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ms整车操纵稳定性报告材料

adams整车操纵稳定性报告材料
adams整车操纵稳定性报告材料

目录

1任务来源 (1)

2分析目的 (1)

3模型建立 (1)

3.1整车模型的简化 (1)

3.2各子系统的简化 (1)

3.3各部件之间的运动副的施加 (10)

4前悬架轮跳仿真 (12)

5操纵稳定性分析 (16)

5.1操纵稳定性的目的与意义 (16)

5.2转向盘角阶跃仿真试验 (17)

5.3稳态回转的评价 (21)

5.4转向盘角脉冲输入试验评价 (25)

5.5转向轻便性实验: (29)

5.6转向回正性 (31)

5.7蛇形实验 (32)

6结论 (35)

1.任务来源

根据QQ车型协议书及相关输出要求,需要对QQ车操纵稳定性能进行运动学仿真分析。

2分析目的

汽车操纵稳定性是汽车的重要性能之一,通过ADAMS软件进行仿真分析,依据国家标准对QQ车的操控性能进行评分,从而对QQ整车的操控性能进行合理的评价,为设计部门提供参考。

3模型建立

3.1整车模型的简化

汽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多体系统,要将每个零部件纳入到仿真模型中进行计算是不必要的,同时也是对计算资源的一种浪费,仿真技术一直以来只是考虑所关心的部分,对不关心的部分或对整个仿真过程影响很小的部分,一般是忽略,车辆的动力学仿真模型也同样沿用了这种思路。在ADAMS的动力学模型中,对无相对运动关系的两个部件处理为一个部件,ADAMS是一个多刚体动力学分析软件,其将变形对分析结果影响不太重要的部件一律按刚体处理,刚体计算只考虑质量特性与连接关系,刚体的形状对分析无影响。

1.除轮胎,阻尼元件,弹性元件外,其余部件全部采用刚体,为操纵稳定性及平顺性分

析所建立的动力学分析模型主要是考虑底盘各个系统之间的运动关系,对车身简化为一刚性球体。板簧与横向稳定杆等弹性元件采用柔性体处理。

2.发动机采用ADAMS自带的发动机模块,动力传动系统考虑的是半轴之后的部分。

3.底盘与车身或车架连接部分全部采用衬套连接。

3.2各子系统的简化

本次分析在ADAMS/CAR中建立得整车模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子系统:前悬架、后悬架、前轮胎、后轮胎、转向系统、动力系统、制动系统、车身。

3.2.1 前悬架系统

QQ的前悬系统是应用广泛的麦弗逊悬架,在ADAMS/CAR中,有自带的麦弗逊悬架模板,所以,在本次分析的前悬架建模过程中,将模板中的硬点数据替换为QQ的前悬硬点,即可得到所需的前悬架。简化后的前悬架系统如图:

图1前悬挂系统

前悬架系统主要包括以下部件:

○1副车架○2下摆臂○3转向横拉杆○4转向节○5前减震器上体

○6前减震器下体○7轮轴

前悬架系统的硬点数据:

表1 前悬架硬点数据统计表(左侧)

HARDPOINT X Y Z

LCA_FRONT 219.8 -290.3 -1.2

LCA_OUTER 288.5 -586.3 -102.3

LCA_REAR 550.0 -283.0 14.16 SPRING_LWR_SEAT 308.722 -515.147 285.768

STRUT_LWR_MOUNT 297.0 -577.2 95.4 TIEROD_INNER 144.3 -260.5 75.2

TIEROD_OUTER 173.4 -610.7 -28.7

TOP_MOUNT 323.0 -492.8 527.0

WHEEL_CENTER 295.8 -648.0 -15.7

图2前减阻尼曲线

图3 前悬螺簧刚度曲线

根据以上特性数据进行修改,即可完成前悬架模板文件的建立。

3.2.2后悬架系统

图4 后悬挂系统

后悬架系统主要包括以下部件:

○1桥壳○2驱动半轴○3轮轴○4钢板弹簧○5减震器上体

○6减震器下体○7板簧SHALK○8TRIPOT

后悬架系统的硬点数据:

表2 后悬架硬点统计表(左侧)

后悬架的板簧采用柔性体模拟,但是如果仅仅用柔性体进行模拟,获取的结果刚度会与实际的板簧刚度曲线相差很大,这里有两个问题:

1.如果仅仅用一片板簧柔性化处理,刚度基本上为一线性的曲线,但众所周知,板簧的

刚度一般设计为非线性。

2.如果采用多片柔性体模拟,同时在片与片加上接触进行处理,一方面刚度同样难以保

证,另一方面计算的成本较高,本文采用的方法是刚度补偿。补偿过程如下:

图5 单片板簧柔性化处理刚度计算模型

单片板簧柔性化处理后,建立如上图所示模型,测量其刚度曲线与实际试验测量的刚度曲线对比结果如下:

图6 补偿前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的对比

根据两曲线的对比,对单片柔性体板簧进行力的补偿,补偿的大小为对应于每一位移值,试验结果对应的力与单片柔性体板簧仿真结果对应的力的差值,不同的位移补偿不同的值。补偿后,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比较如下:

图7 补偿后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的对比

通过以上的模拟与验证,可以证明补偿法可以很好的模拟板簧的刚度数据,在整车的后悬挂模型中,依然用单片板簧柔性化处理后在进行补偿处理。修改相关的特性文件及数据即可建立后悬架的模板文件。

图8 后减阻尼曲线

3.2.3 发动机模型

图9 动力系统模型

QQ发动机采用的是三点支撑,模型通过更改ADAMS/CAR中自带的发动机模型中的硬点得到。

表3 动力系统硬点统计表

HARDPOINT X Y Z

POWER_RERR 1673.858 22.600 141.759

POWER_SIDE1 1047.719 262.369 62.742

POWER_SIDE2 1016.569 -312.182 -17.750

3.2.4 制动系统模型

制动器模型完全根据自带的数据简化为钳盘式制动器。详情可以参考ADAMS的制动器模型以及帮助文档。

图10 制动系统模型

3.2.5 车身系统

车身系统是底盘其他各系统连接的基本,在自带模型中增加后悬挂需要的几个输出通讯器

○1DAMPER_TO_BODY:用来连接后减上体与车身

○2MOUNT_TO_BODY:板簧前后吊耳与车身

图11 车身系统模型

3.2.6 转向系统

转向系统模型如下:

图12 转向系统模型

在改模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件:

○1方向盘○2转向管柱○3转向管柱安装体○4转向传动中间轴○5转向输出轴○6齿条○7棘轮○8齿条安装座

表4 转向系统硬点统计表

HARDPOINT X Y Z

RACK_HOUSING_MOUNT 144.3 -240.5 75.2

TIEROD_INNER 144.3 -260.5 75.2

INTERMEDIATE_SHAFT_FRONT 157.103 -189.544 295.822

INTERMEDIATE_SHAFT_REAR 353.62 -279.33 611.49

PINION_PIVOT 144.31 -131.384 75.226

STEERING_WHEEL_CENTER 694.815 -279.33 853.829

3.2.7 轮胎系统

ADAMS中提供了四种用于动力学计算的轮胎模型:FIALA模型、UA模型,SMITHERS 模型、DELET模型。UA模型与FIALA模型都是属于解析模型,但UA模型相对FIALA模型具有更高的精度,SMITHERS模型与DELET模型属于试验模型,DELET模型是基于著名的魔术公式而构建的模型,通过三角函数的组合公式拟合轮胎数据。相对于解析模型,试验模型具有更高的精度,同时基于魔术公式的DELET模型具有较好的健壮性,本次分析所用的轮胎模型采用DELET轮胎模型。

图13 轮胎系统模型

3.3各部件之间的运动副的施加

3.3.1 前悬架系统

QQ的前悬为麦弗逊悬架,简化后的麦弗逊悬架由下摆臂、减震器、转向横拉杆,轮轴、副车架、减震器上下体组成。

图14 前悬挂系统连接关系图

减震器上体与车架在运动学模式中通过○1胡克角连接,在弹性运动学模式中通过○2衬套进行连接,在减震器的上下体之间建立○3圆柱副,同时在减震器的上下体之间建立力元○4 (弹簧减震器),轮轴与转向节之间通过○5旋转副进行连接,轮轴与驱动半轴通过○6恒速副进行连接,转向节与转向横拉杆在转向横拉杆外点通过○7球副进行连接,转向横拉杆与代表转向齿条的哑物体(MOUNT_TIEROD_TO_STEERING)通过○9恒速副进行连接,转向节

