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生成性”融入“引导自学”型音乐课堂中

将“生成性”融入“引导自学”型音乐课堂中
将“生成性”融入“引导自学”型音乐课堂中

将“生成性”融入“引导自学”型音乐课堂中

肥西上派学区中心学校:徐俊杰

所谓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景、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 ,是生成性思维视角下的教学形态。其要点是:弹性预设下的真实的教学过程,在不同的教学情景中,学生自主探求、自主构建。“引导自学”型课堂教学是何炳章先生创立的“自育自学”教育理论中七个操作模式之一。其“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引导下,学生有较为充分的时间自主学习、自行探究的课堂” 。是一种成功和成熟的课堂教学结构改革模式,是实现何先生“自育自学”理论的重要载体。因音乐艺术的特点和音乐学习的规律,笔者在音乐课中践行“引导自学”型课堂模式感受颇多:音乐是“创造性”的艺术,音乐形象的不确定性决定小学生在感知、体验、理解、表现音乐的过程中会生成“标准答案”之外的“个人答案” ,也即在“引导自学”课型音乐教学的每个环节中都存在着富有活力的生成性资源;而音乐审美的实践性决定音乐学习是一种真实的体验过程,所以音乐教学必产生一种“生成性” 的形态。鉴于此,笔者尝试将“生成性”理念融入“引导自学”型音乐课堂教学中,使“引导自学”型音乐教学能够生成更多的“自创” 将“生成性”理念融入“引导自学”型课堂模式中,笔者尝试在“引导自学”课型“常式”的各个环节中运用“生成性”教学方法,使音乐教学在一种“预成”的模式中呈现充满活力的生成状态。

、设生成性问题于“明确自学重点”

“明确自学重点”是“引导自学”型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将“生成性”动机设于此环节中,才能使后面的教学产生“生成”的可能。这一环节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最关键的一步,在驾驭、统揽教材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做好“弹性预设” ,且弹性的教学重点还要建立在创设的“生成性”的教学环境中:要将研读教材和研读学生结合起来,因音乐是一种需要有载体呈现的艺术,在设计“自学重点”时要根据呈现音乐的媒体材料:是听觉的、视觉的、还是视听结合的等等;音乐还是情感艺术,在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水平时,还要了解学生的生活体验,情感表达的方式等等。基于这样了解后的预设才能真正把握自学重点的“弹性度” ,给教学过程创设了生成的环境。如自学重点之一:听了这段音乐后,让你想起生活中的哪些场景?

二、设生成性资源于“围绕重点自学” 何炳章先生在《就“引导自学”型课堂教学结构的有关问题答同仁十八问》中曾谈到:“引导自学”课型要革命的话,它不是简单化地革“讲”的命——该讲的一定要讲,一定要言简意赅地讲到位;而是要革“讲量不当”、“讲质不高”的命。音乐学习是一种审美实践,音乐作品的情感和学生情感产生共鸣的过程就是学生审美体验的过程,音乐课堂更要摒弃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自我体验,“围绕重点自学”就是围绕教师准备的材料和创设的情景学生自我体验、自主构建。这种体验是否丰富、是否收获更多的“意外” ,笔者认为教师要设“生成性资源”为学生的自学资源:例如表现音乐作品的情境表演,丰富的自学材料——文字、音响、道具、视频等,能够交流的互动环境,等等,使

学生“自赏” 、“自练”、“自演”时能够聆听,能动手操作,能分析比较,能够多角度的感受一首音乐作品,能够你我互动中共同探究,这样的实践过程必生成学生的“自得” ,而非完全老师“讲”的“标准答案” 。例如欣赏大提琴曲《天鹅》时,有录音,有表现乐曲的画面,有讨论交流的情景,有根据乐曲创编的芭蕾舞《天鹅之死》的视频等等。

三、寻教学事件于“交流自学情况”

“交流自学情况”是以互动促“自学” 、“他得”促“自悟”的环节,是学生对音乐材料“自赏” 、“自练”、“自演”后的认识和体验。这种体验由于教学情景的不同、音乐形象的不定性等因素产生许多的“个性答案”,这样的“答案”常和预设有差异,有时甚至完全相反,这种差异和错误“生成性教学”叫做“教学事件”。“教学事件”在“引导自学”课型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笔者认为在此环节是学生学习过程差异和个性体验的集中体现。所以无论是小组交流还是全班交流,教师都要善于观察、捕捉这类差异和“错误” ,有时甚至是促发,引导学生真实地呈现“事件”的过程:不管是语言、文字、画面、色彩、线条,表演等等,将捕捉到的“意外事件”作为学生再次的“自学重点”和自学资源,将“生成性”循环于教学过程,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

四、燃生成思维于“点拨自学得失”

传统的课堂结构,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总要有所讲述、有所指点,

有时甚至是“客套”和累赘。“引导自学” 课型集中教师的指点于“点拨自学得失”环节,按照何先生所述:是对学生自学所得的升华性点拨、自学缺失的补正性点拨、是自学未解的指点迷津式点拨……笔者认为在“生成性”音乐教学中,“点拨自学得失”也是教师助燃学生生成性思维的关键环节。学生在教学情景中感知音乐作品会根据自己生活经验自发产生预设

之外的体验,教师应即时捕捉并在点拨时将以放大,有时这种体验只是个体的差异,有时是创造性智慧,有时是小组的集体总结,教师都要以激情的语言点亮放大,将一刹那的火花点燃为创造的欲望,引导学生从“自发”生成走向“自觉”生成。

