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1.风邪致病的临床表现有

A.身重而痛

B.皮肤瘙痒

C.疲乏无力小吉

D.肢体麻木

2.下列除哪项外,均可见于风淫证候

A.发热恶风

B.皮肤瘙痒

C.半身不遂

D.四肢抽搐

E.咳嗽

BD C

细目六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主要可归纳为证候相兼、证候错杂、证候转化、证候真假四个方面。

要点一证候相兼、错杂与转化(寒证转化为热证、热证转化为寒证、实证转虚)的概念

(一)证候相兼的概念

广义的证候相兼,指各种证候的相兼存在。本处所指为狭义的证候相兼,即在疾病某一阶段,其病位无论是在表、在里,但病情性质上没有寒与热、虚与实等相反的证候存在。临床常见的八纲相兼证候有表实寒证、表实热证、里实寒证、里实热证、里虚寒证、里虚热证等,其临床表现一般是有关纲领证候的相加。如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紧等,为表实寒证:五心烦热,盗汗,口咽干燥,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为里虚热证。所谓表虚,主要是指卫表(阳)不固证(偏于虚寒),然而以往常将表证有汗出者,称之为“表虚”,表证无汗者,称之为“表实”,其实表证的有无汗出,只是在外邪的作用下,毛窍的闭与未闭,是邪正相争的不同反应,毛窍未闭、肌表疏松而有汗出,不等于疾病的本质属虚。

(二)证候错杂的概念

证候错杂指疾病某--阶段,不仅表现为病位的表里同时受病,而且呈现寒、热、虚、实性质相反的证候。八纲中表里寒热虚实的错杂关系,可以表现为表里同病、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临床辨证应对其进行综合分析。证候间的错杂关系有四种情况:第一类是表里同病而寒热虚实性质并无矛盾,如表里实寒证;第二类是表里同病,寒热性质相同,但虚实性质相反的证候,如表实寒里虚寒证;第三类是表里同病,虚实性质相同,但寒热性质相反的证候,如表实寒里实热证,即“寒包火”证;第四类是表里同病,而寒与热、虚与实的性质均相反的证候,临床上除可有表实寒里虚热证外,其余组合则极少见到。

(三)证候转化的概念

证候转化指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其病位、病性,或邪正盛衰的状态发生变化,由一种证候转化为对立的另一种证候。证候的转化包括表里出入、寒热转化、虚实转化。

1.表里出入

表里出人是指病情表与里的相互转化,或病情由表人里而转化为里证,或病邪由里出表而有出路。-般而言,这种病位上的变化,由表人里多提示病情转重,由里出表多预示病情减轻。掌握病势的表里出人变化,对于预测疾病的发展与转归,及时改变治法,及时截断、扭转病势,或因势利导,均具有重要意义。

(1)由表入里

指证候由表证转化为里证,即表证人里。表明病情由浅人深,病势发展。

(2)由里出表

指在里的病邪有向外透达所表现的证候。表明邪有出路,病情有向愈的趋势。

2.寒热转化

指疾病的寒热性质发生相反的转变。寒证化热示阳气旺盛,热证转寒示阳气衰惫。

(1)寒证化热

指原为寒证,后出现热证,而寒证随之消失。寒证化热常见于外感寒邪未及时发散,而机体阳气偏盛,阳热内郁到一定程度,寒邪化热,形成热证;或是寒湿之邪郁遏,而机体阳气不衰,由寒而化热;或因使用温燥之品太过,亦可使寒证转化为热证。如寒湿痹病,初为关节冷痛、重着、麻木,病程日久,或过服温燥药物,而变成患处红肿灼痛;哮病因寒引发,痰白稀薄,久之见舌红苔黄,痰黄而稠;痰湿凝聚的阴疽冷疮,其形漫肿无头、皮色不变,以后转为红肿热痛而成脓等,均属寒证转化为热证。

(2)热证转寒

指原为热证,后出现寒证,而热证随之消失。常见于邪热毒气严重的情况之下,或因失治、误治,以致邪气过盛,耗伤正气,正不胜邪,机能衰败,阳气耗散,故而转为虚寒证,出现亡阳的证候。如疫毒痢初期,高热烦渴,舌红脉数,泻利不止,若急骤出现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脉微,或病程日久,而表现出畏冷肢凉,面白舌淡,皆是由热证转化为寒证。虚实转化指疾病的虚实性质发生相反的转变。提示邪与正之间的盛衰关系出现了本质性变化。实证转虚为疾病的一般规律;虚证转实常常是证候的虚实夹杂。所谓实证转虚,指原先表现为实证,后来表现为虚证。提示病情发展。邪正斗争的趋势,或是正气胜邪而向愈,或是正不胜邪而迁延。故病情日久,或失治误治,正气伤而不足以御邪,皆可形成实证转化为虚证。如本为咳嗽吐痰、息粗而喘、苔腻脉滑,之见气短而嘴、声低懒言、而白、舌谈、脉弱:成初期见高热、口渴、汗多、脉洪数,后期见神疲嗜睡、食少、咽干、舌嫩红无苔、脉细数等,的是邪虽去而正已伤,由实证转化为虚证。

要点二证候真假(寒热真假、虚实真假)的鉴别要点

某些疾病在病情的危重阶段,可以出现一些与疾病本质相反的“假象”,掩盖着病情的真象。所谓“真”,是指与疾病内在本质相符的证候所谓“假”,是指疾病表现出某些不符合常规认识的假象,即与病理本质所反映的常规证候不相应的某些表现。证候真假的内容主要包括寒热真假与虚实真假。其鉴别主要指真寒假热与真热假寒的鉴别以及真虚假实与真实假虚的鉴别。

(一)寒热真假的概念

当病情发展到寒极或热极的时候,有时会出现一些与其寒、热本质相反的“假象”症状或体征,即所谓真热假寒、真寒假热。

1.真热假寒

指内有真热而外见某些假寒的“热极似寒"证候。其临床表现有四肢凉甚至厥冷,神识昏沉,面色紫暗,脉沉迟。身热,胸腹灼热,口鼻气灼,口臭息粗,口渴引饮,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而干,脉有力。由于邪热内盛,阳气郁闭于内而不能布达于外,故可表现出四肢凉甚至厥冷、脉沉迟等类似阴证的假寒现象;邪热内闭,气血不畅,故见神识昏沉、面色紫暗;热邪内蕴,伤津耗液,故见身热、胸腹灼热、口鼻气灼、口臭息粗、口渴引饮、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而干、脉有力等实热证的表现。真热假寒证常有热深厥亦深的特点,故可称作热极肢厥证,古代亦有称阳盛格阴证者。

