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温克族的驯鹿

鄂温克族的驯鹿
鄂温克族的驯鹿

鄂温克族的驯鹿

□曹振平

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是中国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在历史漫长的岁月里,驯鹿在鄂温克族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古鄂温克人从野生动物“索格召”捕抓之后,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驯养成为今日的驯鹿。鄂温克语驯鹿称为“奥伦”,驯鹿雄雌均有角。雄鹿角似鹿而非鹿,头似马而非马,蹄似牛而非牛,身似驴而非驴,因而俗称“四不像”。驯鹿善于穿越森林和沼泽地,是狩猎鄂温克猎人的主要生产和交通运输工具,驯鹿成为鄂温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珍贵经济动物,被誉为“林海之舟”的美称,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驯鹿的特征是:其性情温和,易饲养放牧,觅食苔藓等野生植物,适应于大兴安岭(额格登)高寒地带繁衍生息。驯鹿的毛色有褐色、灰白色、花白色和白色。

狩猎为生的鄂温克人无论男女老少都非常喜爱和保护驯鹿,视为吉祥、幸福、进取的象征,也是追求美好和崇高理想的象征。因此,驯鹿具有民族特色,很有代表性,鄂温克人将驯鹿确定为鄂温克族的吉祥物。

鄂温克民族乡位于根河市,距中国最北的漠河县约100公里,是我国唯一的驯鹿之乡。追随着鄂温克人的脚印,来到隐秘的鄂温克驯鹿之家。由于狩猎和饲养驯鹿的原因,使驯鹿人家在森林中没有固定住所,用松木搭成非常简单的帐篷就是他们的家,被称为“撮罗子”。

我国东北大兴安岭深处的敖鲁古雅鄂温克人是以饲养驯鹿和狩猎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民族。他们不仅饲养驯鹿、食用驯鹿肉、喝驯鹿奶,而且,衣服、鞋帽以及“撮罗子”屋内铺的皮垫都是由驯鹿皮制成。他们在林间打猎、下山购物或走访亲朋好友时也离不开驯鹿,可以说他们的生活、生产和精神娱乐等活动都离不开驯鹿。他们的语言中有关驯鹿的称谓就有上百种,并由此形成了有驯鹿文化特征的语言。在

他们的语言中除了那些驯鹿的称谓之外,同驯鹿相关的名词术语及各种说法也十分丰富。

你可能想象不到,驯鹿可不是圣诞老人故乡的特产,在中国东北大兴安岭原始森林腹地,就有这样一个民族,他们多数人在山林中过着半定居半游猎的生活,陪伴他们日与夜的生灵就是驯鹿。他们是隐秘的鄂温克驯鹿人,他们是“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鄂温克民族。

撮罗子的遮盖物夏季用桦树皮,冬季则用麂或鹿皮包裹。驯鹿曾是丛林鄂温克人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誉为“森林之舟”。它善于奔跑而且外表柔顺、和美,古人认为它具有神力,蒙古萨满认为鹿能显灵,可以驱魔镇邪。林间,使鹿家族点燃一堆树枝,原来驯鹿害怕蚊虫,熏烟帮驯鹿驱蚊。鄂温克人把驯鹿看成宝贝,在驯鹿产仔期,他们帮助母鹿照顾幼仔,驱赶狼、熊等天敌。每年9月中旬至10月为驯鹿交配季节,公驯鹿为争夺雌性斗争激烈,这时连主人都不敢轻易上前劝架。放鹿时,鄂温克驯鹿人用独特的发声器物“鹿哨”发出高亢的声响,鹿群在寂静的丛林中就能听到主人的呼唤。那是自然的声响,让人感动。

拓展阅读:中国文化中各种动物的寓意

中国文化中各种动物的寓意 阅读提示:你知道中国文化中各种动物的寓意吗? 龙:是动物的神,能兴云布雨,利益万物,顺风得利。是英勇、权威和尊贵的象征,曾被历代皇室御用,现民间视作神圣、吉祥、吉庆之物。与凤一起寓意龙凤呈祥。 凤:祥瑞的化身,与太阳梧桐一起寓意丹凤朝阳。百鸟之首,象征美好和平,被作为皇室最高女性的代表,与龙相配,是吉祥喜庆的象征。 貔貅:招财进宝的祥兽,据说貔貅是龙王的九太子,它的主食是金银财宝,金银财宝只进不出。故民间有“一摸貔貅运程旺盛,再摸貔貅财运滚滚,三摸貔貅平步青云”的美好祝愿。 金蟾:蟾与钱谐音,常见蟾口中衔铜钱,寓意富贵有钱。据说是龙王的公主,它会吐钱,三足灵兽,古人认为可以致富,是旺财瑞兽。 麒麟:瑞兽,只在太平盛世出现。是仁慈和祥的象征,又有“麒麟送子”之说,寓意麒麟送来童子必定是贤良之臣。 仙鹤:寓意延年益寿。鹤有一品鸟之称,又意一品当朝或高升一品。与松树一起寓意松鹤延年。与鹿和梧桐寓意鹤鹿同春。 神龟:为长寿象征,祝人长寿健康,有龟龄鹤寿之说。平安龟或长寿龟。与鹤一起寓意龟鹤同寿。带角神龟即长寿龟。 玄武:玄武是龟和蛇的合体。“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玄武主招财,自古以来都被作为守护神。 勇狮:表示勇敢,两个狮子寓意事事如意。一大一小狮子寓意太师少师,意即位高权重。 猛虎:比喻威武勇猛,显示一种实力。 螭龙:传说中没有角的龙,又叫螭虎或草龙。螭虎在古老文化中代表神武、力量、权势、王者风范;极为善变,能驱邪避灾;寓意美好,吉祥。 灵猴:聪明伶俐,也是封侯(猴)做官之意。与马一起寓意马上封侯。与印一起寓意封侯挂印。大猴背小猴寓意辈辈封侯猴。

