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8类文化常识

高考语文8类文化常识

高考语文必备8类文化常识

高考6月7日开考,为帮助大家在高考语文中取得高分,店铺为大家带来最新的高考语文必备八大文化常识,希望对大家高考语文考试有帮助!

高考语文8类文化常识

一、称谓系列

1.人物姓名称谓

(1)直称姓名

①用于自称: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指南录〉后序》)

②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指南录〉后序》)

③用于作介绍,为人作传: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柳敬亭传》)

④尊者对卑者称名:

求,尔何如?(《论语》)

⑤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称用名:

夫子何哂由也?(《论语》)

(2)称字、号、谥号、斋名

这种情况是称呼者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①称字: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送东阳马生序》)

②称号: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

③称谥号: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左忠毅公逸事》)

④称斋名: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3)称官爵

①称官名:后人称杜甫为“杜工部”,称韩愈为“韩吏部”。

②称爵名: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柳敬亭传》)

(4)称籍贯

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南海”代指康有为)(《谭嗣同传》)

(5)兼称

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6)特殊称谓

①在姓氏后加上行第(或再加名号、官爵):

韩愈《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②职业+人名: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庄子·养生主》)

③姓+之+人名: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左传·僖公三十年》)

④封地+人名:商鞅姓卫,商为其封地。

2.谦、敬及贱称

(1)谦称

①王侯自称:孤不度德量力。(《隆中对》)

②臣子自称: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③一般人自称:

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

某自幼熟读兵书。(《失街亭》)

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中山狼传》)

④女子自称: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孔雀东南飞〉并序》)

(2)敬称

①称君王: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出师表》)

②称庙号,多称已死的皇帝: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海瑞传》)

③称师长:夫子哂之。(《论语》)

④称朋友、尊长: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

(3)上对下或平称

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4)贱称

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5)表特定关系

①加“从”表示叔伯关系:

谢安,字安石,尚从弟也。(《谢安传》)

②加“太”表示长一辈:

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左忠毅公逸事》)

③加“先”表示已经逝世的尊长:

妪,先大母婢也。(《项脊轩志》)

先考,指已逝的父亲;先妣(bǐ),指已故的母亲。

3.“号”称

(1)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谥号按性质分为三类。

①表扬性的

经天纬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睿德曰武

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

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纲治纪曰平

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智曰献

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

②批判性的

乱而不损曰灵杀戮无辜曰厉近内远礼曰炀

③表同情的

恭仁短折曰哀慈仁短折曰怀在国遭忧曰愍

(2)庙号

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第一个皇帝的谥号太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两代才用

年号来称呼。

(3)年号

是纪年的名称,也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4)改元

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清高宗的年号是“乾隆”,清高宗就被称为“乾隆皇帝”。

(5)尊号、徽号

“尊”为尊敬,“徽”为美好。“尊号”和“徽号”都是为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尊号起于唐代。皇帝和皇后往往在生前就有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号为“慈禧”。封建时代帝后的尊号可以加几次,实际上都是臣子对他们的阿谀奉承。现代也有赠送徽号这种情况,但性质和内容已不一样,如孙炳文曾赠给郭沫若一个徽号——“戎马书生”。

4.年龄称谓

(1)襁褓本义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语出《论语·子路》:“则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后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指二三岁的儿童: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孟子·尽心上》)

(3)齿龀·龆龀(tiáo chèn)指儿童换牙时,五六岁:

有遗男,始龀。(《愚公移山》)

(4)总角·垂髫指幼年儿童: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5)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

(6)笄(jī)年指女子十五岁:

复有双幼妹,笄年未结缡。(白居易《对酒示行简》)

(7)束发·成童指男子十五岁: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项脊轩志》)

(8)冠·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9)而立之年三十岁。

(10)不惑之年四十岁。

(11)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五十岁。

(12)花甲·花甲子六十岁。天干地支按顺次组合为六十个纪序名号,自甲子到癸亥,错综参互相配,故称花甲或花甲子。

(13)耆(qí)艾古指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

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荀子·致土》)

(14)古稀七十岁: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

(15)耆耋(qí dié)指高寿,老年。耆指六十岁,耋指七十岁(一说八十岁)。

(16)耄(mào)耋指高寿,老年。耄指八十岁(一说九十岁)。

(17)期(jī)颐一百岁:

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苏轼《次韵子由》)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四库”:经、史、子、集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六艺:也称六经,即礼、乐、射、御、书、数

“三代”:夏朝、商朝、周朝

“三皇”:传说之一是“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据《史记》载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二、官职系列

1.官职

(1)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省、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院国史编修等。

(2)地方官职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2.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

(1)授官

①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公车特征拜郎中。(《后汉书·张衡传》)

②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连辟公府不就。(《后汉书·张衡传》)

③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④拜授予官职:

拜相如为上大夫。(《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后汉书·张衡传》)

⑤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延祐、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元史·贾鲁传》)

⑥除任命,授职:

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⑦授授予官职:

泰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元史·贾鲁传》)

⑧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传》)

⑨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⑩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院都事。(《元史·贾鲁传》)

(2)免官

①罢免去、解除官职:

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②黜废掉官职: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③免罢免: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④夺削除: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3)升官

①升升官: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②擢在原官上提拔: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③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甄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④迁一般指提升: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⑤陟进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⑥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

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

⑦拜按一定的礼节授予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降官

①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②贬降职: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

③放驱逐,流放: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④左除、左降、左转、左授、左宦、左迁降职: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并序》)

一旦失恩先左降,三年随例未量移。(白居易《自题》)

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裴延龄传》)

⑤出、出宰离开京城外调: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后汉书·张衡传》)

出宰山水县,读书松桂林。(韩愈《县斋读书》)

