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血管急性损伤的救治原则

颈部血管急性损伤的救治原则

作者:王海东,杨笑非,管强,韩锋,王振峰,梁宁,余宏,刘增庆

【摘要】目的:总结颈部血管外伤的临床特点,明确颈部血管急性损伤的救治原则,提高急救水平,降低致死率及致残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6月至2006年6月收治的10例颈部血管损伤的病因、临床表现、急救和手术处理方法,讨论急救与手术处理要点。结果:所有病例经外院或我院紧急止血急诊手术。2例颈内静脉和1例颈内动脉直接结扎止血;2例颈外动脉直接结扎,1例颈内动脉分支直接结扎,3例颈内动脉修补,1例颈内动脉端端吻合。术后患者均痊愈出院(100%),未有致死及致残发生。结论:颈部血管损伤应尽快压迫止血急救,及时手术探查,颈部静脉及颈外动脉可直接结扎,颈内动脉及颈总动脉应尽可能修补或重建。

【关键词】颈动脉损伤;急救;原则

the rapeutic principle of acute vascular injury in the neck

血管损伤尤其大血管损伤,病情危急,常危及患者生命,肢体致残。随着城市交通、生产发展,血管损伤日趋增多,颈部血管损伤约占主干血管损伤的5%~10%,病死率为11%~21%,90%为穿透伤所致[1,2]。颈部血管损伤多伴神经损伤,不但能引起休克,更重要的是损伤直接影响到脑的血供,对颈部血管损伤处理的优劣直接影响患者是否致残以及影响患者未来的生活质量,因此熟练掌握血管损伤的病因、病理及诊疗原则,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0例颈部血管损伤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4岁~50岁,平均年龄30岁。1例为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爆炸伤,其中1例为单纯颈部动静脉损伤,另1例为颈部动静脉和头颈部肌肉广泛挫裂伤,其余为锐器所致单纯性血管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3 h~20 h,平均时间4.5 h。损伤血管部位2例颈内静脉,1例颈内动脉,2例颈外动脉,1例颈内动脉分支,4例颈内动脉。患者自已或在外院压迫止血后入院。所有病例入院时均神志清楚,5例呈低血压状态,1例入院时已气管插管,1例已有气道受压导致呼吸困难。

1.2 方法

根据颈部受伤情况和临床表现,对高度怀疑颈部血管损伤患者进行紧急处理。有活动性出血者,应立即压迫止血,难于直接压迫止血者则立即戴无菌手套后以手指明沿伤道将损伤血管压向邻近骨质止血。经紧急处理后,生命体征仍不稳定者,应立即手术探查;如患者病情基本稳定,无大量活动性出血,可行相关影像学检查(cta、mra、dsa),明确损伤的确切部位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便于手术顺利进行。本组病例2例颈内静脉和1例颈内动脉直接结扎止血;2例颈外动脉直接结扎,1例颈内动脉分支直接结扎,3例颈内动脉修补,1例颈内动脉端端吻合。有2例患者术后留置橡皮引流条。

术中阻断近远端血流时静脉注射肝素钠0.5 mg/kg~1 mg/kg,术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 000 u/次,2次/d,共2周;同时口服阿司匹林,75 mg/d,行人造血管重建者术中及术后应给予广谱抗生素,同时调整华法林剂量,长期口服防止血栓形成。术后应进行生命征监测,前3 d 床旁备气管切开包。

颈部血管急性损伤的救治原则

作者:王海东,杨笑非,管强,韩锋,王振峰,梁宁,余宏,刘增庆 【摘要】目的:总结颈部血管外伤的临床特点,明确颈部血管急性损伤的救治原则,提高急救水平,降低致死率及致残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6月至2006年6月收治的10例颈部血管损伤的病因、临床表现、急救和手术处理方法,讨论急救与手术处理要点。结果:所有病例经外院或我院紧急止血急诊手术。2例颈内静脉和1例颈内动脉直接结扎止血;2例颈外动脉直接结扎,1例颈内动脉分支直接结扎,3例颈内动脉修补,1例颈内动脉端端吻合。术后患者均痊愈出院(100%),未有致死及致残发生。结论:颈部血管损伤应尽快压迫止血急救,及时手术探查,颈部静脉及颈外动脉可直接结扎,颈内动脉及颈总动脉应尽可能修补或重建。 【关键词】颈动脉损伤;急救;原则 the rapeutic principle of acute vascular injury in the neck 血管损伤尤其大血管损伤,病情危急,常危及患者生命,肢体致残。随着城市交通、生产发展,血管损伤日趋增多,颈部血管损伤约占主干血管损伤的5%~10%,病死率为11%~21%,90%为穿透伤所致[1,2]。颈部血管损伤多伴神经损伤,不但能引起休克,更重要的是损伤直接影响到脑的血供,对颈部血管损伤处理的优劣直接影响患者是否致残以及影响患者未来的生活质量,因此熟练掌握血管损伤的病因、病理及诊疗原则,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0例颈部血管损伤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4岁~50岁,平均年龄30岁。1例为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爆炸伤,其中1例为单纯颈部动静脉损伤,另1例为颈部动静脉和头颈部肌肉广泛挫裂伤,其余为锐器所致单纯性血管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3 h~20 h,平均时间4.5 h。损伤血管部位2例颈内静脉,1例颈内动脉,2例颈外动脉,1例颈内动脉分支,4例颈内动脉。患者自已或在外院压迫止血后入院。所有病例入院时均神志清楚,5例呈低血压状态,1例入院时已气管插管,1例已有气道受压导致呼吸困难。 1.2 方法 根据颈部受伤情况和临床表现,对高度怀疑颈部血管损伤患者进行紧急处理。有活动性出血者,应立即压迫止血,难于直接压迫止血者则立即戴无菌手套后以手指明沿伤道将损伤血管压向邻近骨质止血。经紧急处理后,生命体征仍不稳定者,应立即手术探查;如患者病情基本稳定,无大量活动性出血,可行相关影像学检查(cta、mra、dsa),明确损伤的确切部位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便于手术顺利进行。本组病例2例颈内静脉和1例颈内动脉直接结扎止血;2例颈外动脉直接结扎,1例颈内动脉分支直接结扎,3例颈内动脉修补,1例颈内动脉端端吻合。有2例患者术后留置橡皮引流条。 术中阻断近远端血流时静脉注射肝素钠0.5 mg/kg~1 mg/kg,术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 000 u/次,2次/d,共2周;同时口服阿司匹林,75 mg/d,行人造血管重建者术中及术后应给予广谱抗生素,同时调整华法林剂量,长期口服防止血栓形成。术后应进行生命征监测,前3 d 床旁备气管切开包。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规范指南

