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第二章

变态心理学第二章
变态心理学第二章

《变态心理学》课程章节教案首页

第二章变态心理学的理论

一、生物学理论对异常行为的解释

1、生物理论学家认为异常行为是脑和身体其他系统的功能失调的结果。他们主要从遗传基因和神经科学的角度解释行为异常的现象。

①基因能够对行为,包括异常行为产生影响;

②无法定位哪一种特殊基因引起哪一种心理障碍;

③大多数时候,某种特殊的行为异常或心理障碍并非由单一的基因造成,而是许多基因共同造成。

2、生物理论学家认为脑的功能失常是导致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①脑部结构与心理障碍-海马控制情绪和记忆,杏仁核与恐惧有关等;亨廷顿氏病是一种典型脑部退化的疾病,表现为情绪爆发性、记忆力丧失、认知困难、自杀想法、不随意动作、以及怪异的想法。

②神经递质与心理障碍

血清素/5-羟色胺:负责调节行为、情绪和思维过程,过低减少对行为的抑制。(五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最早是Rapport等人(1941)从血清中分离出来。它是人体

重要的一种神经递质与激素,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控制着认知、学习、感情、情绪等脑神经活动;在外周神经系统中,五羟色胺控制着生殖、代谢、血管收缩、骨骼发育等生理功能。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组织中,特别在大脑皮层质及神经突触内含量很高,它也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在外周组织,5-羟色胺是一种强血管收缩剂和平滑肌收缩刺激剂。)

γ-氨基丁酸:缓解焦虑和身体警觉状态、情绪反应。(伽马氨基丁酸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很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它是一种天然存在的非蛋白组成氨基酸,具有极其重要的生理功能,它能促进脑的活化性,健脑益智,抗癫痫,促进睡眠,美容润肤,延缓脑衰老机能,能补充人体抑制性神经递质,具有良好的降血压功效。促进肾机能改善和保护作用。抑制脂肪肝及肥胖症,活化肝功能。每日补充微量的伽玛氨基丁酸有利于心脑血压的缓解,又能促进人体内氨基酸代谢的平衡,调节免疫功能。)

③去甲肾上腺素(它既是一种神经递质,主要由交感节后神经元和脑内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合成和分泌,是后者释放的主要递质,也是一种激素,由肾上腺髓质合成和分泌,但含量较少。循环血液中的去甲肾上腺素主要来自肾上腺髓质。)

④多巴胺(是下丘脑和脑垂体腺中的一种关键神经递质,中枢神经系统中多巴胺的浓度受精神因素的影响。中脑的神经元物质多巴胺则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从理论上来看,增加这种物质,就能让人兴奋,但是它会令人上瘾。多巴胺在前脑和基底神经节出现,基底神经节负责处理恐惧的情绪,但由于多巴胺的缘故,取代了恐惧的感觉,因此有很多人的上瘾行为,都是因多巴胺而起的)。

3、生物学的治疗

持生物学观点的临床心理学家面对患者会了解:家族史、病程、行为产生是否受到生理因素的影响。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电休克疗法(主要治疗抑郁症)和精神外科学。

药物:抗焦虑药(安定diazepam和阿普唑仑alprozolam);抗抑郁药(三氮烷fluoxetine 和舍曲林联sertraline);抗双向障碍药物(锂盐lithium);抗精神药物(利培酮risperidone 和氟哌啶醇haloperidol)。

4、评价

促进生物学治疗方法的发展,但过分强调,限制了人们对异常行为的了解。很多证据不可靠。

5、克雷佩林 E.Kreapelin 【德】

现代精神病学奠基人,认为遗传在精神疾病中起关键作用。

二、心理动力学理论

1、主要关心的是心理动力(意识或无意识)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

2、心理动力理论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

①弗洛伊德自己的一套研究、改变人格的方法,以及他学生的这些方法被称为精神分析,又被称为“心理动力”(有意识)。

②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id):与生俱来的最原始的潜意识结构部分,是人格形成的基础。由先天的本能和基本欲望组成,以性本能为主。遵循快乐原则。动力是“力比多”的性能量。

自我(ego):代表理性,帮助本我通过可接受的方式达到满足的目的。力量来源于本我。

自我在为本我的服务过程中,逐渐发展出很多策略,称自我防御机制。用来控制不能被接受的本我冲动,并避免或减少这些冲动引起的焦虑。

超我(superego):遵循道德原则。

③潜意识学说

意识(conscious):个体心理活动有限的外显部分,与直接的感知有关的部分。是人格的最上层,能被人知觉,如我们觉察的记忆、思考和情绪等。

前意识(preconscious):可以回忆起来的经验,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

潜意识(unconscious):被压抑到意识阈下面、无法从记忆中召回的部分是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与本能有关的欲望.人格结构的下层,作用比意识大。它包含一切被遗忘的记忆、知觉和被压抑的经验、梦及幻想等。

?心理动力在人格三成份上不同的分配方式,可以区分出正常与变态人格。

?在正常人格中,心理动力平均地投射在本我、自我和超我上。

?在变态人格中,心理能量分配不合理,不是本我太强,就是超我太强,自我很难控制欲望和良知。

④性心理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包括口唇期、肛门期、生殖器期、潜伏期和青春期,表现为满足我们不同的基本需要并让生理愉悦的驱力得到满足。

在弗洛伊德看来,所有非精神病的心理障碍都是由潜伏的无意识冲突引起的,他把这些障碍叫做神经症性失调。

固着: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利比多不能满足或过分满足而停滞在早期的发展阶段。

倒退: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力比多受挫而退至先前发展阶段。

3、其他心理动力学者

①阿德勒致力于自卑感和对自尊的寻求研究。荣格反对Freud中关于性欲的观点。

4、心理动力治疗:自由联想、梦的解析、宣泄、重构。

5、评价:首次运用心理学原理解释异常现象,其理论、概念、方法等至今仍具有影响力,心理动力学理论的局限。

三、人本主义与存在主义理论

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强调自由和选择以及责任和意志力在人成长中的作用,相信个体必须要自由地做出选择,这种选择才是他们的真正欲望和目标。他们认为,如果个体选择躲避自己的责任并把自己看成是软弱的、无助的,其结果是过着空闲、不真实及丧失功能的生活。

1、罗杰斯的人本理论

他指出我们都有从生命中的重要他人获取积极关注的需要。采用当事人中心疗法。

2、完形疗法,通过挑战使患者受挫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3、存在主义认为心理功能失调是由于个体逃避生命的责任,认识不到生命的意义是自己赋予的。存在疗法鼓励患者为自己的生活和问题承担责任,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有自由选择不同生活使自己活得有意义。

4、评价:称患者为来访者,对人性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探究问题过于抽象,很少得到实验验证支持。

