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彩画的意境之美

浅谈水彩画的意境之美
浅谈水彩画的意境之美

浅谈水彩画的意境之美

摘要:关于水彩画的意境美,更多地由画种本身的特点来产生。本文浅谈水彩画的意境之美,主要从水彩画与意境美的定义着手,通过水彩画的特点、水彩画的题材等几方面来阐述笔者的观点。现代人提高审美性,学会欣赏水彩画的意境美对满足现代审美需求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水彩画、意境美、水色交融

Abstract: the beaut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about water colors, more by typ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self to produce. This paper discuss the beaut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of watercolor, mainly from water colors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on the definition, throug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color, watercolor theme several aspects elaborated the author’s point of view. Modern to increase the aesthetic, learn to appreciate the beaut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to meet watercolor modern aesthetic demand hav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Keywords: watercolor painting, the beaut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water color blends

正文

1、关于水彩画与意境美

了解什么是水彩画、明确意境的概念欣赏水彩之美的关键。意境由“意”和“境”产生美,通过虚与实、神似与形似相结合给观众“美”的感受。

1.1什么是水彩画

如何欣赏水彩画的意境美?首先要理解水彩这一画种,其次要知道什么是意境。查阅《现代汉语典》可以明确水彩画的概念,顾名思义为用水彩颜料绘制而成的画。水彩颜料色彩透明,色彩通过一层一层的叠加覆盖产生特殊的效果。由于透明的特性不宜过多覆盖,否则色彩容易“脏”。由于主要靠“水”来调节色彩,并且水干燥较快,所以水彩画本身就具备一定的偶然性及不适合创作大尺寸的作品,使它与意境美的联系紧密关联在一起。既可以是清新明快的小幅风景亦可作当作携带方便的色彩速写。

1.2什么是意境美

意境是众多文人墨客经常挂在口中的词语,查阅《现代汉语词典》,意境指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模板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一、教材分析: 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山水画中高山大川的雄浑厚重,小桥流水的清秀恬淡;山间云雾缭绕,小路曲折婉蜒;楼台耸立,船帆点点……让我的感受到画家对故土,对大自然的那份。那份痴性,带给我们充满情趣的,有独特意境的美丽享受。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创造是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 本课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从认识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的美入手,感受山水画独特的艺术美感。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的。对于山水画的学习,力求改变过去过于注重技巧,过于强调皴法而无暇顾及在画中表现意境的现象。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整体的了解,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到用笔墨大胆、自由地表现意境。 1、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本课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感受自然与艺术的丰富多彩,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2)、认知目标:①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用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②分析山水画作品中意境中表现,初步理解对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3)、能力目标:尝试选用(或作)一首小诗或散文,概括地表达出你所喜欢的山水画的意境;或用学过的笔墨技法,画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并配上自己喜欢的诗句散文。 2、教学重点: 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 3、教学难点: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4、学习材料: 教具:多媒体设备,山水画所需用具。 学具:风景照片、山水画、纸、墨、笔等中国画的必需用品。 二、教学过程 (一)图片欣赏,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画面出现关山月傅抱石的《江山如此多娇》,这幅画是他们共同合作专门为装饰人民大会堂而绘制的大型山水画。 师问:看画面你能想到哪首古诗词? 生: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中国水墨画的意境美

