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重点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重点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重点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5题)

1.第一次文代会

全名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2日在北平召开,会期共17天,出席代表824人。

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大会通过了《宣言》,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

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标志着现代文学的终结和当代文学开始,标志着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和新政权领导下的文艺阵营的建立。

(1)《百合花》(茹志鹃)

短篇小说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成名之作。《百合花》在表现革命战争军民关系这类庄严主题时,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显示出清新俊遗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作者选择的人物都是普遍的战士和老百姓,她们有血有泪,个性鲜明,与通常那种高大式的英雄形象显然不同。小通讯员年仅19岁,他涉世不深,天真质朴,不乏关心战友,体贴群众的爱心,又对生活充满情趣,枪筒里常用树枝和野花来点缀,他憨厚腼腆与女同志接触便会浑身不自在,但在危急关头却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俊俏的新媳妇,过门才3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她好咬着嘴笑,好象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淳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自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嫁妆奉献出来。作者擅长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总之,这篇小说以朴素,自然,清新的笔调书写和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的最美好最纯真的感情,创造一种优美圣洁的意境,读后令人久久难忘。

(2)《燕山夜话》(马南邨)

《燕山夜话》是一本杂文集。作者马南邨(本名邓拓,马南邨乃其笔名),自1961年起在《北京晚报》的《燕山夜话》专栏陆续发表杂文,后汇为五集出版。这些杂文敢于正视现实,大胆评论时政,尖锐讽刺各种不正之风,道人所不敢道,言人所不敢言;并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古今中外,旁征博引,语言亲切,富有文彩。其中像《说大话的故事》、《三种诸葛亮》、《一个鸡蛋的家当》、《爱护劳动力的学说》、《从三到万》等篇均寓意深刻,发人深省,起到帮助读者开扩眼界,增长知识,提高识别事物能力的作用。

2.双百方针

“双百”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合称,是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来的,它是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

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双百”方针是充分发扬民主、促进团结、符合文艺发展内在规律的方针。

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

3. 重放的鲜花

1956年至1957年上半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出后,出现了一批眼光敏锐、关注社会问题的青年作家和诗人,产生了一些张扬个性的诗歌和一批揭露社会弊端的特

写和小说。不久,“反右”斗争扩大化,这些青年作家遭到严厉的批判,他们的作品被彻底否定,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文革”结束后,这些作品的价值被重新发现,得以公开结集出版,被称为“重放的鲜花”。

4. 第四种剧本(与南京相关)

从1956年春天开始出现的“第四种剧本”,代表着一场反公式化概念化的运动,特别是“双百方针”在文艺界思想解放运动的直接结果。

这一名词是由黎弘(刘川)在评论《布谷鸟又叫了》(杨履方)的时候提出的。他认为当时剧本只有工农兵三类,每种剧本都有固定的框框。而《布》突破了三个既有的框框,是“忠实于生活的独特形态”的第四种剧本。

它不同于表现先进与保守斗争的工厂剧本,入社与不入社斗争的农村剧本,我军与敌军斗争的农村剧本。这类剧本较为尖锐的触及社会矛盾,揭露了社会某些阴暗面。较为大胆的些人的情感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人的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代表作品:岳野的《同甘共苦》、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海默的《洞箫横吹》、赵寻的《还乡记》等。

5. 样板戏(文革中)

又称作“革命现代京剧”。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它是对传统京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给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

习惯上将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八个样板戏”。

(80年代——85年前后文学思潮)

6. 重写文学史

“重写文学史”是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一股学术思潮,1988 年,《上海文论》开辟了“重写文学史”的专栏。以有别于传统教科书的价值体系和审美标准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已有定评的一些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提出了某些质疑性的探询和多元化的阐释。就其本身而言,它是对现代文学史写作的一次自觉反思,也是新时期以来文学“方法论”“观念论”和“主体论”讨论在文学史领域的延续和深化。

7. 方法年(文学研究的方法,因为西方文学思潮的引进)

1985年和1986,被人们习惯称之为“方法年”、“观念年”。在这一段时间,流行于当代西方的各种批评方法(形式主义批评、结构主义、现象学、接受美学、原型批评等)大规模介绍过来,并被批评家运用到批评实践中。

8. 天安门诗歌运动

1976年“清明节”前后,人民群众冲破当时的严厉禁令,掀起一场以悼念周恩来总理逝世为主要内容的“天安门诗歌”运动。这场诗歌运动所引发的机缘是政治性的。它主要利用旧体诗词的形式,表达了对“四人帮”祸国殃民的愤怒与谴责,爱憎之情判然,体现出文

学极强的现实功利性。

在艺术表达上十分通俗易懂,就艺术创作而言,没有提供多少经验,但却意味着独立思想和独立写作的表达的再次复苏。诗中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深沉思考,直面现实的战斗式的人文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思潮趋向。

尤其这些诗歌在1977年以后结集出版,使得“天安门诗潮”中的文学精神得以迅速广泛地传播,并引发了新时期文学初期的“伤痕”类型文学创作的出现。

9. 朦胧诗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主要是指1980年前后开始发表的一批诗歌,它具有着注重个人情感及内心冲突的抒写,更多地带着诗人主体的感觉、印象,呈现出内向的特点。

这些作品大都以回首十年动乱留下的心灵创痛、反思极左路线统治下的社会和个人的历史悲剧为主题;在内容

..上,朦胧诗人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建立平等、和谐的人

际关系,提倡人性的改善和人的自由发展。在艺术视角

....上,注重借鉴西方现代文艺,注重汲取我国古代诗歌美学中的营养,它们大都采取心灵独白和倾诉的表达方式,采用较为曲折、隐晦的象征暗示和隐喻寓意的表现方法,注重形象、意象的刻画和表现,形式和语言大都具有明显的“陌生化”效果。

代表诗人主要有北岛《回答》《雨夜》《宣告》、舒婷《致橡树》、顾城《一代人》、《远和近》、《弧线》、芒克、江河、多多、梁小斌等。

10.《随想录》(巴金)

是巴金晚年创作的一部杂文集,巴金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他愿意用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最后高峰。

1979-1985年出版。共五集,一百五十篇。作者回顾亲身经历,批判极左路线和“四人帮”的倒行逆施,并对“文化大革命”作了深刻反思。内容有对故人的怀念、见闻录、访问记、文艺评论以及关于文化建设和文艺工作的建议等。文笔酣畅淋漓,一气呵成。

《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共五集,统称随想录。

11. 伤痕文学(80年代)

伤痕小说是文革之后出现的一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是新时期文学浪潮的第一波。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相继有一批文学作品问世,短篇小说成就最高。

它指的是1977年开始出现的以“文革”时期社会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其主旨在于揭示文革悲剧,展示文革给人们造成的生活苦难和精神创伤,控诉“四人帮”极左毒害的小说创作潮流,描述了人们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及其在人们灵魂深处留下的难以弥合的内在创伤,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有四种写作倾向:揭示四人帮的罪恶;表现与四人帮的斗争;

展现普通人在文革逆境中的美好情操。

代表作品: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遇罗锦的《一个冬天的童话》,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竹林《生活的路》、叶辛《蹉跎岁月》、《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等。

中短篇小说:王亚平《神圣的使命》、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宗璞《我是谁》。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

长篇小说:莫应丰的《将军吟》、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12. 反思文学

1979年的《人民文学》第二期刊登了茹志鹃的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以这篇小说的出现为标志,在此后的几年间,形成一股以小说创作为主的“反思文学”思潮。

反思小说主要指1979至80年代初出现的对解放后几十年曲折历史和人的现实处境等进行反思的小说。通过艺术概括,深刻地揭示出极左思潮和现代迷信给党和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和严重后果,从不同方面总结了党的优良传统受到破坏的历史教训,启示人们思考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以防悲剧重演。

反思文学具有较为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反对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呈现和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刻画悲剧人物性格是它们共同具有的特色。与伤痕小说内容上有交叉,是伤痕小说的深化。但存在偏重于政治反思,文化反思不够等缺陷。

代表作品:《李顺大造屋》(高晓声)、《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布礼》(王蒙)、《人到中年》(谌容)、《芙蓉镇》(古华),《绿化树》(李贤亮)、《内奸》(方之)等。

13. 改革文学

兴起于1981年前后,这类作品从各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改革的热潮,形象地刻画了各条战线改革者的精神风貌和鲜明个性。“改革文学”的开篇之作,是蒋子龙的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

中国自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便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经济体制改革。与此同时,许多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在伤痕和反思过后呼唤改革,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展的种种思考和设想。这就是风骚一时的“改革文学”。

代表作品: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开拓者》、、柯云路的《三千万》、张洁的《沉重的翅膀》、张贤亮《龙种》、李国文《花园街五号》等。

14. 先锋文学

是指在中国文坛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以马原、洪峰、残雪、扎西达娃、苏童、余华、格非、叶兆言为代表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中,也被称为新潮小说或实验小说。

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具有两大鲜明特点:(1)话语的叛逆性,即对权威叙事的颠覆与反抗。(2)形式的前卫性,即大胆尝试最新的文体试验。

先锋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启蒙与人性的怀疑,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使得极端个人化的写作成为可能,对以后的文学创作影响较大。

代表作家及作品: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残雪的《山上的小屋》、格非的《迷舟》等。

15. 新写实文学

新写实主义小说是批评家对某种创作倾向的概括。1989年《钟山》杂志主动倡导并提出这个名称,主张还原现实生活的原生态,直面现实和人生,注重表现普遍人的生活,烦恼与欲望,追求客观冷静的叙述方式。

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是:主要描写下层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拒绝传统现实主义典型化的手法,采取拉拉杂杂叙家常的手法;取消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造成无常化的生活流;采取零度叙事,叙事人以平淡冷漠的口吻讲述而不介入故事。在这种观念支配下,其创作呈现出新的气息,一时成为读者喜爱的新的小说形式。

代表作家: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叶兆言、王安忆、刘恒等。

代表作品:刘恒《伏羲伏羲》《狗日的粮食》;方方《风景》;池莉《烦恼人生》;刘震云《一地鸡毛》等。

16. 寻根文学

八十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所谓寻根,就是寻求民族文化之根。其特点是:一超越政治视角,走向文化视角。二是追寻民族文化之根,参预与世界文学的对话。

寻根小说最为显著的特点在于: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与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现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手法,丰富和加深作品的文化意蕴。

代表作家及作品: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王安忆《小鲍庄》、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贾平凹的《商州初录》、张承志《北方的河》《黑骏马》等。

17. 现实主义冲击波(90年代)