2.真寒假热

指内有真寒而外见某些假热的“寒极似热”证候。其临床表现有自觉发热,欲脱衣揭被,触之胸腹无灼热、下肢厥冷;面色浮红如妆,非满面通红;神志躁扰不宁,疲乏无力;口渴但不欲饮;咽痛而不红肿;脉浮大或数,按之无力;便秘而便质不燥,或下利清谷;小便清长(或尿少浮肿),舌淡,苔白。由于阳气虚衰,阴寒内盛,逼迫虚阳浮游于上、格越于外,故可表现为自觉发热,欲脱衣揭莜,面色浮红如妆,躁扰不宁,口渴咽痛,脉浮大或数等领似阳热证的表现。但因其本质为阳气虚衰,肢体失其湿照,水液不得输布、气化,故触之胸腹必然无灼热,且下肢厥冷,口渴而不欲饮,咽部不红肿,面色亦不会满面通红,并见疲乏无力,小便清长,或尿少而浮肿,便质不燥,甚至下利清谷,脉按之无力,舌淡,苔白等里虚寒的证候,故可知其所现“热”症为假象。真寒假热实际是阳虚阴盛而阳气浮越,故又称虚阳浮越证,古代亦有称阴盛格阳证、戴阳证者。

(二)寒热真假的鉴别要点

辨别寒热证候的真假,应以表现于内部、中心的症状为准、为真,肢末、外部的症状是现象,可能为假象,故胸腹的冷热是辨别寒热真假的关键,胸腹灼热者为热证,胸腹部冷而不灼热者为寒证。对于寒热真假的辨别,《温疫论.论阳证似阴》指出:“捷要辨法,凡阳证似阴,外寒而内必热,故小便血赤;凡阴证似阳者,格阳之证也,上(外)热下(内)寒,故小便清白。但以小便赤白为据,以此推之,万不失一。”确为经验之谈。

(三)虚实真假的概念

虚证与实证,都有真假疑似的情况。《内经知要》所谓“至虚有盛候”“大实有赢状”,就是指证候的虚实真假。

1.真实假虚

指本质为实证,反见某些虚赢现象的证候。其临床表现可有神情默默,倦怠懒言,身体羸瘦,脉象沉细等表现。但虽默默不语却语时声高气粗;虽倦怠乏力却动之觉舒;肢体贏瘦而腹部硬满拒按;脉沉细而按之有力。由于热结肠胃、痰食壅积、湿热内蕴、瘀血停蓄等,邪气大积大聚,以致经脉阻滞,气血不能畅达,因而表现出神情默默、倦怠懒言、身体羸瘦、脉象沉细等类似虚证的假象。但病变的本质属实,故虽默默不语却语时声高气粗,虽倦怠乏力却动之觉舒,虽肢体羸瘦而腹部硬满拒按,脉虽沉细却按之有力。因此《顾氏医镜》云:“聚积在中,按之则痛,色红气粗,脉来有力,实也;甚则默默不欲语,肢体不欲动,或眩晕昏花,或泄泻不实,是大实有赢状。”

2.真虚假实

指本质为虚证,反见某些盛实现象的证候。其临床表现可有腹部胀满,呼吸喘促,或二便闭涩,脉数等表现。但腹虽胀满而有时缓解,或触之腹内无肿块而喜按;虽喘促但气短息弱;虽大便闭塞而腹部不甚硬满;虽小便不利但无舌红口渴等症。并有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或淡白,脉虚弱,舌淡胖嫩等症。多为脏腑虚衰,气血不足,运化无力,气机不畅,故可出现腹部胀满、呼吸喘促、二便闭塞等类似实证的假象。但其本质属虚,故腹部胀满而有时缓解,或内无肿块而喜按,可知并非实邪内积,而是脾虚不运所致;喘促而气短息弱,可知并非邪气壅滞、肺失宣降,而是肺肾气虚、摄纳无权之

故;大便闭塞而腹部不甚硬满,系阳气失其温运之能而腑气不行的表现;阳气亏虚而不能气化水液,或肾关开合不利,可表现为小便不通;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或淡白,脉虚弱,舌淡胖嫩,更是正气亏虚的本质表现。因此《顾氏医镜》云:“心下痞痛,按之则止,色悴声短,脉来无力,虚也;甚则胀极而不得食,气不舒,便不利,是至虚有盛候。”

(四)虚实真假的鉴别要点

虚实真假的辨别,关键在于脉象的有力无力、有神无神,其中尤以沉取之象为真谛;其次是舌质的嫩胖与苍老,言语呼吸的高亢粗壮与低怯微弱;病人体质状况、病之新久、治疗经过等,也是辨析的依据。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症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科学。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为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要课程。 通过《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要求掌握望、闻、问、切诸诊法的基本技能,掌握八纲辨证、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的基本知识。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念的含义。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2.熟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 3.了解中医诊断的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 1.诊断的含义,《中医诊断学》的性质、地位和教学目的。 2.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初步介绍症、病、证的概念。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是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 4.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是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5.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6.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第一章望诊 【目的要求】 1.掌握五色所主病证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掌握常见异常形态及肢体运动障碍的特征及意义。

2.熟悉头面五官、皮肤、二阴、排出物的基本内容。 3.了解望神、小儿指纹的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 1.望诊的概念:望神色形态和望局部诊病辨证的原理、望诊的方法。 2.望神:得神、失神、假神的典型表现,识别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3.望色:正常色泽和病色的区别,面部色诊的分属部位,五色所主的病证。 4.望形体:强弱、胖瘦、常见畸形等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5.望姿态: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6.望头面五官:望头面与发、望目、望鼻、望耳、望口与唇、望齿龈及咽喉的基本内容,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7.望肢体:望颈项、望胸胁、望腹部、望背部、望腰部、望四肢等的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8.望二阴:望前阴、望后阴的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9.望皮肤: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白斑、痈疽、疔疖等的表现及一般临床意义。 10.望排出物:痰涎、呕吐物、大便、小便等色、质、量变化的内容及其一般临床意义。 11.望小儿指纹:望指纹的方法,正常指纹,指纹变化的一般临床意义。 第二章舌诊 【目的要求】 1.掌握舌诊的方法,正常舌象的表现,异常舌象的表现及其一般临床意义。能够识别临床常见舌象。 2.熟悉舌的结构,舌诊原理。 3.了解舌诊的研究进展。 【教学内容】 1.舌的结构,舌诊原理,舌面分布,舌诊的内容和正常舌象,诊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课程提要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课程提要细目一、概述 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 阴阳两纲又可以概括其它六纲 阴阳是八纲的总纲 细目二、表里 是辨别疾病病位内外和病势深浅的两个纲领。 一、表证与里证的概念 1.表证指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的初期阶段,正(卫)气抗邪于肌表浅层,以新起恶寒发热为主要表现的轻浅证候。 2.里证指病变部位在内,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表——皮肤、肌腠、经络 里——气血、脏腑、骨髓 二、表证与里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1.表证--新起恶风寒,或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喷嚏,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微有咳嗽、气喘,舌淡红,苔薄,脉浮。 多见于外感病初期,具有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的特点。 2.里证--证候特征是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 里证可见于外感疾病的中、后期阶段,或为内伤疾病。一般病情较重,病位较深,病程较长。 三、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 主要审察寒热症状,内脏证候是否突出,舌象、脉象等变化。 起病病位病程寒热舌象脉象表证急浅短同见变化不显著浮 里证慢深长单见或不见变化显著沉 细目三、寒热 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一、寒证与热证的概念 1.寒证指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导致机体功能活动衰退所表现的具有冷、凉特点的证候。 2.热证指感受热邪,或脏腑阳气亢盛,或阴虚阳亢,导致机体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热特点的证候。

