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通用16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通用16篇)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⒉、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旧引新

1、出示苹果,让学生说一说一个苹果的重量是250(),一筐苹果的重量是15()?

2、千克、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1000克)。

3、一车苹果的重量是2()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研究问题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出示教材例题,集装箱,火车车厢,汽油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2)让学生根据对吨大致的了解及课外资料的补充说说生活中那些物体通常使用“吨”来作单位。

(3)课件展示:卡车、火车车厢、轮船、飞机、鲸鱼、楼房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提问:通常以“吨”作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①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

②学生分小组交流汇报

③师生合作得出结论:通常大件物体及较重的物品“吨”来作单位。

目的:用课件出示图片,丰富了感性材料的种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再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得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认识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1)分组的同学互相背,感受自己的重量。

①学生汇自己的体重。

②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

③说说自己的感受。

④感受1吨

(2)课件出示1袋100千克的大米。

提问:需要几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个)

(课件演示)请同学们观察:有这样的几袋大米?(10袋)提问:1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1000千克)板书:1000千克。

你是怎样想的?100千克的大米需8个同学抬起来,那1000千克的大米需多少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0个)。说明1000千克的大米的重量比较重。

通过小组学生反复称量物体的重量,在实践中让学生体验和感受物体的实际重量。转移一吨的重量。

老师指导:每袋大米100公斤,10袋大米1000公斤,就是1吨。

即:1吨=1000千克。师补充板书:1吨=1000千克

(3)巩固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师生做个猜体重的游戏。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的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50千克),如果平均每个老师的体重按50千克计算,那有多少个老师的体重合起来是1吨?你是怎样想的?

(4)填空题练习:三年级学生的平均体重是25公斤,40个学生的体重是()公斤,就是()吨。

三、看书质疑

学生自己看书,标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地方,然后解答。

四、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吨作单位。

2.在()中填入适当的数字,这样所有东西的总重量正好是1吨。

3、想一想,填一填

一条鲸鱼的重量是6000千克,是( )吨

卡车的车载质量是5吨,也就是()公斤。

五、合作总结,解决问题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道了些什么?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够用所学习的知识不断地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数学概念知识课,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我运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巧妙的设置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各类情景,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情景中,掌握理解“吨”的概念。从而突破这节课的难点。接着我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板书

吨的认识

1千克=1000克

1吨=1000千克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一千米的长度观念。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厘米。再填空。

2、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旗杆的高度。

(3)测量课桌的高度。

(4)测量硬币的厚度。

思考;测量三元到丰都的路程。

师:如果要测量三元到丰都的路程,我们可以选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呢?

3、揭示课题:用米测量太麻烦了。三元到丰都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

二、观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如: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书上4页四幅图)

A图一:汽车时速表

B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30千米。

C图3;公路上的里程碑。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m))

三、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1千米有多长呢?昨天老师带领大家走了100米的路

程,(课件出示食堂到周转房口)想一想,1000米要走多少个100米?(10个)对,就是像我们昨天那样走10次,5个来回。

10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千米=1000米全班齐读一次。(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追问:2千米=()米(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xx米)

4千米=()米3000米=()千米

9千米=()米6000米=()千米

四、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千米到底有多长?

出示新庄小学操场:这是新庄小学的操场,一圈是400米,沿着它跑两圈半是是多少?

让学生尝试算一算两圈半是多少米?然后展示交流。最后教师总结。

400x2=800(米)800+200=1000(米)

1000米=1千米1千米也叫1公里1千米(公里)=1000米

学生齐读。

想一想:从校门口大约到什么地方是1千米?

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几千米?

五、做一做

再次体验1千米的长度?

(1)三元中学操场: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三元中学,你知道沿着它跑道走一圈时多少米吗?老师做了实地测量,是200米,那走几圈是1千米?(指名回答:5圈)

(2)星期天,杨老师进行了一次实地测量,从我们校门口出发一直医院背后,大约是1千米。

(3)学校门口到向家坝的水泥路约1km。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4)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六、实际运用

小帅在早锻炼,跑一圈200米,跑5圈是多少千米?

学生练习后,再展示交流。

200x5=1000(米)1000米=1千米

七、拓展训练

改一改:

(课件出示)小明的日记

20xx年12月5日星期六

今天早晨7点钟,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用了3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哇!才走了3分钟。路上碰到体重50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问:“小明,上哪儿去?”我说:“去广场放风筝。”丁丁说:“广场离这里很近,才1米呀!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点,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围一围、找一找、涂一涂、剪一剪、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认识四边形的共同特点,分辨不同四边形的不同之处。

教学过程

一、引入,从“从趣点”出发

1、认一认四边形

(1)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你能说出哪些图形的名称?

