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相对主义~&~道德普遍主义

道德相对主义~&~道德普遍主义
道德相对主义~&~道德普遍主义

道德相对主义~&~道德普遍主义

作者:mhlonline标签:道德道义注意2010-12-09 15:15 星期四晴

道德相对主义

在哲学中,道德相对主义是一种立场,认为道德或伦理并不反映客观或普遍的道德真理,而主张社会、文化、历史或个人境遇的相对主义。道德相对主义者与道德普遍主义相反,坚持不存在评价伦理道德的普遍标准。相对主义立场认为道德价值只适用于特定文化边界内,或个人选择的前后关系。极端的相对主义立场提议其他个人或团体的道德判断或行为没有任何意义。

一些道德相对主义者,例如存在主义者让-保罗·萨特坚持个人的、主观的moral core应该成为个体道德行为的基础。公共道德反映社会习俗,只有个人的、主观的道德表达真正的真实(Authenticity)。

道德相对主义不同于在通俗文化中,人们经常将自己描述为“道德相对主义者”,表明他们接受其他人的价值,赞成没有一个

道德相对主义与道德普遍主义(moral universalism)观点相对,如世界人权宣言就是道德普遍主义实践。同时道德相对主义与道德客观主义(moral objectivism)、道德现实主义(moral realism)和道德自然主义(moral naturalism)相区别。

相对主义与动机说

卡尔·马克思

一些人将卡尔·马克思(1818 – 1883)作为道德相对主义的典型。他宣称每个社会的道德体系完全是其生产方式和阶级结构的产物。他相信统治阶级的利益将成为社会的占优势的道德体系。

弗里德里希·尼采

弗里德里希·尼采认为道德是二元论概念带给人们、又由教会继续维持的一个错误思想。他一生的任务,就是重新评估所有价值,把人类思想从这些错误拯救出来。他预想未来个体将自然地行动,充分利用他们的天赋潜力或权利欲(der Wille zur Macht)。他相信人类只有通过开始自然地、本能地、根据每个个人的愿望和动力行动,才会前进,实现这潜力。übermensch将呈现强壮、有力、自然和快乐的结果。快乐(“力量增长、阻力被克服的感觉”)将自然出现。尼采希望通过人类动力“再自然化”来准备人类成长的土壤。他相信,一旦人们摆脱道德(以及协会、宗教),下一代人将会不受污染地、自由地、强壮地成长。

道德相对主义不可避免地反对几乎世界所有宗教所教导的绝对道德。

道德普遍主义(moral universalis m)

是一种一元伦理学立场,认为存在对所有人普遍适用的普世伦理(universal ethic),不论其文化、种族、性别、宗教、国籍、性取向或其他不同特征。例如,人性有共同的弱点,各种文化中普遍的理智要求,或神的命令。它与各种形式的道德相对主义相反。

范围广泛的文化传统和思想家都支持道德普遍主义的某一种形式,从古代的柏拉图学派和斯多亚学派,到现代的康德哲学、客观主义、天赋权利、人权和功利主义思想家。《世界人权宣言》就是道德普遍主义付诸实施的一个例证。

扩展阅读~

普世价值

在哲学或人文科学上,普世价值泛指那些不分畛域,超越宗教、国家、民族,只要本于良知与理性皆认同之价值、理念。

有人认为丛林法则和自然竞争也应该算作普世价值的一部分。宗教界人士则认为神学观点也是普世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哲学上,普世价值指一些有限的、所有人类都认同的观念的集合。例如,代词;即“民主,自由,法制,人权”的另一种说法。或天赋人权:“人”的位置高于“国家”;“人”才是国家存在的目的,而非“人”为了国家而存在。因此,国家有义务捍卫人人与生俱来的权利,如生存的权利、免于恐惧的权利、生育的权利、知的权利、免于匮乏的权利、思想的自由、表达的自由。这是国家存在的目的。若做不到这些的政府,人民得以随时更换。

根据讨论普世价值的立场不同,普世价值可以分为“客观主义”与“相对主义”两个不同类别。

客观主义认为,普世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人类共同价值观,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们必须认识、接受和实践这种价值观,而不能随心所欲的挑挑拣拣。对客观普世价值的拒斥和反对,是一种落后和不开化的表现。

相对主义则认为,人类没有绝对的普世价值,所谓普世价值是相对的,每个民族和文明都有自己的普遍价值观念。坚持价值观念的相对性和多样化,本身就是普世价的体现。近代东方民族反抗西方话语霸权和文化侵入时,常常采用这样一种相对主义的普世价值立场。

