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国有企业中的“内部人控制”问题

论我国国有企业中的“内部人控制”问题
论我国国有企业中的“内部人控制”问题

(完整版)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及意义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指企业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以及纠正错误和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和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内部控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加强企业管理、合理分权;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广义地讲,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是指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系统,包括为保证企业正常经营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事业单位对经济活动进行科学管理而普遍采用的一种控制机制。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存在企业经营活动和经营管理,就需要有一定的内部控制制度与之相适应。 然而,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许多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相当不完善,存在了非常突出的问题,从而导致企业效率低下,影响了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甚至影响了企业资产的安全性,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笔者试图运用专业的知识探究解决此问题的方法。 一、目前中小企业存在的内部控制问题 中小企业一般指资产规模不大,人员不多,管理幅度相对较小的企业。在具体的管理中授权方面要么过大,要么过小,甚至有一部分以家族式管理为主。该类企业数量众多,规模大小不一,组织结构多采用直线制或直线职能制——对于业务活动简单、稳定的小企业,一般采用直线制结构进行垂直管理,不设专门的职能机构,是一种最简单的集中式管理。对于中型企业,一般采用直线职能制结构进行管理,即以直线制为基础在厂长(经理)的领导下,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厂长(经理)统一指挥与职能部门参谋、指导相结合,做到管理工作专门化。这样,既能保证统一领导,又可以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弥补了领导在专业知识和能力方面的不足,协助领导做出决策。但是,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一)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目前,多数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全面,没有覆盖企业中所有部门和人员,没有渗透到企业各个业务领域和业务操作系统。尤其在财务部门,小企业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极为严重。如不少企业常规票据、印章分管制度,会计人员分工中的“内部牵 制原则”均未建立,甚至一些小企业连正规的财会部门也没有建立,会计、出纳 及财务审核一切工作均由一个人包办。原始凭证的取得和填制本身就不合法,以此为依据编制的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的财务报表及进行的一系列财务分析等也就毫无意义。一些企业为了达到一些不可告人的目的,人为捏造会计数据、设置“小金库”、乱摊成本,隐瞒收入,虚报利润、恶意偷逃税款,为国家的宏观控制制造了相当的麻烦。究其原因,主要为以下三个方面: 1、与领导有关,领导本身就缺乏法制观念; 2、与组织结构有关; 3、与制度体系有关。从而使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牵制,往往会造成管理脱节,产生漏洞。

内部人控制问题产生机理分析

财会信报/2006年/3月/6日/第B05版 论坛 内部人控制问题产生机理分析 黄燕 在我国国有企业实现公司制改造的过程中,内部人控制企业成为一种常见现象,企业内部控制的失控问题,正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公司治理架构中的内部人 至今,内部人概念的外延一直没有得到规范的分析确认。本文将从公司的治理的一般架构中定义内部人的外延。来分析内部人控制的失控问题。阴影部分即为可能出现内控问题的内部人。 几乎所有经历过或正处于转轨经济的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过内部人控制问题,在俄罗斯和东欧国家,内部人主要是通过私有化证券等方式在法律上获得了企业的控制权。南斯拉夫和波兰在企业控制上唱主角的是员工,俄国的企业则主要由经理人员所控制,而捷克和匈牙利等国的许多企业的控制权则为经理人和员工共同获取。而我国在国企改革的不同阶段,曾经出现过不同的内部人主体,内部人呈多元化态势。 青木昌彦(1994)认为,在私有化的场合,多数或相当大量的股权为内部人持有;在企业仍为国有的场合,在企业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内部人的利益也能被强调。 内部人控制问题最早是从对转型经济中的公司治理问题中引发出来的,虽然目前对公司治理问题仍没有标准的解释,但是对下面的观点存在共识——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旨在对公司内部各利益相关者的相互关系和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以实现公司经营目标的制衡机制。公司治理的核心是一种制衡关系,当这种制衡关系,由于偏向于内部人而使这种制衡关系被打破时,内部人控制问题就随之产生了。 另外,从企业的利益特征来看,企业在某种程度上是由多个利益主体组成的利益组合,该企业内控制其现金流量的利益主体,有可能通过剥夺一个或多个利益主体的利益而谋取私利,即使在利益总量既定的情况下,也存在人为地改变利益分配结构的潜在可能。当这种人为控制来自于内部人时,内部人控制问题则不可避免。 内部人控制的产生机理