鄂温克族的驯鹿

鄂温克族的驯鹿 □曹振平 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是中国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在历史漫长的岁月里,驯鹿在鄂温克族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古鄂温克人从野生动物“索格召”捕抓之后,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驯养成为今日的驯鹿。鄂温克语驯鹿称为“奥伦”,驯鹿雄雌均有角。雄鹿角似鹿而非鹿,头似马而非马,蹄似牛而非牛,身似驴而非驴,因而俗称“四不像”。驯鹿善于穿越森林和沼泽地,是狩猎鄂温克猎人的主要生产和交通运输工具,驯鹿成为鄂温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珍贵经济动物,被誉为“林海之舟”的美称,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驯鹿的特征是:其性情温和,易饲养放牧,觅食苔藓等野生植物,适应于大兴安岭(额格登)高寒地带繁衍生息。驯鹿的毛色有褐色、灰白色、花白色和白色。 狩猎为生的鄂温克人无论男女老少都非常喜爱和保护驯鹿,视为吉祥、幸福、进取的象征,也是追求美好和崇高理想的象征。因此,驯鹿具有民族特色,很有代表性,鄂温克人将驯鹿确定为鄂温克族的吉祥物。 鄂温克民族乡位于根河市,距中国最北的漠河县约100公里,是我国唯一的驯鹿之乡。追随着鄂温克人的脚印,来到隐秘的鄂温克驯鹿之家。由于狩猎和饲养驯鹿的原因,使驯鹿人家在森林中没有固定住所,用松木搭成非常简单的帐篷就是他们的家,被称为“撮罗子”。 我国东北大兴安岭深处的敖鲁古雅鄂温克人是以饲养驯鹿和狩猎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民族。他们不仅饲养驯鹿、食用驯鹿肉、喝驯鹿奶,而且,衣服、鞋帽以及“撮罗子”屋内铺的皮垫都是由驯鹿皮制成。他们在林间打猎、下山购物或走访亲朋好友时也离不开驯鹿,可以说他们的生活、生产和精神娱乐等活动都离不开驯鹿。他们的语言中有关驯鹿的称谓就有上百种,并由此形成了有驯鹿文化特征的语言。在

鄂温克族历史 鄂温克族民间神话故事

鄂温克族历史鄂温克族民间神话故事 >鄂温克族有着许多关于开天辟地、人类起源、自然现象、远古英雄的神话。它是鄂温克族先人的远古思维的反映,也表现了对于自然界的丰富想象和征服自然的美好的愿望。在鄂温克族神话中,往往在内容上同萨满教有着密切的联系,把萨满说成是在人类初年的进化中起了重要作用。有一则神话中说,在萨满出现之前,人和其他动物差不多,穴居野外,嚼食青草。那时,人类生存的大地只像一座小山那么大。后来,人间出了神通广大的萨满,才把大地拓宽了,使人和牲畜野兽区别开了。相传,在太阳升起的地方,住着一个慈祥的白发老太婆,她是个巨人,有着硕大的乳房,人间的幼儿最初是由她哺乳长大的。她就是创世的萨满。在关于《尼桑萨满》的神话中,说是很早以前,有个巴日肯巴格其天神,他致力于用泥土捏人造物。有一天,泥土用光了。巴日肯巴格其天神发现在阿尔腾雨雅尔神龟的庞大躯体下还积存着大量泥土。可他心地善良,不肯伤害神龟。正在发愁之际,见到一个骑着白马、背着弓箭的巨人从太阳升起的方向飞驰而来,这就是尼桑萨满。尼桑萨满拉弓搭箭,射中了神龟,使神龟离开了伏卧的地方,仰面朝天。它的四只脚成了牢牢撑起苍天的支柱。而巴日肯巴格其从此有了无尽的泥土,使他造人造物的伟业能够延续下来。在关于自然现象的神话中,把风、雨、雷、火等自然现象,认为是由诸神主宰的,说刮风是大地边沿有个老太婆,手持一个很大的簸箕,每逢她扇动一次,地面上就刮风。关于雷和雨的来历,认为天上有个老公,手中有一面神鼓,每一敲鼓,便响起隆隆的雷声。天上有一条神

龙,身上有数不清的鳞片,每个鳞片盛有100担水,神龙抖动身子时,鳞片里便提下水来,成为雨。

少数民族文化--鄂温克族

少数民族文化--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有人口26315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鄂温克族自治旗。其他散居在陈巴尔虎旗、额尔古纳左旗、莫力达瓦旗、阿荣旗、扎兰屯市和黑龙江省讷河县等地。多与蒙古、达斡尔、汉、鄂伦春等民族交错杂居。 鄂温克族生活的地区,处于大兴安岭支脉的丘陵山区。这里有广袤的草原,茂密的原始森林和众多的江河湖泊。资源丰富、山河秀美。但由于自然条件不同,各地区鄂温克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聚居在鄂温克族自治旗和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族主要从事畜牧业;讷河县的鄂温克族从事农业;居住在莫力达瓦旗、阿荣旗、扎兰屯市等地的鄂温克族则以半农半猎为生;而额尔古纳左旗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的鄂温克族还从事着传统的狩猎业。因为他们狩猎时使用驯鹿,常被称为“使用驯鹿的鄂温克人”。 “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过去是因居住地不同,鄂温克族曾分别被称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统称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多信萨满教,牧区居民同时信藏传佛教。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分辉、伊敏河、莫尔格河、熬鲁古雅三种方言。牧区通用蒙古文,农区和山区通用汉文。 尊老待客与敬火之俗

鄂温克族重礼好客,长幼之间恪守着严格的礼节。无论何时何地,老人都受到普遍的尊重。听到长辈呼叫时,必须立即站起来答应。吃饭时,必须老人动筷后晚辈才能吃。年轻人遇到长辈,必须施礼问安、敬烟等,如果是骑在马上,必须下马;有客临门,他们认为是家里的喜事,必须热情相待。他们说:“外来的人不会背着自己的房子,你出去同样不能背走你的家。如果不招待外来的客人,你出门也没人照顾你。有火的屋才有人进来,有枝的树才有鸟落。”所以,当你走进鄂温克牧民的蒙古包时,主人准会给你端出香甜的奶茶,当你走进鄂温克猎民的撮罗子时,你就会大饱口福,尝到鹿或麋鹿的胸口肉、脊骨肉、肥肠及驯鹿奶等山珍野味。 鄂温克人敬火如神。无论在家中还是野外,均不用有刃的东西拨火,不用水泼火,不能将污秽之物扔进火中。吃肉、喝酒时也要先敬火。每年的12月23日,牧区的鄂温克人还要举行祭火神仪式:在火位的正面放一桌子,摆上多种供品。在火架的四周点上灯,挂上五种彩色布条,火架里面用木条搭一个框,上放羊的胸骨,撒上羊油,然后将火点燃,把各种供品投入火中。与此同时,主祭火神的妇女还要跪在火前,口中念叨着请求火神宽恕这一年中家人对火的失礼之处。之后,全家人向火磕头。祭火后3天内禁止拨火、掏灰。他们之所以如此敬重火,除了火在他们生产、生活中的重大作用外,还因为他们认为火的主人是神,每户的火主就是自己的祖先,如果失去了火主,这户人家也就香火难续了。 林海之舟――驯鹿

音乐欣赏《驯鹿》、《冬猎》、《鸿雁》教案

音乐欣赏《驯鹿》、《冬猎》、《鸿雁》教案 《驯鹿》教案 【教学内容】: 1、欣赏《驯鹿》 2、知道《驯鹿》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感受歌曲旋律。 2、通过欣赏《驯鹿》这首作品,了解月琴的音色、演奏特点、表现手法以及乐曲所描绘的北方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生活。 【教学用具】:课件,录音机 【教学过程】: 1、播放北方少数民族生活的录像片段,导入教学。 2、介绍这两首作品的出处、作者。 3、欣赏《驯鹿》 (1)播放录音,让学生谈谈乐曲描绘了怎样的情景以及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教师总结。 (2)展示月琴的乐器图片或实物,向学生介绍月琴的音色、演奏方式以及表现手法。 (3)再次播放录音,并播放鄂温克族人的生活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音乐。 (4)请学生拍手或拍腿,用×××××│×××0××│的节奏为A段音乐伴奏。 4、提问。 听到乐曲,你想到了哪些画面? 学生讨论 自由发言 5、教师总结。 6、请学生对作品创编舞蹈动作进行表演,并作评价。

