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劝学》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

掌握文中出现的大量文言实词,如“利、备、望、用、疾、致、假、绝、兴、功、强、间”等;文言常用虚词,如“于、者、而”;古今字和通假字,如“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

2. 能力目标

本课在阐述事理、论证观点时大量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和比喻论证的特点。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有的态度的论述,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

1掌握文中出现的大量文言实词虚词。

2本课在阐述事理、论证观点时大量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和比喻论证的特点。

相关链接

文学文化常识

1.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共32篇。大多数是他自己的著作,一部分是他的门人写的。这部书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学法指导

1.学生要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2.学生应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

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

1.识记字音

中( ) 参( )省( ) 须臾( ) 跂( )望磨砺( ) 镂( )刻跬( )步

理解词义

.2. 重点词

学不可以已.( ) 木直中.绳( )

虽有.槁暴(”) 金就砺则利.(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吾尝跂.而望矣( )

声非加疾.也( ) 假.舟楫者( )

非能水.也( ) 而绝.江河( )

锲.而舍之( ) 蚓无爪牙

..之利( )

3. 通假字

輮使之然也( ) 虽有槁暴(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君子生非异也( )

4. 多义词

君子生.非异也( ) 骐骥一.跃( )

蛟龙生.焉( ) 用心一.也( )

非利足也(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金.就砺则利( ) 而神明.自得( )

5. 异义词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乎己( )

声非加疾.也( )

假.舆马者( )

蟹六跪.而二螯( )

金.就砺则利( )

用.心一也( )

6. 活用词

(1)名词作状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2)名词用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3)形容词用作名词

①登高而招() ②积善成德()

掌握句式

1. 判断句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者,……也,表判断)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者,……也,表判断)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者,……也,表判断)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者,……也,表判断)

青,取之于蓝(无标志判断,应翻译为:靛青,从蓝草中取得)

2. 倒装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是“中心词+之+定语”模式)

3. 省略句

冰,水之为,而寒于水(“而寒于水”是“而冰寒于水”的省略)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不能十步”是“不能跨越十步”的省略)

4、积累成语

青出于蓝:靛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语出《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后因以“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锲而不舍:不断地镂刻。比喻坚持不懈。语出《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背诵名句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

课堂探究

【学习安排】用两课时。第一课时,重点弄通文字,初步理解内容。第二课时,理清层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研究写作特点。

学习要点

1.解释作者并解题;

2.正音正字;

3.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翻译课文。

学习步骤

1.导人新课

从学过的课文《为学》导人,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2.简介作者。

3.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4.范读课文,学生正音正字。

基础知识积累

对照预习提纲,学生提出问题,讨论并解决。

5.读课文,学生思考几个问题,并讨论解答。

第1段,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论点?

第2段,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3段:从哪一角度阐释论点?

第4段,从议论文的角度看属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哪一部分?

6.巩固:学生自读课文,自行口译,要能字句落实。学生提问不明白的问题,教师解答。

7.布置作业:背诵全文;完成课后练习。

学习要点

1.以《劝学》为例,分析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2.学习《劝学》的写作特点。

学习步骤

1.检查复习:

学生回答预习提纲,教师讲释。

2.你认为《劝学》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示?从中能收获到收获?作者的说理力度表现在哪里?

3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4.布置作业:

(1)作文(任选一题)

谈学习

试论“锲而不舍”

温馨提示:定语后置虽然没有在《考试大纲》中单独列出,但考题上经常出现,因此这也是掌握文言文句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例如: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例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

(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知识拓展

勉励刻苦勤学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代颜真卿《劝学》)

劝勉惜时的:“青春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

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古乐府”诗《长歌行》)“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东晋陶渊明《杂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金缕衣》)

体会:“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提出治学的四个重要方面:多读、深思、虚心、躬行。)

跟踪训练

一、夯实基础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中.绳(zhòng) 槁暴.(pù) 磨砺.(lì) 輮.以为轮(róu)

B.须臾.(.yú) 跂.(qí)望靛.(diàn)青参省.乎己(shěng)