道德绝对主义

主张某些行为绝对是错误或是对的,无论当时的情境或意图如何。举例来说,说谎这种行为,无论其动机如何(即便是为了拯救其他人的生命),都被视为不道德的。

道德相对主义~&~道德普遍主义

道德相对主义~&~道德普遍主义 作者:mhlonline标签:道德道义注意2010-12-09 15:15 星期四晴 道德相对主义 在哲学中,道德相对主义是一种立场,认为道德或伦理并不反映客观或普遍的道德真理,而主张社会、文化、历史或个人境遇的相对主义。道德相对主义者与道德普遍主义相反,坚持不存在评价伦理道德的普遍标准。相对主义立场认为道德价值只适用于特定文化边界内,或个人选择的前后关系。极端的相对主义立场提议其他个人或团体的道德判断或行为没有任何意义。 一些道德相对主义者,例如存在主义者让-保罗·萨特坚持个人的、主观的moral core应该成为个体道德行为的基础。公共道德反映社会习俗,只有个人的、主观的道德表达真正的真实(Authenticity)。 道德相对主义不同于在通俗文化中,人们经常将自己描述为“道德相对主义者”,表明他们接受其他人的价值,赞成没有一个 道德相对主义与道德普遍主义(moral universalism)观点相对,如世界人权宣言就是道德普遍主义实践。同时道德相对主义与道德客观主义(moral objectivism)、道德现实主义(moral realism)和道德自然主义(moral naturalism)相区别。 相对主义与动机说 卡尔·马克思 一些人将卡尔·马克思(1818 – 1883)作为道德相对主义的典型。他宣称每个社会的道德体系完全是其生产方式和阶级结构的产物。他相信统治阶级的利益将成为社会的占优势的道德体系。 弗里德里希·尼采 弗里德里希·尼采认为道德是二元论概念带给人们、又由教会继续维持的一个错误思想。他一生的任务,就是重新评估所有价值,把人类思想从这些错误拯救出来。他预想未来个体将自然地行动,充分利用他们的天赋潜力或权利欲(der Wille zur Macht)。他相信人类只有通过开始自然地、本能地、根据每个个人的愿望和动力行动,才会前进,实现这潜力。übermensch将呈现强壮、有力、自然和快乐的结果。快乐(“力量增长、阻力被克服的感觉”)将自然出现。尼采希望通过人类动力“再自然化”来准备人类成长的土壤。他相信,一旦人们摆脱道德(以及协会、宗教),下一代人将会不受污染地、自由地、强壮地成长。 道德相对主义不可避免地反对几乎世界所有宗教所教导的绝对道德。 道德普遍主义(moral universalis m) 是一种一元伦理学立场,认为存在对所有人普遍适用的普世伦理(universal ethic),不论其文化、种族、性别、宗教、国籍、性取向或其他不同特征。例如,人性有共同的弱点,各种文化中普遍的理智要求,或神的命令。它与各种形式的道德相对主义相反。

基础理论研究

【基础理论研究】 道德相对主义的界标 张言亮 卢 风 〔摘要〕 本文主要在理论上划清了“道德相对主义”的界限。在对“道德”与“相对主义”进行辨析的基础上,对“道德相对主义”与道德相对性、道德多元主义、道德地方主义,强道德相对主义与弱道德相对主义进行了区分。对“道德相对主义”进行分类;总结了道德相对主义的一般论证模式;阐明了道德相对主义的对立面以及道德相对主义的家族相似概念。最后陈述了必须拒斥道德相对主义的理由,即道德与法律有内在的联系,有普遍有效的法律,便有普遍有效的道德观念和规范。 〔关键词〕 道德 相对主义 道德相对主义 〔中图分类号〕B82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539(2009)0120026204 在现代生活中,很多人都觉得很难对一个人或者一个行为作出正当或者错误的判断,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于正当或者错误的理解,并没有绝对的正当与错误。现今流行的各种道德理论都有各自的核心概念和原则,但是,这些概念和原则是不可公度①(incom2 mensurability)的,因而当不同道德理论的核心原则之间发生冲突时,我们似乎没有合理的方法去衡量它们的是非对错②。 为能直面道德相对主义的挑战,首先必须辨析“道德相对主义”的内涵和外延,给“道德相对主义”划定明确的界标。本文将从以下四个角度对“道德相对主义”进行细致的阐释,并提出反对道德相对主义的理由。 一、辨析“相对主义”与“道德” 在阐释什么是道德相对主义之前,有必要分别对“相对主义”和“道德”这两个常用术语做一个简单的说明。按照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Stanford Encyclo2 pedia Philosophy)的说法,“相对主义并不是单一的教义,而是一族观念,这一族观念的共同主题是说一些经验、思想、评价甚至实在的某些重要方面与其他某些事情相关。比如,证明的标准、道德原则或真理据 说有时是相对于语言、文化或生物构成的。”从这个简单的说明我们可以看出,“相对主义”是个与其他重要哲学观点纠缠在一起的复杂观念。要想理解相对主义,必须对相对主义涉及的其他观点有所了解。也就是说,在谈相对主义时,一般是谈一个主题(或观点)与其他多种主题(或观点)的相互关系,这个主题(或观点)无法离开其他诸多主题(或观点)而得以阐释。相对主义的大致结构是:X相对于Y而存在(或X与Y有关)。有各种不同的相对主义。据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解释,X是因变元(dependent variables),表示“什么是相对的”,Y是自变元(independent varia2 bles),表示“相对于什么”。X可指代重要概念、重要信念、直觉、认识评价(Epistemic Appraisal)、伦理(道德)、语义学、实践、真理、实在;Y主要指代语言、文化、历史时期、内在认知构架(Innate Cognitive Archi2 tect ure)、选择、科学结构、宗教、性别、种族或者社会身份、个人等等。当然,还可以根据特定考虑在这个结构中加入变元和自变元不同的值。显然,“道德相对主义”只是“相对主义”这一族概念中的一个而已。如果我们选定“道德”为自变元的值,那么,根据“道德”与因变元的关系,就可以得出十种以上关于“道德相对于Y”的不同组合。如,道德是依赖于文化的,道 ①②“不可公度”也被译作“不可通约”,它原是一个数学用语。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用这个术语来说明不存在衡 量或比较不同科学理论的中立的标准,麦金太尔则用这个术语来说明在不同的道德理论之间缺乏统一的衡量和比较标准。 麦金太尔在《追寻美德》一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今道德话语最显著的特征是歧见叠出,道德争论无休无止。他举了三个在现代道德领域争论颇多的例子:正义战争、人工流产、公费医疗和教育。从对这三个例子的分析中,很容易发现现代道德哲学话语中相对主义的气息。