四、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把异常行为看成是通过过去经验习得的结果,因此,他们对人的行为的改变持乐观主义态度。他们认为可以通过实验发现什么样的环境会引发异常行为,如果改变那些环境因素,个体将不会再学习旧的不适宜的行为习惯,而学习新的适宜行为。

1、基本假设:环境决定论、实验化、乐观主义。

2、学习过程: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和观察学习。

3、治疗:系统脱敏法(从轻到重逐步减除过敏的情绪或行为反应),交互抑制法。

4、评价:强调人的外显性为,不注重内在心理过程。在特殊恐惧症、社交技能缺乏、智能障碍方面疗效不错。见效快复发率高。

五、认知理论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想法、信念、期望、倾向以及对时间的解释会影响他的行为。他们主张症状是失调的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这些障碍就可以得到缓解,甚至消除。

1、艾利斯将不合理信念看做是导致个体心理障碍的原因: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

2、贝克认为精神障碍患者在认知过程中常会有系统性的消极偏向:非此即彼,灾难化,贴标签,毒人之心。

3、治疗:认知疗法,来源于贝克的抑制症治疗实践。改变效能预期,改变消极评价,改变归因,改变长期信念。

4、评价:较有影响的方法,不能过分强调认知。

六、社会文化理论

个体所认同的社会规范是什么?个体在社会中扮演什么角色?个体所在的家庭结构是什么样的?其他人如何看待个体?社会文化理论试图对这些问题作出回答,对它们的了解有助于我们理解个体的异常行为。

1、社会文化理论家如何解释异常行为

1、家庭结构和沟通

2、社会网络和支持

3、社会条件

4、社会标签和角色

①家庭结构和沟通——家庭系统理论的观点:

家庭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依靠家庭各个成员的互动维持平衡。也就是说,家庭中的每

一个人都要以一致的方式与其他成员互动,并遵循家庭的独特规则。

有些家庭结构和沟通的模式,实际上迫使家庭中的某个成员表现出外界所认为的异常行为。因为在这些家庭里,家庭成员行为正常,反而会严重破坏家庭的平衡以及其他成员习惯的行为方式,从而导致自己和家庭的混乱。

某些家庭系统特别容易使家庭成员形成异常行为。如某些家庭中,家庭成员缺乏独立空间;某些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疏离,界限分明。

②社会网络和支持:

社会文化理论家关注个体的社会关系和职业关系;个体与他人之间的沟通情况如何?

他人从个体身上得到什么信息?个体给他人传达了什么信息?

研究者发现,社会网络与个体的功能缺陷密切相关。

例如,面对压力时,生活中被孤立、缺乏社会支持或缺乏亲密关系的人,比那些有亲密关系或较多社会支持的人更容易产生抑郁情绪,而且持续的时间会更长。

③社会条件:

特殊的社会条件可能产生特殊的压力,从而增加某些社会成员心理异常的可能。

有研究者发现,心理异常,尤其是严重的心理异常,在较低的社会阶层中比较高的社会阶层中更常见。在社会阶层较低的个体生活环境中,使个体承受较大的压力。反过来说,患有严重心理障碍的人,劳动能力比较差,收入也会较低,结果就会沦落到一个较低的社会阶层。种族和性别歧视也会促使某种形式的心理异常。在西方社会,被诊断为焦虑症和抑郁症的女性是男性的两倍。另有证据显示,非洲裔美国人患焦虑症的比例非常高。

④社会标签和角色

社会文化理论家相信,给心理障碍患者贴标签和分配角色,会极大地影响患者的异常功能。在一种社会文化下,只要行为偏离社会规范,就会被认为是异常的。而当一个人被认为是异常的,其他人就会以特殊的方式对待他。同时,周围的人会有意无意地鼓励个体表达出某种病态的行为。久而久之,个体慢慢地就接受并扮演异常的角色。最后,个体变成了社会所标签的样子。患者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周围人便会采取相应的方式对待他,这将不利于患者的恢复。

二、社会文化的治疗

1、团体治疗

组织多个问题相似的患者,共同讨论某一个或多个成员的问题。在讨论过程中,团体成员共同提高对事物的洞察力、形成社会技能、增强自我价值感并分享有用的信息或建议。许多团体是为特殊患者专门设计的:

酒精中毒者团体

生理障碍者团体

受虐待者或丧亲者团体。

另有一种和团体治疗相似的形式,叫自助团体,也称互助团体。这种团体没有专业的临床工作者指导,它通过将一群具有同样问题的人组织在一起,以达到互相帮助或支持。

2、家庭治疗

治疗师召集所有家庭成员聚在一起,共同讨论家庭互动模式,并指出问题行为与这种互动模式的关系,然后协助整个家庭作出改变。在这种治疗中,治疗师的治疗对象是整个家庭,而不是某一个被诊断了的个体。

结构性家庭治疗:治疗师试图改变家庭的权力结构、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角色以及相互间的结盟关系。联合家庭治疗:治疗师要协助家庭成员识别并改变有害的沟通模式。家庭治疗显示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很多研究发现,家庭治疗的改善率在50%~65%之间,而没有接受治疗的控制组改善率仅为35%。父亲如果参加,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3、夫妻治疗

治疗对象是两个有长期关系的人。他们可以是夫妻,也可以不是,甚至可以是不住在一起的两个人。夫妻治疗主要集中在两个人关系的结构和沟通模式上。如果孩子的问题是因为夫妻关系造成的,夫妻治疗也可以使用。

整合的夫妻治疗:试图让夫妻双方相信,某些问题是由于彼此间的差异造成的,所以,为了维护夫妻之间的关系,双方都需要学会接受一些无法改变的行为。

相比有相同问题而没有接受治疗的夫妇,接受夫妻治疗的夫妇的关系得到了改善。

如果夫妻双方较年轻、适应力强,并且对性别角色的扮演较灵活,他们会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4、社区治疗

社区心理健康治疗允许患者,尤其是那些有严重心理障碍的患者,在熟悉的社区环境中接受治疗,并恢复心理健康。

社区治疗的主要原则是预防。临床工作人员不是待在家里等待患者上门治疗,而是主动出门寻找服务对象。

一般有三种形式的预防:

初期预防:努力改变社区对心理障碍患者的态度和政策。它的目标是让人们一起预防心理疾病。

第二期预防:早期诊断并治疗心理障碍,使其不致变得更严重。

第三期预防:对中度或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以免发展成长期的问题。

优点:

它考虑了家庭、社会以及社会问题对个体心理异常的影响,是对其他变态心理理论的一大补充。人们经常会发现,临床和社会标签确实很明显地影响了个体功能的异常。社会文化治疗有时是在传统治疗失效时的有效方法。

局限:

一方面,社会文化的研究经常能够找出某些社会文化因素与某种特殊心理障碍有关系,却难以确立它们有因果关系。另一方面,社会文化理论不能预测特定个体的心理异常。

七、系统整合的观点

没有一种理论和治疗模式能证明始终比其他模式更有效。不同的模式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人的心理世界作了解释,因此,每一种模式既有科学性,也有局限性。如果我们能够了解到生物、心理以及社会文化层面诸多因素对异常心理的影响,而不仅是某一方面的影响,那么,我们对异常行为的了解和治疗会更加完善。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临床工作者倾向于从多个方面来考察异常行为的原因,有时候称这种取向为生物—心理—社会理论,这是一种系统整合的观点。

2020年(情绪管理)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考试试题

(情绪管理)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考试试题

09年11月三级考试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试题 单选: 32、产生于主观空间内的幻觉是()。 (A)真性幻觉(B)假性幻觉 (C)主观幻觉(D)脑内幻觉 33、人于经历压力事件时且不感到孤独无助,这可能是()。 (A)认知支持系统的作用(B)心理调节能力强 (C)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D)压力适应能力强 53、正常和异常的心理活动是()。 (A)能够互相转化的(B)无法进行分析的 (C)能够直接测量的(D)无法间接测量的 54、兴奋性思维联想障碍的壹种常见形式是()。 (A)思维奔逸(B)思维散漫 (C)被洞悉感(D)妄想心境 74、心理健康咨询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各类()。 (A)心理不健康状态(B)异常心理状态 (C)功能性机能失调(D)神经过程紊乱 多选: 90、焦虑性人格障碍的特点是()。 (A)总是感到不安(B)对他人意见过分敏感 (C)壹贯猜疑偏执(D)习惯性夸大潜于危险

104、正常心理活动能保证我们()。 (A)顺利适应环境(B)维持生理机能 (C)进行人际交往(D)认识客观世界 107、对症状的自知是指求助者()。 (A)能否提供和咨询密切联系的资料 (B)能否认识到自己的心理行为异常 (C)对自己的心理行为异常怎样解释 (D)对自己经历的重大事件怎样解释 117、意志缺乏者的临床症状包括()。 (A)精神活动不协调(B)自知力不完整 (C)缺乏应有的主动性(D)生活极端懒散 技能考试部分案例四: 壹般资料:刘某,女性,l9岁,大学壹年级学生。 案例介绍:刘某由其父母带到心理咨询室,他们反映自己的孩子总说上大学后追求者不断,受此影响,现已不能正常学习。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和刘某的壹段鉴别谈话: 心理咨询师:你能说说是些什么人追求你吗?。 刘某:太多了,我均受不了,无论上课仍是走于路上男同学均盯着我见,均喜欢我,说我漂亮,连老师也喜欢我,我们班的辅导员对我特别好,均结婚了,仍说要和我谈恋爱。 心理咨询师:你怎么知道辅导员对你特别好? 刘某:我去教室,他就到教室等我,有时仍专门于路边等我,我有时没下课,他

康复心理学课程标准

三年制康复专业 《康复心理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背景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健康概念的改变,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提高,使得对医学生进行医学心理学教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也日益受到重视,目前,医学心理学已被列为全国大部分医学院校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康复心理学也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成为康复专业学生必修的医学课程 针对康复专业的特点,将教学重点着眼于使学生掌握现代医学模式的特征,了解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康复、转归之间的相互作用,了解残疾人的心理特征,了解康复治疗手段对康复对象心理的影响,真正把我们服务的对象看成是人,而不仅仅是残疾,用全面、整体的观点看待和服务于患者,并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康复计划,促进其全面康复,维护健康。使患者真正地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真正地提高生活质量。 二、课程性质 康复心理学是研究残疾人和病人在康复过程中的心理规律的科学。《康复心理学》属于医学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具备高等康复治疗技术专门人才所必需的康复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康复心理学》为三年制大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必修课,是康复医学的基础课程。学习本课程的基础是《康复医学导论》、《内科学》、《外科学》等先修课,学生为高中毕业生。 介绍康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康复内容、研究范围及我国康复心理学发展状况。重点学习病残人康复过程的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常见行为问题的处理、康复运动锻炼的心理效应、社会因素在康复过程中的作用。 三、课程基本理念 1.《康复心理学》是康复医学的基础课程,本课程的基础理论和知识直接为临床康复治疗工作服务。通过学习掌握对病残人进行心理康复教育的原理与基本方法,指导病残人发展健全人格,以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来提高、调动机体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各项功能,提高病残人的病残后的康复率与生活质量。 2.《康复心理学》课程内容设置强调紧贴临床康复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必需、够用”的前提下,突出“精简、新颖、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特点,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康复心理学的必需的基础理论、

钱铭怡版变态心理学

钱铭怡版《变态心理学》课堂笔记 第一章什么就是变态心理学 (简答)变态心理学又称病理心理学,就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人类各种心理活动,包括认识活动,情感活动,动机与智力,意志活动及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及其原因;对这些就是异常进行分类与解释,阐明心理异常的发生、发展、转归的原因与规律;并把这些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简单地说,变态心理学就是研究异常的心理现象与行为活动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的科学。) (名词)变态心理学就是探索、理解与预测人类心理异常的一门科学。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异常的实质,即异常心理的原因、机制与心理结构问题。 (2)正常与异常的区别以及判断标准。 (3)心理异常的分类与表现特点。 (4)解释心理异常的心理学理论,都以各种学派对正常人格的观点为基础。 变态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的联系与区别: 变态心理学偏重于对异常心理活动规律性的认识,并为心理治疗提供理论基础,这种认识对精神病学也就是一种有益的促进。而精神病学侧偏重于对精神疾病的诊断、临床治疗以及护理与预防,它也就是变态心理学的基础之一,它的临床实践可丰富变态心理学的内容,验证变态心理学的某些理论与假设。 心理异常的类别与范畴: (1)严重的心理异常;(2)轻度的心理异常;(3)心身疾病;(4)心身障碍:主要表现为躯体功能障碍,但无病理形态学变化的基础,也无明显的精神活动障碍的一组疾病;(5)大脑疾患与躯体缺陷时的心理异常;(6)行为偏离与人格障碍;(7)药物依赖及儿童青少年障碍。

严重心理异常与轻度心理异常的区别 严重心理异常轻度心理异常 精神病症状重轻 社会适应丧失(严重适应不良) 部分丧失 人格改变明显部分 自知力没有有 主动求治不会会 心理异常就是在大脑生理生化功能障碍与人与客观现实关系失调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现实的歪曲的反映。 心理异常的实质: 首先,异常的精神活动的就是大脑机能障碍的表现,这种障碍也有其物质基础。 其次,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即大脑的发展水平越高,症状就越丰富,但这种观点不应把大脑的高级机能与低级机能截然分开,两者就是有机联系的。 再次:从反映论的角度来瞧,心理异常就是不健全的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歪曲反应,所有症状都来源于客观现实,取材于现实生活。 变态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就就是揭示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提供划分心理异常的标准与有效的方法,并为各种临床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将有助于探明人类的心理活动的实质。从实践上说,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有利于推动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 对心理异常的各种解释 首先,从统计意义上讲,心理异常就是指与某个确定的常模的偏离,当代很多作者都把统计上的偏离作为判断心理异常的标准。 第二,心理异常也被理解为就是对某一文化常模的偏离。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

