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教案.doc

《离散数学》-教案.doc
《离散数学》-教案.doc

《离散数学》教案

第一章集合与关系

集合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又是数学各分支、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各领域的最普

遍采用的描述工具。集合论是离散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数学中占有独特地位的

一个分支。

G. Cantor( 康脱 ) 是作为数学分支的集合论的奠基人。1870 年前后,他关于无穷序列的研究导致集合论的系统发展。 1874 年他发表了关于实数集合不能与自然数集合建立

一一对应的有名的证明。 1878 年,他引进了两个集合具有相等的“势”的概念。然

而,朴素集合论中包含着悖论。第一个悖论是布拉利 - 福尔蒂的最大序数悖论。 1901 年罗素发现了有名的罗素悖论。 1932 年康脱也发表了关于最大基数的悖论。集合论的现代公理化开始于1908 年策梅罗所发表的一组公理,经过弗兰克尔的加工,这个系统称

为策梅罗 - 弗兰克尔集合论( ZF),其中包括 1904 年策梅罗引入的选择公理。另外一种系

统是冯·诺伊曼 - 伯奈斯 - 哥德尔集合论。公理集合论中一个有名的猜想是连续统假设(CH)。哥德尔证明了连续统假设与策梅罗 - 弗兰克尔集合论的相容性,科恩证明了连续统假设与策梅罗 - 弗兰克尔集合论的独立性。现在把策梅罗 - 弗兰克尔集合论与选择公理一起称为 ZFC系统。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目的是介绍集合的基本概念,讲授集合运算的基本理论,关系的定义与运算。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集合是数学的基本语言,掌握主要的集合运算方法和关系运

算方法,为学习后续章节打下良好基础。

二、知识点

1.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2.集合的运算;

3.序偶与笛卡尔积;

4.关系及其表示、关系矩阵、关系图;

5.关系的性质,符合关系、逆关系;

6.关系的闭包运算;

7.集合的划分与覆盖、等价关系与等价类;相容关系;

8.序关系、偏序集、哈斯图。

三、要求

1.识记

集合的层次关系、集合与其元素间的关系,自反关系、对称关系、传递关系的识别,复合关系、逆关系的识别。

2.领会

领会下列概念:两个集合相等的概念几证明方法,关系的闭包运算,关系等价性证明。

1.1集合论的基本概念与运算

1.1.1集合的概念

集合不能精确定义。集合可以描述为:一个集合把世间万物分成两类, 一些对象属于该集合,是组成这个集合的成员,另一些对象不属于该集合。可以说,由于一个集合的存在,世上的对象可分成两类,任一对象或属于该集合或不属于该集合,二者必居其一也只居其一。

直观地说,把一些事物汇集到一起组成一个整体就叫集合,而这些事物就是这个集合的元素或成员。

2

集合;

集合通常用大写的英文字母A,B,C, , 来标记,元素通常用小写字母a,b,c,, 来表示。例如自然数集合N( 在离散数学中认为0 也是自然数 ) ,整数集合Z,有理数集合Q,实数集合R,复数集合 C 等。

集合的表示方法:表示一个集合的方法通常有三种:列举法、描述法和归纳定义法。

(1)列举法列出集合的所有元素,元素之间用逗号隔开,并把它们用花括号括起来。在能清楚地表示集合成员的情况下可使用省略号。

例如 A={a , b, c,, z} , Z={0 ,± 1,± 2, } 都是合法的表示。

(2)描述法用谓词来概括集合中元素的属性来表示这个集合。

例如

2

表示方程

2

的实数解集。

B ={x|x ∈ R∧x- 1= 0} x - 1= 0

许多集合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表示,如 B 也可以写成 {-1 , 1} 。但是有些集合不可以用列元素法表示,如实数集合。

(3)归纳定义法: 1.3 节再讨论。

属于、不属于:元素和集合之间的关系是隶属关系,即属于或不属于,属于记作∈,不属于记作。例如 A= {a , {b , c} , d,{{d}}},这里a∈A,{b,c}∈A,d∈A,{{d}}∈A,但 b A, {d}A。 b 和 {d} 是 A 的元素的元素。

外延公理:两个集合 A 和 B 相等,当且仅当它们有相同的成员。

集合的元素是彼此不同的:如果同一个元素在集合中多次出现应该认为是一个元

素。

如 {1 , 1,2,2,3}={1 ,2,3} 。

集合的元素是无序的:如{1,2,3}={3,1,2}。

1.1.2 集合间的关系

定义 1.1.1 设 A ,B 为集合,如果 B 中的每个元素都是 A 中的元素,则称 B 是 A 的

子集合,简称 子集 。这时也称 B 被 A 包含 ,或 A 包含 B ,记作 B A 。称 B 是 A 的扩集 。

包含的符号化表示为: B A

x(x ∈B →x ∈A)。如果

B 不被 A 包含,则记作

B

A 。

例如 N

Z Q R C ,但 Z N 。显然对任何集合 A 都有 A A 。

注意:属于关系和包含关系都是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 对于某些集合可以同时成立

这两种关系。例如 A = {a , {a}} 和{a} ,既有 {a} ∈A ,又有 {a}

A 。前者把它们看成是

不同层次上的两个集合,后者把它们看成是同一层次上的两个集合,都是正确的。

定义 1.1.2 设 A ,B 为集合,如果 B A 且 B ≠A ,则称 B 是 A 的真子集, 记作 B A 。

如果 B 不是 A 的真子集,则记作 B A 。真子集的符号化表示为: B

A B

A ∧

B ≠A 。

例如 N Z Q R C ,但N N 。

为方便起见, 所讨论的全部集合和元素是限于某一 论述域 中,即使这个论述域有时

没有明确地指出, 但表示集合元素的变元只能在该域中取值。 此论述域常用 U 表示,并

称为全集。

定义 1.1.3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 空集 ,记作

。空集可以符号化表示为

{x|x ≠x} 。

例如 {x|x

2

2

的实数解集, 因为该方程无实数解, 所以是空

∈R ∧x +1=0} 是方程 x +1=0 集。

定理 1.1-1 空集是一切集合的子集。

证:对任何集合 A ,由子集定义有

A

x( x

x

A) ,右边的蕴涵式

因前件为假而为真命题,所以

A 也为真。

推论 空集是唯一的。

证:假设存在空集

1

2 ,由定理 6.1 有

1

2

2

1 。根据集合相等

的定义,有

1

2 。

含有 n 个元素的集合简称 n 元集,它的含有 m(m ≤n) 个元素的子集叫做它的

m 元子

集。任给一个 n 元集,怎样求出它的全部子集呢?举例说明如下。

例 1.1.1 A = {1,2,3} ,将 A 的子集分类:

0 元子集,也就是空集,只有一个:; 1 元子集,即单元集:{1} , {2} ,{3} ;

2 元子集:{1,2} , {1,3} , {2,3} ;

3 元子集:{1,2,3} 。

一般地说,对于n 元集A,它的0 元子集有C n0个,1 元子集有C1n个,,m元子集有C nm 个,,n 元子集有 C nn个。子集总数为C n0 C1n L C nn 2n 个。

全集与空集在本章中起重要作用,注意掌握它们的基本概念。

注意:∈与的联系与区别。

(1)∈表示集合的元素(可以为集合)与集合本身的从属关系,

(2)表示两个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

例如:对于集合A={a,b,c},{a}是A的子集:{a}A, a 是

A 的元素: a∈A。

注意:不要写成 {a} ∈A和 a A。

a { a} ,但a { a} ; { } 是一元集,而不是空集。|{ }| 1, | | 0 。

1.1.3集合的运算

集合的交、并和差运算

1.集合交、并、差运算的定义(注意集合运算与逻辑运算的对应关系)

定义设 A和 B是集合,

(1) A和 B 的交记为 AI B ,定义为: A I B { x | x A x B} ;

(2) A 和 B 的并记为 AU B,定义为:AU B { x | x A x B} ;

(3) A和 B 的差记为 A B ,定义为: A B { x | x A x B} 。

例:设 A { a,b,c, d} , B{ b, c, e} ,则

A I

B {b, c} ,A U B { a, b,c,d ,e} , A B { a, d} ,B A { e}

定义:如果 A, B 是两个集合, A I B ,那么称 A 和B 是不相交的。如果 C 是

C 是(两两)不相交集一个集合的族,且 C 中的任意两个不同元素都不相交,那么称

合的族。

2.集合的并和交运算的推广(广义交、广义并)

n

n 个集合I A i A1I A2I L I A n { x | x A1 x A2 L x A n } ,

i 1

n

U A i A1U A2 UL U A n { x | x A1 x A2 L x A n} ,

i 1

无穷可数个集合:I A

i A1 I

A2 I L ,U A i A1U A2 UL i 1 i 1

一般情形:

I S { x | S(S C x S)} ( C ),

S C

U S { x | S( S C x S)}

S C

3.集合交、并、差运算的性质:

(1) 交换律 A I B BI A, A U B BUA,

(2) 结合律(A I B)I C A I (BI C),(AUB)UC AU(BUC) .