中国水墨画的意境美 摘要:中国水墨画的灵魂就是其意境,对意境的渲染是水墨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本文从意境的起源和发展,水墨画意境的内涵及其表现来探讨欣赏水墨画中的意境美,以及画家如何让实现对水墨画意境的营造,从而能引发观赏者无限的审美想象空间。 关键词:水墨画;意境美 中国水墨画中的意境是指在水墨绘画作品中,画家在描绘事物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一种艺术感染力,它所呈现出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能使观赏者通过联想产生共鸣,开拓韵味无穷的审美想象空间。 一、意境的起源与发展 意境一词最早见于唐代王昌龄的《诗格》,其中称:诗有三境,提出了意境、物境、情境三境说:继而中唐诗僧皎然在《诗式》中提出了境这个美学范畴;刘禹锡对境的美学范畴做了最明确的规定:唐末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列举出了二十四种意境;明代朱承爵在《存余堂诗话》中则进一步明确地使用了这一概念,他说: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声音之外,乃得真味。王国维总结了前人成就,结合西方美学的观念建立比较系统的意境说,他在《人间词话》中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已,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 意境是中国古代画论的中心范畴,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叶朗认为,从逻辑的角度来看,意境说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历史的角度看,意境学说的发展又构成了中国古典美学史的一条重要线索。从古至今的艺术实践活动中,意境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意境也由一种审美范畴提升至美学精神。 二、水墨画意境的内涵 意境不仅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它还是画家创作的原则,更是观赏者的欣赏原则。在水墨画中,塑造意境的不是普通的形象,而是富有生命力和感情的形象,它不是满足于对有限的客观事物的外在形式临摹,而是画家在有限的空间之中去表现无限的感情,塑造出意外之意象外之象,因此,意境能体现出主体与客体、虚与实、动与静、情与景等诸方面高度的完美统一,从而能引发观赏者无限的审美想象。 意境是中国水墨画体系的精髓,凝聚着中国水墨画艺术的根本精神,是绘画作品追求的最高境界。李可染说过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萃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中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就叫做意境。郭熙说:千里之山,不能尽奇,万里之水,岂能尽秀&&一概画之,版图何异?由此看出,有意境的水墨画要剪取客观事物中的精华,而决非像图经一样罗列排序,不能仅仅成为自然的模仿,而应表现出作者感情与思想。清代石涛说:夫面者,从于心者也。在水墨画中,精神的渗透才是最为关键的。因此,画家追求的意境,就是追求一种情景交融华物的艺术境界。没有景,情感就不能从主体转为客体表现,因为景物是有形的,而情感是无形的,以情入景、以景载情,就能以形写神,传达出水墨画的精髓。 因此,水墨画中的意境的关键就在于作者不是对景物进行匠气的铺陈、描摹,它不求完全再现,而应该如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给予观赏者无限的遐想空间。 三、水墨画中意境美的体现 水墨画中的意境美,是由画家在水墨画创作的审美意识上具备的两个条件所组成:一是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一是主观精神的表现,二者有机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水墨画的意境美体现在诗画同源 清代美学家叶燮说:画者形也,形依情则深;诗者情也,情附形则显。苏轼也强调诗与画在创造审美意象方面的共同要求,他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他在评价王维的的画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点出了画的意境,道出了中国水墨

水彩画浅析.

水彩画浅析 论文关键词:水彩画;水彩画语言;审美价值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水彩画的发展概况,水彩画的独特语言特点及审美价值,以及中国水彩画与西方水彩画。水彩画在中国的发展相当成熟,在我们多元环境中,更加具有强大生命力。中国水彩画在世界水彩画中一定会熠熠生辉。 就绘画种类而言,水彩画在这个大家庭中可以说象是一股清泉,象是一缕阳光,如同诗一般的抒情,同时具有音乐一样的高雅。在历史的长河当中,为人所欣赏,品尝。在给观者带来审美愉悦的同时,也让我们更想去了解它的历史、语言、审美...... 一水彩画的发展阶段 水彩艺术历史久远,是人类绘画史最古老的画种之一,就本身而言是用水和颜料调和绘制而成的画面。按历史时间发展大致分为三各阶段:第一阶段为“古代水彩画”。这个时期可以上溯到古埃及、印度、希腊、波斯和中国。我国战国时期的帛画,可以称得上是“古代水彩画”。无论从设色以及画面的风格都体现出了水彩画语言的独特魅力。波斯王朝的细蜜画,也是倍受人观注的“古代水彩画”的形式,更有一种独特的感受。 第二阶段为“近代水彩画”。这个时期的水彩画,是我们现在所熟悉的狭义规定的水彩画。是指用水和水彩颜料调和在特制加工的水彩纸上所画的图画。它经过画家的实总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与其他画种截然不同的技法,同时随着科学的发展,光色的运用以及素描光影等造型因素的结合,使画面充分发挥了水的作用,,形成独特的审美趣味。这些因素有机结合,形成了现代水彩画的独特风貌。 符合上述这个概念的水彩画,其历史并不太长,首先起源于17世纪的德国,18世纪的英工业革命带来了近代水彩画的繁荣,19世纪末才由西方传入中国。 在西方,当水彩画还处于初期尚未形成成熟画种之时,一些画水彩画的画家曾借鉴油画的绘画技巧,以此来提高水彩的表现能力。然而,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水彩画由于颜料、纸张等特性,慢慢摆脱了油画技法的影响,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独特技法,从而建立了与油画相并列的独立画种。西方许多油画大师,同时也是水彩画家,如德国大师丢勒,英国的“水彩画艺术之父”桑德比,“水彩画艺术的保护人”门罗以及“写实风景画的开创者”康斯特布尔,法兰德斯的鲁本斯,荷兰的伦勃朗等。另外,毕加索、米罗、克利、夏加尔等大师的水彩作品颇为前卫性。使水彩画自由多样,一改前辈的严谨和规范。毕加索的原始、米罗的神秘、克利的幻觉,无不在各自的水彩画中得到了更宽泛的表现。 第三阶段为“当代水彩画”。当今世界水彩画融入了更多时尚的因素,由于新材料新工具的运用,再加上世文化的融合交流,使水彩画更加丰富,更加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山水画的意境》节选自当代著名画家李可染先生的《漫谈山水画》一文。文章探讨了山水画的历史、山水画创作中的意境和意匠问题,课文节选的是作者集中探讨意境的部分。本文处于统编教材9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选课文是一篇较为标准的文艺论文,从语文素养的培育上看,这篇文章有四个方面的学习价值:其一,把握“意境”的内涵。学以致用。其二,学习、借鉴作者的论述思路。其三,构建文艺论文的阅读策略。其四,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见解。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圈点勾画出关键词句,引导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结合的方式,用图表形式梳理出文章的论述思路,还要引导学生分析体会作者论述观点所用的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契合性,以及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并从中借鉴学习作者分析实例的方式。另外还要引导学生适当拓展阅读,提升对意境的认识,形成自己具有批判性的看法。 二、学情分析 初中生首次接触文艺论文,文章内容涉及一定的专业知识,学生阅读时有较大难度,尤其对于基础较差及艺术审美能力不足的学生会觉得晦涩难懂,甚至难以产生兴趣进行深入阅读。因此教学应该把理解性阅读放在首位,教师要将之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三、教学目标 1、识记并积累生字、生词,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2、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3、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4、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5、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四、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4、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五、教学难点 1、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2、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六、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一些山水画名作,认真观摩欣赏,同学间交流,分享对山水画审美追求、技法特点等的初步认识。 2、教师印发资料:袁行霈《论意境》、颜景龙的《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和李可染《谈学山水画》。 七、教学时数 2课时 八、教学过程

