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背景下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思考

国际化背景下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思考
国际化背景下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思考

国际化背景下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思考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国际高等教育资源开放、教育市场流动、教育教学交流与合作的逐步深入,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本文从国际化背景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严峻挑战入手,分析归纳了我国现行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战略的高度提出主动应对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具体

对策。

Abstract: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evel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social information,as well as the gradual deepening of the open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s,roving education market,education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raduate education has become a trend. From the challenges of th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background,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main problems of the current presence of international postgraduate education,and proposes specific measures to deal with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iti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from a strategic height.

关键词:国际化;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

Key words:international;postgraduate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7-0136-02

0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浪潮的席卷,全球化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尤其是加入WTO后,国外高等教育市场向我国逐步开放、教育资源流动、教育教学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和频繁,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也成为大势所趋。本文主要通过拟定国际化背景下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问题提出了主要对策。

1 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当今国际化背景下面临的挑战

考虑到当今社会时代背景下研究生教育,主要是经济文化全球化与其同时之而来的教育全球化,面对这种形势,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行政、运行机制和模式必须参照当前国际背景做出相应的调整或变革,因此现行的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师素质和知识结构以及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都受到强烈的冲击。

1.1 我国研究生教育在教育全球化下面临着平峻的国际教育界竞争近些年,随着国际间高等教育的互相交流与互相冲击,促使了国际高等教育间的相互融入与流动,随着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日益增多,特别是以高等教育作为服务贸易手段在我国加入WTO后呈现出的发展趋势,都对

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提出严峻挑战。

1.2 我国研究生教育在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社会需求时新的国际化标准就是新挑战处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相连且相辅相成,跨国经营的目的早已不是对在全球范围内组织材料供应、规模生产、销售布局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可以招募更多国际化的高素质人才使其成为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这种国际社会各行各业之间的人才流动,对从业者提出了不仅要有娴熟专业技术和对国际经济运作规则透彻了解的要求,还要了解实时政治、经济、文化,还要拥有够处理多元化的国际事务等综合能力。因此,国际化的高等人才不只是要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与专业能力,而且,还要有极强的国际理解精神、国际战略眼光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显然,我国在培养研究生教育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过程中,需要先进行更新教育内容的学习,然后培养方式方法,完善健全培养国际性人才的有利条件与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2 在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下我国研究生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培养人才的战略意识不足早在上世纪70年代前后,西方发达国家就致力于促进推动高等人才教育的国际化,目标是使一批著名大学达成全球性的学科与培训方式。

与之对比,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是在及其被动地发展,所以我国高等人才教育缺乏主动性和战略意识。单论国家层面,虽然提出了追赶研究生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遵循国际发展的大趋势提高本国研究生教育竞争力的战略措施,但要真正的做到与国际接轨与此同时还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借鉴经验,我国应对国际挑战的措施仍然存在较多的不足,要进行改革,以此达到国际化人才标准的要求。

在高校实施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要有具体的实施目标,因为在国内仅有少数高校在发展战略规划中明确提出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国际化仍仅只是停留在相对初级的阶段。即便是已实施走与国际化发展接轨道路的高校,其主要战略上却体现不出任何的主动融入性,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自身定位上没有具体明确体系能够使人才达到国际化的人才标准。

2.2 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面对国际高等教育体制竞争力不强我国研究生教育对比国外发达国家还处于初级的水平,起步晚、发展缓慢,而且国际竞争力不足,所以产生了研究生教育输入和输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

文化教育交流方面,我国现仍是大多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最大的进口国,每年都有大批学生选择去发达国家留学深造,数据表明我国出国留学生位居全球首位,从1978年到2013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305.86万人,

进入新世纪后,出国进修人数也在逐年飞速增加,每年出国留学人数从1988年的1.1万人增长到2013年突破45万人。在外的留学人员有161.38万人,其中107.51万人正在国外进行相关阶段的学习或研究。教育输出方面,虽然近年取得了较大成果,2012年共计有来自200个国家和地区的328,330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以及直辖市的690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进行学习。按学生类别统计,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共计133,509人,占来华学生总人数的40.66%。其中,硕士研究生27,757人,博士研究生8,303人,仅占10%。相较世界著名院校研究生中留学生比例20%的水平相比,即便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这些国内名列前茅的高校,留学生研究生的比例也远达不到发达国家高等院校的比例。

研究生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巨大反差,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我国研究生教育贸易人才素质不高。所以,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国际上没有很高的竞争力或者说竞争力不高,这也是导致我国变成当今世界上高等教育服务贸易逆差最大国的最主

要原因。

2.3 当下我国应对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政策、体制、法规体系远未达到完善随着研究生国际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现有研究生教育政策、体制和法规体系远达不到国际化发展的要求,在适应新形势发展的方面有明显的水土不服,主要

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我国目前仍以198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来规范研究生教育的各项工作。近30年来,世界高等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使得现有《学位条例》在诸多方面已达到对当今研究生教育全球化的辅助,这对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制约。②随着国际教育资源不断地被我国使用,却没有建立相应的、完善的涉外办学法规条例,因此存在着立法的漏洞。③由于眼下我国没有一套完整、健全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也没有完整的学位制度,所以导致我国对外方面许多西方发达国家还没有完全认可我国的研究生学历,因此导致了国内对教育质量没有一个公认的认可标准。

