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分离性障碍

第六章 分离性障碍
第六章 分离性障碍

分离性障碍

Dissociative Disorders

一、概述

历史

?癔症(hysteria)

hyster- 子宫

子宫在体内移动阻塞了呼吸通道

?巫术和癔症

集体癔症(mass hysteria)

?S. Freud (1895)

Anna O

历史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二版(DSM-II)(1952)

放弃使用“癔症”

特点

?分离[转换]障碍的共同特点是部分或完全丧失了对过去记忆、身份意识、即刻感觉以及身体运动控制四个方面的正常整合。

?假定它在起源上是心因性的,与创伤性事件、不可解决和难以忍受的问题及紊乱的关系在时间上有密切联系。因而,一般有可能对个体应付难以忍受的问题的方式作出解释与假设。

?分离性障碍患者常对旁人看来十分明显的问题或困难表现出惊人的否认,他们将所能承认的一切问题都归因于分离性症状。

案例

警察发现一位穿着体面的妇女,大约三十出头,当时正漫无目的地走在州际高速公路上,于是警察便把她带到了医院。她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她讲话有条不紊,但是语速比较慢,显然受过创伤,不过还不算是精神病患者。她呆在病房里,很少说话,只是在他人哄骗下才吃点东西。当问及他是谁时,她会注视着天空,或者耸耸肩,一副绝望的样子。于是大家给了她一个临时的名字——珍妮·迪。四个月以后,医生们仍然没有能够让她记起自己是谁,于是她被转移到了慢性病患者的病房。

案例

珍妮每天都会被带到心理医生的办公室,但她很少对医生的询问

做出回应。而且心理医生也无法对她进行催眠,因为她不愿意闭上眼睛,也不愿意把注意力集中在催眠过程上。最后心理医生尝试了进行性放松。珍妮对这种方式反映很好。在每次放松之后,心理学家都会拿起办公室的电话机假装给朋友或亲戚打电话。然后他会把电话机给珍妮,建议她打个电话,但她总是说自己不记得任何人的电话号码。

案例

最后有一天,在珍妮做完深度放松后,心理学家又一次把电话机给她,让她随便拨一个号码。她这样做了,而且过了一会,她不断地拨同一个区号和号码,只是她不等电话铃响就挂了。但是心理学家把它记下了下来,他从珍妮手中拿过电话,自己拨了这个号码并且把电话交还给珍妮。电话那头竟然是她母亲,远在400英里以外的底特律,珍妮和母亲交谈了起来。

案例

事实上,珍妮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工程师。她原来住在波士顿,不过正打算要搬家,就在搬家工人来帮助她把家里的东西搬到新的住处那天,她就漫无目的地出走了。第二天珍妮的家人过来把她接了回去。(改变自Lyon,1985)

二、各类型的症状表现

一、分离性遗忘

Dissociative Amnesia

主要特点是记忆丧失,通常为重要的近期事件;

?分离性遗忘几乎总是顺行的;

?遗忘通常为部分性和选择性(围绕创伤性事件);

?遗忘并为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困扰;

分离性遗忘

?时间感、方向感以及学习新的信息的能力完好;

?遗忘的程度和完全性每天有所不同,但总有一个固定的核心内容在觉醒状态下始终不能忆及;

?遗忘的事件只是被隔离在意识之外;

?可能是分离性漫游的一部分。

分离性遗忘

分离性遗忘的模式:

?部分性遗忘

?选择性遗忘

?广泛性遗忘

?延续性遗忘

?系统性遗忘

分离性遗忘

?部分性遗忘、选择性遗忘可能不涉及定向障碍或身份识别障碍;

?广泛性遗忘、延续性遗忘和系统性遗忘则存在定向和身份识别障碍

情节记忆语义记忆

外显记忆内隐记忆

分离性遗忘

治疗

?绝大多数患者自行缓解

?提供安全环境

?催眠:催眠性的时间退行

?如果回忆起的内容是创伤性的,需要心理治疗

二、分离性漫游

?分离性遗忘

?突然地、无法预料地离家或离开工作单位出行

?漫游的长度和复杂性差异相当大

?个人身份混乱或拥有一个新的身份

?保持基本的自我照顾

?容易在心理创伤之后出现

分离性漫游

治疗

?催眠

催眠性时间退行—重新定向

心理治疗—人际关系以及内心问题

三、出神与附体障碍

?暂时性地同时丧失个人身份和对周围环境的完全意识

?不由自主的,非本人所愿的

?不为患者做在文化或宗教所接受

?给患者造成明显的痛苦或功能损害

出神

?短暂的、明显的意识状态改变,或惯常的个人身份感丧失但并没有被

另一个身份所取代

即刻的对周围的觉察狭窄,或通常缩小或选择性地集中在某些环境刺激上;

刻板行为或运动,感觉上不受自己控制;

出神

附体障碍

?意识状态改变,以及惯常的个人身份被一个新的身份取代(受到灵魂、神等影响)

刻板行为或动作,感觉上被附体身份所控制;

完全的或部分的遗忘

附体障碍

出神与附体障碍

?跨文化研究发现:

意识水平改变;遗忘;鬼神的刻板行为;不超过1小时;结束后疲倦;出神间期行为正常;25岁以前起病;低社会阶层;教育程度低;既往见过出神

出神与附体障碍

治疗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排除器质性原因

四、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

(多重人格障碍)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

(多重人格障碍)

?同一个体具有两种或更多完全不同的人格,但在同一时间,只有其中之一明显。每种人格都是完整的,有自己的记忆、行为、偏好,可以和单一的病前人格完全对立;

?每种人格都不进入另一方的记忆,几乎意识不到另一方的存在;