与下摆臂在硬点LCA_LOWER处通过○8球副进行连接,下摆臂与副车架在弹性运动学模式中通过○10衬套进行连接,在运动学模式中通过○12铰链进行连接,半轴在内端通过○11恒速副与代表差速器动力输入端的哑物体进行连接,副车架通过○13固定副与代表车身的亚物体进行固定约束。

3.3.2后悬架系统

图15 后悬挂系统连接关系图

QQ后悬架为板簧悬挂,板簧的前端通过○1衬套与代表车架的哑物体进行连接,板簧在中段通过○2固定副与桥壳进行连接,轮轴与桥壳通过○3旋转副进行连接,轮轴与驱动轴通过○4恒速副进行连接,减震器上体与代表车身的哑物体通过○5衬套进行连接,减震器上下体通过○6圆柱副进行连接,减震器下体通过○7衬套与桥壳进行连接,板簧吊耳通过○8衬套与代表车架的哑物体进行连接,同时通过○9衬套与板簧后端卷耳进行连接,半轴通过○10恒速副与TRIPOT进行连接,TIRIPOT通过○11移动副与差速器动力输出端进行连接。

3.3.3转向系统

图16 转向系统连接关系图

方向盘与转管柱通过○1旋转副进行连接,转向管柱通过○3与车身进行连接,○1○3两个运动副之间为耦合铰链○2,转向管柱与转向传动中间轴之间通过○4万向节进行连接,转向传动中间轴与转向输出轴之间通过○5万向节进行连接,转向输出轴与转向齿条安装座之间为○6旋转副,棘轮与齿条安装座之间为○7旋转副,○6○7之间为○8耦合副,齿条与齿条安装座之间为○9移动副,○9与○7为耦合副○10,齿条安装座与车身之间在弹性运动学模式中通过○12衬套连接,在运动学模式中通过○11固定副连接。

4前悬架轮跳仿真

图17 前轮外倾角随车轮跳动的变化量曲线

从上图可以看出,前轮外倾角在设计状态时为1.4988,而满载状态与设计状态的悬架跳动行程为44.45,满载状态前轮外倾角为-0.3515,其变化量为1.8503,满载时上跳

40mm时外倾角为-1.5800,满载时下跳40mm时外倾角为1.2986,可见车轮在上跳的

过程中,外倾角向负外倾方向变化,而下跳时,外倾角有增大的趋势,外倾角的这种变化可满足车辆在转向时,外侧车轮压缩情况下,保证外侧车轮与地面有良好的接触状态,从而满足前轮转向时所需的侧向力,但从数据的变化来看,车辆在轮跳过程中,外倾角的变动范围还是比较大,这样可能带来车辆操纵性的变化范围过大,从而导致车辆在轮胎载荷变动范围较大的工况下行驶,不易于操纵。

图18 前悬主销后倾角随车轮跳动的变化量曲线

主销后倾角所产生的回正力矩在车辆高速实行或转向情况下对车辆的回正性能起着重要作用,其凭借地面对轮胎的侧向反作用力来实现,但是过大的主销后倾角会带来转向沉重的问题,所以一般也不希望主销后倾角在车轮的跳动过程中出现大的变化,以避免车辆在载荷变化范围较大时,出现回正力矩过大或过小的情况。一般希望车轮每跳动10mm,后倾角的变动范围在0.20°-0.67°。从上图可以看出,该车的主销后倾角在设计位置为3.1362,满载位置为3.5362,从设计位置到满载位置,主销后倾角的变动量为:0.400,满载位置上下跳动40mm,主销后倾角的值分别为3.9100,3.1743,其变动量为0.7357,从上述数据可以反映出,主销后倾角的变动范围基本满足要求。

图19 前悬主销内倾角随车轮跳动的变化量曲线

主销内倾角的存在也会产生回正力矩,同时由于主销内倾角的存在,会使得主销轴线与地面的交点到车轮平面与地面的交线的距离减小,该距离的减小会使得造车轮转向的地面切向力的作用力臂的减小,从而使转向轻便性增加,但是过大的主销内倾角会使减小路面给驾驶员的反馈,即丧失路感,同时过大的主销内倾角会使得车轮在转向时,路面与轮胎之间将产生较大的滑动,增加了轮胎与路面之间的摩擦阻力,一般主销内倾角不大于8°,主销偏移距为40-60mm。由上图可知,主销内倾角在设计状态的值为8.4512,满载时为10.1625,在满载情况下,轮跳上下40mm的主销内倾角分别为8.6414,11.3000,其变动范围为,主销内倾角的正常变动范围是在每10mm的轮跳量下,主销内倾角的变化范围为2.6586。从以上数据来看,该车的主销内倾角的变化速率较大,主销内倾角在车轮上跳时增加,下跳时减小,这一变化趋势符合车辆对主销内倾角的变动需求。

图20 前悬主销偏移距随车轮跳动的变化量曲线

从上图可以知道,主销偏移距在设计状态为24.4624,在满载情况下为26.1625,满载下,轮跳上下40mm时,主销偏移距的大小分别为24.6427,27.6000,转向回正力矩的大小取决于主销偏移距的大小,主销偏移距越大,回正力矩也越大,但前桥的纵向力敏

感性也越强,为了获得良好的制动的稳定性,最好采用较小的主销偏移距,理想的主销偏移距为-10mm~30mm,从以上数据可以反映出,该车的主销偏移距基本满足要求,但悬架压缩行程的主销偏移距的快速变化使得车辆在制动时的操纵稳定性趋于恶化,这一点需要引起重视。

图21 前束角随车轮跳动的变化量曲线

从上图可以看出,车辆在设计状态的前束值为0.1045。满载情况下的前束值为-0.3998,满载情况下,轮跳正负40mm时前束值分别为0.0605,-0.8630,前束值的主要作用是防止后束,因为后束会导致行驶稳定性的恶化,一般取正的前束值。前束值一般情况下需要其变动量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但汽车设计者也经常将前束值设计为具有一定的变化特性,以满足车辆的操纵稳定性的需要。从上面的前束值的变化曲线可以知道,悬架处于压缩行程时,前束值向负值方向发生变化,而在伸张行程时,前束值向正值方向变化,这样的前束值变化特性使得车辆在转向时,外侧车轮前束值向负值方向变化,而内侧车轮的前束值向正值方向变化,这样的变化特性使汽车具有一定的不足转向特性。通常在40mm的轮跳范围内,前束值的变化量在0.17°~0.25°,按照这样的设计准则,该车的前束值变动特性还有一定的调整空间。

图22 轮距随车轮跳动的变化量曲线

在设计位置,前轮轮距为1280,满载时轮距为1320,在满载情况下,轮跳正负40mm 时,轮距分别为1284.3,1330,在悬架的设计中,对轮距变化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轮距的变化尽可能的小,以减小由于轮距变化而带来的轮胎的磨损,二是要使轮胎产生侧偏角,从而产生侧向力的输入,使操纵稳定性发生变化。值得注意的是,轮距的变化趋势的不同,特别是在转向时,会引起轮间载荷的变化量的变动趋势的不同,大的轮距在相同的侧向加速度下,轮间的载荷转移量就小,小的轮距,则情况相反,轮胎载荷在垂向的分量可直接影响轮胎的侧偏刚度,大的轮间载荷的变动会造成同一轴两轮胎的平均侧偏刚度减小,这种情况发生在后轴,或则是前轴,会导致截然相反的稳态转向特性的变化。一般情况下,会要求车辆的轮距的变化量尽可能小,以避免由于轮距变化过大而造成的操纵的不稳定。上跳轮距变化量一般在5mm左右,而下跳行程轮距变化量可适当大些,一般在轮胎下降40mm时,轮距减小不超过10mm。

