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形成--夏商西周春秋时期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形成--夏商西周春秋时期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形成--夏商西周春秋时期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形成——夏商西周春秋时期

夏、商、西周、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贫富分化和阶级的产生,社会文明也在大踏步前进:比较成熟的文字业已形成;尊王、大一统思想等观念文化的创建活动十分活跃;随着国家机器的建立,以礼乐制、宗法制、分封制为主要内容的制度文化迅速地形成;社会风俗文化也应运而生。这些影响了中国社会文化面貌数千年之久,流风余韵至今犹存的巨大文化建树,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第一节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

一饮食

夏、商、西周、春秋时期,先民不仅开辟了比原始时代更多的饮食来源,更多的饮食器具和烹饪方法,而且给饮食生活注入“礼”的内容:“夫礼之初,始诸饮食”,1“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2这就奠定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基调。

㈠食料当时的食物结构,包括粮食、肉类、蔬菜、水果、饮料,粗具了后世所有的各大门类。

由原始先民培育成的稷、黍、梁、麦、稻和麻类作物,扩大了种植范围,是这一时期南北方人们的主要食物。其中稷有耐旱、生长期短等特点,是黄河流域的主要粮食作物。武王克商,“乃命南官忽振鹿台之钱,散钜桥之粟”。3说明商代以粟为主要的粮食储备。《诗·周颂·良耜》云:“荼蓼朽之,黍稷茂之。”可见当时人已知沤施绿肥了。《诗·大雅·生民》有“恒之糜芑,是任是负”。糜,深色小米,芑,淡色小米,可知稷的品种也增多了。商周以

1《礼记·礼运》。

2《周礼·春官·大宗伯》。

3 杨育彬:《郑州商城初探》,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下同),第22页。

来,人们把稷与社联称,作为国家的象征。《白虎通义·社稷》云:“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由此也见稷在当时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黍也是当时黄河流域种植最为普遍的作物,但比粟更贵重。商代卜辞中有很多商王命属下“种黍”、“省黍”、求神佑黍的记载。《诗经》中常将黍、稷联称。如《王风·黍离》云:“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小雅·信南山》:“黍稷彧彧”,《小雅·甫田》“黍稷嶷嶷”等。其时黍还出现了新品种:“诞降嘉种,维秬(音jù)维秠(音pī)”。秬是深色黍,秠为双穗黍。

麦在甲骨文和《诗经》中也常出现。甲骨文称小麦为“来”。《诗·周颂·思文》中有“贻我来麰,帝命率育”,就是指小麦和大麦而言,可知麦也是当时主要的农作物。

稻在原始时代的大溪文化、良渚文化时代已在南方种植了,而且籼稻、粳稻品种齐全。进入夏代,中原地区也开始种稻。郑州商城白家庄遗址发现有稻壳遗存,1《诗·小雅·白华》云:“滮(音biāo)池北流,浸彼稻田”。《唐风·鸨羽》云:“王事靡盬(音gǔ),不能艺稻梁”,以“稻梁”代表农业,说明稻在当时北方农业中已与梁(优质稷)并列了。

此外,人们继续种植麻类作物,并取麻籽以作食物。

夏、商、西周、春秋时期,渔猎养殖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仍占重要地位。当时肉食的野生动物主要有野鹿、野猪、野牛、羚羊、狐狸、刺猬、野兔、獾、青鱼、河蚌、蜗牛等。甲骨文反映商周统治者在大型狩猎中捕获的动物,有象、兕(音sì)、虎、豹、嫠、犀牛、熊罴、麝、糜、鹿、獐、貉等。作为家畜驯养的动物,则主要是猪、狗、鸡、牛、羊等。但总的来看,肉食的获得比粮食更困难,只有统治者才能经常吃到肉食,春秋鲁庄公十年(前684),齐伐鲁,曹刿欲请见庄公,陈破敌之策,其乡人曰:“肉食者谋,又何间焉!”

1 同上。

人们以“肉食者”来代表统治者,反映了当时肉食在农业区已不可多得。而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畜牧业已经兴起,人们当以畜肉作为主要的食物。

野生的蔬菜瓜果是人类最早获得的食物。原始先民在栽培作物的同时,也发明了蔬菜的栽培技术。这一时期,见于记载的蔬菜品种有韭、蒜1、瓜、葫芦2、荼、荠3、葵4、薇5、蒲、莲6、荇7、卷耳8。此外,见于史载的还有芹、藻、茆(音mǎo)、蘩、苹等。

水果品种,《夏小正》记有“正月,……梅杏柂桃则华。”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出土有桃仁、郁李仁、枣核等遗迹。《诗经·卫风·木瓜》有“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是当时有瓜、桃、李的明证。《诗·小雅·常棣》所颂的常棣,就是棣,“子如樱桃可食”。《诗·召南·甘棠》所诵的甘棠,朱熹《集传》说它是杜梨,白者为棠,赤者为杜。《诗经》所诵的水果,还有山楂、葡萄、枣等。9

㈡食法夏商以后,先民的饮食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进。见于文献记载的烹饪技法,除燔、炙、炮、煮、蒸以外,还有烙、爆、脍、烧、炖、熬、溜、煨、渍、脯、胹(音ér)、醢、腊、醓、齑、羹等。有些名目的实际操作可能雷同,如烧和燔。有些只是火候、时间、器具的差别,如溜和蒸;煮与煨、炖、熬等;有些操作细节,限于史料已搞不清楚了。但至迟到西周,烹饪技术已有很大的提高却是有史可证。《礼记·内则》记述了周代“八珍”的食谱。

1《夏小正》云:正月“圃有见韭”十有二月,“纳卵蒜”。

2《诗·豳风·七月》云:“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壶即葫芦。

3《诗·邶风·谷风》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荼是苦菜,荠是荠菜。

4《诗·豳风·七月》云:“七月亨葵及菽”。葵即葵菜。

5《诗·小雅·采薇》云:“采薇采薇,薇亦柔止”。薇是豌豆苗。

6《诗·陈风·泽陂》云:“彼泽之陂,有蒲与蕑”。蒲是蒲草,其心柔嫩可食。蕑即莲,其子、藕可食。

7《诗·周南·关睢》云:“参差荇菜,左右采之”。荇是一种水生蔬菜。

8《诗·周南·卷耳》云:“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卷耳又叫苍耳,即今木耳。

9 见《豳风·七月》:“六月食郁及萸……八月剥枣”。郁即山楂,萸即葡萄。

即淳熬(稻米肉酱盖浇饭);淳母(黍米肉酱盖浇饭);炮豚(烧烤炖乳猪或羊羔);捣珍(脍肉扒);渍(酒香牛肉);熬(烘肉脯);糁(三鲜烙饭);肝(音liáo,烤网油包狗肝)。1炮豚的制作,包括宰杀、净腔、酿肚、炮烧、挂糊、油炸、切件、慢炖等八道工序。学者认为,八珍概括了夏、商、周以来的烹饪经验,反映了当时烹饪的最高水平。

