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乔治艾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婚姻观及其原因

论乔治艾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婚姻观及其原因
论乔治艾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婚姻观及其原因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的文体分析

2 论凯特肖班《觉醒》中的超验思想

3 传统与超越-解读成长小说《占卜者》

4 “适者生存”——从社会达尔文主义看《热爱生命》

5 On Aestheticism in Oscar Wilde's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6 Beauty in Sense, Sound and Form-An Analysis of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A Red, Red Rose

7 德国功能目的论指导下广告口号的汉译

8 ESA理论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

9 盖茨比的人物形象分析

10 浅析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成因

11 On the Combination of Romanticism and Realism in John Keats’s Poems

12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175 567 12 48

13 An Analysis of Jane Eyre’s Contradictory Character

14 初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15 英语课堂教学—教师主宰还是学生为中心

16 雪莉?杰克逊《抽彩》中矛盾的体现

17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的解构分析

18 反殖民主义战士还是殖民拥护者——对黑暗之心的解读

19 论《欲望号街车》中的两姐妹的角色塑造

20 中西婚姻文化差异

21 合作学习在中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22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有效性研究

23 《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的伦理困境

24 An Analysis of the Name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25 电影片名翻译商业化所引发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26 英语幽默语的语用研究

27 A Thousand Splendid Su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itiation Story

28 论《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双面性

29 论谭恩美《喜福会》中文化身份迷失与探寻

30 《荒原》中的死亡与重生

31 论《小妇人》的叙事技巧

32 从奥斯丁和伍尔夫看英国女权主义思潮的演变

33 D.H.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中恋母情结分析

34 Analysis of Cross Cultur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 Failure

35 On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Alcohol in Angela’s Ashes

36 浅谈中美饮食文化差异

37 The Analysis of Hesitation in Oral Communication

38 外贸英语函电的文体特征及翻译对策

39 理想与现实的距离——《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的求索之路

40 An Analysis of Sexism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41 命运与社会的牺牲品—苔丝的悲剧根源探析

42 从《卡斯特桥市长》看哈代作品中的宿命论色彩

43 论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虚无主义

44 A Study on Problems and Solutions to JEFC Teaching under Multi-level Modes

45 An Analysis of Oscar Wilde’s Aesthetic Fairy Tale -The Happy Prince

46 An Analysis of Angel's Ambivalent Personality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47 粤菜翻译之“信达雅”

48 《达洛维夫人》中的生死观初探

49 论小说《德库拉》中的哥特元素

50 浅析《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丰富的精神世界

51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飘》中斯嘉丽?奥哈拉的性格特征

52 对话中语用意义的理论视角

53 论奥斯卡?王尔德的矛盾性——从传记角度解读《奥斯卡?王尔德童话集》(开题报告+论)

54 房间和风景的象征意义:读福斯特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55 试探吸血鬼文化的起源

56 有关“生命”概念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

57 诸神形象折射中西方价值观不同

58 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谈判中的语用功能

59 从博奕论分析庞培与凯撒内战爆发的原因

60 On English Film Title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theorie

61 广告英语的修辞特点分析

62 国际贸易往来电子邮件写作原则

63 《傲慢与偏见》中的灰姑娘情节

64 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65 浅析《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66 大学英语教学中积极情感的激发

67 论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适者生存”在《热爱生命》中的运用

68 中美学校教育对比——学生个性发展方面

69 Unavoidable Tragedy –A Case Study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70 从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看《简·爱》

71 论中西文化中家庭观念的差异

72 汉英数字文化比较及其翻译

73 《双城记》中表现的仁爱精神解析

74 论英语电影片名的误译

75 海明威“冰山原理”在《永别了,武器》中的应用及对写作的指导意义

76 提高大学生英语口语的流利度

77 从概念隐喻看寓言的语篇连贯

78 浅析《黑暗的心》女性形象的作用

79 沮丧与感情的冲突

80 从空间语言的角度分析中美隐私观念的差异

81 论英语中的汉语借词

82 A Summary of Symbols of The Scarlet Letter

83 字幕翻译和译制片翻译策略和接受度比较——以《唐顿庄园》为例

84 试论《出狱》中“房子”的意象

85 从“俄狄浦斯情结”的角度解析《儿子与情人》

86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hers-and-Daughters-in-Law in China and the West

87 从《推销员之死》看消费主义时代美国梦的破灭

88 从杨必翻译的《名利场》看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89 从唐诗不同译本看数字词汇翻译得与失

90 Problems Occur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Chinese Learning English and Its Possible Solution

91 从心理学角度看霍尔顿的内心世界

92 《织工马南》中的因果关系说

93 外贸企业的汇率风险规避

94 论广告定位中的文化冲突及对策

95 试析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人物形象

96 Preciseness of Legal English

97 “生活大爆炸”中美式幽默的翻译方法研究

98 英文祝酒辞的功能文体分析

99 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动机调查研究

100 浅谈典故英译汉的翻译方法

101 从目的论角度看公司网页误译

102 边缘人群的孤独与无奈——对《夜访吸血鬼》中路易斯的研究

103 从公示语的语言特色谈其翻译

104 从感观的角度看汉语外来词的翻译

105 论《宠儿》中的母爱

106 Shaw and the Discussion Play

107 浅析《看不见的人》中的第一人称叙述策略

108 浅析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

109 浅析父权体制下黛西的“他者”形象

110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广告翻译

111 以迪士尼为例分析美国文化在全球扩展这一趋势对其本身影响

112 中英公益广告修辞手法和效果的对比研究

113 交际教学法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114 非语言行为在小学外教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15 xx大学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词汇学习策略调查

116 突破桎梏——《紫色》的生态女权主义视角解读

117 Pragmatic Empathy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11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19 思维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120 浅析中文商标英文翻译的使用策略

121 The Cultural Identity Dilemma of Colonized Afro-Americans: the Study of The Bluest Eye 122 理想自我的追求——爱伦?坡与《莫格街血案》

123 从苔丝和曼桢的角色分析中西文化下女性的抗争

124 English-Chinese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

125 从主位述位的角度阐述英语口语的连贯性

126 英汉职业委婉语中“礼貌原则”之对比分析

127 《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象征手法的解析

128 电影《死亡诗社》中的教育意义

129 论妇女解放历程在《紫色》中的体现——以主人公西丽为例

130 An Analysis of Shelley's Prometheus Unbound

131 从电影《碟中谍》系列探讨美国式个人英雄主义

132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

133 社会阶层与语言关系在《雾都孤儿》中的投射研究

134 浅析中美重要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

135 《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灵魂救赎

136 论《简爱》中话语的人际意义

137 英汉语中恐惧隐喻的认知分析

138 《鲁宾逊漂流记》中殖民主义思想浅析

139 浅析奥斯丁的女性意识

140 骑士精神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141 《红字》中女权主义意识探析

142 凯瑟琳与苔丝悲剧命运的比较

143 欧内斯特?海明威《雨中猫》和田纳西?威廉斯《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中的女主人公的对比分析

