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临床路径)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临床路径)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临床路径)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临床路径

(2017年版)

一、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ICD-10:Q25.0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新生儿学(第4版,邵肖梅,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胡亚美、江载芳、申昆玲,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

1.临床症状: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分为症状性PDA和无症状性PDA。典型病例,脉压增大(>25~35mmHg)、心前区搏动增强、水冲脉;胸骨左缘第二、三肋间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心动过速(HR>160~170次/min);部分病例呈现难以改善的呼吸困难导致需要氧疗、机械通气时间延长,喂养不耐受等。

2.超声心动图:二维超声及多普勒可助诊断及鉴别诊断,彩色多普勒超声直接显示经动脉导管的异常分流束。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ICD-10:Q25.001)。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

根据胎龄、PDA导管大小及疾病严重程度不同有较大差异,平均住院7-14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头颅超声;

(3)胸部X线片;

(4)肝肾功能;

(5)凝血功能。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血气分析、心肌酶、血清肌钙蛋白(cTnI)、脑利钠肽(BNP)或NT-proBNP。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新生儿学(第4版,邵肖梅,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胡亚美、江载芳、申昆玲,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

1.一般治疗措施:(1)限制液体量:对早产儿的补液方案是限制液体量的同时保证满足生理需要。(2)氧疗、机械通气:纠正低氧血症和酸中毒。

2.关闭PDA药物的应用:

吲哚美辛:目前国内吲哚美辛通常为肠溶片,但首选是

静脉制剂,常用剂量首剂0.2mg/kg,间隔12~24h用第2和第3剂,每次0.1mg/kg,出现以下情况应延迟用药:(1)尿量<1ml/kg〃h超过8h;(2)PLT<60×109/L;(3)12h内发现IVH;(4)血肌酐>140 μmol/L;(5)活动性出血。

布洛芬:推荐使用剂量:第1剂10 mg/kg,第2、3剂5 mg/kg间隔24h,口服布洛芬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少,与吲哚美辛对PDA的治疗作用无明显差别。

最佳的药物治疗时间是生后4~7d。通常需要1-2个疗程。

3.手术治疗:多无需手术。对存在药物治疗禁忌和第二疗程失败的症状性PDA可行手术干预,但手术治疗近期及远期不良预后的风险更大,对于新生儿期PDA结扎手术的选择需审慎。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根据其母孕产史、临床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八)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一般情况良好,完成复查项目,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动脉导管关闭。

2.早产儿体重超过1800-2000g,体温正常,可经口喂养。

3.无需要住院治疗的合并症和/或并发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胎龄越小,PDA关闭机会小,即使关闭也可反复开放,导致症状反复加重、住院时间延长,增加医疗费用;

2.药物治疗无效或者严重的症状性PDA,容易合并导管相关性肺部感染、喂养不耐受、NEC、IVH等而导致病情反复甚至病情加重,增加相应检查及治疗项目、增加医疗费用;

3.部分严重病例或持续不好转的病人需手术治疗,而转入外科治疗途径。

二、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ICD-10:Q25.00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 7-14 天

早产儿临床路径及表单

早产儿临床路径 (县级医院版) 一、早产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早产儿(ICD-10P07-3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儿科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胎龄在37足周以前出生的活产婴儿称为早产儿或未成熟儿。其出生体重大部分在2,500g以下,头围在33cm以下。其器官功能和适应能力较足月儿为差者,仍应给予早产儿特殊护理。凡因胎盘功能不足等因素而出生体重减轻到该胎龄正常体重第10百分位以下或较平均数低两个标准差以下者称为小于胎龄儿(小样儿,成熟不良儿)。亦把出生体重2,500g以下的统称为低体重儿,把出生体重低于1,500g者称为极低体重儿,其中都包括早产儿和小于胎龄者。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儿科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保暖:出生后迅速将全身擦干,置辐射台(适用需机械通气的患儿)或入暖箱保暖。按下述调节暖箱温度: 2.呼吸管理:(1)吸氧:患儿出现低氧和呼吸困难,可先头罩吸

氧。若血氧饱和度<85—87%吸氧:①头罩吸氧4—6L/min FiO260%②面罩吸氧2L/min40—60%③鼻导管吸氧0.5L/min40%。 注意避免长时间吸入较高浓度氧,防治早产儿视网膜病(ROP),可以监测经皮血氧饱和度,根据血氧饱和度调整吸入氧浓度,尽可能调低吸入氧浓度,或间断吸氧,使患儿血氧饱和度在90%-95%。 (2).持续气道正压呼吸:如头罩吸氧后仍有低氧和呼吸困难,应改用鼻塞持续气道正压呼吸(CPAP)。(压力以4–5cmH2O为宜)。注意压力调节,不宜过高。 (3).机械通气:如CPAP后仍呼吸困难,或PaO2低于正常,或PaCO2高于60mmHg,或反复发生呼吸暂停,应改为机械通气。机械通气参数要尽可能低,根据血气分析调节参数,防止发生气漏或过度通气。 (4).肺表面活性物质:诊断明确者可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于极低出生体重儿也可以预防性使用。若需给PS治疗者(W<28周或体重<1000g1次100mg/kg):用PS前先给患儿吸痰,清理呼吸道,将PS(每次100mg/kg左右)经气管插管注入肺内。 3.营养支持: (1)、液体摄入量早产儿出生第一天液体需要量: 出生体重(kg)液体需要量(ml/kg.d) >1.550-60 1.0-1.560-70 0.75-1.080-100 以后每天增加15ml/kg,直至最大150ml/kg。如患儿体重每天减轻超过2-5%或任何时候体重减轻超过10-15%,尿量少于0.5ml/kg.h超过8小时,需增加液体量。记24小时出入量,协助指导液体摄入量及热卡计算。 (2)、营养液成分与每日需要量: 液体量:根据不同临床条件调整,光疗、暖箱、呼吸机、心肺功能、各项监测结果。总液体在20-24h内均匀输入,应用输液泵进行

