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权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_乔治_艾略特

女权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_乔治_艾略特
女权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_乔治_艾略特

大 众 文 艺

107

摘要:乔治?艾略特是文学发展史上,同时也是女性文学发展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在她众多小说中,她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广为人知。肖尔瓦特曾指出,在英国小说的版图里,女性的领土通常被描绘成四周被山峦包围的荒漠,这些山峦即“奥斯汀颠峰,勃朗特峭壁,艾略特山脉和伍尔夫丘陵”。乔治.艾略特之所以能够在男性占主导地位的文学中获得一席之位是因为在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女性所面临的问题的深切关注与探讨,以及从她塑造的女性形象中所反映出来的当时社会的巨大变化。她们虽然是虚构的人物,但在某种程度上又是真实的,向我们展示了作者的勇气和她为了把女性从男性强加给他们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所做的孜孜不倦的努力。在《亚当?贝德》里,艾略特通过对小说中女主人公的描写,为大家呈现了不一样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乔治?艾略特;女性主义;妇女问题

Abstract : George Elio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riter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women literature. In her novels, the image of heroines is widely known by other people. Elaine Showalter says that: “in the atlas of the English novel, women’s territory is usually depicted as desert bounded by mountains on four sides: the Austin peaks, the Bronte cliffs, the Eliot range, and the Woolf hills. ①Piii ”Why George Eliot could get a place in man-dominant literature because by reading her works people could see Eliot pay great attention to the issues of women were confronting. The characters were somehow imaginary but also real in some level. They all showed us the author’s thinking process and her courage that struggling for women who were imposed on the pressure by men.

Key words :George Eliot;feminine;women problems

玛丽?埃文斯(笔名乔治?艾略特)出生于华威郡一个中产阶级商人家庭。在她发表第一篇作品时以笔名乔治?艾略特自居。肖瓦特曾称她为“女性文学的先驱”。托马斯?哈代也曾赞美过她的文学成就。作为一名女性文学的创作者,艾略特从小就显示出与人不同的性格。在维多利亚那个时代,她的作品为女性呐喊出了心底的声音。在《亚当?贝德》里,艾略特笔下的两位女主人公都显现出了与人不同的特质,小说为我们呈现了不一样的女性视野。

一、乔治?艾略特1. 叛逆的玛丽?埃文斯

艾略特从小就显现出惊人的特性。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知识,13岁的时候去了寄宿学校,带着极大的热情学习了法语、音乐和写作,这些都为她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极大的基础。然而她天性里就带有叛逆的因素。在她对《圣经》有所研究之后,她居然把名字里的一个字母“e”去掉,因为她认为那代表着一种虚荣。父亲过世之后,她做出了一个去伦敦的决定,决定在那里凭借知识生存。在伦敦,她与许多激进分子一起研究公事,不久就与乔治?亨利?路易斯情投意合而住到了一起。这在当时是不被世人以及社会认可的。但无论怎样,艾略特还是凭借自己的能力在英国文坛站稳了脚跟而成为一名著名的女性作家。

因此,纵观艾略特的一生,无论从生活还是事业来说,都体现了她反叛的个性。

2. 女权主义的体现

女性意识是在法国著名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里被提出的。它可以被认为是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鼻祖。在艾略特的作品中,我们看到她的女性意识在女主人公身上的体现,从女性的角度审视这个世界。通过作品中女主人公的言谈话语以及行动,我们清楚的看到了隐藏在艾略特心里那浓重的女权主义思想。

二、勇敢的海蒂

小说中的海蒂是个漂亮的姑娘,她的美是让人窒息的美。她从不是一个逆来顺受的女孩儿,她渴望过上富裕的生活,这与那个时代勤劳、质朴的维多利亚女性形象是背道而驰的。维多利亚时期,只有那种“家中的天使”才会被社会所接受。即:勤劳、善于打理家务、照顾家庭等等。而海蒂绝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女孩。小说里有一幕是海蒂照镜子,她自己也很欣赏镜子中那几近完美的形象。在肖瓦特的著作《她们的文学》中曾提到,极度欣赏镜子里自己形象的人一般都有自恋的倾向,而海蒂也是如此。她虚荣、懒惰、不负责任,这与那个年代典型的妇女形象是完全不同的。另一方面,小说中有一章提到海蒂为了见到亚瑟,而孤身前往很远的地方去寻找,这对于柔弱、从未离开过农场的海蒂来说无疑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最后她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虽然最后没有见到阿瑟,但这次旅行体现了柔弱的她心中最坚强的意志。

小说中,海蒂对婚姻的态度也是与众不同的。很明显她想把婚姻当做跳板,从而过上自己认为的好日子。因此,她不像别人听从家庭的安排,而是非常有主见的自己选择,虽然最后因为种种原因失败了,然后有主见的她也成为了与那个时代不太相符的女性形象。

最让海蒂与那个时代典型的妇女形象不同的即是她对待孩子的态度。书中提到海蒂并不是很喜欢孩子,认为他们是累赘、麻烦,而且最后居然有意无疑的亲手杀了自己的孩子。孩子身上最能体现女性的特质,而海蒂杀死自己的孩子这一举动无疑把那些世俗、对女性有偏见的思想也扼杀在摇篮里。

三、坚强的黛娜

首先对于黛娜外貌的描写,同样是一张和别人与众不同的美丽,而且作者还通过他人之口说黛娜看起来像一个“小男孩”。作者有意的暗示读者黛娜其实身上有一种男人的气质。其次,在当时那个年代,黛娜也是和大多数妇女不一样,她拥有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这在当时也是惊人之壮举了。因为妇女都被认为是在家持家、照顾子女丈夫,而黛娜居然有一份工作,并一直坚持。另外,与海蒂一样,她对于自己的婚姻也非常有主见,因此在文章中拒绝了赛斯?贝德的求婚而选择继续自己的工作。虽然最后选择嫁给了亚当?贝德,然而她还是坚持这是上帝的旨意,并且不怕忌讳的嫁给了赛斯?贝德的哥哥。文章开始就提到了黛娜的布道,能言善辩的她,工作能力极强,这在她与大众的对话中就可见一般了。

四、总结

我们不难看出,艾略特通过对书中两位女主人公的描写是用心良苦的。她们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两位女主人公的形象无论从外表还是内心,无疑都是与当时社会大众所认为的女性是有很大不同的。她们坚强的

女权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乔治·艾略特

孙 亮 (河北大学 河北保定 071000)