厦门市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规范指南(2016年版) 一、颈部血管超声 (―)颈动脉超声检测 1. 常规检测动脉 双侧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椎动脉(VA)、锁骨下动脉(SA)及无名动脉(INA)。 2. 常规检测参数 动脉管径、内 - 中膜厚度(IMT)和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血管阻力指数(RI)。 3. 常规检查流程 (1)二维灰阶显像 首先以横断切面,右侧自无名动脉起始、左侧从 CCA 自主动脉弓分支开始,连续观察 CCA 全程、ICA-ECA 分叉、ICA 起始段及分叉以远 4-6cm 范围、ECA 主干及其分支血管壁三层结构及血管腔内回声、有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再以纵切面测量 CCA 远段(分叉水平下方 1.0-1.5cm 范围)、颈动脉球部(颈内动脉起始段管径相对膨大处)管径及 CCA 远段及颈动脉球部的 IMT。 测量 IMT 与管径应避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管径测量是血管后壁内膜上缘至前壁内膜下缘之间的垂直距离。当出现血管狭窄时应测量血管的残余与原始内径。IMT 的测量是血管后壁内膜上缘与外膜上缘的垂直距离,即血管壁内膜与中膜的联合厚度。 图1 颈动脉管径测量(左图)及IMT测量(右图) 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形态、表面纤维帽的完整性及斑块内声学特征,测量斑块的大小,以长× 厚(cm)表述大小,多发性斑块测量最大的责任斑块。 (2)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 通过 CDFI 模式观察检测动脉管腔的血流充盈状态,在二维超声基础上,对溃疡性斑块的进一步评估。对于极重度狭窄管腔的检查,通过 CDFI 血流成像调节可以提高病变检出率。| (3)脉冲多普勒超声(PW)

颈部损伤

1.急救处理颈部开放性损伤的主要危险为出血、休克、窒息截瘫及昏迷等。急救处理应执行创伤复苏的ABC原则,即首要注意气道(airway)出血(bleeding)和循环(circulation)状况,挽救生命,减轻病残。 (1)止血:颈部开放性损伤常伤及颈部大血管,出血快而多是颈部损伤最重要的致死原因 ①指压止血法:用于颈总动脉紧急止血。以拇指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齐环状软骨平面,向第6颈椎横突施压,可闭合颈总动脉。亦可将手指伸入伤口内紧压出血血管。 ②臂颈加压包扎止血法:用于单侧小血管出血。将健侧上肢举起贴于头侧。以举起的手臂为支柱将举起的手臂和颈一起加压包扎(图4)此法不致压迫呼吸道,有压迫止血作用。加压包扎止血时切不可单独将绷带围绕颈部加压包扎,以免压迫呼吸道,造成呼吸困难。小血管出血,亦可采用填塞止血法。 ③加压包扎:颈部大静脉破损时,应立即加压包扎。因为颈部大静脉与筋膜密切相连,静脉破裂后,破口不能闭合反而张开。当吸气时胸腔负压可将空气吸入静脉破口中,发生空气栓塞。故伤后应立即加压包扎,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 注意:初步处理时,忌用止血钳盲目钳夹止血。特别是颈总和颈内动脉出血时,盲目钳夹会导致同侧大脑供血不足。此外,出血点不明时切勿盲目钳夹止血因易损伤颈部重要的血管、神经等造成不良后果。 ④手术探查:初步处理无效,须立即手术进行气管插管术及颈部切开探查术止血。有作者认为,颈部大血管损伤的处理,可按颈部3区分别对待。 A.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病情危急,无论损伤何区,均需即刻手术探查止血 B.血流动力学稳定者可行选择性处理:Ⅰ区邻近胸腔,Ⅲ区邻近颅底,解剖复杂,处理较难,多需辅助检查(血管造影、内镜检查等)确定损伤部位和性质,决定手术进路和措施。Ⅱ区损伤,以往多采取立即手术探查血管,由于阴性率较高,近年主张亦行选择性处理,效果较好。 (2)抗休克:紧急止血是抗休克最重要的前提。 ①出血虽已止住,但因失血过多,出现或即将出现休克时应立即测量血压。收缩压低于12.0kPa(90mmHg),脉搏高于100次/min应考虑休克的存在。应迅速双侧静脉输液。给予乳酸林格液2 000ml,一般可使丢失10%~20%血容量的成年人恢复血容量。严重血容量降低、重症休克或婴幼儿休克及原有肝脏功能损害者,可改用碳酸氢钠林格液或碳酸氢钠与等渗盐水的混合液,或葡萄糖加碳酸氢钠溶液。 ②严重血容量不足或中等血容量不足,而有继续出血者,必须加输全血,使血红蛋白达到100g/L以上,以维持正常血容量及重要器官的生理功能。然后继续输入平衡电解质溶液。

颈内动脉分段解剖

颈内动脉Bouthillier分段法 1996年Bouthillier等提出颈内动脉新的分段法,是以数字(C1-C7)顺血流方向标记颈内动脉全程,并考虑到对神经外科具有重要意义的颈内动脉四周解剖。 该分段法各段的解剖分界明确,共分为七段:C1颈段(Cervical segement),C2岩段(Petrous segment),C3破裂(孔)段(Lacerum segment),C4海绵窦段(Cavenous segement),C5床段(Clinic segment),C6眼段(OPhtalmic segement)和C7交通段(Communicating segment)。