?从一种人格向另一种的转变,开始时通常很突然,如创伤性事件密切相关;其后,一般仅在遇到巨大的或应激性事件、或接受放松、催眠或疏泄治疗时,才发生转换。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

(多重人格障碍)

?原始身份(primary identity)与交替身份(alternate identity)

?不同身份人格不同

?儿童期虐待:

83% 性虐待

75% 躯体虐待

50% 亲眼目睹亲人暴力致死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

(多重人格障碍)

?患病率

北美:1%

1980:79例1986:6000例

?起病

青春期~ <40岁

?慢性,反复发作

?患者自己缺乏意识

?常与抑郁症、物质滥用、边缘性人格障碍共病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

(多重人格障碍)

治疗

?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

针对影响患者的症状和共病

三、理论与治疗:精神动力学

?防御焦虑

?治疗:

?建立信任,控制分离性症状

?恢复创伤记忆,并为此感到悲痛

?重建创伤记忆,不再有分离来对它进行隔离

理论和治疗:行为主义

?习得分离:行为强化或社会强化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是人们用来引起同情和逃脱其特定行为责任的一种策略。

?治疗:非强化

案例:

山坡杀人狂(hillside strangler)

鉴定过程:

“我已经和肯谈了许多,但是我认为肯可能还有一个部分没有和我交

谈。我希望和哪个部分进行交谈。我希望那个部分来和我交谈…… 当你在的时候,请举起左手告诉我你在。那个部分,请你过来,这样我就能够和你交谈了…… 那个部分,请你过来,举起肯的手告诉我你在这儿…… 那个部分,你愿意和我交谈,说” 我在这吗?”

鉴定过程:

P:你和肯一样吗?或者你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B:我不是他。

P:你不是他,那你是谁?你有名字吗?

B:我不是肯。

P:你不是他?好的。那你是谁?跟我说说你是自己。你有我可以称呼的名字吗?

B:史蒂夫。你可以叫我史蒂夫。

理论和治疗:认知理论

?分离性症状是基本的记忆障碍

状态依赖记忆:如果人们处在与事件发生时相同的心境状态,那他们就更容易回忆起这件事。

?治疗:改善记忆提取

理论和治疗:神经科学

?DID是未诊断出的癫痫的副产品?

?应激改变海马的功能,无法整合记忆要素

?5-HT异常

?治疗:药物治疗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目的 全院所有参与患者服务的人员,在为患者提供服务时均应采用本制度规定的2种身份识别方式核对患者身份,保证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杜绝因身份识别而导致的异常事件。 2范围 全院所有参与患者服务的人员,包括但不限于医疗、护理、医技、药剂及财务、后勤、餐饮等为患者提供医疗、护理及其他服务的人员。 3定义 3.1患者服务:指任何涉及患者干预的情形。包括但不限于:治疗(如给药、各种穿刺等)、有创操 作(手术、腔镜等)、任何诊断性操作(各种激发试验等)、辅助检查、问诊等。 3.2腕带:一种方便医务人员核对患者身份的含有多种信息的识别带,住院患者腕带上有便于移动 设备识别的二维码,记录病人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住院日期、各种医疗信息等)。 3.3操作物:指操作时患者的药物及治疗单、血制品、饮食单、输血申请单、输血记录单、检验申 请单、检查申请单、手术通知单等。所有操作物上均有两种身份识别信息。 3.4住院号:患者在本院办理住院手续时,系统自动生成的编号,为本次住院特有,又称病案号。4内容 4.1所有工作人员在采集患者身份信息时都要严格核对患者的有效证件,确保信息准确无误。 4.2身份识别信息及方式:同时使用两种方式识别患者身份,但不包括患者房间号和医院特定位置。 4.2.1门诊患者使用“姓名”和“出生年月日”两种身份识别信息,出生年月日各采用yymmdd编码 (如2001年1月1日编码为20010101); 4.2.2住院患者使用“姓名”和“住院号”两种身份识别信息,病室号和床号不能作为患者的身份识别 信息。 4.3患者身份识别时机:在进行诊断性操作、提供治疗和其他操作前识别患者身份。 4.3.1为患者问诊、给药、输血或使用血制品及采集血液和其他标本前。 4.3.2为患者实施各种辅助检查前,发放患者检查报告前。 4.3.3临床进行的所有治疗和操作前、侵入性操作前、手术前均要对患者进行身份识别。 4.3.4患者转科交接时。 4.3.5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接送陪检患者前,膳食科工作人员发放膳食前。 4.3.6无陪护新生儿出入院身份识别按《无陪护新生儿出入院身份识别流程》执行。

分离性障碍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分离性障碍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对于疾病有很多,是非常可怕的,疾病的发生人们都是不知道的,所以有时候都是马马虎虎的,比如分理性障碍变现这个问题就引起了一部分人们的注意,当人们出现这些疾病的时候,还不知道它的具体情况,那么接下来就给大家讲一下分理性障碍的具体变现有哪些? (1)分离性遗忘表现为突然出现不能回忆自己重要的事情,特点是丧失近期的阶段记忆,可为部分性和选择性,一般围绕创伤性事件。这种遗忘不是由器质性原因所致,也不能用一般的健忘或疲劳加以解释。 (2)分离性漫游指患者在觉醒状态下突然从家中或工作场所出走,往往离开的是一个不能耐受的环境,进行无计划、无目的的漫游。此时患者意识范围缩小,但能进行日常的基本生活和简单的社交接触。有的患者忘掉了自己既往的经历,以新的身份出现。漫游可持续几十分钟到几天,有的可以更持久。这种发作

