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城市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重庆城市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重庆城市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收稿日期:2008-06-24

基金项目:重庆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CS TC,2007CE9023);重庆市教委科技项目(KJ070803)资助。

作者简介:梁振民(1981 ),男,内蒙古赤峰人(回族),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学研究。

重庆城市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梁振民,冯维波,陈国建,董国仓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 400047)

摘要:采用实证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重庆市城市化的现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重庆市的城市化进程较快、城市化质量较差、城乡二元结构突出。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策:逐层分级,完善重庆市的城镇体系;完善制度,逐步消除二元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拓宽多元融资渠道,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提升城市竞争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关 键 词:城市化水平;城市化质量;对策;重庆市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924(2008)11-0078-04

城市化与工业化、现代化一样代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发展进步的程度[1],因此提高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对现实和将来一段时间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重庆市作为西部最年轻的直辖市、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试验区;同时面对重庆二元经济结构突出、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等现象,减少农民、走城市化道路不失为一条良策。目前国内学者对重庆市的城市化模式和进程中的问题研究比较多[2-5],但是都以理论和综述方式进行,专门从基础定量的角度研究重庆市城市化水平的文章还很少。该文运用定量分析对重庆城市化水平速度、城镇结构体系、重庆市城市化质量进行科学评价,最后从多角度勾画并提出合理的对策,以期为重庆的城市化实现健康、和谐、有序发展,重庆市城市化进程提速上档、缩小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城市化质量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1 重庆市城市化规模分析

1.1 重庆城市化水平体现出 起点低、进程快 的特点。目前国际上通常采用城市地区的人口占本地区总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城市化水平。本文选用的是重庆市城镇(市镇)人口占地区总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重庆市城市化率。重庆市到2006年城市化率为46.7%,按美国地理学家R.M.Northam (1979年)研究,城市化进程呈 S 型曲线发展[6]。根据城市化 S 型曲线,把城市化进程划分为3个阶

段,重庆市在2006年城市化水平为46.7%,按上述阶段划

分方法,重庆城市化水平正处于第二阶段,即加速发展阶段,城乡二元结构正逐步消失。2006年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排名第15名,在西部12省区直辖市中排名第2名。重庆市在1997年直辖时,城市化水平比较低,仅为29.5%,城市人口为848.21万人。与全国同期水平低一个百分点。到2006年重庆的城市化率46.7%,城市人口为1311.0万人,已经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43.9%(见表1)。增幅速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在1996年至2006年期间,重庆城市化率提高了17.5个百分点。尤其是2000年到2006年,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每年增长幅度达到了1.9个百分点,比1996年到2000年均增长速度快0.2个百分点。

1.2 重庆市城镇体系结构的不合理。重庆市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到2006年重庆市仅有一个2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其中主城区人口368.48万),20万人口以上的中等城市仅有万州(48.65万)和涪陵(3

2.22万)两区,其余县城的规模普遍偏小,秀山、武隆、城口、巫溪4个县城的规模才达到5万人。重庆中等城市数量少,且大城市更少,而区县较多,没有形成完善的大、中、小相结合的合理的城市体系,目前大城市还是个断层,缺乏中等50~10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同时主城区与第二级城市万州之间的首位度达到了7.5,特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的这一断层,使得重庆市主城区好像一座孤城,没有缓冲的卫星城,阻碍了各级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梯度扩散。虽然重庆主城区所承担

第22卷 第11期Vol.22 No.11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Journal of C 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08年11月Nov.2008

的经济聚集功能、辐射功能和带动功能很强,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关联度较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

1.3 城市现代化水平低。城市化质量主要研究城市化核心载体问题 城市的发展质量,即城市现代化问题[7];城市化质量提高过程就是城市经济不断增长、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城市的人口质量、居民的生活质量以及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的过程,最终实现城市现代化。在叶裕民[7]制定的现代化指标中,包括经济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三大类12个指标(见表2)。根据城市

现代化公式,计算出重庆市现代化水平综合的分值。

计算公式:S =

p i

m i Q i

(约束条件P i /M i =1)式中:S :城市现代化水平得分;P i :城市第i 个指标的实际

值;M i :城市第i 个指标的目标值;Q i :第i 个指标的权重。P i /M i :表示城市第i 个指标体系现代化目标的实现程度。其中S 城市现代化水平得分将城市现代化分成4个等级: 级为S >85为高度城市现代化城市; 级为60

表1 1996 2006年重庆市与全国城市化率比较

年份全国

城镇人口(104人)

城镇化率/%

重庆

城镇人口(104人)

城镇化率/%

全国与重庆平均城镇化水平差距

199********.48848.2129.5 1.019973944931.91890.7431.00.919984160833.35935.8632.60.819994374834.78981.1134.30.520004590636.221013.8835.60.620014806437.661058.1237.40.320025021239.091123.1239.9-0.820035237640.531174.5541.9-1.420045428341.761215.4243.5-1.720055621242.991265.9545.2-2.22006

57706

43.90

1311.00

46.7

-2.8

数据来源:2007年重庆市统计年鉴,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表2 2006年重庆城市现代化水平综合评价

指标权重Q i

目标M i

1998年实际值P i

2006年实际值P i

总得分S /分

10032.560.01 经济现代化得分/分4013.623.26 1.1人均GDP/元1038624843912437 1.2第三产业就业比重/%106540.744.7 1.3人均地方财政支出/元8463510302116.3 1.4城市居民年人均收入/元12191325467151702 基础设施现代化得分307.922.20 2.1人均道路铺装面积/平方米98 2.08.14 2.2百人拥有电话机数/部9601063.75 2.3万人拥有医生数/人

65022.824.9 2.4百人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册63006960.413 人的现代化得分3011.014.53 3.1人均居住面积/平方米91812.1124.52 3.2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人5400101.2126.64 3.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85022.422.90 3.4每平方公里二氧化硫排放量/吨

8

1.831

10.43

数据来源:权重值、目标值、1998年实际值为参考文献[3];2006实际值源自2007年重庆统计年鉴

79

梁振民,等:重庆城市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从城市现代化得分来看,重庆市在1998年的城市现代化得分为32.5分,属于现代化的前期城市。到2006年年末,人均道路铺装面积为8.14平方米、百人拥有电话机机数为63.75部、人均居住面积为24.52平方米,达到了现代化的城市标准。同时城市现代化的总体水平也有所上升,相对1998年提高了一倍,达到了60.0,达到了城市现代化水平的 级水平。刚刚进入现代化的城市行列。北京和上海[7]在1998年城市化现代化总体得分分别为63.0、67.2。重庆市到2006年才达到60分,相差深远,重庆市再发展10年才能达到上海市和北京市今天的现代化水平。所以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经济、基础设施、人口素质提高一定要同步进行。重庆市主城9区的城市现代化水平不是很低,三峡库区的移民迁建使得城市的各项发展水平都受到影响。重庆市提出要建立国际化大都市,从城市现代化来看,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1.4 区域的发展质量低,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城市化域面载体表示区城的发展质量,可以通过区域内城乡一体化的实现程度来加以体现[8]。如果说城市现代化是城市化质量的核心内容,城乡一体化则是提高城市化质量的终极目标。区域发展质量可以通过区域内城乡一体化的实现程度来加以体现。通常城乡一体化的指标较多,如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平均利润(反映生产效率);城乡之间的物质流和信息流状况(反映社会经济联系);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反映生活水平);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差异(反映生活质量)。但由于受统计资料的限制,反映城乡生产效率差异及经济社会联系的指标无法获得,因而只能选择后两个指标来计算重庆当前城乡一体化的水平[7]。首先是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

