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说课稿

质量说课稿
质量说课稿

6.1《质量》说课稿

一、说教材

《质量》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质量是学生认识各种物质必须具备的基本物理量之一,天平的正确使用又是最基本的实验技能,是探究物质的密度等有关内容不可缺少的知识,所以学习这一节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物理知识起着重要作用。

本节主要内容包括质量的初步概念、单位及实验室常用的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质量的概念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本基本概念,但在初中不要求做过多过深的讲解,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所以教材中直接给出了质量的概念及名称符号m,对于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教材是通过图片来说明的,这种知识的呈现形式有利于学生理解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形状、状态和所处空间位置的变化无关。

二、学情分析

关于物体的质量学生在小学数学中已有简单的接触,只是没有生成具体的概念。关于物体质量的测量仪器,学生日常生活中已有不少经验积累,所以这节内容对于学生来说不算陌生。托盘天平是实验室常用的测量质量的仪器,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这种仪器,所以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是本节学习的重点,学生必须知道调节和使用方法、注意事项。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初二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以及教学指导纲要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和单位。

(2)通过自主学习,学会天平的使用。

(3)学会测量固体质量,并了解测量液体质量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在学习使用天平的操作中总结规律,熟悉使用方法。

情感目标:

(1)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2)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3、教学重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教学的重点是:质量的概念与单位,以及用天平测量质量。难点是:理解“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4、教具安排:

托盘天平、学生自带的橡皮擦、笔等各种文具。

四、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依据本节教材的内容,根据该班学生个体差异比较大的特点,尽量克服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的精神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主性与独立性,本节课采用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实验器材,通过讨论、问答、练习等一系列的活动展开教学。

2.学法:引导学生采用自学讨论、问答、练习、记忆等学习方法,培养

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五、说过程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一)、课堂导入

先通过课文中的引言让学生了解我们周围的各种物体都有物质组成。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初步认识组成物体的物质有多少之分。(二)、质量

学生认识到组成物体的物质有多少之分后,引入概念教学,给出质量的概念。

质量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对于初中学生此概念不需过多讲解。然后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问答、练习等方法掌握质量的符号、单位、单位的符号及其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对常见的物体的质量形成较为具体的量级观念。

(三)、质量的测量

1、向学生介绍测量工具:市场、商店常用台秤、案秤。实验室常用托盘天平。

2、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

(1)天平的结构:

先让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图片,初步了解托盘天平的结构:底座,横梁,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砝码,等。然后再让学生观察实物

辨认结构。

(2)使用图片的注意事项:

学生看到实物自然会思考如何使用想动手操作,在操作之前应先向学生讲明使用天平的注意事项。

即:用天平称的物体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最大秤量。向盘里加减砝码要用镊子轻拿轻放。保持天平的干燥、清洁。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里,不要把砝码弄湿弄脏,以免锈蚀。并解释什么是称量。

(3)向学生示范如何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固体物质的质量

(4)将学生分组练习使用天平测量橡皮擦,笔等固体物的质量。教师在其间指导帮助。测量之后记录数据。这样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5)根据学生自己的操作引导学生总结正确使用天平的步骤:

①先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用镊子把游码拨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②调平。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指针左偏就向右调,右偏就向左调)直至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这时平衡螺母就不能在动。

③根据“左物右码”的原则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先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再用镊子向右盘里由大到小加砝码,若此时天平平衡则,被测物质量等于砝码质量;若天平还不平衡,应向右移动游码,直至天平平衡,此时被测物质量等于砝码质量加上游码左端所对的刻度值。注

意:读书时认清标尺的分度值。

(四)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物态、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利用课本中的“想想做做”级图片引导学生总结出结论。

(五)思考如何测量液体的质量和食盐的质量。学生做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第一节质量

一、质量

1.什么叫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单位:国际单位:千克(kg)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

换算关系:1000进制

二、质量的测量

1、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工具:天平

2、使用天平注意事项:

(1)被测物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最大秤量。(2)加减砝码要用镊子。

(3)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里。

3、天平的使用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2)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3)按照“左物右码”的原则把物体放在左盘,按“先大后小”原则把砝码放在右盘,调节游码,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4)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读数

