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次生灾害防治

地震次生灾害防治
地震次生灾害防治

个人总结,仅供交流学习,精品资料

地震次生灾害防治

实用技术手册

国家减灾委员会

抗震救灾专家组编科学技术部

年月

目录

第一章水库大坝安全评价与处置............................................... 第二章地质灾害防治 ..................................................................... 第三章生产安全 ........................................................................... 第四章灾害损失评估 ................................................................... 第五章灾后重建选址防御地震次生灾害技术指南...................

第一章水库大坝安全评价与处置

一、震损水库大坝隐患探测与安全评价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受强烈地震影响,大坝内部及附属建筑物的结构可能受到严重损害,例如出现裂缝、松动、严重渗漏,垮塌等重大隐患,需要及时采用有效的技术方法进行大坝内部隐患检测,为大坝的安全评估提供直接有效的检测数据,并为除险加固工程提供依据。

(二)技术简介

利用以上专用探测设备对水库大坝坝体和坝基进行隐患探测,对开裂和渗漏进行分析评价。

(三)适用范围

混凝土大坝、土石坝及堤防的安全检测与评价。

(四)典型工程

三峡大坝、丰满电厂大坝、二滩电厂大坝、云南普洱地震震损水库东洱河水库和大河边水库、福建山美水库、湖南岳阳麻塘垸大堤、大毛家湖大堤、中洲垸大堤等。

(五)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甲号

联系人:姚成林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二、大坝裂缝检测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强烈地震给水库大坝造成严重破坏,会使大坝出现大量裂缝,破坏大坝的整体性。需要及时采用有效的技术方法对大坝裂缝进行检测,为大坝的安全评估提供直接有效的检测数据,并为除险加固工程提供依据。

(二)技术简介

采用稳态表面波裂缝检测仪(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专利产品)检测混凝土大坝、及土坝裂缝深度及走向,检测新老混凝土结合面、碾压混凝土层间结合面、混凝土与岩石和土层的结合状态。评估裂缝对大坝的影响程度,提出处理措施。

(三)适用范围

混凝土大坝、土石坝及堤防的安全检测与评价。

(四)典型工程

三峡大坝、丰满电厂大坝、二滩电厂大坝、云南普洱地震震损水库东洱河水库和大河边水库等。

(五)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甲号邮编:

联系人:姚成林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三、震后混凝土坝内部损伤层析探测技术

(一)技术简介

利用大坝声波层析检测技术(大坝)对大坝典型断面进行层析扫描检测,测出大坝混凝土纵波波速分布特性,根据声波波速与混凝土特性的关系,判断大坝震损情况,界定内部震损区域,为除险加固提供技术支持。

(二)功能与用途

用于整体检测大坝典型断面灾害震损情况,圈定大坝受损区域。通过在大坝的上游面布置高频电火花震源、下游坝面上安装接收传感器,对大坝进行扫描检测,应用层析成像分析处理软件得到大坝内部病害的直观图像。

(三)适用范围

混凝土大坝的安全检测与评价。

(四)典型工程

丰满电厂大坝、二滩电厂大坝等。

(五)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甲号邮编:

联系人:姚成林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四.水库大坝及近坝岸坡安全性态诊断、监测及预警技术

(一)技术简介

选用先进的监测仪器设备对重点部位或缺陷部位进行监测,利用我院编制的专业监测软件进行分析和预警预报,作出安全性态诊断评价。

、安全性态诊断技术:专用监测信息管理分析软件,可对监测资料准确快速分析。

、大坝安全监测技术:选配并布设专用监测仪器设备对重点部位或缺陷部位进行监测,利用监测自动化采集设备进行自动采集和及时的数据传输(包括有线、无线、短信等),利用专用监测软件进行分析和预警预报。

、滑坡体或不稳定山体监测技术:利用固定测斜仪对滑坡体深部位移进行自动监测,利用专用测斜仪软件进行分析和预警预报。

(二)功能与用途

利用专用监测整编分析软件对水库大坝的监测资料进行整编,结合现场巡视检测情况对大坝安全性态进行评估。利用精密、可靠稳定的监测仪器设备对大坝及近坝岸坡进行实时监测,及时采集和整编监测数据,并及时进行预警预报。

(三)适用范围

混凝土大坝、土石坝及堤防的安全监测与评价。

(四)典型工程

三峡大坝、向家坝电站、溪洛渡电站、株洲航电、临淮岗水利枢纽等

(五)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联系地址:北京复兴路甲一号,邮编:

联系人:田冬成

联系电话:;

五、大坝渗透压力与绕坝渗流监测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用于监测大坝坝体与坝基渗透压力变化和绕坝渗流情况,以便及时采取适当措施防止大坝遭到渗透破坏,或及时发出预警信号。

(二)技术简介

利用振弦式渗压计、自动采集模块()及计算机、通信等设备,能适应工程现场气候环境下正常工作,并具有防水、防雷、抗干扰等性能。自动测量单元有分布式网络化测量、测量数据存贮、自动定时测量、计算机通讯、越限报警、测量数据管理、测量成果输出、附设读数仪人工比测等功能。

渗压计监测精度可达%,自动采集单元单点数据采集时间小于,可实时监测大坝渗透压力状态,如大坝已有测压管,监测将更加简便、实用、快捷、经济,配合资料分析评价软件,可输出实时监测评价成果。

(三)典型工程

三峡大坝、向家坝电站、溪洛渡电站、重庆江口水电站、株洲航电、临淮岗水利枢纽、丰宁水电站、务坪水库等

(四)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甲号,邮编:

联系人:田冬成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六、坝基处理速凝膏浆灌浆技术

(一)技术简介

强烈地震过后,土石坝、堤防等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可能产生过大变形,在高水头压力作用下形成渗流通道,坝体或坝后土体细小颗粒有可能被水流带走,形成大的孔隙结构,且渗流可能具有一定的流速,采用常规高喷灌浆、水泥灌浆等防渗处理方法存在浆液易被水流稀释、冲走等问题。速凝水泥膏浆具有抗水流稀释和抗水流冲击能力、独特的扩散型式、触变性和凝结时间可控性等特点,可以用于~开度、流速地层的灌浆防渗处理。

(二)功能与用途

中国水科院研究的膏浆技术可以快速封堵较大的渗流通道,具有施工便利、快速和封堵率高的特点。

(三)技术适用范围

堆石体、大孔隙结构、块石架空结构、溶洞等以内动水流速地层的渗漏处理(四)典型工程

、红枫水电站堆石坝体帷幕灌浆

、海南龙塘水轮泵站坝基溶洞漏水封堵工程

、广西拔贡水电站溶洞堵漏工程

、广西乐滩水电站坝基堵漏工程

、重庆彭水水电站上下游围堰堵漏工程

、重庆鱼洞大桥主桥墩围堰堵漏防渗工程

、广西桥巩水电站围堰堵漏工程

(五)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联系地址:北京复兴路甲一号,邮编:

联系人:符平

联系电话:;

七、混凝土坝体裂缝处理

(一) 技术简介

强烈地震过后,坝体混凝土在水平和垂直地震加速度作用下,会产生拉裂、压剪等破坏现象,从而形成混凝土裂缝,而且部分裂缝的深度较大,甚至可能是贯穿性裂缝,对大坝的安全构成威胁。我院研究的环氧树脂灌浆材料可以快速、安全地封堵混凝土裂缝,其粘结强度大于,可使混凝土重新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二)功能和用途