突发突止,清醒后患者对病中的经历不能完全回忆。 (3)分离性木僵患者的行为符合木僵的标准,检查也不能发现躯体疾病的证据。通常在一定的生活事件之后,患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一个固定的姿势不动,对外界的刺激几乎或完全没有反应,完全或几乎没有言语及自发的有目的的运动。但患者的肌张力、呼吸运动均存在,有时可有睁眼及眼球的协调运动。 (4)出神与附体障碍本症表现为暂时性地同时丧失个人身份感和对周围环境的完全意识。患者的意识范围明显缩小,注意和意识仅局限于或集中在密切接触的环境的一二个方面,只对环境中的个别刺激有反应。常有局限且重复的一系列运动、姿势、发音。如果患者的身份被鬼、神、或死亡之人所代替,则被称为分离性附体障碍。发作过后患者对过程全部或部分遗忘。 (5)分离性运动障碍表现为一个或几个肢体的全部或部分运动能力丧失。常见的形式有肢体瘫痪、肢体震颤抽动或肌阵挛、起立或行走不能、失音症等。瘫痪可为部分性的,即运动减弱或运动缓慢;也可为完全性的。共济失调可为各种形式和不同程度,尤以双腿多见,引起离奇的姿势或不借扶助站立不能。也可有一个或多个肢端或全身的夸张震颤。

DSM5焦虑障碍诊断标准

焦虑障碍 分离性焦虑障碍 A.个体与其依恋对象分离时,会产生与其发育阶段不相称的、过度的害怕或焦虑,至少符合以下表现中的3种。 1.当预期或经历与家庭或主要依恋对象分别时,产生反复的过度的痛苦。 持续性和过度的担心会失去主要依恋对象,或担心他们可能受到诸如疾病、受伤、灾难或死亡伤害。 持续的、过度的担心会经历导致与主要依恋对象离别的不幸事件(走失,被绑架,事故,生病)。 因害怕离别,持续表现出不愿或拒绝出门、离开家、去上学、去工作或去其他地方。 持续和过度的害怕或不愿独处或不愿在家或其他场所与主要依恋对象不在一起。 持续的不愿或拒绝在家以外的地方睡觉或不愿在家或其主要依恋对象不在身边时睡觉。 反复做内容与离别相关的噩梦。 当与主要依恋对象你别或预期离别时,反复的抱怨躯体性症状(例如:头疼、胃疼、恶心、呕吐)。 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是持续性的,儿童和青少年至少持续4周,成人则至少持续6个月。这种障碍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学业、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这种障碍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来根号的解释,例如,像孤独症(自闭症)谱系障碍中的因不愿过度改变而导致拒绝你家,想精神病性障碍中的因妄想或幻觉而忧虑分别,想广场恐怖症中的因没有一个信任的同伴陪伴而拒绝出门,像广泛性焦虑中的担心疾病或伤害会降临到其他重要的人身上,或想疾病焦虑障碍中的担心会生病。 选择性缄默症 在被期待讲话的特定社交情况(例如,在学校)中持续的不能讲话,尽管在其他情况中能够讲话。 这种障碍妨碍了教育或职业成就或社交沟通。 这种障碍的持续时间至少一个月(不能限于入学的第一个月)。 这种不能讲话不能归因于缺少社交情况下所需的口语知识或对所需口语有不适感所致。 这种障碍不能用一种交流障碍来更好地解释(例如:儿童期发生的流畅性障碍),且不能仅仅出现在孤独症(自闭症)谱系障碍、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的病程中。 特定恐怖症 对特定的事物或情况(例如,飞行、高处、动物、接受注射、看见血液)产生显著的害怕或焦虑。注:儿童的害怕或焦虑可能表现为哭闹、发脾气、惊呆或依恋他人。 恐惧的事物或情况几乎总是能够促发立即的害怕或焦虑。 对恐惧的事物或情况主动地回避,或是带着强烈的害怕或焦虑去忍受。 这种害怕或焦虑与特定的事物或情况所引起的实际危险以及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不相称。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通常持续至少6个月。 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这种障碍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的症状来更好的解释,包括:(如在广场恐怖症中的)惊恐样症状或其他功能丧失症状:(如,在强迫症中的)与强迫思维相关的事物或情况:(如,在创伤后应激障碍中的)与创伤事件相关的提示物;(如,在分离性焦虑障碍中的)离家或离开依恋者;或(如,在社交恐怖症中的)社交情况所致的害怕、焦虑和回避。 社交焦虑障碍(社交恐怖症)

第六章 分离性障碍

分离性障碍 Dissociative Disorders 一、概述 历史 ?癔症(hysteria) hyster- 子宫 子宫在体内移动阻塞了呼吸通道 ?巫术和癔症 集体癔症(mass hysteria) ?S. Freud (1895) Anna O 历史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二版(DSM-II)(1952) 放弃使用“癔症” 特点 ?分离[转换]障碍的共同特点是部分或完全丧失了对过去记忆、身份意识、即刻感觉以及身体运动控制四个方面的正常整合。 ?假定它在起源上是心因性的,与创伤性事件、不可解决和难以忍受的问题及紊乱的关系在时间上有密切联系。因而,一般有可能对个体应付难以忍受的问题的方式作出解释与假设。 ?分离性障碍患者常对旁人看来十分明显的问题或困难表现出惊人的否认,他们将所能承认的一切问题都归因于分离性症状。 案例 警察发现一位穿着体面的妇女,大约三十出头,当时正漫无目的地走在州际高速公路上,于是警察便把她带到了医院。她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她讲话有条不紊,但是语速比较慢,显然受过创伤,不过还不算是精神病患者。她呆在病房里,很少说话,只是在他人哄骗下才吃点东西。当问及他是谁时,她会注视着天空,或者耸耸肩,一副绝望的样子。于是大家给了她一个临时的名字——珍妮·迪。四个月以后,医生们仍然没有能够让她记起自己是谁,于是她被转移到了慢性病患者的病房。 案例 珍妮每天都会被带到心理医生的办公室,但她很少对医生的询问

