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气象

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在物流交通运输中的完善

一、公共气象服务

1、公共气象服务,是指由政府提供的涉及全体社会成员公共利益的气象非物化服务产品和气象服务提供过程的总称。

2、公共气象服务主要特点

(1)公共气象服务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是社会无差别的均等性服务;(2)公共气象服务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进行有效配置;

(3)公共气象服务的提供主体是各级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

(4)公共气象服务的经济属性在于公共性和非盈利性,政府以计划方式配置资源。

3、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是指围绕公共气象服务产品的生产、提供、设施、组织、管理和运行而构成的体系,它包括气象预报预警和公共气象信息的制作、发布、传播、接收和指导使用。

(1)公共气象服务产品生产,是指天气、气候、气候变化、生态与农业气象、大气成分、人工影响天气、空间天气、雷电等服务产品的加工制作,随着气象业务领域的拓展,气象服务产品生产还将不断增加。

(2)公共气象服务产品提供,是指气象服务产品的发布、传播和应用指导。它包括发布、传播和接收系统的全部环节和过程,这里不仅涉及到发布、传播和接收系统的硬件建设,而且还涉及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等运行机制。

(3)公共气象服务设施,是指公共气象服务所必须的发布、传播和接收系统的基础设施和硬件系统。除气象部门具备的基础设施和硬件系统外,还包括利用政府其它部门资源、企业资源、社会资源、自治组织资源等,实现无差别的均等公共气象服务,必须依靠广泛的社会传播和组织资源。

(4)公共气象服务组织,是指发布、传播和接收气象服务的机构载体,它包括各级政府、各级气象部门、各级政府的相关部门、相关企事业单位和自治组织,参与提供公共气象服务的组织系统十分庞大。

(5)公共气象服务管理,是指公共气象产品从发布、传播到接收和指导使用的协同与控制过程。公共气象服务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的部门多、组织多、层次多和环节多,实现全程协同和控制的难度很大。

(6)公共气象服务运行,是指公共气象产品从分发、传送、接收、指导使用的常态和应急状态的自处理过程,这个过程的实现需要一套从分发、传送、接收到指导使用等各个环节的完善的运行机制。

二、交通运输与气象服务

1、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命脉。交通与气象是一种不对等的弱势与强势对手关系。气象对交通的影响是交通部门无法阻止的,但是了解和掌握气象的规律却可以为交通更好的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2、气象条件对交通行业影响

对陆路交通影响的主要气象条件主要有:

(1)降水:降水对交通运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降水天气过程使路况、能见度发生显著变化,对交通产生不利影响;二是降水过后产生的存留物对路况和交通造成持续不良影响。降水天气对交通运营的影响与降水性质、强度、降水量有密切关系。降雪和雨夹雪比降雨天气对交通影响更加显著;降雪和雨夹雪天气由于气温较低,路面形成积雪、冰水混合物甚至结冰,车辆在冰雪路面上行驶,因汽车轮胎与路面的摩擦系数减小、附着力大大降低,汽车驱动轮很容易打滑或空转,尤其是上坡、起步、停车时还会出现后溜车的现象;车辆在行驶中如果突然加速或减速,很容易造成侧滑及方向跑偏现象;遇情况紧急制动时,制动距离会大大延长,高于一般干燥路面的四倍以上,由于冰雪的影响,非机动车或者行人有时会发生突然摔倒或偏离正常行进方向的问题。降雨时,路面潮湿或出现积水,使路面摩擦系数降低,车辆行驶时出现打滑和刹车失阻及制动有效距离加长,从而造成交通事故.降水强度越强、降水量越大,对路况和车辆行驶的

影响越大。同时,降水越强能见度越差,影响司机对前方的目标物的判断,易发生交通事故,造成道路拥堵,影响高速公路的运营收益。降水天气结束后,存留在路面的积水对交通影响还会持续。若道路的设施较好,路面的积水很快会流走、蒸发对交通影响小些;而降雪对交通影响较大,路面形成积雪或冰冻层,若清理不及时,对交通影响持续时间较长。

(2)气温:气温对交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高温和低温天气.气温太高,司机休息不好,驾车注意力不集中;对汽车车况影响大,水箱中的水易沸腾,长时间行驶易造成爆胎而引发交通事故。有关实验证明,车内温度>27℃时,驾驶员对于危险的反应时间比温度<23℃时慢0.3s,车速为60km/h时反应慢0.3s,意味着驾驶员采取紧急刹车或绕开障碍物时,汽车要多行驶五六米,这是酷暑行车事故发生率比平常气温时高50%-80%重要原因。寒冷季节,气温降到零度或零度以下时,路面易结霜或结冰,使路面摩擦系数下降,有降水天气时路面易结冰,车轮打滑和刹车失阻现象严重,司机驾车时发生交通事故率较高。

(3)能见度:能见度对高速公路的影响非常大,如果能见度较小,容易发生多辆汽车追尾事故。能见度越小对交通的影响越大,产生不良能见度的因素很多,有雾、降水、大风、扬沙、浮尘、烟等天气现象。能见度影响交通的主要因子是雾、降水,而秋冬季大雾较多,对交通的影响较明显。

(4)大风:风对于陆上交通的影响与海上运输相比要小得多,风对于行车安全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大风使车辆行驶阻力增大,增加车辆负载,影响行车稳定性。此外,大风天气中,当高速行驶的两车之间容易形成气体对流干扰现象,影响车辆行驶的稳定性,造成交通事故。当车辆迎风行驶时,车身易发生摆动,当风从车辆侧面刮来时,转弯时方向盘不易控制,高速行驶的高架货车和大型客车车身发生倾斜,严重时甚至发生车辆颠覆事件。