《冬猎》教案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感受歌曲旋律。 2、通过欣赏《冬猎》这首作品,了解柳琴的音色、演奏特点、表现手法以及乐曲所描绘的北方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生活。 【教学用具】:课件,录音机 【教学过程】: 1、播放北方少数民族生活的录像片段,导入教学。 2、介绍这首作品的出处、作者。 3、欣赏《冬猎》。 (1)播放录音,让学生谈谈乐曲描绘了怎样的情景以及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教师总结。 (2)展示柳琴的乐器图片或实物,向学生介绍柳琴的音色、演奏方式以及表现手法。 (3)再次播放录音,并播放鄂伦春人的生活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音乐。 (4)让学生谈谈书上所列两段主题分别是以什么样的速度、情绪演奏的,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4、提问。 听到乐曲,你想到了哪些画面? 学生讨论 自由发言 5、欣赏《驯鹿》。 6、请学生谈谈这两首作品有何异同,并比较月琴与柳琴的演奏方式有何不同。教师总结。 7、请学生自选一首作品创编舞蹈动作进行表演,并作评价。

鄂温克旗自然概况

鄂温克族自治旗自然概况 鄂温克族自治旗是自治区三少民族自治旗之一,鄂温克族自治旗位于自治区东北部,呼伦贝尔大草原南端,滨洲铁路海拉尔站南侧,东街大兴安岭脊梁为界。地理坐标东经118°48′02″~121°09′25″,北纬47°32′50″~49°15′37″。东与牙克石市接壤,南同扎兰屯市、兴安盟的科右前旗交界,西和新巴尔虎左旗为邻,北邻海拉尔区、巴尔虎旗。旗域如下垂的枫叶状,北缘自海拉尔市断桥距南端的伊和高古达山178.75公里,东部界山伊和布德尔距西部辉河流向北湾处173.25公里。全旗土地总面积为19111平方公里鄂温克族自治旗是以汉族居多数、多民族杂居的鄂温克族实行区域自治的县级自治地方。2005年共有21个民族,142791人,其中男性74588人,女性68203人,性别比为109.36∶100。在总人口中汉族91019人,占总人口的60.4%;少数民族56562人,占总人口的39.6%;其中鄂温克族10234人,占总人口的7.2%。 旗人民政府驻巴彦托海镇。邮编:021100 代码:150724 区号:0470 拼音:Ewenkezu Zizhiqi 【行政区划】鄂温克族自治旗辖4个镇(其中1个矿区)、5个木、1个民族乡:大雁矿区、伊敏河镇、巴彦托海镇、红花尔基镇、巴彦嵯岗木、巴彦塔拉达斡尔族乡、锡尼河巴润木、锡尼河准木、伊敏木、辉木。 【历史沿革】1934年设索伦旗,1956年改为今名。因民族名而得名,鄂温克语意为“住在山林中的人”。

2000年,鄂温克族自治旗辖4个镇、7个木、1个民族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旗总人口146808人,其中各镇木人口(人):大雁矿区镇68349 伊敏河镇28071 巴彦托海镇24458 红花尔基镇4137 巴彦嵯岗木1655 巴彦塔拉达斡尔民族乡2181 锡尼河巴润木4489 锡尼河准木2056 伊敏木4492 辉木2674 阿尔山诺尔木1762 孟根楚鲁木2484。 【地形地貌】地处大兴安岭山地西北坡,处于大兴安岭山地向呼伦贝尔平原的过渡地段,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平均海拔高度800~1000米。鄂温克族自治旗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倾斜,由海拔1 400米以上的山地逐渐降到海拔610米的高平原,形成比较明显的三个地形区。东南部山地以大兴安岭中低山组合,山体走向多为东北向西南延伸,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最高点达1707米。这一地区水系发达,河流密集,土壤以棕色针叶林灰色森林土,黑钙土为主,森林分布较集中。中部低山丘陵呈山地向平原过渡地势,海拔高度为800~1000米。山势较和缓,山顶和丘岗比较干坦,谷地比较开阔,河流纵横,水潭丰富,土壤以黑钙土、风砂土为主。西北部高平原是呼伦贝尔高原的一部分,整个地势东南稍高、西北较低,海拔高度为610~800米。最低处在伊敏河谷地,海拔602米。地面开阔平坦,河流少。土壤以黑钙土、风砂土为主,植被以干草原和禾草甸为主,为奶牛和肉羊的主要生产基地。 【气候资源】自治旗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寒冷,夏季温和短促,降水较集中。

3《驯鹿人的孩子》图画书阅读教学

图画书《驯鹿人的孩子》阅读教学教案 南京营汝阳县三屯镇中心小学陈晓亚 创作背景 这是一本面向儿童的摄影图文书,作者彭懿赶赴蒙古国北疆,深入到只剩下一百多人的驯鹿人游牧部落拍摄了这些影像。特别之处在于,彭懿所拍的不是苔原风光片,而是让部落里一个五岁的小男孩托克寻成为故事的中心,用照片和简洁的叙述文字讲述他的日常生活。相比于用绘画来呈现故事的绘本,摄影作品会少一些幻想的空间,但会给出更充分的真实感。这正是《驯鹿人的孩子》分外动人之处。 内容简介 在比北风的源头还要遥远的北方,那里一座大山连着一座大山,在大山的后面有一片神话般的土地,那里居住着最后一百多名驯鹿人和他的驯鹿们。驯鹿人是一群跟随者驯鹿迁徙的游牧民族。为了记录这最后的驯鹿人的生活,彭懿老师跋山涉水,翻山越岭,为我们记录下了他们的生活。也许再过多少年,驯鹿人的部落会慢慢的消失...... 小男孩托克寻今年5岁,他是驯鹿人的孩子。驯鹿人生活在遥远的蒙古大草原深处,他们没有房子,他们住帐篷;他们没有汽车,他们骑驯鹿;他们没有各式各样方便的家电,他们砍柴、钓鱼、挤鹿奶…… 外面的世界变化很快,但他们依然坚守、延续着古老而传统的生活方式。也许,他们将是最后的驯鹿人,但我们却将永远记得:在这片荒蛮而壮美的土地上,有一群驯鹿人认真而又浪漫地生活