文艺评论

大 众 文 艺

大108

摘要:现当代著名作家周立波同志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山那面人家》通过一户普通农家寒酸寡淡的婚礼,曲折而真实地反映出当时农村经济的萧条和农民生活的困窘,发出的是作家对现实的声声沉重的叹息,丝毫不存在对现实的美化与粉饰。今天,对于“十七年”时期的作家作品我们应该少一点刻薄与苛求多一些同情和体贴。

关键词:《山那面人家》;曲折;叹息;体贴

《山那面人家》是现当代著名作家周立波同志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描写的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湖南南部山乡人家的一场结婚典礼。关于这篇小说,一般指出其通过这一场婚礼描述了一派“歌声载道喜气盈门”的气象,歌颂合作化之后农村的“喜庆”新生活,即便说到作品“间接地表现了农业集体经济的濒临崩溃”,但依旧承认其是“在一派‘歌声载道喜气盈门’的气氛中奏出的一曲幸福自由的‘小夜曲’”。

笔者认为,《山那面人家》根本不是什么“幸福自由的‘小夜曲’”,它通过一户普通农家寒酸寡淡的婚礼,反映出农村经济的萧条和农民生活的困窘,发出的是作家对现实的声声沉重的叹息。

在其长篇小说《山乡巨变》的结末,作家周立波描写的也是相同时代相同地域甚至举行的具体时间也相似(《山乡巨变》中,常青农业社社长刘雨生和曾经的“弃妇”盛佳秀的婚礼是在“双枪”之后社里“欢庆”丰收之时,大概是夏末秋初。《山那面人家》中农业社保管员邹麦秋和卜翠莲的婚礼是在一个“初冬的月夜”)的一场山乡农家的婚礼。将“山那面人家”的这场婚礼与之进行一番对比分析,我们就可以读出这个短篇的别样的意味,进而更明晰地看到当时作家的内心情感世界。

第一,从婚礼程序看,《山乡巨变》中的婚礼程序是“三件事”:一是“请新郎新娘向国旗和毛主席肖像双双行个鞠躬礼”,第二是“向新郎和新娘献花”,第三是新郎新娘“亲嘴”!程序虽然简单,但是参加婚礼的人们个个开心时时快乐,整个婚礼欢呼不断笑声连连,是真正的热闹非凡喜气盈门!

而在《山那面人家》中的这一场婚礼,则完全是另一番滋味。“仪式开始了,主婚人就位,带领大家,向国旗和毛主席像行了一个礼,又念了县长的证书,略讲了几句,退到一边,和社长坐在一条高凳上。”至此,我们感觉不到丝毫“喜庆”的氛围,倒是觉得主婚人似乎卸下了一副沉重的担子!

接下来是所谓的来宾演说,第一个被邀请的是社长,但是,

他“婉拒”了:“还是叫新娘子讲吧,我们结婚快二十年了,新婚是什么味儿,都忘记了,有什么说的?” 这里,这位社长,一点也没有“看着别人的幸福,增加自己的欢喜”的迹象。

接着,农业社里的兽医开始了他的“八股”演说,在他的“演说”进行当中,身为主婚人的乡长半途而退,社长认为是“讲空话”,办社干部讥之为“八股”,甚至使得主角之一的新郎感觉自己“坐冷板凳,听那牛郎中空口说白话”,半途“逃走”去看社里的红薯种子。

本来应该是“大家最感兴味的一宗”的新娘子讲话,“有人嫌不过瘾”——确实不过瘾!

送亲娘子只是说“我没学习,不会讲话”就胀红着脸坐下去了。

我们常说,“言为心声”,在这场婚礼上,人们要么无话可说,要么“语言无味”甚至“面目可憎”,这反映的正是人们单调苦闷寡淡无味的心境,而这样的心境恰恰是当时日益困窘的现实生活对人们的“馈赠”啊!

然后,有人提议让新郎讲话,可是新郎早已没有了踪影!于是“好几十个人点着火把,拧亮手电,分几路往山里,塅里,小溪边,水塘边,到处去寻找。”在“储藏红薯的地窖”里发现新郎。接着是把新郎送回去以后,参加婚礼的人——除了那群姑娘们——先后告辞各自回家。一场婚礼就这样结束了!

和《山乡巨变》中的婚礼程序比较起来,除了开始的向国旗和毛主席像行礼——这大概是当时类似婚礼上的“规定动作”——相似以外,简直就没有什么可比性!然而,我们难道不能从中窥测到作家的良苦用心么?

第二,从参加婚礼的客人及其心情看,《山乡巨变》中, “一群爱闹的,包括几位姑娘,几个后生子,还有亭面胡,陈先晋,李槐卿和谢庆元跟着李月辉离开戏场,往刘家走去。”人们是中途离开社里正在进行中的“欢庆”特意去“闹新娘房”的。接下来,作家描写了南方乡村夏末秋初的夜景:“露水下来了;夜凉如水,星斗满天;小小的南风把新割的稻草的芳香,才翻的田土的气息,吹进人的鼻子里。蝉娘子在树上鸣噪还夹杂着近边牛栏里牛嚼干草的声音。从戏场上,不断传来锣鼓声,拍手声和笑闹的噪音。”“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派和谐景象折射出的是人们轻松愉悦的心境。李月辉一路上忆往事话当今好不舒畅!

《山那面人家》里,参加婚礼的包括“我们”“一群姑娘”,乡长,社长,社里的兽医和他的堂客。可是,乡长“他非常忙,对于婚礼,本不想参加,但是邹麦秋是社里的干部,又是

人有病,天知否

——重读《山那面人家》

危卫红 (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 海南文昌 571321)

性格、自我的成长,无疑都体现着艾略特本人女权主义的意识,而这些形象与艾略特本人也是非常相符合的,生活中她正是一位敢想敢做的女性主义作家,与当时社会是格格不入的。因此,爱略特理所当然被称之为女权主义作家。注释:①.Ibid piii

参考文献:

[1]Showalter, E. A Literature of Their Own [M].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7

[2]Henry, N., 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George Eliot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3]Eliot, G, Adam Bede [J/OL]. https://www.360docs.net/doc/5410274037.html, ,1859[4]马建军. 乔治?艾略特研究 [M] 武昌:武汉大学出本社,2007

[5]张京媛. 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作者简介:

孙亮(1982年),女,河北省保定市人,河北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08级英语语言文学。

