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的发展与环境的矛盾

土木工程的发展与环境的矛盾
土木工程的发展与环境的矛盾

土木工程的发展与环境的矛盾

摘要:土木工程建设包括很多方面,城市建筑、交通建设、矿山建设这三个主要方面。主要是在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建筑垃圾,噪声污染,废气污染,粉尘,对人和动物以及自然界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土木工程的发展与环境的矛盾日趋严峻,因此,土木工程建设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环境保护建筑垃圾治理交通建设矿山建设

正文内容:

实例一:建筑施工

(1)噪声污染

噪声是建筑施工中污染环境的主要成分,它主要来源于施工设备的发声。例如,挖土机、压路机、打桩机及推土机等大型机器所发出的噪声,还有安装拆卸机械设备、加工切割建筑材料以及脚手架等作业时的噪声,这些机器设备有时同时工作,就加剧了噪声的分贝。另外,由于建筑赶工造成的夜班加工,严重影响了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工作及学习,它是建筑工程中最受争议的污染问题。(2)废水污染

施工过程中的废水主要来源于挖沟渠产生的水泥浆、冲洗混泥土输送管道的水、工程排水以及员工生活用水排放。此外,由于一些工地疏忽而致使现场污水外泄,一些泥浆经常堵塞居民生活的下水道,影响居民日常生活。

(3) 废气污染

废气污染主要来源于施工过程中的扬尘,扬尘极大程度的影响城市空气质量。还有运输材料的车辆进出携带一定的粉尘、挖掘土地的土尘严重、高空抛洒灰石等都会使废弃污染加剧。

(4)固体废弃物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主要包括:废弃建筑物的拆迁、材料废弃包装、员工生活垃圾等废弃渣滓、挖土机挖取后的废土以及打桩钻孔后的废弃泥浆。

建筑工程施工由于经济、技术条件随着社会对环保的愈来愈重视和对污染控制的加强, 施工企业在施工生产中必须树立环保意识, 努力创造条件, 积极采取措施, 尽最大努力避免污染, 将污染减轻到最低程度, 实现生产活动与保护环境的和谐。建筑施工中产生的环境问题是多个方面的,其影响的范围和程度也各不相同,建筑施工企业在建筑施工中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具体的环保措施,在执行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国家的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

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一切以人为本,按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施工管理要求和技术要求进行施工组织,将环境保护和工程质量并重,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资源,从而达到绿色施工。

实例二:交通建设

1

(1)占用土地

高速公路占地范围大致为宽50m的带状地带,对土地资源的占有是永久性的,有些甚至是良田,据公路环评调查的中国公路占用耕地的统计,若以省为单位计算,一般不超过1%。但在农业发达的省份,有的村庄被占用的耕地可达20%~30%。对土地占用比例较大的局部地区来说,对农业生产和对农民的影响是很大的。

(2)改变了生态环境

山区公路某些路段在施工时大填大挖,或取弃土处置不当,会改变原有的地形、地貌,造成植被破坏,局部地区引起水土流失。施工过程中有时会干扰地表和地下水流,破坏了生态平衡。

(3)对珍稀动植物的影响

如果公路经过自然保护区的附近地区,有可能影响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或损坏了某些珍稀植物,影响了生物多样性。

2、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公路的建设有时会造成居民拆迁、景观环境的改变甚至损坏文物古迹。

3、对环境的污染

(1)空气污染

行驶过程中引起的二次扬尘导致空气中TSP超标。此外,沥青拌合场的沥青和粉尘也造成了空气污染。

(2)噪声污染

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各种污染中,运营期交通噪声是污染最严重、居民最难以忍受和反映最强烈的污染。由于最近几年来,许多交通量大、车速高的汽车专用公路陆续投入运营,使交通噪声扰民问题日益突出,全国80%左右的交通干线两侧环境噪声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标准。

(3)水污染

在公路施工,尤其是公路桥施工时,施工废水,高速公路营运期生活服务区

洗车污水和生活污水。如任意排放,将造成水污染,公路经流水对饮用水源也会造成一定影响。

(4)土地铅污染

汽车使用的含铅汽油排放的铅微粒逐渐沉积在公路两侧的土地中,长此以往,会引起土壤铅污染。但随着中国无铅汽车的推广使用,铅污染的问题将逐渐减少。

实例三:矿山建设

矿山采矿的疏干排水,使地下水位大幅下降,降落漏斗水力影响半径达十几公里。不仅浪费丁地下水资源,更主要是改变了原有的水文地质条件,由稳定的状态改变到不稳定状态。造成相应的不均匀地面沉降。采矿造成的地面塌陷与裂缝,直接造成大气降水与地下水的沟通,使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废石、尾矿长期堆积占用大量土地,经雨水淋滤造成土壤污染侵蚀尾砂、废石风化后形成细小颗粒物质和糟尘,在干燥气候与大风作用下易产生尘爆选厂污水的捧放,造成土壤与地表水污染,有害物形成扩散晕,进一步破坏植被,致使土壤荒漠化经过淋滤、渗透污染地下水。

近年来愈演愈烈的矿山地质灾害、潜伏的大量致灾隐患、日益恶化的矿山生产和生活环境向人们警示,单纯从技术角度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因此,矿山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及其发展趋势,应当受到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强对它的管理。应当把矿山地质灾害纳入国家防灾减灾政策范围之内,把矿山的防灾减灾与矿山企业、地区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提高重视程度,加强社会教育,提高人们防灾减灾意识。

结束语:

要实现土木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统一和谐,就要做到“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从战略的角度认识土地资源、土木工程建设和经济发展三者之间如何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在合理利用资源的同时,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深入认识和掌握污染和破坏环境的根源及危害有计划地保护环境,防止环境质量的恶化,控制和治理环境污染,对土木工程建设中产生的各种垃圾进行回收利用,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以较低的资源和环境优价换取较高的公路发展速度。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9.12)

[2] 《土木工程环境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3] 《中国的环境与发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2)

[4] 《土木工程环境》(中国矿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2002.11.12)

[5] 《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国外建材科技 2005年02期)

[6] 《矿区生态环境的初步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7年04期)

[7] 《矿区生态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地理科学 2004年02期)

[8] 《高速公路环境保护与绿化》(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9] 《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水利科技与经济 2006.12.7)

