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30年读书笔记

《中国未来30年》书摘

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挑战权贵资本主义

吴敬琏

1986年,邓小平提出“党政分开”为重点的政治体制改革。

1988年,抢购风波。

1989年,政治风波。

“党政分开”为重点的政治体制改革中止,发生第一次改革开放后的回潮。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迎来改革开放的热潮。

2003年,国资委有的官员宣传一种“国有经济是共产党执政的经济基础”的观点。中国经济出现了“过热”现象,宏观调控要以行政调控为主成为正式的指导方针。行政权力的扩张,导致寻租活动制度基础扩大,使腐败日益盛行。

2004年,爆发市场化改革的大方向是否正确的争论。发生回潮的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有些领域在已对民营企业进入发放“许可证”的情况下,又往后退缩,不让民营企业继续经营;而是一些国有独资和国有绝对控股的公司对民营中小企业展开了收购兼并,使这类企业的垄断地位进一步强化。

政治改革滞后。

双轨制的社会存在法治的市场经济和权贵资本主义这两种不同的发展前途。

社会存在的种种矛盾,尤其是与经济问题相关的不公事实,根源在于改革不彻底,根本解决之道就只能是坚持经济改革和争执改革,铲除权贵资本主义存在的经济基础,使公共权力的行使受到法律的约束和民众的监督。

旧路线和旧体制的捍卫者宣传说,市场化改革正是中国贫富差距的罪魁祸首,而完全不谈及权力的影响。

对未来30年的展望

李稻葵

改革开放的经验:(一)远见卓识的抢答领导力。(二)不断演进的、符合国情的政治经济社会体制。(三)相对高效和廉洁的政府管理队伍。(四)社会稳定。(五)对外开放的基本取向。(六)以金融深化为基础的宏观经济稳定。

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三大挑战:①解放思想,主要有三种倾向问题,一是对现代市场经济的过分简单理解,现代市场经济需要恰当的政府管制和干预以及基本的福利性制度安排,而非单极的市场体制;二是把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现行体制奉为制度变迁的终极目标;三十眼光局限于中国自身,无视中国与世界的互动性。②公众参与及和谐发展。③大国发展战略。

中国未来30年,愿景与陷阱

潘维

作者是旧体制和旧路线的维护者,只议不证,主要说三千年的文明所建立的中华政体优越于西方宪政,发明了民本主义,分工制衡等来相对于民主主义,分权制衡等概念。

中国模式的特点、挑战及展望

王辉耀

特点:1.政府强势和集中高效(腐败严重,权力寻租怎么能说高效呢?民对官缺乏完全的信任感)2.对方开放和学习其他模式的成功特质。3.不断修正的行使。4.较强的务实性与较快的适应能力。(以钱为本好吗?教育不注重创造力)5.渐变发展过程,稳定国内局势。(环境负担重,雾霭,河水污染)6.把握全球化浪潮的机遇。7.人口红利和出口导向型经济。(中国制造成了质量差的代名词,计划生育导致老龄化化社会提前到来。世界工厂主要是低端产业。)

民主在中国:挑战还是机遇?

俞可平

没有旨在民主化的政治改革,中国的现代化绝不可能成功。

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是一个包括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在内的整体性社会变迁过程。

中国20多年的改革事实充分证明,思想观念的变革,与社会政治的进步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中国政府想走自己的民主模式。

超越霸权,建立全球经济政治文化新秩序

程恩富

本文从西方金融和经济危机,得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仍然没有解决,全球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经济危机。中国应该联合全球无产阶级。

预警:2040年中国经济总量将达到123万亿美元

[美]罗伯特·W·福格尔

作者认为中国成功的原因在于1.教育上的巨大投入(实际上中国政府在教育上欠账很多,导致许多高校不得不靠卖文凭,收取择校费等来还贷款)。2.巨大的农村部分承担着今天中国经济1/3的责任,而且在未来30年里它也不会消失。