针对地震后混凝土坝坝体裂缝进行防渗和加固处理。

(三)技术适用范围

混凝土微细裂缝、岩石微细裂隙等的防渗加固处理

(四)典型工程

、东江水电站拱坝裂缝处理

、大黑汀水库溢流坝混凝土闸墩裂缝加固

、响水拱坝裂缝处理

、亭下水库坝体裂缝补强灌浆

、落坡岭拦河坝裂缝处理

、松涛水库导流洞胸墙防渗加固

、东风大坝中孔裂缝化学灌浆及锚固处理

、潘家口水库裂缝处理

(五)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联系地址:北京复兴路甲一号,邮编:

联系人:符平

联系电话:;

八、利用水下电视技术进行水下结构缺陷探查

(一)技术简介

在引进国际先进水利技术“”项目的支持下,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引进了美国生产的水下电视系统。该系统包括遥控潜器(水下机器人)、摄像头、数码照相机、扫面声纳、水深传感器等部件。该系统具有自动定深、平面定位和导航功能,下潜深度可达。可在岸上操控机器人,通过监视器和录像,对水下结构状况进行探查。

(二)功能与用途

通过对工程结构的全断面扫描和录像分析,可以进行库区水下水利工程结构的探查,对上游坝面、溢洪道、闸门等工程结构可能存在的塌陷、裂缝、剥蚀、金属锈蚀等缺陷进行诊断,为工程抢险和安全加固决策提供决策支持。

(三)技术适用范围

水下机器人广泛适用于水库及水电站、海洋工程、水下考古、水下防护救助等领域,可完成水下目标识别、录像、水下沉物打捞、海底电缆检测、水下障碍爆破等诸多任务。尤其适用于对水库内上游坝面、溢洪道、闸门等工程结构可能存在的塌陷、裂缝、剥蚀、金属锈蚀等缺陷进行诊断,深度范围左右。

(四)典型工程

哈尔滨西泉眼水库隐患探测

(五)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联系地址:北京海淀区复兴路甲一号,邮编:

联系人:孙东亚

联系电话:

九、利用三维激光扫描系统进行地形和枢纽建筑物几何形态测量

(一)技术简介

在引进国际先进水利技术“”项目的支持下,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进了奥地利生产的三维激光扫描系统。该设备扫描范围为,扫描精度,反射点间距小

于,扫描速率—象素秒,水平扫描范围度,分辨率度,竖直扫描范围—度,分辨率度。通过扫描,获得扫描范围内地面不同点的空间三维坐标,地形、地貌、地质结构面等的数字信息。也可用于建筑物数字建模,开挖和填方量评估等工作中的各类测量。

(二)功能与用途

可快速获得空间点的三维坐标,在此基础上进行点的坐标、线的长度、曲面的面积、结构面的倾向和倾角、裸露堆积体的体积等量测。在地表无植被覆盖情况下,可结合高精度进行地形测量,绘制等高线。配合数码照相机,可进行实体三维建模,进行河道、岸坡、枢纽建筑物的数字化。通过不同时间的测量结果的对比分析,可实现结构的变形监测。通过堆积体的扫描分析,可获得块石粒径和级配的相关数据。

(三)技术适用范围

、边坡变形监测

、快速地形测量,为工程设计、施工服务。

、古建筑数字建模

、岩石结构面识别

、灾害现场测量,建立

(四)典型工程

、什刹海后门桥镇水兽的三维模型建立

、北京古观象台三维模型的建立

、江西长江棉船洲崩岸治理段地形扫描

、溪洛渡水电站左岸缆机平台变形测量(一期)

、甘肃小海子水库溃坝现场测量

、北京废旧矿山地形测量

、怀柔、昌平、海淀、密云、平谷等地废弃矿山

、河北迁西潘家口水库脖子梁副坝地形测量

、河北涞源某尾矿坝地形测量

、四川绵阳肖家桥和罐滩堰塞坝体地形扫描

(五)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联系地址:北京海淀区复兴路甲一号,邮编:联系人:孙东亚

联系电话:

第二章地质灾害防治

一、泥石流拦砂坝设计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目前,泥石流拦砂坝设计尚未有设计规范和规程,本技术由我所根据多年泥石流防治工作和拦砂坝设计的实践经验总结归纳而集成,用于拦砂坝的规划和设计。

、拦砂坝的选址;

、拦砂坝的规划与设计。

(二)技术要点

、拦砂坝的设计标准。

、拦砂坝的选址。

、拦砂坝的水文和水利计算。

、拦砂坝的结构设计。

(三)应用实例

我所已在云南、四川、北京等地成功设计了数十座大中型拦砂坝,并运行正常,如国内最高的四川泸沽铁矿泥石流拦砂坝,国内最高的云南盈江县浑水沟泥石流拦砂坝群。

(四)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联系地址: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号()

联系人:王士革

电话:,

电子邮箱:

二、泥石流排导槽设计技术

目前,泥石流排导槽设计尚未有设计规范和规程,本技术由我所根据多年泥石流防治工作和排导槽设计的实践经验总结归纳而集成,用于排导槽的规划和设计定。

(一)功能与用途

、排导槽的选线;

、排导槽的规划与设计。

(二)技术要点

、排导槽的设计标准。

、排导槽的布置。

、排导槽的水文和水利计算。

、排导槽的结构设计。

(三)应用实例

我所已在云南、四川等地成功设计了数十座大中型排导槽,并运行正常,如四川宁南县城阴阳沟排导槽泥石流,云南昆明市东川区大桥河泥石流流排导槽。

(四)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联系地址: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号()

联系人:王士革

电话:,

电子邮箱:

三、ⅠⅢ型泥石流次声波警报器

泥石流次声警报器ⅠⅢ型是基于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专利(专利号:,.)而开发的第三代产品,目前处于推广应用阶段。

(一)功能与用途

泥石流在流域源地形成和沟床运动时其声发射中的次声部分,以约米秒的速度、以空气为介质向四周发射,它远大于泥石流的运动速度(一般为米秒)。泥石流次声信号为一确定性信号,其波形为简谐正弦波;卓越频率约为,具大于背景噪声以上。由于次声信号可以从极小的缝隙穿过,该警报器可以置放远离流域源地和沟床(公里)的室内。当泥石流发生时,泥石流次声警报器能率先接收到泥石流次声信号,再利用声音与泥石流速度之差而实现报警。该警报器主要用于泥石流警报,还可以用于山崩、雪崩、滑坡、海浪等领域,并已得到相关的数据。

此外,该警报器还十分完整地记录了“”汶川大地震及其历次余震的地震次声资料。

(二)技术要点

、ⅠⅢ型为单片机控制的智能化新型产品,具有报警、数据记录、数据传输等功能。电源为交直流两用,当市电断电后,自动切换至直流电源,直流电池组可以工作约小时。也可以根据用户要求,采用太阳能供电。

、泥石流次声报警器的核心部分为传声器。系列传声器可以满足泥石流次声信号的接收。经比侧,该传感器与世界名牌产品(丹麦公司)和(德国产)有相同的性质和精度。

(三)应用实例

自年以来,该警报器样机和一、二代产品经历国内外近二十次原型泥石流应用,无一漏报、错报,其警报提前量在分钟到分钟。该警报器第一代产品Ⅰ型曾于年作为国家科技部援外项目,赠送委内瑞拉两套,同时作为合作研究,送奥地利、瑞士、西班牙各一套,我国台湾两套。该产品于年在国内云南、四川、西藏、台湾,国外的奥地利使用,均获成功。其中在云南东川蒋家沟监测次泥石流,其警报提前量均达半小时以上。