做出回应。而且心理医生也无法对她进行催眠,因为她不愿意闭上眼睛,也不愿意把注意力集中在催眠过程上。最后心理医生尝试了进行性放松。珍妮对这种方式反映很好。在每次放松之后,心理学家都会拿起办公室的电话机假装给朋友或亲戚打电话。然后他会把电话机给珍妮,建议她打个电话,但她总是说自己不记得任何人的电话号码。 案例 最后有一天,在珍妮做完深度放松后,心理学家又一次把电话机给她,让她随便拨一个号码。她这样做了,而且过了一会,她不断地拨同一个区号和号码,只是她不等电话铃响就挂了。但是心理学家把它记下了下来,他从珍妮手中拿过电话,自己拨了这个号码并且把电话交还给珍妮。电话那头竟然是她母亲,远在400英里以外的底特律,珍妮和母亲交谈了起来。 案例 事实上,珍妮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工程师。她原来住在波士顿,不过正打算要搬家,就在搬家工人来帮助她把家里的东西搬到新的住处那天,她就漫无目的地出走了。第二天珍妮的家人过来把她接了回去。(改变自Lyon,1985) 二、各类型的症状表现 一、分离性遗忘 Dissociative Amnesia 主要特点是记忆丧失,通常为重要的近期事件; ?分离性遗忘几乎总是顺行的; ?遗忘通常为部分性和选择性(围绕创伤性事件); ?遗忘并为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困扰; 分离性遗忘 ?时间感、方向感以及学习新的信息的能力完好; ?遗忘的程度和完全性每天有所不同,但总有一个固定的核心内容在觉醒状态下始终不能忆及; ?遗忘的事件只是被隔离在意识之外; ?可能是分离性漫游的一部分。 分离性遗忘 分离性遗忘的模式: ?部分性遗忘 ?选择性遗忘

变态心理学 名词解释

变态心理学名词解释 (09)变态心理(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刺激泛化:在一些情景中,个体不仅会由中性刺激引起某个反应,相似的人或事都会引起这种反应。 标准化:是一个过程,通过标准化的过程可以确定一组标准或常模。这组标准可以用于测量、计分和统计分析的全过程。 知觉:人们通过感官得到了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通过头脑的加工(综合与解释),产生反映事物整体的心理现象。 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幻觉:是一种虚幻的知觉体验,指在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官时发生的知觉体验。 妄想:一种错误的、歪曲的病理性信念或判断,既没有事实根据,也与个体所处的背景和文化中公认的观念不一致;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都无法纠正。 自知力:内省力、领悟力,是临床精神病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指病人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判断能力。 焦虑:一种以显著的负性情绪,紧张的躯体症状以及对未来的担忧为特点的情绪状态。 惊恐障碍:是指个体突然感到强烈的恐惧、紧张,或者预感到有不好的事情将要发生。 广泛性焦虑:指一种以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及紧张不安为主的焦虑症,并有显著的自主神经症状、肌肉紧张及运动性不安。 恐惧症:也称为恐怖症,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的恐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的神经症。 强迫观念:持续反复的念头、影像或闯入意识到冲动。 强迫行为:对强迫观念的反应包括固定仪式(如洗手,检查,抹擦)或心理活动(如数数,祈祷或默默地重复某个词语)。

(09)疑病症:是指尽管存在大量相反的证据,个体仍然深信自己患有严重的生理疾病,或过分恐惧会患上这种疾病。 病人角色:只要指社会公认的病人应该享有的权利和应该执行的义务。 医源性影响:是指医生的不恰当言语、态度和行为给病人造成的不良心理影响。 癔症:是一种以解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这些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基础。 解离症状:指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识别和对过去的回忆,CCMD-3称为癔症性精神症状。 转换症状:是指在遭遇在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冲突时发生不不快心情,以转换成躯体症状的方式出现,CCMD-3称为癔症性躯体症状。 癔症性躯体障碍:曾被认为是歇斯底里,也称为转换障碍,是一种把心理压力转换为躯体症状的失常。包括3种类型:癔症性运动障碍、癔症性抽搐发作、癔症性感觉障碍。 (10)癔症性精神障碍:分离障碍又称解离症状,,是癔症的两大症状之一,在DSM-IV又称为分离障碍,之所以叫分离是因为这种障碍的症状是由两个或多个心理过程同时存在或交替进行的,而相互之间却没有关联和影响。 包括4种类型:癔症性遗忘、癔症性漫游、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癔症性精神病。 癔症性遗忘:也称分离性遗忘症, 癔症性漫游:也称分离性漫游,是一类以突然意外地从家里或自己平常工作的地方出走,伴有不能回忆自己的过去和对自己的身份模糊不清,或设定一个新的身份为主要表现的心理障碍。 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又称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人们在日常中称为多重人格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是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也称反应性精神障碍。应激相关障碍有三种只要类型: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和适应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是一类在接触极为严重的创伤性事件1个月之内发生的以分离症状、焦虑、警觉性高等为主要表现的心理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在创伤事件之后的严重而持久的精神障碍。