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请在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前的字母填写在括号内) 1.变态心理学的定义是() C A.研究心理疾病的学科 B研究精神病的学科 C.以心理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D以异常心理当做疾病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2.变态心理学起源于() A A.体液学说B物质学说 C.胆汁学说 D.多血质说 *3.变态心理学的发端,大约始于() B A.公元前420年B公元前400年 C.公元前450年 D.公元前500年 *4.第一位用有害液体流入大脑来解释变态心理产生的病因的学者是() D A. Freud B Cannon C. Pavlov D. Hippocrates 5.科学的变态心理学产生于() B A. 18世纪初 B. 17世纪初 C. 18世纪中叶 D. 17世纪中叶 6.《自我心理学》将Freud理论修正到() C A.将“性力”理论修正为“力比多”理论 B.将“力比多”理论修正为“性力发展理论” C.将“幼儿期的发展理论”修正为“终身发展理论” D.将“肛门欲阶段”修正为“生殖器欲阶段”理论 7.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是() A A潜意识理论B人格结构理论 C.防御机制理论D性力发展理论 8. Freud认为,心理健康发展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是() B A.“自我”能很好适应环境B合理地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 C.合理地使用“防御机制” D.潜意识的欲望得随时满足 9. Freud认为,梦是() D A.当前刺激的回响引起 B.睡觉中受到的内外刺激引起 C.陈旧和现实记忆的反映 D.潜意识冲突的表达 10.行为主义最先始于() A A.桑代克B马斯洛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11.行为主义建立于() B A.临床经验法 B.动物实验法 C.演绎推理法 D.归纳推理法 *12.用神经生理学技术路线探索人类心理现象的第一人是() A A.巴甫洛夫 B.桑代克 C.斯金纳 D.马斯洛 13.“定向反射作为适应环境和累积经验的认知本能,是心理发展的活动之一”持这种 观点的理论是() D A.精神分析理论 B.人本主义理论 C.认知理论 D.行为主义理论 14.心理异常最基本的表现是“存在焦虑”,这是()提出的。 C A.巴甫洛夫 B.斯金纳C马斯洛 D.弗罗伊德 15.人本主义是() D A.科学理念 B.人性理念 C.社会学理念 D.哲学理念 16.个人心理发展的动力是潜能的观点是() B

自考变态心理学(05626)

目录 第一章绪论 (2) 第二章心理病症现象 (3) 第三章神经症 (5) 第四章癔症及应激相关障碍 (7) 第五章人格障碍 (10) 第六章心境障碍 (12) 第七章精神分裂症 (14) 第八章进食与睡眠障碍 (16) 第九章性功能与性心理障碍 (19) 第十章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21) 第十一章儿童和青少年期精神障碍 (23) 第十二章老年期精神障碍 (26)

第一章绪论 领会: 1.变态心理学评估的几种方法 (1)临床访谈 (2)行为评估 (3)身体检查 (4)心理测试 (5)生理心理评估 (6)脑成像技术 2.心理障碍的多维综合模型与经典的4大心理学对变态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多维综合模型: 3.变态心理评估工具的基本元素 评估工具的基本要素:信度、效度、标准化。 识记: 1.变态心理的概念和标准p3 变态心理是一个很难精确定义的概念。一般认为,变态心理或在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三个基本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非典型性反应。 2.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的10种分类 (0)器质性精神障碍 (1)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2)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3)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 (4)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质。 (5)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6)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 (7)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 (8)童年和青少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 (9)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变态心理学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绪言 一、精神医学的概念 精神医学是研究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发展规律、病程经过、预后转归、治疗措施、预防和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对人们的健康和疾病作用和影响的一门医学科学。 精神活动(心理)是脑的机能,它使机体能对外适应环境和污染环境,使之更能适应机体的需要;对内则通过神经系统与整个机体联系,以保持内部的统一性。因此精神是生物——心理——社会统一的表现。 精神活动(心理现象)按心理学概念可分为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即知、情、意)三个过程。认识可分感觉、知觉、注意、记忆和思维等。精神活动还包括性格心理特征和能力。精神活动如发生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的量和质的改变时,就能患精神疾病。 二、精神医学的特点: 精神医学是躯体医学相对的医学。即精神医学和躯体医学两者解剖部位、生理机能、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和治疗多有不同。但都是临床医学范畴内。两者各有特点,但又不能分割的统一整体。 三、精神医学神经病学的关系: 精神医学是研究精神疾病的病因、机理、症状、诊断、防治和健康者心理保健的医学。神经医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疾病和骨骼肌疾病的病因、机理、症状、诊断和治疗的医学。两种疾病都是研究神经系统病变的医学。两者的区别,只是病变部位、病变性质和症状表现不同而已。如精神疾病的病变部位、病变性质和症状表现等不同而已。如精神疾病的病变主要在脑部,其病变性质除脑器质性病变外,其它疾病大都属于机能性病变。找不出明显结构的改变。症状主要表现为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感、意志等活动障碍。神经病的病变不仅是脑部,而是所有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是属于器质性病变。有神经组织结构的病变,症状表现为感觉、运动、反射和植物神经系统的障碍。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如脑肿瘤、脑血管病、颅脑外伤、脑炎和变性等精神障碍,即有神经系统体征和症状,也有各种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心因性精神障碍、神经症等只有精神症状,而无神经系统体征或症状。因而精神疾病和神经病中,有的两者难以严格区分。有的彼此分离,也有相互关联。 四、精神疾病与内外科学疾病的关系: 内、外学科和其他临床各学科的躯体疾病,如内脏器官、内分泌、营养、代谢、血液、胶原病、心脏血管、肿瘤和心脑、胃肠、子宫、人工流产、绝育手术、截肢、白内障碍等手术,往往在整个病程中或早或晚产生精神障碍。在躯体疾病或手术病人中多少存在着某些异常心理活动,如表现抑郁、焦虑、恐惧等情绪。也有内、外学科和其他各学科的疾病中也可合并神经症的症状,如神经衰弱、疑病症、焦虑症、癔病症和抑郁性神经症等。这些精神病性症状或神经症性状和躯体性症状以及异常心理活动,即精神与躯体、心理与脑或心和身相互的关系。因而综合医院医生需要学好精神医学的临床基本知识和理论。 五、精神医学与其他边缘科学的关系: 由于精神医学的发展,不仅本学科进行纵深的研究。还需结合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行为医学、行为科学和心身医学、精神卫生等学科的横面的进行研究。其中特别是行为科学(Beharior seicnce),即把神经科学、社会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综合一起成为综合性科学。本剖析人们的正常和异常行为的发生和本质,并应用于医治病人的异常行为。 上述的关系来看,精神医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门学科。 六、军事精神医学

