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二氧化硅和硅酸(知识点归纳及例题解析)

第1课时 二氧化硅和硅酸(知识点归纳及例题解析)
第1课时 二氧化硅和硅酸(知识点归纳及例题解析)

第1课时二氧化硅和硅酸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硅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硅酸盐产品的组成和重要用途。2.了解二氧化硅的结构、性质和用途。3.了解硅酸的制备、性质和应用。

一二氧化硅

1.硅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是26.3%,仅次于氧。硅元素在自然界中主要以氧化物及硅酸盐的形式存在,原因是硅是一种亲氧元素。

2.硅的氧化物为二氧化硅,俗名为硅石,天然二氧化硅分为结晶形(如方石类、水晶等)和无定形(如硅藻土)。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描述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质:坚硬固体、不溶于水、熔点高。

3.列表比较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硅的性质。

CO2+H22CO3

归纳总结

二氧化硅的结构与性质

(1)二氧化硅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差异较大的原因是物质晶体结构不同。

二氧化硅晶体结构如图:

二氧化硅晶体是由Si原子和O原子按1∶2的比例所组成的立体网状结构的晶体。

(2)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有稳定性强,与水、一般酸不反应,能与氢氟酸反应,能与碱、碱性氧化物反应。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自然界中存在大量的单质硅

B.石英、水晶、硅石的主要成分都是二氧化硅

C.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活泼,能跟酸或碱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D.自然界中硅元素都存在于石英中

答案 B

解析自然界中硅元素含量很高,但都以化合态形式存在,A项错误;硅元素是亲氧元素,主要以氧化物和硅酸盐的形式存在,D项错误;二氧化硅的性质稳定,C项错误。

2.由MgO、Al2O3、SiO2、Fe2O3组成的混合粉末。现取两份该混合粉末试样进行实验。

(1)将一份混合粉末溶于过量的盐酸,得到沉淀X和滤液Y,沉淀X为________,滤液Y中含有的阳离子主要是______________,向滤液Y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得到的沉淀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另一份混合粉末溶于过量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SiO2Al3+、Mg2+、Fe3+、H+Mg(OH)2、Fe(OH)3(2)SiO2+2OH-===SiO2-3+

H2O、

Al2O3+2OH-===2AlO-2+H2O

二硅酸

1.硅酸的制备:按表中实验操作要求完成实验,并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有关结论填入表中:

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1)Na2SiO3溶液与盐酸反应:Na2SiO3+2HCl===H2SiO3↓+2NaCl。

(2)将CO2通入Na2SiO3溶液中:Na2SiO3+CO2+H2O===H2SiO3↓+Na2CO3。

归纳总结

硅酸的性质

(1)实验室制取硅酸的方法是可溶性硅酸盐与酸反应。

(2)硅酸的性质:①具有酸性,酸性比碳酸弱;②受热易分解。

(3)硅酸浓度小时可形成硅酸溶胶,浓度大时可形成硅酸凝胶。硅酸凝胶经干燥脱水得到硅胶(或硅酸干凝胶),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常用作干燥剂及催化剂载体。

3.在既能溶解Al(OH)3又能溶解SiO2的无色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Na+、Al3+、NO-3、Cl-

B.K+、Na+、Cl-、SiO2-3

C.Fe2+、K+、SO2-4、Cl-

D.Na+、HCO-3、K+、NO-3

答案 B

解析符合题干要求的应是强碱性且无色的溶液,Al3+、HCO-3能与碱反应,Fe2+有色且可与碱反应。

4.下列反应不能一步完成的是()

A.SiO2―→Na2SiO3

B.SiO2―→H2SiO3

C.SiO2―→CaSiO3

D.H2SiO3―→SiO2

答案 B

解析二氧化硅可与氢氧化钠直接反应生成硅酸钠;氧化钙可与二氧化硅在高温下反应生成硅酸钙;硅酸可直接加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硅,故只有B符合题意。

1.华裔科学家高锟因“在光学通信领域光在光导纤维中传输的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开创性成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

A.Si

B.SiO2

C.Na2SiO3

D.SiCl4

答案 B

解析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为SiO2。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它可以跟碱反应,但不能与任何酸反应

B.二氧化硅分子由1个硅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C.硅酸的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强,且硅酸不溶于水

D.CO 2与SiO 2均具有氧化性,可作氧化剂 答案 D

解析 SiO 2可以跟氢氟酸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iO 2+4HF===SiF 4↑+2H 2O ,A 不正确;二氧化硅中不存在SiO 2分子,B 项不正确;硅酸的酸性比碳酸弱,且不溶于水,C 不正确。 3.能证明硅酸的酸性弱于碳酸酸性的实验事实是( ) A.CO 2是气体,SiO 2是固体 B.二氧化硅的熔点比二氧化碳高

C.根据反应SiO 2+CaCO 3=====高温

CaSiO 3+CO 2↑,可推知硅酸的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强 D.CO 2通入Na 2SiO 3稀溶液中析出硅酸沉淀,所生成的H 2SiO 3逐渐聚合而形成硅酸溶胶 答案 D

解析 酸性强弱与这种酸的氧化物的状态和物理性质无关,A 、B 均不正确;C 项反应只有在高温条件下才能进行,由于CO 2是气体,生成后脱离反应体系使反应得以继续进行,但这不能说明硅酸的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强;D 项属于较强的酸制取较弱的酸,能够证明硅酸的酸性弱于碳酸的酸性。

4.下列溶液中①碳酸钠溶液、②氢氟酸、③氢氧化钠溶液、④氯化钠溶液,可以盛放在玻璃试剂瓶中但不能用磨口玻璃塞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A