文艺评论

歌剧《猫》简介

《猫》之由来 T.S. 艾略特(Thomas Sterns Eliot):1888-1965 英国诗人,1948年以《四个四重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39年创作儿童诗集《擅长装扮的老猫经》,和他的其他作品相比,该诗语言简单易懂,诙谐幽默但又发人深省。这部作品伴随着韦伯渡过了他的童年时代,出于对那时的记忆,韦伯于1977年开始着手改编它,经过四年的漫长的创作过程,就有了后来的《猫》。 瓦莱里·艾略特(Valerie Eliot) 诗人艾略特的遗孀。在出席1980年爱德蒙顿音乐节(Edmonton Festival)时,她听到了公演的由艾略特的诗改编而成的歌曲,于是她带给韦伯许多艾略特没有发表的诗和故事,其中包括一首《魅力猫-格里泽贝拉》。这是一首对于孩子来说太悲伤的诗,所以艾略特没有把它收入诗集。后来这首诗成为全剧的中心和灵魂,就有了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猫》的经典曲目《回忆》。 安德鲁·劳埃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 《猫》的灵魂人物,没有他就没有《猫》的黄金时代。 这位享誉世界的天才歌剧大师,除了共赢得五项英国劳伦斯奥立佛奖,六项美国托尼奖和三项葛莱美奖,另外还有数以亿计的演出收入。他于1981年完成的歌剧《猫》,现在已经成为音乐剧历史上最卖座的作品之一,除了天才的艺术能力,他要求他的音乐剧每一个细节都完全拷贝首演,保证其作品的高水平。这使得他不仅赢得了“现代舒伯特”的美誉,更有人称他为戏剧界的“比尔·盖茨”。 特里沃尔.努恩 他不仅是《猫》的导演。脍炙人口的《memory》歌词就出自他的手笔。当韦伯用一夜的时间写出剧中的主要旋律之后,特里沃尔反复阅读艾略特的原作,终于抓住了“回忆”这个关键词,写出了歌词。描绘出魅力猫格里泽贝拉的情感主线——艰难的岁月,无可挽回的美好时光,以及重回猫家族的渴望。于是,就有了现在的《memory》,有了现在的《猫》。 芭芭拉·史翠珊 如果有人问,你是怎样知道《memory》的,相信99%的人会说是从芭芭拉·史翠珊的版本开始,这是我们最早能接触到的《memory》的版本,在我们还不怎么了解《猫》的时候,就已经为这首如泣如诉的歌曲分外着迷,转而成为芭芭拉的忠实拥趸,以至于不怎么记得起它的原唱伊莲·佩吉(Elaine Paige)了。没有人会说芭芭拉美丽,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只是称自己是“会唱歌的女演员”,然而她却在从流行歌曲到古典歌曲,从歌坛到舞台剧乃至影坛创下了不俗的战绩。虽然她没有参加过《猫》的主要演出,但从未有任何人敢否认她对于《回忆》的精彩演绎。 一、音乐剧《猫》简介 世界最经典、最伟大、最成功的音乐剧《猫》,是由英国著名音乐剧、歌剧大师安德鲁?洛伊?韦伯于1977年以英国著名诗人T.S.艾略特的诗集《老负鼠讲讲世上的猫》为蓝本而创作的音乐剧。《猫》是当今世界音乐剧中最成功的作品,曾获得最佳音乐剧奖等7项托尼奖,剧中贯穿始终的歌曲《回忆》(Memory),已经成为音乐剧的经典作品。 该剧于1981年在伦敦首演,1983年登上著名音乐剧之都百老汇的舞台,从此一炮走火并连续演出,与此同时,《猫》还多次到世界各国进行巡回演出。到2002年5月该剧正式宣布停演时,《猫》已在全球演出了近7000余场,并创造了近200亿的收入。凭着难以打破的票房纪录,《猫》成为有史以来最成功、连续公演最久的音乐剧。《猫》在世界范围内已拥有超过6500万观众,并以14种语言、超过40个版本、在全球近300个剧院、超过150个城市隆重上演,是伦敦和百老汇上演时间最长的音乐剧,被授予“世纪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 摘要:本文对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做了较系统的考察。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者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导致妇女受压迫、受剥削的根本原因,在抽象意义上,可以说是由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但具体地,则是无工资价值的家务劳动的必然结果。后期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是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和激进女权主义理论的结合,他们认为,导致妇女受压迫、受剥削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和父权的结合,是一种父权的资本主义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父权的资本主义 一、关于妇女受压迫地位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发展阶段的制约。”根据上述理论,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在探究妇女受压迫地位形成的原因时,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下特定的生产方式,是妇女受压迫的根本原因。他们认为,母权制的推翻,既是一场经济革命,又是一场政治革命。妇女地位的丧失,仅仅反映在生产方式上,即公有制被私有制所取代,而在人口再生

产领域,妇女仍占据重要地位。在工业资本主义形成以前,人们都 以扩大家庭为基本经济单位,居住在穷乡僻壤地区,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妇女的劳动和男人的劳动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在最基本的生产活动—生产和再生产中—妇女都是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但是,这种社会仍然是父权制社会,妇女被排斥在政治、文化和宗教活动之外,尽管这样,妇女在生活必需品的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没有人会怀疑妇女劳动的价值。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劳动场所由家庭转移到大工场,公共生活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大批男性进入了社会生产领域,成了挣工资者,而妇女仍然呆在家中承担家务劳动和人口再生产任务,成了靠男人养活的人。逐渐地,妇女劳动的社会价值被忽视,男性从事的公共生产凌驾于妇女从事的家务和人口再生产劳动之上,这样,妇女就变成了二等公民,处于屈从地位,从而形成了受压迫的状况。因此,妇女要解放,首先要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因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妇女受压迫的根源。 二、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女权主义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第二阶段为后期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随着女权主义理论的研究深入,传统的女权主义如自由的女权主义和激进的女权主义渐渐地被学者们或认为在理论上空泛,或认为在实践中不适时宜。一些女权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视,就是因这种情势而导致的。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理论家认为,虽然马克思和他的合作者恩格斯在他们的文献里谈及有关妇女的问题,而且也论及她们的

