厕所无异味、无秽物。

7.6.2.3.7 应在厕所公共区域醒目位置安装文明用厕宣传牌或显示屏,宣传内容通俗易懂。

8 旅游安全服务

8.1 基本要求

8.1.1 应建立旅游安全管理机制,完善旅游应急预案及救援体系,为游客提供安全、放心的旅游环境。

8.1.2 应开展旅游安全宣传教育,从业人员培训与演练,提高游客公民安全意识及救援效率。

8.2 安全制度

8.2.1 机制体制

8.2.1.1 应建立省、市、县、乡(镇)四级联动,明确职责的旅游安全机制体制。

8.2.1.2 宜建立政府相关部门参加的旅游安全联合监管机制。

8.2.1.3 政府相关部门及旅游企业应健全事故应急响应机制。

8.2.2 应急预案

8.2.2.1 政府相关部门及旅游企业应制定旅游安全风险提示和预警制度。

8.2.2.2 政府相关部门及旅游企业应出台游客高峰时段应急措施,措施应符合LB/T 068的要求。8.2.2.3 政府相关部门及旅游企业应制定旅游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

8.2.2.4 政府相关部门及旅游企业宜制定应急管理培训实施计划。

8.3 风险管控

8.3.1 风险提示

8.3.1.1 应有广播、手机短信、新媒体等多种信息预警发布渠道。

8.3.1.2 政府相关部门应建立旅游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体系。

8.3.2 安全监管

8.3.2.1 政府相关部门应出台旅游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措施。

8.3.2.2 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旅游安全定期检查制度。

8.3.2.3 政府相关部门及旅游企业应针对特种旅游设施设备、高风险旅游项目、旅游节庆活动等制定完善的安全监管措施。

8.3.2.4 旅游企业应具有健全的安全管理办法。

8.4 旅游救援

8.4.1 政府相关部门宜建立旅游安全救援指挥中心。

8.4.2 宜构建省级旅游安全救援指挥调度中心、市县级救援工作站、景区景点救援点组成的三级旅游安全救援体系。

8.4.3 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旅游安全服务规范。

8.4.4 应与本地110、119、120、122等建立合作救援机制。

8.4.5 政府相关部门及重点旅游企业应设置紧急救援机构,公布紧急救援电话号码。

8.4.6 在客运枢纽、旅游活动场所等游客相对密集地方,应配置数量充足的专职安全保卫人员,保护旅游者人身及财产安全。

8.5 旅游保险

8.5.1 应为游客提供可供选择的旅游保险产品及相关服务。

8.5.2 宜为游客提供人身及财产等多方面旅游保险。

8.6 宣传教育

8.6.1 应对游客及居民不定期的开展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提高游客安全防范意识。

8.6.2 应提供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多方面的旅游安全宣传教育知识。

8.6.3 应对从业人员定期开展安全培训及应急救援演练,提升安全意识及应急能力。

9 旅游行政服务

9.1 基本要求

9.1.1 宜构建功能齐全、部门协作、地区协同的旅游行政服务体系。

9.1.2 应健全旅游投诉处理和服务质量监督制度,提高游客满意度。

9.1.3 宜加强旅游市场管理、开展文明旅游宣传、提供旅游志愿者服务等方面增强旅游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9.2 旅游投诉

9.2.1 投诉渠道

9.2.1.1 应具有12301智慧旅游服务平台、12345政府服务热线以及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热线电话等线上投诉举报手段。

9.2.1.2 在交通枢纽、城市公共活动场所、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特色小镇、乡村旅游点等游客集中区均应设有旅游投诉点,线下投诉渠道畅通。

9.2.2 投诉处理与反馈

9.2.2.1 宜建立旅游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旅游投诉联合处理机制。

9.2.2.2 宜建立省、市、县(区)、景区(点)四级旅游投诉处理网络,实现信息共享。

9.2.2.3 旅游部门应制定游客投诉处理制度及投诉处理流程。

9.2.2.4 宜制定突发或重大旅游纠纷处理办法,为游客提供仲裁、诉讼解决途径。

9.2.2.5 宜建立异地投诉、异地处理机制。

9.2.2.6 应按照规章制度规范公正处理投诉。

9.2.2.7 处理意见应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反馈给游客。

9.2.2.8 宜建立“反馈——是否满意——再处理——再反馈——投诉回访”循环反馈机制。

9.2.2.9 宜明确规定反馈时间。

9.3 市场管理

9.3.1 宜建立旅游会同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市场治理联动机制。

9.3.2 旅游市场应规范有序,旅游企业应诚信待客、服务规范、依法经营。

9.3.3 导游等旅游从业人员应持证上岗、规范服务,导游服务规范应符合GB/T 15971的要求。

9.3.4 应为游客提供安全便捷、优质优惠的支付环境。

9.3.5 应制定旅游企业诚信体系制度。

9.3.6 应建立旅游企业信用联合惩戒制度。

9.3.7 应建立方便游客获取的全省优质旅游服务商目录。

9.4 文明旅游

9.4.1 应编制文明旅游手册,开展旅游文明公约和出境旅游文明指南宣传教育活动。

9.4.2 宜开展文明旅游·最美游客推选征集活动。

9.4.3 宜通过多媒体进行文明礼仪知识宣传与推广。

9.4.4 宜每年开展文明旅游形象大使、文明导游等活动,树立文明典型。

9.5 旅游志愿者服务

9.5.1 在游客集中场所宜设立志愿者服务工作站。

9.5.2 应有常态化旅游志愿服务公益活动。

9.5.3 应制定志愿者培训计划,一年开展一次旅游志愿者培训活动。

10 智慧旅游

10.1 基本要求

10.1.1 宜采用政府引导与市场主体相结合的方式建设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10.1.2 宜采取统筹协调与上下联动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信息互联互通。

