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基础练

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一、选择题

1.下图为唐代和北宋,洛阳地区货币使用所占比重变化示意图,该图()

A.表明金银开采数量增加

B.表明政府铸币量迅速提高

C.说明纸币使用范围有限

D.受商业贸易发展状况影响

2.对下图中所反映的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进行殖民扩张的的国家主要是西班牙、葡萄牙

B.第①②段殖民扩张的主要目的是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掠夺财富

C.第③段荷兰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D.第④段的两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经济的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上述材料说明()

A.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B.世界市场范围扩大

C.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大工业创造了现代化的世界市场,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这段话的作者认为()

A.世界各国的孤立有利于大工业的发展

B.大工业不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C.工业革命促进了整体世界的形成

D.世界市场的形成阻碍了历史的进步

5.市籍是春秋时期出现的一种特殊户籍,生活在都市中叫“市”的区划里从事商业的人拥有“市籍”,“市籍”是国家向商贾征收市租的依据。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A.政府规范商业管理

B.“工商食官”制度已被打破

C.各国实行抑商政策

D.“市籍”成为国家征税依据

6.意大利的威尼斯商人到东地中海寻找货源,但发现已经没有什么香料了,而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却成为东方商品的仓库。葡萄牙人在印度购买一公担胡椒不到3杜卡特,在里斯本却要40杜卡特。此现象最可能出现在()。

A.新航路开辟后

B.第一次工业革命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一战时期

7.下表反映了1133年中国与东南亚、印度洋地区之间贸易的情况。对该表解释正确的是()。

地区出口商品占相互贸易总数的百分比

中国瓷器、丝绸、土布、茶叶等 6.3%

东南亚、印度洋地区沉香、丁香、血竭、安息香、肉豆蔻、没药、藿

香、龙脑、麝香、珍宝等

93.7%

A.中国的进口商品以自然资源性商品为主

B.东南亚、印度洋地区是中国的主要出口市场

C.中国与东南亚、印度洋地区形成了统一市场

D.东南亚、印度洋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8.2008年9月,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告申请破产保护后,全球股市出现巨大波动,亚洲、欧洲各国股市纷纷下跌。这说明当今世界不断加强的趋势是()

A.经济多极化

B.经济全球化

C.经济区域集团化

D.世界经济体系以美国为主导

9.根据考古发现证实商代和西周墓葬中经常采用海贝作为随葬品,如殷墟妇好墓殉贝多达六千枚,可是到春秋晚期和战国时代贵族墓葬中很少用贝作为随葬品。这种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A.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 B.分封制瓦解贵族没落

C.海贝的数量大量减少 D.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10.下表描述了19世纪国际贸易增长情况表。这说明()

A.

B.国际垄断导致国际贸易规模萎缩

C.世界生产下降导致国际贸易衰退

D.帝国主义对国际市场的争夺加剧

11.明朝前期,大规模远洋航海外交促进了朝贡贸易的发展,明代王圻曾说,外夷贡品,由市舶司接收后,“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由此推知,明朝朝贡贸易 ()

A.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B.抵制了西方的欺诈性贸易

C.有利于白银的大量流入

D.一定程度上有私商的参与

12.19世纪末德国学者李希霍芬首次将中国西域至希腊、罗马的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现在也有学者根据研究试图将这条交通路线称为“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佛教之路”等。这些从根本上说明在古代丝绸之路上()

A.交通十分发达

B.商业贸易繁荣

C.各种文明相互交流

D.中国丝绸出口地位不断下降

13.某报纸曾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那时,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它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这段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化学工业发展迅速

B.工业生产竞争日趋激烈

C.垄断组织形成并不断扩大

D.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

14.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实质就是生产的相对过剩。为解决这一问题,罗斯福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两项措施: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和兴办公共工程。这两项措施体现的罗斯福的施政理念分别是()

A.减少产品供给增加消费

B.增加消费减少产品供给

C.增加产品供给减少消费

D.减少消费增加产品供给

15.扬州是古运河的交通枢纽,在唐朝“雄富冠天下”,时称“扬一益二”。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交子广泛使用

B.坊市界限严格

C.商业发展繁荣

D.商帮活动频繁

16.下图为某同学制作的三角贸易示意图。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该贸易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导致了非洲人口的急剧下降

B.加快了美洲各地的开发速度

C.引发了全球人口的迁移热潮

D.增加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17.学者刘迎秋在《我国从大国走向强国的战略思路》中写道:“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我国年度国民经济活动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主要得益于()

A.1978年改革开放的决策

B.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C.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D.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18.“帝国盛行伊斯兰教,商人……从非洲运来黑奴,从印度输入米、棉及蔗糖,从唐帝国进口丝绸,首都巴格达因此成为当时世界重要的大都会。”材料中的“帝国”是指()A.拜占庭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罗马帝国 D.奥斯曼帝国

二、非选择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货币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和纸币时期。纸币的出现和发展是货币发展历史上一次史无前例的变革。中国古代的纸币由雏形发展到成熟,纸币本身的型制、大小、轻重、颜色等都体现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艺术等各个领域的风貌和影响。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对商业发展起了较大作用。

——摘编自徐玲《论中国古代纸币的设计》

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的相关史实,例证所提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论述符合史实依据,史实运用准确)

