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四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

?11 咏物诗四首

"温馨晨读聾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ffl

?哲思品悟

快乐的密码

我住在姐家的时候,常常要去买菜。

一次,我去买菜,菜市场中有个中年男子,笑得让人觉得不买他的菜就欠了他的情似的。

他给我选了几个茄子,“四块。”他说。我非常舒坦地交给他一张百元大钞。

“找不开啦!姑娘。”可是我当时没有零钱。“这样吧, 你先拿去,我明天早上要回乡下,

两三天回不来,等我回来再还给我吧!”“怕不方便吧?”他豁达一笑:“没事没事,只要你

记得,一星期也可以。”

于是我坦然地把那几个茄子拎回了家。

三天后,我在众多的摊贩中找到了他。他一见我就笑了: “买点什么吗?”并不提钱的事。我选了几条黄瓜,连那天的4元算在一起,给了他7元。他照样笑了:“小姐好讲信用

啊!”我说:“是你先信任我的。”

彼此道了声再见,转身走在脏乱不堪的菜市场中,忽然发现自己心情很好。

信任别人,也值得别人信任,这就是快乐的密码。

微感言:

?佳句咀华

诚者,天之道;敬者,人事之本。敬则诚。《明道语录》

赏读:诚(这个道德概念)是符合天道(自然规律)的;敬(这个道德概念)是人际之间的根本。

能够做到敬,便能做到诚。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朱子大全》

赏读:处理事情的要点是:端正正确的主张,不谋私利;阐明其中的道理,而不要多想什

么功勋。做一个廉洁、公正、明理的人。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集》

赏读:倘若有利于国家民族,应该不顾什么生和死,哪能因为有福就前往,有祸却去躲避呢?这是林则徐被流放新疆伊犁时告别家中人时口头吟诵的,显示出他的铮铮爱国情怀。

r自主积g 聾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一、作者视窗

《子规》

顾况(725—814),字逋翁,苏州人,号华阳真人(一说华阳真隐),晚年自号悲翁,唐代诗人、

画家、鉴赏家。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贬饶州司户参军。晚

年隐居茅山。

生性诙谐,诗名较著。作品有《华阳集》

《葡萄》

韩愈(768 — 824),字退之,今河南孟州人。

之名。者有《韩昌黎集》四十卷, 《外集》十卷,《师说》等。

《赏牡丹》 刘禹锡(772 — 842),字梦得,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

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 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与白居易齐名,世称 “刘白”。

作品有《竹枝词》 《陋室铭》《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等。

《小松》 杜荀鹤(846 — 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今安徽石台人。作品有《杜荀鹤文

集》 二、写作背景

《子规》:顾况是唐代一位现实主义诗人,和白居易、元稹、王建等大力推动“新乐府

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诗歌要揭露朝政弊端,反映民生疾苦。

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写成的。借“子规”来讽刺世道不公,反映百姓中冤魂太多。

《葡萄》:韩愈,25岁中进士,却久不得官,后入仕,却屡遭波折,元和十二年因功升 任刑部侍郎,却因谏

迎佛骨,再度遭贬,做潮州刺史。这首《葡萄》就是在这一时期所作, 作者借“葡萄”表明希望得到扶持提携的心愿。

《赏牡丹》:唐代自武则天以后,牡丹逐渐受到世人喜爱,而原来盛行的芍药等渐渐衰 落。《爱莲说》中有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唐国史补》中也有“京城贵游,尚牡丹

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

以不耽玩为耻””的记载。

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 的。

《小松》:诗人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轻时就才华显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

(《辞

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致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诗人心中颇感苦闷。于是写了 这首《小松》,来表达自己被埋没于深草的不平。 三、基础梳理

1.字音识记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 “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 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

(1)著子规( (4)芙蕖( )⑵茎(

(5)蓬蒿( ⑶芍药(

⑹冤亡( (9)怨鸟( (8)恨魄( ⑺马乳( 答案 (1)zhu 0 (2)j ig

⑶sh 0 (4)f tq (5)h ao (6)yu an (7)r u (8)p o (9)yu n a 2.词语释义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今渐觉出蓬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庭前芍药妖.无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莫辞 添竹引龙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树何山著.子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野草⑵艳丽、妩媚 ⑶推辞⑷栖息 3.名句背诵 (1). ,何树何山著子规? (2)若欲满盘堆马乳, (3)

