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第2版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2版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2版》是一本以自然辩证法为主题的专著,

由知名学者,中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

高萨尔编著。书中对自然辩证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全书分为6

部分,共14章,全书以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为核心,论述了自然辩

证法在各种实践活动中的应用,包括实践研究、解决事物的思考方法、科学实验、日常思考和学习、社会活动等。

书中对自然辩证法的历史渊源,其核心思想、内涵特点、形式要

素和实质要素以及自然辩证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体现、自然辩证法

的实践方式和运用它的途径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着重揭示了自

然辩证法在现实问题解决中的应用价值和有效性。通过对实践思维的

论述,深刻地揭示了自然辩证法在实践活动中的本质作用。

书中还论述了自然辩证法及其实践运用的三个层次:自然辩证法

是一种大前提的、综合性的认识论,它给予了人类思维一种基本的处

理方式;其次,自然辩证法是一种思维实践的方法论,它倡导我们以“比较综合”的方式,以存在的发展的方式来理解实践活动;第三,

自然辩证法是一种统计观点,它倡导我们在处理实践问题时,能够以

思维的方式来把握事物的发展动向,从而找到正确的解决方向。

书中采用了案例分析、实践分析和理论分析等多种形式,以十分

深入透彻的方式把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特征,使读者更加深刻地了解

和掌握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概论-第2版》是一本论述自然辩

证法的经典之作,是自然辩证法的精神家园,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

解和深刻领会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0.1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主要内容P2 0.2自然辩证法是怎样产生的?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怎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自然辩证法P2 0.3 怎样理解学习自然辩证法的重要意义P2 1.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1.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1.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证的价值和意义 1.4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特点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5 如何理解系统自组织的实现条件 2.1如何理解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2.2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及其重大现实意义 2.3 试论述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及实践 3.1 怎样认识科学和技术的区别与联系书90 3.2 技术的本质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3.3 如何理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的必要性和现实途径 3.4 如何理解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3.5 什么是科学精神,书98如何理解在科学研究中坚持科学精神的重要意义 3.6 论述近现代技术革命内容,并比较其不同特点 4.1 关于科学评价标准的主要观点有哪些?你认为哪种最合理,试说明理由 4.2 波普的证伪主义模式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局限是什么? 4.3 试评价库恩科学发展的历史主义模式 4.4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模式有何特点,其合理之处何在? 4.5 怎样认识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总体趋势 4.6 试分析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及其对科学发展的意义 5.1 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过程有哪些阶段?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方

