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重庆的城市化

浅析重庆的城市化
浅析重庆的城市化

浅析重庆的城市化

摘要:从改革开放到直辖前,重庆一直处于向加速发展阶段过渡的时期,人口持续增加,经济和科技不断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全面展开,重庆城市化水平相应迅速提高。。。。

关键词:重庆城市化发展

正文:

一.重庆直辖前及直辖后十年城市化进程。

重庆是一座具有3 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它地处长江黄金水道,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条件较好,重工业发达。特别是重庆于1997年成为直辖市后,迎来了建国以来最好的发展机遇,地域面积达到8.24万平方公里(这里的“重庆”指的都是大重庆的地域范围,即40个行政区县范围),都市发达经济圈社会发展程度较高。并且目前,重庆已被确定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心,加之挟长江三峡工程,具有全国大中城市所不具备的多重优势,商机无限,发展潜力巨大。由于这些原因,重庆的城市化进程一直处于全国前列。此外,重庆作为一个具有“大城市、大农村”特色,二元经济结构明显的直辖市,其城市化进程有着自己的特色。

从改革开放到直辖前,重庆一直处于向加速发展阶段过渡的时期,人口持续增加,经济和科技不断发展。而到1997年直辖市建立以后,其面积由解放初辖1 8个区29433平方千米,扩大到辖40个区县(自治县、市)82403平方千米,面积扩大了近280倍。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全面展开,重庆城市化水平相应迅速提高。从1996年到2006年,重庆城市化水平由1996年的29.5%上升到2006年的46.7%,年均增长1.7个百分点;特别是2000年到2006年间,城市化率的发展速度加快,年均增长达到了1.9个百分点,比1996年到2000年年均增速快O.2个百分点(图2.6)。到2006年底都市区已达到86.8%,相当于发达国家水平。

下面分别从经济及产业的演变、人口的变化、土地利用的变化三方面来放映重庆的建辖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1.产业的演变。

一方面,GOP总量及人均GDP均不断增加。在直辖效应的带动下,重庆的发展潜力被大大激发出来。直辖十年,蕈庆GDP保持年均l0.2%高速增长。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增长,重庆的产业及其结构发生快速变化,第一产业缩减、第三产业扩张,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进而向第三产业转化。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提高了重庆经济实力,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奠定了物质基础。

2.人口的演变

就业结构演变与产值结构演变相互关联,随着产值结构调整.就业结构

发生了明显变化。随着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年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非农产业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导致劳动力逐渐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与此同时,人口的城市化率也逐年攀升。

3.土地利用的变化

截至2006年年末,重庆农用地为6941463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4.38%,这充分体现了重庆“大农村”的特色。但从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来看,农用地和未利用地减少,建设用地增大。值得一提的是,为发展效益农业,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步伐,建立现代农业园区和基地而实行的农业结构调整及国家推行的生态退耕等因素,也导致了耕地的减少。

并结合重庆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可得出重庆市城市化具有以下特点:

1.重庆具有鲜明的“大城市、大农村”特点。重庆的都市发达经济圈社会发展程度较高,

但从全市来讲,城市化水平仍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用地占全部土地面积的比例与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都较大。与经济发展已经达到的水平相比,重庆的城市化水平虽有显著增加但仍偏低,还没有达到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水平。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孕育更高的城市化水平。

2.区域发展不平衡。都市发达经济圈为地理位置相对完整,经济社会特征大体相同的主城9区,基础条件好,经济综合能力相对较好。渝西经济走廊是大、中城市连绵区和产业密集带,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进程处于加速阶段。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和资源禀赋,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较落后。

3.城市化仍处于加速发展阶段。根据城市化的三阶段理论,城市化水平在30~70%左右是人口向城市迅速集聚的中期加速发展阶段。而当前重庆的城市化水平正处于这一区间,正迅速发展。

4.城市形象有特色,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重庆有山有水,具有其他城市不可多得的自然条件,城市风貌较好。但重庆作为年轻的直辖市,各项投资不足,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全市城市化水平。

5.难以形成城市网络。重庆地处偏远的内陆腹地,地形多山起伏大,经济资源流动困难,且周边特大、大城市数量过少,城市竞争力也远远落在东部特大城市的后面。这样就决定了重庆经济的发展将还需由中心特大城市依托铁路干线和公路干线的线辐射和以中小城市为核心的点辐射来带动现代化建设。

二.“十一五”以来城市化发展状况。

“十一五”期间,重庆市城市化建设全面进入发展期,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人居环境显著提升,村镇建设步伐加快,产业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增添了动力。主要体现在宜居重庆建设亮点纷呈、畅通重庆建设加快推进、远郊区县城建设全面提速、产业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小城镇建设势头喜人、统筹城乡发展纵深推进。

三.重庆未来城市化发展展望。

“十二五”是重庆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全面发力、阔步前进的关键时期,也是城市化迎来新一轮机遇,发展动力更强劲、空间舞台更广阔、统筹城乡结硕果的重要时期。对下一步全市城市化工作的开展,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深入实施、三峡后续工作全面启动、国家中心城市和两江新区开发开放等重大历史机遇,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五个重庆”建设,优化城镇体系,合理布局城镇空间,加强分类指导,推动主城、区域性中心城市、区县城和中心镇有机衔接、互动并进,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和城镇群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缩小“三个差距”,继续保持城市化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确保2015年城市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市化率达到50%的目标。要加快构建国家中心城市的体系,切实提升城乡规划水平,全力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积极推进城镇的产业优化,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加强城市化工作的领导。

