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确定

浅谈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确定
浅谈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确定

浅谈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确定

李占营河北省廊坊市第二中学(065000)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这是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会歌——《爱我中华》,使听者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①这首广为流传的歌曲唱出了国人的心声,同时也道出了一个世人皆知的事实——中国有56个民族。除了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

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前以及成立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并不清楚我国到底有多少个少数民族。

20 世纪初,一向主张民族平等的孙中山先生曾提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思想,可见当时全国得到公认的民族成分很少。

1938年9月至11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召开,毛泽东作了重要报告,明确提出:“允许蒙、回、藏、苗、瑶、夷、番各民族与汉族有平等的权利……”。②可见,当时我党也不清楚民族成份的构成,只能用“夷、番”等来泛称。1939 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明确指出:“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在这四亿五千万人口中,十分之九以上为汉人。此外,还有蒙人、回人、藏人、维吾尔人、苗人、彝人、僮人、仲家人、朝鲜人等,共有数十种少数民族”。③这应当是当时对中国民族构成情况的最清晰的描述。

新中国成立一周年时,仅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的少数民族代表中,就出现了60多种民族称谓。到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各地调查、统计更是有400多个民族名称。1955年毛泽东主席曾说:“我国有一百多种少数民族,各民族的事情都归自己管。”④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导下,各项民族工作蓬勃展开。面对纷纷涌出的民族称谓,对我国民族构成进行科学的鉴别成为刻不容缓的工作。因此,自建国初,在党和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广大民族工作者以及众多的专家学者本着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灵活运用斯大林关于民族形成的4 个要素,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对待识别族体的族称、族源、分布地域、语言文字、经济生活、心理素质、社会历史等进行了综合调查和分析研究,并在充分尊重各民族集团中大多数人的意愿基础上,经过长期、大量艰苦细致的科学调查和甄别研究而最终认定我国共有56个民族。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比较、区分和归并,终于基本上完成了民族识别工作。民族识别工作大体上可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54 年,是民族识别的发端。从1950年起的3年内,中央人民政府派人分赴各民族地区,初步接触了民族识别问题。其后,国务院有关部门又组织一些专家分赴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族识别的调查研究。经过识别和归并,从400多个民族名称中,初步确认了38个少数民族的族称。除已公认的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瑶、朝鲜、满等民族外,又有29数民族得到确认,新确认的族称有:壮、布依、

浅析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特点

浅析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特点 浅析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特点 摘要:中国属于多民族国家,而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让我们更加了解服装的内涵和人们平时穿着服装的美学效果,让大家对服装有进一步的认识和欣赏。本文主要从民族特色文化的角度来分析了民族服饰文化的一般特点。 关键词:民族服饰 我国少数民族种类繁多,分布广阔,且广大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交通不便,互相交流困难,因而民族服饰多姿多彩,服饰文化内容丰富,有取之不尽的服饰资源。服饰是民族的第二皮肤。它能够引起世界各地服装界、美术界、民族学界人们的探索与思考。 一、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显示出北南方的差异性: 根据中国的地形分为南北两地,我们就根据这个线索来分南北的了解一下我们的民族服饰文化的特点。 居住在南方的少数民族。多从事农耕,由于气候炎热,服装款式风格多为衣裙式或衣裤式.式样繁多,各不相同。有的民族分布较广,如彝族,分布在四川凉山、云南宁蒗峨山、江城、巍山、路南。居住在不同地区的彝族,服饰也不同。80年代末,云南。东方彩霞” 服饰艺术团成立时.在收集彝族服饰中据统计有400多种不同的款式。分布在西双版纳的潦族只穿小上衣和筒裙,但是在其他地区,如瓤平、元江地区,却有花腰傣、汉傣、水傣、傣卡、傣雅、傣仲等不同支系的傣族之分。其服饰也不相同。 在这些风格不同的服饰中长款比人高.如藏袍短款则只有 l5—20厘米如峙尼族的 叶车人支系所穿的短裤凉山彝族的男装其裤脚宽的达170厘米.窄的只有30厘米。 北方气候寒冷,风雪交加,森林草原丰厚,居住在这一地域的少数民族,多靠狩猎、畜牧业、渔业为生,其服饰多有防寒保暖及适应马上生活的功能,款式多为袍式.通常以“宽袍大袖,厚实庄重”概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音乐及风格特征 教学年级:高一年级 教学目标: 1、能了解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常识,能够在聆听体验少数民族音乐美的同时,激发热爱祖国的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情感。 2、能在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民歌的欣赏活动中,分辨出各民族的民歌的音乐特点。 3、能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讨音乐作品的音乐特点是怎样的,并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归纳。 教学重点: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音乐及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在聆听欣赏的同时归纳出蒙、藏、维吾尔族音乐 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是整个中华民族音乐不可分割的重要 组成部分,由于各个少数民族在社会生活、语言文化、风俗 习惯上仍存在差异,因此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既丰富多彩又具 有多样性的特点。请同学们说说你都知道哪些少数民族呢?生:蒙古族、藏族…….. 师:同学们说了很多,但是我们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不能一

