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教材主要文化常识分类整理(共7大类)

高考语文教材主要文化常识

一、名号、称谓类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君子”一词出自《易经》,后被孔子引用并上升为士大夫和读书人的道德品质。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有道德的人。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用于尊长和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子、夫子、君、公、足下、先生、大人等。

寡人:古代君主、诸侯王的谦称,意为“寡德之人”。

古代帝王或诸侯谦称的还有:孤(小国之君)、不榖(不善)等。

3.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执事:①从事某工作,主管其事;②有职守之人,即相关官员;③对对方的尊称;④差事,工作;⑤供役使的人。课文中指对秦伯的尊称。

4.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籍:这里是项羽称自己的名。古人通常尊敬对方时称自己的名,表示自谦时也称自己的名。这里是项羽表示对刘邦的尊敬。

5.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竖子:骂人的话,是对人的鄙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相当于“小子”。

6.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

某:古人在书信中或草稿中用以代指自己的名字。

7.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陈情表》)

陛,帝王宫殿的前台。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要先呼台下的侍者,请其代为转告。后来,陛下就成为臣子对帝王的敬称。

8.见长人者好烦其令。(《种树郭橐驼传》)

长人者:做官的人。

【补充】人牧,即人君。古代指统治百姓的国君。

二、官职、官署类

1.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左迁:贬官、降职的委婉说法。白居易因越职上书言事,触怒当朝权贵,被贬为九江郡司马。

【注意】“迁”用于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转调三种情况。为便于区分,常在“迁”字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降级叫迁削、左迁、迁谪;转调叫转迁,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2.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

教坊:古时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舞蹈、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左尹:楚国官名,多以亲贵任之,掌军事。又有右尹,位次于令尹,为楚国之卿。

季父:古代兄弟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次序。

【补充】兄弟中最大的称“伯”,有时也称“孟”。但二者有区别:嫡长子称“伯”,庶出长子称“孟”。另,“伯仲”在一起指兄弟或不相上下,如:“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4.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

诸侯:古代中央政权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代分王、侯二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须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只享受赋税。这里指其他率兵攻打秦国的人。

5.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屈原列传》)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主要职责是参与议论国事,发布号令,接待宾客。

三、宗法、礼俗类

1.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跽: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要起身先得挺直上身。所以“跽”是一种警备的姿势,指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这种动作因与跪的动作相似,所以也叫“长跪”。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过秦论》)

七庙:本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后泛指天子的宗庙。

3.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五代史伶官传序》)

从事,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

少牢:古代祭祀时,用羊、猪各一头。

【补充】牛、羊、猪都用,叫太牢。

告庙:天子或诸侯遇出巡、战争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陈情表》)

期功:古代服丧的亲族。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确定丧服和服丧的时间。期,穿一年孝服的亲族。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这都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

5.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俢禊事也。(《兰亭集序》)

修禊: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戏,以祓除不祥。

四、天文、历法类

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古代对农历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称谓。如每月的第一日为“朔”,十五日为“望”,十六日为“既望”,最后一天为“晦”。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3.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兰亭集序》)

永和:年号纪年,东晋穆帝年号。

癸丑: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五十年称“癸丑”年。

4.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归去来兮辞》)

仲秋:古人把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各季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表示,“孟”是第一,“仲”是第二,“季”是第三。仲秋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

五、民俗、节日类

1.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行》)

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后指代失意的官员。这个词指代的对象比较多,可以指古时学子所穿的衣服,也以此借指学子、书生,还可以泛指失意的官员。

2.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社鼓: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

【补充】稷,古代掌农事的官,由此引申指谷神。识记办法:社——右边为“土”,为土地神;稷——左边为“禾”,乃“谷”前身。

3.余自束发读书轩中。(《项脊轩志》)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由此代指成童。

4.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项脊轩志》)

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六、文化、科举类

1.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杜鹃啼血:杜鹃,又叫布谷、子规、杜宇、子鹃。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都是红色的,古人就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后世往往用杜鹃啼叫来形容悲切之情。

2.李氏子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

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其中《乐》久已失传。传:解释经书的著作。

3.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

幸:指君主宠爱女子。也可指封建君主到达某地,叫巡幸。文中是前一种意思。

4.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过秦论》)

孟尝、平原、春申、信陵:战国四公子。四人都是王公贵族,以养“士”著称。战国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侵扰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和影响,因此养“士”之风盛行。当时,以养“士”著称的就是这四个人。

5.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陈情表》)

结草:《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晋大夫魏武子临死时,嘱咐他儿子魏颗把自己的爱妾杀了殡葬。魏颗没有照办而把她嫁了出去。后来魏颗与秦将杜回作战,看见一个老人结草,把杜回的绊倒,因此擒获杜回。魏颗夜间梦见这个老人,老人自称是那个再嫁之妾的父亲,特来报恩。后世用“结草代指报恩。

