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及试题讲课稿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及试题讲课稿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及试题讲课稿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

及试题

世界史之古代史

一、名词解释

(一)古代埃及

1、《莱登草纸》

古埃及的一部纸草文献,原名《伊浦味箴言》(《一个埃及贤人的训诫》),在埃及萨卡拉墓地出土。因该文献原件藏于荷兰莱登博物馆,故名。该文献记载了一次奴隶、贫民大起义。一般认为,这此起义发生在古埃及第一中间期(或第二中间期)。《箴言》内容多重复,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记国中的灾难》的第一篇和第二篇,记述了一次大起义的详情。它所记载的起义是我们所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奴隶、贫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奴隶主的反对统治。

2、埃及学

埃及学是以古代埃及的相形文字为基础来研究埃及历史和文化的学科。它是由法国学者商博良于1822年9月29日创立的。

3、卡叠什之战(卡跌什之战)

公元前1288年(或公元前1296年),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国王牟瓦塔尔为了争夺对叙利亚的统治权及树立在西亚的霸权发生战争。是年,埃及军队在法老率领下进攻叙利亚,在叙利亚的奥仑特河畔卡叠什中赫梯军队埋伏。埃及军队惨败。公元前1283年,赫梯新王哈吐什尔同拉美西斯二世缔结和约(即银板合约),从而结束了两国之间的争霸战争。

4、阿蒙霍特普四世改革

BC1329—1362年,因统治阶级内部发生激烈的法老与阿蒙祭司集团存在的矛盾,新兴军事贵族与旧贵族之间的矛盾,地方实习贵族和以法老为主的中央政权存在的矛盾,法老靠以中小奴隶主为核心的新兴军事贵族的支持,进行了阿蒙霍特普四世宗教改革。改革取消了对阿蒙神的信任,并且法老将其名字改为“阿顿霍特普四世”。改革提出的一神信仰在历史上是第一次。

5、纳尔迈调色板

纳尔迈调色板发现于希拉康波里。纳尔迈是希拉康波里的国王,他在正反两面两次出现,分别戴上下埃及的王冠,反映了那尔迈进行了大规模的征服活动。根据考古学研究,一般把那尔迈称为第一王朝的第一位国王。纳尔迈的活动开创了埃及统一的局面。

6、吐特摩斯三世

古埃及十八王朝的法老,曾17次出兵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最远到达幼发拉底河西岸,还出兵利比亚和努比亚,大肆掳掠土地、奴隶和财富。两河流域、小亚细亚等地各奴隶制国家纷纷向埃及纳贡。他建立了空前强大的地跨西亚北非的军事帝国,因此而被誉为古代世界的拿破仑。

7、古埃及太阳历

古埃及人制定的历法。埃及人按尼罗河水的涨落和作物生长的规律,把一年365天分为三季:“泛滥季”、“播种季”(或长出五谷季)和“收割季”。每季分为四个月,一年共12个月,每月30天,共计365日。

8、埃赫那吞

原名阿蒙霍特普四世,古埃及新王国第十八王朝的国王。他在位时期实行宗教改革。封闭阿孟神庙,没收其财产;自己改名为埃赫那吞;在底比斯以北另建新都。改革沉重地打击了阿孟神侣集团的势力,提高了新兴军事贵族和新的阿吞神侣的地位,君主的权力得到加强。

9、象形文字

古埃及人创造的文字。象形文字是从图画文字演变而来的,具有表意和表音的特点。它由意符(表意符号)、音符(表音符号)和限定符号(部首符号)三部分组成,共约700个符号。把意符、音符和限定符号适当组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刻在石碑、石柱、墓碑、金属器和木器上,或写在神庙墙壁和纸草纸上,但大多原文保留在石头上,1822年,法国语言学家商博良成功解读了埃及象形文字。

10、罗塞达石碑

原本是一块刻有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诏书的石碑。石碑上用希腊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和民书体(当时的通俗体文字)刻了同样的内容。法国学者商博良在1822年读通了埃及象形文之意义与结构,找到了打开古埃及文字之谜的钥匙,成为研究古埃及历史的重要里程碑。

(二)古代西亚之两河流域

1、巴比伦之囚

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率军攻陷耶路撒冷,把该城全体居民及犹太国王掳至巴比伦城。这些被俘的犹太人被称为“巴比伦之囚”。他们在巴比伦聚族而居,保持了自己的语言和宗教信仰。前538年,新巴比伦王国被波斯推翻,这些犹太人回到巴勒斯坦。在巴比伦之囚被囚禁之间,犹太人内部产生了犹太教。

2、穆什根努

意为“屈从者”,是古巴比伦王国居民构成的一种,其身份是非全权自由民。他们主要是王室的依附民,其身份是自由民,但其在法律上享有的权利是不充分的,其社会地位比阿维鲁低。

3、阿维鲁

意为“丈夫之子”,是古巴比伦的全权自由民,包括僧侣、贵族、高级官吏、商业高利贷者,包括一部分自耕农、佃农及独立的手工业者,在法律上享有充分权利。

4、尼布甲尼撒二世

布甲尼撒二世是新巴比伦王国的国王。(1分)他曾与与米底的结盟。586 B.C.他出兵巴勒斯坦,攻陷耶路撒冷,灭了犹太王国。他还在巴比伦尼亚北部兴筑了一道跨越两河平原的长城,扩建都城巴比伦,并修建了一座“空中花园”。(3分)

5、《汉谟拉比法典》

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典。它是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全文用楔形文字铭刻,1901年通过考古发掘于伊朗苏萨古城。法典由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内容包括婚姻、继承、伤害、债务、奴隶等各方面,较为全面的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情况。法典在债务、奴隶、契约、家庭及刑法等方面确立的一些原则,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

6、亚述帝国

两河流域北部以亚述城为中心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10世纪,埃及新王国的实力日渐衰落,亚述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征服战争,建立起了一个地跨西亚北非的奴隶制帝国,将埃及与两河流域南部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成为了铁器时代的第一个帝国。公元前629年,巴比伦尼亚的驻军那波帕拉沙尔宣告独立,

并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与位于伊朗高原西北部的米底人结成同盟,于公元前612年攻陷亚述首都尼尼微,亚述帝国灭亡。

7、居鲁士

波斯帝国的开创者,他继续实行对外扩张政策,曾与领吕底亚过、新巴比伦过、巴克特里亚、花剌子模等,最后与马萨太人斗争中死亡。

8、大流士一世改革

BC518年开始,大流士一世对波斯原有统治结构、古老军事组织以适应统治一个庞大帝国的需要。主要内容有:(1)建立国王专制统治。(2)建立军事、政治分权的地方行政制度。(3)军事改革,加强对军队的控制。(4)对各行省规定贡赋制度。(5)统一货币制度。(6)修筑驿道。(7)尊奉琐罗亚斯教为国教。

改革加强了帝国的军事、政治、经济力量,军政分权制度与军区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9、《旧约全书》

