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1

教育知识与能力1
教育知识与能力1

第二章中学课程

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博比特《课程》标志课程诞生一、课程类型:

(1)按课程组织方式: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

(2)按学生的学习要求角度划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3)按课程管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4)按课程呈现方式: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二、课程理论流派:

(1)学科中心课程论:夸美纽斯、斯宾塞、赫尔巴特、布鲁纳

(2)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杜威、克伯屈

(3)社会中心课程论:布拉梅尔德

三、课程内容文本表现形式

1、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2、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学教学

(一)教学

1、教学含义: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2、教学的特点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和学生学两方面活动的统一。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有教师教和学生学两方面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3、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

(2)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是将学生培养成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学校工作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4、教学的任务

(1)形式教育

(2)实质教育

5、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能力;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过程

6、教学过程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7、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在:

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认识的引导性;认识的简捷性。

8、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间接性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智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

9、教学过程的五个阶段

教学过程的结构即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分5阶段:

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10、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课外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检查与评价。

(1)备课

“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三写”: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2)上课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上好课的标准是:

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结构合理;语言艺术;板书有序;态度从容;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上好课的最根本要求)

(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4)课外辅导(上课的补充);

(5)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方法:观察法、测验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

11、教学原则:

(1)巩固性原则;

(2)循序渐进原则;

(3)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5)直观性原则;

(6)启发性原则;

(7)量力性原则;

(8)因材施教原则;

12、我国中学常用教学方法

(1)语言传递为主:讲授法(讲述、讲解、讲读、讲演);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2)直观感知为主:演示法;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练习法;实验法;实践教学法;

(4)以情感陶冶为主:欣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5)以探究为主:发现法

13、教学组织形式:

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个别辅导与现场教学、复式教学、分组教学

道尔顿制、特朗普制

14、新型教学组织形式

新教育、翻转课堂、微课、微格教学、慕课、跨越式教学

15、教学评价基本内容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结果给与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内容:学生学业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教师评价

16、教学评价种类

(1)按实施功能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2)按运用的标准

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

(3)按评价主体

外部评价、内部评价

中学生学习心理

(一)感觉

1、感觉产生的条件刺激物、感觉器官

2、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的变化的强度变化所需的量的临界值。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例关系。

3、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受阈限(反比)绝对感受性:感觉出最小刺激的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4、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肤觉内部感觉: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5、感觉的特性: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像、感觉的相互补偿、联觉

(二)知觉

知觉的特性:理解性、选择性、整体性、恒常性

(三)注意

特点:指向性与集中性

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范围(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

(四)记忆

1、记忆分类:

按内容: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动作记忆、情景记忆

按保持时间: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不同: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

根据意识的参与程度:外显记忆、内隐记忆

2、遗忘的规律:先快后慢,负加速(艾宾浩斯曲线)

遗忘的原因:消退说、干扰说、压抑说、提取失败说、同化说

3、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学习材料的性质;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数量、学习程度的大小;

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识记的方法;时间;识记者态度

知识的保持:

深度加工记忆材料;进行组块化编码;

有效运用记忆术;合理进行复习

(四)思维

1、思维的种类

(1)根据发展水平不同: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直觉思维、分析思维;

(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来分: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来分: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5)根据思维过程的依据来划分:经验思维、理论思维。

2、想象

概念:人在头脑中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3、想象的种类:

按有无目的性分:有意想象、无意想象

按内容是否新颖: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

(五)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的构成:

学习需要与内驱力(奥苏泊尔:认知内驱,好奇最稳定;附属,他人的认可;自我提高)学习期待与诱因

2、学习动机的功能

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功能

3、学习动机的分类

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奥苏泊尔成就动机的分类;

4、学习动机理论;

(1)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代表人物:巴甫洛夫、斯金纳

内容:强化可以能够促进学习动机

(2)需要层次理论(七种需求)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

(3)成就动机理论

麦克里兰阿特金森

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两部分:趋向成功倾向;避免失败的倾向。

(4)成败归因理论

活动成败的原因被总结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部环境。

维纳将其归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于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于不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与不可控制归因。

(6)自我效能感理论

1.班杜拉最早提出,他认为行为的出现不是随后的强化,而是由于人认识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后,形成了对下一强化的期待。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效能期待是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

2.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说服、情绪唤醒

(7)成就目标理论

(六)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激发:

创设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七)学习迁移

1、迁移的分类:

按迁移的结果:正迁移和负迁移

按迁移发生的方向: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按迁移的内容: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按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