2.4 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程度尚未达到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具体到实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操作主体的高等院校,包括国内著名高等院校在内,对比国际一流大学国际化程度仍相对落后未达到与世界同步,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意识淡薄;二是,师资力量薄弱,距离国际化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三是,国际合作交流还不够深入和广泛。

3 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战略对策思考

3.1 将提高研究生教育国际竞争力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要想充分发挥、整合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的力量,使政府和教育行政

部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将提高研究生教育国际竞争力列入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应将培养符合国际化人才标准要求的“有根的中国人”作为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其中不只是对现代化专业教育的培养,也应将传统教育与其相结合,这样才能培养出有我国文化底蕴又可以与现代社会文化养结合的有我国特色的高等人才。②合理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资源,扩大研究生教育输出规模。自从我国加入WTO后,与国际文化教育交流日益频繁,国内外教育市场也在很大程度上进行了相互之间的融合,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合理利用这两种教育资源,把握机遇开拓对外教育的市场,加强教育输出的力度,以此来达到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竞争力的目的,从而扭转我国教育贸易存在的巨大逆差。

3.2 不断革新健全研究生教育政策与体系,创造良好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环境革新完善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政策和体系,使得此战略实施得到最大的保障。并将其作为国家基本国策的一部分,以国家为助力推动和组织建立健全完善的各项配套政策,使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充满活力,并且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具体应做到以下方面:一是加大政府职能的参与,给予高校办学自主权,疏导和规范国内研究生教育大环境;二是建立和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学位认证制度。

3.3 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应成为大学的重要发展战略举措教育国际化不但是对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平峻的挑战,也为国内大学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在当今国际教育发展形势下这是我国教育必须面临的挑战,也将是促进我国教育发展与藤发的催化剂。

3.3.1 将具有国际化水平作为学校发展战略目标高校发展战略目标是学校办学理念和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高校发展战略目标与学校办学理念和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它指明了学校的发展方向。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要求每所高校在制定学校发展战略目标时,把具有国际化水平作为学校办学水平定位的重要内容。

3.3.2 将广泛而深入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作为当前高校走国际化道路的重要战略举措客观的说,我国高校的办学水平距世界著名大学还有很大距离,办学资源也相对十分有限,对于提升国际化水平,最为经济和切合实际的仍是以广泛而深入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为主要方式,具体应做到以下两方面:一是引进国际化课程和教材;二是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

3.3.3 挖掘自身特色,广泛开辟国际教育市场大学生应要有自我拓展的能力以增加自身特色,逐步扩大培养外国留学生的学科,依靠自身优势并吸取他人经验特别是对新兴的、交叉以及高技术学科领域以及留学生所在国需要发展的

学科,同时逐步扩大留学生的规模,同时还应重视其他形式,如境外连锁办学、建立海外分校以及境外合作办学和远程教育等教育输出。

参考文献:

[1]徐毓龙,樊来耀,秦荣.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卡内基分类法的新变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12).

[2]闵维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基本框架[J].高等教育研究,2001(04).

[3]邵云飞,赵宏辉,唐小我.四川研究生教育预测模型的实证分析[J].预测,2001(06).

[4]李刚,田雪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2).

[5]张鹏.从美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看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7.

[6]周满生.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新趋向及对策思考[J].教育研究,2003(01).

基础教育如何国际化

基础教育如何国际化 《光明日报》(2014年02月11日15 版) 编者按 在今天的中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已普遍为中外教育界所接受和认可。然而,基础教育是否需要国际化,却仍存在不同的理解和认识。究竟基础教育是否该走国际化道路,基础教育的国际化道路该怎么走? 基础教育如何国际化 周满生 教育对外开放是中国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国际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提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 基础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我国深入推进基础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一种必然选择。我们要树立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战略思维。 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明确界定 基础教育国际化的侧重点在于,注重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和国际竞争意识,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推动跨文化交流,积极吸收和借鉴国际上先进教育思想和理念,促进区域与学校的内涵和特色发展。 在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这也是发达地区教育发展的强烈需求。目前,倡导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区域往往是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资源均衡实现了区域内“基本均衡”的区域。这些区域提出了以质量为核心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目标,其发展要素不再是资源均衡发展所强调的经费、设备、校舍等物质环境,而是以优质国际教育为参照的课程、教学、师生关系、学校文化等,学校必须通过教学改革、课程开发、学校管理、教师专业化、教育科研等途径,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推进基础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笔者认为,不能因为我国教育存在着较大的东西部差异、城乡差异就否认基础教育的国际化;也不能因为强调教育公平就否认基础教育的国际化。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理念同教育公平的原则是不相矛盾的。 在我国先行开展基础教育国际化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区域,如上海浦东区、北京海淀区、深圳南山区、成都武侯区等,都制定有3-5年中长期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这些规划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具体目标和试验项目,旨在全面提升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参与项目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而绝非部分仅仅以出国为目的的学生。 基础教育国际化的重点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应把握的重点有: 理念的突破。基础教育国际化重在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多元文化的理解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能力与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潜能开发,给学生以适当的发展倾向指导(如专业发展倾向、人生规划);让学