过…… 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审美的情趣,让学生从阅读绘本走向爱上阅读。 教学过程 一、切入:阅读的兴趣 (1)封面:猜猜看,这个故事会讲些什么呢? (2)老师介绍扉页和版权页。 从封面开始阅读,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阅读指导。尤其是图画书,封面可以给我们丰富的信息:整本书基本的基调,主要的形象,文作者,图作者,译者,出版社等等。扉页、蝴蝶页介绍是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一本图画书特别重要的一个细节,在图画书中,扉页、蝴蝶页常常是用来营造气氛、发出讯息的,尤其是要注意扉页、蝴蝶页如何把你带进故事之中的。提醒学生注意蝴蝶页的图案,开始讲述故事。版权页的介绍更多的是一个知识的说明,让学生了解图书的一个重要的元素。 (3)介绍驯鹿:驯鹿是极寒地区的精灵,他们夏天吃树的嫩枝,青草,蘑菇,冬天只吃一种叫石蕊的地衣。它们头上的角像树枝一样,最多能分30个叉。皮毛浓密卷曲,能够抵御寒冷。 驯鹿人跟随者驯鹿世世代代的生活在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大山深处,他们这样生活已经有3000年了。他们与充满了灵性与野性的驯鹿一起,在极寒天气下,坚韧不拔,生生不息。

《鄂温克的驼鹿》审读报告

《鄂温克的驼鹿》审读报告 出版单位接力出版社有限公司 书名鄂温克的驼鹿 责编姓名曾先运 责编证号20xx02088859 评审专家点评 《鄂温克的駝鹿》是一本儿童文学作品,一般来说,儿童文学的审读报告较难出彩。这篇审读报告之所以能在众多审读报告中入选,除了该审读报告的要素比较齐全外,不仅对读者定位、本书内容、作者情况作了较为清晰的介绍,还从该书出版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应用价值和市场价值等四个方面做了详细而具有充分说服力的论证,对后续环节了解该书的整体面貌和出版价值具有很好的参考意义,也为宣传推广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内容。 本审读报告另一个特点是对后期的宣传营销做了认真、细致的论证,从营销渠道、策略、重点区域,到宣传营销形式、媒体选择,再到活动方案的设计等都做了周密的设想,这是值得提倡的。该审读报告还提供了编辑手记及两篇书评,尤其是编辑手记,将编辑该书稿过程中所做的工作,对该书稿的感想,对内容的评价等生动、深刻地记录下来,为其他编辑提供一份借鉴,为书稿留下一份珍贵的编辑思想档案,为后续营销提供一个很好的宣传推广角度。这是很有意义的。

一审姓名:曾先运 职务/职称:副编审 日期:20xx年1月12日 一审意见 一、书稿的特点和价值 本书是著名的动物文学、自然文学作家格日勒其木格·黑鹤,与中国首位入选IBBY(国际儿童读物联盟)荣誉书单的女插画家九儿联手创作的图画书,适合5岁以上儿童阅读。 故事讲述使鹿鄂温克人生活在中国北方大兴安岭的广袤森林之中,以饲养驯鹿和狩猎为生。在一次狩猎中,老猎人格力什克无意中射杀了一头母驼鹿,母驼鹿的幼崽一直跟随着他回到了营地,格力什克给它取名为小犴……小犴一天天长大,而格力什克越来越苍老,秋天,格力什克在外出寻找驯鹿时扭伤了脚,不得不到山下的敖鲁古雅乡去治疗。小犴从未离开过格力什克,跟随他走出山林。对于小犴来说,人类的世界充满危险。格力什克知道,小犴永远无法适应山下人类的世界,他带着小犴回到山上的驯鹿营地。格力什克预感到自己生命将尽,是时候让小犴回到丛林了……自此,使鹿鄂温克人口口相传,在那广袤的森林深处,有一头巨兽般的驼鹿,守护着森林和逝去的猎人格力什克。 本书文字作者格日勒其木格·黑鹤,蒙古族,自然文学作家,与两头乳白色蒙古牧羊犬相伴,在草原与乡村的接合部度过了童年时代。出版有长篇小说《黑狗哈拉诺亥》《黑焰》,中短

鄂温克族节日:春节(中国传统节日)

鄂温克族节日:春节(中国传统节日) 鄂温克族是只有3万人口的东北少数民族,他们主要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草原和大小兴安岭林区,从事畜牧业、农林业、饲养驯鹿业等生产经济活动。“鄂温克”是鄂温克语,其意义是“从高山峻岭走向草原的人们”。鄂温克族有悠久而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 春节,鄂温克语称之为“阿涅别”,是鄂温克族传统而隆重的节日之一,其中“阿涅”是“狂欢”、“喜悦”、“声势浩大”之意;“别”是指“月”,“阿涅别”合在一起表示“狂欢月”或“喜悦月”等概念。鄂温克族过“阿涅别”的日期与我国传统节日春节的时间完全相符。为了迎接春节的到来,鄂温克族提前一个月开始做各种准备工作。其中最有意义的,是从腊月二十到三十,这10天中他们每天都有传统而特定的安排。如,腊月二十宰杀过年的羊,腊月二十一做各种野果酱饽饽,腊月二十二炸制用牛奶、奶油、野鸡蛋、白糖、面粉和在一起做成的腊月二十三全家人围在炉火旁祭火神,腊月二十四打扫房屋,腊月二十五包羊肉冻饺子和牛肉冻包子,腊月二十六祭北斗星,腊月二十七打扫牛羊圈,

腊月二十八女的修饰发型,男的理发、剃胡须,腊月二十九全家人洗浴,腊月三 劳和手艺的好机会。 按照鄂温克人的传统生活习俗,腊月三十晚上,全家人要聚在一起吃手扒羊肉,喝用酸奶、肉汤、白米煮成的肉粥。鄂温克人认为,除夕之夜吃手扒羊肉会在一年内一切顺心、万事如意。吃完年夜饭全家人走出屋,用酒、肉等食品共同祭祀祖先神,祈祷祖先神给他们带来幸福、美好的一年,并永远造福于后代。 初一,天还没全亮之前,年轻人和孩子们穿戴新年服装到长者家里拜年、磕头,祝老人健康长寿。长辈们给孩子一些吉祥物,主要包括洁白的毛巾和自制的保护孩童的神偶;初二,青年们骑马或乘坐雪橇到远方的长者家拜年;初三,中年人相互拜年;初四,老年人相互拜年;初五,家族全体成员共同度过;初六,基本上开始正常的生产生活活动。初十五,每家都煮冻饺子吃,这意味着春节圆满而快乐的结束。

