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语文观念下的语文课堂教

浅谈大语文观念下的语文课堂教

培训结束后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而今,“大语文”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教师如何将“大语文观”融汇到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是对语文学科人文性、实践性的有效拓展。

在“大语文”的观念下,我对语文课堂教学尝试着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探索。

一、承续传统,诵读经典

“传诵文明,升华人生”,在学习中,引领和促进师生回归传统文化,衔接起古代与现代文明的思想精华,不仅为加深师生文化底蕴发挥积极的作用,也为研究现代文明的延续与发展提供了思想的基点,还成为民族精神教育的有效途径。日积月累,自然可以夯实了学生的文学功底,陶冶了学生的道德情操,改变了学生的行为习惯。

如在祖国六十华诞即将来临之际,我们热情地讴歌我们的祖国——不屈的中国力量:

诵读主题:不屈的中国力量

诵读内容:1、《我爱这土地》(作者:艾青)

2、《沁园春雪》(作者:毛泽东)

3、《我爱我的祖国》

4、《中国男儿》

不仅为加深师生文化底蕴发挥积极的作用,也为研究现代文明的延续与发展提供了思想的基点,还成为民族精神教育的有效途径。

我们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组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典诵读学生的语言积累和写作能力得到提高,人文素养得到提升。学生们

从经典诗文中受到了熏陶与感染,培养了积极健康的思想与情趣,探究的能力,思辨的习惯,更使民族精神、爱国思想深入学生心灵。

二、延伸文本,创新体验

学习内容取材于文本,能力培养则来源于对文本的创新体验。这

正是“大语文观”下对语文能力形成的体现。因此,我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经常采用朗读、配音、课本剧等形式,使学生在愉悦的创造激情中潜移默化地提升了能力。

如一天语文课学习《小溪流的歌》,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很高,尤其是在分角色朗读这个环节中,很多同学踊跃参与,也的确让我见识了一下孩子们的才华。

潘晨宇读乌鸦这一角色时,他的发声很卡通化,滑稽中却很生动地塑造了乌鸦奸诈而又无奈的特点。于佳梁也尝试了乌鸦这一角色,他压扁嗓音来读,那声音中仿佛句句透出乌鸦“呀呀”鸣叫的底蕴,好有韵味!

而王绪然则采用变声的方法,低沉着声音,把老枯树的苍老形象艺术地再现。不仅如此,他还抢着表演了泥沙,那喘着粗气、疲惫不堪的劲儿还真让他表现得活灵活现!这小子,真有点儿拿手好戏呢!

是啊,孩子们的潜能无限,这就看我们这些为人师者怎样开发了!

三、善于表达,演讲我想

作为一位一线语文教师,我多年来一直坚持让学生做好课前演讲。它既是对有效语文教学新途径的探索,对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意识和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大有裨益,同时也能达到增长知识、锻炼胆魄、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积极的育人、育才作用。

从2007年9月教授这一届新生开始,两年多来我一直坚持这一探索。

我引导学生由最初的自我介绍开始讲起,进而说说自己喜爱的名言警句,再讲典故或成语故事,然后进行精彩片断赏析,直至而今的主题演讲。

(一)、演讲形式:

这学期,我更在上两学期确定主题演讲的基础上进行多主题抽签演讲。

多主题抽签演讲是从多个主题中先选取几个深入思考,写成讲稿,对这几个主题都要做好演讲的充分准备,演讲时,学生从这几个主题中抽取其一进行。多主题抽签演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更多角度地进行

积累、思考、发现、创造。

本学期的多主题抽签演讲的六个主题是早在寒假休假前就布置给学生,让他们从其中选取三个感受最深的动笔成文,充分演练,而后每天语文课的课前五分钟有一位同学抽取自己选定的三个主题之一进行当堂演讲。

附本学期演讲话题:

(一)

人生于世,需要关注自我,但绝不能只有“自我”,因为每个人都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生存的个体。人,只有走出“自我”的狭小天地,充分地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关注自然,营造健康和谐的生存环境,才能更好地生活与成长。请以“走出自我小天地”为话题,写一篇演讲稿。

(二)

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可以分享。美味可以分享,欢乐可以分享,幸福可以分享,经验可以分享……生活因分享而充满温馨。请以“分享“为题目,写一篇演讲稿。

(三)

当你伸出自己的手,托起了落水的孩童,救助了失学的少年,你拥有了博爱的胸怀;当你伸出自己的手,谅解了犯错的伙伴,与朋友摒弃前嫌,你展示了优雅的风度;当你伸出自己的手,挽起同伴的臂膀,唤起合作的热情,你获得了成功的力量;当你伸出自己的手……生活中,很多时候,都需要我们伸出自己的手。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想?请以“伸出自己的手”为题,写一篇演讲稿。

(四)

“秀”源于英文“show”,台湾率先使用这个词,含有“表现、展示、表演、炫耀、活动、节目”之意。大陆电视台先后推出的“超女”、“超男”、“我型我秀”和“星光大道”等栏目,把选秀节目推向高潮。这类节目给了那些勇敢的普通人一个展示自我、实现梦想的舞台。

请以“秀”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演讲稿。

(五)

生命的颜色是什么?