(3) 分配律AU(BI C) (AUB)I (AU C) ,AI (BUC) (AI B) U(AI C)

(4) 幂等律 A I A A , A U A A ,

(5) 同一律 A U A , A I U A ,

(6) 零律 A UU U A I ,

(7) 吸收律AU (AI B) A ,AI (AUB) A ,

(8) 德摩根律 A (BUC) (A B)I (A C )

A (BI C) (A B)U(A C)

(9) (a) A A , (b) A B A , (c) A A U B , (d) AIB A,

(e) 若 A B , C D ,则(AU C) (BUD), (AI C) ( B I D ) ,

(f) 若 A B,则 AI B A , (g) 若 A B,则 AUB B ,

(h) A I B A A U B B A B 。

证:利用运算的定义(与逻辑运算的关系)或已证明的性质。

集合的补运算

1.集合的补运算的定义

定义:设 U 是论述域而 A 是 U 的子集,则 A 的(绝对)补为:

A U A { x | x U x A} { x | x A}

B A当且仅当 AUB U 和 AI B。

2.集合补运算的性质:

(1) 矛盾律AIA;(2) 排中律 A U A U ;

U , U ________ ________

(3) 德摩根律, AUB AI B ,AI B AUB;

(4) 双重否定律( A 的补的补是 A ):A A;(5) 若 A B,则B A 。

例:证明 A-(B ∪ C) =(A - B) ∩( A - C)。

证对任意的 x,

x∈ A- (B ∪C) x ∈ A∧ x B∪ C x ∈ A∧┐ (x ∈ B∨ x∈ C)

x ∈ A∧ ( ┐ x∈ B∧┐ x∈ C) x ∈ A∧ x B∧ x C

(x ∈ A∧ x B) ∧ (x ∈ A∧ x C) x ∈ A- B)∧ x∈ A-C

x ∈ (A- B) ∩ (A- C)

所以 A -(B∪C)=(A-B)∩( A -C)。

例:证明 A∩E= A。

证对任意的x,x∈ A∩E x∈A∧ x∈ E x∈ A( 因为 x∈ E 是恒真命题 ) ,所以 A ∩E=A。

注意:以上证明的基本思想是:设P,Q为集合公式,欲证P=Q,即证P Q∧Q

为真。

也就是要证对于任意的x 有 x ∈ P x∈ Q 和 x∈Q x∈P 成立。对于某些恒等式

可以将这两个方向的推理合到一起,就是x ∈P x∈ Q。

不难看出,集合运算的规律和命题演算的某些规律是一致的,所以命题演算的方法

是证明集合恒等式的基本方法。

证明集合恒等式的另一种方法是利用已知的恒等式来代入。

例:证明 A∪(A ∩ B) =A。

P 证A∪(A∩B)=(A∩E)∪(A∩B)=A∩(E∪B)=A∩(B∪E)=A∩E=A。

例:证明等式 A- B= A∩~ B。

证对于任意的 x, x∈ A- B x∈ A∧ x B x∈A∧ x∈~ Bx∈ A∩~ B,

所以 A- B= A∩~ B。

注意:上式把相对补运算转换成交运算,这在证明有关相对补的恒等式中是很有用的。

例:证明 (A- B) ∪ B=A∪ B

证 (A - B)∪B= (A∩~ B)∪B=(A∪B)∩ (~B∪B)=(A∪ B)∩E= A∪B。

例:证明命题A∪ B= B A∩B= A A-B=。

(1) 证 A∪B= B A B,对于任意的x,

x∈ A x∈ A∨ x∈ B x∈ A∪ B x∈ B( 因为 A∪ B= B),所以 A B。

(2) 证 A B A∩ B= A。显然有 A∩ B A,下面证 A A∩ B,对于任意的x,

x∈ A x∈ A∧ x∈ A x∈ A∧ x∈ B(因为 A B)x∈A∩ B,由集合相等的定义有A∩ B=A。

(3)证 A∩B=A A- B=。

A- B= A∩~ B= (A ∩B) ∩~ B(因为 A∩ B= A) = A∩(B ∩~ B)= A∩=。

(4) 证 A-B=A∪ B= B。 A∪ B= B∪ (A- B) = B∪=B。

注意:上式给出了A B 的另外三种等价的定义,这不仅为证明两个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提供了新方法,同时也可以用于集合公式的化简。

例:化简 ((A ∪ B∪ C)∩ (A ∪ B)) - ((A ∪ (B- C)) ∩ A)。

解因为 A∪B A∪ B∪ C, A A∪ (B- C),故有

((A ∪ B∪ C)∩ (A∪ B)) - ((A ∪ (B- C)) ∩ A)= (A ∪ B)- A= B- A。

定义:两集合 A, B 的环和(对称差)定义为:

环和: A B ( A B) U ( B A) { x | x A x B x A x B}

2.环和与环积的性质:

(1) A B (AU B)I (AUB) (AUB) (AI B),

(2) A B A B ,B A A B ,

(3)(A B) C A (B C), CI (A B) (CI A) (CI B);

(4) A A , A A ,

(5) A B A C B C

例:已知 A B= A C,证明 B= C。

证已知A B= A C,所以有

A (A B)=A (A C) (A A) B=(A A) C

B= C B =C B= C。

3.集合运算的文氏图表示

注意:如果没有特殊说明,任何两个集合都画成相交的。

幂集合

定义:设A 是一个集合,A 的幂集是 A 的所有子集的集合,即( A) {B|B A} 。

若 A 是n元集,则( A) 有 2n个元素。

例:若A ,则(A) { } ;若 A {1,2} ,则( A) { ,{1},{2},{ 1,2}} 。

对任意集合 A :( A) ,A (A)。

集合运算的顺序:为了使得集合表达式更为简洁,我们对集合运算的优先顺序做如下

规定:称广义交,广义并,幂集,绝对补运算为一类运算,交,并,补,环和,环积运算为二类运算。一类运算优先于二类运算;一类运算之间由右向左顺序进行;二类运算之间由括号决定先后顺序。

1.2关系及其表示

1.2.1集合的笛卡儿积与二元关系

定义 1 由两个元素 x 和 y(允许 x=y )组成的序列记作 ,称为二重组或有序对或序偶,其中 x 是它的第一元素(分量), y 是它的第二元素(分量)。

有序对 具有以下性质:

1.当 x≠ y 时, ; 2 . = 的充分必要条件是x=u 且 y=v。注意:这些性质是二元集 {x,y} 所不具备的。例如当 x≠ y 时有 {x,y}={y,x} 。原因

在于有序对中的元素是有序的,而集合中的元素是无序的。

例 1 已知 =<5,2x+y> ,求 x 和 y。

解由有序对相等的充要条件有x+2=5, 2x+y=4 ,解得 x=3, y=-2 。

定义 2 设 a1 , a2 ,K , a n是 n(n 2) 个元素,定义

a1 , a2 ,K , a n 1 , a n a1, a2 ,K , a n 1 , a n

为 n 重组。

注意: n 重组是一个二重组,其中第一个分量是n 1 重组。如2,3,5 代表2,3 ,5 而不代表2, 3,5 ,按定义后者不是三重组,并且2,3 ,5 2, 3,5 。

n 重组 a1 , a2 ,L , a n 1 , a n 与 b1, b2 ,L , b n 1 ,b n 相等当且仅当 a i b i,

1 i n 。

定义 3 设 A, B 为集合,用 A 中元素为第一元素, B 中元素为第二元素构成有序对。所有这样的有序对组成的集合叫做 A 和 B 的笛卡儿积(叉积),记作 A×B。

笛卡儿积的符号化表示为A× B={|x ∈ A∧y∈ B} 。

集合 A1, A2 ,K , A n(n 2 )的叉积记为

n

A ,定义为A1A2L A n或

i 1 i

n

A i (A1 A2 L A n 1 ) A n

i 1

例 2设A={a,b}, B={0,1,2},则

A× B={,,,,,};

B× A={<0,a>,<0,b>,<1,a>,<1,b>,<2,a>,<2,b>}。

由排列组合的知识不难证明,如果|A|=m , |B|=n ,则 |A × B|=mn。

笛卡儿积的运算性质

(1).对任意集合A,根据定义有 A ×= ,×A=;

(2).一般地说,笛卡儿积运算不满足交换律,即A×B≠B×A(当A≠∧B≠∧ A ≠B时);

(3) .笛卡儿积运算不满足结合律,即(A × B) ×C≠ A× (B× C)( 当 A≠∧ B≠∧C≠时);

(4).笛卡儿积运算对并和交运算满足分配律,即

A× (B ∪ C)=(A × B) ∪(A × C); (B ∪ C) ×A=(B× A)∪ (C × A);

A× (B ∩ C)=(A × B) ∩(A × C); (B ∩ C) ×A=(B× A)∩ (C × A)。

我们证明其中第一个等式。

证任取

∈ A×(B ∪ C)x ∈ A∧ y∈ B∪C x∈ A∧ (y ∈ B∨y∈ C)