七、古代地理类

1.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划,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2.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

关中: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以西,泛指战国末期秦之故地。

3.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鸿门宴》)

山东: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

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河北:黄河以北。不同于今天的“河北省”。

河南:黄河以南。不同于今天的“河南省”。

5.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过秦论》)

阡陌:田野间南北和东西坡走向相互交错的小路。阡,南北走向的小路。陌,东西走向的小路。

6.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过秦论》)

八州: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六国分居其他八州。八州,兖州、青州、冀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

附:

古代常见的文体

1.行、引

乐府诗体裁,统称“歌行体”,亦称古风、古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法、字数长短不一,富于变化。如曹操《短歌行》、白居易《琵琶行》、李贺《李凭箜篌引》。

2.说

古代表示议论类的文体,用于解说道理或陈述事实。如唐代韩愈的《师说》。

3.赋

古代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后来演变成一种文体,有韵,句式像散文。如杜牧《阿房宫赋》、苏轼《赤壁赋》。

4.记、志

古代的一种散文体,可写人记事,也可写景状物,表达上可记叙描写,也可议论抒情。“记”文如苏轼《石钟山记》、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姚鼐《登泰山记》。“志”文如陈寿《三国志》、归有光《项脊轩志》。

5.疏

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臣子给皇帝的奏议,多分条陈述意见。又称奏章或奏议。如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6.书

古代的文体,可以指私人之间的书信(如林觉民《与妻书》、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也可以指对政事的陈述(《谏逐客书》),还可以指文书等。

7.论

古代析理推论的议论文体,名论文皆论点鲜明,论证详实。如贾谊《过秦论》、苏洵《六国论》。

8.传

以记述人物事迹、表现人物形象为主的传记体裁。如司马迁“作七十二列传”、班固《苏武传》、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9.序

一种文体,有按不同标准,有不同分法,如从写作者看,有自序和他序之分,从类型看,有诗序、书序、赠序、宴集序之分。学过的《五代史伶官传序》是书序,《孔雀东南飞(并序)》是诗序,《滕王阁序》《兰亭集体序》是宴集序。

10.表

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用于下臣对皇帝的陈述、请求、建议等。如诸葛亮《出师表》、李密《陈情表》。

11.辞

一种讲究句式和押韵的文体。因为产生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学过名篇有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教材主要文化常识分类整理(共7大类)

高考语文教材主要文化常识 一、名号、称谓类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君子”一词出自《易经》,后被孔子引用并上升为士大夫和读书人的道德品质。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有道德的人。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用于尊长和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子、夫子、君、公、足下、先生、大人等。 寡人:古代君主、诸侯王的谦称,意为“寡德之人”。 古代帝王或诸侯谦称的还有:孤(小国之君)、不榖(不善)等。 3.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执事:①从事某工作,主管其事;②有职守之人,即相关官员;③对对方的尊称;④差事,工作;⑤供役使的人。课文中指对秦伯的尊称。 4.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籍:这里是项羽称自己的名。古人通常尊敬对方时称自己的名,表示自谦时也称自己的名。这里是项羽表示对刘邦的尊敬。 5.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竖子:骂人的话,是对人的鄙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相当于“小子”。 6.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 某:古人在书信中或草稿中用以代指自己的名字。 7.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陈情表》) 陛,帝王宫殿的前台。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要先呼台下的侍者,请其代为转告。后来,陛下就成为臣子对帝王的敬称。 8.见长人者好烦其令。(《种树郭橐驼传》) 长人者:做官的人。 【补充】人牧,即人君。古代指统治百姓的国君。 二、官职、官署类 1.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左迁:贬官、降职的委婉说法。白居易因越职上书言事,触怒当朝权贵,被贬为九江郡司马。 【注意】“迁”用于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转调三种情况。为便于区分,常在“迁”字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降级叫迁削、左迁、迁谪;转调叫转迁,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2.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 教坊:古时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舞蹈、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左尹:楚国官名,多以亲贵任之,掌军事。又有右尹,位次于令尹,为楚国之卿。 季父:古代兄弟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次序。 【补充】兄弟中最大的称“伯”,有时也称“孟”。但二者有区别:嫡长子称“伯”,庶出长子称“孟”。另,“伯仲”在一起指兄弟或不相上下,如:“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4.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 诸侯:古代中央政权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代分王、侯二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须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只享受赋税。这里指其他率兵攻打秦国的人。