⑥罢解除,免去官职:明年,大司空李通罢,以成行大司空事。(《后汉书·马成传》)

⑦免免职:遂免丞相勃,遣就国。(《汉书·文帝纪》)

⑧废废黜,放逐:

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废。(《史记·吕太后本纪》)

⑨黜贬退:

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国语·晋语一》)

(5)调官

①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迁东郡太守。(《汉书·王尊传》)

②徙一般的官职调动:

徙王信为楚王。(《史记·淮阴侯列传》)

③调变换官职: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④转调动官职: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后汉书·张衡传》)

⑤补补充空缺官职:

太守察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⑥改改任官职: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⑦出京官外调:出为河间相。(《后汉书·张衡传》)

(6)兼、代

①兼兼任: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②摄暂代官职:

俄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传》)

③守暂时署理职务。多指官阶低的人署理官阶高的职务: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簿,守高密令。(《三国志·王修传》)

④领兼任:

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⑤行代理官职:

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⑥署代理,暂任:

太守奇之,除补书佐,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⑦权暂代官职: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⑧判高位兼低职:

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7)辞官

①悬车辞官居家:

时年已七十,遂隐丘山,悬车告老。(《陈太丘碑文序》)

②解官辞去官职:

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宋史·包拯传》)

③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后汉书》)

④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后汉书·张衡传》)

⑤乞身古代认为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请求退职为“乞身”:故山桃李半荒榛,粗报君恩便乞身。(苏轼《玉堂栽花周正孺有诗次韵》)

⑥请老告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

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左传·襄公三年》)

⑦移病上书称病,为官者要求隐退的委婉语:

使匈奴,还报,不合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移病免归。(《汉书·公孙弘传》)

(8)其他

①视事任职:

是时,茂陵守尹公新视事。(《汉书·游侠传》)

②下车官吏初到任:自明府(对郡守的敬称)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后汉书·刘宠传》)

③解褐脱去粗布衣服,喻入仕为官:

绍惧不自容,将解褐,故咨之于涛。(《世说新语》)

三、地名系列

1.地区名

(1)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

江表英豪咸归附之。(《赤壁之战》)

(2)江东、指长江以南的地区:

亮兄瑾也,避乱江东。(《赤壁之战》)

(3)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4)山东指崤(Xiáo)山以东的地区: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鸿门宴》)

有时“山东”也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

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货殖列传》)

(5)河北与河南分别指黄河以北和黄河以南的地区: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6)中国指中原地区: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

(7)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襟三江而带五湖。(《滕王阁序》)

2.政区名

(1)九州古代天下分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一般地说,“九州”泛指中国: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己亥杂诗》)

(2)八州与八荒泛指中国:

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

(3)郡行政区域。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4)国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国的区域略大于郡,所以“郡国”连称: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张衡传》)

(5)道唐代的道是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唐代先分天下为十道,后又分为十五道:

陈明选下骑搏战,至兵备道前被杀。(《阎典史传》)

(6)路宋代的路最初是征收赋税、转运漕粮的,后来带有行政区和军区的性质: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省本是官署名称。元代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后来行省成为正式的行政名称,简称省:以此省此府此县而憎彼省彼府彼县。(洪秀全《原道醒世训》)

(8)县地方基层行政区域:

欲开道置县,以靖乡土。(《海瑞传》)

3.山川、关隘名

(1)江、指长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2)河指黄河: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

(3)崤指崤山:崤有二陵焉。(《左传》)

(4)函指函谷关: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过秦论》)

(5)岱指泰山: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望岳》)

(6)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

(7)四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8)四渎指长江、黄河、淮河、济水。

(9)大泽指云梦、洞庭、彭蠡(今鄱阳湖)、具区(又名震泽,今太湖)。

(10)五湖一般指具区、洮滆(即太湖附近的洮湖和滆湖)、彭蠡、青草(在洞庭湖东南)、洞庭湖。

4.别称

(1)南京又称建康、建业、金陵、江宁、白下、石头城等: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桂枝香·金陵怀古》)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石头城》)

(2)杭州又称临安、钱塘、武林等: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临安春雨初霁》)

(3)福州又称三山:

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指南录〉后序》)

(4)镇江、又称京口:

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指南录〉后序》)

(5)开封又称东京:

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记》。(《柳敬亭传》)

(6)扬州又称广陵、淮上、江都、维扬: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扬州慢·淮左名都》)

(7)苏州又称姑苏、吴郡: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

(8)武汉又称夏口、江夏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赤壁赋》)

(9)北京旧称燕京、大都、北平。

5.其他

(1)三都东汉的三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都晋阳和京都长安。

(2)两都汉代指长安、洛阳。又叫“两京”。

(3)三辅汉太初元年,置京兆尹、左冯翊(Pínɡ yì)和右扶风三个相当于郡的政区,因为是管辖京都及其附近地区,故合称“三辅”。

四、宗法制度系列

1.宗法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它包括封建社会规定的嫡庶、系统的法则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庆吊、送终等事情的家法。这种制度是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贵族世袭统治服务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会中长期保存。

2.嫡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正妻所生的儿子。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从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

3.宗子指嫡长子。依宗法,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权,要继承特别多的遗产,应受小宗的尊敬。宗子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别高贵,故又叫“宗主”。

4.庶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妾(小妻)生的儿子。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袭,诸侯的君位也如此。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

5.众子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小妾(妻)所生的庶子。

6.亲戚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以称“亲”,父母对儿女也可以称“亲”。前者如《送东阳马生序》:“其将归见其亲也。”后者如《左传·隐公四年》记载卫国大夫石碏(què)杀掉谋杀国君的儿子石厚时,说石碏是“大义灭亲”。“戚”表示亲属关系时比“亲”疏远些,使用频率极低。汉代以后,“亲”主要表内亲,“戚”表外亲。“亲”与“戚”连用时,有时指父母兄