夏、商、西周、春秋时期的调味品,有人工酿造的醯(醋)、酱、饴(用麦芽或淀粉发酵加温制成的甜味品)、酒、梅、枣、栗、盐、蜜、花椒等。饮料主要有水、浆、酒三大类。《周礼·天官·膳夫》云:“饮用六清”,“六清”是浆水或不同品种的酒。

㈢食器与礼制这一时期的饮食器具仍以陶器为主。考古发现的食器主要有首见于龙山文化的黑陶和白陶。类似器物在河北藁城台西、河南安阳殷墟、辉县琉璃阁、山东济南大辛庄等地都有发现。瓷器在商代就出现了,考古发现的器物有尊、豆、碗、盆、盂、罐、瓮等,它用高岭土作坯,经1100℃—1200℃高温烧成,釉彩有黄绿、淡黄、灰绿、浅褐等色,吸水率小,扣之有清脆悦耳的声音。

青铜器产生于夏代,盛行于商、周、春秋,是贵族阶级的食具。它最初模仿陶器的形制、品种。夏代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食器有斝(音jiǎ)、爵、盉(音hé)、鼎、觚等,数量较少。周以后发展较快,炊煮器有鼎、甗(音yán)、镬、鬲。盛食器有簠(音fǔ)、簋、敦、豆、笾。酒器有爵、斝、觚、盉、觥、卤、壶、彝等。

鼎多圆腹双耳三足,是煮肉食用的。《尔雅·释器》谓鼎绝大的叫鼐,圆弇(音yǎn)上谓之鼒,附耳外谓之釴(音yì)。出土商代的“司母戊”大鼎,重875公斤。它不仅是所见先秦饮食器具的极品,也是当时饮食礼制的重要标志。鬲与鼎相似,其区别是空足(袋足),即足部空心与腹相连。簋的用途像碗。一般侈口、圆腹、圈足,有的足下有方或圆的座。同类食具还有盨(音xǚ)、簠.。甗是蒸器,

1 参陶文台:《中国烹饪史略》,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第18页。

由两部分组成,上为甑,下为鬲,甑与鬲之间为箅。甑中放食物,鬲中加水,底部加火蒸制食品。爵为圆深腹,三尖高足,上部前流后尾,流沿上有两滤酒柱,腹旁有鋬,即把手。斝与爵相近,只是口为圆侈形,没有流与尾。觚细腰长身,侈口,高圈足,为饮酒器。豆圜底高足,上承盘体,是盛肉器。

这一时期饮食的文化意义不仅在于它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而且在“明贵贱,辨等列”的制度下,与社会政治相联系。《礼记·礼运》说:“器以藏礼”。就是说,三代以来的礼仪,从饮食器具及食品上就得到了体现。饮食器物的礼仪,主要反映在青铜器尤其是用鼎制度上。二里头文化中就出现了只有一少部分贵族才能使用的青铜礼器,如爵等。到商周以后,礼乐制度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备。如鼎(盛肉)、簋(盛黍稷)等器的使用,周代规定天子十二鼎;诸侯大牢九鼎配八簋,九鼎:牛、羊、豕、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卿、上大夫大牢七鼎配六簋,七鼎:牛、羊、豕、鱼、腊、肠胃、肤。下大夫少牢五鼎配四簋,五鼎:羊、豕、鱼、腊、肤。士用三鼎或特一鼎配二簋或一簋。三鼎:豕、鱼、腊或羊、豕、鱼;一鼎:豚,即小猪。但这套礼制只适用于统治者和社会上层,在“礼不下庶人”的社会制度下,一般平民、奴隶食不果腹,谈不上食礼的问题。

二衣饰

衣服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指针。人类最早的衣服,是适应人们御寒防暑、蔽体遮羞的需要而出现。由于生产力极端低下,人们的衣服材料,只能取之于自然的兽皮、树叶等,《墨子·辞过》云:“古之民未知为衣服时,衣皮带茭”。茭,是干草。这是说初民用干草拧成绳子,将兽皮绑在身上为衣饰。《礼记·礼运》云:昔者“未有麻丝,衣其(鸟兽)羽皮”。当时衣饰材料除羽、皮外,还有树叶、树皮、葛、麻等。旧石器时代晚期,先民发明了缝纫技术,考古学家在18000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遗址

中发现了一枚长8.2厘米的骨针。到了新石器时代,缝纫工具的种类又增加了。河北武安磁山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出土骨锥、角锥、牙锥110件,骨针33枚,还有骨、角梭9件,网梭8件,骨梭针4件。

1 浙江河姆渡遗址,山东滕县北辛遗址也都发现了锥、针、纺轮等纺织缝纫工具2。到了传说中的夏禹时代,人们已经有了比较象样的衣服。《说苑》称禹“士阶三等,衣裳细布”。《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引《夏书》云:“明试以功,车服以庸”,看来一进入阶级社会,人们在衣服原有蔽形遮羞、防御寒暑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区别等级贵贱的功用。到夏桀、殷纣时,开始用衣饰来美化人体:“妇人锦绣文绮之,坐食衣以绫纨常三百人”。3 历代衣饰的主要功用,至此都具备了。西周、春秋时期,王室有“典丝”等官职,专门管理丝织业,衣饰的种类、材料更加齐全。后世用作衣服材料的麻、丝、皮、毛、棉等商代已经都有了。

下面就夏、商、西周时期的衣料和衣饰种类分别作一简介:

㈠衣料

1.麻这是夏商以来最重要的衣服材料。山西陶寺夏文化遗址中,曾发现麻布衣

料。1975年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遗址铜器上发现粗细不等的麻布,最粗的经纬线为8×8根/平方厘米,最细的为52×14根/平方厘米。

4 商周以来,麻布的使用更加广泛。河北藁城台西商代遗址出土的麻布为平纹组织,原料是大麻纤维,与原始时代的麻布相比较,它的残留胶质较少,纱线加拈均匀,质量有很大的提高。河南殷墟王邑出土的麻布、麻、麻线更多,麻布种类、粗细不一,反映了麻纺织业达到的高水平。北京平谷刘河,陕西泾阳高家堡,江西新干大洋

1《河北武安磁山遗址》,《考古学报》1981年3期。

2 参见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第六章第一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47—349页。

