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文学作家代表)

女性文学作家代表)
女性文学作家代表)

一、台湾女性文学创作代表人物

林海音(1918~2001),本名林含英,台湾省苗栗县人。1948年底从北平返回台湾。曾任《国语日报》编辑、《联合报》副刊主编。1967年创办《纯文学》月刊,次年创办纯文学出版社。结集问世的小说、散文、随笔、评论、儿童文学、剧本共计29 部。主要作品有:小说集《绿藻与咸蛋》《城南旧事》《婚姻的故事》《烛芯》;长篇小说《晓云》《春风丽日》《孟珠的旅程》;散文集《冬青树》《两地》《剪影话文坛》《家住书坊边》等。

孟瑶(1919~2000),本名扬宗珍,生于湖北汉口。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系毕业,1949年迁台,一直任教于大学中文系。历任台中师范学校、南洋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兴大学中文系主任。

孟瑶代表作有《心园》《穷巷》《屋顶下》《乱离人》《黎明前》《危楼》《畸零人》《剪梦记》《这一代》《磨剑》《满城风絮》《望乡》《一心大厦》《春雨沐沐》《女人,女人》,以及历史小说《杜甫传》《龙虎传》等。

郭良蕙,山东巨野县人,1926生于河南开封市。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1948年迁台,曾创办《世界音像》杂志。1953年开始小说创作,迄今已出版作品60余种。

郭良蕙的作品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银梦》《禁果》《第三者》《台北的女人》等;长篇小说《黑色的爱》《心锁》《遥远的路》《四月的旋律》《金色的忧郁》《黄昏来临时》《我心·我心》《早熟》《焦点》《邻家有女》《蚀》《花季》《两种以外的》等。

琦君(1917~2006),本名潘希真,浙江省永嘉县人,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副教授,中央大学、中兴大学教授。

琦君出版有散文集《烟愁》《红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千里怀人月在峰》《留与他年说梦痕》《母心似天空》《水是故乡甜》,小说《菁姐》《百合羹》《橘子红了》等。

张秀亚(1919~2001),河北省沧县人,北平辅仁大学西语系毕业。曾主编《益世报》副刊,来台后任静宜英专、辅仁大学研究所教授。散文、小说、诗歌作品结集为41种。张秀亚主要出版有散文集《三色堇》《牧羊女》《怀念》《爱琳的日记》《北窗下》《湖水·秋灯》《白鸽·紫丁花》《杏黄月》等,小说《寻梦草》《七弦琴》等。

蓉子(1928~),本名王蓉芷,江苏省吴县人,南京金陵女子大学服务部实验科毕业,国立政治大学公共行政企业管理教育中心结业。主要写作新诗,兼及散文和儿童文学。蓉子主要出版有《青鸟集》《七月的南方》《维娜丽莎组曲》《天堂鸟》《这一站不到神话》《只要我们有根》等17种诗集,散文集《千泉之声》等。

罗兰(1919~),本名靳佩芬,今天津市宁河县人,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师范部毕业,台湾警察广播电台节目制作兼主持人,有散文、小说、剧本、论述31种结集出版。罗兰主要作品有系列散文《罗兰小语》《罗兰散文》以及《给青年们》《歌与春及花》等多种散文集;小说《花晨集》《绿色小屋》《飘雪的春天》等。

聂华苓(1925~),湖北省应山县人,南京中央大学外文系毕业。1949年定居台湾,任《自由中国》文艺编辑。1967年和美国诗人保罗·安格尔一同创办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聂华苓出版有长篇小说《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长流》《三生三世》;中篇小说《葛藤》;短篇小说集《翡翠猫》《一朵小白花》《台湾轶事》《王大年的几件喜事》;散文集《梦谷集》《三十年后》等。

欧阳子(1939~),女,本名洪智惠,台湾省南投县人,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爱荷华大学小说创作班硕士。后定居美国。出版有小说集《那长头发的女孩》《秋叶》,散文集《移植的樱花》《生命的轨迹》等。

於梨华(1931~),浙江省镇海县人,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新

闻硕士。曾执教美国,后专事写作。於梨华主要出版有长篇小说《梦回青河》《变》《又见棕榈,又见棕榈》《考验》《傅家的儿女们》《三人行》等,中短篇小说集《归》《雪地上的星星》《白驹集》《会场现形记》等。

谢霜(1943~),本名谢文玖,台湾省苗栗县人,淡江大学中文系毕业。长篇小说《梅村心曲》《渡》《耿耿在此心》《梦回呼兰河》等;散文集《绿树》《心画》《抹不去的苍翠》《无声之声》《霜天小品》《青山的邀约》等。

李昂(1952~),本名施叔端,台湾省彰化县人,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毕业,美国俄勒岗州立大学戏剧硕士,任教于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李昂主要出版有:小说集《混声合唱》《人间世》《爱情试验》《杀夫》《她们的眼泪》《花季》《暗夜》《一封未寄的情书》《甜美生活》《北港香炉人人插》等;长篇小说《迷园》《自传の小说》等。

廖辉英(1948~),台湾省台中县人,台湾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职广告公司,任《妇女世界》、《高雄一周》总编辑,现专事写作。1982年跻身文坛,以长篇创作为主。

廖辉英主要出版的小说有:《油麻菜籽》《不归路》《盲点》《今夜微雨》《窗口的女人》《朝颜》《木棉花与满山红》等30余部,另有散文集《谈情》《说爱》《自己的舞台》《两性拔河》等。

朱秀娟(1936~),江苏省盐城人,台湾私立铭传商业专科学校毕业。多年服务于香港、美国以及台湾商界。

朱秀娟主要出版有:长篇小说《雨荷》《再春》《破落户的春天》《归雁》《万里心航》《女强人》《花落春不在》《没有明天的女人》《丹霞飘》等;短篇小说集《走上艳红的地毯》等。

曾心仪(1948~),本名曾台生,江西省永丰县人,台湾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大众传播系夜间部毕业。《台湾日报》《民众日报》记者、编辑。结集出版的中短篇小说有《我爱博士》《彩凤的心愿》《那群青春的女孩》《猫女》等。