重庆市城市化的总体目标是:2012年要在重点项目上突破和搭建平台,形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效机制;而到2020年,城市化建设实现全面覆盖和完善,形成良好的城市化建设管理机制。

结语:

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在新一轮的城市化进程中,重庆的发展动力强劲,空间舞台广阔,所以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必将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城市化水平必将更上一层楼,城乡发展更加协调,人民必将过上幸福的生活

浅析重庆的城市化

浅析重庆的城市化 摘要:从改革开放到直辖前,重庆一直处于向加速发展阶段过渡的时期,人口持续增加,经济和科技不断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全面展开,重庆城市化水平相应迅速提高。。。。 关键词:重庆城市化发展 正文: 一.重庆直辖前及直辖后十年城市化进程。 重庆是一座具有3 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它地处长江黄金水道,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条件较好,重工业发达。特别是重庆于1997年成为直辖市后,迎来了建国以来最好的发展机遇,地域面积达到8.24万平方公里(这里的“重庆”指的都是大重庆的地域范围,即40个行政区县范围),都市发达经济圈社会发展程度较高。并且目前,重庆已被确定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心,加之挟长江三峡工程,具有全国大中城市所不具备的多重优势,商机无限,发展潜力巨大。由于这些原因,重庆的城市化进程一直处于全国前列。此外,重庆作为一个具有“大城市、大农村”特色,二元经济结构明显的直辖市,其城市化进程有着自己的特色。 从改革开放到直辖前,重庆一直处于向加速发展阶段过渡的时期,人口持续增加,经济和科技不断发展。而到1997年直辖市建立以后,其面积由解放初辖1 8个区29433平方千米,扩大到辖40个区县(自治县、市)82403平方千米,面积扩大了近280倍。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全面展开,重庆城市化水平相应迅速提高。从1996年到2006年,重庆城市化水平由1996年的29.5%上升到2006年的46.7%,年均增长1.7个百分点;特别是2000年到2006年间,城市化率的发展速度加快,年均增长达到了1.9个百分点,比1996年到2000年年均增速快O.2个百分点(图2.6)。到2006年底都市区已达到86.8%,相当于发达国家水平。 下面分别从经济及产业的演变、人口的变化、土地利用的变化三方面来放映重庆的建辖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1.产业的演变。 一方面,GOP总量及人均GDP均不断增加。在直辖效应的带动下,重庆的发展潜力被大大激发出来。直辖十年,蕈庆GDP保持年均l0.2%高速增长。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增长,重庆的产业及其结构发生快速变化,第一产业缩减、第三产业扩张,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进而向第三产业转化。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提高了重庆经济实力,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奠定了物质基础。 2.人口的演变 就业结构演变与产值结构演变相互关联,随着产值结构调整.就业结构 发生了明显变化。随着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年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非农产业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导致劳动力逐渐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与此同时,人口的城市化率也逐年攀升。 3.土地利用的变化 截至2006年年末,重庆农用地为6941463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4.38%,这充分体现了重庆“大农村”的特色。但从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来看,农用地和未利用地减少,建设用地增大。值得一提的是,为发展效益农业,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步伐,建立现代农业园区和基地而实行的农业结构调整及国家推行的生态退耕等因素,也导致了耕地的减少。 并结合重庆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可得出重庆市城市化具有以下特点: 1.重庆具有鲜明的“大城市、大农村”特点。重庆的都市发达经济圈社会发展程度较高,