(四)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联系地址: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号()

联系人:章书成

电话:,

电子邮箱:

四、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地震后由于山体大面积破坏,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大量出现,地震区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灾害性泥石流可能性增大,本技术用于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估。

⒈对地震区泥石流沟进行评估,确定其危险性;

⒉为政府在泥石流防治和灾后重建决策提供依据。

(二)技术要点

、泥石流沟的流域特征、泥石流暴发频率、泥石流性质的调查与分析方法和泥石流重度、流量、输沙量等特征值的分析与计算。

、泥石流发展趋势预测与危险区划分。

、应用技术标准《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等

(三)适用范围

处于地震山区的城镇、公路、水利和水电设施的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工作。

(四)典型工程

四川福堂电站、大岗山电站、黑水县城、茂县大沟生态站等。

(五)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联系地址: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号()

联系人:王士革

电话:,

电子邮箱:

五、山地灾害危险性区划与风险评估

(一)功能与用途

强烈地震引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等山地灾害,同时,由地震引发山体结构破坏而形成的次生山地灾害,以及滑坡-泥石流灾害链,将对震后恢复重建造成极大的危害。山地灾害危险性区划与风险评估是对地震灾区范围的危险程度进行分区评价,对灾区建设进行风险评估,规避风险,为震后恢复重建规划提供依据。

(二)技术简介

通过对成灾环境、山地灾害的发育特点、灾害的主要控制因素分析和权重的确定,采取多元融合的计算方法,多元态多状态的可靠性分析,实现山地灾害的危险性评价与区划。结合恢复重建的需求,通过对易损性与期望损失率的分析,完成对灾区重建的风险评估。

(三)适用范围

地震灾后重建与其它建设

(四)典型工程

西南地区城市地质环境风险分析。

(五)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联系地址:四川成都人民南路四段九号邮编:

联系人:孔纪名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六、线性建设工程山地灾害预测与风险分析

(一)功能与用途

线性工程是指公路、铁路、输油管道、输电线等线状建筑物。强烈地震可以引发大量的山地灾害,造成线性工程的大量破坏,同时也对震后工程恢复重建造成极大的影响和危害。线性工程山地灾害预测与风险分析,就是对灾害的危害程度、滑坡-泥石流灾害链的危害进行评价与预测,对工程建设进行风险分析,为震后恢复重建提供依据。

(二)技术简介

通过对线性工程山地灾害的发育特点、灾害的主要控制因素分析,运用多元融合计算方法,采用两层次分析预测法,实现对线性工程山地灾害的预测。结合山地灾害对线性工程的危害程度,通过恢复路段易损性与期望损失率的分析,完成对线性工程的风险分析。

(三)适用范围

地震灾后重建中线性工程建设。

(四)典型工程

西部地区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与防治技术,输油管道灾害预测与防治

(五)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联系地址:四川成都人民南路四段九号邮编:

联系人:孔纪名

联系电话:;电子邮箱:

第三章生产安全

一、城市及化工园区安全规划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采用该技术可从整体上了解和掌握城市及化工园区的风险分布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危险源的合理布局、安全监控和管理工作,对化工园区区域合理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二)技术简介

城市及化工园区安全规划技术是以区域性定量风险评价技术为核心,以个人风险和社会风险为规划指标的安全规划成套技术。该技术给出了城市及化工区危险源辨识和脆弱性目标分析方法,给出了重大事故后果影响评价及多米诺效应分析方法,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个人风险和社会风险的推荐容许标准,将事故风险与经济风险相结合,给出了城市及化工园区安全容量分析方法。

(三)应用实例

、南宁城市重大危险源安全规划试点项目;

、深圳清水河及南山油气库区安全规划项目;

、宁波化工园区安全规划项目;

、浙江上虞精细化工园区安全规划项目;

、广州市南沙(小虎)化工区安全规划项目。

(四)适用范围:

该技术适用于城市及化工园区在进行化工石化产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时,对危险源进行合理布局,从规划阶段减少危险源发生事故的风险。

(五)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研究所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西街号,邮编:

联系人:魏利军

联系电话:,

相关网站:

二、重大危险源区域定量风险评价软件

(一)功能与用途

可进行区域性的事故后果计算、个人风险和社会风险的计算,是进行安全评价、应急预案编制、土地使用安全规划等工作的重要工具。

(二)技术简介

.设备设施失效频率分析。在重大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结合事故树的分析,筛选出定量风险评价所需的压力容器、常压容器、管线、阀门、泵、压缩机等事故风险点清单。在工艺过程危险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主要危险点泄漏尺寸类型分析,以此确定各危险点设备设施失效频率。

.事故发生情景频率分析。各个风险点会因危险物质种类、泄漏类型、泄漏大小、点火条件等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事故情景,不同事故情景发生的概率不同。通过事件树分析,建立不同事故风险点的事件树,进行量化分析,确定发生凝聚项含能材料整体爆炸、压力容器物理爆炸、、、池火灾、有毒气体扩散等情景的条件概率分布。

.点火可能性分析。在设备实施、工艺条件、平面布局等分析的基础上,对工程项目厂内、周边设施、道路等的潜在点火源进行分析,分析其潜在的点火可能性及导致点火的累积概率。

.泄漏计算。存储于罐体、管道的介质由于罐体或管道破损,会产生泄漏,形成液池和蒸发。通过软件内嵌的泄漏模型,计算出泄漏量、蒸发量、液池面积等数据,为事故后果和个人风险计算提供支持。

.事故后果计算。根据事故情景描述以及泄漏计算的结果,可以计算出所有事故情景的事故伤害后果,用死亡可能性的涵盖区域来描述。其中还包含气体扩散形成蒸气云爆炸和闪火危害的后果。

.个人风险计算。基于设备设施失效频率、事故发生情景频率、气象条件概率和事故后果,通过计算模块,完成事故发生频率()和事故后果()的拟合计算,并在评价区域平面图上绘制出所要求的个人风险等值线分布图。

.社会风险计算。基于个人风险计算结果、区域人口分布及气象条件概率,通过计算模块,完成事故情景发生累积频率和伤亡人数的计算,并在社会风险曲线窗口绘制不同企业和区域的社会风险曲线。