迁移过程中的内在心理机制: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重组性迁移

2、学习迁移的理论

形式训练说:沃尔夫

相同要素说:桑代克、伍德沃斯

概括化理论:贾德

关系转换论:苛勒“小鸡啄米”实验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3、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1)关注知识经验,完善认知结构

(2)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3)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八)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的分类

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九)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尝试-错误说;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

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强化;惩罚;消退。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学习过程;强化

/2、认知学习理论

苛勒的“完形—顿悟”说

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马斯洛、罗杰斯(学习观、教学观)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中学生心理发展

一、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理论核心:“发生认识论”

2.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3.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客体永恒性

前运算阶段:2-7岁;泛灵论;自我中心,思维不可逆。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守恒概念的出现;可逆性

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认识命题之间的关系;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具有抽象逻辑思维;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二)维果斯基发展理论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观;内化学说;最近发展区。

(三)情绪

1、情绪基本分类: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2、情绪状态的分类:

心境:个体微弱、平静、持久带有感染性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漫性和长期性。

激情:一种爆发强烈持续时间短的情绪状态。

应激: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急情况下出现。

3、情绪理论

詹姆士—兰格理论

其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产物,认为情绪是内脏器官和骨骼肌肉活动在脑内引起的感觉。坎农—巴德学说

情绪并非外界变化的必然结果,情绪产生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强调情绪来源于大脑皮层对情境的评估。

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

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唤醒水平;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拉扎勒斯认知—评价理论

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4、中学生的情绪特点

爆发性和冲动型;不稳定性和两级性;外露性与内隐性。

5、良好情绪的标准

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和情境的影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

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程度的反应;

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

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6、情绪培养的方法

(四)人格

1、人格的特征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功能性;社会性

独特性: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征。

稳定性:跨时间的持续性、跨情境的一致性。

整合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社会性:人格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

功能性:性格决定命运。

3、气质概念:人的心理活动比较稳定的动力特征

4、人格的特征

气质类型

气质理论:体液说(四中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胆汁质:兴奋型。直率热情、精力旺盛、不易疲劳,但易于冲动、自制力差,性情急躁,办事粗心等行为特点。

多血质:活泼型。反映迅速、活泼好动,待人热情亲切,但粗心浮躁、粗枝大叶、容易分散注意力。

粘液质:安静型。情绪稳定、心平气和、不易激动、也不外露;反应性低;话少;自制力强但也易于固执拘谨。

抑郁质:抑郁性。表现为对事物和人际关系观察细致、敏感;情绪体验深刻稳定,不外露;行动缓慢,不活泼;学习和工作易感疲劳。

5、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个人主观因素。

6、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

发展分为五个时期:

口唇期(出生—12-18个月),婴儿本我从吃奶和吮吸等口腔刺激获得满足和快乐。

肛门期(12-18个月—3岁之间),幼儿通过排泄获得感官满足。

性器期(大约3-5岁左右),儿童进入生殖器期,喜欢抚弄自己的性器官而获得快乐和满足。潜伏期(5-12岁),儿童兴趣转向周围事物与智力活动,两性疏远。

生殖期(从12岁-成年),个体由儿童进入青春期,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在心理上逐渐有了与性别相关的职业计划、婚姻理想等。

7、埃里克森人格理论

婴儿期: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儿童早期:自主感对羞耻感(1.5—3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学前期: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学龄期:勤奋感对自卑感(6/7—12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青年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成年早期:亲密感对孤独感(18—2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亲密感,避免孤独感;成年中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25—50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体验关怀;

成年晚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50岁以后),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调整适应。

中学生心理辅导

1.常见心理健康问题

(1)焦虑症

表现:紧张不安、忧心忡忡;注意力集中困难、极端敏感、对轻微刺激过度反应、难以做决定;心跳加速、过度出汗。

治疗法:

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等方法;采用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如“我能应付这个考试”;锻炼学生的性格,提高挫折应对能力。

(2)抑郁症

表现:情绪消极、颓丧、淡漠、失去满足感和对生活的乐趣;消极的认知倾向,低自尊、无能感、对未来没有期望;动机缺乏、被动、缺乏热情;肢体疲劳、失眠、食欲不振。

治疗法:

情感支持和鼓励;采用合理情绪疗法,调整当事人消极的认知状态;积极行动起来,从活动中体验成功与愉快;服用抗抑郁药物。

(3)恐怖症

表现:可分为单纯恐怖、广场恐怖、社交恐怖等。

治疗法:

系统脱敏法;改善人际关系,营造宽松、自由的氛围,适当减轻当事人的压力。

(4)强迫症

表现:强迫性计数;强迫性洗手;强迫性自我检查;刻板的仪式性动作或其他强迫行为。治疗法:

药物治疗;行为治疗;建立支持性环境;森田疗法,强调放弃对强迫行为做无用控制的意图,而采取“忍受痛苦,顺其自然”的态度。

(5)网络成瘾

治疗法:认知疗法、强化法、转移注意力法、来访者中心疗法

2、心理辅导主要方法

(1)行为疗法

强化法;代币疗法;消退法;系统脱敏法。

认知疗法

来访者中心疗法

理性情绪疗法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完整版(全)

三、教学 1. 教学的概念 1)教学的含义教学是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特殊的认识活动。 2)教学的内涵: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A. 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B. 教学由教和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C. 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 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 1)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 3. 教学的任务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 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4. 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4. 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简答) A. 交往性: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交往活动过程 B. 认识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 C. 发展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过程。 D. 教育性:教学过程的教育性在任何时代、任何历史条件下都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 第二节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简答五点) 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学习简介经验必须要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间接经验要与直接基础相结合) 2.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辨析)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 3. 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1)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岀的观点。 4.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材料题)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题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5.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的重要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习的推动力 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有机结合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 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布置和检查作业、课外辅导和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而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 环节。(单选) 2. 备课是教师根据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 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备课是上课的前提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讲义-模块精讲

(共100讲)

目录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1) 第1讲教育的概念、属性、基本要素、起源 (1) 第一模块教育基础 (2)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2) 第2讲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 (4) 第3讲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6) 第4讲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孔子的教育学思想 (7) 第5讲《学记》的教育学思想 (9) 第6讲教育学在西方的发展 (10) 第7讲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对象、基本步骤、研究层次 (12) 第8讲教育科学研究方式 (13) 第9讲教育科学研究基本方法 (14) 第10讲教育与生产力 (15)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15) 第11讲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16) 第12讲教育与文化 (18) 第13讲教育与社会人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9) 第14讲人的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20)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20) 第15讲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21) 第16讲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23) 第17讲教育目的概述 (25) 第四章教育目的 (25) 第18讲教育目的的理论 (27) 第19讲新中国的教育目的 (29) 第20讲学校管理概述 (30) 第五章小学组织管理与运行 (30) 第21讲学校组织机构与部机制 (32) 第22讲教师的角色及其劳动特点 (33) 第六章教师专业发展 (33) 第23讲教师的职业素养 (35) 第24讲教师专业成长 (36) 第25讲课程的概念,课程的类型 (38) 第七章课程 (38) 第26讲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主要课程理论流派 (39) 第27讲课程设计的概念、课程容的选择依据、课程容的组织方式 (41) 第29讲课程资源 (43) 第30讲课程实施 (44) 第31讲课程评价 (45) 第32讲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 (46) 第33讲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 (47) 第34讲感觉的概念、分类、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49)

教育知识与能力 知识点总结

1人身心发展的规律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性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关键期】 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2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及其作用 2.环境及作用 3.学校教育及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3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考试焦虑的形成原因

1.家长或教师期望值过高 2.学生自身期望值过高 3.有过失败的考试经理 4.有容易引发焦虑的品质 5教师的职业素养 1.思想道德素养 2.知识素养 3.能力素养 4.心理素养 5.身体素养 6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7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一般认为模象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2.加强词(言语直观)与形象(实物和模象直观)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8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2.上课 3.作业检查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0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特点)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11常用的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四章 英语学科知识(练习答案)知识讲解

第四章英语学科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不是信息技术在英语学科中的主要运用形式。 A.采用学生朗读形式教学 B.扩大和紧密英语学习共同体 C.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的英语学习 D.创设英语学习环境 2.下列关于1978年至2000年的小学英语教学的基本情况,叙述错误的是()。A.小学英语列入正式课程,部分学校实施随意 B.小学英语仓促铺开,经历大起大落 C.小学英语改为选修,又一次大规模发展 D.小学英语迅速发展,教学质量逐步提升 3.在英语课堂上,学生出现口语表达错误时,教师应()。 A.予以忽略,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B.即刻纠正,并帮助学生明白错误所在 C.耐心等学生讲完后再予以纠正 D.在能沟通达意的情况下,不必凡错必纠 4.《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小学毕业生的英语词汇要求是()。 A.学习800~900个单词和7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 B.学习有关本级话题范围的700~800个单词和6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 C.学习有关本级话题范围的600~700个单词和5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 D.词汇不作硬性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