C.跬.步(guī)蓼.蓝(liǎo)骐骥.(jì) 生.非异也(xìng)

D.驽.马(nú) 蛟.龙(jiāo)镂.刻(lǒu)锲.而不舍(qì)

2. 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虽有槁暴.(晒) ②.輮.以为轮(使……弯曲)

③吾尝跂.而望矣(抬起脚尖) ④而致.千里(送到)

⑤君子生.非异也(资质,秉赋) ⑥非利足.也(走路)

⑦筋骨之强.(强壮) ⑧而绝.江河(横断)

⑨声非加疾.也 (强,这里指声音宏大)⑩而闻者彰. (显著)

A.①②⑤⑥⑦⑨B.①②③④⑦⑨

C.①③⑤⑦⑨⑩ D.①⑤⑦⑧⑨⑩

3.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D.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学不可以

..已B.木直中绳,輮以为

..轮

C.君子博学

..者

..而日参省乎己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5. 荀子,名,时人尊之,称他,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

是先秦家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

二、理解鉴赏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声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 不超过10字概括本节的内容:

2. 试归纳本段文字中几个“而”字的用法。

3. 本段中的几个“假”字,是什么意思?与成语“假公济私”的“假”意思相同吗?还能再举几个带“假”字的成语吗?并比较其用法。

课前预习参考答案

1.识记字音

Zhòng cān xǐng yúqìlìlòu kuǐ

.2. 重点词

停止合乎通“又变得锋利明达抬起脚后跟强借助游泳横渡雕刻爪子和牙齿

3. 通假字

“輮”通“煣”

“有”通“又”,“暴”通“曝”

“知”通“智”

“生”通“性”

4. 多义词

通“性”,资质,禀赋,名词

一,数词

生长,动词

专一,形容词

敏捷,快,形容词

智慧,名词

锐利,锋利,形容词

明达,形容词

5. 异义词

古义“检查”,今义“参考”

古义“强”,今义“疾病”

古义“借助,利用”,今义“不真实”

古义“蟹脚”,今义“两个膝盖着地的一种姿势”

古义“因为”,今义“使用”

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的简称”

6. 活用词

日:每日

上:向下;下:向下

水:游泳

高:高处

善:善行

课堂探究答案

第一课时

5第1段,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论点?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已,停止,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揭示了题旨。

第2段,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分三层连用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第3段:从哪一角度阐释论点?

从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一角度。

第4段,从议论文的角度看属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哪一部分?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属于解决问题的部分。

第二课时

2学生自组答案,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

3

①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第一大特点。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

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

②②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

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③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

跟踪训练答案

一、夯实基础

1. A (B项“跂”读qì,“省”读xǐng;C项“跬”读kuǐ;D项“镂”读lòu,“锲”读qiè。)

2. A (③应为“抬起脚后跟”,④应为“到达”,⑧应为“横渡”,⑩)应为“清楚”。)

3. B

4. A

5. 况荀卿孙卿儒

二、理解鉴赏

1.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2. (1)表修饰,例:终日而思。(2)表转折,倒: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 假,借助,利用。“假公济私”的“假”为“借用”。假仁假义,假,虚假。

1.君子的本性并没有特异之处,只是善于借助物罢了。

精品:《劝学》导学案(带答案)