地震预防措施

地震预防措施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目前人列尚不能阻止地震的发生。但是,我们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 由于地球不断运动,逐渐积累了巨大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错动,这就是地震。 地震前兆指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如地震活动、地表的明显变化以及地磁、地电、重力等地球物理异常,地下水位、水化学、动物的异常行为等。 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地震烈度和地震震级是两个概念,如唐山7.8级地震,唐山市的地震烈度是11度,天津中心市区的烈度是8度,石家庄的烈度是5度。 3度,少数人有感。 4—5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 6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破坏。 7—8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9—10度,桥梁、水坝损坏,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11—12度,毁灭性破坏。 1、在室内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并紧紧抓牢桌子腿。没有桌子等藏身处,用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如果在做饭,要立即关火,关掉正在打开的电视等。 2、不要慌张地向楼下冲或跳楼楼梯拥挤危险,碎玻璃、砖瓦、广告牌、水泥预制板墙等砸下来,也很危险。可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3、在户外要保护好头部,避开玻璃窗、门柱、墙壁、售货亭等危险之处,要蹲在空旷处。在高楼群区,应根据情况进入低矮建筑物中躲避。 4、在学校、商场、剧场时应依工作人员的指示行动,不发生混乱。 5、正在搭乘电梯时将操作盘上各楼层的按钮全部按下,一旦停下,迅速离开电梯。万一被关在电梯中,马上通过电梯中的专用电话求助。 6、汽车靠路边停车停车避开十字路口。为了不妨碍疏散人群和紧急车辆的通行,要让出道路的中间部分。注意收听汽车里的广播,附近有警察的话,要依照其指示行事。 7、离开山边、陡峭的倾斜地段有发生山崩、断崖落石的危险,应迅速离开。 8、避难时要徒步携带物品应在最少限度,婴幼儿要抱着背着。 9、不听信流言飞语不轻举妄动,从广播、电视和携带的电脑等中获取正确的信息。 地震前兆——宏观异常和微观异常 宏观异常:人们可以听到、感觉到的,如小震前震、气象异常、动物异常、地下水异常、地声、地光等。 小震前震:有的大地震发生前几天或几小时,会发生一系列小地震,多者可达几十至几百次。 大气异常:尤其是大震前,往往会出现反常气象,如怪风、暴雨、大雪、大旱、大涝、骤然增温降温或酷热蒸腾等。 动物反常:比较确切的骚动约有20多种,常见的有:大牲畜如马、驴、骡、牛等;家畜如狗、猫、猪、羊、兔等;家禽如鸡、鸭、鹅、鸽子等;穴居动物如鼠、蛇、黄鼠狼等;水生动物如鱼类、泥鳅等;昆虫如蜜蜂、蜻蜓等。 地下水异常:震区地下水受到强烈的挤压或拉伸,引起地下水的重新分布,出现水位的升降和各种变化,使水变味、变色、混浊、浮油花、出气泡等。 地光:我国近年至少有二三十次地震伴有地光,地光的颜色有红、黄、蓝、白、紫等,出现时往往一闪而过,不易观测。

施工现场防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施工现场防地震灾害 紧急情况应急救援预案 (西区大水井项目部) 一、编制目的 为了防止施工现场安全事故的发生,使地震应急能够协调、有序和高效进行,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减轻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特制定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三、使用范围 本预案使用于工程项目处置地震灾害事件的应急活动。 二、应急工作原则 1、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有关各级人员立即按照预案实施地 震应急,处置本工程区域地震灾害事件; 2、预防为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原 则,加强现场安全管理,增强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和控制,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现场安全隐患,有效防止重特 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3、统一指挥。对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实行“统一指挥、组织 落实、措施得力”的原则,在各级领导、有关机构以及应急小

组的统一指挥和协调下,积极有效的开展对突发事件处理、事 故抢险、生产恢复、应急救援、维护稳定、等各项应急工作。 4、保证重点。遵循“统一调度、保重点”的原则,在突发事件 的处理过程中,将保证将安全放在第一位,采取一切必要手段,限制突发事件范围扩大。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 1、管理组织机构及其分工 (1)成立攀枝花大水井项目部施工现场防地震应急准备和响应 小组。 领导小组: 组长:冉学刚 副组长:国锋黄绪良 应急小组成员:王林陈远强罗炜坤李俊 彭中波宋仲莉张云会吴朝莲 (2)职责及其分工: 领导小组:接到上级地震、临震预(警)报后,领导小组立 即进入临战状态,依法发布有关消息和警报,全面组织各项 抗震工作。 应急小组:随时准备执行防震减灾任务。 ①组织有关人员对建筑物进行全面检查,关闭危险场所,停 止各项大型活动。 ②加强对易燃易爆物品、有毒有害化学品的管理,加强对施

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4 “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 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重大部署,按照《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要求,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和地方,制定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围绕大地震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防范、重大地质灾害快速识别与风险防控、极端气象监测预警及风险防范、重大水旱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多灾种重大自然灾害评估与综合防范等5项重点任务开展科研攻关和应用示范,为提升国家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社会经济安全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本专项总体目标是:面向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针对重大地震灾害、重大地质灾害、极端气象灾害、重大水旱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与防范中的核心科学问题,在成灾理论、关键技术、仪器装备、应用示范、技术及风险信息服务产业化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并完善从全球到区域、单灾种和多灾种相结合的多尺度分层次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科技支撑能力,推动关键技术、信息服务、仪器装备的标准化、 —1—

产品化和产业化,建立一批高水平科研基地和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安全发展提供科技保障。 本专项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3~4年。2019年拟部署27个研究方向,国拨经费概算约5亿元。结合中央财经工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要求,本年度重点围绕大地震监测预警与风险防范、重大地质灾害快速识别与风险防控、极端气象监测预警及风险防范、重大水旱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工程部署有关研究方向。 项目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为突发重大自然灾害有关应急工作提供科技支撑。对于典型市场导向且明确要求由企业牵头申报的项目,自筹资金与中央财政资金的比例至少要达到1:1以上。同一指南方向下,原则上只支持1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时,可同时支持2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结合过程管理开展中期评估,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类项目,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4个,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6家;其他类项目,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5个,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10家。项目示范鼓励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区及川藏铁路等重大工程区开展。 本专项2019年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2—

地震灾害应急预案修订版

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1.灾害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地震灾害危险源评估 1.1.1地震灾害 我们常说的地震是指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据计约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成破坏的约有1000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几次。按成因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三类。因人为因素直接造成的振动是人工地震,如地下核爆炸引起的振动。我们一般所说的地震,多指天然地震,它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目前人类尚不能阻止地震的发生。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它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以及频度较高,并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对社会也会产生很大影响等特点。地震造成的最普遍的灾害是各类建(构)筑物的破坏和倒塌。由此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财产损失。 1.1.2地震的强度 地球上的地震有强有弱。用来衡量地震强度大小有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

大小的一种度量。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它是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也越多。我国使用的的震级标准是国际通用震级标准,叫“里氏震级”。各国和各地区的地震分级标准不尽相同。 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 1)、大于、等于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 2)、大于、等于3级,小于级的称为有感地震 3)、大于、等于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 4)、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 5)、大于、等于7级的称为大地震 6)、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 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地震灾害及其防御

知识点拨 方法导引 列表分析法 本节知识具有关联性,要同时记住一些相互之间有联系、特点又截然不同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用列表方式进行比较,便于掌握。 疑难解析 1.地震 (1)地震的发生: 地震一般指岩石圈的天然震动。