3《太平御览》引《太公六韬》。

4《偃师二里头遗址新发现的铜器和玉器》,《考古》1976年4期。

洲等商代遗址中都出土了麻织物或其痕迹。古代将麻织品称作“布”。它是由大麻、紵麻、葛麻等植物纤维纺织的,品种有絺、绤、绉等,絺是用葛麻纺织的精细麻布,比絺较粗的称作綌,比絺更精细的叫作绉。《诗·周南·葛覃》所谓“为絺为绤”即指葛麻织成的各式麻布。《诗·陈风·东门之池》云:“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与晤歌。东门之池,可以沤紵,彼美淑姬,可与晤语”。反映了周人沤麻,即将大麻和紵麻放入水中,使其发酵脱胶的信息,这一沤麻技术,直到现在还在沿用。周王室设有专管麻纺织业的“典枲”、“掌葛”等官职,有利于麻纺织水平的提高。当时麻织品已成为社会各阶层通用的衣料。“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1 是说山谷里长满了葛麻,藤叶十分繁茂。“不绩其麻,市也婆娑”,2是说市场上摆满了待售的麻布。到春秋时期,麻织技术进一步提高,《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公子季札“聘于郑,见子产,如旧相识。与之缟带,子产献紵衣焉”。缟是丝织的白色生绢,紵衣是用紵麻织的,色白如雪,为郑国特产,子产以紵麻织品作为对丝织品的回敬,说明其生产工艺水平一定不低。

2.丝养蚕抽丝从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发明了,史书将它归之于黄帝元妃嫘祖的功劳,那是一种依托。从“桀女乐充宫室,文绣衣裳”3,《帝诰》谓汤时贵族“衣文绣”等记载看,夏、商时期,社会上层已将丝织品充作美化人体、区别等级贵贱的手段则是普遍的事实。从丝织品的生产情况来看,仅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就有绢、纱、缣、绸、绮、罗等六种,其他地区出土的还有縠、纨、绉等。周设“典丝”管理丝织业生产。《诗·小雅·巷伯》有“萋兮斐兮,成是贝锦”,贝锦即织成贝纹的锦,它是周代的新产品。人们用它制作衣、裳、衾、带,广泛用于社会上层,故《诗经·秦风》等有锦

1《诗·周南·葛覃》。

2《诗·陈风·东门之枌》。

3《盐铁论·力耕》。

衾、锦衣、锦裳、锦带之称。春秋时期,丝织业的产量、花色品种都超过了前代。如商周出土的提花织物只有简单的几何图案,而春秋时期的衣物,已出现精美的龙、凤、鸟、虎、麒麟、人物等花纹及菱形、簇点、三角、折线、云、叶、龟背等图饰。

3.毛皮毛皮是人类最早用作衣饰的材料。细分为毛、皮两大类。

各种兽毛可以纺线织衣,皮革则熟制以后做成各式衣服。商代人在制作皮甲时,还在上面用黑、红、白、黄色绘成图案。周有“司裘”,掌供给王侯之裘衣,有“掌皮”,“掌秋敛皮、冬敛革、春献之,遂以式法颁皮革于百工”。1当时的皮料有虎、豹、熊、狐、犬、羊、鹿、貂、狼、兔等皮。其中最贵重的是“狐白裘”,它是用狐腋下之皮做成的,色白,轻暖,难得凑足一件裘衣的料子,故人们以“集腋成裘”来形容办成一件事情的不易。史载齐景公“赐晏子狐白之裘,玄豹之茈(衣边),其资千金”。2《史记·孟尝君列传》云:秦昭王“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这些都说明狐白裘的珍贵。

4.木棉1936年,殷墟出土的龟甲片上粘附有布纹痕迹,经取样作电子显

微镜反射光观察及进行穿透式、扫描式鉴定,又采用生物化学方法验证,确认其为棉类织物。棉布为素色平织十字纹,经纬线约平均每3毫米8——12支。3 福建崇安武夷山白岩崖洞约当中原商代的船棺墓中,也发现了木棉制作的衣物。棉布残片为平纹组织,经纬密度14×14支/平方厘米,系多年生灌木型木棉。4

㈡衣服种类

1《周礼·天官·掌皮》。

2《晏子春秋·外篇》。

3 张秉权:《中国古代的棉织品》,转见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74页。

4《福建崇安武夷山白岩崖洞墓清理简报》,《文物》1980年6期。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历史知识点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历史知识点 有关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历史知识点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P15 2、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P21 3、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P23 4、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P23—24 5、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P24 6、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湖南宁乡 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P26 7、“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 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P27 8、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 周灿烂的青铜文明。P27 9、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 秋和战国两个时期。P30 10、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P30—32 11、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P31 12、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城濮之战。P32 13、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战国形势图》 P33

14、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P34 15、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P36—37 16、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P37 17、春秋后期,我国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比欧洲早1900多年, 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早在商朝就有制造。P27、 P36 18、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筑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P37 19、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P38—39 20、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P41 2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P41 22、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称“铭文”。P41 23、对日食,月食的记载及二十四节气P43 24、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总结出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P43 26、战国时期的“整套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P44 27、孔子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贡献P46—P47 28、道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晚期的老子,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战国时期,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 P47—P49

夏商西周的历史地位

夏商西周的历史地位 在上古时代相当艰苦困难的条件下,社会人们所创造的文化能够得以保存并且发展壮大,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就世界历史的范围看,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历史一脉相承,其间不仅没有间断,而且三代的文化渐次延续而屡创辉煌。这个能说是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奇迹。这一点可以作为我们所阐述的夏商西周的历史地位这个问题的第一方面。 站在文明时代槛上的禹是夏朝的奠基者。从禹子启开始,夏朝正式建立。夏朝共历四五百年的时间,在大约公元前21世纪至前17世纪之间。《史记·夏本纪》集解引《汲冢纪年》说夏朝“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所谓“无王”,指夏朝初期太康失国以后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东夷族的羿、寒浞先后占据了统治地位,直到太康弟仲康的孙子少康时,夏王才恢复了统治。曾经见到过《汲冢纪年》材料的晋朝人束皙说“夏年多殷”(《晋书·束皙传》),认为夏朝比殷朝的年数更多。他可能是把尧舜的时间都算在了夏朝之内,也可能只把盘庚迁殷以后至纣王的时间算作殷朝年数。无论如何,在我国文明时代的开始阶段,夏朝都是历时长久的一个重要时期。继夏而起的商朝是由子姓的商族所建立的。商的祖先契与舜禹的时代约略同时,可见商也是一个相当古老的部落。商在早期是活动在黄河下游北方广大地区的部落,时常进行迁徙,到了成汤时期,商族活动在今冀南、豫北一带。大约在前17世纪成汤在众多方国部落的支持下灭掉夏朝,建立了商朝。按照《史记》的记载,商朝共传十七世,三十一王。商朝的覆灭是前11世纪的事情。《史记·殷本纪》索隐引《汲冢纪年》说商朝“用岁四百九十六年”,与商朝的实际情况当相距不远。商朝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从成汤灭夏到盘庚迁殷以前为第一阶段,称为早商时期;盘庚迁殷之后至商朝灭亡,为第二阶段,称为晚商时期。早商时期殷都屡迁,商朝都邑先后有毫、嚣、相、庇、奄等。盘庚继位以后把都邑从奄迁徙至殷。这以后,商的都邑还可能有过小范围内的移动,也可能出现过两都并存的局面,但大体说来,基本上还是以殷为都邑的。《史记·殷本纪》正义概括《纪年》的说法,认为“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五十三年,更不徙都”,其说大致可信。和了姓的商族一样,姬姓的周族也有相当古老的历史。周的始祖弃是舜禹时代的人,曾被舜任命为后稷。在部落首领公刘的时期,周族居于戎狄之间,公刘率族众迁徙至豳。公刘以后九传至公亶父,周族又从豳迁徙到歧山下的周原。这以后周族才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周文王的时期曾经达到“三分天下有其二”(《论语·泰伯》)的兴盛局面,受到多数方国部落的拥护,从而为武王伐纣灭商奠定了基础。大约在前11世纪,周武王率众灭掉商朝,成为周朝的开国之君。周朝以平王东迁为分界划分成西周与东周。东周包括春秋、战国两个阶段,社会历史进入了迅速变革的时期。周代能够自成体系、稳固发展的历史时期还是西周。从周武王开始,西周王朝共历十二世,十三王,此外,在武