一的给大家来介绍各个少数民族的音乐,但是老师选择了其中的三个少数民族,那是哪三个少数民族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舞蹈,答案自在其中。(蒙古族、藏族、维吾尔的舞蹈) 设计目的:以较新鲜的舞蹈表演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学生明确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二、蒙古族 1、欣赏歌曲《辽阔的草原》并分析歌曲 2、长调与短调 师: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人民英勇善战,豪爽大气,那大家都知道哪些蒙古族的歌曲呢? 生:《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 师:大家说了很多,可是你们知道吗?蒙古族的民歌还有长调和短调之分。(介绍“蒙古族长调”被确认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藏族 1、藏族酒歌 师:了解完了蒙古族的音乐,接下来老师要带你们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另一个地方。 这里是崇山峻岭,这里是万山之巅,这里……..(老师一边出示图片一边介绍,最后停留在布达拉宫,走进西藏) 欣赏一首《宗巴朗松》,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藏族的歌曲给你

五十六个民族服饰特点含图

1、汉族 2、蒙古族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月玛瑙、珍珠、金银制成。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族相似。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格外醒目。 3、回族 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体现在头饰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无沿小圆帽。妇女多戴盖头,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少女及新婚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回族男子在节日或遇有红白喜事时,喜戴白色小帽,妇女则戴披搭式巾帕,巾帕前端遮至下巴,后面披垂于肩头。 4、藏族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

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5、维吾尔族 花帽,是维吾尔族服饰的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的标志之一。早在唐代,西域男性多戴卷檐尖顶毡帽,款 似当今的“四片瓦”。冬用皮,夏用绫,前插禽羽。女帽皆用金银线绣花点缀与装饰,喀什干的四楞花帽脱颖而出几乎成了维吾尔族花帽的主流而延续至今。经过各地维吾尔族人民的不断创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细,品种更为繁多。但主要有“奇依曼”和“巴旦姆”两种,统称“尕巴”(四楞小花帽)。 6、苗族

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苗家姑娘的裙子叫百褶裙,但实际上一条裙子上的褶有500多个,而且层数很多,有的多达三、四十层。这些裙子从纺织布到漂染缝制,一直到最后绘图绣花,都是姑娘们自己独立完成,再加上亲手刺绣的花腰带,花胸兜,真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7、 撒尼是彝族的一个支系。花包头仍是姑娘服饰重要组成部分。花包头多为心灵手巧的姑娘亲手制成,长约3米,宽约0.17米,一条黑布作底,上面绣有数条彩色图纹,制作十分精致美丽。每逢喜庆、外出,姑娘们都要穿上崭新的民族服饰。花功夫缠包头,要经过七、八道手续才能完成。彝族不同支系服饰各异,花枝招展的女性打扮不胜枚举,相对而言,男子的传统服饰特色已经不多。不过,凉山地区彝族男子还保留着古代遗风。他们在头顶前脑门蓄一绺长发,象征男性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彝族俗称“天菩萨”。川、滇大小凉山彝族男子喜爱用青布或蓝布包裹头部,并在前额处扎出一长锥形结,以表示英勇威武的气概,习称“英雄结”。另外身 上斜挎用细牛筋编织而成的佩带(古时用于挂系战刀)称之为“英雄带”。大小凉山山势险峻,气候寒冷,当地彝族群众故用毛毯护身,俗称,“擦尔瓦”。擦尔瓦是用羊毛织成的披衫,有白、灰、青等色,上部用羊毛绳缩口,下部缀有长达0.33米左右的旒须。制作一条擦尔瓦,往往要用几个月时间,彝族人的擦尔瓦一年到头不离身,白天御风寒,夜晚当被盖,堪称凉山彝家服饰象征。 8、壮族

55个少数民族名单

55个少数民族名单 壮族毛南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布依族土家族白族 蒙古族畲族哈尼族高山族土族仡佬族俄罗斯族 独龙族回族朝鲜族哈萨克族拉祜族达斡尔族锡伯族 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藏族满族傣族水族仫佬族 阿昌族德昂族赫哲族维吾尔族侗族黎族东乡族羌族 普米族保安族门巴族苗族瑶族僳僳族 纳西族布朗族塔吉克族裕固族珞巴族彝族柯尔克孜族 佤族景颇族撒拉族怒族京族基诺族 阿昌族:云南省。白族:云南省。保安族:甘肃省。布朗族:云南省。布依族:贵州省。朝鲜族: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等。达斡尔族: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傣族:云南省。 德昂族基诺族高山族:台湾省。仡佬族:贵州省。哈尼族:云南省。 侗族:贵州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东乡族:甘肃省。独龙族:云南省。 鄂伦春族: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等。俄罗斯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鄂温克族: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 哈萨克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等。赫哲族:黑龙江省。 回族: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河南省,河北省,青海省,山东省,云南省,安徽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辽宁省,北京市,天津市等。 京族:广西壮族自治区。景颇族:云南省。门巴族:西藏自治区。仫佬族:广西壮族自治区。 柯尔克孜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拉祜族:云南省。黎族:广东省。傈僳族:云南省。珞巴族:西藏自治区。 满族:辽宁省,黑龙江省,吉林省,河北省,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等。 毛南族:1956年12月被正式确认单一民族,称“毛难族”。1986年6月改为现在的名。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林省,黑龙江省,甘肃省,青海省,河北省,河南省。 苗族:贵州省,湖南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广东省等。 纳西族:云南省。怒族:云南省。普米族:云南省。羌族:四川省。撒拉族:青海省,甘肃省等。 畲族:福建省,浙江省,江西省,广东省。水族:贵州省。塔吉克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塔塔尔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族:青海省等。土家族:湖南省,湖北省等。佤族:云南省。 维吾尔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兹别克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锡伯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辽宁省。 瑶族: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云南省,广东省,贵州省等。 彝族: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等。裕固族:甘肃省。 藏族: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四川省,甘肃省,云南省等。 壮族: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广东省等。

