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近国际法发展的新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晚近国际法发展的新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晚近国际法发展的新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金融 教学号:21140731 姓名:王月

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更是举世瞩目,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本文根据计量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Eviews软件相关知识,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1985年-2015年三十多年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公共预算支出、进出口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影响,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寻求这些变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对模型进行检验,最终得出结论。 关键词:CPI、GDP、投资、预算支出、进出口、经济增长 一、研究的目的要求 (一)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在实际核算中,常以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即以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来计算。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社会财富的增长为中心,指出生产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二)影响因素的分析 在曼昆中级宏观经济学第七版中指出,国民收入核算把GDP分为四大类支出: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NX)。用Y代表GDP有,Y=C+I+G+NX。

从公式可知,GDP主要受这四方面影响,因此本文用公共预算支出衡量一部分政府购买,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衡量投资。居民消费需求也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经济增长问题既受各国政府和居民的关注也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9.6%,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居民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国目前仍然面临消费需求不足问题。因此,研究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我国消费需求对济增长的影响程度进行实证分析,可以更好的理解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所以,选取了CPI物价指数来进行进一步分析。同时随着对外经济加强,进出口贸易已成为中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进出口额也是值得分析的因素。 二、模型设定与参数设计 (一)数据的收集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模型时间序列表

影响社会发展的因素——科学技术

影响社会发展的因素——科学技术 包括科学知识、生产工具等在内的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属于人与自然的矛盾,其中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科技进步而带来的人对自然的影响远远超过自然对人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科技进步史。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资源的开发是相互促进的。 新知识或技术总是在某些客观事物已经成为或将要成为可供开发和再开发的资源时才出现的。原始人为了采集食物才发明了石器。贫穷的游牧部落为了征服富有的农业地区才改进了军事技术。只是在地理大发现以后,近代科学和生产技术才开始快速发展。(但另一方面,某种具体的知识或技术在何时何地由何人发现或发明纯粹是偶然的。) 新技术的出现会导致可开发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增加,改变资源间的相对重要性以及地区间的资源分布状况。在一定时期和地区,某类关键技术的发明可以使以前不能开发的资源变为可开发的资源,使以前重要的资源变为不重要的资源。这类技术连同可被这类技术开发的资源一起又形成新的可开发资源,并导致更多的可开发资源的出现。这样,掌握最新技术的地区往往能获得资源优势,它们拥有最主要的可开发资源,并通过资源的流动而成为其它资源的净流入地区,从而改变了资源的分布和流动状况。 例如,从公元前三千纪到公元前一千纪,农业用具主要由石器制成,适于耕种类似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半干旱的沙土地,因此中东是当时世界经济相当发达的地区。但随着铁制农具的出现和推广,在地中海沿岸地区的其它类型的土地和更多的自然资源可以被开发。大量增加的铁器和农产品促进了手工业、商业、航海业的发达,使地中海沿岸地区取代中东地区成为新的经济中心。随着中东地区的资源优势逐渐转变为资源劣势,古亚系亚文明也逐渐衰落,而古希腊罗马文明逐渐兴起。 再以美国经济重心的转移为例。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的经济重心是为欧洲纺织业提供原料的南方种植园,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欧洲对大量棉花的需要导致大量人力资源即黑奴的输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的经济重心是作为重工业基地的东北部,因为那里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原料来源。重工业对资金和自由劳动者的需要导致华尔街的出现和南方奴隶制的崩溃,大量资本的流入和流动以及劳动力自由流动进一步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还为活跃的工人运动提供了基础。近几十年来,美国的经济重心是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太平洋沿岸地区,随着资金、高科技人才的大量流入和相应的服务业的兴起,加利福尼亚也因此成为美国人口最多和最富有的州。 技术差异使不同地区间形成某种自发分工关系,而这种自发分工又会因技术的扩散而改变。相对先进的技术的扩散会导致资源优势的丧失,从而削弱已有的自发分工。例如,西罗马帝国的繁荣是以帝国内部经济互补为前提的:有的地区提供手工业制品,有的地区提供农产品,地区间的商业交流维持着帝国内部的分工与合作。但随着手工业技术的扩散,帝国经济逐渐分解为许多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于是已有的基于商业流通的自发分工被削弱,帝国也慢慢地衰落和解体。因此,掌握先进技术的社会为保持自身的优势,总是限制先进技术的转移。在生产和交往不发达的古代,重要技术的扩散可以通过各种保密措施来减缓;在现代,技术优势只能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来维持。 相对落后技术的转移可以加强地区间已有的分工,并能同时转移社会矛盾。这实际上相当于技术先进地区的扩张或殖民,技术先进地区在保持其资源优势的同时又扩大了可供开发的资源总量。例如,自二战以来,许多下游产业从西方发达国家转移到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使它们成为发达国家的原材料或初级产品供应地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市场。一方面,那些原本是自给自足的不发达国家进入国际分工体系,在经济上陷入对发达国家的依赖;另一方面,发达国家把因原材料开采所引起的人与自然的矛盾,以及在劳力密集形产业中比较突出的人与人的矛盾,转移至发展中国家。 人类掌握的科学技术越多,人类对自然的驾驭能力就越强,人类社会也就越发达。但人类在