北欧驯鹿迁徙

北欧驯鹿迁徙 STORYLINE:北欧的驯鹿迁徙,不仅是动物界的壮观景象,它更是北欧文化和北欧人情感交流的重要平台,就像经过寒冷北欧的一股暖流。 Intro: 引子: 说起圣诞节,你的眼前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画面:白色的雪花,白色的原野,白色胡子的圣诞老人,五彩缤纷的圣诞树,琳琅满目的礼物堆在雪橇上·······自然,这其中也少不了载着这些画面的驯鹿。 无论人类最初何时与驯鹿结缘,说不定便是因为古老而壮观的驯鹿大迁徙而让人类对这个动物产生强烈兴趣,而如今驯鹿已经成为圣诞节,乃至北欧文化里必不可少的标志之一。 这次刨根问底探索驯鹿迁徙的世界,正是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一种奇妙的关系,在背后你会发现北欧的驯鹿迁徙,不仅是动物界的壮观景象,它更是北欧文化和北欧人情感交流的重要平台,就像经过寒冷北欧的一股暖流。 SEG2 为什么驯鹿要迁徙? 1一个画面:四处是一片雪原,无数的驯鹿有序的排成一条条鹿队,就像无数支流汇成大河,生命流动在冰天雪地,这个北极圈的世界顿时变得温暖起来。每年,当第一缕春意出现在北欧地区白雪覆盖下的森林下,驯鹿就开始活跃起来——迁徙的时候到了。踏上西进的征途,越过以一个个国度,向富饶的山地牧场进发。 2如今其实绝大大部分驯鹿都处在半野生半畜养的状态下,但是他们依然保持祖先们迁徙的本能。摆脱长夜漫漫的寒冬时节和缺乏食物状态,迁徙对驯鹿来说,就是寻找食物和温暖,就是一种解放。 SEG3 萨米人与驯鹿 跟着驯鹿迁徙,附近总是少不了一群人在忙前忙后,驯鹿迁徙让鹿群解放,也是让这部分人的生活解放,陶醉的大自然广袤的空间,回归游牧生活中。 1 萨米人是生活的北欧北极圈附近的游牧民族,和其他居民不一样是,他们同驯鹿一起生活了有上千年之久。他们的祖先在草木繁盛的地方蓄养驯鹿,并带着鹿群四处漂泊,冬天在林间的牧场,夏天则在山间的草原。

驯鹿六季

广阔无垠的草原,一闪而过的游隼,自由狂奔的马匹,跳跃飞腾的牧羊犬,黑鹤的动物小说引领少年读者来到雄健、辽阔的森林和大草原,去倾听大自然中*细微的声音,去开启动物的情感之门。黑鹤的动物小说具有特殊的文学质感和厚重的人生分量,少儿读者读到的不仅仅是精彩的动物故事,还能读到勇敢与自由,信任与忠诚,会感受到生命的瑰丽和坚韧,在关注动物的成长中找到自我成长的密码。 来自北京的少年因为妈妈在车祸中丧生而极度伤痛并失语,他跟随做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父亲前往中国北方的大兴安岭。因为极其偶然的机会,少年偶遇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中生活的驯鹿鄂温克老人秋鸟,少年和老人一起经历了驯鹿鄂温克人的六季——驯鹿鄂温克人常年生活于森林之中,一直沿用古老的自然历法,一年共有六个季节。少年有幸见识到中国北 方原始森林中*后的隐秘世界——无边的针叶林,鄂温克人的驯鹿营地, 浩荡的驯鹿群,在森林深处潜行的生灵(在河中取食水草的然巨犴,偷袭营地掳走小鹿的熊,鬼魅般隐藏在树顶的*……)。从小生活在城市里的少年从未如此亲近自然与森林,他跟随鄂温克老人学习森林中的生活智慧,学会尊重森林中生灵,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少年也能以新的角度看待周围的世界,内心变得更加强大。*终,终于少年能够对母亲的逝 去释然,相信灵魂如风,也终于原谅父亲,与父亲合解。 名家评论:黑鹤在动物文学中寄寓着‘乡愁’,这样的动物文学是具有特殊 的文学质感和厚重的人生分量的。”“黑鹤相当诚实地向读者坦露着他对这些动物的了解程度,他只做了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我们能从黑鹤的文字

中,体察出黑鹤作为动物文学作家的优秀素质。——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朱自强 黑鹤的动物小说,除了动物形象本身具有迷人的魅力外,还有他笔下的风景,总是能够营造出一个广阔的背景。黑鹤称之为“草地”,“草地”是一个与都市相对立的人类生存的空间,也许,那里承载着越来越心灵逼仄的都市人的梦想,发现动物,尊重动物,和它们友好相处,在黑鹤的笔下,那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学理论批评家《人民文学》副主编李东华 曾经与两头乳白色狼犬相伴,在草原上度过了童年时期,如今仍然以两头高大的威斯拉猎犬为伴的蒙古族作家黑鹤,无论其精神气质和作品风格,都与一百多年前的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有些相似。我们也看到了,作者并没有回避那种原始狂野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他在充分地张扬了一种自由和狂野美学的同时,也解释和表达他对人类文明的理解与应有的尊重。——著名诗人、作家、书评人徐鲁 黑鹤小说可以当作“成长小说”来读,少儿读者可以从它关注的动物的成长中找到自我成长的密码。当然这样的动物小说,也可能促进整个人类的心灵成长,因为这样的文字可以实现人类的自我精神救赎。由此,我也对作家黑鹤充满敬意。——著名作家儿童文学评论家谭旭东