英美文学主要作家作品

英美文学主要作家作品 《贝奥武甫》(Beowulf)是英国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一首英雄史诗,古英语文学的最高成就,同时标志着英国文学的开始。史诗的第一部分讲述瑞典青年王子贝奥武甫来到丹麦,帮助丹麦国王赫罗斯加杀死了12年来常来进行夜袭的巨妖格伦德尔及他的母亲;第二部分简述了贝奥武甫继承王位,平安统治50年。后来,他的国土被一条喷火巨龙蹂躏,老当益壮的贝奥武甫与火龙交战,杀死火龙,自己也受了致命伤。 杰弗里?乔叟(Geoffrey Chaucer ,1340-1400)是英国文学之父亲和前最杰出的作家。主要作品有《坎特伯雷故事集》等。作品的主要特点是主题、题材、风格、笔调的多样性及描写人对生活的追求的复杂性。他的代表作品是《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不仅描绘了31位朝圣者的各个社会阶层,而且也反映了他们各自叙述故事的不同风格,读者广泛,对后世影响很大。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的剧作家和诗人。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喜剧、悲剧和历史剧。他的剧本至今仍在许多国家上演,并为人们所普遍阅读。莎上比亚的作品文才横溢,创造的喜、怒、哀、乐场面使人印象深刻,历久难忘。主要作品有四大悲剧:《奥赛罗》(Othello)、《哈姆雷特》(Hamlet)、《麦克白》(Macbeth),《李尔王》(King Lear);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无事生非》(Much Ado about Nothing)和《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等。此外,历史剧《亨利六世》(Henry VI)三部曲,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也都很受欢迎。《哈姆雷特》叙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替父报仇,杀死篡夺王位的叔父的故事。《哈姆雷特》里“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的成为经典台词。《罗密欧与朱丽叶》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因家族间的世仇而不能联姻结果自杀的故事,揭露了封建制度的残酷无情,同时,歌颂了青年男女纯洁坚贞的爱情。 济慈(Keats, 1795一1821)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他出身贫苦,作过医生的学徒,后来才以写诗为业。他对当时英国社会的现实不满,希望在一个“永恒的美的世界”中寻找安身立命之处。他的诗歌以文辞声调之美著称,在艺术上对后代的英国诗人影响很大。主要作品有《伊沙贝拉》(Isabella)、《夜莺颂》(Ode to a Nightingale)和《秋颂》(To Autumn)等。 雪莱(Shelley ,1792一 1822)是英国浪漫主义的重要诗人。他生于

乔治爱略特的女性意识

女性的悲剧 ——《米德尔马契》中体现的乔治爱·略特的女性意识 郭孟媛 (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保定071003) 摘要:本文从乔治·爱略特的《米德尔马契》入手,分析了十九世纪女性所受社会、婚姻、家庭的影响,及自身的局限,从而导致了悲剧的一生,进一步体现出乔治爱略特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米德尔马契》乔治·爱略特女性意识 中图分类号:HO —0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乔治·爱略特,十九世纪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文坛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她的巨作《米德尔马契》中对女性人物进行了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其中爱略特创作出《米德尔马契》中的女性角色的悲剧命运以及作者对女性隐忍的陈述引起评论界的祖多关注。读者从文中可以深刻体会到维多利亚时期女性在社会家庭婚姻中的地位,感受到女性长期被压抑的抱负以及她们自身由于社会教育的轻视而受到的限制和自身真实愿望的不可协调的矛盾,这种矛盾的最终使女性面对的是自己的失败,只能回归于传统。 1、维多利亚时期下的卑微女性 在女权主义叙述学理论家看来,叙述技巧不仅是意识形态的产物,同时也是意识形态本身。叙述声音处于“社会地位和文学实践”的交界处;是在社会,经济和文学的存在状况下产生的,并可以体现出这种存在状态。由此可以分析出处于十九世纪的英国社会的作者乔治·爱略特的叙述声音正是女性作者用过女性声音对当时男权社会这种社会状态的描述,作品中话语权威附属于主导意识形态中受过教育的白种男性,而正是这种叙述声音及对现实的反映体现,让读者可以深刻体会当时妇女的卑微地位。 乔治·爱略特无法脱离她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中的叙述常规与社会习俗,但她从这种常规和习俗中超脱出来建造了女性作者的叙述声音。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让自己笔下的女性角色演绎出了女性的无奈的卑微和无力的抗争,借此爱略特颠覆与批判了男权制度,打破女性几千年来的“失语状态”,进一步唤醒了欧

瓦尔登湖简介

瓦尔登湖(Walden; or, Life in the Woods),中国大陆译“瓦尔登湖”,台湾译“湖滨散记”,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所著的一本著名散文集。 该书出版于1854年,梭罗在书中详尽地描述了他在瓦尔登湖湖畔一片再 生林中度过两年又两月的生活以及期间他的许多思考。瓦尔登湖地处美国马萨 诸塞州东部的康科德城,离梭罗家不远。梭罗把这次经历称为简朴隐居生活的 一次尝试。 《瓦尔登湖》的中文译本有多种,例如有徐迟、张知遥以及戴欢等翻译的 版本。 美国的19世纪是个辉煌的时代,一大批作家都深受超验主义的影响,主 活在这一时代的梭罗也不例外。作为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梭罗对超验主义更 是身体力行,《瓦尔登湖》就是他这一思想的体现,它是一部蕴含了深刻哲理 的散文。细细读过《瓦尔登湖》的人都有体会;他是在探求怎样实实在在的生活,怎样体验与经历有意义的生活,为自己,也为他的市民同胞,还有当时与 后来的读者们。 本书以春天开始,历经了夏天、秋天和冬天,又以春天结束,这正是一个 生命的轮回,终点又是起点,生命开始复苏。 这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其中分析生活,批判习俗处,语语 惊人,字字闪光,见解独特,耐人寻味。许多篇页是形象描绘,优美细致,像 湖水的纯洁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绿;也有一些篇页说理透彻,十分精辟,给 人启迪。 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对于春天,对于黎明,都有极其动 人的描写。这里有大自然给人的澄净的空气,而无工业社会带来的环境污染。 读着它,读者自然会感觉到心灵的纯净,精神的升华。 《瓦尔登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梭罗能够通过艺术来实现自己决意要做的 事业。通过创造一个有机的形式,他使自己的决定获得了新生:通过有意识的 努力,他重新获得了一种成熟的恬静,如果说那不是黄金年龄的清纯狂喜的话。 整个《瓦尔登湖》记录着自我在微观宇宙历程中的经历。 如果梭罗仅仅给我们留下一部一个男人在林中生活的记载,或者说他仅仅 退隐到森林之中,在那儿记载着他对社会的抱怨。甚至说,如果他想把这两者 都合到一本书里,那么《瓦尔登湖》就不会有这一百年的生命。 正像一切所进展的一样,梭罗记下了人跟自然的关系,人在社会中的困境 和人希望提高自然的关系,人在社会中的困境和人希望提高自我精神的习性,