我国少数民族的衣着服饰

我国少数民族的特色——衣着服饰,生活习俗 汉族: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汉族人装饰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喜饰玉佩玉。 蒙古族:蒙古族服饰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阿巴嘎蒙古族服饰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喜穿软筒牛皮靴,长到膝盖。农民多穿布衣,有开衩长袍、棉衣等,冬季多毡靴乌拉,高筒靴少见,保留扎腰习俗。男子多戴蓝、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未婚女子把头发从前方中间分开,扎上两个发根,发根上面带两个大圆珠,发稍下垂,并用玛瑙、珊瑚、碧玉等装饰。膝盖处用各色布块拼接组合缝制图案,纹样大方庄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装各部分配搭恰当,浑然一体,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回族: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用白色制作的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平顶的,一种是六棱形的。讲究的人,还在圆帽上刺上精美的图案。回族妇女常戴盖头。盖头也有讲究,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显得洁白大方;中年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重高雅;未婚女子戴绿色的,显得清新秀丽。不少已婚妇女平时也戴白色或黑色的带沿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用白漂布制成的,一种是用白线或黑色丝线织成的,往往还织成秀美的几何图案。服装方面,回族老汉爱穿白色衬衫,外套黑坎肩(老乡称“马夹”)。回族老年妇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头巾,夏季则戴白纱巾,并有扎裤褪的习惯。青年妇女冬季戴红、绿色或兰色头巾,夏季戴红、绿、黄等色的薄纱巾。山区回族妇女爱穿绣花鞋,并有扎耳孔戴耳环的习惯。 苗族: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范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 傣族: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饰差别不大,一般都比较朴实大方,上身为无领对襟或大襟小傣族男子服饰袖短衫,下着宽腰无兜长裤净色长裤,多用白色、青色布包头,有的戴毛呢礼帽,天寒时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这种服装在耕作劳动时轻便舒适,在跳舞时又使穿着者显得健美潇洒。保留着古代“衣对襟”、“头缠布巾,喜挂背袋、带短刀”的特点,但衣料已很少再用自织“土布”。中山装和西装,已成傣族青壮男子的时装。近年来出现了有领对襟或大襟的小袖衫,头巾改为水红色、绿色、粉红色的绸子,裤子依旧。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饰物,偶尔也会发现他们的手腕上有一只闪闪发亮的银镯。镶金牙、银牙是他们的喜好。 僳僳族:身着民族盛装的僳僳族姑娘僳僳族服饰典雅、美观、大方。不同地区的僳僳族妇女因服饰颜色的差异而被称为白僳僳、黑僳僳、花僳僳。白僳僳妇女普遍穿右衽上衣、素白麻布长裙,戴白色料珠;黑僳僳妇女多是右衽上衣配长裤,腰系小围腰,缠黑布包头,戴小珊瑚之类的耳饰;花僳僳妇女喜穿镶彩边的对襟坎肩,搭配缀有彩色贝壳的及地长裙,缠花布头巾,耳坠大铜环或银环,摇曳多姿,风情万种。

中国少数民族服装(文字)