Bouthillier分段法: 除C1走行于颈部,归于颈段外;其余各段或走行于颅底骨性结构内,或位于颅内,通称为颅段颈内动脉。 C1颈段:颈段起于颈总动脉分叉水平,终止于颈动脉管颅外口。这段颈内动脉同位于其外侧的颈内静脉和后外侧的迷走神经共同位于颈动脉鞘内。在鞘内,颈内动脉四周绕以含脂肪的结缔组织。静脉丛和节后交感神经。这个颈动脉鞘是由椎前筋膜折叠形成的。在头侧,在颈内动脉进人颈动脉管水平,鞘分为两层。内层延续为颈动脉管的骨膜;外层延续为颅底颅外骨膜。颈段几乎不发出分支动脉,较少见到本该起源于颈外动脉的一些迷走动脉或胚胎期残留动脉,如咽升动脉主干或分支(Ascending pharyngeal artery or pharyngeal trunk),甲状腺上动脉(Superior thyroidal artery),枕动脉(Occipital artery),脑膜后动脉(Posterior meningeal artery),永存舌下动脉(Persistent hypoglossal artery),永存镫骨动脉(Persistent stapedial artery)和前环椎间动脉-Ⅰ型(Proatlantal intersegemental artery typeⅠ)。 C2岩段:这段颈内动脉位于颈动脉管内,起于颈动脉管颅外口,终止于破裂孔后缘。岩段颈内动脉在颈动脉管骨膜内行走,四周绕以结缔组织、静脉丛和节后交感神经。岩段按其行走方向可分为三部:垂直部、弯曲部(颈内动脉后弯)和水平部(向前、向内行走〕。C2段常发出三个分支动脉:颈鼓室动脉,翼管支

上颈椎损伤手术常见并发症及治疗

上颈椎损伤手术常见并发症及治疗 由于上颈椎区域的解剖特点,手术的危险性也较高,所以使得枕颈区疾患的手术治疗开展受到一定的限制。近20年来对上颈椎疾患,包括各种伤患引起的寰枢椎骨折脱位、齿状突U型骨折、枕颈部畸形等施以各种外科治疗,手术的方式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而定。术中及术后早期虽可出现各种并发症,但其发生率4%以内,与下颈椎手术之并发症发生率基本相似。 术后早期并发症及其处理原则 (一)神经损伤 神经损伤是上颈椎手术治疗较为常见的并发症。脊髓损伤的后果较严重,由于此处为呼吸及心跳中枢,如损伤脊髄多数患者有生命危险。其发生原因,除术中直接误伤外,尚应注意在全麻下,由于后颈部肌肉松弛,当摆放体位时较之一般病例更有可能引起袞枢间的移位,致使脊髓损伤。除脊髓损伤外,喉上神经损伤、舌下神经及脊神经根亦可损伤,文献上均有所报道。此类损伤重在术中仔细操作。 (二) 血管损伤 此是上颈部手术的另一较易发生的并发症;在颈部血管损伤中,以椎动脉损伤最为常见。 手术中出现椎动脉损伤时,建议应根据以下原则处理: 1. 立即予以压迫止血,予以骨蜡封闭骨孔。 2. 如对侧还未行螺钉固定,则应停止继续行内固定,或改变手术方案。 3. 如为螺钉孔内出血,立即将螺钉拧人。 4. 如不能有效止血,则应在临时止血、纠正休克的情况下通过DSA予以血管栓塞,这是目前认为较为可行的方法。 5.文献上虽有对损伤的椎动脉予以修补的报道,但由于椎动脉的解剖特点,操作起来相当困难。单侧椎动脉结扎,也是处理椎动脉损伤的方法之一。

(三)感染 上颈椎手术,特别是经口咽人路的手术,术后感染发生率较高,尤其在早期,,如不切开软腭,则可降低一半。对感染主要是预防,包括: 1.术前进行口咽部净化处理积极检査治疗口咽部炎症,以含漱液清洗口腔,抗生素雾化呼吸道,给手术提供一个无炎症灶的安全、洁净的环境。 2.术前气管切开其目的是建立口咽外气道,使气道与切口避开;术野严密消毒,术中细致规范操作,减少局部创伤。 3.术后注意呼吸道护理主要是术后24小时内应有专人负责吸痰。 4.术后鼻伺管营养5?7天。 5.注意全身营养及能景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6.适当应用抗菌素。 (四)术中其他损伤 1.食管损伤是颈前路手术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手术中操作粗糙、误伤或器械压迫所致,亦可见内固定物刺伤。只要术中仔细操作,可以避免。如一旦出现食管漏,则应予以充分引流,经胃管给予营养,同时予以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待局部炎症控制后再予以食道修补。 2.硬膜撕裂临床上亦较多见,对于颈部手术引起脑脊液漏的处理原则一般认为: (1) 腹侧手术出现之脑脊液漏:术后嘱患者于仰卧位。 (2) 后路手术出现脑脊液漏:嘱患者于俯卧位,尽可能不讲话、不咳嗽,一般1周后可愈合。 (3) 抗感染:选择合适的抗菌素,并加大剂量,以防蛛网膜下腔的感染。 减少上颈椎手术中早期并发症的关键在于对应用解剖的熟练掌握,同时还需要对患者的病情有充分的了解。上颈椎手术,由于其解剖结构的特点,手术的危险性

各部位损伤分级

各部位损伤分级中各名称说明: 1.国际疾病分类(ICD-10): 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是依据疾病的某些特征,按照规则将疾病分门别类,并用编码的方法来表示的系统。目前全世界通用的是第10次修订本《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仍保留了ICD的简称,并被统称为ICD-10 ICD分类依据疾病的4个主要特征,即病因、部位、病理及临床表现(包括:症状体征、分期、分型、性别、年龄、急慢性发病时间等)。每一特性构成了一个分类标准,形成一个分类轴心,因此ICD是一个多轴心的分类系统。 ICD分类的基础是对疾病的命名,没有名称就无法分类。但疾病又是根据他的内在本质或外部表现来命名的,因此疾病的本质和表现正是分类的依据,分类与命名之间存在一种对应关系。当对一个特指的疾病名称赋予一个编码时,这个编码就是唯一的,且表示了特指疾病的本质和特征,以及他在分类里的上下左右联系。

2.简明损伤定级标准(abbreviated injury scale,AIS)是以解剖学为基础、一致认同、全球通用的损伤严重度评分法,它依据损伤程度,并按身体区域对每一损伤进行6个等级划分。 AIS分值:1分:轻度;2分:中度;3分:较重;4分:重度;5分:危重;6分:极重(不可治)将人体划分为头,面,颈,胸,腹和盆腔,颈椎,胸椎,腰椎,上肢,下肢,体表等11个部位 3.器官损伤定级OIS OIS(Organ Injury Scaling)是由美国外伤医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urgery of Trauma)所主导对每个器官伤害,由最轻1 分至最重6分做一個客观分级,并与ICD-9和AIS做一对照,於此共收集三十二項,主要是腹部和胸部器官伤害分级。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规范

