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中国电影

早期中国电影
早期中国电影

早期中国电影

(1931年以前)

中国电影事业发端于20世纪初。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1913年,美国人经营的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了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中国第一部有故事情节的短片《难夫难妻》。191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拍摄时事短片。次年成立活动影戏部,此后拍摄了两部中国最早的长故事片《阎瑞生》和《红粉骷髅》。1922年,张石川与郑正秋、周剑云等组织明星影片公司,1923年完成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孤儿救祖记》,影片严肃地涉及了当时的社会实际,表现手法具有较浓的生活气息,演技自然、亲切、朴素。与此同时,出现了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神州影片公司、长城画片公司、民新影片公司等一批较具规模的影片公司。邵醉翁兄弟于1925年创办天一影片公司,首先取材于民间故事,拍摄一批古装片,并在上海掀起拍摄古装片的热潮,还以此立足于南洋市场。1925~1927年间,上海先后成立140家中小型电影公司;广州、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城市亦拍摄影片。1928年明星公司开拍《火烧红莲寺》后又形成一股武侠片热潮。此后的4年间上海各公司拍摄了400多部故事片,其中一大半是“火烧”、“武侠”、“神怪”之类光怪陆离、粗制滥造影片。1928年,民新、大中华百合等影片公司组合成联华影业公司,先后拍摄了《恋爱与义务》、《恒娘》、《桃花泣血记》等片。1930年,明星影片公司和友联影片公司试制成功蜡盘发音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和《虞美人》。1931年华光片上有声电影公司在日本完成中国第一部片上发音影片《雨过天晴》。到1935年,中国完成了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过渡。

左翼电影运动

(1931~1937)

1930年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于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上海的抗日战争爆发,电影界的有识之士深感时代需要反映现实的影片。1932年5月,明星影片公司聘请黄子布(夏衍)、郑君平(郑伯奇)、钱谦吾(阿英)担任编剧顾问,与郑正秋、洪深等一起组成编剧委员会。1933年3月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成立,由夏衍任组长,成员有钱杏邨、司徒慧敏、王尘无和石凌鹤。电影小组的成立推动了明星、艺华、联华等影片公司的电影创作,也影响了天一和其他小公司的电影创作。当年生产了《狂流》、《都会的早晨》、《春蚕》、《姊妹花》、《民族生存》、《三个摩登女性》、《小玩意》等一批优秀影片,左翼电影运动取得辉煌成就。国民党统治当局在开展对中国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军事“围剿”的同时,加强了对革命文化的“围剿”。针对这种更为尖锐、复杂的形势,左翼电影工作者进行更加隐蔽的斗争,创作出《渔光曲》、《新女性》、《大路》、《神女》、《生之哀歌》、《逃亡》等有影响的片目,与此同时,左翼电影工作者还开辟了新的制片阵地——电通影片公司,拍摄了《桃李劫》、《风云儿女》等优秀影片。这个时期还创作一批优秀电影歌曲,如影片《大路》里的《大路歌》和《开路先锋歌》,《桃李劫》里的《毕业歌》和《风云儿女》里的《义勇军进行曲》等,随着影片的放映,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二九运动将全国人民爱国运动推向一个新高潮,上海电影界为适应新的形势,建立起电影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继“国防文学”口号提出后,1936年2月,“国防电影”作为电影创作口号也被提出。1936~1937年7月,上海各电影公司拍摄出一批不同题材样式和内容的国防电影,有《生死同心》、《压岁钱》、

《十字街头》、《马路天使》、《迷途的羔羊》、《狼山喋血记》、《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等影片。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电影

(1937~1945)

在国民党统治区,1938年,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参加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的领导工作,直接地推动了抗战电影的发展。中国电影制片厂在政治部三厅领导下,由阳翰笙担任编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迅速投入抗战电影的摄制及其他工作。先后在武汉、重庆拍摄了《保卫我们的土地》、《八百壮士》、《胜利进行曲》、《青年中国》、《塞上风云》、《还我故乡》、《警魂歌》等表现军民英勇抗战的影片,以及《民族万岁》等新闻纪录片。国民党直接领导的中央电影摄影场和1935年成立于太原的西北影业公司也拍摄了宣传抗日的故事片和新闻纪录片。

香港到1937年6月底为止,成立了南洋、大观等50多家拍摄粤语片的电影公司。随着抗日战争爆发,香港爱国电影工作者拍摄了抗战题材的影片。

从1937年11月中国军队撤离上海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军队进入上海租界为止,上海被称为“孤岛”时期。这一时期,1938年有新华、艺华、国华等私营电影公司拍摄影片。随着新华摄制的影片《木兰从军》上映后的卖座,形成了古装片拍摄浪潮。1941年,时装片取代古装片,新华、艺华、国华、金星等10几家影片公司,出品80多部影片,时装片有60部。万籁鸣、万古蟾(见万氏兄弟)绘制完成的动画片《铁扇公主》是中国第一部较长的动画片。

在日本占领区,日本帝国主义1937年8月21日在长春成立“满洲映画株式会社”(简称“满映”)。后在北平(今北京)成立华北电影股份有限公司。1939年于上海成立中华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伪将新华等几家影片公司合并,成立中华联合制片有限公司(简称中联)。1943年5月12日将以上电影机构合并,成立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影)。中联和华影在4年中拍摄近130部故事片,有宣扬所谓“中日亲善”、“共存共荣”的《春江遗恨》等影片,为迷惑中国观众,也拍摄了不少以恋爱为中心的影片。

在抗日根据地,1938年,在八路军总政治部领导下,由延安电影团袁牧之担任编导,吴印咸、徐肖冰、吴本立担任摄影,用仅有的两部摄影机拍摄长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1942年又完成长纪录片《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以及一些反映当时延安重大社会政治生活的新闻片。还建立一个放映队,在陕甘宁边区、晋绥边区前线一带放映电影。新四军淮北根据地于1942年购得16毫米摄影机,拍摄了有关新四军生活的影片素材,1946年剪接完成长纪录片《新四军的部队生活》。

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电影

(1945~1949)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宣传部和国防部分别接管了上海、北平、长春、南京等地的电影产业。在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领导下,一部分革命和爱国的电影工作者进入由中央电影摄影场改组的中央电影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电)各厂,利用国民党的电影基地,拍摄进步影片;另一部分参加进步电影的基本阵地昆仑影业公司,对文华、国泰、大同等民营影片公司也采取团结、支持、争取和协作的方针,使之拍出进步影片。这样,在1946~1949年间拍摄了《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松花江上》、《夜店》、《还乡日记》、《遥远的爱》、《幸福狂想曲》、《小城之春》等优秀影片。这一时期上海共有20多家小电影公司,拍摄了约40部影片,其中大部分渲染谋杀、间谍、侦探、心理变态或描写所谓家庭爱情纠葛等。

在解放区,1946年成立延安电影制片厂。1947年以该厂部分人员为基础,组成西北电影工学队前往东北。1946年10月在晋察冀军区成立华北电影队。1946年长春解放后,中共中央东北局指派舒群、田方等人接管“满映”。1946年10月成立东北电影制片厂(简称东影),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完成17辑大型新闻纪录片《民主东北》,以及木偶片《皇帝梦》、科教片《预防鼠疫》、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动画片《瓮中捉鳖》、翻译片《普通一兵》。1949年4月,东影迁回长春,1955年改为长春电影制片厂。北平、上海解放后,在北平、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领导下,接管了在北平、上海的国民党制片机构,分别成立北平电影制片厂(后改为北京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电影制片厂。1949年4月,成立中央电影事业管理局,担负领导全国电影工作的任务。

新中国电影事业

(1949年以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50年代初期,上海原各私营电影制片厂联合组建为公私合营的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于1953年并入上海电影制片厂。这样,故事片的生产完全由长春、北京、上海3家国营厂承担。为了培养人才,上海、北京先后成立电影学校,北京的电影学校后成为中国唯一的高等电影专业学府——北京电影学院。与此同时,成立了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筹建了保定电影胶片厂,南京、哈尔滨、上海都建立了电影机械厂,以及八一电影机械厂和北京电影洗印厂等电影工业企业。新中国电影从1949年制作第一部以工人阶级作为解放了的主人翁的影片《桥》开始,在很短的时间,拍摄了《白毛女》、《钢铁战士》、《上饶集中营》、《新儿女英雄传》、《翠岗红旗》、《我这一辈子》、《腐蚀》等优秀故事片,以及新闻纪录片《百万雄师过大江》、《红旗漫卷西风》等。但是,由于在电影创作指导思想方面过分强调电影的政治宣传作用,造成题材单一的倾向。对《武训传》等影片的批判,挫伤了部分创作人员的积极性,导致了创作拘谨、产量下降。1953年,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有关领导提出改进领导方法,鼓励艺术家发挥各自长处,从各方面反映革命的历史和现实。1956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和科学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了贯彻这一方针,电影局从指导思想、领导、体制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取得积极成果,故事片生产由1951年年产10多部逐渐增加到1957年年产40多部,1957年文化部举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第一次优秀影片评奖,奖励了1949~1955年摄制的《南征北战》、《智取华山》、《渡江侦察记》、《鸡毛信》、《董存瑞》、《祝福》、《李时珍》、《神笔》(美术片)、《淡水养鱼》(科教片)等69部优秀影片。1957年,随着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对一些影片和艺术家也进行