5.在进行英语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考虑()。 A.各层次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差异 B.设计有效的活动形式 C.按英语课程标准选取教学重点 D.如何讲清楚教材中的各项语言要点 6.创设小学英语教学情境时要考虑贴近学生生活,形式新颖,简而易行。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应能()。 A.宣传英语民族文化 B.反映所学材料的社会环境 C.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材料的内容 D.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有所获 7.小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应是()。 A.培养学生自学英语的能力 B.组织有趣的课堂教学活动 C.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口语能力 D.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和兴趣 8.在一个英语学习分化比较大的班级中,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A.适当放低要求以鼓励差生 B.满足优生需要,对其他学生适当放低要求 C.按全班多数学生的接受水平选取部分材料,其他部分则在以后适当进行补充D.关注优生和差生的需求,采用多种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有所得 9.小学英语课程总目标的组成部分是()。 ①语言技能②语言知识③情感态度④学习策略⑤文化意识

《教育知识与能力》读书心得

《教育知识与能力》读书心得 《教育知识与能力》读书心得 唱迈晨妈妈 开篇语 最近学习了一本有关教育的书——《教育知识与能力》,从中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教育方法,让我了解了教育的思想、方式和原理。如教学相长、启发式教育、学习动机的培养、学习记忆能力的培养等,使我受益匪浅。 俗话说龙生九子,子子各不同,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这就要求家长应该区别对待孩子,因材施教的去教育。根据气质类型表我发现,唱迈晨属于抑郁质的孩子,就是高级神经活动过程弱,有较高的感受性,行为孤僻不善交往,易多愁善感,而且反应迟钝适应能力差,性格具有明显的内倾型。了解到了她的气质类型,与之相对的教育事项就清晰多了。对抑郁质的孩子要注意多鼓励他们发挥自己善于思考的优势。鼓励并及时肯定他们的见解。家校都要多给予他们关怀和帮助,绝不要在公开场合批评和指责他们。要在他们能够接受的场合和范围内,鼓励其参加活动的勇气,使其在交往活动中树立自信心、消除胆怯害羞的心理,防止其疑虑、孤独等消极品质的发展。 心语 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对受教育者具有导向和强大的激励作用。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来很

多的教育思想,如因材施教、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记得去年,她在家找不到一本书了,急得她直哭,是我一点点启发她回忆才找到了书。她丢三落四的毛病已经形成,要改掉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此我的办法是所有东西自己管理,随用随放,对于长不用的物品就记录在名单上贴在书柜中。她的数学成绩非常糟糕,有强烈的厌学情绪。在寒假这几天我对她实施了几套教育方案比较管用,比如她厌学,我就对她进行学习动机的培养,让她明白学习的需要和目的是什么,以及努力才能成功的归因观和自我成功的体验。我发现这些方法都是通过每日不断地对她循循教导及心理辅导疏通。由于她的坚持性和懒惰性太差,对她进行数学练习会有反感不配合行为,我就对她实行强化刺激。现在家里墙上贴着两张红榜,分别是她和妹妹的奖惩表,各自上面有不同需求的规则,谁做到了就会给谁盖小红花作为正强化刺激,反之不愿意学习或者错题多了就给一个负强化刺激----干家务活或者取消看动画片等。她很喜欢这种奖励方式,看到越来越多的小红花她很高兴也很积极地去做。对于数学公式或者死记硬背的东西她不知道怎么背下来,我就让她学习了记忆的能力培养,防止她遗忘。背诵课文不能选择机械式背诵,这样枯燥易忘。首先是学习动机明确记忆目的,增加学习主动性,然后是理解原文再进行深度精细加工,或者合理使用记忆术提高记忆能力,最后是勤奋练习加深所学。 反思 唱迈晨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给她讲过的错题下次遇到还会再错!

练5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一模块练习题及答案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一模块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著有《教学与发展》一书,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他的主张的一项是().系统地叙述了学生的发展进程 .批评了苏联传统教学理论对发展学生智力的忽视,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介绍了研究学生学习过程的情况 .将教学看作一个系统,主张教学过程最优化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不包括()。 .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社会即学校.以经验为中心组织课程 、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 .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教育技术进步.产业革命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认知结构理论.教学与发展理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以下对文化传统与教育发展关系的述说不正确的是() .文化传统影响和制约着教育内容的选择.文化传统影响和制约着教育目的的确定 .文化传统影响和制约着教育的性质.文化传统影响和制约着教育改革的政策 、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对教育学的独立作出了重要贡献,于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 .赫尔巴特.凯洛夫.保罗?朗格朗.培根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 .获得知识.习得学习方法.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建立知识系统 、在教学上,把哲学中的统觉观念移用过来,强调教学必须使学生在接受新教材的时候,唤起心中已有的观念,并强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教育思想家是()。.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卢梭.杜威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 .赫尔巴特.杜威.康德.洛克 、从原始人和幼儿的教育起源于模仿来探讨教育起源的心理学家是() .勒图尔诺.沛西·能.孟禄.凯洛夫 、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教育思想家是()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苏格拉底 、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 .孔子.荀子.孟子.老子 、下列选项属于教育的基本要素的是()。 .教育目的.教育影响 .教育制度.教育环境 、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 .孔子.孟子.许慎.朱熹 、终身教育的提出者是( )。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简答题汇总