10.1.3 宜搭建全域旅游大数据平台,加强数据应用,为政府、企业、游客提供智慧化服务。

10.1.4 宜加强信息化、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全域旅游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

10.1.5 宜充分利用智慧化手段提升全域旅游公共服务能力。

10.2 基础设施

10.2.1 宜实现全域旅游4G基站信号全覆盖。

10.2.2 应在3A级以上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特色小镇等游客集中区域实现4G/5G网络全覆盖。10.2.3 应在旅游交通枢纽、旅游景区等游客集中场所安装视频监控系统。

10.2.4 宜在游客集中区、环境敏感区、旅游风险易发等区域设立信息自动感知采集设备。

10.2.5 宜在交通枢纽、中心广场、旅游景区、乡村旅游重点区域等游客集中区域安装多媒体显示屏。

10.3 平台体系

10.3.1 宜搭建全域旅游旅游大数据平台,数据格式统一,实现省、市、县互联互通。

10.3.2 平台宜具有景区综合管理、环境监测及灾害应急处理、路域交通管理、旅游一站式服务等功能。

10.4 数据体系

10.4.1 各设区市及重点旅游县区应构建数据存储体系、数据交换体系、数据目录体系。

10.4.2 省大数据中心接口应预留与上一级数据中心接口,实现数据协同。

10.4.3 大数据中心应具有交通、气象、治安、客流信息等全数据信息采集功能。

10.5 应用体系

10.5.1 政府宜在行业监管、舆情监测、旅游交通精准信息及景区集疏监测预警等方面建立应用系统。

10.5.2 企业宜在产业客流量统计分析、应急指挥平台等方面建立应用系统。

10.5.3 宜建立旅游资讯网、移动app等应用系统。

10.6 服务体系

10.6.1 宜发布旅游大数据分析处理报告,为全域旅游品牌的提升、营销推广和舆情监测等提供可视化的数据服务。

10.6.2 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等应提供咨询、智能导游导览、导航、分享评价、在线预订、在线支付、实时信息推送、投诉处理等智能化旅游服务。

10.6.3 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等应在电子导航软件开通自驾车电子导航服务。

11 旅游公共服务管理

11.1 基本要求

11.1.1 宜构建省、市、县(区)三级联动服务管理机制。

11.1.2 应明确政府相关部门责任,制定旅游公共服务建设推进方案。

11.1.3 宜出台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管理办法,实现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有效运转。

11.2 管理职能

11.2.1 宜落实旅游业公共服务发展政策、意见、规划、标准,开展推进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一体化工作。

11.2.2 宜制定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施计划,组织协调推进全域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改造和管理。

11.2.3 宜开展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负责旅游监测与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平台运营、维护和管理,发布相关旅游公共服务信息。

11.2.4 宜开展旅游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与市场对接的服务平台与信息机制,加强旅游公益性服务。

11.2.5 宜会同相关部门开展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协助做好旅游安全和旅游突发事件处置的相关工作。

11.2.6 宜制定全域旅游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及监测制度,进行定期监督测评。

11.2.7 宜制定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管理绩效评价及工作考核制度。

11.2.8 宜出台全域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管理办法,进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日常维护。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汇报.

**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汇报 (2014年7月10日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文化**的战略部署,市委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对加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实施了一大批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加强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丰富和活跃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全市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 一、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进。通过实施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一批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文化惠民工程,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前,全市有市、县(市、区级艺术馆(文化馆8个,从业人员68人;有县(市、区级公共图书馆 7个,公共图书馆藏书183万余册,从业人员72人,阅览室座位近2000个;有市、县(市、区级博物馆、纪念馆14个,从业人员292人,年均举办展览50多次,举办培训90多次;有演出场馆9个,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2个,从业人员331人,年均服务观众44万人次,其中服务基层观众35万人次;有乡镇综合文化站134个,总藏书50多万册,从业人员184人;已完成全市1783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工程全面覆盖的建设任务;全市1900个行政村(含居委会实现了有线广播村村响;建成7个县级、134个乡镇街道办共141个广播室;建成了57个激情广场文化活动示范点。 (二公共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一是成功举办各类大型文化活动。自2007年以来,我市承办了海峡客家高峰论坛、海峡客家歌曲创作演唱大赛、第五届福建艺术节、红旗颂等大型文化活动近20场次,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二是积极开展送书、送

推荐-建立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情况 精品

X市建立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情况 为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提升X市城市整体形象,X市相关部门积极推进具有一流水平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不断满足广大游客的旅游公共服务需求。 一、加快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体系建设。景区交通可进入条件不断改善,我市去年来修建多条旅游道路。其中,天佑堤该道路,全长5.87公里,北起205国道桥,南至XX景区,主路按城市一级路标准以BT模式修建。 二、旅游信息服务平台开始建立。旅游信息化建设已有所起步,完善全市各个旅游景区点标识牌、旅游沿线交通标识牌、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全市旅游道路交通标识标牌的全覆盖,目前我市旅游标志系统已经初步建立,为游客出游提供了方便。 三、旅游接待服务体系逐步完善。随着我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产品日益丰富。一是旅游景区进档升级。目前,全市已开放旅游景区(点)10多个,其中,XX风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XX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XX景区为2A 级景区。目前,XX和XX正在积极申报4A级景区。二是积极扶持旅行社发展,我市原有旅行社2家,今年新增1家旅行社,为我市游客外出提供了方便。三是支持星级酒店的创建与评定,去年,我市加州商务酒店和X市人民政府招待所分