[10]《中国矿山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研究》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

土木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摘要:土木工程现在已经发展到了各个领域,可以说现在世界的进步已经依 赖了土木共程,而土木工程有其存在的环境因素,也会与周围环境息息相关。 核电站是土木现在在中国飞速发展的一个方面,核电站,这也是人们议论纷纷的话题,因为它对环境的影响,对大自然、对人的影响。土木工程需要对环境 负责任的。 关键词:核电站,环境,土木工程,双刃剑 前言:土木工程,简单的说就是建筑,最早就是用土和木来建造房子、船舶、会场等等,顾名思义。有土有木,必然与大自然有关系,也就是从土木工程的 开始就注定了与环境息息相关。如今的土木工程已经发展的很全面了,包括公路铁路、各种房屋建筑、水利水电、厂房矿井等等,还有一类在中国正处于飞 速发展的方向,核电站! 核电站,也是对土木的一个高层次的考验,就好像三峡大坝一样,非常的大的 工程,建成后将使综合国力大增,可是也将成为战争的靶子,因为一旦被破坏,无论是战时还是平时,都将是无可预料的灭顶之灾。所以,为了让其安全运行,这对土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核电站,光是为了不让核污染泄露就需要很多的工作,先进的材料、工艺,严 格的把握质量关,与普通的建筑不同,光是核电站的墙就需要几百毫米甚至上 千毫米的厚度,其中用以控制和使用的工作室更是需要新的建筑理念,发生事故要如何应对,怎么才能顶得住核辐射,这些都是新的课题,而对周围环境的 保护更是重中之重…… 核电站,由于很多人对它还不太了解,受到一些不公正的对待,总觉得它会污 染环境,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损害。其实核电站推广应用,不但能提供大量电力,还会大大改善环境,因为它是清洁的能源。目前困扰人类社会的环境污染,自然资源(主要是能源)短缺和人口爆炸性增加这三个主要问题。至少有两个 靠核能能得到缓解。 目前的环境清洁问题大部分是由使用化石燃料引起的。由二氧化碳等造成 的温室效应以及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等造成的酸雨正在全球范围内破坏人类赖 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一座100万千瓦的燃煤电站每年要耗300万吨煤,产生的 废物总量超过300万吨。 法国1980年到1986年间核电占总发电量的比例由24%提高到70%,在此期间法国总发电量增加40%,而排放的硫氧化物却减少了9%,尘埃减少了36%,大气质量有明显改善。

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的重大环境污染与治理

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的重大环境污染与治理 今日的中东部地区多日的雾霾应个景。看来污染问题并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根 治污染也不是任何一个政府可以一蹴而就的行为。这也许是一个国家工业化所必须经 历的困难和一代人甚至两代人注定要付出的代价。也许今天我们看到欧美日的富二代 们享受着碧水蓝天煞是羡慕,那让我们也关注下当年他们的父辈与祖辈所经过的日子,这也许是我们所要或者正在经历的。 环境污染由来已久。早在14世纪初,英国就注意到了煤烟污染;17世纪伦 敦煤烟污染加重时,有人着文提出过改善大气品质的方案①。不过直到这时,污染只 在少数地方存在,污染物也较少,依靠大自然的自净能力,尚不至于造成重大危害。 环境污染发生质的变化并演变成一种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危机,则始于18 世纪末叶兴起的工业革命。现代经济史和社会史学家普遍把工业革命视为人类或“南 一北”差距的分水岭②,同样的,我们也可以把这场革命视为人类环境污染史的分水岭;又由于“从影响全球和区域的环境问题看,主要责任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工业发达 国家”③,因此,地考察西方主要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环境的污染与治理,审视西方 人对待自然的认识或态度,明确树立科学的环境价值观的重要性,就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具有现实参考意义。 一、18世纪末--20世纪初环境污染的发生① 从18世纪下半叶起,经过整个19世纪到20世纪初,首先是英国,而后是欧洲其他国家、美国和日本相继经历和实现了工业革命,最终建立以煤炭、冶金、化工 等为基础的工业生产体系。这是一场技术与经济的革命,它以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应 用为基本动力。而蒸汽机的使用需要以煤炭作为燃料,因此,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 地下蕴藏的煤炭资源便有了空前的价值,煤成为工业化初期的主要能源。新的煤矿到 处开办,煤炭产量大幅度上升,到1900年时,世界先进国家英、美、德、法、日五 国煤炭产量总和已达6.641亿吨。煤的大规模开采并燃用,在提供动力以推动工厂 的开办和蒸汽机的运转,并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时,也必然会释放大量的烟尘、二氧 化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其他有害的污染物质。 与此同时,在一些工业先进国家,矿冶工业的发展既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硫, 又释放许多重金属,如铅、锌、镉、铜、砷等,污染了大气、土壤和水域。而这一时 期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构成了环境污染的又一重要来源。另外,水泥工业的粉尘与 造纸工业的废液.也会对大气和水体造成污染。 结果,在这些国家,伴随煤炭、冶金、化学等重工业的建立、发展以及城市化的推进,出现了烟雾腾腾的城镇,发生了烟雾中毒事件,河流等水体也严重受害。 英国作为最早实现工业革命的国家,其煤烟污染最为严重;水体污染亦十分 普遍。除英国外,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美国的工业中心城市,如芝加哥、