鹿的喻义及其文化内涵

鹿的喻义及其文化内涵 发表时间:2016-03-03T16:23:58.79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6年1月总第229期供稿作者:陈绍丽程峰 [导读] 湖北襄阳市第46中学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过许多与鹿有关的成语和课文,如“鹿死谁手”、“逐鹿中原”. 湖北襄阳市第46中学441000 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过许多与鹿有关的成语和课文,如“鹿死谁手”、“逐鹿中原”;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三味书屋”匾下画鹿的记载;曹操《短歌行》中写道“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仙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句子;“诗佛”王维赋有《鹿柴》诗;苏轼《前亦壁赋》有“渔樵于江海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等等。这说明鹿一定与中国文化有深远关系。 为此,我在备课中收集相关资料,对鹿的喻义及其文化内涵作了些许探讨,撰成此文,以有补于人们对鹿的认识。 一、以鹿喻帝位的理据 鹿比喻政权或帝位,一般认为语本《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鹿怎么会和政权联系在一起呢?大致有以下五种看法: 1.双关。 杨树达先生云:“余谓鹿、禄同音,此以鹿双关为禄也。” 2.鹿与帝王有相关联系。 上古时候,鹿成群生活在大江南北的山林、草原和沼泽地,有的还被喂养在“鹿苑”中供帝王打猎和观赏用,鹿与帝王有了联系。狩猎又是古人打仗的演习,于是逐鹿与夺权联系上了。鹿到汉代就逐渐稀少了,“逐鹿”一语遂由实变虚,成了夺权的喻体。 3.基于天人感应的相似隐喻。 雄鹿角竟然在冬至时脱落,开春后又能迅速重生,与天象的大地回春紧密联系。统治者从长期的观赏和狩猎中领悟到这种神秘的自然力,从而产生了以鹿象征皇权的强大力量的思想,认为是天人感应的结果。 4.基于获鹿之多少与权力之大小的相关性。 鹿成为狩猎的重要对象,鹿善跑,捕获不易,故逐得者可显示本领高强,受到尊敬,反映出地位的高下与财产的多寡,确立权力的大小。遂以逐鹿为争夺权力、争夺天下的比喻,“逐鹿中原”、“鹿死谁手”之说当源于此。 5.鹿与龙的相关性。 《艺文类聚》卷95引《列仙传》有记载:雄鹿生有枝角,形似龙角。鹿和有天子象征的龙联系在一起,使它超越了普通的动物而具有神秘色彩。 我们觉得,鹿的体形优雅,性情温顺,一雄多雌,鹿角能脱而复生,因此被人们视为生命力的象征。《小雅·小牟》中鹿与雉、鸦出现,这说明鹿意象在上古尤其是在狩猎经济为主的时代就已存在,进而产生了鹿的崇拜,并视鹿为本部落的图腾。早在仰韶文化时期,鹿纹便与鸟纹、鱼纹和蛙纹合称为四大图腾形象。可见,以鹿喻帝位当是生殖崇拜的孑遗。 二、鹿与民俗文化 中国是鹿文化最悠久的国家。在古代,鹿文化主要表现在饮食、观赏、驯养、狩猎、医药等民俗生活方面。 古人很早就知道驯鹿拉车。《南史·东夷扶桑国传》载:“有马车、牛车、鹿车,国人养鹿,如中国畜牛……” 麋鹿的性情温和善良,易猎取,它的皮、肉、骨、角(茸)、胎都富有利用价值,古代先民对此早有认识,在汉代就有“鹿身百宝”之说,表明当时人们已懂得了鹿血能强身壮体的道理。 麋鹿与原始稻作农业也有密切关系。西晋张华《博物志》的描述,表明古代农民曾利用麋鹿踩踏过的烂糊泥土直接播种稻种。 鹿在民间是吉祥的象征。《祥验记》:“鹿者,禄也。”这是升官发财之吉兆(福“禄”喜寿)。宅园门楼上雕镂的“十鹿”取其谐音即“食禄”,雕梁画栋上尚有鹿衔灵芝图、寿星骑鹿图等。 三、鹿与宗教文化 1.鹿与儒家文化。 鹿是帝王仁德的象征。“鹿爱其类”。汉陆贾《新语》:“鹿鸣以仁求其群。”在儒家文化中,白鹿的隐现常常被附会为检验帝王德政的好坏和上天意志的表征。儒家圣君周文王的灵囿中就畜养着母鹿。《大雅·灵台》:“麀鹿攸伏,麀鹿濯濯。”“鹿鸣”是读书人的精神支柱。唐代州县长官宴请考官、学政及同年中举诸生,“鹿鸣”一词遂有科举及第、科场得意之意。 2.鹿与道家文化。 在道教中鹿是仙人的坐骑,古代传说中仙人多乘鹿,故鹿又被称为仙兽。李白钟情于道家,《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句子。鹿幽居山林,逐食良草,恬淡、清净,安于自然,与古代的幽人隐士精神相契,古人遂常以麋鹿之情比喻隐逸之情。在服饰上,古代隐士常常有戴鹿巾、鹿皮冠,着鹿皮做的衣服的习惯做法。后以“鹿衣牧世”比喻某人虽为隐居在世,但其高洁的德行仍能影响天下。 3.鹿与佛家文化。 鹿是温和的动物,代表慈悲、友谊,故鹿在佛教中占有重要地位。《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云:悉达多太子入山修道时,遇到两位猎人,遂自忖:既已弃家,则不宜如凡夫被服宝衣,犹存欲望。故脱去宝裘,而向猎人买鹿皮衣,并披着离去。 总之,鹿与中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鹿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中占有不可缺少的一席之地。当今生态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我们应该对鹿加倍爱护才是。

鄂温克语

鄂温克语 鄂温克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新疆伊犁、塔城等地。语音方面分两种和英语相似,分为元音和辅音,元音有9个,辅音有18个,皆分长短、元音和谐律较严整。基本语序为主语在前宾语居中谓语在后,名词有数、格、领属等语法范畴;动词有态、体、时、式、人称等语法范畴。80%以上的词为多音节,狩猎、畜牧、地形、植物、河流等方面的词很多并且较丰富。 鄂温克族语言分莫尔格勒、布特哈、敖鲁古雅3个方言。使用人口达到2万之多,但它没有本民族的文字,牧区通用蒙古文、汉文等语言,在国外,鄂温克语分布于俄罗斯境内,称埃文基语,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也有少量的使用者。 鄂温克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分布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额尔古纳左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阿荣旗、鄂伦春自治旗、扎兰屯市以及黑龙江省的讷河县使用人口约1.7 万(1982)。分3个方言:①海拉尔方言,主要通行于鄂温克族自治旗;②陈巴尔虎方言,通行于陈巴尔虎旗;③额尔古纳方言,通行于额尔古纳左旗。牧区通用蒙古文,其他地区通用汉文。在国外,鄂温克语分布于苏联,称作埃文基语,使用人口约 1.2万(1979)。另外,蒙古人民共和国约有1000人使用这种语言。语音方面,元音根据搭配特点,分阴性元音和阳性元音两类。元音和谐以性属和谐为主,以唇状和谐为辅。辅音有15个:b、p、w、m、d、t、n、l、r、j、x等辅音有大量同化现象,因此在词中常出现长辅音。语法方面,名词的格较多,半数以上表示方位或兼表方位的意义。宾格、方位格各有两个,分别表示动作的对象和方向是确定的还是泛指的。动词有人称形式。副动词根据带不带领属附加成分,分为人称、反身、不变化3类。句型的特点是动词谓语句比体词谓语句多。动词居于句尾。词汇中反映畜牧生产方式的词较多。构词手段主要是派生法,其次是合成法。有来自汉语和蒙古语的借词。 满族有自己固有的独立语言。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族支。满语直接源于古老的女真语。满语与蒙古语、达斡尔语、赫哲语、鄂伦春语和鄂温克语关系密切,有相互影响、互相借用的现象,在某些方面有相通之处。满语分为北方方言和南方方言两大方言区。其中北方方言区有阿勒楚喀语、东海语、萨哈连语和巴拉语。许多用满语起的地名被沿用下来了,如哈尔滨(满语的愿意是“流水湍急的地方”)、齐齐哈尔(满语的愿意是“上宽下窄之处”)、佳木斯(满语的愿意是“巫师祈祷之处”)