分离性障碍

分离性障碍 主讲人:耿昆 地点:放松治疗室 时间:2012-5-24 18:00 一、概述 分离性障碍,又称分离(转换)性障碍,旧称“歇斯底里症/癔症”,是一类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和自我暗示,作用于易患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 一部分患者主要表现为分离性遗忘、分离性情感爆发、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等精神症状,其自我意识障碍非常突出,具有发作性,发作后意识迅速恢复;另一部分患者表现为各种躯体症状(包括分离性运动障碍和分离性觉障碍),同时缺乏相应器质性损害的病理基础。 二、流行病学 分离性障碍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3.55%(中国12个地区,1982年)。首次发病年龄在20岁以前者占14%,20~30岁者占49%,30~40岁者占37%,40岁以上者初发者少见。男性女性之比约为8:1(长沙,1989年)。我国部分地区有儿童、青少年集体发作的情况。 三、发病危险因素与发病机制 (一)发病危险因素 1、生物学因素 (1)遗传因素分离性障碍的遗传学研究结果不一致。 (2)素质和人格类型通常认为,具有表演型人格的人易患分离性障碍。所谓表演型人格即表现为情感丰富、有表演色彩、自我中心、富于幻想、暗示性高。(3)躯体因素临床发现神经系统的器质性损害有促发分离性障碍的倾向,脑干上段特别是间脑器质性损害与分离性障碍有某种因果关系。 2、社会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与分离性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对应激性事件的经历和反应是引起本病的重要因素。其中情绪不稳定、易接受暗示、文化水平低、迷信观念重的青春期或更年期女性较一般人更易发生分离性障碍。 (二)发病机制 分离性障碍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较有影响的观点大致归纳为两种。 一种原始的应激现象包括(1)兴奋性反应,如狂奔、乱叫等运动性兴奋状态(2)抑制性反应,如昏睡、木僵、瘫痪、聋哑盲等(3)退行性反应,如行为幼稚等 另外一种是有目的的反应分离性障碍常首发于困境之中或危难之际,而且病情的发作往往能导致脱离这种环境或免除这种义务。

儿童焦虑障碍的研究进展

儿童焦虑障碍的研究进展综述 摘要儿童焦虑障碍目前已经发展成了儿童期最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而且其患病率逐年 上升。本文就儿童焦虑的临床表现、理论和病因学研究以及治疗干预的最新进展做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焦虑障碍儿童理论与病因治疗和干预 儿童焦虑障碍为儿童期最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患病率约为10%-20%。焦 虑是一种以强烈的消极情绪和紧张的躯体症状为特征的情绪状态,在这种情绪状态下个体体验到对于未来的危险或不幸的不安。焦虑有可能是一种适应性情绪。但过多的焦虑对个体而言是没有好处的,过度无法控制的焦虑可能会是阻碍性的。当儿童过了一定的年龄阶段,还在某些没有正真正的威胁或危险的情境下感到害怕,甚至发展到会影响其日常活动的进行,这样的焦虑就成了严重的问题。焦虑也是对于感知到的威胁或危险的瞬间反应,其目的是通过面对危险源或回避危险源的方式,逃避可能存在的伤害。儿童焦虑障碍包括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特定恐怖症、社交恐怖症、惊恐障碍,选择性缄默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强迫症、适应性障碍伴焦虑情绪、躯体化障碍等。常常与许多精神障碍合并存在,在躯体疾病中也很常见。以往对儿童焦虑障碍的研究较少,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许多儿童发生焦虑是短暂的、有时是与发育相适应的、较为普遍,因而被认为预后良好。近年来,国外对儿童焦虑障碍的研究日益增多、深入,发现焦虑障碍的预后不容乐观,追踪研究发现儿童期焦虑障碍不仅有持续的趋势,而且有逐渐恶化的倾向。早期有焦虑病史者在青少年和成年期发生抑郁症的风险增高。一个儿童可能在童年早期诊断为分离性焦虑,学龄期患广泛性焦虑,而在青少年期患抑郁症,因而有学者提出焦虑和抑郁可能是一个连续体。此外儿童青少年期产生的焦虑大多与学业失败、其他类型焦虑障碍、物质滥用等问题相关。因此提早发现并进行早期干是非常必要的。 焦虑被认为是一种贯穿于发育阶段的正常情绪,在一定程度内是适当的并具有保护意义的。例如害怕可以使人避免危险,担心可以使人做事更认真。神经行为学认为焦虑对于种族的生存是必须的。正常儿童发育过程中可以出现短暂的害怕和担心,例如害怕自己或家人被伤害,对某些特殊环境的过分恐怖或担心与亲人分离等。大量研究调查了在儿童青少年正常害怕的发育模式,结果表明某些害

10个心理学术语,懂点心理学,不做心理盲者

10个心理学术语,懂点心理学,不做心理盲者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日渐广泛。心理学能够通过对人类行为举止、微表情等的分析,推测出人类的心理状态,然后根据分析采取相应对策以达到预期结果。 1.脸孔辨识困难症 脸孔辨识困难症即无法辨认人的脸,或者辨认他人的面孔有困难。面孔认知障碍分两种类型:熟人面孔失认症和陌生人面孔分辨障碍。 2.意识 意识是人脑对大脑内外表象的觉察。生理学上,意识脑区指可以获得其它各脑区信息的意识脑区(在前额叶周边)。意识脑区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辨识真伪,即它可以辨识自己脑区中的表象是来自于外部感官的还是来自于想像或回忆的。此种辨识真伪的能力,任何其它脑区都没有。当人在睡眠时,意识脑区的兴奋度降至最低,此时无法辨别脑中意像的真伪,大脑进而采取了全部信以为真的方式,这就是所谓的“梦境”。意识脑区没有自己的记忆,它的存储区域称作“暂存区”,如同计算机的内存一样,只能暂时保存所察觉的信息。意识还是“永动”的,你可以试一下使脑中的意像停止下来,即会发现这种尝试的徒劳。有研究认为,意