土木工程与环境

土木工程与环境的若干了解 土木工程是指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和工程的总称。土木工程的含义可从两方面去理解。一层含义是指与人类生活、生产活动有关的各类工程设施,如建筑工程、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局坝水电和水利工程、铁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工程等。另一层含义是指为了建造工程设施应用材料、工程设备在土地上所进行的勘察、设计、施工等工程技术活动。 现代土木工程不断地为人类社会创造崭新的物质环境,成为人类社会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有些负面问题却是我们不可以逃避的,环境问题是当前世界各国极为关注的问题,寻找新的替代能源和能源多极化的要求是21世纪人类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这也对土木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人们在创造大量物质文明的时候,同时也污染了自然环境,破坏了生态平衡,为解决土木工程对环境污染所带来的问题,作为大一新生,我们必须首先了解环境与土木工程的若干问题,才能为我们日后有更大的作为做好准备。 首先,我国的土木工程有自己的特殊性。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一项大资源被13亿一除即变得微不足道,而一个小问题乘以13亿就成了大问题。”此语切实道出了我国的困难之所在。我国的煤、石油、天然气、水、森林总量均居于世界前列,而人均占有量却全部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口、能源、教育、污染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所面临的四大严酷问题。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还不发达,基础设施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所以在基本建设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并且在土木工程的各项专业活动中,都应考虑可持续发展。这些专业活动包括:建筑物、公路、铁路、桥梁、机场等工程的建设,海洋、水、能源的利用以及废弃物的处理等。所以土木工程,也必当立足长远,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放眼世界,美国的现代化进程可谓先进,而现今资料表明:未来美国要投入16000亿美元来解决已建工程的不安全状态,譬如,氯离子所引发的建筑锈蚀等等。作为当代土木工程师,在传承前人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必须多多吸取已出事故的教训,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创新改良,实现可持续发展。 所以减少土木工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实质上就是我们要在土木工程中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查阅一些资料后,我觉得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发展高新技术,应用结构健康监测,实现可持续发展 土木工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或性能退化,这将影响起承载能力和耐久性,甚至引发严重的工程事故,带来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产生严重的社会影响。因此,从建筑建成的一刻起,就要做好健康监测、修复和加固的准备。

浅析基坑开挖对环境的影响

工 程 管 理 12科技创业家 TECHNOLOGICAL PIONEERS 1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中用地紧张的问题逐步显现出来,于是大量的城市建筑开始向更高和更深的方向发展。“高”,指的是建筑物的高度增加,“深”,指的是地下空间的开发越来越多。有些拟建建筑物的基坑距离已建建筑物(构筑物)、城市地下管线和城市的交通道路很近,而基坑的开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巨大,如果处理不好基坑开挖过程中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不但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还会造成人员伤亡。因此更需要分析基坑开挖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尽量减小基坑开挖对环境的影响。 2 基坑开挖引起环境的问题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丰富,不同的地区地质条件不同,而基坑工程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同样面积的基坑处在不同的地区,引起的环境效应也是不相同的。基坑工程[1-6]具有很强的地域差异性、综合性、个体差异性、时空效应、环境效应等特点,并且工期紧工程量大,风险较高。基坑工程综合了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监测以及建设的多元素工程,涉及到结构工程、岩土工程、环境工程以及建筑规划等学科,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好会对基坑周边环境产生重大的影响。2.1边坡问题 基坑开挖导致原来平衡的周边环境破坏。从力学的角度分析,基坑未开挖时土体处于静止土压力状态,基坑开挖后一部分土体被挖掉,开挖形成的边坡由于这部分土体的移除而处于受力不平衡的状态,有向坑内滑动的趋势,成为安全隐患,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严重的基坑事故。如果基坑坑底附近存在承压水,由于上部土体的卸荷,承压土体土层厚度不断减小,承压水的压力大于开挖后土体的自重压力,会造成基坑突涌。2.2基坑降水问题 对于处于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基坑开挖,采取基坑降水处理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处于密集建筑区的基坑降水。因为基坑降水形成的漏斗形降水区域,如果 降水量小,则达不到基坑降水的要求,造成基坑开挖困难;降水量过大,会使建筑物下地基土的应力改变,进而造成建筑物的变形改变。降水量的多少要经过严格的计算,降水过程中要严密监测,防止因采用人工降水而引起周围建筑物、构筑物、管线线路及其他设施的不均匀沉降,造成建筑物倾斜、开裂、管线断裂等现象的发生。如果地下水位较高,降水产生的渗流力将土中的细颗粒在粗颗粒形成的孔隙中移动,以致流失,随着孔隙的增大,渗流速度的增加,较粗的颗粒也相继被水流带走,导致土体内形成贯通的渗流管道,造成土体坍塌引起管涌;对处于粉土和砂土地质条件的基坑,当向上的渗透水压产生的动水力坡度大于砂土层的极限动水力坡度时,砂土颗粒就会处于悬浮状态,在渗透力作用下,细砂向上涌出,引起流砂。造成基坑自身的破坏,因此要严密监测降水过程,防止产生周边环境破坏。2.3地表破坏问题 基坑开挖以后会引起周边地表的破坏,产生基坑周围地表破坏的的原因有二。一是基坑降水,由于地下水位的降低,基坑坑周围土体的应力增大,而基坑降水影响范围外的土体的应力不变,在两者的界面附近由于应力不等引起土体的相对位移,造成地表土体出现裂缝。二是基坑支护设计不当或者坑边作用较大的地面超载时,致使位于基坑边缘的土体向坑内移动的速度增大,引起边坡产生较大的侧向变形,而土体承受拉力的能力较小,因此引起坡顶土体开裂,严重的引起基坑周边的道路开裂滑移,造成的破坏。2.4基坑的回弹 未开挖前基坑处于平衡状态,当基坑开挖以后作用在坑底以上的土体被挖出,自重应力释放,坑底土由于突然的卸荷引起回弹或者基坑隆起,由于土体的回弹,造成土体产生蠕变与土体的松弛,蠕变将使土的强度降低,边坡的稳定性降低。根据工程实践经验,基坑开挖引起坑外地层移动的影响范围(水平及垂直方向),一般认为是开挖深度的2.0~3.0倍。考虑基坑时间效应,基坑开挖后搁置的时间越长,基坑的隆 起量越大,但是不是无限制的增大。另外土壤具有一定的流变性,当基坑开挖深度较小时,因土壤蠕变引起的增加量不显著,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这种增加量的比例就会变大,因此基坑开挖后要尽快施工下部结构以抑制基坑的回弹变形。2.5支护结构的变形破坏 由于设计人员对现场地质条件认识不清,设计时参数取置不当引起支护结构的抵抗作用不足,从而引起基坑的破坏,进一步导致周边建筑物的倾斜及不均匀沉降等。在实际进行支护设计时,要多选用几种支护形式,如果都能满足支护结构的安全要求,则采用性价比最高的支护形式,从而达到既能满足基坑开挖的要求又节省建设资金。 2.6施工质量问题 同一工程,施工技术水平的不同,对基坑周边环境的影响也不相同。基坑开挖施工时,一定要选用专业的施工队伍。其在基坑施工时不但做到文明施工,减小机器震动等因素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还能做到安全施工,基坑开挖本身的危险性较高,专业的施工人员懂得基坑开挖的潜在危险,更利于采取防护措施。因此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减少直至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3 防治措施 3.1地质勘察 对场地进行勘察时,详细了解场地的地质岩土层分布情况以及地下水位情况,各种岩土体参数的取值在参考当地经验的基础上按试验方法确定参数值的大小,由于参数的取值直接影响后期的支护设计、基础设计及上部结构的设计,因此岩土体参数的取值尽量合理。3.2优化支护设计 由于我国目前对于基坑支护的设计还没有形成很规范的体系,很多施工单位凭施工经验自己设计施工,基坑土质条件好开挖深度浅时,危险性较小;若基坑开挖的深度较深则很危险。因此进行支护设计时需要有专门的基坑支护设计人员采用成熟的设计方法进行支护设计,若采用新形式 作者简介:黄凯,男,1982年9月2日生。大学本科学历,助理工程师。研究领域为土木工程与建筑。 浅析基坑开挖对环境的影响 黄凯 (山东电力建设第一工程公司 山东济南 250131) 摘 要: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基坑工程。基坑的开挖往往会导致地表沉降,管涌、周边建筑物的倾斜、开裂等影响周边建筑物正常使用的破坏。本文就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产生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进行了介绍。关键词:岩土工程 基坑 环境 土压力