犹太教的主要经典为《圣经》,基督教兴起后改称《旧约全书》。包括律法书、先知书、圣志(圣录)三部分。《旧约全书》是宗教贵族对希伯莱人自古以来的文献、传说。根据犹太教的教义逐步编纂出来的。形成于BC5世纪到BC2世纪,到BC1世纪末期圣经文本才定型。

(三)古代罗马

1、尼西亚大会

公元325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在小亚细亚尼西亚城召集了基督教历史上第一次主教会议,史称尼西亚大会。又被称为第一次公会议。大会制定了繁琐的宗教信条和三位一体原则,并把不同意上述信条的阿利乌派宣布为异端。大会还确定了复活节的计算方法。

2、布匿战争

这是迦太基与罗马争夺地中海霸权的战争,发生在BC264年——146年,战争共分三次,前两次是双方争霸战争。第三次是罗马人蓄意毁灭迦太基的战争。迦太基战败,罗马成为地中海地区的霸主。由于罗马人称迦太基的建立者腓尼基人为布匿人,所以这场战争历史上成为布匿战争。

3、后三头政治同盟

这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由屋大维、安东尼、雷必达所结成的公开的政治同盟,得到罗马元老院的认可,三人瓜分了罗马政治权力5年。BC36年,屋大维剥夺了雷必达的军权,指位雷必达大教长这一虚衔,“后三头政治同盟”开始

瓦解。BC30年,安东尼在埃及自杀身亡,屋大维成为唯一巨头,罗马共和国名存实亡。

4、十二铜表法

十二铜表法是古代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制定于公元前451年。由于这部成文法的条文刻在十二个铜表上而得名,是后世罗马法典及欧洲法学的渊源。罗马共和国初期制定的成文法,它保留了氏族复仇法,承认家长权,保护私有财产,承认债权制,竭力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统治,保护富有平民的利益,但它对高利贷作了一点限制;明文规定了刑法、诉讼程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专横。因而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5、米兰敕令

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在意大利米兰城颁布了一道教令,历史上称为“米兰敕令”。该敕令宣布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它的颁布标志着罗马帝国对基督教由迫害转为利用。

6、元首政治

罗马帝国前期一的种政治形式,始于奥古斯都当政时期。它保留了共和制的国家机器,如元老院、公民大会和高级长官等,实际上元首操纵国家大权。它实际上是君主专制。至三世纪后半叶,这种披着共和制外衣的独裁政治终于演变为公开的君主专制。

7、马略军事改革

后期罗马共和国马略任执政官时期,国家为保证必要的兵源和加强武装力量进行的改革。马略将旧的征兵制改为募兵制,增设工兵,增加机械兵;公民骑兵由行省和同盟者的骑兵代替;建立了加强军事训练和严格纪律的制度。改革扩大了兵源,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土地问题得到了缓和。但改革也为以后的军事独裁准备了条件。

8、隶农制

古代罗马的一种土地剥削和人身依附关系。隶农最初是指承租别人土地的佃户。他们都是享有公民权和其他法律权利的自由民。他们通过契约从土地所有者手中租用土地。公元3世纪危机,使隶农在实际上丧失了自由民身份和独立的经济地位,导致隶农转变为一种特殊类型的依附农民。

9、卢克莱修

罗马共和时期著名的唯物论哲学家。他著有《物性论》(六卷)一书。他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现象是由唯一真实的物质——原子所构成的,包括人的“灵魂”也是物质的。他反对宗教迷信,还有社会进化论的思想。在政治上,卢克莱修是奴隶主民主派,反对贵族,但又教训奴隶必须俯首听命。

10、七丘同盟

公元前8世纪前后,拉丁人居住于台伯河出海口的拉丁姆平原。拉丁人在平原的山丘上建立了许多村落,有七个山丘曾陆续有人居住。七个山丘逐渐联合起来,形成了以此为中心的罗马城。这种联合实质上是原始村社的联合。它反映了罗马城和罗马国家建立的过程。

11、塞维·图里乌改革

古罗马王政时代的第六王。他当政时期进行改革。他把全体罗马居民,不论贵族和平民,均按财产多寡划分为五个等级;设百人队会议(也称森都里亚会议);把原来的三个氏族部落,按地区划分为十个部落。改革使罗马氏族制瓦解,国家建立起来。

12、王政时代

王政时代是罗马从氏族制度向国家过渡的时期,即军事民主制时代,在时间上,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这一段历史共经历了七个“王”。拉丁人虽然还是公社生活,但氏族制已走向解体。

13、坎尼之战

公元前216年8月2日,罗马和迦太基爆发了坎尼之战。这是双方为争夺西部地中海霸权所发动的布匿战争的第三次战争。这是罗马蓄意毁灭迦太基的战争,罗马是非正义的,迦太基是正义的。8月2日,迦太基将领汉尼拔率军到达坎尼平原;罗马执政官包路斯和包罗前来会战,汉尼拔使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歼敌7万,成了世界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

(四)古代印度

1、阿育王

公元前273年,旃陀罗笈多孙子阿育王继位,又称“无忧王”。阿育王是古代印度孔雀王朝的国王,把孔雀王朝的疆域扩大到南亚次大陆;尊奉佛教为国教,并颁布了许多以佛教治国的诏令;公元前253年,阿育王召集佛教僧侣在首都华氏城鸡园寺举行第三次佛典“结集”,阿育王亲自主持。阿育王统治时期是孔雀帝国的极盛时期。

2、印章文字

古代印度哈拉巴文化时期的文字。这些文字保留在各种各样的印章上,因此被称为“印章文字”或“图章文字”。这些印章由滑石、陶石、象牙刻成,先已出土约3000多件刻有文字符号的文物,属象形文字。

3、《吠陀》

历史学考研备考资料-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四)

尼布甲尼撒二世 尼布甲尼撒二世新巴比伦王国国王(约前605~前562)。王国开创者那波帕拉萨之子。即位前任王国的军事统帅,即位次年发兵出征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与埃及争夺势力范围。公元前601或前600年被埃及击败。公元前598年、前587年两度亲征犹太王国,前586年攻陷耶路撒冷,将犹太的国王、贵族及一般居民掳至巴比伦尼亚,史称巴比伦之囚。公元前567年远征埃及,掠得大量财富。他在国内大兴土木,在巴比伦城等地修建了很多宏伟的建筑物,其中马尔杜克神庙中的塔庙即是《旧约》中提到的“巴别塔”。巴比伦城门之一的伊什塔尔门以其高大雄伟和表面装饰的彩色琉璃砖浮雕著称。为取悦其米底王妃,又在巴比伦的王宫中建空中花园,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尼布甲尼撒二世时期是新巴比伦的繁盛时代。 巴比伦之囚 巴比伦之囚古犹太人被掳往巴比伦的历史事件。公元前597~前538年,犹太王国两度被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征服,大批民众、工匠、祭司和王室成员被掳往巴比伦。公元前538年波斯国王居鲁士灭巴比伦后,被囚掳的犹太人才获准返回家园。这段历史对犹太教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 巴比伦之囚Babylonian Captivity 公元前597~前538年,犹大王国两度被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征服,公元前587年,尼布甲尼撒二世第二次进军巴勒斯坦,并且将犹太王国大批民众、工匠、祭司和王室成员掳往巴比伦。 公元前538年波斯国王居鲁士灭巴比伦后,被囚掳的犹太人才获准返回家园。这段历史对犹太教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 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国的创立者居鲁士不战而胜,轻而易举地攻占了千古名城巴比伦。他发布文告,释放犹太人回归故国,并让他们在耶路撒冷重建圣殿。这次共有42000多犹太人返回耶路撒冷。居鲁士还把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从耶路撒冷耶和华圣殿里掠夺来放在巴比伦神庙中的金银器皿5400件交给犹太人的首领带回。