S=1-

S1

S2

式中:S为城乡居民的收入差异系数;S1为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S2为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通常当S 0.5时,处于城乡二元结构状态;当0.2

S<0.5,处于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过渡时期,当S< 0.2,基本上完成了城乡一体化的过程。

对重庆市城乡居民差异系数的分析,由表3可知,重庆市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1996年为0.71,1997年到2000年有下降的趋势,维持在0.68左右,2001开始上升,到2006年达到了0.75,说明城乡收入差距正在扩大。1996 2006年10年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都在0.5以上,属于典型城乡二元结构状态。从表3可知,城市居民收入要比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快,这也是重庆市吸引农民进城的主要原因。

其次是恩格尔系数差异程度。恩格尔系数指在一个家庭或者在一个国家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9]。恩格尔系数用来判断生活水平高低和生活质量的标准,当恩格尔系数e<25%时,为富裕型生活;恩格尔系数25% e<45%时,为小康生活;当恩格尔系数为45%

e<55%时,为温饱型生活;当恩格尔系数e>55%,为贫困型生活。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差异程度[3],可以定义为乡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减去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之差。通常认为当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程度小于5个百分点时,城乡居民在生活质量上基本趋于一致;当差异程度在5~10个百分点之间时,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差异程度较大,属于由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过渡时期;当城乡居民恩格尔差异系数大于10个百分点时,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差异程度较大,属于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

表3 1996 2006年重庆市城乡居民收入差异

年份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城市人均纯收入/元5023530254435828617665727238809492211024411570农村人均纯收入/元14791692180118361892197120982217251028092874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0.710.680.670.680.690.700.710.730.730.730.75 数据来源: 重庆直辖十年数据分析 ,重庆出版社,2007。

表4 1996 2006年重庆城乡居民收入差异表

年份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63.265.861.360.753.654.155.852.556.052.852.2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50.246.745.642.842.240.838.038.037.836.436.3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之差/%13.019.115.717.911.413.317.814.518.216.415.9 数据来源:1997 2007重庆年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从表4可以看出,重庆市的农村恩格尔系数在1996年为63.2%,大于55%,属于贫困型生活水平,经过10年的发展,有下降的趋势,2006年为52.2%,为温饱型生活水平。重庆市城市恩格尔系数在10年之间由1996年的50.2%下降到36.3%,下降了13.9个百分点。由温饱型生活水平过渡到小康型生活水平。城乡居民恩格尔差异系数在1996年为13.0%,最高的年份1999年达到了17.9个百分点。在这10年之间恩格尔系数差异程度大于10个百分点,说明城乡生活质量存在较大差异。农民用于支付食品支出的费用非常高,居留于贫困生活状态。受三峡库区建设的影响,产业空心化导致农民收入很低。城市居民已经进入小康生活水平,而农村只能解决基本温饱问题。从城乡和居

80重庆工学院学报

民收入差异系数和恩格尔系数分析,重庆市城市化进程中,城乡二元结构比较明显,城乡差异较大,进一步体现出城市化的质量不高。

2 实现重庆城市化健康、有序发展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重庆市的城市化表现为 进程快、质量低 的特征。 重庆市2007 2020城乡总体规划 至2010年,全市人口3000万人,城市人口1615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53.8%。至2020年,总人口达到3100万人,城市人口2160万人,城市化水平将达到70%,城市化水平进入成熟期。重庆市城市化率从2007年的46.7%上升到2020年的70%,在这14年时间里,要完成23.3个百分点。城市化率平均每年增长幅度为1.7个百分点,每年有50万人由农民转变为市民。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重庆市的城市化跨越式发展,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一定要重视重庆市城市化的质量,逐步缩小城乡二元结构。针对以上分析的重庆市 进程快、质量低 等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如下:

2.1 逐层分级,完善重庆市的城镇体系。在未来几年,重庆的城市化建设应该以多元化的方式发展。首要的任务是加快实施 一圈两翼 战略,进一步优化城市体系,把重庆建设成为 一中心,多组团、城市群集合的现代化大城市 ,按照大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市4个层次(赵万民2003)来建设城市体系。重庆根据自身实际,确立了把重庆建设成 一中心、多组团、城市群集合的现代化大都市 的发展目标。其内涵是在城市空间布局上构建特大城市、地区中心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4个层次的城市链接体系。第1层次是由主城9区构成的都市发达经济圈[10],按照 做强、做靓 的要求,逐步将重庆建成有600万左右城市人口的特大城市,成为现代化大都市的中心城区,辐射和带动全市的发展。第2层次是万州、涪陵、江津、合川、永川、黔江5个区域性中心城市,按照 做大、做优 的要求,逐步建成70~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充分发挥承接主城、辐射周边的纽带作用。第3层次是45个区县政府所在地的县城,按照 做特、做精 的要求,逐步建成20~30万人口以上的中等城市,带动县域经济和当地社会发展。第4层次是选择45个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城市基础较好并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建制镇,与区域发展和其他城市发展相协调。培育成有特色的中心镇,发挥引导中小企业和人口集聚的作用。

2.2 完善制度,逐步消除二元结构。重庆市制约城市化进程的体制性因素有很多。从目前情况看,首先要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逐步实现城乡户口的一体化管理,尽快取消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坚决以居住地确定落户地点,渝东南生态保护区和渝东北地区要实行生态移民,鼓励有资金、有技术的人向城市集中或者向重庆主城区集中,实行异地城市化战略。确保进入城市的农民在子女上学、参军、招工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积极培育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最终形成城乡人口的有序流动。其次,要完善现行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在保护耕地和保护农户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对进镇落户的农民,可根据本人意愿,保留其土地经营权,并允许其依法有偿转让。处理好小城市建设合理用地与严格保护耕地的关系,引导农民宅基地的有序流转,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盘活存量土地,妥善解决城市建设用地。