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包括本宗与外姻,即同姓本族与异姓外族姻亲。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7.六亲泛指亲属。但具体说法不一:按《左传》说,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娅;按《周易》说,指父子、兄弟、夫妇;按《汉书》说,指父母、兄弟、妻子;等等。

8.三党指父党、母党、妻党,亦即父族、母族、妻族。

9.考妣旧时父亲死后称“考”,母亲死后称“妣”。如《礼记·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项脊轩志》:“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10.昭穆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庙排列的次序。始祖庙在中间,以下各代按照辈分,分别列于两侧:二世、四世、六世居左,为昭;三世、五世、七世居右,为穆。后由宗庙的次序,又推广到坟地葬位和祭祀时的排列顺序,后又泛指一般宗族的辈分。

11.丧服旧时居丧时穿戴的服饰。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称作“五服”,包括“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服制度反映了男尊女卑的观念,也反映了血统亲疏的等级。习惯上以五服之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

12.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指大功和小功,分别为九个月和五个月。如: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情表》)

13.七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如: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过秦论》)

14.太庙天子的祖庙,如: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

15.三纲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合称。意思是臣要绝对服从君,子要绝对服从父,妻要绝对服从夫。最先由汉代董仲舒提出,后经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加以系统化,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一套封建教义。

16.五常

(1)即“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这些人伦关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五伦中君臣关系居于首位,故又叫“大伦”。如《论语·微子》:“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2)即“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3)指仁、义、礼、智、信。

17.五教是父、母、兄、弟、子五者之间的封建关系准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

18.七出封建社会遗弃妻子的七种借口: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口多言,窃盗。有其中之一就可以遗弃。又叫“七去”“七弃”,是为维护夫权而制定的迫害妇女的礼教。

19.三从四德“三从”与“四德”的合称。“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从四德是封建伦理道德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

20.伯仲叔季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序。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如《左传·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次序依伯、仲、叔、季并循环使用。兄弟姊妹中年纪最大的称“伯”,有时也称“孟”,但二者有区别:嫡长子称“伯”,庶出长子称“孟”。另外,因“伯”指老大,“仲”指老二,所以后代常用“伯仲”指兄弟或表示不相上下。如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五、礼仪系列

1.礼俗即礼仪习俗。泛指婚丧、祭祀、交往等各种场合的礼节与习俗。

2.五礼五种礼的合称。古代以祭祀的事为吉礼,冠婚的事为嘉礼,宾客的事为宾礼,军旅的事为军礼,丧葬的事为凶礼。

3.六礼有两种解释:

(1)指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饮酒礼、相见礼。

(2)指婚姻成立的手续,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4.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古代未成年的男子束发,不戴冠,行过加冠礼后则标志着进入成年了。举行加冠礼的年龄,有20岁和19岁两种说法。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未冠”等说法。如《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祭妹文》:“予弱冠(初加冠,体还未壮,故称弱冠)粤行。”

5.笄(jī)礼古代女子到了成年时举行的盘发插笄(即簪子)的礼仪。举行笄礼的年龄一般在15岁时,表示年届成人,可以结婚。后来女孩子到了成年又称“及笄”“笄年”。

6.合卺(jǐn)指结婚。古时把一个匏分为两个瓢叫“卺”,举行结婚仪式时,一对新人各执一瓢而醑(xǔ)(用酒漱口),就叫“合卺”。后世遂以“合卺”为结婚的代称。

7.妻男子的配偶。在宗法时代指正式的配偶、嫡妻。从等级上看,“妻”当是指诸侯以下男子的正式配偶,因为诸侯的正式配偶称“夫人”,帝王的正式配偶称“后”。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8.妾最初指家庭的奴隶,后指贵族娶的“小妻”,实际上“小妻”是奴隶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结果,但地位仍极其低贱。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妾之美我者,畏我也。”旧时正式婚配的妻子、夫人有时自己也称“妾”“贱妾”,这是自谦的说法。如《〈孔雀东南飞〉并序》:“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9.姬原是古代的显姓。如周王族姓姬。后来成为贵族妇女的代称,再进一步泛化,便成为妇女的美称,进而成为美女的通称。如《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后来又成为富贵人家婢妾的美称。

10.媵(yìng)指古代诸侯的女儿出嫁时随嫁或陪嫁的人。它是古代一夫多妻制的一种形式。其方式是,诸侯娶一国之女为嫡夫人,女方以侄女、妹妹随嫁。此外,还有两个和女方同姓的“国、家”送女

儿陪嫁,也各以侄女、妹妹相从。这些随嫁、陪嫁的人统称为“媵”。但这些被称为“媵”的贵族妇女,其间虽有辈分、嫡庶之分,但都是主子,不是奴才,她们都是经过“聘”的,都有资格成为夫人。后来随着“媵女”制度的逐渐消亡,“媵”的地位逐渐降低,在只有妻妾之分的时代,就与“妾”成了同义词。如《阿房宫赋》:“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11.青庐用青布搭成的棚,古代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如《〈孔雀东南飞〉并序》:“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12.文定相传周文王卜得吉兆纳征订婚后,亲迎太姒至渭滨。后世因此以“文定”代称订婚。

13.朝(cháo)周代各国的诸侯,按规定的'时间觐见周天子,叫“朝”。《王制》:“五年一朝天子。”另一种说法是《左传·昭公十三年》杜预注:“三年一朝。”每次朝见天子,都要带着玉帛、兽皮、珍玩和土产等贡品,叫作“朝贡”。如《左传·隐公八年》:“郑伯以齐人朝王,礼也。”如果不按时朝见天子,就被认为是不尊敬天子,天子就要出兵讨伐。如《左传·隐公九年》:“宋公不朝,郑伯为王左卿士,以王命讨之,伐宋。”