中国法制史重点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楔形文字法 指古代西亚两河流域地区各奴隶制国家以楔形文字镌刻而成的法律的总称。它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到公元前6世纪,随着新巴比伦王国的灭亡而逐渐走向消亡。 2.《汉穆拉比法典》 公元前19世纪,同一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代国王汉穆拉比在吸收原有楔形文字法的基础上制定的一部法典。其原文镌刻在一块黑色玄武岩石柱上,又称“石柱法”。法典分为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基本上适应了当时巴比伦国家奴隶制经济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历史影响。 3.吠陀 印度最古老神圣的法律渊源,约成于公元前1500-公元前600年,分为《梨俱吠陀》、《赞颂吠陀》、《娑摩吠陀》、《耶柔吠陀》四部,以诗歌体裁写成。它们充满了神话和幻想,反映了当时印度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其中许多涉及当时人们的行为规范和社会习惯。 4.摩奴法典 约成于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是古印度第一部较为正式的法律典籍,它较全面地论述了吠陀的精义,规定了以种姓制为核心的基本内容。它对印度法制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传播至东南亚及远东地区,从而形成了以它为基础的印度法系。 5.印度法系 世界五大法系之一,指随着古代印度法的发展,以《摩奴法典》为基础的古代印度法律制度广泛影响而形成的,包括了当时东南亚各国。至15世纪最后一个印度化王国灭亡,印度法系也成了死法系。 6.解负令 公元前594年雅典梭伦立法的一项改革内容,规定拔除立在债务人份地上的记债碑,作为债务抵押品的土地无偿归还原主,禁止人身奴役和买卖奴隶,因债务抵押为奴者一律恢复自由,因债务而卖身到外国为奴的自由人由国家出金赎回。7.市民法 又称公民法,是古代罗马国家固有的法律,包括民众大会和元老院通过的带有规范性的决议、法律以及习惯法规范,仅适用于罗马市民(公民)。其内容主要是有关罗马共和国的行政管理、国家机关以及一部分诉讼程序的问题,涉及土地等财产方面的不多。其特点是体系不完整、带有保守性、形式主义比较浓厚等。8.万民法 万民法是规范罗马公民和非公民之间以及非罗马公民之间的纠纷的法律体系,是

市场调查与预测期末考试题:名词解释和简答完整版

市场调查与预测期末考试题:名词解释和简答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名词解释 1. 探测性市场调查:为了界定调查问题的性质以及更好地理解问题的环境而进行的小规模调查活动。 2. 描述性市场调查:调查内容着重于市场状况特征,将所需调查的现象具体化。 3. 因果性市场调查:是调查一个变量是否引起或决定另一个变量的研究过程,其目的是识别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4. 预测性调查:是指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市场行情的变动趋势进行的调查,属于市场预测的范畴。 5. 哈雷斯培训法:哈雷斯培训法是经济学家哈雷斯根据市场调查的经验提出的。他认为对于调查人员,除了进行一般的调查知识的培训外,还应针对市场调查人员的不同层次和不同要求进行不同程度和不同内容的培训。在培训对象上,他认为应将受训者分为监督员和访问员。在培训方法上,他认为应采用书面训练法和口头训练法。 6. 文案调查:所谓文案调查又称间接调查法,是指通过查阅、阅读、收集历史和现实的各种资料,并经过甄别、统计分析得到的调查者想要得到的各类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 7. 重点市场调查:重点市场调查方式就是指在调查总体中,针对选取的一部分重点样本进行的非全面市场调查。 8. 市场调查表:指调查者根据调查目的的要求,设计出一系列问题、备选答案及说明等组成的向被调查者搜集资料的一种工具。 9. 交叉列表分析技术:是同时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有限类目数和确定值的变量,按照一定顺序,对应排列在一张表中,从中分析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得出科学结论的技术。 10. 语义差别法:是美国伊利诺大学奥斯古发明的测量态度的方法,它适用于对商 品、品牌、公司、商标等印象的调查。 11. 态度测量法:调查消费者购买意愿及购买行动的形成过程。 12. 样本轮换:是指对某一时期抽出的固定样本进行调查估计,到一定时候,对原 有的样本按照一定的方法保留其中的一部分样本单位,淘汰另一部分样本单位,再在该总体中抽出与被淘汰的样本单位规模相同的新样本单位,对这个样本进行调查,做出估计。过一段时间,再对这个样本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轮换。

自考《外国法制史》历年真题名词解释汇总

外国法制史历年真题名词解释 2001年10月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6.圣训;是指穆罕默德本人的言行及默示,是伊斯兰法的基本渊源之一。其作用为补充《古兰经》,使之具体化。最权威的圣训汇编是《布哈里圣训实录》(或《穆斯林圣训实录》)等六大圣训集。 37.星宫法院;是公元16—17世纪英国设立的一种旨在惩治不驯服的贵族,镇压农民起义和反封建进步人士的专门法院。它是专制君主行使专制权力的工具,审断案件往往任意枉法,以严刑拷问和秘密审讯为特征。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伊始的1641年,星宫法院被废除。 38.“二重内阁”;是19世纪末日本帝国的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即军部权重势大,独立行使军权,成为超内阁的最重要的国家机关。“二重内阁”反映出日本帝国国家制度中的军事性和封建性,对后来日本走上对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有重大影响。 39.法律重述;是经综合整理后由美国法学会编纂出版的判例法汇编。它将那些尚有适用价值和效力的普通法原则和规范加以重新阐明,并以法典形式编纂成册。法律重述的出版使复杂的普通法得到简化和系统化,方便了司法者的运用。 40.魏玛宪法;是1919年德国制定的现代资产阶级的第一部宪法。它以专章规定“经济生活”,以“经济宪法”而著称;同时列举了较多的公民权利并标榜社会主义原则。魏玛宪法对现代资产阶级宪法具有深远的影响。 2002年1月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物权;是指除自由人以外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东西,有时又指对人们有益的、能满足需要的东西。 2.圣训;是先知的言行及默示,是仅次于《古兰经》的伊斯兰法的基本渊源。 3.军部;是指直隶于天皇的参谋本部、海军司令部、内阁中的陆军省和海军省四个机关的总称。 4.统一商法典;是普通法系中一部具有美国特色的商法典,它是在综合过去诸单行商事法规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当时通行的商业判例法而制定出来的,是历史传统和现实需要结合的产物。 2004年10月 36.蛮族法典;是西欧中世纪初期各日耳曼王国编纂的法典的总称,因日耳曼人称为“蛮族”而得名。内容为各日耳曼部族的习惯的记载,是日耳曼法成文化的产物,包括《撒利克法典》、《伊尼法典》等。37.《大宪章》;是英国中世纪最重要的一部制定法,内容广泛,涉及国王同贵族的关系,等级制、不动产法、债务关系、刑法、诉讼法和城市自治等,使国王权利受到许多限制。由于《太宪章》宣布,未经“全国公意”不得征税,非经合法裁判不得逮捕、监禁、放逐及没收财产等等,以后曾被资产阶级利用来作为反封建斗争的武器,并被确认为英国最重要的宪法性文件之一。 38.私犯;包括对物和对人两种。对物私犯指非法损害或破坏他人的财产,如杀害他人的奴隶、牲畜以及毁损其它物件,加害者要赔偿受害者的损失。对人私犯指加害他人的身体或用语言、文字侮辱他人名誉的行为。 39.美国《邦联条例》;是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制定的第一部宪法文件,于l777年颁布。规定美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邦联,各州保留主权,国会(邦联的最高权力机关)的权力主要是处理对外事务和洲际事务。l787年被美国联邦宪法所取代。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及试题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及试题