法硕联考:夏商西周春秋法律制度

法硕联考:夏商西周春秋法律制度 (一)夏商法律制度: (1)禹刑,是夏朝法律的总称或代称。《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2)汤刑,是商代法律的总称,泛指商王朝的所有法律、法规和制度。《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汤刑”。 (3)奴隶制五刑:墨、劓、剕、宫、大辟。 (4)天罚与神判:夏、商两朝(特别是商朝)将宗教意识与神判精神相结合,形成了“天罚”与“神判”制度,这是夏、商诉讼制度的根本特征和基本面貌。 (5)监狱:中国奴隶制时代的监狱大多称为“圜土”,商代因袭夏朝,监狱仍然称为“圜土”,同时另外还设专门关押要犯的监狱,称为“囹圄”。 (二)西周法律制度: (1)明德慎罚:西周将天与德、德与刑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以德配天”原则指导下的“明德慎罚”、“刑兹无赦”和“刑罚世轻世重”的法律思想。 (2)吕刑:“吕刑”也称“甫刑”,记载了穆王命周王朝司寇吕侯进行法律改革的大致情况,是西周中期具有代表性的法典。 (3)九刑:一是指周朝的刑书,另一种含义是指西周刑罚,即墨、劓、剕、宫、大辟五刑加上赎、鞭、扑、流等刑罚,合起来称“九刑”。 (4)礼刑关系:1.礼与刑是西周法律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当时完整的法律体系。其中,礼是一种积极的规范,而刑则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二者相辅相成。2.“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此一法律原则始于西周。礼不下庶人是指庶人不可能按贵族的的礼仪行事。而“刑不上大夫”则指大夫以上贵族犯罪,可以获得某些宽宥,在适用刑罚时享有某些特权。但并不是说士大夫就可以不受刑罚制裁。

(5)刑事立法: A.刑罚适用原则:1.老幼减免刑罚原则:三赦——老、幼、蠢。2.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三宥——过失、不知、遗忘;过失——生;故意——非生;惯犯——惟终;偶犯——非终。3.罪疑从轻、罪疑从重原则。4.宽严适中原则。 B.主要罪名:1.政治性犯罪:违抗王命罪;贼(破坏礼法);芷(隐匿贼)。2.破坏社会秩序、侵犯人身、财产罪:冠攘奸尻罪(聚众抢劫罪);盗(窃取财物);奸(盗用国家宝器)。3.渎职罪:惟官(畏权势)、惟反(徇私枉法)、惟内(为亲属徇私枉法)、惟货(贪赃枉法)、惟来(受人请托枉法——斡旋受贿罪)。 (6)民事立法: A.契约:西周时有专门的官职管理契约事宜,称“司约”,并设 有“质人”作为具体的市场管理人员;质剂,适用于买卖关系的契约形式;傅别,借贷关系的契约形式。 B.婚姻:三大原则——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父母之命;“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七出”——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恶疾、多言、盗窃;“三不去”——有所娶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 C.宗法继承:嫡长子继承制。(商朝前期: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商朝后期:嫡长子继承制牢牢确立。) (7)司法制度: A.大司寇:西周时期,中央常设最高司法官为大司寇,“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国,诰四方”,实际负责辅助周王掌管全国司法工作。 B.狱、讼:审理民事案件称为“听讼”,审理刑事案件称为“断狱”。 C.五听:一是“辞听”,二是“色听”,三是“气听”,四是“耳听”,五是“目听”,即运用察言观色进行审讯以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方式。 (三)春秋法律制度:

《夏商西周的历史》教案完美版

《夏商西周的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 一、教材分析 世界历史上,只有中华文明五千年延续不断,这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豪的。约公元前2070年,即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建立之时,我国古代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在世界古代史上,中国仅销迟于古老埃及进入文明时代,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勤劳勇敢的华夏儿女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国古文明形成特色、走向繁荣的重要时期。 二、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跨三个朝代,知识点多且比较琐碎,但内容浅显,学生容易了解和接受,能力目标较低。重点应放在学生自主学习上,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独立思考或课堂讨论的方式归纳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和学习目标 1.让学生知道夏朝建立的史实,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以及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2.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地分析评价,鼓励学生课堂参与讨论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3.学习奴隶制国家的更替过程,感悟“得道我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含义,体会中国悠久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理念和方式 本课内容比较浅显,整个课堂应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为主,通过自主阅读课文,知道夏朝建立的史实、夏商西周的更替过程。王位世袭制与禅让制的区别,教师应给予点拨指导。对于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教师可适当补充资料,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商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总之,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条不紊。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这一课,教师必须制定一个详细可行的、能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计划,放在多媒体课件中,供学生参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的放矢,少走弯路。并且,关于商朝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教师要补充一些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影像资料,使学生对商文明的了解更全面。另外,在课件中,应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朝代更迭的深层原因。学生应在课前提前做一些预习,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者是疑难问题到课堂上交流。 (二)教学过程 1.问题导入。 ①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古代卓越的部落联盟首领禹,谁能说一说,禹有哪些值得我们后人吸取和借鉴的优点? ②禹不但有同学们所说的优点,禹还做了一件对中国历史有影响的大事,那就是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那么禹是如何建立夏朝的?中国的奴隶社会还有哪几个朝代,它们的发展状总如何呢? 让我们共同学习本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形成--夏商西周春秋时期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形成——夏商西周春秋时期 夏、商、西周、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贫富分化和阶级的产生,社会文明也在大踏步前进:比较成熟的文字业已形成;尊王、大一统思想等观念文化的创建活动十分活跃;随着国家机器的建立,以礼乐制、宗法制、分封制为主要内容的制度文化迅速地形成;社会风俗文化也应运而生。这些影响了中国社会文化面貌数千年之久,流风余韵至今犹存的巨大文化建树,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第一节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 一饮食 夏、商、西周、春秋时期,先民不仅开辟了比原始时代更多的饮食来源,更多的饮食器具和烹饪方法,而且给饮食生活注入“礼”的内容:“夫礼之初,始诸饮食”,1“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2这就奠定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基调。 ㈠食料当时的食物结构,包括粮食、肉类、蔬菜、水果、饮料,粗具了后世所有的各大门类。 由原始先民培育成的稷、黍、梁、麦、稻和麻类作物,扩大了种植范围,是这一时期南北方人们的主要食物。其中稷有耐旱、生长期短等特点,是黄河流域的主要粮食作物。武王克商,“乃命南官忽振鹿台之钱,散钜桥之粟”。3说明商代以粟为主要的粮食储备。《诗·周颂·良耜》云:“荼蓼朽之,黍稷茂之。”可见当时人已知沤施绿肥了。《诗·大雅·生民》有“恒之糜芑,是任是负”。糜,深色小米,芑,淡色小米,可知稷的品种也增多了。商周以 1《礼记·礼运》。 2《周礼·春官·大宗伯》。 3 杨育彬:《郑州商城初探》,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下同),第22页。