论浅论中国画之墨色美

论浅论中国画之墨色美 中国画是一门融汇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注重精神的注入,着意抒情写意的艺术。中国画的形式美凸显了中国画的艺术精华。广义地来看,形式美就是美的事物的外在形式所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特征。狭义来说,形式美是指构成事物外形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形、声)以及它们的组合规律(如整齐、比例、均衡、反复、节奏、多样性的统一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通常我们所说的形式美,主要是指后者,即相对抽象的形式美。中国画的形式美就本文而言是指中国画运用特有的绘画工具和材料如毛笔、墨、宣纸等,运用表现技法形成了一整套的用笔用墨规律,通过对形象的概括,笔墨的描绘,意境的渲染,创造出独具特色中国画的形式美。在艺术发展多元化的今天,从形式美的角度对中国画进行审美具有现实的意义。 从深层次的看,构成画面形式的基本因素是点、线、面和色的黑、白、灰因处理手段不同所产生不同的情绪和性味。而笔墨是传统中国画的主要造型和表现手段。通常把产生线条的方式及其结构如勾勒、皴擦、点,叫做用笔,把墨色的色相如焦、浓、淡、重、清或含水多少不同而引起的枯湿效果叫用墨。 关于中国画的笔墨理念的发展。从古代文人画到现代出现的商品画,都在讨论笔墨的问题。第一感觉冲击力给观众以最直接的审美感受,中国画的形式可以千变万化,但它的核心原则归结为天人合一的特点。中国传统画中笔墨,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套形式美的规律,他指导着中国画的创作和发展,成为民族绘画的精粹。创新艺术才能保持其本质的精魂,故艺术创作不能墨守成规,那么如何看待我们中国传统绘画在笔墨上的遗产,如何正确吸收现代在与中西文化碰撞之下的有益成分和发展中国的笔墨形式之美,这就值得去深入思考探索的问题。本文就笔墨这方面来进行论证。 中国绘画特别是中国写意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门类,有比较显著的特点:对自然美的表现力。正因如此,中国写意画作品创作命题是永远的形式美。 人们生活在形式美的的汪洋大海中,从日常生活用品及装饰品,其选择角度主要是形式和形式美。小是不起眼睛的东西,大到衣、食、住、行,人们都有这种选择的经历。在艺术欣赏方面,园林建筑、音乐、书法等门类的形式美欣赏,已经近乎必然。惟独对绘画这个最具有强的形式美的艺术门类,却往往站在具象的角度进行挑剔和品评。栩栩如生很像已成为庸俗评论的习惯。这和绘画的原始功能物状写实的影响分不开的,但不管怎么样,撇开形式美来论中国绘画,很不妥当。构成画面的形式美的基本因素是作为形的点、线、面和作为色的黑白灰。而中国画偏偏具备这些特点,具备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中国画也叫水墨画。画中国画要用笔墨,鉴赏中国画要论笔墨的形式美展开来论的。笔墨是中国画最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造型手段和表现手段。国画大师石涛认为,笔墨的功能:一是行天地万物;二是从于心。即主张再现与表现统一。石涛的笔墨论,除了讲究以上功能之外,在相对独立的形式美方面,主张笔墨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和谐统一。形式主义,自然主义与他的相对论是相对立的。 一、笔墨的概念及关系 笔墨是构成绘画色彩形象的技法手段的总称。通常把产生线条的方式及其结构如皴,擦、勾、染、点,叫做用笔,把墨色的色相如焦、浓、淡、重、清或含水多少不同而引起的枯湿效果叫用墨。 笔墨是构成中国艺术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绘画的意境,构图都最终靠笔墨来完成,笔墨具有材料学和色彩学形象的双重内涵,因此,对笔墨的研究必然成为探讨中国画的一个重要问题。笔法和墨法在理论上是可以分开的,但是,墨随笔出,笔法必兼用墨法,笔中有墨,墨中有笔,所以二者关系是相互依存,难以分开的。李可染说实际说来,笔和墨是难以分开的,用墨好多由于用笔好,不善于用笔而善用墨的很少见。笔墨中国画充分运用毛笔的