了错误的批判。1958年又拍摄了许多报道性宣传大跃进中某些虚假的“新事物”的影片,又一次干扰了电影的创作。不久,中央逐步纠正了大跃进中“左”的错误,周恩来对电影界也提出了注意影片质量的要求,促使中国电影事业在1959年形成一个繁荣时期,拍摄了《林则徐》、《聂耳》、《万水千山》、《青春之歌》、《林家铺子》、《老兵新传》、《五朵金花》等题材风格多样、在思想与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统一的影片。但是不久,在反右倾运动中,电影界又批判所谓的资产阶级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加之三年自然灾害,胶片、器材等严重短缺,电影生产又逐步下降。1961年,文化部和中共中央宣传部重申坚决贯彻双百方针,纠正了违背艺术规律,对文艺创作进行简单粗暴的批评干预的“左”的思潮,制定了改善文艺工作和电影工作的一些管理条例。使60年代初期的电影走入正轨,到1965年,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第二个电影创作高潮,生产了《甲午风云》、《革命家庭》、《红旗谱》、《舞台姐妹》、《小兵张嘎》、《英雄儿女》、《农奴》、《白求恩大夫》、《早春二月》、《杨门女将》等优秀影片,以及优秀美术片《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等。与此同时,电影放映单位从1949年的400多个发展到1965年的20363个。到1965年为止,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共发行1213部长短影片。中国自己的电影工业也已具备相当规模,可以生产洗印、录音、摄影、放映机等各种设备、器材,并基本达到自给。但在1966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电影界百花凋零,万马齐喑。

粉碎四人帮后,电影事业获得发展。1979年10月邓小平代表党中央肯定了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文艺路线基本是正确的,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纠正了过去提出的“文艺服从政治、文艺从属政治”的偏颇提法,重申执行双百方针。1977年电影生产开始复苏,1980~1984年平均年产量达120部左右,每年观众人次平均在250亿左右,中国电影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其主要特点:①坚持和发展革命的现实主义道路,坚决执行双百方针,题材广泛,反映生活中各类矛盾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如《天云山传奇》、《喜盈门》、《人到中年》、《高山下的花环》、《血,总是热的》、《伤逝》、《骆驼祥子》等影片。②尊重艺术的客观规律,创造出各种真实生动的银幕形象,塑造了各类不同的典型性格。如《南昌起义》、《西安事变》、《廖仲恺》等影片对革命领导人进行了多角度的刻画,对蒋介石等历史人物能实事求是地按照历史本来面目表现。③在风格与样式上趋于多样化。由于题材领域的扩展,使艺术家们可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特长,探索自己最适宜的风格、样式,表现最完美的内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批中青年编导拍摄了一批有一定实验意义的探索性影片,如《黄土地》、《青春祭》、《良家妇女》、《黑炮事件》、《猎场札撒》、《老井》、《红高粱》、《秋菊打官司》、《香魂女》、《霸王别姬》等。在电影创作繁荣的同时,电影理论研究也空前活跃,并在相当多的创作人员中发生影响。

中国美术片从形式到内容都极富有民族风格和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美术片是中国影片在国际上获奖最多的一个片种。新闻纪录片已向纵深发展,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料,系统地编辑一些重要的文献片,并对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与重要事件进行综合报道、专题报道;还注意表现人物和人物的精神世界,抓住真人真事中丰富的细节,以情动人。科教片也有新发展。电影厂在原有的基础上陆续增建八一电影制片厂、儿童电影制片厂、珠江电影制片厂、西安电影制片厂、峨嵋电影制片厂、潇湘电影制片厂、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天山电影制片厂、福建电影制片厂、广西电影制片厂、青年电影制片厂、深圳影业公司、云南电影制片厂13个主要生产故事片的电影制片厂和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译制厂和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

1958年在北京建立了中国电影资料馆,1989年在该馆基础上建立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并创办《当代电影》和《电影信息报》。电影工业和科研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发展。国产电影器材已基本上可以解决放映和制片需要,还研制成功立体电影、环幕电影等。全国放映单位已达14万之多,比1949年增长了350倍。1960年成立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1979年改组为中国电影家协会,颁发电影金鸡奖;影协下设中国电影出版社;还编辑出版《大众电影》,举办电影百花奖评选活动。自1980年起每年由文化部(1986年起改由广播电影电视部)对上年度的优秀影片颁发政府奖。中国电影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质量,开拓新的题材和体裁,继承和发扬中国电影的优秀传统,借鉴外国影片的经验,创作出既有中国特色、民族风格又有国际水平的影片。

中国电影著名导演

■第一代导演: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

■第二代导演: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等

■第三代导演:成荫、谢铁骊、水华、崔嵬、凌子风、谢晋、王炎等

■第四代导演:吴贻弓、吴天明、张暖忻、黄健中、滕文骥等

■第五代导演: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姜文,冯小刚。黄建新等

第六代导演:代表导演包括张元、王小帅、娄烨、路学长、管虎、贾樟柯、王一持、李欣、宁浩等。

注: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的分代,是一项从电影史学衍生到社会中的运动,当下许多导演反对这种分代,尤其是第五代以及其后的导演们对此更是十分反感。

中国电影始于1905年,由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丰出资,刘仲伦摄影的京剧《定军山》。这部电影是对戏剧舞台上表演内容的忠实记录,摄影机摆放的位置也是在观众席,因此这部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一部戏剧纪录片。早期的中国电影与戏曲有着密切的关系,又受到当时被称为文明戏的话剧的影响,所以,这个时期的电影又叫做“影戏”。1913年,郑正秋与张石川合作拍摄了《难夫难妻》,进行独立的电影剧本创作,开始尝试摆脱戏曲舞台的框范,被夏衍誉为“给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他们也就成了中国的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的“第一代导演”。

“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袁牧之、应云卫、陈鲤庭、郑君里、吴永刚、沈浮、汤晓丹、张骏祥、桑弧等。“第二代导演”最大的成就是,由他们开始,中国电影就思想内容而言,开始真正从单纯的娱乐——“玩耍”中解放出来,开始比较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从娱乐中发挥社会功能。在艺术上,这代导演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他们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开始逐渐掌握电影艺术的基本规律。尽管这代导演的“戏剧意识”还比较强烈,但他们已从对戏剧的摹仿从形式转向内涵,即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所长,只是在故事情节上强烈地

追求戏剧悬念、戏剧冲突、戏剧程式。可以这样说,中国电影从这一代导演开始,才显出自己独立的价值。

建国后走上影坛的导演艺术家,人称中国电影导演的“第三代”。这一代导演主要有成荫、谢铁骊、水华、崔嵬、凌子风、谢晋、王炎、郭维、李俊、于彦夫、鲁韧、王苹、林农等,他们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深入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第四代导演”主体是60年代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他们提出中国电影“丢掉戏剧的拐杖”,打破戏剧式结构,提倡纪实性,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结构,注重主题与人物的意义性和从生活中、从凡人小事中去开掘社会与人生的哲理。第四代导演有理论有实践是这一时期获得重大成就的一支导演力量。主要代表人物吴贻弓、吴天明、张暧忻、黄建中、滕文骥、郑洞天、谢飞、胡柄榴、丁荫楠、李前宽、陆小雅、于本正、颜学恕、黄蜀芹、杨延晋、王好为、王君正等。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在选材、叙事、刻划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港台中坚导演手册(上,下)

香港部分

————刘伟强

刘伟强无疑是目前个人风格与商业模式融合得最为成功的香港电影人。先锋的视觉语言、简约的剧情节奏对《无间道》系列的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刘伟强的个人电影事业也达到顶峰。而他拍片迅速、现场驾驭能力强、善于协调各部门关系的诸多特点更足以证明他是多么适应电影的工业制作流程。

出身摄影的刘伟强早在1990年便有机会拍摄导演处女作《朋党》。之后导演、摄影双管齐下,直到《古惑仔》系列,才真正开始以导演工作为主。《古惑仔》系列成功掀起了香港黑帮电影的复兴热潮,同时令刘伟强跻身香港一线导演之列。此后刘伟强的电影几乎全是大卡士、大制作的类型片,尤其是在《风云雄霸天下》、《中华英雄》等片中运用大量电脑特技,营造的惊人视觉效果。待到《无间道》系列上映后,不仅票房狂收,又获得奖项肯定,进一步巩固了刘伟强商业片“大导”地位。

刘伟强的电影一直追求影像的风格化和高科技含量(比如最近的《咒乐园》大搞3D立体效果),将来无论成败,都将对香港的电影工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杜琪峰

作为当今香港电影的扛鼎人物,杜琪峰几乎擅长任何类型片,并且都能赢得不俗的反响。最难得的是,他能一面拍迎合观众的卖座喜剧,一面搞完全体现自己独特风格的“个人作品”,这种“两手都要硬”路线的成功,自然令杜琪峰的电影创作更加从容及多元化。

杜琪峰生于1955年,最初只是一名信差,1972年起在无线任职助导,参与制作电视剧《陆小凤》,其后跃升为编导及监制,作品包括《雪山飞狐》、《射雕英雄传》等。1983年离开电视圈投身电影事业。1997年是杜琪峰的创作高峰期,其时他与韦家辉、游达志合办“银河映像”,担任导演与监制,推出多部风格独特的电影佳作,主要以黑帮警匪类型为主,比如《真心英雄》、《枪火》。1999年携“银河映像”加入中国星集团,拍出《孤男寡女》、《瘦身男女》、《百年好合》多部卖座喜剧。去年则以《PTU》和《大只佬》实现创作突围,勇气相当可嘉。

————王晶

王晶是上世纪90年代港片鼎盛时期的最卖座导演,由他开创或发扬光大的“赌片”、“整蛊片”、“沟女片”类型风行一时,广受欢迎。近来因为主要从事策划、出品的行政工作,王晶声势已大不如从前。但自去年始,他全面复出,接连执导三部作品,虽然成绩差强人意,但称雄多年的“王晶作品”仍然不可小觑。

从今年即将上映的两部王晶电影《性感都市》(内地名为《求爱上上签》)和《新扎师兄》中,我们可以发现拼凑嫁接经典电影桥段依旧是他屡试不爽的手法。你当然可以说王晶毫无变化,却不能不承认他的电影具有很强的娱乐性。

可以预见王晶和他的电影将来仍有市场,因为对于日益工业化的中国电影而言,技法纯熟的老工匠所起到的传承作用非常重要。

————徐克

作为开山立派的一代宗师,徐克对80年代至今的香港电影创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他的强烈个人风格在从影之初已然成形,后来成为卖座导演,亦从不固步自封,以广阔的视野,开拓港片新方向,令其他电影人都乐意追随。

向来坚持监制主导创作的徐克,以或监或导的方式,拍出《鬼马智多星》、《蜀山剑侠传》、《倩女幽魂》、《笑傲江湖》、《黄飞鸿》等多部掀起跟风潮流的经典之作。难得徐老怪从未停止过探索创新的脚步,从《青蛇》、《刀》、《顺流逆流》到最近的《蜀山》、《散打》,虽屡受挫折,却无怨无悔。

不同时代曾经有不同人提出一个共同的问题:徐克的影片无论是叙事情节,还是视觉画面,都太快太急,恐怕有些观众会跟不上。但时至今日,无论“顺流逆流”,徐老怪的电影风格仍然如故,未见稍缓。而这正是他的可贵之处,敢于坚持,勇于创新,不愧为香港电影的“开路急先锋”!