法和思维形态有哪些?5.2 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征 5.3 怎样认识科研选题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及科学选题的基本原则 5.4 试阐述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6.1 如何全面认识科学的价值?试分析其内在价值和社会价值 6.2 如何看待科学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6.3 如何正确认识现代高科技发展带来的伦理困惑 6.4怎样认识西方科技批判思潮的成就和不足 7.1 如何理解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共同体社会规范的主要区别 7.2 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7.3 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7.4 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的运行 7.5 从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角度说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主要意义和内容 绪论 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主要内容? 0.1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已经成为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主要内容:自然辩证法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它的产生与发展同哲学,科学技术及其社会的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以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0.2自然辩证法是怎样产生的?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怎样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创立于19世纪70年代,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适应当时无产阶级斗争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的需要,在概括和总结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批判的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成就的基础上创立的。 正是19世纪自然科学和哲学两个方面出现的重大进展,为研究和阐述自然界和自然科学的辩证法提供了重要基础,推动了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以及答案 一、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答: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包括: 1、物质观。自然界是物质的,而物质的形态是无限多样的,自然界的物质机构是有层次的,物质的机构层次是无限的。 2、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在量上和质上都是不灭的,自然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其运动发展的根本原 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3、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得物质的存在方式,时空是无限的。 4、规律观。物质在时空中的运动时有规律的,而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人们一旦认识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就可以 按照规律能动地改造自然,同时也改造自己。 二、自然系统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答:自然系统的本质特征包括: 1、整体性。指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孤立时性质总和的效果。整体性是一切自 然系统的普遍属性,系统的整体性又被表述为“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 2、开放性。指的是物质系统与其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物质系统同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是系 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3、动态性。指系统及其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都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4、层次性。指系统处于物质的一定层次以及不同系统之间必定存在一定层次关系的性质。 三、阐述自组织的概念以及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答: 1、自组织的概念:自组织是指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2、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 (1)、开放性和非平衡约束。自组织的有序结构必须从外界吸收物质、能量和信息才能形成和维持。无序和熵增是封闭系统运行的唯一方向,开放性是系统自组织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远离平衡态也是系统实现自组织的必要条件。(2)、非线性相互作用是较为复杂的作用方式,是具有相干性的作用机制,系统内部的作用关系不再是各种作用的简单叠加所能说明的,而是多种作用相互制约、耦合而成的全新的整体效应。这意味着系统内要素独立性的丧失,各要素按一定方式在大范围内协调运动,从而导致系统新质的出现。系统只有在远离平衡态的情况下,才能实现非线性相互作用。 (3)、涨落:“升序原理”。通常,由大量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所构成的体系,总是经常不断地受到来自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的扰动。扰动就会使系统在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的空间范围内产生对宏观状态的微小偏离,这种微小的偏离就称为涨落。涨落本来是微小的,衰减的涨落当然不可能对系统状态产生什么大的影响。某种微小的涨落就会使系统的状态发生微小变化,这种微小变化有可能通过非线性的反馈机制而被放大,使系统跃升到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状态。 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答:人与自然和谐的实现条件: 1、确立辩证的自然整体观; 2、掌握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 3、注重提高人的道德水平; 4、调整社会关系,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 五、科研选题的原则是什么 答:科研选题的原则: 1、需要性原则。指所选课题必须着眼于社会实践或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 2、创造性原则。指所选的课题应具有创新性,应是前人和他人未解决或未完全解决并预期能出成果的科技问题; 3、科学性原则。指所选课题一定要有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为依据; 4、可行性原则。指选题时必须考虑完成课题的主客观条件,根据实际具备的或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来选定科研 课题。 六、实验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特点是什么 答:实验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特点: 1、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 2、可以强化研究对象及其条件。

2020年自然辩证法概论已整理

1、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主要内容和特征,并阐述其对你的启示意义。 1>系统自然观形成的自然科学基础:相对论、量子力学和系统科学等20世纪的新的科学发现是系统自然观形成的科学基础。其中,系统科学对于系统自然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相对论揭示了物体、时空、运动的一体性;量子力学展现了微观世界的复杂性和系统性;系统科学对复杂世界展现的系统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2>基本内容: 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将“系统”定义为“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体”。系统具有普遍性,万物皆系统。系统反映了自然界中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协同的整体性。 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是自主演化着。开放的非线性非平衡系统理论揭示了自然界演化是一个不可逆过程,存在着“时间之箭”。耗散结构理论认为,自然界演化本身具有自身的时间尺度,这就是“内部时间”,这标志着自然科学从关注存在转向关注演化,自然界不仅是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界演化的基本方式表现为分叉和突现,演化的方向进化与退化并行。 自然演化方向的矛盾。19世纪中叶,克劳修斯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导出的“宇宙热寂说”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所揭示的演化方向并不一致。这一矛盾长期困扰着人们。1969年,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发现,在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前提下,自然系统可以自发的从无序演化为有序。他指出:一个处于远离热平衡态的开放系统(无论是力学的、物理的、化学的,还是生物的),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能够从原来的混乱无序的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有序的结构。 自然界是线性与非线性作用的辩证统一。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从研究线性系统开始的。但线性模型仅是一大批现实自然系统的良好近似。在这种线性自然观作用

自然辩证法概论(各章总结)

