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评论

秦腔评论
秦腔评论

第一章《秦腔》评论及其“泡沫”现象揭秘

泡沫中沸腾的《秦腔》邰科祥等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9

第一节“京派”和“海派”关于《秦腔》的言论综述

2005年,中国当代文坛值得记忆和反思的一件大事无疑是贾平凹《秦腔》的出版以及由此引起的讨论。按说一部小说的出版引起轰动或者争议是非常正常的情况,但是对《秦腔》来说则有点不同,一是这部小说只在《收获》杂志连载完毕而单行本还没有面世的情况下就有上海的研讨会召开,后来曾经引起读者的质疑,感觉有炒作之嫌;其实把这次研讨会一味的理解为是一种炒作行为似乎不大妥当,客观地说,这部小说的艺术成就很快地引起评论家的认同是主要的原因,当然也不排除杂志社借此机会进行一种促销的考虑。二是在这部小说的单行本出版不久,北京又召开了一次研讨会,和以往不同的是北京的评论家(京派)这次与上海的评论家(海派)不约而同地肯定和赞扬这部小说,这是当代批评史上很少见的。第三,无论是海派还是京派都褒奖有加,不吝赞词,甚至使用了很多极端的提法,诸如终结、革命、绝唱等等字眼。概括这两次研讨会的观点无非以下三个方面:

1.对《秦腔》内容的评价,以“乡土叙事”为代表。无论是京派还是海派的评论家在这一点上没有任何分歧。而且不约而同地对《秦腔》在中国乡土叙事历史中的地位给予了高度评价。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王鸿生认为,这是“一部反史诗的史诗,从鲁迅的批判乡土写作到沈从文的乡土式恋歌,一直到张炜或者陈忠实的《白鹿原》中那种文化寻根的有意识的努力……但贾平凹是还原现实(乡土)。”言下之意,只有《秦腔》是目前唯一一部最真实的乡土小说。罗岗不仅注意到《秦腔》是“中国原来的农村生活方式成为绝唱时的一部挽歌”同时还指出“贾平凹的野心不仅仅是描述这样一个世界,还企望用这个世界来抵抗时代的潮流。怎么来对抗资本主义社会巨大的对人异化和分崩离析的一个挑战”。这个见地很深刻,他不只谈到表面的题材还涉及作品的主旨。栾梅建认为《秦腔》的出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雷达的观点比较平实:“把它放在当今中国乡土叙事的背景下来看,是非常重要的作品,也是贾平凹迄今为止最为重要的一部作品。”陈晓明的观点应该是在乡土叙事领域最响亮的声音,正是他率先提出“终结”一词,按他的解释,终结有双重意思,一方面是在达到它最终意义的终结的意思,另一方面它确实有挽歌式的终结。前者在他看来就是极致,而且他连用三个终结来具体阐明它的观点,在他看来,《秦腔》是“乡土中国历史的终结,是乡土文化想象的终结,是乡土美学想象的终结”。不难发现,这种言论是把《秦腔》推到“乡土叙事”的顶峰,似乎以往没有,以后也不可能有超过《秦腔》的乡土叙事作品。这个看法无疑有点过火,而且我们觉得他的分述也有不大正确的地方。就说“乡土历史的终结”难道表明中国文学从此再没有或不会出现乡土叙事了吗?孟繁华也认为《秦腔》“是对中国乡土叙事的最后毁灭性的写作、抒写,我担心的是当贾平凹这样看待第一章《秦腔》评论及其“泡沫”现象揭秘中国的现代和乡土中国后,他下一个作品怎么写。”关于此,就有几个评论家不同意。郜元宝说:“在中国的传统中,乡土永远是写不完的。在这个小说里面,变化就在于,在现实中的乡土是不会灭亡的。”梁永安说:“我不赞成过多地强调贾平凹地乡土性,这不是他的强项。”程永新也说,“有人用乡土作家来概括他是片面的,它本身是关注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关注各种生活的层面”。再说,“乡土叙事”的提法基本上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意义,不过是数年前“农村题材”的另一种表述。因此,京派和海派关于这个问题的所有言论,浓缩为一句话就是:《秦腔》是迄今为止中国当代描写农村生活最成功的一部小说。

2.对《秦腔》形式的分析,以“日常叙事”为标志。王鸿生指出《秦腔》采用的是“现象式还原的方法,表达自然,不露痕迹,像扯联体的回文”。郜元宝说作家想找一个最好的说话方式——闲言碎语的叙述。满足于呈现,但并未完全放弃“解释”的冲动。这种判断是比较准确的。王鸿生认为这种叙事方式“回避了个人主观的介入”,这与郜元宝似乎有点矛

盾。客观地说贾平凹试图隐藏自己的主观身份但没有完全实现,因此给读者和评论者造成这样截然不同的看法。韩鲁华也强调《秦腔》是一种还原的叙述,与以往的反映与表现都不一样;雷达说,“这部作品最大的特点是整个生活的团块结构靠对话向前滚动。”谢有顺说:“这个作品他写的是非常日常化的,非常琐碎的,非常细密的,很多人在写当代生活时可能是观念型的或者被简化的……在最日常的地方,最生活化的地方能写出真情或写出当代生活里最根本的东西,这也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贺绍俊认为:“我更加看重《秦腔》在叙事上的特点,我觉得这个作品具有一种叙事革命的意义。当代文学史有两种交错的叙事,一种是革命叙事,一种是日常叙事。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常叙事逐渐地被许多作家挖掘出来,如王安忆《长恨歌》,它实际上承传了张爱玲现代文学日常叙事的路子,这种日常叙事是现代性的H常叙事,《秦腔》承续了传统文化的H常叙事,以《红楼梦》为代表,但这这种叙事基本上断了”。这个评价是很中肯的。不过,我觉得批评家们还没有完全认识到贾平凹恢复中国传统H常叙事的意义,他并不只是为了与众不同,自觉地追求一种新的叙事方式或者挑战一种写作的难度或极限,应该说这个动机是存在的,但最根本的是他要弘扬中国的、民族的叙事传统,为了与世界文学有所区别,他探索了这么多年,其实一直是寻找这样一条既能与世界沟通又完全保持本民族特色的叙事方式,《秦腔》无疑是成功了。在当代文坛,好像还没有第二个作家像他这样自觉、执著地探索着中国文学以纯正的汉语写作树立于世界之林的道路。虽然有不少作家试验着各种文体与技巧,但从民族化立场挖掘、传承中国小说的叙事方式或者思维恐怕只有贾平凹一人,因此,有评论家称他的写作是新汉语写作,看来不无道理。准确地说,应该叫真正的现代汉语作家。因为,五四以来,我们的现代作家都是从西方学习写作的,特别是小说,这个潮流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末,也就是传统的、民族的,中国化的叙事被丢弃了、中断了,我们始终是跟在西方人的屁股后亦步亦趋。这怎么能赶上别人,更何谈超越。所以,有人说贾平凹有野心恐怕就是指这一点,他不是仅仅为了冲击诺贝尔文学奖而是要树立中国小说的品牌,所谓独立知识产权或自主创新。中国的小说家只能依靠本民族特有的、成熟的叙事方式为世界小说发展提供一种坐标。

3.对小说的叙述人的关注,以“阉割叙事”为旗帜。明确地提出《秦腔》是一种“阉割”叙事观点的评论家还是陈晓明。他的意第一章《秦腔》评论及其“泡沫”现象揭秘思是贾平凹“要把所有的想象和所有的激情,所有现代性对文学的想象全部剔除。”所以,陈晓明说,这种阉割式叙事“没有想象,没有虚构,没有情节,没有宏大的历史,只有乡村的生活。”这句话的后半句使我们马上联想到前文所说的Et常叙事,因此阉割叙事的意义主要在这句话的前半句——没有想象,没有虚构。换句话说,把所有不真实的文学想象和虚构阉割掉。在小说中,这个被阉割者就是引生,他不只是生殖器被阉割了而且象征性的是他把一切物质的、功利性的、世俗的欲望完全清除掉了,“唯一留下来的是精神的东西”(贺绍俊语),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人物的性格内涵是很耐人寻味的。但是我们这里主要强调的是引生作为叙事人的意义。不难发现,海派和京派的很多批评家都是赞赏这个特殊的叙事人称的。王鸿生说:“叙事人带有一些魔幻色彩,他消解了叙事人和人物的距离,他进入到故事之中,又是他人故事中的一个要素,非常奇特。贾平凹是排除观念性的介入来写作品的,无论是从政治学还是经济学、文化学的、民俗学的这些角度去解读,都会有很大的收获。”郜元宝说:“贾平凹是用小说给大家建造一个公园,却没有给大家提供一个地图。只满足于呈现者,如尼采所说,艺术家就是一个呈现者。”韩鲁华则直接强调《秦腔》的“还原”观念,所谓“文学不仅是反映,也不仅仅是表现同时还是还原,这个还原有四个层次:第一生活现象的还原;第二,生活整体式的还原;第三生命情感式的还原;第四,文化精神式的还原”,不管是“呈现”或者“还原”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就是这种叙事在尽可能地“排除个人观念的介入”。李敬泽用另一个词汇“沉默”来阐释陈晓明的阉割,他说:“自