别被评为三星级、二星级饭店,实现了我市星级饭店零的突破,标志着我市饭店服务行业迈上了规范化服务的新台阶。 四、加快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旅游安全保障法制、体制和机制;强化旅游安全风险防范;加强旅游安全监管,落实旅游安全责任,加强宣传教育与培训;完善各类旅游接待单位的应急救援设施设备与服务,强化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继续推动实施旅行社责任保险统保示范项目,进一步完善旅游保险体系,强化全社会旅游保险意识。 五、加快旅游惠民便民服务体系建设。目前,相关景区向游客免费开放,同时鼓励景区推出更多优惠和便民措施,鼓励向困难人群如低收入群体、偏远地区农村的学生等推出免费旅游计划、旅游优惠券等优惠政策;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的旅游服务功能,推进通信、景区停车场、无障碍设施、旅游厕所等旅游便民服务设施的建设。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专题研究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专题研究 首都旅游产业运行监测调度 项目内容 从人流量及游览舒适度指数两方面对全市4A以上重点旅游景区和通往景区的路段进行实时视频监测,并通过电视台现场直播,北京旅游网、北京旅游官方微博、北京旅游手机报等平台及时发布监测数据和引导提示。 功能特色 为游客合理安排游玩计划提供了有效的参考,确保旅游各项保障工作安全、有序。上海旅游集散中心 项目内容 市旅游局直接管理的为旅游者提供自助旅游服务的城市旅 游基础服务功能机构,包括旅游咨询、票务、展示、交通组织、信息发布、安全救援管理、质量监督及投诉处理七项便民服务。中心网站向游客提供全面的旅游信息咨询与服务,提供网上订票业务,为游客与景点搭建高效、快捷的现代化信息沟通平台。集散中心以便捷的自助旅游形式为特点,成为发展都市旅游和完善城市旅游服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功能特色

上海市民及在上海的国内外游客出游的首选,也是上海旅游公共服务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山旅游气象防灾预警服务项目内容 黄山风景区管委会与安徽省气象局、黄山气象管理处合作建立黄山风景区防灾减灾指挥中心,旨在探索山岳型景区旅游气象服务体系和规范化建设。建立了三套专业的旅游气象业务系统,凝练了四项旅游气象业务建设与管理规范,建设了一个防灾减灾中心,承载旅游气象服务五项功能,逐步形成了完善的山岳型景区旅游气象服务体系。中心包括作业指挥中心楼、配套自动气象站、人影业务系统、人影炮台以及相关附属设施等。与黄山气象管理处合作建设黄山风景区雷电监测预警系统。在黄山分别布设5台闪电定位仪,组成覆盖全景区及周边地区的实时闪电监测网;分别布设10台大气电场仪,组成覆盖全景区的大气电场实时监测网;完善景区内自动气象站建设,实现雷电临近预警预报。 功能特色 国内山岳景区一流的防灾减灾研究及指挥中心,为游客提供更为详实的旅游气象信息。大连市智慧旅游平台 项目内容 在智慧旅游诚信评价体系建设、多种支付方式、旅游位置服务等领域与中国银行、中国电信开展广泛合作,成为消费者

浅谈如何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浅谈如何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2010年秋季县处级干部进修三班刘金祥 不久前,党的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以研究制定我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为主要议程的此次会议,清晰而具体地为中国勾画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和民生等方面的发展路径与宏伟蓝图,为我国的“十二五”发展定了“调”,备受各界瞩目。其中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目标,就是强调指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我个人认为,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重要基础。展望“十二五”,我们在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方面,结合我省实际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当前公共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便民不够,效率不高的现象仍然存在。由于审批、服务事项项目多,部门受理办理点分散,且程序复杂,群众办理各种事项存在多头问、多头跑的现象,既给大家带来不便,也影响了工作效率。 2.各自为政,资源浪费现象仍然存在。目前,我省各地区各部门的政务办理受理中心,窗口设施规模较大,相对独立,特别是其网络系统各自为政,自成体系,造成了政府房产资源和信息网络设施资源的浪费。此外,各中心在采集信息、资料归档等方面自我封闭,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客观上造成了信息资源和其他库房设施资源的浪费。 3.标识不一,办事地点标识不规范仍然存在。办事地点、名称、服务窗口标识不规范,服务指南和告知不统一。如,法律咨询窗口的名称就有“司法110联动”、“人民调解”、“法律服务”、“法律援助”、“法律宣传”、“律师接待”等等。

4.配置不足,公共产品供给能力的有限性与群众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仍然存在。政府的全能角色定位和居民对政府的无限依赖,政府供给能力的有限与需求的无限,是我们当前的基本矛盾。随着我省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日益显示社会公共资源配置还明显不足,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政府公共产品供给能力还跟不上我省目前乃至今后发展需求。 二、建立“多快好省”公共服务体系 近几年来,随着湖北省社会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现在又迎来了又好又快的重要发展时期,据调查目前广大民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公众需要了解政府部门设置情况,需要了解服务的内容,在与政府的接触点上,希望政府象一个整体,尽量减少公共的接触点。 2.对于简单的服务流程,提交政府后,希望答复时间迅速,且具有确定性;对于流程周期长、跨部门现象,公众希望随时查看进展,希望答复的时间能低于心理的预期。 3.大众希望了解政府行为并进行监督,能够及时反馈自己的意见,并及时处理。 回应民众的需求,针对湖北的省情,我们应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发展经验,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工作理念,创新管理,全面构建湖北省公共服务体系,提供“多快好省”的大众服务: ①“多”种形式的服务:提供多种形式民众服务,如现场、电话、网络等,将所有涉批、涉证、涉费等与大众密切相关的多种行政许可和服务事项全部纳入各类服务中心办理,把中心建成方便群众,透明高效的“政务超市”。 ②“快”捷高效的服务:规范和加快项目审批业务工作流程,直接向群众提供公开、便捷、人性化的办事服务,让老百姓少跑一趟路、少跨一扇门、少走一道程序。