浅析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浅析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摘要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是由三个基本构成因素所体现出来的,即:真实、具体的空间境象;意象统一,情景交融的空间境象;高度的艺术手法所强化的使观者继续再创造诱发媒介。山水画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艺术成就很高,在中华民族传统绘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那么,究竟什么是意境呢?意境一词,最早见于诗论,在画论中出现则相对较晚。山水画的意境说,似乎可以视宋人郭熙的《林泉高致》为其发端。其后,意境便被作为衡量中国山水画艺术的品评标准。至明代笪有光的《画筌》中第一次使用了意境一词,而且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进一的发挥,之后明清两代画论中,对意境范畴中的一些问题进一步有所阐述,其中不少精辟见解构成了我国山水画论中的意境理论。那么意境就可以定义为:作者在绘画创作中通过时空景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合后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总之,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就是情与景的结合,写景即写情,在这种有机结合中,山水画表现出一种十分鲜明的、可以给人以启示和想象的自然景象,同时又包含着深厚、耐人寻味的意蕴。正是这样的意蕴和境象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中国山水画独具特色的境界。它不仅能使欣赏者通过联想产生共鸣。 关键词: 山水画构成因素意境传统 一、山水画意境的理论构建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大自然的美好景致与人的想象相结合,是意境形成的根源。春山如笑,夏山积翠,秋山如妆,冬山似睡;泰山雄伟,华岳险峻,峨眉神秀,衡岳苍翠⋯⋯大自然人格化的特征,给予画者深刻的启示。清人黄钺就总结了前人经验,概括出意境的二十四种品位特征:气韵、神妙、高古、苍润、沉雄、超脱、纵横、淋漓、简洁、明净、空灵、韵秀⋯⋯较为全面地阐明了以气韵生动为主的自始至终气脉相连,生生不息的意境特征。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他所著的《诗格》中称“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三境说,最早提出了意境的概念。尔后,晚唐诗人、评论家司空图则著以《二十四诗品》,以四言韵语论述诗歌风格,为后世所重。到清末民初,王国维进一步总结了我国古典诗论成就并结合西欧资产阶级美学成果,建立了比较系统的意境说,他在《人间词话》中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虑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深,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创作。”在山水画高度发展的同时,画论也相应地触及到山水画的特殊艺术境界问题。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了“真景”说,主张“度物象而取其真”,并阐明“真者气质俱盛”。在此以前,山水画论多沿用人物画论“气韵”、“形神”等概念。唐代王维极早地把这一诗学的审美要求借用到绘画上,并从理论到实践上指导自己的创作,形成早期传统山水画意境的构成格调。唐朝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在其“论山水树石”一节中,虽也有“凝意”、“得意”、“深