师: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都是四边形。(板题:四边形)

(2)请同学们在书上将四边形涂上阴影

二、学习演练

1、观察讨论: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

结合图形得出,师板书:四边形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

学习例1

(1)开放尝试,独立完成。

(2)投影展示,交流讨论。

(3)比较加深,说说那几个图形为什么不是四边形。

2、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四边形

3、分类:

(1)小组合作,要求按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类。每分好一类放在旁边。比比看哪个小组分得多。(老师分发信封)

(2)汇报交流,投影展示,说说分类的方法。

课堂练习

三、练习,从“差异点”提高

4、学习例2

①先用尺子量一量,再用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

②哪两个四边形比较象,不同在哪儿?小结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比较特殊的四边形,它们的角都是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

四、概括,从“智能点”提升

小结全课,看书巩固。通过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根据所学知识适时对学生进行保护动物和环境的教育。

2、引导学生用迁移的方法,利用旧知识,学会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3.学生体验与他人交流自己算法的过程,培养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4、通过多种形式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看看你认识这些湿地野生动物吗?把你了解的情况给大家说一说。

课件展示了教材第36页的主题图。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湿地孕育了多种湿地野生动物。以下是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物种统计表。

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表格。

学生们交换他们自己收集的其他湿地野生动物。

师:这是关于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统计表,说一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学生汇报:

生1:知道了湿地动物主要可以分为三类:鸟类、爬行类、哺乳类。

生2:我知道鸟类最多有271种,爬行动物有122种,哺乳动物最少有31种。

师:今天我们研究的问题就与这些湿地野生动物的种类有关,有信心学好吗?

设计意图:借助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引导学生分析统计表,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为新课程教学奠定基础。

二、探究体验新知

1、教学例1

师出示问题: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师根据表中信息,该怎样列式计算呢?(指生列式)

生列式:271+122。

师:这两个数有点大,又不是整十整百的数,能口算吗?那我们该怎么办?

生:用竖式计算。

师:一起说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学生尝试独立竖写,老师巡视了解情况。

展示交流竖式计算的方法及结果,对表现好的学生表扬鼓励。

师: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与之前我们学习过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吗?

生:跟我们一起学习过的笔算方法一样,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2、教学例2

师出示问题: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271+31的竖式计算方法。重点说清十位上3+7=10,只要在十位下面写0,同时向百位进1。

师:想一想,271+903,该怎样计算呢?自己试一试。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师:你在计算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生:当百位上相加满十,我不知该怎么办了。想起“十位上满十,向百位上进一”,我觉得应该是百位上满十,向千位上进一。

师:说得很有道理,同学们,根据我们学过的知识,能解决未知的问题,很好!

师:比较这三个竖式,你发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我发现第一个加数都一样。

生:我发现第二个加数变化了,就有进位也有不进位。

师:观察的真仔细,也就是说,第二个加数变化,就会出现不进位和一次进位的情况。

师: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交流“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当一位数字上的数字加起来是十时,就要前进一位。

老师:这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的加法。(板书:三位数加三位数)

三、练习提升

1.我是一个小医生,我会改正我的错误。

(1)买一个地球仪和一个书包共需要多少钱?

(2)你想买什么?要花多少钱?

(3)和同桌互相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四、总结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说一说在本节课中的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感受。

板书设计

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

+122+31+903

———————————

课外作业

1、用竖式计算

126+242320+485107+385542+175

2、电饭锅358元,微波炉329元,台灯176元,电风扇385元,如果让你买两件商品,你会怎么买?算算价钱。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在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会用毫米作为测量物体长度,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厘米=10毫米;会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在二年级我们学习过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要精确地测量物体长度,需要什么工具?(用尺子量)

2、请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学生汇报: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所量物体的一条边,看这边的另一端指向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读数时要平视。)

3、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并用手比一比有多长?(学生回答)

4、填上合适的单位(课件演示,指生回答)

5、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

(2)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的“估计”一栏中。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6.通过测量验证估计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7、提问: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该怎么办呢?