三、交通气象服务

联合交通部门建设交通气象监测网络,提供高速公路、铁路、跨海大桥、内河等交通干线能见度、强降雨、雪、雾、大风、沙尘暴、结冰、低温、泥石流等的监测服务,针对公路运输的专门需求提供路面温度、湿滑程度、积雪厚度、路

面结冰等监测产品。针对大雾、大风、台风、大雨、冰冻、大雪、冰雹、滑坡泥石流等影响公路、铁路、水运交通干线的天气,通过高速公路沿路电子显示屏、交通广播电台、海洋气象广播电台等提供交通干线的天气实况、天气预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确保交通运输安全畅通、减少交通意外。根据交通干线的监测预报预警,分析评估低能见度、强降水、路面湿滑等条件对交通的影响,向相关部门提供交通干线是否关闭、关闭时间及区段的建议。针对气候特点和气候变化情况,开展交通运输的气候区划工作。开展交通气象评估论证和规划,提供铁路公路建设的路线选择气象评估,为交通规划部门科学规划和设计提供依据。

四、结论

1.交通行业对气象信息服务具有较高敏感度、需求度,并且气象信息服务在交通行业实际运营管理中,因为利用气象信息进行合理调度、避险等实际运营管理,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经专家组成员估算,气象服务产生的年产值占本子行业比率略有差别,其中旅客运输行业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最高,其次为高速公路管理局,铁路运输为轨道交通,对气象服务内容依赖性小于陆路无轨交通,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相对较低,但由于铁路运输年产值GDP较大,因气象服务所产生的服务效益值也居首位。

2.要增强交通气象行业服务效益,必须进一步的提高气象服务质量,增强气象服务水平,特别要提高短时临近的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开发更多适应交通行业用户需求的专业气象服务产品,开展精细化预报服务。

3.加强与交通部门的交流和合作,建立规范长效的交通沟通机制。定期举办双方专业人员的交流会,学习了解交通行业知识,在气象产品和服务方面密切结合交通部门的实际需求,及时了解服务对象的反馈信息,改进气象保障服务手段,力求达到用户满意。

4.建立行业针对性强的决策气象服务建议库。切实的针对不同灾害性天气对交通安全运营将造成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服务建议,能够最大程度减轻或避免气象灾害可能对交通安全运输、管理造成的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所造成的损失。

五、体系的完善

1、共同推进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点网络建设

各地公路交通、气象部门要根据各地实际,围绕公路交通气象服务需求,以雾、雨、雪、低温冰冻、沙尘暴等影响公路交通安全的灾害性天气监测为重点,按职责分工,在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以及由公路部门管养的重点旅游公路沿线,积极推动建立专门的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和视频实景观测系统。

各地气象部门要加快对公路沿线附近气象站的升级改造,特别是要加强能见度的观测,以满足交通气象服务的需要。各地公路交通部门要加强对已建成公路气象设施的维护,使气象监测设施处于良好运行状态,并逐步实现与气象部门观测系统的联网。对于新建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项目,建设单位要根据公路沿线气象状况及对交通安全的影响程度,将交通气象观测设施建设纳入工程设计与项目概算中,同步建设。气象部门要为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系统的建设、运行维护提供技术保障。对于已建公路需增加气象观测设施的,由两部门共同协商,采用多种方式,争取多方支持,共同建设。

2、认真做好公路交通气象预报预警服务工作

各地公路交通、气象部门要加强沟通和交流,共同分析和把握不同用户、地域、时段对公路交通气象服务的需求。气象部门要根据服务需求,进一步加强公路沿线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和预警服务工作,努力提高对影响公路交通的雾、雨、雪、低温冰冻、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水平。同时,应大力引进和发展公路交通气象专业预报模式,逐步提供针对性更强的公路交通气象专业预报预警产品。

公路交通、气象部门以京港澳高速公路、京津塘高速公路、江苏省联网高速公路为试点,在交通气象监测站网建设、数据共享、精细化预报预警服务等方面联合开展研究与示范应用,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应用。各地公路交通、气象部门应联合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短信、公路电子显示屏等,及时向社会公众提供公路交通气象监测预警信息和出行安全提示,为社会公众提供准确、便捷的公路交通气象服务。

3、建立健全有效的公路交通气象应急工作联动机制

各地公路交通部门要与气象部门建立应对恶劣天气和不利气象条件的应急

联动工作机制。公路交通部门应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交通气象预警信息,加强应急值守,一旦发生影响公路交通的灾害性天气,要及时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切实做好灾害性天气应对防范工作。气象部门应加强交通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与预警服务保障工作,根据公路灾害情况,组织开展加密观测和有针对性的预报会商,及时提供气象服务信息,并提出相关防范意见和措施建议。各地公路交通、气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应急联动能力建设,完善双方的信息互通制度,拓展灾害应急联动方式渠道,丰富应急联动的技术手段。双方要明确各自的责任部门、联络人员及联系方式,做到责任到人。

4、促进公路交通气象服务的信息共享和集约化发展

进一步建立健全公路交通、气象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结合公路交通气象监测设施的建设,推动双方在部、省级信息共享渠道与平台的建设,并将其内容分别纳入公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中心和交通气象服务业务系统的建设范围。公路交通部门与气象部门要联合制定信息交互与共享方案及相关技术要求,建立信息共享流程和渠道,明确信息共享的具体内容、传输时间和传输方式等。各地公路交通部门应向气象部门提供公路交通气象观测、公路视频监测、路况等信息;气象部门应及时将公路交通气象观测信息、预报预警产品提供给公路交通部门。

