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靖国神社问题对中日关系的影响正文课件

试析靖国神社问题对中日关系的影响正文课件
试析靖国神社问题对中日关系的影响正文课件

试析靖国神社问题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摘要:靖国神社问题一直是中日关系一个非常敏感的政治问题。二战以来,日本领导人以私人或者政府名义进行参拜的次数越来越多,日本参拜祭祀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是为了神化罪犯,神化战争,抹杀侵略的历史,日本的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引起了两国民族的情感对立。本文从战后靖国神社的发展状况来探讨靖国神社问题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然后再分析在靖国神社问题下中日关系发展状况以及中国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靖国神社;甲级战犯;中日关系;中国应对策略

1.引言

中国和日本自古以来都是友好领邦,中日两国在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状况以及两国之间的关系是亚洲与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日本首相三木武夫开创了参拜靖国神社的传统。此后,日本领导人多次参拜供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破坏了中国与日本友好交往的基础,给两国之间正常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带来了严重的障碍。因此,考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靖国神社问题,研究其发展的因素,从而寻找解决此问题的方法对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对历史的一个正确交代。

2. 靖国神社的概况

靖国神社以前叫做“东京招魂社”,位于东京千代田区九段北,1879年6月,正式命名为“靖国神社”。靖国神社是为祭祀历次战争中以天皇名义征战致死的士兵的亡灵而建立的。在日本文化中,“靖国神社”是安邦定国、永事平宁的神社,供奉在这里的“神”就是为把日本建立成一个“和平”国家和“保卫”日本而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人。①明治维新以后,由于日本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靖国神社那种安邦定国、永事平宁的思想已经无法满足国家的发展。于是,靖国神社的教义因为统治阶级的需要已经从“安魂”变为“忠节”,也就是受日本天皇军国主义指使,只有为天皇,国家尽中而死的人才能供奉祭祀。这也是为什么靖国神社变成灌输军国主义和愚弄国民的工具。

2.1靖国神社的历史

①祁隆.靖国神社揭秘[M].新世界出版社,2002:14.

2.1.1靖国神社的建立

靖国神社的建立,是因为日本近代资产阶级战争。靖国神社的从开始建立,就与战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德川幕府末年,木户孝允、太久保利通和西乡隆盛主张无力推到幕府政府,并与1868年发动了讨幕战争。1868年1月2日到1869年2月,通过“戌辰战争”推翻了幕府政府的统治,建立起了今天天皇制国家。在这次战争中,天皇军队死亡7751人。1869年,根据天皇意思,在东京建立了“东京招魂社”,祭奠在幕府末期内战中官军方面的战死者,这就是靖国神社的前身。①1879年,“东京招魂社”改为“靖国神社”。

2.1.2靖国神社的发展

随着日本不断的对外侵略,靖国神社一步步成为军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宗教和精神支柱。1874年到1879年,日本陆续向中国台湾,朝鲜等国家进行侵略,在这些战争中战死的人开始在东京招魂社进行纪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日本军国主义急剧膨胀,不断发动大规模的对外侵略战争,靖国神社变成有国家管理的祭祀场所,专门祭祀那些在战争中战死的军人。日本政府对这些战死的军人进行祭祀外表上是为了安魂,其实际是为了鼓励更多的日本军民为天皇去卖命,从精神上鼓动军国主义。

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日本军民在靖国神社的这种军国主义煽动下发动了一系列战争,死亡人数一共有235万②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反法西斯联盟对靖国神社进行了整改,靖国神社失去了以前那种特殊地位,成为普通的宗教设施。反法西斯盟军总司令部严格规定该组织:不许从事政治活动,仅限于福利的目的;不允许提出与靖国神社有关的要求。③但是20世纪50年代后,由于国际形势变化,加上日本右翼势力乘虚而入,日本军国主义势力重新崛起,靖国神社开始恢复二战之前的国家的地位。1978年,日本把二战中的甲级战犯放入靖国神社进行供奉祭祀,并且日本领导人公开进行参拜。靖国神社的发展令全球和平人士担忧。

3.战后靖国神社问题

①[日]村上重良.慰灵与招魂[M].岩波新书,1974:48.

②靖国神社入祀总数,日本专家认为越有250万,除掉前期死于国内原因者约5万,日俄战争战死约10万人外,剩下235万人,2/3在二战期间死亡.

③[日]田中伸尚,田中宏,波田水实.遗族与战后[M].岩波新书,1994:42.

3.1靖国神社问题的产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虽然美国对日本进行了民主化改造,但是美国的措施非常有妥协性,因此给了日本右翼势力重新崛起的机会。1951年10月,《旧金山和约》①签订后,日本当时的首相吉田茂和他的内阁以及两院议长借举行秋季大祭之机,参拜了靖国神社,首先开创了战后日本政府首脑参拜靖国神社的先例,它标志着日本社会再次出现由部分政治势力企图将靖国神社与国家政治重新结合的意向,标志着战后靖国神社问题的产生。1975年8月15日,日本首相三木武夫以私人身份参拜靖国神社②成为首位任期内参拜靖国神社的首相。在随后将近三十年里面,日本政府首脑以“私人名义”参拜靖国神社的现象不断出现。由于日本首相的参拜都是在“私人”性质上,所以他们的参拜并没有引起国际社会舆论的关注,甚至日本右翼将甲级战犯合祀于靖国神社,国际社会也是半年后才知道。当靖国神社开始供奉甲级战犯以后,并且日本首相和政要进行参拜,明显是为了提高靖国神社的地位。

3.2靖国神社问题的发展

1978年10月,日本右翼势力在举行秋祭时,把东条英机、板垣征四郎等14人甲级战犯③以“昭和旬男子”的名义从东京的品川寺转移到靖国神社。1985年8月15日,中曾根康弘在出席政府举行的“全国战殁者追悼会”之后,公开以“内阁总理大臣”的身份率领内阁成员对靖国神社进行了正式参拜,并且强调自己的身份和性质。这是日本在二战战败后第一次以政府的名义对靖国神社进行参拜,打破了以前日本领导以“私人”名义参拜靖国神社的规律。这件事情充分体现了日本右翼势力在政治取得实权,日本妄图挑战历史,挑战国际社会的企图已经非常的明显。至此,靖国神社问题正式形成。

3.2靖国神社问题的激化

在中曾根康弘参拜靖国神社后由于中国的严重抗议以及世界舆论的压力,日本在此后的十多年里政府官员没有参拜靖国神社,对中日关系的影响也不是很巨

①旧金山对日和平条约,于1952年4月28日正式生效,主要解决二战后日本的领土及国际地位问题.

②《南京史志》,1995:6.

③二战后,由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的A级战犯。被指明战争犯罪人。一共有十四人,分别为东条英机、板垣征四郎、土肥原贤二、松井石根、武藤章、小矶国昭、梅津美治郎、广田弘毅、木村兵太郎、松冈洋右、永野修身、平沼骐一郎、东乡茂德、白鸟敏夫.