8、能不能用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来精确地表示书本的厚度?(这时我们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游戏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在活动中产生知识上的冲突,为新知的出现做好铺垫

二、新授知识

1、建立1毫米的概念,认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观察自己的直尺,你能发现什么呢?(同桌交流)

(1)很多个1厘米。(0-1、1-2都是1厘米)

(2)除了厘米刻度外,1厘米中间还有更小的格。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找一找尺子上面的小格。

(3)一个小格一个小格地数(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0个小

格就是1厘米。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25px=10mm)。

(4)考考你:3小格是多少毫米?7小格是多少毫米?比1厘米多2格,是多长?(1厘米2毫米)

(5)填一填:2厘米=()毫米5厘米=()毫米70毫米=()厘米

(6)你能测量出书本的厚度是多少毫米?(6个小格,是6毫米)

三、想一想

(1)想一想1毫米是多长?拿出一张光盘,看一看,摸一摸。这张光盘的厚度就大约是1毫米。(小魔术: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光盘,再慢慢把它抽出,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宽度大约1毫米。让学生反复做一做,加深对1毫米的认识。)闭眼想象并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猜一猜,几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长度接近1毫米。(电话卡的厚度、学生卡的厚度)通过多次的直观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让概念从实际中来,便于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3)说一说,测量生活中的哪些物品会用到“毫米”作单位?(小的物体)

(4)生活中的毫米:①1角硬币、1元硬币的厚度大约是2毫米。②人的手指甲大约10天长1毫米,脚趾甲大约20天长1毫米。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到毫米。

四、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或数。

一只蚂蚁长约3()。

一本字典厚70(),也就是()厘米。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6

设计说明

与时、分、秒相比,年、月、日的关系更为复杂。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知经验,但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

学思维过程。本课教学在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进步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用生活中的数学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为基本理念,从话题的引入到课后习题,以及课堂上关于年、月、日的知识补充,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注重观察,引导发现,培养能力。

教学时,通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年历卡及相关统计表,让学生在观察中了解年、月、日及大月、小月等知识,在发现中掌握知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启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又让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自我探究、自我发现中获取新知,成为学习的主人。努力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空间,让学生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更加系统地纳入自己的知识网络中。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年历卡

教学过程

第1课时看日历(一)

⊙谈话导入,引出新课

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的日期吗?在你的记忆中有什么美好或特别的日子吗?(学生自由报道)

师: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我们都用到了哪些时间单位?

(年、月、日)

老师:学生对年、月、日知道得真多!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探索日历的秘密吧!

(板书课题:看日历)

设计意图:以特殊的日子为切入点,从而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打开学生的思维,为后面的新知识教学做铺垫。

⊙亲自实践,探究新知

观察教材附页1,把xxxx~xxxx年各月份的天数记录在表格中,谈一谈你的发现。

老师:请仔细观察这四年的日历,告诉你的同桌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观察,与同桌交流后汇报。

师:请同学们在表格中记录下xxxx~xxxx年各月份的天数。

学生参照教材附页1独立完成。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核对、订正所填的数据,以保证自己所填数据的准确性。

同桌交流、核对,师巡视。

老师:请观察记录单上每个月的天数,并告诉我你发现了什么。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精选16篇)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精选16篇)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篇1 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1单元时、分、秒 第1课时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 【教学分析】 时间单位“秒”学生们并不陌生,在生活中有接触。1分=60秒,学生也有模糊的概念印象,但是,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因此知道并理解1分=60秒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不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亦是难点。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给足学生观察、发现、探究、体验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多媒体课件的有效运用,以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难点: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2.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3.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针。)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 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 (2)认识1秒和几秒。 ①揭示: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②秒针走2小格的时间是几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针走1圈的时间呢?为什么? (3)理解1分=60秒。 ①课件演示秒针走动1圈,学生边观察边说出时间: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②课件演示,学生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是几分钟?你发现了什么?(1分=60秒) ④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60分,1分=60秒)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时、分、秒》教案设计 第1课时: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学重点: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优秀数学教案(优秀10篇)