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方向

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方向【引言】当前,当今,城市化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也最有力的发展趋势之一。然而,一个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也作为了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象征,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以来,国民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化发展也取得了很大进程。然而,城市化进程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要得到较好的发展并非易事,所以需要一个较好的指导方针来作指导,不然就会陷入发展不合理的陷阱。但是,在西方一些国家,城市化水平太高,以至于出现了逆城市化的现象。【关键词】:城市化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经历了很长的道路,我国的城市化自1949年10.6%曲折的发展到1978年时为12%。从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的经济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相应的城市化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全面总结以前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同时,智慧的中国人积极探索、创新寻找新的发展方向。特别是从84年中国开放城市户籍管理制度,大量扶持乡镇企业及私营企业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进入90年代,国家政策大力扶持推进城市化进程,到20世纪末时中国的城市化已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36.2%。这主要得意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各地普遍呈现出活跃现象,大中型城市迅速发展,形成了城市群、城市带、大城市圈,国家也大力加大了政策的扶持力度,把城市发展摆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为48%左右。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虽然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到20世纪中叶,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分别为:美国72%,英国87%,联邦德国79%,荷兰86%,加拿大77%,澳大利亚83% 。到现在简直就不值得一比了,不过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的城市化起步较晚。中国的城市化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1)环境污染严重,原有生态环境改变,环境质量下降,趋于恶化;(2)中心区人口密集;(3)交通拥挤;4、地价房租昂贵,居住条件差;5、失业人口增多;(6)社会秩序混乱。【范恒山 2009年09月】总的来说,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大城市膨胀发展,中小城镇发展缓慢。这就说明我国城市化发展不合理,存在很大问题。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方向首先,在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城市环境的污染,道路交通的拥堵,居住环境差等,因此,要建立现代化合理化信息化宜居型城市就得,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扩大绿化面积。加快中小城市的发展,分担大城市的功能。其次,应根据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化起步晚,发展速度缓慢,发展不 合理等特征,制定合理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化战略,不能盲目追求城市化的进程,而忽略了城市化进程对环境、交通、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再次,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建设,不能盲目的照搬照套西方的城市化模式和策略,根据中国国情研究和探索出适合中国发展的城市化道路。主要发展创新型特色城市,放宽大城市管理规模,重点建设几个国际型超级大城市。什么叫创新型特色城市呢?创新型特色就是别人没有的我有,别人有的我比他好。中国的大小城市估计有成千上万,但大多数城市不出名,城市形象不好,没有影响力,也许别人压根就不知道有这个城市的存在,何来出名,何谈城市形象,城市影响力呢?举个列子:一个中型城市,也许你什么卫生、环境等都做得很好,但就是不出名。原因就是没有特色,但如果你一个中型城市,你把他的绿化全部弄成一种比较有特色的植物(比如把南昌的全部绿化植物卖了,全部改种成竹子),或者把整个城市重点发展一种产业。水城威尼斯,宗教圣城耶路撒冷,无论它人口多杀,环境有多好,我们大家都知道。但不是说把城市全部建成宗教圣地或是把城市全建在水上。主要说明要形成自己的特色,要有所创新。

浅谈重庆市旅游的发展(一)

浅谈重庆市旅游的发展(一) 摘要:本文对重庆都市旅游的特色资源及其自身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发展都市旅游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都市旅游;重庆;对策 重庆是一座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深厚历史积淀的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充满立体感的现代化城市。发展都市旅游,绝不只是看看广场,逛逛商场,烫烫鸭肠。重庆独特的地理风貌、历史背景和人文景观说明它完全是有发展成为“旅游目的地”的市场前景的。因此,如何把握重庆发展都市旅游无可代替的优势,把都市旅游特色发挥到极致,将都市旅游产品建设成为世界级品牌,成为重庆旅游乃至重庆的象征,是重庆发展旅游业要解决的重要任务和主要问题。 一、重庆发展都市旅游的意义 依托大都市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根据城市的功能定位和资源特点,以丰富多彩的都市和都市生活为载体,整合都市的相关资源和产业,把都市风光、都市文化和都市各种产业融为一体,作为自身旅游业发展的特色和目标定位,展现都市的文化底蕴和城市形象,形成富有魅力的旅游胜地,这就是都市旅游1]。重庆作为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西部最大的工商业重镇,长江上游经济、文化、科教和旅游中心以及水陆空交通枢纽,创新、建设、发展和繁荣山城都市旅游,对于促进重庆“都市发达经济圈”5]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都市现代化建设速度,增强大城市辐射带动和发展大农村的综合能力,缓解城乡日益突出的就业压力与矛盾,不断提高城乡人们的生活水平,使其快速赶上和超过沿海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重庆都市旅游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重庆人杰地灵,经济发达,商贸繁荣,历史与当代交相辉映,商贸与文化互为融合。重庆市的都市旅游是在直辖以后发展起来的,目前,都市旅游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旅游业发展规模小,只是片区性地开发,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处于相对分散的状态。旅游产品还是以传统的观光旅游产品为主,旅游产品相对单一,旅游线路的互补性不强。重庆的旅游业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尽管目前的旅游资源开发对地区性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从整体看,它在城市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较小,对城市经济发展所起作用不明显。其具体问题如下: (一)重庆蕴藏着发展都市旅游巨大的潜力 重庆市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类型多样、特色鲜明。市区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处,国家AAAA级旅游区(点)7个,市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然保护区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0处。它在自然地貌的基础上,凭借独特的历史背景和人文景观,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旅游资源。正是由于这种不可替代的旅游资源,才树立起“山城”重庆的城市形象,重庆是2007年中国最美城市第六位。城市规模是发展都市旅游最基本的条件,重庆在城市规模和功能方面也已有了自己的优势,发展都市旅游的规模和功能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档次:它既是中国第四个直辖市,又是长江上游的中心城市和全国的特大城市;工商业发达,购物点非常集中,商业街区具有国际氛围。 (二)都市旅游形象和旅游资源的建设宣传缺乏自身特色 发展都市旅游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留住旅游者,为此,必须树立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只有这样,旅游业才能壮大发展,才能带动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到北京和上海的旅游者不仅仅是中转集散,并且还以那里作为“旅游目的地”,是冲着故宫、长城等文物古迹的都市旅游城市品牌去观光游览;是冲着商业大都会的都市旅游城市品牌去观光购物。目前,到重庆的旅游者大都是冲着长江三峡和大足石刻而来的过境旅游者,“都市旅游目的地”的形象还不醒目、不突出,旅游集散地仍是重庆的主要功能,旅游产品还没有升级为都市旅游品牌。