5.操纵稳定性分析

5.1操纵稳定性的目的与意义

操纵稳定性是指在驾驶员不感觉过分紧张,疲劳的条件下,汽车能按照驾驶员给定的方向行驶,且当收到外界干扰时,汽车能抵抗干扰而保持稳定行驶的能力。汽车操纵稳定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操纵性和稳定性,操纵性是指汽车及时准确地执行驾驶者指令的能力,稳定性是指汽车收到外界干扰后,维持或迅速恢复原运动状态的能力,反映了汽车运动状况的稳定性。操纵性与稳定性有密切关系,操纵性不好会导致车辆侧滑,甩尾甚至侧翻,而稳定性不好会造成车辆失控。汽车操纵稳定性最关键是考量汽车的方向稳定性。汽车的方向稳定性可以用车辆的转向特性来表征,车辆的转向特性根据转向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考量又可以分为稳态转向特性与瞬态转向特性。稳态转向特性即车辆的不足,中性和过多转向,而瞬态转向特性主要是考察车辆作为一个系统,响应驾驶员操作的一个动态

特性。

驾驶中经常遇见的发飘,以及反映迟钝,制动加速响应迟滞或则过猛,转向沉重或丧失路感等都是属于操纵稳定性讨论的范畴。操纵稳定性分析对高速行驶车辆的安全性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5.2转向盘角阶跃仿真试验

操纵稳定性良好的汽车应该具有适当的不足转向特性,对转向盘角阶跃下的稳态响应的分析,可确定汽车是属于不足转向、中性转向还是过多转向,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同汽车行驶的瞬态响应有密切关系。常用转向盘角阶跃下的瞬态转向特性表征汽车的操纵稳定。

评价指标的选取

●响应时间:第一次达到稳态值的时间,也可用达到稳态值90%时的时间来定义

●峰值响应时间:达到最大响应值的时间

●超调量:响应最大值域稳态值之比,用百分数表示

●稳定时间:首次达到在稳态响应值正负5%范围内摆动所需的时间

●汽车因素TB:峰值响应时间与稳态响应时汽车质心处侧偏角的乘积

仿真试验方法及条件设置

本车仿真试验完全按照国标执行,对转向角阶跃试验,有国标《GB/T 6323.2—94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可以参考,该准适用于轿车、客车、货车及越野汽车,其他类型汽车可参照执行。试验车速按被试汽车最高车速的70%并四舍五入为10的整数倍确定。按稳态侧向加速度值1~3m/s2确定,从侧向加速度为1m/s2做起,每间隔0.5m/s2进行一次试验。汽车以试验车速直线行驶,先按输入方向轻轻靠紧转向盘,消除转向盘自由行程并开始记录各测量变量的零线,经过0.2~0.5s,以尽快的速度(起跃时间不大于0.2s或起跃速度不低于200°/s转动转向盘。

试验按照国标要求,设置仿真条件如下:

●试验车辆按厂定最大总质量和轻载两种进行试验,但是如果轻载状态总质量大于

最大总质量70%,则不进行轻载状态试验

●本仿真试验车满载总质量为1675kg,空载为1080kg,1015<1675*0.7,所以

需要进行满载和空载试验,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这里只做轻载状态下的试验。

●本文分析目标车最高车速为120km/h,按国标计算,仿真车速设置为80Km/h。

●方向盘转角的预选位置,按稳态侧向加速度值1-3m/s2确定,从侧向加速度1 m/s2

开始,每隔0.5m/s2进行一次仿真试验

●汽车以直线行驶,进过0.5s,以尽快的速度,启越时间不大于0.2s,转动方向盘,

是其达到预先选好的位置并固定数秒,从第2秒开始转动方向盘,启越时间0.1s,仿真时间设置为20s

adams整车操纵稳定性报告材料

目录 1任务来源 (1) 2分析目的 (1) 3模型建立 (1) 3.1整车模型的简化 (1) 3.2各子系统的简化 (1) 3.3各部件之间的运动副的施加 (10) 4前悬架轮跳仿真 (12) 5操纵稳定性分析 (16) 5.1操纵稳定性的目的与意义 (16) 5.2转向盘角阶跃仿真试验 (17) 5.3稳态回转的评价 (21) 5.4转向盘角脉冲输入试验评价 (25) 5.5转向轻便性实验: (29) 5.6转向回正性 (31) 5.7蛇形实验 (32) 6结论 (35)

1.任务来源 根据QQ车型协议书及相关输出要求,需要对QQ车操纵稳定性能进行运动学仿真分析。 2分析目的 汽车操纵稳定性是汽车的重要性能之一,通过ADAMS软件进行仿真分析,依据国家标准对QQ车的操控性能进行评分,从而对QQ整车的操控性能进行合理的评价,为设计部门提供参考。 3模型建立 3.1整车模型的简化 汽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多体系统,要将每个零部件纳入到仿真模型中进行计算是不必要的,同时也是对计算资源的一种浪费,仿真技术一直以来只是考虑所关心的部分,对不关心的部分或对整个仿真过程影响很小的部分,一般是忽略,车辆的动力学仿真模型也同样沿用了这种思路。在ADAMS的动力学模型中,对无相对运动关系的两个部件处理为一个部件,ADAMS是一个多刚体动力学分析软件,其将变形对分析结果影响不太重要的部件一律按刚体处理,刚体计算只考虑质量特性与连接关系,刚体的形状对分析无影响。 1.除轮胎,阻尼元件,弹性元件外,其余部件全部采用刚体,为操纵稳定性及平顺性分 析所建立的动力学分析模型主要是考虑底盘各个系统之间的运动关系,对车身简化为一刚性球体。板簧与横向稳定杆等弹性元件采用柔性体处理。 2.发动机采用ADAMS自带的发动机模块,动力传动系统考虑的是半轴之后的部分。 3.底盘与车身或车架连接部分全部采用衬套连接。 3.2各子系统的简化 本次分析在ADAMS/CAR中建立得整车模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子系统:前悬架、后悬架、前轮胎、后轮胎、转向系统、动力系统、制动系统、车身。 3.2.1 前悬架系统 QQ的前悬系统是应用广泛的麦弗逊悬架,在ADAMS/CAR中,有自带的麦弗逊悬架模板,所以,在本次分析的前悬架建模过程中,将模板中的硬点数据替换为QQ的前悬硬点,即可得到所需的前悬架。简化后的前悬架系统如图:

汽车操纵稳定性实验指导书

汽车操纵稳定性实验指导书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实验一汽车转向轻便性实验 实验目的 汽车的转向轻便性和操纵稳定性是现代汽车重要的使用性能,通过对实验了解和掌握测试系统的安装调试、基本实验方法并学会数据处理和运用理论知识对汽车操纵稳定性研究、评价。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的主要内容 了解测试系统的组成和测试原理,汽车转向轻便性实验的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处理。测定汽车在低速大转角时的转向轻便性,与操纵稳定性其他试验项目一起,共同评价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采集测量变量及参数 方向盘转角; 方向盘力矩; 方向盘直径。 三、实验设备和工具 1.测量仪器 汽车方向盘转角——力矩传感器 汽车操纵稳定性数据采集和分析仪 2.实验车辆 小型客车一辆 3.标明试验路径的标桩16个。 四、实验原理 测定汽车在道路上进行转向行驶时,驾驶员作用在方向盘上的力矩和方向盘转角的变化关系评价汽车的转向操纵性能 验方法和步骤 1.实验准备 试验场地应为干燥、平坦而清洁的水泥或柏油路面。任意方向上的坡度不大于2%。在试验场地上,用明显颜色画出双纽线路径(图1),双纽线轨迹的极坐标方程为: 为:轨迹上任意点的曲率半径R

°时,双纽线顶点的曲率半径为最小值,即=0Ψ 当. 双纫线的最小曲率半径(m)应按试验汽车的最小转弯半径(m)乘以倍,并圆整到比此乘积大的一个整数来确定。并据此画出双纽线,在双纽线最宽处、顶点和中点(即结点)的路径两侧共放置16个标桩(图1)。标桩与试验路径中心线的距离,按汽车的轴距确:定,当试验汽车轴距大于时,为车宽一半加50cm,当试验汽车轴距小于或等于2m时,为车宽一半加30cm。 图1 双纽线路径示意图 2.试验方法 2.1接通仪器电源,使之预热到正常工作温度。 2.2汽车以低速直线滑行,驾驶员松开方向盘,停车后,记录方向盘中间位置及方向盘力矩零线。 2.3驾驶员操纵方向盘使汽车沿双纽线路径行驶。车速为10土1km/h。待车速稳定后,开始记录方向盘转角及力矩,并记录(或显示)车速作为监督参数,直到汽车绕双纽线行驶满三周。 3.数据处理 3.1根据记录的方向盘转角及方向盘力矩,按双纽线路径每一周整理成图2所示的M—θ曲线,并计算以下参数: 3.1.1方向盘最大力矩,用下式计算: 式中:Mmax——方向盘最大力矩,N·m; 3.1.2方向盘最大作用力,用下式计算:

同济汽车操纵稳定性实验报告新终审稿)

同济汽车操纵稳定性实 验报告新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汽车平顺性和操作稳定性》实验报告 学院(系)汽车学院 专业车辆工程(汽车) 学生姓名同小车学号 000001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实验室 2014年11月 1.转向轻便性实验 实验目的 驾驶员通过操纵方向盘来控制汽车的行驶方向,操纵方向盘过重,会增加驾驶员的劳动强度,驾驶员容易疲劳;操纵方向盘过轻,驾驶员会失去路感,难以控制汽车的形式方向。操纵方向盘的轻重,是评价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基本条件之一。转向轻便性实验的目的在于通过测量驾驶员操纵方向盘力的大小,与其他实验仪器评价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好处。 实验仪器设备 实验条件 试验车:依维柯 实验场地与环境 于圆形试车场,实验时按照桩桶圈出的双扭线,以10Km/h的车速行驶。双扭线的极坐标方程见下,形状如下图 实验当天天气晴好,无风,气温20度

在ψ=0时,双扭线顶点处的曲率半径最小,相应数值为Rmin=1/3d,双扭线的最小曲率半径应按照实验汽车的最小转弯半径乘以1,1倍,并圆整到比此乘积大的一个整数来确定。试验中记录转向盘转交及转向盘转矩,并按双扭线路经过每一周整理出转向盘转矩转向盘转矩曲线。通常以转向盘最大转矩,转向盘最大作用力以及转向盘作用功等来评价转向轻便性。 转向轻便型实验数据记录 方向盘转角-转矩曲线 2. 蛇形试验 实验目的 本项试验是包括车辆-驾驶员-环境在内的闭路试验的一种,用来综合评价汽车行驶的稳定性及乘坐的舒适性,与其他操纵试验项目一起,共同评价汽车的操纵稳定性。也可以用来考核汽车在接近侧滑或侧翻工况下的操纵性能,在若干汽车操纵稳定性对比试验时,作为主观评价的一种感性试验。 实验原理 将试验车辆以不同车速行驶于规定的蛇形试验中,通过实验仪器可以得到行驶时的车速,方向盘转角,横摆角速度,车身侧倾角。 试验方法遵照GB/T 6323.1-94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蛇形试验

整车操纵稳定性仿真分析报告分析解析

L11整车操纵稳定性仿真分析报 (HB11A/HB12A 编制(日期)校对(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 简式国际汽车设计(北京)有限公司 L11整车操纵稳定性仿真分析报告(HB11A/HB12A 1.定半径稳态圆周试验 1.1试验方法 HB11A处于满载状态,沿半径为40m的定半径圆周进行回转运动,开始以最低稳定速度进入圆周,找准方向盘的位置,使汽车可以沿圆周进行回转运动,开始记录,然后缓慢连续而均匀地加速(纵向加速度不超 过2),加速的同时调整方向盘转角以维持定半径圆周运动,这个过程中车辆不应超出车道0.2 m/s0.5 m,直至不能维持稳态定半径圆周运动条件时或受发动机功率限制所能达到的最大侧向加速度为止。记录整个过程,建议使用满足试验条件的最高档位。试验按向左转和向右转两个方向进行,每次试验开始时车身应处于正中位置。 1.2数据处理 “方向盘转角一一侧向加速度”拟合曲线线性部分的斜率,取侧向加速度为 0.25g时的曲线斜率。 图1方向盘转角一侧向加速度(左转)从图1计算得到左转不足转向梯度为 137o/g 图2方向盘转角一侧向加速度(右转)右转不足转向梯度为 134.5o/g,贝U HB11A平均不足转向梯度为 135.75o/g。 HB11A的角传动比约为23.333,则不足转向梯度/转向系角传动比为5.817o/g。 “质心侧偏角一一侧向加速度”拟合曲线线性部分的斜率,取侧向加速度为0.25g时的曲线斜率。

图 3 质心侧偏角——侧向加速度(左转) 左转侧偏角梯度为 5.987o/g 。 图 4 质心侧偏角——侧向加速度(右转) 右转侧偏角梯度为5.987o/g ,则HB11A 平均侧偏角梯度为5.987o/g 。 时的曲线斜率。0.25g “车身侧倾角一一侧向加速度”拟合曲线线性部分的斜率,取侧向加速度为 图 5 车身侧倾角——侧向加速度(左转) 左转侧倾角梯度为 8.995o/g 。 图 6 车身侧倾角—侧向加速度(右转) 右转侧倾角梯度为8.94o/g ,则HB11A 平均侧倾角梯度为 8.967o/g 。 2. 方向盘转角阶跃输入试验 2.1 试验方法 HB11A 处于满载状态,以70 km / h 的车速稳定直线行驶,开始记录数据,以尽可能快的速度 (阶跃时间为 0.4s )转动方向盘,达到预定的转角,保持方向盘转角不变直至汽车恢复稳定状态,试验过程中油门踏板开 度应尽可能保持不变。 方向盘转角初始值是 10°,每次增加 5°,直到车辆达到附着极限, 试验分为向左、 向右两个方向进行。 2.2 数据处理 —方向盘转角滞后时间 横摆角速度达到 50%稳态值时相对于方向盘转角达到 图 7 0.3g 时横摆角速度—方向盘转角滞后时间 左转时,横摆角速度——方向盘转角滞后时间为 右转时,横摆角速度——方向盘转角滞后时间为 HB11A 横摆角速度——方向盘转角平均滞后时间为 图 8 0.4g 时横摆角速度—方向盘转角滞后时间 左转时,横摆角速度——方向盘转角滞后时间为 右转时,横摆角速度——方向盘转角滞后时间为 HB11A 横摆角速度——方向盘转角平均滞后时间为 ——方向盘转角滞后时间 侧向加速度达到 50%稳态值时相对于方向盘转角达到 50%阶跃值时的滞后时间。 图 9 0.3g 时侧向加速度——方向盘转角滞后时间 左转时,侧向加速度——方向盘转角滞后时间为 右转时,侧向加速度——方向盘转角滞后时间为 50%阶跃值时的滞后时间。 0.0308s 0.0312s 0.031s 0.0326s ; 0.0331s ; 0.03285s 。 0.1127s ; 0.1137s ; HB11A 侧向加速度——方向盘转角平均滞后时间为 图 10 0.4g 时侧向加速度——方向盘转角滞后时间 左转时,侧向加速度——方向盘转角滞后时间为 右转时, 侧向加速度——方向盘转角滞后时间为 HB11A 侧向加速度——方向盘转角平均滞后时间为 ——方向盘转角滞后时间 0.1132s 。 0.1397s ; 0.1408s ; 0.14025s 。 车身侧倾角达到 50%稳态值时相对于方向盘转角达到 50%阶跃值时的滞后时间。 图 11 0.3g 侧倾角——方向盘转角滞后时间 左转时,侧倾角——方向盘转角滞后时间为0.1733s ; ; 0.1741s 右转时,侧倾角——方向盘转角滞后时间为 HB11A 侧倾角——方向盘转角平均滞后时间为 图 12 0.4g 侧倾角——方向盘转角滞后时间 左转时,侧倾角——方向盘转角滞后时间为 0.1773s ; 0.1737s 。

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_稳态回转试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GB/T 6323.6—94 稳态回转试验代替GB 6323.6—86 Controllability and stability test procedure for automobiles—Steady static circular test procedure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中的稳态回转试验方法。 本标准采用固定转向盘转角连续加速的方法进行试验。也可采用附录A(补充件)所规定的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二轴轿车、客车、货车及越野汽车,其他类型可参照执行。 2 引用标准 GB/T 12534 汽车道路试验方法通则 GB/T 13047 汽车操纵稳定性指标限值与评价方法 GB/T 12549 汽车操纵稳定性术语及其定义 3 测量变量和仪器设备 3.1 测量变量 3.1.1必须测量变量 a. 汽车横摆角速度 b. 汽车前进车速 c. 车身侧倾角 3.1.2希望测量变量 a. 汽车重心侧偏角; b. 汽车纵向加速度; c. 汽车侧向加速度 3.2 仪器、设备 3.2.1试验仪器应符合GB/T12534中3.5条的规定,其测量范围及最大误差应满足表1 要求. GB/T6323.6—94