2023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一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P63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估算、口算和笔算方法的活动,使学生经历理解算理的过程,以逐步掌握算法、 形成技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算理,体验算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增强合 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笔算乘法的顺序与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答题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小红和大家一样,也是一个非常爱读书的孩子,星期天她和妈妈一起 来到书店买书,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一套书12本,每本24元。)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一个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想法出发,让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预设生:一共花多少元? 师:这也是小红正在思考的问题。(课件出示)你们能解决吗?怎样列算式? 学生列算式,师板书24某12 师:这是一道几位数乘几位数的算式?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那像24某12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又该怎样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设计意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理解算理,探究算法。 1、在估算的基础上口算出实际得数。 师:大约一共花了多少钱呢?你能估算一下吗? (1)预设3种估算方法,口算出得数 生1:把12估成10,24某10=240。 请学生思考,这个240是估大了还是小了?(小了)为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把12估成了10,实际上算的是几本书的价格?(10本)那要计算一共花多少钱,还要怎么做呢? 学生说想法,课件演示帮助理解。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题目】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内容】 一、教学背景分析 1.1 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学生接受过两年的数学教育,具备基本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望,逐渐形成了初步的数学 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三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十分旺盛,喜欢 通过实际操作和游戏活动来学习数学知识。 1.2 教材内容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整数、小数、分数、长度、面积、时间、乘法、除法等多个数学知识板块。这些知识既有 基础概念的学习,也有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运用。教材内容设 计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1.3 教学条件分析 教学条件是促进教学有效展开的重要保障。教学条件包括教室环境、 教学设备、教学资源等方面。针对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需要具备清 晰明亮的教学环境,配备合适的教学板书和教学用具。还需要充分利 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目标确定 2.1 知识目标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整数、小数、分数、长度、面积、时间、乘法、除法等数学知识,具备初步的数学计算和推理能力。能 够通过日常生活情境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2.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对 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3 情感态度目标 引导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 的学习习惯。通过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培养 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3.1 教学重点 整数、小数、分数、长度、面积、时间、乘法、除法等数学知识的系 统学习和掌握,能够熟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2 教学难点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6篇)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6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利用旧知,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2、能根据实际,选取合理的方法正确、灵活地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结合所学知识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的计算法则,会正确地进行笔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热身小游戏 二、复习旧知: 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并想一想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35+34= 48+29= 230+540= 360+240= 三、新课导入: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湿地吗?(学生自由回答)那么今天徐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领略一下湿地的美。(出示湿地图片) 湿地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野生动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吧!(课件出示四种野生动物) 2、下面是关于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统计表,说一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有用的数学问题吗?(课件出示:第36页表格)学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从表格中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信息。今天我们研究的问题就和这些湿地野生动物的种类有关,大家有信心学好吗? 四、新课教学 1、教学例1 师:出示问题: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该怎样计算呢? 生:就是把鸟类和爬行类动物的种数相加:271+122= 师:这两个数有点大,而且不是整十整百数,不容易口算,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用竖式计算 师:想一想竖式应该怎样写呢?自己试一试。(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组织学生展示交流竖式计算的方法和结果。 师: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与之前我们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吗? 生: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2、教学例2 出示问题: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算式:271+31=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34—36页上的例1、例2,完成“做一做”中的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展分类。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考虑、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对学生进展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找出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展分类。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你喜欢什么运 动?(对学生进展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2、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说或小组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图形。 学生汇报、交流。 4、提醒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四边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 、教学例1。(认识四边形) (1)下面的图形中,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就把它剪下来。(印发,每人一份) 学生剪完后汇报,并说说理由。 (2)小组讨论。 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老师根据答复板书: 四条直的边 四边形有四个角 (3)联络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外表是四边形的。

2、教学例2。(给四边形分类) (1)把你剪下的四边形进展分类。(学生独立操作) (2)还有不同的分法吗?(小组交流) 学生汇报,并说理由 三、稳固应用。 教材第36页的“做一做”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汇报) 2、今天我们学习了四边形,掌握了四边形的特点;还能根据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给四边形分出不同的类型。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学生分析^p : 在一、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学生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历,本节课将和老师共同参与一系列活动,认识四边形,掌握一定根底的学习技能,形成合作意识,并具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才能。学生的思维活泼,应充分给他们动手和表达的空间和时间。 设计理念: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5篇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5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会倍的含义,理解“几份”“几个几”和“几倍”的联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有条理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倍”的概念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倍”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倍” 1.出示主题图,寻找数学信息。 (出示主题图)看屏幕,仔细观察,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有红萝卜,胡萝卜还有白萝卜,生数数量)观察地真仔细! 师:刚才他找到了3种萝卜,分别是胡萝卜,胡萝卜有几根?(2根)还找到了红萝卜有6根,白萝卜有10根。(出示) 2.观察数据,发现倍数关系。 师:有这么多关于萝卜的数学信息,比较一下,你能发现这三种萝卜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吗? 生说“多与少”的关系,倍的关系等,从而引出倍。 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倍(揭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初步认识“倍” 师:听说过倍吗?仔细观察,看看你能发现红萝卜和胡萝卜之间的倍数关系吗?(生: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师:你能不能摆一摆、圈一圈,让我们一眼看出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生