部编版九年级山水画的意境精选试卷练习(含答案)1

部编版九年级山水画的意境精选试卷练习(含答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字词书写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作者对描画的物件,必须要有深入的研究,有严格的选择、充沛.的感情、高度的加工。绝不能把描写物件变成说明性的图解或地理志,使观者看了suǒ然无味、无动于zhōng,这样当然谈不上什么意境。没有意境或意境不鲜明,绝对创作不出引人入胜的山水画。意境的创造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我在画水墨山水时,感觉到自己就像进入战场,在枪林弹雨中。因为画在宣纸上不能涂改,所以一点疏乎差错都不行。每一笔都要解决形象问题,感情问题,远近虚实、笔墨浓淡等问题。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充沛.()suǒ()然无味无动于zhōng() (2)选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正确写法是“”。 (3)“引人入胜”中“胜”的意思是() A.胜利 B.比另一个优越 C.优美的景物或境界 D.能够承担或承受 (4)把画线句改为反问句。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 ....”“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胸有成竹:__________。 (2)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 ....,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 浮光掠影:__________。 (3)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 ..,意境会更鲜明。渲染:__________。 (4)我们看颐和园风景,则是富丽堂皇 ..,给人金碧辉煌的印象。 堂皇:__________。 3.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九年级语文《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作者观点。 2.能够体会“意境”的本质,提升传统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欣赏山水画,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作者简介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三.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说说什么是“意境”。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结合全文进行概括。 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然后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说说。 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四.细读感悟 探究1.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请结合本文观点简要分析。 山水画不仅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是其中包含着人对自然的认知和情感,景与情是相融合的。而摄影往往是从实用性和视觉美感出发的,这也就意味着山水画不会被摄影作品所取代。 探究2.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诗歌在描绘景色的时候,往往将情感含蓄的寄托其中,使人能够根据具体的情景感受到无限的情感与意蕴。作者大篇幅的分析诗歌的意境,是因为二者是相通的,是想更直接的让人体会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从而更好的领会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探究3.“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简要说明。 作者以白石老人画虾为例来论证他的观点。 这个观点正确,如我们知道松树的耐寒可以象征它的坚韧,而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会发现只有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这种坚韧的品质是那样真实。 探究4.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 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它们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因此,它们又必然高于现实。这就是说,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绘画,最

阅读《山水画的意境》 (1)

阅读《山水画的意境》,回答问题。 1.下列关于山水画意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画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深厚的思想感情,山水画如果没有了意境,也就没有了灵魂。 B.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源于画家对客观事物身临其境地长期观察和全面、深刻的认识。 C.意境在于有情趣有画意,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那些追求自然的画作说不上有意境,难以打动人。 D.山水画创作中,画家只有对所描绘的景物充满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有表达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愿望,才能创造别具一格的意境。 2.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开头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3.作者是如何论述“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这一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生活实际简要说明。 4.你如何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意。 5.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 颜景龙 ①中国山水画可谓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的营造。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我们欣赏画作时,时常被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被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打动、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②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漂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

浅谈中国画的“传神”与“意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d2700355.html, 浅谈中国画的“传神”与“意境” 作者:刘玉香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5期 摘要:中国古代画家们特别注重表现物象的神情气韵,挖掘隐藏在物象深处的东西。同时,也尽力把画家被客观物象所触动的内在最深层的情感诉诸画面。它的美学意义在于:抓住最深刻本质的东西,以简练的笔法,并通过这种有限的外在绘画语言,表现出某种无限的、极其生动的内在神韵和诗意。 关键词:气韵绘画元素传神意境鲜明浓郁 [中图分类号]:J23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5-0132-01 对于一般人来说,能否欣赏一幅绘画作品常常是能否“看懂”,他们的欣赏步骤是:画的是什么?画得像不像?一般来说,工笔的、写实的作品就容易欣赏,因为它是具体、真实,看得懂。但如果是粗放的。写意的作品,尤其是水墨写意的作品,就较难欣赏了,因为它不写实,形象不具体,就看不懂,而且更无从知道作者的寓意了。当然,一般人用这种方法欣赏绘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画得像,看得明白,才容易引起联想、产生共鸣。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一幅绘画作品的好坏,却不是以“像”或“不像”来衡量的。 那么,画家们是怎样来看画的呢?就国画而言,内行人看画一般是看画面的整体气势,用美术术语来说就是先体味它的“传神”与“意境”,或者“神似”,然后再看它的笔墨趣味,构图、着色、笔力等。最后才看它的造型,即像不像或“形似”。内行人的这种抓“神韵”的欣赏方法当然是抓住了实质,因为“神韵”就是一种高的艺术审美享受,常常是中国画家们的追求达到的目标。 当然,一般的人要从画中去体验到一种“神韵”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不但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绘画方面的基本知识,特别是通过绘画而训练出来的一种“感觉”。所以要很好地欣赏绘画,还得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艺术修养。 不难想象,在绘画作品的画面上,如果只是简单地罗列各种绘画元素及形象,没有感情的力量和气韵生动的形象特征,那必然会使画面显得单薄而平庸,从而令观众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更不用说得到审美享受了。这样的结果,只能使画面的容量降到最低点。中国古代画家们是深知这一美学原理的,他们特别注重表现物象的神情气韵,挖掘隐藏在物象深处的东西。同时,也尽力把画家被客观物象所触动的内在最深层的情感诉诸画面。这种审美主体内心深处的情感和画面之表现效果的组合关系,常常使画面产生一定的容量。所以,中国画家在作画时,总是先对生活中的人和物静默观察、深入理解、蓄积情感,一旦抓住物象最能入画的瞬间即一挥而就,一气呵成。因此画出的物象也神气活现,气韵生动,富于生命的意味。所以,中国画家们为了追求物象的神似,往往对物象采取大胆取舍和夸张变形的手法,删去一切多余之笔,