二、寒证与热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1.寒证--恶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蜷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光)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2.热证--发热,恶热喜冷,口渴欲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燥少津,脉数等。 寒证与热证鉴别 细目四、虚实 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一、虚证与实证的概念 1.虚证指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精髓等正气亏虚,而邪气不著,表现为不足、松弛、衰退特征的各种证候。 2.实证指人体感受外邪,或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失调,体内病理产物蓄积,以邪气盛、正气不虚为基本病理,表现为有余、亢盛、停聚特征的各种证候。 二、虚证与实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1.一般久病、势缓者多为虚证,耗损过多者多虚证,体质素弱者多虚证。 2.一般新起、暴病者多为实证,病情急剧者多实证,体质壮实者多实证。由于感受邪气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的差异,以及病邪侵袭、停积部位的不同,实证的证候表现各不相同,所以很难以哪几个症状作为实证的代表。 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 细目五、阴阳 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 阴阳是辨别证候类别的一对纲领。 一、阴证与阳证的概念 1.凡见抑制、沉静、衰退、晦暗等表现的里证、寒证、虚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内的、向下的、不易发现的,或病邪性质为阴邪致病、病情变化较慢等,均属阴证范畴。 2.凡见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表现的表证、热证、实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外的、向上的、容易发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第三节虚qqq实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盛实。虚证反映人体正气虚弱而邪气也不太盛。实证反映邪气太盛,而正气尚未虚衰,邪正相争剧烈。虚实q1辨证,可以掌握病者邪正盛衰的情况,为治疗提供依据,实证宜攻,虚证宜补。只有辨证准确,才能攻补适宜,免犯虚虚实实之误。 一、虚证 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虚证的形成,有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和疾病耗损等多种原因。 由于虚证的临床表现相当复杂。在此,仅介绍一些共同的、有规律性的表现。 【临床表现】各种虚证的表现极不一致,很难全面概括,常见有的:面色淡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自汗,大便滑脱,小便失禁,舌淡胖嫩,脉虚沉迟,或为五心烦热,消瘦颧红,口咽干燥,盗汗潮热,舌红少苔,脉虚红数。 【征候分析】虚证病机主要表现在伤阴或伤阳二个方面。若伤阳者,以阳气虚的表现为主。由于阳失温运与固摄无权,所以见面色淡白,形寒肢冷,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大便滑脱,小便失禁等现象。若伤阴者,以阴精亏损的表现为主。由于阴不制阳,失去濡养、滋润的功能,故同凶手足心热,心烦心悸,面色萎黄或颧红,潮热盗汗现象。阳虚则阴寒盛,故舌胖嫩,脉虚沉迟;阴虚则阳偏亢,故舌红干少苔,脉细数。 二、实证 实证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理产物堆积而产生的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实证的成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外邪侵入人体,一是脏腑功能失调以致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停积于体内所致。随着外邪性质的差异,致病之病理产物的不同,而有各自不同的症候表现。

由于实证的表现也是多处多样的,所以也只介绍一些共同的、带一般性的问题。 【临床表现】由于病因不同,实证的表现亦极不一致,而常见的表现为: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呼吸气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结,或下利,里急后重,小便不利,淋沥涩痛,脉实有力,舌质苍老,舌苔厚腻。 【证候分析】邪气过盛,正气与之抗争,阳热亢盛,故发热,实邪扰心,或蒙蔽心神,故烦躁甚则神昏谵语;邪阻于肺,则宣降失常而胸闷,喘息气粗。痰盛者尚可见痰声漉漉。 实邪积肠胃则腑气不通,大便秘结,腹胀满痛拒按。湿热下攻,可见下痢里急后重,水湿内停,气化不得,所以小便不利。湿热下注膀胱,致小便淋漓涩痛。邪正相争,搏击于血脉,故脉盛有力。湿热蒸腾则舌苔多见厚腻。 三、虚证和实证的鉴别 虚证与实证的证候表现已分别介绍如上,但从临床来看,有一些症状,可出现于实证,也可见于虚证。例如,腹痛,虚证实证均可发生。因此,要鉴别虚实,必须四诊合参,通过望形体,舌象,闻声息,问起病,按胸腹,脉象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一般说来,虚证必身体虚弱,实证多身体粗壮。虚证者声息低微,实证者声高息粗。久病多虚,暴病多实。舌质淡嫩,脉象无力为虚;舌质苍老,脉象有力为实。 四、虚证和实证的关系 疾病是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由于体质、治疗、护理等诸因素的影响,虚证与实证常发生虚实错杂、虚实转化、虚实真假等证候表现。若不加以细察,容易误诊。分述如下: (-)虚实错杂 凡虚证中夹有实证,实证中夹有虚证,以及虚实齐见的,都是虚实错杂证。例如表虚里实,表实里虚,上虚下实,上实下虚等。虚实错杂的证候,由于虚和实错杂互见,所以在治疗上便有攻补兼施法。但在攻补兼施中还要分别虚实的孰多孰少,因而用药就有轻重主次之

中医诊断学考点总结

1. 熟悉诊、断、诊断、诊法的含义。 诊:诊察了解断:分析判断 诊断:就是通过对患者的问询、检查,以掌握病情资料,进而对患者的 健康状态和病变的本质进行辨识,并作出概况性判断 诊法:是中医诊察、采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主要包括望、闻、 问、切四诊。 2. 熟悉问、望、闻、切四诊各自所指的主要内容。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头面、五官、 四肢、二阴、皮肤以及排出物等,以发现异常情况、了解病情的诊察方 法。 闻诊是医生运用听觉诊察患者的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嗳气、肠鸣 等声音,以及运用嗅觉嗅患者发出的异常气味、排出物的气味等,以了 解病情的诊察方法。 问诊是医生问询患者有关疾病的情况、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 等,从而了解患者的各种异常感觉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的 诊察方法 切诊是医生用手触按患者的脉搏和肌肤、手足、胸腹、月俞穴等部位, 探测脉象变化及有关部位的异常征兆,从而了解病变情况的诊察方法。 3.熟悉症状、体征的含义,“症”、病名的意义;“疾病”、诊(辨)病、证、辨证、证候、证型、病历的含义。 了解症、病、证的区别与关系;所举名称各属何种概念。 4.熟悉中医诊断中整体观念,相互联系的认识基础;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的含义。 了解黑箱、生物全息、缩影的含义;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的典型例证。 5.熟悉“疾病”中存在的整体影响;整体审察的要求;诊法合参的含义,四