高中语文高考文化常识(讲义及答案)含答案

高中语文高考文化常识(讲义及答案)含答案 一、高考文化常识 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诸父”即伯父、叔父的统称;“先大母”,即已去世的祖母。 B. “三五之夜”即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十五”又称“望”。 C. “象笏”即象牙做的笏。“笏”是封建时代官员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记于上。 D. “来归”和“归宁”都是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契诃夫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B. 《庄子•逍遥游》的“朝菌不知晦朔”一句,“晦朔”是说时间很短,其中“晦”是指阴历每月初一,而“朔”是指阴历月末最后一天。 C.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中的“彭泽”“邺水”“临川”分别是指陶渊明、曹植、谢灵运。 D. 郭沫若,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与田汉、郁达夫等人在东京成立文学社团创造社,主张“为艺术而艺术”。有诗集《女神》、《星空》等,历史剧本《屈原》、《蔡文姬》等。3.以下哪一个人最不可能参加科举考试?() A. 陶渊明 B. 王维 C. 文天祥 D. 蒲松龄4.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B. “记”是一种古代文体,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情怀抱负或阐述观点。 C. 《沁园春·雪》《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词牌名。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 D. “一尊还酹江月”中的“尊”是盛酒器具,“酹”在这里是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的散文与苏洵、苏辙并称“三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成就位列宋初“书法四大家”,绘画上“石竹”别具一格,可称为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 B. 柳宗元参与中唐时期的政治革新运动,受到保守派打击,被贬永州。期间他写了多篇游记,其中八篇成为前后连贯、脉络相通的一组散文,世称为“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为《永州八记》的第一篇。 C. 《沙乡年鉴》是英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生态伦理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结晶。它与梭罗的《瓦尔登湖》相媲美,并誉为自然文学典范。 D. 古代男子冠礼取字,女子及笄取字。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如屈原名平,字原:名与字的含义相反或相对,如韩愈字退之,晏殊字同叔。 6.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课内文化常识整理汇总(文言文+诗词曲)

高考语文课内文化常识整理 一、文言文 1《四书》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2《荀子》,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 驽马十驾:马行走一天的路程。 3离骚:同“罹”,遭遇。 4 《楚辞》和楚辞不同在于:《楚辞》是一部诗歌总集(西汉刘向编辑屈原、宋玉、景差等人的作品);楚辞是一种诗歌体裁,也称“骚体”。(《诗经》和《楚辞》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5《诗经》“六义”,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体制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国风》好色而不淫:《国风》是收集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周代民歌。 6谏太宗十思疏:奏章。 7师说:文体的一种,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如《爱莲说》、《捕蛇者说》、《马说》。 8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文句意思表达完毕,叫“句”,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叫“读”(同“逗)。“句读”在这里泛指文字的诵读。 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即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六艺:儒家所谓的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计算)等六种才艺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古时巫、医不分,巫的职业是祝祷、占卜等,也用药物为人治病。 11阿房宫赋:一种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篇幅抒情说理的。 12辇来于秦: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秦汉以后多指皇帝、皇后乘坐的车子。 13而望幸焉: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 14奈何取之尽锱铢:古代重量单位,形容极为细微。 15妃嫔媵嫱:统指六国王侯的宫妃。她们各有等级,妃的等级比嫔、嫱高。媵是陪嫁的侍女,也可成为嫔、嫱。 16思厥先祖父: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17答司马谏议书:信。 18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谦辞,用于自称。 19赤壁赋:一种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篇幅抒情说理的。 20壬戌之秋:古代以干支纪年,该年为壬戌年。 21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六。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十六日为“既望”。 22项脊轩志:记。 23迨诸父异爨:分开做饭,意思是分了家。爨,烧火做饭。 24妪,先大母婢也/ 先妣抚之甚厚: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25吾妻来归:女子出嫁。 吾妻归宁:出嫁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 26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至20岁。 27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千乘之国,在当时是一个中等国家。 28冠者五六人: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一般在二十岁。 29《报任安书》:信。 30《史记》:西汉司马迁著,原名《太史公书》。分为本纪十二、表十、书八、世家三十、列传

2024届高三第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学案识记文化常识前备知识(含答案)

课题:学案44 识记文化常识-前备知识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年月日星期第节 教学时数:第学月第课时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1.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构建全面的知识网络。2.熟悉高考文化常识题设误手法,熟练使用答题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熟悉高考文化常识题设误手法,熟练使用答题方法。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正确、熟练、有效地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认好中国音、说好中国话,做堂堂正正中国人。 教学重点: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熟悉高考文化常识题设误手法,熟练使用答题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熟悉高考文化常识题设误手法,熟练使用答题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班班通 教学过程: 【课前读】 学生自行大声朗读背诵高考必背之《谏逐客书》。 【明确目标】 1.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熟悉高考文化常识题设误手法,熟练使用答题方法。 2.培养学生正确、熟练、有效地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活动一:自主学习 1、默写《谏逐客书》。 2、完成《一轮复习资料》第178页知识梳理。

