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四大奠基人

传播学四大奠基人
传播学四大奠基人

1.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Dwight Lasswell)

美国政治学家论文<<世界大战的宣传技巧>>1927年出版,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以宣传为题的传播研究影响尤大,至今仍然与美国名记者李普曼的<<舆论>>(1922)一起,被人推崇为早期传播研究的两部经典之作。《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可谓传播学的开山之作或奠基之作。1980年,又出版了三卷巨作《世界历史上的宣传与传播》。

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他最早考察了传播的基本过程,将其解析为五个主要环节或要素(即著名的“5 W”、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了什么效果),并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

这个过程模式虽然带有单向性和直线性的缺陷,但它明确勾勒出了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对形成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他首先用政治学观点对传播学进行系统的研究,是公认的“宣传和政治符号理论发展的先驱”。

第二,他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和传播“三功能说”,前者比较完善地描述了传播的过程,明确了传播学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

众研究和效果研究五个基本内容,为当代传播学研究指明了方向。后

者则为赖特、宣伟伯等学者以后对传播功能作出进一步的理论阐述,

奠定了基础。

第三,他提出"社会传播"的概念,从宏观上初步探讨了传播的社会功能等基本课题.

第四,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由于该法精确定量的特色,为使传播学成为一门精确的科学立下了功勋.

第五,他用定量语义学的方法,比较了有意义的政治符号在不同时间和地点在主要新闻机构的分布,为传播学研究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提供了有

益的经验。

2.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

最早研究传播学的心理学家之一。率先将类似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应用于社会心理学,被誉为"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

卢因对传播学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gatekeeper)概念。后来这个概念被广泛应用到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达过程的研究当中,“把关”理论成为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机制的一种重要理论。

卢因对传播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他把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引入社会学研究的同时,实际上也给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二是,他对人们行为和群体的研究,给传播学中的效果研究一个重要启示:在研究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的影响时,要充分注意社会环境和个人所属群体的作用。

三是,他提出了著名的“把关人”(gatekeeper)概念,为信息流动的复杂性等提供了圆满的解释。

卢因的主要论著有:《个性动力论》、《解决社会矛盾》、《群体决定与社会变革》等。

3.卡尔·霍夫兰(Carl Hovland)社会心理学家.

进行了“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霍夫兰和他的实验室为研究军内教育电影对提高士气所起的作用和效果,进行了一系列心理实验。并把研究成果整理为《大众传播实验》(1949年出版)一书出版。1953年,又出版了《传播与说服》。

贡献:

其一,把心理实验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

其二,提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第三,他注意到影响说服效果的多种因素,尤其是说服者及其发出的信息者两个因素,并提出了改善说服效果的一系列有价值的建议,为“可

说服性”这个当代传播学的重要课题奠定了基础。

霍夫兰的主要论著有:《大众传播实验》;《传播与说服》;《说服的表达次序》;《个性与可说服性》《态度的形成和改变》。

4.拉扎斯菲尔德(Paul https://www.360docs.net/doc/1618533594.html,zarsfeld)

以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著称的社会学家. 在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中,拉扎斯菲尔德是对后来的传播学发展影响最大的一位。他是“两级传播”理论的提出者。

1940年,他和卡兹等人对总统大选中的宣传战进行了调查,以测定大众传播对选民态度的影响(史称“伊里调查”,1944年出版了调查报告《人民的选择》)。在这项研究中,大众传播的效果实际上非常有限,决定选民投票意向的还是其他众多的因素,如“政治既有倾向”的作用、受众对不同媒介或内容的“选择性接触”机制、人际传播中的“意见领袖”的影响等等。根据这项调查,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了“两级传播”的观点,认为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发挥影响。这项研究对否定“子弹论”起了直接的作用,但也开创了“有限效果论”的传统。

贡献:

其一,两级传播理论.第一步是从大众媒介到受众上的一小部分人,由于这些人在传播中表现活跃(如经常听广播,看报,了解许多情况),被称为"意见领袖".第二步再由这一小部分意见领袖,将媒介的信息扩散到广大的受众那里. 其二,对传播研究方法的贡献.把传播学引向了经验性研究的方向,不断改进抽样调查技术和量化分析方法.不过,这种研究方法只看数据不看其他,拘泥于实证资料。