以驯鹿为话题作文

以驯鹿为话题作文 以驯鹿为话题作文范文(精选7篇) 相信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尤其是在作文中有重要意义的话题作文,话题作文具有题目自由的特点,所给话题可以不作题目,考生可以自拟题目。那要怎么写好这类型的作文呢?以下是精心的以驯鹿为话题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在烟雾中,在森林里,驯鹿正在自由地游荡…… 步入驯鹿林,就如同步入了一个童话——大大小小的驯鹿在林中自由地穿梭着,有的趴在地上,像一位小小姑娘,温文尔雅;有的则在游客身边撒娇着讨吃的,简直像一个吵着要糖吃的孩子;还有的迈动它们的长腿,优雅地在林间散步着,步伐轻盈、身材曼妙,如一个清雅的贵妇人一般。那一层薄薄的弥漫在林中的牛乳般的烟雾,为这一切增添了一种隐隐约约的梦幻般神秘,令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一只小鹿摇摇摆摆地走过来了,它有着一身灰褐色的大皮袄,一对小小的角,分了好几个叉,角上还长了不少毛,让这对角显得毛茸茸的,煞是可爱。它还有一个黑乎乎的鼻子,一双闪亮的眸子放着喜悦的光,令人不由得称赞一声:真可爱!我取出一只装满青苔

的碗,抓出一把来喂给它,它动着它的厚嘴唇,把青苔吃得吧答吧答响,就像一个得到糖的孩子一样高兴,多么讨人喜欢啊。 那是一头成年的雄鹿,它的身材魁梧而高大,那高昂起的头几乎与我一般高,一对大角分为六个叉,威武地立在头上,权力、地位、身价……一切都凝在这对角里了,而人又何尝不是这样?人人头上,都有一对代表着金钱、权力、地位的隐形大角,把人压得喘不过气儿来。也许人与兽总会有相似之处吧!我一边抚摸着那对大角一边想。 在落叶上,静静地趴着一只小鹿,头上的角显得那么稚嫩,一双大眼水汪汪地望向远方,像是忧郁,又像是在深思此什么。我轻轻地把它抱起,它既不反抗,也不挣扎,只是轻轻把头靠在我的怀里,如同一个孩子,轻轻依偎在母亲怀里,我轻轻爱抚着它,指间感受到那股厚厚皮毛下的暖暖的体温。此时,我简直不敢大口喘气,生怕吹散了那一片纯真…… 驯鹿,在林间自由穿梭,那是如歌的景象啊…… 北风吹,雪花飘。一年一度的圣诞节又来到了。街上到处张灯结彩,到处洋溢着热闹的氛围。

驯鹿反思

《驯鹿》教学反思 王瑜 《驯鹿》是描写我国东北边疆的鄂温克族人驯鹿的情景。“鄂温克”意即“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捕鹿、驯鹿是鄂温克人最主要的生产活动。乐曲的引子以月琴演奏泛音与笙呼应,模拟驯鹿的哨声。接着在乐队舞蹈般的节奏上,月琴奏出极富民族特色、优美欢乐的主题,巧妙地运用装饰音和推拉滑音,使旋律显得温柔可爱,表现了鄂温克人驯鹿时的喜悦心情和鹿群的驯良、柔顺。主题反复时月琴与二胡及乐队形成对比复调,丰富了乐曲的意境和色彩。最后月琴和乐队奏出渐轻渐弱的脚步声,仿佛是人们赶着鹿群渐渐远去。 我在上这首欣赏课时大体步骤如下: 欣赏《驯鹿》 (1)播放录音,让学生谈谈乐曲描绘了怎样的情景以及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教师总结。 (2)展示月琴的乐器图片或实物,向学生介绍月琴的音色、演奏方式以及表现手法。 (3)再次播放录音,并播放鄂温克族人的生活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音乐。 (4)请学生拍手或拍腿,用×××××│××× 0××│的节奏为A 段音乐伴奏。 学生能在老师的带领下,知道乐曲的情绪是欢快活泼的。通过图片的展示能认识月琴,知道月琴的音色特点。通过幻灯片的展示,让学生知道鄂伦春民族的生活特点及人们特有的生活习惯。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听出乐曲分两部分,知道音乐所表现的意思是什么。能随着琴声唱出主旋律,并能随着音乐给第一段音乐伴奏。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能听出乐曲表达的意境。知道最后的结尾是月琴和乐队奏出的渐轻渐弱的脚步声,仿佛是人们赶着鹿群渐渐远去。 不足之处是开始讲解:“驯鹿”这个词包含的意思应该是鄂伦春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驯鹿时的情境,可以解释:“驯鹿”也就是一种特有的动物。课堂气氛不是太热烈,学生比较呆板。老师示范的时候可以多带学生做做动作。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随之提高。第一段节奏练习时应该再多找几个同学复习巩固,这段

鄂温克旗自然概况

鄂温克族自治旗自然概况 鄂温克族自治旗是内蒙古自治区三少民族自治旗之一,鄂温克族自治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呼伦贝尔大草原南端,滨洲铁路海拉尔站南侧,东街大兴安岭脊梁为界。地理坐标东经118°48′02″~121°09′25″,北纬47°32′50″~49°15′37″。东与牙克石市接壤,南同扎兰屯市、兴安盟的科右前旗交界,西和新巴尔虎左旗为邻,北邻海拉尔区、陈巴尔虎旗。旗域如下垂的枫叶状,北缘自海拉尔市断桥距南端的伊和高古达山178.75公里,东部界山伊和布德尔距西部辉河流向北湾处173.25公里。全旗土地总面积为19111平方公里鄂温克族自治旗是以汉族居多数、多民族杂居的鄂温克族实行区域自治的县级自治地方。2005年共有21个民族,142791人,其中男性74588人,女性68203人,性别比为109.36∶100。在总人口中汉族91019人,占总人口的60.4%;少数民族56562人,占总人口的39.6%;其中鄂温克族10234人,占总人口的7.2%。 旗人民政府驻巴彦托海镇。邮编:021100 代码:150724 区号:0470 拼音:Ewenkezu Zizhiqi 【行政区划】鄂温克族自治旗辖4个镇(其中1个矿区)、5个苏木、1个民族乡:大雁矿区、伊敏河镇、巴彦托海镇、红花尔基镇、巴彦嵯岗苏木、巴彦塔拉达斡尔族乡、锡尼河巴润苏木、锡尼河准苏木、伊敏苏木、辉苏木。 【历史沿革】1934年设索伦旗,1956年改为今名。因民族名而得名,鄂温克语意为“住在山林中的人”。