公共服务体系

公共服务体系 一、建设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意义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现代教育服务业发展中的重要领域,是学习型社会的一种必要的支撑,也对许多现实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这一领域中的实践,正在为实现现代服务业的体制和机制创新探索有效的途径。 远程教育的主要特点是教师与学生在时问和空间上处于相对分离状态,学生主要借助多种教学媒体和手段、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来完成学业。学生在广阔的地域内分散地进行个体学习,必须有相应的机构为他们提供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环境,对他们的学习提供支持服务,对学习过程予以有效的指导和监控。因此,国外许多著名的开放大学、网络大学和远程教育机构,如英国开放大学、美国凤凰城大学、法国远程教育中心等,都十分重视教学支持服务体系的建设,以各自的方式建设了强大的校外学习支持服务子系统。英国开放大学投人很大的财力、物力、人力,实行一元化的管理体制,建成了覆盖全国包括13个地区办公室、250多个学习中心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为自身举办的各类远程教育提供了堪称世界一流的支持服务,美国凤凰城大学校外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建设模式和英国开放大学相似,但在线学习的支持服务方面更具有鲜明的特色。法国远程教育中心建立了由总部、8个专业分院、130多个教学辅导站、500多个教学点组成的全国性远程教育服务网络,它由政府主导建设,为高校和各类教育培训机构提供服务,实际上是政府主导的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是建设远程教育校外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一种新形式,上述远程教育大学(或机构)由于具有强大的校外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为学习者提供了高水平的服务,不仅使远程教育规模在国内甚至全球迅速扩大,而且教育质量在国内得到高度认可,在国外也享有很高声誉。国外远程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证明,校外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是远程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为远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组织网络和技术平台的支撑,更为提高远程教育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因而,建设校外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是远程教育客观规律的要求。 在我国,建设远程教育校外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必须遵循远程教育的规律,又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既要有利于促进网络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又要考虑到它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我国广播电视大学根据我国国情,从1979年开始依靠各级政府建设了覆盖全国的电大远程教育支持服务系统。20世纪末我国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高校网络学院也没有简单照搬国外的模式而是采取了依托各种社会力量建设学习中心的方式,所以校外支持服务体系的学习中心基本是由当地承建单位管理人、财、物。经过近8年的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实践,各个网络学院在网络设施与教学资源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以及教学与管理模式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学习中心责任主体复杂,有的网络教学环境设施达不到标准、人员缺乏远程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经验,所以网络教学点建设、学习过程支持服务与管理等方面仍然暴露出许多矛盾和问题,给主办学校监管带来很大困难和很高的成本。从国家层面看,各校自建校外支持服务系统也容易形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局面。显然,校外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当前网络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利用国家现有资源,借鉴国外经验,建设杜会化的公共服务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途径。 几年的实践表明,建设公共服务体系为众多办学机构提供服务,可以减少教育资源的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有利于促进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共享和综合利用,也使办学单位更能集中精力关注教学资源建设和网络教学与管理模式的改革。同时,公共服务体系建成一支服务完善、管理规范和运作高效的专业化队伍,能进一步加强教学支持服务、规范网络教学过程的管理与监控、保证远程教育的质量。 应该看到,建设公共服务体系是发展我国现代教育服务业的重要举措。我国网络教育多

全域旅游信息化建设方案

全域旅游信息化建设方案 2016年 一、旅游行业现状 2015年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为21966元,增速达8.9%,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已步入大众消费时代。2015年我国旅游投资首次突破了万亿元大关,加速了旅游景区建设步伐,以景区为主体的企业在资本市场表现活跃,近百家景区追逐新三板,2016年一季度入境旅游622。3万人次,同比增长10.9%,有力促进了国内景区旅游。 2015年我国私家车保有量达到1.24亿辆,随着私家车的普及和自驾游趋势的发展,周边旅游景区人气爆棚,2015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达到1。9万公里,基本覆盖50万以上人口城市,四通八达的铁路网改变了国内景区旅游格局. 互联网大数据的逐渐普及和应用,使景区旅游产品定位更加准确,能够更好地帮助景区精准营销,提升用户体验。智慧景区的普及和推广,使景区的配套服务和设施(景区WIFI覆盖、快速入园、电子导览等)更加完善. 二、建设基本原则 全域旅游信息化的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系统的设计和建设实施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思想,统一的原则,按照统一的步骤进行。应该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资源整合,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实施策略进行建设,并有效继承历史建设成果。 全域智慧旅游平台项目建设要遵循以下原则: (1)面向游客需求提供全程服务 平台建设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面向大众的多种现代信息化手段,打造最便捷、最开放、最实惠的应用平台及工具,满足游客在栾川旅游的全程需求。 (2)全局统筹安排分步落地实施 统筹安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既要从全局出发,加强领导、统筹协调、规范管理,又要突出重点,分阶段推进实施计划,促进栾川县乡村游智慧旅游建设深入持续开展。 (3)继承建设成果避免重复建设