20.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集团和集团之间发生各种关系时,将各方的权利义务以文字的形式确定下来,就形成了契约。契约精神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具有不同内涵和特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原始社会的部落结盟(如黄帝和炎帝部落的结盟)是中国古代契约制度的萌芽。中国古代存在丰富的契约制度。按签约主体可分为公约和私约,按内容和性质可分为政治契约、经济契约和个人生活契约等。基本覆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统治者向民众宣示的约法到婚姻和交易、借贷与合股、买卖和典当、租佃和雇工、宗族和会社等。但在古代很多法律中,都强调“官有政法,民从私契”。民间契约和官府法律之间没有直通车。私人之间发生违约纠纷时,“任依私契,官不为理”。明清法律也基本坚持不干涉私人契约纠纷的原则……私人契约纠纷处罚很轻,“违契不偿……杖六十”,除此之外并无其他强制执行程序,私契的强制力在于私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或个人诚信,而不在法律。……元明清时期法律规定,“中人不挑担,保人不还钱”,一般意义上的保人并不承担连带责任。

材料二罗马法用obligatio表示契约,契约是“法律用以把人或集体的人结合在一起的束缚或锁链”。在法律意义上有强制执行可能的才叫契约。“合意创立法律”,契约一旦达成,效力相当于法律。违约产生的责任靠公共强制力执行。这种精神一直延续到近代。除此以外,近代西方对契约关系的解释理论以社会契约论为主,突出了理性主义原则。不仅考察了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契约关系,更着重分析了个人与社会、公民与国家的契约关系。近代西方社会契约理论的典型用法,是解释为什么人应该服从国家、法律或主权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契约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契约相比,近代西方契约的不同之处。从近代西方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解析:

材料反映了北宋中期洛阳地区使用金银比重增加,这并不能说明当时金银开采数量增加,故A 错误;北宋中期洛阳地区使用铜钱比重增加,也不能说明政府铸币量迅速提高,故B错误;材料数据也无法体现当时纸币使用范围有限,故C错误;材料反映了唐代使用的绢帛到宋代已经消失,这是受商业贸易发展状况影响,商业交换形式发生变化,故D正确。

2.C

3.D

解析:

根据材料“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及所学知识可知资本输出的时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答案为D。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时间在新航路开辟之后,与材料不符,A错误;从材料无法看出世界市场范围的扩大,排除B;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间在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与材料内容不符,C 错误。

4.C

5.A

解析: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政府划分“市籍”,并将其作为向商贾征收市租的依据,反映了政府规范商业管理,因此A项正确。B项错误,“工商食官”是商周时期的官营手工业制度,指的是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理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材料并未体现;C项错误,抑商政策起源于战国时期;D项错误,“市籍”是国家向商贾征收市租的依据,不是国家征税依据。

6.A

解析:

新航路的开辟引发商业革命,材料中最早走上新航路开辟道路的葡萄牙与印度的贸易加强,故选A项;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不能凸显葡萄牙的优势地位,排除B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不能凸显葡萄牙的优势地位,排除C项;一战时期世界市场已经最终形成,不能凸显葡萄牙的优势地位,排除D项。

7.A

解析:

题干中东南亚、印度洋地区出口到中国的商品为沉香、丁香、血竭、安息香等,与中国出口的商品相比,东南亚、印度洋地区出口商品主要是初级产品,故选A项;题干只比较了中国与东南亚、印度洋地区的出口商品,无法得出B项,排除;题干只是提及出口商品与比重的情况,“形成了统一市场”的说法不正确,排除C项;题干未提及东南亚、印度洋地区与中国其他贸易伙伴的比较,无法得出东南亚、印度洋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的结论,排除D 项。

解析: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剧了世界经济的投机性和风险性。金融风险一旦失控,会导致大范围金融波动,甚至会引起全球性金融危机,故选B项。

9.D

解析:

商代和西周墓葬中经常采用海贝作为随葬品,而到春秋晚期和战国时代贵族墓葬中很少用贝作为随葬品。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海贝在商代和西周是作为货币使用的,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金属货币取代海贝,故D正确;这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分封制瓦解无关,故AB错误;海贝的数量不可能减少,故C不符合史实。

10.A

解析:

由题干中的图表数据分析可知,与1840—1870年相比,1870—1900年国际贸易增长速度放缓,这说明世界市场的扩展速度已经追赶不上世界生产的速度,体现的是世界生产与世界市场的矛盾尖锐,故选A项。

11.D

解析:

根据材料“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可知在朝贡贸易之下,政府特许部分进行民间互市,故D正确。朝贡贸易使明朝耗费国力,并未增加财政收入,排除A。题干未体现与西方贸易,排除B。白银大量流入多为中外民间贸易所致,排除C。

12.C

解析:

材料提到,现在有学者根据研究试图将丝绸之路称为“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佛教之路”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从根本上说明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各种文明相互交流,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交通十分发达,故A错误;商业贸易繁荣,过于片面,没有包含“佛教之路”,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丝绸出口地位不断下降,故D错误。

13.C

解析:

题干“六大公司……组成两大集团……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的信息反映了随着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企业通过兼并和联合的方式,控制产品的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了垄断组织。故选C。材料中并没有说明化学工业的发展,A错误;工业生产竞争日趋激烈不是材料体现出的本质问题,B错误;材料中说明的是企业之间的联合和兼并,并不是说明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D错误。

14.A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的两项改革措施旨在解决生产的相对过剩;罗斯福加强对工业计划指导的目的是防止盲目竞争引发新的生产过程,即减少商品供给;兴办公共工程的目的是增加工人收入,扩大消费,故A符合题意,B排除;C、D与罗斯福两项措施的理念相反,排除。

解析:

宋朝出现交子,明清出现商帮,A、D两项时间不符,排除;坊市界限严,不利于城市发展,B项错误;商业发展繁荣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故选C项。

16.D

解析:

欧洲通过三角贸易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极大地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从而推动了欧洲文明整体的进步,因此增加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为三角贸易最深远的影响,故D项正确。

17.A

解析:

中国经济的迅速腾飞开始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会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从而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故A项正确。B、D两项分别是中国经济总量增加的外部与内部的有利因素,但都不是最主要的,排除;C项发生于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计划经济体制后来阻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排除。

18.B

解析:

据材料“帝国盛行伊斯兰教,商人……从非洲运来黑奴,从印度输入米、棉及蔗糖,从唐帝国进口丝绸,首都巴格达因此成为当时世界重要的大都会。”可知,盛行伊斯兰教、8世纪中期形成了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并定都巴格达的帝国是阿拉伯帝国,B正确;拜占庭帝国是东罗马帝国,定都君士坦丁堡,与材料不符,A错误;罗马帝国时期伊斯兰教尚未产生,C错误;奥斯曼帝国的都城是伊斯坦布尔,与材料不符,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9.示例

观点:中国古代货币的进步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互相推动。

论证:早期的商业发展较为落后,只能是物物交换;随着商品交换的活跃,到春秋时期,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各地商品交换有了进一步发展;唐朝政治开明、商品流通加快,出现了类似现代汇票的“飞钱”,它使大规模、跨区域交易更加方便;宋朝出现的纸币交子又进一步加速了商品流通,使两宋商业经济空前繁荣。据此,货币使用的进步可以推动经济交流,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货币的不断更新换代。

20.(1)特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法律与私约二元并行;法律不强制干预私约(或私约的约束力主要靠道德);权责关系不完备。影响:有利于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有利于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权责关系不完善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2)不同:契约等同于法律;公权力强制干预契约的执行;具有理性主义特征;契约精神渗透国家、法律等的构建。原因: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建立;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基础练

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一、选择题 1.下图为唐代和北宋,洛阳地区货币使用所占比重变化示意图,该图() A.表明金银开采数量增加 B.表明政府铸币量迅速提高 C.说明纸币使用范围有限 D.受商业贸易发展状况影响 2.对下图中所反映的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进行殖民扩张的的国家主要是西班牙、葡萄牙 B.第①②段殖民扩张的主要目的是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掠夺财富 C.第③段荷兰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D.第④段的两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经济的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上述材料说明() A.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B.世界市场范围扩大 C.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大工业创造了现代化的世界市场,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这段话的作者认为() A.世界各国的孤立有利于大工业的发展 B.大工业不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C.工业革命促进了整体世界的形成

D.世界市场的形成阻碍了历史的进步 5.市籍是春秋时期出现的一种特殊户籍,生活在都市中叫“市”的区划里从事商业的人拥有“市籍”,“市籍”是国家向商贾征收市租的依据。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A.政府规范商业管理 B.“工商食官”制度已被打破 C.各国实行抑商政策 D.“市籍”成为国家征税依据 6.意大利的威尼斯商人到东地中海寻找货源,但发现已经没有什么香料了,而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却成为东方商品的仓库。葡萄牙人在印度购买一公担胡椒不到3杜卡特,在里斯本却要40杜卡特。此现象最可能出现在()。 A.新航路开辟后 B.第一次工业革命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一战时期 7.下表反映了1133年中国与东南亚、印度洋地区之间贸易的情况。对该表解释正确的是()。 地区出口商品占相互贸易总数的百分比 中国瓷器、丝绸、土布、茶叶等 6.3% 东南亚、印度洋地区沉香、丁香、血竭、安息香、肉豆蔻、没药、藿 香、龙脑、麝香、珍宝等 93.7% A.中国的进口商品以自然资源性商品为主 B.东南亚、印度洋地区是中国的主要出口市场 C.中国与东南亚、印度洋地区形成了统一市场 D.东南亚、印度洋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8.2008年9月,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告申请破产保护后,全球股市出现巨大波动,亚洲、欧洲各国股市纷纷下跌。这说明当今世界不断加强的趋势是() A.经济多极化 B.经济全球化 C.经济区域集团化 D.世界经济体系以美国为主导 9.根据考古发现证实商代和西周墓葬中经常采用海贝作为随葬品,如殷墟妇好墓殉贝多达六千枚,可是到春秋晚期和战国时代贵族墓葬中很少用贝作为随葬品。这种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A.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 B.分封制瓦解贵族没落 C.海贝的数量大量减少 D.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10.下表描述了19世纪国际贸易增长情况表。这说明() A.

第8课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教学设计】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三单元 第8课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课标要求 认识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商业贸易的意义。 学习目标 1.知道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史实,以唯物史观认识两次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 关系。 2.认识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商业贸易的意义。 3.理解鸦片战争后,新的商业经营形式引入中国,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一过程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4.通过对几个典型问题的探究,引领学生认识本课的基本史实,逐渐掌握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方法和能力,培养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落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 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育。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近代商业贸易的发展变化。 学习难点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发展变化的关系。 教学流程 板块一激趣导新 播放《荷兰东印度公司》视频导入。 板块二自主学习互学探究 一、世界市场的形成 1.根据教书第41页梳理“世界市场的形成”,并完成《同步解析与测评·自主学习》