浅析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

浅析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 摘要: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关于女性的解放思想,通过探寻女性受压迫的原因及解放途径,以实现两性的平等即女性真正意义的解放。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女性解放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被誉为女权主义流派三大家之一,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运用其阶级分析法审视和研究妇女问题。将马克思主义女性解放思想与当代西方女权主义进行有机结合的同时,兼收并蓄的汲取其它女权主义流派的进步理论,在20世纪60、70年代的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高潮中异军突起。其世界性的影响延续至今,堪称一股名副其实的国际化思潮。 一、概念与理论渊源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兴起于20世纪60 年代。其具有明显的二重性,既是一种女权主义思潮,也是一种社会主义思潮,对女权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以及世界女权运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作为一个女权流派,泛指带有马克思主义倾向的一些学者,从马克思主义女性思想中汲取营养,运用马克思主义有关学说进行关于女权话题的文化建构。作为一种女权理论,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 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妇女的从属地位及所受的压迫,借鉴马克思的阶级、异化等概念分析妇女受压迫的原因,形成了带有明显的马克思话语的女权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把女权主义的人文关怀和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目标结合起来。其特点是以马克思主义学说为依据,考察、分析、解释女性问题,阐述女权主义的观点,进而对资本主义剥削、压迫妇女的丑恶现实进行抨击。它强调消除妇女压迫必须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为前提,妇女要获得真正的解放只能通过共产主义来实现。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伊莱·扎莱茨基、海蒂·哈特曼和英国的朱丽叶·米切尔等。她们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向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宣战的强而有力的思想武器,为女性英勇斗争申张正义。她们不断汲取传统马克思主义的营养,来丰富自身理论用以进行女性问题研究。而后又从新马克思主义那里吸收理论精髓, 如马尔库塞的“性解放” 、“性欲文明”;阿尔都塞强调意识形态作用;葛兰西关于文明社会内部的思想斗争、统治阶级文化领导权等理论和观点。她们将马克思主义与女权主义结合在一起,发掘阶级压迫与性别压迫的内在联系,运用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方法进行性别分析,系统的提出了女性解放的主张和理论。 马克思主义主张消灭一切剥削和压迫,建立一个平等公正的社会制度的伟大目标,与女权主义所追求的没有性别压迫的男女平等的理想高度契合。这无疑对女权主义形成了极大的吸引力,目标的一致性使女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思

乔治_艾略特_织工马南传_的寓言式写作手法

REVIEW /名作欣赏MASTERPIECES REVIEW/寓言是一种古老的、变化自如的艺术形态。柯勒律治这样定义寓言:“我们可以很慎重地把寓言作品定义为运用一套行为者和形象极其相应的行为和随应物以伪装的形式来表达道德品质,或本身并非感知客体的理性概念,或别的形象,行为者,行为,命运或环境,其结果是差异性随处可见,而相似性也就被隐隐约约地暗示出来。这样各个部分也就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19世纪伟大的英国小说家乔治·艾略特的《织工马南传》正是这样一部寓言式的小说,本文试图从西方寓言式小说的三个特点去分析主人公织工马南的遭遇和心路历程,以及这部作品的主题。 一、人物:对主人公马南的寓言式刻画 以动物或其他东西为主角的寓言,一般都篇幅不长,但寓意深刻,《伊索寓言》是这方面的典范。相对来讲,以人物为主角的寓言文学篇幅较长,角色关系较为复杂,而突出的主题却毫不逊色。另一方面,寓言必然与超自然的和非常的事件有关。寓言式的人物性格一般都很怪癖, 做事爱钻牛角尖,他们的生活都有严格的规律可循,从主观上来看,他们并不想对自己的生活规律做任何改变。可是, 他们的命运却又被一种潜在的、超自然的力量所控制。《织工马南传》 中的主人公塞拉斯·马南正是这样一个寓言式人物。马南这个城里人,是乡村拉维罗的织工。织工在马南所处的那个年代经常都是脸色苍白、身体瘦弱的人,他们来自城镇,长居于乡村,却与村民们只能有织布生意上的往来,无法真正参与和融入村里的社会生活。他们不相信聪明、智慧和他们村子以外的世界。由于长期过着孤独,又基本是与世隔绝的生活,那些织工们大都性格孤僻、怪异,或是让我们“今人”感到不可理喻。 马南正是这样一个典型的“织工”。他很孤独,他独自居住,没人知道他的家庭情况。他脸色苍白,眼神怪异,并且总是瞪着眼睛,因为他每天都要在织机上干很长时间的活儿,甚至星期天也干,而星期天他应该去教堂。在拉维罗村居住的15年里, 他没有邀请过任何人去他家里做客,也没有试图和任何村民交朋友,更没有想要追求村里的任何一个女人。所有的这一切都更增加了村民们对他的怀疑,他一定是魔鬼的朋友,村民们相互这么说。 对于每天过着机械的、一成不变的织工的生活的马南来说,他对生活没有别的追求,生活也对他没有任何的意义,除了每天织布。所以他就这样不停不歇地织下去,工作变成他生活的寄托和目的,他的生活由此而“变成一种纺织虫似的机械活动” 。马南不是一个自私自利和追求物质享受的人,在这种机械活动带来的金钱不能够与他人分享时,他也没有把所有的钱都花在自己身上,仍旧只用掉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很少的一部分。他终于发现,金钱把他的数不完的织布的日子变得有条理有前途了,这促使他重新思考和安排金钱在他生命中的地位———每天的拼命工作有了一个目标,就是积攒更多的钱———这里仅仅是一种工作与金钱之间的简单重复。金钱又反过来把他锁到了一个孤立封闭的牢笼里。 二、情节:寓言式旅行对主题的深化 寓言式小说中的主人公大都要做一次旅行,这种旅行是外在的,是我们显而易见的,同时,旅行的过程即探求的过程,亦即主人公心灵得到拯救的过程。所以,主人公们其实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灵上都进行了长途跋涉,最后到达了心灵的彼岸。 马南正是做了这样一次旅行,他从灯笼广场到拉维罗村,同时他的情感也经历了由爱到恨,又由恨到爱的这样一个过程。在去拉维罗村之前,马南是一个名为“灯笼广场”的小城镇里的手艺人,他“一直是非常活跃,富有想象,看重友情”,“人们认为他是个生活堪做楷模,信仰又很虔诚的青年”。一次变故使他猝然孤立于灯笼广场社会之外,他所热爱的故乡向他暴露了其丑陋愚昧的一面。他蒙冤被逐出教会,面对朋友的背叛,上帝的不公正裁决, 乔治·艾略特《织工马南传》的寓言式写作手法 ⊙张迎燕[河北北方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北张家口 075000] ⊙张迎娟[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311] 摘要:本文从寓言写作手法的角度剖析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女作家乔治·艾略特的《织工马南传》的主题。第一:人物特点方面,即作者对主人公马南的寓言式的刻画;第二:情节特点方面,即主人公寓言式的旅行对小说主题的深化———马南的出走和最终得到的拯救;第三:结构特点方面,即寓言最具代表性的双线结构,双线并行,突出好人终有好报的主题,即马南最终得到的拯救。关键词:寓言织工马南 拯救 / 小说纵横 小说纵横 105