2020十三五全国旅游公共服务规划图解

2020十三五全国旅游公共服务规划图解 下文为大家整理带来的2020十三五全国旅游公共服务规划图解,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近日国家旅游局发布《十三五全国旅游公共服务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为认真贯彻《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加快全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而制定的专项规划。《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理念、发展目标,明确了主要工作任务、重点建设工程,是统筹推进未来五年我国旅游公共服务发展和改革的综合性、纲领性文件,是指导各地加快推进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的行动指南。下面就来和小编一起看看2020十三五全国旅游公共服务规划图解吧。 推动景区门票优惠和免费开放 长期以来,阻碍民众出游意愿的因素之一就是景区门票价格偏高。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2020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共有186家5A级景区,门票平均价格达112元。 对此,规划提出,推动各地推出景区门票减免、赠送等惠民活动。推进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城市资源免费向市民游客开放。推动有条件的景区景点设立公众免费开放日。 随着景区门票减免和优惠措施的推出,未来景区门票有望更加亲民,从而让更多民众能够玩得起。

落实国民休假制度制定实施细则 出门旅游,需要金钱,也需要休假时间。2020年4月开展的部分城市(60个城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本情况调查显示,超过50%的职工当年享受了带薪年休假。 为了让更多的人能有时间去休闲旅游,规划提出,推动制定带薪休假制度实施细则或实施计划。鼓励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引导职工灵活安排休假时间。支持各单位结合本地传统节日、地方特色活动安排错峰休假。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根据实际情况,依法优化调整夏季作息安排,为职工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外出休闲度假创造有利条件。 可以预期,国民休假制度的加快落实,更多的人将能有时间去外出旅游,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再是一种奢望。 5A级景区全部具备第三卫生间 在外旅游,不少人都遭遇过如厕难,尤其是旅游高峰期,景区厕所尤其是女厕所往往大排长队。而且,由于没有家庭卫生间,带小孩如厕也是一个难题。 如厕难题未来有望得到缓解。规划提出,加速全国旅游厕所建设管理步伐,推进厕所革命深入城乡、普及景区内外,实现数量充足、干净无味、实用免费、管理有效的目标。 按照规划,到2020年,全国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累计完成10万座;主要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线路、旅游步行街区、乡村旅游点等游客集中区域的旅游厕所全部达到A级标准;旅游厕所地图覆盖所有A级旅游厕所;无水冲、泡沫节水、微生物降解等厕所技术得到广泛应用;4A级以上旅游景区80%以上的旅游厕所实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服务型政府1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服务型政府 党的十七大把“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央《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这抓住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关键环节,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现实要求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的任务,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和收入分配等,都离不开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 公共服务需求增长是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需求不断拓展和逐步得到满足的过程。伴随着技术进步和物质产品供给能力的提升,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长、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服务需求增长呈现逐步加速的趋势,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如何使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相适应,将是我们在较长时期面临的重要任务。 公共服务供给滞后是当前社会问题的焦点。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也取得较快进展,但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依然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等领域,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有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因素,但也存在资源配置和分享不平衡等问题。特别是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相当部分的中低收入群体还没有被完全纳入服务对象。 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校正社会财富初次分配的不平衡,并对初次分配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缓解和抑制利益分化进程及其引发的社会矛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使公共服务逐步扩展到整个社会,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消除公共服务领域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同时,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为促进社会公平和权利平等提供强大的基础平台,有利于振奋社会成员的精神,提高社会总体效率。 当前公共服务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 公共支出结构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虽然公共服务并不完全由政府直接提供,但政府公共支出的规模和结构是反映社会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状况适应与否的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支出总量规模一直呈快速增长趋势,从1978年的1100多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33000多亿元,但公共支出中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偏大、公共服务支出比重偏小。20世纪90年代以来,居民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个人承担的费用迅速上涨。这虽然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但公共服务支出水平严重不足是一个重要因素。 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社会分享公共服务不均衡。我国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源于计划经济

中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目标与任务 基本完善五大服务体系 旅游公共服务是指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经济组织为满足海内外游客的公共需求,而提供的基础性、公益性的旅游产品与服务,主要包括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旅游安全保障服务、旅游交通便捷服务、旅游便民惠民服务、旅游行政服务等内容。 《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旅游公共服务发展总体目标: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完善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旅游安全保障服务体系、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体系、旅游便民惠民服务体系、旅游行政服务体系等五大体系,建立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政府主导、全社会协同,公益性原则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具体工作目标分别是: ——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建立信息全面准确及时、传播渠道多元化、覆盖面广泛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全面发布游览咨询信息、旅游市场信息、境内外旅游目的地安全风险提示信息、旅游服务质量信息等旅游公共信息。超过50%的游客通过各种渠道享受到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全国旅游咨询中心数量年均增长15%。 ——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建立覆盖国内、入境、出境三大市场的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全社会共同保障游客安全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各类突发事件得到有效应对、对旅游业的不利影响进一步减轻,旅游安全形势总体平稳。 ——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形成安全、顺畅、优质、实惠的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从交通枢纽到集散中心(点),从集散中心(点)到旅游景区的