浅谈水彩画的特殊表现力

浅谈水彩画的特殊表现力 ——透明灵秀的艺术形式【摘要】本文通过水彩画与其它画种的比较,得出水彩画之所以能够以独立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艺术之林,就是因为它有着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力。 【关键词】表现力艺术形式艺术风格 (一)水彩画的形成与发展 运用水彩做画,在绘画技法中是最古老的一种方法。古埃及时代就有人以水为媒剂调和颜料在草纸上作画。中世纪的欧洲人使用类似的方法,绘制祭祀用的手抄经本里的插图,这就是水彩画的雏形。 根据推断,中国水彩画的出现当在纸和毛笔发明之后,蔡伦造纸,蒙恬制笔,远比西欧早。水墨技巧到宋代已相当成熟了。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徐崇嗣乃效诸黄之格,更不用墨笔,直以彩色图之,谓之没骨。”实质上就是水彩画,但在表现技法上与西欧的水彩画不同,现在我们所称的水彩画是从西欧传到中国来的,已有百余年历史了。 水彩艺术在欧洲各有不同的独立开端。欧洲的水墨画始于14世纪,佛罗伦萨教堂里的壁画就有以水墨单彩来起稿的。 可见,远在古代,人们就已经把水彩作为一门艺术形式运用到了绘画当中。德国巨匠丢勒(1471—1582)利用水墨技巧发展为比较完整的水彩画(WATER COLOUR)。一般公认为他是第一个作水彩画的。他的水彩画精细,工整,并略施以粉质。作品有《大草坪》,《一簇樱草》等。德国的霍尔拜因和克拉那赫,意大利的彼罗西奥都曾作过水彩肖像和其他题材的水彩画。17世纪佛兰德斯的鲁本斯及其弟子安东·凡·戴克,都曾作过一些水彩速写。荷兰画家阿德里昂·凡奥斯·塔德兄弟则全部用透明色制作水彩画,为现在欧洲大陆的水彩画奠定了基础。 使水彩画发展成为独立画种,应归功于18至19世纪英国水彩画家的努力。英国水彩画有自己的传统,从16—17世纪以来风行一种记录性的地形风土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促进了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随着海外的扩张,旅游的