5、加强交通气象服务标准化建设

要大力推进公路交通气象业务标准体系建设。双方要联合制定公路交通气象站设置安装、检测校准、通讯协议、信息交换共享、预报服务产品制作、信息发布等方面的规范和标准。要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形成合力,共同加快相关标准和规范的编制工作,促进公路交通气象业务的规范化发展。

6、研究探索建立多样化的公路交通气象合作模式

各地公路交通、气象部门要根据各地特点和需求,探索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的公路交通气象业务发展长效合作机制,建立多方参与、权责明晰的公路交通气象监测系统建设、运营维护与服务提供模式。对于面向公众的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实况监测信息等服务,属气象部门公益服务范畴的,由各级气象部门无偿提供。对于相关部门和单位提出的个性化公路气象服务需求,由气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通过协议方式予以提供。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公共气象服务的工作总结

公共气象服务的工作总结 公共气象服务的工作总结 篇一:长兴县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工作总结 长兴县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工作总结 2011年,长兴县气象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上级主管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创新实干,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得到不断强化,现将总结如下: 一、以民为本,扎实开展对农服务 县政府颁布实施《关于气象服务“三农”工作的意见》,积极推进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针对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紧紧围绕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主导产业发展,开发茶叶、果蔬、特种水产养殖、设施农业等15大类75种气象服务产品。积极开展“魅力乡村”建设,11月底全部完成考核验收工作。规范农业气象服务各类服务产品,如《茶叶气象预报》、《农气月报》、《葡萄气象预报》等,共制作发布各类农业气象服务材料 83期。进一步规范农业大户“联系卡”制度,新建农户“联系卡”12家。重点做好茶叶、杨梅、葡萄等特色农产品针对性服务。建立特色农业数据库,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与林业局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为防范森林火灾、保护生态安全、提高林农增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突出重点,彰显特色化服务 今年以来长兴县人工影响天气共进行了14轮作业,共发射火箭弹27发,作业面积3600平方公里,取得了良好的结果,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高度赞扬了长兴县气象局开展的人影作业,在今年清明期间的森林防火、春季干旱、水库蓄水的服务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今年春季,长兴县降水持续偏少,气温偏高, 1月到5月20日,总雨量仅为191.1毫米,创历史同期新低,为常年的40%,比去年偏少70%左右,4月份以来平均气温比常年明显偏高,5月份即出现高温天气,蒸发量大。由于降水量显著偏少,气温偏高,致使长兴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严重旱情,工农业缺水严重,部分山区连生活用水也发生了困

浅析公共气象服务与管理

浅析公共气象服务与管理 公共气象管理是基于公共管理的理论视界,立足建设公共气象、安全气象与资源气象的战略方针,探讨气象管理如何更能有效和公平的服务社会公众。随着社会进步和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我国的气象事业将承担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等更加重大的责任。本文将针对我国目前在公共气象服务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我国公共气象服务的现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就对如何提升公共气象服务水平提出来更高的要求。 标签:公共气象服务与管理公共气象现状发展方向 1公共气象服务与公共气象管理 1.1公共气象服务 随着社会进步和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我国的气象事业将承担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等更加重大的责任。当前,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人民享有的公共服务明显增强,政府在紧抓经济建设的同时也更加重视民生。有研究表明,经济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越高,对气象服务需求就越大,这是气象服务现代化建设的不竭动力和永恒需求。其主要任务是通过使用各种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围绕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向政府、社会、公众和生产部门提供气象信息和技术服务。在工作中,经过不断的探索和总结,认为要做好气象服务工作要做到以下几点: 1.2提高认识 公共气象服务工作一定要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气象服务工作,为我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建设服务。在气象工作中,要力争做到让社会公众利用气象服务信息趋利避害、防灾减灾。气象服务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更加显著,对服务产品的宣传要深入人心,提供丰富、生动、精美、适用的气象服务,从而为公共气象服务发展增添动力。不断学习,努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服务。 1.3拓宽渠道 根据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的要求,多渠道地开展服务产品。主要从以下几处入手: 1.3.1电视发布平台 通过改进现有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增加时长、播出频次和频道,并制作播

气象公共服务的意义作用

气象公共服务的意义作用 本文阐述了气象公共服务的内容及气象公共服务发展原则,着重探讨气象公共服务重要意义作用,以供相关部门参考借鉴。 标签:气象公共服务;内容;意义;发展策略 当前气象在社会经济发展及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社会大众对气象预报的准确性、时效性则提出了更高要求。实际上,在进行气象观测以及预报数据的过程中对测报人员的专业性要求较高,枯燥的数值预报缺乏针对性。此时气象公共服务产品就应运而生,凭借气象公共服务产品能够让气象测报结果转换为公众更易读懂、便于社会各个领域使用,同时也能为政府部门决策时给予参考依据。现阶段,可以将气象公共服务划分为四个类型:公众气象服务、气象科技服务、决策气象服务及专业气象服务。其中传播气象服务媒介主要包括有电视、电话、手机短信、网络、新闻报纸等。而为政府部门提供的专项气象服务及重大天气气象服务则在气象防灾减灾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中提供了强有力服务保障。 一、气象公共服务产内容 气象公共服务主要是指气象部门在社会中公布气象信息,通过不断完善气象服务内容,不断提升服务品质,为社会大众更好的提供气象信息。公益性是气象公共服务的基本属性,气象公共服务主要受到气象部门职权的影响,向人民群众提供天气预报和灾害天气预警预报信息,并监督好政府部门及人民群众做好防御气象灾害的措施,降低灾害损失。近年来,气象公共服务逐渐受到了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依据公众实际需要制定一系列管理措施,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效,尤其是在气象灾害预警预报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气象部门在对气象观测信息实时监控和预报预警过程中,完善气象信息传播渠道。目前气象部门在发布气象信息及灾害性天气预警过程中主要利用手机短信、电话、网络、微信、微博、QQ、收音机、电视、报纸等多媒体平台,在科学技术水平快速推动下气象服务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在应对气候在产业建设过程中,专业气象服务的覆盖范围几乎涵盖了交通、林业、水文、农业、环境、卫生、旅游等行业,為公众提供了极大便利条件。 二、气象公共服务主要原则 1.需求牵引原则。发展气象公共服务,应该结合各类服务对象特点以及需求,发展多元化服务模式,结合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国家经济建设、农村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等重大需求对气象公共服务重点进行明确。 2.公益性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明确规定气象事业是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事业。因此,发展气象公共服务,应该紧紧树立公共气象的理念,遵循气象服务的公益性发展方向。