90年代中期,改革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国企改制、转轨等。90年代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在90年代中期之后由于河北的“三驾马车”——谈歌、何申、关仁山的崛起而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被人称为“现实主义冲击波”。他们的创作仍有着对于人的生存本质的勘探、对于个体生存困境的表现的特色,但他们小说的当下性特征和情感性特征显然得到了强化,艺术表现上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并为90年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某种新的可能性。

主要特点:(1)关注低层群众的生存命运,体现社会关怀精神或公众意识。(2)不回避生活矛盾,大胆表现改革中的一些热点与焦点问题。(3)弘扬主流文化精神。

代表作家及作品:谈歌《大厂》、何申《年前年后》、《信访办主任》、关仁山《九月还乡》、《大雪无乡》、刘醒龙《凤凰琴》、《分享艰难》。

18. 女性写作(P296)

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坛涌现出了一批关注女性命运的女性作家。她们以特有的人生体验、独特的视角和极具个性化的叙述语言,创作了一批耐人寻味的女性题材的作品。

这一批女作家包括了穿越80年代和90年代崛起的女作家,她们的小说作品具有典型的

私语化倾向,同时还有结构性女性写作倾向。有鲜明的女性主义立场。这批女作家已经不再是脆弱的自恋主义者或痛苦的理想主义者,而是在性别意识的觉醒过程中表现年女性的生活现状、生存困境与挣扎的过程。一种被指称为“个人化”和“私人化”的女性写作堂堂正正地走进了文坛,她们对女性经验和女性心理全方位敞开,对个人的生存体验和生命体验的书写,对个体欲望的书写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这一类的小说作品被称为“女性小说”。

代表作家及作品:王安忆《长恨歌》、陈染的《私人生活》、徐坤的《白话》等。

(10~16可作为简答题)

(二)简答(4题)

1. 简述《创业史》的艺术特色(柳青《创业史》的艺术特色及成就)

《创业史》是一部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陕西渭河平原的下堡乡的蛤蟆滩,作者以强烈的历史意识和真诚的阶级意识,通过描写梁家父子两代人不同的创业道路及其结局,概括了中国农民的生活历程,反映了他们要求改变苦难命运的强烈愿望。

小说通过活跃借贷、买稻种和分稻种、进山割竹子、新法栽稻等事件,组织起了错综复杂的各条矛盾线索。这些矛盾线索构成了两个阵线:一边是坚决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梁生宝等贫雇农;另一边则是土改时弯下了腰,现在又想重振威势的富农,以及中农郭世富和村长郭振山。而处于这两条阵线之间的是像梁三老汉这样的徘徊、摇摆的农民。作家生动地表现了不同心里动向的各阶层农民之间的复杂关系。

《创业史》创造了一组达到“相当艺术水平”的人物。塑造了社会主义新人梁生宝的形象,他完全摆脱了小生产者私有观念的羁绊,在他身上体现了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和美学观念。《创业史》还塑造了梁三老汉这一精彩的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形象。他的性格具有明显的两重性,是一位动摇于集体致富于个人发家两条道路的中间人物。在这一形象的塑造中,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一位真正的中国农民性格的本质内容。梁三老汉精神世界的复杂性,是老一代中国农民的艺术写照,具有典型意义。

《创业史》运用了夹叙夹议的叙述方式,在人物语言方面,采用经过提炼的口语,而叙述语言则充分书面化。语言体现了富于乡土气息而又不落粗俗,有书卷气而不伤平实,幽默处见深沉。

《创业史》将宏大的结构与精细的描写、心理的刻画与哲理性的议论相结合,尤其是对人物心里流程的状写,常常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的不同性格,也是它显著的艺术特色。这种对比,突出了人物性格。

2. 简述现代革命京剧对传统形式的变革。

(现代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激活传统的资源,如莫言)

【问答】京剧现代戏对传统形式的变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吸收融合话剧的写实观念,采用写实布景,从而打破了“随意赋形”的传统舞美体制;(2)采用写实布景,使话剧的分场、分幕制得以在戏曲中施行,戏曲情节的集中性增强,使原来以时空不固定为原则的文学体制发生重大变革;

(3)按照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当时流行的阶级斗争理论提炼生活与刻画人物,突出不同的鲜明个性,这种现代人物的描写方法与写实布景相结合,引起对程式化动作的重新选择或创造,彻底突破传统的表演体制;

(4)歌剧和交响乐的经验被引进,具有变现力的新唱腔、新版式和人物主题音乐被创造出来,原来“千部一腔”的音乐体制也由此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5)打破了京剧的脸谱化,依照生活真实的刻画人物;

(6)出现了《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等京剧现代戏。

弊端是:话剧加唱的模式流行;京剧现代戏“样板化”一统天下。

3.简述散文三大家的小说有怎样的特征。(杨朔、秦牧、刘白羽)

(1)杨朔散文的特征:

①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战斗性。他作品的基调是歌颂新时代、新生活和普通的劳动者,代表作品有《荔枝蜜》、《蓬莱仙境》、《雪浪花》、《香山红叶》、《画山绣水》、《茶花赋》、《海市》等。

②注重诗境的创造:继承了中国传统散文的长处,在托物寄情、物我交融之中达到诗的境界,营造意境时,常在谋取"情"的新意上做文章,如借蜜蜂的勤劳创造而无所求的特点,来寄情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高尚情操。

杨朔散文在写人状物时诗意浓厚,注重创作诗的意境。他写人善于选取感情色彩丰富的片断刻画人物的神貌、内心;他的景物描写,在写出自然美的同时,也是创造意境,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

③结构精巧。常常大处着眼,小处落笔,采取寓大于小、寓远于近的艺术表现方法。初看常有云遮雾罩的迷惑,但峰回路转之后,曲径通幽,豁然展现一片崭新天地,而且结尾多寓意,耐人寻味。

④语言精美,含蓄新巧,音韵和谐,具有艺术魅力。象诗一般精确、凝炼、含意丰富又富音乐感,具有清新俊朗、婉转蕴藉的风格。

局限是:散文思想内容过于时代化;刻意追求诗境,惯用象征、比附等,艺术表现上有雷同倾向(见景——入境——抒情——升华——点题);缺少对生活的真情实感。

(2)简述秦牧的散文有怎样的特征。

①散文言近旨远,哲理性强。赞颂新中国、新生活,鞭笞丑恶现象是贯穿他散文作品的一条主线,在阐述观点,讲明道理时,绝不枯燥。

②散文题材广泛、融知识性、思想性、抒情性于一体。谈古论今、旁证博引,显示出深厚的生活和知识根底,这是秦牧有别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特色。《土地》便是其中极有代表性的作品。作者从历史和日常生活中的见闻侃侃谈起,以土地为对象,时而展现新时代的风貌,时而追述惨痛的历史,时而歌颂新社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时而写到古代的封疆大典,时而又将笔触延伸到殖民者的暴行,从古到今,从草木禽兽到人情世态、到故事传说、到现代科技,都囊括在一篇散文之中,向读者提供了一部信息量极大的历史教材。十七年间,秦牧提出了散文题材与表现形式多样化,散文知识化、艺术化等主张。

③散文真正具有“形散而神不散”,表达方式没有固定格式,潇洒自然,语言流畅讲究,文

笔游走灵活,联想奇妙,思路开阔,感情自然流露。

④语言流丽酣畅、凝练生动,具有“林中漫步”和“灯下谈心”的行文风格。

其美中不足的是:过于强调知识性,有些冗杂拖沓之感;强调哲理,表现出说教气。

(3)简述刘白羽散文的特征

①散文的基调是歌颂光明、歌颂英雄的人民,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②善于使用对照手法制造波澜,结构错落有致。

③融情于景,借以抒写壮怀激烈的诗情,是刘白羽散文的基本特色。

④雄浑豪放,是刘白羽散文

的基本风格。

(4)简要说明杨朔、秦牧与刘白羽散文的不同特点。

A.杨朔散文以诗为“神”,在当时众多散文媚上媚俗盛行的情况下,以精湛的构思、典雅的格调而“一枝独秀”,并表现出“通讯化”、“小说化”的特点。

B.秦牧散文知识信息丰富,题材广泛,平中见奇,夹叙夹议,以富有个性的语言直抒胸臆或发挥议论。也注重语言的推敲,善于运用精彩的比喻。但是他这个时期的作品由于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和影响,有些内容有粉饰之嫌。

C.浪漫主义气质和革命战争生活经历是刘白羽散文审美品格中的两大重要因素。多引用古人诗句,借诗的意象表达作者追求时代精神的强烈情感,情感也常常是汹涌奔腾、一泻千里式的浓烈,常常表现出骈散结合和抑扬顿挫的特点。但有失之抽象与直露、带有说教味道的毛病。

4.五六十年代的历史剧。

当时的历史剧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古为今用”为创作原则,积极反映时代精神,以歌颂历史上伟大人物的文治武功为具体的现实政策和政治路线服务的作品,如郭沫若、曹禺的话剧等;二是借历史题材曲折表达自己的个人话语,体现一部分知识分子对自身处境的感慨和对下层人民的关怀的作品,如田汉的话剧等;三是自觉地继承民间传统,努力反映民间意识和民间趣味的作品,如老舍的话剧和田汉、吴晗等的新编历史剧等。

曾以一部《女神》开中国现代诗歌浪漫主义先河的郭沫若,50年代以后诗风大变,从一位旧时代的诅咒者变成了新时代的热情歌手,他的历史剧创作也从过去的“借古讽今”变为今天的“借古颂今”。郭沫若是一位历史学家,对历史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在历史剧中常常表现出许多惊世骇俗的新观点。他在当代文学史上仅有的两部历史剧《蔡文姬》和《武则天》,都是有意为曹操的武则天所作的“翻案文章”。因此,在这两部作品中,曹操和武则天都不同于传统舞台上的奸雄、淫雌形象,呈现出雄图大略、“忧以天下,乐以天下”、扶危济困、爱民如命的崭新面貌。用七天时间一气呵成的《蔡文姬》,抓住“文姬归汉”这一