2.3 完善城市功能,拓宽多元融资渠道,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重庆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非常低,对于众多区县来说,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集聚能力,是各区县常抓不懈的问题。近一段时期内,重点加快建设贯通城乡、连接周边的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其次就是公共设施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如人工绿地面积、城市用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人均住房面积等。第三要积极制定抵御各种自然灾害、消防安全、城市防灾等战略,这些都为城市功能的完善做出非常重要的贡献。因此在对城市功能完善的过程中,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市一级财政可以用来解决小城市的公用、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问题,而其他的资金投入则可交给县(区)、镇政府去承担。同时也要调集社会各方力量,开拓资金筹集渠道,充分发挥民间资金的优势,建立国家、集体、个人和外商共同投资建设的多元化投资机制;要确立 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 的投资建镇原则,制定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城建政策,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城市建设;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城市建设[11],从而进一步提高城市现代化综合水平。

2.4 提升城市竞争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首先,加快主城区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步伐,搞好新型功能分区,主城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同时以传统优势产业为主,以现代物流业、高薪技术产业、现代金融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和创意产业,巩固和加强商业、贸易、科教、金融、交通、信息等服务职能,大力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实现各产业协调发展和全面升级,提高其综合竞争力。积极增加辐射、带动能力,把产业集群、工业园区、公共服务向主城区以外的区县扩展。其次,以工业化为龙头,以园区建设为龙头,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发展特色产业,走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相结合的道路。在产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这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增加县域财政收入有非常重大的贡献。可以增加就业岗位和当地居民的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增加公共财政收入的同时,部分用来搞公共设施的道路交通设施、城镇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建设。第三就是不断加强区县第二、三产业对第一产业的带动作用,大力推进县域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的深加工,建立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扶持农民专业化组织,实现县域经济城乡产业的协调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农村城镇化的实现。

(下转第166页)

81

梁振民,等:重庆城市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在族众中的威信和号召力,并引起了族众的普遍不满和反

抗。西夏军队的召集也出现了困难,西夏后期已经有雇佣兵,正说明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仁孝(1139 1193年在位)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善纳忠言、厉行节俭是分不开的。其时,党项贵族地主多世禄之家,以奢侈相互争高。西夏天盛十五年(1163年)五月,仁孝下令禁止奢侈以节约国家财政支出。西夏乾二年(1171年)五月,仁孝用刚介直言的斡道冲为中书令,以后又让他担任国相。斡道冲死时家中除大量藏书外,无有私蓄。这说明仁孝时期的禁奢令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这并没有阻止党项贵族日益腐朽的趋势。西夏天盛十二年十月,楚王任得敬请废学校,上疏云: 经国在乎节俭,化俗贵有权衡。我国介在戎夷,地瘠民贫,耕获甚少。今设多士以任其滥竽,糜廪禄以恣其冗食,所费何资乎?盖此中国之法难以行于我国者,望陛下一切罢之。 [13]14从上述情况来看,西夏统治中后期,汉化的负面影响日渐突出,初期的许多优势日益丧失。西夏的整体实力随之下降,纯(1194 1206年在位)以后,西夏国势日衰,其军事上的锐气开始废颓,在与宋、金、蒙古的斗争中不再处于主动地位,并最终导致了其灭亡的命运。

可以说,西夏政权的存亡兴衰,都与其汉化程度息息相关,成也汉化,败也汉化。这也是许多少数民族政权历史发展进程的真实写照。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发展、繁荣是与中原汉族先进文明的熏染分不开的。西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在中原封建文明的影响下,经过不断改革,实现了由氏族部落制、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跨越,使本民族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大大缩小了与中原汉族的差距。而党项民族封建制的形成、确立和巩固,就为西夏政权的形成、扩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随着汉化的日益深入,党项人逐步丧失了一个游牧民族尚武、好战的特性和传统,封建制度内部的腐朽性渐渐凸出,失去了往日的军事锐气,此时其政权所面临的衰弱危机是不言而喻的。参考文献:

[1]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0[M].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79.

[2] 吴广成.西夏书事:卷12[M].北平:隆福寺文奎堂刻

印本,1935.

[3] 吴广成.西夏书事:卷16[M].北平:隆福寺文奎堂刻

印本,1935.

[4] 脱脱.夏国传上[M]//宋史:卷485.北京:中华书局,

1985.

[5] 李.外臣部 土风二[M]//册府元龟:卷960.影印

本.北京:中华书局,1960.

[6] 陈师道.谈丛:卷21[M]//后山集.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87.

[7]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17[M].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86.

[8] 魏泰.东轩笔录:卷10[M].北京:中华书局,1983.

[9] 苏辙.论西事状[M]//栾城集:卷39.影印本.上海:上

海书店出版社,1989.

[10]吴广成.西夏书事:卷30[M].北平:隆福寺文奎堂刻

印本,1935.

[11]脱脱.夏国传下[M]//宋史:卷486.北京:中华书局,

1985.

[12]戴锡章.西夏纪:卷22[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8.

[13]吴广成.西夏书事:卷36[M].北平:隆福寺文奎堂刻

印本,1935.

[14]吴广成.西夏书事:卷31[M].北平:隆福寺文奎堂刻

印本,1935.

[15]戴锡章.西夏纪:卷23[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8.

[16]戴锡章.西夏纪:卷24[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8.

(责任编辑 张佑法)

(上接第81页)

参考文献:

[1] 刘玉,冯健.中国区域城市化发展态势及战略选择

[J].地理研究,2008,27(1):45-54.

[2] 杨一鸣,马兵.重庆市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

策[J].经济论坛,2007(17):7-8.

[3] 李孝坤.重庆市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商业

时代,2007(9):85-87.

[4] 曹小琳,李大华,洪红.重庆市城市化发展模式研究

[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5,27(1):106-110.

[5] 李翠兰,刁承泰,甘昭昭,等.重庆市城市化水平差异分析

[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5):8-11.[6] 徐学强,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1997:43-96.

[7] 叶裕民.中国城市化质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

(7):27-31.

[8] 白先春,朱龙杰.江苏城市化:现状、问题与对策[J].

江淮论坛,2006(5):49-53.

[9]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00:56.

[10]王鸿举.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05(9):34-35.

[11]黄栋.欠发达地区农村城市化问题研究 以江西吉安

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619-6624.