浅谈中国画与中国诗的关系

一、前言 中国的艺术家和西方的艺术家一直都在商讨诗和中国画的关系,但是他们各自都有各自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西方艺术家认为诗与中国画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但是两者也是有关联的,可以合二为一。如黑格尔认为诗歌有音乐的一面,也有绘画的一面,西蒙尼蒂斯也说过“画是静默的诗,诗是语言的画”。而中国艺术家则认为中国画与诗存在着许多的共融性,本来就是感情的产物,两者相互的交融在一起,可谓“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中国画与诗的关系的研究已经不是一个新的话题了,在很久以前已经有许多的艺术家对此做以了解和研究,并且得到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说诗与中国画都是人类的本性加之感情的结合体。不管是的从《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还是到了唐代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些作品的艺术表现形象和作者内心的感受都讲究的是意境美,也就是说意境美是主观与客观相互交融的产物。例如明清时期的书法家方士庶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也有人说诗与中国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变现形式,虽然他们之间有许多相互交融想通的地方,但是这两种艺术也是不可以相互替代的,也就是说这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性,它们在某些表现形式上也是不通的,各有各的表现领域。 一、诗与中国画的传统性 诗与中国画的关系是特别密切的,它们在很久以前就存在这相互交融的地方,而且两者也是相互影响着,并且在发展中相互影响和督促,使它们都经受了艺术文化的层层洗礼,最后向人类见证了发展的必然性。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中国的传统艺术文化中,诗和中国画都是依托于艺术形象来表达它们各自的思想感情和人生领悟,用语言艺术与大家一起分享艺术的领悟。无论它们两者是在艺术精神,或者还是在内容,意境,审美情趣上都有着交融性和共通性。 中国的诗词绘画开始联系是因为刘褒为《诗经》上的《北风》、《云汉》二首诗作了两幅插画,《洛神赋图》就是晋代顾恺之为《洛神赋》所画的插图。在晋代末期陶潜创作了田园山水诗,并且在这个时候大批的田园山水画家开始出现在画坛,从此诗与中国画的逐渐的结合,在唐代兴盛了起来,在那个时候诗人会给自己所作的诗作画,画家也为自己所画的画作诗,为以后的诗画的发展做了铺垫性的作用。到了宋代,诗与中国画的关系变得更加的密切,已经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并且总结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学原则。现在这个原则已经成为了千古定论,所有的诗人和画家都会以这个原则为最高的目标和创作目的,在诗和中国画的创作中有意识的向这个原则靠拢,同时这个美学原则也成为了诗与画创作的美德形式和标准。 从中国的史料上看,中国画流传下来的要比诗多的多,也久的多。例如中国画的岩画、彩陶艺术等等美术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形式各种各样,而且色彩也比较单纯,主要是以线条的美感来丰富作品的内容和美化画面,而诗保存下来的作品相对来说就少了许多,剧资料记载,诗歌保留最完整的也只有《诗经》和《楚辞》这两部巨作的了,这两部诗歌不仅都充满了时代精神,还为以后的诗和中国画的创作创造了条件。它们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还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使诗与中国画的结合成为中国艺术文化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 诗是用一种语言来表达的艺术变现形式,他用简练的语言表现现实的生活,中国画属于造型艺术,它用色彩、线条等来描绘出一个人或者一个事物的形状以表达出思想感情。中国画多是以意造境,究竟是为了意境美,在这一点上诗也是一样。中国画与中国诗词具有同样意义的意境美。 二、诗与中国画的互补性 (一)、诗中有画 对于诗与中国画的结合,我们讨论的不是形式的像与像,似与不似,重点是要放在诗画的本身去,也就这样说,诗不依赖于画而有画意,画也不会依赖于诗而有诗情。 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多数都可以说是诗中有画,就像大家熟悉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漠漠水田分白鹭,隐隐夏木啭黄鹂”。这些诗句虽然说不是绘画,但是它们的那种鲜明形象,活

颜景龙《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阅读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中国山水画可谓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我们欣赏画时,时常为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为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飘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的意境。空灵之美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也包括画作以外的无限性,即“画外有画”。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说:“中国绘画所表现的精神是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山水画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它不追求繁茺的世界,而是追求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是一种摆脱世俗的精神追求。从元朝的倪瓒,明清时期的石涛、董其昌等的山水画中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 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是中国绘画历来所提倡的。不论是《春山烟雨》还是《春浦帆归》,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诗意之美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意境。真正山水画中的诗境,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诗情与画意交融。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画的一致,是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唐人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彰显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比如他的作品《江山雪霁图卷》,画面上虽然没有像许多画家那样题上或多或少的诗词字句,却富有诗的意境。 中国山水画中所具有的那种空灵美、外象美、诗意美的意境既是画家创造的终点,又是观者再创造的起点。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者,只有放开眼界,敞开胸怀,徜徉于大自然之中领受山川、风云、水石、林木际会之妙,铸就独特的艺术灵魂,方能构筑胸中意象,孕育笔墨语言,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真正收到“代山川而言”。 (选自颜景龙《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中国画意境

中国画意境 相对西洋画来说,中国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而西洋画呢?则讲求“以形写形”,当然,创作的过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现。但它非常讲究画面的整体、概括。有人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这是不无道理的。 中国画与西洋画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还表现在其艺术手法、艺术分科、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工笔就是用画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故称“工笔”。而写意呢?相对“工笔”而言,用豪放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要能得心应手,意到笔到。兼工带写的形式则是把工笔和写意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 从艺术的分科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而中国画中的畜兽、鞍马、昆虫、蔬果等画可分别归入此三类。 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同时,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透视是绘画的术语,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

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方法就叫透视。因透视的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常常称作“远近法”。西洋画一般是用焦点透视,这就像照相一样,固定在一个立脚点,受到空间的局限,摄入镜头的就如实照下来,否则就照不下来。中国画就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这种透视的方法,叫做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如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内外丰富复杂、气象万千的景象。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画焦点透机的方法去画,许多地方是根本无法画出来的。这是中国的古代画家们根据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透视方法。 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一般来说,起笔和止笔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间气不可断,住笔不可轻挑。用笔时力轻则浮,力重则饨,疾运则滑,徐运则滞,偏用则薄,正用则板。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这都是用笔之意。古人总结有勾线十八描,可以说是中国画用笔的经验总结。而对于用墨,则讲求皴、擦、点、染交互为用,干、湿、浓、淡合理调配,以塑造型体,烘染气氛。一般说来,中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全浓全淡都没有精神,必须有浓有淡,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