(x ∈ A∧y∈ B) ∨ (x ∈ A∧ y∈ C) ∈ A× B∨ ∈ A× C ∈ (A×

B∪ A×C)

所以有 A ×(B∪ C) = (A ×B)∪(A×C)。

(5) .A C∧B D A×B C×D

性质 5 的证明和性质 4 类似,也采用命题演算的方法。

注意:性质 5 的逆命题不成立,可分以下情况讨论。

(a)当 A=B= 时,显然有 A C 和 B D 成立。

B≠(b) 当 A≠且B≠时,也有 A C 和 B D 成立。证明如下:任取

, 必存在 y∈ B,因此有 x∈ A∧ y∈ B ∈ A× B ∈ C× D

x∈ A,由于

x∈ C∧y∈

D x∈ C,

从而证明了 A C。同理可证 B D。

(c) 当A=而反例:令A= B≠时,有 A C成立,但不一定有,

B={1} , C={3} , D={4} 。

B D 成立。

(d) 当 A≠而B= 时,有 B D 成立,但不一定有 A C 成立。反例类似于(c) 。例 3 设A={1,2}, 求 P(A) × A。

解P(A) × A={ ,{1},{2},{1,2}} × {1,2}

={<,1>,<,2>,<{1},1>,<{1},2>,<{2},1>,<{2},2>,<{1,2},1>,<{1,2},2>}

例 4设A,B,C,D为任意集合,判断以下命题是否为真,并说明理由。

(1) A × B=A× C B=C;(2) A-(B × C)=(A-B) × (A-C) ;

(3) A=B ∧ C=D A× C=B× D;(4) 存在集合A,使得 A A× A。

解(1)不一定为真。

A= , B={1},C={2} 时,有A×B= =A× C,但B≠ C。

(2)不一定为真。当 A=B={1},C={2} 时有 A-(B × C)={1} – {<1,2>}={1} ,

(A-B) × (A-C)=× {1}=

(3)为真。由等量代入的原理可证。

(4)为真。当 A= 时有 A A× A 成立。

定理 1 :若A i (i 1,2,K , n) 都是有限集合,则|A1 A2 L A n | | A1 |g| A2 |gL g| A n |。

定义 4 如果一个集合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集合非空,且它的元素都是有序对;( 2)集合是空集;则称该集合为一个二元关系,记作 R。二元关系也可简称为关系。

对于二元关系 R ,若x, y R ,则称x, y有关系R,可记作 xRy ;若

x, y R ,则记作 xRy 。一般地x, y y, x ,因此xRy yRx。

例 1 R1 { 1,2 , a, b } , R2 { 1,2 , a,b} ,则 R1是二元关系, R2 不是二元关系,只是一个集合,除非将 a 和 b 定义为有序对。根据以上记法可以写成1R12 ,aR1b 等。

定义 5 设 A, B 为集合,A B的任何子集所定义的二元关系叫做从A到 B的二元关系,特别地,当 A B 时,则叫做 A 上的二元关系。A1 A2 L A n的子集称为

A1 A2 L A n上的一个 n 元关系,当 A1 A2 L A n时称为A上的一个 n 元关系。

例 2 A {0,1} , B {1,2,3} ,那么 R1 { 0, 2 },R2 A B,R3 ,

R4 { 0,1 } 等都是从 A 到 B 的二元关系,而其中R3和

R4 同时也是 A 上的二元关

系。

注:可把 A 到 B 的二元关系看成是 A U B 上的二元关系或( A U B)2上的二元关系。

二元关系的数目:集合 A 上的二元关系的数目依赖于 A 中的元素数。如果| A | n,那么 |A A| n2 , A A 的子集就有2n2 个。每一个子集代表一个 A 上的二元关系,所以 A 上有2n2 个不同的二元关系。例如 | A | 3 ,则 A 上有232 512 个不同的二元关系。如果 | A i | m i,则 | A1 A2 L A n | m1 m2 L m n,因此 A1 A2 L A n上有

2m1m2L m n个不同的n元关系。

一些重要关系:

(1)空关系:若 R,则R称为空关系;

(2) 全域关系: E A { x, y | x A y B} A B

(3) 恒等关系: A 上的二元关系I A { x, x | x A }

称为恒等关系。

(4) 小于或等于关系: L A { x, y | x, y A x y} ,这里A R ;

(5) B 上的整除关系:D B { x, y | x, y B x整除 y} ,这里 A Z (非零整数集);

(6) A 上的包含关系:R { x, y | x, y A x y} ,这里A是集合族。

例 3 设 A {1,2,3} , B { a,b} , C (B) { ,{ a},{ b},{ a, b}} ,则

L A {1,1, 1,2 , 1,3 , 2,2 , 2,3 , 3,3 } ,

D A { 1,1 , 1,2 , 1,3 , 2,2 , 2,3 }

C上的包含关系:

R{,, ,{ a} , ,{ b} ,,{ a,b} , { a},{ a} ,

{ a},{ a,b} ,{ b},{ b} , { b},{ a,b} ,{ a, b},{ a,

b}

} 。

类似的还可以定义大于等于关系,小于关系,大于关系,真包含关系等等。

关系是有序对的集合,因此对它可进行集合运算,运算结果定义一个新的关系。例如:设 R 和 S是给定集合上的关系,则RU S,RI S,R S , R 分别称为关系R与

S 的并关系,交关系,差关系和R的补关系。这样一来,可以从已知关系派生出各

种新关系。

二元关系

A 到

B 的二元关系可以用一个图来形象地表示。

定义 6设R是A到B的一个二元关系,则A叫着关系R的前域,B叫着关系R

的陪域; D ( R) { x | y( x, y R)} 称为关系R的定义域;

R( R) { y | x( x, y R)} 称为关系R的值域。

关于关系的定义域、值域的一些性质:

D(RU S) D(R) UD(S) ; D(RI S) D(R) I D(S) ;

R(RU S) R(R) U R(S) ; D(RI S) R(R) I R(S) 。

证明(证明第一个式子,其余类似)

x D ( R U S)y(x(R U S) y)y( xRy xSy)y(xRy)y( xSy)

x D ( R) x D (S)x D ( R) U D ( S)

1.2.2关系矩阵与关系图

(1)集合表示法:非空关系都是元素为有序对的集合。

(2) 关系图:设A { x1, x2,K , x n} ,R是A上的关系,令图 G V , E ,其中顶点集合 V A ,边集为 E ,对于x i , x j V ,满足 x i , x j E x i Rx j ,则称图G 为 R的关系图,记作G R。

(3) 关系矩阵:设A { x1, x2,K , x n},R是A上的关系,令r ij 1 x

i

Rx

j ,

0 x i Rx j

(i , j 1,2,K , n)

r 11 r

12 L

r

1n

r 21 r

22 L

r

2 n

称为关系 R 的关系矩阵,记作M R。

则 (r ij )

M O

M M

r n1 r

n2 L

r

nn

例空关系的关系矩阵为全0矩阵:M A 0 ;全域关系的关系矩阵为全1矩阵,

记为 J ;相等关系的关系矩阵为单位矩阵:M I A I 。

基于关系 R 与关系矩阵M R互相唯一决定的特性,可用关系矩阵有效地刻画关系的许

多性质。如对于有限集 A 上的任意关系R与S:R S M R M S;RS M R M S。

1.3 关系的运算1.3.1关系的逆

定义 1 设 R 是从 A 到 B 的二元关系,关系R 的逆( R 的逆关系)记为

%

R ,定义

如下:

%

R { x, y | x, y R}

%

当A上的关系R 具有对称性时,R R。

相等关系的逆是相等关系;空关系的逆是空关系;全域关系的逆是全域关系。

列举法:把 R 中每个有序对的第一和第二成分都加以交换,就可得到逆关系R%的所有元素。

对 x A 和y B来说,这意味着xRy

% yRx 。

关系矩阵:将 M R的行和列交换即可得到M %,即M% M T (M R T表示 M R的转

R R R

置)。

关系图:颠倒 R 的关系图中的每条弧(有向边)的箭头,就得到

%

R 的关系图。

逆关系的性质:

(1) 设 R, R1, R2 都是从 A 到 B 的二元关系,则

(a)

% % % %

; (c)

% % %

; (d) (R) R;(b) R1U R2 R1 U R2 R1I R2 R1 I R2 %%;

R1 %R2 R1 R2

(e)

% %

ABR);(f)

% %

;R R,(R R1 R2 R1 R2

(2) 设 R1是从 A 到 B 的关系,

R2 是从

% %

B 到C的关系,则 (R1 %R2 ) R2 R1。

1.3.2关系的合成

定义 2 设 R1是从A到B的关系, R2是从B到C的关系,则 R1与 R2的合成(右复合)为从 A 到 C 的关系,记为R1R2或R1gR2(其中g表示合成运算),定义为R1 R2 { a, c | a A c C b(b B a,b R1 b, cR2 )} 。

例 1 设 A {1,2,3,4} , B {2,3,4} , C {1,2,3} , R1 是从 A到 B的关系,R2 是从 B到C的关系:

R1 { x, y | x y 6} { 2, 4 , 3,3 , 4,2 },

R2 { y, z | y z 1} { 2,1 , 3,2 , 4,3 } 。

分别用列举法、图示法、关系矩阵表示关系的合成R1 gR2 , R2 gR1。

例 2 设 A {1,2,3,4,5} , R1和 R2都是A上的二元关系,如果

R1 { 1,2 ,3,4, 2,2 } ,

R2 { 4, 2 , 2,5 , 3,1 , 1,3 } ,

分别用列举法、图示法、关系矩阵表示关系的合成R1 R2 , R2 R1, (R1 R2) R1,R1 (R2 R1), R1 R1, R2 R2等。

合成关系的性质:

(1)设 R是从 A 到 B 的关系,I A, I B分别是A, B上的相等关系,则

I A R R I B R ;

(2)如果关系R1的值域与R2的定义域的交集为空集,则合成关系R1 R2是空关系;

(3)关系的合成关于交和并的分配律:

设 R1是从A到B的关系, R2, R3是从B到C的关系, R4是从 C 到D的关系,则

(a)R1 ( R2 U R3 ) ( R1 R2 ) U (R1R3 ) ,(b)R1 ( R2 I R3 )(R1R2 ) I ( R1 R3 ) ;

(c)(R2 U R3 ) R4( R2 R4 ) U ( R3 R4 ) ,(d)( R2 I R3 )R4( R2 R4 ) I

(R3R4 ) ;

(4)关系的合成满足结合律:

R1, R2 , R3分别是从A到 B ,B 到 C ,C到 D 的关系,则(R1R2)R3R1( R2R3) 。

1.3.3关系的幂

定义 3 设R是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n N 为任一自然数,则 R 的n次幂记为 R n,定义为: (1) R0为A上的相等关系,R0 { x, x | x A} (2) R n 1 R n R 。

关系的幂运算的性质:

(1) 对 A 上的任意关系 R1 , R2有: R10 R20 I A,R11 R10 R1 I A R1 R1;

(2) 设 R 是集合 A 上的二元关系,m, n N ,则R m R n R m n,( R m)n R mn;

(3) 设 | A | n ,R是集合 A 上的一个二元关系,则存在i 和 j , 0 i j 2n 2 使R i R j ;

R i R j,

(4) 循环性质:设R 是集合 A 上的二元关系,若存在i 和 j , i j ,使

(a) 对所有 k 0 , R i k R j k ; (b) 对所有 k, m 0 ,R i mdk R i k (其中

d j i );(c)令 S { R0 , R1, R2 ,L , R j 1} ,则R的每一次幂是S 的元素,即对

n N ,R n S 。

关系的幂的计算:

给定 A 上的关系R和自然数 n ,怎样计算R n呢?若 n 是0或1,结果是很简单的。

下面考虑 n 2 的情况。

如果 R 是用集合表达式给出的,可以通过n 1次合成计算得到R n。

《离散数学》-教案.doc

《离散数学》教案 第一章集合与关系 集合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又是数学各分支、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各领域的最普 遍采用的描述工具。集合论是离散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数学中占有独特地位的 一个分支。 G. Cantor( 康脱 ) 是作为数学分支的集合论的奠基人。1870 年前后,他关于无穷序列的研究导致集合论的系统发展。 1874 年他发表了关于实数集合不能与自然数集合建立 一一对应的有名的证明。 1878 年,他引进了两个集合具有相等的“势”的概念。然 而,朴素集合论中包含着悖论。第一个悖论是布拉利 - 福尔蒂的最大序数悖论。 1901 年罗素发现了有名的罗素悖论。 1932 年康脱也发表了关于最大基数的悖论。集合论的现代公理化开始于1908 年策梅罗所发表的一组公理,经过弗兰克尔的加工,这个系统称 为策梅罗 - 弗兰克尔集合论( ZF),其中包括 1904 年策梅罗引入的选择公理。另外一种系 统是冯·诺伊曼 - 伯奈斯 - 哥德尔集合论。公理集合论中一个有名的猜想是连续统假设(CH)。哥德尔证明了连续统假设与策梅罗 - 弗兰克尔集合论的相容性,科恩证明了连续统假设与策梅罗 - 弗兰克尔集合论的独立性。现在把策梅罗 - 弗兰克尔集合论与选择公理一起称为 ZFC系统。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目的是介绍集合的基本概念,讲授集合运算的基本理论,关系的定义与运算。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集合是数学的基本语言,掌握主要的集合运算方法和关系运 算方法,为学习后续章节打下良好基础。 二、知识点 1.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2.集合的运算; 3.序偶与笛卡尔积; 4.关系及其表示、关系矩阵、关系图; 5.关系的性质,符合关系、逆关系; 6.关系的闭包运算; 7.集合的划分与覆盖、等价关系与等价类;相容关系; 8.序关系、偏序集、哈斯图。

离散数学作业

第一章命题逻辑的基本概念 一、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是命题,若是命题是复合命题则请将其符号化 (1)中国有四大发明。 (2)2是有理数。 (3)“请进!” (4)刘红和魏新是同学。 (5)a+b (6)你去图书馆吗? (7)如果买不到飞机票,我哪儿也不去。 (8)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韩非:《韩非子?显学》) (9)火星上有生命。 (10)这朵玫瑰花多美丽啊! 二、将下列命题符号化,其中p:2<1,q:3<2 (1)只要2<1,就有3<2。 (2)如果2<1,则3≥2。 (3)只有2<1,才有3≥2。 (4)除非2<1,才有3≥2。 (5)除非2<1,否则3≥2。 (6)2<1仅当3<2。 三、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1)小丽只能从筐里拿一个苹果或一个梨。 (2)王栋生于1992年或1993年。 - 1 -

四、设p、q的真值为0;r、s的真值为1,求下列各命题公式的真值。(1)p∨(q∧r) (2)(p?r)∧(﹁q∨s) (3)(?p∧?q∧r)?(p∧q∧﹁r) (4)(?r∧s)→(p∧?q) 五.判断下面一段论述是否为真:“π是无理数。并且,如果3是无理数,则2也是无理数。另外6能被2整除,6才能被4整除。” 六、用真值表判断下列公式的类型: (1) p∧(p→q)∧(p→?q) (2) (p∧r) ?(?p∧?q) (2)((p→q) ∧(q→r)) →(p→r) - 2 -

第二章命题逻辑等值演算 一、用等值演算法判断下列公式的类型,对不是重言式的可满足式,再用真值表法求出成真赋值. (1) ?(p∧q→q) (2)(p→(p∨q))∨(p→r) (3)(p∨q)→(p∧r) 二、用等值演算法证明下面等值式 (1)(p→q)∧(p→r)?(p→(q∧r)) (2)(p∧?q)∨(?p∧q)?(p∨q) ∧?(p∧q) - 3 -

(完整版)离散数学作业答案一

离散数学作业7 离散数学数理逻辑部分形成性考核书面作业 本课程形成性考核书面作业共3次,内容主要分别是集合论部分、图论部分、 数理逻辑部分的综合练习,基本上是按照考试的题型(除单项选择题外) 安排练习题目,目的是通过综合性书面作业,使同学自己检验学习成果,找出掌握的薄弱知识点,重点复习,争取尽快掌握。本次形考书面作业是第三次作业,大家要认真及时地完成数理逻辑部分的综合练习作业。 要求:将此作业用A4纸打印出来,手工书写答题,字迹工整,解答题要有解答过程,要求本学期第17周末前完成并上交任课教师(不收电子稿)。并在07任务界面下方点击“保存”和“交卷”按钮,以便教师评分。 一、填空题 1 .命题公式P (Q P)的真值是T或1 ______ . 2?设P:他生病了,Q:他出差了. R:我同意他不参加学习.则命题“如果他生病或出差了,我就同意他不参加学习”符号化的结果为(P V Q)-R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含有三个命题变项P,Q,R的命题公式P Q的主析取范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_(P Q R) (P Q R)_ 4. 设P(x): x是人,Q(x): x去上课,则命题“有人去上课.” 可符号化为— x(P(x) Q(x))_ 5. 设个体域D = {a, b},那么谓词公式xA(x) yB(y)消去量词后的等值式为 (A(a) A(b)) (B(a) B(b))_ 6 .设个体域D = {1,2, 3},A(x)为“x大于3”,则谓词公式(x)A(x)的真值为F 或0 ________________ . 7.谓词命题公式(x)((A(x) B(x)) C(y))中的自由变元为 ________ . 8 .谓词命题公式(x)(P(x) Q(x) R(x,y))中的约束变元为x _______ . 三、公式翻译题 1 .请将语句“今天是天晴”翻译成命题公式