世界史之古代史 一、名词解释 (一)古代埃及 1、《莱登草纸》 古埃及的一部纸草文献,原名《伊浦味箴言》(《一个埃及贤人的训诫》),在埃及萨卡拉墓地出土。因该文献原件藏于荷兰莱登博物馆,故名。该文献记载了一次奴隶、贫民大起义。一般认为,这此起义发生在古埃及第一中间期(或第二中间期)。《箴言》内容多重复,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记国中的灾难》的第一篇和第二篇,记述了一次大起义的详情。它所记载的起义是我们所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奴隶、贫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奴隶主的反对统治。 2、埃及学 埃及学是以古代埃及的相形文字为基础来研究埃及历史和文化的学科。它是由法国学者商博良于1822年9月29日创立的。 3、卡叠什之战(卡跌什之战) 公元前1288年(或公元前1296年),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国王牟瓦塔尔为了争夺对叙利亚的统治权及树立在西亚的霸权发生战争。是年,埃及军队在法老率领下进攻叙利亚,在叙利亚的奥仑特河畔卡叠什中赫梯军队埋伏。埃及军队惨败。公元前1283年,赫梯新王哈吐什尔同拉美西斯二世缔结和约(即银板合约),从而结束了两国之间的争霸战争。 4、阿蒙霍特普四世改革 BC1329—1362年,因统治阶级内部发生激烈的法老与阿蒙祭司集团存在的矛盾,新兴军事贵族与旧贵族之间的矛盾,地方实习贵族和以法老为主的中央政权存在的矛盾,法老靠以中小奴隶主为核心的新兴军事贵族的支持,进行了阿蒙霍特普四世宗教改革。改革取消了对阿蒙神的信任,并且法老将其名字改为“阿顿霍特普四世”。改革提出的一神信仰在历史上是第一次。 5、纳尔迈调色板 纳尔迈调色板发现于希拉康波里。纳尔迈是希拉康波里的国王,他在正反两面两次出现,分别戴上下埃及的王冠,反映了那尔迈进行了大规模的征服活动。根据考古学研究,一般把那尔迈称为第一王朝的第一位国王。纳尔迈的活动开创了埃及统一的局面。 6、吐特摩斯三世 古埃及十八王朝的法老,曾17次出兵叙利

中国法制史名词解释

中国法制史名词解释 4开皇律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需要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贵族官僚在法律上享有特权内容上开皇律计分十二篇刑名分死、流、徒、仗、苔等改订中废除了一些酷刑减省了一些刑律只留500条刑律其法行宽平的原则适应了新王朝建立之初世望宽屏、人心思稳的政治需要。开皇律继承了中国封建法律的基本精神也为历代封建法典所沿袭 5 唐律疏义就是永徽律疏它是我们研究唐律的范本而且是我国封建法典的典范成为中华法系的代表。唐初在隋朝开皇律的基础上修成了一部唐律 6 宋刑统宋太祖建隆四年编成宋建隆重详定刑统简称宋刑统,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 7 元典章全称为大元圣政国典章并不是一部有朝廷统一制定、颁布的法典只是地方官史将自元世祖开始国家颁布的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各方面的法律文件进行抄录设计会变得法律形式包括条格、诏制和成例在此基础上将其制度内容按照诏令、圣教、朝纲、台纲以及六部委纲目进行会变而成的一部法规会变作品共计六十卷 1劓殄商朝的一种刑罚。即斩尽杀绝,把罪犯者连同其子孙后代都斩尽杀绝。 2炮烙商朝的酷刑。即在铜柱上加上油脂,铜柱下燃起木炭,令有罪者在柱上走,因铜柱即滑又热,可使有罪者从铜柱上掉下,落人木炭中烧死 3醢商纣王时的一种酷刑,即把人剁成肉酱 4脯商纣王时的一种酷刑,即把人杀死晾成肉干 5坐嘉石头西周的刑罚,指对于有罪过但尚不够判处徒刑的人,要给他们戴上刑具,强迫他们在官府门外左侧的嘉石旁坐一定的时间反省自己的罪过,然后把刑具去掉,由司空监督他们服一定期限的劳役 6质剂西周时出现的买卖契约,把两份买卖的内容写在一片竹简上,然后一分为二,买卖双方各执一半,半而字全。这种竹简分为两种,长的叫质,短的叫剂,大买卖,如买卖奴隶或牛马等用长卷,即用质,小买卖,如果卖兵器或食品用短卷,即用剂 7傅别西周时出现的借贷契约。傅别是在一片简札上只写一份借贷的内容、然后从中央剖开,,债权人和债务人各执一半,札上的字为半文 8 禹刑以禹命名的夏朝奴隶制刑法的总称 9汤刑以汤命名的商朝奴隶制刑法的总称

名词解释题库及答案

1.《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也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全篇按《风》、《雅》、《颂》三类编辑。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对后世影响深远。 2.《楚辞》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增入《九思》,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3.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 4.《红楼梦》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共一百二十回,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机。《红楼梦》对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的腐朽等社会现实及道德观念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5.《呐喊》 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1923年8月首次出版。收1918年4月至1922年10月期间的作品共14篇。包括《狂人日记》、《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等著名作品。《呐喊》显示了鲁迅对传统文学和外来文艺的有机结合,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典型形象,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代表了鲁迅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它的出版,改变了文学革命初期仅有理论建树而创作不丰的局面,

历年法制史试题(同等学力申硕-法学综合)