水彩画意境之美论文

浅谈水彩画的意境之美 摘要:关于水彩画的意境美,更多地由画种本身的特点来产生。本文浅谈水彩画的意境之美,主要从水彩画与意境美的定义着手,通过水彩画的特点、水彩画的题材等几方面来阐述笔者的观点。现代人提高审美性,学会欣赏水彩画的意境美对满足现代审美需求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水彩画、意境美、水色交融 abstract: the beaut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about water colors, more by typ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self to produce. this paper discuss the beaut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of watercolor, mainly from water colors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on the definition, throug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color, watercolor theme several aspects elaborated the author’s point of view. modern to increase the aesthetic, learn to appreciate the beaut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to meet watercolor modern aesthetic demand hav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keywords: watercolor painting, the beaut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water color blends 中图分类号:j2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正文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作者:包辽成学校:甘肃省漳县武当中学教学目标: 1、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借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初步理解对意境的营造是山水画的灵魂。 2、尝试选用一首小诗或散文,概括地表达出所喜欢的山水画的意境。 3、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感受自然与艺术的丰富多彩,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的。 教学难点: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教学流程:教师引导→师生互动→共同总结 教学策略:启发式 教具准备:课件 课型:欣赏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你去过哪些地方?那些名山大川,田野村居,城市园林,楼观舟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提问,并课件展示祖国各地风光,从名山大川的雄伟到小桥流水的秀美,从滚滚江水的磅礴到江平如镜的娴静,从枫叶如火的热情到枝叶凋零的萧条。大自然的丰富多彩给画家无穷的创作灵感。)导入新课。 二、讨论分析,探索发现,敢于质疑,师生共同总结 1、教师课件展示以风景为题材西方的英国的康斯太勃尔1821年创作的《干草车》和元代倪瓒画家的山水画《渔庄秋霁图》,让学生欣赏。并提出问题:中国的山水画与西方的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2、学生欣赏后,组内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同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组内选代表展示自己学习的成果,教师单品总结。(比较学习) 西方的风景画成熟阶段,以英国的康斯太勃尔为杰出代表。1821年创作的《干草车》是他的代表作品。画面呈现的是单纯而普通的乡村场景:运送干草的马车在涉水渡河,远处草地上沐浴着闪烁的阳光,广阔的天空中飘动着云彩,一切都那么简洁、质朴、自然。忠实于自然是西方山水画的主要特点。 元代倪瓒的《渔庄秋霁图》,采用“三段式”平远构图法,上段是远景,三五座山峦平缓地展开;中景是一片浩瀚而平静的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基础训练2(含答案)

基础训练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渲染(xuàn)诱惑(yòu)内疚(jiù)庇护(pì) B.惆怅(chóu)称职(chèn)停泊(bó)灵魂(lín) C.浮光掠影(lüè)真挚(chì)虐杀(nüè)津津乐道(jīn) D.开辟(pì)嫌恶(wù)暮霭(ǎi)踉踉跄跄(qiàng) A.庇护(bì) B.灵魂(líng) C.真挚(zhì) 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A.身临其境狂妄自大搏斗崇高 B.胸有成竹缘物寄情气概颐和园 C.金壁辉煌朝朝暮暮意境歌颂 C 金碧辉煌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是() A.要深入全面的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B.过去见一位作者外出写生,两个礼拜就花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是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 C.任何个人的成绩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起来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D.如果学习方法运用恰当,就会收到事倍攻半的效果。 D“事倍功半”形容花费的力气大,收到的效果小,这里指做事得法,因而费力小,收效不大,故应用“事半功倍”。 4.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病句的一项() A.满山遍野到处都是鲜艳的杜鹃花。 B 王明常常背着妈妈去医院看病。 C 是否具有端正的学习态度是成绩好坏的关键。 D 广场上空奏起了胜利的凯旋乐曲。 C.此题考查学生对常见的语病类型的分析,常见的语病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成分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A.重复,把“到处”去掉。B.有歧义,1.背,读第一声,句子意思有两种,一是自己有病,看病时,带着妈妈。二是,妈妈有病,没有交通工具,只能背着妈妈去医院。2.读第四声时,句义是,自己看病不想让妈妈知道,是偷着去的C.搭配不当,“奏起”改为“响起”。要求学生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识记常见的语病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