14.觐朝拜皇帝。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称觐。诸侯春见曰朝,秋见曰觐。诸侯朝见天子的仪式称觐礼。觐礼规定,天子不得下堂见诸侯,下堂而见诸侯天子失礼。如《谭嗣同》:“至七月,乃扶病入觐,奏对称旨。”

15.聘

(1)天子派卿大夫见诸侯叫“聘”。如《礼记·王制》疏:“其天子亦有使大夫聘诸侯之礼。”诸侯德风方面有突出成就的,天子往往也派人去聘问。如《左传·隐公七年》:“冬,天王使凡伯来聘。”凡伯是天子的大夫,周王派他来见鲁隐公。

(2)诸侯的国君即位,强大的诸侯国来贺见,也叫聘。如《左传·襄公元年》:“九月,邾(Zhū,即邹)子来朝,礼也。”“冬,卫子叔、晋知武子来聘,礼也。”邾是小国,所以叫朝;卫、晋是大国,就叫聘。

(3)诸侯派大夫见别国诸侯也叫聘。这是诸侯之间邦交的礼节。

《王制》:“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左传·隐公七年》:“齐侯使其弟年来聘。”诸侯相聘,使者还带着玉帛,表示尊敬对方的意思。所以《左传》注曰:“诸聘皆使卿执玉帛以相存问。”

(4)相互来往朝聘,也有一定名称。此国往彼国的聘叫“如”。例如《左传·襄公二十年》:“冬,季武子如宋,报向戍之聘也。”季武子自鲁去宋,叫作“如”。反之,在襄公十五年时,宋派向戍来鲁国,就说成“宋向戍来聘”。也就是由彼国来此国,叫作“聘”。所以说:“内适外言如,外适内言朝聘。”意思是:由本国到别国去叫如,由别国到本国来叫朝聘。

16.誓用语言相互约束表示决不违背信约叫“誓”。《曲礼》:“约信曰誓。”诸侯之间举行这种仪式,叫“誓礼”。举行这种仪式,不用杀牲、歃血(以牲血涂抹口上)。

17.盟两国以上或两人以上互相宣誓约定来协同办事叫“盟”。会盟时杀牲、歃血,并且宣读盟书,誓于神,叫作“盟礼”。《曲礼》:“涖牲曰盟。”盟与誓不同之处就在于举行仪式时要杀牲、歃血。遇有急难,诸侯之间会见,举行盟礼,共同约定,相互援助,就叫“会盟”。如《过秦论》:“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结盟以后,双方就有义务约束。如《左传·襄公三十年》记宋国在五月间遭特大火灾,冬,与宋同盟的十一个诸侯会于澶渊,共同以财货来援助宋国。

18.遇诸侯之间不在规定的时间或地点忽然相见,就叫“遇”。如《左传》疏云:“遇者,草次之期,二国各简其礼,若道路相逢遇也。”事先没有约定,偶尔相逢,犹如人们在路上偶然相遇一样,在礼节上要比“朝”简单。

诸侯途中相遇,以距各自的都城远近来划分主宾,地近的一方为主,地远的一方为宾,双方用主宾之礼接待。如《左传·隐公八年》:“春,宋公、卫侯遇于垂。”

19.免胄胄,盔。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如《殽之战》:“左右免胄而下。”

20.祖古代饯行时的仪式,即出行之前祭祀路神,引申为在半路上为别人设宴送别。如《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21.封禅(shàn)古代统治者不仅重视祭宗庙,也重视祭天地、山川。《白虎通》云:“礼曰: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山川。”

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叫作“封禅”。一般都是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古时认为泰山是五岳之长,称为岱宗。泰山高,离天近,所以先要到泰山顶上举行祭天的仪式,以报答天之功,叫封。然后再到泰山脚下的一座小山——梁父山上举行祭地的仪式,以报答地之功,叫作禅。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禅梁父。”

22.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表示虔诚。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23.衅钟、衅鼓用牲血涂器祭祀。古时新钟铸成,必杀牲口取血涂在钟的孔隙上,并举行祭钟仪式,称衅钟。这是一种礼制,凡重要器物(钟、鼓等)制成,定杀牲取血涂在上面。如《殽之战》:“不以累臣衅鼓。”“衅鼓”在这里是“处死”的意思。

24.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叫“社”,谷神叫“稷”。后来就以“社稷”代表国家。如《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五人墓碑记》:“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25.牺牲古代祭祀时把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叫作“牺牲”。做祭祀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叫“牺”;体全叫“牲”。古代又有“三牲”之说,指祭祀用的牛、羊、猪。后来也以鸡、鱼、猪为“三牲”。如《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6.太牢古代祭品,指牛、羊、猪各用一头。

27.少牢古代祭品,指猪、羊各一头。如《伶官传序》:“其后

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28.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用来比喻帝王和王后的死。如《战国策·赵策四》:“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9.薨(hōnɡ)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如《信陵君窃符救赵》:“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30.死古代社会不同地位的人的死有不同的称谓。《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31.棺椁“棺”是装殓死人的器具,即棺材。“椁”是外棺,即棺材的套棺,用以保护棺材。上古贵族的墓里大多有椁。

32.殉葬指古代用活人或器物从葬的一种风俗。即人死以后,逼迫死者的妻妾、奴隶等随同埋葬。周代以后多用“俑”代替活人,有时也把死者生前用的饮食器、兵器、乐器、装饰品等作为随葬物品。