2000年,鄂温克族自治旗辖4个镇、7个苏木、1个民族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旗总人口146808人,其中各镇苏木人口(人):大雁矿区镇 68349 伊敏河镇 28071 巴彦托海镇 24458 红花尔基镇 4137 巴彦嵯岗苏木 1655 巴彦塔拉达斡尔民族乡 2181 锡尼河巴润苏木 4489 锡尼河准苏木 2056 伊敏苏木 4492 辉苏木2674 阿尔山诺尔苏木 1762 孟根楚鲁苏木 2484。 【地形地貌】地处大兴安岭山地西北坡,处于大兴安岭山地向呼伦贝尔平原的过渡地段,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平均海拔高度800~1000米。鄂温克族自治旗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倾斜,由海拔1 400米以上的山地逐渐降到海拔610米的高平原,形成比较明显的三个地形区。东南部山地以大兴安岭中低山组合,山体走向多为东北向西南延伸,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最高点达1707米。这一地区水系发达,河流密集,土壤以棕色针叶林灰色森林土,黑钙土为主,森林分布较集中。中部低山丘陵呈山地向平原过渡地势,海拔高度为800~1000米。山势较和缓,山顶和丘岗比较干坦,谷地比较开阔,河流纵横,水潭丰富,土壤以黑钙土、风砂土为主。西北部高平原是呼伦贝尔高原的一部分,整个地势东南稍高、西北较低,海拔高度为610~800米。最低处在伊敏河谷地,海拔602米。地面开阔平坦,河流少。土壤以黑钙土、风砂土为主,植被以干草原和禾草甸为主,为奶牛和肉羊的主要生产基地。 【气候资源】自治旗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寒冷,夏季温和短促,降水较集中。

英国圣诞节文化简介(中英版)

编号:_____ 英国圣诞节文化简介(中英版) 学校: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 ____年___月___日 (此文内容仅供参考,可自行修改) 第1 页共5 页

英国圣诞节文化简介(中英版) 关于英国圣诞节文化简介的中英版 以下就是关于英国圣诞节文化简介的中英双语阅读,供你阅读参考。 in britain, christmas day is normally spent at home, with the family, and it is regarded as acelebration of the family and its continuity. preparations start well in advance, with the sendingof christmas cards and installation of a decorated christmas tree in a prominent place in thehome. although it is now a firmly established tradition, the christmas tree was firstpopularised by queen victoria’s husband, prince albert, who introduced the custom from hisnative germany in 1840. 在英国,圣诞节往往在家和家人一起过,且被视为对家庭和睦的一种庆祝。准备工作很早就开始了,大家寄贺卡且在家最显眼的地方装饰圣诞树。尽管这已经成为了根深蒂固的传统,圣诞树最早是由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王子在1840年从德国引入这一风俗,且开始流行起来。 some houses are decorated with evergreens (plants which do not lose their leaves inwinter); a wreath of holly on the front door and garlands of holly, ivy and fir indoors. bunchesof mistletoe are often hung above doorways - any couple passing underneath must exchangekisses! traditional food is prepared: sweet mince pies, a rich christmas cake and the christmaspudding. 第 2 页共 5 页

驯鹿文化的发展变化

驯鹿文化的发展变化 孔繁志 三百年前,今内蒙古根河市敖鲁古雅的鄂温克猎民由外贝加尔湖附近的勒拿河流域牵着驯鹿,经过千山万水的长途跋涉,越过额尔古纳河,来到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森林过着原始游猎生活,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尚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父系家族公社阶段。带来的驯鹿一直繁衍至今,成为中国唯一的驯鹿群.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把东西伯利亚的驯鹿带到了中国大地上,当时人口虽不足千人,但填补了中国近代无驯鹿的空白,使中国成为有驯鹿的国家,丰富了中国的物产。至今,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仍是我国驯鹿的惟一饲养者,敖鲁古雅乡是我国驯鹿的惟一产地,国家很早就把驯鹿列为二类保护动物。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到来不仅为中国的动物种群新增加了驯鹿品种,同时在中华民族文化的百花园中,又绽放出一朵绚丽的奇葩--驯鹿文化。 一、中国驯鹿文化的创造者—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从古至今一直自称“鄂温克”(意思是“住在大森林里的人们”),是我国鄂温克族的一部分,历史上以“使鹿部”著称于世。“使鹿部”是区别其他狩猎民族的重要特征,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是使用驯鹿进行狩猎的。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自古以来生活在森林里,迁到大兴安岭后,一直生活在森林中。经历了从游猎山林到定居奇乾,1965年从奇乾内迁到敖鲁古雅,2003年又从敖鲁古雅迁到根河市西郊,从未离开过大兴安岭的山林。森林是人类的母亲,森林养育了人类。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依靠大兴安岭森林天然物产为生,吃兽肉、穿兽皮,追随野兽,居无定所,游猎山林,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成为真正的猎民—鄂温克猎民,驯鹿成为他们游猎山林的交通工具 驯鹿,分布在地球的北半部,包括北纬48度以北的陆地和岛屿。全世界驯鹿总数接近500万只,分野生驯鹿和饲养驯鹿两种,野生和饲养驯鹿之比为35:65。鄂温克猎民把野生驯鹿称为“索格召”,把饲养驯鹿称为“奥仁”,俗名“四不象”。“四不象”,是因为驯鹿的造型十分古怪:它长着马一样的头,鹿一样的角,驴一样的身躯和牛一样的蹄子。驯鹿,它的一个重要特征,不论雄雌均生茸角,又叫“角鹿”。中国没有野生驯鹿,只有鄂温克猎民的饲养驯鹿。我们把鄂温克猎民饲养的驯鹿称为“中国驯鹿”,驯鹿文化自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在古代,驯鹿是鄂温克猎民的主要猎取对象,是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那时,他们吃的是兽肉,穿的是兽皮,冬天住在用兽皮围起来的“撮罗子”里。驯鹿性情温顺,生来就有依附与人的特点,有时为了避开蚊虻的叮咬便走近猎民的篝火旁。因此,鄂温克猎民早期追随野生驯鹿,过着漂泊不定的游猎生活,同野生驯鹿结下了“不解之缘”。 鄂温克猎民饲养驯鹿的过程,据传说,古代祖先有8个猎民在山中打猎,捉住了6个野生驯鹿,放在栅栏内用苔藓喂养而成为饲养驯鹿。我国民族学家吕光天先生认为,距今1400年前鄂温克猎民用苔藓喂养成为饲养驯鹿。史禄国在《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组织》一书中记载,在中国史籍中提到驯鹿饲养的年代是公元449年。近人蔡尚思考证所谓麟,就是驯鹿。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的坐骑“四不象”,就是驯鹿。孔子写〈春秋〉“绝笔于获麟”的故事,麟就是驯鹿。据说,北魏大臣李敞率众到嘎仙洞祭祖时,也是引来驯鹿驯鹿开道。由此可见2000多年前已有驯鹿的记载,而且是家养驯鹿。鄂温克猎民动物驯养的目的,在当时主要储存性的食用和兽皮的使用。只有在驯养达到驯化的程度,才能利用驯鹿驮运东西、挤鹿奶、乘骑代步。驯鹿由野生动物到饲养动物,结束了鄂温克猎民完全依靠自然的经济生活,在社会历史发展上前进了一大步。驯鹿从野生动物到饲养动物,也就出现了驯鹿文化的雏形。 驯鹿作为鄂温克猎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在原始社会生活中自然是公有的财产。主要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