离散数学作业答案

离散数学作业7 离散数学数理逻辑部分形成性考核书面作业 本课程形成性考核书面作业共3次,内容主要分别是集合论部分、图论部分、数理逻辑部分的综合练习,基本上是按照考试的题型(除单项选择题外)安排练习题目,目的是通过综合性书面作业,使同学自己检验学习成果,找出掌握的薄弱知识点,重点复习,争取尽快掌握。本次形考书面作业是第三次作业,大家要认真及时地完成数理逻辑部分的综合练习作业。 要求:将此作业用A4纸打印出来,手工书写答题,字迹工整,解答题要有解答过程,要求2010年12月19日前完成并上交任课教师(不收电子稿)。并在07任务界面下方点击“保存”和“交卷”按钮,以便教师评分。 一、填空题 1.命题公式()P Q P →∨的真值是 1 . 2.设P :他生病了,Q :他出差了.R :我同意他不参加学习. 则命题“如果他生病或出差了,我就同意他不参加学习”符号化的结果为 (PQ)R . 3.含有三个命题变项P ,Q ,R 的命题公式PQ 的主析取范式是 (PQR) (PQR) . 4.设P(x):x 是人,Q(x):x 去上课,则命题“有人去上课.” 可符号化为 (x)(P(x) →Q(x)) . 5.设个体域D ={a, b},那么谓词公式)()(y yB x xA ?∨?消去量词后的等值式为 (A(a) A(b)) (B(a) B(b)) . 6.设个体域D ={1, 2, 3},A(x)为“x 大于3”,则谓词公式(x)A(x) 的真值为 . 7.谓词命题公式(x)((A(x)B(x)) C(y))中的自由变元为 . 8.谓词命题公式(x)(P(x) Q(x) R(x ,y))中的约束变元为 X . 三、公式翻译题 1.请将语句“今天是天晴”翻译成命题公式. 1.解:设P :今天是天晴; 则 P . 2.请将语句“小王去旅游,小李也去旅游.”翻译成命题公式. 解:设P :小王去旅游,Q :小李去旅游, 则 PQ . 3.请将语句“如果明天天下雪,那么我就去滑雪”翻译成命题公式. 解:设P:明天天下雪 。 Q:我去滑雪 则 P Q . 4.请将语句“他去旅游,仅当他有时间.”翻译成命题公式. 7.解:设 P :他去旅游,Q :他有时间, 则 P Q . 5.请将语句 “有人不去工作”翻译成谓词公式. 11.解:设P(x):x 是人,Q(x):x 去工作,

离散数学(大作业)与答案

一、请给出一个集合A,并给出A上既具有对称性,又具有反对称性的关系。(10分)解:A={1,2} R={(1,1),(2,2)} 二、请给出一个集合A,并给出A上既不具有对称性,又不具有反对称性的关系。(10分)集合A={1,2,3} A上关系{<1,2>,<2,1>,<1,3>},既不具有对称性,又不具有反对称性 三、设A={1,2},请给出A上的所有关系。(10分) 答:A上的所有关系: 空关系,{<1,1>,<1,2>,<2,1>,<2,2>} {<1,1>} {<1,2>} {<2,1>} {<2,2>} {<1,1>,<1,2>} {<1,1>,<2,1>} {<1,1>,<2,2>} {<1,2>,<2,1>} {<1,2>,<2,2>} {<2,1>,<2,2>} {<1,1>,<1,2>,<2,1>} {<1,1>,<1,2>,<2,2>}

{<1,2>,<2,1>,<2,2>} {<1,1>,<2,1>,<2,2>} 四、设A={1,2,3},问A 上一共有多少个不同的关系。(10分) 设A={1,2,3},A 上一共有2^(3^2)=2^9=512个不同的关系。 五、证明: 命题公式G 是恒真的当且仅当在等价于它的合取范式中,每个子句均至少包含一个原子及其否定。(10分) 证明:设公式G 的合取范式为:G ’=G1∧G2∧…∧Gn 若公式G 恒真,则G ’恒真,即子句Gi ;i=1,2,…n 恒真 为其充要条件。 Gi 恒真则其必然有一个原子和它的否定同时出现在Gi 中,也就是说无论一个解释I 使这个原子为1或0 ,Gi 都取1值。 若不然,假设Gi 恒真,但每个原子和其否定都不同时出现在Gi 中。则可以给定一个解释I ,使带否定号的原子为1,不带否定号的原子为0,那么Gi 在解释I 下的取值为0。这与Gi 恒真矛盾。 因此,公式G 是恒真的当且仅当在等价于它的合取范式中,每个子句均至少包含一个原子及其否定。 六、若G=(P ,L)是有限图,设P(G),L(G)的元数分别为m ,n 。证明:n ≤2m C ,其中2m C 表 示m 中取2的组合数。(10分) 证明:如果G=(P,L)为完全图,即对于任意的两点u 、v (u ≠v ),都有一条边uv ,则此时对于元数为m 的P(G),L(G)的元数取值最大为C m 2。因此,若G=(P,L)为一有限图,设P(G)的元数为m ,则有L(G)

离散数学作业(2)

离散数学作业布置 第1次作业(P15) 1.16 设p、q的真值为0;r、s的真值为1,求下列各命题公式的真值。 解:(1)p∨(q∧r)=0∨(0∧1)=0 (2)(p?r)∧(﹁q∨s)=(0?1)∧(1∨1)=0∧1 =0 (3)(﹁p∧﹁q∧r)?(p∧q∧﹁r)=(1∧1∧1)? (0∧0∧0)=0 (4)(r∧s)→(p∧q)=(0∧1)→(1∧0)=0→0=1 1.17 判断下面一段论述是否为真:“π是无理数。并且,如果3是无理数,则2 也是无理数。另外只有6能被2整除,6才能被4整除。” 解:p: π是无理数 1 q: 3是无理数0 r: 2是无理数 1 s:6能被2整除 1 t: 6能被4整除0 命题符号化为:p∧(q→r)∧(t→s)的真值为1,所以这一段的论述为真。 1.19 用真值表判断下列公式的类型: (4)(p→q) →(﹁q→﹁p) (5)(p∧r) ? (﹁p∧﹁q) (6)((p→q) ∧(q→r)) →(p→r) 解:(4) p q p→q q p q→p (p→q)→( q→p) 0 0 1 1 1 1 1 0 1 1 0 1 1 1 1 0 0 1 0 0 1 1 1 1 0 0 1 1 所以公式类型为永真式,最后一列全为1 (5)公式类型为可满足式(方法如上例),最后一列至少有一个1 (6)公式类型为永真式(方法如上例,最后一列全为1)。 第2次作业(P38) 2.3 用等值演算法判断下列公式的类型,对不是重言式的可满足式,再用真值表法求出成真赋值. (1) ﹁(p∧q→q) (2)(p→(p∨q))∨(p→r) (3)(p∨q)→(p∧r) 解:(1) ﹁(p∧q→q) ?﹁(﹁(p∧q) ∨q) ?(p∧q) ∧﹁q?p∧(q ∧﹁q) ? p∧0 ?0 所以公式类型为矛盾式 (2)(p→(p∨q))∨(p→r) ? (﹁p∨(p∨q))∨(﹁p∨r) ?﹁p∨p∨q∨r?1 所以公式类型为永真式 (3) (p∨q) → (p∧r) ?¬(p∨q) ∨ (p∧r) ? (¬p∧¬q) ∨(p∧r) 易见, 是可满足式, 但不是重言式. 成真赋值为: 000,001, 101, 111

离散数学教案

学习目标: 1.深刻理解序偶、笛卡尔积、关系、集合的划分与覆盖、等价关系、等价类、商集、相容关系、(最大)相容类、偏序关系、极大元、极小元、上(下)界、上(下)确界、最大(小)元、全序关系、良序关系等概念; 2.掌握集合的交、并、差、补、对称差的运算及其运算规律; 3.掌握关系的交、并、逆、复合运算、闭包运算及其性质; 4.掌握关系的矩阵表示与关系图; 5.深刻理解关系的自反性、反自反性、对称性、反对称性与传递性,掌握其判别方法; 6.掌握集合的覆盖与划分的联系与区别; 7.掌握偏序关系的判别及其哈斯图的画法;会求偏序集中给定集合的极大元、极小元、上(下)界、上(下)确界、最大(小)元。 主要内容: 1.集合的基本概念及其运算 2.序偶与笛卡尔积 3.关系及其表示 4.关系的性质及其判定方法 5.复合关系与逆关系 6.关系的闭包运算 7.等价关系与相容关系 8.偏序关系 重点: 1.关系的性质及其判别; 2.关系的复合运算及其性质; 3.等价关系与等价类、等价关系与集合的划分的联系; 4.偏序关系判别及其哈斯图的画法、偏序集中特异位置元素的理解。 难点: 1.关系的传递性及其判别; 2.等价关系的特性; 3.偏序关系的哈斯图的画法;偏序集中特异位置元素的求法。 教学手段: 通过多个实例的精讲帮助同学理解重点与难点的内容,并通过大量的练习使同学们巩固与掌握关系的性质及其判别、关系的复合运算及其性质、等价关系的特性、偏序关系的哈斯图的画法及偏序集中特异位置元素的求法。 习题: 习题3、1:4,6;习题3、2:3(8),4(12),6(m);习题3、4:1 (2)、(4),3;习题3、5:1,4;习题3、6:2,5,6;习题3、7:2,5,6;习题3、8:1(1)-(6);习题3、9:3(2)、(4),4(3);习题3、10:1 ,4,5。