大。但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小泉纯一郎数次参拜靖国神社,靖国神社问题瞬间激化,成为中日之间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小泉纯一郎在成功当选首相后,于2001年8月13日第一次参拜,此后分别在2002年4月21日、2003年1月14日、2004年1月1日、2005年10月17日日、2005年10月17日、2006年8月15日连续六次参拜了靖国神社,他的行为遭到了日本受侵略国家以及世界舆论的强力谴责。在参拜的过程中,小泉纯一郎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令中国十分失望,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降到了最低点,两国名族情感产生严重的对立。靖国神社问题激化到最严重的层面。

4.靖国神社问题产生的原因

4.1战后美国扶日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原本应该彻底对日本进行民主化改造,但是其考虑到在亚太地区的利益以及与苏联的斗争,美国选择了自身的利益,对日本的政治与经济制裁没有根本化,使得日本免去了远东军事法庭①追究裕仁天皇的责任,并且使日本旧的思想,国家组织一部分保留了下来,这就令日本对其在战争中的错误并没有真正的认清,对战争的责任没有彻底的负责,留下了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祸根。

美苏冷战开始后,美国对日本的政策彻底转变,使日本成为在亚洲抑制社会主义的阵营的阵地,这也使得日本一部分军国主义思想保留了下来。譬如在1950年。美国释放了所有日本在二战中的战犯,一部分人又重新进入日本的政界,甚至在美国的支持下成为日本的领导人。这些便是日本的右翼势力,他们虽然在数量上很少,但是政治力量却很强大,对日本的影响非常之大,是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骨干力量。大家稍微想象下,这种在二战中负责制定侵略政策,下达残杀大量无辜人民指令的领导者在日本政府内执政,怎么可能改变日本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呢。二战后到现在共有29位日本首相,其中有15位参拜过靖国神社②,可见日本对待历史是多么的虚伪。由于美国的这些措施,使得日本无法正确认识其在二战中的地位,日本右翼势力利用机会,在审视历史、评价战争等方面表现出极端的民族主义,不承认日本在二战中侵略者角色,最大的表现便是参拜供奉祭

①东京国际军事法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成立,设立于东京,主要审判日本的战争罪犯.

②翟新.战后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问题评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4:42.

祀拥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

4.2日本传统文化和民族性格

日本是一个受“耻感文化”①影响非常大的国家,日本认为一个人犯了罪,即使忏悔认错也不会得到宽慰,只要自己的犯罪行为不暴露,就不会受到批评,就不会烦恼和忏悔,坦白和反省只能给自己带来烦恼。真因为这种文化,日本某些政客有机会向民众歪曲历史。日本方面一边说明自己是受害国而不是侵略国,另一边又向自己的国民隐瞒自己的历史,甚至扭曲自己的历史。日本人的特性是更懂得羞耻,在侵略战争的这件历史事件上,他们是坚决不承认的。而不像西方人那样懂得有罪,典型的便是德国,他们对自己在二战中所扮演的角色总是抱以歉意。战后的日本部分政要,不惜采取任何措施来美化日本侵略的罪行,这便是“耻感文化”所驱使的。

日本民族是一个暧昧的民族,具体表现在暧昧的语言与暧昧的责任意识。暧昧的责任意识影响着大多日本人对侵略历史的认识和侵略战争责任的态度。日本人认为一件事情的成功与否都不应该去让一个人承担,而应该由集体承担。这种意识完全融入了日本政治生活。在二战战败后,日本天皇发布了《终站诏书》②,使用了“终站”一词来掩盖战败,淡化责任。日本的真正责任、加害者责任的暧昧化造成了只以为自己是牺牲者、受害者的国民心理,而作为对邻近过的加害者,虽然有逃脱不了的重责,但正视它的态度受到弱化。③另外,由于日本个人责任的暧昧性,对二战中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要有集体负责。大家都有责任,几乎等同于谁也没责任。④日本的这种暧昧民族性格为参拜靖国神社提供理由。

4.3日本领导层的改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老一辈的政治家退出历史舞台,这些政治家中大部分都对二战抱有战争罪恶感。而日本新的政治要领,对战争的历史淡化非常严重,他们的心中没有战争负罪感,只希望让日本成为世界政治强国。他们认为参拜靖国神社是日本的“内政”,由于中国等日本周边国家的反对而中止参拜靖国神社,

①与西方的“罪恶文化”相对应,耻感文化注重廉耻的一种文化心态.

②日本昭和天皇裕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签署表示接受美、英、中、苏四国在波茨坦会议上发表的《波茨坦公告》,同意进行停战协议的诏书。

③[日]浅井基文.日本新保守主义[M].新华出版社,1999:47.

④[日]加藤周一.日本文化论[M].光明报出版社,2000:244.

是轻易地屈服于外国的恫吓,歪曲了国家的根本,①这个情况是不无法容忍的。因此,新世纪以来,靖国神社问题变的非常荆棘。

5.靖国神社问题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5.1官方影响

靖国神社问题对中日关系在官方上的影响可归结于政治与经济影响,即“政冷经热”。中日正常邦交化后,在中国政府的积极推动下,中国与日本的政治关系基本呈良性发展。期间虽然有中曾根康弘参拜靖国神社事件,但是在中国严正交涉下稳定了中日关系的局面。1992年在中日建交20周年之际,中国和日本两国领导人首次互访。从1993年起,中日关系在政治交流方面开始结冰,“中国威胁论”在这年开始流传开来,传出这个言论的正是日本。1996年,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在1985年之后又一次参拜靖国神社,对中国军民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两国政治关系进一步恶化。2002年起,小泉纯一郎连续六次参拜靖国神社,期间,中国政府就此多次向日本提出严正交涉,明确指出了参拜靖国神社行为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感情,阻碍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中国政府明确要求日本领导人停止参拜行为,但是小泉纯一郎对此完全忽视,仍旧进行损害中日关系的行为,致使中日政治关系日益冷淡。由于两国政治关系十分冷淡,因而相互交涉越来越趋于“对话范围狭窄化”、“经济技术问题政治化”。“现实问题历史化”和“历史问题现实化”——“现实问题历史化”、“历史问题现实化”是指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相互影响,火上浇油。②

然而与政治方面的冷淡相比,中日两国在经济关系上确是迅速发展。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与日本的贸易额从94亿美元增加到了1600多亿美元。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日本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到2004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此外,日本还是中国重要的外资和技术来源国。③很明显,中国和日本在经济方面已经相互依靠相互制约了。正是中国与日本经济上的热度,为日本摆脱90年代“泡沫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也使中国在改革开放道路越走越顺畅。从这里可以看出,只有两国互帮互助,才能真正做到共赢。

①薛君度,陆忠伟.颠簸的日本[M].时事出版社,2000:336.

②中国新闻周刊[N].2005.(1).

③中日经贸关系现状及未来走向[DB/OL].https://www.360docs.net/doc/148460678.html,/GB/32306/32313/32330/3339722.html.

虽然中国与日本现在处于“政冷经热”的现象,但是政治的发展必然会影响经济的发展,中日之间政治的紧张必然会导致经济的紧张。王毅指出“政冷经热是一种扭曲现象、不正常现象。这种状况如果持续下去的话,很可能会使经济上面的热也冷却下来”。①

5.2民间影响

由于日本政要不顾中方的强烈反对,仍旧我行我素,频繁的参拜靖国神社,致使中日两国在政治关系非常疏远,两国的领导也缺乏互访,甚至在一些国际会议都拒绝握手。正是因为中日两国官方关系越来越冷淡,导致中日两国民间也产生了不信任,国民之间关系也越来越疏远。

这些年来,中日民间对立情绪越来越强烈。根据日本官方统计,从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以来,日本国民对中国的信赖程度,1980年高达78.5%,1988年为76%,1992年为61%,1995年为57%,而2002年9月只有38.3%,不信任或不太信任的竟有55.3%,而1980年不信任的人只占14.7%②。从上面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在日本民间方面,日本越来越不信任中国。同时,中国也做了关于中国民众对日本信任问题的调查。2002年9月至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生进行了“第一次中日舆论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民众对日本感到“非常亲近”和“亲近”者仅占5.9%,感到“不亲近”和“很不亲近”者高达43.3%③。从这份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国大部分民众对日本还是不信任的。通过日本和中国对各自国民的调查,可以发现两国关系一旦发生裂痕,就会激化两国民众情绪,从而引起民族情感的对立。

在靖国神社内,供奉和祭祀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犯,那么在中国民间可以认为靖国神社是与战犯有关系的,靖国神社与日本侵略中国的屈辱历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日本的政要屡次参拜靖国神社就是日本对中国在精神上的侵略,就是一种侮辱。显然日本参拜靖国神社的做法无法让中国的人民保持理性,只会加深对日本的厌恶。正是因为日本的做法,使得中日民间对立情绪日渐加深,阻碍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参拜引起的民族信任危机对中日两国都是不利的,它只会加深两国人民的误解,阻碍中日民间的交流。

①中国新闻周刊[N].2005,(1).