张晓风(1941~),浙江省金华县人,台湾东吴大学中文系毕业。出版有《地毯的那一端》《愁乡石》《黑纱》《步下红毯之后》《你还没有爱过》《再生缘》《三弦》《从你美丽的流域》等散文集,另有《晓风戏剧集》等戏剧集。

二、香港女性文学创作代表人物

20世纪60年代,香港成为一座国际性的经贸大都市。在东西方文化冲突、接受、融合进程中成长起来的香港文学,具有鲜明的都市文学特征。香港新文学起步较晚。在五四新文学影响下,新文学获得较大发展。抗日战争爆发后,大批文化人南下,活跃了香港文坛。

1997年,中国政府收回香港主权。中英政权交接前后社会生活的变化,也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西西西西是香港现代主义的重要作家,她的小说是现代主义与本土性相结合的实践。

自称其小说为“顽童体”的“童话写实”:把童话和小说两种文体复合起来,将香港历史、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用童话的思维和语言记录下来。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我城》,短篇《浮城志异》等。

亦舒:香港第一个将爱情小说定位于城市的作家。亦舒小说中探讨的是城市人在内化了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后所剩无几的爱的能力。亦舒的爱情故事,能把握生活与浪漫的辩证关系,写出现代商业社会中男女的恋爱困境。都市、都市女性的生活方式,构成了亦舒小说的基本要素。《我的前半生》续写鲁迅《伤逝》中人物的香港故事。离婚后的子君,在个人奋斗的经历中,头脑灵活了,精神独立、成长了。亦舒在关注现代女性出路与命运的同时,也表现了女性自身的弱点和价值取向方面的困惑。

亦舒将充满欲望的城市和女性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揭示拜金的都市现实对爱情的异化,如《喜宝》和《胭脂》。

亦舒常为中产阶级女性“画像”,如《曾经深爱过》和《银女》。

亦舒注重开掘人的情感世界,表现人性深层的悲剧。小说常出现与爱情相反的力量—寂寞与死亡,如《玫瑰的故事》《她比烟花寂寞》。

亦舒用死亡的痛苦隔断阳世的深情,如《香雪海》《曾经深爱过》。

梁凤仪 1989年起,梁凤仪以《豪门惊梦》、《千堆雪》、《九重恩怨》等长篇小说轰动了香港文坛。

梁凤仪讲述财经界、商场里的爱情故事。小说探讨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她们经历了依附男人—被男人遗弃—自立的精神成长。

林燕妮林燕妮是善于言情的女散文家,出版有《懒洋洋的下午》《粉红色的枕头》等十几本散文集。

在消费性与文学性、现实与幻想之间,她以自己的视角,记下流行时尚中的痴迷情缘,写下独特的女性经验,《问世间情是何物?》、《为我而生》、《女人看女人》、《我不想对》,感悟生命的“有情”天地。

李碧华李碧华的言情小说,具有诡异的色彩,有丰富的历史、社会、文化和美学的内涵。

夸张变形的历史传奇、荒诞不经的生死轮回、缘订三生,成为李碧华惯常的情节构架;“色”、“空”成为小说中矛盾冲突的根源,具有浓郁的神秘气息。

李碧华善于描写人物的痴情。《胭脂扣》里的如花,死后还魂也要找她尚在人世的爱人;《秦俑》中的蒙天放,三世之后仍无法忘怀他的冬儿;《破戒》中的红萼公主义无反顾的殉情等。

李碧华超越“女性”写作对男性中心的控诉,从另一角度观察两性关系的存在状态,既表达对父权制社会秩序与价值体系的背叛,又对女性固有的缺陷进行了反思与批判,探询现代人的主体精神建构。

女性文学

第三节女性作家群的崛起 一、概述 ●三个支脉: ●1、崛起于80年代的女性作家(如谌容、茹志鹃、宗璞、张洁、戴厚英、张抗抗等); ●2、出现于80年代并一直延伸到90年代以后的女性作家(如王安忆、铁凝、迟子建、 池莉、方方等); ●3、主要出现于90年代,鲜明的女性主义意识和文本实验意识的女性作家(如陈染、林 白、徐小斌、徐坤、海男、卫慧及棉棉等)。 二、活跃于80年代的女性作家 ●(一)张洁(1937-) ●80年代:《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方舟》,女性的婚姻、情感问题等。 ●长篇《沉重的翅膀》,改革题材。 ● 90年代:自传性长篇散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小说《无字》。 (二)谌容(1936-) ●善于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开掘出重大的社会主题,追求小说的诗意美和艺术表现的新颖独 到。 ●1980年中篇小说《人到中年》,陆文婷。 ●“马列主义老太太”。 (三)茹志鹃(1925-1998) ●当代著名女作家。 ●《剪辑错了的故事》,反思题材:“实事求是”。 ●电影“蒙太奇”式的剪辑手法。 (四)宗璞(1928-)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知识分子题材。含蓄蕴藉。 ●《三生石》 ●四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五)戴厚英(1938-1996 ) ●当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三部曲:《人啊,人!》、《诗人之死》、《空中的足音》。 ●闻捷。 (六)张辛欣(1953-) ●中篇小说《在同一地平线上》、《我们这个年纪的梦》等。 ●长篇小说《隐形伴侣》。 ●张抗抗(1950-) ●《北极光》等。 ●共同构筑了80年代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的女性世界。 ●双重视角:性别和超性别。 二、跨越80-90年代的女作家 ●(一)王安忆(1954-) ●丰富的创作、多变的风格。 ●80年代初期描写知青生活:《69届初中生》、“雯雯”系列; ●1985年发表的寻根文学代表作《小鲍庄》;