(责任编辑 邝坦励)

166重庆工学院学报

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方向

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方向【引言】当前,当今,城市化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也最有力的发展趋势之一。然而,一个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也作为了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象征,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以来,国民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化发展也取得了很大进程。然而,城市化进程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要得到较好的发展并非易事,所以需要一个较好的指导方针来作指导,不然就会陷入发展不合理的陷阱。但是,在西方一些国家,城市化水平太高,以至于出现了逆城市化的现象。【关键词】:城市化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经历了很长的道路,我国的城市化自1949年10.6%曲折的发展到1978年时为12%。从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的经济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相应的城市化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全面总结以前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同时,智慧的中国人积极探索、创新寻找新的发展方向。特别是从84年中国开放城市户籍管理制度,大量扶持乡镇企业及私营企业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进入90年代,国家政策大力扶持推进城市化进程,到20世纪末时中国的城市化已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36.2%。这主要得意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各地普遍呈现出活跃现象,大中型城市迅速发展,形成了城市群、城市带、大城市圈,国家也大力加大了政策的扶持力度,把城市发展摆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为48%左右。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虽然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到20世纪中叶,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分别为:美国72%,英国87%,联邦德国79%,荷兰86%,加拿大77%,澳大利亚83% 。到现在简直就不值得一比了,不过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的城市化起步较晚。中国的城市化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1)环境污染严重,原有生态环境改变,环境质量下降,趋于恶化;(2)中心区人口密集;(3)交通拥挤;4、地价房租昂贵,居住条件差;5、失业人口增多;(6)社会秩序混乱。【范恒山 2009年09月】总的来说,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大城市膨胀发展,中小城镇发展缓慢。这就说明我国城市化发展不合理,存在很大问题。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方向首先,在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城市环境的污染,道路交通的拥堵,居住环境差等,因此,要建立现代化合理化信息化宜居型城市就得,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扩大绿化面积。加快中小城市的发展,分担大城市的功能。其次,应根据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化起步晚,发展速度缓慢,发展不 合理等特征,制定合理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化战略,不能盲目追求城市化的进程,而忽略了城市化进程对环境、交通、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再次,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建设,不能盲目的照搬照套西方的城市化模式和策略,根据中国国情研究和探索出适合中国发展的城市化道路。主要发展创新型特色城市,放宽大城市管理规模,重点建设几个国际型超级大城市。什么叫创新型特色城市呢?创新型特色就是别人没有的我有,别人有的我比他好。中国的大小城市估计有成千上万,但大多数城市不出名,城市形象不好,没有影响力,也许别人压根就不知道有这个城市的存在,何来出名,何谈城市形象,城市影响力呢?举个列子:一个中型城市,也许你什么卫生、环境等都做得很好,但就是不出名。原因就是没有特色,但如果你一个中型城市,你把他的绿化全部弄成一种比较有特色的植物(比如把南昌的全部绿化植物卖了,全部改种成竹子),或者把整个城市重点发展一种产业。水城威尼斯,宗教圣城耶路撒冷,无论它人口多杀,环境有多好,我们大家都知道。但不是说把城市全部建成宗教圣地或是把城市全建在水上。主要说明要形成自己的特色,要有所创新。

浅析重庆的城市化

浅析重庆的城市化 摘要:从改革开放到直辖前,重庆一直处于向加速发展阶段过渡的时期,人口持续增加,经济和科技不断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全面展开,重庆城市化水平相应迅速提高。。。。 关键词:重庆城市化发展 正文: 一.重庆直辖前及直辖后十年城市化进程。 重庆是一座具有3 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它地处长江黄金水道,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条件较好,重工业发达。特别是重庆于1997年成为直辖市后,迎来了建国以来最好的发展机遇,地域面积达到8.24万平方公里(这里的“重庆”指的都是大重庆的地域范围,即40个行政区县范围),都市发达经济圈社会发展程度较高。并且目前,重庆已被确定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心,加之挟长江三峡工程,具有全国大中城市所不具备的多重优势,商机无限,发展潜力巨大。由于这些原因,重庆的城市化进程一直处于全国前列。此外,重庆作为一个具有“大城市、大农村”特色,二元经济结构明显的直辖市,其城市化进程有着自己的特色。 从改革开放到直辖前,重庆一直处于向加速发展阶段过渡的时期,人口持续增加,经济和科技不断发展。而到1997年直辖市建立以后,其面积由解放初辖1 8个区29433平方千米,扩大到辖40个区县(自治县、市)82403平方千米,面积扩大了近280倍。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全面展开,重庆城市化水平相应迅速提高。从1996年到2006年,重庆城市化水平由1996年的29.5%上升到2006年的46.7%,年均增长1.7个百分点;特别是2000年到2006年间,城市化率的发展速度加快,年均增长达到了1.9个百分点,比1996年到2000年年均增速快O.2个百分点(图2.6)。到2006年底都市区已达到86.8%,相当于发达国家水平。 下面分别从经济及产业的演变、人口的变化、土地利用的变化三方面来放映重庆的建辖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1.产业的演变。 一方面,GOP总量及人均GDP均不断增加。在直辖效应的带动下,重庆的发展潜力被大大激发出来。直辖十年,蕈庆GDP保持年均l0.2%高速增长。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增长,重庆的产业及其结构发生快速变化,第一产业缩减、第三产业扩张,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进而向第三产业转化。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提高了重庆经济实力,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奠定了物质基础。 2.人口的演变 就业结构演变与产值结构演变相互关联,随着产值结构调整.就业结构 发生了明显变化。随着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年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非农产业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导致劳动力逐渐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与此同时,人口的城市化率也逐年攀升。 3.土地利用的变化 截至2006年年末,重庆农用地为6941463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4.38%,这充分体现了重庆“大农村”的特色。但从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来看,农用地和未利用地减少,建设用地增大。值得一提的是,为发展效益农业,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步伐,建立现代农业园区和基地而实行的农业结构调整及国家推行的生态退耕等因素,也导致了耕地的减少。 并结合重庆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可得出重庆市城市化具有以下特点: 1.重庆具有鲜明的“大城市、大农村”特点。重庆的都市发达经济圈社会发展程度较高,

浅谈重庆市旅游的发展(一)