2绪论 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三、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1. 自然辩证法创立于19世纪70年代,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适应当时无产阶级斗争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的需要,在概括和总结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成就的基础上创立的; 2.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著作中及时总结和概括自然科学的崭新成果,为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3. 中国在自然辩证法的传播和发展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4.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的科学技术思想的概括和总结,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升华和飞跃,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凝练和精髓。 四、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与我国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和推进科学技术现代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和基础 1. 原始社会的人类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低下,活动范围狭窄,他们对自然界既产生了客观现实的、朴素的观念,又形成了某些神秘的观念; 2. 奴隶社会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工,产生了阶级的分化。哲学和自然科学相融合,形成了整体知识形态的自然哲学。

2018年《自然辩证法概论》已整理

8、如何看待“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的观点? 无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类对它的依赖越来越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所有领域都渗透着科技的力量,可以说,没有科技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进步。然而,每个事物都有两面性,再好的药也会有副作用,每一个事物都是矛盾的承载体,科技也不是尽善尽美的;另一方面,某一科技本身从宏观上来说是造福人类的,但为谁掌握为谁所用的问题接踵而来,爱因斯坦的能量方程挖掘出巨大的核能,但原子弹却使长崎至今草木无存,正所谓利剑掌握在好人手里就是宝刀,而被坏人使用就是妖刀。正如,马克思所言:“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而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 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是社会的发展动力,社会的是依靠社会中的许许多多元素的自我突破而得到发展,而探索某一元素的突破就是科学的任务与指南针,技术就是这种思维的载体与实现的途径,即科学是某一种认识论,技术是方法论,二者互为线索,共同前进;任何存在的事物都是要消亡的,科技是人类加快旧事物消亡的一种手段,从而使人们尽快从中获利,享受新事物带来的“福音”。 我们知道,科学技术尤其是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每个新的科技都意味着该领域的前进,意味着人类对自然地认识更深了一层,势必推动生产力的提高,进而新旧生产关系的更替。正如书中所叙述:第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第二,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第三,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超前性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先导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其信息量日益膨胀,更新速度加快,不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更新。在政治方面,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科学技术使人类认识到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经济生活方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文化方面,