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记知识点及作品作家人物

中国现当代文学常识填空题 现代文学部分 1.1915年9月,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1916年9月第二卷更名《新青年》)。 2.《青年杂志》1915年第一卷第3、4号上连载陈独秀的《现代欧洲文艺史谭》,揭示了文艺进化论是文艺发展的基本规律。 3.文学革命正式发难的标志是1917年1月《新青年》上发表的胡适论文《文学改良刍议》,深入地阐述了他的“八事”,提出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新文学的工具。 4.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 5.1918年4月胡适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革命文学的宗旨,强调“国语的文学”也就是文学工具的革命,是新文学建设的第一步。 6.林纾连续发表了两篇文言文小说《妖梦》和《荆生》,以影射的形式痛骂陈独秀、胡适、钱玄同等人的文学革命的主张。 7.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时期的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是新文化激进派的大本营,五四退潮后南京的东南大学和《学衡》杂志是新文化保守派的根据地。 8.胡适在1920年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 9.周作人的《小河》被胡适称为“新诗的第一首杰作”,是新诗摆脱旧诗集窠臼的标志性作品。 10.1918年4月《新青年》第四卷第4号上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从此诞生了中国文学体裁的一个新品种—杂文。 11.1919年3月,胡适的独幕话剧《终身大事》在《新青年》上发表,宣告了中国自己创造的第一部话剧剧本的诞生。 12.1921年1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纯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在北京诞生。 13.王鲁彦是“乡土写实派”的代表,废名是“乡土抒情派”的代表。 14.在中国的话剧史上,第一个值得纪念的话剧团体是春柳社,由李叔同、曾孝谷、欧阳予 倩等组成。 15.1922年,田汉创办了《南国》半月刊,从此进入了他的长达8年之久的“南国”艺术时

女性文学作家代表)

一、台湾女性文学创作代表人物 林海音(1918~2001),本名林含英,台湾省苗栗县人。1948年底从北平返回台湾。曾任《国语日报》编辑、《联合报》副刊主编。1967年创办《纯文学》月刊,次年创办纯文学出版社。结集问世的小说、散文、随笔、评论、儿童文学、剧本共计29 部。主要作品有:小说集《绿藻与咸蛋》《城南旧事》《婚姻的故事》《烛芯》;长篇小说《晓云》《春风丽日》《孟珠的旅程》;散文集《冬青树》《两地》《剪影话文坛》《家住书坊边》等。 孟瑶(1919~2000),本名扬宗珍,生于湖北汉口。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系毕业,1949年迁台,一直任教于大学中文系。历任台中师范学校、南洋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兴大学中文系主任。 孟瑶代表作有《心园》《穷巷》《屋顶下》《乱离人》《黎明前》《危楼》《畸零人》《剪梦记》《这一代》《磨剑》《满城风絮》《望乡》《一心大厦》《春雨沐沐》《女人,女人》,以及历史小说《杜甫传》《龙虎传》等。 郭良蕙,山东巨野县人,1926生于河南开封市。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1948年迁台,曾创办《世界音像》杂志。1953年开始小说创作,迄今已出版作品60余种。 郭良蕙的作品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银梦》《禁果》《第三者》《台北的女人》等;长篇小说《黑色的爱》《心锁》《遥远的路》《四月的旋律》《金色的忧郁》《黄昏来临时》《我心·我心》《早熟》《焦点》《邻家有女》《蚀》《花季》《两种以外的》等。 琦君(1917~2006),本名潘希真,浙江省永嘉县人,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副教授,中央大学、中兴大学教授。

琦君出版有散文集《烟愁》《红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千里怀人月在峰》《留与他年说梦痕》《母心似天空》《水是故乡甜》,小说《菁姐》《百合羹》《橘子红了》等。 张秀亚(1919~2001),河北省沧县人,北平辅仁大学西语系毕业。曾主编《益世报》副刊,来台后任静宜英专、辅仁大学研究所教授。散文、小说、诗歌作品结集为41种。张秀亚主要出版有散文集《三色堇》《牧羊女》《怀念》《爱琳的日记》《北窗下》《湖水·秋灯》《白鸽·紫丁花》《杏黄月》等,小说《寻梦草》《七弦琴》等。 蓉子(1928~),本名王蓉芷,江苏省吴县人,南京金陵女子大学服务部实验科毕业,国立政治大学公共行政企业管理教育中心结业。主要写作新诗,兼及散文和儿童文学。蓉子主要出版有《青鸟集》《七月的南方》《维娜丽莎组曲》《天堂鸟》《这一站不到神话》《只要我们有根》等17种诗集,散文集《千泉之声》等。 罗兰(1919~),本名靳佩芬,今天津市宁河县人,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师范部毕业,台湾警察广播电台节目制作兼主持人,有散文、小说、剧本、论述31种结集出版。罗兰主要作品有系列散文《罗兰小语》《罗兰散文》以及《给青年们》《歌与春及花》等多种散文集;小说《花晨集》《绿色小屋》《飘雪的春天》等。 聂华苓(1925~),湖北省应山县人,南京中央大学外文系毕业。1949年定居台湾,任《自由中国》文艺编辑。1967年和美国诗人保罗·安格尔一同创办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聂华苓出版有长篇小说《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长流》《三生三世》;中篇小说《葛藤》;短篇小说集《翡翠猫》《一朵小白花》《台湾轶事》《王大年的几件喜事》;散文集《梦谷集》《三十年后》等。