2.问题探究:世界市场的形成 材料一在16世纪和17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 商业资本发展的大革命。世界市场的突然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欧洲各国掀起想占有 亚洲产品和美洲丰富资源的竞争热,殖民制度——所有这一切对打破生产的封建束缚起了 重大的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图1:新航路开辟 思考1:据材料一及图1并结合所学,归纳“地理大发现”在哪些方面促进欧洲市场的 发展? 发展:(1)商业资本革命;(2)世界市场扩大;(3)商品种类增多;(4)殖民制 度开展;(5)资本主义发展等。 材料二 图2:古代商业贸易路线图3:15世纪末至17世纪中叶世界形势与贸易思考2:比对图2、图3,与古代商业贸易相比,15世纪末至17世纪上半叶的商业贸 易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1)变化:贸易航路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高中历史选修二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学案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 【单元课标】 通过本单元学习,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了解世界市场的形成,认识其对商业贸易的意义;认识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知识梳理】 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1、古代中国: ①原始社会后期/起源: ②商朝: ③西周:“工商食官” ④春秋战国: ⑤秦汉时期: ⑥隋唐到两宋: ⑦元明清: 2、古代世界: ①古埃及: ②古希腊: ③古罗马: ④拜占庭帝国: ⑤阿拉伯商人: ⑥古代两河流域: 3、贸易通道(丝绸之路): ①丝路路线:陆路: 海路: ②丝路产品:中国输出: 中国进口: ③商贸方式:市舶贸易: 朝贡贸易:含义、特点、目的、影响、瓦解原因(选择性必修一第11课) 公行贸易: ④丝路影响: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1、货币: (1)产生概况: (2)产生意义:

2、信贷: (1)世界概况: (2)中国概况: 3、商业契约: (1)世界概况: (2)中国概况: 4、历史影响: 【重点阐释】 1、朝贡贸易?含义: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也就是通过两国官方使节的往返,以礼物赠答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特点: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目的:政治上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经济上求购各种异域珍宝特产,满足统治者对于奢侈品的需求影响: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交流,扩大了中国的对外交往和国际影响;造成政府的财政负担;东亚逐渐形成了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瓦解的原因:国力下降;厚往薄来,不顾经济利益;西方殖民势力冲击。 【限时训练】 1.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进行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2.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 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 3.“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这首诗反映了() A.丝绸之路的发展兴盛 B.陶瓷之路的发展兴盛 C.古代玉石业的发达 D.古代丝织业的发达 4.扬州是古运河的交通枢纽,在唐朝“雄富冠天下”,时称“扬一益二”。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交子广泛使用 B.坊市界限严格 C.商业发展繁荣D.商帮活动频繁 5.有学者谈到“坊巷的开放,坊市的混一,展现了宋朝城市管理以经济生活为主旋律的开放的特点,显示了宋 朝的城市管理不再如唐朝那样以政治管理和治安管理为最重要目的”。材料主要说明宋朝()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城市功能的变化 C.统治者重视商业 D.城市比唐朝稳定 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宋朝商业革命的是() A.统一货币“半两钱” B.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 C.出现了纸币交子 D.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 7.明朝商人黄汴对苏州市场有这样一段记载:“苏、杭聚货段匹外,难以尽述,凡人一身,诸行日用物件,从其所欲皆有。”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 B.地域性商帮开始出现

【新教材】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 经济与社会生活知识纲要

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单元概述: 人类交换的需要产生了商业贸易,商贸活动最初只是地方性行为,后扩大到国与国、洲与洲之间。丝绸之路连接了亚欧之间的商业通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达的表现,便利了商品交换,扩展了商品活动的领域。新航路开辟之后,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商贸活动的内容、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现代化加速,极大地促进了商贸效率,但也增大了金融风险。 单元课标要求: 1.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 2.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3.了解世界市场的形成,认识其对商业贸易的意义; 4.认识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第七课古代的商业贸易 课标要求: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本课重点: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情况; 本课难点:契约对商业贸易和日常生活的影响; 知识概要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1. 起源:原始社会后期 社会分工、产品剩余、私有制产生——交换出现——商业贸易发展 2. 古代世界的商业 (1)古埃及,市场交换普遍。对外贸易由国家控制,国王派商队到国外去从事贸易活动。 (2)古希腊,各城邦形成了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活跃。如雅典就是贸易中心。 (3)古罗马,征服地中海地区后,商贸逐渐繁荣,海外贸易发达。如丝绸之路西起汉朝长安,东达欧洲罗马。 (4)拜占庭帝国,垄断了中国丝绸等物品在欧洲市场的贸易。其首都君士坦丁堡,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5)阿拉伯商人,在欧、亚、非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地。 3. 古代中国的商业 (1)商朝,出现职业商人。商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 (2)战国时期,“工商食官”格局被打破,出现许多大商人。如范蠡、子贡、吕不韦等。 (3)汉朝,商业初步发展。 促进因素:统一局面的形成;统一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丝绸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同步练习题 第8课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含答案)