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

第三节动脉导管未闭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us,PDA)是小儿科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第二位,约占先心病总数的9% ~ 12%,男:女约1:3,它可以是独立的一个疾病,也可以与其他先天性心脏病并存,常见有主动脉畸形(多见于主动脉弓离断,主动脉狭窄等),房间隔,室间隔缺损,大动脉转位,及三尖瓣闭锁,肺动脉瓣闭锁及法乐四联症等。 动脉导管的胚胎发育源于第六对主动脉弓背部,胎儿期沟通肺动脉和降主动脉。出生后肺膨胀,肺阻力下降,肺动脉血液流入肺部,动脉导管先形成功能性收缩最后导致解剖上闭锁,形成一韧带。对这一过程所需时间,约80%在生后3个月内完成,最迟不超过1年。 未闭的动脉导管直径多在5 ~10毫米左右,长短3 ~ 30毫米不等,形态也有漏 斗型 `管型 ` 窗型 ` 亚铃型及动脉瘤型不一。其中以漏斗型和管型最常见。 引起动脉导管未闭的因素很多,如早产 、新生儿乏氧 、 感染 、 近亲婚配等导致 动脉导管内部泡沫细胞增生障碍而未能逐渐闭锁形成病理性通道。但动脉导管 未闭在心脏 、 血管伴有其他畸形者,尤其在三尖瓣闭锁及肺动脉瓣闭锁时,未闭的动脉导管成为其供应肺循环的唯一通道。 据我院儿科循环病房统计,在1985到1994这十年间收治的519例先心病人中,单纯动脉导管未闭者有39例,其中有肺动脉高压者3例、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者2例,脑梗塞1例、肺炎2例、心力衰竭2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其它畸形的21例,其中合并室间隔缺损的就17例。在合并有其它畸形的21例中合并有肺动脉高压7例、肺炎3例、心力衰竭3例。可见,动脉导管未闭合并有其它畸形者并发症较多,病情也较重。 [病例摘要] 女 6岁活动后气短5年。1岁时家人发现小儿易患上呼吸道感染且活动后气短,休息后可缓解,但未进一步检查。4岁时因患“上呼吸道感染”就诊时发现心脏杂音,5岁时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病来无咯 血 、 晕厥及抽搐,未患过肺炎。母孕期健康,无受X线史,未服药。家族中无先心病病人。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临床路径)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临床路径 (2017年版) 一、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ICD-10:Q25.0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新生儿学(第4版,邵肖梅,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胡亚美、江载芳、申昆玲,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 1.临床症状: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分为症状性PDA和无症状性PDA。典型病例,脉压增大(>25~35mmHg)、心前区搏动增强、水冲脉;胸骨左缘第二、三肋间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心动过速(HR>160~170次/min);部分病例呈现难以改善的呼吸困难导致需要氧疗、机械通气时间延长,喂养不耐受等。 2.超声心动图:二维超声及多普勒可助诊断及鉴别诊断,彩色多普勒超声直接显示经动脉导管的异常分流束。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ICD-10:Q25.001)。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 根据胎龄、PDA导管大小及疾病严重程度不同有较大差异,平均住院7-14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头颅超声; (3)胸部X线片; (4)肝肾功能; (5)凝血功能。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血气分析、心肌酶、血清肌钙蛋白(cTnI)、脑利钠肽(BNP)或NT-proBNP。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新生儿学(第4版,邵肖梅,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胡亚美、江载芳、申昆玲,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 1.一般治疗措施:(1)限制液体量:对早产儿的补液方案是限制液体量的同时保证满足生理需要。(2)氧疗、机械通气:纠正低氧血症和酸中毒。 2.关闭PDA药物的应用: 吲哚美辛:目前国内吲哚美辛通常为肠溶片,但首选是

贵州省妇幼保健院评审申请书

贵州省妇幼保健院等级评审(复审)申请书 (二级) 申请单位(盖章): 法定代表人姓名: 执业许可证代码: 医疗机构代码: 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 : 业许可证号 妇幼保健院现有等级:级等妇幼保健院申请等级:级等主管部门: 申请日期:年月日联系人: 联系电话: 邮箱: 贵州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监制 - 0 -

贵州省妇幼保健院等级评审(复审)申请书 (二级) 1.妇幼保健院名称: 2.妇幼保健院执业地址:邮编: 电话:电传: E-mail: 4.医院法人姓名:性别:职务: 职称:电话:手机: Email: 5.辖区管理副院长姓名:电话:电传: 6.医务处(科)主任姓名:电话:电传: 7.护理部主任姓名:电话:电传: 8.临床科室总数: 9.医技科室总数: 10.职能科室总数: 11.孕期保健门诊科室总数: 12.儿童保健门诊科室总数: 13.妇女保健门诊科室总数:

填写说明 一、《贵州省妇幼保健机构评审申请书》包括“基本情况”“辖区保健管理指标”、“机构运行基本监测指标”、“住院患者医疗保健质量与安全监测指标”、“特定(单)病种质量监测指标”、“合理用药及医院感染控制质量监测指标”六个部分;数据统计范围为申报之日近三年的工作情况,统计指标来源于妇幼卫生年报表、贵州省妇幼卫生信息平台及院内相关统计。 部分内容。 三、申请书各项内容:必须实事求是,表达要明确、严谨,字迹要清晰易辨,宋体字打印。对填写不符合要求、资料不完备的申请书予以退回,重新填写申报。经审查,若填写内容不真实,则取消本年度申请资格。 五、本申请书应附如下资料: 1、《医疗保健机构执业许可证》副本复印件; 2、《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副本复印件及各种上岗证; 3、编办对机构编制的批文复印件; 4、在前一轮等级评审中取得等级的批文复印件; 6、核心指标开展情况; 7、二级妇幼保健院等级评审自评报告; 8、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自查汇总情况; 9、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原始自查表; 10、其他相关材料。 本申请书与自查评审自查结果整体装订成册,首页附材料目录,A4纸双面复印,左侧装订,一式3份,以光盘形式或邮箱提交电子版。