女权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_乔治_艾略特

大 众 文 艺 107 摘要:乔治?艾略特是文学发展史上,同时也是女性文学发展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在她众多小说中,她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广为人知。肖尔瓦特曾指出,在英国小说的版图里,女性的领土通常被描绘成四周被山峦包围的荒漠,这些山峦即“奥斯汀颠峰,勃朗特峭壁,艾略特山脉和伍尔夫丘陵”。乔治.艾略特之所以能够在男性占主导地位的文学中获得一席之位是因为在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女性所面临的问题的深切关注与探讨,以及从她塑造的女性形象中所反映出来的当时社会的巨大变化。她们虽然是虚构的人物,但在某种程度上又是真实的,向我们展示了作者的勇气和她为了把女性从男性强加给他们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所做的孜孜不倦的努力。在《亚当?贝德》里,艾略特通过对小说中女主人公的描写,为大家呈现了不一样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乔治?艾略特;女性主义;妇女问题 Abstract : George Elio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riter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women literature. In her novels, the image of heroines is widely known by other people. Elaine Showalter says that: “in the atlas of the English novel, women’s territory is usually depicted as desert bounded by mountains on four sides: the Austin peaks, the Bronte cliffs, the Eliot range, and the Woolf hills. ①Piii ”Why George Eliot could get a place in man-dominant literature because by reading her works people could see Eliot pay great attention to the issues of women were confronting. The characters were somehow imaginary but also real in some level. They all showed us the author’s thinking process and her courage that struggling for women who were imposed on the pressure by men. Key words :George Eliot;feminine;women problems 玛丽?埃文斯(笔名乔治?艾略特)出生于华威郡一个中产阶级商人家庭。在她发表第一篇作品时以笔名乔治?艾略特自居。肖瓦特曾称她为“女性文学的先驱”。托马斯?哈代也曾赞美过她的文学成就。作为一名女性文学的创作者,艾略特从小就显示出与人不同的性格。在维多利亚那个时代,她的作品为女性呐喊出了心底的声音。在《亚当?贝德》里,艾略特笔下的两位女主人公都显现出了与人不同的特质,小说为我们呈现了不一样的女性视野。 一、乔治?艾略特1. 叛逆的玛丽?埃文斯 艾略特从小就显现出惊人的特性。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知识,13岁的时候去了寄宿学校,带着极大的热情学习了法语、音乐和写作,这些都为她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极大的基础。然而她天性里就带有叛逆的因素。在她对《圣经》有所研究之后,她居然把名字里的一个字母“e”去掉,因为她认为那代表着一种虚荣。父亲过世之后,她做出了一个去伦敦的决定,决定在那里凭借知识生存。在伦敦,她与许多激进分子一起研究公事,不久就与乔治?亨利?路易斯情投意合而住到了一起。这在当时是不被世人以及社会认可的。但无论怎样,艾略特还是凭借自己的能力在英国文坛站稳了脚跟而成为一名著名的女性作家。 因此,纵观艾略特的一生,无论从生活还是事业来说,都体现了她反叛的个性。 2. 女权主义的体现 女性意识是在法国著名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里被提出的。它可以被认为是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鼻祖。在艾略特的作品中,我们看到她的女性意识在女主人公身上的体现,从女性的角度审视这个世界。通过作品中女主人公的言谈话语以及行动,我们清楚的看到了隐藏在艾略特心里那浓重的女权主义思想。 二、勇敢的海蒂 小说中的海蒂是个漂亮的姑娘,她的美是让人窒息的美。她从不是一个逆来顺受的女孩儿,她渴望过上富裕的生活,这与那个时代勤劳、质朴的维多利亚女性形象是背道而驰的。维多利亚时期,只有那种“家中的天使”才会被社会所接受。即:勤劳、善于打理家务、照顾家庭等等。而海蒂绝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女孩。小说里有一幕是海蒂照镜子,她自己也很欣赏镜子中那几近完美的形象。在肖瓦特的著作《她们的文学》中曾提到,极度欣赏镜子里自己形象的人一般都有自恋的倾向,而海蒂也是如此。她虚荣、懒惰、不负责任,这与那个年代典型的妇女形象是完全不同的。另一方面,小说中有一章提到海蒂为了见到亚瑟,而孤身前往很远的地方去寻找,这对于柔弱、从未离开过农场的海蒂来说无疑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最后她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虽然最后没有见到阿瑟,但这次旅行体现了柔弱的她心中最坚强的意志。 小说中,海蒂对婚姻的态度也是与众不同的。很明显她想把婚姻当做跳板,从而过上自己认为的好日子。因此,她不像别人听从家庭的安排,而是非常有主见的自己选择,虽然最后因为种种原因失败了,然后有主见的她也成为了与那个时代不太相符的女性形象。 最让海蒂与那个时代典型的妇女形象不同的即是她对待孩子的态度。书中提到海蒂并不是很喜欢孩子,认为他们是累赘、麻烦,而且最后居然有意无疑的亲手杀了自己的孩子。孩子身上最能体现女性的特质,而海蒂杀死自己的孩子这一举动无疑把那些世俗、对女性有偏见的思想也扼杀在摇篮里。 三、坚强的黛娜 首先对于黛娜外貌的描写,同样是一张和别人与众不同的美丽,而且作者还通过他人之口说黛娜看起来像一个“小男孩”。作者有意的暗示读者黛娜其实身上有一种男人的气质。其次,在当时那个年代,黛娜也是和大多数妇女不一样,她拥有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这在当时也是惊人之壮举了。因为妇女都被认为是在家持家、照顾子女丈夫,而黛娜居然有一份工作,并一直坚持。另外,与海蒂一样,她对于自己的婚姻也非常有主见,因此在文章中拒绝了赛斯?贝德的求婚而选择继续自己的工作。虽然最后选择嫁给了亚当?贝德,然而她还是坚持这是上帝的旨意,并且不怕忌讳的嫁给了赛斯?贝德的哥哥。文章开始就提到了黛娜的布道,能言善辩的她,工作能力极强,这在她与大众的对话中就可见一般了。 四、总结 我们不难看出,艾略特通过对书中两位女主人公的描写是用心良苦的。她们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两位女主人公的形象无论从外表还是内心,无疑都是与当时社会大众所认为的女性是有很大不同的。她们坚强的 女权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乔治·艾略特 孙 亮 (河北大学 河北保定 071000) 文艺评论