历史史实,通过歌颂爱国女诗人蔡文姬进而大胆为拯救蔡文姬的曹操翻案,表现了曹操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的潇洒风度和雄才大略,第一次在舞台上改变了曹操的“白脸”反面形象。作家与蔡文姬有着类似的抛儿别女、投奔祖国的经历,在作品中寄托着自己“去国十年”的身世之感。作品通过歌颂曹操的文治武功,也表达出希望统治者爱惜人才的愿望。但作品为体现“民族团结”的思想主题而增添的许多匈、汉一家的台词,则有图解政策的嫌疑。相比之下,《武则天》结构谨严,矛盾集中,在戏剧艺术上明显要优于《蔡文姬》。作家以武则天在平息裴炎、骆宾王串连徐敬业谋反事件中所表现出来的沉着机敏、多谋善断,把武则天塑造成一个善于处理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的女政治家,一个具有卓越政治才能的开明君主。与郭沫若50年代以前的浪漫主义诗歌、寄托小说和“战国史剧”一样,这两部作品也都表现出作家对历史史实采取“好恶随心,笔削任我”、对主要人物进行理想化塑造的一贯风格特点。

与郭沫若的历史剧相比,曹禺执笔的《胆剑篇》在史料的运用上要慎重得多,而且,结构严谨,对白圆熟。作品以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战争为背景,以“一时强弱在于力,千古胜负在于理”为主题,重新演绎了“卧薪尝胆”的历史故事,歌颂了越国人民自强不息、反败为胜的斗争精神,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作品还塑造出范蠡等个性鲜明、动作性强的人物形象,但由于作家在塑造越王勾践和庶民苦成的形象时,仅仅从概念出发,机械地理解人民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的历史观,削弱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剧中虚构的越国人民“不吃吴国的白米,没有牛用人拉,没有犁用手刨”的情景,也明显是为了响应当时“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口号而作的。1962年,曹禺还根据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意见,开始创作以“歌颂我国各民族的团结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为主题的《王昭君》,但直到1978年才完成。

田汉是我国话剧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关汉卿》是为配合世界和平理事会“纪念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创作七百周年”而创作的。作品主要通***汉卿目睹贪官污吏的凶残愤而创作《窦娥冤》、为民伸冤,并不顾权贵的威胁利诱、拒不修改剧本等情节,突出了关汉卿接近人民、表达人民心声和坚持知识分子独立人格与精神操守的特点,塑造了一个理想化的知识分子英雄形象。这种理想的寄托是“五四”新文学中知识分子可贵的战斗意识的承传和延续,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十分难得。

在本教材第4章中曾说过,老舍的《茶馆》是将《死水微澜》式的民间叙事模式发挥得最好的一部作品。它的突出特点是在与时代精神相吻合的同时,充分调动丰富的生活资源,通过“茶馆”这样一个特定的场景,展现出一幅旧北京社会的“浮世绘”,表现了从清朝末年以来中国半个世纪的历史变迁,是当代戏剧舞台上首屈一指的杰作。这时期,历史剧创作中的民间意识,在整理改编的旧戏和一些新编历史剧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从1950年7月到1952年3月,中共中央和文化部禁演了24个“有不良影响”的传统剧目,许多相关的剧目也处于“不禁自禁”的状态,真正能够上演的传统剧目已非常之少。为了贯彻执行“双百方针”,1956年3月1日至4月20日,文化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提出要“破除清规戒律,扩大和丰富传统戏曲上演剧目”。1956年4月,浙江省苏昆剧团改编的昆剧《十五贯》赴京演出,毛泽东、周恩来等在中南海紫光阁观看演出后,盛赞“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历史剧可以很好的起现实的教育作用”。到1957年4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上,已经挖掘出的剧目累计有51867种,记录了14632种,上演剧目达10000种,并且开放了《探阴山》等禁戏。在《十五贯》成功经验的带动下,一些知识分子作家也纷纷在旧戏领域里大做文章,以寄托自己的情怀。在当时的旧戏领域里,引起广泛注意的是“清官戏”。田汉根据碗碗腔《女巡按》改编的“新编历史京剧”《谢瑶环》(1961)是作家戏曲创作的优秀代表。它通过谢瑶环形象的塑造,揭示了“为民请命”的谢瑶环悲剧命运的必然性,不仅体现出作家研究历史的独特见解,而且更包含着作家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思考。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历史研究的吴晗,1959年,为了响应毛泽东提出的学习海瑞“刚

直不阿”精神的号召,创作了“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热情地歌颂了海瑞明辨是非、刚正无私的思想品格和不畏权贵、为民请命的精神。但这些作品很快都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1964年,《谢瑶环》被打成“大毒草”,田汉也因此在“文革”中而被迫害致死。《海瑞罢官》上演后,先是引起了关于“清官”形象的讨论,后被姚文元诬蔑成“为牛鬼蛇神翻案”,将学术讨论变成了政治斗争,并由此揭开了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的序幕,吴晗也成为了“文革”的第一个牺牲品。

5.简述八九十年代的文学思潮呈现出怎样的特征。

6.简述戏剧《关汉卿》的艺术特色。(P60)

田汉的《关汉卿》戏剧的艺术特色:采用了戏中戏的结构和话剧加唱的形式。表现了为民请命的政治主题和铜豌豆性格的精神主题。

(1)《关汉卿》具有极浓的抒情意味。田汉是公认的“戏剧诗人”,他的剧作不同于他人的个性特征就是,“诗剧”特征,热情洋溢,浪漫抒情。

(2)《关汉卿》的情节结构特点:戏中戏。全剧交错地写了两场悲剧,

①窦娥的悲剧,是元代受压迫最深的老百姓的悲剧,通过这个千古奇冤,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现实。

②关汉卿的悲剧,是元代下层知识分子、艺人的悲剧。

(3)“话剧加唱”是田汉的一贯做法,也是他的拿手好戏。他经常用音乐、诗歌、词曲作为抒情的艺术手段,大大增强了话剧的诗意和抒情性。

(4)不足,将关汉卿过于政治化和革命化,戏剧呈现出浓烈的观念色彩,对关汉卿作为“风流才子”和“杂剧班头”的表现不够。

《关汉卿》是田汉创作的高峰,无论从思想深度或艺术高度来看,都堪称戏剧创作中的瑰宝,为历史剧的创作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启示。

剧作在处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上有独到之处。关汉卿是十三世纪我国元代大剧作家,由于元代统治者轻视戏剧艺人,因而文献中留下的有关关汉卿的史料非常少。田汉凭借这有限的史料,结合关汉卿的全部著作,力求准确地把握关汉卿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同时,他又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元代的经济、政治和人民的生活状况,从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尖锐的阶级、民族矛盾中把握了历史的真实。这个剧本中的主要人物,大都在历史上实有其人,并非出于艺术虚构。但如果要求剧作家完全按照这一鳞半爪的史料去写,显然不可能构成完整的戏剧情节。田汉在创作中正是借助于浪温主义的丰富想象,充分发挥艺术的联想力,将散见于各种资料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贯穿在《窦娥冤》的创作和演出这条主线上,并围绕着关汉卿的艺术活动和政治抗争,把笔触伸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从而勾画出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交织成一幅充满了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社会图景。剧作并没有写关汉卿的一生,而是紧紧围绕着创作和演出《窦娥冤》展开戏剧冲突,在一系列矛盾斗争中逐步显示关流卿的英雄性格。剧本开首,关汉卿就被剧作家推向了正义与邪恶斗争的第一线。《窦娥冤》上演后,冲突进一步激化,当权贵们下达了“不改不演,要你们的脑袋”的最后通谍时,他泰然自若,置生死于度外,表现了临危不惧的英雄本色。关汉卿入狱,戏剧冲突也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剧作正是在这跌宕起伏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了关汉卿“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的“铜碗豆”性格。另外,歌妓朱帘秀的形象也塑造得极为成功。剧作家运用丰富的想象,将她塑造成豪爽尚义、美丽善良,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女艺人形象,并让她与关汉卿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从中显示出各自的英雄性格。

《关汉卿》在历史剧的形式美方面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它以诗入剧,唱词极为优美。第八场关汉卿与朱帘秀在狱中互诉衷扬,一曲《蝶双飞》,既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崇高的心灵美,使人物的精神境界升华到新的高度,发出夺目的光辉,又增强了戏剧效果和艺术感染力,形成了剧作熔壮美与优美一炉的美学风格。

《关汉卿》情节曲折动人,富于传奇色彩。全剧紧扣《窦娥冤》的创作和演出展开曲折复杂的戏剧冲突,其中既有关汉卿、朱帘秀等艺术家和人民群众跟以阿合马为代表的元朝反动统治者的激烈斗争,又有与混在当时杂剧界的败类、反动统治者的帮凶叶和甫的尖锐冲突,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跌宕起伏、富于传奇色彩的剧情发展中,成功地塑造了关汉卿、朱帘秀等元代艺术家的动人形象。

7.简述戏剧《茶馆》的艺术特色。(P57)

(1)《茶馆》的艺术构思时独特的,生动而洗练地描绘了三个时代和三个社会:戊戌政变后的清末社会、辛亥革命失败后军阀统治的民国社会、抗战后国民党统治下的国统区。

(2)《茶馆》在艺术构思上使用侧面透露法。以小见大,以个别表现一般,考虑主题与典型环境之间的关系。选取北京普通的一个大茶馆使三教九流的人物同时聚集在一起,具有象征意味,是大中国的一个窗口,旧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3)老舍有意识地舍弃中外戏剧传统编剧的一人一事法,采用人像展览法来结构全剧,展开场面和刻画人物,把三个时代的各种人物都搬上舞台,把各种丑恶现象都淋漓尽致的呈现在观众面。

(4)《茶馆》在艺术结构上采用了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以清末至国民党统治崩溃前的近代历史为纵线,以特选出来的三个时代的生活做横截面,具有史与事结合、虚与实结合的优点。

(5)《茶馆》中每一幕都要穿插描写一件怪异的事。如第一幕,穿插写庞太监娶老婆;第二幕突出描写两个逃兵准备共娶一个老婆的故事等,这些事件的荒诞性与怪异性,增添了其悲喜剧色彩。

(6)《茶馆》是一部悲喜剧,剧中人物的悲剧命运与人物的喜剧、幽默性格与剧作家的讽刺笔法,让作品产生了独特的悲喜剧风采。

(7)《茶馆》人物众多、性格鲜明,主要使用了个性化语言来塑造人物,也有在人物间偶然碰撞出的火花中刻画人物(第一幕中秦仲义与庞太监在对待戊戌变法的态度上发生冲突)。(8)老舍精心选择人物某几个最能体现其思想性格的闪光点,进行简洁的刻画,不重整体介绍,而重棱角的表现。如秦仲义的一生,作者只选择了他一生中三个闪光点——在王力发面前的财大气粗,在庞太监面前的狂傲不羁,败落后的自悲自悼——来刻画人物性格。