质量守恒定律优质课说课稿.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课题一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大家好!我是阳平二中的李少辉。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 我们知道教学理念是教学设计的指挥棒,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所以我先谈一谈我的教学理念。其实在学习新课程后,新课程所体现出的三大课堂教学理念“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一直以来都指引着我的教学。生活性——体现了对学生的现实关怀,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发展性——体现了对学生的未来关怀,让课堂教学以人的发展为本;生命性——体现了对学生的终极关怀,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气息。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才会使知识变得鲜活,使课堂焕发活力。今天我的说课也将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课题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关于化学反应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来分析的。本节课是学生从定性角度向定量的角度去过渡的第一站。同时,他又为后续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做铺垫。所以,本节课在整本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鉴于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运用 质量守恒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综合 实践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参与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 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说课稿

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说课稿 学科教学刘忠2011021906 各位老师: 下午好!我叫刘忠,我说课的内容是《生物的特征》,采用的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本次说课包括五个部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程序。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新教材,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而且本节课为新升入初中的中学生的第一节生物课,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3)情感目标:作为第一节课,重要的是让他们觉得生物课生动有趣,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还会尽量让学生们建立起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情感。 3.教学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 4.教学难点: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5.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 通过播放这些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因此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三、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尽一切可能来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培养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展示多媒体画面──乘坐宇宙飞船从太空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由蓝色、绿色和白色等编织而成的美丽的图案:提问蓝色、绿色和白色分别是什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自己得出蓝色是浩瀚的大海,绿色是广惠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飘动在海洋和陆地上空的云彩。

【化学】中考质量守恒定律优质说课稿(特等奖)

中考质量守恒定律优质说课稿(特等奖) 初中化学中(会)考重难点优质课说课大赛 《质量守恒定律》 第一课时 说课稿 说课人:谢琴 单位:成都七中实验学校 时间:二零一三年十一月十九日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说课稿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谢琴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节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1课时,它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原因和应用,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节内容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不仅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整个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同时,该节内容还是中考化学的一个必考考点。如:08云南中考第23题、09云南中考第27题、09昆明中考第14题、10玉溪11题、10曲靖15题、10普洱7题、11成都18题、12成都6题、13成都13题。因此,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中考化学以及后续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质量守恒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理解 3、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1、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参加”和“质量 总和”的理解. 2、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理解 3、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具体反应 难点突破方法:1、借助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实验的分析与改进,帮助学 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中的“质量总和”。 2、借助镁条燃烧的实验讨论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参加”。 3、动画模拟电解水的微观变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质量 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 (四)考情分析 本课题为中考的考查热点,纵观近六年成都中考化学,其命题范围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以及应用,常常以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或分析计算等形式考查,分值在4~8分左右。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 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说课稿.doc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本节课选自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化学课本(上)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这节课内容处于全书的中心位置,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是初学化学者第一次接触到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用语的基础。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2.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1)知识目标: 1、熟记常用元素的元素符号,正确书写元素符号。 2、知道元素符号的含义,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2)能力目标: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目标: ⑴初步形成从不同角度看待物质的思维方式。 ⑵在学生的实践和体验中获得成功的乐趣。 ⑶通过交流合作,进一步增强团队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重点: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是教学重点。 难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含义,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4.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有机整合: 通过实验(演示)教具:元素符号卡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以及在网上查找元素周期表和门捷列夫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展示某奶粉的营养成分表,以生活中常接触的物质来引导学生,一是学生有了初步的接触,二是提高他们的兴趣。结合此前学生已经学习的原子结构,从微观的角度对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九年级学生对于字母和字母组合并不陌生,短时间记住元素符号的问题也不大,教师可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记忆。关键是学生在应用中容易和英语字母相混淆,出现读错现象。元素符号的含义,学生较难理解,特别是元素符号含义的应用,学生易出错,应加强练习。元素周期表系统性很强,九年级学生理解有困难,不宜做深入引导,只能做浅显的了解,能利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的信息即可。 3.知识构建的方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坚持从易到难,通过探讨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去分析探究、去发现总结。使学生自始自终积极地参与身边物质的学习体系的教学活动。