传播学几个重点名词解释

传播学重点名词 一、拟态环境(李普曼《公众舆论》)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就在其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论及拟态环境问题。并首次使用“Pseudo-environment”一词。拟态环境有如下特点:一方面,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摹写,不是“真”的客观环境,或多或少与现实环境存在偏离。另一方面,拟态环境并非与现实环境完全割裂,而是以现实环境为原始蓝本。李普曼认为,在大众传播极为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一是实际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二是传播媒介经过有选择地加工后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三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主观现实”。人们的“主观现实”是在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媒体搭建的“象征性现实”的中介。经过这种中介后形成的“主观现实”,已经不可能是对客观现实“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产生了一定的偏移,成为了一种“拟态”的现实。 二、把关人(库尔特·卢因) “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卢因率先提出的。他在《群体生活的渠道》(1947年)一文中,首先提出“把关”(gate keeping)一词。他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信息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式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发现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与受众见面。从此,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从人们的不自觉行为成为大众传媒组织的有意操作,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或明或暗的影响新闻实践。经怀特、麦克内利等众多学者的深入挖掘研究,最终成为传播学控制分析领域最具科学性的理论之一。 三、传播效果的魔弹论和皮下注射论 媒介本身被认为是根据媒介和媒介内容的控制者的意志,以强大的力量去形成舆论和信念、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并指导人们的行为(Bauer and Bauer,1960)。核心观点,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饿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宣传心理战的效果研究则进一步促成了这样一种观点:媒介是万能的,可以随心所欲地影响受众,从而产生巨大的传播效果。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几十年内,大众传媒如报刊、电影、广播等迅速发展并普及,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人们普遍认为大众传播具有惊人的强大效果,传播研究者认为大众媒介具有"魔弹式"的威力。代表这种观点的理论被称为"枪弹论"、"魔弹论"或"皮下注射论"。这种观点产生的理论背景是当时西方盛行的本能心理学和大众社会理论。本能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正如动物的遗传本能反应一样,是受"刺激—反应"机制主导的,施以某种特定的刺激就必然会引起某种特定的反应。大众社会理论是在孔德、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思想和韦伯等有关工业化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他们认为,大众社会中的个人,在心理上陷于孤立,对媒介的依赖性很强,因而导致媒介对社会的影响力很大。 有关这一理论的研究大都是建立在观察基础上的结论,并未经过严密的科学调查与验证。这种理论过分夸大了大众媒介的影响力,同时也忽视了受众对大众传播的自主权的前提。受众是具有高度自觉的主人,他们对信息不仅有所选择,而且还会自行决定取舍。此外,这一理论还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社会因素。传播效果与当时当地的社会环境、媒介环境、群体心态、政治军事经济及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不能把传播效果放到"真空"中去考察。 除此之外,欧洲国家的广告客户、内战时期的独裁国家以及俄国新革命制度对媒介的利用都证实了媒介万能这样一种观点。人们已经倾向于认为媒介具有非常强大的力量。同时期盛行的本能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也从另一个角度支持了媒介万能的说法。实际上,这种效果观是很片面的,是“不分时间和地点,不讲环境条件和对象,将传播效果绝对化和神化的错误观点…”

大学《传播学概论》试卷及答案

《传播学概论》课程期末考试 (2011—2012学年 第1学期) 本科 专科□ A 卷□ B 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通常被称为( ) A.群体传播 B.人际传播 C.自我传播 D.组织传播 2.著名的“三论”当中,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下面哪位( ) A. 香农 B.库利 C. 威纳 D.米德 3. 传播学研究的内容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 ) A.大众传播学 B.人际传播学 C.自我传播学 D. 组织传播学 4. “媒介即讯息”这一著名论断是谁提出的( ) A.拉斯维尔 B.麦克卢汉

C.施拉姆 D.香农 5.拉斯韦尔模式的第1个环节是() A.谁 B.对谁 C.通过什么渠道 D.说了什么 6. 最早提出来“把关人”理论的是() A.拉斯维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7.小米对小李说:“明天周末,我们去看电影吧?”这句话中,小米是一个基本 传播过程中的哪个环节() A.反馈 B.媒介 C.传者 D.受传者 8.在《人民的选择》中,拉扎斯菲尔德等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是()。A.拟态环境的环境化B.“意见领袖” C.主我与客我理论D.休眠效果 9.下面哪个理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提出来的()。 A.“传播流”B.“信息流” C.“沉默的螺旋”D.“媒介即讯息” 10. 最早提出“两级传播”这一观点的是()。 A.拉斯维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库尔特·卢因 D.卡尔·霍夫兰 11.在香农—韦弗的传播过程模式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 A.反馈 B.噪音

传播学概论测试题3

第一章、第二章测试 1、人类传播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口语传播时代 (2)文字传播时代 (3)印刷传播时代 (4)电子传播时代 2、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是美国学者(威尔伯﹒施拉姆)。 3、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分别是: (1)拉斯韦尔 (2)拉扎斯菲尔德 (3)卢因 (4)霍夫兰 4、信息论的创立者香农认为,只要是能够消除或减少事物的某种(不确定性)的东西,都是信息。 5、十五世纪四十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技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6、人类传播有哪些特点? (1)社会传播是信息在扩散中实现共享的过程。 (2)社会传播是传播双方的互动行为。 (3)社会传播的发生是以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为前提的。 (4)社会传播的本质属性:社会关系。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体现着不同的社会关系,也建立着新的社会关系。 (5)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是各种类型的传播交织而成的一个复杂的“过程的集合体”。 7、什么是符号化?什么是符号解读? 符号化(编码):是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换为声音或文字语言或其他符号的活动。 符号解读(译码):是受传播者对其接受到的符号进行理解和阐释,读取其意义的活动。