五、归自创自演于“巩固自学成果” 在“引导自学”课型搭建的框架下,学生围绕丰富的音乐材料“自练”、“自演”,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下生成独到的“自得” 。“自得”是否完成“自学重点”的目标,在“巩固自学成果”环节得以进一步体现。笔者认为,“生成性”音乐教学在此环节应是教师创设新一层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回归于“自创自演” ,这或许是“自学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巩固自学重点”;在此环节教师布置的巩固练习也不是“标准答案”的重复,亦是变学生的“自得”为新的“自学资源” ,音乐教学也即不断地创设情景让学生一轮一轮的参与实践,不断丰富体验、获得创造灵感的过程。因此,“巩固自学成果”环节在“生成性” 音乐教学中是“围绕重点自学” ,也是围绕“自得”“自演自创”的实践过程,不囿于机械的框架。

基于以上几点,笔者认为音乐教学在“引导自学”课型构建的模式中,将给予学生的空间和时间变为丰富的“生成性资源” ,寻求更为真实的创造性过程。将“生成性”融入“引导自学”型音乐课堂,不仅实现何炳章先生的“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成由学生基本自学的‘学堂'”的教育理想,也是音乐教学实现充满创造活力的生命化教学的追求。

参考资料:

《从教育原点出发—“自育自学”理论与方法》——何炳章

《构建生成性的课堂教学》——陈旭远

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并不神秘,人人可为,重在开发,创造力不再是天才的标志,创造力是可以培养的。奥托说:“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能力。只不过它埋藏在创造并不神秘,人人可为,重在开发较为沉层自我里,只有付出辛苦常常挖掘,才能得到它。”21世纪是创造性的世纪,需要一大批敢探索、会创新的创造型人才,中小学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有着极其突出的作用。 一、激发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核心 创造能力的培养,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没有创造性思维就谈不上创造能力的培养。发展创造性音乐教育,要求音乐教育的指导者能够使学习者充分发挥创造力,必须充分理解发展创造力的“两大要素”,即想象力和思考力――这两大“齿轮”的作用。而且,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优秀的音乐艺术作品,使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大量的音乐印象,同时最为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能够变换这种音乐印象的能力。当然,我们也不能忘记,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欲望和主动性。 (一) 培养形象思维,发展想象能力。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及想象能力,应从“听”入手。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教学中以听觉为先导,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美

感和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音乐情感,发展他们的音乐创造能力。音乐教学中的“听”,不是让学生盲目地听,也不是教师填鸭式或一相情愿式的讲解音乐,而应该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走进音乐中,去发现、去探索。在低年级教学中,要注意引导低年级学生用节奏乐器伴奏和运用体态律动形式感受并表现不同节拍 的特点和乐曲的情感和音乐形象。中高年级和初中阶段,要引导学生从音乐现象的感知积累中,逐步认知和掌握音乐的规律,发展音乐想像能力,逐步探索音乐要素表现特征和作用。教学中,既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又要注意给予正确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以富于启发性的提问,留给学生充分联想、想像和思考的空间,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将学生领入音乐情境之中,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想像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二)培养发散、聚向和逆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是一种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而聚合思维是运用已知信息,转一个方向聚敛行进,去获取正确答案的过程。前者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但必须是二者的有机结合,才是高水平的创造思维。为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着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例如,在音乐课中常有创作音乐结束句的练习,这类练习一般没有固定的答案。对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思维想像,放手先让他们根据问题的

引导自学型课堂小结模板(2021版)

引导自学型课堂小结模板(2021版) Summary template of guided self study classroom (2021 Editio n)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引导自学型课堂小结模板(2021版) 前言:工作总结是将一个时间段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总分析,并分析不足。通过总结,可以把零散的、肤浅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系统、深刻的理性认识,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以便改正缺点,吸取经验教训,指引下一步工作顺利展开。本文档根据工作总结的书写内容要求,带有自我性、回顾性、客观性和经验性的特点全面复盘,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一、实施引导自学型课堂前的学情分析 我们班的孩子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之前从未接触过引导自学型课堂,也不知道究竟自己该如何自学,不知道自学方法和步骤,在自学的过程中不能控制自己,在自学的过程中不自觉地玩耍、打闹或者跟比别人闲聊,这些对于我实施引导自学型课堂很不利。但是一年级的孩子就像一张报纸,可塑性比较强,对新鲜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这些对于我实施引导自学型课堂却又是一个优势。 二、实施引导自学型课堂所做的主要工作 1、观察四人小组,调整位置,确保每个四人小组能力相当,能够顺利开展小组合作。

2、每节课出示自学重点,让学生明白每一节课的自学重点,并自己评估是否完成了自学重点。 3、交给学生自学方法或者自学提示:一标、二读、三圈、四记。 4、个人自学环节的常规训练。 5、重点培养小组长,单独训练,使小组长有能力领导组员开展小组合作。 6、小组合作常规训练。 三、学生发生的变化 1、班上85%以上的学生能在老师的自学引导下进行个人自学,且效率较高。 2、90%的学生能在组长的领导下高效地完成小组合作。 3、学生变得愿学、乐学,对引导自学型课堂有浓厚的兴趣,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学生的个人能力得以提高,包括自学能力、自控能力等等。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音乐教学中对有效聆听方式的界定