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第8课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一、选择题 1.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例如( ) A.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 B.垄断组织产生 C.黑奴贸易盛行 D.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答案】A 【解析】新航路开辟引发了西欧商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使欧洲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故A项正确;垄断组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产生的,故B项错误;黑奴贸易盛行与商业经营方式无关,故C项错误;“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是新航路开辟对于世界市场的影响,不符合题干要求,故D项错误。 2.阿梅斯托在《1492:那一年,我们的世界展开了》中总结道:“1492年那一年,不只基督教国度改头换面,整个世界也脱胎换骨……把过去分立的文明结合在一起,使名副其实的全球历史——真正的‘世界体系’成为可能。”下列对“那一年”论述正确的是(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B.葡萄牙在新航路开辟中抢占了先机 C.将大西洋由屏障转变成了通道 D.西班牙人寻找到了通往印度的航路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1492年,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新航路开辟使得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故C项正确。 3.有同学看到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欧洲十大城市排行榜,发现伦敦、里斯本、阿姆斯特丹在1400年的时候尚未进入排行榜,1700年的时候不仅都跻身排行榜,而且排名靠前,分别位列第二、第五和第六。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动力是( ) A.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B.资产阶级革命 C.商业和贸易的发展 D.文艺复兴运动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400年伦敦、里斯本、阿姆斯特丹等城市影响力并不大,而到了1700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素养解读 1.认识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1.从“时空观念”了解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表现。 2.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角度分析20世纪以来国际贸易、金融发展的变化,理解国际贸易、金融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主干知识 (一)一战前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1.一战前世界经济的发展: ⑴特点: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⑵影响: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2.一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大危机: ⑴苏联:新经济政策恢复经济;斯大林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1937年工业世界第二。 ⑵资本主义国家: ①概况:初期经济有所发展;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 ②应对:美国罗斯福新政扭转危机;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发动二战。(二)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1.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 ⑴国家干预:过经济计划、财政、货币、收入、福利等政策,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⑵科技促进:科技进步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的升级。 ⑶存在问题:没有解决基本矛盾;贫富分化加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 2.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 ⑴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问题: ①体制弊端:指令性计划和官僚化管理问题突出,随后的改革也陷入困境。 ②挫折:1989-1991年,苏东剧变;社会主义经济面临挑战。 ⑵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①改革开放前:经济建设曲折探索,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工业基础。 ②改革开放后: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经济飞速发展。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3.新兴民族国家经济的发展 ⑴发展:以经济独立作为首要目标;国有和计划;六七十年代,一些国家高速发展。 ⑵问题:自身经济结构问题,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发展道路充满挑战。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同步练习题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含答案)

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第9课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一、选择题 1.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要特点是( ) A.注意发挥市场的作用 B.农轻重协调平衡发展 C.牺牲农业保证工业化的实现 D.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D 【解析】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要特点是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D项正确。A、B两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本身正确,但不是主要特点,故排除。 2.有人认为,如果说1929年美国的金融风暴是场高烧的话,接下来的大萧条则是严重的慢性病。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美国此次经济危机集中在1929年 B.经济危机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 C.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长 D.美国政府无法克服此次经济危机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接下来的大萧条则是严重的慢性病”是说经济萧条时间较长,故选C项;美国这次经济危机发生在1929—1933年间,故A项错误;B项的说法符合史实,但是与题意无关,排除;美国政府通过罗斯福新政最终克服了危机,故D项错误。 3.钱满素在《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中讲道:“罗斯福新政对自由主义的影响是深远的。……在自由主义深陷危机之时,罗斯福因为标榜而延长了它,挽救了它。他也深刻地改变了自由主义的内涵……”这里的“深刻地改变了自由主义的内涵”指的是( ) A.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B.放弃了自由资本主义制度 C.改变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D.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罗斯福新政对自由主义的影响是深远的”“他也深刻地改变了自由主义的内涵”说明罗斯福新政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故选A项。BCD不符合史实,排除。 4.在国际多边贸易谈判过程中,涉及对各缔约方货币金融、外汇汇率、对外收支平衡等问题谈判时,主要依靠某国际组织的参与和配合。“某国际组织”是指( )

新人教版新教材学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教师用书教案

第3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第8课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课标解读时空坐标 1.识记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 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史实, 从“时空观念”的角度掌握世界市场形 成的过程。 2.掌握近代商业贸易变化的表现,分 析变化的原因。 3.选取典型史料,从“时空观念”“史 料实证”的角度认识世界市场的形成对 商业贸易的意义。 知识点一世界市场的形成 1.开始形成 (1)推动因素: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2)过程 1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大规模殖民掠夺活动。 217—18世纪,荷、英、法等欧洲国家纷纷加入殖民地争夺行列,建立海外殖民地。 (3)影响: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初步形成 (1)原因 1工业革命后,大机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需要更广阔的世界市场和原料产地。 2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 (2)影响:资产阶级凭借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等地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