解析 ①、③项中溶液呈碱性,不能与光滑的玻璃反应,但能与磨口玻璃裸露的SiO 2反应,生成的硅酸钠溶液是一种矿物胶,具有良好的黏结性,易使瓶塞与瓶壁粘在一起而难以开启。氢氟酸能腐蚀玻璃,不能用玻璃试剂瓶盛放。

5.下图是利用二氧化硅制备硅及其化合物的流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SiO 2属于两性氧化物

B.酸性:H 2SiO 3>H 2CO 3

C.硅胶吸水后可重复再生

D.图中所示转化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 C

解析 SiO 2是酸性氧化物;酸性:H 2CO 3>H 2SiO 3;图中有的转化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如SiO 2与NaOH 溶液的反应。

6.硅胶和石英的主要成分都是SiO 2,前者是结构疏松的SiO 2,后者是结构致密的SiO 2。二者成分相同,结构不同,化学性质相同,物理性质上表现出差别,具有不同的用途。由石英制取硅胶,经历以下三步,试写出每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离子反应的,写出离子方程式)。 (1)用NaOH(aq)溶解石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滤,向滤液中加入盐酸,至沉淀不再产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微热,浓缩硅酸溶液,加热蒸干溶液,并使固体完全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硅胶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OH -

+SiO 2===SiO 2-

3+H 2O

(2)SiO 2-

3+2H +

===H 2SiO 3↓

(3)H 2SiO 3=====△

H 2O↑+SiO 2 干燥剂(或“催化剂载体”)

解析 (1)石英的主要成分是酸性氧化物SiO 2,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2NaOH +SiO 2===Na 2SiO 3+H 2O 。(2)过滤,除去石英中的杂质,得滤液为Na 2SiO 3(aq),硅酸是弱酸,Na 2SiO 3与盐酸发生复分解反应:Na 2SiO 3+2HCl===2NaCl +H 2SiO 3↓。(3)微热,浓缩H 2SiO 3(aq),H 2SiO 3聚合为胶体,加热硅酸溶胶脱水,生成多孔硅胶:H 2SiO 3=====△

H 2O↑+SiO 2。硅胶的制备过程:

石英(SiO 2)――→+NaOH

Na 2SiO 3――→+HCl

H 2SiO 3――→△

硅胶。硅胶的主要用途有两种:作干燥剂或作催化剂的载体。

硅酸的性质教案

硅酸的性质教案 【篇一:《二氧化硅和硅酸》教学设计】 《二氧化硅和硅酸》教学设计 乐山师范学院化学学院12化学班蒋锐 12310110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第一课时《二氧化硅和硅》。安排1学时。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1、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和作用:硅及其化合物作为非金属元素知识的开端,是在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内容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关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方法的训练,本节教学采用主线为“硅单质──二氧化硅──硅酸──硅酸盐”的学习方法,,丰富了元素族概念及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的形成,为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所以本节课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学生已有知识和未知知识分析:已有知识: (1)碳及其化合物的有关知识 (2)知道co2属于酸性氧化物,并能书写有关co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新知识: (1)sio2及h2sio3的物理性质及主要用途(2)sio2的主要化学性质(3)硅酸的制备原理 (4)硅及其化合物在材料等领域的应用 3、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 (a)了解硅在自然界中的含量、存在、用途 (b)了解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质,掌握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 (c)认识硅酸的制备原理,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基本技能。(2)、过程与方法 (a)学生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来认识物质的共性和个性,拥有对新旧知识进行归纳比较能力。(b)通过硅酸的制备,具有实验设计的思维方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学生学会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正确方法: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b)学生了解硅和硅酸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感受化学的实用性,增强学习 4、教学重、难点 重点:二氧化硅和硅酸的主要性质

13章内能的知识点总结

第13章《内能》知识点总结 1、.分子动理论: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隙。 2.热运动: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 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生扩散现象,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4、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物体的内能和物体的质量、温度、状态有关。 5、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热传递和做功,热传递是能量的转移,做功是能量的转化。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 6、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相互接触,高温物体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内能增大;对物体做功时,物体内能会增大,物体 对外做功时,物体内能会减少 7、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物质的质量、温度和吸热、放热的多少无关。 水的比热容是 4.2×103J/(Kg·℃),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 4.2×103J。 8、热量的计算: 吸热:Q吸=cm△t= cm(t-t0) 放热:Q放=cm△t= cm(t0- t) Q吸——吸收的热量——焦——J Q放——放出的热量——焦——J c——比热容——焦每千克摄氏度——J/(Kg·℃)

m——质量——千克——kg △t——变化的温度(升高或降低的温度)——摄氏度——℃ t0——初始温度——摄氏度——℃t——末温——摄氏度——℃ 第13章《内能》知识点填空 1、分子动理论:物质是由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分子之间有。 2.热运动:分子运动快慢与有关,温度越,分子热运动越。 3. 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 和都能发生扩散现象,温度越,扩散越。 4、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物体的内能和物体的、、有关。 5、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和,热传递是能量的,做功是能量的。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 6、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相互接触,高温物体内能,低温物体内能;对物体做功时,物体内能会,物体对外做功时,物体内能会。 7、水的比热容是:,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 8、热量的计算: 吸热:Q吸= =放热:Q放= = Q吸—————— Q放——————

最新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经典题型计算题100道

经 典 题 型 一、解方程(等式的性质)20分 1、x x 232-=- 2、463127.253.13?-?-=-+-x x x x 3、x x 21-=- 4、x 355-= 5、15=-x 6、1835+=-x x 7、x x 237+= 8、x x x 58.42.13-=-- 9、26473-=+-x x x 10、x x x 910026411-=-+ 11、x x x x 43987--=+- 12、x x x 25.132-=+- 13、x x 3.15.67.05.0-=- 14、3.05.064-=-+-x x x 15、15 2+-=-x x 16、35 36+-=-x x 17、3 223=x 18、168421x x x x x ++-+ = 19、4 32214+=-x x