国际化背景下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思考

国际化背景下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思考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国际高等教育资源开放、教育市场流动、教育教学交流与合作的逐步深入,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本文从国际化背景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严峻挑战入手,分析归纳了我国现行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战略的高度提出主动应对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具体 对策。 Abstract: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evel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social information,as well as the gradual deepening of the open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s,roving education market,education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raduate education has become a trend. From the challenges of th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background,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main problems of the current presence of international postgraduate education,and proposes specific measures to deal with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iti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from a strategic height. 关键词:国际化;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 Key words:international;postgraduate education;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新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调研资料 丁静 一、课程建设方面 1、研究生暑期学校或暑期项目 人大开展国际暑期课程,一门课上课时间为四周,总课时为110小时,相当于两门课程的学分,可以拿到学分。 华东师大学举办2011年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教育学)。为了使暑期学校能真正引领学术前沿,夯实专业基础,我们将聘请海外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知名专家、学者担任主讲教师,就专业基础和前沿进行授课和讲座,介绍本学科领域的学术发展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 2、交换生项目和联合培养项目 人大与180多所海外高校签约,使交换生项目成为研究生教育的常态。北大、复旦等一类高校情况类似。 如人大获准设立市“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通过市“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开展对我校优秀研究生进行中外、境外联合培养资助工作。 依据市《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任务书》的要求,学校每年选派大约20名左右的研究生进行中外、境外联合培养。中外、境外联合培养研究生在外学习的期限一般为2-5个月。包括理论经济学等国家重点学科。留学人员应派往教育、科

技发达国家(地区)的知名院校,优先考虑与我校有合作研究协议的院校。依据市《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任务书》的要求,中国人民大学提供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一次性往返国际旅费和留学期间每人每月500美元的生活费。 养研究生共建项目资助”。 又如中国人民大学-日本九州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生项目 中日双方相互推荐派遣硕士研究生,赴日学生要求通过日本语3级或实用日本语鉴定的C 级以上。每年10月获得资格的中国学生赴日学习,双方互认学分,中国学生可申请九州大学硕士学位。 纽约理工大学与西南财经大学合作培养项目 通过此合作项目获得纽约理工大学(国际研究中心)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是2年;其中1年在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完成7门硕士课程的学习(辅修课程4门:财务会计、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定量研究方法-I;核心课程3门:市场营销管理学、财务管理、管理经济学),另外1年在NYIT纽约总校区完成。并且可以选择工商管理硕士项目(含纽约长岛、曼哈顿和加拿大的温哥华校院)的如下专业:会计学、应用经济学、数理应用、金融、国际商业、管理信息系统、营销学、卫生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另外,可修读人力资源管理科学硕士项目(含纽约长岛、曼哈顿校院)。 另有,国外短期学习项目:一方的学生有机会到另一方学校短期学习(一个月、暑期、或一学期)。在获得全球教育经历同时,也能完成一定课程,而这些学分又可被学生的本校算为学位项目学分。 3、全英文硕士项目 人大的“中国经济”全英文硕士项目 项目学制2年,面向全球招生,全部教学环节使用英文。旨在培养既具有坚实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和该专业的应用知识,又了解中国社会与文化,能够把握并分析中国经济政策现状及其未来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与中国经济有关的国际企业、金融组织、政府部门和教学科研部门任职。学科专业研究方向主要有: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中国对外贸易与投资、中国经济发展与增长和企业理论与实践

基础教育国际化的若干思考_周满生

2013年第1期(总第396期) No.1,2013 General,No. 396 EDUCATIONAL RESEARCH 基础教育国际化的若干思考 周满生 [摘要]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出国留学人数出现大幅度增长现象,其利主要在于有助于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加教育选择机会,减轻国内高考升学和就业压力;其弊主要在于若任其无序发展,会给我国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冲击,造成人才和资金的大量流失。对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出国留学中的问题要主动应对、加强引导,规范对高中国际部的管理,完善对出国留学中介机构的监管体制,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界上的竞争力。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需要重视国际理解教育,开辟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道路,抓好课程建设与改革,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 [关键词]基础教育;国际化;出国留学 [作者简介]周满生,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100816) 一、我国基础教育阶段 学生出国留学现象及原因分析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小留学生及参加”洋高考”的高中毕业生大幅度增长。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出国留学热现象及其原因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一)小留学生现象及动因 所谓“小留学生”是指未成年就出国留学的中国公民。笔者曾参与过一项关于我国小留学生的调研,赴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进行调查。从调查可以看出,小留学生在自费出国留学总体中占有一定比例;低龄留学生占所在国国际学生的份额较大;小留学生出国前的区域分布主要在城市;通过留学中介机构出国是小留学生出国的主要途径;小留学生境外花费数目巨大;小留学生的家庭背景以商人和干部家庭居多;小留学生出国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洋文凭”。 调查结果显示,小留学生现象中存在诸多问题:多数小留学生出国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部分小留学生素质不高,留学存在着思想误区,受挫折后易出现心理扭曲;留学中介服务不规范甚至违规操作;国外社会教育机构质量难以保障。笔者认为,一些家长送低龄子女出国留学是迫于现实选择,家长有选择的权利,与其指责,不如检视国内的教育环境。小留学生现象是我国基础教育面对国际化挑战的一种表现形式,小留学生出国学习开辟了多元成才之路。 (二)高中毕业生出国留学现象及动因 2009年,笔者参与了对北京、上海、广东和江苏等省市高中毕业生出国留学状况的调研,特别是高中学生参加“洋高考”状况的调研。调研结果显示,中国学生参加国外高考及出国留学主要有五种途径:通过学校开办的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项目和国际课程班出国;通过个人参加相关考试,自行申请国外学校;通过出国留学中介机构申请国外学校;通过国外名校在中国优质高中的直接面试招生出国;通过公派留学项目出国。总体来看,2006—2009年,高中毕业生出国留学人数占学生总数比例并不高,但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优秀学生出国留学尤其是赴国外名校就读的人数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会发言稿