影响个人职业生涯的因素

影响个人职业生涯的因素 钟山职业技术学院吴小军 对每个人而言,职业生涯将贯穿人的一生,个人或处于职业准备阶段,或处于职业选择阶段,或处于职业工作阶段,或处于职业结束阶段。在这不同的阶段,每个人的职业生涯受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会发生各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一、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在人的职业生涯中起着基础作用,决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和前景。它包含健康、性别、年龄、教育、自我价值观等要素。 1、健康 健康身体是任何人职业生涯开始的首要条件。几乎所有的职业都需要有健康的身体。凡是积极追求健康的人,大多满意他们过去的职业经历。他们看重生命,关心健康,执著追求。但是紧张忙碌的职业会导致压力增加。因此,采取一些技巧,保持适度的压力激励自己,但又不伤害身体是十分重要的。 2、性别 性别问题对事业的挑战别具意义。一般人差不多都认为,卓著的事业是男人的幸福。男人觉得他们很难把时间充分分配到工作、家庭和休闲三个领域;而女性则在家务需求和工作需求的协调方面感到困扰。每个人都必须找出自己的欲望,以便充分发展自己的性别特色,并使自己能够扮演成功,这就与个人的职业生涯密切相关了。 3、教育 职业进展深受正规教育或专业训练的影响。教育上的成功与社会阶层的晋升有明显的关联,凡是社会阶层高过父母所属阶层的人都觉得,教育是改变社会阶层的主要动力。教育程度虽然是事业成功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但对大多数的职业而言,也未必尽然。现在企业对录用者能做什么较有兴趣,而不是只注意他们的教育资格。一般来说,企业要找的是既受过正规教育,又具备某些没有固定规范的个人发展潜力的人。 4、年龄 在大部分正式的事业中,"机运之窗"是在一个人能投入、突破时才存在,所以这种"机运之窗"几乎有效地限制了每个人,是与人的年龄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事实上,有少数人在一般认定的年龄之后才开始事业的重要阶段,被称为"大器晚成"。但是不能拿大多数人的事业与这极少数的例外者相提并论。岁月好比金钱投资,所以每个人都必须自问:"我的时间应该怎么投资才能获得最佳报酬?"每一个人都应该把握最佳年龄优势期,拓展自己的职业和事业。 5、心理因素 美国的心理动力论者认为职业选择是个人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相结合的结果。个人在人格与冲动的引导下,通过升华作用,选择可以满足其需要与冲动的职业。职业指导的重点应着重"自我功能"的增强。若心理问题获得解决,则包括职业选择在内的日常生活问题将可顺利完成而不需再加指导。 社会上所有职业都能归入代表心理分析需要的、分属以下范围的职业群:养育的、操作的、感觉的、探究的、流动的、抑制的、显示的、有节奏的运动等。人们对自我能力及性格的定义,往往也决定了自己的行为。而行为又与职业生涯进行直接的关联,这将对个人的职业生涯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社会因素

试论国际法发展的新趋势

?青年论坛? 试论国际法发展的新趋势 杨泽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法系副教授、法学博士430074) 内容摘要:国际社会结构的变化是国际法发展的前提。冷战结束以来,随着国际社会结构的变化,国际法有了很多新发展。国际法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国际社会的组织化;国际法的全球化; 国际法研究新方法的不断涌现;国际法的领域进一步扩大;国际法的刑事化现象不断增多。 关键词:国际法国际社会新特点变化 随着冷战结束以来国际社会结构的变化,国际法也产生了许多新现象、新特点。值此世纪更替之际,对近期国际法的发展趋势作出适当的总结和评估,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纵观近年来国际法的发展变化,我们可以概括以下几个新特点: 一、国际社会的组织化 首先,国际组织迅猛增长。据统计,目前各种影响较大的国际组织已达4000多个,其中政府间的重要组织早已超过500个。它们90%以上是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发展起来的。 其次,国际组织的活动范围包罗万象。在联合国广泛开展工作的同时,国际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有专业组织在进行活动。上到外层空间,下至海床洋底,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等在内的各个领域。从香蕉、咖啡、石油生产一直到国际贸易、关税、金融;从邮政、电信、民用航空一直到公海航行、环境保护、全球气候,从体育、音乐、知识产权一直到难民、精神病、国际战争,从河流、边界、麻醉品管理一直到核武器、核能和平利用、深海资源开发,无处不是国际组织活动的场所。人类衣食住行和生老病死,都成了国际组织工作的对象。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国际组织网,出现了国际社会的组织化的趋势。 复次,国际社会的组织化使国家主权的保留范围相对缩小。冷战结束以来,随着国际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国际组织的潜力很快被释放出来。国际组织的触角不断深入国家主权的管辖范围,使国家军备、人权、贸易、关 ?36?税、投资、环境保护、知识产权等诸多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与此同时,有关国家还甘心让国际组织暂时行使主权权利,或将部分主权权利持久地转让给国际组织。仅就联合国在会员国家重建方面来说,其对国家管理权的渗透,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例如,自1988年以来,联合国先后在纳米比亚、柬埔寨、索马里、萨尔瓦多、安哥拉、莫桑比克、卢旺达、南非和前南斯拉夫等国组织和实施国际监督下的民主选举。联合国在上述有关国家中,实际上行使的是国家主权权利。 再就区域组织而言,欧洲联盟是主权权利持久地转让给国家组织的最突出的代表。欧盟不仅其内部组织结构像一个主权国家,而且在许多领域实际上行使过去属于国家的主权权利,从关税、贸易到整个商业政策。从劳动就业、人员流动到社会福利政策,从运输、农业、渔业竞争到环境与科学发展政策,从司法协助到内务合作政策,从政治合作到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可以说,这种主权权利的转让还具有持久性,因为它经国际条约固定下来了。 最后,国际社会的组织化使国际法的约束力增强。一方面,国际社会已公认有若干强制规范的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出现了强行法(JusCogens)理论。尤其是1969年的《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53条和第64条明确规定,条约与一般国际法强制规范抵触者无效。当今,虽然国际法的主要规范仍为意志法,但国际社会已公认有若干强制规范的存在。这无疑增强了国际法的约束力。另一方面,国际组织执行行动(EnforcementAction)的约束力也有明显加强。《联合国宪章》第7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