摆,圈红萝卜,数) 小结:红萝卜和胡萝卜比,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这样的3个2根(板书),我们就说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板书) 师:谁还能像他这样完整地说?同桌互说,一起说。 2.进一步感知“倍”。 师:想一想,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找到了红萝卜和胡萝卜之间的倍数关系的?(圈一圈),那你能用这种方法来找一找其他萝卜之间的倍数关系吗(生在练习纸上圈一圈,再填一填,学生汇报,小结) 3、想象推理,认识“倍”。 (1)师:(课件出示图)看,现在白萝卜有几个2根呢?轻轻地数一数,有几个2根?(6个)那么我们可以怎么说?(生: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6倍) (2)师:现在呢?(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7倍,出示) (3)师:如果白萝卜有9个2根(一生: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9倍) (4)师:你还能继续接着往下说吗?(如果白萝卜有10个2根,那么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10倍……) (5)师:如果白萝卜有20个2根呢?几倍?(20倍)有50个2根呢?(50倍)100个2根呢?(100倍) (6)师:你有什么发现?(白萝卜有几个2根,那么白萝卜的根数就是胡萝卜的几倍。(课件出示) 二、改变标准,理解“倍” (1)师:(课件出示图)兔妈妈又找来了一根胡萝卜,现在有几根胡萝?(3根)那现在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几倍呢? (2)师:大家都认为是2倍?谁来说一说怎么看出是2倍的? 生:因为胡萝卜有3根,红萝卜有2个3根,所以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2倍。 (3)师:他是把几根胡萝卜看成一份(3根),红萝卜有这样的几份呢?(2份)也就是2个3根,所以我们说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2倍。 (4)师:都是和6根红萝卜在比,为什么一会儿是2倍?一会儿又是3倍呢? (5)师:我们来看,刚才的一份是2根,现在的一份是3根,每份数发生变化了,倍数也就发生变化了。 拓展提升

三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5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5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5篇 良好的教学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明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供有效的教学资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三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精选篇1) 教学内容 课本第五册第74页例1,练习十六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 2、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问题 (出示主题图) 师:元旦到了。小明、小华和小英正在用彩笔画画,准备布置“迎接元旦”专刊。他们要用美丽鲜艳的彩色图画歌颂伟大的祖国,迎接新年的到来。从这幅图画中,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他们每人都有一盒彩笔,每盒12枝。他们一共有多少枝彩笔呢? 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盒大约有多少枝彩笔?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呢?

小精灵问了: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二、探讨交流 请同学们说一说: (1)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 (2)12×3表示什么意思? (3)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问:这道题该怎样算呢? 让小组内每个同学先思考3分钟,在纸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来。也可以摆出小棒(或其他学具)或画画图等。如果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算法都写出来。 完以后,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 小组长归纳一下本小组一共想出了哪几种算法。这时教师巡回了解各组的情况,尤其要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 全班汇报。由各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的各种算法,教师将其板演在黑板上。 三、分类评价 教师提出要求:现在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算法分分类,看看一共有几种思路。 估计学生的算法可能有如下几类: 1.摆学具求得数。 引导学生摆。因为一个因数是12,所以一行摆1捆零2根;因为另一个因数是3,所以摆3行,一共摆了3捆零6根,也就是得36。 2.画图求出得数。 例如画出如下的图: 3.连加法。 12+12+12=36 4.数的分解组成。 10×3=302×3=630+6=36

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五、课堂检测位进1;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 的1。 谈话:能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你高兴吗?希望 你们用学习的知识解决更多的生活问题。 用竖式计算 37+95= 33+95= 49+75=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三年级1班第二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课题第2课时三位数加三位数总第节 教学目的1、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水平和估算的方法。 2、在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3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教学重点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个性修改 一、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二、探索新知,教学例题1、列竖式计算 59+77 85+68 59+89 2、问:谁还记得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列竖式时要注意些什么?你注意到了吗? 教学例2 师:通过观察“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谁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新的数学问题? (一、)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学会估算。 师:将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列出算式。 生:学生独立列出算式。 师:你能估计出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吗? 生:1、四人小组讨论,要求每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方法。 2、先实行估算。 师:1、376最靠近哪个整百的数字?