144 以《热血强人》为例分析美国黑白种族的融合

145 换位思考在商务信函中坏消息的运用及建议

146 关联理论视角下幽默的英汉翻译

147 The Comparison of Table Manner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148 论乔治?艾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婚姻观及其原因

149 (英语系经贸英语)贸易壁垒下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突破之路—以华为为例

150 伍尔夫的《到灯塔去》中的女性主义

151 侠客精神和骑士精神折射出的文化差异—《七侠五义》和《亚瑟王之死》之比较

152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好汉两个半》的幽默字幕翻译

153 汉英语言中动物名称文化内涵对比分析

154 理智的动人诗篇——《马语者》

155 图式理论对中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

156 试析托尼?莫里森《爱娃》中的魔幻现实主义

157 从爱伦·坡《黑猫》探讨人性的善良与邪恶

158 文化视角下的品牌名翻译研究

159 弗兰肯斯坦中怪人命运研究

160 战后美国对伊拉克娱乐文化的影响

161 浅谈年世界金融海啸

162 试用标记模式理论分析广告语中的语码混用现象

16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64 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165 The Narrative Strategies of O. Henry’s Short Stories

166

167 论宋词词牌名的翻译

168

169 荒岛主义在《蝇王》中的映射

170 The Cultural Predicament and Transcendence: Methods of Translating the Allusion in News 171 傲慢与偏见---浅析世纪英国女性作家

172 从跨文化传播角度论中国饮食文化资料的英译

173 The Significance of Westward Movement in FormingWestern States Multi-culture in the U.S. 174 浅谈英语科技文献汉译时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75 李清照词英译研究

176 试比较中美中学历史教育中历史思维的培养

177 浅析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补偿策略

178 中英文姓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的对比研究

179 Saus sure’s Five Contributions to Linguistic Study and Its Modern Applications

180 对比哈利?波特与蜘蛛侠浅析英美英雄文化差异

181 由女性“奴性”潜意识解析玛利娅姆多舛命运

182 麦当劳的制胜之道

183 进退维艰的女性—《儿子与情人》的女性主义分析

184 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儿童的观察和语言分析世纪的美国社会

185 对比分析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区别

186 《简爱》中女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187 汉英身势语的对比研究

188 女性哥特视角下的《蝴蝶梦》

189 《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夏洛克性格分析

190 《红字》中替罪羊形象的分析

191 An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Mary Turner in The Grass Is Singing

192 从功能主义角度分析汉语广告语英译

193 语用预设在广告语言中的应用

194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News Headlines from English Into Chinese

195 A Study on Theme Slogan Transl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196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任务型活动设计

197 从语言学的角度解析幼儿双语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98 A Cross-Cultural Study on Linguistic Taboo

199 论英语无灵句与汉语有灵句的互译

200 《绝望的主妇》中的中产阶级女性独立意识的研究

歌剧《猫》简介

《猫》之由来 T.S. 艾略特(Thomas Sterns Eliot):1888-1965 英国诗人,1948年以《四个四重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39年创作儿童诗集《擅长装扮的老猫经》,和他的其他作品相比,该诗语言简单易懂,诙谐幽默但又发人深省。这部作品伴随着韦伯渡过了他的童年时代,出于对那时的记忆,韦伯于1977年开始着手改编它,经过四年的漫长的创作过程,就有了后来的《猫》。 瓦莱里·艾略特(Valerie Eliot) 诗人艾略特的遗孀。在出席1980年爱德蒙顿音乐节(Edmonton Festival)时,她听到了公演的由艾略特的诗改编而成的歌曲,于是她带给韦伯许多艾略特没有发表的诗和故事,其中包括一首《魅力猫-格里泽贝拉》。这是一首对于孩子来说太悲伤的诗,所以艾略特没有把它收入诗集。后来这首诗成为全剧的中心和灵魂,就有了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猫》的经典曲目《回忆》。 安德鲁·劳埃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 《猫》的灵魂人物,没有他就没有《猫》的黄金时代。 这位享誉世界的天才歌剧大师,除了共赢得五项英国劳伦斯奥立佛奖,六项美国托尼奖和三项葛莱美奖,另外还有数以亿计的演出收入。他于1981年完成的歌剧《猫》,现在已经成为音乐剧历史上最卖座的作品之一,除了天才的艺术能力,他要求他的音乐剧每一个细节都完全拷贝首演,保证其作品的高水平。这使得他不仅赢得了“现代舒伯特”的美誉,更有人称他为戏剧界的“比尔·盖茨”。 特里沃尔.努恩 他不仅是《猫》的导演。脍炙人口的《memory》歌词就出自他的手笔。当韦伯用一夜的时间写出剧中的主要旋律之后,特里沃尔反复阅读艾略特的原作,终于抓住了“回忆”这个关键词,写出了歌词。描绘出魅力猫格里泽贝拉的情感主线——艰难的岁月,无可挽回的美好时光,以及重回猫家族的渴望。于是,就有了现在的《memory》,有了现在的《猫》。 芭芭拉·史翠珊 如果有人问,你是怎样知道《memory》的,相信99%的人会说是从芭芭拉·史翠珊的版本开始,这是我们最早能接触到的《memory》的版本,在我们还不怎么了解《猫》的时候,就已经为这首如泣如诉的歌曲分外着迷,转而成为芭芭拉的忠实拥趸,以至于不怎么记得起它的原唱伊莲·佩吉(Elaine Paige)了。没有人会说芭芭拉美丽,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只是称自己是“会唱歌的女演员”,然而她却在从流行歌曲到古典歌曲,从歌坛到舞台剧乃至影坛创下了不俗的战绩。虽然她没有参加过《猫》的主要演出,但从未有任何人敢否认她对于《回忆》的精彩演绎。 一、音乐剧《猫》简介 世界最经典、最伟大、最成功的音乐剧《猫》,是由英国著名音乐剧、歌剧大师安德鲁?洛伊?韦伯于1977年以英国著名诗人T.S.艾略特的诗集《老负鼠讲讲世上的猫》为蓝本而创作的音乐剧。《猫》是当今世界音乐剧中最成功的作品,曾获得最佳音乐剧奖等7项托尼奖,剧中贯穿始终的歌曲《回忆》(Memory),已经成为音乐剧的经典作品。 该剧于1981年在伦敦首演,1983年登上著名音乐剧之都百老汇的舞台,从此一炮走火并连续演出,与此同时,《猫》还多次到世界各国进行巡回演出。到2002年5月该剧正式宣布停演时,《猫》已在全球演出了近7000余场,并创造了近200亿的收入。凭着难以打破的票房纪录,《猫》成为有史以来最成功、连续公演最久的音乐剧。《猫》在世界范围内已拥有超过6500万观众,并以14种语言、超过40个版本、在全球近300个剧院、超过150个城市隆重上演,是伦敦和百老汇上演时间最长的音乐剧,被授予“世纪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 摘要:本文对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做了较系统的考察。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者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导致妇女受压迫、受剥削的根本原因,在抽象意义上,可以说是由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但具体地,则是无工资价值的家务劳动的必然结果。后期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是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和激进女权主义理论的结合,他们认为,导致妇女受压迫、受剥削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和父权的结合,是一种父权的资本主义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父权的资本主义 一、关于妇女受压迫地位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发展阶段的制约。”根据上述理论,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在探究妇女受压迫地位形成的原因时,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下特定的生产方式,是妇女受压迫的根本原因。他们认为,母权制的推翻,既是一场经济革命,又是一场政治革命。妇女地位的丧失,仅仅反映在生产方式上,即公有制被私有制所取代,而在人口再生