诊并重的道理,动静统一的意义。 了解四诊顺序可不固定,参合诊查,“诊”与“断”交互进行。 6.了解《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脉经》、《诸病源候论》、《温热论》和《温病条件》等对中医诊断的贡献;《诊藉》、《伤寒金镜录》、《濒湖脉学》等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 7.了解中医基础理论,早临床、多实践、思维方法对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意义。 一、全身望诊 熟悉望神的主要内容;少神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了解望神的原理;神乱的表现和临床意义;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 熟悉色与泽的临床意义;望色十法的内容。 了解望色诊病的原理;面部份候脏腑的理论。 3.熟悉形体强弱、胖瘦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了解望形诊病的原理;体质形态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4.熟悉望动静姿态、异常动作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了解望姿态诊病的原理;衰惫姿态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二、局部望诊 1.熟悉小儿囟门、颜面、目、口唇的病理形态、临床意义。 了解头发、耳、鼻、齿与龈、咽与喉的常见病征、临床意义。 2.熟悉颈项、胸胁、腹部的常见病理形态、临床意义。 了解腰背部、四肢的常见病征、临床意义。 3.熟悉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的表现和鉴别。 了解前阴、后阴、皮肤水痘、疮疡等常见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三、舌诊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 1、八纲的概念:八纲,即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 2、八纲辨证:通过对四诊所得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进而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八类证候归纳说明病变的病位、性质以及病变过程中正邪双方力量对比等情况的辨证方法。 3、八纲辨证的意义,疾病的表现尽管极其复杂,但基本上可以用八纲来加以归纳,按其类别、病位、性质及邪正盛衰,分别归属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证候。其中阴阳又可概括其他六纲,即表、热、实证为阳;里、虚、寒证为阴,故阴阳又是八纲中的总纲。 4、八纲之间的关系,八纲不仅可以单独出现,同时又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1)八纲相兼,二纲或两纲以上证候同时出现,为八纲相兼,如表寒、表热、虚寒、虚热、里虚寒、里虚热等等。 (2)八纲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八纲可相互转化,如表里转化、虚实转化、寒热转化、阴阳转化。 (3)八纲真假:在疾病的一定阶段,八纲可有真假证出现,如实寒假热、真热假寒、真虚假实、真实假虚证。 第一节表里 1、表、里的概念:表与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躯壳与脏腑,躯壳为表,脏腑为里;脏与腑,则脏为里,腑为表。 狭义的表里,是指身体的皮毛、肤腠、经络为外;脏腑、骨髓为内。外有病属表。内存病属里。 2、表里辨证的适应范围及意义:表里辩证适用于外感病,其意义可察知病情的轻重、病位深浅及病势转归。表证病浅而轻,里证病深而重,表邪入里为病进,里邪出表为病退。 3、表、里证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4、表、里证关系。 一、表证

[概念]表证是指六淫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时所产生的证候。 [临床表现]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的特点。症见发热恶风寒,舌苔薄白,脉浮。兼见头身疼痛,鼻塞,咳嗽等症。 [证候分析]六淫之邪客于皮毛肌表,阻遏卫气,部而发热。卫气受遏,外不能温 煦肌表,则恶风寒。经络阻滞,气血不畅,以致头身疼痛。肺失宣肃,且见鼻塞咳嗽等症。舌淡苔白,脉浮均为邪气在表之征。 二、里证 [概念]里证是疾病深入于里(脏阴、气血、骨髓)的一类证候。 [临床表现]里证具有病因复杂,病位广泛,症状繁多的特点,其症状见寒热虚实辨证及脏腑辨证等章节。 [证候分析]详见各里证的不同证候内容。 三、半表半里证 [概念]外邪由表内传,尚未入里;或里邪透表,尚未出于表,邪正相搏于半表半里之间,称为半表半里证。 [临床表现]详见六经辨证中的少阳证。 [证候分析]详见六经辨证中的少阳证, 四、表证和里证的鉴别要点 辨别表证和里证,主要是审察病证寒热,舌象,脉象等变化。一般说来,外感病中发热、恶寒同时并见的属表证;但发热不恶寒或但寒不热的属里证。表证舌苔少变化,里证舌苔多变化,脉浮主表证,脉沉主里证。 五、表证和里证的关系 (一) 表里同病 [概念]表证和里证在同一时期出现,称表里同病。 [临床表现]表里同病常见有三种情况:表里同时受病;表证末罢,又及于里;里病末愈,又加新感。 由于表证和里证往往与寒热虚实相关,所以表里同病有多种证候。临床常见的有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虚里实,表实里虚等。 [证候分析] (详见寒热虚实辨证)。

中医八纲辨证纲要详解

中医八纲辨证纲要详解 八纲辨证,即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是认识和诊断疾病的主要过程和方法。辨,即辨认,辨别,也就是分析。证,即证候,是机体在致病原因和条件作用下,机体与环境之间,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之间关系紊乱的综合表现, 一、八纲辨证源流: 1、《内经》:“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2、《伤寒论》:“六经辨证,分三阴三阳。” 3、《景岳全书》:“阴阳篇”“六变篇。” 4、近人祝味菊《伤寒质难》:正式提出“八纲”名称,“所谓‘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也”。 二、八纲的概念:八纲是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三、八个辨证的纲领: 1、表里——辨别病位的浅深 2、寒热——辨别疾病的性质 3、虚实——判断邪正的盛衰 4、阴阳——划分疾病的类别 【第一节】表里辨证(表里是辨别病位外内浅深的一对纲领)表里的相对性:↓↓ ↓ 表里的狭义性:↓↓↓ 表--躯壳、腑、经络表--身体的皮毛、肌腠、经络 里--内脏、脏、脏腑里--脏腑、骨髓 表证: 1、概念:表证是指六淫、疫疠等外感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人体时所产生的证候。属外感病的初期阶段。 2、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咳嗽、鼻塞、流涕、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 3、表证的特点:起病急,病程较短,病位浅,病情较轻,除肺以外,一般不影响其他脏腑。