[实用参考]国有企业典型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国有企业典型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20RR-7-28 近年来,国内企业的重大危机接二连三地发生,整体来看,突出有三类重大风险:一是多元化投资,二是金融工具投机,三是生产安全事故。撇开生产安全事故不说,前两类风险具有明显的两大特点:一是风险发生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巨大,动辄就会使企业“伤筋动骨”;二是同类事故在大型国有企业时有发生。鉴于此,我们称此两类风险为大型国有企业典型的高风险业务。下面我们通过案例对此两类重大风险做深入分析。 1.多元化投资 (1)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 从1992年开始,三九企业集团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通过收购兼并企业,形成医药、汽车、食品、酒业、饭店、农业,房产等几大产业并举的格局。但是,20RR年4月14日,三九医药(000999)发出公告:因工商银行要求提前偿还3.74亿元的贷款,目前公司大股东三九药业及三九集团(三九药业是三九集团的全资公司)所持有的公司部分股权已被司法机关冻结。至此,整个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全面爆发。 截至危机爆发之前,三九企业集团约有400多家公司,实行五级公司管理体系,其三级以下的财务管理已严重失控;三九系深圳本地债权银行贷款已从98亿升至107亿,而遍布全国的三九系子公司和控股公司的贷款和贷款担保约在60亿至70亿之间,两者合计,整个三九系贷款和贷款担保余额约为180亿元。 三九集团总裁赵新先曾在债务风波发生后对外表示,“你们(银行)都给我钱,使我头脑发热,我盲目上项目。” 案例简评:三九集团财务危机的爆发可以归纳为几个主要原因:(1)集团财务管理失控;(2)多元化投资(非主业/非相关性投资)扩张的战略失误;(3)集团过度投资引起的过度负债。另外,从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发展环境来看,中国金融体制对国有上市公司的盲目投资、快速膨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内部人控制—现代企业制度

内部人控制—现代企业制度 所谓内部人控制,是指企业高级管理者利用对企业经营的决策权、管理权、财务支配权、人事任免权,在企业薪酬制定、企业红利分配上实现利益自我输送,并利用话语权影响社会舆论,维护自我偏好。 负盈不负亏 本轮百年不遇的大危机,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而次贷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美国众多金融机构无节制地发放没有收回保障的次级贷款。然而,难道说深谙信用风险的美国金融大佬们,不明白次贷的风险么? 他们当然是心知肚明的。但他们为什么一意孤行?这就是现代企业制度设置和演绎过程中,有一处无法抗拒的致命内伤企业高管和从业人员负盈不负亏。赢了,企业高管有丰厚的年金和股权激励,员工有不菲的奖金;亏了,原因归属市场,自己不需要掏腰包。在如此不均衡的制约下,金融高管和从业者把聪明才智发挥到了极点,创设了一批又一批玄之又玄的金融衍生产品,使风险日益叠加和堆积,最终酿成了让全世界人民埋单的金融大危机。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当我们追寻现代企业制度的源头时,不难发现,现代企业源于家族企业和合伙人企业。当家族企业和合伙人企业发达后,他

们遇到了一个共同的难题,即怎样把创业者的事业传承下去。中国人俗语中有一句叫“富不过三代”,也就是说,当创业者的第一代和守业者第二代分勤勉地搏击后,他的第三代大多就会贪图安逸。历史的无数事实告诉我们,第三代守业者不思进取者大有人在。破解难题的唯一办法是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说白了就是请能人治理企业,让所有者吃股息和分红利。如此一来,就演绎出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之初,所有者大多注重对本行业运作的了解,他们对企业财务报表也细心查看;经营者不敢藐视所有者的权威,他们大多数都兢兢业业地治理企业,以图得到所有者的长久信任。但伴随着两权分离不断推进,所有者的后人不再倾心对本行业的关注,对企业财务运作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当经营者洞悉到如此大的制约漏洞后,他们索取的决策权越来越大,贪心愈来愈强。于是乎出现了“能人效应”在企业制度设计中上演了前文所述经营者负盈不负亏的大戏。 “独董”是只美丽的瓷花瓶 伴随着证券市场的产生和发展,企业上市、资本运作成为企业迅速扩张和发展的助推器,也使得企业股权分散。当众多中小股东出现的时候,客观上要求有表达中小股东诉求的代言人,因此,代表中小股东利益的独立董事应运而生。然而,经过岁月的变迁,“独董”制已经走样变味,成为企业高管的美丽瓷花瓶。这方面,在我国企业治理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上市公司的“内部人控制”问地的题目研究的

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问题研究 --- 基于山东辖区上市公司的抽样调查 一、内部人控制的相关概念及其中国特色 “内部人控制” 一词最早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青木昌彦教授于1994年8月提出的。他 认为:“内部人控制看来是转轨过程中所固有的一种潜在可能的现象,是从计划经济制度的 遗产中演化而来的。”因此可以认为,在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的国家中,内部人控制几乎是不 可避免的。从广义上来讲,“内部人控制”问题就是“委托-代理”问题,即代理人为了谋 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做出违背委托人利益的事情来。根据现代企业理论,只要企业存在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 根据中国上市公司实际,对内部人控制可从以下方面理解:(1)内部人是指公司的实 际管理层,既包括公司经理层,也包括公司董事,有的公司也将监事划为内部人范围。 (2) 内部人控制问题的表现有两种,即股权分散下的内部人控制和“一股独大”下的内部人控制。(3)控制对象包括剩余控制权或剩余索取权,但主要是剩余控制权。对剩余控制权的掌握使内部人能够对公司的生产、经营、投资和分配等方面的活动产生较大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并使其满足这些内部人的利益偏好。(4)内部人控制通常是企业的外部成员(如股东、债 权人和主管部门等)监管不力,内部成员掌握了实际控制权,是一种在体制转换过程中产生的必然现