下、东宫、殿 下、追比;乡 试、宦官、晏 驾、执政 活动三:知识梳理 2.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积累方法 古代文化常识点多面广,零碎难记,且记后易忘。只有广积累、勤巩固,才能拓展知识面。在识记上,不能仅仅依靠死记硬记,要在发散理解的基础上,巧记善记、记多记牢,如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串联整合记忆。当然,记忆的方法有很多种,考生可以自悟自得,多总结一些巧法妙法,提高识记效率。 1.分类串记法 (1)科举记忆法:明清时期科举共分三级,分别是“乡试、会试、殿试”;乡试中榜者为“举人”,会试中榜者为“贡士”,殿试中榜者为“进士”;举人中的第一名为“解元”,贡士中的第一名为“会元”,进士中的第一名为“状元”;一个考生,若能连获上述三个第一名的话,那他就是“连中三元”。 (2)文体记忆法:教材所选的古文篇目,一般都是按“语录体、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这四种文体优选出来的。《论语》,语录体,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20篇;《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编年体,是按年代顺序编写的史书;《国语》《战国策》,国别体,是分国叙述的记言史书;“二十四史”,纪传体,是记载帝王、诸侯、社会各界著名人物事迹的巨著,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他均为“断代史”。 (3)基数记忆法:殿试一甲等(状元、榜眼、探花);汉代二京都(洛阳、长安);政务三省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星宿四象分(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夜晚五时段(一更、二更……五更);许慎六书创(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人有七情欲(喜、怒、哀、惧、爱、恶、欲);方位八荒地(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古国九州天(冀、豫、雍、扬、兖、徐、梁、青、荆);儒家十义德(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布置作业】 精准翻译《一轮复习讲义》179页中的知识梳理 课后反思: 课题:学案44 识记文化常识-前备知识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年月日星期第节 教学时数:第学月第课时

高考语文8类文化常识

高考语文8类文化常识 高考语文必备8类文化常识 高考6月7日开考,为帮助大家在高考语文中取得高分,店铺为大家带来最新的高考语文必备八大文化常识,希望对大家高考语文考试有帮助! 高考语文8类文化常识 一、称谓系列 1.人物姓名称谓 (1)直称姓名 ①用于自称: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指南录〉后序》) ②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指南录〉后序》) ③用于作介绍,为人作传: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柳敬亭传》) ④尊者对卑者称名: 求,尔何如?(《论语》) ⑤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称用名: 夫子何哂由也?(《论语》) (2)称字、号、谥号、斋名 这种情况是称呼者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①称字: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送东阳马生序》) ②称号: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 ③称谥号: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左忠毅公逸事》) ④称斋名: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3)称官爵 ①称官名:后人称杜甫为“杜工部”,称韩愈为“韩吏部”。 ②称爵名: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柳敬亭传》)

(4)称籍贯 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南海”代指康有为)(《谭嗣同传》) (5)兼称 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6)特殊称谓 ①在姓氏后加上行第(或再加名号、官爵): 韩愈《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②职业+人名: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庄子·养生主》) ③姓+之+人名: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左传·僖公三十年》) ④封地+人名:商鞅姓卫,商为其封地。 2.谦、敬及贱称 (1)谦称 ①王侯自称:孤不度德量力。(《隆中对》) ②臣子自称: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③一般人自称: 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 某自幼熟读兵书。(《失街亭》) 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中山狼传》) ④女子自称: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孔雀东南飞〉并序》) (2)敬称 ①称君王: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出师表》) ②称庙号,多称已死的皇帝: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海瑞传》) ③称师长:夫子哂之。(《论语》) ④称朋友、尊长: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 (3)上对下或平称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 文学常识类选择题 专项练习(含答案解析)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文学常识类选择题专项练习 (含答案解析)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文学常识类选择题专项练习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杂文是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是随感式的杂体文章。 B.报告文学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品种,是一种新闻性与现实性结合的散文体裁。 C.毛泽东,字润之,湖南省湘潭韶冲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领袖,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D.王愿坚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普通劳动者》《七根火柴》等,与陆柱国共同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 2.下列文学常识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蒲松龄,清代杰出文学家,世称聊斋先生。《聊斋志异》是其倾力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简明而生动地道出了其文学特点。 B.《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19世纪末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作品,该作品成功地运用了幽默讽刺的手法。 C.《阿房宫赋》探讨秦国速亡的原因,《六国论》阐发六国破灭的缘由。前者写于唐朝日益鼎盛之际,后者写于北宋为周边国家蚕食侵割之时,均为针砭时弊的名篇。 D.《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选自《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人。“风雪山神庙”是林冲人生道路的转折点,造成转折的根本原因是黑暗的封建统治。 3.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编著的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结构和考究字源的书籍,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字典之一。 B.京口,在今江苏镇江市。站在北固亭上,你会想起迁都于此的吴王孙权,金戈铁马的寄奴刘裕,还有忧愤不已的辛弃疾。