第三章、第四章测试 1、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包括哪些要素? 传播者(C),受传者(R),讯息(M),媒介(MD),反馈(F) 3、1949年,美国的信息论学者(香农)和(韦弗)提出了一个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 4、1967年,美国学者(丹斯)强调了传播过程的动态性质,比如,谈话中双方“认知场”总是在不断扩大。麦奎尔将其观点概括为“螺旋形模式”。 5、在对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研究中,(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强调了社会传播是由普遍联系的各种类型的传播所构成的复杂系统。(马莱兹克)的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则看到了大众传播各个环节都受到各种社会影响力的作用,其中,社会心理因素对传播者和受众具有重大的影响。 6、人内传播的一些理论与社会心理学密切相关。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看来,人的自我是在“主我”与“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另一位社会心理学家(布鲁默)则提出了“自我互动”理论。 7、1973年,美国学者(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提出了一个基于基模理论的个体信息处理过程模式。 8、“镜中我”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的。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我认识自我认识依赖于同他人之间的互动。他人的评价和态度是一面“镜子”,个体依此调整自身行为。 9、图示:拉斯韦尔五W模式。 10、图示: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大学传播学概论试卷和答案

《传播学概论》课程期末考试(2011—2012学年 第1学期) 本科 专科□ A 卷□ B 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得分 评阅人 1.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通常被称为( ) A.群体传播 B.人际传播 C.自我传播 D.组织传播 2.著名的“三论”当中,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下面哪位( ) A. 香农 B.库利 C. 威纳 D.米德 3. 传播学研究的内容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 ) A.大众传播学 B.人际传播学 C.自我传播学 D. 组织传播学 4. “媒介即讯息”这一著名论断是谁提出的( ) A.拉斯维尔 B.麦克卢汉 (密封线内勿答题) 姓名 学号 学院(系) 专业 年级 班(密封线内勿答题)

C.施拉姆 D.香农 5.拉斯韦尔模式的第1个环节是() A.谁 B.对谁 C.通过什么渠道 D.说了什么 6. 最早提出来“把关人”理论的是() A.拉斯维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7.小米对小李说:“明天周末,我们去看电影吧?”这句话中,小米是一个基本传 播过程中的哪个环节() A.反馈 B.媒介 C.传者 D.受传者 8.在《人民的选择》中,拉扎斯菲尔德等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是()。A.拟态环境的环境化B.“意见领袖” C.主我与客我理论D.休眠效果 9.下面哪个理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提出来的()。 A.“传播流”B.“信息流” C.“沉默的螺旋”D.“媒介即讯息” 10. 最早提出“两级传播”这一观点的是()。 A.拉斯维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库尔特·卢因 D.卡尔·霍夫兰 11. 在香农—韦弗的传播过程模式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 A.反馈 B.噪音

大众传播理论复习题

大众传播理论 绪论 1.传播的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结合社会学和信息科学的视 点)构成要素: ①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②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作用对象一词并不意味着受传者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相反,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 ③讯息: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 ④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⑤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 2.人内传播:内向传播、内在传播、自我传播。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 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两个行为主体之间的信息活动)

群体传播: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结构,并反过来成为群体活动的框架。 组织传播:指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个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 3.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在面临 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 趋同心理:也叫做遵从性,指的是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很多情况下,个人被迫接受群体意见,正是出于这种担忧。 美国经验主义传播学 1.四大先驱(传播学四大奠基人): 拉斯韦尔宣传与传播研究美国现代政治科学的创始人之一 宣传分析研究: 1927年《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此书刺激了两次大战之间的宣传研究,使之成为当时学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传播过程研究: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此书中拉斯维尔最早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并提出了传播基本过程的五个主要环节和要素。这个过程模式虽然具有单向性和直线性的缺陷,但它明确勾勒出了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对形成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卢因“把关人”研究德国社会心理学家

传播学三大学派(陈力丹总结)

一、传播学经验—功能学派 (一)代表人物:拉斯韦尔 拉扎斯菲尔德 霍夫兰 莱文(旧译勒温、卢因)美籍德国心理学家 施拉姆 (二)经验—功能学派的特点 1.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 2.功能取向的学术立场 (三)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来源:信息论 二、传播学技术—控制论学派(系统论;控制论) (一)代表人物:1.英尼斯 2.麦克卢汉 3.梅罗维茨 4.莱文森 5.詹姆斯·凯瑞 (二)控制论思想在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中起着核心作用。 (三)系统论最早是由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1901-1972)提出的。 (四)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观点: 循着由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启发的传播思想,传播媒介形态的变化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传播学研究领域。它从传播媒介技术形态的角度研究传播现象,被研究者称为“技术主义范式”。 1.英尼斯(1894-1952)相关媒介理论的代表性著作《帝国与传播》(1950)、《传播的偏向》(1951)英尼斯认为传播媒介具有时空偏向性。 2.麦克卢汉(1911-1980),加拿大学者,英尼斯的学生。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因在《理解媒介》等著作里提出一系列与众不同的观点而成为轰动一时的人物。他最主要的贡献在于推翻了传播内容高于内容载体的传统认识,他要把人们“从对媒介影响的麻木状态中唤醒”。他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等观点,以及“地球村”的概念。 3.梅罗维茨(1953-),美国传播学者。代表作:《消失的地域》(1985)。通过研究电视这种媒介形态,论证了媒介本身如何成为一种环境。 4.莱文森(1947-),被称为“媒介哲学家”,美国学者。代表作:《软边缘》(1997)。其观点多少使传播技术决定论的观点走向折衷。他认为“人类发明的所有信息技术,没有任何一种技术能够和我们人类基本要素的语言中心相提并论,除非它是对语言的超越和通过某种方式所进行的替代。但是,这些技术还是在有限的层次上对我们的生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詹姆斯·凯瑞(1934-2006),美国文化学家和新闻教育家。他关于传播的传递观和仪式观的思想中,包含着对媒介技术形态和表现方式的深刻认识。