超声检查规范 一、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规范 受检者取仰卧位,双肩垫枕,头略向后仰。检查时嘱患者颈部伸展,头略向另一侧倾斜。 常规检测从颈总动脉近心端开始向头侧端自下而上连续扫查至颈内、颈外动脉分叉处,超声束与颈总动脉走向平行,可清晰显示血管壁结构。完成纵向扫查后,声束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度,与血管长轴垂直,显示血管的横断面影像,同样自下而上连续扫查显示横断面结构。 测量颈总动脉内膜厚度,分别测量颈总动脉干(颈总动脉分叉处近端 1.5cm范围的内膜厚度)与分叉部内膜厚度,测量三次取其平均值。 连续纵向及横向扫查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和椎动脉血管壁,观察有无血管内膜增厚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若有斑块形成,测量斑块大小,是否导致狭窄,若狭窄测该处直径狭窄率、面狭窄率。CDFI及PW于狭窄处及其远端检出高速血流。 PW将取样容积置于颈总动脉中段、颈内动脉及椎动脉远端,通过频谱检测分析参数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PSV/EDV、血管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和血流量(VOLUME)、管腔内径。 CDFI纵向及横向连续扫查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和椎动脉观察有无血液动力学改变及血管变异。

二、腹部超声检查规范 肝脏 【检查方法】 (一)、检查前准备常规的肝脏超声检查不需要任何检查前准备,只在同时需要对胆道系统进行检查以及观察门静脉系统血流量进餐前后的变化时,病人才在空腹情况下进行检查。 (二)、检查体位 1、仰卧位:为常规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平稳呼吸,两手上举置于枕后。主要用于检查肝左叶,右前叶和部分右后叶。 2、左侧卧位病人向左侧450~900卧位,右臂上举置于头后,便于观察肝右叶,特别是对右后叶的观察。 3、半卧位、坐位和站立位:适用于肝脏位置较高的病人,用于了解肝脏的活动度以诊断肝脏下垂。 4、俯卧位:一般不用,仅在肝脏位置过高,肝右叶显著肿大或需与其他疾病如腹膜后肿块鉴别诊断时选用。 (三)、扫查方法肝脏超声扫查应做到系统、全面和正规,按一定步骤有序地进行。根据先易后难的顺序,首先从左肝开始扫查。 肝脏超声常规切面 探头位置:

北京住院医师耳鼻咽喉科Ⅰ阶段-颈部科学(精选试题)

北京住院医师耳鼻咽喉科Ⅰ阶段-颈部科学 1、对颈动脉体瘤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多发生于颈内动脉 B.肿块较大者可压迫邻近器官和神经,出现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呼吸困难,Horner综合征 C.DSA显示颈动脉分叉处变窄,肿瘤富有血管 D.本病晚期可发生颈动脉破裂 E.本病多表现为颈部包块,常伴疼痛,生长迅速 2、16岁女性患者,右侧面颊部肿胀,CT扫描如图所示,应考虑为() A.右侧咬肌区血管瘤 B.右侧咬肌区脂肪瘤 C.右侧咬肌区皮样囊肿 D.右侧咬肌区淋巴管瘤 E.右侧咬肌区慢性淋巴管炎 3、治疗气管闭合性损伤的原则是() A.保守治疗 B.暂时无须用药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C.立即行气管切开术解除或防止呼吸困难 D.保持呼吸通畅,修复气管损伤,防止气管狭窄

E.尽早行气管探查术,并对损伤行必要的修复 4、能够区别气管闭合性损伤与咽、食管闭合性损伤的选项是() A.呼吸困难 B.局部疼痛 C.皮下气肿、纵隔气肿 D.咯血 E.病史及局部检查 5、患者,男,2d前车祸中碰伤胸部并被圆钝硬物挤伤左颈中上部,当时因胸部疼痛明显,不敢呼吸而就诊于胸外科,诊断为左第六~八肋骨骨折,无错位。经止痛及相应治疗后呼吸困难缓解。现患者声音嘶哑,饮水反呛,吞咽困难并右侧肢体无力。检查除胸部相应体征外,见左颈部皮肤淤血,颈动脉三角处有鸡蛋大血肿,左软腭松弛、咽反射消失,左声带固定于旁正中位,左侧Horner综合征,右上、下肢肌力3级。此例最准确的补充诊断是() A.喉挫伤 B.咽闭合性损伤 C.颈动脉创伤性栓塞 D.颈部皮肤挫伤 E.左颈侧血肿

6、对上例患者最有效的检查方法是() A.颈部CT B.颈部MRI C.颈部B超 D.DSA E.脑血流图 7、对上例患者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是() A.手术治疗 B.介入治疗 C.保守治疗 D.手术加药物对症治疗 E.放射治疗 8、治疗颈部开放性血管、神经损伤的原则是() A.止血、纠正休克、禁食、静脉营养 B.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感染 C.禁食、纠正休克、抗感染 D.修复受损的血管、神经 E.止血、抗休克、保持呼吸道通畅及预防感染 9、开放性气管损伤所特有的临床表现是()

各部位损伤分级

各部位损伤分级

————————————————————————————————作者: ————————————————————————————————日期: ?