象。 二、山东辖区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现状及表现 (一)山东辖区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现状分析 本文针对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情况向山东辖区沪市上市公司发放了调查问卷,收回有效 问卷30份。以下以该30家公司作为样本对象进行分析。 1 ?内部人控制度分析。为方便研究辖区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本文引入了“内部 人控制度”的概念,即:内部人控制度K=内部董事人数/董事会成员总数,其中,内部董事主要是指董事会中在公司内部工作并领取报酬的董事。引入这一概念的理由是,很多关于 公司重大问题的决策都是由董事会做出的。 由表%; 50%以上的有10家,占33.33% ; 70%以上的有5家,占16.67%。根据国外的成熟经验, 公司内部董事的比重一般应控制在1/3左右比较合适,而样本公司中,70%的公司内部人控制度超过30%。

国有企业典型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国有企业典型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会计城 | 2015年11月11日来源 : 互联网 近年来,国内企业的重大危机接二连三地发生,整体来看,突出有三类重大风险:一是多元化投资,二是金融工具投机,三是生产安全事故。撇开生产安全事故不说,前两类风险具有明显的两大特点:一是风险发生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巨大,动辄就会使企业“伤筋动骨”;二是同类事故在大型国有企业时有发生。鉴于此,我们称此两类风险为大型国有企业典型的高风险业务。下面我们通过案例对此两类重大风险做深入分析。 1.多元化投资 (1)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 从1992年开始,三九企业集团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通过收购兼并企业,形成医药、汽车、食品、酒业、饭店、农业,房产等几大产业并举的格局。但是,2004年4月14日,三九医药(000999)发出公告:因工商银行要求提前偿还3.74亿元的贷款,目前公司大股东三九药业及三九集团(三九药业是三九集团的全资公司)所持有的公司部分股权已被司法机关冻结。至此,整个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全面爆发。 截至危机爆发之前,三九企业集团约有400多家公司,实行五级公司管理体系,其三级以下的财务管理已严重失控;三九系深圳本地债权银行贷款已从98亿升至107亿,而遍布全国的三九系子公司和控股公司的贷款和贷款担保约在60亿至70亿之间,两者合计,整个三九系贷款和贷款担保余额约为180亿元。 三九集团总裁赵新先曾在债务风波发生后对外表示,“你们(银行)都给我钱,使我头脑发热,我盲目上项目。” 案例简评:三九集团财务危机的爆发可以归纳为几个主要原因:(1)集团财务管理失控;(2)多元化投资(非主业/非相关性投资)扩张的战略失误;(3)集团过度投资引起的过度负债。另外,从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发展环境来看,中国金融体制对国有上市公司的盲目投资、快速膨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华源集团的信用危机 华源集团成立于1992年,在总裁周玉成的带领下华源集团13年间总资产猛增到567亿元,资产翻了404倍,旗下拥有8家上市公司;集团业务跳出纺织产业,拓展至农业机械、医药等全新领域,成为名副其实的“国企大系”。进入21世纪以来,华源更以“大生命产业”示人,跃居为中国最大的医药集团。 但是2005年9月中旬,上海银行对华源一笔1.8亿元贷款到期;此笔贷款是当年华源为收购上药集团而贷,因年初财政部检查事件,加之银行信贷整体收紧,作为华源最大贷款行之一的上海银行担心华源无力还贷,遂加紧催收贷款;从而引发了华源集团的信用危机。 国资委指定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对华源集团做清产核资工作,清理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9月20日,华源集团合并财务报表的净资产25亿元,银行负债高达251.14亿元(其中子公司为209.86亿元,母公司为41.28亿元)。另一方面,旗下8家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合计高达73.36亿元,即这些上市公司的净资产几乎已被掏空。据财政部2005年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报披露:中国华源集团财务管理混乱,内部控制薄弱,部分下属子公司为达到融资和完成考核指标等目的,大量采用虚计收入、少计费用、不良资产巨额挂账等手段蓄意进行会计造假,导致报表虚盈实亏,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案例简评:华源集团13年来高度依赖银行贷款支撑,在其日益陌生的产业领域,不断“并购-重组-上市-整合”,实则是有并购无重组、有上市无整合。华源集团长期以来以短贷长投支撑其快速扩张,最终引发整个集团资金链的断裂。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实践探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a9219004.html,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实践探索 作者:常瑞兰 来源:《财经界·学术版》2015年第16期 摘要:当前国有企业虽然在不断推动其内控体系建设,但由于惩罚机制不严,执行力度不够,对风险管理的认识不够,其内部控制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现实意义出发,重点理清了国有企业内控体系建设的工作内容以及工作中应处理好的几项关系,为类似企业的内控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有企业体系建设内部控制 一、引言 随着企业两权分离的实现和主体地位的确定,内部控制对于国有企业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了管理层的注意,要想实现真正的企业现代化管理,建设合理、有效的内控体系显得尤其重要。随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的颁布,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步,特别是《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与《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出台,更是极大的完善了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国有企业虽然不断地加强内部控制规范建设,但当前由于惩罚机制不严,执行力度不够,对风险管理的认识不够,其内部控制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内部会计控制意识淡薄;制度不健全,权责不分明;控制程序不合理,控制重点不明确等问题。当前,随着国家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增大,国有企业面临的机遇不断增多,承受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因此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已成为国有企业的当务之急。 二、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重要保证 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不仅可以将各部门的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紧密结合在一起,不断促进企业制度的健全与完善,保障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而且能够全面覆盖、规范企业内部各部门与环节的决策活动、管理活动、生产活动与经营活动,发挥较好的控制作用。因此,内控体系的良好建设能加快企业业务流程的有效循环,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与效果,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重要保证。 (二)防范企业风险的有力保障 企业内部控制本身涵盖在全面风险管理范畴内,是企业内部风险管理的主要方式之一。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就必须对各类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中枢环节,通过对企业风险的有效评估、识别与应对,重点加强对企业经营薄弱环节的控制,尽量把企业的各种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使企业风险降低在可接受范围内。因此做好内