哥伦布说:“是蓝色,我的一生都与大海为伴,蓝色是包容,是博大。”

袁隆平说:“是绿色,五十个春秋,我躬耕于陇亩,绿色是奉献,是希望。”

南丁格尔说:“是白色,我披着一袭白衣呵护生命,白色是关爱,是责任。”

海伦·凯勒说:“是黑色,我在黑暗中勇敢地生活,黑色是不屈,是奋发。”

列宁说:“是红色,我的一生都在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红色是战斗,是理想。”

细读材料,结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体验和理解,以“生命的颜色”为题写一篇演讲稿。

(六)

杰克·韦尔奇是美国通用电器公司首席执行官。我国一些企业管理人员在听完他的报告后,感到有些失望:“您讲的那些内容,我们差不多都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韦尔奇说:“那是因为你们仅仅是知道,而我们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距。”

请以“知道与做到”为话题,写一篇演讲稿。

提示与要求:①自定立意,自拟题目;②演讲时间为三分钟左右;

③可以叙述故事,发表见解,抒发感受,但所写内容必须在所给话题范围之内;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

(二)演讲要求:

要求学生演讲中要声音响亮,富有变化,语速适当,身姿挺拔,有与同学们的目光交流:鼓励得体的手势、扣题的互动以及形式上的创新。

(三)、演讲评价:

学生在演讲完后,要趁热打铁地当堂评价。可先由多位学生评析

其演讲优点,再指出不足并提供改进意见,这也是对其他同学的一个再思考的过程,这一过程有助于同学们形成严谨的逻辑思维习惯。最后再由老师点评,既切重要害,又可以高屋建瓴,使学生得以思想和技法的再升华。

学生们在课前演讲这一过程中既提高了写作能力,又增强了演讲水平,这一探索还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深刻了学生的思想,锤炼了学生的风度气质,可以说已初尝其中的甜蜜。

当然,“大语文观”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绝不止于以上三种形式,愿我们继续借鉴、探究和创新,让,“大语文观”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走向更开阔、更灵活、更具无限活力新天地!

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

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是一门具有重要性质的学科,对于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落实大语文观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本文将从大语文观的角度来谈论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和方法。 一、什么是大语文观? 我们所谓的大语文观,是指认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不仅仅是学生对于语言符号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对于生活和社会的打通理解,影响和感悟能力的提升,即语文课堂是学生探索自我、认识社会的重要平台。大语文观不仅是语文教学的理念,更是教育的理念,要求学生学会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观点,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二、大语文观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大语文观强调语文教学不应该是简单地讲解语文规则,而是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将学生从认字到“读句,悟意,明理”,使他们能够深刻领悟文本的内涵,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自己的思想感情,并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因此,大语文观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思辨、感悟和表达能力。 大语文观强调的不仅仅是语言技能的提高,更注重学生认知和思维层面的提高,即锻炼学生复杂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同

时培养学生理解、感悟和表达文字的能力,这样便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感受到课文内涵,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从而更好的锻炼学生的语文素养。 2.增强学生对于社会的认识 大语文观强调语文学科的全面发展,它不仅关注文字的纯熟和应用,还涉及到对于生活和社会的认知,帮助学生积极认识社会,探索问题,提高思维水平。这样的语文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学生对于社会发展问题的认识,从而培养更具有实践能力的未来的人。 3.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 在大语文观下,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应该以提高学生的口语和书写能力为目标,并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例如利用互联网、教育软件和网络课程框架等,加强学生的语文训练,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 三、如何实现大语文观的教学? 想要实现大语文观的教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 1.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差异性。 每个学生的内在素质和生活条件不同,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课程要求,量身定制合适的教学方案,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差异性,让学生在自主游戏中自我发展。