质量说课稿

6.1《质量》说课稿 一、说教材 《质量》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质量是学生认识各种物质必须具备的基本物理量之一,天平的正确使用又是最基本的实验技能,是探究物质的密度等有关内容不可缺少的知识,所以学习这一节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物理知识起着重要作用。 本节主要内容包括质量的初步概念、单位及实验室常用的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质量的概念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本基本概念,但在初中不要求做过多过深的讲解,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所以教材中直接给出了质量的概念及名称符号m,对于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教材是通过图片来说明的,这种知识的呈现形式有利于学生理解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形状、状态和所处空间位置的变化无关。 二、学情分析 关于物体的质量学生在小学数学中已有简单的接触,只是没有生成具体的概念。关于物体质量的测量仪器,学生日常生活中已有不少经验积累,所以这节内容对于学生来说不算陌生。托盘天平是实验室常用的测量质量的仪器,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这种仪器,所以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是本节学习的重点,学生必须知道调节和使用方法、注意事项。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初二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以及教学指导纲要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和单位。 (2)通过自主学习,学会天平的使用。 (3)学会测量固体质量,并了解测量液体质量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在学习使用天平的操作中总结规律,熟悉使用方法。 情感目标: (1)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2)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3、教学重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教学的重点是:质量的概念与单位,以及用天平测量质量。难点是:理解“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4、教具安排: 托盘天平、学生自带的橡皮擦、笔等各种文具。 四、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依据本节教材的内容,根据该班学生个体差异比较大的特点,尽量克服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的精神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主性与独立性,本节课采用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实验器材,通过讨论、问答、练习等一系列的活动展开教学。 2.学法:引导学生采用自学讨论、问答、练习、记忆等学习方法,培养

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说课稿(地理环境对区域展的影响)

地理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地理276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地理环境对区域展的影响》(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地理环境对区域展的影响》是高二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课文,本节内容以“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为主题展开。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其区域内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矛盾的问题日益突出。地理必修三以区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为核心,利用必修一学过的地理规律和必修二学过的人地关系和谐论,探究问题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对策,努力寻找区域可持续发展之路。实际是对必修内容的一个应用性总结,使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能力。本节课文展示了许多方面的内容,为后来学习区域与生态建设,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奠定了基础。 本节知识特点:本节以长三角和松嫩平原为例,以时间和空间为方向向我们解释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环境的影响。 高考要求:结合区域图、联系图、表格和文字材料,考察区域特点,比较区域差异及差异形成的原因,区域产业结构差异及差异形成的原因。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求和结构特点,并结合着高中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通过读图分析,初步掌握分析两个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差异的基本方法,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用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 ○1归纳出区域的主要特征,能用简洁的地理语言表达区域的特征。 ○2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引导学生去理解“区域”的含义,先引导学生回忆熟悉的区域,然后启发学生总结区域的基本特点,进而将所举的区域归类。 ○3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两个区域为例,比较他们在地理位臵、气候、土地、矿产等条件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区域发展带来的影响,让学生学会区域比较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运用读图分析、对比分析方法,培养分析区域差异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初步建立科学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观。 ○2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制定了这样一种教学策略。就是既注意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又注意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的丰富理解知识,注意知识的实践性。 3、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运动规律。 ○2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以及四季和五带形成的原因 ○3正确列举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二、说学生 高二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区域定位和区域分析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且学生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对本地区的自然经济特点有一定了解但本节知识点较多,较复杂,学生很可能不能一下子理解,运用。学生对松嫩平原不了解,识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第四章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原子的构成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各位领导、考官好,我是陈俣希。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课题一 ------《原子的构成》。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与教学法指导、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及课后练习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课题,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基本概念集中,这些概念是全书的一个重点,所以本单元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而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的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教材还通过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学情分析】 本课题内容又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课堂上需要老师尽可能的多提供一些信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好在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不过,他们并不知道原子是否就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它的质量到底有多大,本课题就是要解决学生的这些问题。 三、【教学目标】 1.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了解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知道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的关系。 2.让学生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知道中子数只和原子的质量有关,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通过比较、讨论、归纳等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重点:1。原子的构成 2.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原子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教学媒体】 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原子这种微观粒子只能靠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想象,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使用多媒体、投影仪、挂图来诱发学生想象,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1、探究讨论法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探究讨论促进学生多渠道地获取知识。师生不断问答,学生积极讨论,老师适当点拨和评价。这种教学方法有益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这种教学方式。 2、情景教学法 心理实验表明,人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学习,注意力集中,思维最活跃,接受最快,记忆最好。所以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当重要。本课题内容抽象,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3、分析比较法 让学生分析原子构成的表格,比较相对原子质量和实际质量以达到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训练学生整理资料的技能两个目的。 4、采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热情,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同时扩大教学容量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引入新课教师展示水分解的动画设计意图:用情景教学法去激发学生学习