①注:地应力——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在它的内部同时产生一个与外力相对抗的力,这就是内力。单位面积上的内力叫做应力。地应力就是出现在地壳中的应力。 (2)震源、震中(读图 ) 震源——岩层发生断层引起地震的地方叫震源。 震中——和震源相对应的地面上的点叫震中。 (3)震级、烈度 震级——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级来表示。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能量大小的等级。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左右。 烈度——同一次地震,在不同地区所造成的破坏程度是不相同的。某一地区的地面所受的破坏强度,用烈度来表示。 2. 3.滑坡、泥石流形成的条件: 解:滑坡和泥石流是一种分布较广的自然灾害。主导因素都是斜坡重力作用,分布地区基本相同。 滑坡的形成条件:一是地质条件和地貌条件。二是内力,外力和人为作用影响。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1)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2)丰富的松散物质。(3)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它们爆发突然,历时短暂,来势凶猛,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4.如何理解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解: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就个体而言,有着偶然性和地域性的限制。但是从总体上看,它们之间以及其他自然因素之间有着明显的关联性。基于地质灾害的发生,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有时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发生了推波助浪的复合效应。 ①各种地质灾害在成因上的关联性——多发生在地壳活动强烈地区。如川、滇、黔接壤地带。 ②灾害发生过程中的群发性——由原生灾害引发次生灾害,例如天文、气象、水文因子可触发地震;地震可衍生山崩、滑坡、泥石流、海啸、瘟疫等群灾伴生,以致形成恶生循环的灾害性。 ③地质灾害的社会性——所谓灾害是相对人类这个主群体而言的,如果没有人类这个主群体,便无灾害可言。例如,地震、滑坡、泥石流发生在无人区,就只能被视作地质现象,而无灾害的对象了。同时,人类这个社会既是灾害的承受者,又是灾害的制造者。如违反自然规律的人类不合理的活动(过量抽取地下水,滥采、滥伐、滥垦、修建水库大坝不注意生态问题等),可以直接或间接诱发地质灾害。 典例精评 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可以看出我国西南地区是地震和泥石流的多发地区,在川、滇、黔交界处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导致该地区三种地质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是。 (2)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地质灾害。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地质灾害)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是造成_____________________(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 (3)当今世界,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成灾强度不断提高的原因是。 解析:读图获得信息,川、滇、黔交界处地质灾害的分布地区是一致的。分析可知这是地质灾害成因上的关联性所致。 答案:(1)川、滇、黔交界处位于世界主要地震带上,是现代地壳活动强烈的地区,也是地震频发的地区,山体中断裂发育,造成岩石破碎,地表有大量松散的堆积物,一旦有暴雨,就形成了泥石流。(2)泥石流滑坡 (3)除了自然因素外,人类活动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地质灾害。当今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经济密集发展,导致人口分布集中,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和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使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强度不断提高。 知识强化 1.下列现象属于地质灾害的是 ( )

应对地震灾害的对策研究

应对地震灾害的对策研究 烟台一中高一十班赵成诗 探究目的:通过媒体,我们了解到汶川地震给我国带来了重大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由此对地震的成因与预防措施有了兴趣。 探究计划与形式:本组主要通过网络及图书馆收集资料,必要时咨询有关技术人员,争取得到第一手资料。 探究结果 (一)地震成因 由于地球在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 地震绝大部分都发生在地壳中,共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四种。 构造地震是指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当地应力达到并超过岩层的强度极限时,岩层就会突然产生变形,乃至破裂,将能量一下子释放出来,就引起大地震动,这类地震被称为构造地震,占地震总数90%以上。 火山地震是指在火山爆发后,由于大量岩浆损失,地下压力减少或地下深处岩浆来不及补充,出现空洞,引起上覆岩层的断裂或塌陷而产生地震。这类地震数量不多,只占地震总数量7%左右。 陷落地震是由于地下溶洞或矿山采空区的陷落引起的局部地震。陷落地震都是重力作用的结果,规模小,次数更少,只占地震总数的3%左右。 人工地震和诱发地震是由于人工爆破,矿山开采,军事施工及地下核试验等引起的地震。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触发某些断层活动,引起的地震称诱发地震,主要有水库地震,深井抽水和注水诱发地震,核试验引发地震,采矿活动、灌溉等也能诱发地震。我国广东新丰江水库自1959年10月建成蓄水以来,截止到1987年,已记录到337次地震,其中1962年发生了6.1级地震,使混凝土大坝产生82米长的裂缝。 (三)日本对地震的预防措施

日本是世界上地震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在应对地震方面积累了许多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1)高层大楼每隔数层会有一层防震措施,就像我们垒积木一样,我们垒一个完整的“高楼”容易倒,但是我们可以把几个小积木垒接起来,用“胶”粘连,下层建筑震动,在粘结处震动被化解一部分,对上层的影响变小。这是常见的防震措施。 (2)日本在地震预警很出色,可以在地震发生,但震动尚未传到地面之前12秒预警,并将地震预警在所有电视频道上播出。很多人正是在看到预警之后从容应对的。 (3)日本多地震,所以很多家庭、学校都有“地震应急包”。地震应急包中日常用品是不宜多储存的。日本多地震就意味着他们可以放心储存日常用品,因为可以在保质期内就派上用场。 (4)民众的地震自救意识极强,平时的逃生演习也很充分,一旦发生地震能够及时的听从调遣,迅速撤离。 (三)地震的长期预防措施 长期预防有两方面的内蓉,一是国家的建设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的布局要考虑地震问题,包括在进行工程建设之时避开断层等不稳定地区,建设之前加强论证,防止不必要的浪费;二是城乡的建筑物、构筑物要考虑杭震设防和抗震加固,否则一旦发生大震,损失将更为惨重。 同时地震部门加强地震的预报与上报机制,首先将我国未来年左右的地震危险区和重点防御区作出基本预测,在此基础上开展震害预测,确定各区震害的防御重点,做到防患未然。 地震现阶段几乎无法避免的,为了降损失降到最低,有关部门应该切实加强安全教育,向群众普及应对地震的自救措施,加强对消防人员的培训,做到准备充分

地震事故应急预案

地震事故应急预案 1 目的 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灾害给工程和监理部人员所带来的损失和保护人身安全,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2 适用范围 本应急预案适用于**********监理部在遇到地震灾害时。 3 组织机构与职责 3.1项目部成立地震应急领导小组,负责作好地震应急工作中的准备工作,对突发事件和紧急事件组织人力和物力。必要时项目部组织成立现场地震自救队以确保人员和物质的安全。 3.2办公室主任负责收集地震情报,协助领导做好地震应急的前期准备工作。

3.3办公室主任负责地震应急期间的信息联络,事先公布各方有关人员的联络电话。 4 地震应急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 地震灾害应急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联系电话: 副组长:联系电话: 联系电话: 办公室主任:联系电话: 当地人民医院联系电话:64622023 成员:*****公司*****监理部全体成员

5 应急准备响应预案 5.1 监理部得到地震灾害消息后,要随时与当地地震局部门取得联系。不要轻信无根据的谣言,不要轻举妄动,在项目部总监的指导下,保持清醒的头脑,树立鉴定的信心确保人员和物质安全转移。 5.2地震发生前后,要关掉室内电源、燃气阀门、备好灭火器材防止火灾发生。 5.3及时通知人员疏散到比较空旷的区域,躲开高大的建筑物、破墙等。在平房内的人员尽量躲出室内,楼房内来不急躲避的人员,要找主墙的三角区、卫生间、壁橱等狭小的区域、或比较坚实的桌子、床下,用沙发垫、提包等物保护好头部避开吊灯、吊扇等易掉落物品伤人。等待时机及时脱险。 5.4室内避灾要打开门窗,严防受灾门窗变形无法逃生。物品摆放要下重上轻,严防堆积过高倒塌伤人。 5.5灾后救人要服从指挥统一行动。实施先救人,后救物。先救多,后救少。先救生,后救死。先救易,后救难。先救动,后救净。力争减少伤亡事故。