重庆城市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收稿日期:2008-06-24 基金项目:重庆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CS TC,2007CE9023);重庆市教委科技项目(KJ070803)资助。 作者简介:梁振民(1981 ),男,内蒙古赤峰人(回族),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学研究。 重庆城市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梁振民,冯维波,陈国建,董国仓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 400047) 摘要:采用实证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重庆市城市化的现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重庆市的城市化进程较快、城市化质量较差、城乡二元结构突出。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策:逐层分级,完善重庆市的城镇体系;完善制度,逐步消除二元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拓宽多元融资渠道,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提升城市竞争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关 键 词:城市化水平;城市化质量;对策;重庆市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924(2008)11-0078-04 城市化与工业化、现代化一样代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发展进步的程度[1],因此提高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对现实和将来一段时间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重庆市作为西部最年轻的直辖市、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试验区;同时面对重庆二元经济结构突出、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等现象,减少农民、走城市化道路不失为一条良策。目前国内学者对重庆市的城市化模式和进程中的问题研究比较多[2-5],但是都以理论和综述方式进行,专门从基础定量的角度研究重庆市城市化水平的文章还很少。该文运用定量分析对重庆城市化水平速度、城镇结构体系、重庆市城市化质量进行科学评价,最后从多角度勾画并提出合理的对策,以期为重庆的城市化实现健康、和谐、有序发展,重庆市城市化进程提速上档、缩小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城市化质量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1 重庆市城市化规模分析 1.1 重庆城市化水平体现出 起点低、进程快 的特点。目前国际上通常采用城市地区的人口占本地区总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城市化水平。本文选用的是重庆市城镇(市镇)人口占地区总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重庆市城市化率。重庆市到2006年城市化率为46.7%,按美国地理学家R.M.Northam (1979年)研究,城市化进程呈 S 型曲线发展[6]。根据城市化 S 型曲线,把城市化进程划分为3个阶 段,重庆市在2006年城市化水平为46.7%,按上述阶段划 分方法,重庆城市化水平正处于第二阶段,即加速发展阶段,城乡二元结构正逐步消失。2006年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排名第15名,在西部12省区直辖市中排名第2名。重庆市在1997年直辖时,城市化水平比较低,仅为29.5%,城市人口为848.21万人。与全国同期水平低一个百分点。到2006年重庆的城市化率46.7%,城市人口为1311.0万人,已经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43.9%(见表1)。增幅速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在1996年至2006年期间,重庆城市化率提高了17.5个百分点。尤其是2000年到2006年,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每年增长幅度达到了1.9个百分点,比1996年到2000年均增长速度快0.2个百分点。 1.2 重庆市城镇体系结构的不合理。重庆市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到2006年重庆市仅有一个2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其中主城区人口368.48万),20万人口以上的中等城市仅有万州(48.65万)和涪陵(3 2.22万)两区,其余县城的规模普遍偏小,秀山、武隆、城口、巫溪4个县城的规模才达到5万人。重庆中等城市数量少,且大城市更少,而区县较多,没有形成完善的大、中、小相结合的合理的城市体系,目前大城市还是个断层,缺乏中等50~10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同时主城区与第二级城市万州之间的首位度达到了7.5,特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的这一断层,使得重庆市主城区好像一座孤城,没有缓冲的卫星城,阻碍了各级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梯度扩散。虽然重庆主城区所承担 第22卷 第11期Vol.22 No.11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Journal of C 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08年11月Nov.2008

浅谈当今社会城市化加快情况下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以及保护

浅谈当今社会城市化加快情况下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以及保 护 摘要:土地资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一切生产 和一切存在的重要源泉,没有了土地的存在,就像人类失去了空气、鱼儿脱离了大海一样,所以,土地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尤其是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说,如果人类能够正确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使得人合理使用土地,那么就可以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反之则不能。本文主要讨论了在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的情形下,对土地资源所带来的影响,并且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城市化;加快;土地资源;影响;保护 abstract: as the basis for human being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land resources is the important source of all production and everything that exists. without the land, humans lost the air like fish out of the sea, so, l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our daily life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especially for china who is of a large population. if humanity can correctly develop, use and protect land resources, the land sustainable use and the rapi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can be achieved.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the impacts on the land resources bringing by the gradually accelerating progress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分析