浅谈重庆市旅游的发展(一) 摘要:本文对重庆都市旅游的特色资源及其自身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发展都市旅游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都市旅游;重庆;对策 重庆是一座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深厚历史积淀的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充满立体感的现代化城市。发展都市旅游,绝不只是看看广场,逛逛商场,烫烫鸭肠。重庆独特的地理风貌、历史背景和人文景观说明它完全是有发展成为“旅游目的地”的市场前景的。因此,如何把握重庆发展都市旅游无可代替的优势,把都市旅游特色发挥到极致,将都市旅游产品建设成为世界级品牌,成为重庆旅游乃至重庆的象征,是重庆发展旅游业要解决的重要任务和主要问题。 一、重庆发展都市旅游的意义 依托大都市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根据城市的功能定位和资源特点,以丰富多彩的都市和都市生活为载体,整合都市的相关资源和产业,把都市风光、都市文化和都市各种产业融为一体,作为自身旅游业发展的特色和目标定位,展现都市的文化底蕴和城市形象,形成富有魅力的旅游胜地,这就是都市旅游1]。重庆作为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西部最大的工商业重镇,长江上游经济、文化、科教和旅游中心以及水陆空交通枢纽,创新、建设、发展和繁荣山城都市旅游,对于促进重庆“都市发达经济圈”5]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都市现代化建设速度,增强大城市辐射带动和发展大农村的综合能力,缓解城乡日益突出的就业压力与矛盾,不断提高城乡人们的生活水平,使其快速赶上和超过沿海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重庆都市旅游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重庆人杰地灵,经济发达,商贸繁荣,历史与当代交相辉映,商贸与文化互为融合。重庆市的都市旅游是在直辖以后发展起来的,目前,都市旅游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旅游业发展规模小,只是片区性地开发,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处于相对分散的状态。旅游产品还是以传统的观光旅游产品为主,旅游产品相对单一,旅游线路的互补性不强。重庆的旅游业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尽管目前的旅游资源开发对地区性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从整体看,它在城市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较小,对城市经济发展所起作用不明显。其具体问题如下: (一)重庆蕴藏着发展都市旅游巨大的潜力 重庆市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类型多样、特色鲜明。市区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处,国家AAAA级旅游区(点)7个,市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然保护区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0处。它在自然地貌的基础上,凭借独特的历史背景和人文景观,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旅游资源。正是由于这种不可替代的旅游资源,才树立起“山城”重庆的城市形象,重庆是2007年中国最美城市第六位。城市规模是发展都市旅游最基本的条件,重庆在城市规模和功能方面也已有了自己的优势,发展都市旅游的规模和功能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档次:它既是中国第四个直辖市,又是长江上游的中心城市和全国的特大城市;工商业发达,购物点非常集中,商业街区具有国际氛围。 (二)都市旅游形象和旅游资源的建设宣传缺乏自身特色 发展都市旅游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留住旅游者,为此,必须树立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只有这样,旅游业才能壮大发展,才能带动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到北京和上海的旅游者不仅仅是中转集散,并且还以那里作为“旅游目的地”,是冲着故宫、长城等文物古迹的都市旅游城市品牌去观光游览;是冲着商业大都会的都市旅游城市品牌去观光购物。目前,到重庆的旅游者大都是冲着长江三峡和大足石刻而来的过境旅游者,“都市旅游目的地”的形象还不醒目、不突出,旅游集散地仍是重庆的主要功能,旅游产品还没有升级为都市旅游品牌。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摘要: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10.6%上升到1997年的29.62%。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改革开放、集约型城市化、健康发展、区域城市化 城市化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城市化快速发展是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不可逾越的阶段。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前进的,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阶段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

这是对人类社会进程的一个巨大促进。中国的城市化不仅决定着中国的未来,而且也决定着世界的城市化发展进程。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现在,我国经历了十一个五年计划,每个五年计划时期政府从国家层面上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直接或间接地都对我国城市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或根本性的影响。正是在这些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下,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才取得了今天较为显著的成就,总体来看,我国城市化道路先后经历了单一化、多样化和协调化的发展历程,城市化道路的数度调整有力地推动着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 三、我国的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3.1 城市化的连续性和不稳定性 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

重庆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重庆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农业大市。虽然重庆拥有比较丰富的农业资源,但是农业经济却属于该市经济薄弱的环节,为了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优势,本文从重庆农村经济现状着手,通过找出问题,提出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重庆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因为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历史环境,也是一个不择不扣的农业大市。全市所辖面积82万平方公。截止2011年,总人口3329.81万,其中农村人口2324.5,占总人口的69.8%。重庆市的经济随着直辖市的成立和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得到了高速发展,截止2011年,全市GDP达到了10011.37亿元,比1997年增长了563%。 (一)重庆第一产业GDP增长情况 重庆自直辖以来,农村经济增长总体上是上升的。据统计,重庆第一产业GDP 在1997-2011这15年里,从307.21亿元增长到844.52亿元,一共增长了537.31亿元,近3倍多,而且呈现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总体看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97-2000年。在这四年里,第一产业GDP总体呈负增长。1997 年第一产业GDP产值为307.21亿元,到2000年第一产业GDP产值仅为286.1,四年间减少了21.11亿元。这段时间影响第一产业GDP负增长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受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我国的经济也受到相当大的影响,从而使得第一产业受到波及。 第二个阶段:2001-2006年。在这期间,第一产业GDP总体呈增长趋势,并且在2004年达到了26.2%的增长。但是增长幅度缓慢,2004年也只是恢复性的增长,

重庆城市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收稿日期:2008-06-24 基金项目:重庆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CS TC,2007CE9023);重庆市教委科技项目(KJ070803)资助。 作者简介:梁振民(1981 ),男,内蒙古赤峰人(回族),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学研究。 重庆城市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梁振民,冯维波,陈国建,董国仓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 400047) 摘要:采用实证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重庆市城市化的现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重庆市的城市化进程较快、城市化质量较差、城乡二元结构突出。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策:逐层分级,完善重庆市的城镇体系;完善制度,逐步消除二元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拓宽多元融资渠道,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提升城市竞争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关 键 词:城市化水平;城市化质量;对策;重庆市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924(2008)11-0078-04 城市化与工业化、现代化一样代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发展进步的程度[1],因此提高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对现实和将来一段时间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重庆市作为西部最年轻的直辖市、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试验区;同时面对重庆二元经济结构突出、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等现象,减少农民、走城市化道路不失为一条良策。目前国内学者对重庆市的城市化模式和进程中的问题研究比较多[2-5],但是都以理论和综述方式进行,专门从基础定量的角度研究重庆市城市化水平的文章还很少。该文运用定量分析对重庆城市化水平速度、城镇结构体系、重庆市城市化质量进行科学评价,最后从多角度勾画并提出合理的对策,以期为重庆的城市化实现健康、和谐、有序发展,重庆市城市化进程提速上档、缩小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城市化质量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1 重庆市城市化规模分析 1.1 重庆城市化水平体现出 起点低、进程快 的特点。目前国际上通常采用城市地区的人口占本地区总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城市化水平。本文选用的是重庆市城镇(市镇)人口占地区总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重庆市城市化率。重庆市到2006年城市化率为46.7%,按美国地理学家R.M.Northam (1979年)研究,城市化进程呈 S 型曲线发展[6]。根据城市化 S 型曲线,把城市化进程划分为3个阶 段,重庆市在2006年城市化水平为46.7%,按上述阶段划 分方法,重庆城市化水平正处于第二阶段,即加速发展阶段,城乡二元结构正逐步消失。2006年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排名第15名,在西部12省区直辖市中排名第2名。重庆市在1997年直辖时,城市化水平比较低,仅为29.5%,城市人口为848.21万人。与全国同期水平低一个百分点。到2006年重庆的城市化率46.7%,城市人口为1311.0万人,已经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43.9%(见表1)。增幅速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在1996年至2006年期间,重庆城市化率提高了17.5个百分点。尤其是2000年到2006年,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每年增长幅度达到了1.9个百分点,比1996年到2000年均增长速度快0.2个百分点。 1.2 重庆市城镇体系结构的不合理。重庆市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到2006年重庆市仅有一个2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其中主城区人口368.48万),20万人口以上的中等城市仅有万州(48.65万)和涪陵(3 2.22万)两区,其余县城的规模普遍偏小,秀山、武隆、城口、巫溪4个县城的规模才达到5万人。重庆中等城市数量少,且大城市更少,而区县较多,没有形成完善的大、中、小相结合的合理的城市体系,目前大城市还是个断层,缺乏中等50~10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同时主城区与第二级城市万州之间的首位度达到了7.5,特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的这一断层,使得重庆市主城区好像一座孤城,没有缓冲的卫星城,阻碍了各级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梯度扩散。虽然重庆主城区所承担 第22卷 第11期Vol.22 No.11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Journal of C 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08年11月Nov.2008