早产儿临床路径

早产儿临床路径 一保暖:出生后迅速将全身擦干,置辐射台(适用需机械通气的患儿)或入暖箱保暖。按下述调节暖箱温度 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适中温度(暖箱) 出生体重 35oC 34oC 33oC 32oC (kg) 1.0 ~ 10天 10天 3周 5周 1.5 ~ 10天 10天 4周 2.0 ~ 2天 2天 3周 2.5 ~ 2天 2天 二.呼吸管理 (1)吸氧:患儿出现低氧和呼吸困难,可先头罩吸氧。 若血氧饱和度<85—87% 吸氧:①头罩吸氧 4—6L/min FiO2 60% ②面罩吸氧 2L/min 40—60% ③鼻导管吸氧 0.5L/min 40% 注意避免长时间吸入较高浓度氧,防治早产儿视网膜病(ROP),可以监测经皮血氧饱和度,根据血氧饱和度调整吸入氧浓度,尽可能调低吸入氧浓度,或间断吸氧,使患儿血氧饱和度在90%-95%。 (2).持续气道正压呼吸:如头罩吸氧后仍有低氧和呼吸困难,应改用鼻塞持续气道正压呼吸(CPAP)。(压力以 4 – 5

cmH2O为宜)。注意压力调节,不宜过高。 (3).机械通气:如CPAP后仍呼吸困难,或PaO2低于正常,或PaCO2高于60mmHg,或反复发生呼吸暂停,应改为机械通气。机械通气参数要尽可能低,根据血气分析调节参数,防止发生气漏或过度通气。 (4).肺表面活性物质:诊断明确者可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于极低出生体重儿也可以预防性使用。若需给PS治疗者(W<28 周或体重<1000g 1次 100mg/kg ):用PS前先给患儿吸痰,清理呼吸道,将PS(每次100mg/kg左右)经气管插管注入肺内。 三.营养支持: 1、液体摄入量 早产儿出生第一天液体需要量 出生体重(kg)液体需要量(ml/kg.d) >1.5 50 - 60 1.0 - 1.5 60 - 70 0.75 -1.0 80 - 100 以后每天增加15ml/kg,直至最大150 ml/kg 如患儿体重每天减轻超过2-5%或任何时候体重减轻超过10- 15 %,尿量少于0.5ml/kg.h超过8小时,需增加液体量。记24小时出入量,协助指导液体摄入量及热卡计算。 2、营养液成分与每日需要量 ?液体量,根据不同临床条件调整,光疗、暖箱、呼吸机、心肺功能、各项监测结果。总液体在20-24h内均匀输入,应用输液泵进行

心脏大血管外科8个临床路径

动脉导管未闭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动脉导管未闭直视闭合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动脉导管未闭(ICD-10:Q25.001)。 行体外循环下动脉导管直视闭合术(ICD-9-CM-3:38.85伴39.6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可有反复呼吸道感染、乏力、发育迟缓、发现心脏杂音等,轻者可无症状。病程早期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中期可有心悸、气短,晚期可有紫绀、杵状指(趾)等表现。 2.体征:听诊可有胸骨左缘第1-2肋间连续性机械性杂音,粗糙、传导广、伴震颤,婴幼儿期或晚期病例常仅有收缩期杂音。可伴有周围血管征。 3.辅助检查:心电图、胸部X 线平片、超声心动图等。 (1)心电图:正常或左室肥厚表现,大分流量时双心室肥厚表现,晚期右室肥厚心电图表现。 (2)胸部X 线平片:肺血增多,左室或左、右室增大,肺动脉段突出,主动脉结增宽。 (3)超声心动图:主肺动脉分叉与降主动脉之间异常通道分流即可确诊。 4.鉴别诊断:注意与主-肺动脉间隔缺损、冠状动静脉瘘、主动脉窦瘤破裂进行鉴别。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行体外循环下动脉导管直视闭合术: (1)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或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 (2)预计在非体外循环下的手术中可能发生意外大出血,或急性心力衰竭; (3)同时合并其他心内畸形拟在一次心脏手术中同时处理的动脉导管未闭。

(四)标准住院日通常≤1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Q25.001动脉导管未闭疾病编码。 2.年龄大于3岁或体重大于15千克。 3.有适应证,无禁忌证。 4.当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只要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6天。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心电图、胸部X 线平片、超声心电图。 (4)血压、经皮氧饱和度。 2.根据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如大便常规、心肌酶、24小时动态心电图、肺功能检查、血气分析、心脏增强CT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选择用药。可以考虑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2.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时间为术前0.5小时,手术超过3小时加用1次抗菌药物;总预防性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八)手术日一般在入院7天内。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2.体外循环辅助。 3.手术植入物:缺损补片材料、胸骨固定钢丝等。 4.术中用药:麻醉和体外循环常规用药。 5.输血及血液制品:视术中情况而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11天。 1.术后早期持续监测治疗,观察生命体征。 2.必须复查的项目:血常规、血电解质、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超声心动 2

3新生儿窒息临床路径

新生儿窒息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新生儿窒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新生儿窒息(ICD-10: P21.900)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新生儿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有导致窒息的高危因素; 2. 出生时有严重呼吸抑制、至生后1min仍不能建立有效自主呼吸且Apgar评分≤7分;包括持续至出生后5min仍未建立有效自主呼吸且Apgar评分≤7分或出生时Apgar评分不低、但至出生后5min降至≤7分者; 3.脐动脉血气分析:pH<7.15; 4. 除外其他引起低Apgar评分的病因。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新生儿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窒息复苏治疗:根据出生窒息情况进行合理复苏,包