变态心理学总结

变态心理学总结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刘新民) 第一章、绪论 1、变态心理亦称异常心理或病理心理,它是指人们的心理活动,包括思想、情感、行为、态度、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产生变态或接近变态,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异常。 2、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研究异常心理和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它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异常的表现和分类,探讨其原因和发生机制,阐明其发生,发展和转变的规律,并把这些科学知识运用于防治实践。 3、变态心理学的任务 从现象上描述异常行为 从理论上揭示异常心理的原因和机制 从应用上研究异常心理的评估和诊断 从实践上探讨心理障碍的防治和省心健康的维护 4、学习变态心理学的意义 是异常心理识别和防治的需要 对每一个人的身心健康都有帮助 提供洞悉人生和社会的新视角 5、影响变态心理形成的因素 生物因素,遗传,脑结构,躯体疾病,神经生化,化学物质,性别和年龄。 心理因素,个性特点,认知因素,应对方式,社会支持。 社会因素,生活事件,日常困扰,工作应激,环境应激,文化应激,社会剥夺。 6、精神症状的识别方法 纵向比较,即与过去的一贯的表现相比较,精神症状的改变是否明显。 横向对比,即与周围大多数正常人的精神状态相比较,差别是否明显,持续时间是否超出一般限度。 具体情况分析,即要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的处境具体分析和判断。 7、精神症状的特点 症状的出现不受患者意识的控制; 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 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相称; 症状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 8、怎么做? 首先确定是否存在精神症状; 其次,应了解症状的强度、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严重程度。 第三,应善于分析各症状之间的关系; 第四,应重视各症状之间的鉴别; 第五,应学会分析和探讨各种症状发生的可能诱因或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个性心理学》,高玉祥著 自学考试大纲

《个性心理学》,高玉祥著自学考试大纲 指定用书:《个性心理学》,高玉祥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2 版。 一、课程性质、设置目的和基本要求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个性是决定人的独特的行为和思想的个人内部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个性心理学就是研究这一动力组织的决定因素,有关的理论和规律,发展过程、结构、动力学特点和个性过程的一门科学。个性心理学是一门基础课,它是儿童心理学、教学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卫生和治疗、特教心理学等等心理学科的基础,个性心理学是心理学教学课程中的核心课程。 设置个性心理学课程的目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个性心理学的系统教学,使学生掌握个性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基本规律、本学科发展的历史、今后研究的动向。要求学生掌握个性判断的方法和使用,以及个性对于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和意义,即个别差异的作 用,培养学生研究和分析个性的能力。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学科的学习,要求学生: 1.首先要求学生掌握个性心理学课程的性质、特点、地位、研究对象以及基本 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术语。 2.掌握个性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掌握本学科的经典研究和实验。 3.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将个性心理学原理应用于实践的知识和方法,以及它在各个相关领域发挥的影响及其应用。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1.个性心理学是心理学科中的一门基础课,它与各门应用心理学有密切的关系,是心理卫生、医学心理学、心理治疗与咨询、变态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妇女心理学、老年心理学、学校心理学、消费与广告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宣传心理学、司法心理学等课程的基础。

变态心理学讲义

变态心理学 ( ) 参考书目 王建平,变态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年版 钱铭怡,变态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 David . Barlow, . Mark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年版 苏珊.诺伦,霍克西玛,变态心理学与心理治疗,世界图书出版社年版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又译异常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研究异常心理现象的一个分支,是将心理科学应用于对心理障碍,包括对其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治疗进行研究的一个心理学分支学科。 相关概念 神经病() 精神障碍() 精神病() 心理障碍()。 变态心理() 相关学科 异常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 精神病学 神经病学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变态心理的界定 一、什么是变态心理 一位死了丈夫的妇女,变得严重抑郁,入睡困难,并且没有胃口。她是心理异常还是正常的痛苦状态? 一个男青年强迫女友和他发生性关系。这是心理异常还是一种犯罪? 一个男人不能乘坐飞机,即使长途旅行他也坚持乘船。这是变态还是有点特别? 一个妇女偶尔贪吃,此后又强迫自己吐出来。她是心理异常还是正常的追求? 在非洲,一个十几岁的女孩用刀把自己的手和脸划破,用来制造具有装饰性的伤疤。这是病理性的自残还是正常的爱美? 判断是否变态的标准是什么 社会标准 统计标准 个体不舒适感 行为适应不良 教材三例 朱迪:看见血就晕倒的女孩 判断的标准是什么 ①痛苦;②适应不良;③不合理;④不可预知性和失去控制感;⑤少见的和非传统的; ⑥观察者不适;⑦违背标准。 一个被认可的定义:变态心理(或心理障碍)是一种与个人痛苦或严重功能损伤相关的,在所属的文化环境中,不典型的或不被预期的行为、情绪或认知方面的机能失调。 注意跨文化的差异 二、判断变态时应注意的几点 判断的误差 观察者之间的差异 观察者与行为者之间的差异 不要轻易下结论 三、精神病理科学 从业者们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考试试题

09年11月三级考试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试题 单选: 32、产生于主观空间内的幻觉是()。 (A)真性幻觉(B)假性幻觉 (C)主观幻觉(D)脑内幻觉 33、人在经历压力事件时并不感到孤独无助,这可能是()。 (A)认知支持系统的作用(B)心理调节能力强 (C)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D)压力适应能力强 53、正常和异常的心理活动是()。 (A)可以互相转化的(B)无法进行分析的 (C)可以直接测量的(D)无法间接测量的 54、兴奋性思维联想障碍的一种常见形式是()。 (A)思维奔逸(B)思维散漫 (C)被洞悉感(D)妄想心境 74、心理健康咨询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各类()。