②读卖新闻[N].2002,(9).

③新文化报[N].2003,(11).

6.中国对靖国神社问题的应对政策

面对日本不断的参拜靖国神社,使中日关系日趋紧张的局面,中国政府在不破坏原则的立场下尽力适应时势,调整策略,运用积极的措施使中日关系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但与之相比,日本政府则是更多的对靖国神社问题进行不正确的引导,采取不负责任的措施,让世界各国非常失望。

首先中国应该坚持以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中国与日本两国之间,消除靖国神社问题的影响是发展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中国必须要求日本政要取消对靖国神社的参拜,正确认识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其次,中国应该坚持扩大官方交流和对话的层次,建立战略互惠关系。中国可以试探性的在各种国际性会议上与日本进行靖国神社问题的探讨,主动创造出缓解两国关系的局面。在中日两国严重缺乏战略互信的情况下,要充分利用政府间现有的各种对话机会,做到相互沟通和谅解,并逐步提高官方交流和战略对话的层次。①再次中国应该加强与日本民间交流的力度和渠道。现在的中国拥有好多的知识份子和友好人士,可以利用他们组成民间团体与日本民间的团体进行交流,互相熟悉两国民间的文化与传统。中国民间也可以积极利用政府渠道搭建人脉关系的平台,使两国民间访问团能接触到两国高层政府官员和经营者,把中日两国的民间交流全面推广,使中日友好深入人心。②最后中国要深化经贸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中国与日本最大的交集无疑是经济的合作,因此中国可以充分掌握这点,与日本加强经济与贸易方面的合作,通过经济合作来拉动政治方面的合作,从而缓解中日关系的紧张化。中日经济的合作,一方面可以使中国吸取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经验,另一方面有助于日本摆脱现在经济低迷的状况,对中日两国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7.结束语

当今,中日关系的核心问题是靖国神社问题,靖国神社的核心在于参拜者的历史观,即日本政府如何认识和对待日本侵略的历史。日本政府怎么样看待靖国神社问题关乎到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靖国神社问题具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并且对中日关系的影响深远而又重大,想要一步解决和消除这个影响是不可能的。在这个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中国与日本已经到了解决靖国神社问题最好的时机。对于

①段延志,张立.共筑中日友好新格局[J].瞭望新闻周刊,2006:1016.

②蒋立峰.培育两国人脉的亲近感对巩固中日友好的根基意义重大[J].日本学刊,2006:6.

日本,希望日本能正视历史,把历史问题与中日关系发展联系起来,做到一个大国应有的责任;对于中国,既要坚持原则,也要积极采取措施使中日关系进一步发展,为我国建设创造有利的条件。“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是最符合中日关系发展的原则,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只有这样才能使中日两国关系正常发展,使双方的前景更加健康。

参考文献

[1]吴廷璆.日本史[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

[2]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下[M].高教出版社,2001.

[3]刘宗绪,世界近代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l991.

[4]〔英〕波特.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5]徐天新.世界通史.现代卷》[M].人民出版社,1996.

[6]徐蓝.《世界现代史.1500-2007》[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7]〔日〕井上清.日本现代史[M].三联书店,1956.

[8]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9]马玉珍.参拜靖国神社问题对中日关系的影响[J].历史教学,2005,(7).

[10]刘江永.从日本宗教文化角度看靖国神社问题[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11] 高海宽.靖国神社与合祀甲级战犯[J].日本学刊,2006,(3).

[12] 樊建莹.日本靖国神社合祭的甲级战犯罪行述要[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13] 寇春莹,魏桦.靖国神社—中日关系的一个瓶颈[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4,(3).

[14] 黄飞.靖国神社—中日关系最大障碍[J].法制与社会,2008,(4).

[15] 李正洙.靖国神社问题对中日关系的影响[J].延边大学学报,2009,(8).

[16]房彦慧.靖国神社参拜问题与中国的应对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

[17]张英杰.靖国神社问题与中日关系的发展[D].贵州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

[18]翟新.战后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问题评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4,(42).

中日关系论文1500字左右

论中日关系发展 在21世纪,对世界各国来说,最主要的问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问题。没有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就谈不上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日本是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两国承担着维护和平和促进发展的重要责任。中日两国关系如何,不仅对中日两国至关重要,而且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局势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一、70年代以来的中日关系回顾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签署《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为标志,中日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二十六年来,中日两国之间虽出现过冲突,但从总体上看,两国关系还是以友好与合作为主的。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1978年签署《中日和平友好条约》;1982年,中国总理访问日本,提出了发展中日关系“三原则”; 1987年9月日本众参两院通过《进一步增进日中友好关系的决议案》。当然,80年代中日之间也存在摩擦:1982年日本文部省在审定中小学教科书时,把“侵略”改成“进入”,中国政府曾对此提出强烈抗议;1985年8月15日,日本首相其阁僚正式参拜靖国神社,激起了中国人民和亚洲各国人民的强烈不满;1996年,日本自民党还把“实现首相和阁僚正式参拜靖国神社”和“钓鱼岛是日本固有领土”写入该党众议院选举公约。80年代以来,中日之间的摩擦与冲突有所增多,但两国政府为了两国的长远利益,多次表示重视发展中日关系。 二、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几个问题 1.历史认识问题是处理中日关系的一个原则性问题。战后日本对历史问题认识的不足, 导致中日政治关系的反复, 不利于今后中日关系的发展。 2. 日本在历史上曾经对台湾实行过近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至今仍有着浓重的“台湾情结”。随着世界局势的发展和日美同盟的巩固,日本出于战略现实利益的考虑,对台湾问题越来越关切,台湾问题在中日关系中有日益突出之势。台湾问题成为制约中日关系发展的一个不稳定因素。 3.近几年,在钓鱼岛的归属问题上,中日两国存在争执。去年,两国因钓鱼岛归属问题产生了一定的军事矛盾,双方互不相让,也引起两国以及世界人民的关注。中国境内频繁出现抵制日货的行为,两国关系也仿佛到了冰点。 以上三个问题是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问题。除此之外,还有经贸摩擦问题、经援政治化问题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中日关系向更高层次发展。要解决好这些问题的关键在日本自身。希望日本政府能够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真正放弃否认和歪曲历史的企图,为中日关系的发展扫清障碍。 三、对中日关系展望 经过多年的冲突与合作的磨合,中日两国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不论世界怎么变化,无论对方怎么发展,不论彼此间愿不愿意,两国相邻的地理位置是改变不了的;作为亚洲大国,两国对亚洲和平与安全的巨大影响是改变不了的;两国在地区经济中的相互依存关系是改变不了的。正是这些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使两国之间不能不产生相互合作的必要与可能。这种合作是基于理性的而不是感情的,是现实的而不是理想主义的,是彼此需要的而不是一相情愿的。也正因为如