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为快速、高效、规范、有序地开展地震灾害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工作,提高我市卫生部门应对地震灾害的反应速度和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灾害及其次生灾害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预防和减少灾区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保护灾区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徐州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徐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徐州市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徐州市地震应急预案》、《江苏省地震灾害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试行)》、《徐州市救灾防病预案》等制定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发生在我市境内,由地震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健康危害的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工作。 地震灾害及其次生灾害引发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按照《徐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执行;地震灾害及其次生灾害引发有毒有害化学物品泄漏以及核和辐射等其它突发事件时,按照我局下发的相关预案执行。 其他地质灾害危及社会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时,可参照本预案组织实施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工作。 1.4 基本原则 1.4.1 以人为本,减少危害。把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作为首要任务,以抢救生命和保护健康为第一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少公众伤亡率及致残率,同时尽力减少财产损失和其他社会危害。 1.4.2 居安思危,预防为主。高度重视地震灾害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的各项准备工作,切实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做到常抓不懈。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建立完善地震灾害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技术规范和各项工作制度,对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做到快速应对,依法、高效、规范地开展卫生应急工作。 1.4.3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或其地震应急总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进一步明确职责,按照分级负责、协同应对的要求,共同做好地震灾害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工作,切实履行起卫生部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神圣职责。 1.4.4 依法规范,加强管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预案的规定,认真履行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工作职责,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和规章制度,通过培训演练进一步检验和修正应急预案。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将地震灾害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工作作为本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做到定期检查,加强监督管理。 1.4.5 整合资源,协同应对。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卫生应急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机制,充分动员和发挥医疗卫生机构及其他社会力量,形成统一指挥、责任明确、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卫生应急工作机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与铁路、交通、民航、通信、气象、环保、军队等相关部门建立协作机制,通过通力合作、资源共享、协同应对,共同做好地震灾害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工作。 1.4.6 依靠科技,提高素质。地震灾害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工作要充分尊重和依靠科学,要重视开展地震灾害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的科研工作,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提供科技保障。要通过培训和演练,提高卫生应急指挥人员、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人员、志愿者的素质和能力。要大力普及地震灾害避险、自救、互救等知识,提高公众科学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和水平。 2 组织机构及职责 2.1 组织体系

地震灾害综述

地震灾害综述 041005084 王小莉城环1001 摘要:地震反映了地球表层的构造活动,全球地震活动可以分为碰撞带大陆区和大洋区。大陆地震以其片状的分散分布而不同于板块边缘的带状分布,大洋区地震活动则相对较弱。本文以四川汶川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为例,分析地震构造因素以及震后的影响和治理方案。探究在地震预警和预报方面有无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地震、构造、治理方案 引言 地震灾害当指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祸害。地震是板块运动的结果,是现今地球动力学过程的重要现象,地震是岩石的破裂,严格地讲是断层的粘滑失稳只有在破裂贯通时才产生失稳和压力降。本文探讨了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特征,并以汶川和玉树地震为例研究了地震灾害所造成的后果,最后分析了地震的预报和预警的可行性。 地震的形成原因 浅源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产物,是地壳内部应变能释放的一种形式,并且和断层的活动密切有关,显然这种能量释放的过程、破裂机制及构造格局是受地壳活动和地壳内部介质的物性条件所控制。因此对地壳活动的规律、介质的特性以及深部构造与强震关系的研究是了解地震形成的理论基础。 事实上最根本的因素渊源于地慢深处物质的上涌和沿上地慢顶部的侧向移动,控制了断裂活动和地震的形成。从山东地区上地慢的几何形态及地壳结构,显示了上地慢物质由沂沐壳隆带向东西两侧流动的状态。沂沐断裂带及聊考断裂带的深部分别为两个地慢隆起带即沂沐地慢隆起带和聊考地慢隆起带。两个隆起带之间为泰沂蒙地慢凹陷区。沂沐地慢隆起带以东是胶东地慢凹陷区。这种上地慢形态控制了沂沐断裂带、聊考断裂带及鲁西断块、胶东断块中新生代以来的活动,如中生代时期地慢物质大幅度的上涌引起沂沐断裂带的扩张,产生强烈断陷并充填了数千米甚至近万米的沉积物伴有大量的基性岩浆溢出。 针对于地震这种地质作用过程,特殊情况有:当断裂作用发生、并向地壳深部扩展,该断裂向上与地表连通,由于断裂减压,使得含水区域上方的压力接近水临界压力时,从而温度和压力都达到水的临界值时,此时热容等物理化学参数出现奇异性变化,而趋于无穷大,相应的热压系数及热压也将趋于无穷大,出现瞬时压力的增加,从而触发地震。简言之,即断裂与水物理化学性质临界奇异性变化的耦合可触发地震。 这其中有一个潜在的前提: 地壳(包括整个岩石圈)中局部降温过程是缓慢的,而局部降压可以是很快的,如出现连通地表的深断裂时、就可造成地壳中局部区域压力的快速下降。 地震的分布 大陆地震以其片状的分散分布而不同于板块边缘的带状分布。 ( l )欧亚大陆:欧亚大陆是全球最大的大陆,这里的地震活动是除4个环太平洋俯冲地震区外全球第5强的地震活动区绝大部分地震活动分布在中国及其邻区。 ( 2 )北美洲:北美大陆中部为稳定的加拿大一格陵兰地盾和中央台地组成的地台,西部为科迪勒拉褶皱带。北美洲板块主要地震活动位于西部,即在北美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附近,而又被胡安德福卡板块分为南北两区。 ( 3 )非洲:非洲大陆是冈瓦纳古陆的一个重要部分,古近纪末以来,东部非洲在区域隆起的基础上出现裂谷运动。裂谷西支规模比较小, 发生过一系列7级大震。东支火山活动比较广泛,未记录到M7以上地震活动。东支向北的红海裂谷,主要地震活动发生在裂谷之北的死海转换断层上。

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新疆木扎提河三级水电站场内8号公路工程木扎提河三级水电站场内8号公路工程 地震灾害专项应急预案 合同编号XJXH-MZTHSJ-TJ-ZB 06-02-0030 审核: 校核: 编制: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项目部新疆木扎提工程项目经理部 二〇一三年四月二日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项目部新疆木扎提工程项目经理部 地震灾害专项应急预案 1 事故类型及危害程度分析 1.1 事故类型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震灾害分为直接灾害和次生灾害两种。 1.1.1地震直接灾害 指由地震的原生现象,如地震断层错动,大范围地面倾斜、升降和变形,以及地震波引起的地面震动等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包括: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破坏或倒塌; 地面破坏,如地裂缝、地基沉陷、喷水冒砂等; 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泥石流等; 水体的振荡,如海啸、湖震等; 其它,如地光烧伤人畜等。 以上破坏是造成震后人员伤亡、生命线工程毁坏、社会经济受损等灾害后果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 1.1.2地震次生灾害 地震灾害打破了自然界原有的平衡状态或社会正常秩序从而导致的灾害,称为地震次生灾害。如地震引起的火灾、水灾,有毒容器破坏后毒气、毒液或放射性物质等泄漏造成的灾害等。

地震后还会引发种种社会性灾害,如瘟疫与饥荒。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还带来新的继发性灾害,如通信事故、计算机事故等。这些灾害是否发生或灾害大小,往往与社会条件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1.2 危害程度分析 地震在瞬间发生,地震作用的时间很短,最短十几秒,最长两三分钟就造成山崩地裂,房倒屋塌,使人猝不及防、措手不及。地震爆发的当时人们无法在短时间内组织有效的抗御行动。 地震灾害等级有不同的划分方法,项目部将地震灾害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级。 (1)特别重大地震灾害。造成员工及家属30人以上死亡(含失踪),或者100人及以上重伤,或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及以上的地震灾害。 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7.0级以上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6.0级以上地震,初判为特别重大地震灾害。 (2)重大地震灾害。造成员工及家属死亡10-29人,或者50人及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震灾害。 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6.0级以上、7.0级以下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5.0级以上、6.0级以下地震,初判为重大地震灾害。 (3)较大地震灾害。造成员工及家属死亡3-9人,或者10人及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