现代文学史上女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

现代文学史上女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 女性文学史不是一部断代史,从上古的人类起源神话《女娲补天》开始,从母性的角度揭示人类的起源,凸显了女性意识。但是进入封建社会后,中国妇女就被笼罩在男权社会制度和文化的阴影中,几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上女性作家的作品保留下来的很少,似乎只有三国时期的女作家蔡琰与宋代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名气盛大,其作品中女性意识之微弱也就不言而喻。 五四以来的现代文学史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十年,却是中国女性文学史的真正开端,并达到鼎盛。如冰心、庐隐、冯沅君、丁玲等,她们用自己的笔来对抗男性本位文化与父权制社会,用自己的作品争夺自己的地位,写出女人的觉醒、反抗与崛起,表现了女性意识逐渐加强的过程。一、中国女性意识朦胧的觉醒 五四时代是性别意识觉醒的时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女性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呼喊社会的变革、妇女的解放,追求女性独立,特别是婚姻的自主。冰心是中国五四时期登上文坛的著名女作家,在《秋风秋雨愁煞人》中,美丽好学的女学生英云怀着毕业后牺牲自己服务社会的远大理想设计着自己的未来,却被母亲强迫嫁给锦衣玉食、呼奴使婢的姨母家做媳妇,无法实现理想。她不敢去参加毕业仪式,其实她内心十分想去,只是为自己的处境感到绝望和丢人,觉得无脸打扰向隅满座的同学,她一个人坐在廊子下吁叹,成为夫家的摆设和玩具,最后女主人公只能在秋风秋雨愁煞中无奈地憔悴。英云对自己的生活千百个不愿意,内心惆怅至极,这篇作品对准的是中国男权文化,是冰心站在女性立场上对封建包办婚姻提出的质疑。冰心还以母爱的名义来写作,她歌颂母爱,从而凸显出她的女性意识。 创造社的女性作家却和冰心不同,她们笔下的女性形象大多是知识女性,描写她们追求、失望、苦闷、压抑等的新旧观念和情感理智的心灵冲突。 庐隐的文学是软弱的觉醒者的文学。第一代现代女性面对强大男权世界的生命无力感,对婚姻的迷惘、对人生哲理的困惑,对青春女性情谊的留恋,均是庐隐笔下五四女性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i在《海滨故人》中,当年在海滨过浪漫暑假的五位妙龄女生,都是接受新教育的时代新知识女性,都是很有抱负的人,于是她们五个就和其他同学筑起了高垒,但她们都得了哲学病,庐隐以自己为原型塑造了露莎这个女性形象,露莎表面清瘦,但内心却十分刚强,她脾气爽快,但心思极深,她与梓青在学识上的心灵交流,变为互相的爱恋,这也使她的哲学病更加重了,她变得多愁善感,爱哭爱笑,似乎不是那个宗莹嘴里的无情人了,但是露莎与其说是逃不出人间的束缚,不如说是走不出自己心里内在的桎梏,这导致她一直在感情的纠葛中挣扎。《象牙戒指》里张沁珠遵婚姻自主的理想爱上陪她由山西到北京上学的伍念秋,而伍却很长时间隐瞒了他有一妻二子的事实。后来曹子卿苦苦爱上沁珠,曹也是已婚者,这都给沁珠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沁珠知道感情被骗后,仅仅收到伍念秋妻子的一封哀求信便主动彻底撤离了。她无从打发对社会和男子的疑惧,她便反复推拒曹子卿,用狂放、自我作践来表明心曲,以致造成二人双亡,悲剧终于酿成。沁珠是个复杂的女性形象,她出生于旧营垒,要打破囚牢,又不自主地造就心的囚牢,把自己禁闭其中。她有思想拖累,她摆脱不掉伍念秋的阴影,她还有遗留下的旧的贞操洁癖,她对社会、对男性的自负感与负罪感并存,张沁珠是中国现代女性的祖母辈,她们有极深的新旧过度的性质,她的思想感情似新仍旧。 冯沅君极力要求抒写内心的感受,她从女性角度,大胆言说女性对纯真爱情的渴望和性爱欲求,她的《旅行》、《隔绝》、《慈母》等小说,歌颂大胆纯真的爱情,男女主人公可以不顾礼教的约束、无视世俗的眼光,为自己的爱情之旅进行壮烈的反叛出行,这是五四女性最有时代特点的娜拉姿态。她的女性意识大都表现在自由恋爱和封建包办婚姻冲突这一主题上。 二、自觉站在女性立场上向社会发起的挑战 中国第二代女作家群体涌现于20世纪30年代。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其重要的一

女性文学相关定义

一.什么是女性文学 刘思谦的定义是女性文学是诞生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开端,具有现代人文精神内涵,以女性为经验主体、思维主体、审美主体和言说主体的文学。 新时期,吴黛英首次使用“女性文学”这一概念(《新时期“女性文学”漫谈》,《当代文艺思潮》1983年第4期),王福湘首先作出回应,对吴黛英总结的女性文学的美学特征提出质疑(《“女性文学论”质疑》,《当代文艺思潮》1984年第2期),拉开了讨论的序幕。 由此引出了三类有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主体题材论。持这种观点的评论者从创作主体和作品题材理解“女性文学”。 第一种看法认为,创作的主体必须是女作家,但题材可以是女性,也可以是女性之外的一切生活,即女作家的一切创作,女性创作的一切作品。它既包括作家以女性的眼光观照社会生活,表现妇女意识、妇女世界为主要艺术追求的“内在世界”,也包括作家以辩证的眼光观照社会生活,在艺术表现上超越妇女意识、妇女世界的“外在世界”。 第二种看法认为,创作的主体必须是女性,题材也必须是反映女性生活,即女作家创作的,描写妇女生活,并能体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的作品。吴黛英在《女性世界和女性文学》(《文艺评论》1986年第1期)中指出,女性文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一般指女作家的作品,假如定得更为严格,应该是由女作家创作的,描写妇女生活,并能体现出鲜明的女性风格的文学作品。就她个人而言,赞同狭义的概念。 第三种看法认为,创作主体男女皆可,但必须是描写妇女生活的,即一切描写妇女生活的文学作品,包括男作家的此类作品。刘慧英在《走出男权传统的藩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三联书店,1995)一书中说:“我所划定和描述的女性文学批评的区域相对约定俗成的女性文学概念既更严密(排除了女作家非妇女问题的写作),又更具松散性(接纳了男性作家或其它主题和题材的作品中有关女性问题的思考以及与此有关的故事情节和艺术形象)。” 第二,主体形式论。 进入80年代后期,对“女性文学”的界定跳出了题材论,深入到女性写作的本体性层面,即语言、叙事等形式层面,一方面依然看重创作主体必须是女性,另一方面借鉴西方解构主义、形式主义理论,提出女性文学更重要的是从形式上颠覆传统,建构自己的话语形态,并以此介入主流话语。代表性的文章有王侃的《“女性文学”的内涵和视野》 第三,主体观念论。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女性文学”的创作主体必须是女性,但女性作者作为创作主体、言说主体必须在文学中对自己作为人的主体位置进行探寻。这实际上是强调女性作者的观念,其内核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立场。这种看法出现在20世纪末,刘思谦的《女性文学的现代性》(《文