2004年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专业新闻业务真题

二〇〇四年 传播 名词解释 1、拉斯韦尔5w 2、文化规范论 3、传播情景与情景意义 4、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传播的基本观点 简答 1、组织传播的功能 2、受众选择媒介时主要考虑的因素 3、批判学派研究的主要特点 新闻理论 名词解释 1、时效性原则 2、新闻传播的舆论导向 3、新闻自律 4、新闻传播的权能控制 简答 1、新闻学与传播学异同 2、新闻价值标准相对性 3、新闻受众心理的基本特征 4、新闻舆论监督的对象和范围 二〇〇五年 新闻 一、名词解释 新闻功能 新闻敏感 报纸编辑工作流程 二、简答 1.新闻评论常见结构形式 2.选择新闻稿的标准 3.新闻事实与采访对象的心理定势 传播 名词解释 1,符号互动

2、把关人 简答 简述大众传播者与信源的三种关系 新闻实务 简答 1、为什么记者采访要到现场观察 2、选择确立新闻报道主题的标准 3、华尔街日报体的文本结构 2006年 新闻理论部分 一、概念题: 1、新闻学(广义) 现代意义上的新闻学是指研究新闻,新闻事业,新闻传播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新闻学是指新闻学这个独立学科的完整知识体系,包括理论新闻学,应用新闻学,历史新闻学,管理新闻学。 2、新闻受众的物质功利需求 新闻受众对新闻信息内容的需求分为物质功利需求和精神满足需求,其中物质功利需求包括1234 3、新闻舆论的特点 新闻舆论是指通过新闻传播活动而表现出来的舆论。它有三个特点,一是形态多样性,二是组织性,三是权威性。(然后详细介绍三个特点) 4、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 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传播者、受传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社会环境五个方面,五个方面共同作用力决定了新闻传播效果其中传播者是主体因素。受传者是最权威的评价者。传播内容是决定传播效果最本质的因素。 5、媒介产业市场 媒介作为一种特殊产业要得到发展,关键是进入市场。媒介产业市场分为受众市场、广告市场和一般消费者市场。其中受众市场是指……广告市场是指…… 二、简述题: 1、为什么说新闻价值是相对的 社会环境不同,新闻价值不同123 媒体不同,新闻价值标准不同123 受众对新闻价值来说也是一个变量。12

最新整理传播学四大先驱.docx

最新整理传播学四大先驱 传播学四大先驱 一、拉斯韦尔: 5w模式 谁(Who)→说什么(SaysWhat)→通过什么渠道(InWhich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基本要点 其称谓来自模式中五个要素同样的首字母“W”。这五个要素又构成了后来传播学研究五个基本内容,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 这五个要素各有其自身的特点: “谁”就是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担负着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递的任务。传播者既可以是单个的人,也可以是集体或专门的机构。 “说什么”是指传播的讯息内容,它是由一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的信息组合。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渠道”,是信息传递所必须经过的中介或借助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诸如信件、xxxx等人际之间的媒介,也可以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 “对谁”,就是受传者或受众。受众是所有受传者如读者、听众、观众等的总称,它是传播的最终对象和目的地。 “效果”,是信息到达受众后在其认知、情感、行为各层面所引起的反应。它是检验传播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广告而言,拉斯维尔对定义的五项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五要素构成了广告运动的全部内容。这五个W对广告效果之间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每一个要素的把握是广告运动能否成功的基础。5W模式的地位不可撼动,因为它最早明确地将传播过程划分为5个部分或者要素,并且相对应地限定了5个研究领域,有效地描述了传播和规划了传播学研究。

对它的批评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 1、这个模式将传播视作劝服性过程,认为传播是传播者打算影响接受者,并且总能取得一定效果——对此人们表示理解,因为拉斯韦尔是从研究政治传播和宣传的角度进入传播学的; 2、这个模式忽略了反馈; 3、这个模式忽略了传播过程中外部环境的影响; 4、将传播划分为5个部分,忽略了传播行为的复杂性;同时将研究领域划分为5个部分,忽略了相互之间的关联——事实上,传播在不断进行,很难独立出一个具体和单一的传播行为。 三功能说 《1948《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1)环境监视功能。自然和社会都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人类必须了解并适应这些变化和发展,才能使自身适应并生存下去。因此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瞭望哨”的作用; 2)社会协调功能。社会是一个建立在不同分工基础上的有机体。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发展才是保证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大众传播正是执行联络、沟通、协调社会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3)社会遗产继承功能。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历史的继承和创新基础上的。 我们只有将前人的智慧、知识、经验加以记录、整理并保存并传给后代,才能使后人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并发展和创造。因此大众传播是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保证。二、勒温/卢因 1、场论和群体动力论:详见上一个资料