Z 3.2.3试验所用传感器应按各自使用说明书安装。陀螺仪的安装接近车辆重心位置,垂直陀螺轴线与车辆Z轴线重合或平行。 4 试验条件 4.1 试验汽车 4.1.1试验汽车应是按厂方规定装备齐全的汽车,试验前,应测定车轮定位参数,对转向系、悬架系进行检查,并按规定进行调整、紧固和润滑。只有认定汽车已符合厂方规定的技术条件时,方可进行试验。测定及检查的有关参数的数值记入附录B(补充件)中。 4.1.2试验时若用新轮胎,轮胎至少应经过200km正常行驶的磨合,若用旧轮胎,试验终了,残留花纹的高度应小于1.5mm.轮胎气压应符合GB/T 12534中3.1.2、3.1.3条的规定。轴载质量必须符合厂方规定。 注:轻载状态是指除驾驶员、试验员及仪器外,没有其他加载物的状态。对于承载能力小的汽车,如果轻载质量已超过量大总量的70%,则不必进行轻载状 态的试验。 4.2 试验场进与环境 a. 试验场地应为干燥、平坦且清洁的水泥或沥青路面,任意方向的坡度不大于 20%; b. 试验时风速应不大于5m/s; c. 大气温度在0~40°C之间。 5 试验方法 5.1在试验场地上,用明显颜色画出半径为15m或20m的圆周。 5.2接通仪器电源,使之预热到正常工作温度。 5.3试验开始之前,汽车应以侧向加速度为3m/s2的相应车速沿画定的圆周行驶500m 以使轮胎升温。 5.4驾驶员操纵汽车以最低稳定速度沿所画圆周行驶,待安装于汽车纵向对称面上 车速传感器在半圈内都能对准地面所画圆周时,固定转向盘不动,停车并开始记录,记下各变量的零线,然后,汽车起步,缓缓连续而均匀地加速(纵向加速度不超过0.25m/s2),直至汽车的侧向加速度达到6.5m/s2(或受发动机功率限制而所能达到的最大的侧向加速度、或汽车出现不稳定状态)为止。记录整个过程。 5.5试验按向左转和向右转两个方向进行,每个方向试验三次。每次试验开始时车身应处于正中位置。

整车操纵稳定性仿真分析报告分析解析

L11整车操纵稳定性仿真分析报告 (HB11A/HB12A 编制(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校对(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式国际汽车设计(北京)有限公司 L11整车操纵稳定性仿真分析报告(HB11A/HB12A 1.定半径稳态圆周试验 1.1试验方法 HB11A处于满载状态,沿半径为 40m的定半径圆周进行回转运动,开始以最低稳定速度进入圆周,找准方向盘的位置,使汽车可以沿圆周进行回转运动,开始记录,然后缓慢连续而均匀地加速(纵向加速度不超过0.2 m/s2),加速的同时调整方向盘转角以维持定半径圆周运动,这个过程中车辆不应超岀车道0.5 m,直至不 能维持稳态定半径圆周运动条件时或受发动机功率限制所能达到的最大侧向加速度为止。记录整个过程,建议使用满足试验条件的最高档位。试验按向左转和向右转两个方向进行,每次试验开始时车身应处于正中位置。 1.2数据处理 “方向盘转角一一侧向加速度”拟合曲线线性部分的斜率,取侧向加速度为0.25g时的曲线斜率。 图1方向盘转角一侧向加速度(左转) 从图1计算得到左转不足转向梯度为137o/g 图2方向盘转角一侧向加速度(右转) 右转不足转向梯度为 134.5o/g,则HB11A平均不足转向梯度为 135.75o/g。 HB11A的角传动比约为 23.333,则不足转向梯度/转向系角传动比为 5.817o/g。 “质心侧偏角一一侧向加速度”拟合曲线线性部分的斜率,取侧向加速度为0.25g时的曲线斜率。 图3质心侧偏角——侧向加速度(左转)左转侧偏角梯度为 5.987 o/g。 图4 质心侧偏角一一侧向加速度(右转) 右转侧偏角梯度为 5.987o/g,则HB11A平均侧偏角梯度为 5.987o/g。 “车身侧倾角一一侧向加速度”拟合曲线线性部分的斜率,取侧向加速度为0.25g时的曲线斜率。

同济汽车操纵稳定性实验报告新

《汽车平顺性和操作稳定性》实验报告 学院(系)汽车学院 专业车辆工程(汽车) 学生姓名同小车学号000001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实验室 2014年11月

1.转向轻便性实验 实验目的 驾驶员通过操纵方向盘来控制汽车的行驶方向,操纵方向盘过重,会增加驾驶员的劳动强度,驾驶员容易疲劳;操纵方向盘过轻,驾驶员会失去路感,难以控制汽车的形式方向。操纵方向盘的轻重,是评价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基本条件之一。转向轻便性实验的目的在于通过测量驾驶员操纵方向盘力的大小,与其他实验仪器评价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好处。 实验仪器设备 参量方向盘转矩方向盘转角车速 仪器测力方向盘测力方向盘GPS测速仪实验条件 试验车:依维柯 实验场地与环境 于圆形试车场,实验时按照桩桶圈出的双扭线,以10Km/h的车速行驶。双扭线的极坐标方程见下,形状如下图 实验当天天气晴好,无风,气温20度 在ψ=0时,双扭线顶点处的曲率半径最小,相应数值为Rmin=1/3d,双扭线的最

小曲率半径应按照实验汽车的最小转弯半径乘以1,1倍,并圆整到比此乘积大的一个整数来确定。 试验中记录转向盘转交及转向盘转矩,并按双扭线路经过每一周整理出转向盘转矩转向盘转矩曲线。通常以转向盘最大转矩,转向盘最大作用力以及转向盘作用功等来评价转向轻便性。 转向轻便型实验数据记录 方向盘转角-转矩曲线

2. 蛇形试验 实验目的 本项试验是包括车辆-驾驶员-环境在内的闭路试验的一种,用来综合评价汽车行驶的稳定性及乘坐的舒适性,与其他操纵试验项目一起,共同评价汽车的操纵稳定性。也可以用来考核汽车在接近侧滑或侧翻工况下的操纵性能,在若干汽车操纵稳定性对比试验时,作为主观评价的一种感性试验。 实验原理 将试验车辆以不同车速行驶于规定的蛇形试验中,通过实验仪器可以得到行驶时的车速,方向盘转角,横摆角速度,车身侧倾角。 试验方法遵照GB/T 6323.1-94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蛇形试验 实验仪器 记录下列测量变量所使用的仪器 方向盘转角:测力方向盘

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解析

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解析! 汽车的操稳性不仅影响到汽车驾驶的操纵方面,而且也是决定汽车安全行驶的一个主要性能;为了保证安全行驶,汽车的操稳性受到汽车设计者很大的重视,成为现代汽车的重要使用性能之一,如何试验并评价汽车的操稳性显得极其重要。汽车操控稳定性分为两个方面:1、操控性: 指汽车能够确切的响应驾驶员转向指令的能力;2、稳定性:指汽车受到外界扰动(路面扰动或阵风扰动)后恢复原来运动状态的能力。一、常用试验仪器 1、陀螺仪:用于汽车运动状态下测动态参数,如汽车行进方位角,汽车横摆角速度,车身侧倾角及纵倾角等; 2、光束水准车轮定位仪:测车轮外倾角,主销内倾角,主销外倾角,车轮前束,车轮最大转角及转角差; 3、车辆动态测试仪:测汽车横摆角速度,车身侧倾角及纵倾角,汽车横向加速度与纵向加速度等运动参数; 4、力矩及转角仪:测转向盘转角或力矩; 5、五轮仪和磁带机等。二、试验分类三、稳态回转试验 01试验步骤 1、在试验场上,用明显的颜色画出半径为15m或20m的圆周; 2、接通仪器电源,使之加热到正常工作温度; 3、试验开始前,汽车应以侧向加速度为3m/s2的相应车速沿画定的