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 近几年来,中日两国关系起伏跌宕,摩擦不断。从小泉首相接连“参拜靖国神社”、“沈阳日本领事馆事件”、“侵华日军毒气事件”,到“钓鱼岛事件”“春晓油田事件”“亚洲杯球迷事件”,中日两国之间关系日益紧张,对立摩擦的范围逐渐扩大,不断引发人们对于中日关系的忧虑和思考。 日本军国主义过去对中国几十年的侵略,给中日两国人民都带来沉重灾难,给中国人民造成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是发展中日关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中日建交后,日本政府虽然一方面多次承认对中国的侵略并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但另一方面,日本国内极少数右翼势力甚至政府成员又不时进行否定、美化侵略历史的活动,对中日关系形成干扰。日本内阁成员接连“参拜靖国神社”以及修改“历史教科书问题”已成为近年来发展中日关系的主要障碍。 在20世纪70年代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关系进入了历史新时期。其后在台湾问题,历史问题,钓鱼岛问题等方面产生过一丝矛盾和摩擦。但总的来说来:友好合作是两国关系的主流。两国关系经受住了国际形势和各自国内政局变化的考验,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领域的交流的盛况空前,给双方都带来巨大的利益,完全可以说取得了双赢。 在小泉任日本首相期间内连续五年参拜靖国神社,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强烈的反对。也同时伤害中国人民感情,已成为导致当前中日关系僵冷的最直接原因 自1982 年以来,日本国内就涌起一股修改“历史教科书”的政治逆流。极少数右倾保守势力力图为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翻案,几次企图修改中学历史课本,否定和美化侵华战争罪行。教科书问题的实质,同样也是“日本方面能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过去那段侵略历史,能不能以实际行动来取信于亚洲的近邻各国,是不是愿意继续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所以,中日两国关系若要走回健康稳定的发展轨道,日本方面就必须采取实际行动正视历史,反省侵略,以史为鉴,不再做伤害中国人民和其他受害国人民感情的事,取信于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另一方面,中日两国都应具有长远眼光,面向未来,注意拓展中日间的共同利益,并通过政府和民间理性对话,逐步缩小和解决双方在历史观上的分歧。 在此基础上,中日两国才能以负责的态度,通过谈判和交流,妥善处理好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问题、战争赔偿问题等历史遗留问 在中日之间发展的中的少不了一些历史问题的影响外,还有因为两国实力的发展而引发的问题,在两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和引发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要处理好这些问题,关键是要用发展的眼光,正确对待和相互适应由两国的实力的发展而引发的变化。

中日关系发展趋势

浅谈中日关系未来走向 专业: 13 级临床医学 姓名:岳阳 学号: 2135113848

摘要 中日两国于 1972 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从此,中日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 多年来,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日关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如对侵略历史的认识问题,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等。其中如何认识侵略历史是中日关系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现在,中日双方把中日关系定位于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我们相信,只要双方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历史问题,就一定能够开辟中日关系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和平与发展;历史认识;平等互利;睦邻友好 对世界各国来说,最主要的问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的问题。没有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就谈不上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日本是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两国承担着维护和平和促进发展的重要责任。中日两国关系如何,不仅对中日两国至关重要,而且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局势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目前,中日关系已成为发展最快、交流最广、受重视程度最高的双边关系之一。但勿庸讳言,在中日两国多年来的交往中,也出现了与“友好、合作”这一主流不协调的支流。它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和破坏了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为了使中日关系更加顺利地向前发展,我们有必要对影响两国关系的一些消极因素进行探讨,以便寻得解决的办法。 (一)历史认识问题 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那段不光彩历史,日本始终有一部分人不愿也不敢正视。甚至有人公然为侵略历史翻案,美化其侵略罪行。他们的这些倒行逆施的行为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伤害了中国人民以及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也严重影响了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 仅在 90 年代以来,日本一部分人在这一问题上的所作所为,就足以令人义 愤填膺。而且回想起侵华日军在我国南京市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惨无人道地杀害了 30 多万无辜的中国人民,对这一铁的事实,日本众议员石原慎太郎竟说,这是“中国人捏造的谎言”(1990年 11 月 10 日)。日本法务大臣永野茂门于 1994 年 5 月 3 日会见《每日新闻》记者时也有类似的言论。他们的这些狡辩虽然遭到了日本朝野人士的广泛批评,但由此也可见日本极少数人歪曲 历史已到了不顾事实、指鹿为马的地步。 1994 年 8 月 12 日,日本环境厅长官樱井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日本并非想发动侵略战争而进行了过去那场战争。”他还说:“与其说侵略战争,毋宁说几乎所有的亚洲国家托它的福从欧洲的殖民统治下获得独立”,“不应当只认为日本坏”。这种颠倒黑白的诡辩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试问:既然日本不想发动侵略战争,为何要向国外派遣军队 ?日本侵略军仅在南京一地就屠杀了 30 万手无寸铁的中国人民,难道这就是日本给中国带来的“福”吗?难道中国人民还要因

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和发展中日关系

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和发展中日关系 内容提要:中日关系自近代以来一直就处于一个微妙的局势当中。在当代普通大学生当中,对中日关系和日本国家自身也存在着各不相同的态度。而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中日关系,用正确的方法和适当的行为来帮助发展中日关系,这也是我们每一个普通大学生应尽的义务。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日本中日关系 正文: 中国和日本,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在官方和民间两个方面就都有着亲密的交流,甚至日本文化中有很大一方面也是对中华文明的巧妙借鉴。中国近代史以来,从二十世纪初期开始,由于侵略战争的发生和双方外交政策的制定,中日关系就开始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局面。在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二十一世纪,外交关系的处理也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如何处理中日关系,也始终是中国政治范围内的重要内容。 在社会公民越来越有自主意识,并且社会普通民众的思想和舆论导向也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的现在,如何看待和发展中日关系,不仅只是党和政府所要考虑的主题,它也和我们普通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作为未来社会主体的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和发展中日关系,也该是我们每个人所应该思考的问题。 首先,就我个人的生活经验和与同辈的大学生群体的接触经验来讲,当代大学生对于日本以及中日关系的态度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基本可以理性看待中日关系的群体,对于价值观和世界观已经基本成熟的大学生来讲,大部分都是可以理性看待中日关系的历史性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走向,任何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的制定,首先都要以国家的利益为前提,同时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尊严也是必须维护和不可侵犯的,对于历史遗留问题,也要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得到最恰当的解决。第二类是对于国家事务包括外交问题在内的政治问题漠不关心的群体,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中对于国家事务不太关心的群体还是存在着的,并且还不能算作个别现象。在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现代社会,人们已经习惯于把目光聚焦在自己的现实生活,而国家的政治事务,这样一般而言不会对普通人的生活有过大的影响的,并不会得到太多关注。即使是大学生,也通常会有这样的现象。中日关系的冰冻或改善,