传播学基础知识16讲_试题篇_

第一章习题 一、填空 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2、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实验法以及个案研究法。 3、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4、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二、名词解释 1、两级传播论 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通过伊里调查发现,信息从大众媒介到受众,经过了两个阶段,首先从大众传播到舆论领袖,然后从舆论领袖传到社会公众。他们提出的理论称为两级传播论。两级传播论认为人际传播比大众传播在态度改变上更有效。是一种有限效果理论。 2、施拉姆 威尔伯〃施拉姆(1907-1987),美国传播学者,被称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他将传播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提出来,并力图使之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他创立传播学的标志是1949年编纂的第一本权威性传播学著作《大众传播学》的出版。他一生中著有《报刊的四种理论》、《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览》等30余本著作,创立了衣阿华民意调查中心、伊利诺伊大学传播研究所、斯坦福大学传播研究所、夏威夷大学东西方研究中心传播研究所等四所研究机构,培养了许多学生,是传播学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三、简答 1、传播学为何在20世纪初的美国兴起? 作为资本主义阵营中最为发达的美国,之所以能成为传播学诞生的摇篮,除了具备基本的社会、学科前提条件以外,还有其独特的社会、学科条件。 首先,在美国,传媒一直在政治生活中至关重要。美国的政治家重视利用传播媒介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另外在战争时期, 政治家对传播媒介的依附更凸显出来。 其次,在经济上,美国是资本主义阵营中唯一的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加强经济实力的国家。一方面,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需要垄断资本家向国内、国际市场扩展,须对广告、公关、消费者以及媒介的经营与竞争进行研究。另一方面,美国的大众传播业在两次大战之中和以后日益壮大。大众传播业客观上和主观上都需要进一步研究传播规律,改进传播行为,扩大传播效果。 再次,在社会上,美国的大众传播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互动中媒介给社会生活带来的负面作用也显现出来。一方面手中可以从更多的渠道获取信息,促进社会繁荣;另一方面,媒介内容中的暴力、色情等严重影响着受众,特别是少年儿童。 (最后,在学术基础上,许多欧洲学者流亡美国,造成各种人文社会学科和领域的繁荣,如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三论”、政治学、语言学、文化研究、统计学、符号学等等,直接导致了传播学这个边缘学科的诞生。) 2、试述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的差异。 传播学的批判学派与传统学派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集中在研究目的、研究焦点及研究方法三个方面。 研究目的的差异:美国的传统学派的研究目的是要维护现在的社会制度和传播制度,因而实用性、经验性明显。而欧洲的批判学派是将传播活动臵于社会系统中加以考察,从哲学、社会学质化分析的角度探讨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矛盾与冲突。利用对现存传播状况的研究改变既存事实、促进社会变化,因而要对现有的状态进行分析、批判。 研究焦点的差异:由于传播学传统学派研究目的在于维护,在于实用,因而它的研究焦点就放在了传播效果与受众上。批判学派着重点在于宏观的传播体制的研究、传播者和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的关系上。这与它希望找到变革的社会原因和根本动力的出发点不无关系。 研究方法的差异:传播学传统学派强调定量分析,注重实证、经验、微观。批判学派强调定性分析,注重思辩、

传播学四大奠基人

1.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Dwight Lasswell) 美国政治学家论文<<世界大战的宣传技巧>>1927年出版,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以宣传为题的传播研究影响尤大,至今仍然与美国名记者李普曼的<<舆论>>(1922)一起,被人推崇为早期传播研究的两部经典之作。《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可谓传播学的开山之作或奠基之作。1980年,又出版了三卷巨作《世界历史上的宣传与传播》。 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他最早考察了传播的基本过程,将其解析为五个主要环节或要素(即著名的“5 W”、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了什么效果),并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 这个过程模式虽然带有单向性和直线性的缺陷,但它明确勾勒出了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对形成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他首先用政治学观点对传播学进行系统的研究,是公认的“宣传和政治符号理论发展的先驱”。 第二,他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和传播“三功能说”,前者比较完善地描述了传播的过程,明确了传播学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 众研究和效果研究五个基本内容,为当代传播学研究指明了方向。后 者则为赖特、宣伟伯等学者以后对传播功能作出进一步的理论阐述, 奠定了基础。 第三,他提出"社会传播"的概念,从宏观上初步探讨了传播的社会功能等基本课题. 第四,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由于该法精确定量的特色,为使传播学成为一门精确的科学立下了功勋. 第五,他用定量语义学的方法,比较了有意义的政治符号在不同时间和地点在主要新闻机构的分布,为传播学研究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提供了有 益的经验。 2.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 最早研究传播学的心理学家之一。率先将类似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应用于社会心理学,被誉为"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 卢因对传播学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gatekeeper)概念。后来这个概念被广泛应用到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达过程的研究当中,“把关”理论成为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机制的一种重要理论。 卢因对传播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他把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引入社会学研究的同时,实际上也给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传播考题