我阉割的意思就是,第一,既有无穷的话可说,但是又从根本上说无话可说;第二,面对这个世界,面对如此纷繁的一个巨大的世界,这个人,这个叙述者,这个隐性和显性的叙述腔澎者实际上采取了一种自我阉割似的办法、姿态。甚至我认为《秦腔》的主题就是沉默……它把我们对乡土的想象和认识拉回到一个原点上来”。谢有顺用“仁慈”来描述这种叙述人的态度:“文学的态度可能不是是与非的态度,文学的态度如果从最伟大的文学观来看可能更多的就是发现、是呈现,是一种更高的对生活的仁慈。”关于这种阉割叙事的特点或优势也有两位批评家专门指出。贺绍俊说,引生“实际上是主视角和全视角的打通”,张水舟说:“引生不是傻子,是作者的另一部分,是作者的他者。他把作者无所不在无所不晓的全知角度和人物的有限视角有机巧妙地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不过在一片赞扬声中也不乏一些反对的意见,李洁非就认为“这个小说中唯一别扭的就是引生的第一人称的一些叙述,我觉得不自然,方式上在整体上偏离了小说中非常纯、非常地道的、非常有土地感的村俗语整体的风格,如果这个部分不存在的话,这个小说的语言我个人认为是直追《金瓶梅》的”。

如果说,乡土叙事和日常叙事是从《秦腔》的内容上进行探讨的话,那么,阉割叙事就是侧重形式的分析,总体上讲,肯定为多,赞誉有加,但在骨子里或者字里行间仍然能感受到批评家们含蓄的、机智的保留,所以白描很清醒地指出“我想大家还是很谨慎地有所保留”的确,如雷达、陈思和、谢有顺等,他们都没有像陈晓明那样用一些极端的词汇,比如终结等来阐释他们的观点,而是很客观地、策略地表达了他们的态度。陈思和的开场白只涉及贾平凹的整体创作以及他在当代文学史上的意义,至于对要专门探讨的《秦腔》几乎一句实质性的评价也没有,这就很有意思。雷达说:“把它放在当今中国乡土叙事的背景下来看,是非常重要的作品,也是贾平凹迄今为止最为重要的一部作品。”他一直用的是重要一词而不是最第一章《秦腔》评论及其“泡沫”现象揭秘好。谢有顺的说法与雷达几乎如出一辙:“在中国当代小说的背景里面,这确实是一部非常有意思也非常重要的作品。”而且,我们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部小说虽然在京派和海派这两大中国文学批评群体的意见中是难得的不谋而合的一致:肯定大于批判。但是,我们是否注意到他们更多涉及的只是操作层面的问题,也就是不管是谈乡土叙事、日常叙事还是阉割叙事似乎与作品“写什么”和“怎么写”这两个问题有关,但关于在作品的思想深度甚至观念的正确与否等实质性的话题几乎没有触及,那么这就是我们对这部作品的价值或艺术高度难以把握,而且会由于这些在中国当代批评界具有话语权的人们的异口同声而导致一种理解的误区,似乎

“是1949年以来在中国文学创作的不可多得的一部精品。”这部小说真如媒体所宣传的那样:

我们觉得,这里涉及一个批评的观念或者尺度、方法问题,如果说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普通读者往往会被权威的声音所蒙蔽从而失去自己的判断。我们认为,批评面对任何作品都必须首先从整体上做出优劣、高低的判断,而不是以局部的观点代替整体的看法。正是在这个理念下,我们认为《秦腔》这部小说在艺术上的确达到了当代乡土小说难以企及的高度,但是在思想深度上却有很大的缺憾,所以从整体上来看,它并非一部“终结”意义的作品。

(本节所有引文皆出自《(秦腔)大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编,作家出版社(指第一节)2006年8月第1版。)

第二节各种报刊研究《秦腔》的文章掠影

陈思和的文章出现得较晚,发表的刊物也不大响亮,但他谈到了四个实质性的话题。1.现实主义:法自然、细节的展示、时代信息;2.精神性:疯子引生作为叙事者的意义;3.艺术手法:细节铺展与直观性的表达;4.文化意象:传统的式微与重返民间。很明显,有三个方面都是谈《秦腔》的艺术成就,他尤其推崇的是小说中的细节描写,他没有把此局限在自然主义或现实主义的层次而是用“直观性的表达”加以提升;他说:“何谓‘直观性的

表达’?我的理解是,直观作为一种表达形态,主要表现为主体与客体的直面相对,通过‘看’这一动作来改变主客体的关系。”特别是他指出了《秦腔》的精神性价值,这是目前很多评论家都没有提到的。

难怪有人专门著文对谢有顺的观点进行反驳,何英在《文学自由谈》上发表《对(秦腔)评论的评论》一文,他指出谢文中所褒扬的“宽恕和仁慈”其实是作者的一种道德审判的悬置,这种观点并没有多少价值。倒是他的一句质问很耐人寻味:“他是真的不愿说‘知道’还是他就没有这个思想能力?”因为谢有顺赞赏的恰恰是贾平凹对生活的复杂和神秘的惊恐态度,不想作简单的是非判断,所谓“不知道”。也就是这个不知道,并非作家真的不知而是作家的智慧或狡猾,他也许知道但他不说;但问题在于作家到底知道不知道,他知道多少?如果作家对生活很茫然,同时他用混茫的态度,那的确是要受到指责的,因为它缺乏在作家应有的对生活的发现能力;反之,它是彻悟了生活的真谛只是遵循文学的叙事伦理不能明白的道出,那则要另当别论。我觉得,在《秦腔》中这两种因素兼有,它是不愿做简单的对错评判,但与此同时,他对生活的现状和未来也很茫然。二、另一部分正好与“京派和海派”等挺《秦腔》一族的观点

就他的五个观点本身而言也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他强调某些必要的叙事要素和伦理,这是没有问题的。但具体到《秦腔》这部小说,也不能说它取消了叙事。客观地说,贾平凹力图改变传统叙事的一些方式,没有大起大落,一以贯之的情节并不等于没有故事,丰富的细节就是他的叙事要素和亮点。“意义的沉沦”在一定程度上,笔者还是认可的,但准确地说是意义的浅陋。至于他的铺天盖地的细节描写是否佐拉的自然主义,应该不言自明,完全不同,这是李建军的文学观念的偏颇所致,陈思和先生的观点可以作为参照。“缺乏朴素与诚恳”和“被物化与被损害的叙述者”放在这部小说中似乎已经不对路了,《秦腔》恰恰很注意叙述和描写的“中立”态度,他并没有多少夸饰。如果说引生的超常感觉,那并非是虚假和夸张而是一种叙事的技巧,也许是一种伟大的创造,这一点也有很多评论家谈到。“恋污癖与性景恋”的毛病,李建军已经说过不止n次了,既缺乏新鲜感也无伤小说之大雅。可以说,这并不是多大的罪过,甚至连瑕疵也算不上。在这部小说中,贾平凹已经很注意这种性描写的分寸,他之不能完全避免应该说是考虑到性格或情节发展的必要。所以,我觉得李建军先生对《秦腔》的批判是用大炮轰蚊子,小题大做。他其实没有找准目标或症结,再就是他的批评立场有问题。不过,我们并不反对他对批评界不吝赞词、过分吹捧风气的激情愤怒,所以他说:我“不止一次地看到了批评家、作家与媒体合

去年最热闹的一场是《狼图腾》,今年的则是刚刚拉开序幕的《秦腔》……我们可以看到对一部文学作品进行炒作的基本模式:天花乱坠,妄下雌黄;好话说尽,空洞无物。”对此,笔者也深有同感,但问题在于,它恰恰也喜欢说极端话,就是在说一些言之凿凿的问题时又会犯吹毛求疵的毛病。比如,他对批评界“好话说尽,空洞无物”的现象进行驳论时就显得特别的琐碎甚至可笑,因为他只是在字眼上做文章而不抓实质。

陈晓明说:“贾平凹以他的方式,写出这样的乡土中国历史叙事终结的现场。”鲁晓光说:说“乡土中国叙事的终结”,我不太赞成,从鲁迅到现在,有不少作家描写乡村,各有各的写作方式。也许可以说是某种“乡土中国叙事的终结”?李云雷:我觉得小说不是“宏大叙事的消解”,它其实包容了很多的“宏大叙事”,是对革命与改革的双重反思,也有对传统文化、民间文化消亡的描绘,在日常琐屑事情的描写中,写出了“大事情”。李建军:“叙事”乃是小说的不可或缺的“元素”,是万万不能“取消”的。贾平凹在《秦腔》里“取消了”那些对小说来讲至关重要的“叙事元素”,显然是一种幼稚的冲动和简单的热情。刘晓南:这也是一种写法,体现了作者眼中某种世界的真实。正如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在众声喧哗中也不好进入,但并不妨碍它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学风景。一种写法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在遮蔽某些东西的同时也可能敞开了另一些东西。许多文学史上的经典如托尔斯泰、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也都存在一些问题,但并不影响它们的伟大。李建军:《秦腔》的一个严重病象就是夸饰与虚假,就是缺乏必要的朴素与诚恳。他对人物的对话描写,是琐碎、累赘、单调和虚假的。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外部动作的描写,也多有夸张而虚假的渲染。李云雷:我的观点与你不同,我觉得这部作品试图全面表达作者对中国农村历史与现实中诸多现象丰富、复杂、细微的感受。这样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成功,但成功的主要因素来自于作者真诚而具有反思性的态度、细致而全面的观察,而并非在于艺术