劝学》导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掌握作家作品知识及一二段文言知识,能准确翻译句子,理解比喻的内涵。 2. 反复诵读,积极讨论,踊跃展示,完成对文意的初步理解。 3. 领会学习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 借助导学案和书下注释充分预习文本,反复诵读,理解词句,把重点注释标注在相应位置, 并勾画疑难点。 2. 用时 30 分钟左右,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导学过程】 一、课前积累: 读读记记写写,完成下面知识的积累。 1、作者及其作品: 荀子 (约公元前 313- 前 238) ,名况,人称“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 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 想家、教育家。他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还认为 “人 定胜天 ”;在政治上,主张选贤任能,兼用 “礼 ”法“”术“”实行统治; 提出性恶论,注重后天教育的作 用。他的许多思想被法家所吸取。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 卷, 共 32 篇。大多是他自己的著作, 一部分出自他的门人。 该书由 《论语》《孟 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 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自主学习】预习课文,完成下列练习题。 对无义的虚词要说明用法) 著作 有《荀子》 劝,鼓励。 1、诵读《劝学》全文, 注音: 中 ( ) 规 輮() 有() 槁 () 暴() 磨砺 ( ) 参()省() 知()明 须臾 () 跂 ()望 舆 ()马 舟楫() 生() 蛟()龙 跬() 步 骐()骥 () 驽( )马 锲()而不舍 镂()刻 )牙 蟹()螯() 蛇鳝() 洞穴( ) 靛()青 蓼()蓝 2、结合注释阅读第一、 二段, 疏通句意, 并掌握如下知识点。 如括号内无特别要求, 则解释词义, 君.子.(古义: )曰:学不可以已.( )。 青,取之于.( )蓝(句式: ),而.( )青于.( )蓝;冰,水为之,而 寒于.( )水。木直中.( ) 绳,輮.( 通 , ) 省略: )以.为.(古义:

荀子《劝学》三课时导学案

必修四第15课《劝学》(3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荀子以及作品风格。 2、正确朗读文章的疑难字词。 【学习重难点】 学习第一段,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并能翻译重点句子。 【预习案】 一、作家作品 1.作者介绍(结合课本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担任稷下学官祭酒。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他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共二十卷,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自主学习课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 ..() 金就砺.()则利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须臾.()之所学跂.()而望矣 假舆.()马者, 假舟楫.()者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骐.()骥.()一跃驽.()马十驾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六跪而二螯.() 2.解释加点字的词义 (1)劝.学()(2)学不可以已.()

劝学导学案

《劝学》导学案 【课前预习】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荀子及其相关知识。 2. 熟读课文弄清字词。 3. 基本把握文章内容, 二、文题及背景: 1.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三、基础导练: 1.识字注音: 木直中()绳輮( )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参省()()须臾()之所学跂()而望矣假舆()马者假舟楫()者蛟()龙生焉不积跬()步骐()骥()一跃驽()马十驾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 2.通读课文,把握结构 本文一共4段,是围绕那句话展开的?每段的内容各是什么? 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像、是、如等)。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如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可他们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应当注意。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 【课堂探究】 一、检查反馈,导入新课。 二、目标定位,确定重点。 学习目标: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重点难点: 1.归纳掌握“劝、中、疾、致、假、绝”等词义。 2.背诵课文前三段。 三、自主探究,教师点拨。 (一)研读课文第一、二段,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下列词语 学不可以已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其曲中规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知明而行无过矣 2.翻译重点句子 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劝学》的导学案学生的的版.doc

黄骅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劝学》 编写 :王健 2017.3.24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 2.把握文章的结构。 【知识链接】 一、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荀子 (约公元前 313—前 238),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他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哲学思想上,反对迷信天命,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的本性问题上,提 出“性恶”说,进而更加强调教育和“礼治”的作用;在政治思想上,提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王”。在强调儒家“礼治”对于人们的教化、制约作用时,也注重“刑赏”的“法制”精神,主张礼法并用。 《荀子》绝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共二十卷,收文章三 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辩论等方面,《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荀子》一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 论说文。 荀子从人性本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 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学习过程】 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木直中()绳其曲()中(... 臾()跂()而望矣假( ...()步骐骥()驽( ...)规輮()以为轮知()明须.. )舟楫()者生()非异也跬...)马十驾锲()而舍之 . 金石可镂()螯()蛇鳝()爪()牙.... 二、借助工具书,参照注释,阅读并标注文本,将自学过程中质疑之处总结记录。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