第四章 1.简述如何在教学中应用注意的规律。(二级) (1)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①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②注意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③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①要经常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②要合理组织教学活动,采取具体措施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③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交替使用不同的注意形式,保持学习活动。 口诀:无意(无意注意)有意(有意注意)相转换(相互转换) 2.简述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注意力。(一级) (1)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的能力; (2)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5)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口诀:斗争(注意分散作斗争)兴趣成习惯,保持状态扬优点 3.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一级)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4)识记的方法; (5)时间因素; (6)情绪和动机。

口诀:人(任务)才(材料)请(情绪)发(方法)誓(时间) 4.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一级) (1)问题情境。 (2)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 (3)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 (4)原型启发。 (5)情绪与动机。 除了上述因素,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口诀:稳(问题情境)定(心理定势)工(功能固着)作,千(迁移)元(原型启发)请(情) 5.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二级)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口诀:思(思考)恋(练习)良(数量与质量)方(方法) 绪)不动(动机)你 6.简述创造性的培养(一级)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④重视非逻辑思维;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最新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章节模块-学习的基本理论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章节模块:学习的基本理论一、学习的实质与类型[了解]:(一)学习的概念 广义的学习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二)学习的种类 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1)智慧技能 (2)认知策略 (3)言语信息 (4)动作技能 (5)态度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掌握]: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刺激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 代表人物是巴甫洛夫、桑代克、斯金纳。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1、巴甫洛犬的经典实验 首先向狗呈现铃声刺激,铃响半分钟后再给予食物,于是可观察并记录到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当铃声与食物反复配对呈现多次以后,

仅呈现铃声而不出现食物时,狗也会做出唾液分泌反应。 2、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规律一、获得与消退 获得过程中,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 消退: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欠。 规律二、刺激的泛化与分化 泛化: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就是刺激泛化。借助于刺激泛化,可以把已有的学习经验扩展到新的学习情境,从而扩大学习范围。 分化:所谓的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如引导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要求学生区别重力和压力、质量和重量等。 规律三、恐惧性条件作用 以引起个体恐惧的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来建立条件反应,结果发现也能控制个体的行为。 规律四、高级条件作用 当条件作用形成以后,条件刺激可以像无条件刺激一样诱发出有机体的反应。

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

2017下半年教育知识与能力 一、单项选择题 1、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纽斯 B.特尔巴特 C.赞可夫 D.布鲁纳 2、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需品,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这表明教育具有( )。 A.阶级性 B.历史性 C.永恒性 D.平等性 3、社会成员经由教育的培养,刷选和提高,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以及科层组织之间转化和调动。这种教育功能是( ) A.社会流动性功能 B.文化传递功能 C.社会改造功能 D.人口控制功能 4、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于1762年发表了小说体的教育名著,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这部教育名著是( ) A.《理想国》 B.《巨人传》 C.《教育论》 D.《爱弥儿》 5、不同时期、地域、民族和阶层中生活的人的思想、品行、才能和习性,无不打上历史、地域、民族和阶层的烙印,表现出很大的差别,这种现象表明的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是( ) A.遗传素质 B.社会环境 C.教育影响 D.个体实践 6、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方向和内涵的因素是( ) A.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 B.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 C.生产力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 D.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 7、李老师再教育过程中,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和特长,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不断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李老师的这种做法适应了人身心发展的哪一特点?(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连续性 D.差异性

8、像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学生品德的发展也是由其内部矛盾推动的。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是( )。 A.社会道德要求与学生现有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B.社会德育要求与学生现有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C.学生品德发展的社会要求与学校德育要求之间的矛盾 D.学生品德发展的新需要与其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9、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区别于人类一般认识的特点是( ) A.主动性、阅读性和引导性 B.探索性、间接性和引导性 C.间接性、引导性和简洁性 D.间接性、引导性和复杂性 10、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我国普通高中阶段的课程设置方式是( ) A.以分科课程为主 B.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 C.以综合课程为主 D.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结合 11、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是( )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教学方案 D.教学指南 12、在某个时期内,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个时期,同样的刺激则影响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 ) A.关键期 B.发展期 C.转折期 D.潜伏期 13、图1是由三个扇形和三条折线组成,但是人们会把它知觉为两个三角形和三个圆形,其反映的知觉特性是(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稳定性 D.恒常性 14、按照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12-18岁个体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