刘晓南:我的看法也与建军老师不同。尽管我对《秦腔》的琐碎也颇不耐烦,感到疲惫,但小说中的对话还是饶有趣味,每个局部都有微妙的心理和气韵流动。对话中可见钩心斗角、心理波澜、表里不一、性格情趣的种种奥妙,还是人情人理、耐人寻味的。他们对《秦腔》的总体评价是:张颐武:《秦腔》不是一部现代和传统交锋的现代性书写,而是这一斗争无奈的终结的新的世纪的展开。秦腔一曲动地哀,但哀伤的调子里却洋溢着一个新的时代的虽然怪异、粗俗却充满力量的可能性展示。陈晓明:《秦腔》表达的就是乡土文学的挽歌,就是它的最后一次的虔敬。从此之后,人们当然还能以各种方式来书写乡土中国,但我说的那种最极致的、最畏惧的和最令人畏惧的写作已经被贾平凹献祭般地献上了,其他的就只能重复地写。李建军:这是一部形式夸张、内容贫乏的失败之作,是贾平凹小说写作的又一个低谷。李云雷:自从《废都》以来,贾平凹就尝试一种“奇书体”的写作,所谓“奇书体”是指我国古代一些“奇书”如《金瓶梅》的写作方式,这样一种追求自然无法达到,但可以无限接近,而《秦腔》在这一意义上可以称为贾平凹最成功的作品。刘晓南:《秦腔》显示出贾平凹对他所熟悉的乡村题材的高超驾驭能力。乡村生活在他的笔下风生水起,神采飞扬。他生动地写出了这个时代的乡村政治与伦理精神,也写出了对处于式微瓦解状态的乡村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凭吊和惋惜。不难看出,对《秦腔》的价值判断反差很大,原因在哪里?就是每个评论者的批评尺度或原则不同。

秦腔评论

第一章《秦腔》评论及其“泡沫”现象揭秘 泡沫中沸腾的《秦腔》邰科祥等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9 第一节“京派”和“海派”关于《秦腔》的言论综述 2005年,中国当代文坛值得记忆和反思的一件大事无疑是贾平凹《秦腔》的出版以及由此引起的讨论。按说一部小说的出版引起轰动或者争议是非常正常的情况,但是对《秦腔》来说则有点不同,一是这部小说只在《收获》杂志连载完毕而单行本还没有面世的情况下就有上海的研讨会召开,后来曾经引起读者的质疑,感觉有炒作之嫌;其实把这次研讨会一味的理解为是一种炒作行为似乎不大妥当,客观地说,这部小说的艺术成就很快地引起评论家的认同是主要的原因,当然也不排除杂志社借此机会进行一种促销的考虑。二是在这部小说的单行本出版不久,北京又召开了一次研讨会,和以往不同的是北京的评论家(京派)这次与上海的评论家(海派)不约而同地肯定和赞扬这部小说,这是当代批评史上很少见的。第三,无论是海派还是京派都褒奖有加,不吝赞词,甚至使用了很多极端的提法,诸如终结、革命、绝唱等等字眼。概括这两次研讨会的观点无非以下三个方面: 1.对《秦腔》内容的评价,以“乡土叙事”为代表。无论是京派还是海派的评论家在这一点上没有任何分歧。而且不约而同地对《秦腔》在中国乡土叙事历史中的地位给予了高度评价。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王鸿生认为,这是“一部反史诗的史诗,从鲁迅的批判乡土写作到沈从文的乡土式恋歌,一直到张炜或者陈忠实的《白鹿原》中那种文化寻根的有意识的努力……但贾平凹是还原现实(乡土)。”言下之意,只有《秦腔》是目前唯一一部最真实的乡土小说。罗岗不仅注意到《秦腔》是“中国原来的农村生活方式成为绝唱时的一部挽歌”同时还指出“贾平凹的野心不仅仅是描述这样一个世界,还企望用这个世界来抵抗时代的潮流。怎么来对抗资本主义社会巨大的对人异化和分崩离析的一个挑战”。这个见地很深刻,他不只谈到表面的题材还涉及作品的主旨。栾梅建认为《秦腔》的出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雷达的观点比较平实:“把它放在当今中国乡土叙事的背景下来看,是非常重要的作品,也是贾平凹迄今为止最为重要的一部作品。”陈晓明的观点应该是在乡土叙事领域最响亮的声音,正是他率先提出“终结”一词,按他的解释,终结有双重意思,一方面是在达到它最终意义的终结的意思,另一方面它确实有挽歌式的终结。前者在他看来就是极致,而且他连用三个终结来具体阐明它的观点,在他看来,《秦腔》是“乡土中国历史的终结,是乡土文化想象的终结,是乡土美学想象的终结”。不难发现,这种言论是把《秦腔》推到“乡土叙事”的顶峰,似乎以往没有,以后也不可能有超过《秦腔》的乡土叙事作品。这个看法无疑有点过火,而且我们觉得他的分述也有不大正确的地方。就说“乡土历史的终结”难道表明中国文学从此再没有或不会出现乡土叙事了吗?孟繁华也认为《秦腔》“是对中国乡土叙事的最后毁灭性的写作、抒写,我担心的是当贾平凹这样看待第一章《秦腔》评论及其“泡沫”现象揭秘中国的现代和乡土中国后,他下一个作品怎么写。”关于此,就有几个评论家不同意。郜元宝说:“在中国的传统中,乡土永远是写不完的。在这个小说里面,变化就在于,在现实中的乡土是不会灭亡的。”梁永安说:“我不赞成过多地强调贾平凹地乡土性,这不是他的强项。”程永新也说,“有人用乡土作家来概括他是片面的,它本身是关注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关注各种生活的层面”。再说,“乡土叙事”的提法基本上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意义,不过是数年前“农村题材”的另一种表述。因此,京派和海派关于这个问题的所有言论,浓缩为一句话就是:《秦腔》是迄今为止中国当代描写农村生活最成功的一部小说。 2.对《秦腔》形式的分析,以“日常叙事”为标志。王鸿生指出《秦腔》采用的是“现象式还原的方法,表达自然,不露痕迹,像扯联体的回文”。郜元宝说作家想找一个最好的说话方式——闲言碎语的叙述。满足于呈现,但并未完全放弃“解释”的冲动。这种判断是比较准确的。王鸿生认为这种叙事方式“回避了个人主观的介入”,这与郜元宝似乎有点矛

秦腔剧情介绍荟萃

秦腔剧情介绍荟萃 1、《火焰驹》剧情介绍:《火焰驹》又名《卖水记》,秦腔传统名剧,原为清代剧作家李芳桂创作之碗碗腔剧本。宋时,番邦北狄王造反,李彦荣奉命挂帅出征。朝中奸臣王强与兵部尚书李绶(李彦荣之父)不和,诬告李彦荣投敌,朝廷遂将李绶下入天牢,李家被满门抄封,家人被赶出京城。李绶次子彦贵危难之中向居住在苏州的岳父黄璋求援,黄璋却冷目相向,悔婚退亲。彦贵在无奈之中,靠沿街卖水度日,侍奉老母。一日,彦贵卖水被未婚妻黄桂英之丫环芸香看见,芸香引其与桂英相会,并约好夜晚在花园赠金。岂料三人举动被家人王良发现,王将此事密告黄璋,黄璋命王良杀死芸香,栽赃于彦贵,预知彦贵于死地。苏州知府受贿,将彦贵判处死刑,秋后待决。李家连遭危难之事被贩马义士艾谦知晓,艾谦乘火焰驹日夜兼程,入番报信。彦荣领兵归劫杀场,救出彦贵,合家团圆。此剧流传久远,版本甚多,现除演出本戏外,其中《卖水》、《打路》、《祭桩》、等折戏亦经常单独演出,《表华》、《赏景》更是脍炙人口的驰名唱段。1958年此剧被长影拍成首部秦腔彩色影片之后,影响更大。 2、《狸猫换太子》剧情介绍:《狸猫换太子》又名《铡郭槐》、《打黄袍》、《火化冷宫》,秦腔传统剧。宋真宗时,刘妃为了争宠夺位,暗与太监郭槐定下“狸猫换太子”之计,于李妃产子之时,诬陷李妃“产下妖物,玷辱宫闱”。真宗听信谗言,将李妃囚禁冷宫。刘妃又命寇珠将太子抛入金水桥下溺死,寇珠不忍,与太监陈琳商定救太子之策,逢刘妃、郭槐查宫,多亏寇珠机智,巧送太子出宫,交八贤王抚养。十二年后,太子游园在冷宫与母相见,刘妃心疑,杀人灭口,逼死寇珠,又火焚冷宫,幸有陈琳报信,李妃逃生,流落民间,收一义子,相依为命,苦度终日。八年后,包拯放粮途遇李妃,迎驾回朝,冤情昭雪,母子相认。本剧除演出本戏外,《抱妆盒》、《拷寇》常作折戏演出,任哲中、张新华以演此剧闻名。 3、《三滴血》剧情介绍:秦腔传统剧,范紫东创作。山西人周仁瑞在陕西经商,妻一胎产二子,不幸产后身亡。仁瑞无法同养二子,便将次子卖于李三娘,自己抚养长子周天佑。李三娘为子起名李遇春,由奶娘王妈哺乳,并经王妈为媒与女儿李晚春订婚。后周仁瑞经商失利,带天佑回山西老家,其弟周仁祥为了独霸家产,不认侄周天佑,并诉诸县衙。县官晋信书用滴血认亲之法判断,认为周天佑并非周仁瑞之亲子,被逐出县衙,父子遂失散。天佑寻父至五台山,虎口中救下少女贾香莲,遂定下婚约。遇春长成后,三娘亡故,恶少阮自用垂涎晚春,伪造婚书,逼其成婚。诉诸官府,晋信书又以滴血之法将晚春、遇春断为亲兄妹,将晚春判于阮自用。花烛夜,晚春逃出,寻找遇春。周仁瑞四处寻子,偶于遇春奶娘王妈相遇,不服晋老爷以滴血之法错判两案,同往县衙质对。晋信书又以滴血试验,断周仁祥与其子牛娃又非亲生。天佑、遇春途中偶遇,便结义投军,各在边疆立功得官。晚春寻至军营,贾氏亦送女至。天佑兄弟提审县令,周仁瑞、王妈亦随晋信书来到军营,冤案使明,将晋革职,合家团聚。此剧是小生、小旦、花旦、老生、正旦、大丑为主的唱做工戏。其中《虎口缘》常单折演出。 4、《玉堂春》剧情介绍:《玉堂春》又名《审苏三》,秦腔传统戏。明代礼部