内部人控制

内部人控制 所谓“内部人控制”是指现代企业中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控制权)相分离的前提下形成的,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的不一致,由此导致了经营者控制公司,即“内部人控制”的现象。筹资权、投资权、人事权等都掌握在公司的经营者手中即内部人手中,股东很难对其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股东利益与经营者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冲突如:经营者的短期行为、过度投资、过分的在职消费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损害了股东的长远利益,提高了代理成本。而权利的过分集中又使得“内部人”控制着会计信息的诚信程度,在经营者利益的驱动下势必会制造出诚信程度低的会计信息。 在现代公司中,由于企业的外部成员(如股东、债权人、主管部门等)的监督不力,企业的内部成员(如厂长、经理或工人)即直接参与企业的战略决策以及从事具体生产经营决策的各个主体掌握了企业的实际控制权。内部人通过对公司的控制,追求自身利益,损害外部人利益的现象。在分析转轨国家的公司治理时,青木昌彦指出:“在转轨国家中,在私有化的场合,大量的股权为内部人持有,在企业仍为国有的场合,在企业的重大决策中,内部人的利益得到有力的强调”。 国有资产流失、会计信息失真是我国国企改革过程中的内部人控制的主要表现形式当前一般认为内部人控制问题主要表现有:过分的在职消费;信息披露不规范,而且不及时,报喜不报忧,随时进行会计程序的技术处理;短期行为;过度投资和耗用资产;工资、奖金等收入增长过快,侵占利润;转移国有资产;置小股东利益和声誉于不顾;大量拖欠债务,甚至严重亏损等。 内部人控制问题的成因 内部人控制问题的形成,实际上是公司治理中“所有者缺位”和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不相配的问题。 1、国有资产产权主体缺位。名义上,国有股的产权是清晰的,国有股也是明确的,可事实上,没有一个真正的主体对国家的这部分股权负责,包括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我国的国有资产一直实行的是“国家所有、分级管理”的原则,国有资产实际上由各级政府机构代表国家进行具体管理。事实上,从根本上说,国有企业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委托人。所以当国有资产部门作为全民的代理人来监管和控制国有资产时,不仅激励不足而且缺乏信息来发现和任命有能力的企业家,根本原因是官员无需为自己的选择承担任何风险或风险损失小于从内部人所获取的收益时,国有资产部门这个代理人的活动主体是缺位的。 2.国有资产债权主体缺位。国有企业的最大债权人是国有商业银行,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债务约束功能是微弱的,理论上,企业的支出不得大于其货币存量与收入之和,如果企业的支出超过收入的限度就会破产,那么这种约束就是硬约束,反之就是软约束。国有银行作为特殊的债权人,其自身也没有明晰的产权边界,其资产属于国家,不属于法人;同时,国有企业也不是独立的产权主体,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实际上体现为同一主体之间的内部借贷关系,在某些情况下,借贷还是在政府的干预下进行,并不是市场行为。 3.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不相配。拥有剩余索取权和承担风险的人应当拥有控制权,或者反之,拥有控制权的人应当承担风险。国有企业拥有剩余索取权和承担风险的股东和债