“大语文教育”观的提出

“大语文教育”观的提出 “大语文教育”观的提出罗代国 “大语文教育”观的提出 李杏保顾黄初 以课堂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所谓“三中心”的旧教育观念,早在五四运动时期,就被人从理论上予以否定。然而它的阴影,在语文教育领域却至今未能在实践上完全消除。尽管叶圣陶早在50年代就意识到语言教育与社会生活的不可分割性,要求人们把语言教育当作一件大事来看待;然而他的话并未能引起学校中语文教师的深层次思索。尽管吕叔湘早在60年代就曾经“代语文教师呼吁”,请求学校中其他各科教师,包括学校的行政人员,都要和语文教师合作,都来关心学生的语文,指出:“要在整个学校里树立起正确使用祖国语文的风气,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正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同时,推而广之,说:“学生不仅生活在学校里,也生活在社会里。整个社会对于语文的使用是否严肃认真,对学生也有极大的影响。”然而这些话也似乎并未引起学校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观念上的触动。到了80年代,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确立,随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目标的提出,随着改革、开放、搞活等时代新观念的形成并在实践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人们开始从宏观的角度、从事物的普遍联系的角度,来审视语言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于是一种被人们称之为“大语文教育”的整体构思和改革方案出现了。 较早提出“大语文教育”这个概念并以此设计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方案的,是河北省邢台八中的语文教师张孝纯。他在《“大语文教育”刍议》一文中说:“根据36年来从事语文教学特别是1980年以来进行中学语文教改实验的实践,我认为:应当施行‘大语文教育’。因为只有这样,中学语文课才能适应‘三个面向’的要求,在培养具有共产主义精神的创造型、开拓型人才方面充分发挥它的应有作用。”张孝纯提出的“大语文教育”,其指导思想是四句话:联系社会生活,着眼整体教育,坚持完整结构,重视训练效率。联系社会生活,就是要求“充分利用现代的条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使语文课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打破以往封闭式的格局;着眼整体教育,就是要求做到“德、智、体诸育的和谐与统一”,“知识、智力、能力是个统一体,不容割裂”,“建立敬爱型的师生关系”;坚持完整结构,就是要求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之中协调地活动,而语文教学本身也应有完整的结构;重视训练效率,就是“强调不能只依靠训练的数量换取了成绩,而应以较少的课内读写量和课外作业量,达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思等水平的目标,力求事半功倍”。 这里特别要提出的是张孝纯在“大语文教育”观支配下设计的语文教学整体结构模式:一体两翼。张孝纯认为,完整的语文教学结构,应由三部分组成:1语文课堂教学;2第二语文教学渠道;3语文学习环境。坚持完整的语文教学结构,就是要:1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2开辟第二语文教学渠道;3强化语文环境的积极影响。所谓“一体”,就是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体,包括范文教学、参读教学、习作教学、语文考试考查等项,其中以范文教学为核心;所谓“两翼”,其一是以课外阅读为重心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多种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其二是对学校语文环境、家庭语文环境和社会语文环境的利用。张孝纯说:“一体两翼,不可或缺:无体则失去主导,无翼则不能奋起。” 张孝纯的“大语文教育”思想及其设计的整体改革方案,在河北省邢台八中进行实验,结果证明是有成效的。从1983年到1993年,10年改革实践,张孝纯和他的主要助手张国生领导实验组的同志,构建了“大语文教育”从整体到局部的种种教学模式和实施方案,同时还出了一批科研成果,影响不断扩大。 “大语文教育”观的核心是确认语文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和契合。刘国正在1981年

浅谈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

浅谈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近年来,中考语文阅读题以课外文字材料为主,注意考查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阅读题的课内和课外的比重为1:3。注重对课外文字材料的阅读,旨在引导学生重视课内外阅读,课本是例子,课外求发展;材料在课外,答案在课内,提倡“开放式”课堂教学,实现大语文教学,在听、说、读、写语文四项基本功训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教师作为教学改革的参与者。要对教学改革充满期待,倾注热情,努力去研究新课标,从理念上准确把握理解新课标的精神。研究洋思课堂教学模式,要积极地大胆地去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理念变为课改的实际行动,也只有实践才能把洋思课堂教学模式转化为活生生的教学成果。“人生能有几回搏?”我们要虚心学习,勇于探索,不怕吃苦,立志在为课改作出贡献的同时,把自己锻造成一名优秀老师。 其次,要更新观念,对《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要准确理解,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体现。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重新认识语文教学内容 要改变教科书是教学的唯一内容的狭隘认识。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用教材教”这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本教学”,在这里,教材是范本,教学讲究的是以教材为载体,从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维度,发挥教材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最大功效。这种理念下的教学,教材既是知识之舟,又是能力之桥,还可以是心灵洗礼之池。从教学效果上看,“教教材”让学生获得的主要表现为教材所呈现的知识结论,它是一种线性教学;而“用教材教”。在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还有可能获得潜能的激发,方法的领悟、思维的启迪,智慧的形成,情感的熏陶,它是一种综合性的球状教学。而语文教学资源更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且会不断再生。 比如,每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我发现初二、初三的学生上课是总显得散漫、初一新生则面对新的同学、新的环境……沉浸在开学的新奇、激动之中。总之大多数学

大语文观

“大语文教育”观的提出 以课堂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所谓“三中心”的旧教育观念,早在五四运动时期,就被人从理论上予以否定。然而它的阴影,在语文教育领域却至今未能在实践上完全消除。尽管叶圣陶早在50年代就意识到语言教育与社会生活的不可分割性,要求人们把语言教育当作一件大事来看待;然而他的话并未能引起学校中语文教师的深层次思索。尽管吕叔湘早在60年代就曾经“代语文教师呼吁”,请求学校中其他各科教师,包括学校的行政人员,都要和语文教师合作,都来关心学生的语文,指出:“要在整个学校里树立起正确使用祖国语文的风气,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正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同时,推而广之,说:“学生不仅生活在学校里,也生活在社会里。整个社会对于语文的使用是否严肃认真,对学生也有极大的影响。”②然而这些话也似乎并未引起学校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观念上的触动。到了80年代,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确立,随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目标的提出,随着改革、开放、搞活等时代新观念的形成并在实践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人们开始从宏观的角度、从事物的普遍联系的角度,来审视语言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于是一种被人们称之为“大语文教育”的整体构思和改革方案出现了。