圆周行驶500m以使轮胎升温。4、以最低稳定速度沿所画圆周行驶,待安装于汽车纵向对称面上的车速传感器在半圈内都能对准地面所画的圆周时,固定转向盘不动,停车并开始记录,记下各变量的零线,然后,汽车起步,缓缓连续而均匀地加速(纵向加速度不超过0·25m/s2),直至汽车的侧向加速度达到6·5m/s2为止,记录整个过程。5、试验按向左转和右转两个方向进行,每个方向试验三次。每次试验开始时车身应处于正中央。 02评价条件 1、中性转向点侧向加速度值An:前后桥侧偏角之差与侧向加速度关系曲线上斜率为零的点的侧向加速度值,越大越好; 2、不足转向度:按前后桥侧偏角之差与侧向加速度关系曲线上侧向加速度2m/s2点的平均值计算,越小越好; 3、车厢侧倾度K:按车厢侧倾角与侧向加速度关系曲线上侧向加速度2m/s2点的平均斜率计算,越小越好。 转向特性曲线图四、转向回正试验 01试验步骤一)低速回正性能试验:1、在试验场地上用明显的颜色画出半径为15m的圆周。2、试验前试验汽车沿半径为15m的圆周、以侧向加速度达3m/ s 2 的相应车速,行 驶500m,使轮胎升温。3、接通仪器电源,使其达到正常工作温度。4、试验汽车直线行驶,记录各测量变量零线,然

整车操纵稳定性仿真分析报告分析解析

整车操纵稳定性仿真 分析报告分析解析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L11整车操纵稳定性仿真分析报告 (HB11A/HB12A) 编制(日期) 校对(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简式国际汽车设计(北京)有限公司 L11整车操纵稳定性仿真分析报告(HB11A/HB12A) 1.定半径稳态圆周试验 试验方法 HB11A处于满载状态,沿半径为40m的定半径圆周进行回转运动,开始以最低稳定速度进入圆周,找准方向盘的位置,使汽车可以沿圆周进行回转运动,开始记录,然后缓慢连续而均匀地加速(纵向加速度不超过 m/s2),加速的同时调整方向盘转角以维持定半径圆周运动,这个过程中车辆不应超出车道m,直至不能维持稳态定半径圆周运动条件时或受发动机功率限制所能达到的最大侧向加速度为止。记录整个过程,建议使用满足试验条件的最高档位。试验按向左转和向右转两个方向进行,每次试验开始时车身应处于正中位置。

数据处理 “方向盘转角——侧向加速度”拟合曲线线性部分的斜率,取侧向加速度为时的曲线斜率。 图1 方向盘转角—侧向加速度(左转) 从图1 计算得到左转不足转向梯度为137o/g 图2 方向盘转角—侧向加速度(右转) 右转不足转向梯度为g,则HB11A平均不足转向梯度为g。 HB11A的角传动比约为,则不足转向梯度/转向系角传动比为g。 “质心侧偏角——侧向加速度”拟合曲线线性部分的斜率,取侧向加速度为时的曲线斜率。 图3 质心侧偏角——侧向加速度(左转) 左转侧偏角梯度为g。 图4 质心侧偏角——侧向加速度(右转) 右转侧偏角梯度为g,则HB11A平均侧偏角梯度为g。 “车身侧倾角——侧向加速度”拟合曲线线性部分的斜率,取侧向加速度为时的曲线斜率。 图5 车身侧倾角——侧向加速度(左转) 左转侧倾角梯度为g。 图6 车身侧倾角—侧向加速度(右转) 右转侧倾角梯度为g,则HB11A平均侧倾角梯度为g。 2.方向盘转角阶跃输入试验 试验方法 HB11A处于满载状态,以70km/h的车速稳定直线行驶,开始记录数据,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阶跃时间为转动方向盘,达到预定的转角,保持方向盘

汽车操纵稳定性和平顺性仿真研究报告

科研训练文献阅读综述题目:汽车操纵稳定性和平顺性的仿真研究 姓名 : 学号 : 专 业: 班 级: 指导老师: 时间:

第一章整车操纵稳定性实验仿真分析本章节,在前悬架优化的基础上建立整车模型。整车进行转向回正实验、转向轻便性实验、稳态回转实验,并根据国标计分评价。 1.1转向回正实验仿真分析 转向回正实验是研究汽车瞬态响应特性的一种重要实验方法,尤其是研究汽车能否恢复直线行驶能力的一种重要实验方法,汽车的转向回正表达了汽车的自由控制运动特性,其实质是一种力阶跃输入实验。国标GB/T6323.4-94对 实验做出了相关规定。低速回正实验在半径为15m圆周上侧向加速度达到 4m/s A2,,然后然放松转向盘,记录汽车的状态。由于该重货车最高车速为90km/h,按照国标规定不需要进行高速转向回正实验。对于侧向加速度达不到 4 士0.2m/sA2的汽车,按实验汽车所能达到的最高侧向加速度进行实验。实验 [1] 按向左与向右两个方向进行,每个方向三次 1.1.1仿真曲线: 仿真中设定圆弧半径为15m,要达到4 士0.2m/s的侧向加速度车速必须大于 7.746m/sA2。左转低速转向回正实验具体仿真结果如下(右转仿真结果略>: 图6-1转向盘转角输入

K6-3横摆角速度响应图6-4侧倾旳响应

图6-5质心侧偏角响应 1.1.2仿真结论: 对于虚拟样车系统,回正特性的主要参数根据国标GB/T6323.4-94规定的 转向回正实验要求计算,结果见表6-1 o 表6T回正特性主要参数 1.2转向瞬态响应实验(转向盘转角阶跃输入>仿真分析 瞬态转向特性是指汽车在受到外界扰动下,达到稳态状态前表现出来的特性,瞬态转向特性是汽车最重要的性能之一,是评价汽车高速行驶安全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1.2.1实验方法: 具体做法参照国标GB/T6323.2-1994。实验车速按被测汽车最高车速的70% 并四舍五入为10的整数倍确定。该重型货车最高车速为90KM/h,所以实验车 速取6Okm/h实验中转向盘转角的预选位置(输入角〉,按稳态侧向加速度值1-

宇通客车平顺性及操纵稳定性分析报告

宇通客车平顺性及操纵稳定性分析报告 作者:吴卫东万晓峰 LMS 国际公司 时间:2007年3月30日

目录 1 前言 (3) 2 多体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3) 2.1 钢板弹簧的建模 (3) 2.1.1 前悬架板簧建模 (4) 2.1.2 后悬架板簧建模 (5) 2.2 前悬架多刚体模型的建立 (6) 2.3 后悬架多刚体模型的建立 (8) 2.4 整车模型的建立 (9) 2.4.1 质量特性参数的确定 (9) 2.4.2 系统建模及仿真 (10) 3 仿真计算 (12) 3.1 整车仿真分析 (12) 3.1.1 整车静平衡计算 (12) 3.1.2 整车平顺性仿真分析 (13) 3.2 前悬架运动学仿真分析 (18) 4 结论 (20)

1前言 2007年2月初,宇通客车对LMS https://www.360docs.net/doc/0d12832214.html,b 虚拟实验室在整车建模和仿真上的能力进行评估。要求LMS China进行其某型号客车的平顺性分析,同时对该车辆的前悬架进行运动学分析。本文的主要内容为: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仿真分析过程以及结果数据分析等。 LMS是以工程创新为宗旨的新技术公司,成立于1980年。长期以来,LMS 以工程咨询服务为基础,逐步在试验测量设备与处理软件、CAE分析软件这两大领域取得技术领先地位。 LMS在2001年就推出了多学科集成仿真平台LMS https://www.360docs.net/doc/0d12832214.html,b 虚拟实验室,集成了包括多体分析、疲劳寿命预测、声学仿真、结构分析前后处理、振动噪声分析以及优化在内的仿真功能,实现了跨学科的系统级仿真,提高了仿真流程的自动化和分析效率,因此成为CAE行业最先进的解决方案。 LMS https://www.360docs.net/doc/0d12832214.html,b 虚拟实验室的两个模块,多体动力学和耐久性分析整合成为“系统级疲劳”。其思路是把多体分析(刚体和柔体混合分析)得到的部件载荷信息直接传递给同一仿真平台上的耐久性分析模块,用户只需输入必须的材料特性参数,即可得到柔体部件的疲劳寿命(或损伤)分布。 虚拟实验室的集成解决方案“系统级疲劳”,已经得到业内重量级客户的认可,包括PSA标致雪铁龙集团,波音公司,丰田赛车开发公司,宝马汽车公司,梅塞德斯奔驰公司,康明斯公司,通用汽车公司,法雷奥汽车部件公司,Aisin 汽车部件公司,等等。 2多体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2.1钢板弹簧的建模 钢板弹簧主要用于在车轮与车架或车身之间传递各种力和力矩,同时其垂直- 变形(刚度)特性直接影响汽车的乘坐舒适性。在汽车行驶中钢板弹簧同时承受垂直力、纵向力、侧向力,制动时还承受制动力矩。合理地对钢板弹簧进行简化是建立悬架模型的重要步骤。 依据LMS在板簧建模以及整车仿真上丰富的工程经验,板簧建模有四种方法。 a.精细建模(High Fidelity); b.用衬套力和Beam力进行建模(Beam or Bush approach),如图1;