来,人们把稷与社联称,作为国家的象征。《白虎通义·社稷》云:“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由此也见稷在当时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黍也是当时黄河流域种植最为普遍的作物,但比粟更贵重。商代卜辞中有很多商王命属下“种黍”、“省黍”、求神佑黍的记载。《诗经》中常将黍、稷联称。如《王风·黍离》云:“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小雅·信南山》:“黍稷彧彧”,《小雅·甫田》“黍稷嶷嶷”等。其时黍还出现了新品种:“诞降嘉种,维秬(音jù)维秠(音pī)”。秬是深色黍,秠为双穗黍。 麦在甲骨文和《诗经》中也常出现。甲骨文称小麦为“来”。《诗·周颂·思文》中有“贻我来麰,帝命率育”,就是指小麦和大麦而言,可知麦也是当时主要的农作物。 稻在原始时代的大溪文化、良渚文化时代已在南方种植了,而且籼稻、粳稻品种齐全。进入夏代,中原地区也开始种稻。郑州商城白家庄遗址发现有稻壳遗存,1《诗·小雅·白华》云:“滮(音biāo)池北流,浸彼稻田”。《唐风·鸨羽》云:“王事靡盬(音gǔ),不能艺稻梁”,以“稻梁”代表农业,说明稻在当时北方农业中已与梁(优质稷)并列了。 此外,人们继续种植麻类作物,并取麻籽以作食物。 夏、商、西周、春秋时期,渔猎养殖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仍占重要地位。当时肉食的野生动物主要有野鹿、野猪、野牛、羚羊、狐狸、刺猬、野兔、獾、青鱼、河蚌、蜗牛等。甲骨文反映商周统治者在大型狩猎中捕获的动物,有象、兕(音sì)、虎、豹、嫠、犀牛、熊罴、麝、糜、鹿、獐、貉等。作为家畜驯养的动物,则主要是猪、狗、鸡、牛、羊等。但总的来看,肉食的获得比粮食更困难,只有统治者才能经常吃到肉食,春秋鲁庄公十年(前684),齐伐鲁,曹刿欲请见庄公,陈破敌之策,其乡人曰:“肉食者谋,又何间焉!” 1 同上。

(完整版)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在社会阶级化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离的基础上,产生了教育分化 司徒主管教化,有国都,地方学校 教育的目的:”武人’’专政,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其后代培养成能射善战的武士夏代的教育 1.军事训练 教育内容 2.宗教训练 3.人伦道德教育 商代有成熟的文字可作教育手段 王都有大小学,地方也有学校 商代的教育 1.思想政治教育 商代的教育 2.军事教育 3.礼乐教育 4.书数教育 1.层次性 夏商教育的特点 2.等级性 3.系统性:行政区域----有乡学和国学之分 1.唯官有书,而民无书 西周的教育 2.唯官有器,而民无器 3.唯官有学,而民无学 1.政治上;分封制与宗法制 学在官府的原因 2.经济上:井田制 3.思想上: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一)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教育 一.官学衰废(二)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 (三)战争动乱打破旧的文化垄断 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 经济上;私田的开垦冲击了井田制 二.私学兴起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 文化上:士阶层的兴起,武士----文士 私学的兴起,发端于春秋中叶的历史新潮流,到春秋末叶发展到初步繁荣的阶段

孔丘的教育思想(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一、20弱冠,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花甲,70、80耄耋之年. 二、政治主张:富庶民 三、教育目标: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学而优则仕 四、教育内容: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 (一)学思行结合 (二)启发诱导 五、教育方法:(三)因材施教 1.要有好学、乐学的态度 (四)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 2.要有不耻下问的态度 3.要有事实求是的态度 六、德育原则(主张自觉修养德行):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 七、树立教师的典范: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教学相长 八、孔丘的贡献:①首先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重视教育;②他创办规模较大的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改变学在官府的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③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使文化教育下移到平民;④培养从政君子,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制的政治改革准备条件;⑤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与整理,编撰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教材,保存中国古代文化;⑥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对教学方法有新的创造,强调学思行结合的教学理论;⑦提倡启发式教学,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实行因材施教,发展个人专长,造就各类人才;⑧重视道德教育,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准则,鼓励人们提高道德水平;⑨提高道德修养应遵循的重要原则,重视立志,明确人生的前进方向;⑩力求走在中庸之道上,自觉进行思想检查,改过迁善;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

高三历史第一章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知识点

[键入文字] 高三历史第一章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知识点 夏朝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以下是第一章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 度知识点,请大家认真学习。 1、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因为原始社会生产力极端落后,人们的生活极端困苦,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有限,为了生 存时常进行战争有时甚至毁灭整个氏族.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使生产力逐步得到提高, 并且保留了生产力中核心要素:战俘不杀,留作奴隶;有了以国家形式的专门社会管理机构;创造了文明的转门部门和专门人才;同时,阶级斗争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禅 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军事民主制度.世袭制是私有制发展的产物.从禅让制到世袭,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认识,是私有制发展到 一定阶段的产物.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认识,是阶级对立的结果,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2、商汤灭夏、武王伐纣和国人暴动的性质以及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及启示 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的斗争都是反抗奴隶制国家暴虐统治的正义斗争,也是奴隶主贵 族争权夺利的斗争.国人是平民,举行暴动的是平民和奴隶,国人暴动是平民和奴隶的反抗 斗争. 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在于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从而导致统治阶级内 部或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这是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普遍规律.从中我们获 得的启示就是要勤政爱民. 3、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分析井田制和分封制的关系 (l)井田制 ①含义: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②内容:A.一切土地属于周 王所有;国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世代享用,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B.诸侯要向国王交纳 1

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夏商西周春秋法律制度、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一)