较早提出“大语文教育”这个概念并以此设计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方案的,是河北省邢台八中的语文教师张孝纯。他在《“大语文教育”刍议》一文中说:“根据36年来从事语文教学特别是1980年以来进行中学语文教改实验的实践,我认为:应当施行‘大语文教育’。因为只有这样,中学语文课才能适应‘三个面向’的要求,在培养具有共产主义精神的创造型、开拓型人才方面充分发挥它的应有作用。”张孝纯提出的“大语文教育”,其指导思想是四句话:联系社会生活,着眼整体教育,坚持完整结构,重视训练效率。联系社会生活,就是要求“充分利用现代的条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使语文课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打破以往封闭式的格局;着眼整体教育,就是要求做到“德、智、体诸育的和谐与统一”,“知识、智力、能力是个统一体,不容割裂”,“建立敬爱型的师生关系”;坚持完整结构,就是要求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之中协调地活动,而语文教学本身也应有完整的结构;重视训练效率,就是“强调不能只依靠训练的数量换取了成绩,而应以较少的课内读写量和课外作业量,达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思等水平的目标,力求事半功倍”。 这里特别要提出的是张孝纯在“大语文教育”观支配下设计的语文教学整体结构模式:一体两翼。张孝纯认为,完整的语文教学结构,应由三部分组成:12 教学渠道;3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大语文观”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大语文观” 作者:李姗姗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中旬刊》 2013年第11期 浙江省浦江县杭坪镇中心小学李姗姗 【摘要】 传统的教学体系已不能适应语文教育改革和发展,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综合素养的 要求。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树立大语文观,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关键词】 大语文观学生小学语文教学 近年来,“大语文观”这个词在各种媒体、杂志上频频出现。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整 体语文水平不能令人满意,这些话题已老生常谈。我们的语文教育到底怎么了?人们往往以为 是教材、教法出了问题。其实问题出在我们的思想观念上。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活动似乎仅局 限于学校的课堂教学,殊不知这教学体系已经太落后了,已不能适应语文教育改革和发展,也 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要求。 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学生 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一阐述,标志着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进入了在大 语文观指导下进行教学的阶段。“大语文观”强调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 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它的 提出为新型课堂教学体系的建立具有实践性意义。学习是为生活服务的,学校所学的知识只有 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才能如鱼得水。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怎样做才能树立大语文观,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提高我们语文老师的自身素养 要想树立大语文观,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必须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素养。要想 教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教师对学生有着榜样作用,在学生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如果一个学生喜欢一位教师,那也会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 学生,语文教师其实就是一本鲜活的语文书。比如,语文教师的粉笔字很漂亮,普通话很标准,感情很丰富,性格很开朗,等等,这些都将影响着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被潜移默化了,变 成了一个个“小老师”。 二、积极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可见语文学习资源的丰富性。生活何处不语文,语文处处皆生活。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积极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把语文课延伸到课外,把语文与生活结合起来。其实,语文就在我们身边。《新课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 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 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等话题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从中可见,语文课程的资源是多么丰富。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物、历史文

谈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新课标对语文教学建议

谈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新课标对语文教学 建议 实施新教材以来,我的感触较多,获益匪浅,更新了语文教学的观念,使学生处于“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的“大语文”学习环境中。现谈谈我对语文教材的肤浅体会。一、新教材教学理念发生了变化 新教材强调了人文性,淡化了工具性,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在渗透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同时,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使语文学科更具有科学性。还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重视学生个性差异,发展健康个性,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新”,为学生全面、健康、持续地发展和语文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新教材淡化了以往教学中繁琐的分析和强制性的训练 新教材主张对学生要“科学地训练”,将学生从被动的“题海”中解脱出来。重视学生的积累、感悟、熏陶、语感的培养,引导学生运用自已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主动学习,自主领、理解,鼓励学生有独到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实践性与创造性,致力于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提

高。如:在每单元结束后,就请学生们摘抄自己最喜欢的词、句、段、篇等,为写作积累素材,做好铺垫。 三、新教材提倡多读多背多写 新教材要求学生课外自读每年不少于80万字,课外阅读不得少于推荐的10部中外名著,拓宽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渠道,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与语文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辐射型的全方位的语文教学网络结构。特别是教材后增加了课外古诗词背诵篇目,目的在于趁初中生记忆力好时,多背诵一定量的古诗文,今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丰富,逐步吸收内化,达到“心悟”的境界,这种文化积淀,将会奠定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受益终身。 四、新教材所选文章都是美文、时文,可读性很强,同时,体现了学生的兴趣爱好 对于刚从小学升人初中的学生们来说,第一、二单元课文都体现了童真、童趣,因此学生们都很感兴趣,很喜欢读,并能结合自己遇到的类似情况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特别是第一单元中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和《生命生命》,学生们对此更是情有独钟,对课后习题作了大胆假设,且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像这样的课文还有:第三单元的《山中访友》、《春》;第四单元的