3.最终形成 (1)原因 1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除输出商品和掠夺原材料外,还利用资本输出,控制落后国家的经济命脉,榨取大量的财富。 2为了抢占更多的原料产地、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2)影响: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被迫加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知识点二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 1.背景 新航路的开辟及欧洲人的殖民扩张,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 2.表现 (1)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下降。里斯本、塞维尔、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伦敦等城市先后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 (2)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1近代世界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单元高效整合导学案--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单元高效整合与解题技法特色讲练 1.古代的商业贸易 人类交换的需要产生了商业贸易,商贸活动最初只是地方性行为,后扩大到国与国、洲与洲之间,扩大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涵。 2.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欧之间的古老商贸通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达的表现,便利了商品交换,扩展了商品活动的领域。 3.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新航路开辟之后,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商贸活动的内容、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现代化加速,极大地提高了商贸效率,但也增大了金融风险。 整合一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 1.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贸易为主 汉代开辟了丝绸之路,中国对外陆路贸易开始发展;唐朝时,海陆并重;宋元时期,海路贸易日渐上升,并占据主导地位。 2.以友好交往为主 不管是陆路还是海路,带去的都是我国最精美的工艺品、丝绸和瓷器,虽然畅销,但有不少是赠送的,返航时不仅带回货物,而且常常有外国使臣搭船来中国访问。 3.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 西亚不少商人带来了西方宗教,中国科技也相继西传。 4.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 不少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定居,长期与中国人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在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5.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 汉朝至明朝的对外友好政策,促进了我国与亚、非、欧各国经济文化发展。清朝前期统治者对外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我国日益落后于世界潮流。 6.朝贡贸易:政府垄断对外贸易,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整合二世界金融创新 1.金融创新的历程 (1)公元前18世纪,在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中提出了债权债务等金融活动。 (2)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出现了类似银行的商业机构。 (3)16世纪,威尼斯和热那亚的商人创立了银行。 (4)17世纪初,汇票、股票等产生。荷兰成立东印度公司,通过发行股票成立股份制公司,给世界带来巨大影响。17世纪后,伦敦证券交易所成为国际证券交易中心。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主导下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成为很长一段时间的金融体制支柱。 (6)2002年,欧元启动,成为仅次于美元的国际货币。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第3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梯度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三单元第7课 一、素养达标 1.宋以前,富商大贾一般由豪门世族或官员组成。至宋代,这些富商大贾来源于社会的各个阶层,有牙侩、中小商人、普通市民、手工业者和农民等。这一变化反映了宋代( B ) A.社会不同阶层逐渐趋同B.经商群体结构日趋多元 C.商业经营方式发生改变D.豪门士族退出商业竞争 解析:富商大贾来源的多样化说明从事商业的阶层广泛,即经商群体的结构日趋多元,故选B项;材料只能说明从事商业的阶层广泛,而不能说明不同阶层趋同,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排除C项;D项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项。 2.公元661年,唐高宗发布敕令,针对蕃舶货物,朝廷委托岭南道将蕃舶货物先行收购,收购完毕再“任百姓交易”。这表明唐朝( A ) A.民间对外贸易有所发展B.经济重心开始逐渐南移 C.贡赐贸易占据主导地位D.对外贸易处于优势地位 解析:材料“针对蕃舶货物,朝廷委托岭南道将蕃舶货物先行收购,收购完毕再‘任百姓交易’”是对民间对外贸易的描述,说明民间对外贸易有所发展,A项正确;唐中叶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B项;朝贡贸易针对的是官方行为,而材料强调的是民间对外贸易,排除C项;对外贸易处于优势地位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3.12世纪末,东方的若干制造品,例如大马士革的缎子,巴格达的神龛,摩苏尔的纱布,加沙的棉纱,通过意大利传入欧洲。除此之外,英语中的“菠菜”“橘子”,法语中的“女衬衣”等词汇,都是通过意大利从阿拉伯语传来的。这反映出该时期( B ) A.棉纺织品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主体 B.地中海成为东西方商路的中心 C.新航路开辟推动东西方贸易发展 D.意大利的语言发生了深刻变化 解析:据题意可知, 12世纪末东方的商品甚至词汇都通过意大利传播到整个欧洲,意大利位于地中海沿岸,由此可知地中海成为东西方商路的中心,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棉纺织品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主体,排除A项;12世纪还没有进行新航路开辟,排除C项;仅根据几个词汇无法说明意大利的语言发生了深刻变化,排除D项。 4.两汉和三国时期,中国的海上贸易已相当活跃;南朝宋时,各国商船“泛海陵波,因风远至”,到梁代,广州“海舶每岁数至,外国贾人以通货易”。阿拉伯史书记载,5世纪前半期,幼发拉底河畔的希拉城时常有中国商船远航至此。这说明当时的海上贸易( D ) A.得益于大一统王朝的支持B.是大航海时代的组成部分

202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综合拔高练

综合拔高练 五年高考练 考点1古代的商业贸易 1.(2022全国甲,26)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 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 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 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2.(2022广东,5)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 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 A.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 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 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 考点2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3.(2021全国乙,32)16世纪起,英国国王将大量特许状授予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团体,成立特许公司。与此同时,欧洲许多国家掀起创办海外贸易特许公司的热潮。至18世纪末,特许公司数量已达数百个。这反映出该时期() A.资本输出成为海外扩张的主要形式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划分势力范围成为列强争霸的焦点 D.殖民扩张呈现竞争格局 4.(2021广东,6)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洋纱输入最多的是产棉稀少的华南、西南地区,而江南地区输入洋纱要少得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区土布店收购土布时声明“掺和洋纱,概不收买”。这说明当时() A.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沿海超过内地 B.上海尚未成为对外贸易中心 C.洋纱排挤土纱进程受制于原料成本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考点3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5.(2021全国甲,35)1930—1931年,纽约市儿童餐厅提供的廉价午餐数量猛增,曾在1917—1918年因战争而畅销的香烟产量再次剧增,许多穿着整洁西装的商贩在街头兜售苹果,也成为城市一景。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A.经济危机持续加深 B.社会矛盾趋于缓和 C.新政取得良好成效 D.福利制度已经确立 6.(2021广东,10)1957年创办于广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在新中国外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周恩来指出:“一年两次的广交会是在我们被封锁的情况下不得已搞的,我们只好请人家进来看。”由此可知,广交会的创办() A.扩展了与外部世界的交流渠道 B.强化了与苏联的经贸联系 C.突破了计划经济对外贸的束缚 D.加速了不结盟运动的进程

高中历史选修二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学案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第9课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单元课标】 通过本单元学习,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了解世界市场的形成,认识其对商业贸易的意义;认识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知识梳理】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1、一战前后: (1)资本主义: (2)苏联: 2、二战后: (1)资本主义: (2)社会主义: (3)新兴民族 独立国家: 3、21世纪以来: (1)经济形势: (2)中国策略: 二、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1、关贸总协定: (1)背景: (2)成立: 2、世界贸易组织: (1)成立: (2)作用: (3)2001年中国 加入的意义: 3、贸易形式: (1)多样的经济合作: (2)电子商务: 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1、布累顿森林体系: (1)建立: (2)两大支柱: 2、现代金融: (1)主导趋势: (2)两面影响: (3)电子金融 网络金融: 3、中国的影响力逐步提升: 【重点阐释】易错辨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的异同