浅谈中日关系论文

浅谈中日关系 摘要:当今中日关系已成为中国对外关系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日本邻邦的地理位置,和他在国际舞台上表现出来的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强势态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已经毋庸置疑。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是“东西”关系,又是“南北”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但无论是哪一种关系,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如何看待并处理好中日关系,已成为每一位中国人心目中的共同疑问…… 关键词:中日;关系;和谐;战略 现阶段,中日关系正处于历史上的关键时期,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不仅是两国政治家,而且是两国人民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问题,主要就是从历史、全局、未来角度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从这几个方面看待和处理好了中日问题,便会使得我国人民在看待和处理当前我国与日本关系的发展局势方面,有更为清醒和明晰的认识,从而,在与自身相联系的国家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长远发展做出更加理智的选择。 一、要善于从历史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中日关系的现状很大程度上与中日关系的历史相关,“以史为鉴”就成为处理中日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时候,中国就把“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作为指导中日关系的基本前提。“以史为鉴”的“史”,即中日关系的历史。如何理解和看待中日关系史,并从中找到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将是两国人民必须完成的历史课题和现实任务。 提到中日关系史,历史上的中日甲午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就历历在目,它给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刻骨铭心。难怪人们在中日关系上一提到“以史为鉴”,就会自然想到这一段历史,并把这一段历史上升到民族尊严和国家荣辱的战略高度。这样的理解中日关系并不算错,但不能算全面和正确。周恩来总理当年曾用十个字说明中日关系历史,即“两千年友好,五十年队立”。“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这是中日关系历史最全面最准确的说明和表达。中日关系,从历史角度来

新时期中日关系和发展

新时期中日关系和发展 摘要: 近几年来,当中日经贸关系渐趋佳境之际,双边的政治关系却在进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渊,其间的反差越来越大,几乎到了如果不对政治局面加以改善,经济关系也难以为继的地步。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中日关系的当前局面对两国的发展都十分不利,所以改善中日关系成为中国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中日关系政治经济问题发展 一、中日关系的现状 (一)不断发展的两国经贸关系 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在贸易方面,日本中国已连续11年保持为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日本来说,中国也是位居前列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回顾战后以来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在两国不断深入地交往中,贸易合作通过民间渠道不断得到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最终经过了长期积累得到了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并最终促成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化。七十年代两国关系正常化以后,在第一个关键时期,对经济关系,尤其是贸易往来都起到巨大作用,推动了中日关系健康发展。即使在中日两国之间出现政治方面的分歧,甚至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时,经济合作也在不断发展,并且成为改善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但是两国经济关系的加深未必就提高了两国政府和国民之间的相互信赖度,事实证明,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只是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因为其间还存有政治关系的“反弹力”。 (二)陷入迟滞的中日政治关系 自从苏联解体后,美国开始把中国视为意识形态和战略上的潜在对手,日本的思路也与之合拍。在此背景下,美日同盟启动了“重新定义”进程,对中国的安全环境形成了战略压力,特别是对中国的台湾问题构成了军事干预的威胁。与此同时,日本经济在 1991 年后陷于长期萧条,中国则于九十年代进入了经济腾飞期。同期,日本决策层借美国的“压力”突破“和平宪法”体系的动向日趋明显,其走向政治大国、军事强国的意愿日趋强烈。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中日之间的相互竞争与戒备心理形成了恶性循环。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其领导层的对日政策日趋稳定和积极。日本政界却出现了相反方向的变化,各主要政党在强化日美同盟、修宪及海外派兵等方面日益趋同,在历史问题和台湾问题上维护中日关系基本原则的意识变得淡薄。 二、影响中日关系的问题 (一)教科书问题 从历史进程来看,教科书问题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从根本上说,这是日本政府长期纵容、支持右翼势力的必然结果。对于教科书的审定,日本政府一再声明表示“不介入”,但右翼教科书在国内外舆论的抗议声中两次获得通过,日本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教科书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归根结底是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反映。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日本为了追求政治大国目标,

当前中日关系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考

中日关系是今天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亚洲和世界拥有重大影响的中日两国发展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不仅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是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的重要因素。但是遗憾的是,2001年中日关系中再次发生了历史教科书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李登辉访日问题等严重损坏中日关系政治基础的事件。同时,在经贸领域也发生了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为严重的贸易摩擦;在安全合作方面双方互不信任,彼此警惕。那么今后中日关系的发展趋势将会如何呢? 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毛泽东就指出,“要把帝国主义政府和这些国家的人民区别开来”。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恩来也明确地表示,“中日两国人民永远地友好下去,这是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这是共同的,没有冲突”,“中日两国关系,从根本上说必须建立在两国人民友好的基础上”。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又指出:“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口号,代表了我们大家的理想。应该说,这个口号三十多年前就提出来了,不是今天提出来的,更不是某一个人提出来的,是中日双方提出来的。”[1](P.231) 2000年5月20日江泽民主席在会见日本“2000中日文化观光交流大会使节团”主要成员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推动两国友好合作不断发展,不仅符合两国人民及子孙后代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日友好归根结底是两国人民的友好。”[2](P.3)显然,江泽民关于中日友好的论述,同党和国家的第一代、第二代领导人关于中日友好的论述和见解是一脉相承的,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第一代、第二代领导人关于中日友好的指导思想所作出的新发展。其中,特别是“中日友好归根结底是两国人民的友好”这句话告诉我们,不管中日两国关系中出现什么样的变化、曲折和风波,甚至一时影响到两国人民之间的情绪,中日两国人民要求“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殷切愿望和发展趋势绝不会出现根本的改变;只要抓住了“两国人民的友好”这个根本,就可以相信任何企图破坏中日友好的力量,最终是不会得逞的。 ( 良好的中日关系对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日本起着很大作用,既是重要的贸易伙伴,又是引进资金技术的重要来源。同时要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和稳定周边,也必须搞好中日关系。因此,中国早就把发展同日本的友好合作关系定为基本国策,并一直坚持力行。而在新的历史时期,日本在谋求政治大国的过程中同样需要一个良好的中日关系。首先在外交上,日本需要借助中国。在对美外交中要借助中国的影响。每当日美关系紧张时,日本只要加强对华关系,日美关系便缓解,日中关系是日本对付美国压力的一张“王牌”。在谋求大国地位方面,日本将中国视为其推行联合国外交的关键因素。日本联合国外交的重点放在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上,如果得不到中国的理解和支持,将难以如愿。日本的亚洲外交也需要借用中国的支柱作用,日本无论是在朝鲜半岛还是在东南亚问题上要发挥作用,没有中国的支持与合作都将是困难的。其次,发展与中国的经济关系是日本发展战略的需要。中日经济在亚洲占有重要的位置。中日两国GDP之和占亚洲GDP总和的3/4。21世纪合作的焦点是经济安全,在维护亚洲的稳定与繁荣上中日两国有共同的战略利益。同时,日本也需要中国的巨大市场和某些资源。再次,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日本同样需借助日中关系。目前,美国谋求单极世界,日本虽怕触怒美国不敢明确支持多极世界,但面对中俄