湖北当代女性作家与女性文学

2009年9月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Sep.,2009第36卷第5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Vol.36No.5 湖北当代女性作家与女性文学 阳燕 (湖北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摘要]池莉、方方之后,湖北文坛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女性作家,呈现出年龄梯队齐整、体裁风格各异的状貌。湖北的女性作家重视日常生活经验、关注本土女性群体、展现底层女性的生存境遇、建构两性间的和谐对话,于“女性”之外增添了“母性”和“神性”两个关键词,为中国的女性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切实的本土经验和地域经验,拓宽了女性文学的表现内容和主题,在女性文学的形式、审美、思想等方面也提供了有益的补充。 [关键词]湖北女性作家;女性文学;女性意识;女性生存;超性别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4799(2009)05-0064-05 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新写实”小说开始,池莉和方方便成为中国当代文坛的中坚力量,在二十多年的创作历程中,她们笔耕不辍、执著创新,既获得了丰硕的创作成果,丰富了当代文学的历史,也为湖北女性作家群落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在池莉和方方的引领之下,一拨又一拨的湖北女性作家及创作成为读者和批评界关注的对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池莉、方方、沈虹光、叶梅、魏光焰、王建琳到华姿、鲁西西、阿毛、姚鄂梅、许玲琴、姜燕鸣、千里烟,再到王芸、汪静玉、梅子、叶倾城、麦琪、童喜喜、郭海燕、苏瓷瓷,不同年龄段的女性作家呈现出整齐的梯队序列,她们分散在小说、戏剧、诗歌、散文、儿童文学等不同的创作领域,各显风格、各具特色又彼此呼应,成为湖北文坛一道不容忽视、不可遮蔽的亮丽风景。 关于女性主义文学,迄今并无一个完善而权威的界定,在约定俗成的观点中,一般把女性文学指认成“女性作家创作的具有一定的女性意识与话语自觉的作品”。尽管批评界存在着“倡导女性中心主义的性别写作”和“以人为本的超性别写作”两种不同的声音,但实际上依然习惯将陈染、林白、海男、徐坤、徐小斌、伊蕾、翟永明、唐亚平作为女性主义作家的标杆,将反叛性、私人化、边缘性和躯体写作当作女性主义作家创作的关键词。从严格意义上看,湖北的女性作家大都缺乏强烈的、自觉的女性意识,她们的创作极少大张旗鼓地为女性呐喊,挑战男权中心文化,解构男性中心话语,也极少专注于表现女性的身体感受、内心欲望等最隐秘的体验。相反,她们笔下女性的丰富性和微妙性是融合在社会生活(特别是世俗生活)里面的。生存状况是以现实主义人生关怀为主调的湖北文学的创作中心,因此,湖北女性作家的女性小说与其说是在写女性,不如说是在写人生,从池莉、方方、沈虹光,到姚鄂梅、王芸、汪静玉,尽管年龄、经历不同,但在对女性的表达上却走上了相似的道路。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与湖北整体的文化环境相关,尽管女性作家必然有其不可替代的切身经历与体验,但作为思想倡导的女性主义却是一种源自西方的舶来品,是英国、美国、法国等欧美先进国家的思想资源,带有较鲜明的新锐性和先锋性,而湖北省地处内陆腹地,其传统的、民间的、保守的思想深厚而顽强,作家对先锋新潮思想的感受体认也是比较滞后甚至欠缺的。 但不张扬女性意识并不意味着湖北女性作家的创作就是“中性”的或者“无性别”的,她们或许回避了对女性主义理论的文学阐释,但她们重视日常生活经验,关注本土女性群体,开掘底层女性的生存境遇,建构两性间的和谐对话,于“女性”之外增添了“母性”和“神性”两个关键词,为中国的女性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切实的本土经验和地域经验,拓宽了女性文学的表现内容和主题,在女性文学的形式、审美、思想等方面也提供了有益的补充。 一、含义丰富的女性意识表达 在讨论池莉早期的新写实小说时,评论界倾向于以“中性意识”来概括她的创作,认为池莉虽然塑造了诸多的女性人物,但“我们看到的却是芸芸众生中男人和女人共有的生存烦恼与艰辛,它并没有因为性别的不同有什么本质的差别”[1],她“关注的是普泛意义上的人而不是一种性别意义上的女人,她笔下的女性人物不是性别秩序的质疑者与挑战者,仅仅是一种性别身份,而不具备价值判断的意义”[2]116。而方方自己对“女性文学”这种提法也曾表示过怀疑,在她看来,当代女性面临的外在生活已经与男性差异甚微,“她们和男人一样,得面对整个世界,而不只是面对一个家庭,她们和男人一样,顶着来自各方的压力,而不只是面对婚姻或家庭的压力。所有男人拥有的烦恼和痛苦,她们也都一样不少,男人所进行的事情,她们也都一样进行着,赚钱、竞争、下岗、提级以及荣誉、事业、成功、失败,统统一样”[3]。因为作家的注意力被强大的社 [收稿日期]2008-12-0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5bzw053 [作者简介]阳燕(1971-),女,江西赣州人,湖北大学文学院讲师,武汉大学文学院2006级博士研究生。