括气管插管。依照具体流程图进行。 2.基础治疗:维持适中环境温度、合理给氧、呼吸支持; 3.多器官功能损害的治疗:改善脑、心、肾、肺、胃肠、肝等组织脏器损伤,并对症支持治疗。 4.控制并减轻脑水肿; 5.维持血糖正常水平; 6.预防或治疗DIC; 7.评估及随访组织脏器损伤程度及预后,尤其神经系统。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新生儿窒息ICD-10: P21.900疾病编码。 2.当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只要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监测动脉血气、电解质和血糖; (3)血生化全套、凝血功能、心电图、胸片、头颅超声。

早产儿临床路径及表单(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早产儿临床路径 (县级医院版) 一、早产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早产儿(ICD-10P07-3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儿科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胎龄在37足周以前出生的活产婴儿称为早产儿或未成熟儿。其出生体重大部分在2,500g以下,头围在33cm以下。其器官功能和适应能力较足月儿为差者,仍应给予早产儿特殊护理。凡因胎盘功能不足等因素而出生体重减轻到该胎龄正常体重第10百分位以下或较平均数低两个标准差以下者称为小于胎龄儿(小样儿,成熟不良儿)。亦把出生体重2,500g以下的统称为低体重儿,把出生体重低于1,500g者称为极低体重儿,其中都包括早产儿和小于胎龄者。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儿科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保暖:出生后迅速将全身擦干,置辐射台(适用需机械

通气的患儿)或入暖箱保暖。按下述调节暖箱温度: 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中性温度(暖箱) 2.呼吸管理:(1)吸氧:患儿出现低氧和呼吸困难,可先头罩吸氧。若血氧饱和度<85—87%吸氧:①头罩吸氧4—6L/min FiO260%②面罩吸氧2L/min40—60%③鼻导管吸氧0.5L/min40%。 注意避免长时间吸入较高浓度氧,防治早产儿视网膜病(ROP),可以监测经皮血氧饱和度,根据血氧饱和度调整吸入氧浓度,尽可能调低吸入氧浓度,或间断吸氧,使患儿血氧饱和度在90%-95%。 (2).持续气道正压呼吸:如头罩吸氧后仍有低氧和呼吸困难,应改用鼻塞持续气道正压呼吸(CPAP)。(压力以4–5cmH2O为宜)。注意压力调节,不宜过高。 (3).机械通气:如CPAP后仍呼吸困难,或PaO2低于正常,或PaCO2高于60mmHg,或反复发生呼吸暂停,应改为机械通气。机械通气参数要尽可能低,根据血气分析调节参数,防止发生气漏或过度通气。

动脉导管未闭

动脉导管未闭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动脉导管未闭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动脉导管未闭(ICD-10:) 行动脉导管介入封堵术(ICD-9-CM-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可有反复呼吸道感染、乏力.发育迟缓、发现心脏杂音等。 2.体征:可有胸骨左缘第1-2肋间连续性机械样杂音等。 3?辅助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等。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军医出版社) 动脉导管介入封堵术(ICD-9-CM-3:。 (四)标准住院□为2-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动脉导管未闭疾病编码。 2?有适应证,无禁忌证。 3?年龄大于3岁或体重大于15千克;未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未闭

动脉导管呈管型且直径小于1厘米的患者进入该路径。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 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天。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型,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 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2)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如心肌酶.肺功能检查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1-2天。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成人和大龄儿童)或全麻(儿童患者)。 2?手术植入物:动脉导管封堵器。 3?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4?输血及血液制品:视术中情况而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1-3天。 1?术后回病房。 2?观察生命体征。 3?必须复查的项目: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护理措施

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护理措施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为了提高新生儿窒息的存活率及治愈率。方法根据临床表现及疗效标准,自2008年1月-2011年1月对州医院产科对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护理进行分析,并制定护理措施。结果存活率及治愈率为80%。结论快速有效的护理措施在临床抢救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复苏护理 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因缺氧发生宫内窘迫及娩出过程引起的呼吸循环障碍,是引起新生儿死亡的原因之一。新生儿窒息是一种紧急状态,需要紧急和正确的治疗和护理。目前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虽然不断改进,但由于窒息程度不同,可引起呼吸、循环、神经系统的并发症。因此,快速有效的复苏是挽救新生儿生命的关键,对降低围产期死亡率,提高新生儿存活率及治愈率都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院由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进行了20例新生儿窒息的复苏。现将抢救和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男11例,女9例。胎龄小于37周者4例,37周到42周者12例,大于42周者4例。出生时体重小于2500g者5例,

2500g~3000g者13例,4000g者2例。其中剖宫产10例,顺产或会阴侧切助产7例,臂抽产3例。20例均有窒息史,新生儿窒息按缺氧程度分为轻度和重度两类。轻度窒息8例(Apgar氏评分4~7分),重度窒息12例(Apgar氏评分0~3分)。住院天数共120天;平均住院天数6天。 1.2临床表现除有缺氧、窒息症状外,主要有意识障碍,呼吸困难,惊厥,面色青灰或紫绀、尖叫、烦躁,肌张力增强或减弱、呕吐。20例中12例重度窒息经过复苏抢救成功治愈8例,死亡4例(包括1例呼吸衰竭,1例吸入性肺炎,1例颅内出血和1例肺不张)。 2治疗方法 对20例新生儿窒息采取快速有效的治疗和护理,严防窒息再次发生极为重要。20例患儿均经过吸痰、复苏囊复苏、吸氧抢救治疗,其中12例经脐静脉给药,8例经人工呼吸加心外按摩。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复苏囊复苏、吸氧、保暖很重要。 2.1先吸净口、咽、喉、鼻腔粘液、置保暖台上。 2.2Apgar氏评分差及疑有胎粪吸入者,应插管吸痰,未将呼吸道清除干净前,不得刺激呼吸,必要时给氧吸入。 2.3呼吸抑制,心率慢,肌肉松弛先给碳酸氢钠或呼吸兴奋剂,由脐静脉开放给药。 2.4心率低于80次/分者可作心外按摩,无好转时给肾上腺素,按新生儿体重给不同剂量皮下注射。 2.5心率大于100次/分,皮肤转好后要注意能量的补充,预防