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劝学》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 掌握文中出现的大量文言实词,如“利、备、望、用、疾、致、假、绝、兴、功、强、间”等;文言常用虚词,如“于、者、而”;古今字和通假字,如“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 2. 能力目标 本课在阐述事理、论证观点时大量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和比喻论证的特点。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有的态度的论述,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 1掌握文中出现的大量文言实词虚词。 2本课在阐述事理、论证观点时大量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和比喻论证的特点。 相关链接 文学文化常识 1.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共32篇。大多数是他自己的著作,一部分是他的门人写的。这部书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学法指导 1.学生要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2.学生应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导学案及答 案 一、学习目标: 1.初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顺句子。 2.研读:读清字词,读懂文意。 3. 精读:读丰故事,读出个性。 二、学习层次: A层:读懂课文,领略古文的语言之美,培养语感。 B层:与作者对话,与古人交流,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C层:使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三、学习步骤:合作探究读出味道,个性解读读出思考。【课前自主学习部分】: 1、自己查找资料,了解鲁肃、吕蒙、孙权的相关信息并整理记录。 2、查阅有关《资治通鉴》的信息,自己整理并填写在下面。《孙权劝学》选自,这部书是主持编纂的体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本书的编者是(朝代)、家。 3、阅读文言文要注意字的读音,请给下面的字注音。 ①卿( )②涉( )③邪( )④孰( )⑤遂( )⑥岂( )⑦更()

4、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①权谓吕蒙曰:②卿: ③当涂:④辞: ⑤治经:⑥邪: ⑦涉猎:⑧见往事: ⑨及鲁肃过寻阳: ⑩过寻阳:⑾即更刮目相待: ⑿见事:⒀蒙乃始就学:⒁肃遂拜蒙母: 5、翻译下列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卿言多务,孰若孤? 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④即更刮目相待。 ⑤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课堂自主学习】 (一)初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小组活动:1、推选一位同学负责读课文一遍 2、其余同学边听边在书上圈出你个人认为不太准确的字词; 3、读完后,大家把圈出的字词正音。 方法链接:如何读准古诗文的朗读节奏停顿? 结构原则: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要保持词和短

2020届高中语文 2.1.1《劝学》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

《劝学》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通假字。 2、理解文意,初步学会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3、体会本文的思想内涵,理解学习的重要意义,学习应持有的态度。 二、【资料链接】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山东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三、【自主学习】 1、第一段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有几层意思? 2、找出第二段最能证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作者是从哪几种生活现象进行设喻来说明君子 “善假于物”的? 3、课文的第三段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这一论点的?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论证的? 四、【合作探究】 1、《劝学》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全文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 2、本文是说理主要是通过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进行的,那么,文章在设喻方面有什么特点?

五、【巩固练习】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中绳(zhòng)槁暴(pù)须臾(y ú)闻者彰(zhāng) B. 靛青(dìng)舟楫(jí)蛟龙(jiāo)跂而望(qì) C. 跬步(kuī)蚯蚓(yǐn)蛇鳝(shàn)驽马(nù) D. 可镂(loù)骐骥(jì)爪牙(zhǎo)锲而不舍(qiè) 2、. 选出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 A.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D.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六、【拓展阅读与识记】 文段一: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①,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文段二: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注①涅:黑泥从劝学的目的出发,概括两段文字的基本观点。 文段一:环境对人的影响文段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七、作业 以“老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文字,向老师谈谈自己学习方面的心里话。

孙权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孙权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主备教师:习志国焦立伟杨明杰时间:2014.2 共计 2 课时 课题:《孙权劝学》课型:讲读课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字词。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学习重难点】 1、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语。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3、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4、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课件准备】白板 【小组任务】自学合作探究 【课堂过程】 【自学质疑】 一、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____ ,该书是__ (朝代)____(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___ ,记载了从_ 到共1362 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______ ”;《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_____ ”;《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____ ”;《孙权劝学》的成果是:“____”(以上均填原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_____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___ ;文末的“____ ”(原文)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文中可以提炼的一个成语是:______ 。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涉猎()孰()遂() 三、解释加点词。 1、当涂掌事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治经为博士邪 4、但当涉猎 5、见往事耳 6、蒙乃使就学 7、卿今者才略 8、即更刮目相看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五、问答题: 本文的故事情节是如何安排的? 【合作探究】 (一)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1、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