突出特色公共气象服务状况调研报告

突出特色公共气象服务状况调研报告 突出特色公共气象服务状况调研报告 公共气象服务是指气象部门使用各种公共资源或公共权力向政府决策部门、社会公众、生产部门提供气象信息和技术的过程。 一、前言 发展公共气象服务是中国气象局党组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务院3号文件和国办49号文件精神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气象事业发展改革的经验而提出的战略任务是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应对气候变化和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气象部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职能的有效途径是增强气象服务在整个气象业务中主导地位、实现气象综合实力整体跃升的必由之路。 大力发展公共气象服务不仅是党和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广大气象工作者的殷切期望也是我们气象部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我们作为发展公共气象服务的促进者和实践者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的目标切实转变作风不断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二、调研方法 1、时间:4月21日—5月5日

2、地点:市气象台、市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怀宁县气象局、岳西县气象局 3、调查对象:在职职工及外聘人员 4、调研方法:座谈会与发放调查问卷 5、分析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调研发现我市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着不少突出的问题。 一是气象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与防灾减灾的需求不相适应灾害性预报的准确率不高特殊天气预报能力很弱,气象服务产品单一专业服务产品精细化严重不足服务缺乏针对性;二是气象现代化体系中业务、创新、人才三者不平衡科研与业务服务不结合、人才结构与工作实际不适应各个方面优秀人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弱气象科研实际应用不够;三是受区域经济、业务量、人员现状和历史原因影响职工待遇与工作不一致重点项目在争取地方支持力度不够地方政府投入严重不足一些县局多年地方支持没有变化县局气象事业发展不平衡。 (二)建议 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服务需求为牵引大力推进三个体系建设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提高灾害性天气监测和预报服务能力不断拓展业务和服务领域。 1、抓好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突出雷达工程

新时期公共气象服务未来发展方向及思考

新时期公共气象服务未来发展方向及思考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公共气象服务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未来, 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将呈现以下几个方向和思考。 公共气象服务将更加智能化。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气象数据的获 取和分析将变得更加高效和准确。未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公共气象服务可以实现更精 确的天气预报和预警,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气象服务。 公共气象服务将更加个性化。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对气象信息的需求是不同的,未来 的公共气象服务将根据不同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气象服务。针对农户的气象服务可以提 供更准确的农作物种植和收割时间的预测,针对城市居民的气象服务可以提供更准确的出 行和活动建议。 公共气象服务将更加开放和共享。气象数据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而且不同国家和地区 的气象数据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未来,公共气象服务将通过开放和共享气象数据的方式,促进不同地区和不同国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全球气象服务的水平。 第四,公共气象服务将更加多元化。气象服务不仅仅是提供天气预报和预警,未来的 公共气象服务将拓展到更多的领域。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可以实现更准确的气象灾害 风险评估和管理;结合人口统计数据,可以实现更精准的人口密度和迁移预测等。 公共气象服务将更加全球化。气象是全球性的,天气变化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超越了国界。未来,公共气象服务将更加注重全球气象监测和全球气象合作,实现全球气象服务的 协同和一体化,为全球人民提供更好的气象服务。 未来的公共气象服务将朝着智能化、个性化、开放共享、多元化和全球化的方向发展。这将进一步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水平,为人们提供更准确、更全面、更贴近实际需求的气 象服务。

气象调研报告3篇

气象调研报告3篇 为贯彻落实省局新一届党组明确的围绕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着力打造山东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果品蔬菜气象服务、海洋气象服务和专项气象服务品牌,突出抓好山东特色的公共气象服务等重点工作部署,结合省局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活动安排,XX年11月28日至30日,省局沈建国副局长带领监网处、减灾处和计财处主要负责人赴**市进行了学习调研。调研组利 用三天的时间通过走访**市海洋渔业局和胜利油田采油厂环境预报站,对**市海洋气象服务的现状、服务需求以及发展方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通过考察**市气象局及其下辖的河口、广饶、垦利、利津4个县区气象局,对**市气象部门的气象服务、台站建设、观测环境保护、人工影响天气、人才培养和规范化管理等工作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现针对**市海洋气象服务情况报告如下。 一、**市海洋地理特征、渔业生产、交通运输、石油生产和海上事故等基本情况 (一)地理特征。**市海洋与渔业经济条件得天独厚,全市海岸线长413公里,滩涂面积180万亩,500多万亩土地后备资源也主要分布沿海地区,负15米等深线以内浅海面积4800平方公里,辖区渔业港口有6个。 (二)渔业生产。**市海域营养丰富,适合鱼、虾、蟹、贝类生长繁殖。近海的渔业资源种类约有130余种,其中重要的经济鱼类和无脊椎动物50余种。近海滩涂尤其适合多种贝类生长栖息,分布于滩涂的贝类资源近40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贝类有10余种,蛤中上品----文蛤资源量1万多吨,是全国著名的贝类生产区。**市辖区内共有海船1500余艘,生产季节境内有6000多艘,各类渔业养殖基地面积达到55万亩,海参养殖面积达到3000亩,同时,**区还有丰富的其他海洋资源,宜盐面积和地下卤水分布广,为我国重