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专业:土木工程班级:土木10-2 任课教师:李胜强姓名:吴灿森学号:10044040235 成绩: 摘要:土木工程是人类历史上年代最久远的“技术科学”,作为一种系统的产业活动,土木工程的实质是生产的过程,是一种技术过程。 通过一个学期土木工程概论课的学习,我已经深深地感受到土木工程涵盖的广泛,体味了前人取得的成就,也领悟了作为一名土木工程师的重大责任。当然,我们不能沉浸于现已取得的辉煌成就,止步不前。我们还应当与时俱进,去挖掘,去发现,去思考,去想象,去创新。在此,作为一名中国未来的土木工程师,我想结合土木工程的历史,结合我国的国情和世界形势,谈一谈土木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 引言纵观人类文明史,土木工程建设在和自然斗争中不断地前进和发展。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土木工程业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同时,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建筑物的规模、功能、造型和相应的建筑技术越来越大型化、复杂化和多样化,所采用的新材料、新设备、新的结构技术和施工技术日新月异,节能技术、信息控制技术、生态技术等日益与建筑相结合,建筑业和建筑物本身正在成为许多新技术的复合载体。而超高层和超大跨度建筑、特大跨度桥梁及作为大型复杂结构核心的现代结构技术则成为代表一个国家建筑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在土木工程中越来越体现了技术与创新的作用,谁能在世纪之交把握住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谁就能在知识经济时代开创土木工程学科的新纪元。

2对土木工程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认识 2.1对土木工程的现状的认识 现今的土木工程,正日益同它的使用功能或生产工艺紧密结合。 公共和住宅建筑物要求的建筑、结构、给水排水、采暖、通风、供燃气、供电等现代技术设备日益结合成为整体。 工业建筑物则要求恒温、恒湿、防微振、防腐蚀、防辐射、防火、防爆、防磁、防尘、防高(低)温、耐高(低)湿,并向大跨度、超重型、灵活空间方向发展。 另外,高层建筑大量兴起,地下工程高速发展,城市高架公路、立交桥大量出现,并逐步实现交通运输高速化、水利工程大型化。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综合国力有了很大提高,已具备更大规模开发和利用水资源的条件,如三峡水利枢纽,南水北调工程等都是世界一流的大型水利工程。 2.2对土木工程未来发展的认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将面临一个更大规模的建设高潮。可以说,我们正面临着一个伴随着国民经济飞跃的土木工程大发展的大好时期。而且这样一个优良的发展环境已经受到并将继续受到西方国家的急切关注。 作为跨世纪的一代,这一大好形势为我们提供了空前难得的施展才干、向国际水平冲击的良好机遇。同时,我们也深深感到,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合作”与“竞争”交织、“创新”与“循旧”相争的时代,如何把握世纪之交时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开创具有中国特色、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土木工程学科的新纪元,是对我们跨世纪一代人的严峻挑战。

环境污染事件分级标准

环境污染事件分级标准 1、特别重大环境事件(Ⅰ级): (1)死亡30人以上,或中毒(重伤)100人以上; (2)因环境事件需疏散、转移群众5万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 (3)区域生态功能严重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遭到严重污染,或因环境污染使当地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 (4)因环境污染使当地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 (5)利用放射性物质进行人为破坏事件,或1、2类放射源失控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 (6)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城市主要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故; (7)因危险化学品(含剧毒品)生产和贮运中发生泄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污染事故; (8)造成跨国(界)的环境污染事件。 2、重大环境事件(Ⅱ级): (1)发生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50人以上,100人以下; (2)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受到污染; (3)因环境污染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较大影响,疏散转移群众1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的; (4)1、2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5)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河流、湖泊、水库以及沿海水域大面积污染,或县级以上城镇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件。 3、较大环境事件(Ⅲ级): (1)发生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10人以上、50人以下; (2)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地级行政区纠纷,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影响; (3)3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4、一般环境事件(Ⅳ级): (1)发生3人以下死亡,中毒(重伤)10人以下; (2)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县级行政区域纠纷,引起群体性影响的; (3)4、5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上述分级标准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土木工程与地球环境的哲学思考