识脑区其实没有思维能力,真正的思维都发生在潜意识的诸脑区中,我们所感知到的思维,其实是潜意识将其思维呈现于意识脑区的结果。 3.内省法 内省法是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又称自我观察法,是构造主义学派的主要研究手段。心理学研究通常要求被试者把自己的心理活动报告出来,然后通过分析报告资料得出某种心理学结论。 4.边缘性人格障碍 边缘性人格障碍(简称BPD),是精神科常见人格障碍,主要以情绪、人际关系、自我形象、行为的不稳定,并且伴随多种冲动行为为特征,是一种复杂又严重的精神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典型特征有学者描述便是“稳定的不稳定”,往往表现为治疗上的不依从,治疗难度很大。 5.多重人格 多重人格障碍是心理疾病的一种,表现为一个人身上显示出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角色”的人格特点。这些不同的“角色”各自有着自己的行为习惯、思考方式、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对自己的认知,轮番主导一个人的行为,有如“在一个身体里住着几个灵魂”。多重人格障碍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归类于第一轴的解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V目录中英文对照翻译

DSM-V Classification Neurodevelopmental disease 神经发育性疾病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智力低下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al disorders智力发育低下 Global developmental delay全面发育迟缓 Unspecified intellectual disability未定型智力低下 Communication disorder交流障碍 Language disorder语言障碍 Speech sound disorder语音障碍 Childhood-onset fluency disorders (stuttering) 口吃 Social (pragmatic) communication disorder社交障碍 Unspecified communication disorder未定型交流障碍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自闭症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自闭症 与已知遗传/环境因素相关;与其他神经发育异常情况相关 分型A,B需要强证据支持 与智力异常、语言障碍或紧张症相关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注意力缺乏/多动症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注意力缺乏/多动症 Other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其他注意力缺乏/多动症 Unspecified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未定型注意力缺乏/多动Specific learning disorder特殊学习障碍

分离转换障碍

分离转换障碍

分离转换障碍 别名:癔症,歇斯底里症 英文名称 Dissociative disorder 就诊科室 临床心理科 常见病因 具有暗示性、表演性、自我中心、情绪化、幻想性等性 格,封闭性的同源文化环境,多因素遗传 常见症状 丧失近期的阶段记忆,外界的刺激几乎或完全没有反 应,过后患者对过程全部或部分遗忘等 病因 1.心理因素 个体对应激性生活事件的经历和反应是引发本病的重要因素。幼年的创伤性经历也可能是成年后发生分离转换障碍的重要原因。此症患者常常具有一些共同的人格特征,包括:具有暗示性、表演性、自我中心、情绪化、幻想性等。 2.社会文化因素

此症患者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大多生活在封闭性的同源文化环境中。因此受教育程度、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对分离转换障碍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3.生物学因素 目前分离转换障碍的遗传学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有些研究发现分离转换障碍患者的一级亲属的同病率较高。但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有学者认为本病为多因素遗传疾病。临床表现 1.常见的临床表现形式 (1)分离性遗忘表现为突然出现不能回忆自己重要的事情,特点是丧失近期的阶段记忆,可为部分性和选择性,一般围绕创伤性事件。这种遗忘不是由器质性原因所致,也不能用一般的健忘或疲劳加以解释。 (2)分离性漫游指患者在觉醒状态下突然从家中或工作场所出走,往往离开的是一个不能耐受的环境,进行无计划、无目的的漫游。此时患者意识范围缩小,但能进行日常的基本生活和简单的社交接触。有的患者忘掉了自己既往的经历,以新的身份出现。漫游可持续几十分钟到几天,有的可以更持久。这种发作突发突止,清醒后患者对病中的经历不能完全回忆。 (3)分离性木僵患者的行为符合木僵的标准,检查也不能发现躯体疾病的证据。通常在一定的生活事件之后,患者

焦虑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第六章焦虑障碍 第一节概述 焦虑障碍(anxiety disorder)是一组以焦虑症状群为主要临床相的精神障碍的总称。焦虑障碍的特点是过度恐惧和焦虑,以及相关的行为障碍。恐惧是指面临具体不利的或危险的处境时出现的焦虑反应,焦虑是指缺乏相应的客观因素下出现内心极度不安的期待状态,伴有紧张不安和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状。根据ICD-11和DSM-5的疾病分类,目前的焦虑障碍包括:①广泛性焦虑障碍;②惊恐障碍;③场所恐惧症;④社交焦虑障碍;⑤特定恐惧障碍;⑥分离性焦虑障碍; ⑦选择性缄默;⑧其他药物或躯体疾病所致焦虑障碍。本章的焦虑障碍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场所恐惧症、社交焦虑障碍和特定恐惧障碍这5种常见类型。 一、流行病学 2019年发布的中国精神卫生调查(CHMS)结果显示,焦虑障碍是我国最常见的精神障碍,年患病率为5.0%,终生患病率为7.6%。焦虑障碍可发生于各个年龄,通常起病于儿童期或少年期,到成年期就诊。焦虑障碍有性别差异,女性患者是男性的2倍。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的焦虑症状越来越常见,并常与抑郁症状共存。研究发现,焦虑障碍的共病率很高,可以同时共病一种或多种精神障碍。 二、病理、病因及发病机制 焦虑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涉及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生物因素包括遗传、生物节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HPA)功能失调、神经递质平衡失调等。心理因素包括童年经历、性格特点、生活事件等。社