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说课稿

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是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二节内容,本节主要教学内容是质量的初步概念、单位及实验常用的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质量的概念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所以这节内容对以后的教学有很重要的作用。 2、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教材的重点: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教材的难点: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换算。 (2)、了解天平的构造,会调节的平衡螺母,知道称量原理,认识游码,并初步了解天平的使用。 (3)、对常见事物的质量形成较为具体的量级观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动手、比较,形成对质量概念的初步认识。 (2)、通过观察和操作,学会调节托盘天平,并利用托盘天平测量质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托盘天平的调节和使用,培养学生认真操作、自觉遵守操作规范的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杆秤这一我国古代发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通过了解质量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说教法 1、说教具 演示:演示用托盘天平、砝码 学生实验:托盘天平、砝码、烧杯、大头针(一盒)、盐、水、塑料瓶、 剪子 2、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再一次明确指出:"物理科 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学习物理规律,构建物理概念,学习科学方法,逐

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所以,尽管物体质量的测量是我们经常接触的,也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与机会让学生去实验去感受。与此同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分析、比较运用他们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归纳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成功的愉悦,并学习到这一研究方法。 四、说学法 实验法。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托盘天平的调节和使用。学生只有通过亲自动手才能更好地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要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概念,要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身边的例子来说明物体是有物质组成的,如铁桶和铁制的文具盒都是由铁这种物质组成的,教室里的木门和木椅子都是由木头这种物质组成的。。。可以得出自然界的一切的物体都是又物质组成的结论。接着可以引导学生比较类似于大铁桶和小铁钉,虽然都是由铁组成的,但所含铁的多少量不同的例子,以引入质量的概念。 (二)进行新课 1、质量的概念 在学生明白了物体所含的物质有多少后,直接引入质量的概念,不必做过多的讲解,让学生通过自己举例的方式说明不同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同,初步理解质量的概念、 对于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可以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来认识理解,让学生课前准备一块橡胶泥,上课前捏成各种形状。设问:这块橡胶泥的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也可以让一个学生将一块橡胶泥从教室的后面传到讲台,再设问:如果将这块橡胶泥带到月球上它的质量是否会发生变化?教师还可以举出冰块装在容器里化成水的例子,让学生思考质量是否变化?让学生结合图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的变化无关。 2、物体的质量的测量 通过要比较两个物体质量的大小就要确定质量的单位,直接给出质量的国际单位和常用的单位,对于1kg的大小,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个约1kg学生又比较熟悉的例子,如20个鸡蛋的质量约为1kg,让学生对1kg的大小形成具体的直观的印象,然后通过阅读表格”一些物体的质量的近似值”和动手掂一掂物理课本的质量|,文具盒的质量,使学生对常见的物体的质量有较多的认识。 对物体质量的测量的仪器,可以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见到过的实例,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说课稿 召陵区邓襄一中周耀威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课题承前启后,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作好理论准备。是学好本单元的基础,对整个九年级化学的学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和技能: ①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②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改变。 ③培养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进行推理、建立假说并论证的科学习惯和动手实践能力及观察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课堂中,教师复习、组织、引导、点拨,使学生能大胆推理建立假说并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来验证假说,使学生感受一次真正科学探究之旅,体会科学探究的含义、过程,学习从个别到一般的认知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在实验验证假说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大胆

推理建立假说、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不怕困难挫折的科学精神。 ②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同时使学生感受化学带来的快乐。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质量守恒定律概念的建立 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二、教法分析 1、教法依据 以辨证唯物主义认知规律为指导,在教师创设的一定问题情景中展开教学活动,利用已学知识推理、假说、论证。从个别到一般,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结合。 2、教学方法 在质量守恒定律发现过程中,我采用归纳推理、实验的办法,按科学认知的一般程序即“提出假说——设计求证——得出结论——实际应用”来引导学生,首先复习知识(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展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让学生领悟到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三不变”),得出质量守恒这一推理假说。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论证。学生经历初次验证自己的推理正确的喜悦后,再演示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和铜与氧气的反应,使之感受矛盾,受到打击。同老师一道认真分析原因,优化方案,再次演示,最终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确具有普遍性,将所学知识迁移运用于生活。使学生享受发现“新大陆”的喜悦,愉快的接受并运用知识。 三、学法指导