分析女性作家的作品时

一个不是女性主义者的女性作家 ——王安忆小说创作的女性主义色彩探究摘要:作为当代文坛一位重要的女作家,王安忆创作中的性别表述及立场与 女性主义者的批评之间存在着断裂,对于她的很多作品是不能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以一概之的,本文就是在厘清王安忆若干小说创作的性别表征的基础上重新讨论王安忆的两性立场和态度。 关键词:王安忆女性主义性别 分析女性作家的作品时,很多时候我们都有一种思维定式的支配我们的思考:她是个女作家,那么她一定或多或少有女性主义(女权主义)思想,那么她的作品肯定也有这种思想倾向。对于像王安忆这样的多产女作家来说,这种情况是更加普遍的。王安忆的创作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直到今天,从最初的“雯雯系列”到比较近期的《富萍》和《香港的情与爱》,她的小说基本上是以女性为主人公,既有对青春期少女细腻彷徨心理的刻画也有对纠缠于情爱之中的女性处境的描摹。这些一方面给评论者提供了很多关于女性写作的文本另一方面也无形中使她很容易被定位为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纵观近几年有关王安忆的文学研究,随着女性主义批评知识的广泛普及和接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运用这一理论对王安忆的作品进行评说,不可否认的是女性主义批评视角的引入拓宽了王安忆小说的解读空间,有助于我们对作品有新的认识和发现,但是也有的论者不加思考地生搬硬套某些女性主义理论分析王安忆的作品不仅没有起到文学批评研究的目的甚至还歪曲了作者的创作原意。本文将立足于王安忆的若干小说作品探讨作家的创作与女性主义文学的实质关系以求能更清晰地展现王安忆小说的空间范围。 在具体分析作家作品前我们有必要确定一些相关的理论概念。什么是女性文学?女性文学是一个外延很宽泛的定义,一方面它可以指女性创作的专门反映女性生活、心理的作品。另一方面它进一步可以指带有女性主义(女权主义)色彩的文学。而女性主义(feminism)则是随着西方近现代争取妇女参政和男女平权的妇女运动而兴起的思想潮流,但其内涵已经有了极大的扩展,并逐步成为全球性的思想文化潮流。女性主义具有政治性、激进性、多元性、矛盾性等特点,但是说到底是社会--历史--文化批判的综合,其批判的锋芒所向就是性别歧视、父权制、男性中心主义,以及体现着这类社会体制、权力结构、文化逻辑、意识形态的种种作品、文本、话语,即各种象征秩序。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家维维安.福里斯特将女性主义的内涵表述为:“妇女们将不得不保护自己,与一系列根深蒂固的陈腐思想作斗争,与男人们推崇或反对的、同时也经常捆住妇女手脚的习惯势力作斗争;她们将需要高度的注意力,而最重要的是精确性,她们必须去观察,去真实而自然地看待自己,要保持这种纯真自然绝非易事;她们不但要敢于看到自己的玄远梦幻,而且要敢于摒弃旧观念,在一个消沉的世界里看到崭新的、生机勃勃的形象。为什么她们更需要摆脱男人们的所有眼光?因为妇女是有待发现的秘密,她们就是分歧,她们是尚未探索的领域。”①在弄清概念范围后基本上我们可以认识到女性文学不一定要由女性作家来完成且女性作家的创作不一定都关乎女性主义。那么王安忆的小说创作是女性主义文学吗?或者说王安忆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吗?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在九十年代进入中国,至今当代文学史上有很多典型的文本可①维维安.福利斯特:《妇女的眼睛所看到的》,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17页。