整合校园综合优势,构筑美丽学术风景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及研究生代表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的。很荣幸能作为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会主席,代表全体研究生在我校研究生教学工作会议上发言。长沙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经、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在“博学、力行、守正、拓新”校训的激励下,以“铺路石精神”为核心的长理文化熏陶下,加上长理人的共同拼搏,长沙理工大学人才辈出,硕果累累。借此机会向长期以来积极推动我校教育改革的各位领导老师表示充分感激,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给予支持与重视的所有领导老师致以崇高敬意。我们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名研究生,心中感到无比自豪。 如果说求学生涯是五彩缤纷的田野,那么对我们而言,研究生阶段就是我们生命中最绚丽的一束太阳花,如果说读研是动静交融的舞蹈,那么在长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工作生活就是活力四射的探戈。伴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学校教育工作的发展,这儿孕育着春天的勃勃生机,向往着盛夏的热烈奔放,期盼着秋天的硕实累累,翘望着冬天的恬静厚重。诗意的浪漫和激情在长沙理工被诠释淋漓精致,飞扬的时尚和奋斗的艰辛被丰富的学术氛围演绎的美奂绝伦。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今后五年中国将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其中“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无疑是一个最大的亮点,因为如果能够按预期目标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对中国的教育而言,是一次历史性的飞跃。这也反映了我国人民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的部分,同样受到此项国家政策的积极影响。我党也曾明确提出“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阶段对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对研究生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研究生教育处于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创造型人才的重任,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另外,赖明勇校长曾表示,我国高等教育正进入一个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长沙理工大学愿意当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先锋,愿意做湖南深化高教改革的试验田。

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是中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文章认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研究的重点应放在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质量认证制度等方面。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国际化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驻外教育处组工作座谈会上,对国家教育国际化工作提出了贯彻“三个一流”的新要求,即“一流的人员,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导师”,同时强调高层次人才培养与高水平科研合作的统一。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第十次全体委员会议上也强调指出,国家公派留学要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人才战略需求的前沿,立足高层次、高质量,加强机制创新、政策创新和系统集成。目前,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虽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随着国际化交流水平和对外开放战略层次的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在发展过程中显现出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需要我们去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一、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现状 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走出去——留学;请进来——合作办学。 留学现象是展示教育国际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获得高度发展的时代,教育国际化在这一时期必然会获得新的发展,形成新的高潮。2006年底,全球有270万学生在国外学习,学生的主要输出国是中国、印度和韩国。而中国出国留学生人数居全世界首位,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各类出国留学、进修人员近50万人,2004年达11.47万人,2005年达到12.26万人,分布在10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90%集中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据不完全统计,这些留学生中,读研究生学位的就占了57%左右。 中国留学生这一庞大群体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专业集中。主要集中在计算机、生物医药、法律、工程技术、语言等热门专业领域,因此,在学业选择与技术学习上具有较强的目的性。二是学成回国。过去很多人留在国外是因为国际上高层次人才短缺,而中国能够留学国外的又大多是国内的拔尖人才,而近年来,由于国外就业日趋困难,即便是自费留学研究生,学成归国者也较普遍。三是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留学研究生在国外精益求精,掌握了精深的专业技术和技能,