重庆市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重庆市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论文关键词:旅游业旅游精品中国旅游强市非均衡倾斜开发战略区域联动战略 论文摘要:重庆市是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直辖市,也是中国旅游名市和中国优秀旅1游城市但旅游产品不精,特色不明显,缺乏知名度和竞争力,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仍较低.为了尽快把重庆市旅游业发展成新的支柱产业,将重庆市建设成“中国旅游强市”,本文提出了主要对策建议.即:①实施国际旅游精品为重点的非均衡倾斜开发战略;②构建旅游网络系统,实施区域联动战略;③加快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④加快旅游业信息化建设;⑤树立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重庆市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是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也是有待开发的旅游资源最多的直辖市.但重庆市旅游业发展水平较低、旅游资源优势远未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因此,研究重庆市旅游业的发展对策,将、‘旅游资源大市”转变为“旅游经济强市”,是重庆市旅游业目前所面临的艰巨任务 1.重庆市旅游业发展的背景条件

当今世界旅游业快速发展.1950年以来,世界旅游业以每年%的速度增长,1992年世界旅游理事会(Wl,n二)已正式确认旅游业为世界经济中的最大产业.1999年,世界旅游业总收人已超过4万亿美元、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Io;旅游业直接、间接供职人数占世界就业总人数的;全球国际旅游创汇}亿美元.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超过了汽车业、石油业、钢铁业、电子业和农业,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世界许多国家旅游业产值已超过国民经济总值的la}o(如表1所示). 我国旅游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195。年一1999年旅游总收人增长近216倍(世界增长35倍).20110年[(1、人境旅游人数8344_39万人次,比1999年增长%;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31}.8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居世界第5位,国际旅游外汇收人达亿美元,比上年增长%,居世界第7位.国内旅游人数达7_44亿人次,旅游总收人3175_54亿元人民币.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万人,间接从业人员约2$00万人,我国已成为世界旅游大国.194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ZU00年1月国家旅游局在深圳召开了全国旅游工作会议,

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一) 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1] 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2] 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 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3] 上述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独特现象,是与改革开放前大陆所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由此导致的计划经济体制分不开的。本文即准备从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及其对劳动力供求关系和转移的影响,来探讨这个时期城市化缓慢的主要原因。 1949-1878年全国城镇人口变化情况[4] 年份|总人口(万人)|城镇总人口(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 1949|54167| 5765|10.6 1950|55196| 6169|11.2 1951|56300| 6632|11.8 1952|57482| 7163|12.5 1953|58796| 7826|13.3 1954|60266| 8249|13.7 1955|61465| 8285|13.5 1956|62828| 9185|14.6 1957|64653| 9949|15.4 1958|65994|10721|16.2 1959|67207|12371|18.4

我国城市化现状进程分析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介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1978-1984年,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动力推动城市化阶段。这个 阶段的城市化带有恢复性性质,“先进城后建城”的特征比较明显。第一,表现 在大约有2000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和下放干部返城并就业,高考的全面恢复 和迅速发展也使得一批农村学生进入城市;第二,城乡集市贸易的开放和迅速发展,使得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和小城镇,出现大量城镇暂住人口;第三,这个时期 开始崛起的乡镇企业也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第四,国家为了还过去城市建设的 欠帐,提高了城市维护和建设费,结束了城市建设多年徘徊的局面。这个阶段,就人口来看,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1984年的23.01%,年均提高0.85个百分点。 2)1985-1991年,乡镇企业和城市改革双重推动城市化阶段。这个阶段以 发展新城镇为主,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新兴的小城镇。 3)1992-2000年,城市化全面推进阶段,以城市建设、小城镇发展和普遍 建立经济开发区为主要动力。1992年到1998年,城市化率由27.63%提高到 30.42%,年均提高0.42个百分点。 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城市化,已从沿海向内地全面展开。1995年底与1990 年相比,建制市已从467个增加到640个,建制镇则从12000个增加到16000 多个;从人口来看,城市化水平也从1990年的26.41%提高到28.62%。 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 城市化水平稳步提高 十六大以来,中国城镇化发展迅速,2002年至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以平 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2011年, 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比2002年上升了12.18个百分点,城镇人口为69079 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18867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减少了12585万人。

重庆产业现状

重庆产业发展现状 一、重庆市产业发展现状 (一)总体概况 1.产业规模日趋壮大,现代产业体系初具雏形 直辖以来,重庆经济总量不断增大,GDP保持年均11%的高速增长。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97亿元,在全国排第24位,在西部地区位列第6位,是1997年的3.75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8025元,在西部地区仅次于内蒙古(32214元)、新疆(19893元)、陕西(18246元),位列第四。2008年经济增速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比全国水平9%高出5.3个百分点,在西部12个省市中居第3位,在全国31个省市中居第5位。 全市产业体系日趋完善。目前已形成了以汽车摩托车、天然气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材料冶金、电子信息、综合能源、生物医药和部分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代表的优势产业集群,以金融、商贸物流、研发服务等为代表的生产、生活性服务业,以特色种养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构成了结构不断优化、门类更加齐全、布局日趋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 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二、三产业发展迅速 随着经济的发展,重庆市的从业人员逐渐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在1907-2008年间,农林牧副渔的从业人员比重降低了12.2个百分点,总量从989万降到747万;第二产业从1997年的18.3%

上升到2008年的20.6%,第三产业从1997年的24.1%上升到2008年的34.0%,上升了将近10个百分点,成为吸纳就业人口的重要力量。 10 20 30 40 50 60 70 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 图3 重庆市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1997-2008) 全市投资主要流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1997年以来,第三产业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60%以上,第二产业在18-35%之间,第一产业投资占比小于3%。2008年,全市三次产业固定投资比为2.2:35.52:62.27,呈现“三、二、一”的结构特征。 5000000 10000000 15000000 20000000 25000000 1997 200120052008(年) 图4 重庆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三次产业结构 全市向二、三产业倾斜的投入结构,极大推动了产出结构的高级