高中统编教材文化常识汇编归类记忆(统编版五册)-文言文阅读-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

【2023高考一轮复习文言知识助记】 高中统编教材文化常识汇编归类记忆 (必修上下至选必上中下) 必修上册文言文文化常识归类整理 《劝学》 1.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战国末期思想家。 2.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3.跂:踮起脚后跟。 《﹡师说》 1.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说”是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见解。 2.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古书没有标点,所以要学习句读。 3.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又称作“六经”。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4.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赤壁赋》 1.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2.美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3.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4.洞箫:管乐器的一种。 5.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6.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7.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它主要有三个特点:(1)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2)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3)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登泰山记》 1.姚鼐(nài):(1732—1815)清代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著有《惜抱轩诗文集》等。 2.泰山:在山东泰安北,古称岱宗,又称东岳,为五岳之长。泰山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受到历代文人的礼赞,山上留有上千处题咏刻石,泰山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 3.“阳”和“阴”。这是一对相反的概念。古代很多事情都分阴阳,用阴阳来解释万物,如天地、日月、山水、昼夜、男女以至脏腑、气血等。古代文学作品中,用阴阳来说山水很常见。本课“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其中的阳、阴分别指泰山的南面和北面,是在说山。初中学过的《愚公移山》中有“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这个“阴”说的是水,指汉水的南面。 4.晦:农历每月最后一日(朔:农历每月初一。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必修下册文言文文化常识归类整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2.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3.会同:诸侯会盟,朝见天子。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高中语文必备文学常识整理

高中语文必备文学常识整理 语文是高考的第一科,所以我们在答高考语文时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让我们在语文上有不错的发挥,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语文必备文学常识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高中语文必备文学常识 1.英国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麦克佩斯》 2.四言诗是:我国汉代以前最通行的诗歌形式,通章或通篇每句四字。 3.四体不勤中的四体指:人的四肢 4.四大皆空是指:(佛语)地水火风组成的宇宙四种元素 5.管仲把礼义廉耻四道德看作治国的四个纲。 6.四六文指;骈文的一种,全篇多以四字或六字相间为句,盛行于南朝。 7.春秋五霸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公秦穆公宋襄公 8.五等爵位指:公爵候爵伯爵子爵男爵 9.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10.五行:金木水火土 //仁义礼智信 11.五常(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12.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13.五音:宫商角徵羽 14.五刑:(隋前)墨劓刖宫大辟(隋后)笞杖徒流死 15.死的五称:天子-崩诸候-薨大夫-卒士-不禄平民-死 16.唐代五大书法家:柳公权颜真卿欧阳洵褚遂良张旭 17.五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本游记》《红楼梦》《金瓶梅》 18.五谷:稻麦黍菽麻 19.五彩:青黄红白黑 20.唐代以后的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21.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22.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 23.五更与时钟的对应是:一更(19-21) 二更(21-23) 三更(23-1) 四更(1-3) 五更(3-5) 24.五官:耳目口鼻身 25.新中国五位语言大师: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赵树理 26.五荤:(佛语)大蒜韭菜薤葱兴渠 27.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 28.五味:甜酸苦辣咸 29.五香:花椒八角桂皮丁香花蕾茴香子 30.五脏:心肝脾肺肾 31.五陵:高祖长陵惠祖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 32.五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 33.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34.六艺经传指:诗书礼易乐春秋 35.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指:礼乐书数射御 36.造字六书: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37.诗经六义措:风雅颂赋比兴 38.六部;户部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39.六亲;父母兄弟妻子 40.古代婚嫁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清期亲迎 41.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都建都建康,史称六朝。 42.六畜:马牛羊狗猪鸡 43.苏门六君子: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来陈师道李麃 44.六甲:六十甲子//甲子甲寅甲辰甲午甲申甲戌//妇女怀孕 45.六尘:(佛教名词)声色香味触法六种境界 46.:天地 (上下) 东西南北 47.佛教六根:(佛教名词)眼耳鼻舌身意 48.科举考试中的五魁:各级考试的第一名 二.高考语文的规律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常见文言文副词汇总(共7类)