基础教育如何应对教育国际化的理性思考

基础教育如何应对教育国际化的理性思考 发表时间:2011-03-03T10:23:38.923Z 来源:《新校园》理论版2010年第8期供稿作者:程玄[导读] 国际化是当今世界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和趋势。程玄(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摘要:国际化是当今世界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和趋势。教育国际化就是用国际视野来把握和发展教育。时代和社会对教育提出了要适应国 际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的要求。基础教育应对教育国际化要“深入国际理解教育,建立价值信念”;“加强基础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提供真实经验”和“加强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建设,培养育人精英”。关键词:教育国际化;基础教育;应对策略;理性思考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邓小平同志1983 年为北京景山中学题词时就明确提出的教育国际化的理念。时隔27年,伴随着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国际化”再一次在中国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思考。人们在欣赏人类文明成果,分享各国的科学技术的同时,也深刻的体会到了“国际化”的来势汹涌。 而在教育领域,“教育国际化”正在悄然起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中,第一次提出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明确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这也是时代、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这种需求就站在每位家长。学生选择教育的背后。面对悄然起步的教育国际化,基础教育该如何应对与思考? 一、何谓教育国际化 所谓教育国际化,就是用国际视野来把握和发展教育。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就是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教育市场,优化配置本国的教育资源和要素,培养出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高素质的人才。在知识经济日益凸显的时代,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因此,教育国际化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这种人才能立足于本土,放眼于世界,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 二、教育国际化的需要 文化和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社会变化而变化的。孔夫子时代的教育满足于“述而不作”;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提出“班级授课”法,培养专门人才;19 世纪德国学者提出“教学与科研统一”的办学思想;20世纪初美国提出“大学为社会服务”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观念的变化都是立足于本国地域上时代、社会的变化。 中国的经济正在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上融入世界经济和社会大潮之中。经济的全球化,贸易的自由化导致不同文化的相互激荡,相互交融。而近年来世界上发生的一系列大事更是把中国推向了风口浪尖,国际社会希望中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去参与更多的国际事务,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与感召力。正是在这样一种大的背景下,教育国际化被提到了日益重要的战略地位。时代和社会对教育提出了要适应国际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的要求。这不仅要求高等教育在教师、科研、学术等方面必须走出国门,加强国际交流,发挥各国高校间合作的职能,与之紧密联系的基础教育也一样担负着重要责任。 三、基础教育的应对 1.深入国际理解教育,建立价值信念 国际化不仅仅是建设好一个个国际化的大都市,而且要让人们有能力在全球生活,能适应全球化带来的变化,成为有挑战能力的世界公民。这就要求首先把国际理解教育深入到中小学的教育体系中。 在世界大家庭中生活的人有着许多共性和共识,面临着诸如环境、能源、民族等共同问题,这是国界所无法划清的,也并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可以单独解决的。要与一个国家打交道,就须先了解该国的政治、文化、历史;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他们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否则就可能会产生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是误会。因此编写中小学阶段的国际关系学、国际问题研究、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国际文化研究等国际理解教育的读本在上海、北京等易得风气之先的城市已经开始。中国未来的政府公务员、教师、工程师,企业家等需要具备的融入主流经济的素质、国际文化知识和国际社会公共价值理念等,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应该长远规划,逐步培养。 2.加强基础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提供真实经验 现阶段基础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虽未达到普及的水平,但不论是在北京、上海还是在一些二类三类城市,一批有一定办学实力、国际交流意识到位的中学已经积极开展探索,并呈现出持续不断和愈加深入的态势。很多学校都经历了从“走走看看,开开眼界”到有目的、有意识的向海外学习的时期。教师的出访都带有了解海外教育体制、课程、教法的任务,回来之后也有义务向全体教师汇报学习心得。对于学生出访,学校也有礼仪、民俗方面的培训,回来之后也有写感受、案例的任务。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很多学校从单纯的“看世界”过渡到也向海外传播经验,从单纯的向海外学习过渡到反观民族文化,树立爱国情怀。国际合作与交流既拓宽了视野,也强化了民族文化的内涵;从表面上的你来我往,扩展到深层次的课程的整合融合;从屈指可数的国际访问项目到形成校与校,城市与城市之间广泛和稳定的国际教育网络交流平台,交流的层次也在不断的提升。这种合作与交流的质量还需断提升,范围也要从一些校史悠久、实力强大的名校向普通学校扩展,这也是教育公平的体现。 3.加强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建设,培养育人精英 聘用国际优秀人才参与学校教育管理,引进外籍教师进入中小学甚至幼儿园课堂,这种引进速度和规模正在不断加大。同时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国外进修、访问、讲学、搞合作研究,也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地方政府需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积极鼓励教师“走出去”,建设境外教师培训基地,加大选派重点课程教师和骨干教师出境培训的力度。知识是无限的,但每位教师的知识是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地域内的。因此,只有通过交流,才能相互促进提高。近年来,我国许多学校派出大批教师到国外访问、进修、讲学,大大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水平。如学习和吸取了大量学科前沿知识,了解和接触了当代最新的实验设备,增强了动手实践能力,从外国学校学到许多新的教学观点和教学方法,也提高了外语水平。但教师的受训面还需进一步扩大,需要完善的培训制度和资助政策,需要了解教师的培训需求。教育国际化的实现和教师国际意识的提升、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密切相关。 四、教育国际化的思考 1.国际交流是否越多越好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工作简讯 2008年第5期(总第27期)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编印 2008年10月20日 本 期 目 录 ? 特别报道 学位中心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1) ? 工作动态 我国学位授予信息年报工作将做重大调整 (1) 2009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启动 (2) 2008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考务准备工作平稳进行 (3) 2007/2008学年度学位授予信息年报工作正式启动 (3) 2008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全国统考成绩复核工作顺利进行 (4) 四川、重庆、陕西三省(市)2008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全国统考工作正常进行 (4) ? 会议信息 2008年全国学位授予信息年报工作会议在贵阳召开 (4) ? 国际交流 日本大学评价与学位授予机构客人访问学位中心 (5) 日本国际教育交流协会代表访问学位中心 (6) ? 工会工作 学位中心工会组织秋游活动 (6)