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

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 听了古燕琴校长“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的讲座,深受启发,深感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有大语文观。因为语文的教与学不但仅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课堂教学。一方面,社会是大课堂,生活是活的教科书,对学习语文来说,时时能学,处处能学;另一方面,语文教学较其他学科具有更多更大的教书育人的功能,在素质教育方面有特殊的意义。因为语文教育内容、功能的特殊性,我们的语文教师必须树立一种大语文教育观。 一、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首先,语文教师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主导者。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要组织语文学习的全过程,还要对语文学习成效实行测评。 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边走边赏灯,见一大户人家高悬走马灯,灯下悬一上联,征对招亲。联曰牶“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见了,一时对答不出,便默记心中。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随风飘动的飞虎旗出对牶“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亲联应对出,被取为进士。归乡路过那户人家,闻知指亲联仍无人对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联回对,被招为快婿。一副巧合对联,竟成就了王安石两大喜事。 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食时,始识是十狮,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其次,语文教师应该是人文精神的倡导者。既要引导学生爱语爱国爱民族,又要协助学生健全人格求发展。 再次,语文教师应该是民族语言的示范者。既要认真掌握、模范执行、广泛宣传语文政策,又要躬行实践,说好普通话,用好规范字。 最后,语文教师应该是为人师表的教育者。经师不易做,人师更难为。无德无以为师。精师易求,人师难为。智如泉源,行能够为表仪者,人师也。 二、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 爱生,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个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 三、大语文观下怎样做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 首先,要做一个有政治头脑的人,每天注重新闻,注重时事政治,同样也要引导学生去注重。 其次,要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给自己安排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并督促自己每天坚持做到;读书看报时事报告;美食美心保健康;购物逛街领略时尚;出去走走四处跑跑。 再次,要擅长总结经验,又擅长创新,既要勤学好问又能吃苦耐劳,认准方向,苦练基本功,永不言输。 最后,要有把语文与生活链接的意识与敏感。教师要教会孩子感受生活,擅长捕捉生活中的快乐,感悟生活的真谛。也要教会孩子懂得生活,擅长提供生活素材,让其享受生活的甘甜。 语文教学贵在“于无法之中取法”。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到生活的“海洋”中去学习“游泳”吧。

浅谈大语文观念下的语文课堂教

浅谈大语文观念下的语文课堂教 培训结束后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而今,“大语文”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教师如何将“大语文观”融汇到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是对语文学科人文性、实践性的有效拓展。 在“大语文”的观念下,我对语文课堂教学尝试着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探索。 一、承续传统,诵读经典 “传诵文明,升华人生”,在学习中,引领和促进师生回归传统文化,衔接起古代与现代文明的思想精华,不仅为加深师生文化底蕴发挥积极的作用,也为研究现代文明的延续与发展提供了思想的基点,还成为民族精神教育的有效途径。日积月累,自然可以夯实了学生的文学功底,陶冶了学生的道德情操,改变了学生的行为习惯。 如在祖国六十华诞即将来临之际,我们热情地讴歌我们的祖国——不屈的中国力量: 诵读主题:不屈的中国力量 诵读内容:1、《我爱这土地》(作者:艾青) 2、《沁园春雪》(作者:毛泽东) 3、《我爱我的祖国》 4、《中国男儿》 不仅为加深师生文化底蕴发挥积极的作用,也为研究现代文明的延续与发展提供了思想的基点,还成为民族精神教育的有效途径。 我们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组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典诵读学生的语言积累和写作能力得到提高,人文素养得到提升。学生们 从经典诗文中受到了熏陶与感染,培养了积极健康的思想与情趣,探究的能力,思辨的习惯,更使民族精神、爱国思想深入学生心灵。 二、延伸文本,创新体验 学习内容取材于文本,能力培养则来源于对文本的创新体验。这

正是“大语文观”下对语文能力形成的体现。因此,我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经常采用朗读、配音、课本剧等形式,使学生在愉悦的创造激情中潜移默化地提升了能力。 如一天语文课学习《小溪流的歌》,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很高,尤其是在分角色朗读这个环节中,很多同学踊跃参与,也的确让我见识了一下孩子们的才华。 潘晨宇读乌鸦这一角色时,他的发声很卡通化,滑稽中却很生动地塑造了乌鸦奸诈而又无奈的特点。于佳梁也尝试了乌鸦这一角色,他压扁嗓音来读,那声音中仿佛句句透出乌鸦“呀呀”鸣叫的底蕴,好有韵味! 而王绪然则采用变声的方法,低沉着声音,把老枯树的苍老形象艺术地再现。不仅如此,他还抢着表演了泥沙,那喘着粗气、疲惫不堪的劲儿还真让他表现得活灵活现!这小子,真有点儿拿手好戏呢! 是啊,孩子们的潜能无限,这就看我们这些为人师者怎样开发了! 三、善于表达,演讲我想 作为一位一线语文教师,我多年来一直坚持让学生做好课前演讲。它既是对有效语文教学新途径的探索,对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意识和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大有裨益,同时也能达到增长知识、锻炼胆魄、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积极的育人、育才作用。 从2007年9月教授这一届新生开始,两年多来我一直坚持这一探索。 我引导学生由最初的自我介绍开始讲起,进而说说自己喜爱的名言警句,再讲典故或成语故事,然后进行精彩片断赏析,直至而今的主题演讲。 (一)、演讲形式: 这学期,我更在上两学期确定主题演讲的基础上进行多主题抽签演讲。 多主题抽签演讲是从多个主题中先选取几个深入思考,写成讲稿,对这几个主题都要做好演讲的充分准备,演讲时,学生从这几个主题中抽取其一进行。多主题抽签演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更多角度地进行