附录:历年法制史试题(以题型分类) 一、填空 1.西周时期将“以德配天”、“()”作为立法指导思想。 2.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粗具体系的封建成文法典为()。 3.唐律在继承方面规定,权位继承曰嫡长子承袭,财产继承则实行()制。 4.公元前程513年,晋国赵鞅把前任执政范宣子所编刑书正式铸于鼎上,公之于众,史称()。 5.清代仿《明会典》编定《清会典》,计有康熙、雍正、乾隆、()、光绪五部会典。 6.隋文帝在位期间正式颁行的刑律为()。 7.清代地方州为第一审级,总督(或巡抚)为第()审级。 8.西周穆王命令()“作吕刑”。 9.汉代法律形式中的比,又称(),与近代类推相似。 10.唐代御史台下设()院、殿院、察院。 11.元初把境内居民分为高下四等,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 12.秦代皇帝的命令称为()和“诏”。 13.西周将故意犯罪称为()。 二、判断 1.在朝堂之上杖责大臣的"廷杖"制度盛行于清朝。() 2.朱元璋修订《明大诰》共五编。() 3.枷号是明代创设的耻辱刑。() 4.汉代"篡囚"罪指组织攻打监狱,救出在押犯的犯罪。 5.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规定:幼女违禁缠足,惩罚其家长。 6.唐代用来比照判案的成例叫"廷行事"。 7.汉文帝时凡私自到诸侯国任官的,按照《左官律》给予处罚。 8.“准五服以治罪”的原则首见于《晋律》。 9.唐代用来比照判案的叫做“廷行事”。 10.汉《九章律》增加的三篇不包括《兴》。

11.商朝前期在继承上实行“兄终弟及”制度。 选择题 1.公元963年,北宋王朝正式颁行第一部雕版印刷的封建法典是()。 A、《宋刑统》 B、《建隆新编敕》 C、《熙宁法寺断例》 D、《庆元条法事类》 2.元代中央司法机关中,取代大理寺主持审判的机构是()。 A、大宗正府 B、宣政院 C、刑部 D、都察院 3.《训政时期约法》制定于中华民国()时期。 A、南京临时政府 B、北京政府 C、南京国民政府 D、武汉国民政府 4.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粗具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为() A禹刑 B 吕刑C《法经》D《九章律》 5. 北宋时期为加强地方司法监督,在洲县之上,设立()。 A提点刑狱司B三司推事C三司使D督察院 6.明代将传统的御史台改为()。 A大理寺B刑部C法部D都察院 7.秦朝确定刑事责任能力是根据()。 A、年龄 B、男女 C、长幼 D、身高 8.南北朝时期允许官吏以官职爵位抵折徒刑的特权制度称为()。 A、八议 B、上请 C、赎刑 D、官当 9.宋代典卖又称为"()"。 A、绝卖 B、活卖 C、赊卖 D、抵押 10.唐代大理寺审理中央百官与京师()以上案件。 A、死刑 B、流刑 C、徒刑 D、杖刑 11.明代将传统的御史台改为()。 A、大理寺 B、刑部 C、法部 D、都察院 12.朝审的处理结果分别为()。 A、留养承祀 B、缓决 C、可矜 D、奏裁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及精彩试题

世界史之古代史 一、名词解释 (一)古代埃及 1、《莱登草纸》 古埃及的一部纸草文献,原名《伊浦味箴言》(《一个埃及贤人的训诫》),在埃及萨卡拉墓地出土。因该文献原件藏于荷兰莱登博物馆,故名。该文献记载了一次奴隶、贫民大起义。一般认为,这此起义发生在古埃及第一中间期(或第二中间期)。《箴言》内容多重复,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记国中的灾难》的第一篇和第二篇,记述了一次大起义的详情。它所记载的起义是我们所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奴隶、贫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奴隶主的反对统治。 2、埃及学 埃及学是以古代埃及的相形文字为基础来研究埃及历史和文化的学科。它是由法国学者商博良于1822年9月29日创立的。 3、卡叠什之战(卡跌什之战) 公元前1288年(或公元前1296年),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国王牟瓦塔尔为了争夺对叙利亚的统治权及树立在西亚的霸权发生战争。是年,埃及军队在法老率领下进攻叙利亚,在叙利亚的奥仑特河畔卡叠什中赫梯军队埋伏。埃及军队惨败。公元前1283年,赫梯新王哈吐什尔同拉美西斯二世缔结和约(即银板合约),从而结束了两国之间的争霸战争。 4、阿蒙霍特普四世改革 BC1329—1362年,因统治阶级内部发生激烈的法老与阿蒙祭司集团存在的矛盾,新兴军事贵族与旧贵族之间的矛盾,地方实习贵族和以法老为主的中央政权存在的矛盾,法老靠以中小奴隶主为核心的新兴军事贵族的支持,进行了阿蒙霍特普四世宗教改革。改革取消了对阿蒙神的信任,并且法老将其名字改为“阿顿霍特普四世”。改革提出的一神信仰在历史上是第一次。 5、纳尔迈调色板 纳尔迈调色板发现于希拉康波里。纳尔迈是希拉康波里的国王,他在正反两面两次出现,分别戴上下埃及的王冠,反映了那尔迈进行了大规模的征服活动。根据考古学研究,一般把那尔迈称为第一王朝的第一位国王。纳尔迈的活动开创了埃及统一的局面。 6、吐特摩斯三世 古埃及十八王朝的法老,曾17次出兵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最远到达幼发拉底河西岸,还出兵利比亚和努比亚,大肆掳掠土地、奴隶和财富。两河流域、小亚细亚等地各奴隶制国家纷纷向埃及纳贡。他建立了空前强大的地跨西亚北非的军事帝国,因此而被誉为古代世界的拿破仑。

中国法制史名词解释

1. 宗法制:概念:宗法制是由父权家长制演变而来,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族制系统,与国家制度相结合,家国一体化的宝塔式的政治组织世袭制度。原则:分封制,嫡长继承制。目的:通过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划分来确定政治权利与财产再分配,避免内讧,稳定奴隶主统治。宗法制与嫡长继承制:宗法制是嫡长继承制的基础和核心,整个宗法制是由嫡长继承制原则,按照血缘关系来决定政治等级的高低,来形成以父系,父权,父治的特征的世袭制度。宗法制与分封制:宗法制是分封制原则,促进分封制的巩固与发展,分封制是宗法制在国家政权组织上的体现,两者相结合,形成等级特权制度。 2. 同姓不婚:西周时期的婚姻原则之一,提倡族外婚,反对族内婚。“男女同姓,其生不蕃”——不利于民族的发展。“附远厚别”——加强与异姓贵族的联系,巩固家天下与宗法制度。 3. 七出三不去:西周时期婚姻解除,七出:不顺父母、无(儿)子、淫、妒、恶疾、多言、盗窃。三不出:有所娶而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 4. 五听:西周时期证据制度之一,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说明西周时已注意到司法心理问题并将其运用到审判实践中,但容易主观唯心武断。 5. 公室告与非公室告:秦律把杀伤人、偷盗等危害封建统治的犯罪,列为严惩对象,这类犯罪称为“公室告”,官府对此必须受理。把“子盗父母,父母擅刑、髡子及奴妾”等引起的诉讼,称为“非公室告”。对“非公室告”,官府不予受理。子女强行告诉的,还要给予处罚。 6. 亲亲得相首匿:汉宣帝时期确立。主张亲属间首谋藏匿犯罪可以不负刑事责任。来源于儒家“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的理论,反映出汉律的儒家化,并且一直影响后世封建立法。 7. 汉代刑制改革:文帝的改革,从法律上宣布了废除肉刑,具有重要意义。但改革中也有由轻改重的现象,班固称其为“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之”。改革存在不少缺陷,有待进一步完善。在法制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8. 春秋决狱:汉代司法制度之一, 特点是依据儒家经典《春秋》等著作中提倡的精神原则审判案件,而不仅仅依据汉律审案。是法律儒家化在司法领域的反映. 9. 秋冬行刑:根据“天人感应”理论,规定春、夏不得执行死刑,除谋反、大逆等“决不待时”者外,一般死刑犯须在秋天霜降以后、冬至以前执行,因为这时“天地始肃”,杀气已至,便可“申严百刑”,以示所谓“顺天行诛”。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是法律儒家化在司法领域的反映 10. 登闻鼓:3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权实体加强了皇帝对司法审判权的控制,他们除频繁地直接参与或干预司法审判活动外,还建立了直诉制度.从晋武帝时起,开始在朝堂外悬置登闻鼓,允许百姓击鼓鸣冤,直接向中央申诉。 11. 唐代立法思想:德本刑用、宽简、稳定、划一、明德慎罚。