艾略特荒原中英对照

(一)艾略特是中国现代朦胧诗歌的鼻祖 在网上,很多对中国现代诗歌(包括朦胧诗歌)起源和继承的评论是似是而非 的。这可能是由于一些国内不懂外文的评论家的错误导向所致,也有可能是由于 自己就没有理解好中国的现代诗歌,而混枭了自己的观点,也误人子弟。中国的 现代诗歌,究其源泉是由于五四时期由胡适等人发起的白话文运动,白话诗也就 应运产生。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很多著名的作家严肃的学者并没有留下多少 白话诗歌,只有一些类似嘻皮士的文人们,象刘半农,徐志摩等等,为了和女人 的打情骂俏而留下过一首半首。 中国早期的现代诗歌应该是继承于欧洲而不是美洲。这得益于一些留学欧洲 学人的推荐和传播。象卞之琳,徐志摩,李金发等等,所写的诗歌继承了欧洲维 多利亚式的风格,并没有多少的创新,节奏的和谐和词澡的华丽是其主要的特点, 但并没有什么心灵的震动,是沃斯瓦斯和波尔莱特在中国的翻版,甚至从中可以 看到雪莱和拜伦的影子。从中很少看到美洲惠特曼的影子,大概惠诗歌中的自然 和平民的形象和这些留学欧洲的没落贵族的口吻不太合适所致。很多人把这几个 人归结为现代朦胧诗歌的起源。其实是不当的。这时候的诗歌还只能是现代诗歌 而不是朦胧诗歌,当然,相对于旧体诗歌意象和词汇的运用已经有了朦胧的感觉。 中国诗歌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期,有一个特别辉煌的复兴时期。一批经 过文革,上过山下过乡的知识青年们用在煤油灯下的知识积累,带着对生活的感 性体验,在马可雅夫斯基和莱蒙托夫的指引下开始中国诗歌的新一轮革命。这期 间杰出的诗人有北岛,舒婷等。在八十年代的中末期,中国诗坛终于迎来了大爆炸的时期。在理论领袖谢冕的指引下,一批批锐意的具有现代意识的中国诗人们 以严辰主编的诗歌报为阵地,纷纷打出旗号,成立山头,一时间中国的诗歌流派 竟然有几十家之多。所写的诗歌讦曲骜牙,常人难以读懂。这就是后来广被非议 的现代朦胧诗。 为什么称为现代朦胧诗?这是为了区别 于以唐朝李商隐为代表的古体朦胧诗 歌。中国的现代朦胧诗直接继承于艾略特,Pound等人的诗风,摈弃了近代诗歌徐 志摩等人所提倡的维多利亚的模式。(EzraPound是和T.S.Eliot同一时代的诗人。 他有一首特别著名的诗【在一个地铁站口】,短短两句,却成为美国60年代诗歌 革命的启动之作)。对艾略特,国内的文学史书鲜有介绍,他们多数倾向于介绍19 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文学大家和诗人。记得有一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外国诗】,好象是收录了艾略特的【荒原】,没有什么介绍,似乎国内对他的地位不 是特别的推崇。因此,不揣简陋,在此将T.S.Eliout介绍一番,并将其长诗“ The Waste Land" 翻译一部份。 (二)T.S.Eliot简介 在诗歌和文学评论上,作为一个诗人,Thomas Stearns Eliot占据着独一无 二的地位。他不仅仅是靠写作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对定义所谓的现代派的风格和 趣味也有着莫大的帮助。他们摈弃了叙述性的方式及贵族式的维多里压风格,代 之于精确聚焦而又让人惊奇的意象来表达,那种圆滑的充满诱惑而又有讽刺韵味 的语言对美国现代诗歌有着巨大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不是直接正式的而是从思 想和哲学的高度来影响的。他的作品中弥漫着一种寻求人生意义的味道;这种对

八大女性主义思潮

女性主义理论与流派 女性主义的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及特质划分为九大类: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存在主义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多元化全球女性主义及生态女性主义。 (1)自由主义女性主义 历史背景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乃指由自由主义思潮发展而来的女性主义思潮。自由主义兴起于19世纪的西欧,以英国政治哲学家洛克(John Locke)为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在政治层面上,自由主义挑战当时君权神授的理念与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指出政府的统治必须得到人民的同意;在经济层面上,随著资本主义市场的勃兴,旧有的封建制度对旅行、金融、贸易交易的种种限制也受到新兴中产阶级的挑战,以自由之名,争取更多的经贸机会与累积个人财富的机会。十七、十八世纪的女性主义者将自由主义的理念与主张加以延伸,扩张到妇女身上以及私领域的性别关系。她们认为,如果政治领域里的君权神授是不可以忍受的,那么为什么家庭里,仍保留著男性家长的绝对权威呢? 基本观点 一、理性 自由主义认为人类的共同本质是理性,这是人之所以异於禽兽之处,主张女人的本性和男人一样,是人性(human)与理性(rational),而非生殖性(sexual)。 二、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 人存在世界上的目的与意义,必须由个人决定,而非依赖他人的权威与意见,自主(autonomy)与自我决定(self-determination)就是自由主义所崇奉的原则,也就是不受别人干涉,自己决定自己的生存目标。 三、平等 「平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洛克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去从事她所喜欢的事,并不受他人的干扰;同样地,她也必须尊重他人的权利与自由,不去干涉他人的事。所以个人必须去遵守法律与平等的原则。平等有二个面向,第一个面向是接受束缚的平等,也就是说大家要接受相同的法律限制;第二个面向是机会的平等,每个人均有均等的机会追求自我发展并发挥自我的潜能。 女性主义沿袭自由主义的理念,将之推广到女性身上。首先,妇女是人具有理性。理性是妇女以及所有人类的共通本质,而妇女的性别是次要的。根据自由、自主与自我的决定原则,女性主义认为女性生存的目的必须以自我实现、自我潜能发展为优先。女性的自我就是存在的目的,而非为了做妻子与母亲才存在,就好像男性是为了父亲与丈夫的角色而存在。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在概念上强调个人主义以及自我优先,同时在经验层次上又肯定家庭对女性的重要,这是其务实特性以及理念本身的内在局限。 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一、玛丽.沃尔斯东(Mary Wollstonecraft,1759-1797)代表作:《为女权辩护》 沃尔斯东认为女人和男人一样具有理性。其主张女性要发展理性,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同时她不特别支持女性参与公共领域的生活,她认为只有少数特别优秀的女性才会从事政治,大多数的女性是在家庭领域里去追求理性与独立。要达成理性与独立,首先,女性要有一技之长,能取得经济独立;其次,法律必须承认男女平等,女性也拥有财产权,而非附属於丈夫。