产领域,妇女仍占据重要地位。在工业资本主义形成以前,人们都 以扩大家庭为基本经济单位,居住在穷乡僻壤地区,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妇女的劳动和男人的劳动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在最基本的生产活动—生产和再生产中—妇女都是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但是,这种社会仍然是父权制社会,妇女被排斥在政治、文化和宗教活动之外,尽管这样,妇女在生活必需品的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没有人会怀疑妇女劳动的价值。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劳动场所由家庭转移到大工场,公共生活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大批男性进入了社会生产领域,成了挣工资者,而妇女仍然呆在家中承担家务劳动和人口再生产任务,成了靠男人养活的人。逐渐地,妇女劳动的社会价值被忽视,男性从事的公共生产凌驾于妇女从事的家务和人口再生产劳动之上,这样,妇女就变成了二等公民,处于屈从地位,从而形成了受压迫的状况。因此,妇女要解放,首先要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因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妇女受压迫的根源。 二、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女权主义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第二阶段为后期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随着女权主义理论的研究深入,传统的女权主义如自由的女权主义和激进的女权主义渐渐地被学者们或认为在理论上空泛,或认为在实践中不适时宜。一些女权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视,就是因这种情势而导致的。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理论家认为,虽然马克思和他的合作者恩格斯在他们的文献里谈及有关妇女的问题,而且也论及她们的

乔治爱略特的女性意识

女性的悲剧 ——《米德尔马契》中体现的乔治爱·略特的女性意识 郭孟媛 (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保定071003) 摘要:本文从乔治·爱略特的《米德尔马契》入手,分析了十九世纪女性所受社会、婚姻、家庭的影响,及自身的局限,从而导致了悲剧的一生,进一步体现出乔治爱略特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米德尔马契》乔治·爱略特女性意识 中图分类号:HO —0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乔治·爱略特,十九世纪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文坛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她的巨作《米德尔马契》中对女性人物进行了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其中爱略特创作出《米德尔马契》中的女性角色的悲剧命运以及作者对女性隐忍的陈述引起评论界的祖多关注。读者从文中可以深刻体会到维多利亚时期女性在社会家庭婚姻中的地位,感受到女性长期被压抑的抱负以及她们自身由于社会教育的轻视而受到的限制和自身真实愿望的不可协调的矛盾,这种矛盾的最终使女性面对的是自己的失败,只能回归于传统。 1、维多利亚时期下的卑微女性 在女权主义叙述学理论家看来,叙述技巧不仅是意识形态的产物,同时也是意识形态本身。叙述声音处于“社会地位和文学实践”的交界处;是在社会,经济和文学的存在状况下产生的,并可以体现出这种存在状态。由此可以分析出处于十九世纪的英国社会的作者乔治·爱略特的叙述声音正是女性作者用过女性声音对当时男权社会这种社会状态的描述,作品中话语权威附属于主导意识形态中受过教育的白种男性,而正是这种叙述声音及对现实的反映体现,让读者可以深刻体会当时妇女的卑微地位。 乔治·爱略特无法脱离她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中的叙述常规与社会习俗,但她从这种常规和习俗中超脱出来建造了女性作者的叙述声音。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让自己笔下的女性角色演绎出了女性的无奈的卑微和无力的抗争,借此爱略特颠覆与批判了男权制度,打破女性几千年来的“失语状态”,进一步唤醒了欧

论中西方的爱情观

论中西方的爱情观 摘要: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人们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看待事物的方式各不相同。人作为一个感性动物对情感的表达方式和经营方式也大不相同。本文将浅谈中西方在爱情方面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中国、西方、柏拉图、爱情观、等级制度、束缚 爱情是人类世界最为美好的感情,古往今来,无数人为之舍生忘死!古代陆游与唐婉的悲情故事,范蠡与西施的悲惨爱情,苏东坡对亡妻的思念之情至今成为千古绝唱。近代的罗丝与杰克,他们的爱情令人向往。同样的爱情却有着不同的结局,这是因为他们所处的国家不同、文化范围不同、对事物的方法不同所导致的,对待爱情也是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立场。 一、中国的爱情观 (一)历史上,中国人对待爱情的观念与看法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诗经》中关于爱情的经典绝句,充分表明了古代中国人对爱情的向往,对纯真爱情的期盼与执着。但是,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及习俗极大的约束了人们对爱情的追求。在古代,中国的嫁娶必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少去了这些繁文缛节,男女双方的结合就是私定终身,是会被当时的人所唾弃的。男女双方没有自主选择对方的权利,在结合之前甚至都没有见面的机会,就更别说他们之间存在爱情了。古代的中国是极端的男权社会,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妻子和丈夫的关系没有亲密和互助而言,而是上级对下级的一种从属关系,女子出嫁到夫家也可以说就是一个机器,一个工具,没有自由,更何谈爱情。 当然,中国古代也有令人向往的经典爱情。梁山伯与祝英台为爱化蝶的凄美爱情至今使人赞不绝口,曾有诗写到:“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千古传颂深深爱,山伯永爱祝英台。同窗共读整三载,促膝并肩两无猜。十八相送情切切,谁知一别在楼台。楼台一别恨如海,泪染双翅身化蝶,翩翩花丛来。历尽磨难真情在,天长地久不分开。”在古代,美好的爱情总是被无情的拆散,因为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受低级制度的制约,他们讲究的是“门当户对”。还有不少悲壮的爱情被某种政治因素无情的拆散,范蠡和西施就是被政治的替代品。那时的没有天长地久的爱情,有的只是永恒不变的利益。一个国家,一个帝王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进行政治联姻,