秦腔

《秦腔》第1课时 教学目的: 知识技能 1.体会文章的大气和深沉的文化底蕴。 2.了解秦地的地理构造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统一。 3.习文章将秦腔、秦地、秦人以及文化生活的有机结。 4.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5.体会作者在场面细节描写上的出神入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从而对象征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民间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重点难点 1.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2.了解秦地的地理构造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统一。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播放几段秦腔的段子,让学生对秦腔有感性的认识。 2.简介秦腔 ——秦腔是我国戏曲四大声腔(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声腔体系,它的覆盖面极为广阔,流行遍及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及西南的西藏、四川;中原的晋西、豫东、河北;东北大庆、东南的广东、福建,宝岛台湾

等地以及吉尔吉斯坦共和国,同时也是我国最大地方剧种,对许多剧种都有很大的影响。它历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历代发展日趋成熟,明末清初盛行于南北各地。秦腔的鼎盛时期在乾隆年间。目前,秦腔所保留的剧目达700多个,为各剧种之首。 秦腔的唱腔、道白、板路、脸谱、身段、角色门类自成体系。秦腔也称“乱弹”,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点。秦腔演出地点最好是选在露天的场所,那样才能有秦腔的味道,更体味到秦腔的精髓。秦腔的唱腔,用宽音大嗓,直起直落,给人以高亢激越、粗犷朴实之感。看秦腔时候,尤其看到秦腔中的“黑头”吼声地动山摇的时候,你才会此刻真正认识到秦腔的豪放,这也是秦人的血性。 3.介绍作者: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52年2月21日出生。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现为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记》、《野火集》、《商州散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晚唱》、《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州河》、《浮躁》、《废都》、《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诗集《空白》以及《平凹文论集》等。他的《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

李淑芳与秦腔

李淑芳与秦腔 ■焦垣生

这个题目似乎有一点荒诞。秦腔是一个剧种,而且是戏曲所有剧种中最古老最具历史言说资格和价值的剧种,所谓“花雅之争”、“昆乱不挡”所蕴含的故事,无非关涉秦腔与昆曲分别伯仲之轶账提说。李淑芳本是一名说年轻其实又难说年轻的当代秦腔演员,说她年轻,是因为她在去年刚获得了中国戏剧“梅花奖”,正是大有作为正该开始芬芳吐艳之时;说不年轻,是因为听说文化改制,她所在的剧团转归企业收编,她已被退休了。把李淑芳与秦腔并列作题,可能有人觉得莫名其妙。

李淑芳1968年出生于关中周至县,先入周至县剧团,后调进著名的百年剧社——西安易俗社,易俗社作为鲁迅先生赞誉其“古调独弹”的中国四大剧社之一,声名播于海内外,但李淑芳起初却并没有多大的名气,起码笔者并不认识。偶然一天早上,我散步到西安和平门城墙根下,看见摆地摊卖戏曲碟的地方,好几个人都在买一张名为《李淑芳唱段选》的秦腔碟,我就也买了一张。回家听放,觉得唱得确实不同凡响——悱恻缠绵,优美婉转。明明是标准的秦腔,却不是如有人说的“三千万人民齐吼”的秦腔,其绕梁入耳倒使人想起那些以娇声嗲气著名的吴越江南声腔,但这声腔中包藏着北方女子的那一种以极强的穿透力撑着,柔而有劲道,音韵抑扬顿挫的声腔。 后来终于到剧场亲眼看到了李淑芳的演出。 再后来,只要她有演出,我都会去看。 其实各个剧种都有一些这样的演员,可能形体条件不一,但都唱得好。看李淑芳的戏,我想到了以前同叫“乱弹”的蒲剧中的一位早获得梅花奖的名演员武俊英,她形体条件不大好,但就是唱得好。这两位的发声吐字行腔,不是一个风格,但都是拿捏得很好,而且每一段唱腔中的每一句每一词都紧扣着她要表现的人物彼时彼地彼情应发射的神韵。悲切时低回如游丝,刹那间又穿透云天,如惊涛裂岸。如李淑芳唱的《数罗汉》,其中人物形象所要通过唱词表现的情感,是极为复杂的,我听过不少秦腔演员(甚至是名演员)都唱过这一段,但感觉不是欠着火候就是火候过了,只有李淑芳演唱的《数罗汉》不瘟不火,声情意都恰至文心,托出戏胆,让人击节称赞。那其中,悠扬舒展,让人回味无边,大珠小珠落玉盘而声声不凡。蒲剧演员武俊英演唱的《苏三起解》,武俊英把苏三这个人物的灵魂抓住了,所以每一声、每一处都通透着这个人物的内心。李淑芳《数罗汉》表现的是一个内心炽烈如火却又不得不做了尼姑,时时要示人心如止水波澜不惊好像与世无争,而实际上因为爱恨情欲无以抒怀,对着泥塑的罗汉排遣开来的人物形象。这个折子戏是极具人文色彩和现代哲学意念的一出戏。俄国著名的小说家契诃夫在他的名篇《苦恼》中写死了儿子的马车夫姚纳·波达卜夫内心的苦恼无法排遣又不能向人倾诉,对着日日与自己相伴的马诉起了衷肠。《数罗汉》可以与《苦恼》作比较文学研究的论题。要知道,这样的一个尼姑形象是非常难塑造的。只有李淑芳把她活脱脱地表现出来了。复杂的具有冷热两面色彩的旦角行当,唱词要求演员表面要唱得细腻平缓舒展,而实际上又得哀转久绝地表现角色如窦娥问天问地一样的心声独白,秦腔《窦娥冤》中让观众掌声雷动的窦娥式高亢不行,秦腔名段《断桥》里白娘子那样炽烈的抒情唱段也不行。换言之,一般秦腔演员擅长的欢音、苦音的或明快或凄厉或嘈杂急紧的唱法都不行。这个戏把李淑芳托出来了。 人们说李淑芳是肖若兰的弟子。“肖派”!可说实在的,10年前,在秦腔界讲流派,实在还是件有嫌奢侈的事。秦腔作为梆子戏的鼻祖在广袤的西北大地流布传播几百年,尤其在先前,传播手段落后,甚至连今天所谓的大众传播也谈不上,只是人际传播,口口相传,交通闭塞自然地理人文条件阻碍着文化交流,在这种情况下,古老的剧种秦腔在发展过程中,自然会形成不同班社,不同演员的不同演唱风格以至形成今天所谓的不同流派。但这些风格流派解放后并未被研究者重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文艺界讲“推陈出新”和“古为今用”,文艺为无

易俗社秦腔剧目

三滴血黑世界鬼教育一字狱天足会四林湖亡国痛豚尾记牛肉案双刁计孝子全八种曲毒药饼万变图元宝精人伦鉴 文山殉国兴善庵瓜地打狼银蜡台棒槌换娃贺家坟如皋狱闹督院中牟摘印奉安铁路新忠保国孤儿记芦花絮鲁相拔葵 暗狱天强项令子平别解女诸葛呆迷记董华妻破阮石公私案开国图训俗亭共和纪念欢迎议员改良观音堂改良重台别 改良蝴蝶杯自由恨新审判熊耳山色空图汩罗江梁上君子阿毛传长生鉴改良杀狗劝夫吴官教战王相要帐新女子叮嘴 将相和婚姻谈卜式传三迁教子醉谴重耳女娃劝学糊涂村战徐州方正学骂殿女桑园寄子七巧图灵龟庙英雄鉴懵懂村 紫金山马嵬驿游骊山中国谈巴里西烧瓷丹阳郡新拆书和尚探亲新小姑贤慈孝图平交趾火牛阵大婚姻谈商汤革命 女大王二王争功三回头白云阁凤凰岭斗龙船女婿偷鸡青梅传镇台念书陈家谷新拜年沉香亭柜中缘看女考烟客 碧玉簪阿姑鉴秋莲传新金玉缘元旦节赠金新摇会蜂蜜计改良煤山改良小姑研磨双明珠小送女燕山恨节孝图 惜花记若耶溪昆阳战灭莽记平河北功狗记鸡大王大如意黄河渡五台案传国八种曲五花八门八段锦螟蛉案 卖花女南岳庙双烈女救荒奇策二义女祁雨记芙蓉屏改良桑园会少妇箴红颜泪正雅园金玉莲烟花镜打醋坛 庐山奇遇二百元凤鸣山七百两泾惠渠吃醋记大发财改良三疑计白相公猛发财傻女婿拾金记白先生看病 孝子花平权论万古香苦孩儿禁烟趣闻义乳母浪子镜洗衾记忠臣箭姚家庄新年八种曲分金记常棣花 柳林会娃变南瓜翠微洞假在行新年大朝贺新年大得胜新年大庆祝新年大演讲好商人阴阳变梅花镜 坏女婿大回头瞽小姐女婿拍门新潮趣闻弹铗记青春梦蔡州城良心现花萼镜花下影息争记琴珠缘 爱莲女士武王革命戎衣误解家庄丧葬谈春闺考试上海杭日战记李遂战胜日本记明代恢复朝鲜记 恢复燕云十六州风雪岭范氏仆南柳巷朔亚元梅花梦桂花洞和尚拜年奇女子董家山琴箭飞声 近视眼新劝学妒妇屈打王强黑暗衙门宰豚记梅花扇道州城小女婿新闹房汜水关托尔斯泰 计贤策天雷报改良张连卖布孔雀东南飞富家庄光复汉业大佛寺美术缘夫人城打面缸破郢都 复郢都玉镜台软玉屏萧山秀才秋风秋雨燕子笺飞虹桥战袍缘吕四娘大孝传美人换马三知己 宫锦袍颐和园翰墨缘女儿经鸳鸯阵大学衍义紫金冠金手表金川门京兆画眉盗虎符双剔胡 伉俪会师金莲痛史晋文公关中书院棒打薄情郎东门宴苏武牧羊新劝学八字案圈圈圈晓钟社 杀狗劝夫金兰谱可怜虫赌博账焚嫁衣唾骂姻缘李广射虎安眠圣药双凤飞来宦海潮玉冠道人