三、方法应用: 四、总结升华: 五、课堂检测 2、284最靠近哪个整百的数字? 3、如果精确计算,你认为会比700多还是比700少呢?为什么? 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学会估算的方法,再小组交流。 列竖式做精确计算。 1、刚同学们已经估计出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大约一共有700种,现在请同学们列竖式做精确计算,看看我们估计得是否准确。 2、生: A、先独立思考计算的方法,简单汇报自己的想法。 B、独立列竖式实行计算。 C、小组汇报交流。 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在计算到前一位的时候不能忘记加进位1。师:但是我们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小组分工合作,看看这节课我们还能解决那些数学问题。(解决刚才提出的这节课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 师: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掌握了连续进位加法,而且懂得了中国爬行类和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的种数,其实我国还有许多珍惜野生的动物,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5页,说一说呢在表中发现了什么数量关系? 学生自由找出表中的数量关系,形成问题,并列竖式解决问题。 做一做:课本1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三年级1班第二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课题第3课时加法练习课总第节 教学目的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10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10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篇一 教学内容: 位置与方向的综合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综合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2、使学生熟悉的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重点难点: 认识8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练习 1、说一说你认识的8个方向:同桌互相考一考。 2、画出一个标有8个方向的方向示意图,比一比,谁画得准! 3、老师说方位,学生指出来。 二、综合练习 完成11页第3题、11页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12页的第5题、同桌合作完成12页第6题。 三、总结 这一单元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对你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用处呢?还在什么地方有用呢?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篇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P55、56 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了解到什么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板书:有32人跳绳,6人一组,可以分几组? 二、新课 师:这个活动有没有进行平均分? 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小组讨论) 汇报,师板书:32÷6 学生独立算出结果。 汇报:可以是横式,也可以是竖式。 师问:得到的5是什么意思?2又是什么意思?所以单位是什么? 师:在解决这样的题目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来选择用什么算式解决。注意结果的单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11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11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课题: 小数的大小比较第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从中进一步学习简单的数学推理。 2.通过运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主题图,谈话引入:今天天气真热,童童想到冷饮店买些冷饮。请大家观察价目表,看看这里有哪些品种的冷饮,价钱分别是多少? 学生看图,教师指名说说每种冷饮的名称和价钱。 教师整理板书:雪糕0.8元,冰棍0.6元,冰砖1.5元,蛋筒2.2元。 提问:通过这些商品的价钱,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2.谈话:童童想买雪糕和冰棍,她想知道哪个贵一些,你能帮她比一比吗?揭题: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3。 提问:如何比较0.8和0.6的大小? 课件出示:0.8○0.6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并选派代表交流、汇报想法。 想法一:0.8元是8角,0.6元是6角,8角大于6角,所以0.8>0.6。 想法二:0.8=8686,0.6=,>,所以0.8>0.6。 出示两个正方形,让学生在正方形中分别涂色表示0.8和0.6,再比一比。(得出0.8>0.6)小结:两个小数都是零点几的,我们可以比较它们的小数部分,十分位大的这个小数就大。 2.试一试。 提出问题:比一比雪糕和冰砖的价格,并和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出示:0.8○1.5 (1)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小组选派代表汇报想法。 想法一:0.8的整数部分是0,1.5的整数部分是1,那么0.8肯定小于1.5,所以雪糕便宜。 想法二:0.8写成分数是88,<1,而1<1.5,所以0.8<1.5,雪糕便宜。1010 想法三:因为8比15小,所以0.8<1.5,雪糕便宜。 (2)谈话:同学们说得很多,这些方法都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我们还可以用数轴来表示这两个数。 (出示数轴图)提问:你能在数轴上标出0.8和1.5的位置吗? 学生在教材中的数轴上标出两个小数的位置。 学生汇报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结:两个小数的整数部分不相同时,可以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 (3)引导:在数轴上标出0.6,比较0.6、0.8和1.5这三个数哪个,哪个最小。学生独立标出位置,并比较大小。 (4)任意选两种冷饮,比一比价格,再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三年级人教版上册数学教案(5篇)