20、x x x 3 212-=- 二、解方程(去括号)30分 1、4)1(2=-x 2、5)1(10=-x 3、95)3(+=--x x 4、)12(1)2(3--=+-x x x 5、)15(2)2(5-=+x x 6、)4(3)2()1(2x x x -=+-- 7、1)1(234+-=+x x 8、x x x 31)1(2)1(-=--+ 9、)1(3)14(6)2(2x x x -=--- 10、)1(9)15(3)2(4x x x -=--- 11、)12(3)32(21+-=+-x x 12、x x x 31)1(2)1(-=--+ 13、)9(76)20(34x x x x --=-- 14、)3()2(2+-=-x x 15、)1(72)4(2--=+-x x x 16、)43(23)165(2--=+-x x x 17、)12(41)2(3--=+--x x x 18、)4(12)2(24+-=-+x x x 19、)1(9)14(3)2(2x x x -=--- 20、)1(9)14(3)2(2y y y -=--+ 21、)9(76)20(34x x x x --=-- 22、17}20]8)15(4[3{2=----x 23、2)]}4(8[2{3]5)4(3[2----=-+--x x x x x x 24、)1(3 2)1(2121-=??????--x x x

第1课时 二氧化硅和硅酸(知识点归纳及例题解析)

第1课时二氧化硅和硅酸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硅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硅酸盐产品的组成和重要用途。2.了解二氧化硅的结构、性质和用途。3.了解硅酸的制备、性质和应用。 一二氧化硅 1.硅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是26.3%,仅次于氧。硅元素在自然界中主要以氧化物及硅酸盐的形式存在,原因是硅是一种亲氧元素。 2.硅的氧化物为二氧化硅,俗名为硅石,天然二氧化硅分为结晶形(如方石类、水晶等)和无定形(如硅藻土)。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描述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质:坚硬固体、不溶于水、熔点高。 3.列表比较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硅的性质。 CO2+H22CO3 归纳总结 二氧化硅的结构与性质

(1)二氧化硅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差异较大的原因是物质晶体结构不同。 二氧化硅晶体结构如图: 二氧化硅晶体是由Si原子和O原子按1∶2的比例所组成的立体网状结构的晶体。 (2)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有稳定性强,与水、一般酸不反应,能与氢氟酸反应,能与碱、碱性氧化物反应。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自然界中存在大量的单质硅 B.石英、水晶、硅石的主要成分都是二氧化硅 C.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活泼,能跟酸或碱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D.自然界中硅元素都存在于石英中 答案 B 解析自然界中硅元素含量很高,但都以化合态形式存在,A项错误;硅元素是亲氧元素,主要以氧化物和硅酸盐的形式存在,D项错误;二氧化硅的性质稳定,C项错误。 2.由MgO、Al2O3、SiO2、Fe2O3组成的混合粉末。现取两份该混合粉末试样进行实验。 (1)将一份混合粉末溶于过量的盐酸,得到沉淀X和滤液Y,沉淀X为________,滤液Y中含有的阳离子主要是______________,向滤液Y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得到的沉淀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另一份混合粉末溶于过量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SiO2Al3+、Mg2+、Fe3+、H+Mg(OH)2、Fe(OH)3(2)SiO2+2OH-===SiO2-3+

二氧化硅和硅酸说课稿

二氧化硅和硅酸说课稿 各位同学、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二氧化硅和硅酸》。下面我将分别从教学背景、教法学法、教学流程设计、教学反思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背景 1.说教材:本节课主要讨论了硅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将其安排在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理论知识之后,是常见无机物及其性质等知识的继续,有利于发挥理论知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在第三章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元素化合物知识和研究方法,为元素族概念的形成、原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积累感性材料,是学生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知识的重要基础。本节课在选材上着眼于硅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在知识安排上尽量使知识和用途相结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其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可以说全面的体现了化学课程的科学教育功能。 2.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硅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含量、存在形式及分布范围。 (2)了解二氧化硅的结构及用途。 (3)掌握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 (4)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硅与碳的比较学习,进一步体验“比较”和“分析”的科学方法。 (2)通过对二氧化硅和硅酸性质的研究,学习利用实验和事实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正确方法: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2)通过对硅及其用途的学习使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化学。

(3)通过学生课前对资料的搜集以及课堂上学生对硅及其化合物对人类巨大贡献的总结,增强每位学生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在共享知识、信息的同时,感受成功的快乐。 4、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二氧化硅的性质、用途,硅酸的性质 难点:二氧化硅的结构、化学性质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本次课程中所涉及的反应物都不是常见物质,而且反应现象不是非常明显,所以在本章节教学中没有安排实验,这会让学生学习起来较为乏味、枯燥。因此本节教学采用讲授法和启发对比教学。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巩固回忆知识并应用在生活中。并且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化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在课堂上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学法:高中阶段的学生已有一定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但在知识的的掌握上,许多学生出现知识的遗忘,应该全面系统的讲解,在不易理解的地方,应把其简单化。应用身边的一些高科技产品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让其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利用碳和硅以及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硅的联系与区别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学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1、结合生活,导入新课, 总结二氧化硅的物理知识。 提出问题,沙子,水晶,计算机芯片三者有什么联系呢?导入新课。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来学习。 通过分析二氧化硅的结构,列举水晶项链、吊坠、石英坩埚等二氧化硅制品及某些二氧化硅制成品的用途,让学生经过交流合作总结出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质:不溶于水,熔沸点高,密度大的固体。 让学生经过合作、讨论、分析得出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质,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和合作学习意识,又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2、对比碳、硅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说明碳、硅具有相似化学性质。