土木工程与地球环境的哲学思考 马宝民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Abstract The author surveys the influence exerted by human’s construction on the earth environment from the aspect of the earth evolution. The former includes single earth environment, self-organization theory, the supernatural and faintness of human, human and nature, the industrial and bioecology civilization, science’s two-edge effect etc. Finally,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countermeasure of civil engineering against the earth environment and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ion of touching the earth slightly, zero trace, and industrial self-cleaning. 1.前言 曾几何时,科学家坚定地认为地球是一部润滑很好的机器,以不可改变的精确度工作着,可以追朔到任何遥远的过去,预见到任何遥远的未来。但今天,这种观点难以维持了,越来越多的观察表明人类活动影响了地球这个庞大机器的运转。 进入工业文明的300年中,人类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了自己,使人的行为能力增长了千万倍,开始了大规模的工程运动。然而,把地球仅仅当作“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的错误自然观,使人恣意地浪费不可再生资源,破坏生存环境,将地球环境推向了危险的边缘。德国著名医学家狄特富尔特(Ditfurth H ﹒V)在《人与自然》中写道:“……如不立即制止按人类随意判断而进行的任性改造地球的活动,则在即将到来的灾难中,人类首当其冲:……一旦人类因失却生物生存的基础(空气、饮用水、土地、生物)而毁灭自己,自然界却有可能随即复原。地球重归平静。大自然又会以其在过去亿万年中所显示的创造力而崛起于人类遗留的废墟之上。人类在此星球上的数万年存活史终将降格为一段插曲,一段很成问题、毫无结果的插曲。”想想地球环境是从荒蛮死寂的状态演变而来的历史,这段描述似乎耸人听闻却又不无道理。环境、工程、以及其中大量存在的哲学问题很值得思考,这些问题是目前人类面临的最重大问题之一。 地球有四大主要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地球表层是这四大圈层的交错结合部位,是地球最活跃、最有生气、也是最敏感的部位。土木工程活动恰恰是对这个敏感部位进行的人工改造。土木活动留下的痕迹深刻而久远,是显著影响地球环境的人类最重大活动之一,稍不留意就会像“大象在摆满瓷器的房间里散步,随时有可能把珍贵的东西打碎。”近些年频发的气候异常灾难,也许土木活动是最主要诱因之一。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城市化建

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现代土木工程发展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土木工程材料,功能要求多样化,城市建设立体化,交通工程快速化,工程设施大型化,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土木也面临着各种挑战与机遇,因此,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土木工程未来发展趋势也将从几个方面进行:重大工程项目奖陆续兴起;土木工程将向太空、海洋、荒漠开拓;工程材料向轻质,高强,多功能化发展;设计方法精确化,设计工作自动化;信息和智能化技术全面引入土木工程,还有土木工程的可持续发展等等。 [关键词]土木工程材料发展趋势多功能可持续发展智能化立体化 一、目前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 1、在土木工程材料方面,从早期使用的砖、瓦、砂、石、灰、木材到近代使用钢材,水泥,混凝土,直到现代的高强度混凝土(高强度就是增加混凝土的密实性,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极细的活性颗粒渗入混凝土,使它们在水泥浆中的细微孔隙中水化,减少和填充混凝土的毛细孔,达到增密和增强的作用。)、高性能混凝土(超高的强度、低渗透性、良好的结构性能、优越的耐久性、可观的经济效益、环保性,有关常规的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指标亦要根据不同的使用要求而有所提高或改善。)、纤维混凝土(在混凝土加入合成材料纤维丝成钢纤维,是由纤维和水泥基料,如水泥石,砂浆成混凝土,组合的复合材料的统称),纤维混凝土能增强塑性混凝土的抗拉能力,显著降低其塑性流动和收缩微裂纹。这种减少或消除塑性裂纹使混凝土获得其最佳的长期整体性。这些纤维呈各向均匀地分布于整个混凝土,使混凝土得到辅助的加强,以防止收缩裂缝。在随处都有纤维的混凝土中,亦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在受力状态下混凝土可能出现裂缝的宽度和长度。 绿色建材(绿色建材指在原料采取、产品制造、使用或者再循环以及废料处理等环节中对地球环境负荷最少和有利于人类健康的材料。绿色建材的基本特征是:建材生产尽量少用天然资源,大量使用尾矿、废渣、垃圾等废弃物;采用低能耗,无污染环境的生产技术。)其成果有以粉煤灰、空心砖、以磷石膏,脱硫石膏等等。

(环境管理)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技术系统研究

附件: 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技术系统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重大项目第一批课题申请指南 一、指南说明 近年来我国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频繁发生,对生态环境、人民健康及社会安全产生严重影响。从我国当前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发生的实际状况出发,结合国际环境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技术系统,是提升我国环境保护技术水平,推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迫切要求。为此,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启动了“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技术系统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重大项目。 该重大项目分共性技术类和示范应用类2类课题,共性技术类课题将研发应对典型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关键技术并为示范应用类课题提供相关技术支持;应用示范类课题将分别选择重要区域、重点行业和环境敏感目标,进行针对性技术开发和系统集成,并为共性技术类课题提供研发与应用平台。示范区包括城市、工业园区、饮用水水源地、地区性重大活动场所等类型,目前本项目已启动“特大城市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技术综合示范”、“典型沿江化工区环境污染事故防范与应急示范”等应用示范类课题。

此次发布的是本重大项目的8个共性技术类课题指南。评审过程将以课题为单元分别进行,择优确定各课题的承担单位。为保证项目总体目标的顺利完成,共性技术类课题承担单位在完成课题各项研究任务的同时,须配合好示范应用类课题有关工作的开展。 二、指南内容 课题1.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风险源识别与监控技术 研究目标: 基于近年来我国发生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主要类型,开发多类型环境风险源识别及风险分区技术,建立环境风险源动态管理与监控系统,并在本重大项目选定的沿江开发区、特大城市等示范区进行应用示范,为我国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防范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研究内容: (1)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风险源识别技术 开发典型行业、区域和重要环境敏感目标的环境风险源分类与分级技术、环境风险源基础信息数据库构建技术。 (2)多尺度环境风险分区技术 开发典型区域环境风险定量分区技术,建立基于环境风险分区的区域功能优化调整决策支持系统。

土木工程环境论文

土木工程环境 专题论文 题目:垃圾对环境的影响及处理方法姓名:张超 班级:土木10-2 学号: 22101690 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