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夏商西周春秋法律制度、战国秦汉三国两晋 南北朝法律制度(一)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33,分数:66.00) 1.西周关于婚姻的“六礼”制度中,把男家卜得凶吉通知女家订婚称为______。 A.纳采 B.纳吉√ C.纳征 D.问名 西周时期,“六礼”是婚姻成立的必要条件,为后世历代所继承。六礼内容是:(1)“纳采”,即男家请媒人向女家送礼品提亲;(2)“问名”,即男家在女家答应议婚后,请媒人问女方的生年日月时辰,并卜于祖庙以定吉凶;(3)“纳吉”,即男家卜得凶吉通知女家,决定订婚;(4)“纳征”,又称为“纳币”,即男家送聘礼给女家;(5)“请期”,即男家择定吉日为婚期,商请女家择定婚期;(6)“亲迎”,即男子赴女家迎女方,举行结婚仪式。 2.西周时期,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五种方式被称为______。 A.五听√ B.五刑 C.五过 D.五罚 五听为辞听、色听、气听、耳听和目听。五听为西周时期审判案件时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五种方式。五过为西周时期官吏渎职犯罪的五种情形。五刑为墨、劓、剕、宫、大辟(奴隶制五刑)和笞、杖、徒、流、死(封建制五刑)。五罚属于“五过之疵”的情形。 3.据《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______”。 A.禹刑√ B.汤刑 C.九刑 D.五刑 据《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五刑为墨、劓、剕、宫、大辟(奴隶制五刑)和笞、杖、徒、流、死(封建制五刑)。 4.西周时期明确对惯犯和偶犯作出了区分,西周把惯犯称为______。 A..眚 B.非眚 C.非终 D.惟终√ 西周将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区分为非眚和眚,将偶犯和惯犯区分为非终和惟终。 5.我国的赎刑制度最早起源于______。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我国的赎刑制度最早起源于夏朝。 6.奴隶制五刑体系中,把砍去犯人膝盖骨的刑罚称为______。 A.劓刑 B.刖刑 C.剕刑 D.膑刑√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教案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外服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2)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过程与方法 (1)采取学、思、论、导四步教学法。即自学,深思,讨论,点评,诱导。授课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 (2)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台,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夏、商、周三个朝代政治体制的变化情况,认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应该用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上政治体制的变革。 (2)夏、商、周三代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早期的政治文明,是值得中国人自豪的事情。 重点与难点 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难点: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周礼与周朝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 教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张图片显示的什么地方? 学生讨论作答。 没错,就是“涂山望夫石”

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是大禹治水会诸侯之地,古称“涂山氏国”,涂山望夫石相传是大禹的妻子涂山氏所化,日夜盼望着夫婿回来。 中国古代留下了许多有关“望夫石”的诗歌,唐代诗人王建曾作诗:“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苏轼也曾留下《登涂山》。 那么,十三年后,“行人归来”,行人归来后又有哪些作为呢?夏商周是如何传承的呢?这就是我们本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新课学习】 【板书】一、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板书】1.夏朝 展示图片《夏代疆域图》、夏启图、夏桀图 通过这些图片以及课本,我们可以得出:约公元前2070年,古代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夏初建都阳城,其统治区域西起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沿黄河向东至今河南、河北、山东交界处。夏朝历经16帝429年,到夏桀时灭亡。 资料:“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 ——《国语·鲁语》同学们思考一下,大禹杀防风氏说明了什么? 老师:大禹治水以后,威望日盛,防风氏因为迟到,就遭到大禹的杀害,可以看出大禹时期,就已经显示出部族社会首领的特权,夏朝建立以后,这种特权更加明显,成为当时的政治特点。 政治特点:夏代已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板书】2.商朝 展示图片《商代疆域图》、鸣条之战、商汤图、殷纣图。 通过这些图片以及课本,我们可以得出:约公元前1600年,成汤率领天下诸侯鸣条之战打败了夏桀,建立了商朝。定都亳(今商丘),后多次迁都。其统治区域从黄河流域延伸至长江流域。商朝历经31帝671年,到殷纣时灭亡。 【板书】(1)内外服制度 展示图片《安阳妇好墓》、妇好雕像、妇好墓出土的铜钺。 老师:同学们对妇好及妇好墓了解多少呢?请举手回答。

夏商西周春秋法律制度

夏商西周春秋法律制度 下面按朝代对每一个时期的法律制度做一个总结: (一)夏商法律制度: (1)禹刑,是夏朝法律的总称或代称。《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2)汤刑,是商代法律的总称,泛指商王朝的所有法律、法规和制度。《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汤刑”。 (3)奴隶制五刑:墨、劓[yì]、剕[fèi]、宫、大辟。(剕,古代把脚砍掉的酷刑。大辟拼音:夏商五刑之一,是死刑的总称其执行方法主要是斩首,又称杀罪。) (4)天罚与神判:夏、商两朝(特别是商朝)将宗教意识与神判精神相结合,形成了“天罚”与“神判”制度,这是夏、商诉讼制度的根本特征和基本面貌。 (5)监狱:中国奴隶制时代的监狱大多称为“圜土”,商代因袭夏朝,监狱仍然称为“圜土”,同时另外还设专门关押要犯的监狱,称为“囹圄”。[líng yǔ] (二)西周法律制度: (1)明德慎罚:西周将天与德、德与刑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以德配天”原则指导下的“明德慎罚”、“刑兹无赦”和“刑罚世轻世重”的法律思想。 (2)吕刑:“吕刑”也称“甫刑”,记载了穆王命周王朝司寇吕侯进行法律改革的大致情况,是西周中期具有代表性的法典。 (3)九刑:一是指周朝的刑书,另一种含义是指西周刑罚,即墨、劓、剕、宫、大辟五刑加上赎、鞭、扑、流等刑罚,合起来称“九刑”。 (4)礼刑关系:1.礼与刑是西周法律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当时完整的法律体系。其中,礼是一种积极的规范,而刑则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二者相辅相成。2.“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此一法律原则始于西周。礼不下庶人是指庶人不可能按贵族的的礼仪行事。而“刑不上大夫”则指大夫以上贵族犯罪,可以获得某些宽宥,在适用刑罚时享有某些特权。但并不是说士大夫就可以不受刑罚制裁。 (5)刑事立法: A.刑罚适用原则:1.老幼减免刑罚原则:三赦——老、幼、蠢。2.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三宥——过失、不知、遗忘;过失——生;故意——非生;惯犯——惟终;偶犯——非终。3.罪疑从轻、罪疑从重原则。4.宽严适中原则。 B.主要罪名:1.政治性犯罪:违抗王命罪;贼(破坏礼法);芷(隐匿贼)。2.破坏社会秩序、侵犯人身、财产罪:冠攘奸尻kāo罪(聚众抢劫罪);盗(窃取财物);奸(盗用国家宝器)。3.渎职罪:惟官(畏权势)、惟反(徇私枉法)、惟内(为亲属徇私枉法)、惟货(贪赃枉法)、惟来(受人请托枉法——斡旋受贿罪)。 (6)民事立法: A.契约:西周时有专门的官职管理契约事宜,称“司约”,并设有“质人”作为具体的市场管理人员;质剂,适用于买卖关系的契约形式;傅别,借贷关系的契约形式。 B.婚姻:三大原则——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父母之命;“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七出”——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恶疾、多言、盗窃;“三不去”——有所娶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 C.宗法继承:嫡长子继承制。(商朝前期: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商朝后期:嫡长子继承制牢牢确立。) (7)司法制度: A.大司寇:西周时期,中央常设最高司法官为大司寇,“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国,诰四方”,实际负责辅助周王掌管全国司法工作。 B.狱、讼:审理民事案件称为“听讼”,审理刑事案件称为“断狱”。