★ 特别报道 学位中心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按照《教育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的统一部署,2008年 10月13日,学位中心成立了由党支部书记吴博达同志为组长、副书记王立生同志为副组长的“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学位中心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根据该方案,学位中心以“探讨学位授予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为载体,坚持“解放思想、突出实践特色、贯彻群众路线、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紧密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以及学位中心自身的建设、改革和发展问题,分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三个阶段,开始了为期四个月的科学发展观集中学习实践活动。 目前,第一阶段的学习调研活动正在进行当中。期间,学位中心召开了动员大会,传达了周济同志和中央第8指导检查组组长宋育英同志在“教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并就学位中心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具体安排进行了部署。在随后的学习过程中,中心采取个人学习和党小组集中学习相结合、集体讨论和个人撰写学习心得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力求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力求将科学发展观转化为基本的思维方法。在此基础上,学位中心将《学位授予标准与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和《资历框架及其在中国实施可行性的研究》确定为调研题目,并以此为引领,对新形势下学位中心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机制展开大讨论、大调研。目前,第一阶段的学习调研活动已由学习培训环节顺利转入调研环节。 (党支部 吕宏伟) ★ 工作动态 我国学位授予信息年报工作将做重大调整 2008年10月1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下发了《关于调整学位授予信息年报数据结构的通知》(学位办〔2008〕50号),决定从2008年9月1日起,对学位授予信息年报工作做如下调整:

《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形成性考核册及参考答案1-7.doc

《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形成性考核册及参考答案 作业一 第一单元综合练习一 (1-4章) 一、填空题 1、基础教育亦称国民基础教育是旨在提高公民基本素质而实施的普通文化教育。 2、我国基础教育的主体是九年义务教育,还包括学前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和特殊教育。 3、基础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基础性、全面性、普及性。 4、1990年3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泰国宗迪恩召开了世界全民教育大全会议,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的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行动纲领。 5、全民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教育民主化和教育普及化。 6、教育目的是社会对于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7、教育功能基本上可分为两类即: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 8、面向21世纪教育的主旋律是四个学会,即学会关心、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9、由美国科学促进会着手制定的美国2061计划提出了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的改革构想。 10、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上力求体现其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11、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结构是以分科为主,同时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 12、各学科标准应体现对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只是与技能、德育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13、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自上而下三级课程管理。 14、布鲁纳提出了发现或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一培养学生原则。 15、范例教学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遵循基本性原则、范例性原则和基础性原则。

关于印发《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

关于印发《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设置与授权审核办法》的通知 学位〔2010〕4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位委员会、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局(司),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和《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设置与授权审核办法》。现将两个文件印发,请遵照执行。 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积极促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大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是当前和今后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和有关教育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专业学位教育工作,充分认识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与学术型学位人才培养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方面,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抓住机遇,着力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深化培养机制改革,加强教学条件建设,重视构建和形成一支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建立健全合理的教学科研评价体系。强化过程管理,建立和完善包括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的专业学

位质量保证体系。切实加大投入,加强教学基础设施、案例库以及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树立服务意识,为学生学习、实践、创业等提供良好条件。充分调动社会、行业和有关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发挥学校、院系和导师的作用,积极争取各方面资源,拓宽就业渠道。积极探索全日制、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促进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健康、积极地发展。 附件: 一、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 二、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设置与授权审核办法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二〇一〇年九月十八日

美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实践及启示.docx

美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实践及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5-0182-03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在硬件环境、培养模式、国际化课程体系及师生交流等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差距。美国是现代研究生教育发展强国,也是较早探索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国家之一。梳理美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实践,可以从中汲取诸多成功经验,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美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实践经验 1.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战略意识突出 早在19世纪70年代,耶鲁大学金曼-布鲁斯特校长就曾提出:“耶鲁不仅是为耶鲁师生而存在,而且也是为美国而存在,耶鲁应该为世界人民的利益保持和提高其学术水平。”经过20年左右的努力,耶鲁大学在20世纪90年代首次使用了“全球化”概念,进而在21世纪初提出把耶鲁大学建成全球性大学的目标[1]。可见美国很早就重视高等教育国际化,并一直将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为: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国已意识到提高国家竞争力,离不开创新,而研究生教育项目正是引领创新的主要阵地。由此可见,美国已将研究生教育提高到国家战略安全的地位。 2.教育政策法规及时跟进 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离不开法规制度的保障。美国曾陆续颁布《富布赖特法案》、《国防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以及《2000年目标:高等教育法》等保障国际化顺利实施。“9?11事件”后,美国的签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对国际研究生的吸引力。于是,2005年,美国参议院通过了由参议员(Coleman)提交的《2006财政年健康、服务和教育机会法修正案》,该法案评估并更新施行长达50年之久的美国签证制度,制定新的放行标准,为学生签证办理过程中的快捷性制定明确标准,确保政府机构有效沟通,加快识别和排除危险人员的速度[2]。这些立法措施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教育国际化的思考