《内能》与《内能的利用》知识点总结

初三物理《内能》与《内能的利用》知识总结 第十三章热和能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 定义: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①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②分子之间有间隙。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只是扩散的快慢不同,气体间扩散速度最快,固体间扩散速度最慢。 汽化、升华等物态变化过程也属于扩散现象。 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2、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①当分子间距离等于r0(r0=10-10m)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合力为0,对外不显 力; ②当分子间距离减小,小于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大得更快,斥 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③当分子间距离增大,大于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引 力大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④当分子间距离继续增大,分子间作用力继续减小,当分子间距离大于10 r0时,分子 间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了。 第二节内能 1、内能: 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内能的单位为焦耳(J)。 内能具有不可测量性。 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①温度: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反之,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却不一定升高(例如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要不断吸热,内能增大,而温度却保持不变),内能减小,温度也不一定降低(例如晶体在凝固的过程中要不断放热,内能减小,而温度却保持不变)。 ②质量: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内能越大。 ③材料:在温度、质量和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材料不同,物体的内能可能不同。 ④存在状态:在物体的温度、材料质量相同时,物体存在的状态不同时,物体的内能也可能不同。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①做功: 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主要是机械能)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如果仅通过做功改变内能,可以用做功多少度量内能的改变大小。 ②热传递:

一元一次方程总复习经典练习题(供参考)

一元一次方程板块 1.已知等式2(2)10a x ax -++=是关于x 的一元一次方程(即x 未知),则这个方 程的解为______ 2.方程12=+a x 与方程2213+=-x x 的解相同,则a 的值为( ) A. -5 B . -3 C. 3 D. 5 3.若关于x 的方程a x x -=+332的解是2x =-,则代数式21a a -的值是_________ 4.关于x 的方程729+=-kx x 的解是自然数,则整数k 的值为 5.当m 取什么整数时,关于x 的方程1514()2323 mx x -=-的解是正整数? 6、关于x 的方程143+=+x ax 的解为正整数,则a 的值为( ) A 、2 B 、3 C 、1或2 D 、2或3 7.小李在解方程135=-x a (x 为未知数)时,误将x -看作x +,解得方程的解 2-=x ,则原方程的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解方程 (1)x x 325.2]2)125.0(32[23=-++ (2)13 5467221--=---x x x (3)14 3)1(2111=-+-x (4)、200320042003433221=?++?+?+?x x x x 9.某公司向银行贷款40万元,用来生产某种产品,已知该贷款的利率为15%(不 计复利,即还贷款前两年利息不计算),每个新产品的成本是2.3元,售价是4元, 应纳税款是销售额的10%,如果每年生产该种产品20万个,并把所得利润(利 润=销售额-成本-应纳税款)用来归还贷款,问需要几年后才能一次性还清? 10.(2009年牡丹江)五一期间,百货大楼推出全场打八折的优惠活动,持贵宾 卡可在八折基础上继续打折,小明妈妈持贵宾卡买了标价为10000元的商品,共 节省2800元,则用贵宾卡又享受了 折优惠. 11.一项工程,甲单独做需x 天完成,乙单独做需y 天完成,两人合做这项工程 所需天数为( ) A.1x y + B.11x y + C.1xy D.1 11x y +

最新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10章内能知识点全面总结

10 浮力 10.1 浮力 知识点1、什么是浮力 (1)浮力: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叫做浮力。 注意:①“浸在”包括“部分浸入”和“全部浸入(浸没)”两种情况,也就是说浸在液体内部和浮在液体表面的物体都受到浮力,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受到浮力。 ②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液体或气体,受力物体为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 ③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2)称重法测浮力 先在空气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的重力G,在把物体浸在液体中读出弹簧 测力计的示数F拉,弹簧测力计两次示数的差就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 小,即F浮=G-F拉。 知识拓展:称重法测浮力的受力分析 物体浸在水中时,受到三个力的作用——重力G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拉和浮力 F浮,其中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和浮力的方向都是竖直向上的,根据力的平衡原理可知,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则物体受到的向上的力与受到的向下的力相等,即F浮+F拉=G,所以F浮=G-F拉。 知识点2、浮力产生的原因 (1)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 位置深度压强压力图示 前、后两个面相等由公式p=ρgh 知,ρ、h相同, 因此前、厚两个 面受到的压强相 等由公式F=pS知,p、S相同,因此前、后两个面受到的压力F前=F后,且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因此F前、F后是一对平衡力 左、右两个面相等相等F左、F右是一对平衡力 上、下两个面上表面所处液体的 深度小于下表面所 处液体的深度上表面所受压强 小于下表面所受 压强 上表面所受压力F1小于下表面所 受压力F2,即F1<F2,F差=F2-F1 浮向上向下

总是竖直向上,与重力方向相反。 (2)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我们应了解两种特殊情况。 ①当物体部分浸入液体中时,上表面不受液体压力,则F浮=F向上。 ②若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下表面和容器底紧密接触,则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F向上为零,物 体将不受浮力的作用,只受向下的压力,如在水中的桥墩、深陷在淤泥中的沉船等不会受到水的浮力。 (3)关于浮力的两个问题 ①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 ②一切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或气体对他竖直向上的浮力;无论物体的形状如 何,怎样运动,只要是浸在液体或气体中(除物体下表面与容器底紧密接触外),都会受到液体或气体竖直向上的浮力。 知识点3、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实验探究:浮力大小跟那些因素有关。 实验 序号 实验目的不变量和变化量图示现象分析 1 物体浸没的深度 的关系 同一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体积相 同,液体密度相同,使物体浸没在 液体中的深度不同 ①④ ⑤ 两种情况下 弹簧测力计 的示数相同 根据F浮=G-F拉,物体所受浮力相 同,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的深度无关 2 物体浸在液体中 的体积的关系 液体的密度相同,同一物体,浸在 液体中的体积(排开液体的体积) 不同 ①③ ④ 两种情况下 弹簧测力计 的示数不同 根据F浮=G-F拉,物体所受浮力不 同,说明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 液体的体积有关