北京联合大学2011年高职升本科 《传播学理论》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高职升本科”《传播学理论》考试是为选拔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应届优秀毕业生进入本科学习而必须考试的一门新闻传播学专业课。 新闻媒介是现代社会重要的信息渠道。《传播学理论》是新闻传播系的专业核心课程。其教学目的和任务是系统地讲授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使学生在宏观上了解和掌握传播学的基本内容,并结合新闻传播的具体实际,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更加广泛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国内外大众传播的历史和现状,从而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和将来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通过学习该课程,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是: (一)掌握传播学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脉络; (二)把握传播学理论的基本框架,明确其与其他相关理论和学科的关系; (三)掌握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把它运用到传播现象的实例分析当中去; (四)鼓励开放性、创造性、批判性思维,结合我国的传播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对主要以西方观点为主的传播学理论体系进行深入的剖析与客观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理论的新论点、新论据、新思路及新方法。 二、考试科目 《传播学理论》 三、适用专业 本课程考试适用于报考新闻学专业的考生。 四、考试目的 本次考试的目的主要是测试考生通过对传播学理论相关课程的学习,能否具备传媒文化素养和掌握一定的传播理论、传播学研究方法和技能。通过系统的考试,考察学生是否具有本科学习的能力。 五、考试内容 根据《传播学理论》课程大纲的要求,并考虑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实际,特制定本课程考试内容。 第一章绪论 本章课程要求: 1.了解传播行为的基本形式; 2.理解传播的性质与特点。 3.了解传播学的产生的社会条件及其理论基础。 4.了解传播学研究的对象和主要课题。 本章课程重点:第一节 本章课程难点:第二节

传播学三大学派

(一)代表人物:拉斯韦尔 拉扎斯菲尔德 霍夫兰 莱文(旧译勒温、卢因)美籍德国心理学家 施拉姆 (二)经验—功能学派的特点 1.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 2.功能取向的学术立场 (三)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来源:信息论 (一)代表人物:1.英尼斯 2.麦克卢汉 3.梅罗维茨 4.莱文森 5.詹姆斯·凯瑞 (二)控制论思想在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中起着核心作用。 (三)系统论最早是由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1901-1972)提出的。 (四)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观点: 循着由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启发的传播思想,传播媒介形态的变化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传播学研究领域。它从传播媒介技术形态的角度研究传播现象,被研究者称为“技术主义范式”。 1.英尼斯(1894-1952)相关媒介理论的代表性着作《帝国与传播》(1950)、《传播的偏向》(1951) 英尼斯认为传播媒介具有时空偏向性。 2.麦克卢汉(1911-1980),加拿大学者,英尼斯的学生。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因在《理解媒介》等着作里提出一系列与众不同的观点而成为轰动一时的人物。他最主要的贡献在于推翻了传播内容高于内容载体的传统认识,他要把人们“从对媒介影响的麻木状态中唤醒”。他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等观点,以及“地球村”的概念。 3.梅罗维茨(1953-),美国传播学者。代表作:《消失的地域》(1985)。通过研究电视这种媒介形态,论证了媒介本身如何成为一种环境。 4.莱文森(1947-),被称为“媒介哲学家”,美国学者。代表作:《软边缘》(1997)。其观点多少使传播技术决定论的观点走向折衷。他认为“人类发明的所有信息技术,没有任何一种技术能够和我们人类基本要素的语言中心相提并论,除非它是对语言的超越和通过某种方式所进行的替代。但是,这些技术还是在有限的层次上对我们的生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詹姆斯·凯瑞(1934-2006),美国文化学家和新闻教育家。他关于传播的传递观和仪式观

传播学历年真题整理

1 历年试题整理 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 一、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复旦04新闻传播理论暨大1994厦大04传 播05新传北师05传播兰大99传播学南师04传播业务 厦大02传播中传99传播学) 2.传播学的三大分支(复旦03新闻传播基础(单考生))3.卢因(北大02传播学南大03新传) 4.传播(中传01、02、06传播学人大98、99新闻学吉 大2000社科院04新传) 5.施拉姆(中传01、03传播学北师02传播学) 6.拉扎斯菲尔德(南大06新传北师05传播学) 7.拉斯韦尔(北师06传播学南大05新传中传01传 播学) 8.组织传播(北师05传播学人大05新传中传01、05 传播学) 9.人际传播(中传2000传播学) 10.传播者(中传99传播学) 11.霍夫兰(北师04传播学华中科技03传播学) 二简答题 1.简述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及其侧重的方向。(复旦04新闻传播理论) 2.网络传播扩大了哪些人际传播功能?(复旦04传播实务) 3.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中传03传播学) 4.传播学在美国发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中传04传播学) 5.简述传播学关于人际传播社会功能的基本内容(武大04 传播学) 6.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北师04传播学) 7.试述组织传播的功能。(华中科技04传播学) 8.人际传播的主要特点有哪些?(南师04传播业务)9.拉斯韦尔作为传播学研究先驱的意义。(武大05传播学)10.从不同角度简述传播的类型。(厦大02传播学中传2000传播学) 11.人际传播有什么基本功能。(厦大01传播学) 12.简要说明传播的类型和各自的特点。(中传2000传播学) 13.为什么说传播研究不等于传播学? 三论述题 1.近几年来互连网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这对既成的传播