教育知识与能力归纳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一、考试目标 1.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能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 2.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掌握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具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能力。 3.掌握中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4.理解中学生生理、心理的特性和差异性,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 5.掌握班级日常管理的一般方法,了解学习环境、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知识,具有设计一般课外活动的能力。 6.掌握教师心理,促进教师成长。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2.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 3.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4.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5.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二)中学课程 1.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 2.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1.广义: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2.狭义: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1. 永恒性。(人在教育就在) 2. 历史性。(古今不同) 3. 相对独立性。 a. 历史继承性(古今相同) b. 不平衡性(可超前、可滞后) 三、教育的起源 1. 生物起源论:生物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本能生利息 2. 心理起源论:无意识模仿孟禄心理仿孟禄 3. 劳动起源论:劳动米丁斯基、凯洛夫米凯爱劳动 四、教育的发展 ?原始社会:1. 公平、无阶级性。 2. 教育和劳动生产相结合。 3. 教育内容简单,方法单一。 ?奴隶社会:1. 夏朝出现了中国最早的教育形态。 2. 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特征:政教合一学在官府 3. 私学兴起:春秋时期,特征:自由。 ?封建社会:1. 战国:私学繁荣。 2. 隋唐:科举制兴起。 3. 清末:1905年,废除科举制。 ?近代社会:1. 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德国最早) 3. 教育世俗化、法制化。 ?现代教育:20世纪之后教育的新特点。(口诀:全民多献身) 1.教育的全民化。 2.教育的民主化。 3.教育的多元化。 4.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教育的终身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概念 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教育学的发展 (一)萌芽阶段 1. 《学记》:世界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性教学 二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四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7. 杜威:现代教育代表人物。 a. 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b. 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c. 学校即社会。

教育知识与能力章节练习题

1.我国的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着作是( )。 A.商务印书馆编的《教育学》 B.凯洛夫的《教育学》 C.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D.钱亦石的《现代教育原理》 【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我国教育家杨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写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着作。 2.着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及代表作是( )。 A.布鲁纳《教育过程》 B.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C.赞克夫《教学与发展》 D.凯洛夫《教育学》 【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杜威和克伯屈,其代表作分别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3.教育史上“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是( )。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夸美纽斯 D.洛克 【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杜威是现代教育的代言人,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作品。 4.标志着规范教育学建立的是( )。 A.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B.卢梭《爱弥儿》 C.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D.凯洛夫《教育学》 【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二 一、单项选择题 1.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 )。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课程目标 D.教科书 【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课程计划是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 2.中学阶段的课程应符合( )。 A.强制性、普及性和统一性 B.科学性、选择性和统一性 C.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D.科学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根据《纲要》规定,初中课程与小学课程整体设置,因而它应该符合国家对义务教育课程的要求,即符合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3.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 A.内容改革 B.方法改革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1、孔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克己复礼、诲人不倦;四书五经、六艺 2、孟子:(亚圣)最早使用“教育”一词;人性本善:非良知良能;人人平等:人皆可以为尧舜;道德自觉:强调内省 3、荀子:人性本恶;化性起伪;教人向善 4、道家:道法自然;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复归本性 5、陶行知,被毛泽东称为“人民教育家”,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オ学校和社会大学。主要内容有:1、“生活即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与生活相互联系。2、“社会即学校” 3、“教学做合一”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 西方教育名家名作: 毕达哥拉斯:《金言》(古希腊) 柏拉图:《理想国》、《美诺篇》(古希腊) 亚里斯多德:《政治学》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古罗马) 培根:英国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鼻祖”贡献: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出; 夸美细斯:捷克教育家贡献:《大教学论》,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洛克:英国哲学家贡献:《教育漫话》提出了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卢梭:法国思想家、社会活动家,《爱弥儿》反封建的理性革命声音在教育领域的表达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词源: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说明:我国最早将“教”和“育”连用的是孟子。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夸美纽斯说:教育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斯宾塞:教育是为完美的成人生活做准备。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 二、教育的定义: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三、教育的含义:1、教育是活动。(思想、观念)2、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动物的本能活动) 3、教育是影响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自学活动) 4、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人的活动。(生产活动、娱乐活动) 5、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有意识的向善的精神影响活动一培养人。(影响的积极与消极) 6、教育是使人不断向上、不断超越的积极的精神活动。(与管理、治疗与咨询的区别)教育是一种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使人不断向上的活动8、教育发生在学校中并以教与学为外在表现形式 广义的教育:教育是一种④有目的、有意识地⑤培养③(影响)人的②社会实践①活动。 狭义的教育一一学校教育 教育的起源与基本形态: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1、学校教育: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教育影响 现代教育的特征:现代教育的公共性(大众性) 现代教育的公共性的含义: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为全体人民服务的 现代教育公平性的含义:现代教育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同样的机会和服务,努力做到受教育机会均等。 结论:公共性即大众性,现代教育应该是大众教育 现代教育的科学性含义: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以来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 现代教育的国际性含义: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要面向世界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维持一定数量有利于教育发展,教育可有效调控人口增长(2)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3)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社会结构就业结枸地域结构 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1)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重要手段(2)教育改变人口质量,提高