关于教育国际化的思考 肖辉 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形成。经济全球化需要相当数量既熟悉国际经济运作,又了解各国国情、法律、文化,而且能熟练掌握外语、科技的人才。人才从何而来?除了通过实际工作训练之外,主要通过学校的培养。而要培养出具有世界眼光、能在国际舞台上大显身手的人才,学校教育就必须适应“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现从我校实际出发,就如何加快教育国际化的进程进行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16世纪地理大发现,引发欧洲商业革命,奏响了经济全球化的序曲,到19世纪的工业革命,逐渐将世界各国经济连成一体,展现出经济全球化的雏形;到20世纪跨国公司的蓬勃发展,网络经济的推波助澜,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 经济全球化给世界经济带来繁荣和发展机遇。表现在推动世界经济出现持续多年比较稳定的增长;贸易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减少使世界贸易额多年来以较大幅度持续上升;国际资本流动、科技转移、人才流通对各国特别是对展中国家经济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经济全球化使第三世界国家参与跨国公司经营,可直接借鉴先进国家的管理经验,少走冤枉路,有了赶超发达国家的机遇。发达国家因经济结构调整将一些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推动了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加快了各国之间的交流、留学生相互培养,每三世界国家的学生可以到发达国家留学等;这些都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给各国带来

了风险和严峻挑战。由于各国经济本互依赖加深,各国市场开放,很可能导致一些国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的主要经济领域,如金融、保险、证券等,受到外国跨国大财团的操纵,政府经济宏观调控能力减弱,会丧失部分经济主权。如1997年东南亚发生的金融危机,这样的经济危机的传染性会空前增强。发达国家控制着包括世贸组织在内的国际机构,成为经济全球化游戏规则的主要制定者,使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穷富国不平等加深,导致全球X围内的贫富差距扩大。另外,超级强国还利用其经济优势,借助经济全球化的力量,把本身的强势文化、西方价值观大量输出到第三世界,以实现其“文化霸权主义”的政治目标。因此,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又要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减少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带来的损害。为此,必须要在大力培养人才上下功夫,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促进教育国际化便是其中一项有效举措。 二、教育国际化势在必行 经济全球化是以全球市场化为目标,以全球信息化为条件,使世界各国在市场和生活上的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全球化推动了人力、资金、商品、服务、知识、技术和信息等实现跨国界的流动,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样,经济全球化也推动了教育的国际化,加强了各国之间在教育资源方面的交流,迫使各国的教育市场向全球开放,从而各国都可能利用全球的教育市场。所谓教育国际化,就是加强国际教育的交流合作,积极向各国开放国内教育市场,并充分利用国际教育市场。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要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的需要,要培养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可见,教育国际化是应经济全球化而生,是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必然产物。

试谈小学教育国际化

试谈基础教育国际化 南沙区义沙小学黄敬文 南沙区已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共同签署为期三年全国基础教育国际化示范实验区合作协议,根据2012年工作方案,教育局在8月23-24日在东莞召开基础教育国际化示范实验区2012年培训会议。会上,李爱华局长谈到,南沙区的教育近几年已从农村教育向城市教育发展,今后要从城市教育发展到基础教育国际化。这是南沙区教育创新,教育发展的又蓝图。 教育国际化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推动下,在国际教育贸易市场开放的前提下,教育资源在国际间进行配置,教育要素在国际间加速流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世界各国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提高,各国教育相互交流,相互竞争,相互包容,相互激荡,共同促进世界的繁荣和发展,各国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采用等方面不仅要满足来自本国、本土化的要求,而且要适应国际间产业分工、贸易互补等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新形势。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或者本质,说到底就是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各国都想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教育市场,优化配置本国的教育资源和要素,抢占世界教育的制高点,培养出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高素质的人才,为本国的最高利益服务。众所周知,在知识经济日益显现的时代,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数量多、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富于创新能力的人才,谁就能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动

权,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教育国际化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这种人才能立足于本土,放眼于世界,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 1978年6月,邓小平提出要增大派遣留学生的数量,要成千上万地派。1983年10月,他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里讲的“面向世界”,就是指教育要学习、借鉴国际上的好东西,要赶超国际的先进水平。这个意思,从一定意义上说,也就是教育的国际化。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发生着四个方面的转变:其一是由单科型学校向多科型或综合型学校转变;其二是由单纯教学型学校向教学科研型甚至是教学、科研、产业型转变;其三是由单一本科型学校向专科、本科、研究生、成人教育、证书教育等共同组成的复合型学校转变;其四是由单纯重视科技教育向科技人文教育并重、由知识教育向素质能力教育转变。这几年教育领域陆续兴起的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继续教育和院校重组等几次大的浪潮无一不是这些转变的表现。 其实,这些转变都是有着深刻的国际背景的,都是学习国外教育经验、适应国际教育潮流的产物,或者说是教育国际化的结果。这些年国际高等教育改革具有几个共同的动向:其一是高校与社会的联系得到加强,加快教学和科研向生产力的转化,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成为高校的直接任务;其二是调整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重视对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造就,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应有学术性、职业性和事业心与开拓能力等三张通行证;其三是拓宽专业面,改革培养模

关于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1)