河南省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资料报告

资源与环境学院 计量地理学课程论文 省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 班级 姓名 学号 专业地理科学专业

省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省的经济一直在以极快的速度增长,本文采用经济增长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2001~2014年省经济增长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了物质资本、消费、财政支出对省生产总值的影响,建立计量模型,寻求这些变量与省国民产出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对模型进行检验。 关键词:消费、投资、经济增长、财政支出 一、前言 (一)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在实际核算中,常以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即以国民生产总值和地区生产总值的(GDP)的增长来计算。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社会财富的增长为中心,指出生产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二)影响因素的分析 从古典增长理论到新增长理论,都重视物质资本和劳动的贡献。物质资本是指经济系统运行中实际投入的资本数量.然而,由于资本服务流量难以测度,在这里我们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来衡量物质资本。居民消费需求和政府投资也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 经济增长问题既受各国政府和居民的关注,也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2001—2014年的14中,我省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11.5%,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居民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省目前

仍然面临消费需求不足问题。因此,研究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我省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进行实证分析,可以更好的理解消费对我省经济增长的作用。 二、数据收集与模型的建立 (一)数据收集 本文采用了2001-2014年的省生产总值等数据,来源于《省统计年鉴》,具体数据表如下:

国际法的发展趋势理论

一、国际法的发展历程——国际法的代际演进 国际法的产生与发展是以国家和国际关系的存在与发展为基础的,国际法的变动与国际社会的发展变化紧密连接在一起,可以说,国际法自产生以来就一直与国际社会同步变动。对于此,詹克斯曾经指出:国际社会是动的社会,国际法是动的法律,它在不断的变动中。我们从国际法与国际社会的演化史的角度去探索这种变化与发展的根本原因即根源,就可以发现:真正的根源在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国家间相互依存的日益加深使国际社会的利益形态渐次扩增:各国的特殊利益——各国相同的根本利益——(两个以上)国家的共同利益——国际社会的公共利益。世界各个国家为了抓住这个机会为自身谋取这种新扩增的利益,它们彼此之间就不得不重塑其间维持了很久的“旧的”关系,并进一步加强相互间的合作。由此,促进并推动了国际法经历了三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进化,即国际法的“代际演进”。 (一)第一代国际法——共处法 在国际社会发展史上的17世纪上半叶,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资本主义制度的萌芽的出现和国际贸易的迅速兴起,使得国家间的交流与联系不断的增多;另一方面,“三十年战争”的巨大创伤使欧洲各国彻底从自我满足之中醒悟过来。在这样的国际社会背景下,各国都强烈意识到在确保各国领土完整自治和其内政不受其他国家干涉的基础上实现和平共存是非常必要的,并愿意把各自的特殊利益置于这种相同的根本利益之后。因此,被称为“和战规则”的国际法通过国家间的协议而诞生出来。但鉴于它“主要关注的是国家间管辖权的划分”,并各国企图在相互尊重主权的基础上实现“分而治之”式消极共存,故称共处国际法。虽然共处国际法奉行的是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并以实现国家间和平共处为目的,但它不能真正实现强国和弱国之间的实质意义上平等。 (二)第二代国际法——合作法 国际社会上各个国家之间除了相同的根本利益之外,还有一定的共同利益,而这种共同利益是国际社会产生的基础,并随着国家间联系的加强而不断生长。尤其是在二战以后,科技革命为国际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证,在这种推动作用之下,国际之间的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致使某些国家内部的保留领域转变为国际社会关注的事项,就此共同利益空前凸显。世界各国都深刻的意识到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和相同根本利益的实现仅仅靠传统上的“和战规则”是根本行不通的,必须创建一种新的国际规则或是国际合作方式。当时,联合国体系的诞生则标志着国际法正式由共处法发展为合作法。 (三)第三代国际法——共进趋势的国际法 国际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国际法的演进也不可能停止于合作法阶段。冷战之后,特别是当前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以及全球性环境问题和国际恐怖主义不断涌现,这就使各个国家之间逐步拓宽了彼此合作的流域。同时,国际社会的利益形态又经历一次扩增:全球公共利益,即人类共同利益的兴起。要想追求此种范围更加广泛的利益,各国的合作就不能停留在以前的层次上,由此推动合作国际法发生更高层次的演进:从合作国际法发展为“共进国际法”。 二、“共进国际法”概念及其特征 (一)“共进国际法” 概念 易显河教授在《向共进国际法迈步》中具体阐述了后冷战时期的国际法应为“共进国际法”的理由:“国际法在主体、形成、内容以及执行等方面在每一特定时代都展现出一些特定的时代精神:在冷战的顶峰时期,国际法的主题是共处;在缓和时期,是合作;而在后冷战时期的今天,则是共进。…共进?国际法包罗万象,因而是…共同的?;在促进道德或伦理进步