瓦尔登湖简介

瓦尔登湖(Walden; or, Life in the Woods),中国大陆译“瓦尔登湖”,台湾译“湖滨散记”,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所著的一本著名散文集。 该书出版于1854年,梭罗在书中详尽地描述了他在瓦尔登湖湖畔一片再 生林中度过两年又两月的生活以及期间他的许多思考。瓦尔登湖地处美国马萨 诸塞州东部的康科德城,离梭罗家不远。梭罗把这次经历称为简朴隐居生活的 一次尝试。 《瓦尔登湖》的中文译本有多种,例如有徐迟、张知遥以及戴欢等翻译的 版本。 美国的19世纪是个辉煌的时代,一大批作家都深受超验主义的影响,主 活在这一时代的梭罗也不例外。作为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梭罗对超验主义更 是身体力行,《瓦尔登湖》就是他这一思想的体现,它是一部蕴含了深刻哲理 的散文。细细读过《瓦尔登湖》的人都有体会;他是在探求怎样实实在在的生活,怎样体验与经历有意义的生活,为自己,也为他的市民同胞,还有当时与 后来的读者们。 本书以春天开始,历经了夏天、秋天和冬天,又以春天结束,这正是一个 生命的轮回,终点又是起点,生命开始复苏。 这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其中分析生活,批判习俗处,语语 惊人,字字闪光,见解独特,耐人寻味。许多篇页是形象描绘,优美细致,像 湖水的纯洁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绿;也有一些篇页说理透彻,十分精辟,给 人启迪。 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对于春天,对于黎明,都有极其动 人的描写。这里有大自然给人的澄净的空气,而无工业社会带来的环境污染。 读着它,读者自然会感觉到心灵的纯净,精神的升华。 《瓦尔登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梭罗能够通过艺术来实现自己决意要做的 事业。通过创造一个有机的形式,他使自己的决定获得了新生:通过有意识的 努力,他重新获得了一种成熟的恬静,如果说那不是黄金年龄的清纯狂喜的话。 整个《瓦尔登湖》记录着自我在微观宇宙历程中的经历。 如果梭罗仅仅给我们留下一部一个男人在林中生活的记载,或者说他仅仅 退隐到森林之中,在那儿记载着他对社会的抱怨。甚至说,如果他想把这两者 都合到一本书里,那么《瓦尔登湖》就不会有这一百年的生命。 正像一切所进展的一样,梭罗记下了人跟自然的关系,人在社会中的困境 和人希望提高自然的关系,人在社会中的困境和人希望提高自我精神的习性,

浅析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

浅析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 摘要: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关于女性的解放思想,通过探寻女性受压迫的原因及解放途径,以实现两性的平等即女性真正意义的解放。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女性解放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被誉为女权主义流派三大家之一,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运用其阶级分析法审视和研究妇女问题。将马克思主义女性解放思想与当代西方女权主义进行有机结合的同时,兼收并蓄的汲取其它女权主义流派的进步理论,在20世纪60、70年代的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高潮中异军突起。其世界性的影响延续至今,堪称一股名副其实的国际化思潮。 一、概念与理论渊源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兴起于20世纪60 年代。其具有明显的二重性,既是一种女权主义思潮,也是一种社会主义思潮,对女权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以及世界女权运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作为一个女权流派,泛指带有马克思主义倾向的一些学者,从马克思主义女性思想中汲取营养,运用马克思主义有关学说进行关于女权话题的文化建构。作为一种女权理论,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 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妇女的从属地位及所受的压迫,借鉴马克思的阶级、异化等概念分析妇女受压迫的原因,形成了带有明显的马克思话语的女权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把女权主义的人文关怀和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目标结合起来。其特点是以马克思主义学说为依据,考察、分析、解释女性问题,阐述女权主义的观点,进而对资本主义剥削、压迫妇女的丑恶现实进行抨击。它强调消除妇女压迫必须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为前提,妇女要获得真正的解放只能通过共产主义来实现。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伊莱·扎莱茨基、海蒂·哈特曼和英国的朱丽叶·米切尔等。她们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向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宣战的强而有力的思想武器,为女性英勇斗争申张正义。她们不断汲取传统马克思主义的营养,来丰富自身理论用以进行女性问题研究。而后又从新马克思主义那里吸收理论精髓, 如马尔库塞的“性解放” 、“性欲文明”;阿尔都塞强调意识形态作用;葛兰西关于文明社会内部的思想斗争、统治阶级文化领导权等理论和观点。她们将马克思主义与女权主义结合在一起,发掘阶级压迫与性别压迫的内在联系,运用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方法进行性别分析,系统的提出了女性解放的主张和理论。 马克思主义主张消灭一切剥削和压迫,建立一个平等公正的社会制度的伟大目标,与女权主义所追求的没有性别压迫的男女平等的理想高度契合。这无疑对女权主义形成了极大的吸引力,目标的一致性使女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思