劝学2019最新导学案

北京师大附中高一必修2语文导学案《劝学》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 2.把握文章的结构。 【学习过程】 一、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他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哲学思想上,反对迷信天命,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的本性问题上,提出“性恶”说,进而更加强调教育和“礼治”的作用;在政治思想上,提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王”。在强调儒家“礼治”对于人们的教化、制约作用时,也注重“刑赏”的“法制”精神,主张礼法并用。 《荀子》绝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共二十卷,收文章三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辩论等方面,《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荀子》一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说文。 荀子从人性本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二、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知识链接 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是用_比喻__来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即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说明不容易理解的事物或道理。恰当的比喻可使文章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四、读课文,写出下列加【】内的字词的拼音 1.木直【中】绳()2.金就【砺】则利() 3.须【臾】之所学()4.而闻者【彰】() 5.假舟【楫】者()6.君子【生】非异也()7.【輮】以为轮()8.故不积【跬】步()

《劝学》导学案学生版

黄骅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劝学》 编写:王健2017.3.24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2.把握文章的结构。 【知识链接】 一、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他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哲学思想上,反对迷信天命,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的本性问题上,提出“性恶”说,进而更加强调教育和“礼治”的作用;在政治思想上,提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王”。在强调儒家“礼治”对于人们的教化、制约作用时,也注重“刑赏”的“法制”精神,主张礼法并用。 《荀子》绝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共二十卷,收文章三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辩论等方面,《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荀子》一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说文。 荀子从人性本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学习过程】 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木直中.( )绳其曲.()中.()规輮.()以为轮知.()明须臾.( ) 跂.()而望矣假.( )舟楫.()者生.( )非异也跬.( )步骐骥 ..( ) 驽.( )马十驾锲.( )而舍之 金石可镂.( ) 螯.( ) 蛇鳝.()爪.()牙 二、借助工具书,参照注释,阅读并标注文本,将自学过程中质疑之处总结记录。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为 轮,其曲中规;故木受绳则直,金 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己,则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望矣,不如登高之

劝学导学案 答案

《劝学》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了解作者; 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结构 掌握1-2段的文言现象,如多义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一、走近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写作背景 荀子很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他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三、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知识链接 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用_比喻__来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即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说明不容易理解的事物或道理。恰当的比喻可使文章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五.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确认以下字词的读音 靛.青()中()舆()有()槁暴()、砺()参省()须臾()跂()舟楫.() 跬()骐骥()驽()锲()镂()蟮()螯()

劝学导学案(1)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 导学案 题目:《劝学》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 2. 掌握并积累“劝、学、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等12个文言常用实词和“于、而、焉”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通假字。 3、了解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积累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5、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重点】 1、掌握并积累“劝、学、中、疾、致、假、绝、 兴、功、强、用”等12个文言常用实词和“于、焉、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通假字。 2、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3、背诵全文 【难点】 文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1.依据预习案通读全文,读准句读;借助“教材助读”,分类整理文言现象,从整体上理解作品的内容。 第一课时 I、知识准备 1.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着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着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了解背景 荀子从人性本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 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

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劝学》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 掌握文中出现的大量文言实词,如“利、备、望、用、疾、致、假、绝、兴、功、强、间”等;文言常用虚词,如“于、者、而”;古今字和通假字,如“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 2. 能力目标 本课在阐述事理、论证观点时大量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和比喻论证的特点。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有的态度的论述,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 1掌握文中出现的大量文言实词虚词。 2本课在阐述事理、论证观点时大量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和比喻论证的特点。 相关链接 文学文化常识 1.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共32篇。大多数是他自己的著作,一部分是他的门人写的。这部书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学法指导 1.学生要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学生应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2.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象 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 1.识记字音 中() 参()省( ) 须臾() 跂( )望磨砺( ) 镂()刻跬( )步