————马楚成

马楚成是目前转型做导演的香港摄影师中,除刘伟强外,最成功的一位。而他与刘伟强的相同之处还在于带动了香港商业类型片的发展潮流。

从1998年正式执导筒开始到2000年,凭借着浸淫影坛多年的经验和对观众娱乐需求的了解,马楚成在《幻影特工》、《东京攻略》、《星愿》、《夏日麽麽茶》这四部影片中分别将动作、煽情和浪漫等元素玩得异常娴熟,拍得也煞是好看,上映后深受观众喜爱,并且全部进入当年十大卖座影片之列。最近几部作品虽然票房表现不佳,但《九龙冰室》中对

人物心理的着重刻画和《浪漫樱花》中对风格节奏的把握却日见成熟,而《飞鹰》富于舞蹈性的流畅动作影像也令人印象深刻。

马楚成的电影从不以艺术性为标准,只求流畅好看、娱乐性强,尤其注重影像画面的风格处理,是香港影界不可互缺的风格与技术兼备的导演之一。

————许鞍华

身为最有国际声誉的华人女导演,许鞍华又是近20年来香港最重要的电影导演之一,她的电影作品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女性导演独有的温柔委婉的触感,还有对社会、对政治、对历史的人文思考。

自1999年的《千言万语》叫好不叫座后,近来许鞍华积极修正创作方向,除了继续拍充满人文反思的《男人四十》之外,又再度回归商业类型片。对此许鞍华从来不认为是创作上的妥协,因为她觉得同样可以拍出自己想要的东西,关键在你用心与否。

其实,许鞍华导演的电影题材类型历来丰富多元,武侠、鬼怪、惊悚、动作均有涉猎,并没有特别偏向哪一类,当中又能保持强烈的个人色彩,这点尤为难得。

————周星驰

周星驰是继许冠文之后最受欢迎的香港喜剧演员,近来随着他“演而优则导”的大获成功,影响力已冲出华语影界,逐渐走向国际。

从《国产零零漆》开始与人合导,经过《大内密探》、《食神》、《喜剧之王》的磨练,再至《少林足球》第一次独立导演便夺得七项香港金像大奖,周星驰的个人风格也日渐成熟。社会底层小人物挣扎奋斗的励志喜剧是星爷历来钟爱的题材类型,先前的疯狂搞笑被越来越多笑中带涩的黑色幽默所代替,“动作”元素在周星驰影片中的地位也愈来愈重要。这在即将于今年上映的《功夫》一片中可以再次得到印证。

立足本土题材、以动作+喜剧+电脑特技的国际化模式包装,《少林足球》和《功夫》走俏国际影坛的同时,也为中国电影迅速与世界接轨开了个好头儿。

————关锦鹏

关锦鹏成名于80年代后期,《地下情》和《胭脂扣》的清冷独寞已是一鸣惊人,到得《阮玲玉》、《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更是惊才绝艳,阿关电影中的女演员都有入细入微的情感演绎,难怪大都能斩获最佳女演员的奖项呢。

关锦鹏总是以其敏感的时空观念和对女性世界的关注,思考着电影与真实的关系,并以一种从容不迫的心境对待自己的未来。这也是改编自王安忆同名小说的电影《长恨歌》还未开拍,便被预言为华语女性电影经典之作的原因所在。

————陈可辛

陈可辛是少数能够保持商业与艺术双赢的香港导演。他的电影或许拍摄手法不够创新另类,却出奇的流畅可喜,尤其注重情感刻画和传达丰富的人文内涵,总能给人以深切共鸣。因此,陈可辛制作的影片不仅从未在票房上失手,而且一直是香港金像奖的夺奖热门。

可惜后来“UFO”核心人物作鸟兽散,陈可辛远赴好莱坞拍了部《情书》回来后,认识到要对抗好莱坞便要联合“亚洲各国优质导演有策略拍亚洲电影”,于是成立了电影公司“Applause Pictures”,拍摄作品中,既有《晚娘》、《三更》、《见鬼》等跨国制作,又有完全香港本土题材的《金鸡》系列。而陈可辛及其公司对日后中国电影的创作格局也将产生重要影响。

————谷德昭

作为当今香港商业喜剧的代表人物,谷德昭素以推陈出新著称。他多拍爱情喜剧,却总能从滥俗旧桥中搞出妙趣新意,正因如此,“谷德昭作品”才成为时下吸引观众入场买笑的保证。

谷德昭是编剧出身,初始师从喜剧名导高志森,后来成为周星驰电影的班底成员。1995年,谷德昭正式独立执导喜剧片《阿呆拜寿》,8年来凭借《求恋期》、《玻璃樽》、《嫁个有钱人》等片逐步奠定自己浪漫爱情喜剧金牌导演的地位。去年推出的《龙威2003》更重拾港片黄金时代的疯狂爆笑喜剧风格,同样大受欢迎。

————陈果

陈果是目前香港电影界的另类。他的电影虽然缺乏商业价值,却颇具艺术水准,是各类国际影展的常客。陈果自诩“草根导演”,从做导演开始就将镜头定位在香港底层平民的生活状态,他的每部电影都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但又与我们熟悉的传统写实电影大不相同。

从《香港制造》中的残酷青春,到《去年烟花特别多》的困惑绝望,再至《细路祥》以真实而丰富的细节展现无奈的挣扎,一套“九七”三部曲让我们沉重得沉思之余,不得不惊叹陈果独特的视角和厚积薄发的大才。近来陈果的电影创作又发生了一些变化,完全写实却有宽容气度的《榴连飘飘》与表面戏剧化实含政治批判的《香港有个好莱坞》虽然各擅胜场,实际上却同样贯穿了陈果对底层平民的强烈关注。

在香江影坛商业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惟有陈果等少数人还在坚持手工作坊式的低成本独立制作,不断靠征战各大电影节的奖项来维持自己的生存发展,显然是一条少有人走的“天险蜀道”。单凭这点,陈果的存在已相当有价值。

下面是台湾部分……

台湾导演

台湾新电影起源于1982年的《光阴的故事》,杨德昌、侯孝贤、柯一正、陈坤厚等导演用写实

与创意的新手法记录对土地、社会、百姓的关怀,一系列关注现实的影片在当时引起热烈反响。

侯孝贤———悲天悯人

侯孝贤是台湾导演界的第一人,这个面色黝黑、笑容憨厚的导演却有着不同常人的洞察力,他的影片都有一种调调,那就是缓慢而情节性不强。他的影片弥漫着诗一般宁静优美的意境,却又时时刻刻表达人文关怀。

有人说他的电影是真正的艺术,拍片不多却拥有众多奖项;也有人说他的影片单调沉闷,叫好却不叫座。而他对这些评价却不以为然。他说他拍电影时是背对观众,他创作时是拒绝观众的,然而很多看了他影片的人却因此钟爱他一生。

侯孝贤对电影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电影应该拍成这个样子:平易、简单,所有的人都能看,但是看得深的人可以看得非常深邃、非常远。这也正是是侯孝贤影片的独特风格。《风柜来的人》和《悲情城市》中,侯孝贤一直在讲一些非常平凡的故事,只是他的长镜头和叙述方式拉伸了故事的长度,而侯孝贤细腻的表达又增加了厚重感。

身为台湾导演大师级人物,侯孝贤一直呼吁建立华人电影的强势区,早在他当选金马奖评委会主席时,就呼吁加强内地和港台之间的互相合作,建立华人电影的强势区。侯孝贤说他希望看到华人电影的真正盛世,而不是现在各自围战的局面。

主要作品:由侯孝贤执导的《风柜来的人》、《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悲情城市》、《戏梦人生》和《海上花》更是接连获得包括柏林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奖、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在内的诸多国际电影节奖项。

杨德昌———用枪关怀

在台湾,杨德昌和侯孝贤一样,都是大师级别的导演。从20多年前的台湾新潮电影开始,他们俩一路走来,从旗帜变成了丰碑。他们都相同,都爱用长镜头来抒情,不同的是侯孝贤喜欢用凝滞的镜头从半空俯瞰人世悲欢,而杨德昌则爱用冷静逼视城市里的崩溃和腐烂。

杨德昌惯用一种宏大的叙事风格,从《麻将》到《一一》,杨德昌的镜头总是充满张力,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和《恐怖分子》中,杨德昌将触角伸向冰冷的社会现实,他描绘残酷青春,也在偶尔不多的时候放缓脚步,来抒情一会,或是关注。