试论传播学方法论的三个学派陈力丹

试论传播学方法论的三个学派 陈力丹 (2005-11-29 15:52:24.0) 内容提要:本文从传播学方法论角度,将传播学研究划分为三个学派,分别对它们的形成背景和研究特点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三个方法论学派的任何一个,都难以充分阐释如此丰富和复杂的传播现象,需要在方法论上相互补充,因为组合的整体力量大于分散力量之和。 关键词:传播学经验-功能学派技术控制论学派结构主义符号-权力学派 我们历来把传播学划分为两大派:经验主义学派和批判学派。近来读了陈卫星和胡翼青的书《传播的观念》、《传播学:学科危机与范式革命》,很受启发。我赞同他们将传播学划分为三个学派,虽然表述方面存在差异,但是总的看法相同。陈卫星划分为经验-功能、控制论、结构主义方法论三个学派;胡翼青划分为经验主义、技术主义、批判主义三种研究范式。 这样的划分对于深刻理解传播学很有必要。过去把技术主义控制论方向的传播研究大多归到经验主义学派,也有的被归到批判学派。其实,它与这两个学派的思路很不相同。在新媒介技术急遽发展的当前,这种独特的研究视角到了应当独立看待的时候了。 斟酌用词,“批判学派”之说,难以显示出所指学派的方法论特征,概括得过于笼统;“结构主义方法论”,体现不出该学派的另一个共同特征,即追究表象背后的权力因素。“经验主义”亦没有完整地表现出这个学派的方法论特征。技术主义的理论来源可以追溯到“三论”,特别是控制论。出于以上的考虑,我使用“经验-功能”、“技术控制论”、“结构主义符号-权力”这样的表述,从方法论角度将传播学研究划分三个学派,与陈、胡的划分依据差不多,有些地方略有不同。 传播学产生的社会条件和理论条件 为说明学派的划分,需要讨论传播学得以产生的社会条件和理论条件。自从人类文明以来,信息的传播并没有被当作一种专门学科的研究对象。任何学科的发轫都源于社会关注,而任何社会关注来源于重大的社会变迁。 传播得以成为专门的研究对象,只能追溯到19世纪的工业革命。从照相术、电报、电话、电影的发明和普及,到20世纪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传播科技的急遽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对世界的感知。人的关系相当程度上变成了如何使用新传媒的问题。 与此相联系的另一个情景几乎同时浮出水面,即工业国家城市人口的急遽增长。这类人口的增加,意味着读和写的传播成为必需,因为生活在城市的人比生活在乡村的人有更多和更复杂的信息需求,他们要了解自己所在的城市、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信息,以满足工作、生活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工业化激起的传播科技的急遽发展,以及迅速的城市化,促使人们必须关注传播。因为一系列新的问题呈现在人们面前: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形态、内容、方式等等,均已明显地影响到社会结构、社会心理、社会经济形态和创新模式的发展与变化。 如果从古代学者那里找寻关于传播现象的论述,总会有一些。但是作为现代传播学的较为直接的学科思想先驱者,应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学的芝加哥学派的三位代表人物,即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库利(Charles Cooley,1864-1929)、帕克(Robert Park,1864-1944),以及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er,1857-1913)。还有一位优秀的记者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889-1974),也在20世纪初为后来的传播学提供了丰富的思想。 杜威是库利、帕克的老师,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只有通过有机系统内循环的信息分享,社会生活才有可能。科学最终要汇集到能够产生相互理解、允许产生合作行为的传播当中。他把大众传媒看作是社会变迁的工具。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把人通过别人认识自己视为人的社会化过程,而传播是这个过程的惟一关键要素。新的传媒修改了传统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反应,改变了个人的日常生活概念。他于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是第一本关于社会传播的专著。他和另一位著名的人类学家米德(George Mead)共同创立了关于社会信息交换的“象征互动论”。 帕克是最早研究报纸的理论家,他在20多年中通过报纸持续考察不同种族背景的社会群体在美国社会的同化、移民整合问题。他认为传播是人类社会关系的本质所在,它创造着和维持着社会。他提出了传媒与舆论如何相互影响、人际网络如何与传媒连接、媒体如何促进社会变迁等后来传播学的前沿问题。

传播学概论试题

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试题(B卷)答案 时量:120分钟总分100分,考试形式:闭卷 一、单项选择(1*10=10分) 1、传播学产生于20世纪早期的美国,以下哪一项不属于传播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C ) A、大众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 B、战争宣传研究的需要 C、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D、其他相关学科的推动 2、拉斯韦尔的代表作是( A ) A、《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B、《传播与说服》 C、《人民的选择》 D、《舆论学》 3、在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中,属于政治学家的是( D )。 A、拉扎斯菲尔德 B、卢因 C、霍夫兰 D、拉斯韦尔 4、提出大众传播具有“麻醉”功能的传播学者是( B )。 A、施拉姆 B、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 C、赖特 D、拉斯韦尔 5、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这是( B )媒介规范理论的观 点。 A、集权主义 B、民主参与理论 C、自由主义 D、社会规范 6、(B )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A、人内传播 B、人际传播 C、大众传播 D、群体传播 7、下列与选择性理解意思最为接近的成语是(D ) A、择善而从 B、爱屋及乌 C、从谏如流 D、见仁见智 8、提出“把关人”理论的学者是(B ) A、拉斯韦尔 B、卢因 C、霍夫兰 D、施拉姆 9、人类传播在现象上表现为符号的交流,而实质上是( C )的交流 A、信号 B、象征符 C、意义 D、语言 10、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是 ( C ) A、传播权 B、知晓权 C、媒介接近权 D、文化权 二、名词解释(4*5=20分) 1、法兰克福学派 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哲学流派,以批判的社会理论着称。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由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领导成员在20世纪30~40年代初发展起来,其社会政治观点集中反映在M.霍克海默、.阿多诺、H.马尔库塞、J.哈贝马斯等人的着作中。 2、自我互动 现代象征互动理论的集大成者H.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是对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和互动性的一个很好说明。布鲁默在1969年出版的《象征互动论》一书中提出了这样一