动脉导管未闭x线的表现有哪些

动脉导管未闭x线的表现有哪些 其实,孩子患病的话,最主要还是要靠父母耐心的指导。而对于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患者来说,父母的作用更为重要。而只要父母和孩子一起努力,我们相信无论什么病魔都能迎刃而解。那么,动脉导管未闭x线的表现有哪些?以下就为您详细介绍! 动脉导管未闭x线的表现: 1、动脉导管未闭的基本X线征象是肺血增多、左心室和左心房增大、主动脉结凸出或增宽及心脏大血管的搏动增强。部分病例可出现“漏斗征”。 2、由于导管的粗细、分流量的大小及有无肺动脉高压,可出现以下不同的X线表现。1.导管细小,有少量左向右分流心肺的阳性X线表现较少。左心室轻度增大,搏动正常或略增强。肺血轻度增多,肺动脉段轻凸或平直。主动脉结略增宽,有时可见“漏斗征”。2.导管粗大,有中~大量左向右分流心影外形呈“二尖瓣-主动脉”型或“二尖瓣”型。心脏中~高度增大,左、右心室均增大,常以左室增大为主,左心房亦增大,但多见轻度增大。肺血明显增多,肺动脉段凸出,肺门动脉扩张。主动脉结

常增宽。左室和主动脉搏动增强,可示“陷落脉”。3.动脉导管未闭伴有明显肺动脉高压心脏增大不如前组显著,房室增大则以右心室为主。在肺血增多的基础上,肺野外围血管变细、扭曲。肺门动脉扩张,肺动脉段高度凸出或呈瘤样扩张。主动脉结增宽仍较多见。 3、“漏斗征”是指主动脉在动脉导管附着处局部呈漏斗状扩张,可在近1/2的病例中出现。扩张部常偏于主动脉的前外侧。在正位片上,正常主动脉弓影下缘常常随即内收,移行于降主动脉阴影,主动脉弓影下缘和肺动脉段之间出现一个凹陷。“漏斗征”表现为主动脉弓阴影下方并不随即内收,而继续向左外膨隆,并逐渐过度至降主动脉,随后再向内呈斜坡状移行于降主动脉阴影。高电压摄片或记波摄影时有助于显示主动脉结增宽、凸出和“漏斗征”。“漏斗征”和主动脉结增宽是动脉导管未闭症X线诊断的重要征象,但不是绝对的。在诊断上尚需要结合肺血增多或/和典型杂音综合诊断。 由于动脉导管未闭临床和X线平片所见均较典型,一般诊断并不困难。心肺X线表现尚有助于估计分流量的情况。疑难病例,尤其考虑手术治疗者,应做右心导管检查以及心血管造影。造影方法以胸主动脉造影为宜。造影时,主动脉弓降部充盈造影剂的