音乐教学中对有效聆听方式的界定 音乐课的主要内容除了唱歌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音乐欣赏。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教材也是非常重视音乐的欣赏和聆听。那么对于音乐教师来说,要如何保证孩子们的每次聆听都是有效的呢? 首先,什么是聆听?聆听是集中精力认真地听,指虔诚而认真地听,带有尊敬的色彩。聆听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聆听是一切音乐活动的根本。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当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所以聆听是音乐教育主要的审美活动之一,并且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其次,我们要保证每次聆听都是有效聆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欣赏教学中,不要用过多的讲解代替学生的听觉;不要用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感觉;不要用“支解的碎片”代替完整的音乐。 在欣赏课时,有的老师迫不及待地想把整首乐曲解说一遍,所以在第一次播放音乐的时候,就开始不停地讲解,这种做法会让孩子们疑惑,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应该听音乐还是应该听老师的解说?同时也会带来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孩子们得不到对音乐整体的感受,他们所听到的只是支离破碎的片段;其次,老师的不断讲解会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西方谚语说“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孩子听到同样一段音乐都有不一样的想象,不管他的理解是多么的天马行空,我们都要尊重。所以在上欣赏课时,第一遍聆听一定要完整,同时要让孩子们带着想象和思考来聆听音乐,比如有一次我带着孩子们学习《渔舟唱晚》,这样的古曲对于他们来说多少有些难懂,同时担心他们没有兴趣聆听,于是我就引导孩子们:“让我们回到古代,改变一下自己的身份,学习古代文人墨客温文尔雅的姿态,一起感受作曲者当时的心境。”我要求他们全部闭上眼睛,因为音乐只需要耳朵,这样孩子们立刻进入了状态。一曲听完,每个人都看到了不一样的景象,我相信这对他们来说一定是一次非常特别的音乐体验。 二、歌唱教学中的聆听,重视学唱前的聆听,学唱前的聆听是新歌教唱的必经环节,或教师范唱,或听音响。目的是使学生熟悉新歌旋律,并对之产生初步的情感体验。 聆听时应该要求学生养成初听歌曲的良好习惯,即要“静听”。聆听新歌的次数由教师掌控,可根据歌曲难易程度及学生的接受水平来决定。很多孩子,特别是低年级的小朋友初听时都很兴奋,手舞足蹈,忍不住要跟着音乐唱起来,这个时候,老师就要提醒他们认真聆听,暂时不可以张嘴唱歌,因为唱歌会影响到聆听的准确性,我认为想要唱好一首歌,首先就是要把歌曲听熟,只有耳熟,才能准确地演唱歌曲。值得注意的是,重复聆听歌曲时,教师切忌停留在“单纯重复”的阶段,应该逐步提高聆听要求,每次聆听的目的应非常明确,聆听难度依次提升,聆听要真正能为学唱服务,体现出“有效的聆听”。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互动-2019年精选文档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互动 一、小学生及其特点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配合十分重要,它直接关乎着教学质量的高低。优质的小学音乐课,不仅可以增强与学生的互动性,还可以给学生更多的空间与自由,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本文通过研究小学生的特点,归类了不同的教学方法,指出了教师、学生在互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从而实现课堂的教学目标,力求上好每一堂音乐课。 (一)小学生的概念。小学生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指6 到12 周岁处于学习阶段的人,旧指在国子监童科和民间蒙馆、私塾读书的学生,今指符合在小学读书的学生。狭义指 6 到12 周岁处于学习阶段的人,有一定的学习空间、一定的学习地点,心理年龄严重低于实际年龄,具体表现为心智不成熟、注意力不集中、言行幼稚等,具有以下4 种特点。 一是好新。小学生大脑处于发育阶段,听觉嗅觉能力逐渐加强,对新鲜的事物较敏感,喜欢形状、颜色、气味、声音等刺激因素,更喜欢学习新语言等,但有厌旧情绪。二是好动。随着触觉能力逐渐敏锐,小学生喜欢看看摸摸,注意力容易分散。三是好胜。随着运动能力逐渐提高,小学生喜胜厌败,受到教师表扬会喜形于色,受到教师批评则表现为灰心丧气。四是好学。小学生求知欲强,喜欢读书,要求上进。但在学习上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生理特点。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都不成熟,处在一个依赖性较强的时期,语言能力、身体能力较发达。小学生认知活动由不随意性、不自觉性向随意性、自觉性发展,认识水平从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向抽象概括过渡。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擅长具体形象识记,想象具有模仿和简单再现的特点。小学低年级有时还有不稳定现象发生,情感具有短暂、爆发性特点,易从一种表情转向另一种表情。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对形象材料识记较快。自控力有所提高,但自控力弱,随意性强,容易受外界干扰而分散注意力。他们能自编故事,把事物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小学生的情感意志不断发展,他们的情感内容不断扩大丰富,社会情感不断增加,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随年龄增长而发展起来。另外,他们的自我意识也逐渐发展起来,逐步学会把自己的行为与别人的行为进行比较评价。 身体方面,小学生的肌肉发育尚不完全,神经系统调节心脏活动的功能已发育完成,血液循环比较快,心跳快,四年级是小学生生理发育最快的一个时期,身高、骨骼都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处于生理发育的敏感期,大脑的感知能力也随着变强,在情绪方面会有较大的波动。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其大脑发育已接近成年人的水平,这时期,他们会因为一些外界因素影响情绪。 二、小学音乐教学 “小学音乐教学的对象一般是指6 -12 岁的儿童,有其特定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小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引导学生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邱秀萍 自主学习通常是指主动,自觉,独立的学习。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应进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探索。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罗杰斯曾说:“自由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程度就愈高。在实际教学 中,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下面结合我在 教学中积累的点滴体会,现总结如下: 一·给学生创设一个真正学习的情境。 实践证明,学生在不平等的环境中学习是被动的,紧张的,不愉快的。学生也容易产生厌学到心理。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期盼和希望可以产生巨大的感召力,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才找到自己,激发兴趣,自主地学习。例如:上课伊始,创设一种轻松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乌鸦和狐狸》一课,让学生分别扮演乌鸦,狐狸,读好它们之间的对话,了解乌鸦和狐狸的不同性格,还可以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二·教师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虽然一节课时间较短,但教师也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积极的状态之中,来进行合作条件,自主学习。如:生字词的学习,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抓住音,形,义,词几个方面分组自学。弥补自己学习的差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共同提高到效果。 三·培养学生问题学习能力。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敢问,好问,善问的好习惯。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课时,教师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提出问题。在