企业战略控制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主体选择与相应的制度安排

企业战略控制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主体选择与相应 的制度安排 内容提要:操纵国有企业内部人操纵的主流思路实质上是一种“外部人”模式,它忽视了职工在操纵国有企业内部人操纵方面的比较优势。本文认为,与“外部人”相比较,职工更有积极性和信息优势去操纵国有企业内部人操纵。为了充分发挥职工在操纵国有企业内部人操纵上的作用,应在国有企业实行职工持股这一制度安排。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部人操纵;职工;职工持股 一、若干概念的界定 依照青木昌彦(1994)对内部人操纵的论述,国内理论界大多数学者把“内部人”界定为经理人员和职工,认为内部人操纵是经理人员与职工合谋的一种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机会主义行为。他们的论据之一是,经理人员获得企业的操纵权要得到职工的默许或公布支持,因此,经理人员必须得“讨好”职工,“屈从”于职工的压力,必须与职工合谋。证据之二是,经理人员会迎合职工追求人均收入最大化的偏好,在分配企业净收入时会向职工倾斜,显现“工资腐蚀利润”的现象,从而导致出资人权益受损。前一证据是理论上的逻辑推论,后一证据则是实证性的。关于这一观点我们认为专门值得商榷。第一,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经理人员对企业操纵权的取得并不取决于职工,而是取决于他与政府主管部门一对一谈判后的政府授权,职代会这种走形式的工具也专门难左右经理人员操纵权的有无或大小;其次,已有的研究成果(姚先国、盛乐,2000)说明:一方面是职工在收入分配方面的作用大小与其收入的变动之间不相关,另一方面是职工收入的变化与企业效益的变化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增长的收入中一部分类似于“效率工资”,另一部分是作为所有者的政府为换取社会稳固而支付给职工的“公平工资”。至于国有企业资本收益率的连续下降并非导致于职工的工资增长,而是来源于国有企业这种特定的产权制度和失败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作为其必定结果的经理人员的机会主义行为(杨瑞龙,1999)。因此,我们认为,我国国有企业内部人操纵的“内部人”不能包括扩大职工,而应特指经理人员。由此,国有企业内部人操纵意指,国有企业的经理人员未经股东授权或不通过拥有企业股权而把握着国有企业相当一部分剩余索取权,并使他们的利益在企业决策中得到比较充分表达的现象。 同时,本文也把职工与经理人员严格地区别开来。换言之,本文中的职工不包括经理人员,特指国有企业内一样的生产者。这一界定并非是为了分析的方便,而是基于我们对经理人员持股的认识。我们认为,对经理人员的鼓舞约束应选择股票期权而不是让其持股,这是因为经理人员直截了当持股会遇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财宝约束。经理人员可能缺乏足够的财宝来购买企业一定数量的股票,而购买的股票数量假如过少,那么又无法对经理人员产生足够的鼓舞,经理人员明显可不能仅仅由于他持有的几百股股票而为提高企业股票的市值努力工作。因为他们如此行事的外部性太大,收益全然不足以补偿其付出的成本。而股票期权则仅仅要求经理人员开始时支付一笔期权费,其数额权相当于购买同样数量的股票所需支付的十几分之一,甚至更少。而当企业股价上升时,他仍旧能够得到与直截了当持股相同的收益。也确实是说,股票期权能够突破经理人员的财宝约束,提供更大的鼓舞效应。二是成本风险。经理人员直截了当持股不仅面临着财宝约束,而且要承担较大的风险成本。由于经理人员一样是风险厌恶型,持有过多的股票则意味着更高的风险,而过高的风险会使经理人员在经营决策时变得过于保守,不利于企业的开拓进取。而股票期权则能较好地解决“鼓舞

分析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及建议

分析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及建议 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内部控制是在长期的经营活动过程中,伴随内部控制实践的逐渐丰富,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先后出现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和“全面风险管理”五个阶段。 一、内部控制的基本简介 (一)中国对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防范和化解风险,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结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而由企业董事会、证监会、经理层、高级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在充分考虑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组织机制、运用管理方法、实施操作程序与控制措施而形成的系统。 (二)内部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可发挥以下作用: 1.能够有效防范企业经营风险,保护企业财产和资源的安全完整。内部控制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控制和对企业风险的有效评估,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并加强对企业经营风险薄弱环节的控制,减少和避

免企业风险。 2.为审计工作提供良好基础。审计监督必须以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为依据,检查错误,揭露弊端,评价经济责任和经济效益,而只有具备了完善的内部控制,才能保证信息的准确,资料的真实。 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 1.组织结构不合理。企业的董事会成员和管理层成员高度重叠,造成内部控制权责不清,经营权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产生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等现象出现,导致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恶化。 2.风险管理意识薄弱。目前企业风险意识比较淡薄,缺乏风险应对、控制的有效机制,一旦出现重大风险就容易使企业陷入困境。 3.内审未有效发挥作用。内部审计可协助管理当局监督其他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确保良好的控制环境.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但我国很多企业虽设置了内审部门,却没有具备真正意义的独立性,因此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4.忽视企业文化,未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文化作为一种软资源,是整个内控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然而很多企业却忽视了以企业文化为核心的内部控制环境建设;企业内部控制的成效取决于员工素质程度,很多企业没有制定和实施有