听秦腔

在不经意之间,我的心中有时也会莫名其妙地燃起一阵自豪感,不为别的,只为自己是一个来自黄土地的农家子弟。大都市的人们也许会对西北不屑一顾,奇怪这漫天黄砂的高原有什么好?但我却总时常会被故乡这一方水土养育的人,创造的物深深地感动着,其中之一便是秦腔。“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延续数千年的秦声秦韵,早已浸入每一个秦人的血液与骨髓之中,早已成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自己离开秦岭脚下渭水河边的家乡,远赴关外来到黑土地上的一个小城,开始工作之后,那慷慨激昂的秦声便再也无法听到了!心里有一种空洞洞的失落感,好象生命中失去了某中不可或缺的东西,总在寻找却无从寻觅。 及至那年春节回老家,在北京西站,一踏上返回西安的火车,耳边响起虽然纷乱却亲切的家乡话,感觉实在是“撩咂咧”!到西安下了火车,走出火车站,忽然听到一曲慷慨激昂的秦腔从街道边上一家商店的音箱里传出来“王朝马汉喊一声,听相爷把话说分明…”,心灵猛的一颤:这不正是自己所寻觅与渴望的声音吗?那勾起我无尽乡愁的秦声秦韵,那与生命同在的大秦之腔。 没有近乡情怯的感觉,却有迷途终返的欣慰与高兴。兴冲冲去吃一碗羊肉泡馍,顿时浑身舒泰酣畅淋漓,吼一声秦腔我出门来,哪管他人怎么看! 秦腔不象京剧,挂着国粹的响亮名头,背负着民族文化的重任向前;秦腔也不象越剧,形单意飘,音淡妆雅,仿佛天外来音;它属于一个个实实在在的生命。在京剧眼中,秦腔显土显穷;在越剧看来,秦腔过俗过闹;但千万的秦人以及西北人却实实在地用心爱着秦腔。小小的戏园子,小小的戏台,小小的老百姓却偏爱这大杯的酒,大块的肉,大嗓门的秦腔。台上一声闷吼一声凄诉,台下多少声喊多少回叹。这一位听到好处一扬手,堂倌会意,一条红得扎眼的被面送上台去,台上那位将被面直向身上一披,正所谓披红,唱腔更显亮豁。更多时候,秦腔无台无妆,只在村口的大树下,地头的荫凉里一声吼起。上至九十九,下到刚会走,识字也好,不认也罢,只需起个腔,那一句句戏文便如黄河水一般滚滚而来;似乎这秦腔是秦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不用多教,只随着生命的前行,越来越自如,亲近。 记得小时候,自己并不太喜欢秦腔,和其他小孩一样也喜欢看武侠电视剧。只是到春节自己村子或附近的村子里,请秦腔剧团演大戏时,那着父母和亲友发的压岁钱,去看热闹,不过更贪恋的是可以在旁边买碗豆腐脑加上一根麻花,美美地吃一顿。及至上学后,由于少年人的好胜心,虽然没有父母的督促,自己也努力学习,很少去看电视。但是,父亲很喜欢看秦腔,——而身为清贫的农家子弟,不可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的安静的学习空间,所以我也能经常被动的听到秦腔。 开始时只是听热闹,伴随着成长的脚步以及学识阅历的增加,慢慢地对于秦腔自己竟也可以学会去品出味儿-——天下还有这么令人回味的嘶喊,这么平易俗实的艺术。天长日久,在流传数千年的秦腔里,演绎着多少忠臣良将的忠义故事,诉说了多少悲欢离合的人间亲情、感叹了多少忠贞不逾的千古爱情。 想到李白的一首词《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那连绵不绝的千年古调一直在历史的风沙中传响着,从而融入一代代秦人的血脉中,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 遥想此时此刻八百里秦川中,厚重的黄土高坡上,不知又有多少爷爷孙子壮汉婆姨在做完了地里的活计之后,面对夕阳,聚在一起吼起了秦腔。不知又有多少卖水后花园,有多少栓马寒窑前;有多少宗保被绑辕门外,有多少桂英祭桩大路边;有多少雄信骂唐帐外,有多少周仁哭妻坟前;有多少父女三击掌,有多少母子三滴血……人人都象名角一般端起架

秦腔现状及发展

突围之路——定西市秦腔剧团生存现状调查 作者:巩富强 ? 出自:戏里戏外唱人生浏览/评论:646/1 ? 日期:2009年3月22日 17:51 被称为大秦之声的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衍变,蔚为大观”,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是我国最古老的优秀剧种之一,和京剧、越剧、黄梅戏等剧种一样,是经过千百年时间的淘洗和磨砺之后形成的经典剧种,堪称国粹。秦腔自明朝中叶成熟以来,在近五百年时间里,便以它豪迈、粗犷、刚健的艺术风格风靡大西北,它把悲壮苍凉的韵味沉淀在西北人的血液里,成为西北人在黄土地上艰难生存挣扎的精神寄托,成长为这广袤、干旱、苦焦的厚土上一朵芳华勃郁的艺术奇葩。几百年来,它的一些经典剧目如《铡美案》、《金沙滩》、《五典坡》、《游西湖》等甚至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在许多边远山区的小山村,大字不识一个的老头老太张嘴也能吼两声秦腔。然而物换星移、春秋代序,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个信息爆炸、娱乐多元化的时代已悄然来临,特别是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电视机、网络的普及,使人们的文化生活多样化,秦腔和全国其他剧种一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剧目萎缩、表演团体生存艰难、演员流失、观众锐减,往日的辉煌已成昨日黄花。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爱好秦腔的人们忧心忡忡,有人甚至发出“救救秦腔”的呐喊。那么秦腔会不会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甚至消亡?在定西这样的贫困地区,秦腔的生存境遇如何?秦腔在人们的生活中究竟处于何种地位?振兴秦腔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定西市秦剧团、陇西县秦剧团、通渭县秦剧团、漳县秦剧团的负责人、演员,也随机采访了个别县文化局负责人及部分戏迷。在六七天的采访过程中,我对秦腔有了全新的认识,我惊讶于它恒久的艺术魅力留在老百姓心中的深刻印记,我感动于秦腔艺术家对艺术的执著献身精神和他们在困境中心怀振兴秦腔艺术的希望默默坚守的勇气,我心酸于从事秦腔演出的临时工们不得温饱的艰难生活状况,我忧伤于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想看秦腔而不得的写满渴望的眼神……在这里,我忠实地记录下我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以期抛砖引玉,让更多有识之士都来关注秦腔,为振兴秦腔而出谋划策。 回眸历史:秦声辉煌 ??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骏马、烈风、黄尘、莽原,大西北苍凉雄浑的山川孕育了豪放粗犷的黄土汉子,他们如烈酒一样燃烧的野性同样需要艺术的导引与释放,于是秦腔便产生了。秦腔的演唱方式最震撼人心的便是那黑头大净高亢激越、苍凉雄壮的唱腔,那从胸腔里吼出来的钢音,或悲愤、或雄浑、或深沉,仿佛凝聚着摇天撼地的力量,将听众带进那苍凉广袤的黄土高原,生存挣扎的苦闷、黄沙卷地的苦情,都随着那秦声如烈风扫过荒原般远去,内心便如雪原般明净澄澈。因此秦腔是黄土高原上长出的艺术之花,是西北人耿直爽朗、慷慨好义的性格和淳朴敦厚的民风的反映,更是西北人抚慰心灵的一剂良药。秦腔所演的剧目,据现在统计约三千个,题材多取材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表现我国历史上反侵略战争、忠奸斗争、反压迫斗争等重大或富有生活情趣的题材,往往大忠大奸、大善大恶、大喜大悲,泾渭分明,它潜移默化地滋养了西北人纯朴豪放、疾恶如仇的个性。加之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表演唱做并佳,又有一套比较完整的表演技巧,因而秦腔所到之处,观者如潮,深受西北地区人民的喜爱。尤其是乾隆年间,秦腔名伶魏长生进京演出秦腔后,秦腔更是轰动京师、风靡全国,创造了秦腔历史上的辉煌篇章。 ??? 新中国成立后,秦腔得到了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后,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的指引下,秦腔这一古老的舞台艺术焕发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演出团体如雨后春笋

西北优秀秦腔演员艺术简介(二)