杨德昌的影片中总有许多说不清楚的失落,瞬间的空洞和惆怅。他也一直在思考和反躬自省着,所以他的电影产量一直不高,从《恐怖分子》到为他带来盛誉的《牯岭街少年杀人

事件》,他用了5年。《恐怖分子》里面的女作家说:“我三十几年的生命,一下就用光了。”积厚而发,这应该也是杨德昌的写照。

主要作品:《青梅竹马》、《麻将》《独立时代》、《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恐怖分子》、《海滩的一天》、《指望》、《一一》

蔡明亮———疏离人生

台湾导演大多温情,侯孝贤、杨德昌的镜头中总有种历史的厚重感,你能从他们的影片中察觉到他们的悲天悯人。而与之相比,新生代导演蔡明亮更具攻击性和挑战性。

蔡明亮影片大多将焦点对着城市的红男绿女,他们的爱恨、痛苦和隔阂,再用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表现出来。

记得在蔡明亮的电影里,人们互相碰触得不多,他们几乎不说话,他们互相观察。而假使他很清楚地知道如何将人类躯体的痛苦完美地再现出来,他也没有放弃用它来开玩笑,以此让他的作品变得如此地轻盈,却仍然能够触及到那些如此焦虑不安的灰暗地带。

主要作品:《青少年哪吒》(1992)、《爱情万岁》(1994)、《河流》(1997)、《洞》(1999)、《你那边几点》(2001)。

在好莱坞闯荡的台湾导演

李安———武侠推手

李安是华人导演中成就最好的,2001年3月25日的洛杉矶奥斯卡之夜,凭借《卧虎藏龙》,李安作为华人导演第一次捧起了最佳外语片奖的小金人,在这之前,他已拿走了金球奖最佳导演奖的奖杯。

在美国生活了十多年的李安非常熟悉西方观众的口味,1991年李安凭借《推手》正式进入影坛,1993年作品《喜宴》的制作完全按照好莱坞模式进行,1994年的《饮食男女》开始探讨家庭亲情、食欲与情欲的关系。李安的电影里散发着浓厚的东方意味,在印证东方人生哲学的同时,他顺手将武术与饮食介绍给西方观众,而且姿态非常温文尔雅。

经过《理性与感性》、《冰风暴》等等一系列创作试验之后,2000年,李安终于捧出一个空灵的江湖———这个飘忽的梦幻世界里蕴藏了无限的东方韵味、飘逸轻盈的武术动作、深刻沉重的人生哲理、浓郁的侠客精神。

中国电影主要几代导演及作品

中国电影主要几代导演及作品 1905年随着《定军山》问世,中国电影开始了举步维艰的漫长旅程,经历了战乱,国破家亡的电影人在新中国前仆后继,一直不停地在电影艺术领域里努力探索。 第一代导演活动的时间大体上是在世纪初到20年代末。这段时间涌现的导演总计约一百人左右,其中以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为代表,活动的时间大体是在本世纪初到二十年代。“第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但是,从艺术技巧而言,“第一代导演”还不了解什么是电影,他们往往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第一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张石川(1889—1953)、郑正秋(1888—1935)。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以及早期最有影响的《孤儿救祖记》等都出自他们两人之手。 张石川(1922—1980),和郑正秋联合创办新民电影公司,并联合执导了《难夫难妻》表达改良社会的愿望,通过包办婚姻把素不相识的青年男女送进洞房,造成了难夫难妻的生活,对现实批判意义极大。《劳工之爱情》是以戏剧的手法通过一个木匠为追求爱情和开诊所治骨折的未来岳父的闹剧来勾画了当时贫困的社会普遍现实,也是中国电影喜剧萌芽的开端。 秋【1888----1935】

黎民伟(1882—1953),中国电影之父,生于日本,早年参加同盟会,1913年,和兄弟黎海山,黎北海,妻严珊珊共同创作并演出《庄子试妻》,黎民伟反串庄子之妻,1926年,他随军北伐,在炮火纷飞的战场拍下大量珍贵的史料镜头,1930年组建联华影业公司,拍摄了他著名的作品《古都春梦》。抗战爆发后,他辗转于粤桂为抗日宣传而奔走,抗战胜利后,他返回香港,继续电影事业,直到1953年逝世。

影视批评完整版重点

影视批评资料整理 (1)、1896年4月24日美国《纽约时报》刊登关于低昂应评论的文章 (2)以爱森斯坦为首的苏联蒙太奇学派和以巴赞的本体论为代表的经典电影批评是西方电影学理论的重要阶段。 (3)中国电影史上第一种批评传统是伦理批评模式(上世纪20年代) (4)被称作美国影评第一人的是宝林·凯尔 (5)影视批评的文本类型三种:随感型、解读型、研究型 (6)麦茨的《想象的能指》是第二电影符号学诞生的标志,也是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的代表作 (7)1973年美国学者劳拉莫尔的的《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是女性主义电影研究的经典文献 (8)1990中国第一部低成本独立电影是由张元创作的《妈妈》 (9)《四百下》电影史上最经典长镜头,导演[法]弗朗西斯.特吕弗 (10)、米洛斯·福尔曼1973年执导的政治寓言片《飞越疯人院》 (11)、美国导演乔治卢卡斯被称作“电影魔术师”代表作《星球大战》 (12)斯提芬斯提尔伯格导演的《大白鲨》开创了暑期档电影,成为第一部突破1亿美元票房的美国电影 (13)美国的马丁丶斯科西斯被称为电影社会学家 (14)影视批评有哪些基本功能:①意义阐释功能②创作引导功能③审美提升功能④鉴赏总结功能 (15)法国心理学家拉康把电影符号学与精神分析学联系起来起来,对影视分析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16)电影的精神分析学理论研究主要涉及电影的哪几个方面:①研究影片中人物的无疑是活动和性心理②研究无疑是在电影创作和欣赏过程中的作用③研究电影媒介的文化功能(17)、美国导演希区柯克的《精神病人》成为心里惊悚片的鼻祖 (18)先锋派电影中最有名的是布努埃尔的《一条安达鲁的狗》关注人物的无意识和潜意识(19)瑞典伯格曼的电影《野草莓》描述梦境 (20)前苏联导演安德列·塔科夫斯基的《伊万的童年》二战期间经典战争片 (21)《钢琴课》(导演简·坎皮恩)被称为女性必看的一部电影,关于电影与性。 (22)1971年第一代女性主义纪录片的诞生《成长中的女性》《三生》《女性的电影》(23)《人鬼情》是当代当之无愧的女性电影、现在女性的生存和文化困境 (24)中国电影的第一次大众文化浪潮兴起上世纪20年代 (25)大众文化特性:通俗性,再生性。 (26)霍尔的三种解码模式:主导霸权立场、协商的立场、对抗的立场 大众文化 是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背景,经技术革命特别是传播技术革命而出现的一种文化,是与当代工业都市紧密相关,以普通大众为主要消费对象,批量生产的文化制品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二战后一次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运动,这一运动的本质是一次要求以现代主义精神来彻底改造电影艺术的运动,它的出现将西欧的现代主义电影运动推向了高潮。这一运动有两个部分,一是作者电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家电影,即“左岸派”。新浪潮”追求的是向生活靠拢,向真实深入;而“左岸派”电影感兴趣的则是人的精神活动,人的思想,人的内心。在他们看来,一个人在头脑中创造的生活远远比生活本身要丰富。他们向内心生活靠拢,向着一种新的真实深入。 代表人物以及作品:有克罗德?夏布洛尔的《表兄弟》和《漂亮的塞尔日》是新浪潮的最早作品,紧接着有特吕弗的《四百下》,阿兰?雷乃的《广岛之恋》,后来,1960年及以后,又出了让-吕克?戈达尔的《筋疲力竭》,艾里克?罗梅尔的《狮子座》,最后有雅克?里维特的《巴黎属于我们》。 摄影机自来水笔理论 一种倡导“运用摄影机写作”的理论。由法国电影理论家、导演阿斯特吕克1948年在《法国银幕》上的一篇文章中首次提出。他认为电影已经成为一种具有独特语言、可以自由表达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正像