中国少数民族服装 相关专题:服饰百科 时间:2012-02-20 13:12 中国各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以及节庆礼仪场合穿用的民族服装。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着装,由于地理环境、气候、风俗习惯、经济、文化等原因,经过长期的发展,从而形成不同风格,五彩缤纷,绚丽多姿,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阿昌族女子穿统裙,以青布包头;未婚者穿长裤,盘辫簪花。男子着黑衣裤,背通帕(挂袋)、阿昌刀。阿昌刀属长刀类,为滇缅边境各民族所喜爱。 白族女子穿白上衣、蓝裤、黑紫丝绒背心,扎绣花围腰,用花包头、银首饰,着百节鞋(翘头绣花鞋)。男子为白衣裤、黑背心、白或蓝布包头,绣花挂包;高寒地区常穿羊皮披肩。 保安族女穿高领大襟花短衣、镶花边长背心,罩盖头,穿双梁鞋。盖头还是回、东乡、撒拉等族的女子头饰,通常披垂及腰,婚前用绿色、婚后黑色、老年白色。男子冬季穿斜襟皮袄、春夏为白衬衫,黑背心,白布便帽,挂保安刀。保安刀挂于腰左边,刀把叠嵌“十样景”图案。 布朗族女穿黑色或红绿纹相间的统裙,扎大包头。男穿无领上衣、黑色宽大长裤,黑或白布包头。 布依族女穿大襟上衣、长裤、绣花围腰,或蜡染百褶长裙;黔南地区穿传统栏干服。栏干服是衣裤套装,衣襟、领口、衣袖、裤脚均镶花边。男子为对襟衣或大襟长衫,蓝或白地蓝方格头巾。 朝鲜族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称。女子穿传统的襦裙套装,上襦称则高利,为小灯笼袖斜襟短衣,以花结襻带系合;下裙称契玛,是高腰长裙,少女为统裙式,婚后缠裙式;配穿鞋头尖翘的船形鞋。男子穿无纽扣上衣、深色背心、灯笼裤(称佩吉),戴漆纱围檐圆顶高帽。 达斡尔族女穿蓝袍、绣花鞋、白布袜,胸佩银饰。男子穿高领袍、皮靴(称奇卡米)、白布包头。节日多穿各色绸袍。 傣族西双版纳地区女子为窄袖对襟短衣、统裙、银腰带;德宏地区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长裤、小围腰,婚后是对襟短衫,黑统裙;新平、元江一带,女上衣的腰际处和裙腰处常绣花、饰银泡银穗,故有“花腰傣”之称。男子一般为小袖短衫、长裤,白或青布包头,冷天习惯披毛毯。 德昂族女子上为对襟短衣,下着饰横条图案的长统裙,并装饰藤腰箍。男子穿圆领大襟衣和肥短裤,打裹腿,男女均用白或黑布包头、男子还饰绒球。 东乡族女子穿大襟衣、绣花背心、长裤,罩盖头。男子穿长袍,束带,佩小刀等;或穿对襟衣、黑背心;戴黑或白色平顶软帽。 侗族女子为无袖上衣、宽脚裤或百褶统裙,佩带银饰。男子为无领短衣、统裤、侗帕(大头帕)。多用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 独龙族穿用披毯:将麻布毯披于衣外,由腋下抄向胸前结角(男左结、女右结)。此外,女子用头巾,男子佩砍刀和箭包。 俄罗斯族女子穿布拉吉(连衣裙)或褶裙,戴艳丽的头巾。男子穿西装和白色绣花边的套头衫。 鄂伦春族穿皮袍:大襟,开二衩或四衩,领、袖、襟处镶异色皮边,衩处补绣团花图案。此外,女子戴毡顶皮帽;男子为狍头皮帽、皮裤、皮靴。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经过多次的融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民族之间的融合会把原来所在民族的精神文化带到融合后的民族中去。这种融合,也给民族之间的音乐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长期的生活和艺术实践中,各族人民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和爱好。创作了大批具有民族特色的乐曲,借以抒发感情,寄托情思。许多少数民族有用山歌谈情说爱的习惯,好多山区的姑娘们经常用山歌唱出她们的心里话,而痴情的小伙子也能从温柔缠绵的音调中,判断出姑娘所说的是一句什么样的话。最终寻找到自己的爱情。少数民族的民间歌曲分类也有很多:如南方民歌《弥渡山歌》,它是一首赞美爱情的山歌。如蒙古族民歌《辽阔的草原》,藏族民歌《宗巴郞松》。 其中宋祖英就是演唱中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人物,在中国观众心目中,是东方艺术的明星。她出生于中国历史上被许多著名诗人传颂的最具浪漫和传奇色彩的地方湖南湘西。那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历代多出美女,是仙人栖居的地方,至今还孕育着众多自幼能歌善舞的中国少数民族同胞。宋祖英便是其中最有歌舞天赋的苗族后裔。宋祖英不断将自己的艺术追求与中国优秀民族音乐结合在一起。从她演唱的作品中能清晰地看到中国民族声乐传承、拓展和再创造的轨迹,她的演唱技巧注入了时代音乐艺术技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声乐艺术表达方式和演唱风格,是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重要标杆和绚丽景观。其歌曲代表作:《小背篓》、《辣妹子》、《兵哥哥》、《好日子》、《爱我中华》、《大地飞歌》等都闻名于中内外。 民族音乐中的《孟姜女》,更是我喜欢的一首民歌。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晓。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带给普通百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孟姜女》这首歌产生的源头本在江苏。它的歌词采用了四季体的写法。其内容概括简练。歌曲的旋律流畅,情绪压抑而悲伤。流传到河北以后,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歌词以十二月体为基础,故事内容显得翔实而细致;而歌曲旋律则在江苏民歌的原有基础上加花装饰,显得更加流连婉转、绵延不断。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流传至今。 同样《黄河大合唱》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首民族音乐。它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全曲由《序曲》(乐队)、《黄河船夫曲》(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混声合唱、女中音独唱)、《河边对口唱》(对唱、合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合唱)等八个乐章组成。各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全曲又由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个基本音调始终贯串于整个大合唱,在音乐布局上以《序曲》呈示基本主题、首尾合唱呼应、中间各乐章交替发展和末乐章的总结概括,以及每乐章之前的朗诵为先导等,使整个作品又具有高度的统一性。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解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合唱手法丰富多彩和乐队的交响性发挥,全曲的宏伟规模和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这部作品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特色。《黄河大合唱》凝聚着冼星海的卓越才华和杰出创造性,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共分八个乐章。由光未然作词,冼海星作