西北优秀秦腔演员艺术简介(二) 西北优秀秦腔演员艺术简介(二) 曹斌锋 范晓星(1974—) 女,汉,1974年生于甘肃陇西,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理事、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现任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易俗社分公司演员,主攻正旦、正小旦。深受著名表演艺术家肖玉玲、王保易、王芷华、张咏华老师的悉心指导。1985年在定西地区艺校学戏;1988年在甘肃陇西县秦剧团工作;1992年甘肃酒泉市秦剧团工作;1999年调入西安易俗社工作;2005年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工作;2009年6月在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易俗社分公司工作至今。 范晓星多年来先后主演《盗虎符》中的茹妃;《夺锦楼》中的钱群英;《打金枝》中的金枝女;《山乡御妹》中的尹妃;《武松杀嫂》中的潘金莲;小品《嫂子》中的嫂子;《狸猫

换太子》中的刘妃;《闯宫抱斗》中的妲姬;《窦娥冤》中的窦娥;《郭秀明》中的郭妻;《赵氏孤儿》中的卜风;《貂婵》中的貂婵等。她曾在2004年陕西省电视台举办中国秦腔“四小名旦”大赛中荣获提名奖;在全省“小品·小戏”大赛小品《嫂子》中饰嫂子荣获表演一等奖;同年在省剧协举办“红梅杯”大赛中《三堂会审》饰苏三荣获表演奖。2005年在中国博兴国际小品、小戏大赛中小戏《嫂子》饰演嫂子荣获优秀剧目奖。2008年参加西北五省区秦腔艺术节《柳河湾的新娘》荣获优秀剧目奖和“五个一工程”奖。先后录制光盘《探窑》、《盗虎符》、《斩秦英》、《山乡御妹》等。在陕西电视台秦之声栏目录制了《武松杀嫂》、《斩秦英》、《三堂会审》、《打路》等。 刘建奇(1979—) 男,汉族。1979年出生,陕西省恒山县人,中国第二届《红梅》大赛金奖获得者,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秦腔艺术协会理事,现为西安市秦腔剧院著名优秀青年演员。 1990年考入横山县职业中学(职教中心)戏曲表演班学艺,毕业后被恒山县文工团录用。2000年借调西安市青年秦腔艺术团(现西安市秦腔剧院三意社),主攻老生。先后主演了《杨家将》上下集,饰杨继业;《八件衣》,饰杨廉;《哑

秦腔戏曲知识

秦腔戏曲知识 1:戏曲中坐如钟、卧如弓、站如松、行如风。 2:云手位置,花脸举过顶、老生齐眉、武生齐脑门、小生够于鼻、旦角齐乳。 3:拳式,一般情况下,青衣、花衫、花旦用于凤头拳,刀马旦、武旦用翘指拳,老旦用于老旦拳。 4:旦角三步:青衣慢步、花旦快步(连步、压步、踏步、浪步)、圆场跑步。另外彩旦常用跟步、掌步、满步。 5:云手分:整云手、半云手、点云手、小云手。 6:掌分:撩掌、翻掌、立掌、推掌、按掌、托掌、伸掌。 7:拳分:提拳、端拳、亮拳、拉拳、藏拳、举拳、抱拳。 8:指分:斜指、竖指、托指、反指、推指、点指、戳指、垂指。 9:手指活动:抖、搓、捻、卷、弹、击。

10:手的形态:兰花掌、柳叶掌、佛手掌、荷叶掌、瓦楞掌、虎爪掌。兰花指、一字指、剑诀指、剪式指。凤头拳、翘指拳、方形拳、老少拳。 11:实拟性手姿:赞美式、贬义式、托月式、望月式、鸟鸣式、举杯式、托盘式、提篮式。 12:眼法:喜、怒、悲、怕、羞、恨、愁、呆、思、盼、灭、狠。 13:脚:正、丁、弓、骑、掖、八、盘、踮、点、戳、存、踏。 14男生步法:慢、快、圆场、滑、蹚、跪、栽、奔、拔、拌、矮、老、分、别、醉、趋、搓、云、跨。 15:女旦步法:慢、摇、快、跨、栽、跑、旗、云、压、碎、圈、扑、滑、醉、跪、趋、老、打。 16:水袖:勾、挑、抖、撑、扬、冲、甩、打、绕、转、卷、云、盘、摇、涮、抓。 17:甩发:打、挑、闪、带、旋、盘、冲、抖、绕、摆。

18:髯口:捋、挑、掸、甩、蓬、托、捻、衔、推、搂、抛、抖、绕。涮。 19:手语50式:日、月、云、地、天、风、雨、雷、雪、闪、水、鱼、浪、山、船、头、掌、耳、眉、拳、哭、笑、愁、怒、叹、门、开、望、关、怨、口、指、拒、摊、唤、扑、跌、送、哄、帘、你、我、他、不、眠。 我在戏曲上学的虽然不精,但懂点,希望我学的东西能给一些票友分享。

剧本秦腔下河东全本

秦腔《下河东》 剧情 相传,北宋乾德年间奸臣欧阳芳勾结外寇,图谋夺取大宋江山,太祖赵匡胤不明真相反命内奸挂帅。呼延寿青为先锋,开赴河东,欧唯恐阴谋败露,诬陷先锋造反。赵王传来先锋未问缘由就被欧阳芳抢先杀害。为了斩草除根,欧派兵抄斩呼延满门,呼延寿青的哑儿呼延瓒在逃亡途中跌倒能言,被义伯父罗宏印搭救上山,亲自教他姐弟习武练艺。十五年后,呼延瓒和其姐羽翼丰满,借机下山,追王赶驾为父报仇。 场目 第一场错用奸相第二场闷忧回府第三场校场誓师第四场姑侄助阵第五场白龙犯境第六场先锋蒙难 第七场兰玉修书第八场孤女传信第九场母子逃难第十场弟兄巡营第十一场误伤女将第十二场习武练艺 第十三场白龙二反第十四场赵王祭灵第十五场河东灭敌第十六场追王赶驾第十七场报国除奸 第一场错用奸相 【四龙套引赵匡胤上。 赵匡胤:【引子】 一朝天子一朝臣, 关东关西创乾坤。 【诗】 三人结义黄土岗, 柴大赵二郑三王, 大哥尧州把命丧, 文武扶孤乾德王。 孤大宋天子赵匡胤在位。今是三六九日,孤穹设朝,长随,宣文武上朝。 长随:【白】万岁有旨,文武上殿。 众:【内喊上朝】 【呼延寿廷、石龙、石信、欧阳芳上。呼延寿廷:【白】呼延寿廷, 石龙:【白】石龙, 石信:【白】石信, 欧阳芳:【白】欧阳芳。 石龙:【白】万岁设朝,我们排班伺候。众:【白】万岁龙体驾安否。 赵匡胤:【白】上有黄天盖顶,下有文武扶持。一旨传出,众卿可好。 众:【白】与臣多得赐福。没问万岁,唤我们上殿有何朝事议论? 赵匡胤:【白】今是三六九日,你们有本着凑本无本着卷帘散朝。 众:【白】臣下无本。 欧阳芳:【白】臣有本凑。 赵匡胤:【白】爱卿有何本章一一凑来。 欧阳芳:【白】微臣清早以在班房打坐,收到河东白龙下来小书一封,上写“反反”二 字,微臣不敢拆看,捧上殿来我主请过龙目。 赵匡胤:【白】呈上来。 【长随呈书】【赵匡胤看书介】 哈哈…… 【唱】 有白龙在河东修表中原, 晓喻了宋天子细听孤言。 我也曾练就了雄兵百万, 岂能够居人下每岁朝参。 在汴梁你为尊我不进犯, 河东地俺称霸与尔何干。 却怎么要我邦年年贡献, 难道说天生人俺愚你贤。 今日离领大兵前来讨战, 是懦夫你就把免战高悬。 观罢表气得人团团打颤, 好一个癞蛤蟆想要翻天。 当殿上把众卿一声呼唤, 这兵乱该命谁前去剿安? 【白】众卿大事不好了! 众:【白】万岁,何言大事不好了? 赵匡胤:【白】只因河东白龙不受旗封,打来连环战表,要和寡人比刀比势,这该怎 处? 石龙:【白】万岁,就挂呼延寿廷军中为帅,我弟兄马前作先,必然马到功成。 欧阳芳:【白】万岁,挂微臣军中为帅,呼延寿廷马前做先,石龙石信押粮运草,想哪 河东白龙,乃瓦沟之水,我等一马皆扫。 呼延寿廷:【白】万岁,想我两家平日言气不和,有堵门大牙之嫌,这…… 【欧阳芳狡猾的掩饰。 欧阳芳:【白】万岁岂不知昔日廉颇蔺相如之事乎! 赵匡胤:【白】众爱卿不必争论,听旨:“河东白龙不受启封,打来战表要和寡人比刀 比势,寡人御驾亲征,挂欧阳芳军中为帅,呼延寿廷马前作先,石龙石信都护 御营,克日启程。” 【走下龙庭。 正是:御驾亲征去伐罪。 众:【白】要把河东一马平。 【石龙石信下。 欧阳芳:【白】先行留步者,万岁御驾亲征,挂老夫军中为帅,明日大教场中点兵,还