3.虽然中国不是开放的民主国家,但是,与过去相比中国在经济规划上对新的观念更加开放和积极响应了。

4.中国长期受抑制的消费主义没有给予足够的认识。

未来30年中国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与特点

陈文玲颜少君

第一,从短期看,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世界经济将出现短暂调整,但从长期看,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世界市场一体化的基本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改变。第二,世界贸易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世界贸易呈现一些长期发展态势和特点。(一是投资一体化趋势明显,国际投资成为国际贸易的加速器。二是跨国公司对国际贸易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成为加快全球化进程的根本动力。三是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方兴未艾,国际贸易结构趋于高级化和高端化。四是虽然贸易保护主义会显著上升,但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大潮流不会改变。五是国际分工与合作的大格局难以动摇,全球产业分工、积极合作和相互贸易的体系无法根本改变。)

第一,我国参与国际贸易的总体战略,将加快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型。第二,我国外贸发展方式,将从粗放型贸易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贸易发展方式转型。(挑战:一是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出口产品的单位价值减少,降低了国

民福利。二是形成了与发展中国家和部分发达国家中同类产品、同类产业的竞争,导致贸易摩擦加剧。三是我国长期处于中低端的国际市场,即发达国家市场,出口市场过度依赖发达国家,不利于改善中国在世界经济竞争中的谈判地位。)第三,我国外贸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将实现从出口导向型向竞争优势导向型转型。第四,我国参与贸易的商品结构,将从以货物贸易为主向注重提高服务贸易比重转型。第五,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层次,将从以低端要素集成品向高端要素集成品转型。第六,我国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将实现从以发达国家市场为主导多元化市场空间结构转变。第七,我国将推动经济贸易政策,从扩大外需向内外需并重转变。

21世纪的中国农业

[美]汉斯·荷尔森

中国及所属地区在农业方面所面临的挑战:1.农业生产率和质量以及食物系统。2.农村劳动力、生计和贫困状况。3.环境、科学和技术。行动选择—政府如何有效地迎接挑战 1.增加农业产出和生产效率。①借助绿色革命地区的平台,帮助雨浇地区和边远地区农业提升和扩展生产基础。②较高端市场的出现,为小型农户通过设法提高产品附加值而提升产品档次,增加农业收入,提供良好的机会。2.减少农村贫困和加强福利建设。①增加农业产出作为实现民众福利的手段,而不是目的。②增加对公共事业的投入。③将处在竞争力低下环境中的农村人口转移至非农业生计的行业中。④建立农村安全网络和小型农户的安全指南。⑤易变的国际市场中,建立多层次的社会安全和保障体系,是在有风险和不确定因素的环境下,对最弱势人群的有力保护。⑥保障性别平等和社会的接受。

3.有关环境可持续性发展。①制止森林和草场的流失。②减少和抢占土地。③节约水资源。④生态系统的被削弱。⑤调节和适应气候变化。⑥保持生物多样性。缺乏有效沟通和信息传递,是农业科技达到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

应对全球变暖—超越碳减排

[丹麦]波恩·伦伯格

不能一根筋地只想以减排来减少化石能源,我们应当大力投入寻求替代技术以保证我们能偶准备好应付全球变暖的困境。

清洁能源:中国经济更绿更强大的发动机

[美]克里斯多夫·弗拉文

自2005年以来,中国政府把节能和提高能源效益提升为国家基本国策。公平地说,全球没有一个政府像中国一样给予国家节能目标如此多的政策重视与政治透明。然而中国能源使用速度戏剧性的加速,每年超过10%的增长率,使得对未来能源消耗走向的预测非常困难。快速城市化也会增加建筑需求和相应的能源使用,预计中国的城市化程度会从2005年的40%增加到2030年的60%。未来运输方面的能源消耗注定会迅猛增加。中国的再生能源基础差,减少对煤炭依赖的程度十分有限。