解一元一次方程50道练习题(经典、强化、带答案)

解一元一次方程(含答案) 1、71 2=+x ; 2、825=-x ; 3、7233+=+x x ; 4、735-=+x x ; 解:(移项) (合并) (化系数为1) 5、914211-= -x x ; 6、2749+=-x x ;7、162=+x ; 8、9310=-x ; 解:(移项) (合并) (化系数为1) 9、x x -=-324; 10、4227-=+-x x ;11、8725+=-x x ;12、32 1 41+=-x x 解:(移项) (合并) (化系数为1 13、1623 +=x x 14、253231+=-x x ;15、152+=--x x ; 16、23 312+=--x x 解:(移项) (合并) (化系数为1) . 17、 4 75.0=)++(x x ; 18、2-41)=-(x ; 19、511)=-(x ; 20、212)=---(x ; 解:(去括号) (移项) (合并) (化系数为1) 21、)12(5111+=+x x ; 22、32034)=-(- x x . 23、5058=)-+(x ; 24、293)=-(x ; 解:(去括号) (移项) (合并) (化系数为1) 25、3-243)=+(x ; 26、2-122)=-(x ; 27、443212+)=-(x x ; 28、3 232 36)=+(-x ; 解:(去括号) (移项) (合并) (化系数为1) 29、x x 2570152002+)=-( ; 30、12123)=+(x .31、452x x =+; 32、3 4 23+=-x x ; 解:(去分母) (去括号) (移项) (合并) (化系数为1)

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点及经典例题

精心整理一、知识要点梳理 知识点一:方程和方程的解 1.方程:含有_____________的______叫方程 注意:a.必须是等式b.必须含有未知数。 易错点:(1).方程式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2).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3).方程中可以含多个未知数。 考法:判断是不是方程: 例:下列式子:(1).8-7=1+0(2). 1、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是:ax+b=0(其中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要点诠释: 一元一次方程须满足下列三个条件: (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2)未知数的次数是1次; (3)整式方程. 2、方程的解: 判断一个数是否是某方程的解:将其代入方程两边,看两边是否相等. 知识点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1、方程的同解原理(也叫等式的基本性质) 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如果,那么;(c为一个数或一个式子)。 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如果,那么;如果,那么 要点诠释: 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分数的值不变。

即:(其中m≠0) 特别须注意:分数的基本的性质主要是用于将方程中的小数系数(特别是分母中的小数)化为整数,如方程:-=1.6,将其化为:-=1.6。方程的右边没有变化,这要与“去分母”区别开。 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变 形 步 骤 具体方法变形根据注意事项 去分母方程两边都乘以 各个分母的最小 公倍数 等式性质 2 1.不能漏乘不含分母的项; 2.分数线起到括号作用,去 掉分母后,如果分子是多项 式,则要加括号 去括号先去小括号,再 去中括号,最后 去大括号 乘法分配 律、去括 号法则 1.分配律应满足分配到每一 项 2.注意符号,特别是去掉括 号 移项把含有未知数的 项移到方程的一 边,不含有未知 数的项移到另一 边 等式性质 1 1.移项要变号; 2.一般把含有未知数的项移 到方程左边,其余项移到右 边 合并同类项把方程中的同类 项分别合并,化 成“b ax=”的形 式(0 ≠ a) 合并同类 项法则 合并同类项时,把同类项的 系数相加,字母与字母的指 数不变 未知数的系方程两边同除以 未知数的系数a, 得 a b x= 等式性质 2 分子、分母不能颠倒

鲁科版化学必修一4.1 硅 无机金属材料(第一课时)二氧化硅和硅酸 实用表格教案设计

二氧化硅和硅酸 课题:第四章第一节第一课时二氧化硅和硅酸课时1课时 前端分析教材 分析 该课时是第四章“材料家族中的元素”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硅”的第 一部分内容。安排在第三章的后面是对无机物系统进一步的全面学习。该课 时介绍了二氧化硅的结构性质及其在生活工业中的应用广泛;硅酸的制备方 法、性质和应用。为下一课时硅酸盐的学习做知识基础。该课时内容在知识 的安排上尽量将知识和用途相结合,使同学认识到常见无机物在生活和生产 中的运用。树立化学无处不在的思想。 学情 分析 学生在初中学习了地壳中元素含量的相关内容,对硅物质不陌生。并在初中 学习了碳及其氧化物的相关性质,有利于进行类比学习。在第二章“化学物 质及其变化”的学习中了酸性氧化物的性质和离子反应的原理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 与 技能 1、了解二氧化硅的结构、物理性质及其存在和用途。 2、了解硅酸的制法,性质和用途。 3、掌握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 4、树立物与物之间既有相似性,又有其特性的观念。 过程 与 方法 1、活动探究,通过硅与碳、二氧化硅与二氧化碳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归纳 能力、比较能力。 2、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挺高科学 素养。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培养学生树立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 2、通过了解二氧化硅材料历史与前景,使学生认识化学在材料科学中的重 要地位,在生活中的普遍性。体会化学的创造性和实用性,激发学习化学的 兴趣。 重点 1、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及其结构特点。 2、硅酸的性质。 难点 1、.二氧化硅的结构,及其特性。 第四章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硅 一、二氧化硅和硅 1、二氧化硅(SiO2 )