传播学理论知识归纳

《传播学理论》十三章知识重点归纳 第一章重点 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 自然科学的“三论”对传播学学科建设的贡献 传播学五大奠基人 第二章重点 “信息”的概念 关于“传播”的代表性观点 社会传播的特点 大众传播信息系统的特点 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 第三章重点 人类语言的本质特征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信息社会的特点 第四章重点 信息在结构上的三要素 符号的定义 象征符的特点 符号的基本功能 意义的定义 符号意义的分类 构成共通的意义空间的三要素 第五章重点 传播过程八要素 传播模式定义 5W模式(定义及模式图) 线性传播模式的不足 不同模式所属类型(线性、双向循环、系统模式)及特点 第六章重点 人内传播的定义 人内传播过程的要素 人内传播自我管理的主要内容 人际传播定义 人际传播动机 人际传播的特点 新媒体的出现如何影响人际传播的效率和质量? 如何用“约哈瑞窗口”理论说明人际传播的重要性?

第七章重点 群体的定义 所罗门·阿什的“线段实验” 流言的流通量公式 组织传播的定义 组织传播的功能 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 组织信息输出的形式 组织的危机传播 第八章重点 大众传播的定义 大众传播的特点 大众传播的十大社会功能 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代表性观点 拟态环境的定义 第九章重点 大众传播传播者的定义 对传播者的研究被称为“控制分析”的原因《报刊的四种理论》的定义 关于媒介规范理论的主要类型 我国目前的传播体制 民主-参与理论的主要观点 “把关人”概念 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 第十章重点 认识大众传播媒介的四个角度 主要大众传播媒介的特性 麦克卢汉关于媒介的几种理论 麦克卢汉理论评价 选择的或然率公式 决定媒介选择的因素 第十一章重点 大众传播的受众的定义 关于大众传播的受众观主要有哪些? 作为权利主体的公众的受众主要拥有哪些权利?政治既有倾向假说的定义 选择性接触假说的定义 “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

新闻学复习题

绪论 1、约翰弥尔顿关于新闻出版自由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2、世界上第一部新闻史著作是什么?作者是谁? 3、世界新闻学走向成熟的两部代表作品是什么? 4、《报刊的四种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5、传播学四大先驱是谁?他们各自对传播学研究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6、中国早期新闻学研究的代表人物是谁?他们的思想观点是什么? 7、中国新闻学走向成熟的三部代表性著作是什么? 8、如何评价延安整风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新闻学建树? 第一章 1、你怎样看待新闻起源于人的好奇心、新闻欲这样的说法? 2、唯物论的新闻起源观是怎样的? 3、新闻的本质是什么?(结合具体新闻案例谈谈你的理解) 4、什么是新闻框架理论?试用该理论来分析有关新闻。 5、唯物主义的新闻本源观和唯心主义的新闻本源观各是怎样的? 6、新闻有哪些基本特点?新闻与文学、历史、情报有何不同。 7、我国权威性最高的新闻定义是什么?分析它的优点与不足。 8、范长江新闻定义的特点是什么? 9、什么是硬新闻、软新闻、延缓性新闻、突发性新闻? 第二章 1.新闻和信息有何区别与联系 ? 认识两者的关系什么意义 ? 2. 新闻与舆论何联系 ? 3. 新闻媒介如何有效地反映舆论和引导舆论 ? 4. 新闻与宣传有何区别与联系? 5. 如何实现新闻与宣传的最佳结合与统一? 第三章 一、填空题 1、西方报纸是()的产物 A资本主义政治 B资本主义文化发展 C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D新闻自由主义 2、()便利了报刊的采集和报刊发行 A城市的兴起 B信息的畅通 C人数的众多 D大众报纸的出现 3、手抄新闻出现的时间大约是() A原始社会的开始 B15——17世纪末 C17——18世纪 D18——19 世纪 4、()被认为是现代日报的始祖 A《莱比锡新闻》 B《德国观察周刊》 C《牛津公报》 D《英国每日新闻》 5、我国政府公报的始祖是() A新闻书 B邸报 C手抄报 D塘报 6、第一批中文报纸是在()由英国传教士创办的 A18世纪末——19世纪初 B19世纪初——19世纪30年代C19世纪30年代——19世纪末 D19世纪末——20世纪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