英美文学作家及作品

PART ONE: ENGLISH LITERATURE 英国文学 An Introduction to Old and Medieval English Literature Chapter 1 The Renaissance Period 文艺复兴时期 I. Edmund Spenser 埃蒙德.斯宾塞 牧人日记《The ShepheardesCalender》 仙后《The Faerie Queene》 婚曲《Epithalamion》 II. Christopher Marlowe 克里斯托夫.马洛 帖木儿-----Tamburlaine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Dr. Faustus 爱德华二世----Edward II 激情的牧人致心爱的姑娘---- 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III. William Shakespeare 威廉.莎士比亚 哈姆莱特---Hamlet 奥塞罗---Othello 李尔王—King Lear 麦克白--Macbeth 终成眷属---All’s Well That Ends Well 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 无事生非---Much Ado about Nothing 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 罗密欧和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 IV. Francis Bacon 弗兰西斯.培根 培根散文集---Essays 学术的进展---The Advancement of Learning 新工具----NovumOrganum 法律原理---Maxims of Law

乔治·艾略特小说的史学意识与民族共同体建构

乔治·艾略特小说的史学意识与民族共同体建构乔治·艾略特将小说创作视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方式。通过小说,她对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的英格兰民众日常生活历史进行编撰,将19世纪历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发展成果运用于小说创作,形成独特的历史—现实主义风格。小说的广泛传播和接受使其蕴含的社会历史思想影响了维多利亚全盛时期大批读者,作用于社会转型中的英格兰共同体建构。本论文研究乔治·艾略特小说史学意识如何影响英格兰共同体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建构,把握乔治·艾略特思想和作品创作的源动力,为进一步厘清她在维多利亚文学界的地位及其作品的社会影响力提供参考。研究一方面从史学视角考察小说的主体人物选择、情节结构、叙述视角、人物情感书写等特征,以19世纪英国文学传统为基础,描述性分析乔治·艾略特作品中民族身份具象化的表现和对社会普遍人性的挖掘。另一方面,对乔治·艾略特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语境进行分析,包括影响乔治·艾略特的19世纪欧洲史学意识流变、文学想象对民族共同体构建的作用。文学是一定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社会文化语境和主流意识形态影响文学文本形态的呈现方式。本文尝试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学术探索:第一,从跨学科的视角研究乔治·艾略特小说的史学意识与英格兰共同体构建思想。乔治·艾略特小说阐释了历史主体意识、历史渐进发展和日常生活书写的新史学思想,符合19世纪时代特征,并具有时代前瞻性,为民族共同体建构提供纵深的历史视野。在小说呈现的民族共同体内部,个人与群体关系多元性的思考又反过来丰富了 19世纪英国民众日常生活史的内

涵,并以通俗易读的方式再现其复杂性和矛盾性。第二,乔治·艾略特全部长篇小说和一部中篇小说集作为整体纳入考察范围,将小说创作与书信、杂文、译著和时代背景融会贯通,归纳乔治·艾略特小说独特的史学意识和民族共同体建构思想,阐发其内在关联、思想渊源和现代性意识。第三,围绕乔治·哎略特小说所发生的相关史料、学术史和思想史为本文提供了多维研究空间,使论证不停留于理论加文本的单一阐释环境,为乔治·艾略特小说研究开创有益尝试。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影片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 [摘要] 《蒙娜丽莎的微笑》这部影片关注了当代女性生存与自我身份认同困境这一热点问题,导演迈克·尼维尔通过电影特有的光影叙事方式,为我们展示了女性主义先驱如何思考与践行的生活轨迹。《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为表达女性自身诉求的电影,它所呈现出的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对女性解放道路的探索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即使是女性社会地位有所提升的今天,这部影片对于女性如何发现自我、寻求自我发展之路无疑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 《蒙娜丽莎的微笑》;女性主义;失语;觉醒;反抗 《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为一部“星光熠熠”的女性电影,云集了朱莉娅·罗伯茨、斯黛尔斯、克莉斯汀以及“蝙蝠侠女友”玛姬·葛伦哈尔众多美女明星,茱莉亚·罗伯茨在这部影片中继续延续了以往美丽、智慧、独立的电影形象。故事发生在坐落于美国马萨诸塞州被誉为“没有男子的常青藤”——卫斯理女子学院中,而这个学院并不是单单以治学文明,而是以培养名媛淑女出名,由朱莉娅·罗伯茨饰演的女主人公凯瑟琳·沃森作为一个刚刚从加州柏克莱大学毕业的美学博士,在大学里接受了女性自由改革的思想,她个人胸怀宏愿立志成为一名出色的教授,满怀理想的凯瑟琳受聘来到久负盛名的卫斯理女子学院担任艺术史教授。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女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放,社会地位也逐渐受到重视,但在上流社会女性所受到的封建思想禁锢现象仍旧非常严重,在卫斯理这座著名的女子大学里,女学生们大都来自上流社会家庭,从小接受优秀的教育,但教育的目标并不是使其个人得到良好的发展而是将她们塑造成千篇一律的上流名媛,并且以嫁入豪门做个上流贵妇为终极目标。对学院的这种腐朽教育思想令凯瑟琳无法忍受,她作为一个有理想的知识女性,力图在教育过程中散播自由种子,鼓励女学生们摆脱思想的桎梏,勇敢追寻个人理想之路。影片即以师生互动关系为主轴,讲述了女主人公凯瑟琳在女校中如何传播自由思想、如何帮助女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阻挠和挑战。 一、失语 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女性主义巨著《第二性》中给从古至今的女性做出了定位——“第二性”。相对于占据主导地位的男性来说,女性永远处于被动和附属的次要位置上,甚至是到了现代的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尽管第一次把性别问题提升到了社会结构的高度,但在其理论中仍然是“将男人定义为人,将女人定义为雌性——每当她的行为举止像人时,她实际上是在模仿男人。”女性在人类社会之中长久作为“他者”的身份存在。正如波伏娃所指出的,从来没有男人有这样一种意识去表现男人的特殊地位和处境,也同样没有人关注这种由性别而引发的问题,这是一种长久以来男权社会造成的集体无意识,同样也是约定俗成的社会常态,而这种常态背后的不合理,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关键所在。迄今为止,女性主义小说、电影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觉醒的女权主义者对女性的社会角色、身份的思考。 在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卫斯理女子学院所进行的教育实际上是为男权社会输送高质量的贤妻良母,而对女性自身的发展是极度忽视的,在这里所有女性的行为标准是统一的,所有的人生目标是统一的,女性的自身需求是完全被忽视的,女性不是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存在,而是作为男性华丽的附属品存在的。在男权社会的主导下,女性处于失声缄默的状态,而这种生存困境是完全被粗暴的男权制度所漠视的,更重要的是,生活于其中的女学生成长环境中完全受到男权思想的灌输,她们自身是无法意识到这种看似常态实际上却完全