刍议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

刍议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曾指出,企业经理在工作时一般不会像业主那么尽心。为此,应建立有效的企业治理结构以确保投资者收益,防止其被企业“内部人”侵吞。但已采用现代企业制度的国企运行过程中却存在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这是为何呢? 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的形成原因 代理人廉价投票权的限制。作为代理人的国企产权代表一般是由政府派出的官员,作为董事其参与公司重大决策的投票结果与自身利益很难直接挂钩,最差的情况也无非是调换岗位,因此这种投票是一种廉价投票,代理人不承担任何投票风险。而通过内部人合谋,代理人却可得相当回报。 所有者缺位的影响。就资产责任而言,作为政府委派的董事及董事长都不是凭借个人资产权利成为公司决策者,因此并不比他人具有更强的责任心。公司业绩好坏与他们并无直接利害关系,董事长只对政府负行政责任,这样国企中就少了一个有资产责任心的代理者,也就是所谓的“所有者缺位”,因此公司董事及董事长就不会从所有者角度出发去监督和激励经营者,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制止那些有损国有资产权益的决策的贯彻执行。 信息不对称的影响。政府与国有资产代理者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其对产权代表的任用有很强的行政性,而对其评价则不完备,从而导致了各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存在。 委托-代理问题。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讲,代理人必然有损害所有者利益从而增加自己福利的倾向。而所有者代表作为人格化主体行使国有股份公司的所有权,也有使自己利益极大化的目标。在考虑代理人为委托人取得收益的同时也须考虑代理成本,只有当代理成本小于代理收益时,委托代理才该发生。但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未来不确定及代理人的逆向选择等,双方签署的契约不可能完备,故代理人掌权后,多会利用信息优势,侵占委托人的剩余索取权,损害委托人利益,逐步形成国企受内部人控制的局面。 不规范的国企改革的影响。国企改革实际上是一个放权让利的过程,但由于改革的复杂性和地区的差异性,它也是在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下形成的。因此,一些国企领导凭借信息优势,以改革为名,侵占国有资产,成为亿万富翁。但由于其暴富与当地一些官员行为不端相关,故多未受惩罚,这些霍多尔可夫斯基们无疑会刺激其他掌权者。

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问题研究

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问题研究 ——基于山东辖区上市公司的抽样调查 一、内部人控制的相关概念及其中国特色 “内部人控制”一词最早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青木昌彦教授于1994年8月提出的。他认为:“内部人控制看来是转轨过程中所固有的一种潜在可能的现象,是从计划经济制度的遗产中演化而来的。”因此可以认为,在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的国家中,内部人控制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从广义上来讲,“内部人控制”问题就是“委托-代理”问题,即代理人为了谋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做出违背委托人利益的事情来。根据现代企业理论,只要企业存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 根据中国上市公司实际,对内部人控制可从以下方面理解:(1)内部人是指公司的实际管理层,既包括公司经理层,也包括公司董事,有的公司也将监事划为内部人范围。(2)内部人控制问题的表现有两种,即股权分散下的内部人控制和“一股独大”下的内部人控制。(3)控制对象包括剩余控制权或剩余索取权,但主要是剩余控制权。对剩余控制权的掌握使内部人能够对公司的生产、经营、投资和分配等方面的活动产生较大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并使其满足这些内部人的利益偏好。(4)内部人控制通常是企业的外部成员(如股东、债权人和主管部门等)监管不力,内部成员掌握了实际控制权,是一种在体制转换过程中产生的必然现象。 二、山东辖区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现状及表现 (一)山东辖区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现状分析 本文针对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情况向山东辖区沪市上市公司发放了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0份。以下以该30家公司作为样本对象进行分析。 1.内部人控制度分析。为方便研究辖区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本文引入了“内部人控制度”的概念,即:内部人控制度K=内部董事人数/董事会成员总数,其中,内部董事主要是指董事会中在公司内部工作并领取报酬的董事。引入这一概念的理由是,很多关于公司重大问题的决策都是由董事会做出的。

国内外企业内部控制比较分析

目录 一、内部控制在现代企业中的意义 (2) 二、西方内部控制 (2) 三、我国内部控制 (3) 四、结语 (5) 出师表 (5)

国内外企业内部控制比较分析 一、内部控制在现代企业中的意义 内部控制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学科直到本世纪30年代才被人提出,进而逐渐接受,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内部控制的制度更是在90年代才正式被国家纳入企业管理的范畴。其实,内部控制的存在远比其理论的历史要更加悠久,可以说,实质存在的内部控制是与人类文明的历史一同前行的。可以说,只要存在经济行为,内部控制就作为其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而存在着。 内部控制的核心内容在于不同职责的互相牵制与监督,一项经济业务的进行涉及到不同部门的不同职位,其中每个环节都有对该项业务不同的权利与责任,而一项业务的完成对其中各个环节都有具体要求,具体的责任划分,这就要求了参与其中的每个人在担任除自己环节的执行者外也成为其他环节的监督者(如上游业务完成的有问题,自己的业务也无法顺利进行;如下游业务完成不好也会影响对自己业务的评价。)所谓“一毫财赋支出,数人耳目通焉。” 二、西方内部控制 在现代企业内部控制这一块,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其完成度离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距离,因为其发展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而现代企业是在西方文明发展下的产物,在企业制度,企业发展环境,我们与西方存在这不同,这是我国实际情况决定的。所以,我国的内部控制发展应该与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其他国家的制度与经验教训应该是我们学习的内容,而不是模版。这样才能发展出适合我国实际国情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 2006年7月15日,这是一个在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历史上里程碑式的日子,在当前世界经济的龙头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以下简称SOX)正式通过。这也代表这内部控制正式的以法律法规形式被纳入到公司的管理基础内。而对于美国企业来说,SOX代表着来自于外界更加严厉的监管与企业内部的更完