社会学必备哲学基础

社会学必备哲学基础 有影响的主要是近代西方哲学 哲学的三类问题 形而上学、知识论、伦理学 知识论分为经验论和理性论。 (马克思单列) 主要两大纠结点 经验论 在经验论与理性论(即唯理论)的长期论争中,经验论由盛而衰,理性论有抬头的迹象。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末期,在英美哲学界一直占统治地位的,是由A.孔德开始,由B.A.W.罗素发展起来的分析经验论(见分析哲学)。实用主义以及欧洲大陆的其他一些哲学流派也倾向于经验论。这一时期,理性论仅仅在新经院哲学(见新托马斯主义)中还有点影响。但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 6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结构主义运动,力图恢复理性论在现代哲学中的地位。而对经验论最沉重的打击,是来自心理学方面。蓬勃发展起来的认识心理学派,给理性论提供了反驳经验论的最有力证据。按照认知学的看法,心灵完全不是一块白板,即使最简单的知觉也受认知作用的影响,决不是单纯接受来自外界的刺激。一个意象更是信息储存与检索的复杂操作,经验论者所设想的那种纯粹的经验或观察并不存在,人们在对外界事物的认识中,认知的模式或范式起着决定的作用。 科学实在论根据新的物理实验结果对经验论所作的批评,也为理性论的复兴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经验论者不仅忽视了心灵或理性的作用,而且还否认或怀疑外物,即那些不可观察的“理论对象”的存在,并以可观察性作为实在性的标准。大多数科学实在论者反对经验论主张的这种观点,有些实在论者还提出了相反的看法,认为科学哲学中最后的裁判员不是理论,而是实验,不是我们怎样思想,而是我们如何行动。在他们看来,能够产生效果的理论对象,即使本身是不可观察的,我们也不能不承认它们是实在的。经验论和理性论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的易位,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人类学和道德相对主义

21A.100 豪教授 人类学和道德相对主义 两个故事: ·1960-1970年,著名的哈佛心理学家—Jerome Bruner杰罗姆.布鲁纳认为让年轻人接触一些社会科学的概念是个不错的主意,因此它开创了一门课程:“人类:研究课程” (MACOS). 课程以因纽特人为核心,持续7天,专为第9年级设置。 学生们观看了没有旁白的录像。其中一段持续了25分钟,一个男人拿着长矛在冰窟旁边守候着海豹破冰而出。 这门课程充满了刺激。 1970年,佛罗里达州湖城的一个官员,他的女儿正在接受这门课程。他看到了这门课程并深感恼怒。他通过当地电台播映,谴责这门课程助长枪支控制、色情和嬉皮士价值观。 从那里引发的抗议导致了强烈的反响。国会开始干预此事,课程最终被禁止。 原因是一些影片播映了人们不太乐意看到的东西。比如:多个因纽特男人共享一个妻子的行为。课程中涉及这项内容,却没有对此提出谴责。另一个例子:每逢饥荒,会有一些老年人为了群体的利益,自愿站出来,在深夜里悄然消失。 ·1910年巴拿马一位总统坐船去访问库纳人。他受到了村庄人民的热烈欢迎,但是却因库纳女人的穿着方式感到不舒服。库纳人用一条带子将幼女的鼻子刺穿。当她们长大时鼻子上就穿上更粗的带子直到能戴上一串首饰。 同时也有许多穿满念珠的带子精致地缠绕在腿上,并且永远不能摘除。(只有改变或固定图样时才被摘除)这改变了腿部的肌肉。 巴拿马政府决定要教育印第安人。他们视为非法的第一项内容就是这种挂念珠的行为。 他们主张要解放那些肌肉遭受迫害的妇女。 这些故事集中反映的是文化相对主义问题,尤其是它引发的道德问题。 1.文化中研究道德的历史:对差异的挑战和对种族中心主义的挑战。 a.对这种观点的挑战始于16世纪西方的扩张。 b.西班牙天主教认为其他人是完全缺乏理智的,因为他们不是天主教徒。 c.同样也有一些其他反对思潮。 d.著名的反对者:Bartolome de Las Casas i.新世界中的一个殖民者。 ii.为迫害加勒比海岸人口的负疚感所折磨,成为一名多米尼加人和当地人民的极力拥护者。 iii.1650年和一位名叫Sepulveda的多米尼加人进行了一场著名的胜负论战。 iv.对印第安人的人性进行辩论。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道德相对主义差异研究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道德相对主义差异研究 当今社会,活跃着两种道德判断“标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旨在追求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道德观;道德相对主义,一种新兴的社会思潮,坚持不存在评价伦理道德的普遍、客观标准。通过比较研究,分析两者在不同维度上的相异之处,分析“道德相对主义热”的理论主张特点,重申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髓。 标签:马克思主义道德观;道德相对主义;普遍伦理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极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它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着判断某一行为正确与否的标准作用。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道德相对主义对于道德的理解存在着诸多差异,这种区别是本质上的。 一、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道德相对主义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主张道德是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基础上产生,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段有着相应的道德观念标准。道德相对主义认为道德不存在绝对性,世界上亦没有普遍伦理的存在,任何的道德判断标准都是相对于个人的道德观念,或个人、文化、社会的历史特定性。 (一)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相关概述 在阿斯诺维奇看来,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所强调:其一,道德批判必定与一种关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习俗的分析和批判密切相关,而且与隐含在其中的规范和行为的分析、批判密切相关,即一个有效的道德体系需要特定类型的政治经济体系相配合;其二,道德命令必须基于现实人的利益和动机。 这两方面所强调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道德的观点是首先认为道德在人类历史上是发展变化而非永恒的,因而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反杜林论》中马克思论证无产阶级的道德肯定拥有最多的能够长久保持的因素,但并未肯定无产阶级的道德永恒不变,这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发展、辩证的理论内核。同时,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具有阶级性。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任何道德,归根结底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伴随经济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这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必备条件。最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是具体而非抽象的。因此,主张道德的评价标准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仅仅使用一种普遍、教条的判断标准。而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角度可知,这种道德特殊性的理解和运用是建立在道德普遍性理论指导之上的具象操作,并非随意为之。 (二)道德相对主义相关概述 关于道德相对主义,大多数学者赞同这样的观点:在哲学中,道德相对主义