垃圾对环境的影响及处理方法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周边的环境污染问题,指出了主要的污染源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同时根据不同的污染源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垃圾土垃圾填埋场 前言 人类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其中以工业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为主。城市数量的增多、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使我国城市垃圾的产生量持续增加。据报道,全国668 个大大小小的城市中有2 /3 的城市已经不同程度出现了“垃圾围城” 的局面。每年全国产生垃圾的数量虽然没有精确的统计数字,但以每人每天生产垃圾1kg 计算,全国2. 6 亿城市人口一年的垃圾总量就在8000 万t 以上。目前,卫生填埋、堆肥和焚烧是国际上通用的三种垃圾无害化处理方法。其中,卫生填埋是垃圾经过焚烧或者堆肥处理工艺、实现垃圾利用最大价值后,剩余残留物的最终处理方法。这种处理方式由于具有处理量大、操作工艺简单、运费低廉等优点而被大多数国家所采用[1]。但在我国,大多数垃圾没有得到及时处理而仅仅是简单堆积,既污染环境又耗费土地和人力,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垃圾占地” 现象还在快速地由城市向农村蔓延。如何将产量大、成分复杂的污泥,经过科学处理后使其减量化、无害化、资 源化和稳定化,己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环境保护领域广泛关注的课题之一[1,2]。 1、垃圾填埋场周边的污染源 1.1 水污染源垃圾填埋场的水污染主要来自于垃圾渗滤液,其次还有少量的生活污水和洗车废水以及流经填埋场的地表径流可能受到垃圾填埋场的污染。垃圾渗滤液来源于五个方面:一是垃圾本身带来的水分;二是垃圾中有机物经分解后所产生的水分;三是以各种途径进入垃圾填埋场的大气降水和地下水;四是地表径流;五是灌溉水。其中进入场区的大气降水和地下水以及垃圾自身含水是决定渗滤水产生量的主要因素。垃圾渗滤液属高浓度的有机废水,主要污染物是BOD、COD、NH3- N和重金属。 1.2 大气污染源垃圾填埋场大气污染源主要是填埋气(LFG)以及垃圾填埋场的粉尘和垃圾飞扬物。LFG主要是由于微生物分解垃圾中的有机成分产生的,主要成分包括CH 4 、CO 2以及少量的H 2 S、NH 3 、N 2和H 2等,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主要污染物有CH 4 、CO 2等温室气体和H 2 S、NH 3等恶臭气体。CH 4和CO 2约占填埋气体的85% - 99%;H 2 S和NH 3等有毒的恶臭物质,约占填埋气体的0.2% - 1.4%;填埋场释放气体中的微量气体量很少,但成分复杂,有100多种,可以归为挥发性有机组分(VOCs)。 1.3 噪声源垃圾填埋场的噪声来源于垃圾运输车辆进出填埋场的交通噪声;垃圾填埋作业时填埋机械(压实机、推土机、垃圾运输车等)工作时发生的噪声;场区渗滤液废水处理站的鼓风机和水泵等的噪声。根据类比调查可知,这些机械产生的噪声值约为80- 90dB(A)。

土木工程建设中常见的问题及分析

土木工程建设中常见的问题及分析 1地基处理的目的和意义:意义:在土木工程建设领域中,与上部结构比较,地基领域中不确定性因素多,问题复杂,难度大。地基问题处理不好,后果严重。据调查统计,在世界各国发生的土木工程建设中的工程事故,源自地基问题的占多数。因此,处理好地基问题,不仅关系所建工程是否可靠,而且关系所建工程投资的大小。处理好地基问题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目的:改善强度特性、改善变形特性、改善渗透特性。 2简述土木工程建设中常见软弱土和不良土的类别和工程特性:软粘土(天然含水量高;天然孔隙比大;抗剪强度低;压缩系数高,渗透系数小;在荷载作用下,软粘土地基承载力低;地基沉降变形大,不均匀沉降也大,而且沉降稳定历时比较长。)、人工填土(性质与所冲填泥沙的来源及冲填时的水力条件有密切关系)、部分砂土和粉土(在静载作用下有较高的强度,但在振动荷载作用下可能产生液化,另在渗流作用下可能产生流砂或流土现象)、湿陷性土(在荷载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并发生显著的沉降,其强度也迅速降低的黄土)、有机质和泥炭土(有机质含量高,强度往往降低,压缩性增大。特别是泥炭土,其含水量极高,有进可达200%以上,压缩性很大,不均匀,一般不宜作为建筑物地基)、垃圾土(其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垃圾的类别和堆积时间。性质十分复杂,成分不仅具有区域性,而且与堆积的季节有关。垃圾堆场的处理也已成为岩土工程师的工作内容,不仅要保持垃圾土地基稳定,而且要解决好防

止垃圾污染地下水源等环境保护问题。)、膨胀土(是指粘粒成分主要由亲水性粘土矿物组成的粘性土;在温度和湿度变化时会产生强烈的胀缩变形;)、盐渍土(此种土在地基浸水后,土中盐溶解可能产生地基溶陷,某些盐渍土在环境温度和湿度变化时,可能产生土体积膨胀。)、多年冻土(多年冻土的强度和变形有许多特殊性。在长期荷载作用下,由于有冰和冰水的存在,可能产生强烈的流变性,另外,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可能产生融化。)、岩溶土洞和山区地基(岩溶和土洞对建筑物的影响很大,可能造成地面变形,地基陷落,发生水的渗漏和涌水现象。)。 3复合地基与浅基础、桩基础在荷载传递路线方面的差别,试说明什么是复合地基的本质:从上面的传力路线来看,对桩体复合地基,荷载通过基础将一部分荷载直接传递给地基土体,另一部分通过桩体传递给地基土体,从荷载传递路线看,复合地基的本质是桩和桩间土共同直接承担荷载。 4垫层对复合地基性状的影响:1:在刚性基础下设置柔性垫层,一方面可以增中桩间土承担荷载的比例,较充分利用桩间土的承载潜难,另外可以改善桩体上端的受力状态,这对低强度桩复合地基是很有意义的:2:在路堤下复合地基中设置刚度较大的垫层,可有效增加桩体承担荷载的比例,发挥桩的承载能力,提高复合地基承载力,有效减小复合地基的沉降。 5简述石灰桩法加固地基的机理和应用范围:机理:1置换作用2吸水、升温使桩间土强度提高3胶凝、离子交换和钙作用时桩周土