三年级人教版上册数学教案(5篇) 三班级人教版上册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详细的活动,熟悉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依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进展同学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对任意角度详细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春季是运动的最好季节,我们同学们都很爱好运动,不久我校就会进展一次越野竞赛,如今教师将越野图呈现给大家。 二、探究沟通解决问题 1、出示越野图的起点和终点位置。 2、假设你是一名运发动,你将从起点向什么方向行进?〔方向标〕加方向标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方向标画在起点的位置?〔以起点为观测点〕 3、自主探究,小组商量,合作沟通 例1的学习是让同学明确可以依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时,可以与主题图的教学结合进展,通过情境使同

学明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活动中确定方向的详细方法可以让同学小组合作进展探究。 知道在动身点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动身吗?假设这样会发生什么状况?这样确定方向准确吗?怎么样走会更加的准确? 准确的可以说是东偏北30°,那可以用北偏东60°这样表示吗?在说详细位置时,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向。——靠近哪个方向就把那个方向放在前面。 〔距离 1千米〕假设没有距离又会怎样? 1号点在起点的东偏北30°的方向上,距离是 1千米。你学会表示了吗? 三、稳固练习内化提高 做一做呈现了小明家四周几处建筑物的位置示意图,通过方向与距离确实定,使同学进一步明确确定方向的详细方法。 练习三第1、2题是相应的在地图上确定方向的练习。 四、回忆整理反思提升 我们可以依据题目供给的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来确定物体的位置。首先要确定方向标。 三班级人教版上册数学教案篇2 第一单元时、分、秒 单元目标: 1、熟悉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会进展一些简洁的时间计算。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工作计划(精选8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工作方案〔精 选8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工作方案〔精选8篇〕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工作方案篇1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更好的完本钱册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步教学质量,根据本册的详细内容及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教学方案: 一、教材简析: (一)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改良笔算教学的编排,表达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络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空间和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究,加强估测意识和才能的培养。提供丰富的现实学习素材,表达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开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才能,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详细内容包括:克、千克、吨的认识,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乘法、识别方向、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四那么混合运算、年月日、周长、分数的初步认识、三次综合理论、总复习。 (二)知识目的

1、结合详细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结合详细情境,进一步理解四那么运算的意义,会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即含有两级运算的四那么混合运算。初步形成独立考虑和探究意识。结合现实素材进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初步形成估算意识。 3、在详细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展简单的换算。 4、结合实例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认识周长的含义,并能计算周长。 5、掌握年、月、日。 6、认识东、西、南、北和东南、西南、东北、西北,给定一个方向,区分其余七个方向。 (三)情感与态度目的: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和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2、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绘某些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络,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 3、能克制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9篇)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9篇)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环境,使学生认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能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基本技能目标: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 对东西南北等方位概念的形成。 教学过程: 室外部分 一、导入 师:今天有许多老师来听课,其中不少老师还是第一次来到我们纬二路小学呢!对我们学校不是很了解,大家能不能先当个小导游领着老师们参观一下我们的'学校?时间的关系我们只参观前院四周的情况,介绍时注

意使用正确的方位词。能当好小导游吗?(能)下面就分小组请老师们去参观吧! (学生分小组进入操场向参观的老师们介绍校园) 二、认识东、西、南、北 1、认识东、西、南、北。 学生集合汇报。 师:同学们是怎样向老师们介绍的? (学生用以前学过的前后左右来介绍校园的情况) 师:为什么几位同学有的说他的前面是教学楼?有的说他的前面是幼儿园楼呢? (两位同学站的方向不一样,所以他所面对的事物就不一样。) 师:看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前后左右来描述,有局限性了。怎么办呢?你还知道其他描述方向的方法吗? (可以用东西南北来描述) 师:你知道哪是东吗?(太阳升起的方向就是东方) 知道了东还能知道那个方向?(西方,东与西相对) 剩下两个方向是什么?(南和北) 哪是南?哪是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巩固东西南北。 师:看大家是不是认清了东西南北,咱们来做几个小游戏。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教案(20篇)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教案(20 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 一、教学内容 吨的认识。(教材第31~32页例7、例8) 二、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吨,通过积极的探索活动建立吨的概念。 2、理解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知道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猜测计算,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难点:“吨”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说说我们学过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并举例说明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2、填空。