会因素包括社会文化、生活节奏、经济状况等。与焦虑障碍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焦虑障碍家族史,童年期焦虑障碍病史,童年期不良的养育方式,应激性或创伤性生活事件,女性,离异,丧偶,失业,经济困难,共病精神障碍(尤其抑郁障碍)等。 三、临床特征 焦虑障碍的临床表现为焦虑症状群,包括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精神症状表现为焦虑、担忧、害怕、恐惧、紧张不安;躯体症状表现为心慌、胸闷、气短、口干、出汗、肌紧张性震颤、颜面潮红、苍白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目前主要依据焦虑的临床症状群和病程来确定特定的焦虑障碍。在诊断焦虑障碍前,应做相应的实验室检查以排除躯体疾病。部分躯体疾病可以出现焦虑症状,如二尖瓣脱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常规的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包括:心电图、心脏彩超、甲状腺功能检查、肾脏B超,头颅磁共振等。 焦虑症状存在与否及严重程度可通过焦虑症状的评估量表评定。常用的焦虑症状评估量表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焦虑自评量表(SA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超过50%的焦虑障碍患者伴有抑郁症状,故对焦虑障碍患者需要同时进行抑郁症状评估。常用的抑郁症状评估量表包括: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焦虑障碍患者常有一定的人格特质,故需要对焦虑障碍患者进行人格测定,以便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情况,指导治疗。常用的人格测定包括艾森克人格测定(EPQ)、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定(MMPI)。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previously known as 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 is thought to be an effect of severe trauma during early childhood, usually extreme, repetitive physical, sexual, or emotional abuse.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以前称为多重人格障碍)被认为是在儿童早期,通常是在极端的,重复的身体,性或精神虐待过程中受到严重创伤的影响。 Most of us have experienced mild dissociation, which is like daydreaming or getting lost in the moment while working on a project. However,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is a severe form of dissociation, a mental process which produces a lack of connection in a person's thoughts, memories, feelings, actions, or sense of identity.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is thought to stem from trauma experienced by the person with the disorder. The dissociative aspect is thought to be a coping mechanism -- the person literally dissociates himself from a situation or experience that's too violent, traumatic, or painful to assimilate with his conscious self.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经历过轻微的分离,这就像在一个项目工作时做白日梦或是迷失了方向。然而,分离性身份障碍是一种严重的解离,是一个人的思想、记忆、感觉、行动,或者认同感缺乏产生连接的心理过程。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被认为是由被有不正当行为的人的创伤经历引起的。游离的方面被认为是一种应对机制——人在太暴力,受伤,或痛苦的情况或经历时确实会有自我意识地分解同化他们自己。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distinct or split identities or personality states that continually have power over the person's behavior. With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there's also an inability to recall key personal information that is too far-reaching to be explained as mere forgetfulness. With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there are also highly distinct memory variations, which fluctuate with the person's split personality.多重人格障碍的特点是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或分裂的身份或人格个性,不断地支配人的行为。患有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无法回忆起深远的关键个人信息仅仅被解释为健忘。患有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也有非常明显的人格分裂波动的记忆变化。The "alters" or different identities have their own age, sex, or race. Each has his or her own postures, gestures, and distinct way of talking. Sometimes the alters are imaginary people; sometimes they are animals. As each personality reveals itself and controls the individuals' behavior and thoughts, it's called "switching." Switching can take seconds to minutes to days. When under hypnosis, the person's different "alters" or identities may be very responsive to the therapist's requests.这些“改变”或不同的身份有自己的年龄,性别,或种族。每个都有他或她自己的姿势,手势和不同的说话方式。有时候,改变是虚构的人,有时他们是动物。当每一个人的个性都显示出来,并且控制着个体的行为和思想,它被称为“转换”。切换可以用秒到几分钟的时间。在催眠状态下,人的不同的“改变”或身份对治疗师的要求可能会非常地积极回应。 While the causes of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are still vague,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it is likely a psychological response to interpersonal and environmental stresses, particularly during early childhood years when emotional neglect or abuse may interfere with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s many as 99% of individuals who develop dissociative disorders have recognized personal histories of recurring, overpowering, and often life-threatening disturbances at a sensitive developmental stage of childhood (usually before age 9). Dissociation may also happen when there has been insistent neglect or emotional abuse, even when there has been no overt physical or sexual abuse. Findings show that in families where parents are frightening and unpredictable, the children may become dissociative.尽管分离性身份障碍的原因仍然是模糊的,但研究表明,它很 可能是一个应对人际关系和环境压力的心理反应,特别是在早期的童年时期情感受到忽视或滥用的时候可能影响了人格的发展。我们已经认识到99%的在童年发育敏感期(通常是9岁之前)有个人经历的反复的,无法抵抗的,并且经常危及生命的障碍的人会患上分离性障碍。解离也可能发生在出现了明显的忽视或精神虐待的时候,即使没有明显的身体或性虐待。研究结果表明,在父母是可怕的和变化莫测的家庭里的孩子可能患上游离。While there's no "cure" for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long-term treatment can be helpful, if the patient stays committed. Effective treatment includes talk therapy or psychotherapy, hypnotherapy, and adjunctive therapies such as art or movement therapy. There are no established medication treatments for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making psychologically-based approaches the mainstay of therapy. Because the symptoms of dissociative disorders often occur with other disorders, such a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medicines to treat those co-occurring problems, if present, are sometimes used in addition to psychotherapy.虽然没有对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的“治愈”,但如果病人能坚持,长期治疗也是有帮助的。有效的治疗包括谈话疗法或心理疗法、催眠疗法、辅助疗法如艺术或运动疗法。对于分离性身份障碍是没有确定的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一):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护士在进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及其它护理操作等活动时,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年龄、出生年月、性别、床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2。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即要求患者或近亲属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或干细胞采集术、深静脉置管术、血浆置换、单采术、血细胞分离术)患者、抢救、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潜力的重症患者,务必使用腕带。在各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医嘱执行单以外,务必核对腕带,以识别患者身份。 4。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务必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腕带”原则上佩戴病人左手,佩戴时,垫1~2指按紧搭扣,松紧适宜,防止扭曲、勒伤。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护士长对患者腕带使用状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5.在实施任何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6.需进行手术(或干细胞采集术、深静脉置管术、血浆置换、单采术、血细胞分离术)的患者,护士应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的流程,对患者姓名、年龄、科室、住院号等信息进行确认。手术室与科室交接中重点环节进行准确的有效核对,做好交接登记。