各部位损伤分级中各名称说明: 1.国际疾病分类(ICD-10): 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是依据疾病的某些特征,按照规则将疾病分门别类,并用编码的方法来表示的系统。目前全世界通用的是第10次修订本《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仍保留了ICD的简称,并被统称为ICD-10 ICD分类依据疾病的4个主要特征,即病因、部位、病理及临床表现(包括:症状体征、分期、分型、性别、年龄、急慢性发病时间等)。每一特性构成了一个分类标准,形成一个分类轴心,因此ICD是一个多轴心的分类系统。 ICD分类的基础是对疾病的命名,没有名称就无法分类。但疾病又是根据他的内在本质或外部表现来命名的,因此疾病的本质和表现正是分类的依据,分类与命名之间存在一种对应关系。当对一个特指的疾病名称赋予一个编码时,这个编码就是唯一的,且表示了特指疾病的本质和特征,以及他在分类里的上下左右联系。

2.简明损伤定级标准(abbreviated injury scale,AIS)是以解剖学为基础、一致认同、全球通用的损伤严重度评分法,它依据损伤程度,并按身体区域对每一损伤进行6个等级划分。 AIS分值:1分:轻度;2分:中度;3分:较重;4分:重度;5分:危重;6分:极重(不可治) 将人体划分为头,面,颈,胸,腹和盆腔,颈椎,胸椎,腰椎,上肢,下肢,体表等11个部位 3.器官损伤定级OIS OIS(OrganInjury Scaling)是由美国外伤医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Surgery of Trauma)所主导对每个器官伤害,由最轻1分至最重6分做一個客观分级,并与ICD-9和AIS做一对照,於此共收集三十二項,主要是腹部和胸部器官伤害分级。

淋巴结及头颈部体格检查规范化操作

淋巴结及头颈部体格检查规范 化操作(总6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淋巴结及头颈部体格检查规范化操作 基本检查方法 1.浅部触诊法及用途 (1)被检查者取坐位或卧位(按检查部位而定)。(1分) (2)用一手轻轻地平放在被检查的部位。(2分) (3)四指并拢,利用掌指关节和腕关节的协同动作,柔和的进行滑动触摸(4分)。 (4)用于体表浅在病变,关节、软组织,浅部的动脉、静脉和神经,阴囊、精索等的触诊检查。(3分) 2.双手触诊法及用途 (1)让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双腿屈曲稍分开。(2分) (2)让被检查者做腹式呼吸。(1分) (3)检查者站在被检查者的右侧。(1分) (4)左手放在被检查脏器或包块的后部。(2分) (5)右手放在腹壁,用二、三、四指配合腹式呼吸做深部滑动触摸。(2分) (6)用于腹腔包块检查及肝、脾、肾等检查。(2分) 3.冲击触诊法及用途 (1)让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双腿屈曲稍分开。(2分) (2)检查者站在被检查者的右侧。(2分) (3)检查者以右手三四个并拢的手指,放置于腹壁上的相应部位,手指与腹部之间成70~90度角度。(2分) (4)作数次急速而较有力的冲击动作。(2分) (5)用于大量腹水而对肝脾及腹部包块触诊不满意时。(2分) 4.深压触诊及用途 (1)让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双腿屈曲稍分开(2分)。 (2)检查者站在被检查者的右侧。(1分) (3)用右手一或二个手指逐渐深压。(3分) (4)观察被检查者的面部表情变化。(1分) (5)用于确定腹部压痛点。(3分) 5.间接叩诊法 (1)左手中指第二指节紧贴于叩诊部位,其它手指稍微抬起。(2分) (2)右手指自然弯曲,中指指端叩击方向应与叩诊部位垂直。(2分) (3)叩击左手中指第二指骨的前端。(2分) (4)以腕、指掌关节的活动为主。(1分) (5)叩击动作要灵活、短促,富有弹性,叩击后中指立即抬起。(2分) (6)每次叩击2~3下。(1分) 淋巴结及头颈部 1.全身浅表淋巴结检查的顺序及锁骨上窝淋巴结的检查

血管刀砍伤的紧急处理

血管刀砍伤的紧急处理 刀砍伤中,血管损伤占了很大比例。 刀砍伤导致死亡的,大多和血管破裂大出血引起失血性休克有关。 大部分血管刀伤,发生在颈部和四肢血管。 刀伤属于锐器损伤,假如处理及时得当,可以避免截肢或者死亡。 本文只描述血管的现场和外科处理,不涉及刀砍伤带来的其他器官损伤和生命复苏和支持。 现场止血三要点: (1)伤口压迫。 (2)外加包扎。 (3)抬高肢体。 关于止血带 二战期间,因为大量使用止血带结扎来止血,结果导致肢体缺血严重而导致坏死。 止血带的最大问题是阻断了下肢的动脉供血,包括侧枝循环。同时又阻碍了静脉血液回流,导致淤血。 目前,外伤性出血不提倡使用止血带。

压迫包扎技巧 在突发情况,周围缺乏医疗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衣物等任何柔软物直接填塞和压迫冒血的伤口。 动脉出血,压迫近端为主。静脉出血,以压迫远端为主。 用布条或纱布绷带包扎,范围越过两端的压迫物。 压迫力度以没有明显冒血即可。 颈部动脉压迫包扎后,随时准备气管应急切开。 如何判断动脉或静脉出血? 动脉血往往呈喷射状,静脉血以渗出为主。 动脉血呈鲜红色,静脉血偏暗。 动脉出血伴有肢体冰凉,静脉出血肢体可保持温暖。 抬高肢体后,动脉出血仍严重,静脉出血可明显缓解。

有关判断 动脉部分破裂的出血量很大。 动脉完全断裂,由于动脉回缩,出血量反而较小。 外科处理时的动脉结扎问题 二战期间,美军士兵血管损伤后采用止血带送往医院。当时的外科处理就是直接结扎破裂的动脉。 后来的统计表明,这种方法导致的截肢率在90%以上。 后来越战期间,美军启动血管重建技术,使得截肢率大大降低。 因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重建对循环有重要影响的血管。 外科血管重建的时机 手术修复动脉的黄金时间为6小时内。 超过12小时,保肢率降到50%。 超过24小时,保肢率仅有20%。 因此,时间就是生命。 颈部血管刀伤的外科处理

头颈部创伤概论-

1. 头颈部创伤概说 意外事故死亡率占十大死亡原因之第四位,但在四十岁以下则占第一位发生率则男性多于女性,而交通事故占了一半以上,其中头颈部外伤占交通事故一半;在急诊室每天可见到许多头颈部外伤的病人,而颈部受伤患者往往容易在第一时间被忽略,以致于造成不能弥补的终身遗憾;本节在于使各位学员了解在第一次接触到头颈部创伤病患时如何作适当之处置及判断,并以实例作教学。 2. 头部创伤 1)原因: (1) 交通事故:以摩托车车祸引起之头部外伤占有重要之比例, 多数均因未带安全帽造成 (2) 高处摔伤:如高处工作者不小心摔下 (3) 暴力打击 (4) 运动伤害 (5) 其它 (1) 初发性伤害:直接因外力造成颅骨及内部的伤害如: ①头皮外伤:裂伤及挫伤 ②头骨骨折: ③硬脑膜外出血 ④硬脑膜下出血 ⑤蛛网膜下出血 ⑥脑震荡、脑挫伤、脑内出血、神经撕裂伤 ⑦脑神经伤害 (2) 次发性伤害:因初发性伤害引起脑内各种程度之病变而使脑压增高 (IICP)造成的伤害 ①脑肿胀(brain swelling)