浅谈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确定

浅谈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确定 李占营河北省廊坊市第二中学(065000)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这是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会歌——《爱我中华》,使听者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①这首广为流传的歌曲唱出了国人的心声,同时也道出了一个世人皆知的事实——中国有56个民族。除了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 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前以及成立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并不清楚我国到底有多少个少数民族。 20 世纪初,一向主张民族平等的孙中山先生曾提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思想,可见当时全国得到公认的民族成分很少。 1938年9月至11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召开,毛泽东作了重要报告,明确提出:“允许蒙、回、藏、苗、瑶、夷、番各民族与汉族有平等的权利……”。②可见,当时我党也不清楚民族成份的构成,只能用“夷、番”等来泛称。1939 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明确指出:“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在这四亿五千万人口中,十分之九以上为汉人。此外,还有蒙人、回人、藏人、维吾尔人、苗人、彝人、僮人、仲家人、朝鲜人等,共有数十种少数民族”。③这应当是当时对中国民族构成情况的最清晰的描述。 新中国成立一周年时,仅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的少数民族代表中,就出现了60多种民族称谓。到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各地调查、统计更是有400多个民族名称。1955年毛泽东主席曾说:“我国有一百多种少数民族,各民族的事情都归自己管。”④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导下,各项民族工作蓬勃展开。面对纷纷涌出的民族称谓,对我国民族构成进行科学的鉴别成为刻不容缓的工作。因此,自建国初,在党和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广大民族工作者以及众多的专家学者本着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灵活运用斯大林关于民族形成的4 个要素,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对待识别族体的族称、族源、分布地域、语言文字、经济生活、心理素质、社会历史等进行了综合调查和分析研究,并在充分尊重各民族集团中大多数人的意愿基础上,经过长期、大量艰苦细致的科学调查和甄别研究而最终认定我国共有56个民族。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比较、区分和归并,终于基本上完成了民族识别工作。民族识别工作大体上可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54 年,是民族识别的发端。从1950年起的3年内,中央人民政府派人分赴各民族地区,初步接触了民族识别问题。其后,国务院有关部门又组织一些专家分赴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族识别的调查研究。经过识别和归并,从400多个民族名称中,初步确认了38个少数民族的族称。除已公认的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瑶、朝鲜、满等民族外,又有29数民族得到确认,新确认的族称有:壮、布依、

55个少数民族名单

55个少数民族名单 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 蒙古族 蒙古族服饰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阿巴嘎蒙古族服饰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喜穿软筒牛皮靴,长到膝盖。农民多穿布衣,有开衩长袍、棉衣等,冬季多毡靴乌拉,高筒靴少见,保留扎腰习俗。男子多戴蓝、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未婚女子把头发从前方中间分开,扎上两个发根,发根上面带两个大圆珠,发稍下垂,并用玛瑙、珊瑚、碧玉等装饰。还有比较有特色的是蒙古族摔跤服 回族 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用白色制作的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平顶的,一种是六棱形的。讲究的人,还在圆帽上刺上精美的图案。回族妇女常戴盖头。盖头也有讲究,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显得洁白大方;中年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重高雅;未

婚女子戴绿色的,显得清新秀丽。不少已婚妇女平时也戴白色或黑色的带沿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用白漂布制成的,一种是用白线或黑色丝线织成的,往往还织成秀美的几何图案。服装方面,回族老汉爱穿白色衬衫,外套黑坎肩(老乡称“马夹”)。回族老年妇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头巾,夏季则戴白纱巾,并有扎裤褪的习惯。青年妇女冬季戴红、绿色或兰色头巾,夏季戴红、绿、黄等色的薄纱巾。山区回族妇女爱穿绣花鞋,并有扎耳孔戴耳环的习惯。 藏族 藏族服饰的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编发、金银珠玉饰品等。由于长期的封闭性生存,藏族服饰发展的纵向差异并不大,其基调变化亦小。藏族服饰的形制与质地较大程度地取决于藏族人民所处生态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服饰花样较多,非常优美,富有特色。维吾尔族妇女喜用对比色彩,使红的更亮,绿的更翠。维吾尔族男性讲究黑白效果,这样粗犷奔放。维吾尔族是个爱花的民族,人们戴的是绣花帽,着的是绣花衣,穿的是绣花鞋,扎的是绣花巾,背的是绣花袋,衣着服饰无不与鲜花息息相关。

中国56个民族中部分民族的服饰及生活习惯

中国56个民族中部分民族的服饰及生活习惯 陈怡诺收整官方统计的数字是56个,他们分别是:汉族和蒙古族、满族、朝鲜族、赫哲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回族、东乡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裕固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羌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德昂族、独龙族、基诺族、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壮族、瑶族、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土家族、黎族、畲族、高山族56个民族,但其实远远不止这个数。仅一个云南省就报了100多个, 我是汉族的,汉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有七大方言。现代汉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方块字,共有四万个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现为国际通用语文之一。汉族没有产生全民族必须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 汉服,又称汉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约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公元17世纪中叶)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自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礼法的继承,到了汉朝形成完善的衣冠体系并普及至民众,还通过儒教和中华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汉人、汉服、汉语、汉俗由此得名。日本、朝鲜、越南均曾颁布法律效仿汉衣冠制度。 阿昌族

全国56个民族有129种语言.