《劝学》课前预习学案

《劝学》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2、掌握本文出现的重要字音、通假字、文言实词。二、预习内容(1)作者及其作品荀子,名 字,时期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是先秦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内容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课文节选自前部分。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因此,“劝”在本文是“ ”的意思。所以题意 是。(2)字音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参省()()知()明而行无过须臾()()跂()彰()舆()马生()非异跬()步骐骥()()驽马()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镂()螯()34 2020-02-17 一、预习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2、掌握本文出现的重要字音、通假字、文言实词。二、预习内容(1)作者及其作品荀子,名 字,时期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是先秦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内容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课文节选自前部分。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

高尚品德。因此,“劝”在本文是“ ”的意思。所以题意 是。(2)字音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参省()()知()明而行无过须臾()()跂()彰()舆()马生()非异跬()步骐骥()()驽马()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镂()螯()34 2020-02-17 一、预习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2、掌握本文出现的重要字音、通假字、文言实词。二、预习内容(1)作者及其作品荀子,名 字,时期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是先秦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内容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课文节选自前部分。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因此,“劝”在本文是“ ”的意思。所以题意 是。(2)字音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参省()()知()明而行无过须臾()()跂()彰()舆()马生()非异跬()步骐骥()()驽马()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镂()螯()34 2020-02-17

《劝学》导学案(答案版)

《劝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掌握、积累“绝、疾、假、望”等文言常用实词和“于、焉、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2.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3.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4.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探究作者的思想观点。 【使用说明】 1.第一课时落实学习目标1-2,能翻译全文,根据图解试背全文。 2.第二课时落实学习目标3-4,理解文章内容及了解设喻的特点。根据图解试背全文。 3.第三课时解决学案《拓展提升》《巩固提升》P28 29 【知识导学】 1.关于作者写作背景见《南方新课堂》P48 2.关于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被比方的事物叫“ 本体” ,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 喻体” ,联系二者的词语叫“ 喻词”(像、是、如等)。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如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可他们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应当注意。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比喻论证不是议论文写作的主要论证方法,要求慎重使用。 【基础演练】 一.完成《南方新课堂》P48-49 基础练习。 二.补充完成以下内容。 1.名句默写填空。 (1)(2009江苏高考)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2009福建高考)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 (3)(2009天津高考)______________,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2009全国高考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不复挺者,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非利足也,____________;假舟楫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朽木不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一也。 2.结合已学知识,说明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连词,表并列关系。 b.连词,表递进关系。 c.连词,表转折关系。 d.连词,表因果关系。 e.连词,表顺承关系。 f.连词,表修饰关系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b)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f)

劝学导学案.

《劝学》导学案 课前预习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熟读课文,弄清字音。 3 .基本把握文章内容。 二、文题及背景: 1.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内容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方法。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勉励人们学习须持之以恒,以求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2.探寻背景: 荀子五十岁游齐,曾三为稷下学宫祭酒。祭酒是学宫的最高长官。稷下学宫是齐国专设的求学讲学机构,老师来自全国各地,学生来自四面八方,要求学生受业讲学是祭酒考虑的重要问题,为此,荀子写下了著名的传世之作《劝学》。 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勉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劝学》是荀子的开篇之作、 3.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三、基础导练: 1.教师范读,学生标音 2 学生朗读 3 完成教材课后第三大题,初步检测语感 4.通读课文,把握结构 本文一共4段,是围绕那句话展开的?每段的内容各是什么? (教师点拨:本文是议论文,可以从文体结构特点角度思考。) 四、知识链接 1、关于劝学的名言名句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精品:《劝学》导学案(带答案)