《茶馆》的艺术特色:1独特的艺术构思(反描法,描绘了个时代的3个社会;侧秒透露法,选择茶馆这个窗口透视整个中国半个世纪的社会面貌;人像展览法,结构戏剧,主要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等贯穿始终,次要人物也很相妥。2艺术结构上采用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一幕穿插一个怪异的事件。3《茶馆》人物众多,性格鲜明,使用个性化的语言来塑造人物。

8.简述莫言的《红高粱》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1)主要内容:

我奶奶19岁那年,曾外祖父把她嫁给了十八里坡有麻疯病的酒厂老板李大头,换回一头号骡子。迎亲路上,把轿头余占鳌领着轿夫们起哄颠轿。行至青杀口,高粱地里杀出劫道人,余占鳌送他上了西天,我奶奶对他有了好感。三天后奶奶回门,又遇蒙面人,原来是救她一命的余占鳌。两人激情迸发,在高粱地里相亲相爱,作天地之合。从此他就成了我爷爷。

几天后奶奶回来,李大头被人杀了,奶奶留住众伙计,开始主持酒厂。我爷爷酒醉后被扔进空酒缸,恰这时土匪秃三炮劫走了我奶奶。罗汉大爷等人凑足三千块钱赎回我奶奶。我

爷爷酒醒后找秃三炮算帐,居然逼得三炮求饶。我爷爷回来后,朝高粱酒里撒了一炮尿,竟成了喷香的好酒——十八里红。

9年后,日本鬼子逼乡亲们砍倒高粱修公路,又将罗汉大爷剥皮示众。当晚我奶奶搬出十八里红,伙计们喝完酒,准备打鬼子报仇。第二天黄昏我奶奶给我爷爷他们送饭,倒在鬼子的机枪下。我爷爷他们疯一样冲向日本军车,一声巨响。伙计们全死了,9岁的我爹,找到了已经痴呆的我爷爷,站在我奶奶的尸体旁。夕阳如血,高粱如血,我爷唱起来:“娘!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殿……”

以童稚观点回忆“我爷爷”和“我奶奶”的故事。在十八里坡的高粱地,不情愿出嫁的我奶奶在三朝回门的时候跟轿夫余占鳌野合,从此怀了“我爹”。在李大头死后,我奶奶撑起了李家的烧酒作坊。土匪秃三炮前来抢走我奶奶,让我爷爷前去土匪窝讨回公道。后来我爷爷住进酒坊,因为在刚酿好的酒撒了一泡尿而酿成了好酒十八红。我爹九岁时,日本鬼子来犯,我爷爷率伙记们浴血日本鬼子壮烈牺牲。

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战事为背景,突出既不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也不是国民党领导的军队,却是民间自发组织的一支土匪军队,演绎了以土匪和酒家女子间的姻缘为核心的民间抗日故事。这篇小说有开拓性的意义,为90年代以民间立场表现现代民间史的“新历史小说”开先河。

余占鳌在戴凤莲出嫁时做轿夫,一路上试图与她调情,并率众杀了一个想劫花轿的土匪,随后他在戴凤莲回门时埋伏在路边,把她劫进高粱地里野合,两个人由此开始了激情迷荡的欢爱,接下来余占鳌杀死戴凤莲的麻疯病人丈夫,正式做了土匪,也正式地成为她的情人。在红高粱地里,罗汉大爷被日军活活地凌割而死。在余占鳌和戴凤莲的带领下,他们伏击了日寇的汽车。戴凤莲在送饼的路上中弹身亡。——痛痛快快地活,痛痛快快地死!

《红高粱》以虚拟家族回忆的形式把全部笔墨都用来描写由土匪司令余占鳌组织的民间武装,以及发生在高密东北乡这个乡野世界中的各种野性故事。这部小说的情节是由两条故事线索交织而成的:主干写民间武装伏击日本汽车队的起因和过程;后者由余占鳌与戴凤莲在抗战前的爱情故事串起。

(2)艺术特征:

《红高粱》的叙述沿两条线展开,主线是土匪头子“我爷爷”余占鳌率领的武装伏击日本汽车队,辅线是在这次战争发生之前发生的余占鳌与“我奶奶”戴凤莲之间的爱情故事。小说对题材的处理体现出对传统小说叙事的叛逆,是以追忆的姿态讲述的故事。在莫言的艺术世界里,蕴含着中国农民的生命观、历史观、乃至时空观。

《红高粱》的叙事策略和语言方式追求强烈的陌生化效果,小说的展开是由感觉引导,情绪推动。

小说在叙事人称上,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叠合在一起。在语言运用上,《红高粱》追求一种富有力度的表达,一切都服从主题的自由创造和审美快感。重视感觉,大胆运用丰富的比喻、夸张、通感,还有对于语言色泽的选择和气势的营造。

9.简述九十年代王安忆小说的特征。(P296)

(三)填空(30题)

1.胡风文艺思想核心是强调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与新写实对比)

2.五六十年代的创作主流是革命现实主义。

3.茹志鹃短篇小说集《百合花》(写战争年代生活的短篇小说)是她的成名作,获得茅盾文学奖。

4.大跃进民歌(大跃进1958~1960)

5. 对中国新诗发展的方向,建国后毛泽东也有明确的论述。1958 年他在成都会议的一次讲话中指出:中国诗的出路,第一是民歌,第二是古典,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新诗来。形式是民歌的,内容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对立统一,太现实了就不能写诗了。

6. 贺敬之的《回延安》和李有源的《东方红》都是陕北信天游的典范,它是民间艺术形式被文人改造的形式。

7. 新中国成立后,田汉创作了三部历史剧:《关汉卿》、《文成公主》、《谢瑶环》。

8. 60年代初期,正是在散文创作开始逐步回归自身艺术规律。文学界将1961年成为散文年。

9.刘白羽的散文《日出》,写于1958年,1959年发表。描写作者在飞机上看到的雄伟瑰丽的日出奇景,赞美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美好生活。作品饱含诗情画意,又颇多哲理性的警语佳句,极具艺术感染力。

10.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评论员文章,发起了真理标准大讨论,批判了“两个凡是”,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思想准备。

11. 1982年徐迟在《外国文学研究》上发表了《现代化与现代派》,引起了国内对于西方现代派文艺的大讨论。(徐迟曾发表过《哥德巴赫猜想》,翻译过《瓦尔登湖》)

12.寻根文学的首倡者是韩少功,吴越文化的代表人物有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

13.刘心武的《班主任》是新时期文学的开山之作,在当代文学中具有特殊的价值。

14.《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的作者张洁,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获得两次茅盾文学奖的作者。

15.反思文学的最后阶段出现了两部细节性的总结文革的作品:王蒙的《名医梁有志传奇》和张宇小说《活鬼》。

16.阿城的《棋王》讲的是吃和下棋的故事。

17.小巷文学是指“文化大革命”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初新时期文学的一类文学作品。代表人物陆文夫,其作品《美食家》堪称“小巷文学”的代表作。另著有《小巷深处》、《小巷人物志》,以作品中诸多生动的小市民形象见誉于文坛并且深受读者喜爱。让读者在欣赏作品中人物的表演的同时细细品味人生的真谛。也是苏州文学的代表作家。

18.《乔厂长上任记》是著名作家蒋子龙的成名作,于1979年发表。(改革文学)

“改革文学”的开篇之作,是蒋子龙的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

19.《受戒》是汪曾祺的作品。

20. 1987年贾平凹小说《浮躁》获第八届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

21.《长恨歌》的女主人公是王琦瑶。

22. 1986年第三代诗人,表现为南京“他们”,上海“海上诗群”,四川“莽汉主义”、“非非主义”等等诗歌派别。

23. 顾城被称为童话诗人。

24. 八十年代的无场次话剧,新世纪探索戏剧成熟的标志,八十年代风云人物朱晓平的《桑树坪纪事》。

25. 沙叶新的《陈毅市长》是冰糖葫芦式的结构,由十个故事串成。

26.被认为当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散文作品是《随想录》(巴金)。

27.八十年代报告文学的特征是走向开放。

28.九十年代季羡林、金克木的散文被称为学者散文。

29.1954年毛泽东发起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武训传的“批判”。

30.“文革”文学的核心命题是根本任务论。

31.柳青的长篇小说《创业史》中老一代农民形象:梁生宝、梁三老汉、郭世富、郭士杰

《创业史》中梁三老汉:一个由传统美德和狭隘性观念小生产者的旧中国农民典型,他的形象表现了几千年来个体农民精神负担在心的时代,如何得到升华的深刻主题。

32.探讨民主革命时期的青年知识分子命运道路问题的长篇小说是杨沫的《青春之歌》。

33.郭小川的诗歌《致青年公民》采用了楼梯体结构。

“楼梯式”是贺敬之在学习马雅可夫斯基诗歌样式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语言特点和语言规律,融进中国民歌和古诗词的优点,创造的一种诗歌样式。这种形式,诗行的内部按照汉语的规律和特点,像楼梯一样排列,高低交错,字句排列基本对称,句式大体整齐,音顿大致相近,押韵大致相同,有严格工整的对偶和排

比,节奏明快,抑扬有致,有利于表现重大主题、抒发充沛激情、增强诗的表现力和鼓动性。

34.新中国成立以后创作了

35.《天山牧歌》是闻捷最有代表性的生活抒情诗总集,将劳动与爱情相结合,也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边疆少数民族的抒情诗集。

36.60年代初期出现了杂文短暂的繁荣,《北京晚报》开辟以“燕山夜话”为题的杂文专栏。

37.秦牧文艺随笔集是《艺海拾贝》。

38. 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9.徐敬亚在1983年《当代文艺思潮》上发表题为《崛起的诗群》一文。

40.韩少功在他的文章中指出:“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说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

韩少功的“湘楚文化派”、李杭育的“吴越文化派”、扎西达娃的“西域文化派”、郑义的“太行文化派”、张承志的“回族文化天津社会科学年笼期派”、贾平凹的“商州文化派”以及阿城的“三王”与“遍地风流系列”、郑万隆的“异乡异闻系列”等都以超越现实的笔法对文化传统、地域风俗完成了一次审美的历史建构。

41.最早通过艺术形象写文化大革命给我国人民带来永久伤痕尤其是给青少年带来道德伤害的作品是《班主任》。

《班主任》是刘心武的作品,这是伤痕文学的开山之作。其中宋宝琦、谢惠敏是其中的两个主人公。

小说中描写的两个畸形儿形象。宋宝琦:愚昧无知的中学生典型。谢惠敏:深受极左路线毒害的学生女团干部形象。

42. 茅盾文学奖《芙蓉镇》的作者是古华。

43.茹志鹃于1979年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的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被视为“反思文学”的起步性标志。