《有关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的说课稿

《相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相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中的第三部分,本部分位于课标中的第三个一级主题《物质构成的奥秘》中的二级主题《物质组成的表示》,课标中对本部分的要求是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实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相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涵盖了三种基本的计算, 即:(1)根据化学式,计算化学式的相对分子质量;(2)根据化学式,计算化学式中各元素的质量比。(3)根据化学式,计算化学式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这些内容是初中学生应掌握的基本计算,也是教学中的重点,这些计算必须建立在对化学式涵义的透彻理解基础之上,而且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因为本届九年级学生的计算水平较差,即使明白化学知识,能列出式子,但是计算不准确,所以就将本部分的知识,即每一种题型细致的讲,多讲几个例子,强调格式,认真计算,克服马虎大意的习惯,养成良好习惯。 复习化学式的涵义。要求学生能熟练根据化学式确定物质由哪几种元素组成,知道物质的一个分子由几种什么原子构成,并且能准确数出每种原子的个数。所列举的化学式就是本节课要用到的化学式,使学生不因化学式的涵义不清而影响本节课的学习,以达到分散难点,限制难点个数的作用。二是在引入课题时,列举学生身边的实例。且让这个实例贯穿本课题学习的始终,让学生感受到相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实实在在的,是有用的,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起到学以致用的作用。三是采用“学、议、练”的学习方式。就数学角度来看计算,本课题是比较简单的,教材中有例题,只要引导得当,学法指导到位,学生容易学会。设计合适的练习题,学生也容易暴露自学中的问题,通过“议”,能即时发现问题并能即时得到解决。通过练,让学生比较熟练地学会相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四、教学过程分析 第一类相对分子质量计算是最简单也是最基础的计算,所以必须学好学扎实,首先要分析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要求学生准确理解概念,才能准确的列出式子,为计算准确打下坚实基础。还要讲清相对分子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第二类计算要引导学生分析计算的原因,要强调列式子加括号,最后要约简。第三类计算要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两个计算公式及公式变形和应用,即某种元素质量质量的计算和某种化合物质量的计算,再就是要强调格式,切记不要丢掉×100%,数清某元素的原子的个数并相乘。 五、反思 1、切记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 2、要注重解题方法的引导和归纳,应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的培养。

第一节音乐与人生说课稿

第一节音乐与人生说课稿 一.说大纲 根据大纲要求,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以下三个问题.即: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及艺术作用;怎样鉴赏音乐;音乐与人生的关系.这三个问题,不仅对学生学习音乐鉴赏具有基础性,指导性的意义,而且对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音乐审美观,形成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用音乐来提高生活质量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说教材 教材分析;本课教材是高中音乐鉴赏第一单元《学会聆听》的第一节《音乐与人生》.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这一课的导言和琵琶曲《草原放牧》以及交响乐《第六悲怆交响曲》和《长江之歌》,还有的就是要讲授音乐的基本要素.因为内容比较多,我用两个课时来完成教学.由于学生普遍对理论知识兴趣不浓,我在分析基本要素的时候会结合音乐作品来分析.这两节课我都会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贯彻思考,体验,表现的原则,使学生充分体验和感受音乐. 三,说教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配合学生的特点,应用多媒体手段创设生动的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和谐而愉快的情感氛围,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和感受音乐. 四.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在讲授音乐理论知识的时候,我会尽量的结合作品,而不是生搬硬套的讲授.两节课我会充分做好跟学生的互动,在第一课时的导入中,我用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引起讨论,最后总结,从而达成与学生的互动.总之,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会让学生感到学习音乐的乐趣,也能从乐趣中学习到一些音乐知识. 五,说重难点 本单元的重点是在音乐作品中体会音乐要素的形式以及作用,难点是能对比聆听出在不同的饿音乐作品中音乐要素所发挥的作用. 六,说教学过程 本单元主要是通过几首音乐作品来说明音乐要素的形式和作用,下面我主要讲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在这一课中我主要采用对比聆听法,讲授法,谈话法,练习法等. 1)导入:谈话导入:音乐与人生有什么关系?设计意图是引起学生的思考,在这有环节中我用的是谈话法. 2)认识音乐鉴赏的相关知识,这一部分总共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学习导言,格言和散文. 通过集体读导言来开始这一部分,下面请语言课代表来解释:"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最后教师做总结,这里应用了课堂提问法.接下来请全班同学来朗诵散文,并提出一个问题:怎样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能听懂音乐的人,这里也应用了课堂提问法.整个部分的设计意图是激发学习音乐鉴赏的兴趣,提高学习鉴赏音乐的能力.学完导言之后便是初步学习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首先请学生来朗读所要学的知识,并先提问学生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音乐知识,并从学生的饿回答中总结出知识,最后把节奏,速度,力度这三个最常见的音乐要素作重点讲解.这部分应用的是课堂提问法.这部分的饿设计意图是为今后学习鉴赏打好基础.3)鉴赏《草原牧歌》.这一环节也分为两个部分,先完整聆听,再对比聆听.第一部分由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开始,问题是在这首音乐作品中有哪些音乐要素在发生作用,这里应用的是谈话法,接下来就是完整聆听.这一部分应用的都是谈话法,下面的提问:独奏乐器是什么?由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着重讲琵琶协奏曲是什么等等.接下来的提问分别是从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说课讲稿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课时,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思路及重难点的处理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及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我将本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和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实验及分析,培养学生利用实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与质量守恒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观 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如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 4、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必备的仪器及药品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基础: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起点能力: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对实验探究比较感兴趣,所以我会紧紧抓住这一点,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知识。 三、教法分析 因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对于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都属于启蒙阶段,若探究过程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过于放开或加大难度,不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本节课我采用的是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和启发引导法相结合。 四、学法分析 首先创设探究问题情境,以启发质疑,引起学生好奇,激发学生内在动力。然后是实验探究,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来解决遇到的问题。因此,本节课所用学法为: (1)实验探究法:培养学生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体意识。 五、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分为:实验探究和练习总结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探究实验,突破重难点