建议:1.对再生能源发展的规模和质量给予同等重视。2.实行长期、稳定的财政方针。3.允许充分的市场竞争。4.在资源评价与统计方面投入更多力量。5.支持建立一个再生能源发展与节能部门的人才库。

中国第三代现代化的绿色想象

胡鞍钢

21世纪时代四大主题:和平、发展、合作与绿色。邓小平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界定“中国之路”的三个要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者认为其为十几亿全体人民的共同发展、共同分享、共同富裕)、现代化。

邓小平的两步走:1.到1990年经济总量翻一番。2.2000年翻两番,然后达到小康。第二代现代化的主题是加快发展,先使一部人富裕起来,最后达到共同富裕。但是客观地说,这没有考虑到中国自然资源紧缺、生态环境脆弱的矛盾性和制约性问题。(明显在文章上出现逻辑错误,前文定义社会主义为共同富裕后文又说共同富裕的目标没有考虑到实际)

第三代现代化应该是绿色现代化。第一步,到2020年不仅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还要使经济增长和碳排放脱钩。第二部,到2030年,同时争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幅减少,力争达到2005年的水平。第三步,到2050年,在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同时,碳排放量继续大幅下降,与世界同步,达到1990年水平的一半。

绿色发展:需要技术有重大突破

厉无畏

绿色经济包含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它的目标是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五大问题制约中国循环经济:1.循环经济目前主要还是通过试点来进行,覆盖面小,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2.在试点取得的成绩当中,大多数只是所谓的“末端废弃物的资源化”,与循环经济的本质存在一定的差距。3.循环经济发展尚未形成规模效益。4.制度上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法律规定薄弱,产权制度不明确)5.技术上的制约。循环经济在实际运作中出现了“政府热、企业民众冷”的局面。

绿色发展离不开世界市场和技术。作者认为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绿色经济当中先发展循环经济为主。

针对低碳消费观念在我们社会还没有真正形成的现实,还需要在宣传上下功夫。

21世纪:中国与世界

许通美

本文没有任何观点性言论,几乎都是描述性语言,描述中国的伟大。

中国的刚刚萌芽的身份窘境

[比利时]古斯塔夫·格拉茨

本文没有任何观点性言论,几乎都是描述性语言,描述中国存在挑战。

认清中国“文明大国”模式,发扬中国文明内功

[印度]谭中

中国某些人对“国学”有种偏见:1.他们不承认中国传统文化已被西方文化边缘化。2.许多中国知识分子不注意把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智慧发扬光大。

指导中国经济学的“魂”是西学,“用”是西学,“体”是只用“中学”之名,其实也是西学,学术界关于“马列”“中学”“西学”的“体用”之辩其实不同西学派别把中国学坛当做战场,使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文化断层论:经过鲁迅等极左学人把中国传统“骂杀”以及中国上层社会一个世纪的在思想方法与生活方式上的崇洋媚外倾向而使现代的中国文化与古代格格不入。

中国未来30年

[美]迈克尔·赫德森

1.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债务问题困扰经济发展。

2.中国减少在教育、医疗,公租房上的开销,反而保证了其快速的经济增长速度。

3.经济租金,既得利益集团的新自由的反启蒙运动。

4.对当前金融与外教紧张局势的解决方案,很可能会对所有国家未来30年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5.中国应建立独立于华盛顿共识体系外的制度。

6.两个有竞争力的货币区:美元区和非美元区(中国及亚洲邻国、俄国、巴西和土耳其、伊朗、委内瑞拉)

7.对未来的预测通常是以对过去的回顾为依据的。

8.发达国家已在金融和经济外交领域达到四种经济极限:

①负债开销已达到现实的极限。当今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借贷拉动的”。

②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已经压倒了“实际”生产和消费经济并使其萎缩。西方精英将中国、甚至是亚洲大部分国家当作异化的文明而将其树立。美国的劳动力已经由于雇员成本高而被排挤出市场。