土木工程地质综述

土木工程地质综述 摘要:土木工程地质学是调查、研究、解决与人类活动及各类工程建筑相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是20世纪才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地球科学。土木工程地质研究的主要内容有确定岩土组分、组织结构、物理、化学与力学性质(特别是强度及应变)及其对建筑工程稳定性的影响,进行岩土工程地质分类,提出改良岩土的建筑性能的方法等东西。土木工程地质学在工程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臵。特别是负责工程监督的监理员更应掌握好这门科学,因为土木工程地质工作的质量,对工程方案的决策和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由于地质问题引起的工程事故时有发生,轻则修改设计延误工期,严重时造成工程失事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因而,作为未来监理人员的我们不仅要学习好这门科学,更应将它落实到实地工程建设当中去。关键词:土木工程地质发展历程主要内容重要性 一、土木工程地质学的起源与发展 土木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工程建设活动与自然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一门地球科学。20世纪初,为了适应兴建各种工厂、水坝、铁路、运河等工程建设的需要,地质学家开始介入解决工程建设中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不断地进行着艰苦的工程实践和开拓性的理论探索,首次出版了“工程地质学”专著,工程地质学开始成为地球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学科,工程地质勘察则成为工程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世界有了一个较为稳定的和平环境,工程建设的发展十分迅速,土木工程地质学在

这个阶段迅速成长起来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工程实践和理论探索,土木工程地质学大为长进,内涵和外延都焕然一新,成为了现代科学技术行列中的重要分支学科。 中国的工程地质事业在解放前基本上是空白,建国后才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50年代初开始引进苏联工程地质学理论和方法,走过了我们自己的工程实践和理论创新的辉煌历程,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工程地质学体系。特别是在水利水电行业,举世瞩目的三峡、小浪底等特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开工建设,澜沧江、红水河、雅砻江、乌江、黄河等大江大河众多大型梯级水电站的兴建,以及若干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的其它水利水电工程,充分积累了在各类岩性地区和各种复杂地质条件下进行地质工作的丰富经验,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工程地质勘察规程规范。重大工程建设不断地将数理学科的新成就和高新技术及时吸收进来,极大地丰富了工程地质学科的内容,有力地促进了工程地质学科的发展,使我国工程地质学达到现代科技水准,逐渐成为国际工程地质界的重要成员之一。 今天,工程地质专业学科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工程地质定性描述和定性评价的范畴,发展成为集多种勘探手段去获取基础性地质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归类汇总、整理分析、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地质预测、工程措施的建议等等既特殊又复杂的综合性专业。任何一个成熟的设计师,都会清楚地意识到工程地质专业在工程设计中的重要位臵。无数重大工程成败的实例足以证明工程地质专业在工程建设中的权威性。

吉化1113特大爆炸事故及松花江特别重大水污染事件基本情况及处理结果

吉化"11.13"特大爆炸事故及松花江特别重大水污染事件基本情况及处理结果 2005年11月13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硝基苯精馏塔发生爆炸,造成8人死亡,6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6908万元,并引发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国务院事故及事件调查组认定,中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11.13"爆炸事故和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是一起特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和特别重大水污染责任事件。 (一)事故原因 1.爆炸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硝基苯精制岗位外操人员违反操作规程,在停止粗硝基苯进料后,未关闭预热器蒸气阀门,导致预热器内物料气化;恢复硝基苯精制单元生产时,再次违反操作规程,先打开了预热器蒸汽阀门加热,后启动粗硝基苯进料泵进料,引起进入预热器的物料突沸并发生剧烈振动,使预热器及管线的法兰松动、密封失效,空气吸入系统,由于摩擦、静电等原因,导致硝基苯精馏塔发生爆炸,并引发其它装置、设施连续爆炸。 2.爆炸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石化分公司及双苯厂对安全生产管理重视不够、对存在的安全隐患整改不力,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劳动组织管理存在缺陷。 3.污染事件的直接原因是:双苯厂没有事故状态下防止受污染的"清净下水"流入松花江的措施,爆炸事故发生后,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泄漏出来的部分物料和循环水及抢救事故现场消防水与残余物料的混合物流入松花江。 4.污染事件的主要原因: 一是吉化分公司及双苯厂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会引发松花江水污染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研究,有关应急预案有重大缺失。 二是吉林市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对水污染估计不足,重视不够,未提出防控措施和要求。

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市政工程)

环境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市政工程) 一、适用学科 ●环境科学与工程(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一级学科,工学门类,学科代码:0830) ●土木工程(Civil Engineering,一级学科,工学门类,学科代码:0814) 本方案适用于市政工程二级学科 二、培养方式 1、实行导师负责制,必要时可设副导师,鼓励组成指导小组集体指导。跨学科或交叉学科 培养博士生时,应从相关学科中聘请副导师协助指导。 2、博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学习有关课程,查阅文献资料,参加学术交流,确定具体课题, 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成果。 三、知识结构及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 (一)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 1、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 进入本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应在一级学科范围内和相关的学科领域中有着广泛的了解和系统的专业知识。 2、市政工程专业 本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在市政工程学科和相关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等交叉学科领域中有广泛的了解和系统的专业知识。 (二)课程学习及学分组成 1、普博生 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要求学分不少于15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程学分不少于4学分,学科专业课程不少于6学分(其中基础理论课不少于4学分、本学科或相关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不少于2学分),必修环节学分不少于5学分。自学课程学分另记。课程设置见附录。 2、直博生 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要求学分不少于29学分(其中考试学分不少于21学分,自学课程学分另记),其中公共必修课程学分不少于5学分,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少于19学分(其中基础理论课不少于4学分、本学科或相关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学分不少于14学分),必须环节5学分。课程设置见附录。 四、主要培养环节及有关要求 1、制定个人课程学习计划 博士生入学后三周内,在导师指导下作好个人课程学习计划,并报院(系、所)研究生

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一、土木工程的含义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它既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技术活动;也指工程建设的对象,即建造在地上或地下、陆上或水中,直接或间接为人类生活、生产、军事、科研服务的各种工程设施,例如房屋、道路、铁路、运输管道、隧道、桥梁、运河、堤坝、港口、电站、飞机场、海洋平台、给水和排水以及防护工程等。土工工程具有专业性强、跨学科多、施工时间长、加工一次成型、投资高、价值 大的特点。 二、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 土木工程的发展贯通古今,它同社会、经济,特别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密切联系。土木工程内涵丰富,而就其本身而言,则主要是围绕着材料、施工、理论三个方面的演变而不断发展的。以17世纪工程结构开始有定量分析,作为近代土木工程的开端;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作为现代土 木工程的起点。 15世纪以后,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和发展,近代土木工程开始在理论上的奠基时期。17世纪中叶,伽利略开始对结构进行定量分析,使土木工程成为有理论基础的独立学科。18世纪下半叶开始的产业革命,使以蒸汽和电力为动力的机械先后进入了土木工程领域,施工工艺和工具都发生了变革。近代工业生产出新的工程材料──钢铁和水泥,土木工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相继在土木工程中广泛应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土木工程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以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土木工程领域的快速发展。现代土木工程的新特征是工程功能化、城市立体化和交通高速化等。土木工程在材料、施工、理论三个方面也出现了新趋势,即材料轻质高强化、