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分析 发表时间:2018-09-21T10:33:23.56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2期作者:赵松军 [导读] 国土资源信息是我国国民信息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其具有很高的战略性和公益性功能。 鱼台县国土资源局开发区分局 摘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信息化工作水平不仅对利用国土资源有较大影响,还对部门自身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快速发展的经济与社会离不开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国土资源合理的、有效的利用必须要依赖信息化管理,以弱化区域差异,平衡利用土地资源。所以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是重要课题。 关键词: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分析 1开展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1.1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 国土资源信息是我国国民信息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其具有很高的战略性和公益性功能。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使得我国国土资源工作逐渐走上科学化进程,提高我国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效率。 1.2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是实现政务公开的重要途经 国土地资源信息化管理也是实现我国政务公开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国土资源的管理也应当跟随社会发展的脚步,逐渐完善资源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对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严格要求,保证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透明性和公开性,严防其中存在浑水摸鱼的情况。而实现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可以将国土资源的管理方案,以及国家相关的规定都在互联网上向广大人民公开,而且人民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国土资源管理单位直接进行交流。可以有助于管理部门更加了解人们的需求和问题,也许的人们问题可以及时的反应并解决。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性,提高国土资源管理的效率,这一点也体现了我国政府为人民服务基本政策。 2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目标任务和问题分析 2.1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的问题分析 从当前我国的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现状来看,其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在信息化的应用水平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国土资源管理人员及业务部门,在信息化的系统掌握及使用水平方面还需要加强,在对信息化应用的重要性认识上还需要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系统中的数据传输、存储和读取等正确的操作还需要加强,而且基础的理论层面也需加强。国土资源管理中数字化信息的积累还需要加强,在数据的获取及更新方面比较滞后,尤其是基层国土资源基础数据的来源方面质量比较差,对真实性信息的掌握很难做到全面性、准确性的呈现。有的在电子数据的建立方面标准不统一,数据信息不能及时有效的共享,不能有效满足实际国土资源管理的需求。现在的一些信息化管理系统及网络的集成度比较低,整体的信息化管理效率比较低。 另外,在国土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实施中,管理的手段方式不够科学,对实际管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比较薄弱,相关的网络互联建设的设备还不够完善,国土电子政务的使用率比较低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信息化建设机构不健全,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缺少统一性及规范性等。因此,应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促进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2.2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目标任务 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在目标方面要明确,主要是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实际管理的需求作为总目标。当前的信息技术比较完善,在新的应用技术支持下,就能有效构建完善的及功能齐全的国土资源管理系统,从而满足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及政务管理方面的要求。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任务主要是,不断强化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工作,不断加强调查信息的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保障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的良好进行。 3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举措 3.1加快建设数据库的步伐。建设数据库是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因为收集、整理国土资源的基础数据是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前提。国土资源数据不仅时空性强,且规模庞大,涉及多个时间与空间尺度,而更新及时、上下一致、真实客观的国土资源数据是落实最严格国土资源管理制度、保护制度以及加强国土资源监管的重要信息基础。过去附属于各个主题的国土资源信息系统的数据管理是封闭的、分散的、垄断的,无法满足即时、大规模共享国土资源数据的要求,务必要重新建立国土资源数据管理模式,通过大型的数据采集项目建立起有关国土资源的全新数据库,集中存储与测绘、土地、地矿等相关的基础数据,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建立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共享基础地理信息、基础土地及地矿数据等。另外,对过去国土资源管理所生成的数据库资料应实施标准化整理,形成能通过计算机识别的国土资源数字化资料,坚持健全国土资源管理的数据库,更有效地收集、整理基础数据资料,加快数据库建设部分,推动信息化管理进程。 3.2完善公众管理监督渠道。政府相关部门要及时在互联网上发布国土资源信息,以便公众能及时了解信息,同时引导公众自觉参与到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环节,加强信息反馈,大胆检举甚至是控告破坏国土资源或浪费国土资源的行为;检举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失职行为、不作为行为,鼓励社会大众通过电子信件或信访电话等渠道发表自己的看法、建议,并针对公众参与行为实施一定的奖励措施,全面调动公众参与国土资源管理、参与国土资源监督的主观能动性;面向全社会建立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服务体系,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大前提下,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向公众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依托信息化管理加深公众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了解,并争取他们的支持,最大限度发挥国土资源的公益性作用、基础性作用。 3.3促进业务主流程信息化。将土地业务流程理顺是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面临的首要问题。只是在整合、重组土地业务主流程时要打破传统以部门为界限的开发方式,选择围绕信息流这一主线加强系统建设,对现有土地业务加以分析,整理土地业务办理流程,建立最优的业务模式,以便共享信息,整体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同时,要针对国土资源管理实际进一步明确分工,建设有关主业务流程的信息系统。如可凭借先进的网络技术以及信息获取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对计算机调查评价辅助系统加以开发和利用,围绕数据流这一主线构建全新的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体系。又如针对国土资源管理的社会化信息服务,则可利用网络、大屏幕、光盘、电子阅览室、触摸屏等形式