“大语文”视角下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实践与研究

“大语文”视角下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实 践与研究 摘要:作为一名负责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国家和民族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民教师,有必要将思想教育渗透到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加强学生语文“美育”的培养,对于深化“大语文”概念、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新时代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语文观念”、素质教育、培养实践 一、大语文教学理念概述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具有较强的学习性和较高的思想性。从我们的研究中可以看出,语文学科首先是学习知识的入门工具,也是我们思考、学习、交流、生存和发展的工具。小学语文是一种基本的工具,我们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小学语文在语言交流中的本质就更加明显。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与语言问题》中指出,“语言是人们相互交流、交换思想、实现相互理解的工具和武器。”因此,教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母语的语言课程,是一门工具课程。其次,小学语文是表达情感和意义的基本工具。语言的基本工具性也表现在人们以自己的民族语言为基础的口语和写作中。汉语是人们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一种手段。语文学科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情感的能力,在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情感。没有了交际功能,没有了情感和意义,汉语就成了一个空壳,汉语的工具性就看不见了。因此,语言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表达情感的工具。大语文教学观是在语文学科基础上提出的综合性教学观。开展语文教学工作,从教学对象的成长出发,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这种教学理念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创造力。它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质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大语文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探究

大语文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探究 摘要:语文是小学阶段十分重要的学科。但是,纵观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学生主体地位不受重视、阅读与写作脱离、语言应用空间狭窄等问题比比皆是, 这严重阻碍了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发展。基于此,以下对大语文理念下小学语文 教学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大语文理念;小学语文;教学探究 引言 语文课程具有浓厚的人文特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 程中应该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全面解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 能动性,构建和谐舒适的课堂氛围,打破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实现提高小学语 文教学效率的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树立以实际为出发点的原则,充分尊重学 生的个性化发展,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知识吸收的效果。 一、大语文内涵 大语文教学观认为,语文教育其主要的目标是帮助学习者获得更好的发展。 语文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可以进行良好的语言表达,同时,还要助力学生形成较好 的思维方式以及培养健康美好的情感与心理认知。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自身人 格以及人文素养。大语文教学观是一种带有一定突破性的语文教育思想。这一思 想主张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开拓与延展,让课堂教学与 学生的生活,其中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有机的对接,将学生所学的语文与学生的做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借助这种方式来推进素质教育,帮助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有力的培养。在大语文的教学开展过程当中, 还需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其中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记忆、 听与说和写作等方面。通过对不同板块内容的强化来更好地引导学生在自身的基 础知识以及情感,其中包括自尊心、自信心和尊重、分享、理解、宽容等方面获 得相应的提升。同时,还应该围绕不同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在大语文教学

基于“大概念”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整体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大概念”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整体 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新课标确立了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小学语文的本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大单元教学设计可以弥补传统教学设计中知识点分散的缺陷,使学科内外知识得到充分的融合,进行大概念的教学。另外,课程核心素养的出现,也使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单纯的知识、课时的设计变为了整体的大单元设计。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力求将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三个维度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动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索学习,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全面提升,能更好地学习小学语文。基于此,以下对基于“大概念”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整体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大概念”;小学语文;大单元整体教学策略;研究 引言 “大概念”是指能反映学科特质的具有整体性的概念,是核心素养导向下实现课堂转型的重要抓手。大单元是一种处理教学内容的方式和思路,一个完整的学习事件也可以被称为大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方式之一,突出了语文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基于“大概念”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整体教学能满足小学生多样化的语文学习需求,有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如何将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单元转化为能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单元,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大单元教学概念 有关大单元教学,崔允漷教授认为:“这个单元是一个学习单位,一个单元是一个学习活动,是一整个学习过程,所以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微型的课程。也可以说,一个单元是指向素养的、相对独立的、体现整个教学过程的课程细胞。”在此,“学习单位”“学习活动”“课程细胞”等都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他把

大语文观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大语文观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摘要:语文教学不仅是教师在课堂上对课文的单一解释和分析,也不仅仅是 学生进行阅读和理解,而是要使学生全面利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并与之紧密结合。语文课程涉及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这就是大语文观的核心。基于此,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实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大语文教育理念。 关键词:大语文观;小学;语文教学 引言 所谓的大语文观是一种将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生活背景下,将语文教学与生活 联系起来的教学思想。在课堂内外,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学校、家庭和社区开展 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增加实践机会。这告诉我们,培 养学生语言素养不应只限于在课堂上学习语言,语文教学不能等同于语文课堂教学,有必要树立广阔的语文视野,实行开放式语言教学,满足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以教师、教室和书本为中心的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大语文观概述 自从我们开始学习语文以来,我们一直在学习语文。但是什么是语文?可以 这么说,语文是语言和写作的结合学科,主要培养学生的理解、听、说、读、写 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也是生活的重要辅助手段,会影响人们的 生活。语文学科历史悠久,在古代汉语产生的时候,语文应运而生。可以说,它 已经渗透了中国历史文明的长河。那么大语文观的概念是什么?根据张效春先生 对语文教学专业的看法,教师不仅要注意语文教学的完整性,而且要注意语文结 构的完整性,他们还应与学生的社交生活联系起来,并强调语文教学实践的有效性,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从语文教育的角度出发,要重视语文教学内容、方法和 时间的完整性和整体性,以便对语文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从 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进行语文教学的积极性。