道德相对主义与道德的客观性_(最后校对稿)[1]

道德相对主义与道德的客观性 陈真 (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道德教育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道德相对主义很容易和许多非相对主义的观点相混淆,如文化相对主义和参量普遍主义等。道德相对主义有两种:个人相对主义和主体间相对主义。后者认为,道德上的对错依赖于判定其对错的道德框架或道德共识,没有客观的标准可以决定不同的道德框架或道德共识之间的优劣。支持这种道德相对主义的论证包括鉴赏判断类比论证和道德多样性论证。这些论证有着难以克服的缺陷,因为道德判断和鉴赏判断有着本质的区别,而道德客观主义能够更好地解释道德的多样性。此外,道德相对主义将道德仅仅建立在人们共识的基础上,将道德的要求也仅仅限制在达成共识的人们之间,这不仅导致主观主义,理论上和实践中也会导致许多难以接受的后果。寻求客观的道德标准是解决道德争论,避免道德虚无主义和怀疑主义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道德相对主义道德客观主义道德的客观性主体间的相对主义约定论 [作者简介] 陈真(1954—),男,湖南省桃源县人,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道德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当代西方伦理学和当代西方哲学研究。 道德或道德的核心部分究竟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还是相对的、主观的?或者说,究竟有没有客观的道德规则或价值原则?道德相对主义者的回答是否定的,而道德客观主义者的回答则是肯定的。本文认为,尽管道德相对主义对道德的本质和多样性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但它依然面临许多难以克服的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困难。道德客观主义不仅可以更好地解释道德的多样性,而且可以避免道德相对主义的诸多困难与问题。① 一 许多人,包括一些学者,往往自认为是一个道德相对主义者,但他们同时又坚信许多非相对主义的命题。比如,认为一个人有权利选择自己所喜欢的生活方式,个人权利在没有侵犯他人权利的条件下不容侵犯等。许多人接受道德相对主义也往往是因为他们将它混同于一些非相对主义的命题,并且由于后者的某种合理性,而认为前者也具有同样的合理性。为了避免这种概念上的混乱和不一致,为了避免陷入无意义的争论和无的放矢,也为了客观地评价道德相对主义,我们有必要弄清楚道德相对主义的基本含义,尤其是要弄清楚道德相对主义究竟不是什么。 道德相对主义又称为伦理学相对主义。西方相对主义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他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并且断言每一个人的知觉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信念或意见都是同样真或同样正确的。②人不仅仅是“真”的尺度,也是“善”和“美”的尺度。真善美都是因人而异的。这里的“人”应当理解为人内心的一种观念或思想。这样,道德相对主义就可以解释为:判断一个行为是否道德取决于判断者关于善恶的观念(即善恶的标准),对同一个行为的不同的道德判断相对于判断者各自的善恶观念是同样正确的,我们并无客观的标准决定不同的善恶观念之间的优劣。③ ①道德客观主义(moral objectivism)和道德绝对主义(moral absolutism)不同,尽管二者都认为存在着客观的、普遍的道德规则。前者认为这些道德规则的应用可以随着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其中一部分可以为另一部分所取代或压倒,而后者则否认这一点。康德主义和功利主义可以看作是道德绝对主义的代表,而罗斯的初始义务论则可以看作是道德客观主义的代表。关于道德客观主义和道德绝对主义的区别,参见Louis P. Pojman, “A Critique of Ethical Relativism,”Ethical Theory, ed. Louis P. Pojman, Belmont, CA: Wadsworth, 2002, p. 46. ②参见Plato, Theaetetus, 152a, 161d, The Collected Dialogues of Plato, eds. Edith Hamilton and Huntington Cairns,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1, p. 856, p. 867. ③这里对道德相对主义的解释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并非必然等于后面将要谈到的主观的或个人的相对主义。因为这