中国电影发展简史

中国电影发展简史 早期中国电影(1931年以前) 中国电影事业发端于20世纪初。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1913年,美国人经营的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了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中国第一部有故事情节的短片《难夫难妻》。191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拍摄时事短片。次年成立活动影戏部,此后拍摄了两部中国最早的长故事片《阎瑞生》和《红粉骷髅》。1922年,张石川与郑正秋、周剑云等组织明星影片公司,1923年完成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孤儿救祖记》,影片严肃地涉及了当时的社会实际,表现手法具有较浓的生活气息,演技自然、亲切、朴素。与此同时,出现了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神州影片公司、长城画片公司、民新影片公司等一批较具规模的影片公司。邵醉翁兄弟于1925年创办天一影片公司,首先取材于民间故事,拍摄一批古装片,并在上海掀起拍摄古装片的热潮,还以此立足于南洋市场。1925~1927年间,上海先后成立140家中小型电影公司;广州、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城市亦拍摄影片。1928年明星公司开拍《火烧红莲寺》后又形成一股武侠片热潮。此后的4年间上海各公司拍摄了400多部故事片,其中一大半是“火烧”、“武侠”、“神怪”之类光怪陆离、粗制滥造影片。1928年,民新、大中华百合等影片公司组合成联华影业公司,先后拍摄了《恋爱与义务》、《恒娘》、《桃花泣血记》等片。1930年,明星影片公司和友联影片公司试制成功蜡盘发音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和《虞美人》。1931年华光片上有声电影公司在日本完成中国第一部片上发音影片《雨过天晴》。到1935年,中国完成了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过渡。 左翼电影运动(1931~1937) 1930年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于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上海的抗日战争爆发,电影界的有识之士深感时代需要反映现实的影片。1932年5月,明星影片公司聘请黄子布(夏衍)、郑君平(郑伯奇)、钱谦吾(阿英)担任编剧顾问,与郑正秋、洪深等一起组成编剧委员会。1933年3月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成立,由夏衍任组长,成员有钱杏邨、司徒慧敏、王尘无和石凌鹤。电影小组的成立推动了明星、艺华、联华等影片公司的电影创作,也影响了天一和其他小公司的电影创作。当年生产了《狂流》、《都会的早晨》、《春蚕》、《姊妹花》、《民族生存》、《三个摩登女性》、《小玩意》等一批优秀影片,左翼电影运动取得辉煌成就。国民党统治当局在开展对中国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军事“围剿”的同时,加强了对革命文化的“围剿”。针对这种更为尖锐、复杂的形势,左翼电影工作者进行更加隐蔽的斗争,创作出《渔光曲》、《新女性》、《大路》、《神女》、《生之哀歌》、《逃亡》等有影响的片目,与此同时,左翼电影工作者还开辟了新的制片阵地——电通影片公司,拍摄了《桃李劫》、《风云儿女》等优秀影片。这个时期还创作一批优秀电影歌曲,如影片《大路》里的《大路歌》和《开路先锋歌》,《桃李劫》里的《毕业歌》和《风云儿女》里的《义勇军进行曲》等,随着影片的放映,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二九运动将全国人民爱国运动推向一个新高潮,上海电影界为适应新的形势,建立起电影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继“国防文学”口号提出后,1936年2月,“国防电影”作为电影创作口号也被提出。1936~1937年7月,上海各电影公司拍摄出一批不同题材样式和内容的国防电影,有《生死同心》、《压岁钱》、《十字街头》、《马路天使》、《迷途的羔羊》、《狼山喋血记》、《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等影片。

影视批评的方法和类型

影视批评的方法和类型 电影和电视是当代社会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影视批评作为对影视作品的一种理性思考,是影视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和影视创作构成一种积极的互动关系,推动和促进影视文化的发展。创造性的影视批评具有其独立的文化价值,它对推动和形成特定的影视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五十年代法国以《电影手册》为核心的电影批评活动对法国“新浪潮”运动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关键的作用。八十年代中国大陆的电影批评活动对新时期的电影创新、特别是对第五代的崛起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创造性的影视批评本身也可以成为“经典”。 中国传统的影视批评一直比较单一。八十年代开放以来,中国影视学术和批评界曾经有过一个引进西方方法论的高潮,并形成了影视批评方法多样化的格局。各种影视批评方法论为分析影视作品提供了不同的分析工具,并代表了各种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它们为我们理解电影电视中的人类的精神创造活动提供了多方面的视角。本文试图对这种方法论上的发展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在以下文章中,我想先对各种影视批评方法的大的分类及其关系进行一个界定,然后重点对现代影视批评的各种方法进行一个概述。 一 1.新闻性评介和学术性批评 广义而言,影视批评一词被用来描述各种关于影视的写作。但是许多被一般地称为影视评介的新闻性写作和学术性的影视批评是有明显区别的。这些区别可以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读者,(2)风格,(3)时间性,(4)词汇,(5)长度,(6)论证。 新闻性评介

读者:新闻性的影视写作发表在日报、周报、和许多通俗杂志上。其写作意在针对广泛的、一般性的读者,即由各种年龄、性别、职业、以及社会经济地位构成的一个广泛的读者群体,他们对影视的知识和兴趣也各不相同。 风格: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一般报章杂志上的影视文章在写作风格上强调生动,在文章选题上强调抓住读者的兴趣。换一句话说,文章的趣味性比知识性和洞察力更重要。 时间性:一般报章杂志上的影视文章强调及时性,注重当下的事件和发展。因为报刊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每一期都要有新的信息。对于已经过去的节目和观众无法看到的节目则不予讨论,除非它有新闻的价值。 词汇:一般报章杂志上的影视文章用词讲究通俗易懂,一般采用简短扼要的报道和评述,避免专业的批评和理论术语。 长度:报纸上的影视文章一般比通俗杂志上的文章短,大都在500 到1000字之间,甚至更短;通俗杂志上的文章可以长到2000到3000字;而一般的学术性的影视文章则在5000到10000字之间,甚至更长。 论证:新闻性写作由于时间和篇幅的限制,不可能在文章中充分地展开他们的观点和论述,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即使在一些带有观点性的文章中,作者也更多地是通过他们的机智和感觉来支持他们的评价和阐释。读者除了同意批评者的观点以外,在文章中很难找到更多在东西来估价批评者的可信性和洞察力。 我们可以使用多种方法来给新闻性的影视写作进行分类:根据它们发表的媒体(日报、周报、或杂志),根据它们的长度,根据它们的主题,根据它们的风格,根据它们对读者的功能(信息、娱乐等)。根据西方的某些学者的观点,最实用的分类方法可能是根据它们对读者的用途。这样我们可以把新闻性的影视写作分成侧重消息的报道和侧重观点的评论,它可以包括以下三个类型:(1)创作和工业动态报道,(2)人物或明星花絮,(3)评论。

2020中国明星片酬排行榜前十名

2020年明星片酬排行榜_2020中国明星片酬排行 榜前十名 放眼中国乃至全亚洲影坛,片酬最高的不是章子怡不是巩俐,也不是周润发,而是一向低调的李连杰。早在《龙门飞甲》上映时, 就有媒体曝出李连杰的片酬很高。这个从多年前的《投名状》一片 时就看出端倪,当时这部耗资过3亿的史诗巨制将近半资金花在演 员的酬上,其中李连杰以一亿片酬成为全亚洲最贵的男演员,并且 刷新了华语片的片酬纪录。这也应对了那句老话——“闷声赚大钱”。 在2000万美元上下。成龙说:“这是很多年前的价格了,比如 现在《尖峰时刻3》的片酬是2000万美元加影片全球分红,总数将 是4000万美元左右。”而这个多年前的价格,如今也要改写了,成 龙大哥以4500-5000万的价格败给李连杰。 位列本榜第4位的有两位明星,分别是内地的亲民影帝葛优以及香港打星甄子丹。葛优的实力一向备受认可,这个价位可算是良心价,而甄子丹则是突然爆出,让人感叹物价之飞涨。 香港于八、九十年代电影全盛时期,因演员疯狂涨价,令电影公司成本上涨,经营日见困难,当海外市场全面萎缩后,影市也陷入 一片死寂,港星片酬也因而冻结数年没增长,但随着庞大内地市场 开放后,一众港星又成片商抢手货。 周杰伦是个多面手,唱得了歌,写得了词,拍得了电影,他所创作的《不能说的秘密》以及《天台》都能大卖。虽然后者票房略后 劲不足。他接演《头文字D》的时候,片酬已经为800万港币。然 后到《灌篮》,周杰伦的收入可能逼近千万大关。在当时的香港电 影界,刘德华的电影片酬公价也不过1000万港币。 当年跟着张艺谋混的时候,巩俐可谓风光无限,拿奖拿到手软,出席各大国际场合都受尽注目。身价自然也不菲,到2000年时,早 就已经达到片酬1000万的水平。可是近些年来,巩俐的曝光率减少,

中国十部经典电影前期营销案例分析

中国十部经典电影前期营销案例分析 网络2014-04-03 5991人喜欢 电影不仅能够成为娱乐新闻的头条,也能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话题。2002年上映的《英雄》成为中国电影走进市场营销的第一版本,自此以后中国电影业逐步步入一个电影营销初步阶段。当电影制造的话题、电影制造的体验,成为一种特殊的市场驱动力并成功地被企业运作,那么采取整合营销手段,将会创造出巨大的市场价值。此后的无数影片纷纷新招频出,你方唱罢我登场。专业而系统化的特色营销使得中国电影票房屡创新高,也使中国电影产业真正走向了成熟。电影营销在这几年似乎比电影内容本身更为夺人眼球。从发行公司、院线到影院,各种影片在不同层级都频频使出营销新招。 一、《英雄》新闻营销最成功 2002年底在全国上映的张艺谋影片《英雄》,成为中国电影走进市场营销的第一版本是当之无愧的,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许多个第一,也引来了无数争论。张伟平策划的一系列轰动性新闻事件,使全国媒体持续地为《英雄》疯狂,最终成功地把《英雄》炒上了天,我们来回顾下新画面公司高明的新闻营销过程。 影视营销 1:2002年7月13日,天津《新快报》突然曝光了《英雄》的多张剧照。 2:2002年8月2日下午3时,张艺谋携《英雄》在香港湾仔会议中心举行大型新闻发布会。 3:2002年9月9日起,一部名为《缘起》的记录片推出,跟踪拍摄记录这部电影的成长。 4:2002年10月中旬,新画面公司打出关于《英雄》出征奥斯卡的报道。 5:2002年10月24日,《英雄》突然要在深圳首家五星影城“试映”7天。 6:2002年11月19日,由《英雄》编剧李冯改编的同名小说面市。 7:12月14日至17日,剧组主创人员乘包机前往3个城市参加首映场的见面会。 8:11月29日下午,电影音像版权在中国大饭店的宴会厅拍卖。 9:12月6日,游戏版、漫画版《英雄》火速推出。 10:12月6日《英雄》广告上央视。 11:12月14日人民大会堂举行一个首映仪式。上海和广州两场新闻发布会。