44.丙崽是韩少功小说《爸爸爸》里的人物。

《爸爸爸》是韩少功响誉文坛的重要作品,也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45.陆文夫的写实的小说。

46.陈奂生系列是指高晓声创作的以陈奂生为主人公的系列小说,这些作品是分两个时期完成的。

47.《从森林里来的孩子》是张洁的第一篇小说(1978)。

48.张贤亮的《绿化树》里的知识分子是章永璘。

49.“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出自舒婷的朦胧诗《致橡树》。

50.80年代《枫叶红了的时候》和《曙光》的问世标志着话剧创作的再生。

51.“现实主义冲击波”指的是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在90年代中期之后由于河北的“三驾马车”——谈歌、何申、关仁山——的崛起而进入一个新阶段,被人称为“现实主义冲击波”。

52.90年代徐坤被称为“女王朔”

53.90年代以余秋雨为代表的散文是文化散文。

54. 1960年《现代文学》杂志的诞生标志着台湾现代主义文学的崛起。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重点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5题) 1.第一次文代会 全名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2日在北平召开,会期共17天,出席代表824人。 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大会通过了《宣言》,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 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标志着现代文学的终结和当代文学开始,标志着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和新政权领导下的文艺阵营的建立。 (1)《百合花》(茹志鹃) 短篇小说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成名之作。《百合花》在表现革命战争军民关系这类庄严主题时,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显示出清新俊遗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作者选择的人物都是普遍的战士和老百姓,她们有血有泪,个性鲜明,与通常那种高大式的英雄形象显然不同。小通讯员年仅19岁,他涉世不深,天真质朴,不乏关心战友,体贴群众的爱心,又对生活充满情趣,枪筒里常用树枝和野花来点缀,他憨厚腼腆与女同志接触便会浑身不自在,但在危急关头却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俊俏的新媳妇,过门才3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她好咬着嘴笑,好象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淳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自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嫁妆奉献出来。作者擅长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总之,这篇小说以朴素,自然,清新的笔调书写和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的最美好最纯真的感情,创造一种优美圣洁的意境,读后令人久久难忘。 (2)《燕山夜话》(马南邨) 《燕山夜话》是一本杂文集。作者马南邨(本名邓拓,马南邨乃其笔名),自1961年起在《北京晚报》的《燕山夜话》专栏陆续发表杂文,后汇为五集出版。这些杂文敢于正视现实,大胆评论时政,尖锐讽刺各种不正之风,道人所不敢道,言人所不敢言;并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古今中外,旁征博引,语言亲切,富有文彩。其中像《说大话的故事》、《三种诸葛亮》、《一个鸡蛋的家当》、《爱护劳动力的学说》、《从三到万》等篇均寓意深刻,发人深省,起到帮助读者开扩眼界,增长知识,提高识别事物能力的作用。 2.双百方针 “双百”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合称,是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来的,它是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 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双百”方针是充分发扬民主、促进团结、符合文艺发展内在规律的方针。 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 3. 重放的鲜花 1956年至1957年上半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出后,出现了一批眼光敏锐、关注社会问题的青年作家和诗人,产生了一些张扬个性的诗歌和一批揭露社会弊端的特

现当代文学下册重点

1、革命样板戏:文革十年江青一伙在全盘否定十七年文学的同时,还攫起京剧改革的成果,连同现代舞剧和交响音乐组成八个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及交响乐《沙家浜》 2、伤痕文学:名称来源于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新时期文学中,以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为代表的文学潮流和类型,“伤痕文学”主要是小说。内容主要是描述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的官员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以及揭露文革对相当数量的青少年的灵魂的扭曲所造成的“精神的内伤”。虽然在思想深度、文学观念上,带有特定时代的印记,但伤痕文学摆脱了政治的高压,提出了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因而具有积极的意义。 3、郭小川体:即“新辞赋体”,为了表达壮阔的思想感情,郭小川从我国古代辞赋中,借鉴联辞结采的特点,结合现代汉语规律,创造了这种新诗体。短句长排、诗行大体整齐、对应的格式,与铺饰、夸张、重叠、排比、对偶等表现手法大量使用,以及结构、词藻、音韵节奏等方面的考究,有效地增强了诗的情感浓度与语言力度,造成一种宏阔与澎湃的气势,使得这种诗体产生了较强的艺术表现力。 4、反思文学: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被称为“反思小说”。代表作有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刘真的《黑旗》、张弦的《记忆》、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 5、改革文学:中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经济体制改革。与此同时,许多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展的种种思考和设想。其开篇之作,是蒋子龙的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代表作还有柯云路的《新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张洁的《沉重的翅膀》 6、政治抒情诗:用于歌咏重大政治题材的抒情诗。包括街头诗、传单诗、枪杆诗等。它往往通过一个插曲,来强烈地触及时事,展示社会生活,深入开掘其中的历史内容和思想意义,把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上升到一个充满诗情和哲理的艺术境界,比一般抒情诗更概括,更集中,具有强烈的激情,鲜明的政治色彩,抒情于理,抒情性和政治性融为一体。格调高昂,气势奔放,音节响亮。通常使用长句、错落的短句或阶梯式的句子,代表诗人郭小川和贺敬之 7、第四种剧本:“第四种剧本”来源于刘川对《布谷鸟又叫了》的一篇评论,是剧作家刘川对1956年前后出现在中国剧坛的一批戏剧的概括。这些剧本突破了当时剧坛所流行的公式化、概念化的框框,而显示出某些特色。被称作“第四种剧本”的,主要有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岳野的《同甘共苦》、海默的《洞箫横吹》。【第四种剧本:《布谷鸟又叫了》,该剧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抒情喜剧,一个真实地反映农村生活、刻画活生生人物、打破话剧创作陈规束缚的优秀之作。“第四种剧本”最为突出并最值得肯定的成就是,勇敢地突破当时作家都不敢、也难以逾越的人性、人道主义禁区,大胆地描写人,人的道德、情操和爱情生活。】 8、陈奂生a陈奂生是高晓声陈奂生系列小说中的人物b陈奂生最早出现在《“漏斗”户主》中,后又成为《陈奂生上城》等小说的主人公c高晓声塑造的陈奂生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新时期农民的生活与国家的农村政策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又深入探讨了农民自身的弱点。 9、丙崽a丙崽是韩少功的小说《爸爸爸》中的一个弱智儿童,是丙崽娘烧死一只绿眼赤身大蜘蛛,冒犯了神明,受到蜘蛛精的报应,生下体残心呆的儿子。b丙崽永远长不大,丙崽玩鸡屎、吸死女人的奶头,只会说“爸爸”和“x 吗吗”两句话,从小到大,丙崽只会讲两句话,智力停滞不前。c丙崽是一种意象和人生的象征,作者把一种远古意识和初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呈现给读者,对社会中愚昧、蛮荒、冥顽不化的集体无意识进行了批判。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乡土小说:是1923年后出现在文坛上的一个小说创作上的流派,主要作家有蹇先艾、许钦文、王鲁彦、台静农、许杰、废名、彭家煌等等,其作品运用坚定的现实主义手法,大多取材于作家所熟悉的乡土生活,描绘传统乡村陋习和风土人情,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它继承了鲁迅小说的业绩,成为飞架于现代文学前后三十年农村题材创作的一座桥梁。 浪漫抒情小说:也称“自叙传”体小说,产生于新文学初建20 年代,与“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相对峙的,是前期创造社和与之相近的其他社团的一些小说家。他们不注重对客观现实的真实再现,而是力主忠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标举自我情绪的审美表现,开拓了现代小说的新的园地:浪漫抒情的小说创作。代表作家:如郁达夫、郭沫若、张资平等。 美文:⑴即艺术性散文,通常称为"散文小品"。⑵它不是批评的,也不是学术性的,而是艺术性的。⑶不管是叙事还是抒情,都是为了表达作家自己真实的"思想"。其风格是"真实简明"。"美文"在周作人看来,就是个人的"言志"之作。⑷由于这种文体更能适应思想启蒙,又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因此五四时期的新文学家们几乎没有不从事散文小品创作的,所以这一时期无论从创作数量,文体品格还是艺术风格上都达到了空前的繁盛和成熟。 《野草》:(1)是鲁迅的散文诗集,收录了鲁迅写于1924年秋至1926年夏的23篇散文诗。(2)原名《自言自语》,《野草》是理解鲁迅的最好窗口,是他“荷戟独彷徨”时期对生命和灵魂的深度透视。(3)《野草》勇敢地面对现实的黑暗,以苦闷、痛苦以及自剖、自省的意识为主,进行灵魂的拷问,表现出不妥协的战斗精神。(4)艺术上,主要采用象征主义手法,塑造出奇幻壮美的艺术意境,富于哲理。 文明戏: ⑴“文明”是进步的意思。文明戏是对早期雏形话剧的称呼。⑵1907年2月,中国留学生组织的春柳社在东京上演《茶花女》、《黑奴吁天录》,宣称有别于旧派演艺。⑶这种不同于中国传统戏曲,主要借鉴西方以言语、动作(而非歌舞)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戏剧形式,时称"文明戏"。⑷文明戏追求现场的宣传、鼓动效果,演出采用幕表制。后因商业性演出和小市民趣味的加剧,于1916年后全面衰落。 爱美剧:⑴爱美剧也即"业余"戏剧,("爱美"即Amateur的音译)。⑵针对文明戏职业化和商业化所产生的种种弊端,民众戏剧与戏剧协社的陈大悲、欧阳予倩、洪深等倡导"爱美剧",提出"以非营业的性质,提倡艺术的新剧为宗旨"。⑶使得1920年代初,素有传统的学生业余演剧活动出现了一个高潮,并成为这一时期话剧运动的中心。 文学研究会:⑴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⑵发起人有周作人、王统照、叶绍钧等12人。⑶刊物有《小说月报》等。以研究介绍外国文学、整理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⑷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强调文学与人生的意义,被称为“人生派”。⑸受19世纪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影响,注重写实主义创作方法。⑹1932年《小说月报》停刊,终止活动。(时空定位;发起人;刊物、宗旨;文学观念;创作方法。) 普罗文学:⑴Proletariat普罗列塔利亚的文学,即无产阶级文学的音译。又称为革命文学、左翼文学。⑵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倡导,他们发起“革命文学”运动。提出文学应由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方向转换”。⑶这些倡导者们还没有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往往以对作品思想的阶级分析代替对作品内容的全面分析,创作中,导致了标语口号化、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⑷代表作家有蒋光慈、华汉等人。( 新格律诗:⑴20年代影响较大的新诗样式之一,以提倡、创作具有“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的现代格律著称。⑵主要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⑶他们积极探索新诗的艺术形式,在诗歌艺术方面提出了“三美”的主张,⑷代表诗作有《死水》等。⑸对新诗的建设与完善作出了贡献,对推动中国新诗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美主张:⑴闻一多1926年在《晨报·诗镌》上发表《诗的格律》一文系统地总结了他早