第九章 道德学习

第五篇育人的心理 如果只传授学生的知识,不教学生做人的道理、不考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会给教育与人的发展带来致命的内伤。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价值的损害。”①其直接造成的严重后果是容易将人异化为机器,将教育过程视作是生产高智能的机器人的过程。这或许就是时下经常听到的人们对教育的批评:传授给学生一些小智(仅有聪明才智),却让学生丢了大慧(即真正的智慧)。为了纠正教育中存在的这种偏差,让人清楚地认识到智慧的实质以及物慧与德慧的联系和区别,体现本书所讲的促进人的身心健全发展的新教育理念,就专设一篇探讨育人的心理(狭义的)。不过,读者于此千万别误解,以为育人就不需要“开智”,就不需要“知识”,事实上,假若一种教育只重道德学习,只重情感的培养,只重动机的激发,而不去开民智的话,那么,与专重知识传授的教育相比也仅是半斤对八两,都是不健全的教育。因此,从广义的育人心理看,上篇所讲的育智的心理也是育人的心理的一部分。 第九章道德学习 【内容摘要】 本章对品德与道德的内涵及其联系与区别、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心理机制、品德培育路径、育德方法、品德测量、品行不端的防治和道德学习的迁移过程等与道德学习有关的几大主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与已往同类著作相比,本章的第一个亮点是,对品德的内化机制提出了新看法,主张品德的内化机制包括模仿尤其是象征性模仿、同化与顺应和评价等三个阶段。第二个亮点是在弘扬中国传统德育心理学思想精髓的基础上,对品德培育的路径、育德的方法、品德的测量、品德不端的防治等问题都提出了新看法。第三个亮点是通过理论阐释与初步验证研究表明良心新论是一种适合解释道德学习迁移的理论。 【核心概念】 广义道德、狭义道德、品德、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内化、良心、道德自我、羞耻心、品行不端 【思考题】 1.什么是道德绝对主义?什么是道德相对主义?你对它们的看法是怎样的? 2.请简要谈谈道德学习与知识学习之间存在的主要差异。 3.请你谈谈自己对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心理机制的看法。 4.请谈谈对品德心理结构的看法。 5.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你对育德方法的看法。 6.宜采取哪些方法进行品德考评?品德考评中宜注意什么问题? 7.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你对品行不端的防治的看法。 8.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道德学习迁移的看法。 假若一个人连做人都做不好,他的智力再发达,能力再超群,对社会、对他人都是有害无益的;尤有甚者,一个品德恶劣的才能越高,对社会对他人所带来的危害会越大。所以“做 ①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许良英等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93 405

案例评析

案例评析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皮亚杰的对偶故事 案例——皮亚杰的对偶故事 对偶故事发事皮亚杰研究道德判断时采用的一种方法。利用讲述故事向被试提出有关道德方面的难题,然后向儿童提问。利用这种难题测定儿童是依据对物品的损坏结果还是依据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做出道德判断。由于皮亚杰每次都是以成对的故事测试儿童,因此,此方法被称为对偶故事法。 下面就是其中的一个对偶故事: (1)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时,家里人叫他去吃饭,他走进餐厅。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15 个杯子的托盘。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些东西。他推门进去,门撞倒了托盘,结果15 个杯子都撞碎了。 (2)从前有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亲外出了,他想从碗橱里拿出一些果酱。他爬到一把椅子上,并伸手去拿。由于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在试图取果酱时,他碰倒了一个杯子,结果杯子倒下来打碎了。 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两个问题: 1. 这两个小孩是否感到同样内疚? 2. 这两个孩子哪一个更不好? 为什么? 通过被试的反应,测试结果多数孩子认为打碎15 个杯子的孩子更不好。 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考察了儿童对游戏规则的认识和执行情况,对过失和说谎的道德判断以及儿童的公正观念等方面的问题,并据次此概括出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 1 阶段:前道德阶段。此阶段大约出现在4~5 岁以前。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自我中心的,其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所支配。因此,这个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对行为作出一定的判断。

第 2 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此阶段大约出现在 4 、5 岁~8 、9 岁之间,以学前儿童居多数。此阶段儿童对道德的看法是遵守规范,只重视行为后果(打破杯子就是坏事),而不考虑行为意向。故而称之为道德现实主义。 第3 阶段:自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始自9~10 岁以后,大约相当于小学中年级。此阶段的儿童,不再盲目服从权威。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同样的行为,是对是错,除看行为结果之外,也要考虑当事人的动机,故而称之为道德相对主义。按皮亚杰的观察研究,个体的道德发展达到自律地步,是与其认知能力发展齐头并进的。因此,对一般儿童来说,自律阶段大约跟形式运算阶段(11 岁以上)同时出现。 【案例评析】 约翰和亨利谁是好孩子?——谈幼儿道德品质教育 张向葵东北师范大学 幼儿教师的首要责任是教会幼儿做人,而培养幼儿做人这一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教师要了解幼儿道德发展的过程,理解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掌握幼儿道德判断标准与成人的区别,才能避免对幼儿进行错误的评价,引导幼儿判断是非,使幼儿建立符合社会需要的是非观、按照社会规范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上述案例中,我们先从行为的动机和结果两方面对约翰和亨利进行比较: ?行为的动机:约翰不知道门后面有杯子,因此他没有打碎杯子的不良动机,即他不是故意打碎杯子;亨利是因为妈妈不在家时要偷吃果酱,才打碎杯子。如果根据成人的判断标准,虽然约翰和亨利都不是故意打碎杯子,但亨利的动机是不好的,是要批评的。 ?行为的结果:约翰打碎了15 个杯子,亨利打碎了 1 个杯子。约翰造成的损失显然比亨利严重。如果按照行为结果的糟糕程度,显然约翰应该更内疚。 成人在道德判断时既能够看到行为的结果,也能考虑行为的动机,会根据两方面进行评价,而从测试结果中我们能够看到,幼儿的道德判断标准显然与成人不同。 幼儿道德判断的特点: 1 ,幼儿过多地依据行为的结果而不是行为的动机做道德判断。