高中历史教案:夏商西周的文化

高中历史教案:夏、商、西周的文化高中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夏 商 西周 文字 已有原始文字 甲骨文、金文 天文 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 历法 《夏小正》 出现天干地支 医学 医药学知识丰富,已经分科治疗 地理学 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周易》中首先提出了“地理”名称 生物学 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甲骨文中记载了许多动植物名称 古籍 《上书》和《周易》 艺术

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 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达到高峰,出现平雕和浮雕技术 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达到高峰,青铜器上有大量青铜铭文出现 教学建议 教学设计思路 在讲述甲骨文时,应利用书中提供的《二里头遗址陶器上的符号》使学生认识到汉字 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早期,商朝的甲骨文已经是较成熟的文字。通过展示适当 的甲骨文图片,使学生对甲骨文以及其史料价值有进一步的了解。讲述科学和技术时,教 师应强调周人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环保知识。 可以采用由学生列表归纳夏、商、西周时期各自文化成就的形式进行小结。 甲骨文 甲骨文字是商朝后期写或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 数为“记事辞”。 甲骨文,有刀刻的,也有朱书、墨书的。刀刻的甲骨文字有的填满朱砂,其字体与今 不同,因此难以辨认。现已发现的甲骨文字有四五千个。经过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们分析、判断,能够辨认的已近两千。这些甲骨文字,多为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文字,许 多字的笔画繁复,近似于图画,而且异体字较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另一方面,甲骨文中已有形声、假借的文字,从而说明文字的使用已经有了相当长久的历史。 当时人们用被灼烫过的甲骨上的纹络来判断事物的吉凶。占卜完毕,就将占卜的时间、人名、所问事情、占卜结果,以及事后验证刻在上面。由于,占卜之事大到国家军政大事、帝王起居,小道百姓生活,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诸方面,成为现今人们研究上 古史的重要史料。 易错概念 我国的信史开始于商朝,而不是公元前841年(西周)。造成错误的原因是把有文字 可考的历史理解为有确切纪年的历史了。 典型例题 例1与夏朝相比,商朝文化的进步表现在()。请从下面表达中挑选正确选项。 ①奴隶地位低下②青铜冶铸技术提高

夏商西周的文化

第四节夏、商、西周的文化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甲骨文和金文;夏商历法成就,夏商天文记录;商周医药学、生物学与地理学;《尚书》,《周易》;商周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夏、商、西周三代文化成就的取得,是奴隶制度兴盛、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对三代文化成就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认识,并运用这些观点分析和说明历史问题。 2.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为后世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奠定了基础。学习这些内容,将有助于对后来文化史的学习,从而体会历史发展的继承和渊源关系。 3.通过了解《周易》的哲学思想,纠正它是纯粹卜筮之书的认识,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古代文化典籍。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文字是文明古国的重要象征。文字的产生,源于生产生活实践,又促进了社会文明进步。甲骨文和金文是比较成熟的汉字,为研究夏、商、西周三代历史留下了宝贵资料。 2.夏、商、西周青铜时代,我国在天文、历法、医学、生物学和地理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铁器时代社会的进步创造了条件。三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说明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之一。 3.西周在哲学史上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周易》提出了阴阳说,代表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这种思想的出现,是人类征服自然能力增强的表现。 4.商周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出现高峰,是三代奴隶制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的具体体现,也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5.通过了解夏、商、西周三代历史文化内容,以及古代中国人对世界历史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从而逐渐培养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要点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五代有十国:南北汉、前后蜀,南平南唐吴闽楚。再加吴越) 宋元明清后,王朝自此完。 注:由夏启开创的父死子继的世袭制王朝,历史上称为夏代。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时代。不过,从司马迁开始,史学家们大多将夏代的开始从夏禹算起。 西周从文王到幽王,后平王即位,迁居洛邑,从此,历史进入东周时期。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是中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那时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以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谁战胜了,谁就召开诸侯国会议,强迫大家公认他的“霸主”地位。先后起来争当霸主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把他们称为“春秋五霸”。春秋末年,长江下游和钱塘江流域的吴国和越国,也参加了争霸战争。起初,吴国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后灭掉了吴国。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国的战国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经过春秋长期激烈的争霸战争,到战国开始,主要的诸侯国有齐、楚、燕、韩、赵、魏、秦等七国,历史上称之为“战国七雄”。在新兴土地阶级的推动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秦国的商鞅变法是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政治改革。 秦王嬴政当政以后,发动了大规模的兼并战争。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了全国。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末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吴广牺牲后,继起领导秦末农民战争的是项羽和刘邦。秦朝灭亡后,自公元前206年开始,项羽和刘邦为争做皇帝,进行了将近四年的战争,历史上称为“楚汉战争”。最后,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为了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稳固统治,王莽实行了“改制”。王莽改制加剧了各种矛盾,终于失败。公元17年、18年,爆发了绿林、赤眉大起义。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推翻了王莽的统治。起义军进攻长安时,汉朝皇室刘秀联合地主武装,吞并农民起义军,扩大了自己的势力。公元25年,刘秀自称皇帝,重新建立汉政权。定都洛阳。历史上称为东汉。 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无知,中央政权实际上控制在外戚、宦官手中,使得东汉后期的统治异常腐朽黑暗。在张角组织的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下,东汉政权瓦解。 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东汉政权名存实亡,为争夺地盘,各个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相互混战,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口大量死亡流徙。黄河中下游的袁绍和曹操,在战争中逐渐发展成为北方两个对立的强大军事集团。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此后几年,曹操统一了北方。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练习题及参考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练习题及参考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奴隶社会始于: A.夏朝B.商朝 c.西周D.东周 2.由一个家族代代世袭王位或帝位,这种制度称为: A.样让制B.王位世袭制 c.中央集权制D.地方分权制 3.“你这个可恨的太阳啊,我们宁愿和你同归于尽。”这里,老百姓咒骂的是: A.夏桀B.商汤 c.商纣D.周厉王 4.我国有文字可考的信史开始于商朝,根据是: A.陶钵口沿的符号B.殷墟

的甲骨文 c.戴手梏的陶俑D.日月食的记录 5.从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是我国历史上哪个时期: A.夏朝B.西周 c.春秋D.商朝 6.把都城迁到殷的商王是: A.汤B.纣c.盘庚D.武丁 7.商朝的“人牲”指的是: A.杀死牲畜,作为随葬 B.祭祀祖先时,杀牲畜代替奴隶作供品 c.祭祀祖先时,杀奴隶作供品 D.杀死或活埋奴隶作陪葬 8.商朝时候的历法是: A.夏历B.商历c.公历D.十二气历 9.武王伐纣的性质属于: A.民族间的相互征战 B.国家间的争霸战争 c.平民和奴隶的反抗斗争