全国56个民族有129种语言 路艳霞 北京日报2008.2.2 (9) 历经半个世纪调查和撰写,40多种语言首次公布,中国首部盘点民族语言专著《中国的语言》近日出版 中国幅员辽阔,共有56个民族,历来被世界公认为拥有语言资源的富矿,语言工作者因此被国外同行煞是羡慕。经过几代学者的艰辛努力,最近,中国第一部大型语言国情学术专著《中国的语言》面世,它第一次面向世界公布中国语言的整体状况:中国56个民族有129种语言。 从学者的个人田野调查、口问笔录,到归纳整理,反复核对;从一个个具体语言的描写研究,再到129种语言的综合集成,129种语言的盘点,历经半个世纪之久。 该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分概论、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南亚语、印欧语、混合语等7编,360万字,共有90多位学者参与编写,在编写过程中,已有10位学者先后过世。该书所展示的129种语言中,有五分之一是专为本书撰写的,40多种语言为第一次公布,其中相当部分语言已经濒危或正在走向濒危,个别语言在研究资料公布之际,已经完全失去交际功能。不过,就在该书编辑结束后,学者又发现了5种少数民族语言,北京大学教授陈保亚和其他专家因此认为,我国语言的种类还会增加。 一个民族好几种语言 作为外行人,每当看到129这个数字总会惊讶,为什么56个民族会有129种语言? 《中国的语言》主编孙宏开教授说,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基本上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不少民族还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有一些少数民族除了使用母语以外,还使用另外一种或几种语言。像蒙古族主要使用蒙古语,但云南的蒙古族还使用卡卓语,新疆的蒙古族还使用图瓦语;景颇族主要使用景颇语,但部分景颇族还使用载瓦、浪速、波拉、勒期等语言;回族一般都使用汉语,但海南省三亚附近的回族使用回辉语,青海省尖扎县部分地区的回族使用康家语等。有的少数民族使用两种或多种不同的母语,像西藏的珞巴族分别使用博嘎尔语、苏龙语、义都语、崩汝语等;云南的怒族使用怒苏语、柔若语、阿侬语等。 汉族的语言不止汉语 很少有人知道,汉族作为人数最多的民族,虽说主要使用汉语,但还有一些汉族人在说临高语、标话、村语、茶洞语。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专家解释说,有一些讲少数民族语言的居民,在民族识别的过程中,他们自报的是汉族,一直延续到现在。比如说,海南岛临高县有五十多万的临高人,他们自己报的是汉族,但是使用的语言却是少数民族语言,它跟侗台语族的语言比较接近,如与壮族、布依族、傣族、毛南族、水族等等民族使用的语言比较接近,属于同一个语族。再比如,广东省的怀集县,在这个县有一部分汉族,这七万多人自称是“标”人,但是他们讲的语言,实际上也是一种少数民族语言,在学术界,这种语言叫标话。 空白语言是如何发现的 一直到今天,语言学家仍然无法回答除汉语以外我国究竟有多少种少数民族语言。发现一种空白语言,对他们来说无异于发现一个新大陆。 “多数空白语言是在进行大语种调查时偶然发现的,有目的地去发现、调查空白语言,要在分布如此广阔的地区普遍调查小语种,好似大海捞针。我们的办法是发动所有开展少数民族语言实地调查的学者,有机会在少数民族语言分布地区调查研究时,通过各种方式对有差异的民族语言进行地毯式的排查、访问、记录和分析。”孙宏开说。

55个少数民族各自的人口数量排序

55个少数民族各自的人口数量排序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12.9533亿人。其中汉族人口数为115,940万人,占91.59%;少数民族人口数为10,643万占8.41%。 55个少数民族人口数分组排序(单位:万人) 人口在1000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2个) 注:壮族、满族与汉族执行同样的计划生育政策,即城市一胎,农村2胎,禁止2胎以上 壮族 1617.88 满族 1068.23 人口在1000—500万人之间的少数民族(7个) 回族 981.68 苗族 894.01 维吾尔族 839.94 土家族 802.81 彝族 776.23

蒙古族 581.39 藏族 541.60 人口在500—100万人之间的少数民族(9个) 布依族 297.15 侗族 296.03 瑶族 263.74 朝鲜族 192.38 白族 185.81 哈尼族 143.97 哈萨克族 125.05 黎族 124.78 傣族 115.90 人口在100—50万人之间的少数民族(4个) 畲族 70.96 僳僳族 63.49 仡佬族 57.94 东乡族 51.38 人口在50—10万人之间的少数民族(13个)