广州中医诊断学教学 里证: 1、概念:里证是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2、里证的病因:1、表邪失治,内传入里;2、外邪直中,侵犯脏腑; 3、七情、饮食、劳倦等。 3、临床表现:无寒无热,但寒不热,但寒不热,脉沉,舌象有明显变化,有内脏症状 4、范围:凡不是表证(及半表半里)的特定证侯,一般都可属于里证的范畴,即“非表即里” 5、特点:病因复杂,病情较重,影响气血,病位深而广泛,病程较长,临床表现复杂 表证里证的鉴别↓↓↓ 表证:↓↓↓里证:↓↓↓ 寒热情况:恶寒发热并见但发热或单畏寒 脏腑症状:不突出突出 病程的长短:短长 舌象、脉象:舌象无明显变化,脉浮舌象有明显变化,脉沉 半表半里证: 概念:是指病邪在由表入里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又称为“少阳病证”。 临床表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或疼痛,心烦欲呕,不欲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第二节】寒热辨证→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对纲领。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素问? 调经论》“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 ①寒证 概念:寒邪偏盛或阳气虚衰所表现的证侯。 外寒:寒邪入侵肌表所致--表寒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之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之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中医诊断学是医疗事业单位考试的重要考查内容,中公卫生招聘考试网带着大家复习八纲辨证的内容。 八纲证候间的相互关系,主要可归纳为证候相兼、证候错杂、证候真假、证候转化四个方面。 1.证候相兼 广义的证候相兼,是指各种证候的相兼存在。本处所指为狭义的证候相兼,即指在疾病某一阶段,其病位无论是在表、在里,但病情性质上没有寒与热、虚与实相反的证候存在。 表寒证:恶寒重,发热轻,鼻塞,流清涕。 表热证:恶寒轻,发热重,咽痛,咳黄痰。 表虚证:恶风发热,有汗,脉浮缓而无力。 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甚喘,身疼痛。 里寒证:面白,腹部冷痛,喜温,小便清长。 里热证:面红,口干苦,喜冷,小便短赤。 里虚证:气短神疲,腹痛喜按,食少便溏。 里实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胀满便闭。 虚寒证:面色恍白,肢冷畏寒,下利清谷,舌淡白胖大,脉弱。 实寒证:面色苍白,肢冷恶寒,腹部冷痛,舌淡苔白,脉紧。 虚热证:潮热,盗汗,消瘦,五心烦热,咽干口燥少饮,舌红少苔,脉细数。 实热证:壮热,烦渴喜饮,神昏谵狂,便秘,舌红苔黄厚而干燥,脉洪数或滑数。 "证候相兼",是从表里病位、寒热病性、虚实病性等不同角度,对病情进行综合辨别。 2.证候错杂 证候错杂是指疾病某一阶段的证候,不仅表现为表里同时受病,而且呈现寒、热、虚、实的性质相反,因而证候显得相互矛盾、错杂。

八纲中表里寒热虚实的错杂关系,表现为表里同病、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临床辨证应对其进行综合考察。证候间的错杂组合关系有四种情况:第一类是表里同病而寒热虚实性质并无矛盾,如表里实寒证、表里实热证等;第二类是表里同病,且寒热性质相同,但虚实性质相反的证候,如表实寒里虚寒证、表实热里虚热证;第三类是表里同病,且虚实性质相同,但寒热性质相反的证候,有表实寒里实热证,即"寒包火"证;第四类是表里同病,且寒与热、虚与实的性质均相反的证候,除可有表实寒里虚热证外,其余组合临床极少见到。 3.证候真假 某些疾病在病情危重阶段,可以出现一些与疾病本质相反的"假象",以掩盖病情的真象。所谓"真",是指与疾病的内在本质相符的证候;所谓"假",是指疾病表现的某些不符合常规认识的所谓假象,即与病理本质所反映的常规证候不相符的某些表现。对于证候的真假,必须认真辨别,才能去伪存真,抓住疾病的本质,对病情作出准确的判断,否则往往造成误诊。 4.证候转化 八纲中相互对立的证候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相互转化。证候转化,大多是指一种证候转化为对立的另一种证候,本质与现象均已变换,因此它与证候的相兼、错杂、真假等概念皆不相同。但应看到,在证候转化这种质变之前,往往有一个量变的过程,因而在真正的转化之先,又是可以呈现出相兼、夹杂之类证候关系的。

中医诊断学的八纲辨证详解

一、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 (1)表证分:表寒证、表热证、表虚证。 (2)表证转归:表证→半表半里证或里证。 (3)里证成因分三类:①表证因外感邪气太盛或误治或失治,使外邪不解,内传入里,侵犯脏腑气血,邪正交争于里形成里证。 ②外邪直接入里,侵犯脏腑等,“直中”为病。 ③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痰饮、瘀血等因素。直接损伤脏腑,使脏腑气机失调或气血津液等受病。 (4)表里证的鉴别要点:寒热、舌象、脉象。

三、虚实证 (1)虚证病因:①先天禀赋不足。②后天失养两个原因,以后天失养多见,其中饮食不节,劳逸过度,房室过度等致病因素最为常见。

(2)实证病因:①外感六淫、疫疠等邪气侵袭机体。②因精神因素、劳逸、饮食不节等使脏腑机能失调,气机郁滞,产生火热、宿食、痰瘀、水湿等邪气停聚于体内。 (3)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

寒之品使阳气逐渐耗伤。+③年高体衰致阳气不足。 (2)阴虚证证候分析:阴虚证病因有四:①内伤杂病日久耗伤阴液。+②实热证中热邪伤阴或气郁化火日久耗伤阴血。+③房劳过度或过服温燥之品,耗伤阴液。+④年高体衰而阴血亏虚。 (3)阳虚证的发展与演变: ①阳虚证是气虚证演变发展来的,阳虚与气虚常常同时存在。 ②阳虚证可以发展为亡阳证、阴阳两虚证(阴阳互根,阳虚损阴)。 ③阳虚证还可以导致:气机郁滞、瘀血,水湿,痰饮停积而形成既有阳气亏虚,又有邪气盛实的证候。 (4)阴虚证的发展与演变: ①阴虚可于气虚、阳虚同时存在而形成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等(阴阳互根,阴亏 损阳)。 ②阴虚进一步发展成亡阴证及动风证。 (5)阳虚证与阴虚证的鉴别:

五、证候相兼错杂:是指疾病某一阶段的证候,不仅病变部位表现为有表又有里,而且寒热虚实相互交错,表现为表里同病、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一)表里同病表证和里证在同一时期出现,称为表里同病。 表里同病的原因有二类:一是外感病。由表证兼见里证,或外感病未愈,复伤于饮食劳倦等。二是内伤病未愈而又感外邪。 表里同病时,往往出现虚实寒热等,它们之间排列组合而言,可见8种情况:①表里俱寒②表里俱热③表寒里热④表热里寒⑤表里俱实⑥表里俱虚⑦表