旅游集散体系,形成各类旅游集散中心(点)1000余个。完善旅游城镇与主要旅游景区间的公共交通,强化旅游服务功能,在主要旅游城市开通观光巴士。基本形成标识完善、服务配套的自驾游交通服务体系。 ——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形成旅游惠民便民服务体系。实施免费的旅游景区、公共游憩区等公益惠民资源比“十一五”期末增加20%以上。建立健全覆盖旅游活动全过程的通信、邮政、金融、医疗、无障碍、环卫等便民服务设施。出台更多针对特殊人群的旅游优惠政策。 ——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形成功能齐全、部门协作、地区协同的旅游行政服务体系。旅游市场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游客的合法权益得到进一步保护,旅游投诉机制进一步健全,旅游投诉圆满解决率年均达95%以上。文明旅游、绿色旅游和理性消费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建立健全旅游公共服务的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健全旅游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完善旅游公共服务相关保障制度,形成旅游公共服务和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共享、融合发展的局面。加大旅游公共服务财政投入,“十二五”期间,旅游公共服务财政投入年均增长20%以上。形成旅游志愿者参与旅游公共服务的长效机制,“十二五”期末,参与旅游咨询服务的志愿者人数达到3万人以上。 五大体系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 看点一:完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发展思路:以制定旅游公共信息标准为基础,完善与相关部门的信息沟通机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旅游公共信息资源,扩大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的覆盖面,提高服务水平。以建设旅游咨询中心示范项目为突破,完善以旅游资讯网站为中心的在线旅游信息服务集群,以各类旅游咨询中心为基础的现场信息服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doc

初一数学测试题(第一章 有理数) 时间:90分钟 满分:150分 班别: 姓名: 学号: 得分: 一、 填空题:(每题3分,共42分) 1、 比-3大的负整数是 . 2、绝对值最小的数是 . 3、5 1 - 的倒数是 . 4、b a +的相反数是 . 5、有资料表明,被称为“地球之肺”的森林正以每年15000000公顷的速度从地球上消失,每年森林的消失量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应为 公顷. 6、比较大小: 109 11 10 7、a =6,则a = . 8、数轴上的点A 所对应的数是3 2 2-,那么与点A 相距2个单位长度的点所表示的数是 . 9、()()()()10910812111110109----Λ= . 10、若0>a ,0

二、 选择题:(每题3分,共18分) 15、一名宇航员向地球总站发回一组数据,他观测到甲、乙二行星的直径分别约为 km 4101.6?,km 41010.6?,请问这两个数据有差别吗?( ) A .无差别 B .有差别 C .差别是km 4 1001.0? D.以上答案都不对 16、若a a 1 < ,则a 满足 ( ) A .0>a B .10<a D.01<<-a 或1>a 17、x ,y 互为相反数,下列各组数不是互为相反数的是 ( ) A .x 3和y 3 B .x 2 1 - 和y 21- C .2x 和2y D.3x 和3y 18、a 为任意实数,则下列四组数字都不可能是2 a 的末位数字的应是 ( ) A . 3,4,9,0 B . 2,3,7,8 C . 4,5,6,7 D. 1,5,6,9 19、四个各不相等的整数a ,b ,c ,d ,它们的积9=???d c b a ,那么d c b a +++的值是 ( ) A .0 B .4 C .8 D.不确定 20、小亮从一列火车的第m 节车厢数起,一直数到第n 节车厢(m n >),他数过的车厢节数是 ( ) A .n m + B .m n - C .1--m n D.1+-m n 三、计算题:(每题6分,共30分) 21、()()345265194.72.9-+-+?? ? ??-++---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 施 方 案

某某区某某镇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 施方案 为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推动含浦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文化强镇,推进岳麓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和《长沙市岳麓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方案》,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的要求,遵循统筹规划、重心下移、加大投入、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建立完善“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为推进岳麓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打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为实现含浦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坚持科学规划、以人为本的原则。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部署要求,科学规划,从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出发,集中力量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 (二)坚持保证基本、惠及全民的原则。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积极探索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均等的路径、方式和方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三)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原则。针对制约公共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先行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设计研究,着力深化文化站点改革,构建符合公共文化服务规律的科学体系。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1、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功能提升工程。进一步提升某某综合文化站的设施功能,加强管理和软环境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在全镇普及符合标准的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到2012年全镇所有村(社区)都将建成面积不低于5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配备专职的文化管理员。 2、基层文化阵地工程。在全镇整合农家书屋、党员远程教育、共享工程资源和体育活动场所,形成村(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各村(社区)至少配备1名文化管理员,尽力

十三五全国旅游公共服务规划全文

十三五全国旅游公共服务规划全文 国家旅游局近日发布《十三五全国旅游公共服务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为认真贯彻《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加快全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而制定的专项规划。 国家旅游局办公室关于印发 十三五全国旅游公共服务规划的通知 旅办发〔2017〕34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旅游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旅游局:《十三五全国旅游公共服务规划》已经国家旅游局局长办公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十三五全国旅游公共服务规划 为认真贯彻《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加快全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现状与形势 一、形成新基础 十二五期间,全国旅游公共服务有序推进,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旅游信息咨询、旅游交通集散、厕所革命、旅游便民惠民、旅游安全保障等领域加速建设,全国旅游公共服体系初步建立。 (一)旅游公共服务保障政策实现突破 旅游公共服务已成为各级旅游部门的重要职能和工作内容。国家旅游局首次出台《中国旅游公共服务十二五专项规划》、《关于进一步做好旅游公共服务工作的