《劝学》导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作家作品知识及一二段文言知识,能准确翻译句子,理解比喻的内涵。 2.反复诵读,积极讨论,踊跃展示,完成对文意的初步理解。 3.领会学习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借助导学案和书下注释充分预习文本,反复诵读,理解词句,把重点注释标注在相应位置, 并勾画疑难点。 2.用时30分钟左右,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导学过程】 一、课前积累:读读记记写写,完成下面知识的积累。 1、作者及其作品: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人称“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还认为“人定胜天”;在政治上,主张选贤任能,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提出性恶论,注重后天教育的作用。他的许多思想被法家所吸取。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 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共32篇。大多是他自己的著作,一部分出自他的门人。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劝,鼓励。 二、【自主学习】预习课文,完成下列练习题。 1、诵读《劝学》全文,注音: 中( ) 规輮()有()槁()暴()磨砺( ) 参()省() 知()明须臾() 跂()望舆()马舟楫()生()蛟()龙跬()步骐()骥() 驽()马锲()而不舍镂()刻爪()牙蟹()螯()蛇鳝()洞穴()靛()青蓼()蓝 2、结合注释阅读第一、二段,疏通句意,并掌握如下知识点。(如括号内无特别要求,则解释词义,对无义的虚词要说明用法) 君子 ..(古义:)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句式:),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 寒于.()水。木直中.( )绳,輮.(通 , )(省略:)以为 ..(古义:)

劝学学案测试题及答案

《劝学》学案测试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zhòng)参省(cān)锲(qì)跬步(guǐ) B.輮(róu)槁(gǎo)暴(pù)螯(áo)骐骥(jì) C.虽有槁暴(yǒu)砺(lì)驽马(nǔ)蚯蚓(yǐn) D.生非异(shēng)须臾(yú)镂刻(lóu)闻者彰(zhāng) 2.下列加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A.金就砺则利(磨刀石)B.吾尝跂而望矣(提起脚后跟) C.声非加疾也(快)D.非能水也,则绝江河(横渡) 3区别下边各句子里加黑的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C.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 D.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选择词义,在后面()里标明号码。 (1).“疾”字有以下几个常用义 ①小病,②苦痛,③痛恨,④快、迅速,⑤强、猛烈⑥通“嫉”,妒忌,⑦弊病,缺点。 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 D.(海瑞)素疾大户兼并( ) E.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F.会长老,问人民所疾苦() (2).“绝”字有以下几个常用义: ①杜绝、断绝,②隔绝,③极、尽、穷尽,④停止、消失,⑤无路可通,⑥很、非常,(7)横渡 A.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C.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E.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3).“致”字有以下几个常用义: ①达到,②送达,③表达、传达④招引、引来,⑤归还、交还,⑥意态、情趣、⑦尽、极。 A.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B.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C.罗敷前致词:使君自有归() D.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E.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4).“强”有两个读音: qiáng,②qiǎng; 有以下几种常用义: ①健壮、强壮,②强大、势力过人,③优越、好,④有余、有多,⑤勉强,⑥强迫,使用强力。试确定以下各句子中的“强”字该读何音,用哪个义项。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壁()() C.学有未达,强以为知()() D.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E.吾去去矣。将军强留之()() (5).“用”字有以下几个常用义: ①任用,②使用,③采用,④用途、用处,⑤物资,财用,⑥因、由。 A.用心一也() B.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C.兵精足用,英雄乐业() D.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E.皇上欲大用康先生()

劝学导学案(答案)

《劝学》导学案 编制编审 班级小组姓名学号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等12个文言常用实词和“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能够基本辨别常见文言句式(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固定用法)。 2、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3、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4、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探究作者的思想观点。 【教学重点】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及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探讨论证效果。 【知识导学】、【基础演练】 参见《卓越新方案》44-45页内容,完成相关内容。 【知识链接】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被比方的事物叫“ 本体” ,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 喻体” ,联系二者的词语叫“ 喻词”(像、是、如等)。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如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而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应当注意。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熟读全文,疏通文意,探究文章的中心论点及喻证法的使用。 【合作探究】

一、熟读全文,梳理本文内容。 文本围绕“学不可以已”从三方面展开说理分析,其中第二段从学习的意义说明道理,运用五个比喻句分析了学习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第三段从学习的作用说明道理,运用六个比喻句分析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第四段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说明道理,运用十个比喻句分析了学习要求积累、恒心、专心。 二、鉴赏技巧,融会贯通 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请找出相关语句并翻译。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深入文本,鉴赏技巧,探究主旨 1、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你能具体分析一下本文比喻论证的手法吗? 答案 ..: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