我国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及防治对策

我国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及防治对策 东台市地震局丁辉 摘要:城市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又是人口、财富、信息的集聚地,正是现代化城市的这种特征造成了一旦发生地震就会导致大量的灾难。城市地震的防治和减灾事关一个城市的存亡。传统的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表现为人员伤亡惨重、经济损失巨大、社会影响广泛等。进入2l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的地震灾害表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本文在全面、客观分析2l世纪我国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基础上,提出新形势下城市防震减灾工作的具体措施,对我国的城市减灾工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城市地震灾害防震减灾对策 引言 我国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是地震十分活跃的地区。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困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居世界之首。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形成了若干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群、城市带。例如以广州、珠海、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北京、天津、唐山为中心的京津唐城市群等等。这些城市群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社会影响巨大,它们有利地推动了区域的经济发展。然而,一些城市处于地震活动性较强的区域,一旦发生大的地震灾害,其影响也是很大的。因此,探讨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城市防震减灾工作持续健康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各级政府和防震减灾领域的重大研究课题。

一、我国城市地震灾害出现的新特点 一般来说,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表现为人员伤亡惨重、经济损失巨大、社会影响广泛等。进入21世纪,城市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使城市地震灾害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1.1 城市地震灾害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日趋严重 进入21世纪,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进程普遍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镇人口持续快速扩张,预计到2025年中国城市化率在55%~60%左右,城市人口从2000年的4.56亿增加到2025年的8.3~8.7亿,几乎要翻一番。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地震灾害的数量不断上升,地震造成的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也越来越严重。1976年河北唐山7.8级地震造成24余万人死亡,倒塌房屋700多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100多亿元。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直接经济损失8452亿元。到目前为止,我国城市数量增加到660个,其中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122个。这些城市中51.3%位于地震烈度Ⅷ度以上的地区,发生地震的概率和破坏程度均非常大。 1.2 脆弱的生态环境与地震引发的生态环境灾难相互叠加 由于缺乏科学发展观,我国以前经济的发展普遍建立在牺牲资源和生态的基础之上,人们缺乏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成本巨大,尤其是在人口较为密集、工业化相对发达的城市。据统计大多数的城市地震不同程度地出现地表裂缝、喷沙冒水、地面下沉等现象。1969年7月18日渤海地震,河北乐亭地区出现喷沙冒水现

地震所带来的巨大灾害

地震所带来的巨大灾害 据统计,地球上每年大约发生500万次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的只有5万多次,破坏程度较强的地震近20次。虽然如此,从古至今,地震一直追逐着人类社会前进的脚步,并频频疯狂地破坏人类的美好家园——地球。 据考证,地面破坏程度最大的地震是1964年美国阿拉斯加安克雷奇市大地震。这次地震的震中位置在城东130千米左右的威廉王子湾,震动持续了4分钟。城市的主干道被一条宽50厘米的裂缝分成两半,一半下沉了约6米。阿拉斯加南海岸的悬崖滑入了海中。地震发生后,海啸随之而来,把一艘艘船只抛向内陆深处。地震使地表水平位移最大达到20米,震源断层位移最大达到30米,被公认为是当今地面破坏、地壳变动最大的地震。 震级最高的地震是1960年的智利大地震。当年从5月21日开始的一个月里,在智利西海岸连续发生了多次强烈地震,8级以上的地震3次,7~8级地震10次,其中5月22日发生的8.9级地震,成为迄今为止震级最高的地震。 这次罕见的地震过后,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到蒙特港沿岸的城镇、码头、公用及民用建筑或沉入海底,或被海浪卷入大海,仅智利境内就有5700人遇难。地震后48小时引起普惠火山爆发。地震形成的海浪以每小时700千米的速度横扫太平洋,15小时后高达10米的海浪呼啸而至袭击了夏威夷群岛。海浪继续西进,8小时后4米高的海浪冲向日本的海港和码头。在日本岩手县,海浪把大渔船推上了码头,跌落在一个房顶上。这次海啸造成日本800人死亡,15万人无家可归。 引起最大火灾的地震是1923年的日本东京大地震。那年9月1日上午11时58分,伴随着一阵方向突变的怪风,地下发出了雷鸣般的巨响,大地剧烈摇晃起来,建筑物纷纷坍塌,同时引起了熊熊大火。这一古老的城市木屋居多,街道狭窄,消防滞后,结果使东京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大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直至无可再烧,全城80%的死难者惨死于震后的大火中,全城366万户房屋被烧毁。 火灾尚未停息,海啸引起的巨浪又接踵而来,摧毁了沿岸所有的船舶、

银行机构防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银行机构防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一)总则 为进一步建立健全我行应对地震灾害的紧急处置体系和防范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迅速、有序、高效地实施应急处置,最大程度地保障广大客户、员工生命安全,减少地震灾害对我行资产的损失,特制定本预案。 本预案适用于我行各级机构在应对地震灾害时的自救、疏散和防护工作。 (二)职责分工 1、各级机构应成立防范地震灾害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由机构第一负责人任组长、分管安全保卫和后勤工作负责人任副组长,机构部(室)负责人为组员。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督导本单位防范地震工作措施落实,组织、协调本单位抗灾、救灾及相关善后工作。 2、各级机构办公室(综合管理部)负责本单位防灾自救及善后工作具体协调、组织事宜。 3、各级机构各部室负责防灾自救及善后工作措施的具体组织、落实工作。 (三)应急准备 1、各单位应准备应急灯、灭火器、急救药箱(药品)、净水等应急物资,并定期检查。对于失效物资应及时予以更新,确保其处于有效状态。必要时,各单位应预留专项防灾自救资金,任何人不得擅自动用应急准备金。应急准备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应及时向分行或属地公安、消防、民防等部门联系、沟通,争取其支持。

2、本预案启动时,全员应保持通讯联系通畅,并随时保持实时信息沟通与共享。若由于地震导致有线或无线通讯联系中断的,各单位以部室为单位组织自救、互助。 3、各单位应广泛开展全员防灾自救知识教育和应急处置预案培训,宣传灾害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保险的常识,增强全员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自救能力。 (四)灾情预警 1、各单位领导小组要根据国家有关部门或分行等上级单位提供的地震灾情预警预报信息,进行分析评估,及时对可能受到自然灾害威胁的相关网点做出灾情预警。 2、根据灾情预警,各单位领导小组应做好相应的应急准备或采取应急措施。 (五)应急处置程序 地震灾害发生后,在场最高职级人员为现场应急指挥负责人,根据灾情和分级管理、各司其职的原则启动应急预案,做好人员、资产紧急转移安置等抗灾救灾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客户、员工生命和单位财产损失。 具体处置程序如下: 1、地震过程期间,大堂经理以及大堂执勤保安负责引导客户寻找掩体,并采取下蹲蜷姿自我保护。大地停止震动后,迅速组织客户有序疏散至安全地带。 2、地震过程期间,网点营业人员应首先采取恰当姿势寻求掩体保护,在确保人身安全的前提下保护单位资产,大地停止震动后,负责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现金和重要空白凭证装入尾箱或保险箱,并在保安和其他员工的护卫下,及时转移至安全地带。 3、地震过程期间,其他部门人员应首先采取恰当姿势寻求掩体保护。大地停止震动后,迅速有序地撤离至安全地带。在营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教材《自然灾害与防治》地震灾害及其防御说课稿