九年级化学元素说课稿

《元素》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课题二《元素》,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况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元素的概念是初中化学核心概念。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此前学生已经了解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已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因此本课题就从微观的角度对它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认识统一起来。由于学生没有同位素的知识,因此元素的概念是教学的难点,实际应用中容易将其与原子混淆。 (二)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⑵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⑶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⒉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初步形成从不同角度看待物质的思维方式。 ⑵在学生的实践和体验中获得成功的乐趣。 ⑶通过交流合作,进一步增强团队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 难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含义,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课时:2课时 二、学况分析 1.知识基础:此前学生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现在他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就应该从微观的角度对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2.非智力因素:元素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它比较抽象,而且对于“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在没有同位素知识准备时,学生难以理解。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三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主要是空气、氧气和水),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

《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人:高扬内容:《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时间:2016.12.19 各位评委老师: 本节课我要讲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中的第二小节《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本节主要讲述了物质世界中所有物质都具有的一个属性----质量及其测量方法,同时讲述了天平这一质量测量仪器。质量的学习为后面学习密度打下基础,所以这一内容是本节的一个基本知识,也在生活中非常的常见,所以,学习本节为后面的知识做铺垫。 本节中的基本知识涉及到质量的概念,质量是物质的属性,质量的单位及换算,以及质量的测量,天平的使用。在这些知识点中,我主要选取了前面三个知识点作为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 质量在生活中学生们接触的比较多,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例子,通过老师的引导分析,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出质量的定义。有助于锻炼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同时也能加深学生们对质量的理解。 通过提问学生问题“你们有没有质量?”引出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这一教学内容,通过分析某位学生的质量在不同情形下的大小,总结出物质的质量与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的变化无关。通过分析跟学生自己息息相关的生活现象,让学生明白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也让学生建立起物理的学习是与生活现象分不开的这一观念。 质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这一知识点是本节的一大难点和重点知识,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往往表现出的是对于换算后数字到底是变大还是变小,在此我通过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来分析课本上的基本换算,将换算的两个单位分成大小,然后根据数值的大小总结口诀。自己动手总结出来的东西记忆更加的深刻,应用起来更加准确方便。然后用课本上的小资料锻炼学生单位换算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一些常见的物体质量的近似值大小。

5.2《质量》说课稿(一等奖)