论当代中日关系及发展现状

论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要营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中日关系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中日和平,则东亚平安无事;中日矛盾激化,则会危及世界和平。两国关系何去何从,是对两国政府与人民智慧的考验。搞好中日关系将有利于中日两国政治互信、安全保障、整体合作和东亚和平稳定;有利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外交方针的展开和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维护。 【关键词】中日关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1.中日关系现状 1.1合作 近些年来的中日关系有不可否认的突出成就,最大的成就是中日之间的经济互惠,由于中国与日本天然的地理环境,使得两国形成了一衣带水、互相依赖的经济发展关系,而且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中日两国政府都极为重视民生对于本国政治的重要性,将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看作是执政合法性的基础之一,所以两国都特别重视经济水平的健康持续发展和经济总量的提升,从而为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基坚实的基础,这是两国之间经济交往密切并且持续升温的根本原因。其次,由于经济上的这种依赖关系,中日之间在政治和军事上基本上保持了最大的克制性,因此虽然中日摩擦不断,却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政治军事冲突,这也应该看作是中日关系的一个成绩,并且我们还应在未来继续将这一成绩加以保持。最后,中日民间持续交往,形成了互相交流的常态化趋势,在文化、旅游、留学生以及友好城市等诸多方面都开展了各种各样的交流交往活动,逐渐培育了较为良好的交流模式,这也是中日关系近些年来所取得的成果。这些成绩值得我们倍加珍惜。 1.1.1经济 两国在经济金融领域的合作原本不乏亮点:东京和上海启动了日元和人民币直接兑换交易,日元也因此成了继美元之后第二个直接与人民币兑换的国际货币,2012 年 6 月,日本购买103 亿美元中国国债,也是发达国家与中国首次签署此类协议,有利于推动两国外汇储备的多元化,减少对美元储备的过度依赖,中日经济联系也因此进一步加深。【当代中日关系的发展与趋势研究-钟亮】 1.1.2政治 中日两国于2008年6月18日共同发表了《中日东海共同开发的原则共识》,这是为落实中日两国领导人关于使东海成为“和平、合作、友好之海”而采取的重要步骤,也是两国本着求同存异精神通过平等协商达成的互利共赢的积极成果。“战略互惠”是多年来两国达成的重要共识。双方同意,在政治上、经济上、安全上、社会上、文化上等领域促进各个层次交流与合作,通过中日安全对话和防务交流,增进安全领域互信。 1.2冲突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中日关系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日本官方和民间的军国主义民族沙文主义势力对历史抱有极其暧昧的态度,不反思自己的侵略历史,反而一再挑战中国人民乃至亚洲人民的情感底线,肆意歪曲和篡改历史,否认日本侵略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历史,并在中国的东海南海等敏感地带一再挑衅,引起中国政府和民间的极大愤慨和强烈厌恶,这是中日关系出现不和谐甚至对抗的根本原因。因此,我们看到经济交往在总体向好的趋势中也出现了局部降温的可能性,政治上在几个敏感问题上不能达成基本共识,军事上更是难以做到互相信任,在日本国内有关“中国威胁论”的舆论风潮甚嚣尘上,不断刺激其军国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势力的抬头。

浅谈中日关系及未来展望

浅谈中日关系及未来展望 中日两国于1972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从此,中日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多年来,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日关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如对侵略历史的认识问题,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等。其中如何认识侵略历史是中日关系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我相信,只要双方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历史问题,就一定能够开辟中日关系美好的未来。 目前,中日关系已成为发展最快、交流最广、受重视程度最高的双边关系之一。但勿庸讳言,在中日两国二十六年来的交往中,也出现了与“友好、合作”这一主流不协调的支流。它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和破坏了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为了使中日关系更加顺利地向前发展,我们有必要对影响两国关系的一些消极因素进行探讨,以便寻得解决的办法。 (一)历史认识问题 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那段不光彩历史,日本始终有一部分人不愿也不敢正视。甚至有人公然为侵略历史翻案,美化其侵略罪行。他们的这些倒行逆施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伤害了中国人民以及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也严重影响了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 (二)台湾问题 从历史上看,日本曾通过武力吞并台湾并进行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1972年中日两国签署《中日联合声明》时,日本政府就明确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日本力图介入台湾问题和南沙诸岛的争端,众所周知,台湾及南沙诸岛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是直接或是间接地把台湾海峡列入日美安全合作范围,都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和干涉,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决不能接受的。 (三)钓鱼岛问题 在钓鱼岛的归属这一问题上,中日两国存在分歧。但从大局出发,20年前缔结和平友好条约时,两国领导人都同意将这一问题留待以后解决。1978年10月25日,邓小平副总理在同福田首相会谈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回答日本记者提问时说:“这样的问题放一下不要紧,我们的后代会比我们更聪明,将来总能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来解决。”但多年来,日本时常有一些右翼分子在钓鱼岛问题上进行挑衅。1996年7月14日,日本右翼团体“日本青年社”成员一行7人乘船登上钓鱼岛,并在岛上设置灯塔。1997年5月6日,日本国会议员西村真悟在冲绳县一名议员及两名摄影师的陪同下登上钓鱼岛。5

就目前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其解决谈谈自己的看法

就目前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其解决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中日关系的现状 (1)不断发展的两国经贸关系。 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位置。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回顾战后以来的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人们可以看到,经济合作推动整个中日关系改善。尤其是其中的贸易往来都起到巨大作用,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事实证明,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只是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2)写入迟滞的中日政治关系。 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恣意窜改教科书、钓鱼岛事件等种种事件的发生都可能将两国的关系推向深渊,而日本多次申请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会的举动更是遭到了国人的极大反感,可以说中日关系是现今中国外交事务上比较麻烦并且难以处理的问题。中日关系出现如此复杂的局面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而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按照这样的速度在继续发展下去,不出几年,中国就会超过日本。这让日本产生了不平衡感,由此影响,日本对中国的心态日趋复杂,他们既看重中国的广阔市场,希望从中国的迅速发展中得到实惠,有心存疑惧。这种复杂心态使得日本当局在对华合作的同时,试图从多方面对中国的发展加以防范和牵制,以达到阻碍中国超越日本的目的。 二、中日关系的解决 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浅谈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1)历史的认知问题。这是中日关系中最敏感的政治问题。日本不顾历史,擅自修改历史教科室,忽略日本侵华的历史事件,及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对中日的关系造成了严重的干扰。 (2)台湾问题。中方关于日台关系的立场是明确的,坚决反对进行各种形式的官方往来,坚持一个中国,并要求日方承诺台湾不包括再日美安全合作范围之内。

形势与政策论文__论中日关系

大学生必修课形势与政策论文 论中日关系 1、中国对外政策的调整与中国对日政策的发展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刻,在这一时期作出了改革开放和把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与进行现代化改革开放相适应,中国对外政策包括对日本的政策进行了调整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对外政策的调整有利于中日关系的发展,日本是经济大国,资源小国,对海外资源的依赖性和依赖程度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大,加上国际局势动荡,对日本影响很大。因此,日本需要分散原料,燃料的供应,就近取材来满足其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 本在国际上的影响仍十分有限,它既无法同美,俄那种政治影响力遍及全球的超级大国相比,也无法与英法相比,因此,它力图在最有前途的亚太地区扩大政治影响,亚太地区既是日本的主要资源供应地,又是日本重要的商品市场。日本企图从政治上“担负起稳定亚太地区的使命”。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日本加强了亚太外交,积极在这一地区发挥作用施加影响。在国际重大问题上,积极参与,尤其在经济上大大增加对亚太“热点”地区的投资。加强经济合作。 2、中日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双边关系的发展 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为中日两国友好关系注入了新活力,中日官方和民间的互访增多,中日经济贸易迅速增长,经济合作的加强。文化的交流等都促进了中日关系的良好发展。 新的历史条件下潜在不利于中日友好的倾向 中日两国友好合作关系有了显著发展,总体来看,主流是好的,正常的,发展是顺利的,都给双方带来了好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摩擦,这些问题主要包括经济和政治两方面。 政治上,主要上是日本如何对待过去的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如何处理与台湾的关系这是中日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 经济上,大多是业务问题:一是两国由于体制的不同,在契约的观念,市场开放程度,交涉权限等方面产生的差异,二是随着歼击机往来的扩大,引起的贸易不平衡。三是在技术合作方面,日本企业严密控制先进技术的出口和转让,采取卖产品不卖设备,卖设备不卖技术的做法,这不能满足中国在技术引进方面的要求。 a.史教科书事件 日本为了替军国主义者发动的战争开脱罪责,近些年来,频频发生篡改历史教科书事件,引起了中国,朝鲜等亚洲国家的强烈反对。