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复习重点知识点梳理(五)

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复习重点知识点梳理(五) 第5章:寻根小说 1、<<棋王》的文化意蕴 答:阿城的<<棋王》是对庄禅文化的精髓的推崇,显示庄禅人生哲学的文化内涵。王一生是其主人公。 王一生的下棋,又是有文化的深刻含义。(1)以下棋对抗文革乱世。“何以解忧,唯有下棋” 。“虚无恬淡,乃合天德。”(<<庄子·天运》)(2)棋艺中深含道禅精神。捡垃圾老头说,棋道中“柔不是弱,是容,是收,是含”。王一生同意与冠军老者握手言和,也体现了一种平和宽容的文化精神。还有无为的哲学精神。(3)庄子的道。即人有精神的追求,精于某种技艺。 2、<<爸爸爸》中的丙崽形象 答:丙崽是韩少功(民族文化的理发审视者)小说<<爸爸爸》中的主人公。丙崽形象:是个弱智、呆傻的侏儒。生下来只会说“爸爸爸”、“X妈妈”两句话。见人不分男女老幼,一律说“爸爸爸”,如果别人朝他瞪一眼,他就翻北京哪个考研专业课辅导老师最好个白眼,咕噜一声“X妈妈”,除此之外一律不懂。在鸡头寨人与鸡尾寨人打仗之时,丙崽却被鸡头寨人奉为神灵,称为丙仙,加以顶礼膜拜。鸡头寨人要杀丙崽祭谷神,天却响起炸雷,丙崽躲过一劫。当鸡头寨人要进行民族迁徙时,丙崽属于弱智者,要毒汁,但丙崽又一次大难不死。 丙崽形象的象征含义:(1)弱智,意味着愚昧与落后。(2)人们对丙崽的敬若神明,象征迷信与落后,表明现代精神或民族理性精神的缺失。(3)丙崽历经劫难而不死,一方面表明民族虽然落后,却有着极其顽强的生命力,一方面由反映出愚昧、落后的古老民族文化的顽固性。

3、<<马桥词典》“话份”解读 答:A、“话份”的流行及其含义 意指语言权利,或者说在语言总量中占有一定份额的权利北京哪个考研专业课辅导老师最好。即是有权利的人才占有“话份”的权利,别人才会听你的。B、“话份”拥有者典型个案。“本义成为党支部书记,作为马桥的最高执政者,无论何时说话,都落地有声,一言九鼎,说一不二,令行禁止。”(话份的欠缺者)C、“话份”的权力本质:“‘话份’一词,道破了权利的语言品格。一个成就的政权,一个强大的集团,总是拥有自己强大的语言体系,总是伴随着一系列文牍、会议、礼仪、演说家、典籍、纪念碑、新概念、宣传口号、艺术作品,甚至新的地名或新的年号等等,以此取得和确立自己在全社会的话份。”反映了主流文化向民间文化的渗透,及主流文化对民间文化的控制。 4、<<商州初录》如何展示商州地域文化 答:(一)美丽自然风光的赞美。<<莽岭一条岭》:大凡群山有势,众水有脉,四面八方的客山便一起向莽岭奔趋了。回抱处就见水流,走二十里,三十里,水边是有了一户两户人家。人家门前屋后,绿树细而高长,向着头顶上的天空拥挤,那极白净的炊烟也被拉直成一条细线……(二)纯朴乡土风情的颂扬。<<黑龙口》:对客人的信任。<<莽岭一条岭》中的古风——“人的善良在这里却保留着北京哪个考研专业课辅导老师最好、发展着美好的因素。”身怀绝技医术的接骨老汉为人看病不收钱或少收钱。(三)心灵美、人性美的讴歌:<<商州初录》:“勤劳、勇敢而又多情多善的父老乡亲”。<<莽岭一条岭》:过路人将旧草鞋留给过路人。<<桃冲》:好做善事的老汉父子。 5、<<废都》与知识分子精神危机

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记知识点及作品作家人物

中国现当代文学常识填空题 现代文学部分 1.1915年9月,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1916年9月第二卷更名《新青年》)。 2.《青年杂志》1915年第一卷第3、4号上连载陈独秀的《现代欧洲文艺史谭》,揭示了文艺进化论是文艺发展的基本规律。 3.文学革命正式发难的标志是1917年1月《新青年》上发表的胡适论文《文学改良刍议》,深入地阐述了他的“八事”,提出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新文学的工具。 4.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 5.1918年4月胡适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革命文学的宗旨,强调“国语的文学”也就是文学工具的革命,是新文学建设的第一步。 6.林纾连续发表了两篇文言文小说《妖梦》和《荆生》,以影射的形式痛骂陈独秀、胡适、钱玄同等人的文学革命的主张。 7.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时期的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是新文化激进派的大本营,五四退潮后南京的东南大学和《学衡》杂志是新文化保守派的根据地。 8.胡适在1920年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 9.周作人的《小河》被胡适称为“新诗的第一首杰作”,是新诗摆脱旧诗集窠臼的标志性作品。 10.1918年4月《新青年》第四卷第4号上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从此诞生了中国文学体裁的一个新品种—杂文。 11.1919年3月,胡适的独幕话剧《终身大事》在《新青年》上发表,宣告了中国自己创造的第一部话剧剧本的诞生。 12.1921年1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纯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在北京诞生。 13.王鲁彦是“乡土写实派”的代表,废名是“乡土抒情派”的代表。 14.在中国的话剧史上,第一个值得纪念的话剧团体是春柳社,由李叔同、曾孝谷、欧阳予 倩等组成。 15.1922年,田汉创办了《南国》半月刊,从此进入了他的长达8年之久的“南国”艺术时

《现当代文学史》期末总复习试题库

试题库 现代文学部分(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一分) 1.鲁迅原名( ),浙江绍兴人,生于( )年于( )逝世,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赞赏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 )和伟大的( )”。 2.鲁迅的第三个短篇小说集《》收历史小说8篇,多是在“( )”基础上,“( ),”“( )”的古今融合之作。3.鲁迅五四时期的杂文多收在《》中,部分篇幅较长的文章则收在《》里。他前期的杂文集有《》、《》、《》和《》四本。 4.鲁迅后期杂文集有《》、《》、《》、《》、《》、《》、《》、《》、《》、《》等十本。 5.郭沫若原名( ),“沫若”是他( )年开始发表新诗时期的笔名。 6.五四以后郭沫若写了三个历史剧《》、《》和《》,合称《三个叛逆的女性》。 7.除《女神》外,郭沫若还出版了《》、《》、《》等诗集,1928年写的《》,显示了革命文学初期诗歌创作的实绩。 8.郭沫若除了诗歌集之外,还有自传体小说《》等小说绩。 9.“皖南事变”后,郭沫若创作了《》、《》、《》、《》和《》等五部大型历史剧,借历史题材,讽谕现实,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10.胡适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出版于( )年( )月。他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早出现的剧本。 11.叶绍均的长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和精神面貌。( )称其为“扛鼎之作”。 12.许地山的《》等作品借异域写故土,表现了较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而他30年代以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为题材的《》和《》则标志着他走上了切实沉着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著名散文《》是其性格的自我写照。 13.王统照早期的短篇小说《》、《》表现了对“爱”与“美”的追求和幻灭;后来的《》则写了血和泪,对黑暗现实进行暴露和控诉;30年代的长篇《》展显了30年代初期北方农村政治腐败,经济崩溃的广阔画面。 14.冰心著名的小诗集是《》和《》,作品以较少的诗行表现一种感情意境充满了对( )、( )和( )的歌颂。15.冰心的《》、《》散文集,洋溢着对祖国、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怀念。 16.庐隐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女大学生生活的作品。她对人生意义探究的答案倾向于“( )”,而不是冰心式的爱。 17.郁达夫的处女作是《》。1921年10月结集出版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18.闻一多是“( )”的主要诗人之一,他提出了新格律理论,讲究诗的“三美,即( )、( )、( )。 19.徐志摩有《》、《》、《》和《》四个新诗集,其中《》和《》中的多数诗篇内容健康,格调清新,形式活泼自然。 20.茅盾原名( ),“茅盾”是他发表小说《》时用的笔名。 21.茅盾于1927、1928年间创作了《》三部曲,包括《》、《》和《》三个略带连续性中篇,反映“青年在革命浪潮中所经历的三个时期”和小资产节级知识分子的各种精神面貌。 22.茅盾的《农村三部曲》包括《》、《》和《》三个短篇,是反映30年代“丰收成灾”的不合理社会现实和农民反抗的过程。 23.茅盾的长篇小说《》以农民资本家吴荪甫的悲剧命运,形象地说明了中国仍旧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而且更加殖民地化了。 24.抗日战争时期,茅盾创作了“心理分析”长篇小说《》以及《霜叶红似二月花》等其他长篇小说、剧本《》等,其中以日记长篇小说《》影响最大。 25.茅盾抒写自己对在延安一段生活的美好感受和怀念的两篇散文是《》和《》。 26.老舍原名( )字(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 )族作家。 27.老舍的处女作是一篇速写式的短篇小说《》,他旅居英国时写的三部长篇小说是《》、《》和《二马》。以( )社会为观察视野,用( )兼备的笔调表现生活,是这三部作品的共同的特色。

现当代文学期末

现当代文学期末 一.简单题目(填空、选择了解就可) 1、赵树理小说:《小二黑结婚》、《三里湾》、《锻炼锻炼》、《李家庄的变迁》《李有才板画》、《邪不压正》、《登记》、《田寡妇看瓜》、《地板》有头有尾、故事性、连贯性、问题小说 突出艺术成就: (1)、塑造了一系列农民形象。 (2)、赵树理“问题小说”的启示意义。 (3)、赵树理“大众化”文艺理论与实践给新文学带来耳目一新之感。 2、柳青小说:代表作《创业史》、《种谷记》、《地雷》、《狠透铁》、《铜墙铁壁》 追求史诗性,揭示了中国农村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柳青小说的艺术风格: 浑厚而恢宏;深沉而热烈;细密而遒劲;语言亲切而庄重与欢快而幽默并存。 3、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4、王蒙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小豆儿》、《眼睛》、《夜雨》处女作《青 春万岁》干预生活小说求变求新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理想的激情鞭挞社会假、丑、恶 5、路遥小说:《人生》、《平凡的世界》、《惊心动魄的一幕》、《在困难的日子里》 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该作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6、谌容小说《人到中年》、《太子村的秘密》、《万年青》 7、新写实小说: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回归现实”的一种创作潮流。西方后现 代主义思潮影响,反英雄,反崇高,反文化,碎片化,平面化,无中心。 代表作 1、方方,《风景》《落日》《桃花灿烂》,平民叙事,知识分子叙事,女性叙事。 2、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热也好冷也好活着就好》, 凡俗叙事。 3、刘震云,《一地鸡毛》《新兵连》,“官场系列”《单位》《官场》《官人》,“故 乡系列”,“中国生活”的普遍境遇和痛苦。 4、刘恒,《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人类的生存困境,心理分析式的叙述 手法。 特征1、思想内容方面,注重还原生活本相,变现原生态的日常生活。