浅析重庆万科发展策略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浅析重庆万科发展策略 院系 专业 年级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职称 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时间 2012 年 12 月

目录 第1章重庆万科的简介 (4) 第2章外部环境分析 (4) 2.1 一般环境分析—PEST分析 (4) 2.1.1 政治因素 (4) 2.1.2 经济因素 (4) 2.1.3 社会因素 (5) 2.1.4 技术因素 (5) 2.2 行业环境分析—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5) 2.2.1 行业新加入者的威胁 (5) 2.2.2 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程度 (5) 2.2.3 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能力 (5) 2.2.4 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6) 第3章内部条件分析 (6) 3.1企业资源分析 (6) 3.1.1优秀的领导者 (6) 3.1.2 高素质的员工 (6) 3.1.4 财务资源 (7) 3.1.5研发资源 (7) 3.1.6 形象资源 (7) 3.2.1 财务能力分析 (7) 3.2.2 营销能力分析 (8) 3.2.3 企业文化分析 (8) 第4章重庆万科入渝策略分析 (8) 4.1 一体化策略 (8) 4.2 加强型策略 (8) 4.2.1 市场渗透 (8) 4.2.2 市场开发 (9) 4.3 产品开发策略 (9) 第5章重庆万科现状分析(SWOT) (9) 5.1 优势(S) (9) 5.2 劣势(W) (10) 5.3 机会(O) (10) 5.4 威胁(T) (10) 第6章针对重庆万科现状提出建议 (10) 6.1 实施成本领先策略,全面降低成本 (10) 6.2 塑造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提高市场竞争力 (11) 6.3 细分市场,实施目标集聚策略 (11) 6.4 打造专业化策略,专注城市住宅的开发 (11) 6.5 提供优越的物业管理,完善配套设施 (12) 6.6 实施品牌策略,进行品牌形象定位 (12) 6.7 注重企业内部建设,加强员工沟通 (12) 结束语 (12)

重庆旅游业的发展与前景

分析重庆旅游业的现状、解决对策与发展前景 ——以磁器口为例 摘要:重庆是我国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近年来重庆旅游业一直处于发展上升阶段, 目前在西部已达到中等发展水平。分析旅游业的现状与发展前景成了越来越热门的话题,本文以重庆磁器口古镇为例,在总结前人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查阅了大量文献和案例,结合磁器口的实际特点以及自身的探究体验,对其现状与发展前景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旅游业磁器口现状解决对策发展前景 磁器口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因明清时盛产瓷器和运转瓷器而得名,是重庆主城区内唯一保存完好的明清古镇,其街巷格局和自然环境风貌依旧,古镇以古老的建筑、纯朴的民风、悠久的文化、奇特的风俗对于都市人群有着较大的吸引力。磁器口古镇历史悠久, 至今已有1800 余年的历史。今天的磁器口古镇保护面积为1.18平方千米, 整个古镇所辖面积为1. 5平方千米。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外出旅游的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由于交通便利,磁器口日益成为重庆人以及周边人周末或假期的最佳去处,而磁器口作为重庆市内最著名的的古镇,也吸引了大量外来游客。“磁器口游”越来越热,磁器口也在一步一步的发展,同湖南凤凰等其他古镇相比,磁器口还存在一定的劣势,但总体上来说它仍然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磁器口现状 1.1现状中的优势 1.1.1 区位条件 磁器口古镇位于重庆市沙坪坝西北部的长江支流——嘉陵江下游处,地处重庆市最具文化氛围的沙坪坝区北部,东北临嘉陵江与江北区相望,东南邻沙坪坝街道,南与覃家岗镇相望,西接童家桥街道与井口镇,西北同石井坡街道紧相连接,占地面积为43.58公顷,人口13819。距重庆市第二商业中心——沙坪坝三峡文化广场约3.5公里,距重庆市政府驻地约15公里。有国道、省道、高速公路等从这里经过。至江北国际机场只有20分钟车程,至重庆火车北站(龙头寺站)4

中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化进程即中国农村转化成城市的过程。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的困扰,导致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不均衡。自50 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由于中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以后,中国明显加快。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 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摘要:中国城市化进程特征措施 1 中国城市化概述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50 年代中期以 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总之,我国的城市化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2. 城市化的含义及标志含义 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村人口,人口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 城市化,也有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城市化的过程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出现,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开始的。一般分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城市化三大标志 (一)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二)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最主要标志); (三)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其中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又促进了城市化。 3. 中国城市化 2012年8月17日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报告显示,十六大以来我国人口总量低速平稳增长,人口生育继续稳定在低水平,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改善,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婚姻、家庭状况保持稳定。

我国城市化现状

我国城市化现状 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的集散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西方先哲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好而居留于城市”。世界各国的发展清楚地显示:“哪里的城市发展得越快,的市场就发展得更成熟,经济就更加繁荣,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就更高。 城市化的含义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本质: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第四,城市化是一个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第五,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城市化进程的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在我国,城市化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新中国建国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及其理论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城市发展观指导,受政策导向作用较大,甚至产生了“逆城市化”现象,导致我国城市化质量不高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廉租房住宅供应短缺,城市用地和规划规模失控等,必须加强城市体系规划,走科学的、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的城市化发展道

路。 联合国有关机构预测,不远的未来,世界大多数人口将在城市居住。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城市化水平(这里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不断上升,并成为衡量一国或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当然,由于国情不同,各国的城市化道路以及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的完成在上世纪前半叶就已基本完成。而支撑现在和未来城市化发展趋势的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发展较快,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在工业化没有完成的过程中进行的,因此,正确制定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战略,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很有必要。 但是,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城市的设置不规范、标准不统一,主要追求城市化数量的扩张,城市化质量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长期以来,我国设置城市的标准是按照一定区域的总人口和非农人口的比例来确定的,忽视了经济集聚和基础设施条件。近年来,一些地方,在县改市、县并市、乡改镇、县级市升级为地级市的过程中,城市的行政地域与城市的实体地域变得模糊不清,城镇人口存在虚化扩大的问题。导致城市化质量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2)城市用地和规划规模失控,出现盲目发展,造成大量耕地荒废。有的城市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盲目将用地规模扩大,诱发盲目的“圈地运动”。(3)城市住宅和基础设施供应短缺等,难以满足人口日益增长的需要,城市化质量低。城市内部用地结构不合理,城市间职能分工不协调,导致交通拥挤,能源短缺,住房紧张,房价飞涨,

重庆市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自考调查报告题目:重庆市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专业物流商务与管理 学生姓名准考证号 010********* 成绩