高考语文常见文言文副词 1.程度副词 常用的有"最、至、极、绝、殊、甚、特、太、尤、弥、愈、稍、颇"等。它们在句子中作状语,补语。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杂诗》) 古之治天下,至.她至悉也。(贾谊《论积贮疏》)至娥至悉,极.精细极周密。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竭尽,尽情地。 以为妙绝.。(林嗣环《口技》)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很,非常。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很。 然汝亦太.草草。(李朝威《柳毅传》)实在是。 不见小潭,水尤.清冽。(柳宗元《小石潭记》)尤其。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更加。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苏洵《六国论》)越。 稍.出近之,愁愁然,莫相知。(柳宗元《黔之驴》)慢慢地。 上下颇.惊动。(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很。 2.范围副词 常用的有"皆、尽、悉、举、遍、并、俱、咸、毕、既、共、各、每、仅、徒、独、惟、才、第、但、止、直、凡、数"等。在句子中作状语,补语。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作状语。都。 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史记·项羽本纪》)都,全部。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诸葛亮《出师表》)都。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欧阳修《伶官传序》)所有。 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沈括《雁荡山》)完。 文武并.用。(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共同。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共。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陶渊明《桃花源记》)都。 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薛福成《观巴黎油记》)全。 楚人未既.济。(《左传·子鱼论战》)完全。 其后诸侯共.击楚。(《史记·屈原列传》)共同。 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李渔《芙葉》)各自。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聊斋志异.促织》每次。 自足下滴江陵至于今,凡枉赠答诗仅.百篇。(白居易与元九书》)将近。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只。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独倾,独自饮酒。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杜甫《石壕吏》)只。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陶渊明《桃花源记》)只。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杜甫《客至》)只。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聊斋志异·狼》)只。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只。 凡.三往,乃见。(《三国志·诸葛亮传》)总共。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史记·陈涉世家》)屡次。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文化常识知识点专练

2024届高三文言文之文化常识检测题 题目来自《知识清单七》《限时综合练》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64分) 1.家严亦称“家君”“家尊”,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2.贱息古人对自己子女的谦称。例如:老臣贱息 ..舒祺,最少。(《战国策·赵策》) 3.拙荆:旧时一般人家丈夫对妻子的一种称谓。“荆”本为一种灌木,荆钗布裙为古代贫寒人家妇女的穿着,故以此代称。又作“山荆”“荆室”。 4.麾下:古代对将帅的一种尊称。 5.膝下:古代儿女对父母的敬称。往往用于书面语。例如:违离膝下 ..,三十五年。(《报母书》) 6.高堂:古称父母为高堂。 7.旧时呼妻父为泰山。 8.人们用“阳春白雪”比喻高深、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用“下里巴人”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 9.妣是对已故母亲的敬称。 10.对对方母亲的敬称。 11.令坦是对对方女婿的敬称 12.加“从”是表示叔伯关系。例如:谢安,字安石,尚从.弟也。(《谢安传》) 13.龆龀(tiáo chèn) :指儿童换牙时,五六岁。例如:有遗男,始龀.。(《愚公移山》) 14.垂髫、总髫:指幼年儿童。例如: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15.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 16.笄(jī)年:指女子十五岁。 17.总发、束发、成童:指男子十五岁。例如:余自束发 ..读书轩中。(《项脊轩志》) 18.冠、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例如:既加冠 ..,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19.期(jī)颐:一百岁。例如: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苏轼《次韵子由》) 20.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 21.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22.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也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始于汉武帝 23.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24.举制度分别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称“连中三元”。 25.古代学校有“庠(xiánɡ)”“序”“太学”,“庠”和“序”是地方学校。“太学”是全国最高学府。 26.山东:指崤(Xiáo)山以东的地区。沛公居山东 ..时,贪于财货,好美姬。(《鸿门宴》) 27.河北、河南:分别指黄河以北和以南的地区。将军战河北 ..。(《鸿门宴》) ..,臣战河南 28.中国指中原地区。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 ..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 29.路:宋代的路最初是征收赋税、转运漕粮的,后来带有行政区和军区的性质。 30.南京又称建康、建业、金陵、江宁、白下、石头城等。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桂枝香·金陵 ..怀古》) 31.杭州又称临安、钱塘、武林等。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临安春雨初霁》)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专练礼仪类

古代文化常识专练------礼仪类 1.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路请缨”“有怀投笔”“叨陪鲤对”“抚凌云而自惜”“奏流水以何惭”“梓泽丘墟”等典故分别与终军、班固、孔子、司马相如、俞伯牙、石崇有关。 B.“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中的“扶摇”“羊角”都是指旋风,“九”是虚数,不是实指。 C.古代以亲属关系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如“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的“期”就是指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分别指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D.察举制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中的“察”就是“察举”,“孝廉”、“秀才”等就是察举的科目。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称制”指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的时候,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B.“仗节”是手执符节的意思,古代在大臣出使或者大将出师的时候,皇帝授予他们符节,以此作为凭证和权力的象征。 C.“屯田”是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朝廷可以取得一些军饷和税粮。 D.“遗民”有亡国之民、沦陷区的百姓、改朝换代后不仕新朝的人、劫后余留的人民等义,文中指金亡后不愿归顺元的百姓。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C.“长跪”,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挺直上身,臀部靠在脚跟上。“长跪”往往表示恭敬。 D.“诏狱”,指九卿、郡守一级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能系狱的案子。也指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 4.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高中文化常识复习课++教学设计+