影响当代世界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

影响当代世界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 当代世界政治发展是多元行为主体相互联系、相互矛盾、相互作用、对立统一的结果。影响其发展的因素错综复杂,有主要因素也有次要因素,有持久因素也有临时因素。 1. 国家利益 利益关系是当代世界政治中影响各个国际政治行为主体行为的最根本要素。而对各国来说,国家利益始终是国家对外行为的最基本动因和优先考虑的要素。例如,2011年4月欧美国家发动利比亚战争的根本原因,就是牟取它在经济、政治、战略和安全等方面的利益。 2. 国家实力 任何一个国家都会努力捍卫和谋求自身的利益,但是由于各国的实力大小不一样,捍卫和谋求自身利益的方法、手段也不一样,从而对世界政治产生不同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世界政治的两极格局和长达数十年的冷战。随着苏联的解体,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超级大国,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政治中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和多极化发展趋势。 3. 国家战略 各国战略特别是大国的国际战略的确立和实施,对世界政治产生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21世纪初,美国单边主义和主导世界秩序的战略,激化了不少矛盾。伊拉克战争的爆发,有伊拉克方面的问题,但主要还是美国的国家战略决定的。 4. 国家关系 国家间关系,特别是大国间关系,一直制约着世界政治的发展。其关系缓和、协调发展,世界就出现和平稳定的局面。反之,其关系紧张、恶化,乃至由此产生冲突、冷战、热战,世界就会陷入战乱之中。 5. 国际组织 国际组织,包括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尤其是联合国,在协调各国关系、缓和国际矛盾、解决国际争端、调节国际冲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6. 世界经济 冷战结束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新科技革命的日新月异,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越来越大。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积极效果: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可以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所以发大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及步骤

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及步骤 一、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 影响职业生涯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总体上讲主要有个人、社会、家庭、环境四类。这些方面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制定好适合个人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影响到一生的前途。 (一)影响职业发展的个人因素 影响职业生涯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个人因素,个人因素主要是个人体质、教育背景。 1.个人特质 个人特质一般是指人在性格、气质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特性,跟职业生涯关系比较密切的主要是兴趣、意志、能力、人生目标。 兴趣是职业生涯选择的重要依据,当一个人对某种职业发生兴趣时,他就能发挥整个身心的积极性,就能积极地感知和关注该职业知识动态。兴趣可以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兴趣可以调动人的全部精力,以敏锐的观察力、高度的注意力、深刻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投入工作,进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职业不但让你感到满意,而且能够让你的工作单位感到满意,并由此导致工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此外,多方面的兴趣可以使人善于应付多变的环境,如果变换工作,只要自己感兴趣,就能够很快地学会这门工作技能,求职成功,并能够在新的岗位上很快地熟悉和适应新的工作。人们不仅需要自己有能力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更重要的是需要知道自己对哪类工作感兴趣,只有将能力和兴趣结合起来考虑,才能规划好职业生涯并取得职业生涯的成功。 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标,支配与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达到预期目标的心理状态。一个人对自己行动的目的有着正确、充分的认识,善于明辨是非,能当机立断做出决定并予以执行,有坚韧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行动中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干事情有刻苦执著的精神等,这样有助于职业生涯获得成功。职业生涯规划的自觉性、进行职业抉择的果敢性、为实现长期职业目标而努力的坚韧性、职业规划和决策中的自制性、为完善职业生涯现划做出大量努力的勤奋性等方面都有益于达到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没有坚强的意志,人就会在顺境中得意忘形,在逆境中消沉颓废,最终不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现划。意志强弱对于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来说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 能力是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个人能力决定了个人在职业生涯的道理上能够走多远,因为不同职业、每一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个人能力的要求都是不同的,所以无论选择了什么职业,向前发展都会受到能力的限制。在此意义上,个人能力比职业选择更加重要,能力足够强的个人,即使选择了非最优的职业道路,一样可以取得理想的结果。 人生目标,是一个人终生所追求的固定的目标,生活中的一切事情都围绕着它而存在。终极目标能激发人们的热情和活力,会给人们带来长久的幸福、安宁和富裕,它是一项人们注定会去做的事情。目标越高,人们的动力就越大,眼界越高,考虑问题越全面;目标越低,人们越易于安于现状、产生惰性,对职业选择也是如此。 2.教育背景 教育是赋予个人才能、塑造个人人格、促进个人发展的社会活动,它奠定了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对人生有着巨大的影响。有时候,一个企业会拒绝未达到某一教育水准的人。有些人拥有的技术已过时或者过于专业化,结果因为市场对他们的才能需求削减,他们在职业上的处境就将较为不利了。现在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不断学习成为人们的主要任务。教育上的成功与社会阶层的晋升有明显的关联,教育是改变社会阶层的主要动力,教育是一项工具,能够帮助他们突出于庸碌的同事之上。人们的专业、职业种类,对于其职业生涯有着重大的影响,往往成为其职业生涯的前中部分以至一生的职业类别,即使人们转换职业,也往往与