②中线移位(midline shift) ③脑梗塞(infarction):出血性及缺血性 5)分类: (1)头皮裂伤: 早期行清创缝合,一般在24小时内可行一期缝合,注射TAT,抗生素。 (2)头皮撕脱伤:切线方向暴力作用于头皮,导致头皮自冒状腱膜下层或连同部 分骨膜被撕脱,常合并颈椎损伤(需行颈部制动、必要时行颈椎X片检查)。 多见于头发被机器卷入所致,加压包扎止血,抗休克等治疗,保护撕脱的皮 瓣。 (3)颅骨骨折(Skull fracture): ①解剖上的分类: A. 颅穹窿骨折(Vault fracture) 此为最常见而大部份为线状骨折(linear)。此骨折如 发生在颞部造成中硬脑膜动脉破裂,产生硬脑膜外血 肿。 B. 颅底骨折(Basilar fracture): 此种骨折多半贯穿岩样骨及副鼻窦,因硬脑膜破损而造 成脑脊髓液耳漏或鼻漏,容易引起脑膜炎。 ②病理上的分类: A. 线状骨折。 B. 复杂性(comminuted) 及凹陷性骨折。 C. 外凹性骨折(growing fracture)。 ③颅底骨折引起之征候: A. 熊猫眼(Raccoon eye) 为前颅窝之骨折引起眼皮一圈 界限明显的青肿。 B. 耳部后瘀血(Battle’s sign) 为后颅窝之骨折,伤及岩样

颈部疾病考点总结

颈部疾病考点总结 普外科部分 颈部疾病 概述——颈部分区与颈部淋巴结 淋巴结备注 颏下淋巴结收集颏部、下唇、下颌牙齿、舌尖等处淋巴 颌下淋巴结收集上唇、鼻部、颊部、口腔底部等处淋巴 颈浅淋巴结在颈外静脉附近,收集耳、腮腺、下颌角等处的淋巴 颈深淋巴结 分上、下两群,沿颈内静脉排列,除收集咽、扁桃体、喉、气管、甲状腺等处 淋巴外,上述三组淋巴结的输出管也都汇合注入于此 颈部损伤 (一)血管损伤 动脉损伤 临床表现 猛烈出血,可致死;外口狭小时,形成大血肿;动静脉同时损 伤,导致动静脉瘘 紧急处理在锁骨上方将颈总动脉压向颈椎横突 处理原则 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锁骨下动脉损伤均应行修补、端端吻合 或血管移植;其他动脉损伤可结扎断端 静脉损伤 临床表现 出血(可致死)+空气栓塞(局部可闻吸吮声)+胸痛、呼吸急 促 紧急处理局部加压 处理原则 颈内静脉:修补、吻合或血管移植; 其他血管:结扎 空气栓塞:右心穿刺或颈内静脉置管吸气

(二)胸导管损伤 1.临床表现乳白色乳糜自伤口流出,乳糜流量大时可致患者脱水和营养不良。 2.处理原则伤口局部填塞,如不能控制应寻找结扎胸导管断端。 (三)气管损伤 1.临床表现呼吸困难。伤口流出带泡沫的血性液体,可发生窒息及皮下气肿。 2.处理原则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清理呼吸道积血,缝合伤口,必要时行气管切开。在胸骨上缘横行切开颈根部,并加引流,可以使纵隔内的空气外逸。 (四)食管损伤 1.临床表现涎液和食物流出,未及时发现可导致颈部严重感染,严重时可发生化脓性纵隔炎,可通过进食色素溶液、牛奶等帮助诊断。

2.处理原则清创,双层缝合修补食管伤口,局部引流,鼻饲。 (五)神经损伤 1.临床表现 损伤神经表现 臂丛神经上部上臂下垂;前臂不能屈曲和外转下部爪形手,手和手指不能屈曲 喉返神经一侧声带瘫痪,声音嘶哑双侧呼吸困难 膈神经膈肌瘫痪 副神经斜方肌瘫痪,肩下垂 迷走神经声带瘫痪,声音嘶哑 颈交感神经Horner综合征(瞳孔缩小、上睑下垂、眼球内陷) 肌皮神经:终支在肘关节稍上方的外侧 尺神经:爪形手;桡神经:垂腕+虎口感觉障碍 腋神经:三角肌感觉障碍 2.处理原则神经断端吻合 颈部急性化脓性感染 (一)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1.临床表现多继发于头面、颈部其他感染,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可有发热等全身表现,严重者可出现脓肿。 2.治疗局部理疗,全身应用抗生素,脓肿形成需引流。 (二)口底化脓性蜂窝织炎 1.临床表现口底黏膜和颌下皮肤肿胀,舌后坠,局部无波动感,可发生呼吸和吞咽困难,全身感染症状明显。

颈内动脉分段解剖(干货)

颈内动脉分段解剖 颈内动脉Bouthi llier分段法 1996年Bouthillier等提出颈内动脉新的分段法,是以数字(C1-C7)顺血流方向标记颈内动脉全程,并考虑到对神经外科具有重要意义的颈内动脉四周解剖。 该分段法各段的解剖分界明确,共分为七段:C1颈段(Cervical segement),C2岩段(Petrous segment),C3破裂(孔)段(Lacerum segment),C4海绵窦段(Cavenoussegement),C5床段(Clinicsegmen t),C6眼段(OPhtalmic segement)和C7交通段(Communicating segment)。......感谢聆听

Bouthillier分段法: 除C1走行于颈部,归于颈段外;其余各段或走行于颅底骨性结构内,或位于颅内,通称为颅段颈内动脉.