从道德相对主义到核心价值观

从道德相对主义到核心价值观 一、价值澄清学派与道德相对主义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在美国的兴起,提倡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潮成为西方教育的一个主流。在道德教育中,价值澄清学派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价值澄清理论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出现,但真正成为一个有影响的道德教育学派,却是在六七十年代在美国纽约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路易斯·拉思斯等人的推动下逐渐形成。 价值澄清学派产生的主要原因是,20世纪中叶美国社会的剧烈动荡使人们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混乱,传统的价值观受到冲击,新的价值观尚未建立。社会的复杂多变使儿童难以适应,失去价值观指导的儿童出现惶恐不安、焦虑、冷漠、喜欢幻想、反复无常、无所适从等心理障碍。传统的道德教育采用道德说教和榜样教育的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价值认同,反而会引起学生对道德教育的怀疑。有鉴于此,价值澄清学派便把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确定为,“帮助学生选择能指导其行为的价值观。”由于社会的多元化趋向,使人们难以确认自己的价值观,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因此,价值澄清学派试图通过他们的教育计划,帮助学生澄清其价值观,并根据自己选定的价值观做出道德决定和采取道德行动。为了推行这种理论模式,价值澄清学派的倡导者们提出了一套标准,用来确定学生的某种信念是否确实是一种有价值的理念。 但是,价值澄清的观点是以道德相对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它认为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价值观,既然价值观是属于个人的,那么,价值就是相对的,是可以随着个人的经验而变化的。在价值澄清过程中,由于某种价值是中性的,教师和其他学生对某人的选择并不进行明确的是非判断,因此,在价值澄清理论的影响下,道德相对主义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非常盛行。再者,价值澄清学派不承认在当今社会中有一套人们所公认的道德原则或价值,因此主张,价值观是不可教的,应该尊重别人的价值观。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价值澄清理论开始受到批评。这是因为,道德相对主义虽然有助于学生选择自己的价值观,但却忽略了道德内容的教育,忽视了道德行为的指导,在一些学生面临的重大道德问题上束手无策。最终导致价值观混乱和无政府主义,这显然与其所倡导的澄清价值混乱的初衷相悖离。 二、品格教育与核心价值观 20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提出了发展道德认知的方法,试图通过发展儿童的道德推理能力,使儿童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其道德两难讨论的方法和道德推理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在世界很多国家获得了积极的反响,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也因而成为20世纪道德教育研究的主导范式。但是,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人们对科尔伯格学说也开始进行重新检讨和批评,出现了所谓“后科尔伯格”时代。品格教育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到90年代中期,品格教育已在美国道德教育中获得了主流地位,甚至得到了政府机构的大力支持。 品格教育的倡导者们认为,价值澄清方法和道德两难方法由于过分强调道德相对主义而使学生在道德问题上产生了混乱,人们只相信自己的价值观,而不考虑别人的价值观和内心感受;

复旦大学哲学试题

复旦大学西方哲学试题 复旦大学199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西方哲学史 1.概述亚里士多德的“实体”(sustance)理论,并简要评述。 2.概述斯多亚派(亦译斯多葛派)的伦理学。 3.简述巴门尼德的存在论。 4.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的基本观点述评。 5.你认为笛卡尔对后世哲学影响最大的观点是什么? 6.评休谟的因果观。 7.从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的统一谈斯宾诺莎哲学的基本特征。 8.概述康德的批判哲学中关于感性、知性和理性的基本观点。 9.简述萨特的自在自为理论和自由观。 10.胡塞尔从事哲学追求的根本目的或基本纲领是什么?他创立什么方法和理论来实现其目的? 11.维也纳学派为何要拒斥形而上学?如何拒斥形而上学? 复旦大学1998年西方哲学史考研试题 1芝诺关于运动的难题。 2.简述苏格拉底的“美德就是知识” 3.中世纪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 4.培根的归纳法。 5.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 6.洛克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的学说。 7.莱布尼茨的预定和谐说。 8.康德说休谟把他从独断论的迷梦中惊醒,是何意,你如何理解? 9简述斯宾诺莎的实体观。 10以某一实用主义哲学家为例说明实用主义真理观。 11新康德主义复活和发挥了康德哲学中哪些因素? 02年 考试科目:西方哲学史(缺) 考试科目:哲学知识综合 一,名词解释(15分*5个) 兼爱大乘三位一体此在人类历史的史前时期 二,论述(25分*3个) 1,试评述孔子关于仁与礼关系的思想。 2,简单介绍康德范畴的先验演绎,并评述在其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 3,简单评述《费尔巴哈提纲》中“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03年