(A)心理不健康状态(B)异常心理状态 (C)功能性机能失调(D)神经过程紊乱 多选: 90、焦虑性人格障碍的特点是()。 (A)总是感到不安(B)对他人意见过分敏感 (C)一贯猜疑偏执(D)习惯性夸大潜在危险 104、正常心理活动能保证我们()。 (A)顺利适应环境(B)维持生理机能 (C)进行人际交往(D)认识客观世界 107、对症状的自知是指求助者()。 (A)能否提供与咨询密切联系的资料 (B)能否认识到自己的心理行为异常 (C)对自己的心理行为异常怎样解释 (D)对自己经历的重大事件怎样解释 117、意志缺乏者的临床症状包括()。 (A)精神活动不协调(B)自知力不完整 (C)缺乏应有的主动性(D)生活极端懒散 技能考试部分案例四: 一般资料:刘某,女性,l9岁,大学一年级学生。 案例介绍:刘某由其父母带到心理咨询室,他们反映自己的孩子总说上大学后追求者不断,受此影响,现已不能正常学习。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刘某的一段鉴别谈话: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080001_061034) >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变态心理学》教学大纲 (适用于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 一、课程简介 变态心理学是研究病人的异常心理或病态行为的一门学科,又称异常心理学,它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异常心理或病态行为的表现形式、发生原因和机制及其发展规律,探讨鉴别评定的方法及矫治与预防的措施。本课程主要以理论讲授形式进行。在讲授过程中,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强化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适当引进新理论、新技术。旨在使学生通过本科目的学习,掌握变态心理学的常见表现形式,了解其心理学成因和生物学基础,能初步诊治常见的心理障碍,掌握心理治疗技术,了解药物及物理治疗技术。 为方便学生掌握系统的、牢固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和实践知识,我们依据卫生部推荐的教材编写本大纲。 本课程计划在第6学期开设,理论课64学时。 二、课程目标 (一)基本理论知识 1.概述变态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发展史、相关学科及研究方法。 2.概述变态心理形成的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及病因的相互作用。 3.概述变态心理的理论模型及变态心理的分类诊断。 4.简述心理障碍的基本症状。 5.掌握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与躯体形式障碍、心境障碍、自杀与自伤、进食障碍、睡眠障碍、人格障碍、性心理与性功能障碍、分裂症与其它精神病性障碍、

常见于儿童青少年期的心理障碍、物质滥用与物质依赖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6.掌握各种心理障碍的心理治疗理论与技术。 7.了解心理健康行业与道德问题、患者的权利、心理障碍与法律相关问题。(二)基本技能 1.熟练掌握各种心理障碍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 2.熟练掌握对异常心理进行认识和处理的技能。 (三)基本素质 1.培养自学能力。采用启发式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课堂知识,重点引导学生自学。 2.培养综合分析、思考、表达能力,达到能独立解决常见问题的水平;同时培养独立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三、学时分配 单元学时 第一章绪论2 第二章影响变态心理形成的因素4 第三章变态心理的理论模型4 第四章变态心理的分类诊断4 第五章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2 第六章心理障碍的基本症状4 第七章应激相关障碍4 第八章神经症与躯体形式障碍4 第九章心境障碍4 第十章自杀与自伤4 第十一章进食障碍4 第十二章睡眠障碍4 第十三章人格障碍4 第十四章性心理与性功能障碍4 第十五章物质滥用与物质依赖4

03第三章 来访者问题的评估与分析

第三章来访者问题的评估与分析 第一节心理诊断的四步骤模型 一、来访者心理问题的诊断过程 (一)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来区分是否是精神病 病与非病三原则的内容: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同一)性原则。有的时候也以病人是否有主动求医行为来观察此点。 2.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知情意统一,高兴的说不开心的事不统一) 3.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二)根据6分标准来区分是否是神经症 神经症的诊断要点: ·时间上持久,常以年计,最少三个月。 ·心理冲突指两种观念,欲望,行为倾向,价值观等互相对立,当事人无法使其协调。有常形和变形之分,常形冲突是大家能理解,现实中存在的,冲突的一方和另外一方具有明显的道德区别。变形冲突与现实处境没有什么关系,不带什么明显的道德色彩,是神经症性的。 ·神经症的病人感到精神痛苦,有症状自知力。 ·影响其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 ·无器质性病变基础,不是说神经症患者不能得器质性疾病,只是说神经症不是器质性疾病引起的 神经症的临床评定方法:(6分标准) 1.病程:不到三个月为短程,评1分;三个朋到一年为中程,评2分,1年以上为长程,评3分; 2.精神痛苦程度:轻度者病人自己可以主动设法摆脱,评1分;中度者病人自己摆脱不了,需借助别人的帮助或者处境的改变才能摆脱,评2分;重度者几乎完全无法摆脱,即使别人安慰开导他或陪他娱乐或易地休养也无济于事,评3分; 3.社会功能:能照常工作学习以及人际交往只有轻微妨碍者,评1分;中度社会功能受扣除害者工作学习或人际交往显著下降,不得不减轻工作或改变工作,或只能部分工作,或某些社交场合不得不尽量回避,评2分;重度社会功能受损守者完全不能工作学习,不得不休病假或退学,或某些必要的社会交往完全回避,评3分。 总分为3,还不够诊断为神经症; 总分≥6,神经症的诊断是可以成立的 4-5分为可疑病例,需进一步观察确诊。 有时也参考心理冲突的性质(即常型或变型)来判断来访者的问题是否属于神经症:心理冲突常形的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涉及大家公认德重要生活事件,二是它有明显的道德性质。 心理冲突变形的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没有什么关系,或者它涉及的是生活中的鸡毛蒜皮,一般人认为简直不值得为它操心,或者感到难以理解明明是一件很容易解决的问题为什么病人却解决不了。

05626 变态心理学 课本简答题

B040110教育心理学教材版本

05626变态心理学课本简答题、论述题整理 第一章绪论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将心理障碍分为哪10种类别? (0)器质性精神障碍 (1)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2)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病性障碍 (3)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 (4)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 (5)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6)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 (7)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 (8)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 (9)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第二章心理病理现象 简述如何判定某一精神活动是否正常? (1)纵向比较,即与其过去一贯的表现相比较,精神状态的改变是否明显; (2)横向比较,即与大多数正常人的精神状态相比较,差别是否明显,其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是否超出了一般限度;(3)应注意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的处境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 自知力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如何? (1)临床上将有无自知力,以及自知力的恢复的程度作为判断病情轻重和疾病改善程度的重要指标。 (1)精神症状的消失,并认识到所患精神症状是病态的意味着病人在临床上的痊愈。 第三章神经症 惊恐障碍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惊恐障碍是指个体突然感到强烈的恐惧、紧张,或者预感到有不好的事情将要发生。 认知上,个体有濒死感和失控感 情绪上,个体被强烈的疑虑、恐惧所击溃 生理上,个体可表现出急性应激反应。 社交恐惧症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社交恐怖症的诊断标准) (1)符合恐惧症的诊断标准; (2)害怕对象主要为社交场合和人接触; (3)常伴有自我评价低和害怕批评; (4)排除其他恐惧障碍 特定恐惧症的主要类型: (1)动物恐惧症 (2)自然环境恐惧症 (3)情景恐惧症 (4)血、注射和伤口恐惧症 (5)其他:包括疾病和死亡 请阐述导致社交恐惧症的原因。 (1)个体有焦虑的生物易感性与(或)社会抑制的生物倾向性; (2)在压力的情境下,个体可能会在社会情境中出现未预期的惊恐发作(虚慌) (3)个体可能经历源于真实惊恐的社会床上,并对相同或相似社会情境感到加氯(条件化作用)。创伤性社会经历可以追溯