(1)相同点①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金融机构。②其主要职能都是提供金融援助。③都为第 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2)不同点①援助的任务不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是帮助受援国稳定汇率,促进国际贸易 的发展;而世界银行则主要是提供某些方面的金融支持,帮助受援国恢复和发展经济。②贷款时限不同:一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是短期贷款,来缓解成员国因为金融危机而引发的国际收支不平衡;世界银行的贷款一般是长期的而且大多利息很低甚至无息。③受援对象不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受援国大多是发达国家,而世界银行的受援国大多是发展中国家。 【限时训练】 1.1947年4月,美、英、中、法等23个国家进行关税减让谈判,双边关税谈判共进行123项,涉及大约5万种商品。同年10月,23 国达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关贸总协定除每年召开大会外,主要活动是主持减税谈判,消除贸易壁垒, 实现贸易自由化。这说明关贸总协定力图( ) A.建立新的国际金融体系 B.提高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话语权 C.根除各国利己主义政策 D.推动世界贸易制度化和体系化 2.据统计,2019年我国网络购物交易规模达10.63万亿元,同比增长16.5%;通过海关跨境电子商务管理平台零售进出口商品总额达1862.1亿元,增长了38.3%。这能够表明( ) ①网络购物成为主要消费模式②数字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③中国的互联网经济领先世界④高新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下图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世界初级产品和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变化,从中可以推知( ) A.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B.国际组织促进世界贸易稳定增长 C.初级产品占世界贸易的比重持续下降 D.技术革命使国际贸易结构发生了变化 4.有学者认为,国际金融贸易组织的建立使许多具有全球化经济特色的交易逃避了各国政府的控制,或者只受到最低限度的管理。国界对一些大公司的交易和许多支撑全球经济的金融活动来说越来越无关紧要。材料表明( ) A.经济活动由全球关系取代了国家间关系 B.国际金融贸易组织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课后习题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 A级必备知识基础练 1.(2021·山东青岛期末)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均设市官,鲁谓“贾正”,楚谓“市令”,齐谓“市掾”,宋、郑、卫等国称为“褚师”。据此可知当时( ) A.各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官府重视工商市场管理 C.社会转型推动商业发展 D.经商谋利成为主流思想 2.(2021·山东烟台期末)随着农业、手工业的进步,汉代的城市经济也获得发展。当时的长安,设“市长一人,秩(俸禄)四百石。丞一人,二百石”。这说明汉代( ) A.城市商品经济已高度发达 B.国家税收主要来源于商业 C.逐渐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D.经济发展促进了政策调整 3.(2021·山东菏泽期末)下表反映了宋朝部分年份的财政收入情况。据此可知,宋代( )

A.农民的负担减轻 B.民营工商业居于主导地位 C.商品经济的活跃 D.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4.(2021·浙江开学联考)明代弘治年间,苏州府的盛泽形成村落,居民五六十家。嘉靖年间成为市集,居民达到数百家,以绫绸为业,随着绫绸业的发展,“日繁民齿,声文过昔”。这说明( ) A.工商业市镇经济繁荣 B.草市已经演化为地方商业中心 C.丝织业区域分工形成 D.人口增长推动农村贸易网络化 5.(2021·山东滨州期末)唐朝时在广州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泛指东南亚)等舶,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由此可见,唐朝( ) A.鼓励海外贸易 B.对外贸易繁荣 C.海外贸易成为主要税源 D.广州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6.(2021·山东聊城期末)根据国外陶瓷考古发现,宋代瓷器在亚洲的日本、朝鲜、印度、叙利亚、沙特阿拉伯、也门等地,非洲的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甚至远到津巴布韦都有不等数量出土,其 中尤以日本、菲律宾发现最多。这主要说明( ) A.宋代制瓷技术高超 B.宋代对外交往频繁 C.宋与埃及直接往来 D.海上丝路范围广大 7.(2021·北京海淀期末)唐宪宗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地方的驻京机构)及诸军、诸 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这一现象( )

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单元培优专练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单元培优专练 一、选择题 1.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 ) 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2.明代很多熟读儒经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秉持“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的信条,尽心于实践“圣人之学”。与这种社会行为最契合的思想观念是( ) A.“百姓日用即道” B.“心外无物” C.“存天理,灭人欲” D.“工商皆本” 3.19世纪70年代之前,伦敦市场上中国茶叶价格的日常波动很难影响到中国国内的茶叶出口价格。随着中英间电讯联系的建立,中国茶叶的出口价格随着伦敦市场的标价而变动,销售数量也随着世界经济的变动而波动,这( ) A.导致中国茶叶出口衰落 B.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入超状况 C.促成了世界经济一体化 D.削弱了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地位 4.有学者认为,绅商是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主要活跃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们已开始接触和使用新的资本主义营运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开始带有近代趋向,但在很多方面依然非常守旧和传统。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 ) A.绅士是社会转型的主要阻力 B.“尊士贱商”的积习遭弃 C.传统社会阶级结构已被颠覆 D.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5.下表为1871—1921年中国进口的棉布、棉纱、钢铁、米等四类货物在进口总值中的占比(%)情况。其中甲是( )