微观经济学试题及名词解释

一、单选题( 分) 得分评卷人复查人 、假定对于红茶和咖啡, 更喜欢红茶, 更喜欢咖啡,两种饮料的价格对两人是相同的,在效用最大化时( ) 、 的红茶对咖啡的边际替代比率比 大 、 将消费比 更多的咖啡 、两人的边际替代率相等 、上述说法都不正确 、如果某商品是吉芬品,则当其价格上升时,其他条件不变,该商品( ) 购买增加,因收入效应绝对值大于替代效应绝对值 购买增加,因收入效应绝对值小于替代效应绝对值 、购买减少,因收入效应绝对值大于替代效应绝对值 、购买减少,因收入效应绝对值小于替代效应绝对值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成为 形的原因与( ) 、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有关

、规模报酬有关 、外部经济与不经济有关 、不变成本与可变成本所占比重有关 、一完全竞争的厂商现能生产产品 = ,其价格 = ,总成本 = ,其规模收益不变,则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企业将( ) 、进行技术创新 、将价格定为 、扩大生产规模,以期在长期内获得超额利润 、将价格定为 、当羽毛球拍的价格下降时,对羽毛球的需求量将( ) 减少 不变 增加 以上都有可能 、当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时,( ) 平均产量增加 平均产量减少 平均产量不变 平均产量达到最低点 、已知产量为 个单位时,总成本为 元,当产量增加到 个单位时,平均成本为 元,那么此时的边际成本为( ) 元 元 元 无法确定

、一个行业由竞争演变成垄断行业时,则( ) 、垄断市场的价格等于竞争市场的价格 、垄断市场的价格大于竞争市场的价格 、垄断市场的价格小于竞争市场的价格 、垄断价格具有任意性 、如果一个行业是一个成本递增行业,则( ) 、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索一正的斜率; 、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有一负的斜率: 、生产中使用的要素供给曲线是垂直的; 、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不是 型的; 、中国移动公司针对普通客户的通话收费 元 分钟,而对学生市场的通话收费是 元 分钟,这种定价策略是( ) 、一级价格歧视 、二级价格歧视 、三级价格歧视 、四级价格歧视 、某消费者消费更多的某种商品时( ) 、消费者获得的总效用递增 、消费得获得的总效用递减 、消费者获得的边际效用递增 、消费者获得的边际效用递减 、若张某关于牛奶对面包的替代率为 ,即一单位牛奶相当于 单位面包则( ) 、牛奶价格为 ,面包价格为 时,张某获得最大效用 、牛奶价格为 ,面包价格为 时,张某获得最大效用

最新十次电大本科《中国法制史》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题库

最新十次电大本科《中国法制史》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题库 (2015年1月至2019年7月试题) 说明:试卷号:1001 课程代码:02025 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法学;本科 考试:形考(纸考、比例30%);终考:(纸考、比例70%) 2019年7月试题及答案 四、名词解释 26.《九章律》:汉高祖时萧何制订的一部综合性法典。萧何在《法经》六篇的基础上,吸收秦律,即增加《户律》、《兴律》、《厩律》三篇,合为九篇,故称《九章律》。 27.三重选官法:是秦朝选任官吏的制度。一重客士,即重用国外的贤人能人;二重军功,起用有军事才能的人;三重法律,选用懂法的人做官。 28.“重法地法”:宋仁宗嘉裙中期,开始实行“重法地”法,即凡在所谓“重法地”犯罪则加重处罚。最初以京城开封府诸县为重法地,强化京畿地区的治安。待创立“盗贼重法”后,河北、京东、淮安、福建等路皆用重法。 29.“五不议”原则:这是清政府改革中央管制的原则,即“军机处事不议”、“内务府事不议”、“旗事不议”、“翰林院事不议”、“太监事不议”。 2019年1月试题及答案 四、名词解释 26.圜土:是夏、商、西周监狱的名称。因其在地下挖成圆形土牢,或是在地上用土筑成圆形土墙而得名。 27.《法经》:是战国时期魏文侯的相李悝所作,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早的一部粗具体系的法典。共六篇,分别为盗、贼、囚、捕、杂、具。 28.《唐律疏议》:又称《永徽律疏》,是唐代法典的代表作。唐高宗永徽年间,以《贞观律》为基础编纂《永徽律》,十二篇五百条。此后又对五百条律文逐句注释,并附在律文之后,称作疏议。律与疏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合称《永徽律疏》。 29.禁榷制度:中国传统社会国家对某些重要的商品实行的专营制度,最早两汉时实行盐铁官营。 2018年7月试题及答案 四、名词解释 24.甘誓:是夏启在准备讨伐有扈氏时,在“甘”发布的战争动员令。 25.九刑:西周实行的九种刑罚,即墨、劓、刖、宫、大辟、流、赎、鞭、扑。 26.竹刑:是春秋时郑国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邓析所作,邓析将刑书写在竹简上。竹刑便于 1