2012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学单选题

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单选题 1.关于社会人群的心理活动,正确的说法是(有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两个方面)。 2、下列关于心理异常错误的说法是(异常心理无法被矫正)。 3、异常心理活动得到矫正,需要经过(系统治疗)。 4、关于“变态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以心理与行为的异常表现为对象)。 5、精神病学研究的侧重点是(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 6、变态心理学与精神病学共同的研究对象是(心理与行为的异常)。 7、关于古代“变态心理学”的发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显现出“心理是脑的功能”这一推论的雏形)。 8、自然科学诞生后,人们对变态心理学的新见解有(把心理异常现象与大脑的功能联系起来)。 9、符合精神分析关于变态心理的解释是(性的冲动是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 10、精神分析理论关于变态心理的解释,下列基本命题中不正确的是(A)A意识与潜意识同样的重要。B性的冲动是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C潜意识在心理异常中具有重要意义。D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11、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必要条件是(顺利的渡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 12、下列说法中符合弗洛伊德关于“力必多”的看法的是(是心理活动的动力)。 13、下列说法中符合弗洛伊德关于“心理结构”的看法的是(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 14、下列说法中符合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结构”的表述的是(人格结构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 15、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这是(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推断)。 16、行为主义心理学介入变态心理学的早期记载是(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说明书了人类的异常心理现象)。 17、巴甫洛夫通过(实验研究结果),来解释人类的异常心理现象。 18、下列描述中不符合巴甫洛夫对人类的异常心理现象的解释是(D)A通过动物实验。B通过高级神经系统功能的病理生理机制。C通过对临床病人的观察。D通过演绎的方法。 19、依据巴甫洛夫的理论,下列表述中符合区分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判断的是(两者的区别在神经活动障碍的复杂性或精细特征上)。 20、下列说法中符合巴甫洛夫关于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原因的描述的是(是大脑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 21、关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技术路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通过动物实验的结果,进而演绎和推论人的心理过程)。 22、下列表述中符合人本主义对异常心理的解释的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和趋于完善的“潜能”特征受阻)。 23、在人本主义看来,“存在焦虑”是(存在与责任的冲突)。 24、下列描述中不属于人类正常心理活动的主要功能的是(C)。能防止人的各类躯体疾病。 25、对人的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进行判断时,下列表达中不属于“标准区分”法的内容的是B伦理学标准。26、对人的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进行判断时,下列表述中符合“医学标准”的涵义的是(将心理障碍当做躯体疾病一样看待)。 27、对人的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进行判断时,下列表述中反映了“统计学标准”局限性的是(有些心理特征和行为不一定成常态分布)。 28、根据统计学标准,心理异常是(由个体行为偏离平均值的程度决定的)。 29、在判断人的心理正常与否的情况下,下列表述中符合“内省经验标准”的涵义的是(病人的内省经验)。30、在判断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时,按照“社会适应标准”的要求,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准则,能够(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 31、在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时,下列表述中不属于“社会适应标准”的内容的是C人能按照自我认可的方式行事。 3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心理学标准”判断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原则的是C个人理想与他人理想一致的原则。 33、“自知力不完整”或“无自知力”不含(对“自我”概念的错误认识)。 34、在临床上,可以将“自知力不完整”或“无自知力”作为(判断精神病的指标之一)。 35、下列表述中符合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的是(各类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 36、下列描述中符合“人格相对稳定性原则”的内涵的是(人格特征一旦形成,便有相对的稳定性)。 37、下列描述中不符合“人格相对稳定性原则”的内涵的是(B)。B人格类型与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对应关系。 38、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中,人格相对稳定性原则认为(无明显原因的人格改变提示异常)。39、心理咨询师掌握心理异常的症状,是为了(鉴别精神障碍和非精神障碍)。 40、对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咨询是有条件的,下列表述中不符合这些条件的规定是C必须停药以后才能进行心理咨询。 41、以下不属于“感知障碍”的是C躯体障碍。 42、病理性错觉的特点是(不能接受现实检验)。

钱铭怡《变态心理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3、4、5章【圣才出品】

第3章临床心理评估与分类诊断 一、单项选择题 1.临床上可根据自知力判断求助者是否存在()。 A.人格偏差 B.心理活动协调一致 C.动机冲突 D.主客观统一 【答案】D 【解析】临床上常把有无自知力作为判断精神障碍的指标。 2.关于心理异常,错误的说法是()。 A.异常心理可以部分改善 B.异常心理无法被矫正 C.精神障碍者的心理活动并不是完全异常的 D.正常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可以互相转换 【答案】B 【解析】心理活动分为正常和异常,从动态的角度看,正常和异常的心理活动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精神障碍者的心理活动并不是完全异常,只是有部分的心理功能出现异常。 3.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内省经验标准的缺陷是()。 A.受到文化制约

C.操作过于复杂 D.主观性 【答案】D 【解析】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内省经验判断标准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不同观察者有各自的经验,所以评定标准也就不同。 4.心理咨询师掌握心理异常症状,是为了()。 A.诊断精神障碍和进行治疗 B.鉴别精神障碍和非精神障碍 C.对精神病患者进行心理咨询 D.对人格障碍进行有效的咨询 【答案】B 【解析】一般来说,精神障碍不属于心理咨询师处理的范畴,而非精神障碍的心理问题是心理咨询师处理的主要对象。鉴别精神障碍和非精神障碍需要心理咨询师掌握心理异常的症状。 5.健康心理学至今尚不是一门成熟的学科,原因是()。 A.健康心理学领域内专业的人才太少 B.研究对象、任务、方法模糊 C.学术带头人没有明确的观点和研究方法 D.社会没有迫切的需要

【解析】健康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都处于模糊状态,它所涉及的领域、为自己提出的研究内容、使用的具体方法等等,目前都尚未定型。因此健康心理学至今尚不是一门成熟的学科。 6.健康心理学()。 A.概念体系科学完整 B.发展成熟 C.是被美国心理学会确认不久的新的分支学科 D.是医学介入心理学的结果 【答案】C 7.健康心理学的工作领域不包括()。 A.疾病防御和治疗中的心理学问题 B.促进健康服务和健康服务政策的制定 C.生活方式及心理活动与疾病的关系 D.心身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答案】D 8.()是增进心理健康的生理学途径。[2003年8月三级真题] A.在婴幼儿期间给予充分的母爱和关怀,提供友爱、温暖、鼓励的养育气氛 B.合理的休息、锻炼和娱乐,以消除疲劳,调节情绪