离散数学作业

命题逻辑的基本概念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语句中不是命题的有( ). A 9+5≤12 B. 1+3=5 C. 我用的电脑CPU 主频是1G 吗D.我要努力学习。 2. 下列语句是真命题为( ). A. 1+2=5当且仅当2是偶数 B. 如果1+2=3,则2是奇数 C. 如果1+2=5,则2是奇数 D. 你上网了吗 3. 设命题公式)(r q p ∧→?,则使公式取真值为1的p ,q ,r 赋值分别是 ( ) 0,0,1)D (0 ,1,0)C (1 ,0,0)B (0 ,0,0)A ( 4. 命题公式q q p →∨ )(为 ( ) (A) 矛盾式 (B) 仅可满足式 (C) 重言式 (D) 合取范式 5. 设p:我将去市里,q :我有时间. 命题“我将去市里,仅当我有时间时”符号化为为( ) q p q p q p p q ?∨??→→)D ()C ()B ()A (6.设P :我听课,Q :我看小说. “我不能一边听课,一边看小说”的符号为( ) A. Q P ?→ ; B. Q P →?; C. P Q ?∧? ; D. )(Q P ∧? 二、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是命题,若是命题是复合命题则请将其符号化 (1)中国有四大发明。 (2)2是有理数。 (3)“请进!” (4)刘红和魏新是同学。 (5)a+b (6)如果买不到飞机票,我哪儿也不去。 (8)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韩非:《韩非子显学》) (9)火星上有生命。 (10)这朵玫瑰花多美丽啊! 二、将下列命题符号化,其中p:2<1,q:3<2 (1)只要2<1,就有3<2。 (2)如果2<1,则32。 (3)只有2<1,才有32。 (4)除非2<1,才有32。 (5)除非2<1,否则32。

离散数学教案

学习目标: 1.深刻理解序偶、笛卡尔积、关系、集合的划分与覆盖、等价关系、等价类、商集、相容关系、(最大)相容类、偏序关系、极大元、极小元、上(下)界、上(下)确界、最大(小)元、全序关系、良序关系等概念; 2.掌握集合的交、并、差、补、对称差的运算及其运算规律; 3.掌握关系的交、并、逆、复合运算、闭包运算及其性质; 4.掌握关系的矩阵表示和关系图; 5.深刻理解关系的自反性、反自反性、对称性、反对称性和传递性,掌握其判别方法; 6.掌握集合的覆盖与划分的联系与区别; 7.掌握偏序关系的判别及其哈斯图的画法;会求偏序集中给定集合的极大元、极小元、上(下)界、上(下)确界、最大(小)元。 主要内容: 1.集合的基本概念及其运算 2.序偶与笛卡尔积 3.关系及其表示 4.关系的性质及其判定方法 5.复合关系和逆关系 6.关系的闭包运算 7.等价关系与相容关系 8.偏序关系 重点: 1.关系的性质及其判别; 2.关系的复合运算及其性质; 3.等价关系与等价类、等价关系与集合的划分的联系; 4.偏序关系判别及其哈斯图的画法、偏序集中特异位置元素的理解。 难点: 1.关系的传递性及其判别; 2.等价关系的特性; 3.偏序关系的哈斯图的画法;偏序集中特异位置元素的求法。 教学手段: 通过多个实例的精讲帮助同学理解重点和难点的内容,并通过大量的练习使同学们巩固和掌握关系的性质及其判别、关系的复合运算及其性质、等价关系的特性、偏序关系的哈斯图的画法及偏序集中特异位置元素的求法。 习题:

习题 3.1:4,6;习题 3.2:3(8),4(12),6(m );习题 3.4:1 (2)、 (4),3;习题 3.5:1,4;习题 3.6:2,5,6;习题 3.7:2,5,6;习题 3.8:1(1)-(6);习题3.9:3(2)、(4),4(3);习题3.10:1 ,4,5。 3.1 集合的基本概念 集合(set)(或称为集)是数学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所谓集合,就是指具有共同性质的或适合一定条件的事物的全体,组成集合的这些“事物”称为集合的元素。 集合常用大写字母表示,集合的元素常用小写字母表示。若A 是集合,a 是A 的元素,则称a 属于A ,记作a A ∈;若a 不是A 的元素,则称a 不属于A ,记作。若组成集合的元素个数是有限的,则称该集合为有限集(Finite Set),否则称为无限集(Infinite Set)。 常见集合专用字符的约定: N —自然数集合(非负整数 集) I (或Z )—整数集合(I +,I -) Q —有理数集合(Q +,Q -) R —实数集合(R +,R -) F —分数集合(F +,F -) 脚标+和-是对正、负的区分 C —复数集合 P —素数集合 O —奇数集合 E —偶数集合 幂集 定义 3.1.1 对于每一个集合A ,由A 的所有子集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的幂集(Power Set),记为 ()P A 或2A .即(){}P A B B A =?。 例如:{,,}A a b c =, (){,{},{},{},{,},{,},{,},{,,}}P A a b c a b b c a c a b c φ=。 定理3.1.1 如果有限集A 有n 个元素,则其幂集()P A 有2n 个元素。 证明 A 的所有由k 个元素组成的子集数为从n 个元素中取k 个的组合数。 (1)(2)(1)! k n n n n n k C k ---+= L 另外,因A φ?,故()P A 的元素个数N 可表示为 1 201n k n k n n n n n k N C C C C C ==++++++=∑L L 又因 0()n n k k n k n k x y C x y -=+= ∑ 令 1x y == 得 02n n k n k C ==∑ 故()P A 的元素个数是2n 。 人们常常给有限集A 的子集编码,用以表示A 的幂集的各个元素。具体方法是: 设12{,,,}n A a a a =L ,则A 子集B 按照含i a 记1、不含i a 记0(1,2,,)i n =L 的规定

离散数学作业

离散数学作业 软件0943 张凌晨38 李成16 1.设S={1,2,3,4},定义S上的二元运算*如下: x*y=(xy) mod 5任意x,y属于S 求运算*的运算表. 解(xy) mod 5表示xy除以5的余数,所以运算表如下: 2.设*为Z+上的二元运算,任意x,y属于Z+, x*y=min(x,y),即x和y之中的较小数. (1)求4*6,7*3. (2)*在Z+上是否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和幂等律? (3)求*运算的单位元、零元及Z+中所有可逆元素的逆元.

解 (1)由题得:4*6=min(4,6)=4; 7*3=min(7,3)=3. (2)由题分析知: *运算是取x和y之中的较小数,即x和y调换位置不影响结果,所以*在Z+上满足交换律. *运算满足结合律,因为任意x,y属于Z+,有 (x*y)*z=min(x,y)*z=min(min(x,y),z) x*(y*z)=x*min(y,z)=min(x,min(y,z)) 无论x,y,z三数中哪个较小,*运算的最终结果都是较小的那个,所以满足结合律. *运算满足幂等律,因为在Z+上任意 x*x=min(x,x)=x (3)在Z+中最小的数字是1 任意x属于Z+,有 x*1=1=1*x 所以1是*运算的零元,*运算没有单位元,也没有可逆元素的逆元。

3.令S={a,b},S 上有四个二元运算:*,&,@和#,分别由下表确定. (1)这四个运算中哪些运算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幂等律? (2)求每个运算的单位元、零元及所有可逆元素的逆元. 解 (1)*,&和@满足交换律;*,@和#满足结合律;#满足幂等律。 (2)*运算没有单位元和可逆元素,a 是零元;&运算的单位元为a ,没有零元,每个元素都是自己的逆元;@运算和#运算没有单位元, 零元和可逆元素.

华南理工离散数学作业题2017版

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离散数学》作业 (解答必须手写体上传,否则酌情扣分) 1.设命题公式为?Q∧(P→Q)→?P。 (1)求此命题公式的真值表; (2)求此命题公式的析取范式; (3)判断该命题公式的类型。 解:(1)真值表如下: P Q ?Q P →Q ?Q∧(P→Q)?P ?Q∧(P→Q)→?P 0 0 1 1 1 1 1 0 1 0 1 0 1 1 1 0 1 0 0 0 1 1 1 0 1 0 0 1 (2)?Q∧(P→Q)→?P??(?Q∧(?P∨ Q)) ∨? P ?( Q∨? (?P∨ Q)) ∨? P ?? ( ?P∨ Q) ∨ (Q∨?P) ?1(析取范式) ?(?P∧? Q) ∨ (?P∧ Q) ∨ (P∧? Q) ∨(P∧ Q)(主析取范式) (3)该公式为重言式 2.用直接证法证明 前提:P∨Q,P→R,Q→S 结论:S∨R 解:(1)?S P (2)Q →S P (3) ? Q (1)(2) (4)P∨ Q P