D.奴隶主贵族领导推翻暴君的斗争 10.曾作“炮烙之刑”镇压人民的是: A.夏桀B.商纣王c.周厉王D.周平王 11.西周与商朝相比,政治上的主要不同之处是: A.实行王位世袭制B.实行分封制 c.强化奴隶制国家机器D.对奴隶和平民实行专制 12.西周初期,诸侯国国君对周王的义务,不包括: A.交纳租税B.服从命令 c.贡献财物D.派兵随周王作战 13.我国历史上,确切纪年开始在: A.公元前481年B.公元前814年 c.公元前418年D.公元前841年 14.西周时被称作“国人”的是: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夏商西周 春秋战国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P15 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P21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P23 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 P23-24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P24 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湖南宁乡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 P26 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 P27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P27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P30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P30-32 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P31

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城濮之战。P32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战国形势图》 P33 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P34 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P36-37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P37 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筑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P37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P38-39 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P41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 P41 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称铭文。P41 对日食,月食的记载及二十四节气 P43 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总结出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 P43 屈原生活在战国末期的楚国,代表作《离骚》 P43 战国时期的整套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P44

夏商西周的文化教学教案

夏商西周的文化教学教案 教学建议 教学设计思路 在讲述甲骨文时,应利用书中提供的《二里头遗址陶器上的符号》使学生认识到汉字 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早期,商朝的甲骨文已经是较成熟的文字。通过展示适当 的甲骨文图片,使学生对甲骨文以及其史料价值有进一步的了解。讲述科学和技术时,教 师应强调周人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环保知识。 可以采用由学生列表归纳夏、商、西周时期各自文化成就的形式进行小结。 甲骨文 甲骨文字是商朝后期写或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 数为“记事辞”。 甲骨文,有刀刻的,也有朱书、墨书的。刀刻的甲骨文字有的填满朱砂,其字体与今 不同,因此难以辨认。现已发现的甲骨文字有四五千个。经过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们分析、判断,能够辨认的已近两千。这些甲骨文字,多为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文字,许 多字的笔画繁复,近似于图画,而且异体字较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另一方面,甲骨文中已有形声、假借的文字,从而说明文字的使用已经有了相当长久的历史。 当时人们用被灼烫过的甲骨上的纹络来判断事物的吉凶。占卜完毕,就将占卜的时间、人名、所问事情、占卜结果,以及事后验证刻在上面。由于,占卜之事大到国家军政大事、帝王起居,小道百姓生活,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诸方面,成为现今人们研究上 古史的重要史料。 易错概念 我国的信史开始于商朝,而不是公元前841年(西周)。造成错误的原因是把有文字 可考的历史理解为有确切纪年的历史了。 典型例题 例1与夏朝相比,商朝文化的进步表现在()。请从下面表达中挑选正确选项。 ①奴隶地位低下②青铜冶铸技术提高 ③成熟的文字再现④历史上的确发纪年开始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夏商西周的全面总结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夏商西周的全面总结 篇一:夏商西周的小故事 禹为鲧之子,又名文命,字高密。相传生于西羌(今甘肃、宁夏、内蒙南部一带),后随父迁徙于崇(今河南登封附近),尧时被封为夏伯,故又称夏禹或伯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音gǔn)。 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有一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忍着真心没进去探望。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 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避水剑。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 后稷 1、古代周族的始祖。传说有邰氏之女姜踏巨人脚迹,怀孕而生,因一度被弃,故又名弃。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曾在尧舜时代当农官,教民耕种,被认为是开始种稷和麦的人。 周后稷,其母姜原,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

Removed_夏商西周的历史地位2

夏商西周的历史地位 在上古时代相当艰苦困难的条件下,社会人们所创造的文化能够得以保存并且发展壮大,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就世界历史的范围看,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历史一脉相承,其间不仅没有间断,而且三代的文化渐次延续而屡创辉煌。这个能说是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奇迹。这一点可以作为我们所阐述的夏商西周的历史地位这个问题的第一方面。 站在文明时代槛上的禹是夏朝的奠基者。从禹子启开始,夏朝正式建立。夏朝共历四五百年的时间,在大约公元前21世纪至前17世纪之间。《史记·夏本纪》集解引《汲冢纪年》说夏朝“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所谓“无王”,指夏朝初期太康失国以后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东夷族的羿、寒浞先后占据了统治地位,直到太康弟仲康的孙子少康时,夏王才恢复了统治。曾经见到过《汲冢纪年》材料的晋朝人束皙说“夏年多殷”(《晋书·束皙传》),认为夏朝比殷朝的年数更多。他可能是把尧舜的时间都算在了夏朝之内,也可能只把盘庚迁殷以后至纣王的时间算作殷朝年数。无论如何,在我国文明时代的开始阶段,夏朝都是历时长久的一个重要时期。继夏而起的商朝是由子姓的商族所建立的。商的祖先契与舜禹的时代约略同时,可见商也是一个相当古老的部落。商在早期是活动在黄河下游北方广大地区的部落,时常进行迁徙,到了成汤时期,商族活动在今冀南、豫北一带。大约在前17世纪成汤在众多方国部落的支持下灭掉夏朝,建立了商朝。按照《史记》的记载,商朝共传十七世,三十一王。商朝的覆灭是前11世纪的事情。《史记·殷本纪》索隐引《汲冢纪年》说商朝“用岁四百九十六年”,与商朝的实际情况当相距不远。商朝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从成汤灭夏到盘庚迁殷以前为第一阶段,称为早商时期;盘庚迁殷之后至商朝灭亡,为第二阶段,称为晚商时期。早商时期殷都屡迁,商朝都邑先后有毫、嚣、相、庇、奄等。盘庚继位以后把都邑从奄迁徙至殷。这以后,商的都邑还可能有过小范围内的移动,也可能出现过两都并存的局面,但大体说来,基本上还是以殷为都邑的。《史记·殷本纪》正义概括《纪年》的说法,认为“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五十三年,更不徙都”,其说大致可信。和了姓的商族一样,姬姓的周族也有相当古老的历史。周的始祖弃是舜禹时代的人,曾被舜任命为后稷。在部落首领公刘的时期,周族居于戎狄之间,公刘率族众迁徙至豳。公刘以后九传至公亶父,周族又从豳迁徙到歧山下的周原。这以后周族才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周文王的时期曾经达到“三分天下有其二”(《论语·泰伯》)的兴盛局面,受到多数方国部落的拥护,从而为武王伐纣灭商奠定了基础。大约在前11世纪,周武王率众灭掉商朝,成为周朝的开国之君。周朝以平王东迁为分界划分成西周与东周。东周包括春秋、战国两个阶段,社会历史进入了迅速变革的时期。周代能够自成体系、稳固发展的历史时期还是西周。从周武王开始,西周王朝共历十二世,十三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