1千克=( )克 4千克=( )克 1000克=( )千克 6000克=( )千克 师:你们知道世界上最重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呢?(课件出示蓝鲸资料,以千克标记体重) 老师:克和公斤是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刚才同学们也举了一些生活中使用克和公斤的东西的例子。想想吧。用公斤作为蓝鲸的体重单位合适吗? 师:的确,像蓝鲸这种比较重的物品再用千克来计量就不太合适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更大的质量单位——吨。(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师: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板书) 二、学习新课 1、教学教材第31页例7。 (1)认识吨。 师:杨叔叔有一批货物要运送,可以选择集装箱和火车运送两种方式,你知道它们分别能装多少吨货物吗?(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例7上图,点名学生回答) (2)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师:刚才这个问题让我们对吨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了初步的.认识,究竟1吨有多重我们还不太清楚。那么,现在就让这堆大米告诉我们答案吧! 老师: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课件显示教材第31页例7中的图片,点名学生回答) 师:10袋大米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因此我们有1吨=1000千克。(板书) (3)体会1吨有多重。 师:如果同学们对用10袋100千克装大米计量1吨感知还不够清晰,我们再举一个身边的例子体会下。 老师:学生们都称过体重了,对吗?你知道你自己的体重吗?(学生分组交流) 师:图片中的这名同学体重是25千克,你能算出10名这样重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吗?40名呢?(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例7下图,点名学生回答) 师:还记得千克和吨的关系吗?1吨等于多少千克呢?(学生齐答) 老师:40个这样体重的学生是多少吨?(学生都回答) 老师:正确,是1吨。我们来计算一下,有多少和你一样重的学生体重等于1吨?(学生分组交流) 2、教学教材第32页例8。 师:我们已经知道1吨就是1000千克,那吨与千克这两种质量单位如何换算呢?我们来看下面这道例题。(点名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三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推荐16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推荐16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物或图形认识周长,并能指出和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 2.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体验现实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和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 “认识周长”是一节帮助学生建立周长概念的一节课,这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认识平面图形是学习的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并理解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 难点: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尝试探究,认识周长 1、创设情景,感知周长。 师:孩子们喜欢看动画片,老师先请大家欣赏一段动画好吗? (演示动画:两只小蚂蚁比赛谁爬得快,找了两片相同的树叶,要求

沿着树叶的边缘爬一周。红蚂蚁爬到一半的时候,就没有沿着树叶的边缘爬了,而是从树叶的中间先爬到终点;而黑蚂蚁是沿着树叶的边缘爬的,比红蚂蚁后到终点。) 师:你认为谁应该是冠军?说说你的理由。 (落实到规则上来。强调是沿着树叶的边缘爬一周。) 师:你们真是公正的小裁判,黑蚂蚁才是真正的冠军。 师:(出现表示树叶周长的边框。)我们的冠军黑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缘爬了一周,那黑蚂蚁究竟爬了多长呢?同学们想想,这实际上是在求什么? 生:求这片树叶一周的长度。 师:树叶一周的长度就叫做这片树叶的周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数学王国里的一个新朋友------周长。(板书:周长)(齐读课题两遍)以前听说过周长,从字面上理解,周长是什么意思? 生:周就是一周,长就是长度,周长就是一周的长度。(教师引导) 2、尝试操作,理解周长。 (1)摸一摸 师:(拿一个三角板)孩子们,你能指出这个三角板的一周吗?(学生边指边说) 师:(走到学生中间,任意拿起一本数学书)问:你会指出数学书封面的一周吗?学生回答。 师:老师给孩子们准备了一些平面图形,放在课桌里的,请孩子们选

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案(推荐11篇)

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案(推荐11篇)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能用坚式计算和在1010以内的不进位的三位数加法,并且会验算。 2、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 培养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会正确列竖式计算三位数加两、三位数。 教学资源: 例题挂图、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平时喜欢写数学日记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篇数学日记,记录的是上周我校各年级的借书情况,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用大屏幕出示例题中的统计表) 2、同学们,你们看了大屏幕,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数学问题吗?提出来我们大家共同解决。 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教师摘录如下:

(l)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2)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3)一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4)二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谈话: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说明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我在黑板上记下了四个问题,你们看这些问题都可以用什么算法来解决?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第2个和第4个问题好不好? 教师擦掉黑板上的其他问题,只保留下面两个问题,并重新编写序号。 (1)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2)二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二、探索算法 提问:要求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应怎样列算式? 板书 143+126=————————————(本) 谈话:下边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索计算方法,算出结果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谈话:随愿意把你想出的计算方法告诉大家? 学生可能用下面两种方法计算:一种是用记数器拨珠,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主要强调每一位的数要拨在对应的数位上。 另一种是仿照以前学过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方法算出来的。 提问:同学们,你们想一想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什么?(数位对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