我国近现代城市化特征及原因

我国建国以来城市化进程特征及原因 摘要:本文回顾了建国以来我国不同阶段城市化概况,从经济结构以及深层机制上对城市政策的制定进行了新的剖析。 关键词:城市化城镇化城市化进程 一、城市化简介 1、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urbanization),又称为城镇化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辞海》对此的解释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表现为城市数目增多、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提高。”总的来说,城市化就是生产力进步所引起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的过程。 2、我国近代城市化概况 早在宋朝时期,我国就有了较为发达的商品经济,在宋代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虽然经历了元代外族入侵的重创,但至明朝已然出现了以私人手工作坊、手工工场为代表的资本主义萌芽。进入近代以后,进入近代以后,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开始在中国出现,但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的城市化也呈现出与其他国家和其他民族截然不同的模式。首先是入侵带来的脱离自身独立发展的殖民地色彩,使得中国的城市化不得不根植于半殖民半封建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其次是商业化先于工业化导致城市工业难以吸收过剩劳动力,城市对农业人口的吸引力有限。再次是自然灾害和传统“小农经济”瓦解的天灾人祸夹击下农民被迫涌入城市谋生,带来消极的城市化效应。 二、建国以来城市化进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百年以来政局动荡、战争不断的混乱局面,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全新时期。但纵观建国六十年来的城市化进程,其过程也非一帆风顺,这一时期我国的城市化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949~1957年:城市人口迅速增长时期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政治稳定,经济恢复发展,全国上下于一片废墟之中呈现出“百废待兴”的状貌。据国民政府内政部1947年编印的全国行政区域简表,1947年全国共有69个设市城市,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调整新设,1949年底城市数增加到136 个,建制镇2000多个,城镇人口4900 万。 1949年至1952年三年历史上又被称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这一时期的城市化率从10.64%上升到12.46%,城镇人口增长率为7.5%。这一时期对交通运输建设和能源原材料工业建设的大力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城镇对劳动力的吸引。此外,农村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劳动力结构改变同产业结构改变基本同步。加之尚未对城乡人口流动进行控制,因此人口增长率较高。 1953年到1957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其突出特征是进行了156个重点项目的建设。这一时期,我国新设城市八座,并形成了一批工业基地。 尽管此时的城乡经济发展还没有显露出严峻的问题,但这一时期的战略选择和政策导向无疑对后来的社会经济、城市政策和人口政策等埋下了伏笔。 首先是产业结构重型化。“一五“期间,国家的建设和投资方向主要集中在规模巨大、用现代技术装备的重型工业。重工业投资是轻工业的7.8倍,占工业总投资的85%,增长速度是轻工业的2倍。在工业部门内部,投资又集中在直接生产部门,导致城市基础设施严重

重庆市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重庆市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论文关键词:旅游业旅游精品中国旅游强市非均衡倾斜开发战略区域联动战略 论文摘要:重庆市是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直辖市,也是中国旅游名市和中国优秀旅1游城市但旅游产品不精,特色不明显,缺乏知名度和竞争力,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仍较低.为了尽快把重庆市旅游业发展成新的支柱产业,将重庆市建设成“中国旅游强市”,本文提出了主要对策建议.即:①实施国际旅游精品为重点的非均衡倾斜开发战略;②构建旅游网络系统,实施区域联动战略;③加快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④加快旅游业信息化建设;⑤树立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重庆市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是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也是有待开发的旅游资源最多的直辖市.但重庆市旅游业发展水平较低、旅游资源优势远未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因此,研究重庆市旅游业的发展对策,将、‘旅游资源大市”转变为“旅游经济强市”,是重庆市旅游业目前所面临的艰巨任务 1.重庆市旅游业发展的背景条件

当今世界旅游业快速发展.1950年以来,世界旅游业以每年%的速度增长,1992年世界旅游理事会(Wl,n二)已正式确认旅游业为世界经济中的最大产业.1999年,世界旅游业总收人已超过4万亿美元、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Io;旅游业直接、间接供职人数占世界就业总人数的;全球国际旅游创汇}亿美元.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超过了汽车业、石油业、钢铁业、电子业和农业,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世界许多国家旅游业产值已超过国民经济总值的la}o(如表1所示). 我国旅游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195。年一1999年旅游总收人增长近216倍(世界增长35倍).20110年[(1、人境旅游人数8344_39万人次,比1999年增长%;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31}.8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居世界第5位,国际旅游外汇收人达亿美元,比上年增长%,居世界第7位.国内旅游人数达7_44亿人次,旅游总收人3175_54亿元人民币.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万人,间接从业人员约2$00万人,我国已成为世界旅游大国.194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ZU00年1月国家旅游局在深圳召开了全国旅游工作会议,