重庆市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的发展,物流作为资源金流的必要手段,已经必不可少,近几年物流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物流技术水平已经决定着一个城市甚至是国家的发展水平。本文也就是为大家介绍和分析,并提出建议和对策,使重庆物流也更好的发展。 1.重庆市事情特征及经济发展水平 1.1重庆市事情特征 1.2重庆市经济发展水平 2.重庆庆物流产业发展的STOW分析 2.1发展物流产业的优势 2.1.1区位优势明显 2.1.2基础设施不断加强 2.1.3政府大力支持 2.1.4物流产业已具锥形 2.2重庆市发展物流产业的劣势 2.2.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落后,专业化分工不足,供需不平衡 2.2.2物流资源整合利用不够 2.2.3物流信息水平化低 2.2.4重庆市物流成本偏高 2.2.5物流人才短缺 2.3重庆市发展物流产业的机遇 2.3.1生产流通企业物流业务外包的趋势日益明显 2.3.2物流企业合并并重组以寻求综合物流服务水平 2.4发展重庆市物流产业的威胁 2.4.1跨国物流企业及发达省份物流企业的进入,对重庆发展现代物流业形式成挑战 2.4.2地区之间竞争日趋激烈 2.4.3客服对物流服务要求的提高 2.4.4人才争夺激烈

3.对重庆建设区域物流中心的建议 3.1区域性物流中心规划应考虑的因素 3.1.1城市基础设施和交通布局整体规划 3.1.2城市商圈布局及消费 3.1.3生产资料市场建设发展的需求 3.1.4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规划 3.2重庆市区域性物流中心的规划建议 3.2.1打造区域性综合物流中心 3.2.2着力培养仓储性物流中心 3.2.3针对区域性经济特点,建设多个区域物流中心 3.3重庆市区域物流中心建设的注意事项及管理程序 3.3.1政府要加强宏观指导 3.3.2进行物流资源整合 3.3.3重视进、出城市物流的规划和建设 3.3.4要注重研究和开发新的物流技术和设备,来降低自身的物流成本,提高物流中心的工作效率 3.3.5积极引进外资,推动中外合资物流企业的发展步伐,一引进国外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物流业的发展,提高重庆物流业的现代化水平 3.3.6扩展区域性物流中心的功能和规模,加快建立物流的信誉等级制度 3.4进行物流资源整合 3.5视进、出城市物流的规划和建设 3.6建设市物流网络系统平台 1重庆市事情特征及经济发展水平 1.1重庆市事情特征 重庆市国家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长江上游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直辖市,重庆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地域广,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状况差异大,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经济社会发展“二元结构”特征显著。为实现“努力把重庆建设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的总体目标,必须结合重庆实际,因地制宜,实施多元化的区域发展战略,建设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三大各具特色的经济区。三大经济区的划分,主要依据全市各区县的自然及经济地地

重庆城市化战略研究(一)

重庆城市化战略研究(一) 一、重庆的城市化现状(一)大城市、大农村并存,城市化水平低重庆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既有广大的农村地区,又有特大型城市,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重庆现辖40个区县(自治县、市),近3/4的区县属于农业区县。1998年末全市总人口为3059.6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只有614.03万人,而重庆主城六个区的非农业人口就有222.79万人,是全国有名的特大城市。由于我国长期城乡劳动生产率低下和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极大地限制了农村居民的入城。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工业化开始了轻工业优先发展的“补课”,城市建设明确了补历史“欠帐”的任务,城市化的抑制因素出现松动。1978年以来,重庆的非农业人口呈持续增加态势,但增长速度较慢,以1985-1991年的最慢。1978年至今,重庆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城市化率)增长十分缓慢,1998年也只达到20.1%,年均增长0.38%,而全国为30.4%,同期年均增长0.6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百分比与城市化水平密切相关。据计算,城市化率与第三产业百分率的合理比值范围是0.8-1.5,比较发现,重庆非农业人口的增长速度慢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百分比的增长速度。1998年重庆城市化率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值仅为0.53。1998年重庆的非农业人口比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只有0.60,远低于国际公认的1.4-2.5的合理范围。说明重庆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极不协调。目前,重庆城市化水平尚处于准备阶段(城市化在30%以前的发展阶段)。按城市化发展的“逻辑斯蒂”曲线来判断,今后重庆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将加快,特别是城市化水平达到30%以后,将进入30-70%的国际公认的加速发展期。从日本和韩国的经验来看,其城市化高潮时期的发展速度曾经达到每年分别增长1.6和2.9个百分点。(二)城镇体系不合理重庆现有7个建制市,645个建制镇。其中,特大城市一个,即重庆(城)市;20-50万人的中等城市两个,即万州区和涪陵区,不仅数量少,而且规模小;10万人以上的小城市6个,江津市、合川市、永川市、南川市等;其余多为人口在5万人以下的城镇。第一大城市重庆城市人口为250万,而第二大城市万州城市人口仅为30万,首位度达88。目前还空缺人口规模5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可见,重庆特大城市孤悬,大中城市发展极为滞后,小城镇发育十分缓慢,城镇规模等级结构极不平衡。重庆特大城市与中小城市间的断层极大地抑制了各城市间、各城市与周边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梯度扩散。重庆城市的地域分布差异明显,西部地区城镇发育较完善,特别是小城市和有一定规模的乡镇密度较高,城市化水平为28.34%,而东部地区经济落后,很多属于“老、少、边、贫”地区,城镇数量少、规模小、质量差,城市化水平只有11.60%。另外,三峡库区淹没城镇迁建规划、设计、“五通一平”等前期工程滞后,进一步影响了该地区城镇的发展。重庆城镇空间布局还具有典型的线形分布特点。90%左右的城镇是沿境内江河密集分布,这与重庆的交通网络分布和工业布局直接相关。这种布局结构无疑将进一步加大重庆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差距,造成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目前,等级最高的特大城市重庆主城区尚未完全形成“三、二、一”的产业分布的合理格局,对周边中小城市的辐射能力不强,而且人口密度过大,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严重。“三线”建设以来的新兴工矿城镇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不配套、自我发展能力弱。中小城市间缺乏合理的分工和特色,产业结构趋同,工业领域重复建设普遍。二、加速重庆城市化的基本思路(一)重庆的城市化模式选择城市化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城市所具有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而这两种效应发挥的程度就是城市功能和城市竞争力的具体体现。从重庆的现状来看,母城所承担的经济聚集功能、辐射功能和带动功能无疑是很强的,但母城与第二级城市之间的首位度太大,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关联度较小,从而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母城与原万、涪、黔地区虽属同一行政区域,而其间的经济流向、经济联系可能还不如母城与四川省的泸州─内江─自贡─宜宾一带密切,原因一方面是交通不畅,另一方面还在于我市区域内部城市级差太大,没有形成完善的大、中、小相结合的合理的城镇体系。从我市目前的情况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