中国秦腔演员简历3

中国秦腔演员简历(三) 全巧民 全巧民,国家一级演员,祖籍河南,1938年生于西安。著名秦腔花旦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1949年进入西安易俗社学戏,是易俗社第14期学员,蒙师田少易,先后受教于王天民、凌光民、宋尚华、贺孝民、刘建中等先生。全巧民天资聪颖,学艺过程中,善于把前辈艺人的独创之处融会贯通到自己的舞台实践中。她勤奋好学,阅读了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修养,因而善于捕捉人物内心情感,所塑造的角色都十分得细腻传神。其表演具有鲜明的个性,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和时代感。她善于用恰当的行腔、吐字细腻深刻的倾吐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且通过娴熟的技巧表达出来,从而显露出自己所特具的风格。50年代以主演《貂禅》、《绿绮计》、《镇台念书》等戏脱颖而出。1957年梅兰芳、张蝶芬先生亲授《贵妃醉酒》。次年拜荀慧生先生为师,得其《豆汁计》真传。1958年参加三大秦班晋京演出时,受到了周恩来、刘少奇、陈毅、贺龙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梅兰芳先生撰文对全巧

民扮演的贾莲香作了高度的评价。1959年参加陕西省戏曲演出团,赴13省市巡回演出,取得成功。 1960年参加电影《三滴血》拍摄,成功得塑造了妙龄少女贾莲香一角。她的唱腔细腻委婉,把一个聪明伶俐、天真活泼的小姑娘演的神情逼真、栩栩如生,受到群众的一致欢迎。1981年随访日演出代表团出访日本,在东京、京都、奈良、大阪等城市演出《柜中缘》等戏,受到日本观众的好评。她主演的《三滴血》的电影版和舞台版均被制成VCD光盘、《貂禅》被录制成唱片向全国发行。 肖玉玲 肖玉玲,女,1939年12月生,陕西省长安县人。著名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工闺阁旦,是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代秦腔演员。曾任陕西省政协第五、六、七届委员,陕西省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演员学会会员,陕西省秦腔研究会副会长,西北书画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等。 肖玉玲1952年春考入原西安三意社学艺,其天赋条件较好,禀性纯真,学习刻苦,在名师姚鼎等先

秦腔简介

秦腔简介 秦腔是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最大剧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是相当古老的剧种。 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衍变成不同的流派: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大荔、蒲城一带的称东路秦腔(即同州绑子,也叫老秦腔、东路梆子);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凤翔、岐山、陇县和甘肃省天水一带的称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于汉中地区的洋县、城固、汉中、沔县一带有汉调恍恍(实为南路秦腔,又叫汉调秦腔、桄桄戏);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乱弹)。 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影响,在语音、唱腔、音乐等方面,都稍有差别。近五十年来,东、西、南三路秦腔都不发达,中路秦腔起而代之,故在陕西及整个西北地区均占绝对优势。 秦腔所演的剧目,据现在统计约三千个,多是取才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说部中的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秦腔音乐属板腔体结构。其板类共有六种:〔慢板〕、〔二六板〕、〔带板〕、〔垫板〕、〔二倒板〕、〔滚板〕。秦腔角色分老生、须生、小生、幼生、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大净、毛净、丑等十三门。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秦腔的优秀演员,除清代的名冠南北的

大艺术家魏长生外,还有被誉为花部四美的王湘云、陈媄碧(良官)和渭南派的申祥麟,同州派的栾小惠,周至派的桃琐儿,长安派的岳色子等。光绪中后期有润润子、玉喜儿、陈雨农、党甘亭、赵杰民、李云亭(麻子红)、刘立杰(木匠红)、王文鹏等。辛亥革命以来,有名丑马平民,名小生苏哲民、苏育民,名旦刘箴俗(有与欧阳予倩“并驾齐驱”之誉)、王天民(人称“西北梅兰芳”)、李正敏(人称“秦腔正宗”)、何振中、宋尚花等。名净田德年和名须生何家颜、耿善民、张锁中、刘毓中、刘易平等。特别是秦腔表演艺术家陈雨农、王文鹏、党甘亭、李正敏、王天民、刘毓中,以及原“三意社”的编修李逸笙、苏哲民等人,在唱腔、表演、化妆造型等方面都有创新。

贾平凹的《秦腔》赏析

贾平凹的《秦腔》赏析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地方音自有一种独特的腔调韵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有一种方音就会有一种地方戏。产生于三秦大地的秦腔在乡村异常响亮,它有哪些迷人之处呢?贾平凹在他的秦腔中告诉了我们 20世纪90年代初,陕西涌现出贾平凹、陈忠实、高建群等知名作家,人称“陕军东征”。贾平凹是陕军的领军人物,在小说、散文创作领域卓有成就,他的作品多写以家乡商洛为中心的秦地的人事风物。 这篇散文名为《秦腔》,但它的用意并不在介绍秦腔的产生、沿革、行当、艺人、剧目等作为一个剧种的诸因素,它要写的是秦腔和养育了这一艺术样式的秦川百姓的血肉联系。秦腔来自草野,创造它的是“下里巴人”,能够真正欣赏它的也不会是“有闲阶级”,只能是大苦中求大乐的草根百姓。文中写到秦腔源于八百里秦川西府的民性敦厚和特殊方音,作为秦川农民五大生命要素之一,和西凤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羊肉泡馍比较起来,它是唯一精神性的需求,是恶劣物质条件下的精神享受。秦腔对于秦地乡村的重要自不待言,农民把所有农闲时的注意给它,也从中得到足够的乐趣。从搭台、排练到演出,他们全程参

与,尤其是演出几乎成了全村人的盛典。全民动员的秦腔也成为村民生活的一部分,上演了各式各样的生活悲喜剧。作者说的好:“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能使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喜怒哀乐。” 《秦腔》不但绘形绘色写出了一个地方剧种的生成、变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秦川大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等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热情蓬勃的生命力。作者生于斯长于斯,对故土的热爱使得作者在描述中更多地凸现了黄土地人民的人 情美,而滤掉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愚昧与丑陋。在贾平凹笔下,秦腔是黄土地与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 作者通过绘形绘色描写秦地的风土人情,传递了作者对秦文化的领悟,并在文化的把握中透视民众的生存状态与生存哲学。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当老牛木犁疙瘩绳,在田野已经累得筋疲力尽,立在犁沟里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固乏便一尽儿涤荡净了。秦腔与他们,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每每村里过红白丧喜之事,那必是要包一台秦腔的,生儿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志哀,似乎这个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人只要在舞台上,生、旦、净、

秦腔剧目情节分享

秦腔剧目情节分享 众所周知,戏剧的表演重要的是在表达剧中人物心理以及表现人物形象,对于演员来说,对于某个剧目的剧情深入的了解,能够更加容易对人物心理的理解,才能更好的表现人物心理特征;作为戏迷,若对剧情有所了解,才会更好的欣赏戏曲。才能体会到剧中人物的心理特征。因此,无论是演员还是戏迷,对剧情的了解是很有必要的。 这几年来,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整理了大量常见秦腔剧目剧情,为了更好的帮助大家欣赏戏曲,提高欣赏水平,现在分别一一贴出来,与大家分享,望各位支持,谢谢! 1、《火焰驹》剧情介绍:《火焰驹》又名《卖水记》,秦腔传统名剧,原为清代剧作家李芳桂创作之碗碗腔剧本。宋时,番邦北狄王造反,李彦荣奉命挂帅出征。朝中奸臣王强与兵部尚书李绶(李彦荣之父)不和,诬告李彦荣投敌,朝廷遂将李绶下入天牢,李家被满门抄封,家人被赶出京城。李绶次子彦贵危难之中向居住在苏州的岳父黄璋求援,黄璋却冷目相向,悔婚退亲。彦贵在无奈之中,靠沿街卖水度日,侍奉老母。一日,彦贵卖水被未婚妻黄桂英之丫环芸香看见,芸香引其与桂英相会,并约好夜晚在花园赠金。岂料三人举动被家人王良发现,王将此事密告黄璋,黄璋命王良杀死芸香,栽赃于彦贵,预知彦贵于死地。苏州知府受贿,将彦贵判处死刑,秋后待决。李家连遭危难之事被贩马义士艾谦知晓,艾谦乘火焰驹日夜兼程,入番报信。彦荣领兵归劫杀场,救出彦贵,合家团圆。此剧流传久远,版本甚多,现除演出本戏外,其中《卖水》、《打路》、《祭桩》、等折戏亦经常单独演出,《表华》、《赏景》更是脍炙人口的驰名唱段。1958年此剧被长影拍成 首部秦腔彩色影片之后,影响更大。 2、《狸猫换太子》剧情介绍:《狸猫换太子》又名《铡郭槐》、《打黄袍》、《火化冷宫》,秦腔传统剧。宋真宗时,刘妃为了争宠夺位,暗与太监郭槐定下“狸猫换太子”之计,于李妃产子之时,诬陷李妃“产下妖物,玷辱宫闱”。真宗听信谗言,将李妃囚禁冷宫。刘妃又命寇珠将太子抛入金水桥下溺死,寇珠不忍,与太监陈琳商定救太子之策,逢刘妃、郭槐查宫,多亏寇珠机智,巧送太子出宫,交八贤王抚养。十二年后,太子游园在冷宫与母相见,刘妃心疑,杀人灭口,逼死寇珠,又火焚冷宫,幸有陈琳报信,李妃逃生,流落民间,收一义子,相依为命,苦度终日。八年后,包拯放粮途遇李妃,迎驾回朝,冤情昭雪,母子相认。本剧除演出本戏外,《抱妆盒》、《拷寇》常作折戏演出,任哲中、张新 华以演此剧闻名。 3、《三滴血》剧情介绍:秦腔传统剧,范紫东创作。山西人周仁瑞在陕西经商,妻一胎产二子,不幸产后身亡。仁瑞无法同养二子,便将次子卖于李三娘,自己抚养长子周天佑。李三娘为子起名李遇春,由奶娘王妈哺乳,并经王妈为媒与女儿李晚春订婚。后周仁瑞经商失利,带天佑回山西老家,其弟周仁祥为了独霸家产,不认侄周天佑,并诉诸县衙。县官晋信书用滴血认亲之法判断,认为周天佑并非周仁瑞之亲子,被逐出县衙,父子遂失散。天佑寻父至五台山,虎口中救下少女贾香莲,遂定下婚约。遇春长成后,三娘亡故,恶少