单病种临床路径标准

单病种的质量控制一直是政府、保险业以及医院管理者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阐述了目前国内外单病种质量控制的内容、项目及当前单病种质量管理的最新模式。此外,笔者还对单病种质量控制措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单病种质量控制今后急需进行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近20年以来,单病种的质量控制一直是政府、保险业以及医院管理者十分关注的问题。随着我国医疗卫生制度的不断改革,特别是近几年实行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后,单病种的质量控制显得更加重要。 1 单病种质量控制的目的与意义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Donabedian提出应根据基本结构,实施过程以及医疗效果三方面对医疗质量进行评估。医疗效果是最终的可靠依据,其中最重要的是疾病的诊断是否及时、准确,治疗是否迅速、有效和安全,治疗的费用是否合理、经济,其成本是否得到很好的控制。 单病种的质量控制最终目的和意义是通过对单病种从诊断、检查、治疗、治疗效果以及成本费用实行较全面的监控,以达到提高医疗质量、降低成本、减少不合理费用,充分利用卫生资源增强服务效益的目的。 2 单病种质量控制的内容及项目 1992年,在卫生部医政司的领导下,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北京市卫生局编写了《单病种质量控制标准(试行草案)》,并将它作为全国《综合医院分级管理的标准(试行草案)》附件之八。该标准选择了102种临床各科常见病与多发病作为全国病种质量的评价范围。 标准中所列每种病种的质量控制评估内容及项目包括:诊断依据、入院指标、疗效标准、出院标准、临床评定指标(包括疗效、平均住院日)。其中临床评定指标中,设置有平均医疗费用,当时由于全国收费情况比较复杂,且缺乏大量真实而客观的数据,故此项未列出全国统一的参考指标值。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耶鲁大学研究者提出了疾病诊断相关分类付费制(DRGs)的病种管理法。DRGs是根据诊对病人进行分类的一种简便方法,它以ICD-9-CM-3诊断分类为基础,根据组织器官分为23个主要诊断项目(MDCS),进而分为467组,每个组均有临床意义。所谓临床意义是指所有在同一项DRGs的病人,其临床表现的平均数理统计具有利用医院资源大致相同的结果。DRGs每组疾病均列有编码、疾病类别、疾病名称、权重系数(指数因子)以及住院天数。资料表明,对疾病实行DRGs的质量控制重点是医疗费用。 近几年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医疗费用大有不断增长之势,国家针对这种情况对医疗保障制度也不断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加强其管理力度。如大病统筹、社会医疗保险以及近几年推行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等。其目的就是力图遏制医疗费用的不断增长,减轻国家的经济负担。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诊疗进展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诊疗进展 摘要】动脉导管未闭(PDA)是早产儿发病率较高的并发症之一,特别是极低及 超低出生体重儿。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PDA(hsPDA)严重影响早产儿的存活及 预后。超声心动图是明确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无创血流动力 学监测及血清脑钠肽监测应用于hsPDA的辅助诊断,为临床治疗决策的选择,提 供了更多的依据。本文对早产儿PDA的诊疗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早产儿;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7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1-0072-02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是早产儿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 疾病。早产儿是PDA的高发人群,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小、PDA的发生率越高。有研究结果表明,胎龄<32周的早产儿72小时内动脉导管的自然关闭率仅 59.1%[1]。PDA常诱发充血性心力衰竭、颅内出血、慢性肺部疾病、坏死性小肠 结肠炎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早产儿的存活及预后。本文对近年来PDA的诊疗进展 进行概述。 1.1 病理生理 动脉导管是连接于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的血管通道。早产儿动脉导管管壁平 滑肌发育不完善,管径大、管壁薄,收缩时管腔不易关闭;早产儿出生时常合并 呼吸窘迫综合征,易有低氧血症及酸中毒,影响了动脉导管的正常收缩;早产儿 胎龄越小,动脉导管对前列腺素的舒张反应越强;早产儿出生后需机械通气、感染、肺发育不成熟导致动脉导管收缩或解剖重建失败,且肺清除能力下降导致循 环中前列腺素E上升[2],等原因都可能使早产儿动脉导管自然关闭率降低。 1.2 动脉导管未闭血流动力学改变 出生后体肺循环压力的改变导致血液分流由胎儿期右向左,转变为循环过渡 期的双向分流,最后为稳定期的左向右分流[3]。因早产儿肺血管阻力下降明显, 通过动脉导管的分流量更大,左心前负荷更重。早产儿心肌细胞小,密度低,含 水量多,心脏交感神经发育不完善,心肌收缩能力及储备能力均不足,更易发生 心衰及肺水肿。因动脉导管端有分流,早产儿通过增加左心输出量来维持有效的 体循环,可能导致有效体循环血流量减少,体循环血流重新分布,升主动脉血流 增加,降主动脉血流减少,可诱发慢性肺部疾病、颅内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肾功能减低、心肌尤其心内膜下的心肌供血不足等。有研究表明,胎龄越小,hsPDA发病率越高,hsPDA时心率增快,血压下降,以舒张压和平均压下降更明显。早产儿hsPDA可引起心输出量(CO)增加[4]。 2.临床症状及体征 动脉导管分流量大者,可出现呼吸急促、心率增快、血压下降、喂养困难等 表现。心脏查体可发现心前区搏动增强,胸骨左缘2~3肋间闻及收缩期吹风样 杂音或不典型连续性杂音。脉压差增大,周围血管征阳性。伴有NRDS的患儿常 在大约3~4天肺部疾病改善时,肺动脉压力和血管阻力下降,当明显低于主动 脉压力时,又发生明显的左向右分流,表现出呼吸功能恶化,表现为需要增加吸 氧浓度、通气流量、通气频率、通气压力、呼气末气道压力,患儿的PaCO2升高,不明原因的代谢性酸中毒。 3.传统检查及诊断方法 3.1 超声心动图

2016年最新新生儿窒息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 (1)

新生儿窒息(2016年版) 一、新生儿窒息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新生儿窒息(ICD-10: )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新生儿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有导致窒息的高危因素; 2. 出生时有严重呼吸抑制、至生后1min仍不能建立有效自主呼吸且Apgar评分≤7分;包括持续至出生后5min仍未建立有效自主呼吸且Apgar评分≤7分或出生时Apgar评分不低、但至出生后5min降至≤7分者; 3.脐动脉血气分析:pH<; 4. 除外其他引起低Apgar评分的病因。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新生儿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窒息复苏治疗:根据出生窒息情况进行合理复苏,包括气管插管。依照具体流程图进行。

2.基础治疗:维持适中环境温度、合理给氧、呼吸支持; 3.多器官功能损害的治疗:改善脑、心、肾、肺、胃肠、肝等组织脏器损伤,并对症支持治疗。 4.控制并减轻脑水肿; 5.维持血糖正常水平; 6.预防或治疗DIC; 7.评估及随访组织脏器损伤程度及预后,尤其神经系统。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新生儿窒息ICD-10: 疾病编码。 2.当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只要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监测动脉血气、电解质和血糖; (3)血生化全套、凝血功能、心电图、胸片、头颅超声。 2.根据患儿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脑电图、头颅MRI、脑功能监测、腹部超声。

最新动脉导管未闭等8个心脏大血管临床路径

动脉导管未闭等8个心脏大血管临床路径

动脉导管未闭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动脉导管未闭直视闭合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动脉导管未闭(ICD-10:Q25.001)。 行体外循环下动脉导管直视闭合术(ICD-9-CM- 3:38.85伴39.6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可有反复呼吸道感染、乏力、发育迟缓、发现心脏杂音等,轻者可无症状。病程早期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中期可有心悸、气短,晚期可有紫绀、杵状指(趾)等表现。 2.体征:听诊可有胸骨左缘第1-2肋间连续性机械性杂音,粗糙、传导广、伴震颤,婴幼儿期或晚期病例常仅有

收缩期杂音。可伴有周围血管征。 3.辅助检查:心电图、胸部X 线平片、超声心动图等。 (1)心电图:正常或左室肥厚表现,大分流量时双心室肥厚表现,晚期右室肥厚心电图表现。 (2)胸部X 线平片:肺血增多,左室或左、右室增大,肺动脉段突出,主动脉结增宽。 (3)超声心动图:主肺动脉分叉与降主动脉之间异常通道分流即可确诊。 4.鉴别诊断:注意与主-肺动脉间隔缺损、冠状动静脉瘘、主动脉窦瘤破裂进行鉴别。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行体外循环下动脉导管直视闭合术: (1)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或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