乔治_艾略特_织工马南传_的寓言式写作手法

REVIEW /名作欣赏MASTERPIECES REVIEW/寓言是一种古老的、变化自如的艺术形态。柯勒律治这样定义寓言:“我们可以很慎重地把寓言作品定义为运用一套行为者和形象极其相应的行为和随应物以伪装的形式来表达道德品质,或本身并非感知客体的理性概念,或别的形象,行为者,行为,命运或环境,其结果是差异性随处可见,而相似性也就被隐隐约约地暗示出来。这样各个部分也就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19世纪伟大的英国小说家乔治·艾略特的《织工马南传》正是这样一部寓言式的小说,本文试图从西方寓言式小说的三个特点去分析主人公织工马南的遭遇和心路历程,以及这部作品的主题。 一、人物:对主人公马南的寓言式刻画 以动物或其他东西为主角的寓言,一般都篇幅不长,但寓意深刻,《伊索寓言》是这方面的典范。相对来讲,以人物为主角的寓言文学篇幅较长,角色关系较为复杂,而突出的主题却毫不逊色。另一方面,寓言必然与超自然的和非常的事件有关。寓言式的人物性格一般都很怪癖, 做事爱钻牛角尖,他们的生活都有严格的规律可循,从主观上来看,他们并不想对自己的生活规律做任何改变。可是, 他们的命运却又被一种潜在的、超自然的力量所控制。《织工马南传》 中的主人公塞拉斯·马南正是这样一个寓言式人物。马南这个城里人,是乡村拉维罗的织工。织工在马南所处的那个年代经常都是脸色苍白、身体瘦弱的人,他们来自城镇,长居于乡村,却与村民们只能有织布生意上的往来,无法真正参与和融入村里的社会生活。他们不相信聪明、智慧和他们村子以外的世界。由于长期过着孤独,又基本是与世隔绝的生活,那些织工们大都性格孤僻、怪异,或是让我们“今人”感到不可理喻。 马南正是这样一个典型的“织工”。他很孤独,他独自居住,没人知道他的家庭情况。他脸色苍白,眼神怪异,并且总是瞪着眼睛,因为他每天都要在织机上干很长时间的活儿,甚至星期天也干,而星期天他应该去教堂。在拉维罗村居住的15年里, 他没有邀请过任何人去他家里做客,也没有试图和任何村民交朋友,更没有想要追求村里的任何一个女人。所有的这一切都更增加了村民们对他的怀疑,他一定是魔鬼的朋友,村民们相互这么说。 对于每天过着机械的、一成不变的织工的生活的马南来说,他对生活没有别的追求,生活也对他没有任何的意义,除了每天织布。所以他就这样不停不歇地织下去,工作变成他生活的寄托和目的,他的生活由此而“变成一种纺织虫似的机械活动” 。马南不是一个自私自利和追求物质享受的人,在这种机械活动带来的金钱不能够与他人分享时,他也没有把所有的钱都花在自己身上,仍旧只用掉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很少的一部分。他终于发现,金钱把他的数不完的织布的日子变得有条理有前途了,这促使他重新思考和安排金钱在他生命中的地位———每天的拼命工作有了一个目标,就是积攒更多的钱———这里仅仅是一种工作与金钱之间的简单重复。金钱又反过来把他锁到了一个孤立封闭的牢笼里。 二、情节:寓言式旅行对主题的深化 寓言式小说中的主人公大都要做一次旅行,这种旅行是外在的,是我们显而易见的,同时,旅行的过程即探求的过程,亦即主人公心灵得到拯救的过程。所以,主人公们其实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灵上都进行了长途跋涉,最后到达了心灵的彼岸。 马南正是做了这样一次旅行,他从灯笼广场到拉维罗村,同时他的情感也经历了由爱到恨,又由恨到爱的这样一个过程。在去拉维罗村之前,马南是一个名为“灯笼广场”的小城镇里的手艺人,他“一直是非常活跃,富有想象,看重友情”,“人们认为他是个生活堪做楷模,信仰又很虔诚的青年”。一次变故使他猝然孤立于灯笼广场社会之外,他所热爱的故乡向他暴露了其丑陋愚昧的一面。他蒙冤被逐出教会,面对朋友的背叛,上帝的不公正裁决, 乔治·艾略特《织工马南传》的寓言式写作手法 ⊙张迎燕[河北北方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北张家口 075000] ⊙张迎娟[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311] 摘要:本文从寓言写作手法的角度剖析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女作家乔治·艾略特的《织工马南传》的主题。第一:人物特点方面,即作者对主人公马南的寓言式的刻画;第二:情节特点方面,即主人公寓言式的旅行对小说主题的深化———马南的出走和最终得到的拯救;第三:结构特点方面,即寓言最具代表性的双线结构,双线并行,突出好人终有好报的主题,即马南最终得到的拯救。关键词:寓言织工马南 拯救 / 小说纵横 小说纵横 105

中西方婚姻家庭观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西方婚姻家庭观 篇一:中西婚姻家庭观差异 中西婚姻家庭观差异 中国婚姻家庭观 中国婚姻传统历来就是父母做主,子女的婚姻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子女在选择结婚对象时,父母也理所当然的拥有决定权。无论子女多大,如果依然单身,父母会认为自己的义务还没有完成。分析原因,我认为源于中国的父亲单系制度,就是说中国世袭以男子算的,女子出嫁后也就是出家,进入另外一个家族,娶进的媳妇要融入新的家族,处理婆媳、妯娌等众多的关系,好的儿媳妇不仅是儿子的福气,也为整个家掌脸。所以说选择子女的婚姻选择权在父母,尤其是男子,女子因加入外族选择的慎重性减弱。 这种婚姻意识传统在现代社会中无法消除,也不可能消除,电影泰坦尼克号中为爱情不顾一切,在中国也许只能在幻想中存在。看看我们现在的社会中,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是隔代教育,夫妻外出挣钱务工,自己的孩子交给父母教育,

明显大家庭观的表现。但是也忘记了传统教育中重要的一点——养不教父之过。西方婚姻家庭观 西方社会是重视个人的社会,家是短暂性的抚育社群,子女到能自立的时候,就另立门户建立自己的生育社群。而在西方的婚姻传统中,也是非常的自由,提倡自由恋爱,婚姻自由,一般情况下父母是不干涉子女的选择。中国讲究门当户对,西方则主要重视感情。在婚后,中西婚姻生活中最大的差别,是中国的婚姻家庭注重"柴、米、油、盐",而西方则更重视夫妻间的情感交流,沟通以及性生活的质量。在教育方面,有一部分中国的家庭一般把孩子给父母来抚养,而在西方的家庭一般把孩子留在自己的身边,他们认为教育下一代是自己应尽的责任。 篇二:中西方婚姻观念比较 中西方婚姻观念比较 汉语1001蔡亮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 婚姻就好比桥梁,沟通了两个全然孤寂的世界。——基尔·凯丝勒由于文化、历史、宗教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在婚姻观念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爱情和婚姻实质是一个民族深层文化的体现,反过来文化背景的差异又影响限制着一个民族的恋爱方式和婚姻习俗。西方人的婚姻观与中国人的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因

论《傲慢与偏见》中作者的婚姻与爱情观

论《傲慢与偏见》中作者的婚姻与爱情观On the Marriage and Love view of author of Pride and Prejudice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作者的爱情与婚姻观 摘要 《傲慢与偏见》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精心描绘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 通过对班纳特家的二女儿伊丽莎白与贵族达西婚姻的描述,以及伊丽莎白的几个姐妹和女友的婚事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透露出来作者的婚姻观: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她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把婚姻当儿戏。她认为感情是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简·奥斯汀;婚姻;财产;地位;爱情 On Jane Austen’s View of Love and Marriage on Pride and Prejudice ABSTRACT Pride and Prejudice is Jane Austen’s masterpiece which was written at the end of the 18th century and the early of 19th century. It is in this work that the author portrayed a series of vivid image of women.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the Bennet family’s second daughter Elizabeth and noble Darcy’s marriage, and how Elizabeth’s sisters and her girlfriend's treat their marriage differently , it reveals the author's views on marriage: with the aim to get