《质量》说课稿

5.1 质量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一节《质量》下面我从以下六个部分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从整个物理学体系来看,质量属于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从课程标准来看,质量这一节需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关于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这一重要物理观念。同时本节课在教材中属于基础的一节,他为后面学生深入学习密度等相关章节做好知识和能力的铺垫。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有关质量单位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质量的理解。同时通过前面的学习,已具有一定的物理基础和自学能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但抽象思维能力较缺乏。 三、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是由物质构成以及质量的定义,从而形成正确的物理观念 2、经历“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这一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法学法 1、教法:情景教学、引导探究 2、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神七飞天;让同学们作为中国人,都为今天的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而感到自豪。同时让学生思考:宇航员从地球带到太空的这面红旗,它的重量有没有改变呢?从而引

出新课。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达到学科的育人功能,同时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环节二:活动探究建构新知 【活动一】试分类 请把大玻璃杯、小玻璃杯、铁钉、铁锤、桌子、椅子进行分类;说出根据什么理由来分类,分为几类? 设计意图:任务驱动,让学生思考并归纳得出物体是由物质所构成,同时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提出问题:以下两组中所含物质的多少一样多吗? 设计意图:继续追问,让学生思考并得出物体所含物质可能不一样多,教师此时提出质量的概念。 【活动二】知单位 1.让学生阅读课本并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以及符号 2.什么是国际千克原器? 3.质量还有哪些常用单位,这些单位有怎样的换算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这种任务驱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生共同总结后教师展示生活中的质量单位以及与Kg、g、mg之间的关系,加深对这些单位大小的感知,再通过适当的练习加以强化巩固。 接下来再通过估测大会的游戏激发学生主动尝试解决问题的欲望,并通过此活动让学生体会精确测量的重要性,从而引出质量的测量工具。 【活动三】识工具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测量质量的工具,教师展示生产科研中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 并要求学生自学课本说明书,了解托盘天平的基本结构,以及称量感量等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感受物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活动四】探变化 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电子秤探究: 1、一块橡皮泥捏成各种形状,形状变化其质量会改变吗? 2、矿泉水瓶中的冰水熔化后,状态变化其质量会改变吗?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与实验探究的能力,同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课前的疑问。最后让同学们交流讨论总结规律,得出结论——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它不随其形状、状态、空间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环节三:检测反馈,查漏补缺 最后请同学谈谈在本节课中的收获以及还有何疑问。从而培养学生的总结知识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 5.1 质量 一、物体是由物质构成三、测量工具—托盘天平 二、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四、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 2、符号:m 物体的质量不随其形状、状态、 空间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3、单位:基本单位:kg 常用单位:t、g、mg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牵着智慧的手,一天天向上。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和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完成我今天的说课。您的聆听是对我的指导,您的支持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课题承前启后,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的过渡,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作好理论准备。可见本课题的学习是学好本单元的基础,对整个九年级化学的学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3.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和关键:质量守恒定律的建立 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二、教法分析 教法依据:以建构主义认知理论为指导,在教师创设的一定问题情景中展开教学活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师生间协作互动、平等对话,学生自主探索、亲身体验、主动建构知识。 教学方法:在质量守恒定律发现过程中,我采用实验引探法,按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程序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实验分析——得出结论”来引导学生,学生经历初次探究的挫折后,分析原因,优化设计,再次探究,最终发现质量守恒定律;为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借助多媒体展示水通电的微观过程,让学生领悟到质量守恒定律的精髓,在于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三不变”。 三、学法指导 学生经过几个单元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水平,对实验问题充满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师只需启发点拔,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又由于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认知水平有限,为克服认识的肤浅和片面,学习还必需采用合作交流的学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在学法指导上我主要体现了三个字“引”、“动”、“变”。 1.引(合理引导):在教学中对思维受阻或学生容易产生歧义的地方,如对定律中的“参加”和“生成”、“质量总和”和“化学反应”这几个词语的理解,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但做到“引而不灌”,教师的引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 2.动(师生互动):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3.变(适时变换):通过多媒体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变抽象为形象,使学生对化学变化中质量守恒的原因这一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同时变换习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这样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最终实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落实课程标准,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四、教学程序 教学流程图:

人教版优质课竞赛 九年级化学 原子的构成说课讲稿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万全县第一初级中学张娟娟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原子的构成》。本课题,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后反思六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的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教材还通过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②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③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②在分析原子结构时,鼓励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②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题的内容和地位,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难点是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和相对原子量概念的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