第1章文化常识复习课 第1节文化常识复习课(第1课时)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内容:古代文化常识是高考高频考点,而复习备考有一定困难。因为它涉及面积广,需要识记的内容非常丰富。年代久远,社会变迁,很多事物已难以理解,且中学阶段所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分散在各篇古诗文中,零散杂乱,杂乱无章。所以如何识记丰富的古代文化常识,如何形成正确的答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2.学生分析:高三的学生经过高一、高二对人教版教材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基础的文化常识,但是学生对于高考如何来考查文化常识,具体的文学常识中涉及的考点较为陌生。 二、教学目标 1.文化常识概述,识记方向,明确目标 2.梳理必修教材中的文化常识,识记并掌握 3.掌握文学常识的解题思路及方法,提高解题技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梳理必修教材中的文化常识,识记并掌握 2.掌握文学常识的解题思路及方法,提高解题技巧。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请选择你的穿越人生” 通过此游戏环节的设置,带领学生分别以古代男生和女生的身份一起梳理他们穿越古代会遭遇的人生大事件(古代的文化常识)。

教学环节二: 以表格的形式带领学生梳理近几年高考中出现的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真题并探究其出题的一些规律。

教学环节三:重拾被我们忽视的课本 全班分成5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归纳总结一本必修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文学常识。 教学环节四:学生活动探究2——小小出题人 1.首先在教师的带领下探究出题设误的方式,然后根据全班分成的5个小组,每个小组根据必修教材所找内容出题。

理常识时,常常用今天的地理知识去阐释古 代的地理知识,弄错古代地名的说法或范围。 (5)2020年新课标Ⅰ卷:“C.践阼”原指踏 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 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答案:也说“践祚”。“用武力打败敌对势 力”错。《古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皇帝即 位。但要判断是否包含“武力打败”。 设误方式:增加、减少或错误解释文化常识 术语。考查文化常识术语解释时,人为地增 加或减少解释内容,甚至故意进行错误解释, 给考生增加理解上的难度。 教学环节五:活动探究3——小小画图人 3.首先在教师的带领下探究出题设误的方式,然后根据全班分成的5个小组,每个小组根据必修教材所找内容出题。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教师举例学生画出 古代文化 常识的思 维导图 。通过此项活动,学生系统地识记和梳理古代文化常识。 五、教学评价 通过教学,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对于“请选择你的穿越人生”这一板块,学生们积极热情地参与,在这样的一个寓教于乐的游戏设置中让学生梳理与古人日常生活有关的文学常识,中间穿插古诗词,增强了课堂的文化底蕴。 2.本节课堂的所有题目均来自高考真题,梳理出的教材与真题的关系,让学生回归课本。引导学生对课本的重视。 3.在“我是小小出题人”板块,让学生在弄清高考文化常识设误的基础上,自己来出题。这有利培养学生的思维。 六、教学反思

高考语文:教材中的重点文化常识精编 !(必修+选修)

高考语文:教材中的重点文化常识精编!(必修+选修) 1.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国君、诸侯别称。 2.执事:办事的官员,文中可用作对对方的敬称,“您”。 3.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4.古代音乐: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变徵是变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5.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6.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7.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四匹马拉的车。 8.窃: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称 9.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 10.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11.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两家联姻。 12.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13.封邑:古时帝王赐给诸侯、功臣以领地或食邑。《史记·晋世家》:“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 14.戮没:杀戮和没收。重要的人杀掉,其余人等收为奴婢。 15.偏袒:袒露一只臂膀。 16.右袒:脱右袖,露出右臂﹑右肩。《汉书.高后纪》:"勃入军门,行令军中曰:'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军皆左袒。"后以"右袒"表示倒向不义者一方。 17.左袒:左袒,指古代仪礼,露出左臂;管偏护、支持一方叫左袒。 18.郡县:古代两级行政单位,大体相当今天的省与县。“给贡职如郡县。”(《荆轲刺秦王》) 19.郎中:郎中属员外级,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 20.陛下:对君主的尊称。《荆轲刺秦王》中“至陛下”指“走到殿前的台阶下”。 21.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和东夷。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礼记王制》:“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狄”。 22.季父:叔父 23.河南:黄河以南 24.河北:黄河以北 25.山东: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 26.东向:“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良西向侍。”最尊者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27.南面:古文中一般指称王称帝称霸。 28.北面:古文中一般指俯首称臣。 29.左和右:成语“无出其右”,“出”是超过,“右”是上,古代以右为上位。典故出自《汉书·高帝纪下》:“贤赵臣田叔、孟舒等十人,召见与语,汉廷臣无能出其右者。”古人以右为尊,所以右还引申为尊尚,表现在众多的称谓:高级职位称右职;崇尚武功称右武;崇尚文治称右文;豪门大族称豪右。古人以左为卑,官员被贬谪称左迁、左除、左降、左转,白居易《琵琶行》序中就有“元和十年,余左迁九江郡司马”。但乘车时例外,以左为尊,“虚左以待”指空出尊位以待贤者。 必修二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文史典籍类古代文化常识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文史典籍类古代文化常识专项练习题 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B.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C.孔子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 D.七技指的是马术、游泳、蹴鞠、剑术、狩猎、吟诗、弈棋。 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的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A.道家经典《老子》又称《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著,《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 B.“亚圣”即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孟子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保民而王,我们熟悉的“明察秋毫”“揠苗助长”等成语均出自《孟子》。 C.《庄子》又称《南华经》,其书想象奇妙,构思巧妙,意境开阔,善于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其中《庖丁解牛》一文出自《庄子》外篇。 D.《墨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现存《墨子》一书,仅存五十三篇。 3.下列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儒家典籍“四书”之一。 B.《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共3000多年的历史。 C.《春秋》是中国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集。记录鲁国的历史,相传由孔子修订而成。 D.《国语》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的左丘明所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凡二十一卷,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记事。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最长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专练教育科举类