7。患者转科交接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做好转科交接登记。 (二): 门诊 一、在门诊实施任何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在进行各项诊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三、各诊区挂号、分诊护士,挂号时认真核对患者“健康行”就诊卡及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了解患者基本病情并正确分诊,帮忙患者选取医师,准确为患者刷卡挂号,避免因分诊错误导致换号、退号。 四、给患者建卡时核对身份证或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正确输入患者信息。 五、对预约患者认真核登记表中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及手机号码、就诊卡及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医师为患者诊治前核对就诊卡及门诊病历患者基本信息,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六、对昏迷、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无自主潜力、新生儿、7岁以下患儿及无痛检查、手术等患者,务必使用腕带作为识别身份的表示和查对的有效手段。在各种诊疗、护理操作前要认真核对腕带上的各项信息,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七、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务必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什么是分离性感觉障碍

什么是分离性感觉障碍 相信很多朋友对分离性感觉障碍这种疾病不怎么了解,那么什么是分离性感觉障碍呢?接下来,本文就为大家介绍分离性感觉障碍的相关知识,仅供大家参考。想要了解什么是分离性感觉障碍的朋友不妨接着往下看哦!下面请大家看详细的介绍。 什么是分离性感觉障碍?分离性感觉障碍是指在意识清晰 的情况下,患者对刺激不能感知。感觉缺失区可受到严重损伤(如烫伤)而没有任何的知觉。同一部位的痛觉、温觉、粗略触觉或深感觉、精细触觉部分丧失。深、浅感觉传导通路的不同是分离性感觉障碍的解剖学基础。当深、浅感觉传导通路上一部分受损而另一部分相对保留时即出现分离性感觉障碍。 单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见于后角型脊髓损害,多见于一侧后角病变如脊髓空洞症。双侧对称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见于前连合型脊髓损害,见于脊髓中央部病变如髓内肿瘤早期、脊髓空洞症、脊髓中央管积水或出血等疾病。

分离性感觉障碍治疗方法如下: 对分离性障碍的患者应尽快完善相关必要检查以确定其无 器质性损害,在治疗中建立良好的医患联盟,治疗应以心理治疗为主。 一、心理治疗 1、个别心理治疗:几乎适用于所有分离性障碍患者。在建 立良好医患联盟的基础上了解和理解患者的个人成长史、家庭关系、人格特征等,共情患者的情绪,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患者共同探索其患病的原因与过程。切忌一味挖掘患者的童年创伤而不予以相应的共情和支持,以至于造成对患者的二次伤害。 2、暗示治疗:可用于急性发作而暗示性又高的患者。在治 疗开始时向患者简单解释其疾病是一种短暂的神经功能障碍,通过即将实施的治疗即可逐渐恢复甚至痊愈。针对运动和感觉障碍的患者可以使用10%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配合言语暗示进行治疗。

宝宝分离焦虑症的表现及应对方法

宝宝分离焦虑症的表现及应对方法 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是婴幼儿焦虑症的一种类型,多发病于学龄前期。以下是宝宝分离焦虑症的表现及应对方法,欢迎阅读。 儿童分离性焦虑症是指当儿童与父母或抚养人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多见于6岁以下儿童。 主要表现: 1.因不愿离开依恋对象而不想或拒绝去幼儿园(上学),或没有依恋对象陪同绝不外出,宁愿呆在家里。 2.没有依恋对象在身边时不愿意或拒绝上床就寝,反复做噩梦,内容与离别有关,以致夜间多次惊醒。 3.与依恋对象分离前过分担心,分离时或分离后出现过度的情绪反应,如烦躁不安、哭喊、发脾气、痛苦、淡漠,或社会性退缩。 4.与依恋对象分离时反复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躯体症状,但无相应躯体疾病。 病因: 1.遗传因素患焦虑症的父母的子女,焦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父母的子女。 2.亲子过分依恋孩子平时一直与母亲呆在一起,不与外界接触,而母亲对孩子过度保护,使孩子养成胆小、害羞、依赖性强、不适应外界环境的个性特点。一旦与母亲分离,就容易出现分离性焦虑。 *

3.生活事件影响常见的生活事件有:与父母突然分离,在幼儿园受到挫折,不幸事故,重病或死亡等。 由于分离性焦虑与幼儿不愿去幼儿园很相像,容易与不愿去幼儿园相混淆,而被长期忽视,其结果不仅影响儿童早期智力开发,且可发展成慢性焦虑,影响情绪发育及学习。幼儿初入幼儿园时,大多有哭闹、不肯吃、不肯睡等现象,但几天后即见好转,因为其哭闹的原因是害怕陌生,不适应新环境和陌生人,几天后熟悉了,哭闹也就好转。他们虽然在幼儿园哭得很凶,但回家后就很开心,也不会做噩梦,分离性焦虑的原因是担心与父母永远分离,担心天灾人祸使父母与自己永不再见,症状持续4周后仍不好转。 一旦发现分离性焦虑障碍,要立即停止上幼儿园,请儿童心理医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千万不要强迫孩子去幼儿园,加重焦虑发作,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预防: 1.从小让孩子多与小朋友们接触。不要整天把孩子关在家里,让孩子多些玩伴,培养他与其他人友好相处的能力。孩子在集体的环境中受欢迎,感到愉快,为将来适应幼儿园的环境、避免发生焦虑打下基础。 2.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自理的习惯,如吃饭、穿衣、洗手、洗脸、大小便等,如果什么事情家长都包办,孩子过分依赖父母,将不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因而会产生紧张、恐惧和焦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