复习课上,也尽量想办法,问题让学生提,答案让学生总结。 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学会学习。 首先,现在的孩子普遍存在不会学习的现象,表现在:家长或老师督促学习,管着学习,不动脑思考,不动手实践等不良习惯。作为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会学。用启发式点拨式的教学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进行中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发展他们的个性。 其次,要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 如: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来激发学生兴趣。像:识字中的字理演变图,小幽默,小儿歌都能引起学生注意。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兴趣通过动感声像,美丽的图片等吸引学生,还有,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分组讨论法,小组竞赛法,奖励法···而对于那些不喜欢学习,不喜欢课堂的学生,我则是多和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学患”,把学习以外的事交给他们去做,像:取送作业本,让他们轮流检查室内外卫生,当一次小组长,来打开他厌学的心结,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受益终生,但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人的许多习惯都在早年形成(也包括坏习惯),而教师要调查学生的表现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教学的具 体情况,循序渐进的培养,持续稳定地发展,比如:低年级的孩子上课要养成仔细观察,认真听课,课后按时完成作业,乐于和同学交流等习惯。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水平的提高,到了高年级,就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独立思考,乐于提问额度习惯。因此,课堂上我严格培养,帮助,指导养成这种学习的习惯,久而久之才会见到成效。

浅谈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学模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116308431.html, 浅谈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学模式 作者:陈伟珊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7年第03期 【摘要】 音乐課堂的创新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的必要探究内容,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音乐学科技能的培养,在课堂中积极的运用多种方式和方法形成系列的音乐创新教学模式。 【关键词】 创新激发自信张扬评价 创新是音乐教学工作中永不更改的主题。只有不断创新的课堂才是不枯燥、乏味的,学生所喜爱的课堂,我认为音乐课堂教学的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一、借助班集体创设民主、自主、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是学生创新素质成长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只有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与舒展,思维的活跃与激励,进而才会有创新潜力的迸发。 教学中,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我经常灵活的以各种形式给学生分组,不仅有利于集体合作意识的形成,而且能够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既能在小组中张扬学生的个性特征,又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合作学习的快乐。 例如我在教学歌曲《两只老虎》时,这是学生音乐课堂学习中第一次接触到的双声部歌曲,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领会和学习双声部歌曲的演唱技巧,我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然后再由各小组自由分配谁唱一声部,谁唱二声部。在小组合作学习后,学生们已经在宽松自由的自学环境中得到了练习,感受到了二声部歌曲的美感,并大致领会了二声部的基本演唱要领,这时再在整体班集体中实现二声部的歌曲教学。 二、在创新中获得成功,在成功中不断创新 从成功中所获得的精神动力是不断创新的源泉。在课堂教学中,我不断尝试利用创新型的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利用成功效应,为学生创设尽量多的成功体验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成功的学习者,使学生经常有一种因创新而成功、因成功而学习的健康向上的情绪体验。

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中的 有效应用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结合实际,谈一谈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信息技术辅助音乐教学,不但能为学生表现音乐创设一种良好的氛围,而且还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对学生掌握音乐知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音乐知识的传授单凭教师的讲解往往只是片面的、空洞的、枯燥的,所以音乐课应努力创设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环境,将相关的知识编制成融声、像、文字于一体的教学软件,则更有效地浓缩了时间和空间范围。运用网络教育技术为学生学习音乐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二、信息技术在帮助学生记忆主题音乐中起到了轻松、便捷的作用 主题音乐是乐曲中具有特征的,并处于显着地位的旋律,它表现一个完整或相对完整的乐思,为乐曲的核心,是其结构与发展的基本要素,所以在欣赏教学中,让学生多次聆听主题音乐,演唱主题音乐,表现主题音乐,记忆主题音乐等尤为重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主题音乐所反映的画面与听唱结合起来,有助与学生的记忆。例如:如上歌曲《雪绒花》时,让学生看有关《音乐之声》的影片,学生对《雪绒花》所要表达的故事一看便知,音乐形象展现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样也为表现与创造音乐形象提供了素材。欣赏音乐由于没有歌词,学生一般难以体会音乐形象,如用媒体就可以把抽象的音乐形象具体化。这些问题便轻松得到较好的解决,给欣赏教学中主题音乐的学习带来极大便捷,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信息技术能够创设音乐情境,激发学生创设积极性 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在音乐教学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用于音乐教学的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可起到愉悦审美环境,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用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教学内容的连接,能达到承上启下,培育新的审美心境,唤起新的审美注意和审美渴望。运用多媒体能为音乐教学创设形声兼备的音乐情境,全面增强音乐的时空效应,唤起学生的美感,提高他们欣赏美的能力。 四、信息技术能帮助学生更好掌握作品中的音乐要素 音乐要素,是指构成音乐的基本元素,包括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快慢等,由这些基本要素互相结合,形成音乐常用的“形式要素”——节奏、曲调、和声、调式、曲式等。 现代教学理论强调: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协助者;师生之间也不是权力与服从的关系,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交流者。这是信息化社会对音乐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音乐教师最富有当代性与未来性的角色特征。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有效提问

学科:小学音乐 学校:泗汾镇双塘中心小学 姓名:梁怡芳宋威 论文题目:浅谈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有效提问联系电话:

浅谈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有效提问 内容摘要: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沟通交流、交往互动、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独立思考的重要途径。因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就成为提高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渠道。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同样需要以问题作为载体进行。设计问题是音乐课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音乐教学中的艺术体现,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音乐课堂教学气氛的重要手段。因此,想要上好一堂高效的音乐课,准备有效的、带有艺术性的问题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音乐课堂;提问;全体学生;独特体验;想象空间;层次分明;因人而异;价值 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沟通交流、交往互动、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独立思考的重要途径。因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就成为提高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渠道。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同样需要以问题作为载体进行。设计问题是音乐课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音乐教学中的艺术体现,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音乐课堂教学气氛的重要手段。因此,想要上好一堂高效的音乐课,准备有效的、带有艺术性的问题是必不可少的。 一、面向全体全体学生提问。 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要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一个有趣的问题能够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能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从回答问题的机会中体验参与和表扬带来的愉悦。所以老师在提问时不能忽视设计问题的目的,若是为了提醒某个开小差的学生,或者为了检查某些学生对音乐知识掌握的情况而提问,其余的学生就容易放弃问题的思考,达不到问题设计的目的和作用。在提问之前要公平的对待每个学生,不要急于把学生叫起来,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全体学生思考,再根据学生的反馈解决问题。如此一来,所有的学生都会集中注意力思考你所设计的问题,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因此,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的问题才是有效的问题。 二、针对学生对音乐的独特体验而提问。 在欣赏一首由多种乐器演奏的乐曲时,教学中的提问要注意学生对乐器音色

创建“引导自学”有效课堂之我见

创建“引导自学”有效课堂之我见 合肥市滁州路小学沈一媛 何炳章先生“自育自学”理论的核心是“教育教育就是让学生学会自育,教学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会自学。”这是迄今为止,我所见到的对于教育教学本质最鲜明、最简洁的概括。这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孙云晓说的一句话,我对此深表赞同,何先生的教育理论中有着许多深厚的思想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实践。《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学生学先于教,即每一教学过程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的,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这与何炳章先生提出的自育自学不谋而合。自育自学落实在课堂中就应该是“引导自学”型的课堂。那什么是“引导自学”型的课堂呢?《何炳章教育文选3》中明确定义:所谓“引导自学”型的课堂,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引导下,学生有较为充分的时间自主学习、自行探究的课堂。其实就是让“课堂”成为学生自学的“学堂”。关于“引导自学”型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这是为了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把讲堂变成学堂”的教育理想,从而奠定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这种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结构提出了根本性的变革。这些都是何炳章先生潜心研究多年并实践验证了的。 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章法地指导学生自学,避免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使他们能够用较少的时间达到较高的学习效果, 这才是引导学生有效自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只有我们努力改革课堂结构,切实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才能真正创建“引导自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只有“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分享成果,创造生动与鲜活的课堂,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切实提高,这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过去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传授型教学”,“引导自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注重“互动型教学”,如何让它们成功转型呢?我想还是要在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技术上下功夫,高度重视。我们首先应该重构知识概念、提高课程意识、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丰富“互动型教学”课堂模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实现自我”的体验和感悟,注重教学效果长期的内在基础。“引导自学型教学”的重要前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实行自主学习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理念下的教师,决不但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把自己视为激发、鼓励、促动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引导者、促动者、咨询者、支持者。使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探索的导航者。”学生则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表现在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和明确目标,能自我调控,主动接受教育影响,通过一系列的自主学习活动,积极地把书本上介绍的科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并能用于实践。作为一名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实行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将是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这需要经常点拨和引导,需要长期地、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在学生刚进入初中时,按照学校的要求,提前几分钟进班,准备好上课所需的课本以及相关学习用品。经过一段时间地观察,能够将准备工作完成后并能自己预习课本的同学,成绩明显进步。所以利用辅导课,我在对全体同学实行学习的方法指导时,我先让成绩优秀的同学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然后总结时强调他们的共同特点,那就是每一位同学都说要预习和复习。只有提升预习、复习的自觉性,拥有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有效掌握所学的各门知识,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心理是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建立起来的,心理发展与外界环境的影响有密切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还必须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最佳氛围。只有心情愉悦,才能提升接受事物、思考问题等各方面的效率。

音乐教育的创造教学

音乐教育的创造教学 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的一个分类,一个良好的音乐教育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还能提升学生的艺术涵养,给予学生音乐基础知识培养。一堂成功的音乐教育课,应该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释放学生的创造能力,并且能使学生充分运用各种相关音乐材料来学习音乐,这就是所谓的创造教学方法。 一、播种期———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 创造意识的培养,需要一个相对安全、自由的空间,教师在课堂中应该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畅所欲言,充分抒发自身的情感,感受愉快的教学气氛,身心愉快的教学更容易唤醒学生想象的翅膀,激发沉睡的思维。教师应在课堂中营造一个轻松和谐平等自由的师生关系,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我,让他们大声说出自己的喜怒哀乐,说出听到音乐时心里面的感受,用动作或者语言描绘出听到音乐时眼前展现的图景。比如:在教授《小青蛙找妈妈》这首歌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小青蛙、小蝌蚪,并依据自己的想象画出小青蛙的妈妈,然后告诉他们小青蛙从出生到长大的成长过程,让学生在歌曲中感受小青蛙成长的喜悦,感受大自然神奇的进化力量。在歌曲学习完毕时,还可以让学生们角色扮演,分别饰演小青蛙和小青蛙的“各个妈妈”,这时学生就会充分发挥自己

的创造性思维,积极参与到游戏中来,最后在游戏里面轻松愉悦地完成课程。这样一堂学生敢唱、敢说、敢做的音乐课,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二、施肥期———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 在信息浪潮翻飞的时代,多媒体的广泛运用,无疑是一把利器,为教育教学开创了一片新天地。多媒体技术有着传统教育没有的诸多优势,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将文字与图片、声音与图像相结合,增加课程的趣味性与形象性,它在音乐课堂上的运用,极大增强了音乐课的魅力,提升了音乐课堂的效果。 1.音形结合,让音乐尽情“舞蹈”。比如在教授《采蘑菇的小姑娘》一课时,我们可以抛弃以往的唱歌教学:学生听完完整的音乐,然后跟着教师的琴声学唱歌曲,这样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无形中扼杀了学生创造性的音乐细胞,学生为了学习而学习,不能理解和体会音乐真善美的内涵,而多媒体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短板。《采蘑菇的小姑娘》整个歌曲充沛着儿时情趣,节奏明亮高快,旋律活泼跳跃,一个活泼可爱、勤劳勇敢的小姑娘形象跃然纸上。在这个课程中,可以用多媒体设计一个精美的课件: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的动画形象、各种各样的小蘑菇和大森林里奇形怪状的动植物造型,然后配上音乐。在这样身临其境的教学氛围下,学生的学习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在色彩