中国电影史期末考试

中国电影史中的问题意识 现在的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电影,对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堕落的世界来说,这也许是最后一种重要的抵抗形式了。——希腊.赛奥佐罗斯.安哲鲁普洛斯 如果以1905到2004为界,以中国电影走过的一百年为关照,中国电影人始终将电影作为一种反映现实反思民族处境反思文化传统的艺术手段,而非仅仅满足于审美情趣的艺术形式,即使当电影类型发展的愈加丰富,中国影人也没有丢弃这一根基。这是我们分析中国电影发展的出发点。 中国电影百年大致可以分为早年的道德图景(1905--1932)乱世的民族影像(1943-1949)分立的家国梦想(1949--1979)与整合的文化阐发(1979 2004)这四个部分,在不同的时期,电影呈现的社会风貌也是不同的,而相同的是电影对于现实的不断叩问。很多人都在谈论这种电影对于时代而言独具的问题意识,但是其实在电影背后还有一个维度,那就是电影批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部电影史也是一部电影批评的历史。当电影对于社会问题进行反应呈现的时候,影评也在对于电影所暴露的问题进行研究评价。这是一种叠加的问题意识,后者促进前者的进步,成为时代问题意识反思中的一部分却常常为人所忽略,在一百年内,面对不同的社会条件,不同的电影风潮,中国电影的批评模式也不断改变。笔者想从电影批评这一角度谈谈中国电影百年历史中的问题意识。 中国电影起步于对欧美电影入侵的反抗,在经过排斥,厌恶乃至于被吸引的过程中,中国人对于电影的认识逐步加深。在中国最早的电影杂志《电影周刊》创刊号上编辑p27....所以中国电影一起步就带有针对社会现实进行道德教化的功能p28.....。事实在世纪初的几本电影刊物如《影戏从报》《影戏杂志》中我们也已经可以看到电影评价的起步,在《观孤儿33》启发了早期电影人朝着张扬传统文化和振兴民族电影的道路上走去。在无声片的探索时期,以伦理为本位的伦理片逐渐形成,内容涉及77,体现了明确地社会功利观和直面现实的“问题”意识,而针对电影早期类型也产生了电影批评的第一个传统,伦理批评模式。伦理批评以评论影片的伦理道德内容为主要目的,并主要以儒家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观为评判标准,主题印象和技巧点评是其主要批评方式,尽管略显幼稚,但也起到了一定规范作用。 从20世纪开始,中国民族电影进入83.....传统的生硬的道德教化对于启蒙后的民众不再有效,为了个性电影事业,不少电影工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99......更好的推动了国片复兴运动,超越神怪武侠和古装片,以较强的现实感103.... 随着115...117 118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共产电影小组为主的左翼电影工作者活跃在电影批评的的领域内,他们带来的新思想新观念对于原有的伦理批判模式形成瓦解,同时配合新文化运动以崭新姿态革新了中国电影批评。尽管这种模式仍然以意识为特征,但是超越了传统的伦理道德层面,而直面了民族社会危机,开始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强调进步的世界观与创作方法,对影片进行“解剖”“警告”在观众中树立“启蒙人”的姿态。此时的新文化电影批评过于强调意识形态宣传的趋向,在评价电影的审美和娱乐功能上有失偏颇,但是他所表现的对于电影批评本体的关注,对内容与形式的结合,在现实主义上的探索推动了中国电影的发展。 而进入1937年,正式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时期,此时的中国电影批评立足于战时需要,以宣传抗战,鼓动民众为目的,将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作为评价标准。在大后方成立了团结全国电影人士的抗日爱国组织,具有统一战线性质,展开了“关于国防电影之建立”的讨论。122电影的应时批评产生于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是一种别无选择的选择,在尽可能多得情况下引导电影向着传播抗战精神的房县发展,当然这样一种较为极端的选择,尤其是面对中国日伪区,孤岛区121,敌后区不同的统治状况,难以避免的失落了很多优秀电影的成果。

电影明星

阿诺德施瓦辛格:《终结者》《真实的谎言》《蒸发密令》《红场特警》《第 六日》 希尔威斯特史泰龙:《洛奇》《第一滴血》《刺客战场》 尚格云顿:《再造战士》《终极镖靶》《时空特警》《突然死亡》《铁拳无敌》史蒂芬西格尔:《暴走潜龙》《边缘煞星》《极地雄风》 布鲁斯威利斯:《虎胆龙威》《第五元素》《完美盗贼》 《哈特森之鹰》《终极尖兵》 哈里森福特:《星球大战》《爱国者游戏》《燃眉危机》《亡命天涯》《空军 一号》《银翼杀手》《印第安纳琼斯系列》 隆格尔:《红蝎星》《再造战士》 科特拉塞尔:《兵人》《纽约大逃亡》《最高危机》《零点爆破》 文迪塞尔:《XXX》《速度与激情》 岩石:《蝎子王》《从林奇兵》 卫斯理斯内普:《刀锋战士》《越空狂龙》《九霄惊魂》 杰森斯塔瑟:《非常人贩》《转轮手枪》《怒火攻心》 尼古拉斯凯奇:《变脸》《空中监狱》《石破天惊》 汤姆克鲁斯:《碟中谍》《借刀杀人》 基努李维斯:《康斯坦丁》《黑客帝国》《生死时速》《连锁反应》 梅尔吉布森:《致命武器》《疯狂马克斯》 威尔史密斯:《独立日》《绝地战警》《机械公敌》《国家公敌》 布鲁斯-威利斯[美国] 代表作品:《虎胆龙威》 其他作品:《火线对峙》《幸运数字斯莱文》《12罗汉》《虎胆神偷》 哈里森-福特[美国] 代表作品:《空军一号》 其他作品:《亡命天涯》《银翼杀手》《夺宝奇兵》 阿诺德·施瓦辛格[美国] 代表作品:《真实的谎言》 其他作品:《终结者》《第六日》《间接伤害》《魔鬼末日》《蒸发密令》 西尔威斯特.史泰龙[美国]

代表作品:《第一滴血》 其他作品:《洛奇》《终极杀阵3》《最后刺客》 史蒂芬席格 《司法雇佣兵》〈影子超人〉〈暴走潜龙〉〈非常地带〉〈绝地战将〉〈魔 鬼战将〉〈法外出击〉〈杀不死的勇者〉 尚格·云顿 《黑鹰》1988《BlackEagle》 《无处藏身》1993《NowheretoRun》 《终极标靶》1993《HardTarget》 《街头霸王》1995《StreetFighter》 《拳行天下》1996《TheQuest》 《极度冒险》1996《MaximumRisk》 道夫·龙格尔 (杜夫·朗格) 《惩罚者》《浴血蛟龙》《再造战士》《魔鬼悍将》《重装捍将》《黑煞》 《隐型战机》 丹泽尔华盛顿 《马尔科姆-X》、《飓风》、《训练日》〈燃烧者 铁血硬汉--西尔威斯特·史泰龙 1976年,史泰龙根据生活的现实写出了剧本《洛基》,并担当了主演,演绎了 一位面对生活困境,却依然充满斗志的业余拳手洛基。影片《洛基》一经上映 便在全美引起了空前的轰动,创造了奇迹般的票房。并夺得了当年奥斯卡大奖,史泰龙也因为在片中精彩的演绎和健康的外形而一举成名,成为英雄的化身。1982年,史泰龙拍摄了著名动作片《第一滴血》。影片《第一滴血》搏杀场面 激烈,节奏紧凑,是动作片的上乘之作,上个世纪80年代,《第一滴血》在中国大陆的上映,也使得史泰龙作为中国观众最早接触到的好莱坞动作明星而家

早期中国电影

早期中国电影 (1931年以前) 中国电影事业发端于20世纪初。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1913年,美国人经营的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了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中国第一部有故事情节的短片《难夫难妻》。191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拍摄时事短片。次年成立活动影戏部,此后拍摄了两部中国最早的长故事片《阎瑞生》和《红粉骷髅》。1922年,张石川与郑正秋、周剑云等组织明星影片公司,1923年完成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孤儿救祖记》,影片严肃地涉及了当时的社会实际,表现手法具有较浓的生活气息,演技自然、亲切、朴素。与此同时,出现了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神州影片公司、长城画片公司、民新影片公司等一批较具规模的影片公司。邵醉翁兄弟于1925年创办天一影片公司,首先取材于民间故事,拍摄一批古装片,并在上海掀起拍摄古装片的热潮,还以此立足于南洋市场。1925~1927年间,上海先后成立140家中小型电影公司;广州、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城市亦拍摄影片。1928年明星公司开拍《火烧红莲寺》后又形成一股武侠片热潮。此后的4年间上海各公司拍摄了400多部故事片,其中一大半是“火烧”、“武侠”、“神怪”之类光怪陆离、粗制滥造影片。1928年,民新、大中华百合等影片公司组合成联华影业公司,先后拍摄了《恋爱与义务》、《恒娘》、《桃花泣血记》等片。1930年,明星影片公司和友联影片公司试制成功蜡盘发音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和《虞美人》。1931年华光片上有声电影公司在日本完成中国第一部片上发音影片《雨过天晴》。到1935年,中国完成了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过渡。 左翼电影运动 (1931~1937) 1930年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于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上海的抗日战争爆发,电影界的有识之士深感时代需要反映现实的影片。1932年5月,明星影片公司聘请黄子布(夏衍)、郑君平(郑伯奇)、钱谦吾(阿英)担任编剧顾问,与郑正秋、洪深等一起组成编剧委员会。1933年3月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成立,由夏衍任组长,成员有钱杏邨、司徒慧敏、王尘无和石凌鹤。电影小组的成立推动了明星、艺华、联华等影片公司的电影创作,也影响了天一和其他小公司的电影创作。当年生产了《狂流》、《都会的早晨》、《春蚕》、《姊妹花》、《民族生存》、《三个摩登女性》、《小玩意》等一批优秀影片,左翼电影运动取得辉煌成就。国民党统治当局在开展对中国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军事“围剿”的同时,加强了对革命文化的“围剿”。针对这种更为尖锐、复杂的形势,左翼电影工作者进行更加隐蔽的斗争,创作出《渔光曲》、《新女性》、《大路》、《神女》、《生之哀歌》、《逃亡》等有影响的片目,与此同时,左翼电影工作者还开辟了新的制片阵地——电通影片公司,拍摄了《桃李劫》、《风云儿女》等优秀影片。这个时期还创作一批优秀电影歌曲,如影片《大路》里的《大路歌》和《开路先锋歌》,《桃李劫》里的《毕业歌》和《风云儿女》里的《义勇军进行曲》等,随着影片的放映,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二九运动将全国人民爱国运动推向一个新高潮,上海电影界为适应新的形势,建立起电影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继“国防文学”口号提出后,1936年2月,“国防电影”作为电影创作口号也被提出。1936~1937年7月,上海各电影公司拍摄出一批不同题材样式和内容的国防电影,有《生死同心》、《压岁钱》、