33.殓指给尸体穿衣下棺。也叫“入殓”。

34.殡古代指殓而未葬。后世把送灵柩到埋葬的地方叫“出殡”“送殡”。

35.七七旧俗人死后每隔七天祭奠一次,到七七四十九天为止。

36.丧礼古代“凶礼”之一。旧时处理死者殓殡奠馔和跪拜哭泣的礼节。

37.坟墓埋葬死人的地方。古时高出地面的葬人土堆叫“坟”,与地面相平的葬人场所叫“墓”。后世“坟”与“墓”并称,不再有所区别。旧时放在墓中刻有死者传记的石刻叫“墓志”;立在墓旁,刻载死者生平、表扬其功德的石碑叫“墓表”。

38.合葬指夫妇死后葬在一起。如《〈孔雀东南飞〉并序》:“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

39.稿葬庶人死了至多用“稿葬”。“稿葬”就是用草苫子裹住尸体埋葬。《促织》:“日将暮,取儿稿葬。”

40.庐冢也作“庐墓”。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

高考必背文化常识(精华版) 一、名字号 出生取名,成年定字。自称称名,称人称字。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 20岁、女 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二、古代表年龄称谓的词汇 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指2——3岁的儿童 3、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4、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 5、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6、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7、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8、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9、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10、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11、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1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13、期颐之年:一百岁 三、谥号、庙号、年号 【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庙号】庙号是古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用于后人祭奠的牌位上的名号。 【年号】年号是古代皇帝在位时的纪年方式。 区分: 庙号:祖宗 四、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高考语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一、古代文化常识概述 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掌握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对于高考语文考试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一些最全面的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二、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重点 1. 儒家文化 -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的重要性 -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提倡“仁者爱人”,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孔子的学生有颜回、子路、子贡等,他们是儒家思想的传承者 2. 文化 - 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重要宗教思想 - 四大名山是峨眉山、武当山、普陀山、雁荡山

- 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主张“八正道”,追求解脱和悟道的境界 3. 文化 - 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传统宗教 - 倡导“道法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 - 的经典有《道德经》、《庄子》等 4. 唐诗宋词 - 唐诗是古代文言文的杰作之一,以杜甫、李白、王维等为代表 - 宋词是古代文言文的艺术形式之一,以李清照、辛弃疾、苏轼等为代表 - 唐诗宋词在古代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 5. 四书五经 -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

- 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是中国古代经典文献 6. 武侠文化 - 武侠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形态,强调武功、侠义和忠诚等 价值观 - 武侠小说有《水浒传》、《西游记》、《射雕英雄传》等, 被广泛传播和阅读 三、结语 以上是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的最全面介绍。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注重掌握儒家文化、文化、文化、唐诗宋词、四书五经以及武侠 文化等重要内容。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考生将更好地理解古代文 言文的内涵,提升语文水平,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 请注意,以上内容只是对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的简要概括,考 生需在备考过程中深入研究相关内容,以达到更好的备考效果。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积累大全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积累大全 一.地理山川 1.阴阳(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阳:山南水北) 2.江河(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3.关内、关外(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4.山东、山西("山"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 5.古今地名(大都--北京大梁、汴梁、东京、汴京--开封京口--镇江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诚--南京临安、钱塘--杭州姑苏、吴郡--苏州淮上、江都、维扬--扬州会稽--绍兴长安--西安奉天--沈阳直沽--天津) 6.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二.地名 要注要注意古代方位、地名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2)八荒:人为东、东南、南、西南、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茺为荒远之地。八荒指远离中原的地方。 (3)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杨州、梁州、雍州。 (4)山东:指崤山以东。 (5)江南:泛指长江以南。 (6)江左:即长江以东。

(7)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 (8)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9)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恒山,中岳嵩山。 (10)南京又名建业、建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洁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11)开封又名大梁、汴州、东京。 三.官名 古代职官情况异常复杂,而且各朝都有变化,可以中央、地方两方面大致掌握。 中央官职:皇帝下有丞相或称宰相佐理国政,统领百官。中央一般设六部分管政务,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弄部、工部,部长官称尚书,副职为侍郎。 地方官职:大政区称郡、州或称省,长官分别称郡守、太守(或刺史)、巡抚。 基层政权称县,县官称县令或知县,间乎大政区和县之间高州(或府),长官称知州(知府)。 四.纪年 纪年有: (1)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2)干支纪年法(如: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3)年号纪年法(如:德右二年二月十九日),

学考高考必备之高中语文文化文学常识

学考高考必备之高中语文文化文学常识整理 高考语文试卷离不开语文常识,但是很多学生对于文学常识部分掌握的不够,下面小编给你带来高中三年全部文学常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必修一:文学常识 1、戴望舒,浙江杭县(今余杭)人,中国现代派诗人。《雨巷》是其成名之作,并由此获“雨巷诗人”的称号。 2、《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是新月派主要诗人。 3、《大堰河——我的保姆》作者艾青,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 4、《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着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定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着作。 5、《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史料编定的,共33篇,属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6、《史记》,西汉司马迁着,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它记载了黄帝到汉武帝时长达三千年的历史,其人物传记开我国史传文学的先河。《史记》是古代散文史上的一座丰碑,给后人以无尽的启示和深远的影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与司司马光并称为“史界两司马”,与班固并称“班马”。司马迁另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着书的抱负,其坚毅之品质为历代传颂。 7、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包括《狂人日记》《阿Q 正传》《药》《孔乙己》等)、《彷徨》(包括《祝福》《伤逝》等)、《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包括《藤野先生》《范爱农》等)和散文诗集《野草》;《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二心集》等多部杂文集。《记念刘和珍君》选自《华盖集续编》。 8、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是我国现代着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家》是新文学第一部畅销小说。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中篇小说《寒夜》《憩园》等,晚年所作的散文集《随想录》是其真诚反思“文革”的最重要的作品。《小狗包弟》选自《随想录》。 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作者梁实秋。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其着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高考语文高频文学常识