浅谈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表时间:2016-11-07T10:49:43.043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16期作者:刘刚[导读] 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进步,与之相应的配套管理措施都在不断的加强,基层土地管理也随之不断的进步,作为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管理成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中心内容。文章主要通过对国土资源相关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对策,以期对国土资源管理事业的进步贡献绵薄之力。 泰安市国土资源局泰山区分局 271000 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进步,与之相应的配套管理措施都在不断的加强,基层土地管理也随之不断的进步,作为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管理成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中心内容。文章主要通过对国土资源相关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对策,以期对国土资源管理事业的进步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国土资源管理;问题;对策 一、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存在的困境 1 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保护观念不强 国土资源工作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宝贵的国土资源,而实际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相当多的人员和基层单位没有形成保护观念,对于国土资源乱审批、乱管理、乱开发的现象依然十分普遍,这会加重国土资源的负担,而且会造成国土资源的流失,形成了对国土资源的恶性开发,不但造成了国土资源的枯竭,并且形成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漏洞。 2 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执法力度不够 执法是确保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有效性的基础,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出现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执法力度存在严重的问题,未能将国土资源的违法乱纪现象做到迅速处理和全面禁止,在源头上出现了国土资源滥开发的可能。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一些人员和单位不能很好利用法律武器,导致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责任不清,不能形成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权威,既影响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质量,又不能实现对国土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3 补偿机制不健全 补偿机制是有序开发和合理利用国土资源的前提,特别在当下的发展形势下,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更应该执行好补偿政策,在满足现实建设需求的同时,为国土资源的重建与合理开发创造更为优良的经济环境和发展空间。但是,由于没有健全的国土资源补偿机制,导致补偿过程中出现补偿金额和方式上的问题,不但出现了相关主体的不满和矛盾,而且影响了整个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做好国土资源管理的具体措施 1 建立健全国土资源管理制度 要充分发挥规划对建设用地的统筹和管控作用,切实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和衔接,以确保各类建设用地规模与布局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要加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调控和引导,按照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统筹安排土地利用计划,在严格执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基础上,重点保障新增中央投资计划项目用地需要,不得安排用于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行业用地,既要保障经济发展,又要促进发展方式转变;要依法、及时做好扩大内需建设项目用地的报批和供应,要加强建设项目用地前期工作和建设项目用地报批,地方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积极配合,提前介入,加强对各行业部门和建设单位编报建设项目预审材料的指导;要切实做好重点建设项目用地的供应和保障服务工作,要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农村民生工程、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自主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和灾后重建等建设用地供应的保障力度,加快供地,尽快使重点建设项目落实到具体地块;要依法查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强化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建立内部会审、集体决策等制度,对土地审批、采矿权登记等重大许可事项及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土地征收供应、耕地开发管理等重大决策,实行有关科室集体会审、领导班子科学决策,进而有效地防止各种以权谋私行为发生,保证重大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要多方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对过去供应的土地,应加大检查的力度,随时掌握其利用情况,对闲置和空闲的存量土地,政府通过公开收购、储备、拍卖得以盘活,使政府收益逐年增加。 2 健全国土资源法律体系,切实做到有法可依 土地法作为土地行政管理、经济管理、土地规划与利用管理以及相应管理机构设置的法律依据,应赋予集体土地独立的和完整的法律地位,明确界定公共利益需要征用、征收集体土地的法律适用条件,充分体现国家对集体土地所有权保护的宪法精神土地管理法应规定土地管理的对象、管理机构设置、管理职能、管理手段法律惩罚等事宜,其中还应特别关注政府对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进行管理时的管理职能、管理性质和管理手段的不同,土地规划法应规定土地规划编制的程序、法律地位与效力、组织实施、监督检查与违法惩罚的机构和程序等,从多个层面和不同方面对地方政府的土地权力予以制约,通过完善法律,促进监督机制中的责任追究机制的完善,而在监督法律方面,我们还要加快制定《监督法》,明确各监督机构的法律地位、职责,规范监督主体的行为,使监督机关和人员能按章办事,名正言顺地实施监督,同时,还要有效完善土地执法的协作机制,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土地重大案件专项报告制度,对于顶风违法违纪的案件,一定要严肃处理,决不手软。 3 加强土地资源保护 首先,应该加强对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执法的监督工作,要端正工作态度,提高国土资源保护意识,促进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由于领导干部的工作态度问题,导致土地违法审批行为的发生,造成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行业竞争出现严重失衡,最终带来非常严重的社会影响。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监督力度,对于相关违法乱纪行为叫停,加大处罚力度,净化社会风气,促进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其次,要加强国土资源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个人及企业对国土资源的保护意识。目前,我国个人及企业违法建设和违法开采行为,多数是由于法律意识淡薄所引起的。因此,加大法律宣传力度,提高个人及企业的土地资源保护意识,使个人及企业能够充分了解到国土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能够有效避免相关违法行为的发生。 4 确立合理的征地补偿机制

土地资源管理(国土信息化方向)

土地资源管理(国土信息化方向) L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 Land Management Information ) 专业代码:110304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计算机技术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测量、制图、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基本技能,能在国土资源管理、城建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评价,土地规划,地籍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土地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测量、计算机、土地调查与制图、土地规划、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训练,具有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⑴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 ⑵掌握地籍测量、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利用规划、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 ⑶熟悉国家有关土地利用与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⑷了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与管理和数字国土的发展动态; ⑸掌握文献检索、资料调查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学位主干课程:土地资源学,土地管理学,地籍测量,遥感基础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图像处理,地图学,GPS原理和应用,土地信息工程,数据库原理,Internet技术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测量学实习,遥感技术基础实习,地图学实习,土地信息工程实习,地籍管理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课外创新训练。 主要专业实验:测量学实验,地理信息系统实验,遥感技术基础实验,地图学实验,数字图像处理实验。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学时分配与毕业学分要求:本专业教学计划课堂教学课程总学时为2563学时,必修课程占68.9﹪,选修课程占31.1﹪,实践教学27周。 本专业学生毕业应取得学分为167.5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学分35.5学分,专业核心课学分39.0学分,学校特色课26学分,通识教育课14学分,实践教学环节27学分,课外创新训练6学分。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国土信息化方向)教学计划进程表