浅析“大语文”教育观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浅析“大语文”教育观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摘要】“大语文”教育观的提出由来已久,基于此的语文教学改革层出不穷。但社会的发展带给教育无尽的难题隐患,教学也应该随即而动。本文试从语文课程利用开发、课外阅读积累、作业丰富优化、多学科融合几个方面,探析“大语文”教育观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优化的途径。 【关键词】“大语文”教育观语文教学优化课堂 “大语文”教育观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便揭示出语文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联系生活”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指导思想,它要求我们摒弃拘泥于语文课堂、语文课本,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而要把课内外、校内外、语文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开发并利用无限的教学资源,突破教材的有限性,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学习语文、学习生活中的语文。以下是本人对基于“大语文”教育观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尝试运用的几种方法的粗略认识。 1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拓展学习空间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科书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养成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的一种“凭借”。他说:“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因此借助教材的学习提升能力素养是学习的必要途径。而大语文教育观下的语文教学更要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拓宽学习渠道,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首先,立足教材,适度拓展。“联系生活”是语文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人教版”每册教材安排了“综合实践活动”,如“搜集春联,书写春联”、“选编自己的作文”等。这些活动设计也不再着眼于语文基础的某一个训练点,而是让教师利用教材提供的思路,结合训练内容,指导学生观察自然,了解社会,运用学习的语文知识表达自己所看、所想、所感。在指导学生进行这项活动时,我注意激发兴趣,激励信心;关注个体差异,个别辅导;展出和评议相结合。由于指导充分,所以效果出人意料。学生们给自己的作文选设计了漂亮的封面,起了响亮的名字,如“一路风景”、“月亮船”、“艺海拾贝”等。当一本本设计活泼、色彩鲜艳、内容充实的作文选呈现在面前时,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收获的喜悦。 “人教版”的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积累运用”中,安排了“调查周围环境”的实践活动。教学时我有意把它放在第二单元读写例话《注意收集有关的资料》之后,目的是让学生把所学到的收集资料的方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样可以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促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实践中得到提高。 其次,心灵沟通,创设情感启迪。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个成长中的困扰接踵而至,老师若能关注这些问题,并能引导孩子们去探究,无疑是帮学生解决问题,提升感悟能力,一举两得。比如中高年级女生中存在嫉妒、自卑等心理,男生迷恋网络、游戏等。针对这些问题,我利用班队会、读书比赛等,让他们认识

大语文教学观下的语文教育

大语文教学观下的语文教育 摘要:生活是语文教育的基础,是语文学习最初的最朴素的资源。“大语文教学观”要求我们在语文中学会生活、在生活中感悟语文。在语文教学中,要做到语文与生活水乳交融,教师可通过教育教学中的人物关系、课堂内外去引导学生体验 生活、运用生活、拓展生活,从而达到真正的学以致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化感悟体验 要谈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得首先从语文的定义说起。语文是每个人学生时代 都必修的科目,说起来实在是熟悉得很。但是咬文嚼字起来问什么叫语文,却不 一定是每个人都能准确说明白的。“语文”一词出现的历史不长,它从清政府开办 新学堂时期只传授历代古文的“国文”,发展到五四运动后具有口语、白话文特点 的“国语”,直到20世纪30年代后,叶圣陶先生、夏沔尊先生结合二者提了“语文”这一概念。时至今日,简单来说,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简称。此二者 是沟通和交流信息的工具,说白了就是——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生活化,书面 语言是口头语言的文字化。一方面,口头语言是作为日常生活所用的,日常的情绪、情感沉淀积累、大事小情的不断发生都需要被记录,于是它自然就转化成了 书面语言。就像:屈原为了抒发一腔郁闷写出了《离骚》,王勃因为眼前美景留 下了《滕王阁序》,曹雪芹收集记录生活片段完成了《红楼梦》……另一方面,书面语言记载的真理经验、描写的事件美景用来指导、回归人们的生活,于是它自 然又转化成了口头语言。正如:《本草纲目》指引着后人养生治病,《天工开物》记载了宝贵的科学技术经验,孔孟文章老庄哲学教会人们心存仁爱淡泊致远……由此可见,生活与语文的联系的确千丝万缕、不可分割,这大概也就是古人常说不 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的原因了。 在此,回顾我的执教经历,我就语文与生活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中文是母语,每个人从出生便开始接触。从书刊影视新媒体,到说话聊天遣 词谈吐,无处不与语文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而这,其实就是语文最初的最朴素 的资源、最基础的营养土,让我们时时都有汲取营养、学习语文的机会。这就像 一滴水融进生活的大海,时时泽被,浑然天成。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这就是说,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对书本上的知识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将学生从课本中解放出来,回归 生活,让学生去感受如牛毛似细针的春雨,去观察植物妈妈让孩子们生根发芽的 办法,去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折纸船、放风筝传达的真切友谊……如此,把语文课本、课堂与现实生活融合起来,才能扎根于“营养土”、泽被于“海洋”,才能让学 生感受到文本铅字在生活中的温度,才能成为学生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做到“躬行”,让语文与生活二者融合, 我的看法有以下几点: 一、大语文教学观下的语文教育:人物关系生活化 这里的人物关系不仅是指师生关系的生活化,还有生生关系的生活化。 首先,我们来看看前者。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中,师生关系被纳入人际关 系的一种,其特点有三: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私以为,如果说“教学相长”是师生关系建立和维护所要达到的最后目标,“民主平等”是师生关系维持的 绳墨和基础,那么“尊师爱生”则是师生关系存在的基本前提。 在这个前提中,“尊师”与“爱生”其实是相辅相承的。老师热爱学生,学生们 就会从自己的老师那里感受到爱,然后对老师产生亲近感,从而生发出尊敬和喜