高考语文高频文学常识 在高考中,语文文学常识是一道必考题,那么你积累了哪些文学常识呢?以下是为大家整理好的高考语文高频文学常识,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国古代文学【1】1.我们国家古代第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他是春秋时代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言行和思想主张收录在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之中。 2.庄子是我们国家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是《逍遥游》。 3.屈原是我们国家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我们国家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他的出现标志着我们国家文人独立创作诗歌的开始,他创造了一种新诗体叫楚辞,又叫骚体诗。他用这种诗体创作了我们国家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另有代表作《九歌》《九章》《天问》。农历五月初五是他的纪念日。 4.我们国家战国时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教育家是荀子,原名荀况,代表作是《劝学》 5.我们国家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全书共130篇。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等八种体例,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年间约两千多年的历史,既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著,又是一部伟大

的文学著作,因此鲁迅先生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6.《战国策》是西汉文学家刘向编订的国别体断代史。 7.我们国家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由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 8.《出师表》《隆中对》的作者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 9.“三曹”是指东汉建安时期的父子诗人曹操、曹丕、曹植,曹操的代表作有《观沧海》《龟虽寿》,曹丕的代表作有《燕歌行》,曹植的代表作有《七步诗》《白马篇》。 10.我们国家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时期的大诗人陶渊明,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代表作散文有《桃花源记》,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 11.我们国家第一部笔记体小说集是南朝宋代小说家刘义庆写作的《世说新语》。 12.我们国家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我们国家第一部叙事较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13.我们国家第一部词典是《尔雅》,第一部字典是东汉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 14.“初唐四杰”指王勃、杨迥、卢照邻、骆宾王。

高考语文必考的文化常识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天文名词) 【星宿】宿(xiù),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 二十八宿与国分野如下: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国:郑宋燕越吴齐卫鲁魏赵秦周楚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州:兖州豫州幽州江湖扬州青州并州徐州冀州益州雍州三河荆州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 【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 【壁宿】北官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两颗星组成,在室宿的东边,很像室宿的墙壁,又称东壁。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 1.关于古诗与星宿 苏轼《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斗”“牛”就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是写景之句,以星衬月。 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是咏物之句,以星衬物。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歌咏牛郎织女的离别相思。 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写月夜观看牛郎织女星的闲适。 李商隐《马嵬》:“此日),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以“笑牵牛”来写唐玄宗当年与杨贵妃朝夕相伴的美好时光。 2.关于古诗文与纪时 平明:“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日中:见于《陈太丘与友期》《两小儿辩日》。 人定:“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 日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更定:见于张岱《湖心亭看雪》。 夜阑:“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暮春:见于王羲之《兰亭集序》。 三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三秋:“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又见于王勃《滕王阁序》。 3.关于古诗文与节日 古代诗文中涉及的节日很多,常见的有春节、上元(元宵)、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大部分延续到现在,不过过节的内容和习俗改变了很多。有些节日活动(如妇女七夕乞巧),因为社会生活的变化现在消失了。 4.关于中国古代纪年 中国古代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年号纪年。第一个年号为建元(前140一前135)。在中国历史上,清代用康熙的年号纪年时间最长,为1662一1722年,历61年;其次是乾隆,为1736一1795年,历60 年。年号的长短和社会的治乱大

【知识点】2020年高考语文-常考文化常识大全

【知识点】2020常考文化常识大全 今天分享的是古代文学文化常识,文化常识类题目,这类题目涉及的知识面宽、记忆量大,成为了学习难点。更有许多学生基本上靠“蒙”来进行回答。文化常识的积累没有捷径,靠得就是每天的坚持,坚持下去一定会看到回报的! 古代重要作家 1.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著称。教材选其作《观沧海》。 2. 诸葛亮,字孔明,被誉为“智圣”,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我们学过他的《诫子书》《出师表》等。 3. 刘桢,字公干,东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后人以其与曹植并举,称为“曹刘”。我们学过他的《赠从弟(其二)》。 建安七子:是东汉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4.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我们学过他的《饮酒(其五)》《桃花源记》。 5.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县人,北魏地理学家。我们学过的《三峡》选自《水经注校证》。 6.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思想家、医学家,有《陶隐居集》。我们学过他的《答谢中书书》。 7.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有“诗佛”之称。