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与技术创新

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与技术创新 摘要:现代土木工程不断地为人类社会创造崭新的物质环境,成为人类社会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论述了土木工程的涵义、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土木工程空间开发新材料新趋势土木工程有面临的挑 战土木工程发展方向 引言: 纵观人类文明史,土木工程建设在和自然斗争中不断地前进和发展。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土木工程业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同时,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建筑物的规模、功能、造型和相应的建筑技术越来越大型化、复杂化和多样化,所采用的新材料、新设备、新的结构技术和施工技术日新月异,节能技术、信息控制技术、生态技术等日益与建筑相结合,建筑业和建筑物本身正在成为许多新技术的复合载体。而超高层和超大跨度建筑、特大跨度桥梁及作为大型复杂结构核心的现代结构技术则成为代表一个国家建筑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在土木工程中越来越体现了技术与创新的作用,谁能在世纪之交把握住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谁就能在知识经济时

代开创土木工程学科的新纪元。 一、土木工程的涵义 土木工程(Civil Engineering):是指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和工程的总称。它既指与人类生活、生产活动有关的各类工程设施,如建筑工程、铁路工程、桥梁工程、港口工程等,也指应用材料、设备土地上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等工程技术活动。土木工程是社会和科技发展所需要的“衣、食、住、行”的先行官之一;它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土木工程的实践和研究己取得显着成就,无论是结构的力学分析,还是结构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以及结构的施工手段,都有了非常大的突破;特别是近若干年,在高层、大跨结构和钢结构方面成绩尤其惊人。但展望未来,土木工程领域中仍然有许多课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 二、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土木工程建设从20世纪50年代起一直没有停过,且发展很快,尤其在近年来,发展极为迅猛,几乎整个中国成了一个大的建设工地。新的高楼大厦、展览中心、铁路、公路、桥梁、港口航道及大型水利工程在祖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大力研究、开发和应用。发展之快,数量之巨,令世界各国惊叹不已。 截止2000年底,我国铁路运营路程已达6.78万公里,居世界第4位,亚洲之首。铁路朝着城市轻轨和地铁两方而发展。同时,我国也在积极建造高速铁路,武汉至广州的高速铁路运营时间仅需4小时。此外,磁悬浮列车也在发展。桥梁工程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伴随着桥梁类型

对环境的影响

2010年5月25日 討論文件 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 啟德發展進度報告 目的 本文件旨在告知委員有關啟德發展計劃的進展情況,並請委員就我們進一步的工作,特別是剛於2010年5月中展開的一項兩個階段的龍津石橋遺跡保育的公眾參與活動,提出意見。 背景 2. 啟德發展計劃是一項相當複雜的發展項目,規劃範圍超逾320公頃,包括前機場用地,以及毗連的九龍城、黃大仙和觀塘一帶的腹地。計劃的願景是把啟德發展成「維港畔富有特色、朝氣蓬勃、優美動人及與民共享的區域」,使其成為一個集社區、房屋、商業、旅遊和基礎設施用途的地方。 3. 2009年1月,我們向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下稱「委員會」)簡報啟德發展的實施計劃,並按這些工程的優先次序及其準備就緒的情況,把各項相互影響的工程項目分為三組,目標在2013、2016及2021年分期完成,以確保可協調有序地實施啟德發展計劃。 4. 2009年年中,當局獲立法會批核撥款,進行七項與啟德發展計劃有關的工務計劃的設計及/或建造工作,核准工程預算總額約37億元。其後,當局亦分別在2009年11月及2010年4月獲批核撥款,進行郵輪碼頭發展的工地平整工程和大樓建築工程,核准工程預算合共約82億元。 5. 2009年11月,我們告知委員會有關啟德發展計劃的最新

進展,並得到委員支持在土木工程拓展署轄下九龍拓展處成立一個專責的啟德辦事處,以加強推行啟德發展計劃。在2010年2月獲批核撥款開設啟德辦事處專員的編外職位後,辦事處已於2010年3月開始運作。 進展 6. 啟德發展計劃第一組工程項目的主要部分現正積極施工,目標在2013年完工;項目包括位於前跑道的郵輪碼頭大樓及首個泊位、位於北停機坪的公共房屋發展、以及相關的配套基礎設施。同時,我們正就目標在2016年及以後完工的啟德發展計劃餘下組別工程項目進行詳細規劃和設計工作。 (A)2013年完工的工程項目 7. 附件1顯示了正處於投標及建造階段的啟德發展計劃工程項目所在位置。這些項目預計在2013年完工。郵輪碼頭發展的大樓建築合約在本月較早時間已經批出。而工地平整工程亦已於2009年11月底展開,進展順利,現時主要施工重點是進行打樁工程和位於海堤堤腳的挖泥工程。為配合首個泊位在2013年年中啟用的目標,前期基礎設施的建造工程現正全力進行,以提供九龍灣至郵輪碼頭的來往通道及公用設施。 8. 2009年6月,在北停機坪範圍已展開可容納約34000名居民的公共房屋發展建造工程,以期首批居民可在2013年年初遷入。配套基礎設施的建造工程,包括興建連接毗連地區的新道路和行人天橋,以及優化行人隧道工程亦同步進行。 9. 啟德發展計劃將設有區域供冷系統,該系統是大型的中央空調系統,計劃用以供應區內的公共及私人非住宅發展項目。該工程正處於標書評審階段。土木工程拓展署就工程配合事宜與機電工程署保持定期聯絡,確保第一期的區域供冷系統在2013年如期完工,以配合郵輪碼頭和公共房屋發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