新课程下语文教师应转变的四个观念

新课程下语文教师应转变的四个观念 一、语文教学由知识化向生活化、实践化转变,树立大语文观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新课程标准对生活所蕴涵的语文教育价值和学生生活经验予以了相当的重视和关注,深刻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思想。语文学习从根本上来讲是与生活相联系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不可能也无法把语文学习封闭在课堂内,切断它与广阔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的联系。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的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尽可能地沟通校内校外,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从语文能力来看,它在本质上也是实践的而不是认识的。但长期以来,受苏联教育学将教学过程的本质界定为特殊的认识过程的影响,在我国,包括语文在内的课程学习也被认为其本质就是认识的过程,导致在我国的语文教育实践中重分析、概括、归纳等认识能力的发展而忽视了以口语交际、日常写作为主要内容的实际语文能力的发展,造成学生语文能力畸形发展的后果。我们认为,只有充分利用语言交际的实际情景和语言运用的实践活动,才会使语文能力的发展保持最基本的动力,因此,以往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的意识和做法必须彻底改变。语文教育教学应步入到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一轨道上来。教师应该改变以往以封闭的课堂教学

堵塞语文教学源头活水的状况,实施大语文教育,指导学生运用课内学习的知识和方法向课外延伸和扩展,去广泛接触社会和生活,从中吸取知识,吸取语言材料,参加广泛、实在的语言交际活动,从中领会语言博大精深的内涵,练就运用语言的各种技巧和习惯。 二、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积极的旁观者、组织者和理智的引导者,充分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体验 新课程力主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以从根本上改变以往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具有机械灌输意味的窘迫状况,明确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进行”,“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种学习方式的变革意味着教师的角色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积极的旁观者、有效的组织者和理智的引导者。在教学中,师生构建的不是一个表象精美的表演课堂,而是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要将教学变成是一种对话、参与、建构的教学活动方式。课堂应当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张显和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则是与学生一起分享成功,是自身专业成长和生命意义的实现。这种学习方式的革命说到底就是要让学生在接受性学习之外学会探索性学习,因此,教师要鼓励、帮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鼓励和帮助学生在探索中尝试采用不同方法,摸索适合于自己的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的三个转变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的三个转变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包含三方面的意义,即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面向每一位学生和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怎样进行语文教学呢?我觉得我们应该做到三个“转变”: 一、转变“教师是课堂的主角”的观念,重新给教师定位 教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程改革需要新型教师。新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合作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是个合作者。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合作是极为重要的。这要求教师要走下讲台,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不仅是身体走下来,更重要的是心灵也要走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就是说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从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角度、文化积累等方面体验和把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与学生一起交流,与学生一起活动,与学生共同营造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要求教师是个学习者。过去,教师一直在勉励自己:“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虽然我们不能说这句话是错误的,但要看到,这种说法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某种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思想。我们试想,一桶水到底有多少碗?再大的桶也是有限量的,决不可能无止境的给予。在重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的新课程教学中,在知识与技术日益更新的今天,在鼓励探究发现的氛围中,学科型教师如何适应新形式呢?只有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从知识的输出者转化为学习者,转化为和学生并肩的共同探究者,在共同探究中共同发展。教师只有转变角色成为学习者,才能与学生一同成长,与新课程一同成长。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的职责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个引导者。教师需要引导、激励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导演自己的人生。教学中,“导”要因势利导,教师要多一点启发引导,多一点参与激励,多一点多元思维……“导”要有法可导,要遵循科学的方法,要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空间中引导;“导”还要依对象而导,要注意学生的差异,因材而导。“导”只是手段,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才是目的。 总之,教师转变角色应以学生为中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更好地适应全新的语文教学。 二、转变“教材就是一切”的观念,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课程是学校教育中为所有学生提供的和重建的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和。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材、教参等文本,更是“体验课程”——教师与

探析大语文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探析大语文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摘要: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多样,本文主要探析大语文理念下的小 学语文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大语文理念教学方法 “把语文课仅仅看作是文字,语言不行;再扩大看作是文字、语言、文学也 不够。应有大语文观,把语文看作是一种社会文化。”因此,树立大语文观,改 革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审美情趣是新时代 大语文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大语文概念界定 “大语文”是“大语文教育”的简称。“大语文教育”是已故特级教师 张孝纯先生创立的一种新型的、带有突破性的语文教育思想。这种思想主张语文 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 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强 有力的培养和训练。语文教学与生活的结合,是“大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可 将其称作“全人教育”“全人作文”。语文是情智双修的学科。我国语文教学界 的泰斗刘国正老先生认为:语文知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并不矛盾,“文”和“道”可以兼顾,“片面强调工具性和片面强调人文性都不可取,它们可以很好 地融合。 大语文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1.精心设计导入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同样,课堂中一个十分吸引人的导入语也起至关重 要的作用,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和热情,从而可以高效率地投入学习 当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辞优美的文章,字里行间就能够带给我们一幅美丽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