气象服务现状及改进建议

气象服务现状及改进建议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气象服务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气 象服务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于天气变化的理解和应对能力。本文将从气象服 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出发,对气象服务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提高气象服务 的水平,更好地为民众和相关行业服务。 一、气象服务的现状 当前,气象服务已经涵盖了从日常生活到国家安全各个领域。气象部门通过实时监测、数据分析、模型预测等手段,提供天气预报、气候预测、灾害预警等服务。目前的气象服 务还存在一些问题: 1. 天气预报精度有待提高。一些地区的天气预报精度不高,经常出现预报不准确的 情况,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出行带来不便。 2. 气象服务滞后。在一些突发气象事件中,预警信息的发布和传递速度不够快,导 致民众不能及时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3. 公共气象信息公共化程度有待加强。在一些地区,公共气象信息的发布还不够及 时和全面,可能导致一些灾害事故的发生。 4. 气象服务保障体系不健全。气象部门在一些突发气象事件中的救援行动和保障措 施还有待完善,不能够有效地减少灾害事故的损失。 二、改进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以下是关于气象服务改进建议: 1. 加强气象数据采集和监测技术。需要依托先进的气象卫星、雷达、气象探测器等 技术手段,提高气象数据的采集和监测精度。 2. 提升气象预报和预警装备水平。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提高天 气预报和气象灾害预警的精度和时效性,使其更加贴近实际气象情况。 3. 加强公共气象信息的宣传和传播。通过建设更加完善的气象信息发布渠道和平台,让更多民众可以及时获取到气象信息,提高公众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 4. 建立完善的气象服务保障机制。加强气象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提高气象 灾害救援的应对速度和效率,减少灾害事故的损失。 5. 加强气象科普教育。通过开展气象科普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于气象知识的了解 和应对能力,增强社会整体气象安全意识。

气象设施管理制度

气象设施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和管理气象设施,保障气象观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气象服务的水平,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公共气象设施的管理,包括气象站、气象雷达、气象卫星等各种气象观测设施。 第三条气象设施管理应依法、科学、公正原则,坚持服务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 第四条气象设施管理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并依托气象主管部门进行管理。 第五条气象设施管理应当注重信息化建设,提高设施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第六条对气象设施的建设、使用和维护,应当遵循科学原则,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转和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第七条各级气象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气象设施管理的监督和检查,促进气象设施的合理建设和有效使用。 第二章气象设施的管理 第八条气象设施的建设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严格按照气象观测技术规范进行设计和建造。 第九条气象设施的使用应当进行注册备案,并经过合格的验收,取得使用合格证明。 第十条气象设施的维护责任人应当经过相关岗位培训和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保证设施的正常维护和保养。 第十一条气象设施的维护保养应当定期进行,对设施的异常状况要及时处理,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转。 第十二条气象设施的更新和改造应当根据技术的更新和发展需要,及时进行,确保设施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第十三条气象设施的安全工作应当加强,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对设施的消防、防雷、防盗等安全措施要加强保障。 第十四条气象设施的使用单位应当加强对设施的管理,保证设施的正常使用和管理,保护好设施。 第三章气象设施的服务

第十五条气象设施的服务宗旨是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气象观测数据和信息产品,提供高质量的气象服务。 第十六条气象设施的服务工作要依靠信息化技术,提高服务的效率和水平,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第十七条气象设施的数据要及时准确地发布和传输,确保用户对气象数据的及时使用。 第十八条气象设施的服务要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对外提供气象数据和信息要保证真实可靠。 第十九条气象设施的服务要依靠用户需求,为不同行业和领域的用户提供差异化的气象服务,满足用户需求。 第二十条气象设施的服务要加强与相关行业和部门的合作,共同提高气象服务水平,服务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 第四章气象设施的监督和管理 第二十一条各级气象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气象设施的监督和管理制度,依法进行管理。 第二十二条对气象设施的监督和管理要注重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严格把关数据的发布和传输。 第二十三条对气象设施的监督和管理要依托信息化技术,加强对设施的远程监控和管理。 第二十四条对气象设施的监督和管理要依托全国气象信息网络,进行数据的共享和交换。 第二十五条对于违反气象设施管理制度的行为,相关责任人要依法追究责任,保障气象设施的安全和正常运转。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六条本规定由国家气象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公共气象服务信息的有效传播渠道探究