意见》等政策文件,指导和推进全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各地不断强化领导,设立旅游公共服务管理机构;研究出台旅游公共服务保障政策,加大财政投入,积极推进旅游公共服务规划建设。 (二)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机场、车站、码头等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加速发展,旅游通达条件持续改善。通信网络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展,旅游信息服务基础不断巩固。大型旅游综合体相继建成,城市休闲设施加速开放,国民旅游获得更大休闲空间。 (三)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序推进 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加速建设。旅游咨询服务中心覆盖主要交通枢纽、景区景点、商业步行街区等游客集中区域。旅游咨询网站、智慧旅游终端等旅游信息服务平台相继建成。旅游信息咨询、门票预约、酒店预订等服务功能不断拓展。12301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成开通,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智慧化水平逐步提升。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不断提升。旅游道路加速建设,旅游专线相继开通,旅游景区可进入性明显好转。高速公路、国省道干线等主要交通沿线的景区景点标识导引设施加速建设。旅游集散、交通换乘等旅游集散中心服务功能日渐强化。 厕所革命启动开展。《全国旅游厕所建设管理三年行动计划》、《旅游厕所建设管理指南》等文件制定出台。全国旅游厕所工作现场会、中国厕所革命推进日、中国厕所革命宣传日、全国旅游厕所设计大赛、全国旅游厕所技术创新大赛等相继举办。各地厕所革命领导小组纷纷成立,厕所建设计划相继出台,厕所资金投入、用地保障等政策不断推出。2017年全国建设旅游厕所 22009 座,超额完成年度计划,厕所革命开局良好。 旅游便民惠民举措陆续推出。旅游消费券、旅游卡、旅游年票等便民惠民举措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某某区某某镇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推动含浦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文化强镇,推进岳麓区创立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立标准》和《长沙市岳麓区创立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方案》,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的要求,遵循统筹规划、重心下移、加大投入、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建立完善“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为推进岳麓区创立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打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为实现含浦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坚持科学规划、以人为本的原则。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部署要求,科学规划,从满足人民

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出发,集中力量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 (二)坚持保证基本、惠及全民的原则。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积极探索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均等的路径、方式和方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三)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原则。针对制约公共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先行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设计研究,着力深化文化站点改革,构建符合公共文化服务规律的科学体系。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1、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功能提升工程。进一步提升某某综合文化站的设施功能,加强管理和软环境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在全镇普及符合标准的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到全镇所有村(社区)都将建成面积不低于5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配备专职的文化管理员。 2、基层文化阵地工程。在全镇整合农家书屋、党员远程教育、共享工程资源和体育活动场所,形成村(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各村(社区)至少配备1名文化管理员,尽力达到“两室一厅(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多功能文化活动厅)”的标准,形成覆盖全镇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五大理念

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五大理念 建设服务型政府,通过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逐步形成惠及全体人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一个原因是物质基础长期相对薄弱,而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公共服务理念的更新滞后于经济体制变革。不同经济体制下的公共服务理念是有差异的。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然需要实现公共服务理念的更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应确立以下几个方面的理念: 政府是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提供通过市场提供不了或提供不好的公共服务,满足通过市场满足不了或满足不好的社会公共需要。由于政府部门要满足的是社会公共需要而不是私人个别需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载体是公共服务而不是私人服务,由于公共服务具有不同于私人服务的三大特性——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所以,公共服务的提供主要是以公共权力而非利益交换为依托的,主要是由政府来承担的。 私人服务与公共服务协调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从来就是私人个别需要与社会公共需要的○高培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总和。同样,人民群众的生活福利水平,从来就是一个既包括私人服务又包括公共服务的综合性指标。而且,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在社会所提供的服务中,公共服务所占的份额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趋势。这就意味着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除了市场这个提供食品、衣物、家具等私人物品和服务的系统,还有政府部门这个提供诸如社会治安、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公共物品和服务的重要系统。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应当也必须同时关注私人物品和服务与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生产与提供。正如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能“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一样,私人服务与公共服务之间也要协调发展。 公共服务要均等地提供给全体社会成员。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国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大部分由国有部门和城市居民享有,非国有部门和农村居民不同程度地被排除在多项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之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政府职能的公共化,推动政府提供的各种服务随之走上了以公共化为取向的道路。“公共化”的取向也好,“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定位也罢,其核心就在于公共服务是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按照“均等化”的原则,无差别、一视同仁地提供给全体社会成员。当前,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迫切任务,就是缩小和消除以往存在于国有与非国有部门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别待遇,让公共服务的阳光普照包括国有和非国有部门、城市和农村在内的所有企业和居民。 提供公共服务的行为要规范化。政府部门提供公共服务是要花钱的。要花钱,就需要收钱。这一收一支,便构成了政府为提供公共服务而筹集财源、拨付经费的活动——公共财政。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曾留给人们一个思维定式:只要是为老百姓办事、只要是用于提供公共服务的,那么,不管从老百姓那里收多少钱、以