秦腔独特的文化意蕴

秦腔独特的文化意蕴 摘要:本文研究分析了秦腔的文化意蕴。她汲取秦汉杀伐悲壮的时代遗风,经历了大唐盛世的雄浑大气,接受了宋元艺术融合的天然给养,最终悲壮地绽放在花雅之争的舞台上。进一步分析了秦腔文化的发展与特色,认为:第一,秦腔是秦人崇高人格的艺术化;第二,秦腔是秦人生命意识的共鸣与呐喊;第三,秦腔的发展受关中方言的影响,是关中方言文化的艺术体现。 关键词:秦腔;独特;文化意蕴;慷慨 秦腔演绎着中华民族血液里流淌了几千年的忠、孝、节、义。无论是对其乍看之下心智即被唤醒的外在形式,还是其不自觉即可被大众接受理解的内在魅力,无不体现着她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她把崇高的内容和伟大的艺术品格交给了平凡的、大众的、近乎原始的艺术形式。有人称秦腔是原始的摇滚,我认为这是对的,她是在用一种原始的、朴素的艺术形式传递着黄河文明大气的盛象和野性的自然魅力。作为戏曲鼻祖,作为花部统领,她没有昆腔高深难懂、吴侬软语的安逸矫情,也没有弋阳腔故作高深、血脉正统的高贵出身,但是她作为戏剧所附载着的秦人敦厚而慷慨,豪放而婉约的性格艺术,却是一南一北的两大国剧望尘莫及的。从秦腔本身所承载和传递的独特文化意蕴来看,她是曲、弋两腔无法代替的。秦腔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舞台艺术由来久矣。无论是渔翁、樵夫山水寄情,还是官老爷、农夫贵贱人生,都会在秦腔中品味得失,都会在秦腔中把玩生死。 一、秦腔是秦人崇高人格的艺术化 几千年来,秦风雄劲悲激,秦腔亦然。“自秦襄公收复丰镐,创建秦国以来,变温柔懦弱之气,成刚劲激昂之风,车辚驷铁,遗响犹存。”由此可管窥秦风之始。李斯在《谏逐客书》中也曾说过:“击瓮扣缶,弹筝博髀,而歌呜呜快人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由此也可稍知秦腔之原始大气和粗犷。无论是后来的弄玉之箫、秦王之缶、高渐离之筑,还是楚国优孟,开伶人扮演之先河,无不体现着秦风秦韵的昂扬大气。 秦地位于中原地区,这里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令辐射中心,这里有儒家文化得天独厚的生存环境。而秦人也有着秦地独特的人格魅力,他们既区别于纯粹北方人的粗犷乃至野蛮,也区别于纯粹南方人的婉约与缠绵,他们在人格上表现出来的是温良敦厚,豪放灵动。他们的厚重而不笨拙,灵动却不轻浮,表现在价值取向上就是典型的中庸思想。《辕门斩子》中杨延景矛盾复杂的抉择心绪,但是在忠孝节义面前,他最终在正法令以斩子与恤私情纵由中兼取忠孝和合性情,使整个戏韵情调定格于虚实相委、悲壮灵动之中,以及《五典坡?探窑》中宝钏十八年苦守所表现出来的充满生机灵性和厚重深沉的爱恨追求,这些无不透蕴着秦腔中正求和的审美性情。而秦腔所蕴含的魅力也就是秦人崇高人格艺术化后的魅力。她在艺术追求上做到了意深而词浅,她用近乎原始的风格演绎戏曲的自然灵魂,用看似粗糙的艺术形式包含着灵动而激昂的秦地民风。王绍猷先生《秦腔记闻》中有这么几句话:(秦腔)唱词概用弦索,吹词单用唢呐,吹唱并行,虚实相间,冠冕堂皇之中兼具中正和平之美,此秦腔故有之风格。也充分说明了秦腔所蕴含的豪放而内敛的中庸意识。

秦腔

别具特色的甘肃秦腔 甘肃秦腔自有其特点,是不同于陕西秦腔的又一大流派,其形成的历史与西安乱弹只在伯仲之间,涌现出的代表人物有郗德育、文汉臣、耿忠义、李夺山、李映东、岳中华、陈景民等,在风格上都是独特风格,并形成了艺术流派,如“郗派”、“耿派”等,特别是“耿派”的脸谱,驰名全国。 秦声已久甘州亦然,乾隆四十四年(1780)王曾翼所撰《甘州府志》卷四“风俗”篇中也称这种秦声的流播在“西陲最尚”。“秦声”一词向被诸多学者视为秦腔剧种的古称正说明它在清乾隆以前不仅在甘肃境内就已传衍旷久且在剧目、音乐、演员、班社以及各种表演技巧与程式的创造上多有积累。如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1)的敦煌营武班、始建于乾隆四十三年(1779)的临泽沙河渠忠义班、始建于清道光十年(1831)的宁远(今武山)于家班以及清咸丰初期的景泰同乐社、秦州魁盛社、金塔魏家班、清水马家班等等都为秦腔在甘肃的繁衍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剧目方面仅1956年“发掘戏曲遗产竞赛”活动中所收集到的各类剧目古本就多达3000多本(折)其中便有清乾隆五十四年(1791)秦腔抄本《下宛城》和清嘉庆二十一年(1817)秦腔抄本《火烧新野》等珍贵原件此外还有秦腔曲牌工尺谱500余首、脸谱300余帧。靖远县老君庙曾有嘉庆年间铸造的一口铁钟钟面以楷书刻镌秦腔剧目128本旨在每逢老君寿诞之时供会首点戏酬神。 这一时期甘肃秦腔的声腔体制也别有风致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板式兼以曲牌曲牌杂以佛曲。此种遗风一直延续到20世纪40年代末乃至建国初期故甘肃观众称它为“老秦腔”。就目前所能搜集到的“老秦腔”中可供入词演唱的曲牌和佛曲就不下百首而且皆系“甘所有陕所无”的孤品。即便板腔体唱腔也很有自己的特色仅就作为最基本腔调的二六板而言则多在上句腔落尾和下句腔中部各自额外扩充出一个极其规律的衬词附加乐逗其格式手法颇与甘肃某些小调杂曲衬词运用方式极其相仿由此多少呈露出甘肃“老秦腔”之二六板可能由当地民歌衍化发展而成的原始迹象。这正好印证了《辞海》关于秦腔由“明中叶以前在陕西、甘肃一带的民歌基础上形成”一说。甘肃秦腔的唱腔音乐旋律也极富明代魏良辅所言“错用乡语”的特点当地方言四声音韵给其旋律走向以及词曲结合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早期甘肃戏班的演出方式也很有意思它们一般大都先以唱“曲子”为开场而后再转入唱秦腔当地观众把这种曲子、秦腔混杂演出的局面形象地戏称为“风雪搅”。也许正是上述种种缘故清末戏剧家徐珂在其《清稗类钞》一书中便为当地的甘肃秦腔冠以“北派之秦腔”并称山陕调为“秦腔”称甘肃调为“西腔”以示同陕西秦腔相区别。 清道、咸时期已出现了不少有关甘肃秦腔艺人活动的文字记述。中华民国八年(1919)重修原清道光版《靖远县志》之“忠义传”一章便有“优人张某工歌舞善诙谐同治五年(1867)城陷被执。贼素闻其声使演剧许以不杀。拒之且引往事大骂逆贼贼怒杀之”的记载。这一时期甘肃老秦腔戏班凭籍以本地演员为主体以生、净行当神鬼戏、侠义戏为主体两大优势在甘肃各地显得十分兴盛活跃。如宁远于家班的于大班长、傅邦、张麻子、王保同等金塔魏家班的魏长三、杜荣棠、宋子汉、尕保子、申正奎、周旦儿、吴天赐等宁县李聚财戏班的李聚财、石娃子、子娃子、次娃子等庄浪将军爷戏班的刘世福、景占魁、马本烈、王东厚、张明正等甘谷戏班的杨全儿、王宝童等以及清光绪初年兰州东盛班的陈德胜(十娃子)、李德贵、桑大嘴、李海亭(六指子)、张天宝、薛保元(三木头)和兰州福庆班的张福庆、米喜子(麻旦儿)、黄毛子、唐华(唐待诏)、刘彦青等等都是以本地演员组建起来的秦腔班社并以《药王卷》、《碧游宫》、《黄河阵》、《马踏五营》、《火焰驹》、《白逼宫》、《太湖城》、《游西湖》等生、净刚烈的剧目长年以赶庙会从事演艺活动。这些演员不仅在行当上面面精通艺技上也是无所不能。尤其称道的是他们以渊博的知识擅于以神话传说随时编排连台本戏并就地演出。光绪二十年甘谷艺人杨全儿到兰州献艺会首要求连唱七十二天会戏却不能重戏而且所演剧目必须以苍颉和观音菩萨等神仙为主角这无疑是个有意刁难的苛求但杨却主动承担他以传说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