论中日关系的现状与未来

论中日关系的现状与未来 中日两国作为当代东亚地区的两个关键性大国,其相互关系对东亚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产生直接影响。作为同一地区两个相邻的国家,中日之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当代中日关系也是历史上中日关系发展的直接结果。柯林武德曾经说过:“今天由昨天而来,今天里面就包括有昨天,而昨天里面复有前天,由此上溯以至远古:过去的历史今天依然存在,它并没有死去。”只通过对昔日中日关系的研究和分析我们才能真正把握今日中日关系的现状和未来。 中日两国历史关系回顾: (一)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中日关系 1.历史回顾 (1)东汉以前(火种与土著) 日本原是个岛国,可是其土著民族并不发达。在中国和朝鲜半岛的大陆移民带来的新技术影响下,生产力逐步发展逐渐行成小的王国和势力。传说中的徐福东渡就是这个时期,给落后的日本带去了文明的火种。 (2)东汉到南北朝(天朝和蛮夷) 这一时期日本多次入朝进贡中国,请求册封,来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 (3)隋唐时期(老师和学生) 这一时期日本却不再求取和接受册封,而是多次派遣隋(唐)使和许多留学生及留学憎,来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由于不喜欢倭这个蔑称,日本的名字便是在这时应运而生。由于中日之间的交往密切,所以日本在许多方面都受中国影响很。 (4)唐末到近代以前(卫士与强盗) 唐末,随着王唐朝的衰弱,而日本决定废止遣唐使,取而代之的是商船通商和倭寇入侵。而他们从中国宋以后开始就不承认中土文化的先进性和正统性,只追求经济利益。而同期中国的女真人和蒙古人也曾先后发动过对日本的侵略活动。这段时期可以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5)屈辱清朝(鱼肉和倭刀) 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并在政府的扶植下,很快产生垄断,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但日本是一个后

中日关系发展史

中日关系发展史 国家介绍: 中国:中国为世界五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文化与文明史。中国是国际社会的中流砥柱,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世界第二大进口国,拥有最多外汇储备;亦是世界上经济成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不过中国的生产力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地区发展也不平衡。 日本:日本国是位于亚洲大陆东岸外的太平洋岛国。西、北隔东海、黄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与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相望,东濒太平洋。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为单一民族国家,实行君主立宪政体,被称为“日出之国”。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起一直是世界公认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科学研发能力居世界第三,同时也是当今世界第四大出口国与第四大进口国。日本属于发达国家,国民拥有很高的生活质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四万美元稳居世界前列,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中日古代交往史: 一、中日交流始于汉朝:据《后汉书》记载,自公元57年开始中日就开始交往,光武帝赐以印绶。 二、日本遣隋使:589年,隋王朝统一中国。圣德太子为了加速移植先进的中国文化,于公元7世纪开始向中国派遣使节及留学生、学问僧等,从此两国使节往来络绎不绝,两国间的友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友谊的桥梁——遣唐使:我国唐代经济和文化高度发展,给周围各国以积极影响。中日往来不断加深,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开展了深入的交流。其中“唐玄宗诗赠遣唐使”;日本嵯峨天皇提倡汉诗,推动日本汉学的繁荣发展;李白、王维等著名诗人也和日本诗人建立了良好的朋友关系,为了日本好友的不信遇难而作诗悼念;日本僧人空海和王羲之在书法方面也结下了深厚友谊;鉴真,大家更是熟悉不以,他七次东渡到日本,传播了盛唐文化,对日本的文化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同时也促进了中日关系的发展;另外,中国的茶也有悠久的历史,日本在派遣遣唐使的时候,茶文化也就随之流入日本,在日本人的不断

中日关系走向

1、中国对外政策的调整与中国对日政策的发展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刻,在这一时期作出了改革开放和把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与进行现代化改革开放相适应,中国对外政策包括对日本的政策进行了调整。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对外政策的调整有利于中日关系的发展,日本是经济大国,资源小国,对海外资源的依赖性和依赖程度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大,加上国际局势动荡,对日本影响很大。因此,日本需要分散原料,燃料的供应,就近取材来满足其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 本在国际上的影响仍十分有限,它既无法同美,俄那种政治影响力遍及全球的超级大国相比,也无法与英法相比,因此,它力图在最有前途的亚太地区扩大政治影响,亚太地区既是日本的主要资源供应地,又是日本重要的商品市场。日本企图从政治上“担负起稳定亚太地区的使命”。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日本加强了亚太外交,积极在这一地区发挥作用施加影响。在国际重大问题上,积极参与,尤其在经济上大大增加对亚太“热点”地区的投资。加强经济合作。 2、中日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双边关系的发展 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为中日两国友好关系注入了新活力,中日官方和民间的互访增多,中日经济贸易迅速增长,经济合作的加强。文化的交流等都促进了中日关系的良好发展。 新的历史条件下潜在不利于中日友好的倾向 中日两国友好合作关系有了显著发展,总体来看,主流是好的,正常的,发展是顺利的,都给双方带来了好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摩擦,这些问题主要包括经济和政治两方面。 政治上,主要上是日本如何对待过去的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如何处理与台湾的关系这是中日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 经济上,大多是业务问题:一是两国由于体制的不同,在契约的观念,市场开放程度,交涉权限等方面产生的差异,二是随着歼击机往来的扩大,引起的贸易不平衡。三是在技术合作方面,日本企业严密控制先进技术的出口和转让,采取卖产品不卖设备,卖设备不卖技术的做法,这不能满足中国在技术引进方面的要求。 a.史教科书事件 日本为了替军国主义者发动的战争开脱罪责,近些年来,频频发生篡改历史教科书事件,引起了中国,朝鲜等亚洲国家的强烈反对。 篡改侵华史,美化军国主义不仅违反了《中日联合声明》的精神和原则。否定了日本政府就侵华战争向中国人民所表示的深刻反省,而且关系到中日友好合作的前途,因此,激起了中国人民和亚洲人民的愤慨。中国人民用确凿的事实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教科书问题的实质是日本能否正确对待过去那段历史,这是中日关系中重大原则问题,但令人遗憾的是,日本有关方面在这次教科书上始终未能认真对待这个问题 b“满洲建国之碑“事件 c.关于日台关系的问题 如何处理与台湾的关系是中日关系中一个重要问题,中国政府认为日本政府应该遵循《中日建交联合声明》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早已确认的根本原则,确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搞“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行经. 日本利用其企业的雄厚资金和技术力量,深入台湾各个主要领域,实行大规模合作和兼并,并逐步增强日本企业对台湾的经济控制,日台之间经济,政治关系密切,

