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部分内容)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教育的基本形态: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三种基本形态

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三大时期:一是古代教育,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二是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三是未来教育。

教育含义:广义:指增进人们的知训、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广义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们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构成):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

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教育中的成人学生。受教育这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

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首先,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其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第三,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首先,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其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第三,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于先发展经济,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其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第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学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伟大影响作用。①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②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③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所谓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2.焦距具有历史继承性3.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文化与教育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①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②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③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①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②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③教育具有更新和创新文化的作用。

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二)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老师。

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很多: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P50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剖析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2.遗传素质的发展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天才论”“先天决定论”都是非常荒谬的,桑代克是“遗传决定论”的代表。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择土,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这是强调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作用。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卢梭说:“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康德说“人是教育的产物”。洛克说“儿童是一张白纸或一块蜡,是可以随心所欲的做成任何式样的”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青春期生理的变化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

教育目的

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着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从涵义上看,教育目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在国家教育目的总的指导下,由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构成的教育目标系统,它们由抽象到具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结构。一般来说,这一目标体系有四个层次构成。一是国家或社会所规定的教育总目的。二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三是课程

目标,即课程方案设置的各个教学科目。四是教学目标。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①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②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③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3)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的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必须明确:1,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念;2,要坚持全面人才观念;3,坚持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相结合的观念。(2)要求全面发展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生理方面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身体的发育、机能的成熟和体质的增强;心理方面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的智、德、美几方面的发展。(3)培养独立性。

·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是指教育目的由哪几个部分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教育目的一般有两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即提出受教育者在知识、智力、品德、审美、体质诸方面的发展要求,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结构;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即指明这种人符合什么社会的需要或为什么阶级的利益服务。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

教育目的选择上的两种典型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和社会本位论(教育的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

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

(1)1957年颁布的教育方针。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1958年颁布的教育方针。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规定“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3)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了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家当前的教育目的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其中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意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意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内涵:(考点)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1)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或者说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本质要求(2)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中对受教育者的素质要求(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德育含义: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较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智育含义: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的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教育;体育含义:使学生掌握健康和运动的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和卫生习惯,发展他们的体力和运动能力,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的教育;美育含义: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含义: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生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能力。

五育之间的联系,他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为了了解事实真相,从而发现某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2、调查法同样是为了了解事实情况,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包括改进研究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

3、测验法是想描述某些行为的状况,或推论某些行为的状况(包括:能力与成就,个性、兴趣、动机、态度、观念及心理需要等);从而考虑改建的策略或方案,或进一步形成新的研究课题。

4、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

5、经验总结法这是教师可以常用的方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6、文献法分类阅读有关文献(包括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理论价值和资料价值的材料),得出一般性结论或者发现问题,寻找新的思路。

7、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就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人而具体研究的方法。

8、案例研究法

9、实验法通俗地说,这是一种先想后做的研究方法(相对来说)

·义务教育的特点:1.义务教育的国家强制性(义务教育最本质的特征)2.义务教育的公共性 3.义务教育的免费性4.义务教育的基础性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问题?情况?

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我国现行学制还要进行下述改革:(一)适度发展学前教育;(二)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三)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四)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我国现行学校制度的形态: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二)中学课程

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

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主要代表人物有布鲁纳、施瓦布等。

该课程流派的主要观点包括:第一,知识是课程的核心;第二,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第三,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第四,以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为目标;第五,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经验主义课程论(活动课程论指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理论)

经验主义课程又称学生中心主义课程,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杜威、罗杰斯等。

经验主义课程的主要观点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是课程的核心;第二,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或生活为基础;第三,学校教学应以活动和问题反思为核心;第四,学生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主要代表人物有布拉梅尔德、弗莱雷等

该课程流派的主要观点包括:第一,社会改造是课程的核心;第二,学校课程应以建造新的社会秩序为方向;应该把学生看作社会的一员;第三,课程知识应该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反思;课程的价值既不能根据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来判断,也不能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来判断,而应该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反思,唤醒学生的社会意识、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第四,社会问题而非知识问题才是课程的核心问题;第五,吸收不同社会群体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

存在主义课程论主要代表人物是奈勒。

该课程流派的主要观点包括:(1)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决定。(2)教材是学生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手段

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

课程类型及其特征

1.按照知识体系的组织方式把课程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2.按照课程组织的重心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学科课程强调以知识为重心组织课程与教学,而活动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为重心进行课程组织.

3.根据课程管理和设置的要求,把所有课程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首先必修课程强是致力于基础和共同性的课程,而选修课程是致力于“个性发展”的课程,二者具有等价性,没有主次之分。其次,选修课程也有标准的要求。选修课程不是随意的、散漫的、浅尝辄止的学习,而是由共同标准的评估保证的有效的学习。

4. 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把所有课程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区别可以用一句话来说明,那就是显性课程是课程表中列出的课程而隐性课程是课程表中看不到的课程。隐性课程主要指的是学校的物质环境、校园文化、学校组织制度等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5.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它体现国家意志,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的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如下:(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怎样去适应这一课改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

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

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

性。

(三)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作为一名教师,应如何去适应这一理念)

1、倡导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的知识生成方式和自主学习方式。

2、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综合性。

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设置

小学教育,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教育,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具体课程设置以分科课程为主。

(三)中学教学

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德,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P200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学生认识不外有两个来源:(1)直接来源(2)间接来源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3防止忽

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1.智力发展和知识的掌握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2.生动活泼地理解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智力。3.防止单纯抓知识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1.发展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的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2.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的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3.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关系(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1.引导学生通过掌握知识来提高思想是现代教学的重要任务和发展方向。2.只有使所学知识激起学生情感、态度的积极变化才能让他们的思想真正得到提高。3.防止单纯传授知识或脱离知识教学的思想教育的偏向。

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主要有: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述,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地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一)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二)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三)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四)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二)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三)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四)发扬教学民主。

五、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一)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二)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四)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理念,并促进他们的智能与品德发展的方法。谈话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同学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通过问答对话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获取或巩固知识,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方法。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或解决某类作业与习题,以加深理解和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道具、实验或播放有关教学内容的软件、特制的课件,是学生认识事物、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实习作业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方法。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其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研究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要求P257

一,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上课前,教师必须备好课,编织出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写好课题计划与课时计划。备好课,必须做好下述三方面的工作(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3考虑教法

二,上课:1.明确教学目的 2.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 3.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解决学生的疑难,促进他们的发展 5.组织好教学活动 6.布置好课外作业

三,课后的教导工作:1.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2.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

四,教学评价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P253:班级上课制

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P255:作业,参观,讲座,辅导

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

实施素质教育--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题;坚持整体教学改革和实验--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基本策略;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重心

(四)中学生学习心理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

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