老上海电影海报

老上海电影海报画 2011-06-13 13:25:58| 分类:美术大家.绘画.中|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本文引用自没派传人《转贴老上海电影海报画》 老上海电影海报画时代背景: 老上海的电影海报泛着历史光芒的时尚。水粉和水彩画就的男女主角在电影 海报上摇曳着妩媚和婀娜。 上海是中国最有电影渊源的城市,中国最早也最成气候的一批电影、中国最早一批光彩不让今人的电影明星都诞生在这里。1927年,美国商务部的一份报告中写着当时的上海有26家影院,而到了30年代末,电影院的数量已达36家。在这样强势的电影语境下,电影,明星,电影院都在当时的时尚中闪亮,而电影 海报和电影招贴也便应运而生。 当然,作为新生事物,这些处于初级阶段的电影海报不可避免的显得原始和天真。将海报发展成一门设计艺术,那是后来的事情。 谁曾执笔操刀? 旧上海不乏电影公司,也不乏进口的和国产的电影。但是只有大的电影公司像联华,明星出品的电影才会有比较多的海报宣传。 旧上海没有专门的海报设计师,电影院的美工和一些画家就成了主力。上影厂80高龄的孙继老人是旧上海的记者,当时电影院的常客。后来老人到了香港,进入电影界,和当时的很多电影界名人,像蝴蝶,都有交往。少数画家画的电影 海报让他记忆至今。

孙继老人记得当时有一位为话剧团画装饰画的画家叫池宁,他画的《马路天使》的海报,路灯的黑影下人物只有半个脸,很有震撼力。另外一位在广告公司工作的丁熙是为《艳阳天》画海报的人。“艳”字的笔画和结构用各种字体写出来的效果都差强人意,于是丁熙就想出来一种“飘带”画法,画好以后,“艳阳天”三 个字看起来好象是丝带绕出来的一样。 有时导演也会参与其中。吴永刚就是美工出身,像《神女》,《浪淘沙》的海报制作他都参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画法。画好的海报还是会分发到各个上 映的电影院,包括上海以外的城市。 那时候的海报值得一提的是印刷。海报的“底版”是手工绘制的,画好之后就大量复印。当时的彩印技术颇不错,孙继老人觉得当时印制的海报“色彩都很好。” 重见天日 在鲜有人收藏的年月,“有心人”的保存使得这些老海报得以重见天日。上海东方影视公司现在保存有三千多张老电影海报,其中一部分从个人保存者手中取得。几年前东方公司给这些老海报分门别类,拍照纪念,但是拍照以前却大动干戈:一张张摊开,烫平,但是折叠的时间太久了,照片上还是可以看到纵三横四 的折痕。 经过了几十年的默默无闻和无人问津以后,这些旧上海的电影海报如今身价百倍了。国内一些收藏者开始涉足老电影海报这一领域。原本在文庙一两元就可以到手的海报身价猛长。在上海曾有一张品相欠佳的《一江春水向东流》老电影海报卖出300元的价格,另一张《万家灯火》电影海报卖到400元。

中国早期电影概述

中国早期电影概述 摘要:早期的中国电影:1905—1949年。1895年电影诞生于法国,1896年中国出现了电影放映,1905年秋,北京丰泰照像馆的任景丰在北京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无声戏剧舞台纪录电影《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在这四十年间,中国的电影从由外国人创办的第一家中国电影制作公司,到中国人自己开办的电影公司;从“幻仙影片”的昙花一现,到商务印书馆的旷日持久;从武侠片,古装片甚至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生问题剧”到直接干预时政的影片,中国的早期电影的发展是不容小觑的。阮玲玉、胡蝶、周璇等家喻户晓的明星,郑中秋、张石川等导演,还有无数默默奉献的工作人员以及热爱电影的千千万万的观众,凝聚在一起,为中国早期电影开辟道路,为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早期中国电影,中国早期电影特点,中国早期电影环境,郑中秋,阮玲玉,周璇,电影启蒙,公共空间。 正文: 早期的中国电影:1905—1949年。1895年电影诞生于法国,1896年中国出 现了电影放映,1905年秋,北京丰泰照像馆的任景丰在北京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无声戏剧舞台纪录电影《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1909年外国人创办了中国的第一家电影制作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1916年完全由中国人自己开办的电影制作公司“幻仙影片公司”成立。但好景不长,这家公司只拍了一部影片《黑籍冤魂》,便因资金困难而停止运作。此后,由中国的民族资本投资拍摄电影的公司商务印书馆成立。1917年,商务印书馆从一个外国人手里低价买进了一批电影器材,决定在图书出版之外,兼营电影业,这是中国自己投资拍摄电影较有规模的开端。20年代,中国电影进入大规模发展时期,当时全国数十个城市大小电影公司林立,仅上海就多达141家,且每年的观众数超过700万人,这个规模和世界其它大城市不相上下。正是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中国第一批导演和电影明星。这个时期所生产的电影既有商业化程度很高的娱乐片(如武侠片、古装片等),也有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生问题剧”。30年代,是中国电影的发展转折时期。1931年,夏衍等人成立了共产

1920年代:民族认同与中国早期电影的确立

1920年代:民族认同与中国早期电影的确立本篇论文以1920年代中国电影在上海的发生、发展为研究对象。论文以“民族认同”为主纲,以历时发展为经线,以影响研究为纬线,描述中国电影如何在欧美电影的强势影响之下确立起来。作者从三个方面理解1920年代中国电影的发生、发展过程:(1) 1920年代初,欧美电影中的华人形象造成中国观众的认同焦虑,而摆脱对华人的定型化表现,在银幕上展示民族形象成为中国电影公司兴办的一个重要动机:(2) 起步之后的中国电影所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在借鉴欧美电影的过程中确立本国电影的民族身分,即寻找到中国观众认可的民族电影形式,在这当中,“华式”与“欧化”显示出中国电影的两种文化取向;(3) 从192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电影转向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逐步引发古装片、武侠片热潮,在竞拍商业影片的大潮中满足着对中国民族特性的表达。论文作者认为民族认同是促成兴办中国电影业的动机之一,它决定了借鉴与学习过程中对中西两种文化的选择并最终促成中国古装片、武侠片两大商业片类型的形成。这是本篇论文理解与描述1920年代电影的一条基本线索。论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欧美电影的放映与中国观众的民族认同焦虑》,梳理了1920年代欧美电影在华的放映情况,介绍了以侦探长片、喜剧片和爱情短片为主要片种的西片放映格局,同时讨论了美国影片中的华人形象给中国观众带来的民族认同焦虑,以及国人对“中国电影”的渴望与期盼,在这种环境之下登上历史舞台的中国电影被赋予了满足民族认同和民族自我期待的崇高使命。第二部分《初始的模仿与选择》,

讨论1920年代初期中国电影如何从仿制入手,开始了侦探片、爱情片和喜剧片的试验与探索,以《阎瑞生》、《红粉骷髅》、《海誓》和《劳工之爱情》等影片为例,探讨了中国试制电影与欧美影片的影响关系,在此部分还讨论了在“商务”、“上海影戏”和“明星”形成的竞拍态势中,初露端倪的“欧化”与“华式”两条发展路径,包括“商务”早期长片的国家意识和影像风格上“欧化”色彩;“上海影戏”对欧美儿童片的摹仿以及“明星”以《孤儿救祖记》为代表的比较民族化的创作方向。第三部分《“明星”个案:民族意识与融冶中西文化》,以“明星”中的郑正秋、包天笑和洪深的创作为例,探讨他们实现电影本土化的方式,郑正秋对本民族特性的体认、包天笑对西方文学的转化以及洪深对刘别谦心理描写手法的借鉴,既涉及他们创作的个性,同时也表明“明星”集体注重电影民族特性的共同特征。第四部分《“欧化”:民族认同的缺失》,作者以“知识分子电影”概括了在思想意识上比较西方化的“长城”、“神州”、“民新”等公司的创作,他们成为中国电影与“五四”新文化相联系的纽带,其影片由于思想意识上的西化色彩而受众面狭窄:另一方面,在影像风格上极力摹仿西片的“大中华百合”则备受诟病,本文在指出这一缺陷的同时,也试图较为客观地描述和评价该公司的创作面貌。第五部分《古装-神怪-武侠片:传统叙事与民族认同》将梳理这些影片的形成过程及历史成因,作者认为古装-神怪-武侠片是在欧美电影的直接影响和启发之下,中国电影开始转向传统叙事如《西游记》、《封神演义》以及众多民族民间文学,为中国电影的民族特性表达寻找到深厚的文化资源,满足了中国观众