内能知识点总结

内能知识点总结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内能总结 一、内能的概念: 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以及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既然物体内部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着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那么内能是无条件的存在着。无论是高温的铁水,还是寒冷的冰块。 3、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①温度: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有关,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②质量: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内能越大。 ③材料:在温度、质量和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材料不同,物体的内能可能不同。 ④存在状态:在物体的温度、材料质量相同时,物体存在的状态不同时,物体的内能也可能不同。 4、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1)机械能是宏观的,是物体作为一个整体运动所具有的能量,它的大小与机械运动情况有关(2)内能是微观的,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内能大小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快慢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关。这种无规则运动是分子在物体内的运动,而不是物体的整体运动。 (3)内能的大小不影响机械能,而机械能的大小也不影响内能,但机械能和内能可以相互转化。 二、内能的改变: 1、内能改变的外部表现: (1)物体温度升高(降低)--物体内能增大(减小)。 (2)物体存在状态改变(熔化、汽化、升华等)--内能改变。 2、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A、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①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 ②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相互转化 ③如果仅通过做功改变内能,可以用做功多少度量内能的改变大小。(W=△E) B、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1)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的现象。 (2)热传递的条件:物体之间有温度差,高温物体将能量向低温物体传递,直至各物体温度相同(即达到热平衡)。 (3)热传递的方式是:传导、对流和辐射。 (4)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热传递传递的是内能(热量),而不是温度。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的转移。 (5)热传递过程中: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加;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6)热量: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热量的单位:焦耳。 3、做功和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区别:

一元一次方程典型例题(用)

一元一次方程典型例题 类型一、有关概念的识别和应用 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等式有哪些性质? 1. 下列算式: y y 4)1(= 2 1 41) 2(-=-x x 5)3(=+y x 72)4(22=++y xy x 7142)5(-=-? 21 ) 6(=x 其中是方程的是_____________,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是_______。 若方程(m-4)x |m-3|-2=0是一元一次方程,则m=_______。 2. 下列方程中,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 (A )2 43x x -= (B )0=x (C )12=+y x (D )x x 11= - 3. x 比它的一半大6,可列方程为 。 4. 类型二、解一元一次方程 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两边同除以未知数的系数 5. 解方程21101 1510 x x +--=时,去分母后正确的是〔 〕 A 、4x+1-10x+1=1 B 、4x+2-10x-1=1 C 、4x+2-10x-1=10 D 、 4x+2-10x+1=10 6. 将下列各式中的括号去掉: (1) a+(b-c)= ; (2) a-(b-c)= ; (3) 2(x+2y-2)= ; (4)-3(3a-2b+2)= 。 7. 将方程4x+1=3x-2进行移项变形,正确的是〔 〕 A 、4x -3x=2-1 B 、4x+3x=1-2 C 、4x -3x=-2-1 D 、4x+3x=-2-1 8. 下列变形不正确的是〔 〕 A 、若2x -1=3,则2x = 4 B 、若3x =-6,则x =2 C 、若x+3=2,则x =-1 D 、若-1/2x=3,则x=-6 9. 当代数式-4x+7与代数式2x+6的值互为相反数时, x=_____;相等时,x=_____。 10. 若x=5是3x+2a=5x+2的解,则a=______。 11. 下列方程中,解为1/2的是〔 〕 A 、5(t -1)+2=t -2 B 、1/2x -1=0 C 、3y -2=4(y -1) D 、3 (z -1) =z -2 12. 解方程: (1) 5(x+2)=2(2x+7) (2) 3(x -2)=x -(7-8x) (3) 9232344=---x x (3) 15 .08 402.013.0=---x x 类型三、应用题 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 审题:;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内能知识点全面总结

13 内能 13.1分子热运动 知识点1、物质的结构 (1)物质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得分子、原子构成的。通常以10-10m为单位来量度分子。分子数量巨大,例如,体积为1cm3的空气中大约有2.7×1019个分子。 (2)分子间有间隙 知识点2、分子热运动 气体扩散实验液体扩散实验固体扩散实验 注意:将密度大的二氧化氮气体和硫酸铜溶液放在下面,密度小的空气和清水放在上面,目的是避免由于重力作用而对实验造成影响; (2)扩散现象 ①定义: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②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作无规则的运动,同时还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 ③扩散现象是由于分子不停地运动形成的,并不是在宏观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分子的运动是分子自身具有的特性,与外界的作用无关。 拓展:从气体、液体和固体的扩散速度可知,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最剧烈,固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最不剧烈,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在气体和固体之间。 (3)分子的热运动 ①定义: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②温度越高,物质的扩散越快,分子运动越剧烈。 注意:任何温度下,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仅是运动速度不同而已。不能错误的认为0℃以下的物质分子不会运动。 ③分子运动越剧烈,物体温度越高。 知识点3、分子间的作用力 (1)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方法技巧:分子间作用力不直观,我们不能直接感受到它的存在,但它的特点与弹簧拉伸或压缩时表现出的力的特点相似,两者加以比较,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特点,像这样的方法叫类比法。 (3)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的现象 ①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现象有:很多物体有一定的形状;在荷叶上,两滴水靠近时可自动合并为一滴水;固体很难被拉断;两块底面磨平的铅块相互紧压后会结合在一起等。 ②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的现象有:物体不能被压缩到无限小,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 ③值得注意的是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的作用范围是很小的,只有分子彼此靠得很近时才能产生,分子间的距离太大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就十分微弱甚至为零。破镜难以重圆的原因。 ④不同物质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也不一样。 (4)物质三态的分子结构及宏观特征对比 (5)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①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 ②物质内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 ③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易误易混警示 易误点:机械运动和分子的热运动 易误点辨析:在分析实际事例时,易把宏观微小物体的机械运动和分子的热运动混为一谈。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与外力作用下的机械运动是不同的。 (1)机械运动是宏观物体的运动,可直接观察到,而分子的热运动是分子在不停地作无规则的运动,直接用肉眼观察不到。 (2)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是自发产生的,并不是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而机械运动则是在外力作用下的宏观物体的运动,在判断是机械运动还是分子的热运动时应特别注意区别用机械的方法(如搅拌),或因外力(重力、风力)使物体发生的宏观运动。如风的形成是空气的有规则的运动,属于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而不是分子的运动;打扫室内卫生时,灰尘在空气中飞舞是宏观物体(灰尘)在外力作用下的机械运动。 (3)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而机械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无关,但与所受外力有关。 13.2内能 知识点1、内能 (1)①分子动能:分子在不停地作无规则的运动,同一切运动的物体一样,运动的分子也具有动能。分子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分子动能。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的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②分子势能:由于分子之间存在类似弹簧形变时的相互作用,因而分子具有势能叫做分子势能。 ③物体的内能: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单位:焦耳(J),各种形式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一元一次方程专题训练经典练习题(含答案)