名词解释

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一部法律,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比较系统的法典。法典全文用楔形文字铭刻,除序言和结语外,共有条文282条。包括诉讼手续、损害赔偿、租佃关系、债权债务、财产继承、对奴隶的处罚等。 巴比伦之囚 古犹太人被掳往巴比伦的历史事件。公元前597~前538年,犹太王国两度被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征服,大批民众、工匠、祭司和王室成员被掳往巴比伦。公元前538年波斯国王居鲁士灭巴比伦后,被囚掳的犹太人才获准返回家园。这段历史对犹太教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 腓尼基字母 腓尼基字母在公元前1000年出现,由原始迦南字母演化出来。腓尼基字母是腓尼基人用以书写他们的腓尼基语。腓尼基语是一种北闪族语言。现在的希伯来字母、阿拉伯字母、希腊字母、拉丁字母等,都可追溯至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母像希伯来字母和阿拉伯字母一样,都是辅音字母(abjad),没有代表元音的字母或符号,字的读音须由上下文推断。腓尼基铭文曾在考古遗址中发现,包括一些腓尼基城市及地中海周边的殖民地,例如比布鲁斯(在现今的黎巴嫩) 和迦太亚(在现今的突尼斯). .荷马史诗 古希腊史诗。相传为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所作。包括《伊利昂记》(一译《伊利亚特》)和《奥德修记》(一译《奥德赛》)两部史诗。一般认为荷马生于公元前9至前8世纪之间,出生地是希腊东部的某地。《伊利昂记》和《奥德修记》都是洋洋万言的史诗,前者长达15693行,后者亦有12110行。两部史诗最初只是一些零散篇章,其依据是古代的传说;由于乐师们在民间说唱得以流传,荷马应该是初步将这两部史诗定型的人。艺术上,荷马史诗内容丰富,风格古朴自然,节奏感很强。2000多年来,西方人始终认为它是古代最伟大的史诗。提洛同盟 希波战争期间,公元前478年以雅典为首的一些希腊城邦结成的军事同盟。因盟址及金库曾设在提洛岛,故名,也称第一次雅典海上同盟。同盟初期的宗旨是以集体力量解放遭受波斯奴役的希腊城邦和防御波斯再次入侵。最初入盟的主要是小亚细亚和爱琴海诸岛的希腊城邦,后来增至约200个。入盟各邦可以保持原有的政体,同盟事务由在提洛岛召开的同盟会议决定,按入盟城邦实力大小各出一定数量的舰船、兵员和盟捐。从公元前5世纪60年代起,雅典逐渐将提洛同盟变为它控制和剥削盟国的工具,变成事实上的盟主。公元前404年,战败的雅典根据与斯巴达签订的和约,被迫解散提洛同盟。 伯罗奔尼撒同盟 古代希腊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半岛大部分城邦组成的军事同盟。公元前6世纪中叶起,斯巴达陆续与埃利斯、西居昂、科林斯、迈加拉等城邦订立双边军事同盟条约,约公元前530年伯罗奔尼撒的大多数城邦参加了同盟。在同盟内部,斯巴达享有召集全体成员国会议的特权,并在战时任盟军统帅。结盟各邦内政独立。全同盟的和战大计在盟国代表会议上由多数票决定,每国一票。只有得到盟国代表会议的同意,斯巴达才有权要求盟国出兵。在公元前5世纪上半叶的希波战争中,同盟各邦曾与雅典联合抗击波斯入侵(前480、前479)。公元前5世纪70年代以后,伯罗奔尼撒同盟和提洛同盟对抗,对整个希腊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公元前431~前404年,伯罗奔尼撒同盟与雅典及其同盟者之间爆发伯罗奔尼撒战争。失败的雅典一度被迫入盟。公元前 4 世纪上半叶,随着斯巴达国力的增强,它与盟邦的关系变得错综复杂,同盟内部纠纷迭起,退盟甚至战争屡有发生。公元前394年,忒拜联合雅典、科林斯等城邦共同反对斯巴达。公元前371 年,斯巴达在留克特拉战役中大败于忒拜,同盟于公元前366年解散。斯巴达霸权亦告终止。

名词解释

宗法制:概念:宗法制是由父权家长制演变而来,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族制系统,与国家制度相结合,家国一体化的宝塔 式的政治组织世袭制度。原则:分封制,嫡长继承制。目的:通过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划分来确定政治权利与财产再分配,避免内讧,稳定奴隶主统治。宗法制与嫡长继承制:宗法制是嫡长继承制的基础和核心,整个宗法制是由嫡长继承制原则,按照血缘关系来决定政治等级的高低,来形成以父系,父权,父治的特征的世袭制度。宗法制与分封制:宗法制是分封制原则,促进分封制的巩固与发展,分封制是宗法制在国家政权组织上的体现,两者相结合,形成等级特权制度。 同姓不婚:西周时期的婚姻原则之一,提倡族外婚,反对族内婚。 七出三不去:西周时期婚姻解除,七出:不顺父母、无(儿)子、淫、妒、恶疾、多言、盗窃。三不出:有所娶而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 五听:西周时期证据制度之一,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 公室告与非公室告:秦律把杀伤人、偷盗等危害封建统治的犯罪,列为严惩对象,这类犯罪称为“公室告”,官府对此必 须受理。把“子盗父母,父母擅刑、髡子及奴妾”等引起的诉讼,称为“非公室告”。对“非公室告”,官府不予受理。子女强行告诉的,还要给予处罚。 亲亲得相首匿:汉宣帝时期确立。主张亲属间首谋藏匿犯罪可以不负刑事责任。来源于儒家“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的理论,反映出汉律的儒家化,并且一直影响后世封建立法。 春秋决狱:汉代司法制度之一, 特点是依据儒家经典《春秋》等著作中提倡的精神原则审判案件,而不仅仅依据汉律审案。是法律儒家化在司法领域的反映. 秋冬行刑:根据“天人感应”理论,规定春、夏不得执行死刑,除谋反、大逆等“决不待时”者外,一般死刑犯须在秋天霜降 以后、冬至以前执行,因为这时“天地始肃”,杀气已至,便可“申严百刑”,以示所谓“顺天行诛”。登闻鼓: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权实体加强了皇帝对司法审判权的控制,他们除频繁地直接参与或干预司法审判活动外,还建立了直诉制度.从晋武帝时起,开始在朝堂外悬置登闻鼓,允许百姓击鼓鸣冤,直接向中央申诉。 唐六典: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行政法典,对后世封建王朝行政法典的制定产生了重大影响。保辜制度:唐代时期对伤人罪的后果不是立即显露的,规定加害方在一定期限内对被害方伤情变化负责的特别制度。唐代确定保辜期限,用以判明伤人者的刑事责任,尽管不够科学,但较之以往却是一个进步。 流刑:唐代仅次于死刑的一种刑罚手段,即把犯人同他家属流放到边远地区去服役。 折杖法:宋太祖颁行“折杖法”制度,除死刑外,其他笞、杖、徒、流四种刑罚减轻刑量或折抵为杖刑的制度。是统治者在慎刑制度上的体现,对于缓和谁会矛盾有一定作用。 刺配:宋代时期刑罚种类之一。刺是刺字,即古代黥刑的复活;配指流刑的配役。是对罪行严重的流刑罪犯的处罚。鞫谳分司:宋代独特的刑事司法制度。鞫谳分司就是将审与判二者分离,由不同官员分别执掌。鞫,指审理犯罪事实。谳,指 检法议刑。 大明律:30卷7篇。它一改传统刑律体例,更为名例、吏、户、礼、兵、刑、工七篇格局,其律文简于唐律,精神严于宋律,成为终明之世通行不改的封建大法。 大诰:集中体现了朱元璋“重典治世”的思想。对于律中原有的罪名,一般都加重处罚,滥用法外之刑,“重典治吏”。明太 祖死后,大诰被束之高阁,不具法律效力。 教民榜文:教民榜文和大诰一样,也是明朝初期朱元璋所颁布的一种特别刑事法规。包含了很多教育百姓遵纪守法的说教内容, 所以又称“教民榜文”。 理藩院:理藩院是清朝统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 地丁合一:又称摊丁入亩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试题