公共气象服务信息的有效传播渠道探究 近年来,随着气象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公共气象服务的意义也日 渐显著。作为国家重要的社会基础设施之一,气象部门通过收集、分析和发布气象信息, 为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天气预报、气象灾害预警等公共气象服务。但是,如何让公共气象服 务信息得到更加有效的传播,让更多的人受益于气象服务,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公共气象服务信息的有效传播渠道。 一、广播电视传媒 广播电视传媒是最早也是最广泛运用的一种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渠道。现代社会中,无 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相信大部分人都会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获取气象信息。不仅如此,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现在很多广播电视台都推出了在线直播服务和手机APP,让 更多人更方便地获取最新的气象信息。虽然广播电视传媒具有足够的覆盖面和传播力,但 其局限性也不容忽视。比如,很多年轻人不喜欢通过传统的广播、电视方式获取气象信息,而更倾向于通过网络等新兴媒体获取信息。 二、气象部门官方网站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多的人开始借助互联网获取信息。针对这一趋势,气象部门 的官方网站逐渐成为公共气象服务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通过查询气象网站,可以获取更 为全面和详尽的气象信息,包括实时天气、精细预报、气象灾害预警等。此外,气象部门 还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与社会公众进行互动通讯,提供培训课程和交流活动等 形式的活动,为群众提供更加全面的气象服务。不过,由于访问网站需要网络连接,部分 人在交通不便或处于网络不佳的环境下,可能会无法及时获取气象信息。 三、移动终端应用 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移动终端应用成为公共气象服务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国 家气象局开发的“天气通”、“气象中国”等气象软件,不仅提供多种气象信息,还具备 定位、语音播报等强大功能,为人们生活和出行提供了更好的服务。同时,通过移动终端 应用也可以更方便地了解气象部门的培训和交流等活动,进行在线学习和互动交流。但是,对于部分年长的人群和基础设施落后的地区来说,使用移动终端应用,例如智能手机和平 板电脑,可能存在困难。 四、社区服务站点 社区站点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渠道。社区服务站点位于城乡社区,具 有较为广泛的覆盖范围,可以直接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实时天气、气象灾害预警等公共气 象服务。在灾害气象监测方面,社区站点还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能够积极预警和 预防气象灾害。此外,社区服务站点还可以作为气象部门与金融、保险、旅游等行业的联

气象经济

1、根据公共经济学的知识,分析气象产品的经济学属性。 经济学意义上的气象产品包括气象有形产品和气象无形服务。根据属性可以分为公共气象产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具备完全排他性和竞争属性的气象产品服务称为私人气象产品。 根据气象产品的公共性和私人性划分,气象产品的供给可以分为四种模式: (1) 第一种模式为完全由国家政府部门提供的气象产品服务,包括公共气象服务和私人气象产品。 (2)第二种模式为并行式,即国家气象部门同时提供公益性气象产品和私人气象产品,并且允许私人部门公平参与私人气象产品市场的竞争。 (3)第三种模式为分离式,即国家气象部门只负责公共气象产品,私人气象产品完全由私人部门供给,政府不参与商业性经营竞争。 (4)第四种模式为完全商业化,即将所有的气象业务都交给市场,这种模式在个别小国(如新西兰)是存在的。 气象服务产品具有公共产品属性。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上述气象服务产品,它不同于经济领域一般私人组织提供的服务性劳动,它具有典型的公共产品特征。按照萨缪尔森的定义(大多数经济学家所接受的观点),所谓公共产品就是所有成员集体享用的集体消费品,社会全体成员可以同时享用该产品;而每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社会成员对该产品消费。 2、根据课程所学内容,气象经济应该如何定义? 一般认为,由气象服务产生气象经济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气象条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比如利用气象信息减少灾害损失;二是以气象信息为手段,通过满足市场需求获利。传统的观点认为,气象经济是指与天气等气象预报服务有关的各类经济活动的总和(狭义的观点);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被社会各界重视,有学者据此提出“气象经济”广义的观点,即与天气等气象预报服务有关的各类经济活动以及由于气候变化而引发的人类经济活动的改变与影响。 在《气象经济学》中,黄宗捷等认为,气象经济学就是研究气象服务的经济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因而,气象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气象服务产品生产全过程所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经济运动、气象服务产品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同社会经济各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 3、气象产业主要包含哪些内容,具有什么样的产业特征? (1)内容: 气象产业一般是指面向社会和用户消费需求,通过对气象产品的研发、生产、加工与流通(消费),提供相应的气象产品、服务而形成的产业化经营集合体。 狭义上的气象产业可以定义为从事与气象的研发、生产、传递、储存、加工、处理、开发、利用和气象技术等有关的经营性活动和组织。 广义上的气象产业包括全部从事与气象活动有关的经营性活动和组织。根据以上定义,气象产业的基本内涵主要有:一是指从事与气象产业的研发、生产、传递、储存、加工、处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与公共气象服务探讨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与公共气象服务探讨 近年来,全球气候异常现象频发,气象灾害频率不断提高,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 巨大影响。为了有效预防和减轻气象灾害给社会造成的损失,需要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并提供更好的公共气象服务。本文将探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与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性,并 提出一些建议。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干旱、雷电等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只有通过加强气象灾害预警和防范 工作,才能有效降低灾害造成的影响。各级政府和气象部门应加强对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 能力,提高对灾害的应对速度和准确性。 公共气象服务是保障社会各界群众生活需要的重要手段。现代社会,气象信息已经成 为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参考依据。通过公共气象服务,可以全面、及时地向社会公众提 供气象信息,帮助人们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减少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气象部门应通 过多种方式向社会公众提供准确的气象信息,包括气象预警、气象预报等,提高社会公众 对气象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针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与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性,以下是一些关于这两方面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能力。气象部门应配备先进的气象监测设备,并建设完 善的气象监测网络,及时准确地监测气象灾害的发生和发展情况。加强气象预警能力,提 高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让公众能够及时做出应对措施。 二、加强气象灾害防范和减灾救灾工作。气象部门要与相关部门合作,制定完善的气 象灾害防范计划和措施,提高社会公众对气象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加强减灾救灾力量,一旦发生气象灾害,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 三、推动公共气象服务的多样化和普及化。气象部门应通过多种途径向社会公众提供 气象服务,包括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多种渠道,及时准确地向公众发布气象信息。推广 气象科普知识,提高社会公众对气象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对气象灾害的防范和应对能力。 建立气象信息公共查询系统,方便公众随时查询气象信息。 四、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象灾害。气象灾害常常跨越国界,需要国际合作来共 同应对。各国气象部门应加强合作,共同制定气象灾害防范和减灾救灾计划,共享气象信 息和科研成果,共同提升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和公共气象服务水平。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和公共气象服务是保障社会公众利益和安全的重要工作。通过加强 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能力,加强气象灾害防范和减灾救灾工作,推动公共气象服务的多样 化和普及化,以及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象灾害,才能更好地保障社会公众的生产生