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 【内容提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审视这种增长,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从人口素质、自然资源利用及环境问题三方面分析了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并相应地提出了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因素分析/战略构想 “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应与资源保护相结合,强调人类利用生物圈的管理,目的是使生物圈既能满足当代人的最大利益,又不对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这一理论最早出现于1980年联合国规划署(unep)委托世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lucn)起草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战略》的文件中[1]。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提高,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讨越来越深入和具体,“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已从一开始注重生物方面,扩展到注重包括环境、经济、社会等各个相关因素,并使之相互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应是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整体的可持续性发展。衡量可持续发展主要有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的指标,缺一不可[1]。”在过去的20年间,中国经济经历了空前的城市化和令人瞩目的工业化过程,其经济增长率已经稳定在8%-9%,确立了发展中的经济大国形象,但是,按照“生态—经济—社会的指标”进行衡量,我们的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经济发展,更不一定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料显示,如果从GDP中扣除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中国经济增长率将大大降低,甚至可能是零增长。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从宏观上看有人口及其素质问题、自然资源的利用问题以及环境问题。 一、中国人口及其素质 (一)人口众多,整体素质偏低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人口基数大。尽管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从而使人口的增长率得到明显的下降,以至到1998年降到1%以下,但2001年的最新统计表明全国人口已达到12.95亿,而且今后平均每年新生人口仍高达2100万,自然增长人口达1350万。虽然我国资源丰富,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按人口平均计算仍然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而且,应该看到,我国人口有70%在农村,人口增长率下降的贡献主要来自城市,上海已经趋近零增长,而农村,尤其是内地较贫困地区生育率仍然很高。有资料表明:1990年,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达1.8亿以上,农村就业人员中,文盲和半文盲近36%,据全国1%抽样调查资料,截止到1995年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中文盲率达16.48%,农村(县以下)则为19.66%。城乡人口结构失衡,导致整体国民素质的低下,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项调查表明,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能力,小学生为43%,中学生为108%,大学生为300%。中国目前的人口结构必然会影响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增长方式的改变,影响个人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湖北省农村抽样调查队早在1986年对湖北省农村调查发现,文化水平不同的家庭人均收入呈明显的梯度差异,对人口本身的数量发展也有重要作用,生育率与文化的高低成反比是普遍规律。我们应从高生育率—低人口文化素质—低劳动生产率—高生育率的初级循环模式向低

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因素

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 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有许多方面,个个国家因为不同的因素走上了不同的发展到路。因为这些因素有的国家富裕,有的国家贫穷,使国家与国家发展程度出现了很大的差别。 首先,自然因素 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在人类生产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构成及其分布状况,对经济发展关系极大。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或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自然资源是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下,自然资源数量的多少、质量的优劣不同,劳动生产率也就不同。 2.自然资源是形成产品实体的物质源泉,其质量决定着社会产出品的效用,数量决定着社会产出品的规模。 3.自然资源是制约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一般说来,一国自然资源的构成不同,会由此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产业部门。 4.自然资源制约着生产力布局。 第二,社会制度。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市场经济要远远优于计划经济,民主自由的国家可以激发国民的创造力,促进科技进步、思想进步。健全的法律体系可以节约经济运行成本。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社会制度因素,是决定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因素。社会制度因素,主要是从四大方面,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既,市场制度因素,产权制度因素,国家政体因素,法律体系因素,四个方面。 第三,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其他方面也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些作用主要表现在: 1 .它是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强大武器。 2 .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 3 .能改变劳动者的就业结构和劳动力的构成,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4 .它是促进生产关系变革和制度创新的有力杠杆。