. ,花开时节动京城。 (4)新茎未遍半犹枯, (5) ________________ ,直待凌云始道高。 答案⑴若教恨魄皆能化 (2)莫辞添竹引龙须 ⑶唯有牡丹真国色

(4)高架支离倒复扶

(5)时人不识凌云木 r 合件探究

丿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文本感知 1.《子规》 这首诗借写杜宇化鸟,表达了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 对人世的不公平和不合理表 现出极度愤慨,寓意深刻;同时表达了对历代蒙受冤屈、含冤而死的人深深的同情。 2.《葡萄》 由葡萄需人的扶持架枝才能收获累累果实, 联想到生活中多少人需要别人的无私扶掖方

能上进和取得成就,因此抒发了渴望得到别人提拔、奖掖的迫切心情。 3.《赏牡丹》

通过与芍药、芙蕖的对比,赞美了牡丹的雍容有格、多情旖旎的特点, 进而对其国色天

香表达了强烈的赞赏。 4.《小松》 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小松的遭遇正是作者虽才华横溢,但屡试不中、 报国无

门、一生潦倒的真实写照。作者由此抒发了深沉的感叹之情。

结构图示

贵人帮扶提携的愿望。

《小松》托物写人,以小松埋没于深草,无人相识,寄寓了自己虽有才华和志向,却无 人赏识,抒发了一生潦倒的满腔不平和苦闷之情。

总之,这类咏物诗,往往都是托物寄情,以物喻人,写物其实是为了写人,为了写情,为了 说理。 二、《赏牡丹》用一半的篇幅先写芍药和荷花,为什么?这是什么表现方法?你还能举出更 多的例子吗?

提示 这是一种抑此扬彼的对比反衬手法。 这在古诗当中极为常见, 如黄巢《菊花》中 的“我花开后百花杀”;又如李商隐的《题小松》:“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桃 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

名句品评

(1)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

品评 这两句是对前面杜宇的传说以反诘的语气提出的疑问, 的巧妙联想,将题材化通俗为新颖, 写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 对人世的不公平和不 合理

表示极度愤慨,寓意深刻。

(2)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品评

“马乳”,马的奶头,这里比喻成熟的葡萄。

“添

《子规》

物(杜鹃啼血)悲 >人(亡魂无栖)

《葡萄》

1茎半枯 '

物(葡萄b 倒复扶

[添竹引须”

志(扶持奖掖)

《赏牡丹》

赏牡丹(真国色)、 扬

此抑彼/

、芍药(妖无格) 贬/

、芙蕖(净少情)

/类比衬托

《小松》

小松刺头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

托物言志

C ,械叹“凌云木”的被砍杀 借松写人j 师生探究 、咏物诗往往托物寄情,或托物言理。试分析《子规》 、《葡萄》和《小松》各寄寓了诗人

什么样的情志,说明了什么道理。

提示《子规》一诗主要寄寓了作者对世道不公的指责、批判。借助冤魂若皆化为子规 则无处栖息,来说明人世间受冤屈之人何其多的黑暗现状。

《葡萄》一诗则借物咏怀,借葡萄新茎半枯,需要

“倒复扶”,来寄寓作者遭贬后需要

由鸟及人、由自然到社会

4.鉴赏咏物诗要注意

(1) “物”: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2) “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 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F 文本拓展J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延伸阅读

用什么耳朵倾听

有一种倾听需要特别的耳朵。

竹”指种葡萄的人在架子上多添些竹条,扩大修缮,将葡萄的枝蔓引好。 “龙须”比喻葡

萄卷曲的藤蔓。这句是写诗人希望种葡萄之人能对这株葡萄多加培育, 让它结出丰硕的果实。 这里是托物言志,表达自己遭贬谪后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 (3)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品评 作者先评赏芍药和芙蕖。 芍药,花开得艳丽,但开得太妖艳,因而显得缺乏格调, 即“无格”。至于“芙蕖”也就是荷花,素以高洁闻名,但往往孤芳自赏,故作者认为其“净 少情”即纯洁而寡情。作者写芍药、荷花并没有完全否定它们,而是抑中有赞,为写牡丹 "真国色”的独特魅力起侧面烘托作用。 (4)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品评 前一个“凌云”指的是小松,后一个 “凌云”指的是大松。诗人感叹 “时人”目 光短浅,不将小松看做栋梁之材,不对小松这样将来能 “凌云”之木多加爱护、培育,造成