(2)预计在非体外循环下的手术中可能发生意外大出血,或急性心力衰竭; (3)同时合并其他心内畸形拟在一次心脏手术中同时处理的动脉导管未闭。 (四)标准住院日通常≤1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Q25.001动脉导管未闭疾病编码。 2.年龄大于3岁或体重大于15千克。 3.有适应证,无禁忌证。 4.当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只要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6天。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动脉导管未闭病历

动脉导管未闭病历 患儿XX,6岁,男童,因“气促、乏力5+年,加重5+天”入院。 1.患儿系学龄期儿童; 2.慢性病程,缓慢发作; 3.主要表现:患儿生后较同龄小儿少动,少活动后便气促、乏力,需停止活动休息,开始时患儿家长未予以重视,但随着年龄增长患儿症状越来越明显,于5+天前患儿感冒后气促加重,伴四肢乏力、差异性青紫、面色苍白、多汗、咳嗽等症状;在外口服感冒药治疗后无效;患儿家长为求治疗,遂急送至我院门诊就诊,门诊以“1.动脉导管未闭,2.支气管肺炎”收入我科住院治疗;患儿病后神清、精神较差,大小便正常,生长发育缓慢。 4.入院查体:T 36.5℃, P 100次/分,R 20次/分,W 20kg,慢性病容,面色苍白,神清,精神较差,步入病房,查体合作。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皮疹及出血点。头形正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正常,唇紫绀,咽充血,颈软,颈部淋巴结无肿大。胸廓对称,听诊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许湿罗音。心界扩大,心率100次/分,胸骨左缘第2肋间连续的机器样杂音;脉搏:脉压增大: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股动脉枪击音。腹平软,肝脾未扪及,双肾区无叩痛,移浊(—),肠鸣音正常。下半身青紫,左上肢有轻度青紫,而右上肢正常,肌力、肌张力正常,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 5.辅助检查:X线:心影正常或左心房、左心室增大,肺动脉段突出,肺野充血,肺门血管影增粗,搏动增强,可有肺门“舞蹈”。

有肺动脉高压时,右心室亦增大。主动脉弓增大。肺纹理增粗,双肺可见斑块状阴影。 初步诊断及依据: 1.动脉导管未闭依据:患儿系学龄期儿童,慢性病程,缓慢发作;因“气促、乏力5+年,加重5+天”入院;症状:气促、四肢乏力、差异性青紫、面色苍白、多汗、生长发育缓慢等症状;查体:胸骨左缘第2肋间连续的机器样杂音;脉搏:脉压增大: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股动脉枪击音;下半身青紫,左上肢有轻度青紫,而右上肢正常;辅查支持;故诊断。 2.支气管肺炎依据:听诊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许湿罗音;辅查支持;故诊断。 鉴别诊断及依据:其他先心病及呼吸系统疾病。 诊疗计划:儿科护理常规,积极完善相关检查,

2017年新发布临床路径清单(1-202)

202个临床路径清单序号专科病种备注1通用版耳鼻咽喉科鼓膜炎2通用版耳鼻咽喉科慢性鼻炎3通用版耳鼻咽喉科外耳带状疱疹4通用版耳鼻咽喉科急性坏死性中耳炎5通用版耳鼻咽喉科隐蔽性乳突炎6通用版耳鼻咽喉科粘连性中耳炎7通用版耳鼻咽喉科鼓室硬化8通用版耳鼻咽喉科慢性鼻窦炎9通用版耳鼻咽喉科鼻咽部血管瘤10通用版耳鼻咽喉科急性扁桃体炎11通用版耳鼻咽喉科扁桃体周围脓肿12通用版耳鼻咽喉科咽旁脓肿13通用版风湿免疫科系统性硬化症14通用版风湿免疫科风湿热15通用版败血症(成人非粒细胞缺乏患者)感染科16通用版布鲁菌病感染科17通用版感染性心内膜炎感染科18通用版伤寒感染科19通用版神经梅毒感染科20通用版戊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科21通用版细菌性痢疾感染科22感染科梅毒县医院适用版23感染科疱疹性咽峡炎县医院适用版24通用版骨科骨样骨瘤25通用版骨科血管肉瘤26通用版骨科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27通用版骨科尤因肉瘤28通用版骨科骨巨细胞瘤29通用版骨科脊柱滑脱症30骨科类风湿性关节炎县医院适用版31骨科膝关节骨关节炎县医院适用版32骨科腰椎骨折县医院适用版33骨科桡骨骨折县医院适用版34通用版呼吸内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35通用版呼吸内科医院获得性肺炎36呼吸内科肺癌县医院适用版37呼吸内科肺脓肿县医院适用版38呼吸内科急性扁桃体炎县医院适用版39呼吸内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县医院适用版40呼吸内科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县医院

适用版41呼吸内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县医院适用版42呼吸内科流行性感冒县医院适用版43呼吸内科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县医院适用版44呼吸内科慢性支气管炎县医院适用版45呼吸内科睡眠呼吸障碍县医院适用版46呼吸内科支气管哮喘(非危重)县医院适用版47呼吸内科胸膜炎县医院适用版48呼吸内科医院获得性肺炎县医院适用版49呼吸内科支气管肺炎县医院适用版50呼吸内科自发性气胸县医院适用版51通用版康复科腰椎滑脱症康复 序号专科病种备注52通用版康复科腰椎关节突综合征康复53通用版康复科截肢后康复54通用版康复科肩关节不稳康复55通用版康复科肱二头肌肌腱损伤和断裂康复56通用版康复科肘关节损伤康复57通用版康复科跟腱断裂术后康复58通用版康复科踝部韧带损伤康复59通用版康复科原发性脊柱侧弯康复60通用版口腔科深龋(后牙面)61通用版口腔科牙周脓肿行急症处理62通用版口腔科菌斑性龈炎行牙周基础治疗63口腔科慢性牙髓炎(恒磨牙)县医院适用版64口腔科菌斑性龈炎行牙周基础治疗县医院适用版65口腔科牙周脓肿行急症处理县医院适用版66通用版泌尿外科急性睾丸炎67通用版泌尿外科肾素瘤68通用版泌尿外科阴茎癌69通用版内分泌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70通用版内分泌科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71通用版内分泌科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72通用版内分泌科抗利尿激素不