中医诊断学之八纲辩证

八纲辨证 一、阴证的临床表现 1、概念凡符合“阴”的一般属性的证候。凡见抑制、沉静、衰退、晦暗等表现的里证、寒证、虚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内的、向下的、不易发现的,或病邪性质为阴邪致病、病情变化较慢等,均属阴证范畴。 2、临床表现 ⑴望诊面色苍白或暗淡,精神萎靡 ⑵闻诊语声低怯 ⑶问诊身重蜷卧,畏冷肢凉,倦怠无力,纳差,口淡不渴,小便清长或短少,大便溏泄气腥 ⑷舌脉舌淡胖嫩,脉沉迟、微弱、细 二、阴虚证、阳虚证的临床表现 三、亡阳证的临床表现 1、问诊冷汗淋漓,汗质稀淡,肌肤不温,手足厥冷 2、望诊神情淡漠,呼吸气弱,面色苍白 3、舌脉舌淡而润,脉微欲绝等 4、辨证依据①有长期阳虚病史,或有导致阳气暴亡的因素,②以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冷汗淋漓,气息微弱,脉微欲绝为主要表现。 四、亡阳证的证候分析 1、原因 (1)一般是在阳气由虚而衰的基础的进一步发展 (2)亦可因阴寒之邪极盛而致阳气暴伤 (3)因大汗、失精、大失血等阴血消亡而阳随阴脱 (4)因剧毒刺激、严重外伤、瘀痰阻塞心窍等而使阳气暴脱。 2、证候分析由于阳气极度衰微而欲脱,失却温煦、固摄、推动之能,故见冷汗、肢厥、面色苍白、神情淡漠、气息微弱、脉微等垂危病状。 3、临床所见的亡阳证,一般是指心肾阳气虚脱。由于阴阳互根之理,故阳气

衰微欲脱,可使阴液亦消亡。 五、表里证 六、表里同病的临床表现 1、表里俱寒主要表现为头痛、身痛、恶寒、肢冷、腹痛、吐泻、脉迟、舌淡苔白等 2、表里俱热主要表现为发热、喘而汗出、咽干引饮、烦躁谵语、便秘尿涩、舌质红、舌苔黄燥或起芒刺、脉数等 3、表寒里热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口渴引饮、心烦、咳喘痰黄、舌红苔薄等 4、表热里寒主要表现为发热汗出、咽干、食少腹胀、便溏溲清、舌体胖、苔稍黄 5、表里俱实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恶寒身痛、头痛、咽喉不适、脘腹胀满或疼痛拒按、二便不畅、脉滑实有力 6、表里俱虚主要表现为自汗恶风、鼻塞喷嚏、眩晕心悸、食少便溏、神疲乏力、脉虚浮 7、表虚里实主要表现为自汗恶风、腹胀拒按、纳呆、便秘、苔厚 8、表实里虚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时或腹痛、纳少或吐、自利等 七、表里出入的临床表现 1、由表入里 表证转化为里证,一般见于外感病的初、中期阶段,由于机体未能抗邪向外,或邪气过盛,或护理不当,或失治误治等原因。邪气不从外解,以致向里传变,使病情加重。 六淫等邪袭表,若不从外解,则常常内传入里,表现为表证的症状消失而出现里证的证候。如先有恶寒发热、脉浮等表证的证候;当恶寒消失,出现但发热不恶寒,舌红苔黄,脉洪数等症时,表示表邪已入里化热而形成里热证。 2、由里出表 某些里证在治疗及时、护理得当时,机体抵抗力增强,驱邪外出,从而表现出病邪向外透达的症状或体征。

中医八纲辨证

中医八纲辨证 一、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 (一)八纲辨证的概念 八纲,就是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医生对通过诊法所获得的各种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病位的表里,病情的寒热,邪正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辨证方法,称为八纲辨证。 八纲是从各种具体证候的个性中抽象出来的带有普遍规律的共性。所以八纲是辨证的纲领。 (二)八纲辨证源流 《内经》中虽无“八纲”这一名词,但有八纲具体内容的散在性论述,并且基本确定了其相互间的辨证关系。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专设“阴阳篇”、“六变篇”,对八纲作了进一步论述。即所谓“二纲六变”。可见,八纲辨证的概念与内容,实际上是形成于明代。 近人祝味菊在《伤寒质难》中明确指出:“所谓‘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也。”正式提出了“八纲”之名称。 二、八纲基本证候 (一)表里辨证 表里辨证,是辨别病变部位外内浅深的两个纲领。表里辨证是对外感病发展阶段性的最基本认识,它可以说明疾病的病情的轻重浅深,以及病机变化的趋势,从而掌握疾病的演变规律,取得诊疗的主动权。

1.表证 [概念]表证是对六淫、疫疠、虫毒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正气抗邪所表现轻浅证候的概括。表证主要见于外感疾病初期阶段。 [临床表现]一般具有起病急、病情较轻,病程较短,有感受外邪的因素可查等特点。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脉浮,苔薄白为主要表现,或见鼻塞,流清涕,喷嚏,咽喉痒痛,微咳等症。 表证一般以新起恶寒发热并见,内部脏腑的症状不明显为共同特征。 证型:常见者有风寒束表证、风热犯表证、风湿遏表证、燥邪犯表证、暑湿袭表证、风袭表疏证等。 2.里证 [概念]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成因:一是表证不解,病邪传里,形成里证;二是外邪直接入里,侵犯脏腑等部位而致;三是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直接损伤脏腑,或脏腑气机失调,气血津精等受病而形成。 [临床表现]基本特征是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其起病可急可缓,一般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附:半表半里证 [概念]指病变既非完全在表,又未完全入里,病位处于表里进退变化之中所表现的证候。在六经病中称为少阳病。 [临床表现]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

陈厚忠讲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八纲证之间的转化20190901-9

陈厚忠讲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八纲证之间的转化 20190901-9 本文是湖湘名中医陈厚忠医师2019年9月1日讲中医“八纲辨证”虚实、阴阳辨证的第9篇——八纲证之间的转化。“厚德仁心”公众号后续将陆续发布文章讲《中医诊断学》,敬请关注。 八纲证之间的关系 (续前文:陈厚忠讲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八纲证的错杂关系20190901-8) 三证的转化 证的转化是指在疾病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八纲中相互对立的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但证的转化往往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而在证的真正转化之前,可以呈现出证的相兼或错杂现象。 证转化后的结果有两种可能,一是病位由浅及深,病情由轻而重,向加重方向转化;二是病位由深而浅,病情由重而轻,向痊愈方向转化。 八纲证之间的转化包括表里出入、寒热转化、虚实转化三种情况。 (一)表里出入 表里出入是指病邪从表入里,或由里透表。一般而言,由表入里多提示病情转重,由里出表多预示病情减轻。 01表邪入里 指先出现表证,因表邪不解,内传入里,致使表证消失而出现里证。例如,外感病初期出现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等症,为表实寒证。如果失治误治,表邪不解,内传于脏腑,继面出现高热、口渴、舌苔黄、脉洪大等症,表示表邪已入里化热,原来的表实寒证已转化成为里实热证。