道德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摘要:道德相对主义与道德普遍主义之争起源于古希腊时期并在现代性的作用下变得更加激烈和复杂。我们承认道德的相对性与绝对性,但我们拒斥道德相对主义与道德普遍主义。 关键词:道德相对主义;道德普遍主义;相对性;绝对性 伦理学是关于道德问题的理论,是研究道德的起源、发展、本质、作用等等的学说。那么道德又是什么呢?道德究竟是相对的、主观的?还是绝对的、客观的?或者说道德相对主义和道德普遍主义哪种理论更有说服力、更加符合时代的主流? 西方的相对主义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智者时期”。智者们把人们的视线从自然世界转向了人类自身,强调与追求人类存在的特殊性和固有性。普罗泰戈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1]的思想被看作是西方相对主义思想的萌芽。它将人在自然中的地位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不仅承认了人自身存在的独立性,而且赋予了作为自然世界一员的人以理性存在的特权,从而将人与自然物的固有特性区别开来。然而,智者们在克服自然哲学家们把人当作自然同类的自然主义缺点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带有了彻底的价值相对主义的倾向。“比如,生病对一般人来说是一种坏事,但是,它却是医生收入的源泉,所以对医生来说是一件好事。同样,沉船对于船主来说是一种灾难,而对于造船的工匠却恰恰相反。”[2]这也就是说,在智者们看来,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都可以有两种完全相反的价值判断,而这种价值判断的标准就在于行为者本身。 智者们对于“人为性”的强调不可避免地走向价值相对主义,其结果必然是造成社会政治秩序以及思想道德的混乱。在智者学派那里,人本身就是“真”、“善”、“美”的尺度,善恶、正邪、真伪等都只是人的价值判断。为了克服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倾向,追求客观、普遍的道德标准或者说道德规则,苏格拉底提出了“德性是知识”的客观道德论命题。他明确指出了理性认识对于道德判断的重大意义,在道德哲学史上树立起了理性主义的旗帜,并给予了道德价值以普遍性、客观性和确定性。然而,把对概念的探索作为伦理学的首要任务,把在对概念的定义中所获得的关于事物普遍本质的认识视为永恒不变的东西,这也埋下了道德普遍主义的种子。 德国古典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在研究了大量前人的相关著作之后,“为自己提出的一个任务是:建立一个纯粹的道德哲学。而这个所谓纯粹的道德哲学的根本任务则是,要找出一个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道德法则。”[3]在康德看来,人的理性赋予道德原则普遍有效性,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民族和国家,所有的人类个体必须服从于源自人类理性的道德原则。到了现代,天崩塌了,上帝死了。针对现代性的道德危机及其所导致的社会现实,以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者重振康德的普遍理性主义旗帜,以直面和解决现代性道德危机。他说:“永恒的观点不是一个从世界之外的某个地方产生的观点,也不是一个超越的存在物的观点;毋宁说它是在世界之内的有理性的人们能够接受的某种思想和感情形式。一旦人们接受了这种思想和感情形式,无论他们属于哪一代人,他们就能够把沂有个人的观点融为一体,就能够达到那些调节性的原则。”[4]这实际上就说,只要符合罗尔斯设定的条件,凡是有理性的人就一定能够认可和实行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原则。然而,“原初状态”在形式上剔除了一切历史、现实和经验的因素,这远离了人们的实际生活环境。显然,这样的道德原则在现实的道德生活中是难以付诸实践。 “自称为西方现代生活奠定和提供基本道德观念系统的启蒙运动之思想谋划完全失败了,而且这种失败的阴影仍然笼罩着当代新自由主义伦理理念的信奉者和追随者们。”[5]西方现代伦理学的这一现状促使麦金太尔转向传统伦理寻找新的理论资源,从而提出了“追寻美德”的新思路。麦金太尔认为,“现代道德生活的深刻危机和现代道德理论的无公度性或不相容性事实提醒我们,一种自由个人主义的道德追求已经难以使我们获得一种对人类自我道德生活和观念的真实理解。我们必须返回到我们一直寄生其中的历史与传统,去寻找新的资源和灵

浅谈网络道德问题

浅谈网络道德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代表的第二次“信息革命”浪潮席卷全球,一种崭新的社会生活方式—网络社会正在向我们走来。网络不仅在对人类进步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也将启动一场人们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万面的深刻变化。 一、网络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1.网络增长了人的知识和韧能.由于网络的信息资源具有全球性特征,容纳的信息量极广,能随时为网民提供快捷,先进的信息,有助于人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及智能的增长。 2.网络发挥了人的创造性。网络营造的是一个自由、民主的虚拟社会。在这里,人人都有发言权,都有自主选择权,每个人想看什么想做什么完全由自己作主,他人无法也无权控制,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地位得到实现,个体的个性得到了极大的张扬,个体的潜能、创造性也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3.网络带来了新的人际交往模式。网络设计的是一个虚拟的环境或空间,在这种氛围中,网络中人多以匿名的方式进行着人际间的交往,当然,这种交往可能是以某种欺骗的方式进行的,但它却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人际交往的范围,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某种意义上超越了时空、民族、阶级的限制与束缚,达到了知识、情感、心灵的激励、宣泄及抚慰,有助于人的自尊、自信的培养及人际间信任感的产生。 4。网络改变着原有的价值观念。在这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发生着激烈的冲突,全球化意识即将孕生。全球化带来的将是一个趋于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使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抛开狭隘的民族利己主义,真正站在地球村的角度商讨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间题,如环境问题、粮食问题、禁毒间题、反对暴力恐怖问题等。 信息网络技术作为一种智能化、技能化的信息媒介,其本身是没有道德人格的。但网络技术一旦进人大众传播过程,就会涉及网络道德。目前由于我国的网络管理不规范,学校网络课程仅停留在传授网络技术的层面,基本不涉及网络道德教育等原因,使得网络必然对伦理道德,对大中专学校道德教育产生诸多负面影响。据统计,我国网络总用户中年龄在1 6----2 4岁的占网络总用户的一半以上,且绝大多数是大中专青年学生。面对网上形形色色的诱惑,他们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道德危机.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受到冲击;黄色毒素、歪理邪说、“黑客”严重危害社会安定,网络交流的负面影响;等等.