新生儿窒息护理常规

新生儿窒息护理常规 新生儿窒息就是指胎儿因缺氧发生宫内窘迫或分娩过程中引起的呼吸、循环障碍,就是造成伤残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主要护理问题 1.不能维持自主呼吸——与羊水、气道分泌物吸入导致低氧血症与高碳酸血症有关。 2.体温过低——与缺氧、环境温度低下有关。 3.有感染的危险——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4.恐惧(家长)——与病情危重及预后不良有关。 (二)护理措施 1.维持自主呼吸: (1)复苏:积极配合医生,按A、B、C、D、E程序进行复苏。 A就是通畅气道:①保暖;②减少散热;③安置体位;④清除呼吸道。 B就是建立呼吸:①触觉刺激;②复苏器加压给氧;③喉镜下经喉气管插管。 C就是恢复循环:胸外心脏按压。 D就是药物治疗:①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②保证药物应用。 E就是评价。 (2)加强监护:患儿取侧卧位,严密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变化,并记录。

2.保暖:可将患儿置于远红外保暖床上,病情稳定后,置暖箱中或用暖水袋保暖,维持体温36、5-37℃。 3.预防感染:严格执行各种无菌操作,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 4.安慰家长:耐心细致地解答病情,介绍有关疾病知识,减轻家长恐惧心理。 新生儿肺炎护理常规 新生儿肺炎一般指感染肺炎而言,发生在宫内与分娩过程中胎儿吸入羊水、胎粪及污染的阴道分泌物所致者,称宫内感染性肺炎,但更多的就是出生后由细菌或病毒所致。新生儿肺炎就是新生儿最常见疾病之一。发病早期呼吸道症状与体征都不明显,尤其就是早产儿。 (一)护理常规按新生儿疾病一般常规护理。 (二)保持呼吸道通畅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有效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与吸入物 1、对痰多不易咳出者可采取以下护理措施 (1)拍击背部:由上而下,由外周向肺门拍击,使小气道分泌物易于进入大气道。 (2)遵医嘱行雾化吸入,以湿化呼吸道分泌物。

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细则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儿科细则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细则儿科学是一门研究小儿营养、生长发育规律、提高小儿身心健康水平和疾病防治的综合性医学学科。它的服务对象从胎儿到青少年,因此其生理、病理、疾病表现等方面与成人不同,具有动态生长和发育的特点。学科范围包括:儿童保健、围生医学、新生儿、感染、消化、呼吸、心血管、泌尿、血液及肿瘤、神经、精神心理、内分泌、免疫、遗传代谢、急救、康复、营养等。一、培训目标通过3年的规范化培训,使住院医师打下扎实的儿科临床工作基础,能够掌握正确的临床工作方法,准确采集病史、规范体格检查、正确书写病历,对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与预防等有较详细的了解,并能独立处理;熟悉各轮转科室诊疗常规(包括诊疗技术)和临床路径。培训结束时,住院医师能够具有良好的执业道德和人际沟通能力,具有独立从事儿科临床工作的能力。二、培训方法采取在儿科范围内各三级学科(专业)科室轮转的形式进行。通过管理病人、参加门、急诊工作和各种教学活动,完成规定的病种和基本技能操作数量,学习内科的专业理论知识;认真填写《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登记手册》;规范地书写病历,参加危重病人的抢救,参与见习/实习医生和住院医师的儿科临床教学工作。轮转科室及其时间安排:轮转科室时间(月)儿童保健 3(其中1 个月在基层)新生儿、产婴室、心血管、肾脏、神经、血液及肿瘤、各2~3(共计27个月,根据培训基消化、呼吸、传染病、重症监护(ICU)、内分泌等地的具体情况安排)门诊、急诊 3 合计33

34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 儿科细则三、培训内容与要求(一)儿童保健(3个月)1. 轮转目的掌握: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发育评价的方法;小儿营养的基 本知识及正确的喂养方法;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程序和预防接种的方法、注意事项及其禁忌证、常见的异常反应及处理;疫苗针对传染病的报告、采样以及疫苗储运的基本要求;儿童佝偻病、贫血、肺炎、腹泻病的防治方案。小儿常见疾病的诊断及防治:营养不良、锌缺乏症、肥胖症、注意力缺陷多动综合征、遗尿症等。熟悉:各种心理行为测试的方法及其适应年龄,并对结果予以解释、评价;散居儿童及集体儿童的管理;身材矮小、厌食症、发育迟缓等症状的鉴别诊断;儿童早期发展的评价、咨询和干预,儿童保健的卫生宣教。 2. 基本要求(1)学习病种及例数要求:病种最低例数病种最低例数营养不良 3 贫血 3 锌缺乏症 3 遗尿病 3 注意力缺陷多动综合征 3 肥胖病 3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3 儿童疾病综合管理 3 (2)基本技能要求:常用体格指标的测量(如体重、身高、头围、胸围、上臂围、皮下脂肪)。(二)重症监护(ICU 2~3个月) 1. 轮转目的掌握:病情评估、观察生命体征,危重病例评分法。能够分析血气分析、电解质、肝、肾功能等测定结果并进行初步处理,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危重病人一般问题的处理。掌握循环、呼吸、肾脏、消化道、中枢神经、代谢等系统监测参数的判读分析;掌握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脓毒症(SEPSI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休克、弥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