梳理从五四到当前的女性作家脉络

梳理从五四到当前的女性作家脉络 文学院1302卞少瑾011301054 女性主义发端于19世纪中叶的欧美,在20世纪初就已传播到了中国。对随后的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五四”女作家第一次以群体形象在平等的人的位置上言说女性心声。她们在理性观念上自觉的妇女解放意识;而在深层心理上,其人生体验又呈丰富复杂的状态。 “五四”女作家群的出现绝非偶然现象,它是“五四”启蒙主义思想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的产物。在五四运动时期,女作家的视角从社会转向女性自身,以陈衡哲、冰心、凌叔华、冯沅君、黄庐隐、石评梅、苏雪林以及稍后出现的林徽因等为代表的第一代现代女性作家进行人生与文学的双重探索。陈衡哲首先提出“世上的人对于命运有三种态度,其一是安命,其二是怨命,其三是造命。”她的文章蕴含着现代个性主义内涵的人生观,彻底否定了卑弱顺从的传统女性意识,使她的文章刚强而有哲思。冰心、石评梅、陈学昭等“五四”女作家都在自己的创作中正面抒发了肩负社会责任的主人翁情感,彻底反叛了女性“从父”、“从夫”、“从子”的封建礼教。同时冰心的短篇小说《离家的一年》、《寂寞》,散文《寄小读者》、《山中杂记》,陈衡哲的短篇小说《孟哥哥》等,体现了她们对童真的赞美,她们不仅从哲理和诗意的角度肯定儿童世界的纯净美好,而且还兴致勃勃地去深入探究儿童拙稚的内心世界,捕捉儿童生活中的天真童趣。但我认为在“五四”中讨论最多的是关于爱情、婚姻问题讨论。冰心、庐隐、冯沉君、黄白薇等女作家从不同方面强烈表达了现代女性对于自由的性爱、情爱的追求。庐隐以《丽石的日记》、《海滨故人》、《象牙戒指》;冯玩君的《隔绝》、《隔绝之后》、《旅行》、《慈母》四篇系列小说;但是,尽管她们在尽力割断与封建的中国文化传统的联系,却始终无法从血脉中除去浸淫已久的封建余绪。这一矛盾表现于创作当中,就形成了女性文学萌发期特有的闺阁气息。 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走向消歇,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十年内战和抗 日战争的相继爆发,致使中国社会的阶级、民族矛盾不断尖锐。以丁玲、白薇、沉樱、谢冰莹、杨刚、萧红、罗淑、草明、赵清阁、罗洪等为代表的第二代女性作家出现了。面对整个民族的生死存亡,她们目光从自身的婚姻等问题转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工农大众。丁玲率先实现了这种“外转”,她的《我在霞村的时候》并没有把笔触放在战场上你死我活的拼杀上,也没有讴歌英勇不屈的“女英雄”,或勤劳支前的“女模范”,而是重在描写战争带给女性的深重苦难,特别是无法弥合平复的心灵创伤,由此揭示了民族战争表层以下女性传统道德积淀的难以苏醒,相较于莎菲的绝叫宣布了那个时代女性脱离社会革命的个性解放的末路,预示了新女性将从新的方向寻找自己的归属,《我在霞村的时候》已经触及到了国民灵魂与民族秘史的内在层面。萧红的小说《生死场》将中国广大的乡土世界中男男女女的生存真实、生存悲哀呈现了出来,精神死灭后的蒙昧与混沌充斥了整个空间。但是,不能否认的是,这一时期的女作家尽管她们竭力表现革命,却往往陷入“革命十恋爱”的创作模式中,即使是像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草明的《原动力》这样在文学史上颇受好评的作品,虽然在思想上突破了原先的阶级局限性,艺术上突破和超越了当时既有的创作模式,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她们原先作品所具有的那种独特的女性魅力和光泽。抗战后期,女性文学再次从社会转向女性自身。以丁玲为代表的解放区女作家在反映解放区的斗争和生活的同时,仍然密切地关注着革命运动中的妇女的命运。她的《在医院中》、《秋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中的女性命运书写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2006年第5期J.N ORTHWEST UNIVER SIT 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No.5.2006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中的女性命运书写 何满仓 (延安大学文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摘 要]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写作特点是集中性与多元性并存。女性作家多是写城市与乡村中的女性生活遭遇,从中可以看出女作家写作时对女性自身性别境遇、生活境遇及女性在社会中的处境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与审视,建构了区别于男性文学的话语方式和写作方式,从而推动了中国现代两性文学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女性文学;性别境遇;生活境遇;女性命运书写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40(2006)05-0096-04 自中国新文学产生以来,女性作家的创作从真实的妇女经验出发,展现妇女自身,揭示女性生活境遇,表现女性精神生命体验,改变了中国文学长期以来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学写作现象,逐步实现着社会双性文学的建构。19世纪20年代,才华出众的女作家陆续登上文坛,她们以不尽相同的书写方式,激活和书写着女性历史,对长期处于昏睡状态的女性自我意识进行挖掘、探询,几乎不约而同地把自己的笔伸向“妇女解放”这一主题,指向压迫妇女最深、与妇女解放关系最为密切、最能体现女性人格地位的爱情和婚姻问题。并以叛逆的精神、强烈的忿愤、大胆的笔调、浓郁而细腻的风格,控诉和批判封建礼教,表现女性对爱情婚姻的理想和追求。19世纪20年代之后,由于启蒙运动受挫以及社会重心从文化转向政治,以女性自身作为写作对象的女性文学逐渐分化,活跃于文坛的女性作家的创作,虽然继续书写着女性命运,但作品中的政治意识逐渐增强,题材和视野逐渐扩大,并从整体性的高度展示女性的命运。在创作风格上也不再仅仅崇尚婉约、柔美、忧郁、感伤的美学风格,而逐渐显示出男性化的粗犷。 一 在中国封建家族制度、封建伦理道德的桎梏下,女性长期处于被歧视、被侮辱、被摧残的悲惨境地,她们的聪明才智和个性受到压抑难以发挥,她们一切值得颂扬的品质和才能也无法表现。“五四”这一狂飙突进的运动改变了这种状况,使女性文学崛起。当时,女性文学写作的突出主题是“易卜生式的‘娜拉出走’问题”[1]。 在众多女性作家中,冰心是出现最早并且最有成就和影响的一位。她以充满柔情的爱心和灵性,为读者营造了一个价值框架清晰、感情素质平和的艺术世界。她以诗人的气质和散文家的文笔书写人生的一切。冰心的问题小说广泛而敏锐地触及到当时的青年、妇女、家庭等人生社会问题,有着现实性和时代感。她的小说《两个家庭》《我的学生》等,将笔触伸向女性及其作为主要活动天地的家庭,在一种不大的艺术空间里,将自己纤细、美好、温柔的感情与纯正的道德原则直白地叙写出来。作者对亚茜、S太太这样的富有自我牺牲精神、全心全意助夫扶子而间接造福于社会的女性的肯定,对女性所应秉具的道德感和责任感的张扬是显而易见的。她在作品中演绎爱情故事,在充满温情的古典式的爱情故事中肯 [收稿日期]2006-08-10 [作者简介]何满仓(1955-),男,陕西洛川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 — 6 9

女性文学还是性别文学

“女性文学还是性别文学” ——“女性文学”及相关概念辨析 [日期:2004-11-18] 来源: 作者:未知 [字体:大 中 小] 【原文出处】云南社会科学 【原刊地名】昆明 【原刊期号】200205 【原刊页号】83~87 【分 类 号】J3 【分 类 名】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复印期号】200301 【 标 题】“女性文学”还是“性别文学” ——“女性文学”及相关概念辨析 【英文标题】“Female Literature”or“Sexual Literature” JIANG Hong-yan Chinese department of Yunnan University,Kunming,Yunnan650091, China 【 作 者】降红艳 【作者简介】云南大学 人文学院 云南 昆明650091 降红艳,女,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当代文学研究。 【内容提要】与“女性文学”相关的概念有“妇女文学”、“女性写作”、“女性主义文学”、“女性意识”,它们既相互联系,又有各自的特定内涵。目前批评界对“女性文学”的理解存在狭隘化倾向,不能涵盖批评对象的范围,因而应在“女性文学”之外再加上“性别文学”。“女性文学”以女性作家创作、作品为对象,探寻其审美特性。“性别文学”则不管作家的自然性别,用社会性别理论对文学中存在的社会性别权利关系进行清理。 【英文摘要】The Concepts that are related to“female literature”include“woman literature”,“f em ale writing”,“feminist literature”and“female consciousness”.They are interrelated to each other while having their own particular meaning.Now critics understand“female literature”in a narrow way and cannot cover all objects they criticize.So“sexual literature”should be ad ded besides“female literature”. 【关 键 词】女性文学/妇女文学/女性写作/女性主义文学/女性意识/Female Literature/Woma n Literature/Female Writing/Feminist Literature/Female Consciousnes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