了多少小松由于这样的“不识”而被忽视掉啊! 【考点链接】 咏物诗

1.咏物诗 咏物诗,即诗人描写客观的 “物”细致刻画其外在形态或表现其内在精神品质,借以 抒怀兴感,托物言志。

2.咏物诗的特点 托物言志一一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3.读懂咏物诗的方法 (1)写什么物,有什么特征。 概括事物的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精神品格

)

(2)言什么志。

体会所言之“志”(思想、感情、志向、愿望等 )。 ⑶有什么技巧。

分析表达技巧(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侧面烘托

)

“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情”专指热

乡间,有一对老夫妻相濡以沫。妻子聋了,丈夫每晚做手艺回家捶门不开。 后,妻每晚睡前将一根绳子系在手腕上,

二人合计之 绳子的另一端则扯到窗口外。 这样,不管丈夫多晚 回来,只要在窗口轻轻一拉绳子她就醒了。 这方法有点类似打电话, 甚至还省却了拨号的麻

烦,又产生出共守一个默契的快感。 日久,这秘密被邻居贪玩的孩子发现了, 每到夜里,他们就到窗口来拽绳子,女人就

次次醒来,开门,而扑进门却大都是山风或者月亮。她就那样站在山乡纯净的月光里, 一遍

遍怀想自己青春的耳朵倾听的云轻雨柔、

山盟海誓,倾听来自神秘心灵的呼唤。有时倾听就

像抚摸丝绸,或者抚摸夏天里一滴冰凉的泉水,那样一种释放和快感,是惊人的刹那。

有些特别的声音是为特别的耳朵准备的。 二、写法迁移 【角度】诗歌鉴赏

题目:选取文中一首诗歌,对其进行鉴赏。角度自定,题目自拟。 150子左右。

【示例】

一鸟联系自然社会,一诗抒发同情不满

顾况《子规》艺术特色

顾况《子规》是一首托物寄情的咏物诗。

托的物是“一鸟”作者由杜鹃的传说写起,传说里的人物杜宇,冤魂化为杜鹃,啼声 悲哀。这引出对历代蒙受冤屈、 含冤而死的人的命运根源的思考。

诗歌的后两句,字面写现

实中更多的“杜鹃”实际写历代的“杜宇”由鸟及人,将自然与社会沟通,浑然一体。

寄的情是“同情”和“不满”。作者的思路,由鸟及人,将自然与社会沟通,表达对历 代蒙受冤屈、含冤而死的人的同情, 同时将他们命运的根源归于封建社会的黑暗, 表达对人

世之不公平和不合理的愤懑和不满。

诗人的构思俗中见奇,翻出新意。

开篇写杜宇化鸟,不

过是相当俗见的题材。但后二句以反诘语气发问,由鸟及人,暗示之意深刻。

r 分层训练J 力学如力耕,勤暗尔自知

(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8

分)

芙渠(f tq h 著子规(zh

1) 枯槁(ga

A .芍药(sh O)

B .啼血(t )1 C.蓬蒿(h aO D .新茎(j 询

答案 B

解析B项"著”读Zhu鼻

2.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8 分)

A .顾况的《子规》借咏子规, 抒发了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的人的深切同情

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B .韩愈的《葡萄》托物言志, 表达自己谪后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思想感情。

C.《赏牡丹》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鲜明,这得益于作者采用的直接对比的写法。

D ?杜荀鹤的《小松》托物讽喻,借松写人,讽喻世俗之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抒发了对不公平社会的不满。

答案C

解析C项“褒贬鲜明”、“直接对比”错。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8分)

A .何树何山著子规著:附着,这里指栖息。

B ?花开时节动京城动:使动词,使,,惊动。

C.庭前芍药妖无格妖:贬义词,矫揉造作之态。

D .莫辞添竹引龙须莫辞:不要推辞,这里有希望之意。

答案C

解析“妖”无贬义, 是“艳丽、妩媚”的意思。

4.下面几句咏花的诗句,依次排列花名, 正确的一项是()(8 分)

①素艳乍开珠蓓蕾, 暗香微度玉玲珑。

②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③借水开花自一奇, 水沉为骨玉为肌。

④湘妃雨后来池看, 碧玉盘中弄水晶。

A .①梅花②菊花③水仙花④荷花

B .①菊花②梅花③荷花④水仙花

C.①菊花②梅花③水仙花④荷花

D .①梅花②菊花③荷花④水仙花

答案A

解析注意季节和标志物。

阅读与鉴赏

5?阅读下面两首《蝉》,完成⑴?(2)题。(10分)

虞世南

垂賢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