自然辩证法概论

1、请谈谈你对“科学”内涵的理解? 科学主义认为科学作为人类理性的最高成就,通过技术而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凭借科学技术,人类可以控制自然、改造社会,达到无限进步的理想。近代科学主义两个基本流派:近代经验论和近代唯理论。 科学是一种人类活动(1)科学的主要形相:科学是一种建制;科学是一种方法;科学是一种累积的知识传统;科学是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科学是一种重要观念来源,当代文化中的最重要的一部分。(2)科学是一种高层次的人类活动。科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科学是一种高层次的人类活动,表现为科学内部所特有的复杂性和活动的有序性。 科学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不断探索,以满足人们好奇心,解释人们认识世界的活动。体现着科学的巨大力量,正如阿基米德说的一样: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推动宇宙。 马克思对科学本质的论述:(1)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2)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3)科学是生产力;(4)科学既是观念财富又是实际财富所以马克思把科学看着“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即科学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认识和反映关系。 科学本质属性(1)客观真理性。科学具有内容上的客观真理性,其真理性内容是随着实践而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2)可检验性。科学知识是在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科学的结论是确定的、具体的命题,它们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具有可检验性。(3)系统性。科学知识是根据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用逻辑的方法整理出来的反映事物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它力求做到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把握事物的一切方面。(4)主体际性。科学知识是客观的、普遍的,能被不同认识主体所重复所理解,能接受不同认识主体用实验进行检验,并在他们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这就是主体际性。它是科学发现获得社会承认的基本条件。 科学的四个层面 科学知识: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总结 科学思想:科学活动中系统的思想观念 科学方法:揭示世界规律、获得新知识和探索真理的工具 科学精神:其核心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2、如何认识科学哲学的性质? 科学哲学是一种比较典型的交叉学科。顾名思义,它是科学与哲学相互交叉的产物。人们对科学哲学的性质的看法可以很不相同,大体上有以下三种看法:1)作为认识论的科学哲学。科学哲学首先是哲学,而不是科学本身。如果说科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那么科学哲学则研究科学认识(客观世界规律)的方法或科学本身发展的规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学哲学就是科学认识论。科学哲学的认识论性质主要取决于它的研究对象。科学本身是一种知识的形式。科学哲学以科学为研究对象,也就是研究知识问题。所以,科学哲学也就成为了一种“知识的理论”(认识论)。2)作为一种哲学理想的科学哲学科学哲学在产生之初以及在后来发展的较长时期内曾经是一种哲学追求的理想,人类对客观世界研究的“科学化”,最早实现于自然研究,产生了自然科学;后来人们以自然科学为样板也同样实现了社会研究的科学化,产生了社会科学,与此同时,作为这两大门类科学之概括和总结的哲学也提出了自己的科学化理想;把有“形而上学”恶名的哲学改造成为“科学的”哲学。这种意向也反映在科学哲学的两种英文写法上,第一种是Scientific Philosophy ,第二种是Philosophy of Sience。第一种译为“科学的哲学”,是相对“不科学的哲学”而言的。第二种译作“科学哲学”,是相对艺术哲学、语言哲学、历史哲学、法律哲学、宗教哲学等而言。然而,不管哪种,从内容上来说,它们实际上指称的仍然是属于同类性质的哲学,亦即科学哲学。3)作为一门学科的科学哲学在现代哲学中,科学哲学业已成为最重要的科学之一。这既是一门具有自己历史渊源的传统学科,又是一门正在不断发展之中的新兴学科。科学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前后,《归纳科学的哲学》被认为是第一本专门的科学哲学著作。1895-1901年,马赫成为第一个科学哲学教授。然而,作为独立学科充分发展是二战以后的事情。首先,这时候的科学哲学不仅有了代表各种学术观点的专门学术著作,而且还有了适用于教学的教科书和可供学生阅读的一般读物。其次,在汉斯杰各国或各地区开设了“科学哲学”课程。代表国家,英国美国。第三世界各国大多成立了科学哲学学会和办起了科学哲学杂志,同时还出现了国际性的科学哲学学会组织。 3、谈谈你对“李约瑟难题”的认识。 李约瑟在其巨著《中国科技史》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大意是:中国在大约l6世纪前科学技术一直领先于西方,但为什么近代科学技术却诞生在西方,而没有诞生在中国呢?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该难题一经提出,就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不少学者都对之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和答案。现在看来,这些见解和答案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仔细推敲起来似乎又都存在漏洞。其实,由于李约瑟在提出该难题时混淆了科学和技术这两个重要概念,所以使得该难题本身就存在内在矛盾,不可能在其原来的意义上得到解决。 因此我们需要首先弄清楚科学和技术的概念,以及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科学是科学共同体采取经验理性的方法而获得的有关自然界和社会的规律性和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技术也是一种特殊的知识体系,一种由特殊的社会共同体组织进行的特殊的社会活动。不过技术这种知识体系指的是设计、制造、调整、运作和监控各种人工事物与人工过程的知识、方法与技能的体系。