影响国家起源的因素 ——从综述中西方国家起源论的发展中得到的启示

影响国家起源的因素 ——从综述中西方国家起源论的发展中得到的启示 国家起源问题一直是古今中外学者热于讨论的问题,首先,国家起源问题是国家观中的重要问题,“国家的定义和起源问题是所有国家观的基础,它直接影响到从哪个角度去认识国家的本质。”(1999)其次,国家起源问题也是政治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国家起源涉及国家的性质对于认识国家、政府、权力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政治学的起点”(2014)而对于国家起源问题的解释,更是决定了对于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国家命运等一系列问题的判断,本文致力于从中西方国家起源论的发展中探讨国家起源,从古往今来的中西方学者们对国家起源问题的论说中发掘并综述出系统的影响国家起源的因素。 首先,中国古今许多思想家和史学家对国家起源问题作过深入思考和富有启示意义的阐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起源论,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㈠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国家起源论的确立时期,西周时期有“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2004)之说,春秋战国时期,这种轻天命重人事、重君王之“德”和民本的人文道德理性精神获得进一步发展。在种思想背景下,国家的起源和本质等成为先秦诸子思考的重要对象,如墨子(1944)的“除乱尚同”说,法家(1955)的“止争息乱”说,儒家的孟子(2011)的“辟除民害”和“与民教化”说、荀子(2008)的“止争息乱”说、《吕氏春秋》(2010)提出的“以兵止争”说等,先秦诸子的国家起源论丰富多彩,为此后国家起源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㈡秦汉至隋唐时期,国家起源论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一是正统国家起源论:董仲舒(2007)认为,“天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也是国家和社会秩序确立的本原”为此,他提出了“尊天受命”的政治观和纲常伦理观,宣扬“君权神授”和“符命”论的神权政治说,“天之所大奉使之王,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二是一些思想家和史学家结合道家、法家和先秦儒家有关国家起源的思想以及中国历史上的唯物思想,对正统的国家起源论加以批判:特别是柳宗元(2008)的《贞符》和《封建论》从唯物主义和儒家道德理性立场出发,有力地批判了“君权神授”和“符命”论,深刻阐述了国家

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分析

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分析 学号:xxxxx 班级:xxxxx 姓名:xxx 在观看完李家华老师主讲的《职业发展决策(一)、(二)、(三)》视频课程和陆军老师主讲的《职业生涯的决定因素(一)、(二)》视频课程,联想到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目前了解到的相关情况,有了些许的想法。 我认为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影响因素有很多,但具体的我个人认为有如下三点: 一、社会环境因素 1、社会政治环境 社会政治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政治制度、大学生的职业和政治状况, 以及社会法制的完备程度。我国政治上稳定,法制化进程已经开始,市 场经济已初步形成并步入正轨,这为各种人才成长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 的机遇。但同时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环境看起来不容乐观, 我妈应在分析好社会现状的基础下,有针对性的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2、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大学生就业具有决定性作用,制约着就业的数量和质 量。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会使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大起大落,影响到 大学生职业方向的发展与选择。 3、社会文化 ①教育状况 社会整体的教育状况通过影响行业的发展,进而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 状况和未来职业发展前景。 ②宗教信仰和社会风俗习惯 宗教信仰状况和社会风俗习惯既影响着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也影 响着大学生们个人的职业选择。 4、职业选择的社会环境评价 职业的社会评价对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成为不自觉的 考虑因素,尤其是我们对某种职业缺乏深入了解与切身感受时,社会评 价作用会格外突出。 二、家庭因素 大学生职业选择深深的融入了家长的意志。家庭作为大学生的后盾力量,对其职业选择有一定的影响。尤其当子女在职业选择道路上犹豫不决并寻求帮助时,有些大学生被引入了父母正从事或希望子女从事的职业,子女被看做父母希望的延续或家庭的代表,他们的使命是实现父母的理想。 三、个人综合素质 1、性格 ①个性 个性作为一种潜质,在心理潜能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性格、 气质是个性中的稳定因素,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乃至职业成功发挥着 持续作用。 ②兴趣和想象力 兴趣会为职业选择提供强有力的驱动力,为职业成功奠定前提。大学 生选择与自己兴趣相符的职业,其劳动生产率比不相符的劳动者要高 40%。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指路明灯,是心理潜能形成的介