2016新大纲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重点知识整理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 1、感觉的特性:指的是感觉的相互作用引起感受性变化的现象有两种形式一时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像二是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的相互补偿和联觉 2、知觉的特性:包括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 常性 3、艾宾浩斯绘制了遗忘曲线 注意的品质:注意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遗忘的原因: (l)干扰说:遗忘是先前的学习和后来的学习相互干扰,以致造成抑制效应的结果。干扰的形式有两种: ①前摄抑制:前摄抑制是指在识记之前所学习的材料对记忆后学习的材料发生的干扰作用。②倒摄抑制: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所发生的干扰作用。一般来说,干扰作用的大小与先后两种材料的相似程度、时间间隔以及所学材料的巩固程度有关。研究发现:中等相似程度的两种学习材料干扰最大,先后学习的材料间隔时间越长干扰越小,学习的材料巩固程度越高产生的干扰也就越小。 (2)衰退说:这一理论用“用进废退”的观点来解释遗忘,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遗忘的规律: ①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的,渐趋平稳; ②大多数遗忘发生在学习后一小时之内; ③重新学习要比第一次学习容易。 记忆规律存在教学中的应用: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理解 (4)运用组块法学西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二、有效地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做到分散于集中相结合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块一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必有选择) 一.教育基础知识 (一)教育的概念即其本质属性P3 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教育的含义分为广义和狭义(表格不用背)。 2.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过程。 【师补充】一般属性:永恒性,历史性,阶段性。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P3 1.教育者: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 2.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3.教育影响:介于前两者之间,并且把他们联系起来。如教育内容,教育措施。 4.三要素之间的关系: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 受教育者是教育者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三)教育的起源P4 1.神话起源(略) 2.生物起源说:【法】利托塔尔,桑代克,沛西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3.心理起源说:【美】孟禄,杜威。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凯洛夫,恩格斯。 【师补充】学校产生的条件:生产力发展是物质基础;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分离; 文字的产生; 国家机器生产需要专门机构培养人才。 (四)教育的发展过程P5 1.古代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a.古代中国:最早的学校形态在【夏朝】; 【西周】后的六艺(礼、乐、射、艺、书、数)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盛,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 【宋代】以后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 b.古代印度:婆罗门教,佛教c. 古代埃及:宫廷学校是最古老的学校d.古代希腊、罗马: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e. 中世纪欧洲:“七艺”“骑士七技”。 2.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蒙田,维多利诺,伊拉斯漠,拉伯雷。 3. 近代社会的教育 4. 20世纪以后的教育(德国最早普及义务教育) 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简答P7】 (1)教育的终身化e.g.保罗·朗格朗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五)教育功能P8 1.教育功能的概念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高中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 教育: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4个特点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具有继承性、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1. 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增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自觉性。 2.有助于掌握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有助于了解教育历史,传承思想遗产。 4.有助于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 《学记》是中国古代、世界上最早一篇专门著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苏格拉底“产婆术”/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亚里士多德“教育遵循自然”昆体良西方最早教育理论著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培养),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 培根首次把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 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称教师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遵循人的自然发展,“泛智教育”,教学原则: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卢梭《爱弥儿》倡导儿童本位和自然教育。康德教育学作为课程在大学教授。裴斯泰洛齐“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教育心理学化”自然主义教育,情感教育,爱的教育,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 洛克“白板说”和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现代教育之父”《普通教育学》出版标志规范教育学建立。提出“四阶段教学”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他的学生齐勒五段教学预备-提示-比较-总括-应用。 提出教育性教学原则,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知情意统一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教育学,新三中心论“儿童(学生)、活动、经验”,主张在做中学,教育即生活,成长,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提出五步教学法。 陶行知人民教育家,师从杜威,主张生活教育理论。 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从事流浪儿和违法者,集体主义教育思想。 杨贤江(李浩吾)《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发展性教学理论和五条教学原则 布鲁纳《教学过程》提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教学法 瓦根舍因《范例教学原理》/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智力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教学第四章 教学原则