02里邪出表 指某些里证因治疗及时、护理得当,机体抵抗力增强,驱邪外出,从而表现出病邪向外透达的症状或体征。其结果并不是里证转化为表证,而是表明邪有出路,病情有向愈的趋势。例如,麻疹患儿热毒内闭,则疹不出而见发热、喘咳、烦躁等症,通过调治后,使麻毒外透,疹子发出而烦热、喘咳等症减轻、消退;外感温热病中,出现高热、烦渴等症,随汗出而热退身凉、烦躁等症减轻,均是邪气从内向外透达的表现。 邪气的表里出入,主要取决于正邪双方斗争的情况,因此,掌握病势的表里出入变化,对于预测疾病的发展与转归,及时调整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表证入里为病重,里证出表为病轻。 (二)寒热转化 寒热转化是指寒证或热证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形成相反的证。寒证化热提示阳气旺盛、热证转寒提示阳气衰惫。 01寒证化热 指原为寒证,后出现热证,而寒证随之消失。寒证化热常见于外感寒邪未及时发散,而机体阳气偏盛、阳热内郁到一定程度,则寒邪化热,形成热证;或是寒湿之邪郁遏,而机体阳气不衰、由寒而化热、形成热证:或因使用温燥之品太过,亦可使寒证转化为热证。例如,寒湿痹病,初为关节冷痛、重着、麻木,病程日久,或过服温燥药物,而变成患处红肿灼痛等;哮病因寒引发,痰白稀薄,久之见痰黄而稠,舌红苔黄等,均属寒证转化为热证。大人的咳嗽,很多都是寒证化热,首先因感冒引起,然后寒证化热而现苔黄苔腻,痰稠,当代社会因为气候、环境,社会的发展,声、光、电、热接触频繁,加之城市人口密集,到处是高大建筑,人在其中就容易化热,所以这种咳嗽我治疗时采取清气化痰的思路,也带有解表的药物,比如荆芥、防风等,有时候为了解除鼻塞加点辛夷,畏寒的加点细辛等,灵活变通,收效显著。所以你们每天看到的清气化痰的方子就是调治寒证化热证的范例。 还有热证转寒证的也有,最近接诊的2位患者就是这种状况,不

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

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 The Foundation of Treatment Based Up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课程简介 《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是运用中医基本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疾病、辨别证候,从而确立治疗法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主要包括辨证和诊断综合运用等内容。辨证部分包括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和脏腑辨证等;诊断综合运用介绍中医辨病与辨证的诊断思路。 The Foundation of Treatment Based Up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a curriculum concerning the examination of body,diagnosis of diseases,distinction of syndrome and thereby establish the basic theory,knowledge and ability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basic of TCM. The curriculum mainly includ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diagnosi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clude the eight principl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pathogeny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qi-blood and body flui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visceral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he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diagnosis brief the diagnostic thoughts of diseases differentiation 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 TCM. 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 二、总学时数及学分:27学时,1.5学分 理论课27学时 三、授课对象: 硕士研究生,中医专业及中西医结合专业。 预修知识要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法学。 四、教学目的及要求: 使学习者对各种中医辨证方法有一个全面了解,掌握八纲、气血津液和脏腑辨证的基本技能和知识;熟悉病因辨证和中医辨病与辨证的诊断思路,为中医诊断基础和临床研究打下基础。 贯彻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的方针。课堂教学注意理论知的完整性、准确性、系统性;突出重点,避免与本科教学内容的重复;充分运用计算机、录像以及模拟病人等进行多种媒体和实验教学。注重四诊与辨证的结合,重点是中医思维方法的训练。 五、理论课程内容: (一)理论授课 第一章八纲辨证(3学时) 第一节概念与源流

经络辩证八纲辨证

经络辩证八纲辨证 经络辩证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病人的若干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病属何经、何脏、何腑,从而进一步确定发病原因,病变性质、病理机转的一种辨证方法,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是人体经气运行的通道,又是疾病发生和传变的途径。其分布周身、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使人体各部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故当外邪侵入人体,经气失常,病邪会通过经络逐渐传入脏腑;反之,如果内脏发生病变,同样也循着经络反映于体表,在体表经脉循行的部位,特别是经气聚集的腧穴之处,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麻木、酸胀、疼痛,对冷热等刺激的敏感度异常,或皮肤色泽改变,或见脱屑、结节等。例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胁下,少腹、肩背,便是该脏经络循行之处。正由于经络系统能够有规律地反映出若干证候,因此临床根据这些证候,用经络辨证的方法,以进一步确定病变性质及其发展趋势。 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互为补充,二者不可截然分开。脏腑病证侧重于阐述脏腑功能失调所出现的各种症状,而经络病证则主要是论述经脉循行部位出现的异常反应,对其所属脏腑病证论述较为简略,是脏腑辩证的补充,对临床各科,特别是针灸、按摩、气功等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二经脉病证 十二经脉,包括手足三阴经和三阳经。它们的病理表现有三个特点:一是经脉受邪,经气不利出现的病证与其循行部位有关。如膀胱经受邪,可是腰背、腋窝、足跟等处疼痛;二是与经脉特性和该经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如肺经为十二经之首,易受外邪侵袭而致气机壅塞,故见胸满,咳喘气逆等肺失宣降的症状;三是一经受邪常影

中医诊断学总结之七

中医诊断学总结之七 中医诊断学总结之七颜之推敲整理 本文根据医学教育学员更上《中诊精要》浓缩而成。 八纲辨证 一、概念 1.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2.八纲辨证:即医生运用八纲理论,对望闻问切等诊法所获得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病位的浅深,病性质的寒热,邪正盛衰和病证阴阳类别的辨证思维过程。 二、八纲基本证候 1.表里辨证 表里是辨别病位内外深浅和病势进退的一对纲领。 狭义的表里:指身体的皮毛、肌肉、经络相对为外,脏腑、骨髓相对为内。外有病属表,病较轻浅;内有病属里,病较深重。辨病位的表里,对外感病的意义尤为重要。 1)表证:既六淫、疫疠、虫毒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正气抗邪,卫气失宣所表现的轻浅证候的概括。皮毛的病变不一定是证,表证的病位不一定在皮毛。 临床表现:恶寒(或恶风)发热(或自觉无发热),头身疼痛,苔薄白,脉浮。或见鼻塞、流清涕、喷嚏,咽喉痒痛,微咳等症。 2)里证:泛指病变部位在内,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成因 (1)外邪袭表,内传入里,形成里证。 (2)外邪直接入里,侵犯脏腑等部位,即所谓“ 直中” 为病。 (3)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直接损伤脏腑,或气血津精等受病而成。 临床表现:由于里证的病因复杂,病位广泛,故其症状表现繁多。基本特点是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或但寒不热,或但热不寒,以脏腑