《中国当代文学》试卷及复习要点

◆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1)“双百”方针(2)“两结合”创作方法(3)政治抒情诗(4)新民歌运动 (5)山药蛋派(6)社会主义教育剧 (7)主题先行论(8)根本任务论 (9)“三突出”创作原则(10)样板戏 (11)天安门诗歌运动(12)重放的鲜花 (13)归来的诗人(14)朦胧诗 (15)新生代诗歌(16)伤痕文学 (17)反思文学(18)改革文学 (19)寻根文学(20)中国式现代派小说(21)先锋小说(22)新写实小说 (23)学者散文(文化散文)(24)探索剧 (25)京味剧 二、论述思考题 1评述第一次文代会的历史意义? 2谈建国初期文艺界对电影《武训传》、《红楼梦》研究、胡风3文艺思想的批判过程及经验教训问题? 4结合创作实例,试论十七年现实主义创作与新时期现实主义创作的不同? 5评述《保卫延安》在军事题材长篇小说创作上的开创性意义?6分析《保卫延安》中周大勇的性格特征 7分析小说《林海雪原》的传奇性特征? 8分析《红旗谱》反映历史生活与探索民族文化的成就? 9分析《红旗谱》中朱老忠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10评述小说《青春之歌》思想艺术方面的得与失? 11分析《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性格特点及发展过程? 12比较分析峻青、王愿坚的军事题材短篇小说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 13结合《百合花》论析茹志娟小说创作细腻动人的艺术风格?14论述《创业史》的史诗特点及艺术成就? 15分析《创业史》中的人物形象梁生宝、梁三老汉的典型意义?16以《三里湾》为例,谈赵树理小说在民族化大众化上的贡献?17试论宗璞小说《红豆》的文学史意义及其中的江玫与齐虹这两个人物形象。 18评述述十七年诗歌发展的基本状况。 19如何评价“新民歌运动”? 20分析郭小川诗歌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21试分析郭小川诗歌《望星空》的独特意义? 22比较分析贺敬之和郭小川诗歌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 23评述闻捷诗歌集《天山牧歌》的思想艺术成就? 24评述十七年散文发展的基本情况? 25试分析杨朔散文的结构艺术特点? 26试分析杨朔散文的诗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27分析秦牧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 28论刘白羽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29比较分析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的思想蕴涵、艺术特色及缺失? 30以《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例,评述魏巍散文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 31简述十七年戏剧文学创作情况? 32分析1958年到1962年间历史剧热潮出现的的原因,它的代表作有哪些? 33分析《龙须沟》中程疯子形象及意义? 34评述话剧《茶馆》的思想艺术成就? 35分析《茶馆》中王利发、泰仲义、常四爷这三个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36试分析老舍的话剧《茶馆》是如何处理时间与结构的? 37简述《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的内容及反动实质? 38论述四五诗歌产生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39简述新时期小说发展各阶段的基本情况? 40评析刘心武小说《班主任》的思想价值? 41论述王蒙的创作历程及小说创作的新探索? 42简述王蒙小说《春之声》的思想主题和艺术特色 43以《绿化树》为例,评述张贤亮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44分析《乔厂长上任记》中的乔厂长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45分析《黑骏马》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46如何理解《芙蓉镇》的乡土气息? 47分析高晓声笔下的陈奂生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48分析《人生》中高加林的性格特征? 49简论陆文夫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50分析陆文婷这一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51简述王安忆小说创作所经历的不同阶段及各阶段的创作特征? 52试析莫言《红高粱》的意义及艺术特色 53评述“寻根文学”出现的意义及创作上的得失。 54《高山下花环》对军旅文学的超越是什么? 55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池莉小说的艺术特点? 56以作品为例,谈“新写实”小说的艺术特征? 57试述新时期艾青诗歌创作的基本特点? 58如何评价“新的美学原则”? 59论述舒婷诗歌的思想艺术特色? 60简述韩东诗歌创作的艺术特点? 61简述“后新潮诗”的探索意义及其局限性? 62分析贾平凹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63简述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色? 64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又是什么? 65徐迟的报告文学有哪些特点? 66试分析沙叶新戏剧思想特色?

《中国当代文学》试卷及复习要点

(大二上) ◆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1)“双百”方针(2)“两结合”创作方法(3)政治抒情诗(4)新民歌运动 (5)山药蛋派(6)社会主义教育剧 (7)主题先行论(8)根本任务论 (9)“三突出”创作原则(10)样板戏 (11)天安门诗歌运动(12)重放的鲜花 (13)归来的诗人(14)朦胧诗 (15)新生代诗歌(16)伤痕文学 (17)反思文学(18)改革文学 (19)寻根文学(20)中国式现代派小说(21)先锋小说(22)新写实小说 (23)学者散文(文化散文)(24)探索剧 (25)京味剧 二、论述思考题 1评述第一次文代会的历史意义? 2谈建国初期文艺界对电影《武训传》、《红楼梦》研究、胡风3文艺思想的批判过程及经验教训问题? 4结合创作实例,试论十七年现实主义创作与新时期现实主义创作的不同? 5评述《保卫延安》在军事题材长篇小说创作上的开创性意义?6分析《保卫延安》中周大勇的性格特征 7分析小说《林海雪原》的传奇性特征? 8分析《红旗谱》反映历史生活与探索民族文化的成就? 9分析《红旗谱》中朱老忠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10评述小说《青春之歌》思想艺术方面的得与失? 11分析《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性格特点及发展过程? 12比较分析峻青、王愿坚的军事题材短篇小说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 13结合《百合花》论析茹志娟小说创作细腻动人的艺术风格?14论述《创业史》的史诗特点及艺术成就? 15分析《创业史》中的人物形象梁生宝、梁三老汉的典型意义?16以《三里湾》为例,谈赵树理小说在民族化大众化上的贡献?17试论宗璞小说《红豆》的文学史意义及其中的江玫与齐虹这两个人物形象。 18评述述十七年诗歌发展的基本状况。 19如何评价“新民歌运动”? 20分析郭小川诗歌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21试分析郭小川诗歌《望星空》的独特意义? 22比较分析贺敬之和郭小川诗歌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23评述闻捷诗歌集《天山牧歌》的思想艺术成就? 24评述十七年散文发展的基本情况? 25试分析杨朔散文的结构艺术特点? 26试分析杨朔散文的诗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27分析秦牧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 28论刘白羽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 29比较分析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的思想蕴涵、艺术特色及缺失? 30以《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例,评述魏巍散文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 31简述十七年戏剧文学创作情况? 32分析1958年到1962年间历史剧热潮出现的的原因,它的代表作有哪些? 33分析《龙须沟》中程疯子形象及意义? 34评述话剧《茶馆》的思想艺术成就? 35分析《茶馆》中王利发、泰仲义、常四爷这三个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36试分析老舍的话剧《茶馆》是如何处理时间与结构的? 37简述《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的内容及反动实质? 38论述四五诗歌产生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39简述新时期小说发展各阶段的基本情况? 40评析刘心武小说《班主任》的思想价值? 41论述王蒙的创作历程及小说创作的新探索? 42简述王蒙小说《春之声》的思想主题和艺术特色 43以《绿化树》为例,评述张贤亮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44分析《乔厂长上任记》中的乔厂长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45分析《黑骏马》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46如何理解《芙蓉镇》的乡土气息? 47分析高晓声笔下的陈奂生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48分析《人生》中高加林的性格特征? 49简论陆文夫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50分析陆文婷这一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51简述王安忆小说创作所经历的不同阶段及各阶段的创作特征? 52试析莫言《红高粱》的意义及艺术特色 53评述“寻根文学”出现的意义及创作上的得失。 54《高山下花环》对军旅文学的超越是什么? 55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池莉小说的艺术特点? 56以作品为例,谈“新写实”小说的艺术特征? 57试述新时期艾青诗歌创作的基本特点? 58如何评价“新的美学原则”? 59论述舒婷诗歌的思想艺术特色? 60简述韩东诗歌创作的艺术特点? 61简述“后新潮诗”的探索意义及其局限性? 62分析贾平凹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63简述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色? 64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又是什么?