一元一次方程专题训练经典练习题 一、解下列一元一次方程 1、2x+2=3x+6 2、 3x-11=25 3、2(x-1)+3(1-x)=0 4、5x(2-3.140)=2(x-6) 5、0.8x +2=1.6x-2 6、10%(x+2)=1 7、2(x+5)=3(x-6) 8、1-2(x-3)=3(x+2) 9、3(x-1)=2(x+2)+(1-x) 10、4x-[2+(3x-6)]=1 11、2x-20%(x+3)=12÷10 12、7x+5(x-2)= 2(x+10) 13、4x-4=2(2+x)-3(x+1) 14、1- 1 2 x=2 15、3- 1 3 x=2(x+1) 16、2(x- 3 4 )=8-x 17、1 2 (2x+1)+1=2(2-x) 18、x- 1 3 (x-5)= 2 3 19、-x= -3(x-4) 20、7x·(5 - 4·1 2 )= 5+x 21、0.1+x 2 =2 22、 x-1 0.2 =3(x-1) 23、x-1 0.3 + x+2 0.3 =2 24 、 1 2 + 1 3 x = 2 3 +1 25、2x-1 0.5 = 2- 3x+2 0.3 26、错误! =3x 27、错误! =3 28、错误! =错误! 29、1 2 { 1 3 [ 1 4 (x+1)+1]+2} =2 30、 2 5 (300+x)- 3 5 (200+x)=400· 1 10 二、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

1、一艘船在两个码头之间航行,水流的速度是3千米/时,顺水航行需要2小时,逆水航行需要3小时,求两码头之间的距离。 2、小华从家里骑自行车到学校。若每小时行15千米,可比预定时间早到15分钟;若每小时行9千米,可比预定时间晚到15分钟;求从家里到学校的路程有多少千米? 3、小兵由A地到B地,若以每小时12千米的速度,他将比原计划的时间迟到20分,若以每小时15千米的速度前进,则比原计划的时间早4分钟到达B地,求A、B两地间的距离。 4、甲、乙两人同时从A地前往相距25.5千米的B地,甲骑自行车,乙步行,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的2倍还快2千米/时,甲先到达B地后,立即由B地返回,在途中遇到乙,这时距他们出发的时间时已过了3小时。求两人的速度。 5、甲、乙两人在400米长的环形跑道上跑步,甲分钟跑240米,乙每分钟跑200米,二人同时同地同向出发,几分钟后二人相遇? 6、一项工程,甲单独做要10天完成,乙单独做要15天完成,两人合做4天后,剩下的部分由乙单独做,还需要几天完成? 7、一架飞机飞行在两个城市之间,风速为每小时24千米,顺风飞行需要2小时50分钟,逆风飞行需要3小时,求两城市间的距离。 8、有一段道路清洁工作,甲单独干需用15小时完成,乙单独干需用12小时完成,若甲先干1小时、乙又单独干4小时,剩下的工作两人合作,问:再用几小时可全部完成任务? 9、张华划船到县城办事,已知他在静水中划船的速度为10千米/时,早上逆水到县城用了9小时,下午返回时,顺水用了6小时,求该河的水流速度。 10、励志中学共有3个大餐厅和4个小餐厅,同时开放1个大餐厅、2个小餐厅,可供1680名学生就餐;同时开放2个大餐厅、1个小餐厅,可供2280名学生就餐.求1个大餐厅、1个小餐厅分别可供多少名学生就餐。 11、某车间每天能制作甲种零件500只,或者乙种零件250只,甲、乙两种各一只配成一套产品,现要在30天内制作最多的成套产品,则甲、乙两种零件各应制作多少天?