第四章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的含义 1、定义: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是人们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学原则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它的正确和灵活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2、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区别 教学规律是教与学内部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人们只能去发现它、掌握它,但不能制造它;教学原则是人们在认识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一些教学的基本准则,它反映教学规律。只有对教学规律不断发现和掌握,才能使人们所制定的教学原则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我国中学教学原则 (一)直观性原则 1、定义:直观性原则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2、分类: (1)实物直观。它是指通过各种实物进行的.包括观察各种实物、标本、实验、教学性参观等 (2)模象直观。它是指通过各种实物的模拟形象而进行的.包括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录像带等 (3)言语直观。它是通过教师对学生作形象化的语言描述而起到直观的作用 3、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值得注意的是,直观是教学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直观教学通过提供给学生直接经验或利用学生已有经验,目的在于克服学生在学习和理解过程中的困难,帮助他们掌握原本生疏难解的理论知识。因此,直观教学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能为了直观而直观,一般在学生对教学内容比较生疏或理解遇到困难时才需要教师运用直观,过多的直观不仅会浪费教学时间,分散学生的注意,而且也会影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 (3)要重视运用言语直观。言语直观可以摆脱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所需设备和条件的限制,但它必须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4、代表人物 (1)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直观性教学原则——夸美纽斯曾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应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事物的代替物(模型、图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看看、摸摸、听听、闻闻。”(2)乌申斯基“一般来说,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进行思维的。” (3)荀子“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 (二)启发性原则 1、定义: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3、代表人物 (1)孔子——不愤不启,不徘不发(2)《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君子之教,喻也”(3)苏格拉底——“产婆术’(4)第斯多惠——“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三)巩固性原则 1、定义: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强调理解记忆,并不否定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对一些知识作机械记忆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3、代表人物:①孔子:“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②乌申斯基:复习是学习之母 (四)循序渐进原则 1、定义: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1 教育概述 1.1.1教育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一、教育的含义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三、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社会属性 永恒性(有人就有教育,与人类共始终) 历史性: ①相对独立性②教育具有继承性③受到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④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1.1.2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不分化平等性原始性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夏朝——已有学校的设置(序、校、学) 西周——学在官府、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提出) 隋唐——科举制度 宋元明清——程朱理学、(朱熹的《四书集注》),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3、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近代:①公立教育的崛起②教育世俗化③义务教育的普及(德国)④教育法制化 现代: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②教育实现民主化③教育多元化④教育终身化⑤教育全民化⑥教育技术现代化 1.2 教育学的概述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一、萌芽阶段中国的教育思想 1、孔子:《论语》仁、礼、因材施教 2、孟子:性善论,明人伦 3、荀子:性恶论

4、墨翟:尚力(注重劳动人民的地位)尚贤(统治者应当是有贤能的人)实用技术 5、《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著作,体现原则:预防性、长善救失、及时实施、启发诱 导、循序渐进、藏息相辅(劳逸结合)、学习观摩。 二、萌芽阶段西方的教育 1、昆体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西方最高的教育著作《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 教育》 2、古希腊三贤①苏格拉底:雄辩,问答法,产婆术(通过问答方式给学生以启发)②柏拉图:《理想国》寓 学习于游侠③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儿童的自然发展。 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一、教育学科的建立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近代第一本教育学专著。提出“泛智”教育, 班级授课制。 2、卢梭:《爱弥儿》“性善论” 3、康德:《康德论教育》将教育学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 4、裴斯泰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教育心理学化 5、洛克:《教育漫画》白板说 6、斯宾塞:《教育论》为未来“完美生活”做准备。 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提出旧三 中心论:“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 2、杜威:使用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民主主义与教育》,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派 1、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学和教育史的第一本书。 2、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深刻分析教师作用 3、凯洛夫:《教育学》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4、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思想 5、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二、当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1、布鲁纳:《教育过程》“结构教学论”、“发现教学法” 2、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发展教学论”五条发展性教学原则 3、瓦根舍因:《范例教学理论》倡导“范例教学” 4、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 5、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6、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发展学生潜力 1.3 教育目的 1.3.1教育目的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侠义: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广义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的培养目标 3、课程目标 4、教学目标 1.3.2 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 一、个人本位论 观点:个人发展的需求——个人价值>社会价值 代表人物:卢梭、康德、裴斯泰洛齐、马斯洛、孟子 二、社会本位论 观点:个人依赖社会,满足社会需要 代表人物:凯兴斯泰勒、孔德、涂尔干、荀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