国有大中型企业内部控制范文.doc

国有大中型企业内部控制范文 目的在于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内部审计是指由部门、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进行的审计,是在单位内部建立的一种独立的评价监督部门,其目的是协调单位人员有效履行责任,监督各项管理措施的执行并对其做出评价,以促进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属于环境控制要素范围,是单位自我独立评价的一种活动,其本身就是一种控制;同时,内部控制的产生与发展,是系统基础审计产生的基石,而系统基础审计的广泛应用又促进了内部控制的改进与完善,两者之间形成了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密切关系。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及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1、利于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它是因加强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完善的。内部控制是衡量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已成为国有企业进一步规范公司的生产经营、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的需要。 2、利于贯彻法律法规、防范风险管理。近年来,国内外各监管机构对企业治理都提出了很多要求。财政部联合审计署、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先后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及相关的三个指引性文件。作为上市的国有企业不仅需要满足证监会对首次发行a 股的企业内控要求,还需要满足财政部、证监会等五部委对上市公司的内控要求。

国有大中型企业内部控制及审计现状及原因分析 由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我国发展过程中地位和身份特殊,其承担的责任和实现的目标也不同于一般企业的单一经济目标,因此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了。值得肯定的是,目前多数经营规范的国有企业高层和各级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比较重视,这些企业已经认识到控制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并进行了实质性的建设工作。但是由于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基础比较薄弱,在内部控制建设中普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亟待完善和解决: 1、企业管理层内部控制意识淡薄、观念落后。我国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多产生自计划经济条件下,很多企业管理者内部控制意识落后,制定了内部控制的制度后不去落实,甚至有些企业时至今日仍未制订成文的内部控制。很多管理者甚至错误地将内部控制与企业发展和业务发展对立起来。 2、企业组织架构不健。一些国有企业,虽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三权分立的治理结构,但流于形式,且缺少必要的常设机构,加之一些国有企业内部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导致管理效率低下,致使企业没有现代企业的内涵。 3、忽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执行依赖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支持和维护。目前我国多数企业虽然提出了自己的经营理念和宗旨,也开始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但对企业文化的内容了解还不全面,对其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更是知之甚少。 4、内部控制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审计机构独立性不足。许多国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及《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企业各部门。 第三条本制度所称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章程规定的经理、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实现企业基本目标的一系列控制活动。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 第四条内部控制的制订原则 1、合法性原则:本制度的制订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有关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要求。 2、全面性原则:本制度的制定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各种业务和事项。 3、重要性原则:本制度的制订在兼顾全面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针对重要业务与事项、高风险领域环节采取更为严格的控制措施,确保不存在重大缺陷。 4、有效性原则:本制度相关具体业务控制能够为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企业全体员工应当自觉维护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当能够得到及时地纠正和处理。 5、制衡性原则:本制度制订的七项具体业务控制,涉及的企业的机构、岗位设置和权责分配科学合理并符合内部控

制的基本要求,确保不同部门、岗位之间权责分明和有利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6、适应性原则:本制度制订的七项具体业务控制,合理体现了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业务特点、风险状况以及所处具体环境等方面的要求,并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经营业务的调整、管理要求的提高等不断改进和完善。 7、成本效益原则:本制度的制订在保证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前提下,合理权衡成本与效益的关系,争取以合理的成本实现更为有效的控制。 第二章货币资金 第五条本制度所称的货币资金是指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 第六条资金内部控制的关键控制点: 1.职责分工、权限范围和审批程序需明确,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应合理; 2.现金盘点和银行对账单的核对应当按规定严格执行; 3.与货币资金有关的票据的购买、保管、使用、销毁等应有完整的记录,银行印鉴和有关印章的管理应当严格有效。 第七条货币资金不相容岗位包括: 1.货币资金支付的审批与执行; 2.货币资金的保管和盘点清查; 3.货币资金的会计记录和审计监督。 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等级工作。 第八条货币资金的审核批准程序:申请→审批→复核→支付。 第九条企业取得的货币资金收入必须及时入账,不得账外设账,不得坐支现金。 第十条企业需指定专人定期与银行对账,并指派对账