变态心理学讲义

变态心理学 (Abnormal Psychology) 参考书目 王建平,变态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钱铭怡,变态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David H. Barlow, V. Mark Durand,Abnormal Psychology,中国轻工业 出版社2006年版 苏珊.诺伦,霍克西玛,变态心理学与心理治疗,世界图书出版社2007 年版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又译异常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研究 异常心理现象的一个分支,是将心理科学应用于对心理障碍,包括对其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治疗进行研究的一个心理学分支学科。 相关概念 神经病(neuropathy) 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s) 精神病(psychoses) 心理障碍(psychological disorders)。 变态心理(abnormal psychology) 相关学科 异常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 精神病学 神经病学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变态心理的界定 一、什么是变态心理 一位死了丈夫的妇女,变得严重抑郁,入睡困难,并且没有胃口。她是心 理异常还是正常的痛苦状态? 一个男青年强迫女友和他发生性关系。这是心理异常还是一种犯罪? 一个男人不能乘坐飞机,即使长途旅行他也坚持乘船。这是变态还是有点 特别? 一个妇女偶尔贪吃,此后又强迫自己吐出来。她是心理异常还是正常的追 求? 在非洲,一个十几岁的女孩用刀把自己的手和脸划破,用来制造具有装饰 性的伤疤。这是病理性的自残还是正常的爱美? 判断是否变态的标准是什么 社会标准 统计标准 个体不舒适感 行为适应不良 教材P1三例 朱迪:看见血就晕倒的女孩 判断的标准是什么 ①痛苦;②适应不良;③不合理;④不可预知性和失去控制感;⑤少见的和非传统的; ⑥观察者不适;⑦违背标准。 一个被认可的定义:变态心理(或心理障碍)是一种与个人痛苦或严重功能损伤相关的,在所属的文化环境中,不典型的或不被预期的行为、情绪或认知方面的机能失调。 注意跨文化的差异 二、判断变态时应注意的几点 判断的误差 观察者之间的差异 观察者与行为者之间的差异 不要轻易下结论 三、精神病理科学 从业者们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提纲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二章学习、教育与发展 第三章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 第四章学习迁移 第五章知识掌握与技能学习 第六章学习策略 第七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第八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九章课堂管理 第十章个性差异与教育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第十二章教师心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作用 一、心理学的对象与分支 (一)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冯特教授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科学。 (二)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人的心理现象主要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三)心理学的分支: 1.普通心理学。它是研究一般正常人的心理心理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 在普通心理学的基础上,属于横断面的心理学分支主要有: 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和揭示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缺陷心理学。研究身心发展中有严重残疾或障碍,包括盲、聋、哑、伤残、畸形、智力落后等人的特殊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的科学。 属于发生、发展的心理学分支有: 比较心理学。比较心理学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的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 发展心理学。它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从出生到衰老过程发生、发展和衰退的基本规律,重点揭示各个年龄阶段的特点和规律。 属于应用心理学的分支有: 教育心理学。 劳动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 体育运动心理学 航空航天心理学 ……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着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这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 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最基本的任务是对学与教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在质和量上进行描述和测量并揭示其存在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即: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 (二)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教育心理学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则或技术。教师可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材料、教学环境等,将这些原则转变为具体的教学程序或活动。 (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师不仅可以正确分析、了解学生,而且可以预测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发展方向,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或预防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教育心理学不仅为实际教育活动提供一般性的理论指导,也为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提供了可参照的丰富的例证。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与任务 一、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一)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交叉学科 (二)教育心理学是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独立学科 二、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一)理论任务:教育心理学需要探讨和解决很多理论问题,如学习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遵循怎样的规律?等等。 (二)应用任务:教育心理学需要用理论不断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发现、把握和正确运用教与学互动的心理活动规律,才能使自己的工作更富有成效。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桑代克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并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他创立了第一个完整的学习理论,使学习成为教育心理学的中心领域。桑代克于1903年著《教育心理学》一书,以学校情境详尽说明了学习的概念,从而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这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真正开端。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20世纪20年代以后,各种类型的心理测验先后发展起来并广泛地应用于教育领域。学科心理学的快速发展,弗洛伊德理论的广为流传,教育心理学领域开始研究儿童的个性、社会适应性、心理卫生问题等。学习理论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形成了各种理论流派,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这一时期的教育心理学内容庞杂,未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 大致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教育心理学的体系和内容都出现了变化,其研究的内容日趋集中和统一,主要是围绕有效的教与学组织的。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逐渐形成。同时,这一时期也出现了许多较有影响的教育心理学理论。

变态心理学第五章

《变态心理学》课程章节教案首页 章节 第五章神经症性障碍 学时 4 班级 13应用心理学 时间 教学目标与 要求 把握神经症性障碍的分类及各种类型的性质、成因、治疗。 教学重点与 难点 神经症性障碍的分类及各种类型的诊断要点和治疗。 课堂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作业与思考题 第五章神经症性障碍 第一节什么是神经症 一、神经症概念的由来和演变

神经症这一术语是在1769年由苏格兰医生William Cullen(1710-1790)首先提出来。此后神经症的概念经过了多次的演变。 在19世纪经过了神经症是功能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的讨论。 后来随着临床神经病学的发展,很多器质性的神经疾病从神经症中分离出去,最后达成的共识是神经症是一种精神障碍。 二、神经症的特点 1、强烈的心理冲突。 经症患者觉察到他处于一种无力自拔的自相矛盾的心理状态。患者对疾病是有自知力的。2、精神痛苦。 因此,患者往往主动就医或求助于心理治疗师和心理咨询师。喜欢诉苦是神经症患者普遍而突出的表现之一。 3、持久性。 神经症是一种持久的精神障碍,不同于各种短暂的精神障碍。 4、妨碍着患者的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 人生不能免于心理冲突,但是健康的心理冲突是建设性的,二神经症性心理冲突是破坏性的。 5、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作为基础。 三、神经症主要分类 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躯体形式障碍和神经衰弱 焦虑是一种以显著的负性情绪、紧张的躯体症状以及对未来的担忧为特点的情绪状态。 恐惧,是一种对当前危险情景做出的即时的应激反应,具有很强的逃避倾向,并伴随着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增强。 两者的区别: 恐惧的认知成分是对清晰的、特定的危险的认识,而焦虑的认知成分则是对弥散的、不确定的危险的预期。 第二节焦虑症 一、日常焦虑 二、焦虑症的临床表现 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的神经症。 焦虑症的焦虑症状是原发的,凡继发于躯体疾病的焦虑应诊断为焦虑综合征。 其他精神病理状态伴发的焦虑,不应诊断为焦虑。 焦虑症主要分为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两种。 三焦虑症的类型 (一)惊恐障碍 惊恐障碍的定义 一种以反复的惊恐发作为主要原发症状的神经症。这种发作并不局限于任何特定的情境,具有不可预测性。 惊恐发作的症状: 第一,在情绪上,个体被强烈的疑虑、恐惧或人格解体所击溃。 第二,在生理上,惊恐发作时可表现出急性应激反应,包括呼吸急促、头昏眼花、心跳加速、发抖或胸口疼痛。 第三,在认知上,个体认为自己可能是心脏病发作,快要死了;或认为自己发疯,失去控制了。 惊恐障碍的诊断标准 除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外,在1个月内至少有3次惊恐发作,或在首次发作后继发害怕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