有时人们将各种人工的制品也列入技术的范畴,那是因为,这些人工制品如生产的设备和科学的仪器被看作是物化了的知识或知识的物质表达。科学的目的在于认识自然,技术的目的在于改造和利用自然,而当改造和利用自然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就必须以认识自然为基础。所以说,科学和技术的各自性质决定了它们是一对天生的“伙伴”。正因为如此,20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现象日益明显,这大大地促进了所谓的科学技术一体化进程。就实际情况看,科学技术一体化的最主要特征就是: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并在科学和技术之间陆续诞生了许多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如计算机等学科,正是科学技术一体化的产物。也许正是由于科学和技术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因而使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 1.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中原子论的基本思想。7-8页 答:原子和虚空作为存在和非存在,都是构造自然万物的本原。原子是构造万物的基本粒子,虚空为原子提供位移运动的场所。所谓原子论方法,是主张对客观事物进行解剖研究,通过把整体分解成各个基元(原子或元素),从这些基元的属性及它们之间的简单联系中去寻找整体变化原因,并把整体的特征归结为各个基本单元性质的总和。原子论方法适用于那些可以被分割,并且可以把研究对象归结为可用较少性质便可概括的,具有缓慢变化和不变特性的基元,基元之间具有单向的因果关系的研究对象。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II页 答:(1)前提与基础:1、人与自然的两分2、自然的数学设计3、物理世界的还原论说明 4、自然与机器的类比 (2)主要观点:1、物质观认为一切物体都可以还原为最小的粒子——原子一切物体都是 由原子在粒子间力的作用卜\按力学规律形成的,因而也具有原子的基本性质 2、时空观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绝对的、 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 3、运动观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体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的固有性质,并以惯性运动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 4、因果观认为可以把经典力学的因果关系推而广之,用力学模型和规律描述所有运动形式和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 5、相互作用观认为物质粒子之间或由它们构成的物体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引力相互作用在空间中以直接的瞬时超 距的形式传递,并支配着各种天体的运行。 6、人类统治自然认为自然被当作奴隶来统治和压迫 总体而言,机械论自然观提供了一幅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图景。在这幅图景里,自然界绝对不变,自然界的•切从来如此,并将永远如此;万事万物只是在时间上彼此并列着,没有时间上.的历史发展。 (3)特点:1唯物主义:世所谓原了.论方法,是主张对客观事物进行解剖研究,通过把整体分解成各个基元(原了•或元素), 界是物质的、从自处本 从这些基元的属性及它们之间的简单联系中去寻找整体变化原因,并把整体的特征归结为各个基本身来理解自然、拒斥目的因 2形而上学:恩格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陷入不可解决的矛成,因为它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了它们的相互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了它们的产生和消失;看到它们的静止,忘了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3机械论:浅薄的机械论:把万物都看成机器(拉美特利)深层的机械论:一切现象都可以用力来解释(牛顿) 4决定论:对于自然界中同一类结果,必须尽可能归之于同一原因“宿命论”5还原论:牛顿“在自然科学里,应该像在数学里一样,在研究困难的事物时,总是应当先用分析方法,然后才用综合方法。用这样的分析方法,我们就可以从复合物论证到它们的成分,从运动到产生运动的力,一般地说从结果到原因,从特殊原因到普遍原因,一直论证到最普遍的原因为止。”还原论:是一种哲学思想,认为复杂的系统,事务,现象可以通过将其化解为各部,分之组合的方法、加以理解和描述还原论的思想造成了人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从而否定了自然的复杂性。对自然的敬畏也就消失了,这就为人们无节制的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提供了理论依据,最终导致了环境危机。按照还原论把系统分解成它的基本单位的时候必然造成的信息的丢失,特别是系统的特征信息的丢失。因此还原论也就不可.能解决复杂系统和人文系统的所有问题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有哪些?13-14 答:科学基础:18世纪后期及整个19世纪:1、星云假说2、地质渐变论3、生物进化论 4、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5、细胞学说 6、原子论与元素周期律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包括: I)系统自然观: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或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客体都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 2)人工自然观 3)生态自然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 生态自然观可持续发展 4.系统中的组分、结构、环境和功能的关系。16答: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功能可.以从以F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1.系统的环境和边界是系统功能存在和得以实现的条件.不是决定系统功能的内在根据。系统的环境制约着系统功能的发挥,在既定的环境下,不同的物质系统之所以具有不同其至千差万别的功能,只能从系统内部的组成元素和结构去分析,系统的组成元素和组成元素的相互作用的结构才是决定系统整体功能的内在根据。