艾略特荒原中英对照

(一)艾略特是中国现代朦胧诗歌的鼻祖 在网上,很多对中国现代诗歌(包括朦胧诗歌)起源和继承的评论是似是而非 的。这可能是由于一些国内不懂外文的评论家的错误导向所致,也有可能是由于 自己就没有理解好中国的现代诗歌,而混枭了自己的观点,也误人子弟。中国的 现代诗歌,究其源泉是由于五四时期由胡适等人发起的白话文运动,白话诗也就 应运产生。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很多著名的作家严肃的学者并没有留下多少 白话诗歌,只有一些类似嘻皮士的文人们,象刘半农,徐志摩等等,为了和女人 的打情骂俏而留下过一首半首。 中国早期的现代诗歌应该是继承于欧洲而不是美洲。这得益于一些留学欧洲 学人的推荐和传播。象卞之琳,徐志摩,李金发等等,所写的诗歌继承了欧洲维 多利亚式的风格,并没有多少的创新,节奏的和谐和词澡的华丽是其主要的特点, 但并没有什么心灵的震动,是沃斯瓦斯和波尔莱特在中国的翻版,甚至从中可以 看到雪莱和拜伦的影子。从中很少看到美洲惠特曼的影子,大概惠诗歌中的自然 和平民的形象和这些留学欧洲的没落贵族的口吻不太合适所致。很多人把这几个 人归结为现代朦胧诗歌的起源。其实是不当的。这时候的诗歌还只能是现代诗歌 而不是朦胧诗歌,当然,相对于旧体诗歌意象和词汇的运用已经有了朦胧的感觉。 中国诗歌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期,有一个特别辉煌的复兴时期。一批经 过文革,上过山下过乡的知识青年们用在煤油灯下的知识积累,带着对生活的感 性体验,在马可雅夫斯基和莱蒙托夫的指引下开始中国诗歌的新一轮革命。这期 间杰出的诗人有北岛,舒婷等。在八十年代的中末期,中国诗坛终于迎来了大爆炸的时期。在理论领袖谢冕的指引下,一批批锐意的具有现代意识的中国诗人们 以严辰主编的诗歌报为阵地,纷纷打出旗号,成立山头,一时间中国的诗歌流派 竟然有几十家之多。所写的诗歌讦曲骜牙,常人难以读懂。这就是后来广被非议 的现代朦胧诗。 为什么称为现代朦胧诗?这是为了区别 于以唐朝李商隐为代表的古体朦胧诗 歌。中国的现代朦胧诗直接继承于艾略特,Pound等人的诗风,摈弃了近代诗歌徐 志摩等人所提倡的维多利亚的模式。(EzraPound是和T.S.Eliot同一时代的诗人。 他有一首特别著名的诗【在一个地铁站口】,短短两句,却成为美国60年代诗歌 革命的启动之作)。对艾略特,国内的文学史书鲜有介绍,他们多数倾向于介绍19 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文学大家和诗人。记得有一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外国诗】,好象是收录了艾略特的【荒原】,没有什么介绍,似乎国内对他的地位不 是特别的推崇。因此,不揣简陋,在此将T.S.Eliout介绍一番,并将其长诗“ The Waste Land" 翻译一部份。 (二)T.S.Eliot简介 在诗歌和文学评论上,作为一个诗人,Thomas Stearns Eliot占据着独一无 二的地位。他不仅仅是靠写作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对定义所谓的现代派的风格和 趣味也有着莫大的帮助。他们摈弃了叙述性的方式及贵族式的维多里压风格,代 之于精确聚焦而又让人惊奇的意象来表达,那种圆滑的充满诱惑而又有讽刺韵味 的语言对美国现代诗歌有着巨大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不是直接正式的而是从思 想和哲学的高度来影响的。他的作品中弥漫着一种寻求人生意义的味道;这种对

八大女性主义思潮

女性主义理论与流派 女性主义的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及特质划分为九大类: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存在主义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多元化全球女性主义及生态女性主义。 (1)自由主义女性主义 历史背景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乃指由自由主义思潮发展而来的女性主义思潮。自由主义兴起于19世纪的西欧,以英国政治哲学家洛克(John Locke)为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在政治层面上,自由主义挑战当时君权神授的理念与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指出政府的统治必须得到人民的同意;在经济层面上,随著资本主义市场的勃兴,旧有的封建制度对旅行、金融、贸易交易的种种限制也受到新兴中产阶级的挑战,以自由之名,争取更多的经贸机会与累积个人财富的机会。十七、十八世纪的女性主义者将自由主义的理念与主张加以延伸,扩张到妇女身上以及私领域的性别关系。她们认为,如果政治领域里的君权神授是不可以忍受的,那么为什么家庭里,仍保留著男性家长的绝对权威呢? 基本观点 一、理性 自由主义认为人类的共同本质是理性,这是人之所以异於禽兽之处,主张女人的本性和男人一样,是人性(human)与理性(rational),而非生殖性(sexual)。 二、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 人存在世界上的目的与意义,必须由个人决定,而非依赖他人的权威与意见,自主(autonomy)与自我决定(self-determination)就是自由主义所崇奉的原则,也就是不受别人干涉,自己决定自己的生存目标。 三、平等 「平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洛克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去从事她所喜欢的事,并不受他人的干扰;同样地,她也必须尊重他人的权利与自由,不去干涉他人的事。所以个人必须去遵守法律与平等的原则。平等有二个面向,第一个面向是接受束缚的平等,也就是说大家要接受相同的法律限制;第二个面向是机会的平等,每个人均有均等的机会追求自我发展并发挥自我的潜能。 女性主义沿袭自由主义的理念,将之推广到女性身上。首先,妇女是人具有理性。理性是妇女以及所有人类的共通本质,而妇女的性别是次要的。根据自由、自主与自我的决定原则,女性主义认为女性生存的目的必须以自我实现、自我潜能发展为优先。女性的自我就是存在的目的,而非为了做妻子与母亲才存在,就好像男性是为了父亲与丈夫的角色而存在。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在概念上强调个人主义以及自我优先,同时在经验层次上又肯定家庭对女性的重要,这是其务实特性以及理念本身的内在局限。 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一、玛丽.沃尔斯东(Mary Wollstonecraft,1759-1797)代表作:《为女权辩护》 沃尔斯东认为女人和男人一样具有理性。其主张女性要发展理性,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同时她不特别支持女性参与公共领域的生活,她认为只有少数特别优秀的女性才会从事政治,大多数的女性是在家庭领域里去追求理性与独立。要达成理性与独立,首先,女性要有一技之长,能取得经济独立;其次,法律必须承认男女平等,女性也拥有财产权,而非附属於丈夫。