音乐课堂中的有效聆听

音乐课堂中的有效聆听 音乐是听觉得艺术,聆听是一切音乐活动的根本。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当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聆听便成了音乐教育主要的审美活动之一,还成了其中重要的教学方法。而事实上,部分课堂还经常出现滥用聆听、无效聆听等现象,他们违背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征,有悖于新课程倡导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 现象一:这是一节音乐欣赏课,教师告之学生曲名后,便播放音乐,要求学生边听边做动作。于是,学生异常活跃,以至于完全听不清音响,课堂上热闹非凡,很多孩子趁机痛痛快快地玩了一番……这样的聆听,谈何情感体验呢? 现象二:学唱二声部歌曲,教师要求学生随钢琴伴奏合作演唱。于是,学生都“投入”地放声歌唱,渐渐地教师的琴声听不见了,旋律唱得越来越不着调了……此时,教室若能稍稍强调演唱中的“相互聆听”,还会有这样的效果吗? 以上现象虽显极端,但确实存在。假如教师重视学生的聆听习惯和聆听能力的培养,结果会是大不相同。 什么是聆听?聆听是集中精力认真地听,指虔诚而认真地听,带有尊敬的色彩。 一、欣赏教学中的聆听,强调聆听的过程性,应遵循以下原则:不要用过多的讲解代替学生的听觉;不要用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感觉;不要用“支解的碎片”代替完整的音乐。二、歌唱教学中的聆听,重视学唱前的聆听,学唱前的聆听是新歌教唱的必经环节,或教师范唱,或听音响。目的是使学生熟悉新歌旋律,并对之产生初步的情感体验。聆听时应该要求学生养成初听歌曲的良好习惯,即要“静听”。聆听新歌的次数由教师掌控,可根据歌曲难易程度及学生的接受水平来决定。值得注意的是,重复聆听歌曲时,教师切忌停留在“单纯重复”的阶段,应该逐步提高聆听要求,每次聆听目的应非常明确,聆听难度依次提升,聆听要真正能为学唱服务,体现出“有效的聆听”。学唱过程中的聆听,根据学唱需要有选择地聆听,如音准、节奏有问题,可听老师唱或优秀同学唱;声部合作有问题,就应该引导学生相互聆听,学生要学会听教师的琴声,听对方声部演唱,听自己声部等,这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三、开展有效聆听,有利于学生整体素养的提高,在具体操作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应首先要拥有良好的聆听意识,重视引导学生聆听,才能使聆听变的有效。 2、聆听教学要体现梯度性,聆听要求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体现学生在聆听中的进步。 3、聆听教学应具有长期性,不是一朝一夕能练成的,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扎实地进行。 4、聆听应该讲究音响的质量,保证音响的播放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美好审美体验的产生。聆听伴随音乐始终,有效聆听也将伴随课堂教学始终。让学生学会聆听,运用有效聆听,感悟音乐的真谛,享受美好的人生。

音乐课堂中有效的评价方式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评价方式在近些年来,我们音乐课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以前以老师的教为主转化为现在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新课改下,怎样上好一节音乐课,成了我们大家共同思考的一个问题. 大家可能都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在教唱完一首歌后,我们经常会让学生为音乐编配动作,配上打击乐或者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给歌曲伴奏等等.往往这个时候,教室里就会闹哄哄乱成一团,如果你是上课的老师,看到这样的场面,还会有好心情去完成下面的教学环节吗如果只是一堂课的话,我想也许还能坚持一下,但如果每次都这样,你还能坚持吗我想是不能的.那么,我们如何在音乐课堂中做到"活而不乱"呢首先,我觉得应该抓好音乐课的课堂常规.课堂常规是我们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和保障.如果没有了这个保障,要上好一堂课,我认为是比较难的.新课程实施后,我们弱化了音乐教学的课堂常规,但并不是摒弃课堂常规.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要建立一套和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音乐教学课堂常规.音乐课的课堂常规不同于其他的课,我认为,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听的习惯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可见这个听在音乐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要学会一首歌,首先就要学会听.我们现在的歌唱教学,特别是低年级的歌唱教学,一般都是以听唱为主.我们老师也是想尽办法让学生多听,因为听多了他们自然就会唱了.可想而知,如果学生学会了聆听音乐,那么对于我们的歌唱教学来说就事半功倍了. 在平时的音乐课中,我是这样做的:方法1,静静聆听,不发出任何声音,听听唱了些什么2,如果是加上动作聆听的,嘴巴不发出声音,竖起耳朵,跟着音乐的节奏来做动作;3,需要发出声响伴奏时,伴奏的声音要轻(给自己听见就行),竖起耳朵,跟着音乐的节拍来伴奏. 二、培养学生唱的习惯 新课程实施后,一些歌唱的基本方法和要求,被很多老师忽视了.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公开课上,教师过度重视了教学的过程和环节,而忽视了歌声的美感.其实,唱好一首歌,对感受歌曲的美感也是有很大帮助的.要培养学生唱的习惯,我觉得除了经常性的耳提面命,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