症状为主要表现,如壮热、烦躁、神昏谵语、腹痛腹泻、呕吐便秘、舌苔厚,舌质多有变化,脉沉等。一般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3)半表半里证:指外感病邪既非在表,又未入里,邪正分争于表里之间,少阳枢机不利所表现的证候。 伤寒少阳病 湿温邪阻膜原 伏暑邪郁少阳 2.寒热辨证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对纲领。 1)寒证:指感受寒邪,或阴盛阳虚所表现的证候。 实寒证:指外感寒邪,或过服生冷寒凉,起病急骤,体质壮实者。 虚寒证:指内伤久病,阳气耗伤而阴寒内生者,即阳虚证。 表寒证:寒邪袭于肤表者。 里寒证:寒邪客于脏腑,或因脏腑阳气亏虚所致者。 临床表现:各类寒证的表现不尽一致,常见的有:恶寒、畏冷、冷痛喜暖,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涎、涕、唾等分泌物清稀无臭味,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或青黑色,舌淡苔白而润,脉迟或紧等。 2) 热证:指感受热邪,或阴虚阳亢,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 实热证:指火热阳邪侵袭,或过服辛辣温热之品,或七情过激,郁而化热,或体内阳热之气过盛所致,病势急而形体壮者。 虚热证:内伤久病,或房室劳伤,阴精耗损而虚阳偏亢者,即阴虚证。表热证:风热之邪侵袭肌表者。 里热证:热邪盛于脏腑,或因阴液亏虚所致者。 临床表现:各类热证的表现不尽一致,常见的有:发热,恶热喜冷,口渴饮冷,痰、涎、涕黄稠有味,小便短黄,大便干结,面红目赤,心烦躁扰,甚则吐血衄血,四肢抽搐,舌红苔黄、干燥少津,脉数等。 3虚实辨证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

第六章 八纲辨证 第一节 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 一、八纲辨证的概念: 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八纲辨证: 运用八纲分析综合 病位深浅——表里 各种辨证的总纲领, 四诊所获的病情 病理性质——寒热 最基本的辨证方法; 资料,以辨别 邪正盛衰——虚实 辨别归类 病证类别——阴阳 执简驭繁 二、八纲辨证源流 内经无“八纲”之名,但已见散在内容,基本确定了其相互间的辨证关系, 伤寒杂病论具体运用八纲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 王执中伤寒正脉 张三锡医学六要, 近人祝味菊伤寒质难中正式提出“八纲”名称, 解放后二版中医诊断学教材中,正式将八纲列为专章进行讨论,使八纲得到普及; 第二节 八纲基本证候 一、表里辨证: 一何谓表里: 表——皮毛,肌腠,经络 里——脏腑、骨髓、气血阴阳二何谓表里辨证: 辨别病位内外深浅的一对纲领; 三表里辨证的意义: 1.辨别病位 表证——病较轻浅 外内浅深 里证——病较深重 2.辨别病势的进退——外感病 病邪由表入里——病渐深重,为势进; 病邪由里出表——病势减轻,为势退; 四表证: 1.定义: 六淫 疫毒 所表现出表证证候的概括,主要见于外感病初期阶段; 2.临床表现: 1主要表现:恶寒恶风,发热①体温升高,②体温虽无升高,但自觉发热头身疼痛,苔薄白,脉浮;

2伴有症状:鼻塞,流清涕,喷嚏,咽喉痒痛,微咳; 3.病机要点: 卫气受遏,不得宣发——恶寒 外邪客于 皮毛肌腠 ,气血不行——头身疼痛 ,脉气鼓动于外——脉浮 肺气上逆—咳嗽 肺窍不利—鼻塞,喷嚏,咽痒痛; 病未入里——苔薄白 4.表证特点: 1起病急,病程较短,病情较轻,有感受外邪的因素可查; 2症状共同特征为新起恶寒发热并见,内部脏腑病状不明显; 3病位在表,主要侵及皮毛,肌腠、经络,但可累及相应脏腑; 4病多属实,较易治愈;如外邪不解,可内传而成半表半里证或里证; 5表证是正气抗邪于外的表现,故表证出现相对浅层的病理反应,不能理解为发生在皮毛的病变就是表证,如疔疮疖肿; 5.常见证型: 1风寒束表证表寒证,风寒表证: 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表证表热证,风热表证: 发热重,恶寒轻,头咽疼痛,有汗,苔薄白黄,脉浮数; 3风湿遏表证风湿表证: 恶寒微热,头重如裹,肢体困重,酸痛,舌苔滑腻,脉濡缓; 4燥邪犯表证外燥证: 恶寒发热、口鼻咽干燥、干咳、痰少而粘、苔干、脉浮; 5暑湿袭表证: 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或白,脉虚数; 6风袭表疏证太阳中风证、表虚证: 发热恶风,汗出,鼻塞喷嚏,咳嗽,苔薄白,脉浮缓; 五里证: 1.定义: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表现的证候; 2.成因: 1外邪袭表,表证不解,病邪传里;

中医诊断学:八纲 辨证

中篇辨证 绪论: 一、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与精华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与精华,是中医在诊治疾病时应当遵循的原则。对疾病进行辨证诊断,是中医学应有的、独特的内容,它是医治时立法处方的主要依据。无论疾病病种是否明确,辨证论治都能够依据每个人的具体病情进行灵敏地处理,从而大大丰富了中医学对疾病的处理能力。 二、证的内涵 “证〞是中医学特有的理性概念,是哲理、医理与临床实践的结合,是认识论、科学观与生命科学、医学实际内容的结合。 三、辨证的方法与关系 临床辨证的一般思维规律,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病症、体征等病情资料的综合分析,先明确病位、病性等辨证纲领,再确定辨证具体要素,然后形成完整精确的证名。八纲辨证是辨证的纲领,属于纲领证;病性辨证是区分证候的性质,属于根底证;脏腑辨证是以病位为主的辨证方法,属于具体证;此外,还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也是中医学辨证分类的方法。 第七章八纲辨证 【教学目的】 熟悉八纲、八纲辨证,八纲证候相兼、错杂、转化、真假等概念;掌握八纲根本证候的临床表现,熟悉其证候分析。 【教学内容】 1.八纲、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 2.表里辨证:表证〔及半表半里证〕、里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3.寒热辨证:寒证、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4.虚实辨证:实证、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5.阴阳辨证:阴证、阳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6.八纲证候相兼、错杂的含义、类型;证候真假的含义、类型、证候特征、病机、辨证要点;证候转化的含义、类型、实质。 7.八纲辨证的意义。 【教学要求】 一、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 1.了解八纲作为辨证纲领的意义。 2.熟悉八纲辨证的概念;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各自的辨证意义。 二、八纲根本证候 1.熟悉表与里、表证与里证概念的相对性;表里两纲的辨证意义。熟悉半表半里证的概念、临床表现。掌握表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辨证要点;里证的概念、形成里证的三类原因。 2.熟悉寒热辨证的意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证候分析。掌握寒证与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 3.熟悉虚实辨证的意义。掌握虚证与实证的概念,实证、虚证的一般临床表现。 4.熟悉阴阳两纲归类证候的依据与内容。 三、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1.熟悉证候相兼的概念;证候相兼的常见证型;表虚证与表实证的概念、临床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