德育教育—考试题库及答案

在中国古代一般认为 收藏 A. 国家伦理与家庭伦理是绝然分开的B. 家庭伦理高于国家伦理 C. 国家生活是家庭生活的基础 D. 国家伦理与家庭伦理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品德应是 收藏 A. 知情行的和谐结合 B. 情感 C. 意志 D. 行动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规范性用语 收藏 A. 约束性判断 B. 属评价性判断 C. 属道德权利判断 D. 属道德义务的判断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D 道德相对主义错误的实质收藏 A. 否认道德的存在 B. 鄙视道德的社会作用 C. 否认的绝对性 D. 夸大了道德的绝对性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C

收藏 A. 意味着少讲一些学科的知识,多讲一些道德的知识 B. 学科教学向道德教育课靠近 C. 是间接的或渗透式的德育 D. 意味着改变学科的性质,放弃学科自身的规律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C 道德教育与礼仪训练的关系 收藏 A. 道德品质的好坏决定人是否具有良好的礼仪 B. 礼仪的好坏决定人道德品质的好坏 C. 礼仪训练是道德教育一种重要手段。但它本身并不是道德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情世故”的教育D. 良好的礼仪代表了人良好的道德品质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C

收藏 A. 道德教育与心理咨询,在对象、目的、内容、方式、方法、运作机制及理论基础上,多有不同。可以说明心理咨询不能与道德教育等同,更不能取代学校德育 B. 心理咨询与道德教育在内容上基本一致 C. 心理咨询与道德教育在教育方法上一致 D. 心理咨询与道德教育在目的上相同,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禁止乱扔垃圾 收藏 A. 是道德规则 B. 是道德原则 C. 是道德理想的具体体现 D. 是道德理想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全国自考市场营销(市场营销道德)模拟试卷1.doc

全国自考市场营销(市场营销道德)模拟试卷1 一、单项选择题 1 西方学者对市场营销道德的研究始于 ( ) (A)20世纪60年代 (B)1950年以后 (C)20世纪30年代 (D)20世纪初 2 《信任——社会美德与繁荣的创造》的作者是美国著名学者 ( ) (A)菲利浦.科特勒 (B)弗兰西斯.福山 (C)杰米里.边沁 (D)约翰.穆勒 3 功利论主要以_______来判断行为的道德合理性。( ) (A)行为动机 (B)行为目的 (C)行为后果

(D)行为方式 4 以下关于道义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判断某一行为是否具有道德性,只需要根据本身的特征,而不一定要根据行为的“善”、“恶”后果来确定 (B)强调行为的动机和行为的善恶的道德价值 (C)根据一些普遍接受的道德义务规则来判断行为的正确性,是有现实意义的 (D)以行为的后果判断行为的善恶 5 道德相对主义往往是以_______作为支撑。 ( ) (A)道德标准的相对主义 (B)文化相对主义 (C)法律的相对主义 (D)价值观的相对主义 6 相称理论对营销道德建设的现实的指导意义不包括( ) (A)围绕意图、手段、结果的综合考察方式为判断营销行为的道,德合理性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思考框架 (B)提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

(C)将利益损害区分为“大恶”、“小恶”,会有助于提醒营销人员将道德建设的重点放在那些有可能发生严重不道德行为的活动领域 (D)鼓励营销人员承担责任和义务 7 _______提出的理论试图从一种被称做“起始位置”的状态出发,来试图构建一个理想的社会公正系统。 ( ) (A)罗尔斯 (B)罗杰斯 (C)巴斯 (D)罗斯 8 任何社会的制度安排一方面应普遍适合社会每一位成员,另一方面又要使社会底层的人们获得最大的利益,不应出现强者剥夺弱者而使弱者更弱的状况,这属于( ) (A)自由原则 (B)公平原则 (C)差异原则 (D)平均原则 9 在企业营销实践中,必须在道义论和相互融合的基础上,把行为的目的、过程和结果结合起来,以此作为依据来判断企业营销策略的道德性。 ( )

思修教案第四章

编号: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教案 2014 ~2015 学年度第一学期 分院(系):师资发展部 教研室:思政教学部 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程学分:3学分 授课专业班级:广编1401——1404;摄影1401、1402; 表演1401、1402;动画1401、戏剧1401 教师姓名:徐贝琳 职称: 使用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年版 作者及出版社:罗国杰,夏伟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教务处制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组长:年月日 说明:1、本表原则上以每章为单位填写。2、此表后面为本次安排的授课内容的教案正文。 辅助手段 基本内容 和时间分配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一、道德名言 马丁路德: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的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康德: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始终新鲜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德谟克利特:让自己完全受财富支配的人是永不能合乎公正的。狄德罗:如果道德败坏了,趣味也必然会堕落。 二、道德两难 有一群小朋友在外面玩,而那个地方有两条铁轨,一条还在使用,一条已经停用只有一个小朋友选择在停用的铁轨上玩其它的小朋友全都在仍在使用的铁轨上玩很不巧的,火车来了(而且理所当然的往上面有很多小孩的,仍在使用的铁轨上行驶)而你正站在铁轨的切换器旁,因此你能让火车转往停用的铁轨这样的话你就可以救了大多数的小朋友;但是那名在停用铁轨上的小朋友将被牺牲你会怎么办? 三、人为什么需要道德?人是否能离开道德而得到幸福生活?(讨论) 四、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否出现道德危机? 1、曾经理所当然的道德/不道德行为在现代面临了质疑:要不要拾金不昧?公车上要不要让座?可不可以说谎? 2、道德危机的表现 道德的权威危机——“偶像的黄昏” 道德规范的危机——“底线道德”的突破 道德价值的危机——道德相对主义 道德信仰的危机——道德虚无主义 五、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1、道德的语义分析: 古时候“道”和“德”是分开使用的,分别表示不同的意思。 “道”指道路、坦途。后引申为原则、规范、规律、道理等。“德”指字原义与“伐”相通,是指征伐的结果而言,由是“德”与“得”相通,讲授为主PPT展示案例引导 90分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