浅析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文摘要】: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海天相望的近邻。中日两国都是当今世界上有影响的政治经济大国,继续发展两国睦邻友好关系不仅对我们两国,而且对全世界都具有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中日关系在各自对外关系中显然居于重要地位,但进入世纪之交,中日关系出现了令人忧虑的状况。本文主要分析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中日两国关系存在问题的主要因素以及我国应对的对策。我认为,不管是历史遗留问题或是至今的摩擦,两国问题在和平沟通和交流的条件下还是能够和平解决的。 一、中日历史关系 甲午战争后,日本伙同西方列强,加剧对中国的瓜分和掠夺,把中国视为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场所,直至公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新中国建立后,日本又加入美国的反华包围圈,中日在政治上相互隔绝二十多年。 40年前,中日双方签署《联合声明》,邦交实现了正常化。俗话说“四十不惑”,两国关系不但没有改善,反而由于日本的购岛行为而急剧恶化。中日关系正除以一个关键阶段,是进是退,关键取决于双方能否把握机遇,进行积极的政策互动,这就需要我们认清规律、把握大局,抓好关键、用好机遇、实现局部利益与总体有好的再平衡。 一.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 中国与日本的交往由来已久,同为东亚两个最具影响力的国家,在历史的舞台上,谁也无法忽略谁的存在。随着两国的发展,摩擦和矛盾不断发生,我认为中日两国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点:一是历史问题,二是钓鱼岛问题,三是能源问题。 1.历史问题。满清时期,清政府的腐败、军队的颓废,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震惊了全世界,历史上的强国竟沦落至此。相反,日本走上了明治维新的道路,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蓄谋已久的侵略——日甲午战争终于爆发,结果是中国惨败。从甲午中日战争开始,中日两国的摩擦一直没有消灭过: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中国大扫荡——三光政策等等,这一系列的历史问题,造成中日关系的不断恶化。日本军国主义过去对中国几十年的侵略,给中日两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给中国人民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给中日两国关系带来严重恶化的后果。 2001年小泉纯一郎当选日本首相,每年都要以内阁总理大臣的身份,参拜靖国神社。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间接否认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因此遭到中国及亚洲其他国家的强烈反对,直接导致中日两国关系的倒退,中日关系走进了冰河期。另外,日本纂改历史教科书,歪曲历史事实,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和亚洲人民的感情,遭到了中国和亚洲各国的谴责。2.钓鱼岛争端 钓鱼岛问题是中日关系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隐患。多年来,日本时常有一些右翼分子在钓鱼岛问题上进行挑衅。1996年7月14日,日本右翼团体“日本青年社”成员一行7人乘船登上钓鱼岛,并在岛上设置灯塔。尽管1978年签订中日和平条约时,双方曾达成过“搁置争议”的共识,但日本毫无信义,在实际占领的前提下,加速了钓鱼岛的国土化进程。日本2012年的购岛行为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使中日关系降到冰点。 日本的购岛行为已经引起了我国人民的强烈愤怒,我国政府和各界都对野田内阁的这一举动表示了强烈的愤慨,表明了在捍卫领土主权问题上的坚定意志和决心。导致连续37年的日本经济会访华代表团行程被延期,中国银行等中国四大银行甚至缺席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东京召开的年会,这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所罕见的。 3.能源问题。21世纪是能源时代,能源是现代国家发展的血液。日本作为一个资源贫乏的岛国,当然要向外扩张确保本国的能源安全。中国和日本在东海有共同的利益交合区,主要

浅谈当前中日关系

浅谈当前中日关系 摘要近几年来,当中日经贸关系渐趋佳境之际,双边的政治关系却进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渊,其间的反差逾来逾大,几乎到了如不对政治局面加以改善,经济关系也难以为继的地步。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相当多的国人谈起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那么究竟是那方面的问题导致中日关系处成当下局面,我们又应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呢?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浅谈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关键字人民关系历史合作日本 一、中日关系的现状 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在贸易方面,日本已连续11年保持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日本来说,中国也是位居前列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回顾战后以来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人们可以看到,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在漫长的历史年代,贸易合作通过民间渠道不断得到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最终经过了长期积累得到了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并最终促成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化。70年代两国关系正常化以后,在第一个关键时期,经济关系,尤其是其中的贸易往来都起到巨大作用,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即使在中日两国之间出现政治方面的交涉,甚至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时,经济合作也在不断发展,并且成为改善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但是两国经济关系的加深未必就提高了两国政府和国民之间的相互信赖度,事实证明,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只是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因为其间还存有政治关系的"反弹力"。 二、中日关系的症结 在亚洲,中日两国的综合国力都在上升过程中,是未来世界多极化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日本迟早要成为政治大国,这与中国成为经济大国同样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中日两国在告别了"一强一弱"的时代后必须适应相互容忍和接受对

中日关系发展趋势浅析

日本民族性(战略决策方向)及中日关系发展趋势浅析 张卜元 【内容提要】中日之间的交往历史源远流长,而当下的两国关系由于领土问题的恶化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纵观历史,一国的民族个性由于当地的地理,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并固化,而民族性甚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一个民族国家的战略决策。日本作为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其文化系统。社会心理系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所以,研究它的民族性以判断其决策走向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菊与刀》等著作对其民族文化已有相当的论述,所以本文着重研究日本在特定情况下的战略选择并根据当下国际形势与中国的国情判断中日关系的走向。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探讨日本古代史以及地理因素对其国民性的影响,第二部分探讨日本近现代史以及外部因素对其国民性的影响,第三部分则结合中国与日本的关系的现状探讨中日关系的走向。 【关键词】民族性,战略决策,中日关系 一·日本古代史和地理环境因素及其对日本民族性的影响 1.天皇制及日本的神道教 当今恶明仁天皇是大和王朝“万世一系”的第125代天皇。据日本最古老的历史古籍《古事记》与《日本书纪》记载,日本第一位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建国即位,后世还把这一天定为日本“建国纪念日”。日本人普遍认为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后代,而天照大神是日本文化中类似于上帝一样的绝对存在,所以天皇的意志在日本人心中具有绝对的正确性。从天皇的产生来看,天皇起源于于日本列岛上的大和国,大和国的大王凭借实力东征西讨,“东征毛人五十五国,西服众夷六十六国,渡平海北九十五国”,并于五世纪统一了日本列岛上的大部分地区。日本古代的统一方式与西方类似,都是简单地使用暴力,在其历史中很难发现任何凝聚共识,或者像大禹治水那样保护共同利益以统一国家的方式。 日本的国教是神道教,《古事传记》一书对日本的神作了注释:“不仅单称优秀者,善良者,有功者。凡凶恶者,奇怪者,极可怕者亦都称为神。”(换句话说,在这一教中没有善神与恶神之分)。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日本侵略中国时会对中国人犯下涛天的罪行了,因为他们在道德上只需向天皇负责。 2.日本的自然环境因素及其影响 日本位于太平洋西岸,是一个由东向西南延伸的弧形岛国。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其他6800多个小岛屿组成。且其中陆面积仅37.78万平方公里,而山地面积就占了总面积的70%,其中大多数为火山。更为恶劣的是,全球10%的地震发生在日本及其周边地区。贫乏的资源与其过于密集的人口以及频发的灾难使该国的忧患意识极其强烈,这种忧患意识可能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贫乏的资源迫使日本提高对资源的使用效率,而这也是日本技术领先的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则给了它强烈的对外扩张的动力,其具体表现是商业利益的全球化拓展和军事上的对外侵略。 3.日本古代的对外战争与交往 从日本的历史中的战争中可以发现,它(古代及近代日本)是一个崇尚强权的国家,在它的思想中往往只存在征服与被征服,甚至它的学习对象也必须是战胜它的国家。例如:公元660年,唐灭百济,为了恢复自己的朝贡国百济,日本出兵朝鲜,被唐朝和新罗联军在白江口击败。到了680年,天智天皇即位,他模仿唐朝建立了户籍管理制度,于670年制作了最早的全国性户籍而这也是他学习唐朝的开始,在这之后便有了我们熟知的日本遣使赴唐和鉴真东渡。1592年万历朝鲜战争爆发,丰臣秀吉为这次战争动员了23万人,声势浩大,却在平壤大败,此后朝明联军不到两个月,就把日军一路赶到釜山,朝鲜光复,丰臣上表求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