(5)P (3)(4) (6) P → R P (7)R (5)(6) (8)?S→ R (1)(7) 即SVR得证 3.在一阶逻辑中构造下面推理的证明 每个喜欢步行的人都不喜欢坐汽车。每个人或者喜欢坐汽车或者喜欢骑自行车。有的人不喜欢骑自行车。因而有的人不喜欢步行。 令F(x):x喜欢步行。G(x):x喜欢坐汽车。H(x):x喜欢骑自行车。 解:前题:?x (F (x) →?G(x)), ?x (G (x) ∨H (x)) ? x ?H (x) 结论:? x ?F (x) 证:(1)? x ?F (x) p (2) ?H (x) ES(1) (3) ?x (G (x) ∨H (x))P (4)G(c) vH(c)US(3) (5)G(c) T(2,4)I (6)?x (F (x) →?G(x)), p (7)F (c) →?G(c) US(6) (8) ?F (c) T(5,7)I (9)( ? x) ?F (x) EG(8) 4.用直接证法证明: 前提:(?x)(C(x)→W(x)∧R(x)),(?x)(C(x)∧Q(x)) 结论:(?x)(Q(x)∧R(x))。 证: (1)(?x)(C(x)∧Q(x))P (2) C (c) ∧Q(c)ES(1) (3)(?x)(C(x)→W(x)∧R(x))P

离散数学作业答案完整版

离散数学作业答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离散数学集合论部分形成性考核书面作 业 本课程形成性考核书面作业共3次,内容主要分别是集合论部分、图论部分、数 理逻辑部分的综合练习,基本上是按照考试的题型(除单项选择题外)安排练习题 目,目的是通过综合性书面作业,使同学自己检验学习成果,找出掌握的薄弱知识 点,重点复习,争取尽快掌握。本次形考书面作业是第一次作业,大家要认真及时地 完成集合论部分的综合练习作业。 要求:将此作业用A4纸打印出来,手工书写答题,字迹工整,解答题要有解答 过程,要求本学期第11周末前完成并上交任课教师(不收电子稿)。并在03任务界 面下方点击“保存”和“交卷”按钮,完成并上交任课教师。 一、填空题 1.设集合{1,2,3},{1,2} ==,则P(A)- A B P(B )={{3},{1,3},{2,3},{1,2,3}},A? B={<1,1>,<1,2>,<2,1>,<2,2>,<3,1>,<3,2>} . 2.设集合A有10个元素,那么A的幂集合P(A)的元素个数为 1024 . 3.设集合A={0, 1, 2, 3},B={2, 3, 4, 5},R是A到B的二元关系, 则R的有序对集合为{<2,2>,<2,3>,<3,2>,<3,3>} . 4.设集合A={1, 2, 3, 4 },B={6, 8, 12},A到B的二元关系 R=} ∈ y x∈ y < > = {B , , x , 2 y A x 那么R-1={<6,3>,<8,4>} 5.设集合A={a, b, c, d},A上的二元关系R={, , , },则R具有的性质是没有任何性质. 6.设集合A={a, b, c, d},A上的二元关系R={, , , },若在R中再增加两个元素{,} ,则新得到的关系就具有对 称性. 7.如果R1和R2是A上的自反关系,则R1∪R2,R1∩R2,R1-R2中自反关系有 2 个. 8.设A={1, 2}上的二元关系为R={|x?A,y?A, x+y =10},则R的自反闭 包为 {<1,1>,<2,2>} . 9.设R是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且1 , 2 , 3是A中的元素,则R中至少包含 <1,1>,<2,2>,<3,3> 等元素. 10.设集合A={1, 2},B={a, b},那么集合A到B的双射函数是 {<1,a>,<2,b>}或{<1,b>,<2,a>} . 二、判断说明题(判断下列各题,并说明理由.)

离散数学课程作业(2)

《离散数学》课程作业(2)-------数理逻辑部分 一、 填空题 1. 将几个命题联结起来,形成一个复合命题的逻辑联结词主要有否定、 、 、 和等值。 2、命题公式G=(P ∧Q )→R ,则G 共有 个不同的解释;把G 在其所有解释下所 取真值列成一个表,称为G 的 ;解释(?P ,Q ,?R )或(0,1,0)使G 的真值为 。 3、 已知命题公式R Q P G →∧?=)(,则G 的析取范式是 。 4、 求公式)()(R P Q P ∧?∨∧的主析取范式 。 5、 设命题公式)(R Q P G →?→=,则使公式G 为假的解释是 、 和 。 6、在谓次词逻辑中将下面命题符号化:在北京工作的人未必都是北京人(提示:设F (x ):x 在北京工作。G (x ):x 是北京人。) 。 7、将公式化成等价的前束范式,=→?→???)))()((),((x R z zQ y x yP x 。 8、设谓词的定义域为},,{c b a ,将表达式)()(x xS x xR ?∧?中的量词消除,写成与之等价的 命题公式是 。 二、 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语句中,( )是命题。 A .下午有会吗? B .这朵花多好看呀! C .2是常数。 D .请把门关上。 2、一个公式在等价意义下,下面哪个写法是唯一的( )。 A .析取范式 B .合取范式 C .主析取范式 D .以上答案都不对

3、设命题公式P Q P G →∧=)(,则G 是( )。 A. 恒假的 B. 恒真的 C. 可满足的 D. 析取范式 4、设命题公式)(), (P Q P H Q P G ?→→=→?=,则G 与H 的关系是( )。 以上都不是。.;.;.;.D H G C G H B H G A =?? 5、已知命题))((R Q P G ∧→?=,则所有使G 取真值1的解释是( )。 A (0,0,0),(0,0,1),(1,0,0) B (1,0,0),(1,0,1),(1,1,0) C (0,1,0),(1,0,1),(0,0,1) D (0,0,1),(1,0,1),(1,1,1) 6、设I 是如下一个解释,0 101),(),(),() ,(},,{b b P a b P b a P a a P b a D =, 则在解释I 下取真值为1的公式是( )。 ),(.);,(.);,(.);,(.y x yP x D x x xP C y x yP x B y x yP x A ??????? 7、下面给出的一阶逻辑等价式中,( )是错的。 )). (()(.)); (()(.); ()())()((.); ()())()((.x B A x x xB A D x A x x xA C x xB x xA x B x A x B x xB x xA x B x A x A →?=?→??=???∨?=∨??∨?=∨? 三、 计算题 1. 求命题公式?(P ∨Q )?(P ∧Q )的析取范式与合取范式。

离散数学作业答案

第一章 1.假定A是ECNU二年级的学生集合,B是ECNU必须学离散数学的学生的集合。请用A 和B表示ECNU不必学习离散数学的二年级的学生的集合。 2.试求: (1)P(φ) (2)P(P(φ)) (3)P(P(P(φ))) 3.在1~200的正整数中,能被3或5整除,但不能被15整除的正整数共有多少个? 能被5整除的有40个, 能被15整除的有13个, ∴能被3或5整除,但不能被15整除的正整数共有 66-13+40-13=80个。 第三章 1.下列语句是命题吗? (1)2是正数吗? (2)x2+x+1=0。 (3)我要上学。 (4)明年2月1日下雨。 (5)如果股票涨了,那么我就赚钱。 2.请用自然语言表达命题(p?→r)∨(q?→r),其中p、q、r为如下命题: p:你得流感了 q:你错过了最后的考试

3.通过真值表求p→(p∧(q→p))的主析取范式和主合取范式。 4.给出p→(q→s),q,p∨?r?r→s的形式证明。 第四章 1.将?x(C(x)∨?y(C(y)∧F(x,y)))翻译成汉语,其中C(x)表示x有电脑,F(x,y) 表示x和y是同 班同学,个体域是学校全体学生的集合。 解: 学校的全体学生要么自己有电脑,要么其同班同学有电脑。 2.构造?x(P(x)∨Q(x)),?x(Q(x)→?R(x)),?xR(x)??xP(x)的形式证明。 解: ①?xR(x) 前提引入 ②R(e) ①US规则 ③?x(Q(x)→?R(x)) 前提引入 ④Q(e) →?R(e) ③US规则 ⑤?Q (e) ②④析取三段论 ⑥?x(P(x)∨Q(x)) 前提引入 ⑦P(e) ∨Q(e) ⑥US规则 ⑧P(e) ⑤⑦析取三段论 ⑨?x (P(x)) ⑧EG规则 第五章

离散数学教案范本

《离散数学》教案 课目:第一章命题逻辑 教师:熊建英 学时: 12课时

Ⅰ教学提要 一、教学对象(人数) 学生:信息安全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50人 二、教学目标(任务) 各小结中知识点掌握程度(* 理解;** 基本掌握;***熟练掌握) 三、教学要求 (一)学生:着重知识点的学习,积极思考,参与提问。 (二)教官:严格纪律,严密组织、保持良好教学秩序,确保教学效果。 四、教官分工 主讲教师1名:负责教案编写,课堂的组织教学,教学总结编写。