重庆旅游业的发展与前景

分析重庆旅游业的现状、解决对策与发展前景 ——以磁器口为例 摘要:重庆是我国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近年来重庆旅游业一直处于发展上升阶段, 目前在西部已达到中等发展水平。分析旅游业的现状与发展前景成了越来越热门的话题,本文以重庆磁器口古镇为例,在总结前人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查阅了大量文献和案例,结合磁器口的实际特点以及自身的探究体验,对其现状与发展前景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旅游业磁器口现状解决对策发展前景 磁器口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因明清时盛产瓷器和运转瓷器而得名,是重庆主城区内唯一保存完好的明清古镇,其街巷格局和自然环境风貌依旧,古镇以古老的建筑、纯朴的民风、悠久的文化、奇特的风俗对于都市人群有着较大的吸引力。磁器口古镇历史悠久, 至今已有1800 余年的历史。今天的磁器口古镇保护面积为1.18平方千米, 整个古镇所辖面积为1. 5平方千米。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外出旅游的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由于交通便利,磁器口日益成为重庆人以及周边人周末或假期的最佳去处,而磁器口作为重庆市内最著名的的古镇,也吸引了大量外来游客。“磁器口游”越来越热,磁器口也在一步一步的发展,同湖南凤凰等其他古镇相比,磁器口还存在一定的劣势,但总体上来说它仍然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磁器口现状 1.1现状中的优势 1.1.1 区位条件 磁器口古镇位于重庆市沙坪坝西北部的长江支流——嘉陵江下游处,地处重庆市最具文化氛围的沙坪坝区北部,东北临嘉陵江与江北区相望,东南邻沙坪坝街道,南与覃家岗镇相望,西接童家桥街道与井口镇,西北同石井坡街道紧相连接,占地面积为43.58公顷,人口13819。距重庆市第二商业中心——沙坪坝三峡文化广场约3.5公里,距重庆市政府驻地约15公里。有国道、省道、高速公路等从这里经过。至江北国际机场只有20分钟车程,至重庆火车北站(龙头寺站)4

重庆城市化战略研究(一)

重庆城市化战略研究(一) 一、重庆的城市化现状(一)大城市、大农村并存,城市化水平低重庆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既有广大的农村地区,又有特大型城市,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重庆现辖40个区县(自治县、市),近3/4的区县属于农业区县。1998年末全市总人口为3059.6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只有614.03万人,而重庆主城六个区的非农业人口就有222.79万人,是全国有名的特大城市。由于我国长期城乡劳动生产率低下和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极大地限制了农村居民的入城。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工业化开始了轻工业优先发展的“补课”,城市建设明确了补历史“欠帐”的任务,城市化的抑制因素出现松动。1978年以来,重庆的非农业人口呈持续增加态势,但增长速度较慢,以1985-1991年的最慢。1978年至今,重庆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城市化率)增长十分缓慢,1998年也只达到20.1%,年均增长0.38%,而全国为30.4%,同期年均增长0.6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百分比与城市化水平密切相关。据计算,城市化率与第三产业百分率的合理比值范围是0.8-1.5,比较发现,重庆非农业人口的增长速度慢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百分比的增长速度。1998年重庆城市化率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值仅为0.53。1998年重庆的非农业人口比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只有0.60,远低于国际公认的1.4-2.5的合理范围。说明重庆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极不协调。目前,重庆城市化水平尚处于准备阶段(城市化在30%以前的发展阶段)。按城市化发展的“逻辑斯蒂”曲线来判断,今后重庆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将加快,特别是城市化水平达到30%以后,将进入30-70%的国际公认的加速发展期。从日本和韩国的经验来看,其城市化高潮时期的发展速度曾经达到每年分别增长1.6和2.9个百分点。(二)城镇体系不合理重庆现有7个建制市,645个建制镇。其中,特大城市一个,即重庆(城)市;20-50万人的中等城市两个,即万州区和涪陵区,不仅数量少,而且规模小;10万人以上的小城市6个,江津市、合川市、永川市、南川市等;其余多为人口在5万人以下的城镇。第一大城市重庆城市人口为250万,而第二大城市万州城市人口仅为30万,首位度达88。目前还空缺人口规模5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可见,重庆特大城市孤悬,大中城市发展极为滞后,小城镇发育十分缓慢,城镇规模等级结构极不平衡。重庆特大城市与中小城市间的断层极大地抑制了各城市间、各城市与周边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梯度扩散。重庆城市的地域分布差异明显,西部地区城镇发育较完善,特别是小城市和有一定规模的乡镇密度较高,城市化水平为28.34%,而东部地区经济落后,很多属于“老、少、边、贫”地区,城镇数量少、规模小、质量差,城市化水平只有11.60%。另外,三峡库区淹没城镇迁建规划、设计、“五通一平”等前期工程滞后,进一步影响了该地区城镇的发展。重庆城镇空间布局还具有典型的线形分布特点。90%左右的城镇是沿境内江河密集分布,这与重庆的交通网络分布和工业布局直接相关。这种布局结构无疑将进一步加大重庆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差距,造成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目前,等级最高的特大城市重庆主城区尚未完全形成“三、二、一”的产业分布的合理格局,对周边中小城市的辐射能力不强,而且人口密度过大,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严重。“三线”建设以来的新兴工矿城镇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不配套、自我发展能力弱。中小城市间缺乏合理的分工和特色,产业结构趋同,工业领域重复建设普遍。二、加速重庆城市化的基本思路(一)重庆的城市化模式选择城市化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城市所具有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而这两种效应发挥的程度就是城市功能和城市竞争力的具体体现。从重庆的现状来看,母城所承担的经济聚集功能、辐射功能和带动功能无疑是很强的,但母城与第二级城市之间的首位度太大,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关联度较小,从而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母城与原万、涪、黔地区虽属同一行政区域,而其间的经济流向、经济联系可能还不如母城与四川省的泸州─内江─自贡─宜宾一带密切,原因一方面是交通不畅,另一方面还在于我市区域内部城市级差太大,没有形成完善的大、中、小相结合的合理的城镇体系。从我市目前的情况来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