古代文化常识专练------教育科举类 1.下列有关历朝科举制度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唐朝,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科举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B.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 C.明朝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又称“春闱”,会试又称“秋闱”。 D.清朝开始沿用明朝科举制度。19世纪80年代后,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科举制度发生改变。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是历史的大势所趋。 2.下面是关于明清科举的论述,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科举考试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 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B.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城举行一次,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C.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于各地举行,因为是在春天举行,所以被称为春闱。会试考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D.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3.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A.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鲁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起源之地。 B.“国学”:即古时国家设立的学校。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C.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D.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儒林外史》里的严监生即是后者。

学考高考必备之高中语文文化文学常识整理

学考高考必备之高中语文文化文学常识整理 高考语文试卷离不开语文常识,但是很多学生对于文学常识部分掌握的不够,下面小编 给你带来高中三年全部文学常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必修一:文学常识 1、戴望舒,浙江杭县(今余杭)人,中国现代派诗人。《雨巷》是其成名之作,并由此获“雨巷诗人”的称号。 2、《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是新月派主要诗人。 3、《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作者艾青,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 4、《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定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 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5、《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史料编定的,共33篇,属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 代谋臣策士纵横舞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6、《史记》,西汉司马迁著,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它记载了黄帝到汉武帝时长达三千年的历史,其人物传记开我国史传文学的先河。《史记》是古代散 文史上的一座丰碑,给后人以无尽的启示和深远的影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 离骚”。与司司马光并称为“史界两司马”,与班固并称“班马”。司马迁另有《报任安书》,记 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其坚毅之品质为历代传颂。 7、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 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包括《狂人日记》《阿Q 正传》《药》《孔乙己》等)、《彷徨》(包括《祝福》《伤逝》等)、《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包括《藤野先生》《范爱农》等)和散文诗集《野草》;《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二心集》等多部杂文集。《记念刘和珍君》选自《华盖集续编》。 8、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家》是新文学第一部畅销小说。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中篇小说《寒夜》《憩园》等,晚年所作的散文集《随想录》是其真诚反思“文革”的最重要的作品。《小狗包弟》选自《随想录》。 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作者梁实秋。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10、《包身工》作者夏衍,浙江杭县人,现代著名剧作家。主要作品有剧本《赛金花》、《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

2023高考语文知识积累-高中语文部编版古代文化常识汇总(必修上)

2023高考语文知识积累-高中语文部编版古代文化常识汇总(必修上)《沁园春·长沙》 万户侯:食邑万户的封侯者。 食邑: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又称采(cài)邑、采地、封地。可传子孙。盛行于周。唐宋时亦作为一种赐予宗室和高级官员的荣誉性加衔。 侯:古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的第二等。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律吕:古代用竹管或金属管制成的校正音律的器具,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的不同高度。后来用“律吕”作为音律的统称。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说文》:指《说文解字》,东汉许慎编著的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结构的字书,也是世界最早的字书之一。 《短歌行》 1.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有“酒圣”之称。后世常以“杜康”借指酒。 2.子:对对方的尊称。 古代对对方(普通人)的常用称呼有:公、君、足下、子、先生、夫子、丈人、阁下、长者、台端、孺人、大人、兄台等等。 3.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4.阡陌:阡,南北向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

5.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劲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称为“建安风骨”。 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5.魏武帝: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6.《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文选》,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最高成就,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誉之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梦游天姥吟留别》 1.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方丈。 2.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的总称。 3.谢公屐:据《宋书·谢灵运传》,谢灵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他备有一种特制的木屐,前后齿可装卸,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以保持身体平衡。屐,以木板作底,上面有带子,形状像拖鞋。 《琵琶行并序》 1.琵琶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常见的古体诗的体裁还有歌、吟、引、曲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