《中国现当代文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新青年》 2、“创造社” 3、鸳鸯蝴蝶派 4、京派作家 5、七月派 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百花时期”的文学创作 2.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 3.周作人“人的文学”观念的时代意义

4.“海派小说”的艺术成就 5.“延安文学”的得失 三、论述题(25分) “五七”作家群与“知青”作家群比较。

中国现当代文学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新青年》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 1917年迁京后,《新青年》集结了一批推进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人物,并且在1919年借“五四”运动的大势,将整个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 思想:主编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鲜明提出“人权、平等、自由”。大力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提出要从西方请进德先生和赛先生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2.“创造社” 创造社则主要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同时也受到了唯美主义、颓废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文学思潮的影响。他们主张“为艺术的艺术”,反对艺术的功利性,立场鲜明地区别于文学研究会,但它的文学实践前后曾发生过比较大的转折和变化。前期创造社以建设新文学为已任,在美学立场上,推崇直觉、灵感和天才,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需求”和艺术个性,主张“文学是自我的表现”。创作方法上提倡浪漫主义、表现主义,同时还吸取某些现代主义手法。无论其诗歌或小说都更直接也更强烈地表现了“五四”的个性解放的要求,因而规模虽不及文学研究会,却在青年中引起广泛的反响。“五卅“运动后,创造社成员在思想上大都出现了重大的转变,倡导新兴的“普罗文学”,对中国左翼文学的勃兴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鸳鸯蝴蝶派 从1912年(民国元年)到1917年这五年,是所谓“鸳鸯蝴蝶—礼拜六派”文学的繁盛期。鸳鸯蝴蝶派,指的是清末民初专写才子佳人题材的文学派别,所谓“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据说是他们常用的语词,故被用来命名。 4.京派作家 以北京等北方城市为中心的京派是一批学者型的文人,也即非职业化的作家。他们一面陶醉于传统文化的精美自由博大,又置身于自由、散漫、稳定的校园文化氛围之中,天然地追求文学的独立与自由,既反对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而左翼作家则自觉以现代大工业产业工人代言人的身份,对封建的传统农业文明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以及西方殖民主义同时展开批判,要求文学更自觉地成为以夺取政权为中心的无产阶级斗争的工具。 5.七月派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上册》复习重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册》复习重点 文学研究会: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文学社团,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等十二人。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热心提倡?为人生?而艺术,强调文学表现人生,批判人生的社会职能,提倡血和泪的文学和反映人生的真文学,运用写实主义的手法创造了一些颇具影响的文学作品。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得名于《语丝》周刊,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言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创作风格生动、泼辣、幽默,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创造社:1921年6月由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发起组织了创造社,这是一支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劲旅。早期创造社成员在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上崇尚?自我?,注重?个性?,主张踏实地表现?内心的要求?,形成了浪漫主义的主导倾向。1982年后期的创造社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从事并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和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建设。曾先后出版过《创造》《造创周刊》《创造日》《洪水》等刊物,并出版《创造丛书》。 新月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1932年由徐志摩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以《晨报副刊》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新月》等刊物。1926年4月闻一多徐志摩在北京《晨报副刊》上创办《诗镌》,明确提出现代新格律诗的理论主张,即新诗的?三美?主张。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 《新青年》: 1915年9月创刊于上海。第一期名为《青年杂志》,第二期改名为《新青年》。主编陈独秀,当时是激进的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1918年初,因陈独秀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该刊由上海迁京。1920年9月又迁回上海,成为上海共产小组的刊物。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成为党的机关刊物。《新青年》在?五四?前夕倡导文化启蒙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主义。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陈独秀关于文学改良的文章,开始了新文学运动。十月革命后,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1918年《新青年》编辑部扩大,形成了新文化、新文学的统一战线的团体,对推动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起了重大作用。1922年统一战线分解后,《新青年》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 1915年9月,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主要发起人是陈独秀和胡适。他们在李大钊蔡元培周作人鲁迅钱玄同等人的支持和策应下,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以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为主要思想武器,想中国的封建文化发起了前所未有的总攻。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出新文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内容。新文化运动本质上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人的文学?:这是?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周作人在发表于《新青年》上的一篇《人的文学》中首先提出的。周作人要求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分析人生社会诸问题,作家必须以认真严肃的态度去描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简答论述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简答论述题 1鲁迅《呐喊》,《彷徨》,与《故事新编》从三部作品之中分析鲁迅的写作内容及其艺术手法。 答:鲁迅是以启蒙主义精神从事文学创作的,在“立人”的出发点上,揭露封建礼教对于人性的束缚与摧残,他的小说立足于为人生,改良人生,努力“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以其独特的呐喊与彷徨,或揭示封建礼教,或针砭麻木灵魂,或抨击冷漠的社会,或讴歌诚与爱,呈现出执着的反封建精神。 内容:(1)鲁迅的小说揭示封建礼教。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短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把吃人的内容和仁义道德的表面看得清清楚楚,揭破了那些戴着礼教吃人的滑头伎俩。其思想忧郁深广。这篇小说揭露了社会到家庭的“吃人”现象,从而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吃人”的本质。这篇小说体现了他小说彻底反封建的总体倾向。 (2)鲁迅的小说抨击冷漠的社会。社会环境的冷漠是孔乙己悲剧的重要原因。孔乙己是一个不幸者,他生活在一个麻木而冷酷的环境之中,人们自私冷漠,无情无义,给人一种冻僵了的感觉。这种社会是孔乙己悲剧的催化剂。对于孔乙己这样一个弱者来说,社会不仅没有关爱他,更为严重的是人们还把他当作笑柄。老板的无情,长衫的不屑,伙计的鄙视,甚至短衣帮的讥笑,都深深地伤害了孔乙己本来就千疮

百孔的心,这种社会正是鲁迅所批判的冷漠社会。 (3)鲁迅的小说针砭麻木的灵魂,小说《药》这是其中的代表之作。《药》所描绘的是辛亥革命之前清末封建社会的现实,封建势力猖獗,人民群众在封建势力重压之下处于麻木落后,不觉悟的精神状态,他们不懂得反抗自救,不理解革命者为之奋斗,流血牺牲的目标是什么,更谈不上以实际行动支持革命。一句话,《药》暴露了人民群众在封建压迫下麻木愚昧的精神状态,呼吁人们寻找唤醒他们的“药方。(4)鲁迅的小说努力讴歌诚与爱在一件小事中,鲁迅先生把一位平凡的人不能再平凡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车夫写的那样的光辉伟大,事情是这样的:一天,鲁迅先生有急事鼓了一辆车去S门,但路上,人力车的车把碰到了一位衣衫破烂的老妇人,当时,鲁迅先生不以为然,认为她并没有受伤,于是,挥挥手让车夫快些走,但车夫却完全不理会鲁迅先生,而是“傻傻的”跑过去把老妇人扶起来,并关切的问她的伤势,再把她送到警署去做检查,当时,鲁迅先生看着车夫的背影,心里觉得他不再低微,而是变得伟大起来,而鲁迅先生觉得自己又是那样的渺小,心里的愧疚感便油然而生。 《一件小事》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内容警策深邃。在歌颂下层劳动人民崇高品质的同时,还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表现出真诚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新思想。在五四运动时期能有如此认识是很不寻常的,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点

现在把我这次读《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所作的一点笔记记下,或许能对自考的朋友有点帮助。 1、被称为“东北李”:李辉英,“西南艾”的是:艾芜。 2、首倡传记文学:郁达夫。 3、散文名称确立:“五四”以后。 4、30年代出现两种新形式:杂文、报告文学(五四时期)。 5、创立叙事、抒情两大散文体制:先秦时。 6、扫荡我国古典小说中美人名士之局:林纾。 7、以“信达雅”为宗:严复。 8、最早、最积极提倡文学革命运动的是:《新青年》。 9、开创“随感录”:《新青年》。 10、五四运动“四大副刊”:《时速新报》的《学灯》,《京报》的《京报副刊》,《晨报副埂》,《民国日报》的《觉悟》。 11、现代散文史上第一个专载散文的刊物:《语丝》。 12、王统照的《去来今》“唱着时代之歌,激发着人类的向上自尊心”(唐弢)。 13、王统照把散文称为:“纯散文”。 14、最早提出“文学斯文”概念的是:刘半农(1917.5《我之文学改良观》)。 15、专门论述白话散文:傅斯年的《怎样做白话文》(1918.12)。 16、率先把文学散文称之为“美文”、“创作之一种”的是:周作人。(第一个把议论性和批评性的杂文称之为“美文”、“创作之一种”)。 17、周作人最先把自己的散文称为:“抒情的论文”。(《自己的园地?旧序》)。 18、陈独秀大量写随感,数量公次于:邵力子,常署名“只眼”。“独秀文章究竟爽快”(鲁迅称赞)。 19、“幽默”最初出现于:《语丝》(曹聚仁的《论幽默》)。 20、“简直可以当做普通名词读,就是认做社会上的某种典型”——瞿秋白评鲁迅杂文形象。 21、我党历史上第一个日报:《热血日报》(瞿秋白主编,1925.6.4-27)。 22、瞿秋白的《饿乡纪程》又称为《新俄国游记》。 23、孙福熙最早的游记:《赴法途中漫画》。 24、创造社发起人:成仿吾。 25、开创“斥妄”新路子:丰子恺的《还我缘缘堂》。 26、抗战散文诗的勇敢的先驱者:林英强(《麦地谣》、《苗徭自歌》)。 27、“此书在游记文学中,当时算是最好的最有社会性的一部”:梁绍文的《南洋旅行漫记》。 28、“一部最典型、最深刻的人生的血书”:鲁迅的《野草》(阿英称道)。 29、徐蔚南、王世颖合著:《龙山梦痕》。 30、以“世上最孤立的人”“倔强者”自诩:高长虹(《心的探险》)。 31、现代散文中“涩如青果”一派:废名、俞平伯。(周作人评) 32、“零余者”的感伤之歌:郁达夫、钟敬文。 33、飘泊者的哀歌:《长跪》、《秦淮暮雨》、《纪念碑》、《流浪集》。 34、新文学史上的第一本散文诗专集:《夜哭》。 35、鲁迅称“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1926年3月18日(“三一八”惨案)。 36、最早出现的北伐从军记:《北伐从军杂记》(金声) 37、巴金称缪崇群的散文“洋溢着生命的呼声,直接诉于人类善良的心灵的文字”。

复旦倪伟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考试总结

复习思考要点(2014秋季) 本复习内容适用于选倪伟老师的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同学,仅供参考!荧光部分表示考试最终涉及的内容,2014秋考试的两道大题目分别是:比较萧红的《生死场》和沈从文的《边城》、赏析穆旦的《我》(考试时会用ppt给出诗歌的中英文版)话说我们这次考萧红是因为正好碰上《黄金时代》大热,据说往常一般会考有关鲁迅的= =;诗歌的话其实上课也着重分析过,懂? 第一讲 1、“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个概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界定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 时间:从古代到现代的过渡完成 空间:东西文化大碰撞中发展起来的走向世界的文学 主题:改造民族的文学 美感特征:悲凉的总体美感特征,焦灼感 第二讲 1、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里概括的文学革命的宗旨是什么?怎么理解这一宗旨? 1918年4月,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文学革命的宗旨是建设“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若要造国语,先须造国语的文学”,提倡文学革命就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胡适明确地把白话文运动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设联系在一起。简单地说,白话文运动的目标是要突破文言文这种精英语言的束缚,以在下层阶级中流行的白话口语为基础,创建一种现代国语,进而创建一个世俗语言的共同体。对白话文之国语地位的确认,就是对现代性之世俗化原则的确认,对古文作为书写语言和印刷语言之地位的否定,就是对古老帝国及其文化的否定。可见白话文运动的根本目标是通过语言的变革来推动中国完成从前现代的帝国到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变。 白话文运动的理想目标是实现言文一致,但实际上这是一种难以彻底实现的理想。“言文一致”晚清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反复谈论的一个话题。黄遵宪、康有为、谭嗣同都曾提出过“言文一致”的理想。吴稚晖等清末无政府主义者更主张要废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