乔治·艾略特小说的史学意识与民族共同体建构

乔治·艾略特小说的史学意识与民族共同体建构乔治·艾略特将小说创作视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方式。通过小说,她对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的英格兰民众日常生活历史进行编撰,将19世纪历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发展成果运用于小说创作,形成独特的历史—现实主义风格。小说的广泛传播和接受使其蕴含的社会历史思想影响了维多利亚全盛时期大批读者,作用于社会转型中的英格兰共同体建构。本论文研究乔治·艾略特小说史学意识如何影响英格兰共同体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建构,把握乔治·艾略特思想和作品创作的源动力,为进一步厘清她在维多利亚文学界的地位及其作品的社会影响力提供参考。研究一方面从史学视角考察小说的主体人物选择、情节结构、叙述视角、人物情感书写等特征,以19世纪英国文学传统为基础,描述性分析乔治·艾略特作品中民族身份具象化的表现和对社会普遍人性的挖掘。另一方面,对乔治·艾略特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语境进行分析,包括影响乔治·艾略特的19世纪欧洲史学意识流变、文学想象对民族共同体构建的作用。文学是一定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社会文化语境和主流意识形态影响文学文本形态的呈现方式。本文尝试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学术探索:第一,从跨学科的视角研究乔治·艾略特小说的史学意识与英格兰共同体构建思想。乔治·艾略特小说阐释了历史主体意识、历史渐进发展和日常生活书写的新史学思想,符合19世纪时代特征,并具有时代前瞻性,为民族共同体建构提供纵深的历史视野。在小说呈现的民族共同体内部,个人与群体关系多元性的思考又反过来丰富了 19世纪英国民众日常生活史的内

涵,并以通俗易读的方式再现其复杂性和矛盾性。第二,乔治·艾略特全部长篇小说和一部中篇小说集作为整体纳入考察范围,将小说创作与书信、杂文、译著和时代背景融会贯通,归纳乔治·艾略特小说独特的史学意识和民族共同体建构思想,阐发其内在关联、思想渊源和现代性意识。第三,围绕乔治·哎略特小说所发生的相关史料、学术史和思想史为本文提供了多维研究空间,使论证不停留于理论加文本的单一阐释环境,为乔治·艾略特小说研究开创有益尝试。

艾略特波浪理论-市场行为的关键

《艾略特波浪理论-市场行为的关键》 -拉尔夫.纳尔逊.艾略特(R.N.Elliott)-------------------------------------------- 正文: 第一部分艾略特理论 第二章波浪构成的指导方针 本章中介绍的各项指导方针都是以牛市为背景进行讨论和图解的。除了特别指出的以外,它们同样也能应用于熊市,在这种背景中,各种图解和推论就得颠倒过来。 交替 交替的指导原则在应用中十分广泛,它提醒分析人员总是要预期在相似波浪的下一个表现中会有所不同。汉密尔顿博尔顿曾写到: 作者并不确信交替在各类波浪构成中是不可避免的但褒替出现的频率之高说明人人应寻找它,而非相悖。 尽管交替没有精确说明即将发生什么,但它对于那些不要期望的事提供了宝贵的提示,所以在分析波浪构成以及估计未来的概率时牢记它很有用。它主要是指导分析人员,不要像大多数人那样,仅因为上个市场循环以某种风格发展,就相信这次的情况肯定一模一样。正如"反对者"不停指出的那样,大多数投资者"理解"成一种明显的市场习惯行为之时,就是市场对投资者完全变化之日。然而,艾略特更进一步地说明,交替事实上是一种市场规则。 推动浪中的交替 如果一个推动浪的第二浪是急剧调整,那就得预计第四浪是盘档调整,反之亦然。就像交替指导方针说明的那样,图2-1是推动浪--无论向上还是向下--最典型的调整方式。急剧调整从不包含新的价格极端,即超过先前推动浪正统的价格终点的位置。它们几乎总是锯齿形(单锯齿形、双锯齿形或三锯齿形)调整浪;有时它们是以锯齿形开始的双重三浪。盘档调整包括平台形调整浪、三角形调整浪、双重三浪和三重三浪。它们通常包含新的价格极端,即超过先前推动浪正统的价格终点的位置。在少数情况下,处于第四浪位置的正规三角形调整浪(不包含新的价格极端的二角形调整浪)会取代急剧调整,并与处在第二浪位置的另一种盘档模式交替。调整浪中的交替观点可以选样来概括:两个调整过程中的个会包含回到或超过先前的推动浪终点的运动,而另一个则不会。

艾略特对浪漫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初稿

艾略特对浪漫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青敏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06级指导教师:陈玉清 摘要:艾略特是20世纪英国文坛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在他的创作中受到了来自象征主义诗歌、古典主义、玄学诗派和浪漫主义的影响,加上自己对西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理解,形成了他特有的现代主义文学风格,其中浪漫主义对他的影响不能忽视,特别是在他早期作品中的场景、人物、情节的处理、道德说教以及他口语化的语言中,体现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情愫。可以说,艾略特对浪漫主义有着潜在的继承和发展。 主题词:艾略特;浪漫主义;继承和发展 T. S. 艾略特是20 世纪英国的著名诗人、文论家、小说家, 也是后期现代派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清新优美,别具一格,充满了对人生、宗教、自然、历史、哲学等诸多主题的睿智思考和独特见解,1948 年曾因诗歌创作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中说他的诗歌“现在屹立在地平线上,宛如升起在大海上的一座岩峰,并无可争辩地形成一座里程碑,……”艾略特本人大量吸取了17世纪玄学派诗歌、法国象征主义诗歌、意象派诗歌以及19世纪英国浪漫派狐疑文学等文学传统的丰富养料,加上他自己对西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理解,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所以“要真正了解艾略特,总是会遇到需要解决的难题,还有需要克服的障碍,但这样做有时令人鼓舞的。”这些话语隐含了对于阅读艾略特作品特别是诗歌的困难,特别是他的诗歌确与浪漫主义诗歌风格迥异,但是他确实在十几岁时受到过拜伦、雪莱和斯温伯恩等人的影响,他与浪漫主义诗人的不同在于,引起灵魂再生的不是自然力,而是上帝。因此,我们可以说,艾略特没有背弃浪漫主义,他对浪漫主义是有着潜在的继承和发展的。 一、崇拜自然是浪漫主义作家共同的选择。 浪漫派的领军人物、“湖畔派”诗人之一的华兹华斯,一生歌颂大自然,醉心于山水之间,如他的著名诗篇《咏水仙》中就写道:“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高高地漂游在山谷之上,/……/粼粼湖波也近旁欢跳,/却不如这水仙舞得轻悄”诗人徜徉在风景如画的湖畔,尽情的抒发着对普通人的同情和关爱。又如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在《浪漫派的夕阳》清楚地表明了他浪漫主义思想“我记得!……我见过鲜花、犁沟、清泉,/都在它眼下痴迷,像心儿在跳…/快朝天