公共气象服务导论

公共气象服务导论

公共气象服务导论课程论文题目我国决策气象服务的现状及问题 学生姓名徐晓婷 学号20091305091 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指导教师吴优 二O一O年十二月十一日

我国决策气象服务的现状及问题 徐晓婷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南京 210044 摘要:现在,我国的决策气象服务发展的还是不完善的,该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决策气象服务的现状及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提升服务水平的方案。 关键词:决策气象服务,存在问题,解决方案 第一章引言 在生产水平落后的过去,人们的生产作业主要是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那时的气象探测技术还很落后,对天气的判断主要是靠长久积累的经验,这种观测手段落后而且准确性很低。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天气的影响是极为巨大的,是真正的“靠天吃饭”,不准确的气象观测方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从那时起,气象服务的重要性就开始显现。 现在,气象服务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服务,除了公益性的天气预报,还有针对性和专业性都很突出的专业型气象服务等,其中,决策气象服务是气象服务业务的最终产品之一,好的决策气象服务产品不仅能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去诸多便利,在防灾减灾,以及灾后维护工作起着重大的作用。 第二章决策气象服务简介

早在1954年,周恩来总理签发了《关于加强灾害性天气预报和预防工作的指示》,就表达了我国政府对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的高度重视。决策气象服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气象服务,具体是指我国各级(国家、省、市、县)气象部门为决策部门(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指挥生产、组织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军事与国防建设以及重大社会活动保障、重大工程建设等方面科学决策所提供的气象信息服务。 中国气象局党组历来重视气象服务,特别把决策气象服务放在各项服务工作的首位。1995年在宜昌召开的全国第二次气象服务工作会议上对决策气象服务做了更为全面的论述,在会上,明确提出了“坚持在公益服务与有偿服务中,以公益服务为首位;在决策服务与公益性公众服务中,以决策服务为首位”,由此,就确定了决策气象服务在各种服务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从此,决策气象服务在各级政府防灾减灾、趋利避害、促进国民经济建设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 近年来,中国气象局更加重视把气象服务融

气象论文3000字

气象论文3000字 篇一:气象论文 微博在公共气象服务中的运用 摘要:就当前我国的公共气象服务的现状来看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其服务水平和质量得到了提升。但是即便如此,我国的公共气象服务在各方面任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急需我国的气象部门去解决与完善。本文主要针对大众对公共气象服务存在的普遍认知不足的问题,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着眼于现代化的宣传手段,通过调查研究来提出一些合理的宣传手段,以便在提高公众对公共气象服务的认知水平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从而使得我国的公共气象服务事业能更好的为十二五规划服务。 关键字:公共气象服务认识微博 引言:又好又快地发展公共气象服务, 是我国气象事业影响深远的战略决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公共权益保障不断强化,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公共服务政策的透明度不断提高,亟需对现阶段公共气象服务的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充分的认识和研究,特别是在提高公众对公共气象服务的认识以及公共气象服务信息的发布方面需要我们提出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指导公共气象服务的科学发展。 一、我国公众、政府部门对气象服务的认识情况 我认为目前公共气象服务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大众以及各级政府对它的认识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目前大众对气象服务存在着认识不足的问题。对它的重要作用存在着严重的认识不足现象。同时一些政府部门也对气象服务的效益评估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导致了对其真正效益性评估存在差异。在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实践中,一些地方政府的认识比较到位,较好地承担政府在公共气象服务中应当承担职责,而有一些地方政府认识还不够高,认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组织主体应当是气象部门,应当由气象部门争取国家投资,在一些地区延伸到乡镇村组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建设比较缓慢,这可能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对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主体,在一些基层气象部门有些领导干部的认识也不够明确,也认为建立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是气象部门职责,部门没有投入,部门现有的人力资源也不够。

《公共气象服务导论》教学大纲

公共气象服务导论 Public Meteorological Service Introduction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 课程学分:2 学分 课程总学时: 32 学时,其中讲课: 32 学时 课程性质:选修 开课学期:第5学期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教材:自编。 开课单位:经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系 二、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 公共气象服务主要包括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和气象科技服务。其中,决策气象服务主要为决策者提供防灾、减灾气象信息,使决策者能够及时采取防灾、减灾措施,将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公众气象服务除了向公众传递防灾、减灾自救信息外,还负责教育公众,使公众能够根据自身的特殊情况,采取科学的减灾措施,将损失减少到最小。针对各行各业开展的专业气象服务,不但具有到防灾、减灾的功能,而且能使一些行业充分使用气象类自然资源,并从中获利。气象科技服务将气象和其他科技研究成果融合、转化,提高气象科技产品的应用范围和效益。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1.第一章公共气象服务特征、历史与基础(6课时) 了解服务业的概念,服务业的分类,公共服务,公共服务的特征 了解气象服务的历史,公共气象服务的行为规范,公共气象服务的硬件技术基础,公共气象服务知识体系与相关术语,掌握公共气象服务体系。 重点:气象服务的体系; 难点:公共气象服务的基础。 2.第二章公共气象服务消费行为与服务策略(4课时) 了解公共气象服务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理解公共气象服务的战略环境 理解公共气象服务竞争环境分析和服务策略选择,公共气象服务竞争环境分析,公共气象服务策略,公共气象服务策略选择,公共气象服务发展趋势。 重点:公共气象服务的战略环境; 难点:公共气象服务竞争环境分析和服务策略选择。 3.第三章决策气象服务(4课时) 了解决策气象服务的重要性,决策气象服务的内涵,决策气象服务对象和目的,决策气象服务的内容; 理解决策气象服务信息特征; 掌握决策气象服务产品形式,决策气象服务产品分类,决策气象服务产品要求,决策气象服务产品的传递;