A.钢铁 B.棉纱 C.米 D.棉布 6.1915年5月22日,《申报》刊登了一则上海中国明明眼镜公司的声明:“近有丧心病狂之徒,以自己之营业失败,侮蔑本公司货物,谓贩自日本,实为本公司意外之奇辱也……不独本公司无丝毫日货,即中国全国眼镜界上,吾亦敢断言绝无丝毫日货混杂其间。”该现象反映( ) A.外交关系影响社会舆论 B.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C.民族企业发展形势严峻 D.中外商业竞争愈发激烈 7.1981年,北京京剧团实行改革,职工工资只发70%,国家不再负担大部分福利;剧团演出费用自行解决,演出盈余留存公积金30%,上交剧院10%,其余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红。经过试验,职工收入明显增加。上述改革反映出( ) A.非公有资本成为文化建设投资主体 B.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整体改制为企业 C.新的分配方式有利于激发职工积极性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8.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历了15年漫长过程。1986年,中国正式提出“复关”申请,此后数年谈判没有实质性进展。1992年10月以后,前期谈判的核心问题才迎刃而解。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C.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 D.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9.1960—1970年,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额从197.8亿美元增加到397.5亿美元,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进口额也从218亿美元增加到413.6亿美元。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比重从21.4%下降至17.6%。据此可知,该时期( ) A.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 B.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 C.南北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削弱 D.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下降 10.1946年6月25日,世界银行正式营业。截至1949年6月底,银行资产约为20.73亿美元,贷款审批情况如下表(单位:亿美元),这反映二战后初期世界银行( ) 货款国别法国荷兰南斯拉夫智利捷克斯洛伐克丹麦 申请额 5.0 5.35 5.00.4 3.50.5 批准额 2.5 1.9500.1600.4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知识提纲

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一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1.母系社会是按母系计算世系血统和继承财产的氏族制度,是氏族社会的第一阶段,女子在采集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以女性为中心的母系氏族制。 2.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的经济从旧石器时代以采集、狩猎为基础的掠取性经济转变为新石器时代以农业、畜牧业为基础的生产性经济。 3.农业革命的意义 ⑴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 ①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②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 增长。 ⑵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①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从最初搭建临时的窝棚,演变为建造长期的住所,并逐渐形成聚落。 ②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制陶、采矿、冶炼等手工业劳动。 ⑶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4.古代中国的农业 ⑴食物:主要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 ⑵生产与生活 ①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民集体耕作。 ②战国以后:铁犁牛耕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在土地上耕作 的农民,往往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 ③秦汉至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 体系。 5.生产关系的变化 ⑴原因:农业产生以后,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居主导地位,女子在农业生产中 逐渐退居从属地位;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士 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 ⑵概况: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产生了;为了调节阶级之 间的利益冲突,国家应运而生。 第二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1.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主要在临近的地区和各大洲内部进行,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逐渐连为一体,联系更加紧密,食物物种的交流也突破了以前只在临近地区交流的界限,更加广泛地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2.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⑴积极影响 ①世界各地食物物种开始大交流、大传播,使世界逐渐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品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②改变了世界各地的种植结构与饮食结构,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促 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③粮食产量增加,有利于解决人类面临的饥饿问题,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构建。 ⑵消极影响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课后练习

选择题 随着商业发展,北宋时的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 A.田庄 B.草市 C.纸币 D.会馆 【答案】C 【解析】 北宋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C正确;A是汉代的,排除;草市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出现,排除B;D出现在明清时期,排除。 选择题 宋《梦梁录》中记载:“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该记载反映了当时 A.已经开始出现夜市新形式 B.商业发展突破了时空上的界限 C.都城汴京繁荣的商业景象 D.政府完全放弃了对商业的监管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说明当时的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B正确;A错在“开始”,排除;汴京指的是开封,题干指的是杭州,排除C;D错在“完全放弃”,排除。 选择题 下表是我国古代部分外来农作物的引进情况 时期 原产地 名称 西汉 西域 胡萝卜、胡豆(蚕豆)、胡椒、胡瓜(黄瓜)、胡桃(核桃)等 北宋 占城 占城稻 明后期 美洲 番薯(红苕)、番茄、番椒(辣椒)、番豆(花生)、马铃薯(土豆)等

这些古代农作物的引进,主要得益于 A.对外贸易的不断深入发展 B.人口猛增对优良作物的需求 C.长期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D.丝绸之路的开通和持续兴盛 【答案】A 【解析】 表中所列引进的外来农作物都与外贸有直接关联,这说明对外贸易的不断深入发展,故A正确;我国人口猛增主要在明清时期,由此排除B;C错在“长期开放”,这与史实不符;D错在“持续兴盛”上,不符合史实。 选择题 如表为巴西糖坊创办情况统计表(单位:家)这一现象 年份 1570 1600 1630 1711 数量 60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知识点清单36页

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知识点清单 目录 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第6课新科技革命与现代社会发展 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8课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第9课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 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 第13课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第六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 第14课古代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第15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 采集渔猎 (1)时间:远古时期。 (2)表现:人们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从事采集和渔猎,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过着迁徙的生活。 2. 原始农业 (1)时间:大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 (2)表现 ①农耕业 a. 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 b. 东亚的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 c. 中美洲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 ②畜牧业 a. 距今约9000年前,西亚的人们已经饲养绵羊和山羊。 b. 距今约8500年前,中国贾湖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后来,河姆渡的居民也饲养猪和狗。 c. 距今约6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 (3)影响 ①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②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定居生活;农业与手工业相分离;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产生)。 ③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1. 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 (1)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 (2)颁布《汉谟拉比法典》。 2. 尼罗河流域——古埃及 (1)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 (2)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 3. 黄河和长江流域——古代中国 (1)食物生产:主要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 (2)社会生活方面 ①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 ②战国以后,铁器得到推广。铁犁牛耕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在土地上耕作的农民,往往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每家每户在耕作之余,还通过家庭手工业等途径补贴家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