西方人的爱情与婚姻观

西方人的爱情与婚姻观 暖/2007.11.1 爱情因其可以带来深沉的幸福感以及诸多惊心动魄的心理感受而使其成为人类共同追求与认同的一种情感。 前段日子老公从欧洲回来,除了感叹西方的人文环境环境外,颇有感受的还有西方人的婚姻和爱情观。 中国人在爱情、婚姻上讲求门当户对,这是自古已有的传统,它有利于家庭稳定,婚姻长久。其实这种爱情观、婚姻观在世界各国都存在,只是在一些西方国家,受自由主义浸润的青年男女更容易摆脱传统的束缚。 法国人现在的婚姻观念跟我们东方人的婚姻观念差别甚远,年轻人普遍对结婚成家不感兴趣,他们不希望婚姻和家庭过早地束缚自己,他们宁愿采取相对自由的同居方式。许多男人要到40岁以后才开始结婚。 一旦结婚,从教堂举行婚礼在主面前许愿那刻起,他们就开始旅行婚姻的职责,因为他们认为,一旦离弃了对方就要遭到主的惩罚,即使离婚,先提出离婚的那一放不但一无所有,还要加倍赔偿对方的精神损失(多数法律都倾向女方,因为在西方,妇女和儿童是享受受法律特殊待遇的) 中国的传统婚姻观,一般都讲百年好合,一定终身。问题是,在现实生活中,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家庭中出现裂缝甚至解构的也为数不少,小问题可以调解,大问题象原则性的问题,就难说了,硬撑着,于己于人都未见得是好...... 西方式的的婚姻观,就不一样了,在建立家庭之前后,都始终讲究一个“情”字,有“情”便合在一起,无“情”便分开.....对于爱情的论断,古今中外,难以记述。但细究中西方的爱情论调,可以发现一些细微的本质异同,西方人是崇尚爱情的,除了宗教中将“性欲”作为一个需要抑制的东西去约束外,人们对爱情的美好是带着崇敬的心理去接受的。 西方人的婚姻观与中国人的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因为他们认为: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干涉;同时婚姻不属于道德问题。一个人有权选择和他/她最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一旦发现现有的婚姻是一个错误,他/她有权作第二次选择。如果夫妇一方爱上了第三者,任何一方都不会受谴责。在他们看来:强迫两个不相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是残忍的。 但在中国,大多数的人,对爱情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因素,需要又排斥,接受又逃避,既憧憬爱情激动人心的一面,又恐惧爱情令人痛苦的一面,甚至于直接将爱情视为痛苦。这种矛盾的心态恰恰来自于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观念。爱情,从孔子的时代起,就未能名正言顺的登上大雅之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如此看轻女性的儒家创始人,中国文化的老祖,又何以能倡导出一个平等的爱情观?

艾略特介绍

艾略特,G. Ail ete 艾略特,G. George Eliot (1819~1880) []英国女小说家。原名玛丽*安*埃文斯。1819年11月22日出生于沃里克郡奇 尔弗斯科顿附近的乡村。父亲年轻时当过木匠,后来是庄园主的代理人,政治观点保守。艾略特于1828至1835年先后在两所女子寄宿学校就读,笃信福音教,热衷于慈善事业。她学会法语、意大利语等多种外语,熟悉《圣经》和大量宗教、文学著作,并涉猎天文、地质、数学、昆虫等各类科学。1836年母亲去世,她辍学为父亲管家。1841年随父迁居考文垂,结识了自由思想家、缎带商查尔斯*布雷一家及布雷的姻亲海纳尔一家。查尔斯*海纳尔的著作《基督教起源的调查》(1838)很快地转变了她的宗教信仰。1842年初她宣布不再去教堂,不信上帝,但她仍深切理解、同情一切虔诚的宗教感情,这也成了她作品的基调。 1844年初开始翻译施特劳斯的《耶稣传》,于1846年匿名发表,在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因而名噪一时。以后又翻译了斯宾诺莎的《神学政治论文》。1850年担任《威斯敏斯特评论》副编辑,与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过从甚密,并认识了刘易斯和克罗斯。 乔治*亨利*刘易斯是著作家和评论家,对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都有研究,写过《歌德传》。她和刘易斯志趣相投,后与他公开同居。1854年7月她翻译的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以真名出版。同月,与刘易斯去德国。她的哥哥姐姐同她断绝往来,朋友也对她疏远,她则甘愿承受她严肃抉择的后果。她们共同生活了24年,她的稿酬一直用以帮助刘易斯扶养他在瑞士的三个儿子和他的离异的妻子。

[《亚当*比德》插图] 她在德国时开始翻译斯宾诺莎的《伦理学》,回国后译完(未发表);还为刘易斯翻译了《歌德传》中的大量引文,并为《威斯敏斯特评论》写专栏文章,所写的书评中已包含了她对现实主义小说的认识和理论。1856年秋起,在刘易斯的鼓励下,她开始小说创作,写了3部回忆早年家乡生活的中篇小说,1858年结为一集名为《教区生活场景》出版,署名乔治*艾略特。她开始在创作中实践自己的小说理论,忠实表现平凡人物的生活,唤起人们的同情,在现实主义小说传统中别开生面,引起文学界普遍的重视。 1859至1876年,她创作7部长篇小说。一般将她的作品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小说描写19世纪初期单纯质朴的乡村生活;后期小说内容复杂,采用了重大的历史、政治、社会题材。但她的创作思想前后一致,作品具有哲理性,又富有幽默感。她在作品中探讨伦理道德问题,对人们有深厚的同情,在道德上的判断却是严厉的。她的写作手法发展了属于现代小说特征的心理分析。 《亚当*比德》(1859)具有荷兰现实主义绘画的风格。平凡恬静的表面之下,蕴积着发生在普通人心灵深处的暴风雨。木匠亚当*比德爱着农家女海蒂,而海蒂好虚荣,被地主的少爷、军官亚瑟*道尼桑诱。她在寻找亚瑟的途中分娩,杀死婴儿,因杀婴罪被捕,判处流放。通过海蒂的悲剧,亚当痛切认识到人生的复杂与艰难,产生了博爱的思想。小说中对人物的心理分析细致入微,作者娴熟地使用方言,并写出了真诚的宗教感情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1860)是关于磨坊主塔利弗的子女托姆与麦琪的故事,写他们在父亲破产后逐渐疏远,最后在被洪水淹死前和解。作者突出了高尚的感情。前半部关于托姆与麦琪两人童年生活的描写,在英国文学中最为出色。 《织工马南》(1861)写马南曾受好友诬陷,对人丧失了信任,通过金币失窃、收养迷途孤女的事件,重又体会到了人生的温暖和同情。 1860年乔治*艾略特游览佛罗伦萨时决定以15世纪意大利宗教改革为背景写一部历史小说,后以罗慕拉为名于1862至1863年出版。但对它的反应却远不及她的其他小说。而其中关于提托由于利己主义泛滥而堕落的过程却写得极为深刻她的另一部作品《菲利克斯霍尔特 艾略特,G. 》(1866)写1832年选举中的动乱,其中关于特兰桑姆太太的悲剧写得十分成功。《但尼尔*狄隆达》(187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