艾略特波浪理论-市场行为的关键

《艾略特波浪理论-市场行为的关键》 -拉尔夫.纳尔逊.艾略特(R.N.Elliott)-------------------------------------------- 正文: 第一部分艾略特理论 第二章波浪构成的指导方针 本章中介绍的各项指导方针都是以牛市为背景进行讨论和图解的。除了特别指出的以外,它们同样也能应用于熊市,在这种背景中,各种图解和推论就得颠倒过来。 交替 交替的指导原则在应用中十分广泛,它提醒分析人员总是要预期在相似波浪的下一个表现中会有所不同。汉密尔顿博尔顿曾写到: 作者并不确信交替在各类波浪构成中是不可避免的但褒替出现的频率之高说明人人应寻找它,而非相悖。 尽管交替没有精确说明即将发生什么,但它对于那些不要期望的事提供了宝贵的提示,所以在分析波浪构成以及估计未来的概率时牢记它很有用。它主要是指导分析人员,不要像大多数人那样,仅因为上个市场循环以某种风格发展,就相信这次的情况肯定一模一样。正如"反对者"不停指出的那样,大多数投资者"理解"成一种明显的市场习惯行为之时,就是市场对投资者完全变化之日。然而,艾略特更进一步地说明,交替事实上是一种市场规则。 推动浪中的交替 如果一个推动浪的第二浪是急剧调整,那就得预计第四浪是盘档调整,反之亦然。就像交替指导方针说明的那样,图2-1是推动浪--无论向上还是向下--最典型的调整方式。急剧调整从不包含新的价格极端,即超过先前推动浪正统的价格终点的位置。它们几乎总是锯齿形(单锯齿形、双锯齿形或三锯齿形)调整浪;有时它们是以锯齿形开始的双重三浪。盘档调整包括平台形调整浪、三角形调整浪、双重三浪和三重三浪。它们通常包含新的价格极端,即超过先前推动浪正统的价格终点的位置。在少数情况下,处于第四浪位置的正规三角形调整浪(不包含新的价格极端的二角形调整浪)会取代急剧调整,并与处在第二浪位置的另一种盘档模式交替。调整浪中的交替观点可以选样来概括:两个调整过程中的个会包含回到或超过先前的推动浪终点的运动,而另一个则不会。

英美文学 作家作品

Beowalf:the only organic whole poem to come out of the period. the first major English poem and the greatest work of literature of the period; the first long epic poem in Europe written in the vernacular language. (probably) the greatest epic left by the ancient Germanic tribes; The most ancient epic since the demise of the Greek and Roman literatures. Definition:A Ballad is a narrative poem that tells a story.(The Robin Hood Ballads) Chaucer:the founder of English poetry. Chaucer’s contribution to English poetry lies chiefly in the fact that he introduced from France the rhymed stanzas of various types, especially rhymed couplet of iambic pentametre to English poetry, instead of the old Anglo-Saxon alliterative verse. He is the first great poet who wrote in the current English language. His production of so much excellent poetry wa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establishing English as the literary language of the country.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he Canterbury T ales:1.it gives a comprehensive picture of Chaucer’s time2.the dramatic structure of the poem has been highly commended by critics .stories are cleverly woven together by links between the stories .stories are related to the personalities of the tellers3.Chaucer’s humour .Chaucer “the smyler with the knyf under the cloke”4.Chaucer’s contribution to the English language .He wrote in the London dialect to prove that English language is a beautiful language and can be handled to express different moods .Thus increased the prestige of eh English language. T omas More:Utopia. Edmund Spencer:The Shepherds Calendar/The Fairy Queen. Christopher Marlowe:The most prominent of the university wits. (Tamburlaine the Great/The tragic history of doctor Faustus) Francis Bacon:founder of English materialist philosophy. (Conciseness、Brevity、clearness、precision、Forcefulness) John Donne:the founder of the Metaphysical school of poetry.(The Flea). Comments on John Donne:1)In his life time, he exerted a measure of influence that none of his contemporaries ever dreamt of having.2)He was to Ben Johnson “the first poet f the world in some things”3)His poems are uneven in quality. John Milton:(Paradise Lost/Paradise Regained/Samson Agonistes.) God: somewhat ruthless and tynnical.Satan: The real hero of the poem. Satan represented the spirit of rebellion against unjust authority. Adam and Eve: embodying Milton’s belief in the powers of man.The Importance of John Milton:1) He was the third greatest English poet after Chaucer and Shakespeare, and the greatest to come out of the 17th century. He made a strong influence on the later English poetry. Every progressive English poet since Milton has drawn inspiration from him.2) He wrote the greatest epic in English literature.3) He was a master of the blank verse, first used blank verse in non-dramatic works. 4) H e was a great stylist, and famous for his grand style. John Bunyan: Puritan writer of prose.(The Pilgrim’s Progress(Allegory)) Jonathan Swift:(Gulliver’s Travels).Comments on Jonathan Swift:1)Swift is one of the realist writers. His realism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Defoe's. Defoe's stories are based upon the reality of human life, while Swift's come from imagination.2)Swift is a great satirist. His satire is apparent and powerful.3)Swift is one of the greatest masters of English prose. His language is simple, clear and vigorous. Daniel Defoe:The forerunner of English realistic novel.(Robinson Crusoe/Moll Flander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