C1颈段:颈段起于颈总动脉分叉水平,终止于颈动脉管颅外口.这段颈内动脉同位于其外侧的颈内静脉和后外侧的迷走神经共同位于颈动脉鞘内。在鞘内,颈内动脉四周绕以含脂肪的结缔组织。静脉丛和节后交感神经。这个颈动脉鞘是由椎前筋膜折叠形成的。在头侧,在颈内动脉进人颈动脉管水平,鞘分为两层。内层延续为颈动脉管的骨膜;外层延续为颅底颅外骨膜.颈段几乎不发出分支动脉,较少见到本该起源于颈外动脉的一些迷走动脉或胚胎期残留动脉,如咽升动脉主干或分支(Ascending pharyngeal artery or pharyngeal trunk),甲状腺上动脉(Super ior thyroidal artery),枕动脉(Occipita l artery),脑膜后动脉(Posteriormeningealartery),永存舌下动脉(Persistent hypoglossal artery),永存镫骨动脉(Persistent stapedial artery)和前环椎间动脉-Ⅰ型(Proatlantal intersegemental artery ty peⅠ)。......感谢聆听 C2岩段:这段颈内动脉位于颈动脉管内,起于颈动脉管颅外口,终止于破裂孔后缘.岩段颈内

颈部血管B超完整版

颈部血管B超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颈动脉超声检查技术 一、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的原理和成像 超声是指振动频率每秒在20000次(Hz,赫兹)以上,超过人耳听阈值上限的声波。超声检查是利用超声波的物理特性和人体器官组织声学特性相互作用后产生的信息,并将其接收、放大和信息处理后形成的图像和数据。借此进行疾病诊断的无创性检查方法。超声成像基本原理和过程主要是依据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物理特性,其中,主要包括一下三方面:①声阻抗特性②声衰减特性③多普勒特性。 1、多普勒效应(Dopplereffect)是指声源与接收体发生相对运动时,所接收的声波频率会发生改变的现象,这种差别称之为多普勒频移或差频(f d)。1842年首先由奥地利物理学家克约斯琴约翰多普勒提出的。利用多普勒效应原理检测物体的运动。多普勒频移(fd)与发射超声波的频率(fo)、反射物体运动的速度(V)、超声束与血流之间夹角(θ)的余弦成正比,与声速(C)成反比,多普勒频移f d公式为: f d =f r-fo=θ cos c fo 2v ? ? 公式中fd、cosθ仪器均可显示,fo及C为已知,可以计算出V。fo发射超声波的频率;f r 接收到的超声波频率;f d多普勒频移;V反射物体运动的速度;C超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θ超声波与反射体运动方向间的夹角。由此而知,f o和v均为零时,声源与接收器之间不产生多普勒频移。多普勒频移与血流速度成正比。 2、多普勒超声成像类型: (1)连续超声波多普勒技术(continuousultrasonicwaveDopplertechnique):以频谱显示。应用连续超声波接收运动物体的多普勒频移信号,简称CW。其优点为可以测定高速血流,常用于测定心脏瓣口狭窄或返流的高速血流。缺点为没有距离分辨能力,不能区分信号来源深度。 (2)脉冲超声波多普勒技术(pulseultrasonicwaveDopplertechnique):亦以频谱显示,与二维超声相结合。用一定宽度的调制脉冲获得心脏或血管内某一取样容积内运动血流的实时频谱,简称PW。它可获得某区域内、瞬时所有红细胞各个方向上的频谱信息即血流速度-时间曲线。可供定性、定量分析。其特点为所测血流速度受探测深度及发射频率等因素限制。通常不能检测高速血流。若高速血流引起的多普勒频谱超过这一极限(奈奎斯特频率极限,1/2PRF),会出现频率失真,产生大小和方向的伪差。 (3)高脉冲重复频率多普勒(highpulsedrepetitionfrequencyDoppler):HPRFDoppler是在脉冲式多普勒基础上的改进。探头在发射一组超声脉冲波之后,不等采样部位的回声信号返回

脊髓损伤的护理

脊髓损伤的概述 (一)概述 脊髓损伤是脊柱骨折或脱位引起的脊髓结构和功能的损害,是指由于各种致病原因引起的脊髓结构功能损害,造成损伤水平以下运动、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颈髓损伤造成上下肢瘫痪时称为四肢瘫,胸段以下脊髓损伤造成躯干及下肢瘫痪而未累及上肢时称为截瘫。SCI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创伤,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 (二)致病原因 主要见于车祸伤、坠落伤、运动性扭伤、脊柱损伤、过重负荷等。 (三)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临床表现 1.脊髓震荡脊髓损伤后出现短暂性功能抑制状态。 2.脊髓休克以迟钝性瘫痪为特征,病理反射消失、二便功能丧失,低血压或心排出量降低,心动过缓,体温降低及呼吸功能障碍等。 辅助检查 1.X线检查通过X线片基本可确定骨折部位及类型。 2.CT检查有利于判定移位骨折块侵犯椎管程度及发现突入椎管的骨块或椎间盘。 3.MRI(磁共振)检查对判定脊髓损伤状况极有价值。 4.脊髓造影对陈旧性外伤性椎管狭窄诊断有意义。 (四)治疗原则 脊柱脊髓损伤治疗原则已有共识,即早期用药、早期手术(彻底减压、

合理固定和有效融合)、早期康复。脊髓损伤24小时内属于急性期,此期内治疗都属于早期治疗。 早期用药 由于脊髓血运障碍及代谢产物等对脊髓造成的继发性损伤是可以阻止或预防的,临床常联合应用药物来阻止或减少继发性损害,或促进神经轴突的生长。 1.糖皮质激素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疗法被认为是目前治疗急性SCI经典有效药物。冲击疗法是指利用极短时间内超过通常口服剂量约20倍的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充分发挥其抗炎及免疫抑制效应,强烈地抑制炎症反应、抑制细胞因子。黏附分子和趋化分子等多种炎症介质的释放,阻断炎症细胞活化及其黏附和在组织中的聚集,使炎症反应得到控制。 主要作用机制包括:减轻水肿,增加脊髓血流量,抑制氧自由基脂质过氧化反应,稳定溶酶体膜,增加NaK依赖式ATP酶的活性增大静息电位和脊髓运动纤维的兴奋性,促进脊髓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抑制炎症反应等。作用快速、强大,甚至在若干小时内病情可以得到改善。 尽早应用大剂量甲泼尼龙进行冲击疗法可预防脊髓水肿及缺血造成的继发损伤。脊髓损伤时不能用于低于L2或马尾神经的损伤。美国脊髓损伤协会规定,对脊髓损伤进行治疗必须在8小时之内,3小时最好,持续24小时。 (1)方法如下:[准备好输液泵→前15分钟按30mg/kg的剂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要求规范