③美元本位演变成一种由其他国家向美国的金融体系和海外军事扩张提供

资金贡奉的形式。

④开放和放松监管的金融市场正在终结。

(一)西方国家正在屈从于债务减缩和经济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出现的两极化,并造就了金融寡头以向外吸取亚洲的经济剩余。

(二)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成功不满,并企图加以破坏,这种力量正在加强。美国的去产业化政策,通过加重负债提高了房屋成本、教育费用、交通费用和其他基本需求的成本。

(三)潜在的军事威胁即将产生。美国的收支水平主要是由资金外流和军费开支决定的。1971年在亚洲战争中的巨额开支迫使美元与黄金脱钩,美国的对策是将外国联盟纳入其剥削体系,为它维护单边全球霸权提供军费开支的资金。美国认为国外任何产业和高科技能力都是内在的军事威胁,都必须将其遏制在摇篮中,其通过民主作幌子,煽动分裂主义运动。制止美国武力威慑的手段是结束美元本位。压缩预算在总体上迫使美国的盟友必须在削减社会支出和支持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冒险行为之间做出选择。

(四)使政府失去发行货币和向食利者阶层征收收入与财富税的能力。在欧洲,金融部门攫取了更大的权力,经济的运行要依靠银行家提供带息信用,而不是政府通过赤字开支刺激经济复苏。欧元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货币,因为它缺乏税收权利。欧洲中央银行使国库相对于金融增长来说功能弱化了,它支持了商业银行的借贷行为并使资产价格上升,而与新增资本的形成无关,带来的后果之一是政府将承受债务压力。

(五)将税赋由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转嫁给就业人口。

(六)历史上每个社会曾面临的危险是内部精英获取了攫取(经济租金)的经济特权。这是中国必须防范的最重要的问题。

中国最乐观的发展态势:中国正在面临两个道路的选择,一个是金融分极化的西方新自由主义模式,这是一种债务劳役、新丰县特权和财政紧缩的道路。另一个路径的目标是,通过对经济租金征收累进税将金融和食利者开销最小化,并对价格进行监督,使价格和收入符合技术需要的生产成本(同时受生态条件的制约)。

①解决农业和食品问题需要一个全国范围的土地使用区划。将土地使用的决定权留给掌握在食利者阶层手中的地方权力机构,会使土地使用转向房地产投机这种不经济的做法,而脱离基本的农业需要。

②防止金融分极化和不稳定的金融、保险、房地产业的过度增长。古典经济改革者推行的原则:将土地和低下矿藏的所有权国有化,或者至少对他们的租金收入征税,并用于为国家利益服务。

③对在私营部门由土地和自然资源垄断产生的经济租金征税。公共投资比私人投资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即无金融成本、过高的工资水平或股票期权,也不存在资本外流到国外投资者手中的现象。(当然,问题是这是一种政治官僚,在内部人交易中存在主观偏好和腐败。)政策的基本目标是将经营的经济成本最小化,将劳动收益用于全国范围,组织经济租金被金融化的垄断阶层和财产所有者所垄断。

④通过监管使价格符合必要的生产成本,将国内成本结果最小化。国民相信他们通过负债,即购买价格上涨的房地产、股票和债券变得富裕。实际上他们将陷于一种泡沫经济,这会导致债务劳役、人们丧失抵押品赎回权以及财产被没收等现象的发生。

⑤将基础设施服务价格降到最低。

⑥避免退休金和医疗服务的金融化。

⑦给中央银行而不是私人银行提供经济运行中的货币和信用供给。

⑧经济统计应该将金融、保险、房地产业的资产收入和生产及消费经济进行区分。

⑨确立人民币的国际货币地位。

⑩促进形成不以美元为基础的国际金融体系.

十一.重新建立一个资本管制的国际体系以防范金融入侵。

十二.对大众进行经济思想史的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