选修教材《自然灾害与防治》地震灾害及其防御说课稿 本课属于选修教材《自然灾害与防治》中的内容。本课内容主要是以《中国的地质灾害》这节课的内容为主,结合课标,对教材进行整合。联系实际,联系学生的关注点,本课以汶川地震为背景,以汶川地震引发的思考为主线,用问题探究的形式,联系乡土地理,结合课改精神,关注高考,来达到教学目的。 一、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1.简述地震的成因 2.运用地图,指出我国地震灾害的区域分布 3.理解导致地震危害程度地域差异的主要因素 4.了解技术部门如何进行地震灾害的监测与防御,政府如何进行救援 与救助,并掌握面对地震灾害的一些应急避险方法 能力目标:1、培养从图表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2、培养分析知识点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 3、培养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德育目标:树立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以正确态度对待地震灾害的发生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地震灾害就其个体而言,有着偶然性和地域性的限制,但从总体上看,它又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它与其他地质灾害之间还有着明显的相关性。地震危害程度还具有地域差异。因此,对地质灾害的关联性分析以及灾情的时空分布特点成为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要密切联系旧有的知识,引导学生利用图片文字材料,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当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的过程,当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过程,从而全面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三、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联系汶川地震背景,结合学生的关注点,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思考,再结合对文科班学生的要求,作为新课的切入点,以达到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2、新课教学 本课课题是由汶川地震引发的思考,所以全课就都以汶川地震为主线进行串联。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利用思考一、思考二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基础知识,所以先简单介绍地震的成因,类型以及相关要素(地震的构造等)。在学生了解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再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思考影响烈度的因素。这一部分内容的设计主要是通过给出汶川地震的相关材料来启发学生思维,并适时加以归纳总结。 在教授中国地震分布特点时,先引导学生回忆世界地震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使学生对地震的分布有总体上的认识,之后利用地图抛出问题——中国地震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并结合乡土地理——福建多地震吗,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并让学生体会到关注生活,学习地理的乐趣。

地震灾害应急处置流程

地震灾害应急处置流程 今天跟着一起来了解一下地震灾害应急处置流程,看看地震过后,国家是如何处理的。 地震灾害应急处置流程图详解 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国抗震救灾工作。地震局承担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日常工作。必要时,成立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在地震灾区成立现场指挥机构 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快速完成地震发生时间、地点、震级、震源深度等速报参数的测定,报国务院,同时通报有关部门,并及时续报有关情况 灾区所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时将震情、灾情等信息报上级人民政府,必要时可越级上报。 有关行政部门及时将收集了解的情况报国务院 较大地震灾害 一般地震灾害 Ⅰ级响应 Ⅱ级响应 Ⅲ级响应 Ⅳ级响应 地震灾害应急处置总原则

抗震救灾工作坚持统一领导、军地联动,分级负责、属地为主,资源共享、快速反应的工作原则 抗震救灾指挥机构 国家 地方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本行政区域的抗震救灾工作 震情灾情报告 地震灾害分级 响应级别 响应程序 特别重大地震灾害 造成300人以上死亡(含失踪),或者直接经济损失占地震发生地省(区、市)上年GDP 1%以上 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级以上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级以上地震,初判为特别重大地震灾害 省级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灾区地震应急工作;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国抗震救灾工作 造成50人以上、30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者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级以上、级以下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级以上、级以下地震,初判为重大地震灾害

省级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灾区地震应急工作;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国家地震应急工作 造成10人以上、5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者造成较重经济损失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级以上、级以下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级以上、级以下地震,初判为较大地震灾害 省级抗震救灾指挥部支持下,由灾区所在市级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地震应急工作。中国地震局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协助工作造成1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者造成一定经济损失 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级以上、级以下地震,初判为一般地震灾害 省、市级抗震救灾指挥部支持下,由灾区所在县级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应急工作。中国地震局等部门和单位协助工作 重大地震灾害中各有关地方和部门在抗震救灾中采取的措施 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 安置受灾群众 抢修基础设施 加强现场监测 防御次生灾害 维护社会治安 开展社会动员 加强涉外事务管理 发布信息

地震灾害应急措施

编号:SM-ZD-29691 地震灾害应急措施 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地震灾害应急措施 简介:该方案资料适用于公司或组织通过合理化地制定计划,达成上下级或不同的人员之间形成统一的行动方针,明确执行目标,工作内容,执行方式,执行进度,从而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一)震前准备 在地震来临前做好对策预案,加固建筑物,并向群众进行宣传,使其在思想和知识上有所准备。在地震发生阶段,人们主要根据平时的防震知识和实际情况,寻找安全地方紧急避震。同时要注意观察附近的情况,是否有人遇难和负伤待救。负伤待救者也应做好自救或尽快寻求救援。在震后自救阶段,短时间内救援力量难以到达灾区,这时是最困难的时期。在此阶段自救是主要方式,人们应了解自救的注意事项,并且预防强余震。大震后3个小时,救援力量一般可到达灾区,有组织的救灾活动即可全面展开。但此时也应注意强余震和续发性大震的防御。防震措施的重点主要是保证震时和震后有条不紊地进行防震救灾。要做好以下准备。 (1)学习地震知识,掌握科学的自防自救方法。震前白防,

高中地理_地震灾害及其防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地震』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地震』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区域认知:通过世界和中国地震带分布图,了解地震的主要分布区域。综合思维: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要素,说明地震成灾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思维能力。 人地协调观:通过说明地震成灾及防灾,避灾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灾害观 地理实践力:通过地震体验,避灾疏散演练等地理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应对地震灾害的紧急避险和自我保护能力。 『导入新课』课前播放2012阳江市社区学校地震演练_高清 导课:我们知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大自然不仅会给我们带来鸟语花香,有时也会带来深重灾难。 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从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避震,防震知识呢?由学生自助探究,读图析图。最后有两名学生去多媒体展示。 由学生读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展示出今天的学习计划 第一部分,世界及中国地震带的主要分布 由学生自助探究,读图析图。最后有两名学生去多媒体展示。 教师:总结从图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不仅毗邻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而且又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所以说我国是一个多灾多难

的国家。 过度.......... 那么大家又对地震知识了解多少呢? 同学们,认真研读学案并结合多媒体的动画演示。理解有关地震的术语名词。(接力赛) 震源,震源深度,震中,震中距,等震线 生:震源 生:震源深度 生:震中 生:震中距......... 过度 ........ 大家知道吗?全球每年大概要发生500多万次地震,但绝大部分都是我们感觉不到了,极少数破坏性较大。那么我们怎么衡量一次地震能量的大小呢?对…..是用震级和烈度来表示的。那他们怎么区分呢?你们可以讨论讨论。看看谁的表达更明确。(随机提问) 生:讨论...... 过度.............. 对于地震灾害,我们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面对地震,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灾害观。 生:阅读汶川地震实例材料。分角色写出防震,避震措施。 记者采访:政府官员 记者采访:社会人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