我国气象事业总体布局

1 .公共气象服务业务 ——气象灾害防御: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业务主要集中在国家和省级, 集、 气象灾害普查和调查、 气象灾害应急保障和气象防灾减灾宣传由国家、 城乡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建设集中在省、地、县级。 ——决策气象服务:由国家、省、地、县四级承担,省级及以下气象机构应当在上级指导产 品的基础上, 结合本地天气气候特点和决策气象服务的实际需要, 提供决策部门需要的气象 服务产品。 ——专业专项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由国家、省、地、县四级承担,省级及以下气象机构 应当在上级指导产品的基础上, 结合本地天气气候特点和专业气象服务的实际需要, 提供有 针对性的专业气象服务产品。 重大活动气象保障、 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气象服务及国防和军事 安全气象服务等专项气象服务主要由国家和省级承担, 地、 县级在上级指导下开展针对性服 务。 2.气象预报预测业务 ——数值模式业务: 国家级组织研究开发和运行全球和区域性数值模式、 气候和气候系统模 式及集合数值预报模式系统。 区域气象中心参与国家级组织的数值模式系统研究开发, 运行 高分辨率区域中尺度或专业数值模式系统。 省级重点开展基于全球和区域数值模式预报动力 统计释用的客观要素预报系统,开展动力气候模式产品的解释应用。 ——天气业务: 中短期常规天气要素预报集中在国家和省级, 地、 县两级负责补充订正。灾 害性天气及相关灾害中短期预报由国家和省级负责制作, 短时预报由省级制作, 临近预报由 省和新一代天气雷达所在地两级负责制作,县级负责补充订正。雷电预报警报业务由国家、 省两级承担,地、县级负责补充订正。延伸期天气预报主要由国家级负责制作,省级和省级 以下对上级开发的产品进行解释应用和检验。 区域气象中心在重大气象灾害联防与信息共享、 预报预测技术总结和研发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气候业务:月、季(汛期) 、年度和年际气候预测业务集中在国家级和省级,地和县两 级负责解释应用。 气候业务预测质量检验与评定由国家级承担。 气候监测诊断、 气候影响评 价、气候应用、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业务由国家、省、地、县四级承担。 ——气候变化业务: 年代际以上尺度的气候(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变化检测、趋势预估和影 响评估以国家、 省两级业务为主, 省级主要在国家级指导下开展解释应用业务。 上述气候变 化预估业务质量检验由国家级承担。 ——应用气象业务:生态与农业气象业务由国家、省、地、县四级承担,以国家和省两级为 主,地和县级主要开展农业气象监测评价和解释应用,生态气象业务由国家级和省级开展; 我国 气 象 事业总体 布 局 气象灾害信息收

公共气象服务竞赛题目(含答案)

公共气象服务测试卷(一) 单位姓名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30 分,每题 0.5 分) 1.《气象灾情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规定》所称气象灾害,是指由气象 原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给人类和社会经济造成损失的灾害现象。包括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大风、等共类。 A.20 B.24 C.28 D. 30 2.和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本行政区域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A、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B、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C、各市气象局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D、各县气象局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3.气象灾情上报中的“农作物受灾面积”指因灾减产成(含)以上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反映农作物受到灾害影响的范围(如果同一地块的当季农作物多次受灾,只计算其中受灾最重的一次)。 A.1 B.2 C.3 D. 4 4.当同时发生两种以上气象灾害且分别发布不同预警级别时,按 照启动应急响应。 A. 最低预警级别灾种 B. 最高预警级别灾种 C. 影响时间最早的灾种 D. 影响持续时间最久的灾种 5.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应设置农业气象服务岗位,有名以

上相对固定的专职农业气象服务人员。 A.1 B.2 C.3 D.4 6.是造成中小河流洪水的直接因素和主要激发条件。 A.降雨 B. 台风 C. 前期天气 D. 上流情况 7.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中的气象、水文资料应是相应机构整编的资料,一般不少于年(建站少于年的应从建站起收集整理),序列至少为逐日资料。 A.10 B.20 C.30 D.40 8.是在江、河、湖泊水位上涨到河段内可能发生险情的水位,一般来说,有堤防的大江大河多取决于洪水普遍漫滩或重要堤段水浸 堤脚的水位,是堤防险情可能逐渐增多时的水位。 A.致灾临界水位 B. 警戒水位 C. 保证水位 D.防洪水位 9.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要按照公益性服务的要求,以为重点,以为核心,以满足农民的气象服务需求为前提。 A.农业大户设施农业 B.农民受益基层农村 C.设施农业农业大户 D.基层农村农民受益 10.暴雨的气象灾害Ⅱ级预警标准:过去小时2 个及以上省(区、市)大部地区出现大暴雨天气,预计未来24 小时上述地区仍将出现暴雨天气;或者预计未来 24 小时2 个及以上省(区、市)大部地区将出现天气。 A.48 特大暴雨 B.24 特大暴雨 C.48 大暴雨 D.24 大暴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