汽车操纵稳定性仿真matlab

汽车操纵稳定性仿真-matlab

————————————————————————————————作者:————————————————————————————————日期:

西安理工大学 研究生课程论文/研究报告 课程名称:车辆系统动力学控制与仿真 课程代号: 任课教师:傅卫平 论文/研究报告题目:汽车操纵稳定性仿真 完成日期:2010 年8 月12 日学科:车辆工程 学号:0908020287 姓名:杨佳丽 成绩:

汽车操纵稳定性仿真 摘要:仿真技术日益广泛地应用于汽车工程领域,操纵稳定性研究越来越多地使用成熟的计算机仿真理论和高性能仿真软件进行分析研究,与辅助设计手段结合可直接指导和参与汽车设计参数的分析、优化与改进。本文在两自由度单轨操纵模型基础上,利用MA TLAB对汽车的操纵动力学进行建模、仿真,并以别克轿车和法拉利跑车为例进行性能对比分析,得出了对比图形和分析结果。 关键词:MATLAB 操纵动力学仿真 Simulation of Handing Stability of Vehicle Based on Matlab Abstract:Simulation is widely used in vehicle https://www.360docs.net/doc/0d12832214.html,puter simulation theory and high-performance simulation software is more and more used for analysis and research in the study of Handing stability .And it also conbined with CAD are used in car design,such as parameters of analysis,optimization and improvement. In this paper,we can carry out Handing Dynamics modeling and carry on simulation on the basis of two degrees of freedom handing dynamic model.Then take buick and ferrari performance cars for example for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then obtained contrast graphics and analysis results. Key words:MATLAB Handing Dynamics modeling Simulation

汽车操控稳定性研究

汽车操控稳定性研究 一(车辆车身各部件对车辆操纵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1.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对汽车操控稳定性的影响 在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中引入横摆角速度反馈传感器 ,建立了包含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人 -车系统数学模型 ;经模拟仿真分析 ,表明该模型在 EPS中引入横摆角 速度负反馈可以显著改善前轮角阶跃输入下车辆的横摆角速度的瞬态响应 ;并且EPS助力矩响应曲线上升平稳缓慢 ,有利于汽车在低附着系数路面高速转向行驶时的操纵 ,从而提高汽车的行驶安全性。 1.1. 横摆角速度反馈 当汽车的运动进入失稳状态时 ,驾驶员很容易做出过度转向的车辆 ,可在 EPS 中引入一个负反馈 ,以降低系统的助力矩 ,削弱驾驶员快速改变前轮转向角的能力。 1.2. 仿真结果及结论 对于不引入反馈的系统 ,瞬态响应曲线的振荡幅度很大 ,收敛较慢 ,稳定性较差。引入反馈后 ,系统的超调量显著降低 ,并很快的趋于稳态值 ,但反应时间较前者增长。引入反馈后 (实线表示 )系统在横摆角速度出现剧烈振荡的阶段 ( t < 1 s)提供远小于常规系统 (虚线表示 )的助力矩。这样转向系能提供给驾驶员更多的“路感”,同时也使转向系变得较“迟钝”,削弱了驾驶员快速控制前轮转向的能力[ 6 ] ,防止因驾驶员 (错误的 )快速转向操纵而导致的系统不稳定。另外 ,带有反馈的系统提供的助力矩曲线很平滑 ,而不带反馈的系统却出现了一定的波动。抑制助力矩的波动不仅有利于保持车辆的稳定性 ,也有利于延长助力电机的寿命。 因此在 EPS引入横摆角速度反馈可以减少前轮阶跃输入车辆的横摆角速度瞬态响应的时间 ,显著降低超调量 ,可明显改善车辆的行驶稳定性 ,但会增长反应时间。为 EPS引入横摆角速度反馈后 , EPS系统的助力矩上升较慢 ,但增长平稳 ,

汽车操纵稳定性范文

汽车操纵稳定性 一、汽车操纵稳定性 1.汽车行驶的纵向稳定性 汽车在纵向坡道上行驶,例如等速上坡,随着道路坡度增大,前轮的地面法向反作用 力不断减小。当道路坡度大到一定程度时, 前轮的地面法向反作用力为零。在这样的坡 度下,汽车将失去操纵性,并可能产生纵向 翻倒。汽车上坡时,坡度阻力随坡度的增大 而增加,在坡度大到一定程度时,为克服坡 度阻力所需的驱动力超过附着力时,驱动轮 将滑转。这两种情况均使汽车的行驶稳定性 遭到破坏。 2.汽车横向稳定性 汽车横向稳定性的丧失,表现为汽车的侧 翻或横向滑移。由于侧向力作用而发生的横向稳 定性破坏的可能性较多,也较危险。 图5.2所示汽车在横向坡路上作等速弯道行驶时 的受力图。随着行驶车速的提高,在离心力cF 作用下,汽车可能以左侧车轮为支点向外侧翻。 当右侧车轮法向反力时,开始侧翻。 3.轮胎的侧偏特性 轮胎的侧偏特性是研究汽车操纵稳定性理论的出发点。 3.1 轮胎的坐标系与术语 图5.3示出车轮的坐标系,其中车轮前进方向为x轴的正方向,向下为z轴的正方向,在x轴的正方向的右侧为y轴的正方向。

(1)车轮平面垂直于车轮旋转轴 线的轮胎中分平面。 (2)车轮中心车轮旋转轴线与车 轮平面的交点。 (3)轮胎接地中心车轮旋转轴线 在地平面(xOy平面)上的投影(y轴),与 车轮平面的交点,也就是坐标原点。 (4)翻转力矩xT 地面作用于轮胎 上的力,绕x轴的力矩。图示方向为正。(5)滚动阻力矩yT 地面作用于轮胎上的力,绕y轴的力矩。图示方向为正。(6)回正力矩zT 地面作用于轮胎上的力,绕z轴的力矩。图示方向为正。(7)侧偏角轮胎接地中心位移方向(车轮行驶方向)与x轴的夹角。图示方向为正。(8)外倾角xOz平面与车轮平面的夹角。图示方向为正。 3.2 轮胎的侧偏现象 如果车轮是刚性的,在车轮中心垂直于车 轮平面的方向上作用有侧向力yF。当侧向力yF不 超过车轮与地面的附着极限时,车轮与地面没有滑 动,车轮仍沿着其本身行驶的方向行驶;当侧向力 yF达到车轮与地面间附着极限时,车轮与地面产 生横向滑动,若滑动速度为Δu,车轮便沿某一合 成速度u′方向行驶,偏离了原行驶方向,如图5.4 所示。 当车轮有侧向弹性时,即使yF没有达到附着极限,车轮行驶方向也将偏离车轮平面的方向,这就是轮胎的侧偏现象。下面讨论具有侧向 弹性车轮,在垂直载荷为W的条件下,受到侧向力yF 作用后的两种情况:(1)车轮静止不动时由于 车轮有侧向弹性,轮胎发生侧向变形,轮胎与地面接触 印迹长轴线aa与车轮平面cc不重合,错开Δh,但aa 仍平行于cc,如图5.5a所示。(2)车轮滚动时接 触印迹的长轴线aa,不只是和车轮平面错开一定距离, 而且不再与车轮平面cc平行。图5.5b示出车轮的滚动