浅析当今国际法发展的新趋势_李玉东

17世纪上半叶,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资本主义制度的萌芽的出现和国际贸易的迅速兴起,使得国家间的交流与联系不断的增多;另一方面,“三十年战争”的巨大创伤使欧洲各国彻底从自我满足之中醒悟过来。在这样的国际社会背景下,各国都强烈意识到在确保各国领土完整自治和其内政不受其他国家干涉的基础上实现和平共存是非常必要的,并愿意把各自的特殊利益置于这种相同的根本利益之后。因此,被称为“和战规则”的国际法通过国家间的协议而诞生出来。但鉴于它“主要关注的是国家间管辖权的划分”,并各国企图在相互尊重主权的基础上实现“分而治之”式消极共存,故称共处国际法。虽然共处国际法奉行的是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并以实现国家间和平共处为目的,但它不能真正实现强国和弱国之间的实质意义上平等。 (二)第二代国际法——合作法 国际社会上各个国家之间除了相同的根本利益之外,还有一定的共同利益,而这种共同利益是国际社会产生的基础,并随着国家间联系的加强而不断生长。尤其是在二战以后,科技革命为国际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证,在这种推动作用之下,国际之间的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致使某些国家内部的保留领域转变为国际社会关注的事项,就此共同利益空前凸显。世界各国都深刻的意识到国家之间的和平共 处和相同根本利益的实现仅仅靠传统上的“和战规则”是根本行不通的,必须创建一种新的国际规则或是国际合作方式。当时,联合国体系的诞生则标志着国际法正式由共处法发展为合作法。 (三)第三代国际法——共进趋势的国际法 国际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国际法的演进也不可能停止于合作法阶段。冷战之后,特别是当前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以及全球性环境问题和国际恐怖主义不断涌现,这就使各个国家之间逐步拓宽了彼此合作的流域。同时,国际社会的利益形态又经历一次扩增:全球公共利益,即人类共同利益的兴起。要想追求此种范围更加广泛的利益,各国的合作就不能停留在以前的层次上,由此推动合作国际法发生更高层次的演进:从合作国际法发展为“共进国际法”。 二、“共进国际法”概念及其特征 (一)“共进国际法” 教授在《向共进国际法迈步》中具体阐述了后冷战时期的国际法应为“共进国际法”的理由:“国际法在主体、形成、内容以及执行等方面在每一特定时代都展现出一些特定的时代精神:在冷战的顶峰时期,国际法的主题是共处;在缓和时期,是合作;而在后冷战时期的今天,则是共进。‘共进’国际法包罗万象,因而是‘共同的’;在促进道德或伦理进步方面比在其他方面更为专注,而且以人类繁荣为其终极目标,因而是‘进步的’”。这个概念与当前对国际法发展趋势归纳的相关理念,如“人权法”、“宪法化”、“人本化”等相比较,“共进国际法”能够从人类共同利益或国际社会整体利益的视角描述当前国际发的发展趋势,这就对当代国际法的基本图景做了一个更加全面和更深层次的概括。 (二)“共进国际法”的特征 国际法的演进与发展是与国际社会的变动紧密相关的,不同的阶段就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共进国际法是在全球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由传统意义上的国际法演进而来,不同的时代背景就决定了有其自身的特征: 1.它是实质平等的规则,能够为国际社会发展提供公平合理的法律保障,加快国际社会法治化进程。就像国内法在一国社会发展中所起的法律保障作用一样,国际法在构建法治化的国际社会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法律基础和保障。从基本意义上来讲,国际法是上一种以各个国家或地区即国际社会主权者的相互沟通合作或相互协作为必要条件的法律体系,它在实现国际社会的民 ◆法学研究

解析国际法的本质

解析国际法的本质 国际法是在国际交往中形成的,用以调整国际关系(主要是国家间关系)的,有法律约束力的各种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1]曾令良认为21世纪国际法与国际秩序的主旨是人类共同利益至上。因而国际法的主要目标在于建立一个与其说是合乎正义,不如说是有秩序的国际关系机制。也有人认为,“从利益关系入手,国际法,特别是当前的国际法,毫无疑问是维护国家利益的,但其本质的方面,却是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和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合称“共同利益”)。而国内法的本质利益关系是国家利益。那么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似乎就可以简化为共同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2]这是关于国际法的本质问题颇有理想主义的观点。还有人认为国际法的本质从来就是强者的意志,是强与弱之间反复较量的结果。 [3]或认为“帝国主义奉行的是丛林法则、强盗逻辑,国际法的本质是帝国主义分赃守则而已。”[4]这是关于国际法的本质问题颇有现实主义主义的观点。 从诸多学者的阐述中我们多少可以了解到他们对国际法本质的看法,但由于国际法本身的复杂性,目前也没有学者对国际法的本质做出全面的概述。而且,学术界大多偏重于对国际社会冲突激烈、亟待解决问题的研究,而忽视了对其本质的探讨,然而,对国际法本质的正确认识对我们认清

国际法存在的根源、内在形成机制和驱动力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弄清这一问题,不仅可以提纲挈领地解决一些有争议的理论问题,还有助于我们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作出正确的决策。 一、法的本质的含义 研究国际法的本质需要从法的本质看起。西方的法学家们很少直接阐述法的本质,但在三大主流法学派对法所下的定义中,我们仍能了解他们对法的本质的认识。自然法学派的学者认为在世界自然地存在着一套永恒不变行为规范,这一规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永恒不变的,它体现着自然的理性和正义,只有符合这一标准才能称之为法。分析法学派的法学家们从实际存在的法律规范来讨论法的概念。他们认为“法律是什么”和“法律应该是什么”是两回事,其研究的内容只限于制定法,即纯粹且严格意义上的法。社会实证主义法学派的观点则认为法是作为社会事实的“活法”,社会秩序就是法律,是法律的实质。[5] 我国法学界在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次大讨论,已基本上克服了“阶级斗争法学”的偏颇,扬弃了所谓“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阶级性是法的唯一本质”等僵化定义。[6]诸多研究者都对法的本质进行了探讨。有研究者认为“法的本质是整个法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任何法学研究都不能也不应该回避的重大理论问题。”[7]这一观点强调了法的本质问