拉祜族 45.37 水族 40.69 佤族 39.66 纳西族 30.88 羌族 30.61 土族 24.12 仫佬族 20.74 锡伯族 18.88 柯尔柯孜族 16.08 达斡尔族 13.24 景颇族 13.21 毛南族 10.72 撒拉族 10.45 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少数民族(20个) 布朗族 9.19 塔吉克族 4.10 阿昌族 3.39 普米族 3.36 鄂温克族 3.05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教案 (3)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欣赏课教案 一、课型:欣赏课 二、教学内容: 1、蒙古族民歌《辽阔的草原》 2、藏族民歌《酒歌》 3、乌孜别克族民歌《一杯酒》 4、苗族民歌《歌唱美丽的家乡》 四、教材分析: “感受体验音乐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习俗的关系”,是《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在《音乐鉴赏》模块中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本课是湘版《音乐鉴赏》模块中的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的第一节内容。这节内容以中国少数民族的民歌为切入点,在音乐鉴赏和探究活动中,不但让高中学生进一步体验我国不同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和韵味,而且能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初步的研究,树立平等、多元的文化价值观。 本课介绍的六首音乐作品分别为蒙古族、藏族、朝鲜族、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常用的歌曲或乐曲,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因作品较多,可选择《辽阔的草原》、《酒歌》、《一杯酒》、作为重点鉴赏的曲目,选择部分较为熟悉的本地民歌作浏览性欣赏。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认真听赏本课的音乐作品,辨别本课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民风民俗对音乐作品不同特点的影响,并简单了解本地的民族音乐。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讨部分音乐作品中的民族风格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并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归纳。 (2)能独立搜集我国少数民族人文、地理、风俗等方面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在班上交流介绍或演唱、演奏,加深对音乐与人民社会生活、劳动习俗等关系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拓宽音乐视野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正视民族音乐。 六、教学重点: 1、聆听体验《辽阔的草原》、《酒歌》、《一杯酒》。 2、理解音乐作品的音乐特点。 七、教学难点: 理解我国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特点。 八、教学方法: 聆听体验法、对比听辩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讨论法等。 九、课时安排:一课时 十、教学过程:

5分钟记忆我国55个少数民族

5分钟记忆我国55个少数民族-巧妙用联想 下面进行联想: “1”与“蒙古族”:可想我们厂生产的特种铅笔特别粗壮,可以用来支撑蒙古包,牧民们写字时就拿下一根,不用再近叟。 “2”与“回族”:我家的鸭子特省心,白天出去找食吃,到了晚上就自己回(回族)来。“3”与“藏族”:我有一把弹簧刀是去西藏(藏族)旅游时买的,非常锋利。 “4”与“维吾尔”:抗战时,战士们高举红旗,为国而战,为吾儿(维吾尔)孙不再受辱而战。“5”与“苗族”:这告诉我们一个生活常识,就是用秤钩秤蒜苗(苗族)时,得先把蒜苗捆上,才能秤。 “6”与“彝族”:爷爷为官一生清廉,去世时烟斗是遗(彝族)留下的唯一财产。 “7”与“壮族”:用镰刀割粗壮(壮族)的植物根茎时要慢点,不然就崩刀了。 “8”与“布依族”:小时候,我爱吃麻花,大人不给买,我就不依(布依族)不饶。 “9”与“朝鲜族”:在一次乒乓球比赛中,我的球拍有些潮,险(朝鲜族)些输了,我对那场比赛印象特深。 “10”与“满族”:小时侯,过生日时能吃个鸡蛋就很满足(满族)了,不象现在还有生日尽糕吃。 “11”与“侗族”:十一国庆节期间,我们全家全出动(侗族)出去旅游了。 “12”与“瑶族”:希望工程启动后,许多失学儿童得到资助后得以重返校园,他们遥祝(瑶族)好心人幸福平安。 “13”与“白族”:我穿的衣衫全是白(白族)色的,因为我特喜欢白色。 “14”与“土家”:我非常关心时事,虽住的是“土家”(土家族),条件差,但我仍然关心时事。“15”与“哈尼族”:我吃热、烫的食物时总会发生“哈哈”的声音,妻子产:“哈、哈的,你(哈尼族)真不雅”。 “16”与“哈萨克族”:我提着石榴去看朋友,朋友答哈哈的说,干啥这么客(哈萨克)气。“17”与“傣族”:上中学时,我从实验室偷走一个仪器,被老师逮住(傣族)了,现在想起还觉得丢人。 “18”与“黎族”:姨妈最爱吃梨(黎族),每次去看她,我都会买些梨。 “19”与“傈僳族”:我自制的药酒,是用梨树(傈僳族)皮酿的,很苦。 “20”与“佤族”:家的门铃很特殊,用手按玲,它不响,用瓦(佤族)块砸才响,所以去我家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鉴赏课教案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鉴赏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感受体验音乐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习俗的关系”,是《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在《音乐鉴赏》模块中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本课是湘版《音乐鉴赏》模块中的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的第一节内容。这节内容以中国少数民族的民歌为切入点,在音乐鉴赏和探究活动中,不但让高中学生进一步体验我国不同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和韵味,而且能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初步的研究,树立平等、多元的文化价值观。 本课介绍的六首音乐作品分别为蒙古族、藏族、朝鲜族、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常用的歌曲或乐曲,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因作品较多,可选择《辽阔的草原》、《酒歌》、《牡丹汗》、《歌唱美丽的家乡》作为重点鉴赏的曲目,《纺织谣》、《一杯酒》作浏览性欣赏。 由于学生平时较少接触少数民族的音乐,对少数民族的音乐兴趣不大,所以,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除了选教材规定鉴赏的曲目外,还应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具有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的流行曲或舞蹈给学生欣赏。因此,可选择了腾格尔演唱的歌曲《蒙古人》、解晓东用通俗唱法演绎的《掀起你的盖头来》、藏族舞蹈《金色的太阳》等作为补充的教学内容。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音乐基础薄弱,喜欢音乐但是根本不了解音乐,对于音乐鉴赏的内容多数不感兴趣,偏向于东西方的流行音乐与歌唱,导课的内容与方式多需要图音或歌舞的影像资料,以及流行唱法演绎的音乐作品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进入内涵较高的鉴赏课需要音乐知识的补充学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认真听赏本课的音乐作品,辨别本课不同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讨部分音乐作品中的民族风格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并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归纳。 (2)能独立搜集我国少数民族人文、地理、风俗等方面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在班上交流介绍或演唱、演奏,加深对音乐与人民社会生活、劳动习俗等关系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拓宽音乐视野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 四、教学重点: 1、聆听体验《辽阔的草原》、《酒歌》、《牡丹汗》、《歌唱美丽的家乡》。 2、理解音乐作品的节奏特点。 五、教学难点: 理解我国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特点。 六、教学方法: 聆听体验法、对比听辩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讨论法等。 七、教具准备:电教化多媒体设备 八、课时数:一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赏析》复习题答案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赏析》复习题 一、填空题 : 1.在全国12亿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 8 %(1990年统计);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目前已识别并确认的少数民族共有 55 个。 2.就中国少数民族现今的居住特点看,可分为定居民族与游牧民族两大部分。 3.藏族民间音乐可分为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五种。 4.《蝴蝶泉边》是反映少数民族人民爱情生活的喜剧故事片《五朵金花》中的插曲。 5.纳西族主要居住在中国云南省丽江,其较为著名的音乐有白沙细乐等。 6.《摆时》是傈僳族民间歌曲中较为著名的歌种之一,也有人将其称做“摆时摆”或“摆时摆哦”。 7.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区,其中大多聚居在大、小凉山一带。人口约657万。8.彝族的传统音乐丰富多彩,可分为歌舞音乐与乐舞音乐两大类别。 呐、小闷笛、毕鲁、直笛、横笛、箫、三弦(大中小)、四弦等30余种。 9.傣族的戏曲音乐,被称为傣剧或傣戏,主要流传在云南省的德宏、西双版纳、保山以及缅甸北部的傣族聚居区一带。 10.象脚鼓因其外形体酷似象腿、象脚而得名。它是傣族的传统民族乐器。