汽车稳定性控制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汽车稳定性控制研究 一、课题研究意义及现状 摘要: 通过对车辆稳定性控制理论研究, 得出车辆的质心侧偏角和横摆角速度是稳定性控制的重要控制变量。并基于建立的二自由度整车仿真模型, 进一步分析了它们对车辆稳定性的影响。 随着工程建设和生产发展的需要,车辆( 尤其是工程车辆) 受到路面条件、交通法规的限制, 依靠单纯增加单个轴的承载能力, 降低整车质量已经达不到要求。需对底盘进行全盘考虑。 汽车运动是一个模型阶次高、输入输出变量多的复杂系统,因此针对整个运动系统设计单一的控制器是不可行的。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变量频域控制方法的车辆底盘集成控制策略,协调控制车辆主动转向系统和主动制动系统。对典型多变量车辆系统进行分析,应用多变量频域控制理论设计底盘集成控制器,并利用matlab仿真平台进行典型工况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多变量频域控制方法的车辆底盘集成控制器能够消除主动转向系统和主动制动系统之间的干涉和耦合,同时显著提高车辆操纵稳定性。 对于操纵稳定性控制的研究,人们最初是从车辆的后轮主动转向(RWS,4WS)开始研究的,四轮转向汽车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车辆的操纵稳定性。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在车辆的侧向加速度和车身侧偏角较小,轮胎的侧偏力和侧偏角还处于线性关系时,四轮转向或前轮主动转向汽车可以取得良好的操纵稳定性。而当车辆处于紧急工况时,车辆的侧向加速度、车身侧偏角和横摆角速度都比较大,四轮转向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性能。因为,此时轮胎的侧向受力已经趋于饱和,它的侧向力和侧偏角已经处于高度的非线性关系,单纯依靠车辆的四轮转向已经不能增加车辆的侧向力,提高车辆的侧向操纵稳定性了。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设计要求应用matlab系统设计出基于网络实验平台的电机控制实验项目: (1)转向系统的阶跃响应; (2)转向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本设计的预期目标: (1)熟练应用matlab软件; (2)能独自完成实验的各项内容; (3)在完成实验内容后,能对实验要求有所改进。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及措施 (1)先收集与设计有关的各种资料 (2)在以上的基础上学习与课题有关的各种知识,并掌握课题中以前不懂的知识,理论

同济汽车操纵稳定性实验报告新

同济汽车操纵稳定性实验 报告新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汽车平顺性和操作稳定性》实验报告学院(系)汽车学院 专业车辆工程(汽车) 学生姓名同小车学号 000001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实验室 2014年11月 1.转向轻便性实验 实验目的 驾驶员通过操纵方向盘来控制汽车的行驶方向,操纵方向盘过重,会增加驾驶员的劳动强度,驾驶员容易疲劳;操纵方向盘过轻,驾驶员会失去路感,难以控制汽车的形式方向。操纵方向盘的轻重,是评价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基本条件之一。转向轻便性实验的目的在于通过测量驾驶员操纵方向盘力的大小,与其他实验仪器评价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好处。 实验仪器设备 实验条件 试验车:依维柯 实验场地与环境 于圆形试车场,实验时按照桩桶圈出的双扭线,以10Km/h的车速行驶。双扭线的极坐标方程见下,形状如下图

实验当天天气晴好,无风,气温20度 在ψ=0时,双扭线顶点处的曲率半径最小,相应数值为Rmin=1/3d,双扭线的最小曲率半径应按照实验汽车的最小转弯半径乘以1,1倍,并圆整到比此乘积大的一个整数来确定。 试验中记录转向盘转交及转向盘转矩,并按双扭线路经过每一周整理出转向盘转矩转向盘转矩曲线。通常以转向盘最大转矩,转向盘最大作用力以及转向盘作用功等来评价转向轻便性。 转向轻便型实验数据记录 方向盘转角-转矩曲线 2. 蛇形试验 实验目的 本项试验是包括车辆-驾驶员-环境在内的闭路试验的一种,用来综合评价汽车行驶的稳定性及乘坐的舒适性,与其他操纵试验项目一起,共同评价汽车的操纵稳定性。也可以用来考核汽车在接近侧滑或侧翻工况下的操纵性能,在若干汽车操纵稳定性对比试验时,作为主观评价的一种感性试验。

adams整车操纵稳定性报告

adams整车操纵稳定性报告

目录 1任务来源 (1) 2分析目的 (1) 3模型建立 (1) 3.1整车模型的简化 (1) 3.2各子系统的简化 (1) 3.3各部件之间的运动副的施加 (9) 4前悬架轮跳仿真 (11) 5操纵稳定性分析 (15) 5.1操纵稳定性的目的与意义 (15) 5.2转向盘角阶跃仿真试验 (15) 5.3稳态回转的评价 (19) 5.4转向盘角脉冲输入试验评价 (23) 5.5转向轻便性实验: (26) 5.6转向回正性 (28) 5.7蛇形实验 (30) 6结论 (32)

1.任务来源 根据QQ车型协议书及相关输出要求,需要对QQ车操纵稳定性能进行运动学仿真分析。 2 分析目的 汽车操纵稳定性是汽车的重要性能之一,通过ADAMS软件进行仿真分析,依据国家标准对QQ车的操控性能进行评分,从而对QQ整车的操控性能进行合理的评价,为设计部门提供参考。 3 模型建立 3.1整车模型的简化 汽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多体系统,要将每个零部件纳入到仿真模型中进行计算是不必要的,同时也是对计算资源的一种浪费,仿真技术一直以来只是考虑所关心的部分,对不关心的部分或对整个仿真过程影响很小的部分,一般是忽略,车辆的动力学仿真模型也同样沿用了这种思路。在ADAMS的动力学模型中,对无相对运动关系的两个部件处理为一个部件,ADAMS是一个多刚体动力学分析软件,其将变形对分析结果影响不太重要的部件一律按刚体处理,刚体计算只考虑质量特性与连接关系,刚体的形状对分析无影响。 1.除轮胎,阻尼元件,弹性元件外,其余部件全部采用刚体,为操纵稳定性及平顺性分 析所建立的动力学分析模型主要是考虑底盘各个系统之间的运动关系,对车身简化为一刚性球体。板簧与横向稳定杆等弹性元件采用柔性体处理。 2.发动机采用ADAMS自带的发动机模块,动力传动系统考虑的是半轴之后的部分。 3.底盘与车身或车架连接部分全部采用衬套连接。 3.2各子系统的简化 本次分析在ADAMS/CAR中建立得整车模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子系统:前悬架、后悬架、前轮胎、后轮胎、转向系统、动力系统、制动系统、车身。 3.2.1 前悬架系统 QQ的前悬系统是应用广泛的麦弗逊悬架,在ADAMS/CAR中,有自带的麦弗逊悬架模板,所以,在本次分析的前悬架建模过程中,将模板中的硬点数据替换为QQ的前悬硬点,即可得到所需的前悬架。简化后的前悬架系统如图:

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转向回正

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转向回正性能试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GB/T 6323.4—94 转向回正性能试验代替GB6323.4—86 Controllability and stability Test procedure for automobiles —Returnability test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中的转向回正性能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轿车、客车、货车及越野汽车,其他类型汽车可参照执行。 2 引用标准 GB/T 12534 汽车道路试验方法通则 GB/T 12549 汽车操纵稳定性术语及其定义3 测量变量和仪器设备 3.1 测量变量 a.汽车前进速度; b.横摆角速度; c.侧向加速度。

3.2 试验仪器设备 3.2.1 试验仪器设备应符合GB/T 12534中3.5条规定。 3.2.2 各测量用仪器,其测量范围及最大误差满足表1的要求。 3.2.3 包括传感器及记录仪器在内的整个测量系统的频带宽度不小于3Hz。 3.2.4 各种传感器按各自使用说明书进行安装。 表1 测量变量测量范围测量仪器的最 大误差 汽车前进速度0~50m/s ±0.5m/s 转向盘转角±1080°±10° 横摆角速度±50°/s ±1.0(°)/s 侧向加速度±9.8m/s2±0.15m/s2 4 试验条件 4.1 试验汽车 4.1.1 试验汽车是按厂方规定装备齐全的汽车。试验前,测定车轮定位参数,对转向系、悬架系统进行检查、调整和紧固,按规定进行润滑。只有认定试验汽车已符合厂方规定的技术条件,方可进行试验。测定及检查的有关参数的数值,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