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之一,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他的诗画被苏轼评价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学过他的《竹里馆》《使至塞上》。 8. 王勃,字子安,唐代诗人。教材选其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9.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其诗想象丰富,语言瑰丽活泼,风格豪放飘逸。教材选其作《行路难(其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渡荆门送别》等。 10.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教材选其作《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望岳》等。 11. 岑参,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我们学过他的《逢入京使》《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2. 韩愈,字退之,世称“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教材选其作《马说》《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3.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有“诗豪”之称。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教材选其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陋室铭》。 14.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其诗与元稹齐名,称“元白”,与刘禹锡齐名称“刘白”。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我们学过他的《钱塘湖春行》《卖炭翁》。 15. 李贺,字长吉,唐代诗人,世人称他为“诗鬼”。教材选其作《雁门太守行》。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知识点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知识点 随着高考的临近,对于文化常识的掌握成为了考生备考的重点之一。语文文化常识作为考试内容的一部分,包含了丰富的知识点,涉及到 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在备考过程中,掌握这些知识 点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阐释文本,提高解题能力。接下来,我 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些高考语文文化常识知识点。 1. 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是高考语文中的一个重要板块。其中,文学史是一个重点 内容,要求考生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代表作品和流派。比如, 宋代的文学以词为主要表现形式,代表作有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元代的文学以杂剧为主要表现形式,代表作有郑光祖的《窦娥冤》等。此外,文学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重要概念也需要掌握。 2. 历史常识 理解文本需要对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在高考语文中,常常会涉 及到一些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要求考生了解其背景和意义。比如, 鲁迅的《狂人日记》中,他以疯子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败。这就需要考生了解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包括辛亥革命、新文化 运动等。 3. 哲学常识 哲学常识是高考语文的一大考点。要求考生了解一些重要的哲学概 念和哲学思想家。比如,儒家思想强调礼义廉耻,对中国文化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而庄子则强调自然无为、顺其自然的思想。了解这些哲 学思想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深层意义和哲学内涵。 4. 艺术常识 艺术常识也是高考语文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求考生了解一些重要 的艺术流派、艺术家和作品。比如,唐代的青绿山水画、宋代的写意 花鸟画、明代的工笔花鸟画等,都是我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流派。同时,知道一些艺术家的名字和代表作品也能够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 的艺术描写。 总结起来,高考语文文化常识知识点的掌握对于备考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了解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考生可以更好 地理解和阐释文本,提高解题的能力。因此,在备考过程中,考生要 注重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和积累,在科学备考的基础上,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语文成绩。

高考语文8类文化常识

高考语文8类文化常识 高考语文必备8类文化常识 高考6月7日开考,为帮助大家在高考语文中取得高分,店铺为大家带来最新的高考语文必备八大文化常识,希望对大家高考语文考试有帮助! 高考语文8类文化常识 一、称谓系列 1.人物姓名称谓 (1)直称姓名 ①用于自称: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指南录〉后序》) ②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指南录〉后序》) ③用于作介绍,为人作传: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柳敬亭传》) ④尊者对卑者称名: 求,尔何如?(《论语》) ⑤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称用名: 夫子何哂由也?(《论语》) (2)称字、号、谥号、斋名 这种情况是称呼者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①称字: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送东阳马生序》) ②称号: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 ③称谥号: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左忠毅公逸事》) ④称斋名: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3)称官爵 ①称官名:后人称杜甫为“杜工部”,称韩愈为“韩吏部”。 ②称爵名: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柳敬亭传》)

(4)称籍贯 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南海”代指康有为)(《谭嗣同传》) (5)兼称 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6)特殊称谓 ①在姓氏后加上行第(或再加名号、官爵): 韩愈《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②职业+人名: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庄子·养生主》) ③姓+之+人名: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左传·僖公三十年》) ④封地+人名:商鞅姓卫,商为其封地。 2.谦、敬及贱称 (1)谦称 ①王侯自称:孤不度德量力。(《隆中对》) ②臣子自称: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③一般人自称: 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 某自幼熟读兵书。(《失街亭》) 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中山狼传》) ④女子自称: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孔雀东南飞〉并序》) (2)敬称 ①称君王: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出师表》) ②称庙号,多称已死的皇帝: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海瑞传》) ③称师长:夫子哂之。(《论语》) ④称朋友、尊长: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 (3)上对下或平称

高考必备语文文化常识大全

一、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农事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髻: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筏、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二、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史诗”。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高考语文文学常识大全整理

高考语文文学常识大全整理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首,分风、雅、颂三 部分,其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2,“四书”是《论语》、《中庸》、《大学》、《孟子》的合称。 3,“五经”是儒家经典的合称,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 4,《楚辞》是战国末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的艺术形式创作 出来的新体诗。 屈原,名平,字原,代表作《离骚》是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其 中名句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春秋》相传为孔子所编撰,后由鲁国史官左丘明为之作传,全名叫《左氏春秋传》,简称《左传》。《春秋》记录了鲁隐公元年 至鲁哀公27年的历史大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6,《国语》是第一部依照国别记叙各国史实的国别体史书;西 汉编定的《战国策》是另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史书,共十二国策33篇。 7,《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皇帝到汉武帝 太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体例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 部分,鲁迅先生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8,《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上比《史记》少 了“世家”,共四个部分组成。《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9,《汉书》作者班固(东汉),《后汉书》作者范晔(南宋),《三国志》作者陈寿(西晋)。

10,《水经注》是北魏郦道元据《水经》作注,是我国第一部记 述河道水系的专著。 11,南朝徐陵编选的《玉台新咏》,共编选汉魏以来相关男女闺 情769首,高中课文《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便选自该集。 12,《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阐述文学理论的专著,是 南朝人刘勰著成。 13,《资治通鉴》由北宋时期司马光编撰,所记史事上起东周, 下迄五代,共1362年,按年叙事,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钦赐书名。 14,《四库全书》由清代永容、纪昀等编写,是清代官修的一部 规模庞大的丛书。内容分经、史、子、集四部。 15,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为《水浒传》(元末明初施耐庵)、《三国演义》 元末明初罗贯中)、《西游记》(明吴承恩)、《红楼梦》(清 曹雪芹)。 16,贾谊,西汉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贾长沙。高中课 文所选篇目有《过秦论》。 17,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初中学过他的 《出师表》,是伐魏临行前呈递刘禅的奏章。杜甫的七律《蜀相》以 他为题材,内容是“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 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8,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 东晋时期诗人,散文《桃花源记》是他的代表作。高中课文学过的诗 歌有《饮酒》。 19,“初唐四杰”是指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 一、文化常识选项汇编 1.印章或某些器物上所刻或所铸的凸出的文字或花纹。文字凸起为阳文,凹陷为阴文。 2.鲁班,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般。惯称“鲁班”。 3.《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4.“嫡长子”继承制,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 5.“察茂才”“举孝廉”, 是自下而上. 6.在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每月的初一称为“朔”。“夏四月之望”是指夏历(农历)的四月十五日。 7.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践政、践莅:当政在任之意。践事:供职、充役之意。践袭:蹈袭,沿用之意。 8.“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9.“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降职。 10.肃宗:皇帝的庙号,肃,恭敬、肃穆之意。 11.唐朝以前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明清两代用年号来称呼,词典称庙号。 12.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在的两小时。日中是十二时之一,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时正至下午 1 时正)。 13.“薨”是古人对诸侯之死的一种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可称薨。帝后的死当称为“崩”。 14.科举考试从隋炀帝大亚年间开始。 15.“六部”中吏部(管理文职官员的任免、考选、升降、调动等事);兵部(负责军事,入军队编制、武官选授以及驻防、训练、检阅等政令);礼部(掌管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等)16.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17.陛,是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殿下,对太子的称呼。 18.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19.《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 20.D.“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徙”“升”等。“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转”是关于职务调动的。 21.“解职”一词,这与“致仕”词义相近。 22.冠族指的是当地显贵的豪门世族,有一定的名望和影响。 23.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24.“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25.“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26.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 27.古代男子20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28.“弹劾”是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 29.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疏的本意为“疏通”,这里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 30.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顿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 31.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任命官职。 32.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 33.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表明当