企业内部控制十大漏洞

内部控制十大漏洞 内部控制是企业为控制经营风险、实现经营目标而制定的各项政策与程序。内部控制能够帮助企业达到其目标,同时将风险降低至合理范围内,保证企业资产安全,有效防范各种舞弊活动。内部控制的权威人士Adrian Cadbury爵士曾经说过“公司的败绩都是由内部控制失败引起的”,这一点从众多的企业失败案例都得到了验证。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企业内部控制普遍比较薄弱,有关挪用、侵占或诈骗企业财产的新闻亦屡见不鲜,企业资产和股东权利得不到应有保护,甚至给企业造成灾难性损失导致经营陷入困境。2004年,中航油巨亏、四川长虹对APEX公司超过38亿元的坏账、创维黄宏生被香港廉政公署拘捕等诸多案例,给我国很多企业敲响了内部控制的警钟。笔者结合众多内控失败案例和内控咨询工作的经验,归纳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常见的十大问题,希望管理人员引以为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一、出纳领取银行对账单、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之所以把这个问题列在十大问题之首,是因为它非常普遍且后果严重,但遗憾的是,直到今天,仍有很多单位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或虽然意识到了却不以为然,低估了其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不相容职务分离是内部控制的一个基本原理,通常需要分离的不相容职务包括授权与执行、执行与审核、执行与记录、保管与记录,所谓“管钱不管账,管账不管钱”就是不相容职务分离原理的一个典型运用。货币资金是最容易出现舞弊的一项资产,如果由出纳来负责领取银行对账单、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出纳就有可能挪用或侵占公司货币资金,并通过伪造对账单或在余额调节表上做手脚来掩盖自己的舞弊行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会计卞中从1995年到2003年的八年期间里,利用掌管国家基础科学研究的专项资金下拨权,采用谎称支票作废、偷盖印鉴、削减拨款金额、伪造银行进账单和信汇凭证、编造银行对账单等手段贪污、挪用公款人民币两亿余元。卞中担负着资金收付的出纳职能,同时所有的银行单据和银行对账单也都由他一手经办,使得他得以作案长达八年都没有引起过怀疑。2003年春节刚过,基金委财务局经费管理处刚来的一名大学生上班伊始便到定点银行拿对账单,以往这一工作由会计卞中负责。一笔金额为2090万的支出引起了这名大学生注意,在其印象里他没有听说此项开支。这个初入社会的大学生找到卞中刨根问底,这桩涉案金额超过2亿元的大案也因此浮出水面。从笔者了解的情况看,80%以上的企业存在出纳领取银行对账单、编制余额调节表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从工作方便角度出发,由于出纳经常跑银行,办理各种收付款,于是便“顺理成章”地领取银行对账单、编制余额调节表。殊不知这种习惯做法存在巨大风险隐患,其实要防范这种风险并不难,只要改

内部人控制

内部人控制(Insider Control)是指现代企业中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控制权)相分离的前提下形成的,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的不一致,由此导致了经营者控制公司,即“内部人控制”的现象。筹资权、投资权、人事权等都掌握在公司的经营者手中即内部人手中,股东很难对其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由于权利过分集中于“内部人”,因此在经营者利益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在现代公司中,由于企业的外部成员(如股东、债权人、主管部门等)的监督不力,企业的内部成员(如厂长、经理或工人)即直接参与企业的战略决策以及从事具体生产经营决策的各个主体掌握了企业的实际控制权。内部人通过对公司的控制,追求自身利益,损害外部人利益的现象。 内部人控制问题的主要表现 国有资产流失、会计信息失真是我国国企改革过程中的内部人控制的主要表现形式。当前一般认为内部人控制问题主要表现有:过分的在职消费;信息披露不规范,而且不及时,报喜不报忧,随时进行会计程序的技术处理;短期行为;过度投资和耗用资产;工资、奖金等收入增长过快,侵占利润;转移国有资产;置小股东利益和声誉于不顾;大量拖欠债务,甚至严重亏损等。内部人控制问题的形成,实际上是公司治理中“所有者缺位”和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不相配的问题。 治理内部人控制问题的对策 (一)健全规范法人治理结构 建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法人产权制度,健全规范法人治理结构。我国大中型企业应建立以公有制法人(即各种代表公众的机构)为主、自然人持股为辅,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法人产权制度。企业内部应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依照《公司法》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并规范运作。在这种制度下,所有权转化为股权由股东持有,所有者作为持股者只能在市场上交易其所有权(股权),以此来选择、评价、约束公司行为,并转移风险,但不能凭股权来分割公司法人产权或直接支配公司行为;管理权作为经营管理的执行权由经理掌握;董事会作为公司的决策者拥有对整个公司资产组合的支配权。 (二)理顺国有产权委托代理关系 建立产权的企业性国有资产委托代理制。各级政府通过委托代理制将国有产权委托给国有投资控股公司,由国有投资控股公司再按照委托代理制,将国有资产交由企业进行运作。国有投资控股公司是作为企业性国有产权所有者代表,其主要功能是国有产权管理与资本经营。对于国有独资和国家垄断经营的企业,应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建立多元化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内部控制是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探讨的热点和焦点之一。内部控 制制度是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无 数生产实践证明:得控则强;失控则乱;无控则亡。完善国有企业内 部控制制度,是国有企业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保证会计信息质量、遏 止违法违纪案件发生、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有效手段。只要国有 企业重视内控制度建设,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形成全员全过程的 内部控制机制,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建立具有国际竞争 力的跨国企业集团”的战略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那么,如何完善国 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作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1、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与内控制度的关系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由所有者、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组成 的一定的制衡关系,是用来约束和管理经营者的行为的控制制度。建 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宗旨就是: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 经理层之间合理配置权限、公平分配利益,以及明确各自职责,建立 有效的激励、监督和制衡机制,从而实现公司的多元化目标。公司法 人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促 使内部控制有效运行,保证内部控制功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是实行 内部控制的制度环境;而内部控制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担当的是内 部管理监控系统的角色,是有利于企业受托者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完成受托责任的一种手段。 董事会是代表全体股东行使所有者职能的常设机构,在企业中是作为 所有者的代表。所有者对企业拥有最终控制权,而董事会要维护出资 人权益,对股东会负责。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发展目标和重大经营活 动作出决策,聘任经营者,并对经营者的业绩实行考核和评价。而内 部控制是董事会为确保经营者合法合规经营,监控企业经营者行为而 实施的一种重要手段,所以能够看出,董事会不但在公司管理中处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