初谈引导自学课型二

初谈“引导自学”课型(二) ——在学习实践中成长 肥西县上派学区中心学校汪燕 转眼之间,接触“引导自学“课型已两年有余。一路走来,有过许多的怀疑、困惑、迷茫,但行至今天,更多的是成长与收获。 何炳章先生一直主张:教学领域的改革,必须旗帜鲜明地进中心(课堂),必须单刀直入地改核心(结构),必须毫不犹豫地抓灵魂(自学)。这是一场重大的变革,而“引导自学”课型,为我们指出了一条追求教育理想的捷径——引导学生充分自学,将课堂由教师主讲的“讲堂”变为基本上由学生自学的“学堂”。 何老先生把“引导自学”课型分为五个环节,在这两年多的教学尝试中,我一直坚持尽可能地全面运用这五个环节,也对“引导自学”课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明确自学重点 这是“引导自学”课型中一个占时不多却必不可少的环节,对教师来说,这是驾驭教材、吃透学情的过程,而对学生来说,这正是一个有的放矢的过程。 既然如此重要,那自学重点该如何确定呢?在刚尝试“引导自学”课型时,我总是把整节课的学习目标作为自学重点,于是乎,往往分列了好几条,弄得学生茫然无措,自己也忐忑不安:一节课,能完成这么多的“重点”吗?通过多次的尝试,渐渐地,我才明白,自学重点的确定有一个“驾驭”、“把握”的问题,有一个“统筹”、“权衡”

的问题,要少而精,有了这些认识,课堂上,无论是孩子的学,还是我的教,便都有个明确的目标指向了。 2、围绕重点自学 这是“引导自学”课型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好时机何老也说,无论“常式”还是“变式”,这一环节无论如何不能变。但是,自学重点毕竟是一个“统揽”性的目标,孩子的自学到底该从何处入手呢?在课堂教学中,唯有把自学重点细化,给孩子具体的学习提示,才能让自学落到实处。 在教学《给予树》一课时,我确定的自学重点是“抓住妈妈感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根据这一自学重点,我确定了自学提示: ①、妈妈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请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体会体会。 ②、金吉娅为什么沉默不语?她的钱哪去了?划出描写金吉娅做法的句子,读一读。从她的做法中,你体会到什么? ③、这个圣诞节,金吉娅给予了我们什么? ④、随时记录自己的自学未解。 孩子们根据这些比较具体的问题,便有了“抓手”,很顺利地完成了自学任务。 3、交流自学情况 小组讨论,即使合作学习的一个基本形式,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最佳途径,可是,在七十多人这样的大额班级,开展小组讨论真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教育理论学习材料学习时间: 9.12 学习方式:集体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通常是指主动,自觉,独立的学习。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应进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探索。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罗杰斯曾说:“自由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程度就愈高。在实际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下面结合我在教学中积累的点滴 体会,现总结如下: 一·给学生创设一个真正学习的情境。 实践证明,学生在不平等的环境中学习是被动的,紧张的,不愉快的。学生也容易产生厌学到心理。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期盼和希望可以产生巨大的感召力,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才找到自己,激发兴趣,自主地学习。例如:上课伊始,创设一种轻松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乌鸦和狐狸》一课,让学生分别扮演乌鸦,狐狸,读好它们之间的对话,了解乌鸦和狐狸的不同性格,还可以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师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虽然一节课时间较短,但教师也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积极的状态之中,来进行合作条件,自主学习。如:生字词的学习,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抓住音,形,义,词几个方面分组自学。弥补自己学习的差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共同提高到效果。 三·培养学生问题学习能力。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敢问,好问,善问的好习惯。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课时,教师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提出问题。在复习课上,也尽量想办法,问题让学生提,答案让学生总结。 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学会学习。 首先,现在的孩子普遍存在不会学习的现象,表现在:家长或老师督促学习,管着学习,不动脑思考,不动手实践等不良习惯。作为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会学。用启发式点拨式的教学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进行中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发展他们的个性。 其次,要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如: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来激发学生兴趣。像:识字中的字理演变图,小幽默,小儿歌都能引起学生注意。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兴趣通过动感声像,美丽的图片等吸引学生,还有,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分组讨论法,小组竞赛法,奖励法···而对于那些不喜欢学习,不喜欢课堂的学生,我则是多和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学患”,把学习以外的事交给他们去做,像:取送作业本,让他们轮流检查室内外卫生,当一次小组长,来打开他厌学的心结,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受益终生,但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人的许多习惯都在早年形成(也包括坏习惯),而教师要调查学生的表现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教学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的培养,持续稳定地发展,比如:低年级的孩子上课要养成仔细观察,认真听课,课后按时完成作业,乐于和同学交流等习惯。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水平的提高,

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实施创新教学

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实施创新教学 摘要:音乐是一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在音乐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不断地解放学生的思想,创造开放式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提出新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音乐教学培养创造能力 我国传统的小学音乐教育目标主要是为了传播音乐知识,培养音乐技能和陶冶情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现今许多世界发达国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提出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儿童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 音乐是一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学科,我在音乐教学中,尝试着把创造的思想用于课堂实践中,努力对学生进行创造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这不仅会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长处,还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潜能,激励学生锐意创造的开拓精神。 一、在发声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发声练习即练声,常使用于一堂课音乐课的开始阶段。练声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声音,还能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烘托课堂欢快的气氛,为以后的音乐教学奠定一个较好的基础,是唱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