五、本章重点 1、利用联接词构造复合命题公式 2、真值表的构建 3、等值演算 4、复合命题公式转化为主析取范式、主合取范式的方法 5、推理证明 六、本章难点 1、利用命题公式演算、真值表进行等值判断和公式类型判断 2、利用命题公式演算、真值表转化主析取范式、主合取范式 3、将现实背景下的条件约束构造为命题公式 七、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教授,主要使用多媒体课件,部分内容及例题用黑板解释。 八、课时分配 1.1 命题及联接词2课时; 1.2 命题公式及其赋值2课时; 1.3 等值式2课时; 1.4 析取范式与合取范式2课时; 1.5 推理理论与消解法2课时; 1.6 命题逻辑应用案例2课时; 九、场地器材 多媒体教室 十、参考书目 1、杨圣洪、张英杰、陈义明:《离散数学》,科学出版社,2011年。 2、屈婉玲、耿素云、张立昂:《离散数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3、屈婉玲、耿素云、张立昂:《离散数学学习指导与习题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Ⅱ教学进程 1.1 命题及联接词(2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命题的概念表示与分类 2、五种基本的联接词的逻辑关系 3、复合命题的符号化 4、复合命题的真值判断 二、课程时间安排 1、首先介绍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和教学安排,对学生明确提出教学上的要求(10分钟) 2、介绍离散数学学科的发展历史(20分钟) 3、命题与真值、命题的分类、简单命题符号化(15分钟) 4、联结词与复合命题(35分钟) 5、本次课小结(10分钟) 三、教学实施 (一)创设意境、导入课程(10分钟) 目的 体会离散数学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是计算机专业多门核心课程的基础,让学生明白“离散数学”课程作用和意义。 1、从生活应用中理解逻辑推理作用,及离散数学学习意义; 如:犯罪推理、电路设计、人事安排的最优方案、网络中最优路径等; (1)逻辑推理问题范例(PPT展示一个犯罪推理案例) (2)离散数学是一门可以对逻辑推理规律建立相应的符号运算系统,解决此类问题的科学。 2、离散数学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联系; (1) 涉及多门计算机专业中很多专业课程,如:编程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数据加密。

离散数学 作业及答案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离散数学作业及参考答案---信息安全10级5-1 1.利用素因子分解法求2545与360的最大公约数。 解:掌握两点:(1) 如何进行素因子分解 从最小素数2的素数去除n。 (2) 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gcd(a,b) = p1min(a1,b1)p2min(a2,b2)pn min(an,bn) 360=2332515090 2545=2030515091 gcd(2545,360) =2030515090=5 2.求487与468的最小公倍数。 解:掌握两点:(1) 如何进行素因子分解 从最小素数2的素数去除n。 (2) 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lcm(a,b) = p1max(a1,b1)p2max(a2,b2)pn max(an,bn) ab=gcd(a, b)﹡lcm (a, b) 487是质数,因此gcd(487,468)=1 lcm(487,468)= (487*468)/1=487*468=227916 3.设n是正整数,证明:6|n(n+1)(2n+1) 证明:用数学归纳法: 归纳基础:当n=1时,n(n+1)(2n+1)=1*2*3=6,6|6 归纳假设:假设当n=m时,6|m(m+1)(2m+1) 归纳推导:当n=m+1时, n(n+1)(2n+1)=(m+1)(m+1+1)[2(m+1)+1] =(m+1)(m+2)(2m+3) = m(m+1)(2m+3)+2(m+1)(2m+3) = m(m+1)(2m+1+2)+2(m+1)(2m+3) = m(m+1)(2m+1)+2 m(m+1)+ 2(m+1)(2m+3) = m(m+1)(2m+1)+ 2(m+1)(m+2m+3) = m(m+1)(2m+1)+ 2(m+1)(3m+3) = m(m+1)(2m+1)+ 6(m+1)2 因为由假设6|m(m+1)(2m+1)成立。 而6|6(m+1)2 所以6|m(m+1)(2m+1)+ 6(m+1)2 故当n=m+1时,命题亦成立。 所以6| n(n + 1)(2n + 1) 5-2 1 已知 6x ≡7 (mod 23),下列式子成立的是( D ): A. x ≡7 (mod 23) B. x ≡8 (mod 23) C. x ≡6 (mod 23) D. x ≡5 (mod 23) 2 如果a ≡b (mod m) , c是任意整数,则(A ):

离散数学(第2版)_在线作业_1

离散数学(第2版)_在线作业_1 交卷时间:2017-01-12 10:34:32 一、单选题 1. (5分) ? A. P∨┐Q ? B. P∧┐Q ? C. ┐P ∧Q ? D. ┐P∨Q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离散数学(第2版) 收起解析 答案A 解析 2. (5分) ? A. ? B. ? C. 命题变元P和Q的极大项M1表示( )。 设,下面集合等于A的是( )。

? D.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离散数学(第2版) 收起解析 答案 B 解析 3. (5分) ? A. ? B. ? C. ? D.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离散数学(第2版) 收起解析 答案 C 解析 4. 下面既是哈密顿图又是欧拉图的是( )。

? A. 水开了吗? ? B. ? C. 请不要抽烟! ? D. 再过5000年,地球上就没有水了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离散数学(第2版) 收起解析 答案 D 解析 5. (5分) ? A. 2n-1 ? B. n ? C. n+1 ? D. n-1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离散数学(第2版) 收起解析 答案 D 解析 6. 下列语句中为命题的是( )。 n 个结点、m 条边的无向连通图是树当且仅当m=( )。

? A. P ∨┐Q ? B. ┐P ∨Q ? C. ┐P ∧Q ? D. P ∧┐Q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离散数学(第2版) 收起解析 答案 C 解析 7. (5分) ? A. ? B. ? C. ? D.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离散数学(第2版) 收起解析 答案 B 解析 命题变元P 和Q 的极小项m 1表示( )。 公式的前束范式为( )。

离散数学作业标准答案

离散数学作业 一、选择题 1、下列语句中哪个就是真命题(C )。 A.我正在说谎。 B.如果1+2=3,那么雪就是黑色的。 C.如果1+2=5,那么雪就是白色的。 D.严禁吸烟! 2、设命题公式))((r q p p G →∧→=,则G 就是( C )。 A 、 恒假的 B 、 恒真的 C 、 可满足的 D 、 析取范式 3、谓词公式),,(),,(z y x yG x z y x F ??→中的变元x ( C )。 A.就是自由变元但不就是约束变元 B.既不就是自由变元又不就是约束变元 C.既就是自由变元又就是约束变元 D.就是约束变元但不就是自由变元 4、设A={1,2,3},则下列关系R 不就是等价关系的就是(C ) A.R={<1,1>,<2,2>,<3,3>} B.R={<1,1>,<2,2>,<3,3>,<2,3>,<3,2>} C.R={<1,1>,<2,2>,<3,3>,<1,4>} D.R={<1,1>,<2,2>,<3,3>,<1,2>,<1,3>,<2,3>,<2,1>, <3,1>,<3,2>} 5、设R 为实数集,映射σ=R →R,σ(x)= -x 2+2x-1,则σ就是( D )。 A.单射而非满射 B.满射而非单射 C.双射 D.既不就是单射,也不就是满射 6、下列二元运算在所给的集合上不封闭的就是( D ) A 、 S={2x-1|x ∈Z +},S 关于普通的乘法运算 B 、 S={0,1},S 关于普通的乘法运算 C 、 整数集合Z 与普通的减法运算 D 、 S={x | x=2n ,n ∈Z +},S 关于普通的加法运算 7、*运算如下表所示,哪个能使({a,b},*)成为含幺元半群( D ) b b b a a a b a * a b b b a a b a * 8( A )

离散数学(第2版)电子教案

21st Century University Planned Textbooks of Computer Science (第2版) Discrete Mathematics (2nd Edition) 李盘林赵铭伟徐喜荣李丽双编著 □概念严谨精炼 □叙述简明清晰 □推理详尽严格 人民邮电出版社 POSTS & TELECOM PRESS

第2版前言 离散数学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基础。因此,它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骨干课程。一方面,它给后继课,如数据结构、编译系统、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和人工智能等,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学习离散数学,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为其今后继续学习和工作,进行科学研究,攀登科技高峰,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 本书第1版于2002年2月出版以来,六年来,先后多次印刷发行,已得到了普遍认可,被全国部分普通高校选作教材,本版除了勘误了第1版中的不妥之处外,还增加了一些新的章节,并相应补充了例题和习题,以适应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需要。 本书共12章,内容包括命题逻辑、谓词逻辑、集合、关系、函数、代数结构的概念及性质、半群与群、环和域、格与布尔代数、图的概念与表示、几类重要的图以及数论。 本书是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与科学研究,参考国内外教材,在力求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指导思想下编写而成的。在编写过程中有如下3点考虑。 1. 力求做到“少而精”,注意突出重点,论证详细明了,便于自学,在定理证明中多次运用归纳法,希望读者熟练掌握这一方法。 2. 在加强基本理论教学的同时,注意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培养和训练。书中各知识点均配有典型例子,并加以说明。此外,各章都配有适量的习题,希望通过做习题这个环节,来培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一方面每章各有独立性,教师根据需要可以单独选讲几章;另一方面,尽可能注意各章之间的联系,规范并统一了符号和术语。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有关领导、老师和同学的热情关心、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限于作者水平,书中难免有不当和疏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于大连理工大学 2008年9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