《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 引言: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辩证关系的科学,它试图理解自然世界中的秩序、规律和变化,同时探究人类如何利用这些知识来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本文将概述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作用,以期让读者对这门学科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概述: 自然辩证法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其研究对象包括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它旨在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辩证关系,探究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及这些规律如何影响人类社会的进步。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等方面。它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涉及到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哲学等多个领域。 正文: 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时期。在中国,道家学派对自然界的和谐与平衡进行了深入探讨。在西方,黑格尔和马克思等哲学家也提出了自己对自然辩证法的理解和阐述。现代自然辩证法的研究

则更加深入和细致,结合了现代科技和哲学思想,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自然辩证法的理论主要围绕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展开。它认为自然界的存在是客观的,同时又具有内在的矛盾和复杂性。在自然界中,各种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自然界的层次结构、自然界的自我组织和演化机制等方面。它强调自然界中的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辩证法规律,为人们理解自然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哲学框架。 自然辩证法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哲学领域,自然辩证法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在科学领域,自然辩证法为科学家提供了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促进了各学科的发展和进步。在工程领域,自然辩证法为工程师提供了创新性的设计思路和解决方案,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此外,自然辩证法还在环境科学、生态学、地球科学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结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0.1 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主要内容P2 0.2 自然辩证法是怎样产生的?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怎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自然辩证法P2 0.3 怎样理解学习自然辩证法的重要意义P2 1.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1.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证的价值和意义 1.4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特点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5 如何理解系统自组织的实现条件 2.1 如何理解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2.2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及其重大现实意义 2.3 试论述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及实践 3.1 怎样认识科学和技术的区别与联系书90 3.2 技术的本质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3.3 如何理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的必要性和现实途径 3.4 如何理解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3.5 什么是科学精神,书98 如何理解在科学研究中坚持科学精神的重要意义 3.6 论述近现代技术革命内容,并比较其不同特点 4.1 关于科学评价标准的主要观点有哪些?你认为哪种最合理,试说明理由 4.2 波普的证伪主义模式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局限是什么? 4.3 试评价库恩科学发展的历史主义模式 4.4 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模式有何特点,其合理之处何在? 4.5 怎样认识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总体趋势

4.6 试分析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及其对科学发展的意义 5.1 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过程有哪些阶段?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形态有哪些? 5.2 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征 5.3 怎样认识科研选题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及科学选题的基本原则 5.4 试阐述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6.1 如何全面认识科学的价值?试分析其内在价值和社会价值 6.2 如何看待科学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6.3 如何正确认识现代高科技发展带来的伦理困惑 6.4 怎样认识西方科技批判思潮的成就和不足 7.1 如何理解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共同体社会规范的主要区别 7.2 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7.3 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7.4 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的运行 7.5 从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角度说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主要意义和内容

自然辩证法概论

一、当代全球环境问题的表现,产生的主要原因,人类解决全球性环境的出路是什么? 表现:总体来说,当代全球环境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十个方面。一是全球气候变暖。随着工业时代拉开序幕,工业生产产生的大量温室气体也被排放到空气中,造成全球气候变暖。二是臭氧层的破坏。臭氧层作为地球生命的保护层一旦被破坏,地球上的生物就会遭到紫外线的伤害,对生命带来严重后果。三是土地荒漠化。荒漠化的土地能引发一系列的影响,如使可供农牧用的土地面积减少,物种多样性减少等。四是废物质污染。工业生产“三废”——“废水、废渣、废气”以及居民生活的大量垃圾,都会严重污染空气、河流、湖泊、海洋以及陆地环境。五是生物多样性减少。随着生态环境条件的恶化,地球上的物种正在逐步地减少。物种的减少影响了生物圈的生物系统的稳定。六是森林面积锐减。森林的状况将直接影响着生态系统的运动与平衡。七是水资源枯竭。如今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生活用水告急,百分之十的监测河流受到污染。人类正面临这水资源缺乏的危险。八是海洋污染。海洋在地球的表面占有百分之七十多的面积,它是人类及其他生物的起源地,也是江河湖泊、千径百川的最终归宿。海洋的污染对整个生态系统循环造成严重的危害。九是核污染。核泄漏或者核爆炸不仅引起放射性污染,而且对人类的生存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可以引发一系列病症,并对周围的环境起到极为严重的破坏。十是噪音污染。由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全球环境虽然进入了低迷期,但是噪音污染却越来越严重,己经给人类的生活,生产,特别是身心