超声检查规 一、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规 受检者取仰卧位,双肩垫枕,头略向后仰。检查时嘱患者颈部伸展,头略 向另一侧倾斜。 常规检测从颈总动脉近心端开始向头侧端自下而上连续扫查至颈、颈外动 脉分叉处,超声束与颈总动脉走向平行,可清晰显示血管壁结构。完成纵向扫 查后,声束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度,与血管长轴垂直,显示血管的横断面影像,同样自下而上连续扫查显示横断面结构。 测量颈总动脉膜厚度,分别测量颈总动脉干(颈总动脉分叉处近端1.5cm 围的膜厚度)与分叉部膜厚度,测量三次取其平均值。 连续纵向及横向扫查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动脉和椎动脉血管壁,观察有无血管膜增厚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若有斑块形成,测量斑块大小,是 否导致狭窄,若狭窄测该处直径狭窄率、面狭窄率。CDFI及PW于狭窄处及其 远端检出高速血流。 PW将取样容积置于颈总动脉中段、颈动脉及椎动脉远端,通过频谱检测分析参数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末期血流速度(EDV)、PSV/EDV、血管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和血流量(VOLUME)、管腔径。 CDFI纵向及横向连续扫查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动脉和椎动脉观察有无血液动力学改变及血管变异。

二、腹部超声检查规 肝脏 【检查方法】 (一)、检查前准备常规的肝脏超声检查不需要任何检查前准备,只在同时需要对胆道系统进行检查以及观察门静脉系统血流量进餐前后的变化时,病人才在空腹情况下进行检查。 (二)、检查体位 1、仰卧位:为常规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平稳呼吸,两手上举置于枕后。主要用于检查肝左叶,右前叶和部分右后叶。 2、左侧卧位病人向左侧450~900卧位,右臂上举置于头后,便于观察肝右叶,特别是对右后叶的观察。 3、半卧位、坐位和站立位:适用于肝脏位置较高的病人,用于了解肝脏的活动度以诊断肝脏下垂。 4、俯卧位:一般不用,仅在肝脏位置过高,肝右叶显著肿大或需与其他疾病如腹膜后肿块鉴别诊断时选用。 (三)、扫查方法肝脏超声扫查应做到系统、全面和正规,按一定步骤有序地进行。根据先易后难的顺序,首先从左肝开始扫查。 肝脏超声常规切面 探头位置:

《中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指导规范》

中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指导规范 组 长:焦力群 副组长: 余 波 成 员:陈 东 陈 忠 顾宇翔 罗 祺 马晓东 佟小光 佟志勇 王继跃 唐小斌 史伟浩 王亚冰 宋 刚 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

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脑卒中防治系列指导规范编审委员会 主任委员:王陇德 委 员:按笔划顺序 于生元 马长生 王文志 王永炎 王伊龙 王拥军 王茂斌 王金环 牛小媛 毛 颖 冯晓源 冯晓源 母义明 吉训明 华 扬 刘 鸣 刘建民 刘新峰 许予明 孙立忠 孙宁玲 纪立农 杜怡峰 李 玲 李天晓 李秀华 李坤成 李坤成 杨 莘 杨 弋 杨文英 励建安 佟小光 余 波 宋 彬 张 运 张 素 张 通 张 澍 张允岭 张世明 张苏明 张伯礼 张建宁 张鸿祺 张微微 陈 方 陈 忠 陈生弟 武 剑 苑 纯 范一木 罗柏宁 金征宇 周良辅 周定标 单春雷 赵 冬 赵 钢 赵继宗 胡大一 胡盛寿 姜卫剑 贾建平 徐 克 徐如祥 凌 锋 高 颖 高润霖 高培毅 高培毅 郭晓蕙 黄 燕 黄东锋 崔丽英 彭 斌 葛均波 董 强 韩雅玲 程敬亮 焦力群 曾进胜 游 潮 谢 鹏 蒲传强 蔡定芳 缪中荣 樊东升 霍 勇

颈动脉狭窄是导致脑卒中的常见病因之一,早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即被视作治疗颈动脉狭窄、预防卒中的有效方法[1],但在我国开展较晚,因此,组织制定中国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指导规范,其目的在于规范、科学的开展手术,并帮助更多的医生稳妥地开展CEA。一、颈动脉狭窄的基础与临床为了安全有效地治疗颈动脉狭窄,有必要对颈动脉狭窄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知识有所掌握,作简要概括。 1. 病因: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也有小部分是由于大动脉炎、纤维肌肉结构不良、放疗后纤维化等,这些少见原因所致颈动脉狭窄不适合作CEA [2]。 2. 病理: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主要累及颈内动脉起始部及颈内、外动脉分叉处,可具有斑块内出血、纤维化、钙化等原因引起各种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特点。 3. 发病机制:可能多种机制[3],包括1)动脉栓塞:局部血栓、胆固醇结晶或其它碎屑脱落导致的栓塞;2)急性闭塞:斑块破裂导致急性血栓形成;3)低灌注缺血:重度狭窄或闭塞造成血流动力学障碍。 4. 临床表现:定位表现包括对侧肢体肌力弱、感觉异常或丧失,同侧单眼盲或视觉-空间能力异常,以及同侧同向偏盲等,具有这些定位症状的患者可以称之为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其他临床表现包括头晕、头昏,或反应迟钝、记忆力降低,甚至认知功能障碍等,仅有这些非定位体征的患者被视作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5. 辅助检查:确定诊断有赖于有效的辅助检查。全脑血管造影仍是诊断的金标准和C E A评估的方法;C T血管成像(C T A)也具备相似的优势;颈动脉超声在有经验的医院可以获得很好的结果,但需要严格的质控评价;磁共振血管成像(M R A)虽fibromuscular dysplasia asymptomatic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