音乐课上,我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有利于进行创造思维的练声曲,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力,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创编不同情绪的曲子,常常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老师向学生出示一条简单短小的曲子: 学生通过识谱后很快学会了,教师再问,如何将这条发声曲唱得连贯、圆润呢?大家可以试着添加我们以前学的音乐符号。有的学生通过联想和视唱,有的同学会想到用“连音线”(⌒),把它添加在音符上方。 这样一唱,声音果然连贯圆润了,教师再问,我们如何才能让曲子变得活泼、跳跃呢?学生试着唱出跳跃的感觉,马上有同学想到用顿音记号()。 通过这一次小小的创造性尝试,学生们个个兴致勃勃,因为他们创造出了两条不同情绪,不同唱法的新练声曲,产生了成功的喜悦。与此同时,他们也从中真正理解了这些音乐符号的作用和唱法,进一步掌握了有关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二、在节奏创作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万物之始,先有节奏。奥尔夫更是提出了“节奏第一”的口号。节奏是由许多相同或不同的音符组成的,是组成乐曲旋律的要素之一,它可以使学生直接感受到歌曲所表达的喜怒哀乐等情绪。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是让学生先读会歌曲

浅析音乐课堂中的有效聆听

此时无声胜有声 --浅析音乐课堂中的有效聆听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有效聆听是一切音乐活动的根本,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是音乐教育主要的审美活动之一,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有效的聆听,能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真正有效学习音乐。本文将从有效聆听重视欣赏教学中,强化于歌曲演唱中,优化于乐曲演奏中等几个方面对如何"有效聆听"进行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有效聆听 一、对无效聆听的心理因素剖析: 1、学生视角的聆听观 (1)聆听习惯 学生倾听音乐时常表现出的"放松或休息"、"无精打采"、"游离音乐"、"非完整性体验"等不良状态,严重影响音乐课堂教学实效性,阻碍学生欣赏能力的提高。 (2)聆听方法 学完歌曲后,教师指导学生用口风琴伴奏。于是,一个学生被老师邀请演唱,其余学生伴奏。音量的悬殊,伴奏效果可想而知,但老师却要求演唱的学生唱得再响亮些、、、、、、很快。老师又换成一组学生伴奏,其余学生演唱。演唱、演奏的速度很不一致,合作效果较差,老师发怒了、、、、、、 (3)聆听兴趣 学唱二声部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时,教师要求学生随钢琴伴奏合作演唱。于是,学生都"投入"地放声歌唱。渐渐地,老师的琴声听不见了,旋律唱得越来越不着调了、、、、、、 2、教师操作视角的聆听观 (1)教法陈旧 在一堂音乐课,教师正在和学生欣赏小提琴独奏曲《新疆之春》,在初听音乐之后,教师问学生:"好听吗?"学生齐声回答道:"好听!"教师向学生介绍乐曲的创作背景,出示主题音乐旋律,要求学生轻声哼唱,然后复听一遍,问道:"你觉得乐曲可以分成几部分?"学生信口开河,答案可谓丰富多彩、、、、、、这样的"听"中,学生听到了什么?他们真的觉得乐曲"好听"吗? (2)喧宾夺主 某教师教授歌曲《渴望春天》时,主要的教学环节:(1)朗诵诗歌,导入新课:(2)欣赏歌曲,感受音乐:(3)分析歌曲,深情演唱:(4)处理歌曲,深化情感;(5)课堂延伸,接触大师。教室里只看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忙碌的学生和老师,听到学生们讨论和发表想法的声音,可惜少了优美的音乐。 (3)过度主导 一节公开课学生们正在聆听钢琴协奏曲《黄河》,那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的音乐在教室回荡,学生已经渐渐沉浸在黄河船夫那悠长高亢、低沉急促的号子声中,突然一教师引导"这一作品表现了华夏子孙吃苦耐劳和一定能到达胜利彼岸的精神,给我们展示了可歌可泣的一幕"、、、、、、一直到音乐结束。 综上所述,影响学生无效聆听的间接原因是教师教学行为,它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知识掌握的程度。对于课堂的无效聆听现象,教师一定要平和、理智地看待,并辅之以策略处理,充分利用,再生资源,可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二、有效聆听的再实践策略 策略一:重视欣赏中的聆听

有效互动——音乐教学的有效途径

有效互动——音乐教学的有效途径 发表时间:2013-04-23T13:40:13.933Z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第3期供稿作者:刘丽军[导读] 在音乐教学中开展有效互动是开展音乐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这是我在多年音乐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刘丽军(山东日照市工业学校山东日照262300) 在音乐教学中开展有效互动是开展音乐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这是我在多年音乐教学中的一点体会。那么,如何在音乐课堂中生成有效互动呢? 一、围绕目标,预设互动环节 如今,互动式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音乐课堂上有效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让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但是,任何一种互动形式都离不开教师对互动情境的创设,“互动”都应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动”,而非为“动”而“动”的表演。互动的设计都应承载着知识、价值目标,都应从培养学生情感、锤炼学生思维出发。 二、科学引导,面向全体学生展开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是师生之间在课内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也就是教师和学生这两类角色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主体性作用,科学地完成学习任务。音乐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人际互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应当是组织者和指导者,还应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需要教师与学生积极地沟通和交流,调动起全体学生的情绪。 三、重视生生互动,注重互动实效 生生互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交换思想的一个过程。这种过程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由于在教学中大部分时间和大部分内容都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的各项任务主要也是由师生之间的互动完成的,所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往往容易被忽略,学生总被当作一个孤立的个体来看待。其实,他们之间蕴藏着的巨大的学习资源被忽视了。新课程理念倡导合作教学,就是非常重视课堂学习中的生生互动问题,主张课堂上把充分的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相互沟通、相互讨论,起到一种“共振”作用,从而使学生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有相互交流、仿效和矫正、共同发展的空间。 音乐教学中的互动形式往往不是孤立的。良好的师生互动能让学生置身于一个和谐、宽松、快乐的环境中学习,为生生互动的开展提供保障,因此,有良好的师生互动才会有真正有效的生生互动。而在生生互动中,往往又是合作形态与竞争形态并存的,在竞争中有合作,在合作中有竞争。生生互动能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在互动中不断产生思维的撞击和交流,不断开拓思路,形成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使教学的效率和质量都得到提高,使音乐课真正属于每一个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