全域旅游创建标准

全域旅游创建标准 现阶段推进全域旅游,应至少体现以下五个鲜明特征、达到四项基本标准。 一是在全域优化配置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充分发挥旅游带动作用。全域旅游要求不能停留在景点景区、宾馆饭店配置,而是要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发展各类资源和公共服务的有效再配置,既宜居又宜游,处处是风景,处处可旅游。比如,水利建设不仅要满足防洪排涝、灌溉功能,还要有审美游憩价值和休闲度假功能。交通建设和管理,不仅要满足运输和安全,道路还应建成风景道,还需要规划建设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提供完善的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和配套标识、营地等。林业生态的建设,除了满足生态功能要求外,还有形成特色景观吸引和配套旅游服务功能。农业发展,除了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外,还应满足采摘、休闲等需求。城镇不仅要满足居民居住和生产功能,又要注重特色、注重服务。美丽乡村建设,既要建成当地农民的幸福家园,还应建成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幸福乐园。 二是全域按景区标准统筹规划建设。现在的情况往往是,景点景区内外、酒店内外,两极分化明显,一墙之隔或一河之隔,俨然两重天,景点景区内鸟语花香、干净整齐,景点景区外却是私搭乱建、脏乱破差;酒店里流光溢彩、金碧辉煌,酒店外却是污水横流,垃圾成山。可谓走进景区酒店是发达的“第一世界”;而走出门外则是落后的“第三世界”。发展全域旅游,就是要拆掉景点景区“围墙”,实现景点景区内外一体化,以游客体验为中心,以提高游客满意度为目标,按照全域景区化的建设和服务标准,推进多规合一,整体优化环境、优美景观,优化旅游服务的全过程。 三是构建全域大旅游综合协调管理体制。在旅游资源富集、旅游产业优势突出的区域,整个区域的管理体制设计,都应有旅游理念,围绕适应旅游发展“两个综合”需求,即综合产业发展和综合执法需求,创新区域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实现区域综合化管理。围绕形成旅游发展合力,通过综合改革,破除制约旅游发展的资源要素分属多头的管理瓶颈和体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材料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大学生调研报告 题目: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调研区域彭水县岩东乡屵山村 姓名めめめ 系别文化产业管理学院 专业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 指导教师めめめ 时间 2012年8月2号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生处、院团委制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作者:めめめ 指导教师:めめめ 党的十六大明确了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特别提出“要加强政府对文化公益事业的力度,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文艺精品创作服务体系、文化知识传授服务体系、文化传播服务体系、文化娱乐服务体系、文化传承服务体系、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等七个方面。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和引导性意义。 一、调查目的 作为学习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专业的我,虽然即将是大二的学生了,但是我国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情况还不是很了解。因为我们学习此专业才一年的时间,而且还未正式步入社会,所以社会上的很多事情还不是很了解或许有些陌生。 为了了解我家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以及所存在的问题。在暑假期间我对我的家乡彭水县岩东乡屵山村以抽样调查和亲身观察的方式展开了调查。 二、调查背景及相关内容 首先我们要知道为什么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国的经济水平逐渐提高了。人们的物质需求逐渐得到满足,开始追求精神文化上需求以陶冶情操丰富生活。 为了进一步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之所以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由此,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

【奇创研究】“五定体系”——县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规划方法探讨

“五定体系”——县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规划方法探讨 一、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规划面临的新旅游环境 新转变:新常态引发市场需求变化,从“产品为王”到“服务决胜”。 旅游新常态正在悄然改变着县域旅游的发展,评价一个县域旅游是否优秀,不仅要产品“引得来”客,更要服务“留得下”客。游客对旅游服务的要求从“无关紧要”到“不可或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已经成为游客美好旅游体验的核心要素,甚至成为游客选择目的地的主要因素。 新机遇: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成为旅游目的地发展的“必答题”。 相对于市场旺盛的需求,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是目前整个产业发展的共识性“短板”。多年来旅游产品建设“高歌猛进”,而旅游服务配套始终发展缓慢。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坦言,中国旅游发展了三十年,却一直没有解决旅游厕所的问题。县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已经成为县域旅游发展的实事之一,也成为评价县域旅游“留客”能力的重要指标。 新主张: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基于旅游体验的“软硬兼施”。 《中国旅游公共服务“十二五”专项规划》中指出公共服务体系规划重点为五大体系八大工程,侧重于硬件建设。然而游客在出游过程中不仅对硬件有要求,更多的时候对于服务的软件提出了要求,希望在旅途中享受服务。 二、旅游新环境下,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规划的工作重点 在2012年到2015年间,奇创先后参与了浙江省安吉、浙江省千岛湖、浙江舟山普陀 版权声明:该报告知识产权归奇创旅游规划咨询机构所有,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篡改、挪用、从事盈利性宣传活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区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规划以及上海自助游服务体系专题研究。基于项目,奇创探索性的提出旅游公共服务规划的“五定体系”,来研究此类规划的工作重点。 三、“五定体系”下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规划的内容界定 1.定特征 根据县域旅游发展内、外因素,确定公共服务体系在不同阶段的特征和建设重点。 县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不同的诉求与重点。 初期重点关注旅游服务中心、景区旅游专线等建设,实现从“无”到“有”。 发展中期实现从“有”到“优”,提质与增量并重,统筹全域布局,从旅游信息咨询、旅游交通服务、旅游配套、旅游保障等多方面进行体系化构建。 在发展的成熟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已经成为旅游满意度评价的重要指标,甚至是游客选择出游的决定因素。 2.定量级 根据发展特征、游客规模等要素,在满足主客共享的前提下,确定旅游公共服务的合理量级。确定合理的停车、住宿、餐饮、咨询中心等规模,合理确定分期建设目标。重点关注旅游公共服务中心、旅游交通配套设施、旅游医疗保障设施、旅游环卫设施等四个方面。 此外,在量级确定过程中应充分遵循“主客共享”的建设思路,将城市公共配套和旅游服务配套相结合,不仅满足游客需求,也能满足本地人常态化休闲的需求。 3.定标准 建立具有县域特征的公共服务体系的相关标准及评价指标体系,规范旅游服务内容与流程,保障游客得到的服务水准。 旅游公共服务的标准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设施建设标准、管理运营标准、服务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