一.名词解释 1.诗界革命:晚清时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下形成的文化运动。“诗界革命”为梁启超首倡,黄遵宪为主将。主张诗歌要有新意境,要有新语句,要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旧瓶装新酒”,要求保留诗歌的旧形式,变革不彻底。其目的主要是以诗歌革命的旗帜为政治改革张目。“诗界革命”在观念上影响到1918年的新诗运动 2.文界革命:梁启超在1899年提出“文界革命”的口号。 “文界革命”的具体内容:吸收西方的雄辩体、随笔体,结合魏晋文风,把古文从“义理、考据、辞章”中解放出来,以西方近代思潮替代圣贤义理,以丰富的世界进化维新的史实突破拘谨的考据,以俗语、外来语入文以丰富文章的表达方法。 3.小说界革命:晚清政治改良思想家希望小说成为改良社会政治的重要工具。梁启超在《译印政治小说序》(1898)、《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1902)等文中阐释了他的小说革命主张。认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 ;小说之力表现为“熏、浸、刺、提”四个方面;小说具有新民救国的效力。 4.四大谴责小说:刘鹗的《老残游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 5.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4日成立于北京,1932年解体。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成立的第一个纯文学社团,也是《新青年》后第一个主张文学革命的团体。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茅盾等。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人生而艺术。创作方法上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主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等。创作方面:描写真实生活,反映社会问题,注重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促进了20年代问题小说的繁荣。批评了鸳鸯蝴蝶派的游戏和消遣文学观,局限:夸大了文学的现实社会作用,过分强调文学的社会价值。 6. 创造社:1921年6月8日于日本东京成立。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反帝反封建最重要的社团之一。发起人:前期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后期:冯乃超、杨汉生等。前期强调为艺术而艺术,认为对美的追求是艺术的核心,在文学理论上崇尚自我,注重个性,主张忠实的表现“内心的要求”,反对为人生而艺术,反对写实主义、自然主义,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后期:由浪漫主义转入现实主义,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从事并推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和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建设。 7. 新月社:1923年在北京徐志摩、胡适等发起聚会,1924年底发展为新月社俱乐部,1933年消亡。发起人: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主要探讨新格律诗的创作,对新诗进行了有意义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讨,推动了新诗形式上的发展与繁荣。推崇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强调文学表现人性的纯正与文学的形式革新 8.语丝社:于1924年11月17日在北京成立,因孙伏园创办的《语丝》杂志而得名,是“五四”后一个重要的社团。以鲁迅、周作人为中坚,成员有钱玄同、刘半农、林语堂、孙伏园、川岛等。提倡散文,注重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任意而谈,无所顾忌”的“语丝体”散文群,促进了现代散文的成熟,对现代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法制史试题及答案

一、填充题:(每空0.5分,30空,共15分) 1、周朝总结商朝灭亡的教训,提出了“__以配天,明德慎__”的思想。 2、西周时,司法官员贪赃枉法之类的犯罪,称为“五过之疵”,主要指“惟官、惟反、_______、_______、惟来”等五种行为。 3、周代有所谓“三赦”之法,即赦幼弱、赦老耄、_______。又有“三宥”之法,即宥不识、_______、宥遗忘。 4、中国古代的继承制度,在财产权利方面基本上是诸子平均分配遗产,出嫁女一般没有继承权。在政治特权及宗法权利的继承方面实行的是_______。 5、在秦代,一些判案成例也有法律效力,称之为_______。 6、汉景帝时曾规定,老幼、孕妇、师、侏儒等“当鞫系者,_______之”。意即不戴刑具、不加桎梏。 7、自汉代开始,受阴阳五行说的影响,国家正式确定了按照季节执行赏罚的制度,此即“_______、_______”。 8、曹魏时,受《周礼》“八辟”的影响,在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八议”制度,八议分别是议亲、议故、议贤、_______、议功、议贵、_______、议宾。 9、南北朝时,法律首创以_______或_______抵当徒刑的制度,称为“官当”。 10、《唐律》由十二篇组成,即名例、卫禁、职制、_______、厩库、擅兴、盗贼、_______、诈伪、杂律、捕亡、断狱。

11、唐律首次将六种非法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归纳到一起,称为“_______”。即强盗、窃盗、枉法(赃)、不枉法(赃)、受所监临、坐赃。 12、_______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雕版印行的法典。 13、_______是世界史上的第一部法医学著作,其作者是南宋人宋慈。 14、清代,每年秋天在北京由九卿、詹事、科道、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进行两次大的会审,其中对当年各省上报的死刑案件及往年的死刑监候案件进行的会审称为;对京师刑部狱中在押死囚进行的会审称为_______。 15、清代,每年夏天要进行一次集中审录轻罪囚犯的会审活动,旨在“断薄囚、出轻系”,称为_______。 16、明清时代省级专职司法官员是_______,它是由宋元时代的各路专职司法官员_______演变而来的。 17、北洋政府时期,颁布了我国第一部正式宪法文本——《中华民国宪法》。这是贿选总统_______当政时颁布的,人称_______。 18、中国近代第一部民法典草案产生于_______时期,第一部正式民法典颁布于_______时期。 19、中国法律近代化完成的标志是******南京政府时期体系的形成。 二、判断正误并作出更正或简单说明理由:(每题2分,15题,共30分) 1、《周礼》是周朝的礼仪教材,后人把周代的所有礼仪习惯称为“周礼”。 2、“神判”的意思是神的裁判,“天罚”的意思是天的惩罚。

首都师大《世界上古史》习题及其解答

重要思考题(摘自首都师大历史系教学大纲2005。11,10、) 1、私有制、阶级和国家是如何产生的? 2、埃赫那吞宗教改革的原因、内容、性质及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3、试述汉谟拉比的统治和古巴比伦的社会经济制度。 4、试述犹太教的产生及其教义。 5、试述波斯帝国的建立和大流士改革的内容。 6、种姓制度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对印度社会的影响如何? 7、古代印度的列国时代政治、经济和阶级关系有何特点? 8、早期佛教产生的社会背景、阶级基础和基本教义是什么? 9、斯巴达和雅典在国家形成的途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方面有何异同?10、试述梭伦改革和克利斯提尼改革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11、试述伯利克里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繁荣的原因、内容及其阶级实质。12、叙述古希腊在文化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13、试述罗马对地中海区域的征服及其后果。 14、试述格拉古兄弟改革的目的、内容及失败的原因。 15、试述屋大维元首政治的内容及其实质。 16、试述罗马帝国公元三世纪危机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17、试分析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改革的性质、内容和结果。 18、试分析古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重要参考书 1、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朱龙华著:《世界历史?上古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3、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5、摩尔根:《古代社会》,三联书店1978年版。 6、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上古部分),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7、《世界上古史纲》编写组:《世界上古史纲》(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8、《世界上古史纲》编写组:《世界上古史纲》(下册),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9、阿甫基耶夫:《古代东方史》,三联书店1965年版。 10、周一良:《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1、朱龙华:《千古名城巴比伦》,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12、塔帕尔:《印度古代文明》,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