高考语文必须掌握的古文化常识

高考语文必须掌握的古文化常识 【五礼】 古代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1)吉礼: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汉书》载,西汉将领李广利率军队出击匈奴之前,“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2)嘉礼:有关个人成长和交往以及王位承袭的礼节。 婚冠礼:古代嘉礼之一。《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后也可结婚。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因为男

高考语文文言文重要的文化常识整理

高考语文文言文重要的文化常识整理 文言文重要的文化常识整理: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

①听说,听见; 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 ③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 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高中语文古文化常识全汇总

高中语文古文化常识全汇总 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 9.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与《荆轲刺秦王》的“竖子”结合起来理解)《优美的汉字》

2020届高考语文文化常识知识点归纳

1.国子学是隋以后历代王朝的教育管理机关,也是专门提升皇室子弟的最高学府。 2.羌指我国西部民族之一,古代诗歌经常提及的“羌笛”这一乐器就原出于古羌族。 3.爵,爵位,古代爵位分若干等,如“楚国公”“燕郡王”等属于高等级的爵位。 4.妃,原意为“配偶”,后来专指皇帝的妾或太子、王、侯的妻子。 5.知:主持、管理的意思。如“知高平、潍二县”就可以翻译为先后任高平县、潍县的县令。 6.中官:指“宦官”,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成员役使的官员,又称“阉人”。 7.典试:科举测试最高等第,皇帝出题,官员到地方主持,文中指张问达主持山东的科举测试。 8.星变:星象的异常变化,古时认为将有凶灾。例如“比年日食皆在四月”的天象变化。 9.陛辞,临行前向皇帝告别。陛,特指皇帝宫殿的台阶;陛下,指宫殿的台阶下,后用于对帝王的尊称。 10.宫、商、角、徵、羽,古人认为这五声分别代表君、臣、民、事、物,五声不乱,国家的政治就会清明。

11.定省,即昏定晨省,本指晚间为父母安定床衽,早晨起来省问父母安否;后泛指探望问候父母或亲长。 12.宋孝宗,南宋皇帝赵眘的庙号。庙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的评判性称号。 13.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测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测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 院试、会试、乡试、殿试。 14.字:是古人成年时所取,通常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便于他人称呼。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15.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践阼等等。 16.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17.诰,专用于上对下,也指文体名,训诫或任命封赠的文告,隋唐以后帝王授官、封赠、贬谪也用诰。 18.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的死,也指诸侯或者大官的死。 19.尚书,官名,始置于战国,是掌管文书的官,后来权势渐大。 20.谪,贬官降职或流放。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

语文高考文学常识学基础知识点

语文高考文学常识学基础知识点 语文高考文学常识 语文高考文学基础知识点 ▲语文高考文学常识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首,分风、雅、颂三部分,其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2,“四书”是《论语》、《中庸》、《大学》、《孟子》的合称。 3,“五经”是儒家经典的合称,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 4,《楚辞》是战国末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的艺术形式创作出来的新体诗。 屈原,名平,字原,代表作《离骚》是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其中名句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春秋》相传为孔子所编撰,后由鲁国史官左丘明为之作传,全名叫《左氏春秋传》,简称《左传》。《春秋》记录了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27年的历史大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6,《国语》是第一部依照国别记叙各国史实的国别体史书;西汉编定的《战国策》是另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史书,共十二国策33篇。 7,《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皇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体例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鲁迅先生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8,《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上比《史记》少了“世家”,共四个部分组成。《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9,《汉书》作者班固(东汉),《后汉书》作者范晔(南宋),《三国志》作者陈寿(西晋)。 10,《水经注》是北魏郦道元据《水经》作注,是我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著。 11,南朝徐陵编选的《玉台新咏》,共编选汉魏以来有关男女闺情769首,高中课文《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便选自该集。 12,《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阐述文学理论的专著,是南朝人刘勰著成。 13,《资治通鉴》由北宋时期司马光编撰,所记史事上起东周,下迄五代,共1362年,按年叙事,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钦赐书名。 14,《四库全书》由清代永容、纪昀等编写,是清代官修的一部规模庞大的丛书。内容分经、史、子、集四部。 15,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为《水浒传》(元末明初施耐庵)、《三国演义》 元末明初罗贯中)、《西游记》(明吴承恩)、《红楼梦》(清曹雪芹)。 16,贾谊,西汉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贾长沙。高中课文所选篇目有《过秦论》。 17,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初中学过他的《出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