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硅和二氧化硅的教案

第4章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硅和二氧化硅(第一课时) 张玉芳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硅在自然界的存在、含量; 2.了解单质硅的主要性质、工业制法、主要用途; 3.掌握二氧化硅的性质; 4.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的能力和阅读能力; / 5.初步培养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比较、归纳、推断的逻辑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 2.活动探究:通过碳与硅、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硅新旧知识的比较、设疑引导,变教为诱、变教为导的思路教学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掌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顺序和正确方法; 顺序: % 2.通过学习单质硅、二氧化硅的广泛用途后,使学生认识化学学科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知识的内需和兴趣。 教学重点:硅、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二氧化硅的结构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实物展示)水晶、玛瑙、陶瓷、玻璃、硅芯片、光缆 … [讲解]这些物质的主角是硅元素,它们都是硅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 [板书]第1节硅和二氧化硅 硅 1.物理性质 [推进新课]请学生阅读教材,描述硅的物理性质。 [学生]灰黑色、有金属光泽,熔点和沸点都很高,硬度很大的固体。 [讲解]很好,那我们现在来看看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学生] 在元素周期表中寻找硅元素的位置。 【 [讲解]我们发现硅元素的左面是金属元素,右面是非金属元素。金属都有很好的导电性,而非金属一般都是绝缘体,单质硅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 [板书]2.化学性质 [引导]让学生在元素周期表中寻找碳、硅两元素的位置,然后请学生板演它们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比较它们结构的异同。 [学生]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半径不同。 [讲解]两者最外层都是4个电子,在反应时不易得失电子,故常温下C、Si的化学性质都比较稳定。 [学生]C+O2点燃 CO2 [讲授]Si + O2 点燃 SiO2 ( [板书]3.自然界中的存在

一元一次方程经典例题讲解解析

一元一次方程 知识点梳理 1.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概念 (1)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系数不等于0,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2.等式的基本性质 (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 用字母表示若a=b ,则a+m=b+m ,a-m=b-m (2)等式的两边都乘以同一个数或都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0),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 用字母表示:若a=b,则am=bm, n a =n b (n 不为0) 3.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 例1、解方程(1)y-5 22-=

例2、由两个方程的解相同求方程中子母的值 已知方程104x x =-的解与方程522x m +=的解相同,求m 的值. 例3 、解方程知识与绝对值知识综合题型 解方程:73 | 12|=-x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找出等量关系) 一 、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审题:弄清题意.(2)找出等量关系:找出能够表示本题含义的相等关系.(3)设出未知数,列出方程:设出未知数后,表示出有关的含字母的式子,?然后利用已找出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4)解方程:解所列的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5)检验,写答案:检验所求出的未知数的值是否是方程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检验后写出答案. 1、数字问题 要搞清楚数的表示方法:一个三位数的百位数字为a ,十位数字是b ,个位数字为c (其中a 、b 、c 均为整数,且1≤a ≤9, 0≤b ≤9, 0≤c ≤9)则这个三位数表示为:100a+10b+c 。 例1、 若三个连续的偶数和为18,求这三个数。 例2、 一个两位数,个位上的数是十位上的数的2倍,如果把十位与个位上的数对调,那么所得的两位数比原两位数大36,求原来的两位数等量关系:原两位数+36=对调后新两位数 例3、有一个三位数,个位数字为百位数字的2倍,十位数字比百位数字大1,若将此数个位与百位顺序对调(个位变百位)所得的新数比原数的2倍少49,求原数。 分析:然后抓住数字间或新数、原数之间的关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2、日历中的规律:横行相邻两数相差____竖行相邻两数相差___。 例1、如果今天是星期三,那么一年(365天)以后的今天是星期___________ 例2、在日历表中,用一个正方形任意圈出2x2个数,则它们的和一定能被___________整除。 A 3 B 4 C 5 D 6 例3、如果某一年的5月份中,有5个星期五,且它们的日期之和为80,那么这个月的4号是星期几?

二氧化硅和硅酸习题

二氧化硅和硅酸 一、选择题 1.二氧化硅是酸酐(即酸性氧化物)的原因是( ) A .它溶于水得相应的酸 B .它对应的水化物是可溶性强酸 C .它与强碱溶液反应只生成盐和水 D .它是非金属氧化物 2.现有硅酸钠、石灰石、二氧化硅三种白色粉末,只用一种试剂就可以将它们鉴别开,该试剂是( ) A .纯水 B .盐酸 C .硝酸银溶液 D .碳酸钠溶液 3.能证明碳酸的酸性比硅酸强的事实是( ) A .CO 2溶于水生成碳酸,SiO 2不溶于水也不能跟水直接反应生成硅酸 B .在高温条件下,SiO 2和Na 2CO 3能发生反应:SiO 2+Na 2CO 3=====高温Na 2SiO 3+CO 2↑ C .SiO 2熔点比CO 2高 D .CO 2通入Na 2SiO 3稀溶液中,生成白色胶状沉淀,所生成的H 2SiO 3逐渐聚合而形成硅酸溶胶 4.[双选题]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不. 正确的是( ) A .往NaOH 溶液中通入少量CO 2: CO 2+OH -===HCO -3 B .H 2SiO 3与NaOH 溶液混合: 2OH -+H 2SiO 3===2H 2O +SiO 2-3 C .石英砂与烧碱反应制水玻璃: SiO 2+2OH -===SiO 2-3+H 2O D .往水玻璃中通入二氧化碳: Na 2SiO 3+H 2O +CO 2===H 2SiO 3↓+2Na ++CO 2-3 5.下列关于SiO 2和CO 2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CO 2、SiO 2分别是碳酸和硅酸的酸酐 B .CO 2和SiO 2与水反应分别生成相应的酸 C .CO 2是酸性氧化物,SiO 2是两性氧化物 D .CO 2和SiO 2都是由相应的分子组成的 6.证明生石灰中既混有石英,又混有石灰石的正确方法是( ) A .加入过量的盐酸,观察是否有气泡冒出 B .加入过量的烧碱溶液,观察是否有固体溶解 C .加热至高温,观察是否有气泡冒出,是否有硅酸钙生成 D .先加过量的盐酸搅拌,观察是否有不溶物剩余及气泡出现;若有不溶物则滤出,投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看其是否溶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