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主要原因:1.人口压力增长快2.资源的不合理运用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由于全球的人口数量急剧增长和人们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且随着片面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发生了区域性的环境污染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而且出现了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物种灭绝、土地沙漠化、森林锐减等大范围的和全球性环境危机,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以这是造成当代全球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出路:1.引发全球环境治理主体的新认识。首先是在观念上,主权国家在强调国家特殊性的前提下,在应对国际社会中出现的问题时,也要尊重国际惯例,接受绝大多数国家共同默认的观念,重视当前反映人类政治的进步要求。其次是在制度上,主权国家应积极将本国国内的制度及法律与国际的制度与法律相互调适,改善或摒弃那些仅符合自身国家利益,而与人类共同利益背道而驰的制度法规。最后是在利益的认知上,主权国家不应单纯以自我利益为中心,而是将本国人民利益与各国人民利益和人类共同利益联系起来,以理性、共赢的理念参与到全球治理中。 2.推进全球环境治理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不断发展壮大,不仅仅是成员数量的增长,还有组织本身的壮大。可以说,这是全球治理理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获得的新发展,也是国际环境治理中的重要角色。应当充分发挥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和作用。

2021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后的题目答案

2021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后的题目答案 2021 实用标准文案 精彩文档2021《自然辩证法概论》《自然辩证法概论》解答参考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 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 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 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 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 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 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 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 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 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 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之一自然观的局限性? 它是一种用单纯古典力学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观点。它把物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 性质都归结为力学的性质,把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系统和运动形式都归结为力学的系 统和运动形式,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完全服从于机械因果律。 3.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 和作用?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 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自然辩证法概论2021课后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2021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 1.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是指什么?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发展和运动规律的哲学学科,探讨自然界各种现象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揭示事物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方法论。 2.自然辩证法的基础是什么? 自然辩证法的基础是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实在的。辩证法认为世界以及其中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统一体,具有辩证规律性。 3.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包括物质的本质、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矛盾和矛盾运动、物质发展的规律等方面。 第二章:物质的本质和运动 1.物质的本质是什么?

物质的本质是指物质的实质、内在属性和特性。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是客观实在的存在。 2.物质的运动有哪些基本形式? 物质的运动有四个基本形式,分别是:机械运动、物质的量变与质变、物质的离散与集中、物质的均衡与不均衡。 3.什么是物质的矛盾和矛盾运动? 物质的矛盾是指物质内部存在的对立统一的双方,矛盾运动是指这些对立面在物质内部不断地相互斗争、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过程。 4.物质的发展有哪些规律? 物质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多样性和辩证性的规律。其中包括唯物辩证法的十六字方针、否定之否定规律、转化为质变的规律等。 第三章:物质的动力和运动规律 1.什么是物质的动力?