11.《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是词曲作家杨非根据傣族传统民间音乐素材改变的。 12.侗族民间歌曲一般可分为劳动歌、宗教歌和习俗歌三类。 13.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其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木卡姆(古典套曲)、赛乃姆音乐三大类别。 14.赛乃姆是一种广泛流行于新疆维吾尔族地区的民间自娱性舞蹈。依其地域风格可分为伊犁赛乃姆、喀什赛乃姆和刀郎塞乃姆等。 15.十二木卡姆中最为著名的有喀什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和伊犁木卡姆。 16.西北回族民歌中最为著名的是花儿,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白牡丹令等。 17.塔吉克族最为著名的边棱气鸣乐器为鹰笛。 18.高山族是中国大陆对生活在台湾的少数民族的统称。高山族较为著名的民间乐器有杵等。19.壮族“八音”的传统曲目为:《走马街》、《采花》等八个。 20.哈萨克族最为著名的乐器有冬不拉,其最为人知的民间音乐表现形式为冬布拉弹唱等。 21.藏族较为著名民间歌舞有果谐、堆谐、康谐、果卓、热巴卓、囊玛,以及雄冲、嘎巴、多底、宣、噶尔(民间的)、吉达吉姆(抗灾歌舞)等。 22.白族主要聚居在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较为著名的民歌有《月下情歌》等。

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及其分布地区 1.蒙古族: 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林省,黑龙江省,青 海省,河北省,河南省,甘肃省,云南省。 2.回族 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河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云 南省,河北省,山东省,安徽省,辽宁省,北京市,黑龙江省,天津 市,吉林省,陕西省。 3.藏族西藏自治区,四川省,青海省,甘肃省,云南省。 4. 维吾尔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湖南省。 5. 苗族贵州省,云南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广东省,湖北省。 6. 彝族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7. 壮族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广东省,贵州省。 8. 布依族贵州省。 9. 朝鲜族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 10. 满族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河北省,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 11. 侗族贵州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12. 瑶族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云南省,广东省,贵州省,四川省。 13. 白族云南省,贵州省。 14. 土家族湖南省,湖北省,四川省。 15. 哈尼族云南省。 16. 哈萨克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 17. 傣族云南省。 18. 黎族海南省。 19. 僳僳族云南省,四川省。

20. 佤族云南省。 21. 畲族福建省,浙江省,江西省,广东省,安徽省。 22. 高山族台湾省,福建省。 23. 拉祜族云南省。 24. 水族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25. 东乡族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6. 纳西族云南省,四川省。 27. 景颇族云南省。 28. 柯尔克孜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黑龙江省。 29. 土族青海省,甘肃省。 30. 达斡尔族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31. 仫佬族广西壮族自治区。 32. 羌族四川省。 33. 布朗族云南省。 34. 撒拉族青海省,甘肃省。 35. 毛难族广西壮族自治区。 36. 仡佬族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 37. 锡伯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 38. 阿昌族云南省。 39. 普米族云南省。 40. 塔吉克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