关于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 一、从战略高度认识研究生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研究生教育是为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和教育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它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以促进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为己任。因此,它在整个社会与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一)研究生教育是“人才强国”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的结合点与制高点。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的重要战略思想。“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的关键是人才,人才资源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取得人才资源的优势比其他任何资源的优势都更显重要,高层次创新人才对提升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正越来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综观当今世界,一些重要大国无不在制定和调整高层次人才资源的开发战略,加紧构筑人才高地。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都要求其移民局制定新的政策,吸收高科技人才。加拿大为稳定本国高层次人才、赢得国际人才竞争,从1999年开始,花费巨额资金实施了“加拿大首席科学家计划”(CRC),计划面向世界招聘2000名高层次人才。德国政府从2002年到2005年计划耗资3.6亿马克,建立“青年教授”制度,稳定和吸引杰出的青年学者在德国从事科学研究;同时,推出“绿卡工程”以吸引IT领域的人才,并允许2万名非欧盟国家的外国专业人士赴德工作。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也在倾力为人才而战。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无疑将是我国“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结合点和制高点。 (二)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1世纪是知识经济主导的世纪,知识经济的本质是知识创新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我国把建立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作为我们追赶先进国家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举措,正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对我们提出的基本要求。研究生教育不仅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因此,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本身就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近10年来高等学校参与科学研究的实践证明,高等学校尤其是那些研究生培养基地的研究型大学在国家三大科学奖励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之一。如从1991年到2001年间,我国的三大科技奖励中,高等学校在自然科学奖中的获奖比例一直在46%以上;技术发明奖中的比例最少的年份也在34%以上,最多时达56%以上;科技进步奖中,高校的获奖数也一直超过23%。

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问题与对 策 [摘要]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是中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文章认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研究的重点应放在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质量 认证制度等方面。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驻外教育处组工作座谈 会上,对国家教育国际化工作提出了贯彻“三个一流”的新要求,即“一流的人员,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导师”,同时强调高层次人才培养与高水平科研合作的统一。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第十次 全体委员会议上也强调指出,国家公派留学要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人才战略需求的前沿,立足高层次、高质量,加强机制创新、政策创新和系统集成。目前,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虽取得了一

些可喜的成绩,但随着国际化交流水平和对外开放战略层次的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在发展过程中显现出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需要我们去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一、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现状 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 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走出去——留学;请进来——合作办学。留学现象是展示教育国际化程度的一个重 要指标。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获得高度发展的时代,教育国际化在这一时期必然会获得新的发展,形成新的高潮。2006年底,全球有270万学生在国外学习,学生的主要输出国是中国、印度和韩国。而中国出国留学生人数居全世界首位,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各类出国留学、进修人员近50万人,2004年达万人,2005年达到万人,分布在10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90%集中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据不完全统计,这些留学生中,读研究生学位的就占了57%左右。 中国留学生这一庞大群体具有三个特点:一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学校发展之路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612595218.html,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学校发展之路的思考 作者:邓建恒 来源:《少男少女·教育管理》2018年第02期 摘要:义务教育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关键时期,广州市南沙新区战略地位的重新定位,“南沙基础教育国际化”奋斗目标的提出,赋予了校长们更高的要求和更严峻的使命。学校只有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形成“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彰显城镇化进程的办学特色,重视课程领导力建设,建设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构建科学的育人共同体,尊重学生的差异,才能让每一位南沙学子绽放生命的光彩。学校坚持内涵发展,更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保证,文章结合督学实践,谈谈一些思考。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内涵发展;农村城镇化;学生发展 2012年,广州市南沙区定位为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及的三个粤港澳合作平台之一,将与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一起,成为推动粤港澳全面合作的贸易自由化“特区”。南沙自贸区的战略地位必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模式产生巨大的冲击,作为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学校校长更应明确校长的岗位职责,落实办学主要任务、统筹安排各项工作、引导教师牢记使命等职责。 南沙新区的学校,更要走符合地域特色的内涵发展之路,更应从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到为城镇化进程中的发展服务上来,用成才率而不是升学率来衡量教学质量,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农村学生素质的新观念,才能使农村教育切实由单纯的升学教育转到主要为当地建设服务兼顾升学的轨道上来。在教学内容上,既要重视基础性,又要兼顾实用性与针对性;既抓文化科学知识教育,又抓从业专业技能教育。更要贴近南沙新区的生产与生活实际,引进和强化适应南沙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以提高受教育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以育人为本,以课程建设机制为导向 南沙区的农村学校肩负培养城镇化所需的后备人才的重要使命,更要坚持育人为本,践行“关注差异,让每一位孩子放飞梦想”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照顾差异,因材施教,发掘学生的潜能,重视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把教育理念贯穿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为此,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智育与德育、知识与能力、公平与卓越、教师教与学生学、基础教育与终身发展的关系,克服对分数和升学的迷信,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教育质量观,让基础教育回归其尊重差异的价值本原,让基础教育课程机制建设符合南沙学生的发展规律,让南沙基础教育造福南沙人民。 改革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动力源泉,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素质和思想品德为重点,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能,创新教育内容和方式。通过校本研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和教研工作力度,提高教师的课改执行力、领导力和育德育能水平,增强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和幸福感,努力造就一批引领基础教育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