浅析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对策

浅析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对策 【摘要】近期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无论是商品价格,还是股市价格,抑或楼市价格,均发生不容乐观的变化。在这其中,有多种因素在起作用。本文通过对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深入分析,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逐一剖析,试图从原因入手提出一些对当今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通货膨胀股价房价消费价格指数 1.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概况。中国经济的发展迅速且平稳,在2006和2007年仍然一如既往地保持了较快且平稳的发展速度,宏观经济发展情况良好,加之近几年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态势良好,人们的投资热情越来越高,股价和房价涨幅大增。与此同时,其它商品的价格也在提高,尤其是2007年下半年以来,食品类价格更是飞涨,人们的生存压力加大,很多人士撰文评论中国的“通货膨胀”现象,这也是政府、经济学界和社会各层所共同关心和关注的问题。针对上述股市和楼市价格上涨以及通货膨胀等问题,我们将逐一进行分析。 2.当前影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因素及其成因。 2.1股票市场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从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以来,我国的股票市场形势逐渐好转,以上证指数为例,2005年在1100点左右,而到2007年,最高时竟达到6100点,短短两年时间,增长5000点。但从2007年11月份开始,股市开始出现下跌情况,至2008年9月已跌至2000点左右。人们也由2007年对股票市场的趋之若鹜,变为现今的想方设法如何从股市抽身。 本轮股市上涨的背景是股权分置改革与人民币升值。股权分置改革实现了股票的全流通,对整个中国经济来说,此次改革无疑是迈向市场化的里程碑,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升值2%,由原来的1美元兑换8.27元人民币调整到1美元兑换8.11元人民币。此次人民币升值时机合适,不仅改变了当时的市场预期,同时也配合和促进了股改,两者一起推进了中国股市的市场化进程。然而短期内,当越来越多的资金大量涌入股市,而股票本身的价值并未得到大幅增加时,就会产生股市泡沫,而泡沫必然要破裂。另外,国家的紧缩政策也是重要原因。从2007年3月至8月,央行进行了四次加息,使得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贷款基准利率分别由2.52%、6.12%提高到3.60%、7.02%。与以往“越紧缩,越上涨”的现象不同,此次紧缩政策对市场资金面的影响产生了方向性的变化。以上可称之为股市下跌的内因。另外,国际大环境的变化也对我国股市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2007年底的美国次贷危机,也通过一系列传导机制影响到我国的股市,这可以看作是我国股市下跌的外部原因。 2.2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房地产业作为与百姓生计密切相关的一个行业,房价的上涨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衡量房价上涨的指标很多,作

现代国际法的前景分析

现代国际法的前景分析 一、推动国际法发展的主要动因 (一)国际关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冷战后,相对平衡的两极体制终结,出现多极化趋势和“一超多强” 并存新格局;国家间贫富差别增大,实质上不平等加剧,国际力量对比 严重失衡。强大国家图谋扩张,新兴国家奋力崛起,弱小国家竭力自保,扩张与反扩张、限制与反限制、遏制与反遏制演绎出国际关系新 篇章。世界化、多极化、民主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在国家和国际层面都 积聚了大量的矛盾和变革的能量,引发了诸多的国内冲突和区域乱局。始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加速了国际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西方国 家痼疾并发,陷入多重困境,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快 速崛起,国际地位显著上升。经济上,成为拉动世界经济的主要力量 之一。2012年,世界工业产值的52%,出口总值的48%和外汇储备的80%来自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据权威机构预测,到2020年, 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GDP占世界的比重将超过50%;政治上,团结 合作持续深化。上海合作组织和金砖国家等机制化合作得到进一步发展,二十国集团成员中发展中国家占了11个,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 基金组织中的资本份额大幅提升,在国际经济治理中的发言权显著提升。新兴国家群体快速崛起势必对21世纪的国际关系、经济增长、财 富分配和治理格局产生长远影响。同时也要看到,世界格局变化系长 期量变过程,“东升西降”“南兴北衰”仅仅相对来说,当前力量对 比总体上仍是“西强东弱”“北攻南守”。美西方为力保自身优势地位,企图“规范”新兴国家,将其纳入由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框架, 新兴和发展中国家要真正成为一支在国际上发挥关键作用的战略力量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新旧秩序间的博弈加剧 国际社会主体结构之发展、格局之变化,加之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带动世界化、多极化、信息化、网络化快速发展,从而也引发了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