物质的动力是物质运动的推动力量,可以是内在的 或外在的。内在的动力包括物体本身的力量,外在的动力 包括其他物体的作用力。 2.物质的运动有哪些基本规律? 物质的运动具有四个基本规律,分别是:机械运动 的两个基本规律(惯性定律和作用反作用定律)、物质的 量变与质变的规律、物质的离散与集中的规律、物质的均 衡与不均衡的规律。 3.什么是物质的量变与质变? 物质的量变是指物质的数量发生变化,质变是指物 质的质量或性质发生变化。量变和质变是互相联系、相互 转化的。 4.什么是物质的离散与集中? 物质的离散是指物质在空间分布上相对分散的状态,集中是指物质在空间分布上相对集中的状态。物质的离散 与集中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 绪论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性质和内容? (1)研究对象:自然界的辩证法;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学科技术及其发展的辩证法。(2)基本内容: ①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②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 定义:使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③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使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3)学科性质: ①哲学的分支: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辨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相并列。(属于哲学门类:科学技术哲学,一门关于理论思维(辩证思维)的学科) ②中间层次:在科学与哲学认识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之间的位置上,是联系两者的纽带和桥梁,是具有中介学科特点的一个哲学学科。 ③交叉学科:自然辩证法的地位不是孤立的,它不仅反映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也反映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 ④综合性和开放性 第一章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6世纪、17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20世纪形成了系统自然观和天人合一的和谐自然观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1)系统自然观: ①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②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自然辩证法概论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 绪论 1、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是具体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介。 具体科学←→自然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 1)自然辩证法及时总结和概括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并以此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 2)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自然辩证法对具体科学技术提供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 3)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1)无用论; (2)取代论 4)自然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同是马哲的组成部分。 2、学习本课程的意义。 自然辩证法是哲学性质的交叉学科,它从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渗透,视野广阔,富有启发性,因而自然辩证法课程是培养深厚理论基础、有战略眼光、具备文理综合素质的高级人才的必修课。有助于确立正确的自然观、科学观和技术观,形成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增进创造能力。 3、本课程的对象和内容。 一、研究对象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对象的确立根源于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逻辑起点) 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包括三要素: 1、主体:人类(人和人类组织、社会); 2、客体:自然界; 3、主客体中介:科学技术

1、从主体或主体活动方面看 自然辨证法研究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 人类怎样才能有效地认识和改造自然?这种一般的规律是什么? 2、从客体方面看 自然辨证法研究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自然界存在的方式,自然界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3、从主客体的中介—亦即科学技术方面看 自然辨证法研究科技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4、从综合视角看 自然辨证法研究自然、科技与社会互动的一般规律。 二、学科内容 把客体或研究对象内化为主体的知识体系便成为学科内容。(一)唯物辨证的自然观 1、自然观 2、唯物辨证的自然观 (二)唯物辨证的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 1、科学观 2、科学方法论 3、唯物辨证的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 (三)唯物辨证的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 1、技术观 2、技术方法论 3、唯物辨证的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 (四)自然、科技与社会互动的观点与方法论 第一章 1、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和理论贡献。

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答案

2021《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 如何熟悉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式论意义?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4.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熟悉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如何熟悉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腹地位? 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不同?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4.为何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式论 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2.数学方式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不是有创造性的作用? 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式对于科学研究有何踊跃意义? 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不是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不是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2.为何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3.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2.为何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3.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4.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想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熟悉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看成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以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致使人类熟悉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可是不知道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式观察自然界,即不知道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点,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 如何熟悉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式论意义? 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式论前提。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增进对自然界的熟悉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辩和想象到注重观察、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概论完整版

自然辩证法概论 *中西方自然观差异【了解】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集成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地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并以19世纪的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界极其人类的总的观点. 论述题1: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都是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系统自然观 1.概念: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是在概括和总结现代自然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自然界的存在与演化的认识. 2.特征:提出了系统的存在和演化思想;强调了自然界的复杂性与简单性、生成性与构成性、线性和非线性的辩证统一. 3.*意义:(1)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2)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理论方面的发 展;(3)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4)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 1.概念: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基础,对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创造与发展规律及其与天然自然界的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而 形成的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总的观点。 2.特征:注重强调实践的作用和意义,主张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3.*意义:(1)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2)使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既反映天然自然界 又反映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 1.概念:是关于人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总的观点.是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依据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成果,对人类 和自然界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 2.现实根源问题:人口、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 3.特征:强调了科学技术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 统一。 4.*意义:(1)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了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2)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确认人的主体地位,推进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1.都围绕着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 工自然界与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2.在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各有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 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在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为人工自然管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为系统自 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 论述题2:国外关于科学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究 一、欧美科学哲学关于科学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