“十七年”时期(1949―1966)译制片海报一瞥

20世纪30年代初期,国民党政府所属的中央电影检查委员会出版过很短一段时间的电影审查公报,此公报是对当时的国产电影和进口影片进行审查后的详细记载及说明。当时,占据中国银幕的影片90%为美国电影,因此对美国电影的修剪、禁演的说明最为详尽繁复。如对色情场面、对有辱国人形象的场面、对恐怖场面、对抽烟、赌博场面、对宣传共产主义思想的场面等都有修剪说明。以“性主题”为例,1936年《国民党中央电影检查委员会公报》上曾对一部美国片《爱的协调》(原名《欲焰(symphony of love)》)提出了以下修改意见:“本片剪去爱伐卧床思想……水中之裸影……爱伐卧于草地上”①当时的国民政府对国产片及外国片中的情色场面控制得相当严格,其实不仅是国民政府,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同样在审查美国电影时保持着相当高的警惕性。1929年,《字林西报》刊登了一篇《有声电影在日本――审片官在审查“野餐”时的繁重工作:口音问题》的文章,《野餐》是美国联美公司1929年出品的一部影片,文章写道:“《野餐》是在日本上映的第一部全对白影片,但同时也在这一年的电影目录上成为了第一部被电影检查官做了最大幅度删减的有声片……下令删掉吻戏场面,裸戏场面等这些根据提倡日本道德保护原则的人士的观点看来是挑动情欲的成分……” [1] “我们从来不理会中国的电影审查制度,这有两个原因:第一,中国人有权利决定让什么电影在中国上映,第二,在看了很多中国生产的影片后,我们不认为在拍摄床上镜头和充满性内容的镜头等方面,好莱坞可以与中国制品厂竞争。因为中国影片在这方面其实已经做的很地道了。但有一个领域,电影审查部门应该为所有当地人民(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的利益着想而实施权利。我想说的是出现在上海的中文报和外文报上关于好莱坞电影的广告问题。好长一段时间,我们都看到一部叫‘ingagi’的电影广告。这部影片正在上海的captical 戏院上映,它的故事情节我们不得而知,而且现在也没有兴趣到电影院去观看,诞生报纸上广告语的标题写着:‘殖民地大发现,此地每年都将一名妇女送于一只猩猩。’在标题下面,是一副插图:一只身材巨大的猩猩怀抱一名黑肤色的非洲少女。匆匆看过插图,会发现这位非洲少女仅在脖子和手腕上系着丝带或彩带这类的东西。通过标题和图画,你会觉得这只大猩猩正在和这位非洲少女亲热。在我们办公室的一位中国助理在看过同样插图的中文报纸后说,这则电影广告实在太糟糕了,只适合男人去看。我们不知道‘ingagi’是好还是坏,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则广告给人造成的印象实在太坏,这对电影作品来说是不公平的,在当地的中文报纸和外文报纸上出现的这种关于美国电影的劣质广告太多了,这里仅只是一例而已……我们并不是说要如何美化电影广告,但如果一个人仅凭广告来判断电影本身,那么留给他的印象一定是及其糟糕的。造成这种广告的原因就是竞争,每个电影制片商都想战胜所有对手,方法就是刊登这种包含夸张成分的广告,更糟糕的是用特意设计的插图来满足观众的一些最低级的本能要求。上海国际租界(英美租界)最近成立了一个新的电影审查委员会,由当地的美国人、英国人和中国人组成。我们希望中国委员会首要关注的不是电影审查,而是当地新闻媒体上所刊登的电影广告的审查。因为这个行业激烈的竞争状况,电影的低俗广告对大众造成了及其恶劣的影响,迟早会对整个电影业的发展造成危害。”[2] 以充满“性暗示”的电影海报为同样充满性挑逗的美国影片做宣传推广似乎是“门当户对”的事情,只是电影可以审查删减,海报则不在政府的审查范围之内。因此,当我们看到以下这则撩人心绪的电影海报――甚至连片名也做足挑逗功夫――便无需惊讶了:片名《露滴牡丹》①与荡漾春无限的画面真是相得益彰,珠联璧合。 1949年,中国历史展开了一页新的篇章,充满毒素的美国电影连带同样遭人唾弃的电影副产品――如低俗色情的电影海报――在政府的宣传攻势与民间的响应行动中顷刻间被涤荡得干干净净。 据统计资料显示,1949年,在上海银幕上映出的国营厂摄制的影片3部(占1.5%);民

从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理论看当代中国电影

从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理论看当代中国女性电影 姓名:陈欣楠 专业:广播电视 学号:201432065

从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理论看当代中国女性电影 陈欣楠201432065 摘要:女性主义电影批评是女性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女性主义理论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女权运动的高涨,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理论也从西方引入中国,对当代中国的女性电影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不仅是从电影的文本还是到电影所呈现出的思想都反映了一定程度上的女性主义批判精神,它们具有一定的共通之处。另外,也可以看出在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理论的关照下,中国女性电影的走向。 关键词: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女性主义;女性电影;女性形象“从根本上说,女性的意义是一种性别差异…女性偶像是为作为观看行为能动控制者的男性的凝视与快感而展示的,而观看总是容易激发它最初暗含的焦虑…电影远远不止突显了女性的被看,它还构建了女性作为奇观被光看的方式…电影编码创造了一种凝视,一个世界和一个客体,因此产生了一种调节欲望的幻觉剪辑。”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的女性主义思潮,女性主义电影批评是在六七十年代以来的后结构主义的宏大背景中展开的。后结构主义运动的影响遍及当代西方精神文化的各个领域,在这一“解构化”的文化思潮中,女性主义是一支不可或缺的批判力量。 然而,对于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理论作为舶来品的中国来说,从认知到接受,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期,一些关于西方女性主义和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开始被介绍和译载,如《女权主义电影理论》与

《西方的女性电影》,尤其是1988年翻译发表的劳拉·穆尔维的文章《视觉快感和叙事学电影》在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影响。这些理论后来都为中国电影批评学者尤其是女性电影批评学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不仅是理论学者,电影的创作者们也开始站在女性的视角关注女性的世界,对电影的文本进行另类的解读,重塑女性意识,建构女性的主体地位,使女性电影成为中国电影发展史上颇受关注的另类风景。 一、女性主义电影批评与女性电影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是女性理论中的一个分支,是建立在女性主义和女性主义电影基础之上的,其目的在于瓦解电影业中对女性创造力的压制和银幕上对女性形象的剥夺。作为一种表象性的叙述语言和大众化的娱乐形式,电影最鲜明地体现着意识形态的制约。譬如,好莱坞的经典电影通过特有的修辞手段,使女性的视觉形象成为色情的消费对象。因此,女性电影批评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对资产阶级的主流电影,特别是通过对好莱坞经典电影模式的视听语言的解构式批判,来揭露其意识形态深层的反女性本质。女性主义电影批评者的共通之处在于都执意用不同的方法破译好莱坞电影的影像符码,揭示其中隐合的“性别歧视”。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家仍认为,以往的电影语言是男性的产物,想要建立更加能够反映妇女真实情感体验的新电影,首先就必须要破坏语言,摧毁大男子主义的传播方式。然而,在具体的批判实践中,女性主义电影批评主要借用了社会学、精神分析学、文化分析等三种思维模式,以解放电影叙述主体,使女性表现客

中国电影史1

精心整理中国电影史(一) 第一章????早期中国电影(1905—1931) 一、草创 1、开端 ⑴国产电影开端 商务印书馆影戏部、中国影片制造公司、明星影片公司 二、初盛景观 1、《孤儿救祖记》 ?1923年年底;明星公司推出 ?导演:张石川;编剧:郑正秋 ?主演:王汉伦——中国第一位女职业电影演员,曾有“悲剧明星”之誉 ?影片严肃地涉及了当时的社会实际,表现手法具有较浓的生活气息,演技自然、亲切、朴素。是中国第一部在商业和艺术上获得巨大双重成功的国产片。

?其成功不仅从经济上挽救了明星公司,并使其从此成为中国早期举足轻重的制片结构,而且标志着民族电影业草创阶段的结束和初盛时期的到来。作为一个电影“事件”,它所产生的最为直接的影响,便是促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国产电影运动”。 2、“国产电影运动” 特征: ⑴制片机构的勃兴【最为显着的特征】 着名的流派有“明星”、“长城”、“神州”、“上海”、“大中华百合”、“天一”这几个群体。 等;导演故事片:《梅花落》(1927)、《白云塔》(1928)、?《碎琴楼》(1928)、 《热血忠魂》(1935,与张石川、徐欣夫、吴村等合作)等。 ?张石川(1889~1954):原名张伟通,字蚀川,浙江宁波人,导演。他的影片更倾向于“处处惟兴趣是尚,以冀博人一乐”,较多的偏重于商业利益,以娱乐片为主。张石川是买办(商人)出身,对其评价较低。他是中国电影史上历来有争议的人物,有人认为他是个唯利是图的制片商,“处处唯兴趣是尚”的商业片导演、敌伪时期又沦为汉奸,

是个不屑一提的人;也有人则认为他是中国电影的开拓者,为中国电影的发展作出了许多贡献。代表作品:《孤儿救祖记》、《三笑》、《夜深沉》、《金粉世家》、《空谷兰》、《啼笑因缘》(一至六集)、《火烧红莲寺》(一至十八集)、《歌女红牡丹》(中国第一部有声片)、《一夜不安》、《横冲直撞》等。 三、20年代中期以后的三种商业电影现象 ⑴“古装片”——当时又称“稗史片”,基本上是根据旧文学素材改编拍摄的影片类型。 ⑵“武侠片”——大多脱胎于坊间流行的传统侠义小说和当时报刊连载的武侠小说。 《火烧红莲寺》:明星公司拍摄;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董克毅摄影;3年共拍摄18 年后改称联华影业公司,成为中国第一个集制片、发行、放映于一体的电影企业。罗明佑:1900-1967,广东番禺人,生于香港,后迁居广州。并任总经理。联华合当时的明星、天一公司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制片格局。联华存在8年拍了近百部影片,大多严谨认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